時間:2022-05-07 06:58: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滕王閣序課文原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離騷》 “惟” “唯”
粵教版語文必修1節選了名篇《離騷》編進教材之中。本人通過對比發現,2004年版本此課原文中的“惟”字到了2010年的版本中均換為“唯”字。具體情況是:
1.“惟庚寅吾以降”改為“唯庚寅吾以降”。
2.“惟草木之零落兮”改為“唯草木之零落兮”。
3.“惟夫黨人之偷樂兮”改為“唯夫黨人之偷樂兮”。
根據課文下面的注釋可知,兩個版本的選文皆來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的《楚辭集注》。由此可以推斷,把“惟”改為“唯”的是教材的編寫人員,跟課文選文的出處沒有關系。
本人認為,上面三個句子中的1、3句可以更換,但第2句應該保留原樣。這個問題涉及到了“惟”、“唯”、“維”三字異同的情況。
根據《古代漢語》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惟”、“唯”、“維”三字的本義分別是:
惟:動詞“想、思考”。如:《詩經·生民》:“載謀載惟。”《漢書·張良傳》:“吾惟之,堅子固不足遣。”
唯:表示應答聲(作此義時應念“wěi”)。如:《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今有成語“唯唯諾諾”。
維:名詞,指系物的繩索。如:《淮南子·天文訓》:“天柱折,地維絕。”
《說文解字》對這三個字的解釋是:“惟,凡思也;從心佳聲,以追切。”“唯,諾也;從口佳聲,以水切。”“維,車蓋維也;從系佳聲,以追切。”可見許慎已經認為這三個字是形聲字,并得出了它們的本義。
在本義上,王力的《古代漢語》認為“三字不相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認為:“在本義上三字不相通,但是在‘思’的意義上,‘惟’和‘維’通用。”后者的意見之所以與前者有出入,可能是后者考慮到“思惟”現在一般寫成“思維”。但實際上除了“思惟”可寫成“思維”外,“惟”和“維”通用的現象極為罕見,所以王力的《古代漢語》才干脆說“三字不相通”。
依據楊伯峻在《古漢語虛詞》中的觀點,“惟”、“唯”、“唯”三者在作虛詞的情況下往往相通。比如下面各種情況:
一.副詞:只,只有。
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
唯善人能受盡言。(《國語·周語下》)
終鮮兄弟,維予與女。(《詩經·揚之風》)
二.表原因副詞:正因為,只因為。
惟居深禁,不可不知而豫為計也。(陸次云《費宮人傳》)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禮記·檀弓下》)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詩經·狡童》)
三.句首或句中語氣詞,一般無實義,有時表示“希望”。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孟子·滕文公上》)
惟君子察焉。(楊惲《報孫會宗書》)(表“希望”)
唯君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表“希望”)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詩經·大明》)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王勃《滕王閣序》)
…………
由此可知,“惟”、“唯”、“維”三字在作為本義使用時不能通用,在作為虛詞使用時往往相通。
前述教材中改動的三個句子,第1、3句屬于句首語氣詞,“惟”跟“唯”甚至跟“維”可以互換。第2句是動詞“想、思考”之意,用的是“惟”的本義,所以不能隨意地用“唯”或“維”進行替換。
查閱有收入《離騷》的作品集,不論是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曹礎基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還是《詩詞曲賦名作鑒賞大辭典》、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上述三個句子在作品中皆用了“惟”字。
粵教版2004年版本中“惟”、“唯”、“維”三字同時出現在《離騷(節選)》一課中。除本文前面列舉三個包含“惟”的句子外,課文中包含“唯”、“維”的句子是:
1.豈維紉夫蕙茝!(副詞“只、僅僅”)
2.夫唯捷徑以窘步。(原因副詞“只因為”)
3.夫唯靈修之故也。(副詞“只、只是”)
在新課改要求下,新課標肯定有所調整與改善。在教學中,“新課程目標”所指的是以下方面:第一、閱讀與鑒賞中的“必修”,要求應該做到“學習我國文言文優良文章,感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從當中吸取智慧;按當代觀念角度出發分析文章,評析作品存在的意義與歷史背景”。第二、在文言文的學習中,還要求“閱讀淺易的古文,按照字典、詞典、成語詞典等去學習理解詞句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要內容與主要思想。進一步的學習了解常見的虛詞、實詞、句式的含義和主要用法,應該做到在使用中舉一反三。閱讀詩歌與古文,了解與學習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作品可參考附錄一《古詩文誦讀篇目》)。第三、在選修的內容中,文言文(詩歌、散文等)都有很多要求,”學習文言文中的優良詩歌散文文章,學習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分析文章中的內涵,感受文章藝術性,利用歷史眼光與不同的觀念去學習文言文的主要內容,同時給予正確的評析。第四、借助相關資料書、以及詞典等工具書,理解較深奧的文言文(要求不能超過附錄中的古詩文的難度)學習一定數目的文言文優秀文章。了解與學習文言文的詩詞相關規律以及扎實的基本相關知識,學習理解文言文的一些相關常識,積累文言文文化知識,將文言文的知識在腦海里深刻的扎下根基。
1. 提升文言文價值
