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7 05:36: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綠色環保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綠色幕墻 環保節能 動態節能
隨著幕墻在建筑中的不斷應用,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進步,社會對環保和節能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對于幕墻的綠色環保和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在各種建筑中,綠色環保幕墻的應用也越來越多,技術也從實踐開始走向成熟。
本文對光電幕墻、雙層動態節能幕墻和生態幕墻等綠色環保節能幕墻及其動態節能技術進行介紹和闡述。
1綠色環保節能幕墻的應用背景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每年房屋建筑面積約有10億平方米,其中的住宅面積約有5到6億平方米,工業面積約有1億平方米。我國的建筑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40%以上。是相同氣候發達國家的2至3倍,因建筑門窗幕墻部分不節能的耗能占建筑能耗的40一50%。
據估算,我國每年竣工的幕墻工程的能耗影響巨大,如果不能正確的加以引導與管理,很有可能會出現大規模消耗常規能源,對能源供應、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帶來巨大的壓力,從而可能帶來嚴重的能源、環境與資源問題。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綠色環保節能幕墻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方大公司在國內已經率先研制成功的太陽能光電幕墻,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高度關注。而且,該產品已在方大集團科技中心大廈工程中得到首次應用.相信類似的綠色環保節能幕墻工程將會得到越來越廣的應用。
2綠色環保節能幕墻簡述
綠色環保節能幕墻。就是具有無污染(或者污染很低)、并具有環保和節約能源功能的幕墻。這是幕墻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應用比較多、研究比較多的有三類:光電幕墻、雙層動態節能幕墻,以及生態幕墻。這三類綠色環保節能幕墻的應用與動態節能技術在后面的論述中詳細介紹。
3光電幕墻及其動態節能技術
光電幕墻的產生是在二十世紀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一些國家出現能源危機。常規發電成本的不斷上升和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致使他們紛紛推廣、實施太陽能利用技術,并提出了“建筑物產生能源”的概念.推動了光電技術應用于建筑物的科研和使用,由此光電幕墻開始研發。
光電幕墻設計時。要考慮光電池組、光電板、導線、集成電路、整流器等各因素。還需考慮幕墻傳統的安全、防護、密封、裝飾等功能。各項指標必須滿足國家標準規定,使其達到最佳使用效果。此外,還要考慮安裝方向,安裝陽光照射時間長的部位,等等。
3.1光電暮墻
光電幕墻是一種集發電、隔音、隔熱、安全、裝飾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建筑幕墻.它是用光電池、光電板技術,把太陽光轉化為電能,它關鍵的技術是太陽能光電池技術。太陽能光電池是利用太陽光的光子能量。使得被照射的電解液或者半導體材料的電子移動,從而產生電壓.這稱為光電效應。光電幕墻代表著幕墻技術發展的新方向。
4雙層動態節能幕墻及其動態節能技術
4.1雙層動態節能暮墻
雙層動態節能幕墻.它是由雙層結構組合而成的幕墻,由外層幕墻、內層幕墻、遮陽幕墻、進風幕墻、出風裝置組成。內層一般都有能夠開啟的門窗。在外層幕墻的遮擋下,室外環境再惡劣也能保證內層門窗的正常開啟.外層幕墻的進出風口和內層門窗的開啟均能控制。內外層之間的熱通道。可利用太陽能產生煙囪效應或溫室效應,從而做到既保證必要的通風、換氣,又能夠節約能源。因此。雙層動態節能幕墻又被稱為熱通道幕墻,按通風原理分為自然通風和強制通風兩種系統。
4.2雙層動態節能幕墻的性能特點
雙層動態智能節能幕墻。在幕墻內配有電動閃開內倒窗、平行外開窗、電動遮陽百葉以及電動通風VI;頂部采光頂為鋼結構形式,采光頂分為兩層布置,上層為電動遮陽百葉系。下層為帶有電動滑窗的隱框玻璃幕墻;采光幕墻占到整個幕墻面積的比例較大.易于獲取良好的光線。 轉貼于
所以。雙層動態節能幕墻,在動態節能上具有極大的優勢。它具有的技術性能包括:
1)運用動氣熱壓原理和煙囪效應。讓新鮮的空氣進入室內,把室內污濁的空氣排到室外,并且能夠有效防止灰塵進入室內,具有綠色的環保功效。
2)它對冬天的“冷處理”和夏天的“熱處理”非常合理,具有卓越的冬季保溫和夏季隔熱功能。因此具有典型的動態節能性。
3)合理的采光功能,可根據使用者的需要,調整光線的變化,改善室內環境。
4)卓越的隔聲降噪功能,為使用者創造寧靜地工作生活環境。
5)技術含量高,構造特殊,具有良好的視覺美感。從上述的幾個特點可以看出,雙層動態節能幕墻具有良好的綠色環保節能性。
5生態幕墻及其動態節能技術
5.1生態幕墻
生態幕墻,它是隨著建筑生態化的發展而發展的。所謂生態建筑。是指根據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或使用要求。能夠改變建筑生態和建筑色彩的建筑稱之為生態建筑。根據使用功能或使用要求,能夠改變生態和色彩的建筑幕墻稱之為生態幕墻,生態幕墻是生態建筑的一種,是生態外圍護結構的建筑。它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戰略,以使用的高新技術為先導,以生物氣候緩沖層為重點,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是健康舒適的生態建筑外圍護結構。
生態幕墻,可以在建筑與周圍生態環境之間,建立的一個緩沖區域,既可以在一定程度防止各種極端氣候對室內影響,又可以強化各種微觀氣候調節的效果,進而滿足人們種種舒適的要求,并且能夠達到適當節能的目標。生態幕墻建造,超出常規建筑學和建筑工程學的范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和幕墻工程師熟悉機械傳動原理,了解機械加工、裝配以及物理、化學和自動控制等相關科學專業的知識,需要多學科的協調,各專業的通力合作。
生態建筑與生態幕墻在三維空間中,引入了時間,在功能及美學上具有獨特的意義,可以稱其為“四維建筑”,即靜與動,封閉與開放,收斂與張開,空間與時間,使建筑和幕墻更具有鮮明的音樂韻律。改變了傳統建筑和幕墻終身不變的形態和色彩,拓寬了建筑和幕墻的新視野和新技術,對現代建筑和幕墻的實踐和理論是一種補充和拓展,有著獨立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幕墻在德國研發和使用較早,技術成熟得到廣泛的發展,典型工程如德國柏林得比斯大廈、法蘭克福銀行大廈以及美國紐約42大街的新攝影棚、英國建筑研究所辦公樓、荷蘭戴爾夫特大學圖書館等都屬這類幕墻。
5.2生態幕墻的節能與性能特點
生態幕墻是科學技術的綜合體現,生態幕墻具有以下性能特點:
1)傳統幕墻理念是幕墻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分離,對自然通風考慮不夠:而生態設計理念是幕墻與自然生態環境組成統一的有機體。精心設計自然通風。
2)傳統幕墻是沒有或很少考慮有效的資源,能源再生利用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生態是必須考慮節能,資源重復利用,保護生態環境.積極利用太陽能等自然能量。
?笪 毛蘊詩,金婭婷,吳東旭
(中山大學 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510275)
[摘要]20世紀90年代,在成本上升和環保要求日趨嚴格等壓力下,我國臺灣地區紡織企業紛紛外移,而留守企業則實現了紡織業整體轉型升級。通過對我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紡織業的對比研究,結合臺灣地區聚陽與宏遠兩家企業的先進案例認為,要實現轉型升級,一是沿著微笑曲線的研發與營銷兩端延伸以提高附加值,二是通過綠色環保等手段降低單位投入與消耗。最后對我國大陸企業轉型升級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轉型升級;綠色環保;臺灣聚陽;臺灣宏遠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1)08-0049-07
一、引言
紡織業作為我國大陸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總產值占GDP比重較高,為出口創匯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全球消費需求的變化,人們對紡織品質量與環保的要求日漸提高,大陸紡織業卻仍處價值鏈的底端,產品質量較差,市場地位不高,缺乏自主品牌,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不夠等,這些都制約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臺灣地區,紡織產業曾是最大創匯產業,后在島內外環境影響下,下游生產不斷外移,一度被視為“夕陽產業”。而如今,留守企業經過精細化管理、綠色生產與不斷創新,實現了產業整體轉型升級。臺灣紡織業雖規模較大陸小,但生產效率約為大陸的2倍,大部分產品單價甚至為大陸的6倍,獲利能力明顯優于大陸紡織業。
過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推動產業向價值鏈的兩端移動以實現轉型升級。本文一方面對我國臺灣紡織業向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兩端擴展進行分析,另一方面,提出借助綠色環保降低企業成本,探討如何實現轉型升級。
本文首先對企業轉型升級、綠色環保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文獻回顧,對兩岸紡織業進行對比,以臺灣聚陽實業和宏遠興業作為案例研究,分析探討我國臺灣紡織業轉型升級的成功經驗,并為我國大陸紡織業的發展提出建議。
二、相關文獻回顧
1. 轉型升級
