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1 06:20: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外漢語教師工作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孔子學院 問題 對策
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采用統一名稱、統一銘牌、統一章程、統一管理、統一考試,五統一的辦學模式,采取由我方主導、民間運作、中外合作、互利互贏的方式,把影響力從教育機構有效地推向外國主流社會和民間。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我國已在占世界人口86%的105個國家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學院和50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35個國家和地區已將漢語教學納入本國國民教育體系。
國外輿論對孔子學院(課堂)贊許頗多,與此同時,孔子學院在發展的道路上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許多的問題,正因如此,國內各界對孔子學院的辦學也產生了許多的質疑。我們必須認真審視這些問題,否則,忽略這些問題勢必影響到孔子學院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一、孔子學院發展面臨的問題
正如每一樣新鮮事物在發展初期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與問題一樣,孔子學院經過近八年的發展,在基本完成量的擴張之后,自身發展的道路上遇到了許多的瓶頸。
(一)合作雙方對合作關系和定位認識有所偏差
我國明確規定,孔子學院是非營利性的教育機構,但不同合作方的辦學動機不盡相同,部分合作方在資金的投入方面過分依賴于中國,使孔子學院的辦學力度降低,甚至把孔子學院看作是中國向外國提供的免費漢語學習場所。有的孔子學院合作方盈利性的目的太強,并利用孔子學院海外辦學的特殊性作為其商業發展的機遇。如果合作雙方關系處理不當,易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合作方對教育獨立性的干涉和約束,特別是在合作方大量注入資金時,容易受市場經濟運作模式左右,贏利性相對濃厚,到時將有悖于孔子學院的辦學初衷,嚴重影響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中方和外方成員在對合作過程中,由于教學方法的不同以及對孔子學院定位認識的偏差而存在溝通障礙,尤其在中外高層領導之間。
(二)質量評估體系有待完善
由于孔子學院的建設速度較快,其外部體制尚未成熟,沒有一個科學有效的監測和評估體系,各項管理制度、建設規劃、質量標準體系有待進一步制定出臺。目前孔子學院還沒有頒布專門針對孔子學院的評估章程。尤其是關于質量評估方面,已出臺的各章程相關內容僅有《孔子學院項目》第十條"質量認證的內容包括:總院總體規模、績效、運行管理情況、教學質量和特色、年度工作總結、發展規劃等"。以及《孔子學院章程(試行)》中第十六條提及"孔子學院總部要制定評估標準,審批各地孔子學院的年度項目實施方案和預決算。"第十九條提到"孔子學院總部對申辦者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查,審查方式包括文件資料審,當面聽取報告和實地考察。"這幾個條款多涉及質量審查,認證的內容較少且論述較為抽象,不易操作。孔子學院的建設亟待制定一套完善和系統的質量評估機制。
(三)師資力量匱乏,教學質量不高
1.漢語教師數量明顯不足
與全球強勁的漢語需求相比,漢語教師不足的問題日漸凸現。2011年,國外學習漢語的人數差不多達到1億,而全球漢語教師缺口也超過400萬人。國家漢辦提供的數據是,馬來西亞缺漢語教師9萬人,印度尼西亞缺10萬人,法國,日本等國家需求量也非常大。全球許多發達國家都因漢語教師嚴重缺乏,紛紛通過各種交流以尋求漢語師資協助。?1?可見,師資力量的不足,嚴重影響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2.漢語教師的教學質量不高
師資的質量也不能滿足孔子學院快速發展的需要。盡管絕大多數對外漢語教師的中國語言文化知識豐富,教學經驗也比較豐富,但是他們的漢語教學模式卻難以得到當地學生的認同。原因有三:一是漢語教師本身對外語掌握不熟練,教課時主要還是采用漢語教學,無法熟練地用所在國的官方語言來教漢語,學生無法完全理解;二是采用中國式的教學方法,比如,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經常組織考試等等,不符合國外學生的思維和生活習慣,學生難以適應和接受。
(四)品牌化教材和個性化教材缺乏
1.對外漢語教材的缺乏權威性
近幾年,雖然孔子學院教材的數量和種類都急速增長,但是由于孔子學院總部對教材缺乏基本的評價標準和實施標準,教材的出版存在選題重復、良莠不齊的現象,稱得上高質量的品牌教材系列還不多見。?2?同時,權威對外漢語教材的缺乏影響到孔子學院的教學質量和孔子學院的長遠發展。
2.教材缺乏個性
很多對外漢語教材都是國內語文教材的翻版,如強調練習發音和漢字筆畫的書寫順序,不符合各國孔子學院教學的實際情況,不能針對學習者的不同要求,提高學習者的興趣。教材編排方式也忽略了外國人的生活和思維習慣。