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關于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提升了不少。整體地看文言文學習方面的要求,我們可以用“高、寬、活”三個字來概括。“高”是指著眼點高,把文言文的學習上升到傳承文化、培養精神底蘊的高度;“寬”是指學習文言文的范圍更寬,對于文言文作品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某一個時代,或者某一個方面,視野一定要放寬,也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發生的事情; “活”是指文言文學習不能拘泥死板,學習的過程和方式要靈活,通過廣泛的閱讀,達到“活學活用”。
由教育部出臺的新課標的規定可以看出,無論是“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都從文言文的本身價值出發,重視 “文與道”,強調從“語言和文化”兩方面進行教學。“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些論斷,經過長期的討論醞釀,逐漸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進行高中文言文教學時,人們認識到應適當開發文言文作品的審美價值、情感價值,豐富學生的情感,涵養其靈性,提高其文學素養。但是在“語言”這個層面上,由于新課標的有關定義仍然較為模糊,導致了各種片面的理解,從而使不同學校的文言文教學在“繁與簡”、“難與易”方面存在較大距離,影響了教學效率。
2.明確文言文選讀要求
“閱讀淺易文言文”,何謂“淺易”?“讀懂文章內容”,“讀懂的標準”是什么?“培養初步的閱讀能力”,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如何分級?這些問題不解決,各學校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施教,各行其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偏差就在所難免了。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一些教師認為文言文內涵深厚,唯恐學生讀不懂,就從文中的重點詞句講到作者的生平、時代背景、有關典故、藝術價值、政治歷史文化意義,旁征博引,無限擴大。有的教師認為學生只須能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即可,明白大意、了解主題即讀懂的標志,于是為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把文言文教學當成了古漢語知識教學,課堂上偏重文言知識的講授,整篇文章側重的就是文白對譯和語法分析。
針對于“淺易”二字,在古文中幾乎沒有一個較精確的定義,也沒有相關內容來做界線分析 “淺易文言文”。葉圣陶曾經說過“明白曉暢的古文”也只有根據某些特點來進行判斷。。在《論中學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幾個問題》(熊江平)分析“按照語義角度分析,采取多少詰屈聱牙句子,同時,評析采取的多的叫難度大,越多難度就越大。反之,用的少的詰屈聱牙內容,就叫著淺易。按照詞句內容分析,按照利用生僻的詞句與典故來判斷難易,涉及到的陌生名物典型制度,則用的多的叫做難度大,用的少的叫淺易內容。無論是在判斷詞語常用是否,就應該針對于語言材料作為調查對象進行分析;古文的“難易度”主要是針對高中生來說,并不是針對于成人的方面來分析的。按照內容與實際要求分析,那就是針對高中生古文閱讀水平作調查研究。可是實際上,這兩方面的工作我們做的都還不夠,這個“淺易”標準很難以規定,以前,劉國正先生列舉了四本書來分析古文的淺易問題:《史記》(紀傳部分)、《孟子》、《聊齋志異》、《夢溪筆談》。他分析認為,高中生應該借助詞典、成語詞典等資料書去參閱這四本書的難易程度。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修訂稿中,也在對高中生“讀的能力”的要求中,具體說明:“具有初步閱讀詩歌散文等方面能力,例如要求讀懂《史記》、《孟子》、《聊齋志異》、《夢溪筆談》等選注釋資料。按照此方法較簡便,但是仍然能夠輔助高中生了解“淺易”古文的的一些基礎知識,這樣就避免學習吃力等現象。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高中語言的《淺易文言文界說》中這樣規定的,較“淺易”的相關界線做了分析與規定。這些高中學生一般比較認同這些觀點,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淺易主要是古文的主要內容,例如《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采用白話進行編著的文章,這些就是“淺易”的判斷標準。文言文主要是在先秦到清朝的過程,按照先秦為基礎,培養出了很多著名的文學家,例如,柳宗元、韓愈等都是代表作家。第二、針對于“淺易”是一個相對的定論。針對于高中生而言,“淺易文言文”主要是看常用詞、次常用詞、虛詞、實詞等在典型句子的使用。這些范文中,主要是以敘事、寫景、抒情、一般以說理為主,沒有復雜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情結;文章的風格明朗,不追求過多詞藻上的修飾,只是強調韻律上的整體和諧,這樣的范文在我國古代主要出現在秦漢時期的散文形式以及唐宋家的古文作品。
根據實際分析,在現階段我國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就與現在的“淺易”要求不完全相符,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文中雖然語句極其優美,但由于典故較多,學生不易理解,在閱讀時往往注釋非常之復雜,在內容上也要比原文多幾倍;《逍遙游》主要講的老子和莊子的哲學原理,將的是大智慧,但哲理較深,中學階段的學生往往難以理解。
根據人教版的高中語文分析,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實驗版的語文教材分析出文言文相關理念。按照“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些規定進行設計語文新課程的目的。明白了“淺易”的標準,我們可以把高中文言文教學目標理解為:在對待像我們前面講的秦漢散文和唐宋家這樣的古文作品(以《勸學》《師說》《赤壁賦》為代表),在閱讀上要充分感受我國民族的優秀智慧,以一種“民族發展的眼光”去理解和欣賞,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內容難度降低