企業升級,是一個企業或經濟體提高邁向更具獲利能力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經濟領域的能力的過程(Gereffi,1999)[1]。關于企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國內外的研究最先從核心競爭力和動態能力的角度進行,后嵌入全球價值鏈中并與產業集群和技術能力等融合展開探討[2]。對許多新興經濟體的企業來講,實現升級和創新的最佳路徑是由簡單的委托代工制造OEM到研發設計ODM并最終建立自主品牌OBM(Amsden,1989)[3]。Gereffi(1999)總結了亞洲服裝產業升級從OEA(Original Equipment Assembling)-OEM-OBM的典型軌跡[4]。Humphrey和Schmitz(2000)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出發明確指出階梯型的企業升級路徑: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以及跨產業升級[5]。Ernst(2001)[6],Sturgeon和Lester(2003)[7]和John A.Mathews和Dong-Sung Cho(2000)[8]分別以臺灣新竹工業園的PC產業集群、亞洲四小龍等為例研究了從OEM到ODM直至OBM的產業升級路徑。毛蘊詩、吳瑤(2009)較全面地總結了企業升級的7種路徑,分別為替代跨國公司產品,技術跨越,技術累積,多重技術領域的嫁接,OEM-ODM-OBM,以產業集群、園區為載體等[9]。
企業轉型升級不僅體現為附加值和獲利水平的提高,還體現在生產效率和投入產出比率的提高。臺灣學者李玉春(1992)就將升級視為一種投入產出比率提高的過程[10]。毛蘊詩、熊煉(2011)根據經濟學中生產與成本的對偶性理論認為,提升制造能力、降低投入和消耗從而降低成本同樣可以提升附加值[11]。
2. 綠色環保與企業績效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固有的平衡。關于綠色環保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在10多年前就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Michael E. Porter和Claas van der Linde(1995)指出,污染等于不經濟。當廢料、有害物質或能源被丟棄時,意味著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企業因此采取的額外行動只會徒增成本。他們還創造性提出了“波特假說”,認為合理設置的環境規制能夠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由此帶來的收益可以彌補甚至超過環境規制成本,從而達到產業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同時改進的“雙贏”狀態,進而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12]。Hart(1997)認為,企業的環境能力差異能夠帶來額外的收益,通過獲得獨特的資源能力,從而運用難以模仿的環保戰略獲得利潤[13]。Andrew A. King和Michael J. Lenox(2001)在對企業的環境和財務績效進行實證分析時指出,大量研究已經證實了是存在大量可獲利的環保機會的,他們又進一步驗證了污染減少與財務收益增加之間的正向關系[14]。Daniel C. Esty和Andrew S. Winston(2006)基于個人經歷和對全球企業高管的訪談認為,綠色旋風已吹遍商業世界,他們從控制成本、規避風險到增加收入和提高競爭優勢等視角,分析了環保行為對企業運作與收益的影響[15]。總的來說,加強環境保護會給企業帶來的額外收益包括:增加銷售額(Fierman,1991);加強顧客反饋(Frankel, 1992);拉近與顧客的距離(Dean et al.,1995);提高競爭力(Miles and Munilla,1993;Porter and van der Linde,1995)和提高企業形象(Engleberg,1992; Kolk,2000)[16]。
三、我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紡織業的現狀對比
1. 我國大陸紡織業總產值高,但勞動生產率僅為我國臺灣一半
如表1所示,我國大陸紡織業在整體規模上遠遠超過我國臺灣紡織業,然而在以人均總產值衡量的勞動生產率指標上,我國臺灣紡織業幾乎為我國大陸的2倍。
2. 我國大陸紡織業出口總額全球最大,但出口單價遠遜我國臺灣
我國大陸紡織品出口總額全球最大,約為我國臺灣的18倍,但在出口單價上,如表2所示,不論是對于臺灣出口比重最大的布料還是對于大陸出口比重最大的成衣來說,我國臺灣紡織品的出口單價均幾乎達到我國大陸的6倍,可見我國臺灣紡織業的獲利能力較強。
3. 我國臺灣紡織業更注重產品質量,并積極響應環保訴求
我國臺灣紡織業普遍重視產品質量,幾乎所有的企業都通過了ISO 9000系列的質量體系認證,注重環保的企業還通過了ISO 14000環保體系認證[17]。1959年臺灣紡織品試驗中心成立,后又成立多家符合國際標準的檢測機構,并與歐美等國際驗證檢測機構建立戰略聯盟,推動臺灣紡織中心成為亞太區機能性紡織品檢測中心。臺灣紡拓會自2000年起還積極推動機能性紡織品驗證標章業務,目前已訂立18項驗證標準,通過該驗證的企業已超過500家②。我國大陸的紡織企業通過國際相關認證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占全行業比重仍較低。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大陸服裝產品的質量合格率低于70%[18],紡織品市場的產品檢測率不足50%[19],大量紡織品未經權威檢測就直接流入市場。而且,大陸的質量檢測機構大多不被國際市場認可,民營檢測機構和第三方公正檢測所占份額極低,2008年才在福建建立了首家國家級紡織檢測中心。
全球紡織成衣業高度強調環保意識,綠色競爭力成為贏得商機的又一重要利器。據統計,我國臺灣紡織成衣業約有超過100家公司通過Oeko-TexR、bluesignR、GOTS及OE有機棉等環保相關驗證,獲得Oeko-TexRStandard 100標準認證的數量位居全球第12、亞洲第6,通過bluesignR認證的數量則位居全球第一[20]。臺灣研發的綠色環保紡織品數量多、種類全、涵蓋面廣,而我國大陸在環保紡織品上起步較晚,截至2010年6月17日,獲得Oeko-TexRStandard 100標準認證的企業數量不及總數的7%[21],并且現有的生態紡織品標準多只關注消費者健康而未能體現環境保護。
四、案例研究
1. 聚陽實業:效率與市場導向鑄就紡織股王③
臺灣聚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陽”)成立于1990年,以成衣制造為主,產品主銷歐美。企業素以卓越的管理績效著稱,是歐美各大型零售商的主要合作伙伴,主要客戶占美國前10大成衣零售商中的Wal-Mart、Gap、Target等9家。
成立10余年來,聚陽營業收入大幅增長,雄踞臺灣地區同業前列,2010年企業營業收入高達141億新臺幣。從2000年起,除了2008年受經濟危機影響較大外,聚陽每股收益(EPS)連年維持在5元以上,被譽為紡織成衣業股王。聚陽最近5年平均的資產報酬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分別達到17.26%和26.63%,領先于大陸和臺灣同業者10個百分點左右。2007年聚陽被《天下雜志》評為“最佳聲望標桿企業”紡織成衣業第一名,2008、2009年被評為企業公民獎中堅企業,2010年在遠見雜志臺灣A+69強評比中更被評為四顆星企業[22]。
聚陽由創立初期一家沒有成衣工廠的成衣公司擴展為橫跨9國30個廠的跨國公司,其成功轉型源于在管理實踐中對效率的注重以及以市場為導向,通過電子化運作、全球布局、戰略聯盟和產學研合作等舉措,最終實現轉型升級。
(1)電子化管理統籌全球生產運作。1996年,聚陽在無預期的情況下接到了Wal-Mart一張66萬件成衣的訂單,艱難完成訂單的聚陽意識到,除了急需擴充產能外,還需建立一個能快速統籌全部產能的系統。于是,1997年聚陽開始全面推動自動化,2000年導入企業資源整合系統(ERP),并持續不斷地自我研發與提升,2003年開展產業全球運籌電子化深化計劃,建立完善的供應鏈管理。聚陽持續建設完成的資訊作業包括全球電子網絡建設、產品資料管理系統(PDM)、業務接單計劃管理系統(PJT)、企業資源整合系統(ERP)等,這些電子化管理無疑為企業的全球擴展帶來了巨大的便利。通過引入外部系統和自我創新,聚陽在生產流程、產品以及顧客群上都取得大幅進步,擺脫了夕陽企業的形象[23]。
(2)從OEM到ODM再到OBM的升級。聚陽以OEM起家,1996年接下巨額訂單后開始走上高速成長道路,向ODM轉型。聚陽積極推動與上游布料供應商合作的供應鏈管理系統(SCM),以縮短備料時間,擁有自己的研發單位,從布料、花色、配件到款式、縫制都能掌握技術,增加了在成衣價值鏈中的價值。另外,還招募了大量研發設計人才,依據下游客戶的品牌概念研發高品質低成本產品,主動提供樣品以縮短設計時間。這既提高了消費端的售價,也提高了公司毛利率,更有利于發展長遠的品牌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目前聚陽的業務中有60%的ODM客戶需要提供前端服務,聚陽已成功地由OEM轉型為ODM。
為提升核心競爭力,聚陽還嘗試發展OBM,自創兩大品牌――“Pica Pica”及“Pandora's box”,以雙品牌戰略進攻不同的利基市場,與核心事業ODM相輔相成,期望通過自主品牌的經驗來加強其自身研發設計能力,提升應對未來市場沖擊與挑戰的能力[24]。
(3)全球戰略布局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聚陽基于客戶、工廠產能、采購當地化、產區技術能力以及成本等考慮因素,根據各產區不同的發展條件,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產基地,展開全球化的戰略布局,統籌生產協調與分配。比如利用大陸充足的原料,聚陽將其作為生產平織Pants和Sleepwear的主要基地,而在臺灣則生產高單價的產品,在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充分發揮廉價的人工成本和無配額限制的優勢,以此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最佳區位優勢。
除了講求產區效率之外,聚陽還非常注重產區專精化的程度,往低成本、當地有原料、中低技能的工廠發展核心產品的專精化,而在高技能工廠發展多元化。