二、提升孔子學院辦學質量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辦學理論和戰略研究,構建質量保障體系
歌德學院、英國文化委員會和法語聯盟等在海外都有設立推廣語言的調查與研究機構,總結經驗、研究問題。孔子學院要實現其可持續發展,也亟需進行海外漢語教育的系統調查分析,加強對孔子學院海外辦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研究,為孔子學院總部的決策提供政策支持。
制定相應的政策規范,指導、統籌、協調和檢查海外孔子學院的質量保障行為。同時,在辦學管理上要把握我國的教育,在評估漢語教科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時應根據各國的需求和政策差異,加強對我國漢語教師教學質量的檢查評估。?3?
(二)提升教材的品牌效應,提高教學質量
1.突顯教材品牌化和個性化
國內有學者指出,對外漢語教材的出版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關鍵是要塑造二到三個高質量的品牌教材系列。孔子學院總部應制定基本的教材實施標準,組織一些專家和有海外漢語教學經驗的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教材及教輔材料的編寫,重點打造幾個品牌教材,同時,因地制宜,在保持核心內容的前提下,開發適應各國文化背景和不同人群、不同層次需要的個性化教材。
2.培養一支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
一是設立國際漢語教育專業。當前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播的合格人才匱乏,建議在國內高校設立國際漢語教育專門學科,推進跨文化交際理論建設。二是設立孔子學院專職教學人員。為了避免中方教師走馬燈式流動,可以借鑒歌德學院那樣設立專職教學人員。三是進行師資的跨文化培訓。很多漢語教師不了解中外文化差異,沒有認識到海外漢語教學的特殊性,針對這些漢語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跨文化培訓:使他們認識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思維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存在的差異,當然,這需要孔子學院去不斷調整,也需要教師自身的不斷摸索和適應。
(三)整合各方資源,共譜孔子學院繁榮
1.利用國外智力資源
孔子學院的管理和教學隊伍中,吸引、匯聚了各國教育、文化界的人才,未來,我們要更充分地利用國外的智力資源為我所用,包括一些愿為祖國服務的優秀華人,包括那些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熱心中國的教育和文化傳播工作的外國人,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
2.整合國內專家和優秀教師資源
目前,孔子學院整合國際國內資源,組織文藝巡演、名家巡講等活動,先后邀請了200多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到各國的孔子學院開展文化巡講,傳播中國文化,擴大影響力。未來應該持續這種傳播方式,發揮人才聚集效應。
3.發揮志愿者的作用
孔子學院的建設與漢語國際事業的推廣需要一大批兼具國際視野與愛國主義熱情的志愿者人才。孔子學院要求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一名可以傳播中國文化的"孔子",這就要求志愿者需要有文史哲等專業背景,并能掌握至少一項能夠代表中國符號的技能,如武術、書法、戲劇表演等。孔子學院應主動調動起志愿者的熱情,發揮志愿者的力量,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當前,面對各國持續升溫的孔子熱,以及針對目前孔子學院在現實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未來要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應主要體現在質量上。國家漢辦應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積極進行管理的改革與創新;漢語教師應不斷提高海外教學的能力;合作雙方應借助孔子形象,齊心合力共同推廣漢語和文化,打響海外孔子學院的品牌效應。使孔子學院真正成為打開中國教育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滿足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愿望,促進和諧世界的發展。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提高國際影響力,這需要膽識,也需要我們每一位文化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地思考、探索、努力和創新。
參考文獻
[1]趙睿祥,淺談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2009年第12期,安徽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