語文科必修部分的調整主要集中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離騷》、《滕王閣序》等要求不再全文背誦。
由于語言的古今演變,讀文言文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語言的疏通理解問題。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匯和文言知識,為以后自己能獨立進行課外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語言的積累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對課文的“肢解”,而是在對課文進行語言分析的過程中培養文言意識和語境意識,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詞義的異同,能夠根據語境合理推斷詞義。具備這樣的能力,才具備了“讀”文言文的基礎。
從文化和思想的層面去解讀文本,從文言文中汲取精神的營養,這是讀文言的關鍵一環。文言文以簡約凝練的語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結晶,讀的時候要學會用“泡”的方法去豐富還原,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陶冶與心理上的愉悅。如孟子的“性善論”與“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惡論”與“勸學”的關系,莊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古代知識分子“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對立統一,魏晉士人的生死觀、韓愈“抗顏為師”的開拓性等等,如果在這些方面多少有了自己的一點兒感悟,那就是最大的收益。
文言閱讀的目的之三是品味鑒賞古人為文之精妙,學習古人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敘述描寫、人物刻畫等方面的為文之道。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是從幾千年的文化寶庫中優中選優的精品,含英咀華,學習借鑒,無疑是提高審美與寫作能力的一個捷徑。如《勾踐滅吳》的詳略取舍就很耐人咀嚼,詳寫勾踐“十年生聚”的具體措施,尤其是勾踐的言行可以說是神情畢肖,但對滅吳的戰略部署與作戰經過卻寫的很略,詳略的安排并不與“時間”成比例(勾踐積蓄力量用了十二年的時間,滅吳之戰斷斷續續打了近十年)。為什么要這樣寫?這就要結合作者寫作的目的去分析,作者的目的是要突出“誰得到百姓的擁戴說就能成就大業”這一歷史經驗。
那么,高考文言文考查什么呢?
文言文測試以語言考查為基礎,但更加關注對內容的理解、分析。
文言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特殊句式等方面。高考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很大程度上設置在文言基礎知識上。
學習文言文的第一要著就是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都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那么,需要背誦多少篇章呢?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對已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這“一定數量”,在大綱中規定為《蜀道難》《聲聲慢》《長亭送別》等詩詞曲30首,《勸學》《滕王閣序》《前赤壁賦》等古文10篇(段)。這些是對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碼的要求,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不能把背誦課文的目的歸結為為了高考試卷中得到4分的成績。
提高閱讀文言文水平僅停留在積累上面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課文的基礎上,能夠閱讀其他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學習規律和方法。
實詞主要掌握古今異義的詞、多義詞、通假字和詞性活用的詞。
古今異義的詞的難點,是那些古今都有的、但在意義上卻有了較大變化的詞。初學者往往用它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去套。多義詞的難點是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義,多的達十多種義項,怎樣選準其含義并不容易。
詞性活用是文言語言的一大特點,它主要體現在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類詞上,且有一定規律。
如2003年第11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諷帝大征四方奇技
諷:勸告。
b.咸私哂其矯飾焉
哂:譏笑。
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遇:優待。
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 務:致力。
答案為c。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所考查的四個文言實詞,在課內都學過。“諷”,見“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張衡傳》),都作“規勸”講。“哂”,見“夫子哂之。”(《論語·侍坐》)作“微笑”(含譏笑義)。“遇”, 見“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屈原列傳》)都作“對待”,與“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中的“遇”同義。“遇”在文言中不作“優待”;如果遇“殊”結合,“殊遇”那就是優惠的待遇了。“務”,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作“致力”。 由此可見,高考涉及到的常用實詞,一般在課內都見過,只要學好課文,掌握這些常用實詞,解答高考試題還會有困難嗎?