(4)建立戰略聯盟以培育快速響應能力。戰略聯盟和外包商在聚陽的轉型過程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隨著聚陽持續的快速擴張,對自身之外的產能有很大需求,需要更科學更富有彈性的管理方式。聚陽對外包商與戰略聯盟做出分級的管理,確保配合度高關系好的廠商產能不會閑置。每年還舉辦外包商的評核會議,提升優質外包商的等級并增加下單量,對表現較差供應商的下單量則予以減少。對于聚陽而言,戰略聯盟的合作方式為其提供了一個自由度極高和彈性極大的戰略發揮空間。此外,為達成多品牌買主的目標,聚陽在尋找戰略聯盟時還會關注產品線多樣化問題,以及時提供顧客定制化的產品,增強快速響應能力。
(5)以營銷為導向維持良好的客戶關系。從事成衣制造10余年來,聚陽以營銷導向代替傳統的生產導向,實現了訂單的穩定增長、品質與技術的不斷提升。聚陽注重外部信息的收集,定期分享交流最新的市場狀況與重點客戶的經營策略,每個季度還由紐約子公司收集相關流行資訊,并與關系良好的供應商合作開發流行布種。另外,設立全球支持及產品研發小組,協助定做相關的銷售信息,并舉行流行信息會議及時分享成功案例,強化了多元產品的開發能力。
(6)產學研合作推動企業研發創新。聚陽十分注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建立學習訓練機制,鼓勵員工從事全球運籌及電子化的研發,與研究單位合作機能性產品,并以跨行業聯盟方式推出新產品等,構建了一個顧客導向、知識密集、以人為本的學習型組織。聚陽通過旗下財團法人“聚陽人文發展教育基金會”捐建了“聚陽講堂”,還為臺灣輔大織品系提供了“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獎助金”,通過與人才庫合作長久受益。
2. 宏遠興業:以綠色環保帶動企業轉型升級④
臺灣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遠”)創立于1988年,是一家創新研發導向的紡織制造商,1995年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宏遠目前在臺南、上海浦東及泰國曼谷擁有3個生產基地及遍布全球主要城市的10多個營銷點。
宏遠經過不斷轉型,從早期的成衣供應商逐步成為國際高級服飾品牌主要的戰略伙伴,主要客戶包括Nike、Adidas、Levi's以及Columbia等國際知名服裝品牌。宏遠無論技術還是產品質量皆領先同業,先后獲得ISO-9002、ISO-9001、ISO-14001、Oeko-TexR和bluesignR等多項國際權威認證。
為踐行綠色經營理念,宏遠自2007年起積極推動“宏遠永續發展模式”ESM,開展一系列節能、環保、愛地球行動[25]。2010年底,宏遠成為臺灣紡織業第一家獲得“SA8000社會責任管理系統”的企業,以在2020年前達到工廠零廢氣排放為目標,期望成為生態企業的領導者。
在一系列節能環保措施帶動下,宏遠2006年至2009年的利潤增長一倍左右,4年來除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大外,成本利潤率全部達到15%以上。2009年宏遠營業收入達42.6億新臺幣,毛利率提高到20%,其中,燃料成本較2008年減少39%,現場生產損耗也有顯著改善。通過綠色環保相關舉措,宏遠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
(1)綠色采購與資源回收落實環保理念。宏遠堅持以綠色環保實現永續發展,從原材料采購開始,通過一系列措施,包括對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將綠色理念貫穿始終。首先,嚴格挑選符合綠色制程與產品的供應商,宣導對紙箱等包裝材料回收再利用,并堅持選用節能環保設備及原材料,還盡量選擇當地就近采購以降低損耗。其次,搭建了綠色采購平臺,提供綠色采購資訊,不定期舉辦供貨商研討會,整合綠色供應鏈。
在綠色理念引導下,宏遠不僅產生廢棄物數量逐月減少,更秉持“廢棄物=食物”的觀念將其回收再利用。通過簡易的再造程序,將廢棄污泥制成燃料,剩下的煤渣重新制成環保磚,作為綠色建筑的材料。宏遠還從寶特瓶及紡織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中提取回收材質,所制成的布料經處理后具有吸濕快干等功能。如此回收再利用帶來的經濟效益顯著,每噸廢棄物衍生的營業額由2006年的823千元/噸提高到2009年的981千元/噸,增幅達19%。
(2)設備與技術升級推動節能減排。宏遠通過流程再造、機器改造及熱能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大幅減少了能源損耗。比如采用空壓機監控系統,檢修泄漏點減少空氣泄漏,減少排放損失;安裝冷卻水塔風車變頻器,利用冷卻水溫設置,依四季室外溫度變化改變轉速節省電力;回收利用鍋爐冷凝水、廢水和織布用水,每年節省抽地下水量約1,542,000噸。2007年宏遠實現同比節能20%,2008年同比再減少10%。宏遠在能源使用與溫室氣體排放上也逐年大幅降低,如圖1所示,2007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共減少15,154公噸,2008年再減量8,667公噸。同時,每頓耗水量所產生的營業額效益由2006年的990元/噸提升至2009年1,190元/噸,實現了20%的增長。
(3)自主與合作研發積累技術能力。宏遠每年投入銷售額的3%用于研發,2009年該比重更高達4%,遠遠高于同業平均水平的0.5%。2003年宏遠成立尖端技術研究所,為經核準認證的最高級研究中心,專注于機能性纖維開發、機能后加工技術研發以及納米級紡織品技術研發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同時還致力于建立專利知識保護網,目前已累計獲得21項專利。
除了自主研發,宏遠還依靠南臺灣紡織研發聯盟,以“集群競爭力”取代“單打獨斗”,積極尋求合作研發。尖端技術研究所與康那香、南寶、豪杰、全家福、美德耐及Dystar等跨行業及同業產學研戰略聯盟,展開垂直整合與水平合作,提升了技術能力。
(4)生態環保創新促進產品升級。宏遠致力創新和推廣環保生態產品,強調采用天然有機素材、回收再利用素材以及無毒無害無殘留的加工技術與原料。宏遠的回收尼龍、回收聚酯纖維和回收彈性布均采用100%回收材質,品質和外觀與新品無異。宏遠的竹纖維純天然、對環境無害,手感細柔,涼爽透氣,還具有天然抗菌及除臭功能,抗紫外線能力甚至達到綿纖維的417倍。宏遠的玉米纖維具備高度親水性,能夠立即吸收水分且防皺,擁有良好的回復率、卷曲度以及出色的型態記憶功能。2010年宏遠開發出堪稱全球最輕薄的五丹尼紗制成的布料,質輕的設計還可有效降低制作過程的能源耗損率,尤其是大幅減少水資源使用量,做到真正的環保。
(5)國際標準認證提升產品價值。在獲得ISO系列認證、Oeko-TexR等多項國際權威認證后,為了追求最高等級的健康及環保標準,宏遠于2007年6月加入國際最具知名度的紡織品環保認證公司瑞士bluesignRstandard。2008年4月,宏遠正式獲得bluesignR認證⑤,所提供的21大項產品均符合bluesignR 五大標準,成為bluesignR 系統合作伙伴。2009年5月,宏遠成為亞洲第一家涂布貼合產品通過認證的公司,同年8月,宏遠泰國及大陸工廠也一致通過認證,全系列產品均取得“approved fabric”標章。2010年12月宏遠更成為臺灣首家通過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系統認證的企業,不僅提高了企業形象,也為臺灣紡織業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樹立了標桿。
(6)生態工業園建設助力綠色升級。2008年宏遠在臺南廠區積極規劃建設宏遠生態工業園,以透水鋪面代替水泥柏油路面,降低廠區熱島效應,并種植多種草木形成綠色窗簾,利用水膜原理吸熱降溫,制造冷空氣,不僅節省電源,更可有效降低溫室氣體CO2的排放。而利用廢棄紗制成的水簾,可把氣溫降到27℃。另外,還建設了人工生態濕地,植林種樹,形成生物多樣化的園區。
五、結論與啟示
1. 向價值鏈兩端移動依然是提升附加價值的主要途徑
結合我國臺灣地區紡織業的發展歷程與臺灣聚陽、宏遠的案例來看,紡織業一方面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進行電子化運作,以戰略聯盟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生產高附加值的機能性紡織品,開發打造自主品牌,可以實現由低附加值的OEM向更高附加值的ODM/OBM升級;另一方面,通過全球化戰略布局,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并拓寬營銷渠道,增大在下游的獲利空間,提升整個產業的獲利能力。
我國大陸紡織業的研發與技術投入不足,生產設備相對落后,前向與后向擴展能力不足,大多數企業仍主要依靠附加值最低的代工生產,自主品牌出口只占10%左右[26],獲利空間非常狹窄。因此,積極推動企業向價值鏈兩端移動依然是提升企業產品附加值的主要途徑。
2. 綠色環保是當前背景下提高企業績效的又一新路徑
推動企業綠色環保是提升企業績效的又一新路徑。宏遠作為我國臺灣地區紡織業優秀的環保型企業,以綠色環保創造高利潤與高附加值,成功實現了企業的轉型升級。
在我國大陸,紡織業高污染高排放現象還很嚴重,但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在綠色經營方面表現突出的企業,比如廣州互太紡織是廣州第一家自愿開展清潔生產的紡織企業,累計投入2億元用于節能減排,實現了企業生產成本和能耗水平的逐年下降,2009年公司的生產成本下降5%,節能項目直接經濟效益達每年3,500萬元⑥。因此,通過綠色環保等手段降低單位投入與消耗,降低制造環節的成本,同樣可以提升附加價值實現企業升級。
3. 引入現代設備與科技,促進生產與管理系統升級
我國臺灣地區紡織企業引入先進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及資源利用率,許多大型企業還引入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進行生產控制,實現了管理技術的升級。企業內電子化、企業間電子化、信息交換標準的建立及電子市集的建立為臺灣紡織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持[27],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了企業運行效率。通過ERP、SCM等電腦化系統,臺灣紡織企業還融入國外買家的銷售體系中,增強了在供應鏈上的控制力。
我國大陸紡織業也應加快設備更新,借鑒引入先進的生產管理系統,統籌整個價值鏈過程,增強生產運營管理能力,實現更加科學高效的企業運作。
4. 建立戰略聯盟與產學研合作研發,推動產業發展
臺灣地區許多紡織廠商和研究所結成戰略聯盟,共同研發高科技環保紡織品。臺灣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作為我國臺灣地區最大的紡織產業研究機構,每年的研發投入達1.8億人民幣。臺灣企業自身對研發的重視,無論從研發人員構成還是投資數額、研發產品的數量都可見一斑。同時,臺灣產學研合作機制(見圖2)推動綠色產業發展,設立專職機構或者委托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紡拓會、化工所及紡研中心),以政府補助經費等方式推動私人部門研發[28],成效顯著。
我國大陸紡織業應加大研發技術投入,積極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戰略聯盟,加強產業鏈上、中、下游間的合作溝通,發展產業集群,發揮各自專業廠商的技術優勢,推動行業間合作,共同投入研發生產。
5. 制定和完善有關行業標準,鼓勵企業尋求國際認證
我國臺灣地區紡織企業普遍重視產品質量認證,并積極尋求國際環保標準認證,經濟部門也積極制定和完善紡織行業標準,主動與國際接軌。
在我國大陸,2009年紡織行業的1,457項標準中,只有35.35%采用了國際標準[29]。結合臺灣地區經驗,政府應主動適應國際標準,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的行業標準。一方面要引導甚至強制實施某些標準,淘汰落后與污染產能;另一方面要鼓勵企業參照國家和地方標準制定本企業的標準。同時亟須設立專門機構主持標準認證工作,鼓勵企業積極尋求國際標準認證。
6 . 建立工業區綠色建筑標準,打造生態工業園
在我國臺灣地區,宏遠等企業建立生態工業園,實現了園區系統能源的節約使用與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進一步促進了企業與產業的綠色升級。我國大陸生態工業園起步較晚,2001年才開始試點,目前已在廣東南海、廣西貴港等地建立了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廣州互太紡織同樣以低能耗低污染的工業運作和園區設計作出了表率。但我國大陸工業生態園的發展建設仍存在很多不足。
我國大陸政府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設立專門機構來協調和推動工業生態園建設,倡導并投入資金在高新技術園區、產業集群工業園區打造生態社區,在園區內推行低碳建筑標準,并投入建設生態型配套環境或設施,構建生態技術支撐體系。初期可以選定具有一定基礎的園區建立示范點,并逐步全面推廣。
[注釋]
① 表2的平均單價均為加權后平均單價。
② 數據來源于紡拓會全球資訊網,臺灣機能驗證tft.省略.tw/about/about_us_c.asp。
③ 資料根據聚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年報、公司網站省略.tw和其他公開信息整理所得。
④ 資料根據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年報、公司網站省略.tw和其他公開信息整理所得。
⑤ bluesignR為最多紡織品制造商所采用的環保認證,認證五大原則包括資源生產力、消費者安全、空氣污染排放物、水污染排放物及職業健康與安全等。
⑥ 資料來源于2011年3月和4月作者對廣州互太的調研。
[參考文獻]
[1] Gary Gereffi.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 (48):37-70.
[2] 毛蘊詩,吳瑤.企業升級路徑與分析模式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78-185.
[3] Amsden, Alice H. Asia's Next Giant: How Korea Competes in the World Economy[J].Technology Review,Cambridge,May/Jun 1989.
[4] Gary Gereffi.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 (48):37-70.
[5] Humphrey,J.,Schmitz,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 [R]. IDS Working Paper 120,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6] Ernst, 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a Knowledge-centered Approach[R]. 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2001.
[7] Timothy J. Sturgeon and Richard K. Lester. The New Global Supply Base: New Challenges for Local Suppliers in East Asia[R]. 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ld Bank project on East Asia's economic future, Cambridge MA, Industrial Performance Centre, MIT,February, 2003.
[8] John A. Mathews, Dong-Sung Cho. Tiger Technology: The Creation of a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East Asia[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9] 毛蘊詩,吳瑤. 企業升級路徑與分析模式研究[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78-185.
[10]顏吉利研究主持. 促進中小企業產業升級之研究[M]. 臺灣: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4.
[11] 毛蘊詩,熊煉. 企業低碳運作與引入成本降低的對偶微笑曲線模型[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12] Michael E. Porter and Claas van der Linde.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120-133.
[13] Hart,S. Beyond Greening: Strategies for a Sustainable Worl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75(1):66.
[14] Andrew A. King and Michael J. Lenox. Does It Really Pay to Be Green? An Empirical Study of Firm Environment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1:105-116.
[15] Daniel C. Esty and Andrew S. Winston. Green to Gold: How Smart Companies Us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to Innovate, Create Value and Build Competitive Advantage[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
[16] Devashish Pujari, Gillian Wright, Ken Peattie. Green and Competitive Influences on Environmenta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6:657-671.
[17] 庾晉. 臺灣紡織業的成功經驗和建議[J].海峽科技與產業,2004(2):16-17.
[18] 顧紅烽,曾彥. 我國服裝質量現狀及企業的改進需求[J].中國纖檢,2008(3):36-37.
[19] 伏廣偉. 構建新型紡織品質量保證體系的幾點建議[J].紡織導報,2007(12):41-46.
[20] 臺灣紡拓會. 臺灣環保紡織品精選專刊[R].2010.
[21] 中國區域Oeko-Tex Standard 100認證申請仍持續增長[J]. 中國纖檢,2010,9(18):15.
[22] 王誼臻,許靜芝,黃光仁. 聚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環境適應策略[R].2010:2.
[23] 王佑文. 服裝業廠商轉型升級策略研究--以聚陽實業為例[D].臺灣:銘傳大學碩士論文,2007.
[24] 王佑文.服裝業廠商轉型升級策略研究――以聚陽實業為例[D].臺灣:銘傳大學碩士論文,2007.
[25] 宏遠永續發展模式[R/OL]. http://省略.tw/,2008.
[26] 李鋼,李俊. 推動以質取勝戰略的深化與升級――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基礎與必要條件[J].國際貿易 2006(5):10.
[27] 連慶憲. e協同合作經營模式構建之研究――以紡織產業為例[D].臺灣: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3:6.
[28] 李淑瑛.臺灣紡織產業新產品開發策略聯盟運作模式之研究[D].臺灣: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9] 紡織行業標準制定力度加強[J/OL]. 紡織導報,[2010.02.11] http://省略/NewsDetail.asp?AID=29081.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extile Enterprises
in Chinese Mainland Based on the Success Experience
of Taiwan Textile Industry
Mao Yunshi,Jin Yating,Wu Dongxu