文言虛詞,主要掌握虛詞的語法功能。虛詞在文言文中雖然數量較少,但使用的頻率高,用法靈活,語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學習難點之一。由于虛詞常常分屬于幾類詞性,故學習時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詞性,然后弄清其意義和語法作用。《大綱》規定要掌握15個虛詞,《考試大綱》規定要掌握18個虛詞。我們可以把這些虛詞分為若干類來把握:以代詞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詞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詞為主的有“以、于”等,以連詞為主的有“而、則”等,以語氣詞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詞“焉”等。只要有了誦讀的基礎,掌握虛詞應該比較容易。但僅掌握著18個虛詞也是不夠的。
如全國題第12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郡不加尋察,遂結竟其罪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b.嘗哀泣外門,因謝病去
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c.宜戮訟者,以謝冤魂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d.即刑訟女而祭掃墓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答案為c。 c項上句的“以”為連詞,表示后一行動是前一行動的目的;下句的“以”也是連詞,表修飾關系。考查“遂”“因”“以”“而”四個虛詞,其中“遂”字雖屬常用虛詞,但不在《考試大綱》所規定的范圍之內。這就說明高考命題是以文本為基礎,只要文本中出現適合考查的詞,就可能突破考綱的限制。
文言中的句式與現代漢語大體是相同的,我們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近幾年高考文言文試題加強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試題比例也有所增長;2003年試卷中更有“對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評價”設題明顯,還有“對作者評價的評價”等,這就說明高考在對考生的素質要求上又上升了一步,進一步開拓了考生的思維空間。這一導向將會影響到今后的命題方向,值得考生重視。
讀懂古文,這是高考對文言文的基本要求。用于考查的文本,一般式,一段四五百字的紀傳性文字(如2004年全國題《后漢書·孟嘗傳》片斷),寫了某人(東漢孟嘗)的幾件事。再看全國和其他各省市的試卷,文言文的文本最具傳統性:與往年(甚至可以推到十年前,1995年古文的測試文本《鄭善果》、1994年的《何子平》等一直到前兩年的如2003 年的《裴矩傳》、2002年的《李將軍列傳》等)的文言文測試文本沒有太大區別,都屬于淺易文言文。
考試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讀懂文字。把一長段劃分解閱讀。
2004年《孟嘗傳》這段文字說了四件事:
第一件在先介紹孟嘗是一個怎樣的人后,介紹了上虞的一位寡婦在婆母去世后,受小姑子的誣告負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嘗挺身而出,為她洗白冤情,最終天降大雨,五谷豐登。第二件事,孟嘗在當合浦太守時,革除前任留下的弊病,移風改正,終于使失去的珠寶又回來了,百姓安居樂業。
第三件事,孟嘗深受百姓愛戴,當要離任時,百姓牽著他的車請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鄉民的船趁著夜色偷偷地離開。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第四件事,寫尚書楊喬十分賞識孟嘗,并竭力向桓帝推薦他,但沒有受到重用,最后老死于家中。
讀懂了這段文字,其中兩道題會一目了然。
學習文言文還要明確文言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所謂“信”,就是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添,不遺漏,不走樣;所謂“達”,就是要求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習慣,沒有語病;所謂“雅”,就是文字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富有表現力。一般考試的要求,能達到前兩條,即可得分。
一是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添,不遺漏,不走樣。如全國卷第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l)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
答案為:郡中不產糧食,而海里出產珠寶,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
答案要點是:實——果實(草木之實,足實也《采草藥》); 比——并列,挨靠在一起;比境,兩地很靠近; 貿糴——貿易,買進糧食。糴,買進糧食。
(2)隱處窮澤,身自耕傭。鄰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答案為: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答案要點是:窮澤——貧困的湖澤,自——親自, 就——來到
二是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無語病。如乙卷第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這個句子分兩句翻譯,整段文字分為“乃疑……然也”、“及得……知也”兩句。
答案為:于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并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而已。
要點:“特”“壯其說”“得”“誣”“本”“但不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