(School of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論文摘要:鮮食核桃脫青皮的技術要求是快速、無污染、核仁保鮮質量高。凍融法是鮮食核桃綠色環保、無公害的快速脫青皮方法,介紹了其工藝技術要點。基本工藝包括核桃鮮果挑選、低溫凍結、升溫融化、青皮剝離、清洗、晾曬和成品包裝。
核桃又名胡桃,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有2000多年,栽培面積大,范圍廣。核桃仁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長期以來,人們食用的主要是干核桃,干核桃在較長時間的干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損失一定的營養成分。為了使核桃的營養成分能夠更好地保存和被人們吸收利用,鮮食核桃已經作為核桃的一種新的消費理念進入人們的生活。鮮核桃要作為商品來銷售和消費,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脫掉硬殼外面的青皮。以往核桃脫青皮后都加工成干核桃,因此對脫青皮技術要求不是很嚴格。而對于鮮食核桃來說,脫青皮后要保證鮮核桃的質量和優良的鮮食品質,同時符合綠色無公害食品要求,因此,研究鮮食核桃脫青皮技術是鮮食核桃研究開發的第一個技術環節。
1 核桃脫青皮常用方法及其特點
現有核桃脫青皮的主要方法有3種,一是堆漚法,二是噴施乙烯利漚制法,三是采前噴灑乙烯利催熟法。
堆漚脫青皮法:這是目前產區果農大量采用的傳統方法,即將采摘的鮮核桃堆漚,時間一般為7天左右,待垛內溫度升高,青皮腐爛變質自然脫落。此法簡單可行,但脫青皮后有46.7%的核桃表面呈微黑色,30.6%的核桃表面有局部污染;果核污染面積大,核仁變質率達7%以上。堆漚脫青皮法腐爛嚴重,如果大量生產,污染和核仁變質率會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用此法脫青皮后,為了核桃表面干凈,一般都采用漂白的方法消除表面污染,又對核桃造成二次污染,達不到無公害綠色食品要求。
摘后噴灑乙烯利漚制:在采摘后的鮮核桃果實表面噴灑乙烯利,或用濃度為3000~5000mg/kg的乙烯利浸果5分鐘,然后堆漚5天左右開始脫青皮。此方法脫青皮比單純的堆漚法快,也比較簡單,但在脫青皮后核桃表面局部仍有污染,污染率達37.7%左右,核仁變質率為1.3%左右。為消除部分核桃表面的污染,通常也采用漂白類物質進行表面漂白,也會造成核桃二次污染,作為商品出售仍不符合無公害綠色食品的要求。
采前噴灑乙烯利:在核桃接近成熟時,用濃度為800—1200mg/kg的乙烯利在采前10天噴在核桃果面上,10天后進行采摘,裂果率可達95%,但仍需一定時間的漚制。此法雖然脫皮效果明顯,但必須把握好成熟度,否則,會影響核桃品質,發芽率和含油率都有所降低。
以上3種脫皮方法的共同缺點是:脫皮時間較長,有時需要反復漚制脫皮,果殼污染嚴重;產品漂白會造成核桃二次污染;乙烯利有一定殘留量,不符合無公害綠色食品和綠色環保的要求。
2 鮮食核桃凍融脫青皮法
作為鮮食核桃,在脫掉青皮后,核桃外殼要干凈漂亮,最重要的是核仁不能變質,無污染,符合無公害食品和綠色環保要求。
筆者對凍融法核桃脫青皮技術進行了研究。凍融脫青皮法是利用低溫將核桃青皮冷凍后再通過融化去除青皮的方法。基本工藝是將成熟好的核桃剔除病蟲果,然后進行低溫冷凍,冷凍溫度為-5℃~25℃,待核桃青皮凍透后,升溫至0℃以上融化,采用機械或人工去掉青皮,再經清洗、晾曬,便可包裝,即核桃鮮果挑選低溫凍結升溫融化剝離青皮清洗晾曬成品包裝。該技術具有快速、高效的特點,產品脫皮率100%,好果率99%,沒有污染和變質果,其工藝要點如下。
2.1 核桃鮮果挑選
將成熟的帶青皮的核桃進行挑選,去除病蟲果。
2.2 低溫凍結
將挑選出的核桃鮮果進行低溫冷凍,凍結溫度保持在-15℃~25℃,可采用隧道式或螺旋式速凍機。利用流化床式單體凍結機可實現自動化連續生產,一般凍結溫度在-5%~-15%。也可利用冰柜冷庫和常用的低溫凍結機械進行凍結。一次凍結量可根據不同的凍結設施進行調整,小批量凍結一般用冰柜,溫度控制在-10℃左右,柜內放滿核桃,24小時即可凍透(
2.3 升溫融化
將凍透青皮的核桃進行升溫融化的方式,有常溫下自然融化和外加熱融化兩種。
采用自然融化的方式,即在室內或室外常溫下堆放8—12小時,通過自然升溫,使核桃凍結的青皮解凍。解凍的同時,核桃青皮出現開裂并與核桃殼產生剝離層,有利于下一步青皮剝離工序的進行。此法脫青皮后進行下一步工序不影響核桃的商品品質。
外加熱融化是采用常溫水、熱風或熱水等方式進行快速融化。常溫水一般為池水、井水或自來水等,流動水融化最好;熱水溫度越高融化速度越快,可以實現流水作業。融化后進行機械剝離可縮短工作時間。
2.4 剝離青皮
剝離方法很多,可采用人工剝離如搓揉剝離等;也可采用機械剝離,如機械振動篩進行振動剝離,或機械滾筒、鉸籠擠甩等進行剝離。
凍融工序后,核桃青皮有開裂和流汁軟化時,通過人工拍打,翻動和揉搓等方法可以去掉大部分青皮。使用機械剝離方法速度快,一次剝離率高,可實現流水作業。最好使用專用的青皮剝離機,剝離率高,核桃破碎率少。用機械剝離可加一定量的清水配合,與下一步清洗工序一并進行。
2.5 清洗
將剝離青皮后的核桃用清水清洗,洗去核桃殼表面的青皮渣沫。清洗時可以在水池內人工清洗,也可以用清洗機機械清洗。不需加任何漂白物質,保證無污染,無公害。
2.6 晾曬
將清洗后的核桃進行晾曬。根據鮮食核桃要求,將晾曬或風干后核桃種仁含水量不同的產品,分成鮮食品、鮮食加工品和干品不同規格的商品。
2.7 成品包裝
將晾曬好的核桃進行簡單包裝。鮮食品進行冷藏保鮮,也可作為鮮食核桃進一步加工的原料貯藏備用。干品核桃按相關標準包裝貯藏。
論文摘要:文章以當前世界發展趨勢,專從照明行業分析了當今照明各相關產品:光源、電器等的發展與現狀,詳細敘述了各光源與電器的利與弊,再通過高品質、高性能電子鎮流器與電感鎮流器、一般性電子鎮流器的性能,照明質量與環境影響等全方位的比較,突出了高品質、高性能電子鎮流器與三基色光源的優質匹配而產生的高效節能、綠色環保、高可靠性、經濟安全等特點和優點;強調了科學選擇照明產品的重要性。文章最后從實際出發,建議在今后新建和改擴建項目中應積極使用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照明產品;號召所有用能源單位及個人從自我做起等一系列應對措施,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職能。
當今世界能源形勢異常嚴峻
一方面現代工業的高速發展使環鏡污染日趨嚴重;可開發利用資源日益減少;世界性的能源危機愈來愈威脅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石油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和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況。
而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氣候日益惡化,加之我國國民綜合水平提高,家用電器使用量大幅增加,致使電力供應出現季節性供應緊張。今年夏季針對全國性的電力緊張,許多地區不得不采取輪流拉閘限電、辦公、商業等調高室內空調溫度等一系列措施,給全國的經濟造成巨額損失,也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不便;由此,更突顯節電形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同時,由于人類現代文明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質量的完美追求,現代照明已不僅僅是維系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現代照明技術裝點生活、演繹精彩世界乃是現代文明賦予現代照明技術的詮釋。照明在當今社會已作為衡量一座城市和地區的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為此,節能環保,緩解能源緊張;控制環境污染,提升我國城市整體照明質量和水平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正處在基本建設大上時期,絕大多數城市和地區照明質量和水平還很落后,急待改造。
一、照明產品發展的現狀及分析:
1電光源:
室內照明光源以熒光燈為主,使用比較廣泛主要有:
(1) 、T8中細管徑(26MM)直管型鹵粉熒光燈,以36W為例,光通量約2480,平均壽命8000小時;光衰快,使用3000小時,光通量衰減30%。
(2)、T8中細管徑(26MM)直管型三基色粉熒光燈:光效高,以36W為例,光通量約3250,平均壽命12000小時;光衰小,使用3000小時,光通量僅衰減10%。顯色性好,是節能、舒適、環保、二十一世紀綠色照明最理想的光源之一。
(3)、T5直管型三基色粉熒光燈:高光效,以28W為例,光通量約2600,平均壽命8000--1000小時;光衰小,使用3000小時,光通量僅衰減10%。顯色性好,是節能、舒適、環保、二十一世紀綠色照明最理想的光源之一。
(4) 、湊型節能燈:節電
2、鎮流器:
熒光燈點亮有電感鎮流器和電子鎮流器兩種方式
(1)、電感鎮流器:
(2)、電子鎮流器:高功率因數電子鎮流器
高品質、高性能電子鎮流器
以下分別將高性能電子鎮流器與電感鎮流器及普通高功率因數電子鎮流器使用情況做一全面比較:
1、電子鎮流器與電感鎮流器比較:
A、高效節能:
配置比較對象:
設:符合測試標準對應的優質電感鎮流器
36W
1只
電子鎮流器
1×36W
1只
1只電感鎮流器自身耗電:
10W(優質品牌)
1只1×36W電子鎮流器自身耗電: 4W (3AAA牌)
電感鎮流器為工頻50HZ頻率點燈;
電子鎮流器為高頻20KHZ—50KHZ頻率點燈;
燈管在高頻下發光效率比工頻高10%,因此,在同等亮度下,采用電子鎮流器比電感鎮流器至少節電20%; 其中電感鎮流器增加的室內溫升,夏季需要用空調降溫的電費在此未計算在內。
運行費用比較:
例:為了便于計算,設:
電感鎮流器 1×36W
1只(優質品牌)
電子鎮流器 1×36W
1只 (3AAA)
以大型商業照明實案對比介紹:
設本工程照明面積5000平方米:
燈具配置:2×36W燈帶, 配置標準:地面平均照度按800,地面高1米處平均照度1000LX設計,平均按1套燈具(2只燈管)/1.73M2計算約需設置T8直管三基色熒光燈管36W共計2900只;每年按365天;每天14小時;電費0.73元/KW·h預算:
a、理論推算節電情況:
電感鎮流器/只: 輸入功率 36W+10W(鎮流器自身功耗)=46W/只
電子鎮流器/只: 輸入功率 32W+4W(鎮流器自身功耗)= 36W/只(3AAA牌)
電感鎮流器年用電運行總成本:
0.
73元/KW·h×0.0460/KW×2900(只)×365(天)×14(小時)=49.76萬元
電子鎮流器年用電運行總成本(3AAA牌):
0.
73元/KW·h×0.036KW×2900(只)×365(天)×14(小時)=38.94萬元
對比結果:
①、在標準工作電壓下,理論推算3AAA牌節電率:22 %;
②、采用3AAA高性能電子鎮流器比采用優質電感鎮流器年節電費最少 10.82萬元;每只燈管年節電:37.31元
b、實際測試節電情況:
2001年中日友好醫院院方節電實驗結果如下:
試驗對比鎮流器
型號規格
光 源
試驗時間
電度表度數
優質電感式
36W×2
稀土三基色
24小時×30天
65度
3AAA牌電子式
2×36W
稀土三基色
24小時×30天
43度
實際實驗節電率=33.8%
2003年8月華普超市節電實驗結果如下
試驗對比鎮流器
型號規格
光 源
試驗時間
電度表度數
優質電感式
36W×2
稀土三基色
24小時×7 天
14.7度
3AAA牌電子式
2×36W
稀土三基色
24小時×7 天
11.1度
實際實驗節電率=24.49%
上述工程按夏季用電高峰實際最保守節電實驗估算最少節電情況:
電感鎮流器年用電運行總成本:
0.73元/kw·h×(14.7÷7÷2÷24)kw×2900(只)×365(天)×14(小時)
=47.33萬元
電子鎮流器年用電運行總成本:
0.3元/kw·h×(11.1÷7÷2÷24)kw)×2900(只)×365(天)×14(小時)=35.74萬元
對比結果:
①、實際試驗節電24.49%
②、采用3aaa電子鎮流器比采用優質電感鎮流器年約節電11.59萬元;每只燈管年節電:39.97元
樓宇一般照明用電約占70%,采用高性能電子鎮流器比優質電感鎮流器年最少節約2--4個月電費,可回收燈具成本,降低物業運行成本。
b、舒適:
電感鎮流器會產生頻閃現象,在此環境下工作學習視覺易疲勞。對高速旋轉物體易產生錯覺,存在事故隱患。
同時電感鎮流器發出50hz的低頻噪聲,易使人煩燥。
采用電子鎮流器可消除頻閃,保護視力,市場銷售的學生護眼燈就是采用電子鎮流器配備三基色燈管設計生產的。
高品質、高性能電子鎮流器無頻閃、無噪音、護眼護腦。
c、安全:
論文關鍵詞: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節能增效
1 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節能意識,營造“節能減排”氛圍
(1)有計劃地組織專業人員參加節能減排技術的培訓學習,提高員工的節能意識和實際操作技能。成立節能減排課題科研小組,組織開展技術攻關,適時進行節能減排技術經驗交流,促進節能減排廣泛深入有效地開展。
(2)制訂節能減排的評比相關制度,充分利用黑板報、墻報、宣傳欄、圖片、標語、網站、刊物等各種媒介,大力開展“節能減排,打造綠色環保船企”宣傳活動,號召員工從自身做起、從細節做起,節約一滴水,節省一張紙,拾起一根焊條,收起一顆螺絲。
(3)積極開展“節能減排”宣傳知識普及競賽活動,激發員工的節能減排熱情,形成“人人關心節能減排、人人支持節能減排”的良好氛圍。
2 更新設備,改進工藝,實現節能增效
2.1 使用CO2氣體保護焊機和變頻調速等新設備
船舶焊接技術作為現代造船模式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對我國船舶行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公司非常重視應用焊接新工藝和焊接新設備來大幅度地提高焊接生產率并產生節能減耗成效。
(1)投入巨資購置CO2氣體保護焊機。針對ZXE1-500/400交直流多頭手工電弧焊機、BX1-630交流多頭手工電弧焊機都是采用手工電焊條來進行焊接生產,能耗高,生產效率低下的弊端,公司從2008年起大量淘汰能耗高且生產效率低的手工電弧焊機,投入600多萬元新購置了大批量額定功率較低(32KVA)的CO2氣體保護焊機,目前共有300多臺CO2氣體保護焊機投入使用。
經測算,CO2氣體保護焊不但比普通手工焊生產效率高1~4倍,而且具有無焊頭、省電、節約填充金屬和質量好的優點,僅此用電每年就可節省300多萬元。
(2)廣泛使用變頻調速機械設備。公司原有的用電大戶是電機設備,約占總用電量的40%。新會船舶建造基地的舾裝碼頭、船臺、船體車間、梳式滑道系統(斜船架)、400t及32t龍門吊、40t門座吊和橋吊等大型起重設備的大車、小車行走、起升電機均采用變頻調速控制,可以實現無級調速,其節電率約為30%,節省的電量為總用電量的9%,則此全年就可節省約40多萬度電,即每年可節約40多萬元,這給公司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 改造現有的變壓器式交流弧焊機
公司在變壓器式交流弧焊機上加裝一臺節能裝置,減少空載損耗,這既達到節能,還可以預防工人因焊機二次觸電和保護焊機的作用。經生產現場測試,一臺BX1-500型額定輸入功率為32KVA的交流弧焊機,其空載損耗電流為6.4A,在加裝該裝置后,其空載損耗電流為2.25A。該焊機一天累計空載時間(更換焊條、工人小休)為2小時,其空載損耗電流為12.8A,加裝節能裝置后其空載損耗電流為4.5A,故技改后每天每臺交流弧焊機可節約電流8.3A。目前,公司擁有這樣的焊機約500臺,加裝了節能裝置后,大大提高了焊機的功率因素。
2.3 改進焊接工藝
據統計,船體焊接工時占船體建造總工時的30%~40%,焊接成本占船體建造成本的30%以上。因此,焊接技術水平對提高船舶焊接生產效率、縮短船舶建造周期、節能減耗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建造的8000噸半潛駁船焊接施工技術進行創新,大膽采用了新工藝。技術人員針對該船施工要對大量鋼構件進行焊接的特點,認真開動腦筋,想方設法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專門設計了一套多快好省的施工工藝,確保該船的施工、工期、質量的順利完成。
(1)利用現有生產設備的埋弧焊機對工字鋼的四條角焊縫進行船形位置的埋弧角焊,焊一道焊縫就能直接焊出滿足圖紙要求的焊腳尺寸,并且熔深大,焊道表面光滑,不需打磨,焊接變形量達到最小程度,利用這種工藝的施工效率相對于普通手工CO2氣保焊的3倍。
(2)因不耗用價格較昂貴的藥芯焊絲,采用新工藝后,通過對96條工字鋼的裝焊實踐,耗用焊接材料和施工工時可節省成本30%,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3)利用這個工藝焊接時不用劃線,就能保證工字鋼的腹板對準面板的中心線并垂直于面板,滿足設計圖紙的裝配要求,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施工裝配精度,同時減輕了裝配工的勞動強度。
3 加強管理,節能降耗,促進資源回收循環再利用
(1)公司領導帶頭重視節能減排工作,堅持推進公司綠色環保經營生產建立節能減排相關制度,完善公司的節能減排監測體系,明確部門責任人,確定公司的節能減排監測點,并對節能減排監測點實施監測,將節能減排真正落到實處。
(2)對維修原材料進行及時歸整,節約利用,實現資源回收再利用生產車間或設備維修現場,所用原材料諸如鏍絲冒、鏍絲桿、焊條……每次維修設備、建造構件后都有所剩余,對于這些剩余的原材料進行及時回收、歸類、儲藏,下次再利用,一改往日的隨用隨丟、隨丟隨棄的浪費毛病,養成良好的節儉習慣。
一是公司集中制作了一批垃圾斗,通過不同顏色區分不同的功能,包括廢鐵斗、電纜斗、其他廢料斗等,并在垃圾斗上做了明顯的文字標識。督促現場施工人員,將不同的廢料裝入不同的垃圾斗,便于資源的回收利用。二是針對原來工人到倉庫領用電焊材料沒有限制,浪費現象較為突出。為此,制訂了《電焊材料管理規定》,明確規定了焊工在領取電焊材料時,必須回收焊條頭或焊絲輪才能領取新的用量,并將其與班組的工作考核掛鉤。該《規定》自實施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據統計,實施的當年,焊料的節約率為15%。三是提高邊角料的再利用率。在船體加工過程中,產生最多邊角余料的應該是數控下料工段。對這些余料進行充分的再利用,能達到提高材料利用率、節約能源、減少余料對場地的占用。為此,公司在已有的液壓剪板機的基礎上,專門添置了兩臺體積小、占地小、操作簡單,俗稱“小蜜蜂”的簡易火焰數控切割設備,對數控火焰切割機和等離子切割機開料后產生的邊角料進行再利用,將一些以前在整板上切割的零件如吊耳、三角板、補板、法蘭等零件利用余料用“小蜜蜂”進行加工,既節省了大型切割機的加工時間,又節省了材料,達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為企業創造了效益,同時也節約了資源。據生產車間的統計,每月兩臺小“小蜜蜂”可消耗邊角余料30~40噸,連同剪板機加工的余料約60噸,每月處理的余料已接近100噸。
4 控制環境污染,以“減排”促進“節能”,不斷提高社會效益
作為船舶制造企業,在生產中客觀上存在一定的污染物,主要有除銹產生的廢砂、漆皮,噴涂產生的油漆、溶劑殘渣及廢油漆桶,材料切割中產生的廢渣、廢料,發電機組發電產生的廢氣等。
(1)建立嚴謹、全面的污染物排放、回收制度和集中處理的場所,同時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對排放工作進行嚴格管理和考核,細化指標,層層考核,獎懲分明,較好地調動了各個部門控制環境污染,以減排促進節能工作的積極性。
(2)在造船涂裝工藝上,為有效地控制廢氣、廢物、粉塵的排放,減少環境污染,改善作業環境和廠區周邊的生活環境,公司專門劃出地面為8560m2建設一座現代化的涂裝車間。該涂裝車間除按二噴三涂的要求配置相關的雙缸雙槍打砂機、噴涂機等生產設備外,還特地配置了丸塵分離機、真空吸砂機、真空吸塵機、廢氣處理裝置等“減排”設備。為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及改善噴砂房的空氣質量,在設計時采用噴丸混合磨料,盡量減少粉塵的產生;配備了旋風式除塵器及濾筒式除塵器,確保廢氣的排放達到國家的有關要求。
5 科學管理,實現綠色環保
廠房及土建工程,首選節能型建筑。新建的船體車間、舾裝車間、數控車間和涂裝車間鋼等建設工程均選擇節能環保型建筑,在廠房各側面、頂部均勻分布多個采光帶,大面積安裝復合材料制作的彩鋼瓦,突出自然采光效果,以持續節約照明用電。
【關鍵詞】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實施動力;研究
近些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水平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模式也成為未來階段下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轉換生產方式與思想觀念也成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在該種環境之下,工程項目管理領域的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資源節約與環保問題,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定是未來工程項目管理的發展趨勢,下面就對我國綠色工程項目管理與實施動力進行深入的分析。
1、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分析
1.1 綠色管理
就目前來看,關于綠色管理,尚未出現統一的定義,對于此種概念,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均將減少污染、節約資源作為綠色管理的核心概念,縱觀這些觀點,大多以企業為出發點進行闡述,但是實際上,環保問題不僅僅是企業應付的責任,社會組織也有一定的義務,因此,綠色管理的概念不能夠局限在企業中,應該將其推廣至社會組織結構中,其內涵也應該從減少污染、節約資源擴展到為社會大眾提供綠色環保服務、提升其生態環保意識等等。
綜合而言,綠色管理即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以減少或者消除組織行為對環境的影響為前提條件,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通過生產、營銷等行為為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而進行的一種全面管理活動。
1.2 綠色工程項目管理
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即將綠色管理理念與工程項目進行結合的一種形式,就是為某個建設項目從概念到完成階段制定的全方位計劃、協調、實施,以便項目能夠達到規定的生態指標與質量標準,從某個角度而言,綠色工程項目管理最終目標就是為了提升組織的經濟效益,促進組織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綠色工程項目的管理能夠通過控制污染、使用綠色技術、節約能源等方式實現。
1.3 綠色工程項目管理與傳統工程項目管理的對比
從項目目標而言,傳統項目管理目標主要是為了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而綠色工程項目管理目標則是為了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從資源消耗而言,傳統工程項目管理所消耗的資源較多,資源浪費情況也相對嚴重,與之相比,綠色工程項目管理注重資源的節約;從建造產生的污染而言,傳統工程項目管理的污染較大,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則基本可以實現全程無污染,在垃圾的處理方面,傳統工程項目管理方式并不注重垃圾的回收與利用,而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則與之相反,可以實現全程的綠色回收處理。
2、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動力
項目組織在實施綠色管理的過程中會受到項目組織競爭、政府行為、消費者行為、項目組織發展內部動力的影響,因此,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動力則包括外部動力與內部動力兩種,在實施工程項目管理的過程中,除了會受到內部與外部動力的影響,也要克服發展中遇到的各類阻力,這種阻力對于綠色管理的實施速度與實施效果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外部動力主要源自競爭對手、市場需求、科技進步、政府行為等,內部動力主要源自于項目組織展示自身形象與追求利益的欲望、項目管理者的素質等,實施綠色管理阻力則主要為消費者環保觀念、消費文化、實施綠色管理的成本與綜合管理能力。可以看出,影響綠色工程項目管理最為主要的因素就是政府、消費者與項目組織。
3、實施綠色工程項目管理的建議
3.1 完善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多部關于環保的法律法規,但是對于綠色工程項目的管理還未有明確的規定,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而言,環保立法依然有待提升。因此,國家應該明確綠色工程項目管理的發展目標與發展方向,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為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工作的完善奠定好堅實的基礎。
3.2 使用經濟手段促進管理的發展
為了促進綠色工程項目管理的發展,政府應該建立好與環境和資源價值相符的綠色價格體系,將社會和生態成本納入管理過程中,此外,對于管理融資行為則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好完善的技術標準,提升組織的可信度。
3.3 加強綠色消費觀念的灌輸
引導消費者確定好綠色管理的觀念對于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我國綠色消費工作的發展時間還很短,依然處在起步階段,很多消費者都缺乏正確的綠色消費觀念。為此,政府必須要做好宣傳工作,幫助消費者滿足現階段下的工程建設情況及其對人們的影響,并通過培訓、宣傳等工作幫助消費者樹立好正確的消費意識,幫助他們識別與正確的購買產品。
4、結束語
總而言之,綠色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的推行能夠促進我國工程項目的現代化發展,也是可持續發展觀念的重要體現,為此,政府必須要制定好完善的政策,對綠色工程管理工作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工程項目建設領域的完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桂祥,張建坤.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及其實施動力研究[期刊論文]. 工程管理學報,2010,04(15)
[2]王建波,葛娟,趙輝.綠色工程項目管理成效的多層次灰色評價[期刊論文].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13,06(15)
目前建設節約型校園存在許多阻礙因素,因此各級各類學校要把建設節約型校園作為學校發展戰略,制訂中長期規劃,統籌整合校內資源,建立以嚴格、科學、合理的成本核算為基礎的各項管理制度,從根本上降低資源能耗。
為了讓更多的學校加入到“節約型校園”建設的隊伍中來,本期我們篩選了全國各地在節約型校園建設過程中取得一定成績的典型案例,進行展示。
案例一:
北京市順義區楊鎮一中
雨水利用工程項目驗收總結報告
2005年,市長針對北京地區“水資源緊缺,汛期又暴雨成災”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安全防汛,留住雨水”的號召。我校積極響應市政府的號召,在順義區節水辦公室的指導下,在保證我校汛期安全的前提下,楊鎮一中于2010年5月,投資80萬元,作為雨水收集與利用的一期工程,對校園景觀人工湖及雨水排放系統進行了改造,將校園的雨水最多限度的收集起來,用于美化校園景觀、養魚、消防和綠地澆灌。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每年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美化校園、綠化澆灌和消防等備用。我們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地下水,還可以降低用水費用,爭創節約型校園。目前,我校雨水利用工程已經完成,并順利通過了2010年8月18日進行的大雨收集驗證。順義區節水辦領導對我校的雨水收集與利用這項工程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贊揚。可以說:從節約水資源、改善校園環境,加強學生節水和環保意識的教育等綜合效益顯著,現將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學校的基本情況
學校現有人口近8000人,占地面積810畝(約54萬平方米),其中33座建筑物,占地12萬平方米,綠化用地30萬平方米。自備飲用水井2座。有3000立方米容量的校園人工湖和10000余立方米的校園濕地。以地面排水為主,并有雨水管線2200米。
二、工程設計意義
我校的雨水收集與利用工程所收集的雨水對夢湖將是一個很大的補給,通過雨水收集利用,一是,將收集來的雨水又補充到地下,增加了地下水源,有效的改善水體環境,二是,減小了排水量,減輕了洪澇災害,三是,將收集來的雨水用于綠地澆灌和消防備用,綠化、美化了環境。四是,發揮了濕地的科研與保護工作,教育教學、EPD等教育功能。
三、工程設計的方案
(一)設計的出發點
根據北京地區水資源緊缺,地下水資源也以日趨枯竭,而汛期又暴雨成災的情況,考慮到將雨水留住,變“雨害”為“雨利”。
我們是學校,不僅要做好集雨水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教育下一代珍惜水資源的工作。也成為了我們“整合資源,創建節約型學校”的重要內容之一。學校擔當起節約用水的教育任務是我們教育的職責。
(二)設計的目標
1.將收集來的雨水通過綠地澆灌的方式又回補到地下,改善水體循環的同時綠化、美化校園環境。雨水變廢為寶,節約地下水,降低年用水費用。
2.研究濕地保護,是楊鎮一中創建EPD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市區節水辦、教委等友好人士資金的注入,不久的將來,建成集研究、廢水生物凈化與利用、EPD教學等綜合功能的全國唯一的校園濕地。
(三)地勢特征
地勢東西北高中間低,據順義蒜記載是潮白河古河道東岸。每當下雨時,大部分雨水就流入處于低洼地帶的雨水排放系統經過雨水收集管道、沉沙池后流入蓄水池內。還有部分雨水就流入了周圍的下凹式綠地內。
四、工程內容與方法
(一)工程具體內容
1.攔水堤壩四個;2.過濾水池三個;3.集雨用人工湖一座;4.水車、假山、瀑布景觀;5.植草透水磚。
(二)工程運用方法
1.充分利用現有人工湖
夢湖,作為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在原有的雨水排放系統基礎上,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統。建設三座長2米、寬1.5米、深1.5米的沉沙池。待蓄水池達到一定水位,接近水滿時,多余的雨水將從夢湖溢流口排出。把夢湖的作用延伸成集雨和防洪、泄洪的一個校園樞紐。
2.鋪設下凹式綠地27500平方米。綠地比周圍的路面下凹2-10厘米。每當下雨時,部分雨水沿著路面流入下凹式綠地,使天然降水資源轉化為土壤水和地下水。
五、工程前后的對比
項目建成之前,在雨水多發季節,大量雨水通過排水管道流出校外外排水溝,被白白浪費掉。
項目建成后,在2010年8月18日的大雨中,校園的雨水基本流入蓄水池——夢湖,使水資源得到極大利用。據不完全統計夢湖截流雨水的水量共計6100立方米(53厘米乘以1.15萬平方米),根據我們的匯流面積540余畝,按年平均降水量400mm計算,預計收集雨水量可達1.8萬-24萬噸/年。收集來的這些雨水將有1.2萬噸用于綠地澆灌,剩下的還可用于地下水的補充和消防備用,真可謂是效果明顯。
六、工程取得的效益
眾所周知,北京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學校雨水回收利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解決“水資源”緊缺的問題更是當務之急,節約用水,有效的收集和利用雨水,是我們每一所學校的一件大事,也是展現各校創建“節約型學校”的具體體現。特別是在教育經費極為緊張的前提下,我們更應該例行節約。楊鎮一中這個節水工程有其特色。一是系統設計,二是進行施工,三是因地制宜,四是成果顯著。這項工程把西校區生活污水收集起來,通過沉淀、過濾、生物凈化后所收集的雨水對夢湖、濕地,將是一個很大的補給,這既增加了水資源,同時也節約了用水和用電費用,估算可節約水的費用5.22萬-6.96萬元/年。同時還可以節約電費4.6萬余元,人工費0.5萬元。合計節約經費10余萬元這一研究成果,已經在2010年前漢石橋濕地保護區和野鴨湖濕地保護區進行推廣。在嘗到節水辦這項利民工程的甜頭后,我校還將繼續為之努力,一方面要廣泛向社會宣傳,一方面要多方籌措資金,計劃明年,在學校濕地改建項目中,充分考慮到集雨水利用工程,將不斷完善集雨工程與濕地工程設計施工,同時,在資金到位的情況下,利用濕地處理好近8000校園人口的生活污水,必將會有更大的效益。
為此,我們感謝各級領導、各界友好人士的支持,特別是順義區節水辦的多次親臨現場的指導。
案例二:
上海市南洋初級中學
建設節約型校園總結
一、學校概況
南洋初級中學是一所公辦初級中學,于2005年起與“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南洋中學銜接貫通。學校現有28個教學班,976名在校學生,115名教職工。學校占地總面積10280平方米,校舍總面積8395平方米。校園環境安全整潔美觀,教育教學設施齊備。除物理、化學、生物、勞技實驗室各一間和計算機房2間外,另有專門用于環保工藝美術教學的“根與芽工作坊”l間。學校榮獲2006 2007年度徐匯區“綠色學校”、徐匯區科技特色學校、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特色學校、徐匯區“健康促進校”、上海市“無吸煙學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上海市平安單位等稱號。近幾年來,學校的科技工作,尤其是環境教育工作在原有基礎上又有新的提高,學校科技總指導員王世君老師領銜的科研課題《在環保工藝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研究》作為“十五”期間部級重點研究課題的子課題于2006年11月正式結題,“十一五”期間確立科研課題《在綠色環保實踐教育中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實踐研究》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參加市、區各項環保、科普競賽獲獎連連,學校的綠色環境教育推進情況良好。
二、創建理念
學校在科普教育中確立了綠色環保環境與發展走持續發展之路的主題思想,將學科教學與環境教育科技教育人相結合,打破了單純的學科教學模式,在實踐中認識到,只有提高培養學生關注、親和大自然,關愛我們生存的環境。才能切實增強學生環保意識,促進綠色環保基地建設。使學生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的需要,通過綠色教育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生命的品質,增強其認識環境能力。
讓科學與人文關愛、與論理道德等有機融合,真正做到有效的保護環境。學校注重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和落實有益于環境的管理措施,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培養師生具有較強的環境道德素養和環境責任意識,并且,對環境教育的學科滲透到各項活動中。
學校在節能減排綠色教育科技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生命的品質,增強其認識環境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及藝術審美能力。學校將綠色學校“的建設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和長效建設機制,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盡可能利用校內外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和實踐機會,有機滲透和全面貫徹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相關理念。
三、創建過程
1.組織領導
學校成立了”綠色學校“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校長擔任,分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長擔任副組長,分管教導和科技總指導員及學校科技教育中心組成員參加。工作小組組長由分管教導擔任,科技總指導員擔任副組長,科技中心組成員及年級組長、各班科技委員參加。
全校上下對創建工作十分重視,每學期召開科技工作專題會議,學校在人力、財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和經費保證。
2.計劃實施
學校于2009年初制訂了創建區”綠色學校“年度計劃,對綠色環保理念和環保知識等內容的學科滲透、對與綠色環保主題相關的各級各類活動的開展進行了規劃。每學期的工作例會都對照計劃完成情況進行階段總結,對下一步具體工作的推進進行討論和細化。兩年來,計劃中所預定的目標基本達到,相關活動內容都有序推進順利完成。
3.學科滲透環境教育課程化
學校各教研組在活動與課堂教學實踐中,都能有意識地將綠色環保思想作為教學目標之一,適時地滲透在教學內容中,通過情景創設、材料閱讀、動手實驗、問題探究等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環保知識,逐步樹立環保責任意識,學習和掌握一些身邊的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途徑和方法,如語文教研組結合“二期課改”新教材中的“動物世界”、描寫祖國秀麗山川的古今文學作品等的教學,引導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政治教研組結合思想品德課對“公民道德”、“社會責任”等內容的教學,將環境責任意識的培養融于其中;理化生教研組將控制污染、保護水源、維護人體內環境、動物保護等環境保護、人類健康主題結合在學科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學科滲透既充實了教學內容、延伸了教學目標,同時也為綠色環保主題教育的落實找到的適切的載體。
環境教育課程《綠色志愿者》和《環保工藝美術》進課堂使每位學生都學到環境保護的相關理念。
4.活動融入
學校將綠色環境活動納入德育主題教育活動系列,也將之作為科普推廣活動的一個重要分支和科技特色學校、“綠色學校”創建的重要實踐途徑和環保科普知識宣傳的重要載體。兩年來,學校舉辦了”讓校園充滿綠色“環保科普活動,聘請專家來校作環保科技和保護動物主題的講座4場,舉行了2期綠色環保夏令營,環保工藝美術小組活動持續開展,組織學生參與“美麗環境”方案設計活動和環境保護教育方案設計活動各1次,組織學生參觀科普基地,各班也結合“愛鳥周”、科技周活動等利用黑板報、廣播等宣傳陣地開展資源保護、節能減排、動物保護、環境綠化等專題的宣傳,學校在師生中倡導節約資源從節水節電、節約用紙、盡量不用一次性筷子等身邊的小事做起,學校護綠隊也積極參加由斜土街道(社區)組織的護綠活動,學校利用南洋初高中銜接貫通的優勢條件,聘請南洋高中的物理特級教師、動手創新專家奚天敬老師為校科技小組的學生開設講座,專題學習新能源開發利用的相關知識。每年十一月舉行校科技節活動,2008、年舉辦上海市”斜土索廣南洋初杯OM環保系列賽。大賽以宣傳綠色環保、提倡廢棄物利用以圍繞綠色城市生活、“綠色節能”為主題,環境宣傳主要內容,2009年上海市斜土-索尼-南洋初杯OM環保系列賽以“變廢為寶、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為主題,進行環保裝飾工藝作品創作,“低碳行動迎世博”知識競賽,“低碳行動迎世博”科幻畫創作,全市87所學校880多名學生參加這次活動。取得良好的低碳宣傳效果。同時學校在2009年受于“中國青少年太陽能研究基地”稱號,開展太陽能綠色能源的科普活動,履行了學校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責任。
四、特色呈現
1.環保工藝美術教育作為學校環境教育特色,已普及化教學效果好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創作熱情高,做到人人參與,評選出優秀創作作品參加市、區的各類科技競賽活動,累累獲獎,超出預期目標,并且得到普及性效果。
2.學生對環保創作熱情高感興趣,有意識培養學生將生活垃圾變成創作材料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又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提升。
3.向往家園更美好,好多同學通過設計制作美麗的家園的實踐活動進一步了解環保的重要性,使他們更關心城市的環境,關心轄區環境,關心班級的環境,為2010年世博會召開盡自己的一份力,建設未來的上海更美好。
4.學生實踐創作作品二年來在綠星國際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大賽中獲得金獎、銀獎20個、“星星河”全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大賽一等獎12個、尚德電力杯第三屆青少年創意大賽暨知識產權宣傳教育活動總決賽金、銀、獎6個顧崢懿榮獲百家創新型校長獎、王世君榮獲百家創新型名師獎、張晨榮獲創新型名師獎、學校受于百家創新型學校獎。上海市、各類環保類科技競賽中一等獎16個,二等獎11個,三等獎19個,其中調查校園植物多樣性推進生態校園建設獲得二十四屆科技創新大賽上海市三等獎,這些成績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取得成果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圍繞“綠色學校”的創建,各項工作始終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計劃中的各項任務如期完成,并且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全校上下對“綠色學校”內涵的認識更準確、更深刻。通過科技中心組學習、教工政治學習和學生校班會課的宣傳,大家對“綠色”及“綠色學校”的含義形成了更深一層的認識:盡管校園環境的綠化情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校的環保水平,但“綠色學校”并非指“綠化學校”、“花園單位”,除了優美整潔的校園環境外,人的綜合素養、環境意識、環境責任感、環保宣傳水平、環境教育開展的情況和效果等一系列與環境文化相關的方面都是“綠色學校”創建工作所不容忽視的內容,我們創建“綠色學校”應該是一所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和諧發展的學校。
五、后續效果
1.環境教育的學科滲透探索工作更深入、更持久。各學科教研組按照創建工作的要求,在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主題、環保知識方面作了許多嘗試和努力,也積累了一定的教案和課件資料,目前,由物理、化學、生物、政治、地理、語文等學科提供的課例資料有近百份。此外,學校還在課程設置上安排了相關探究課,由生物學科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一些基礎性課題的探索研究,是學生更直接地參與到環境問題的實踐中去,獲取更多的感性認識,并在科學研究方法和技術方面得到了學習鍛煉的機會。積累了多篇有價值的課題報告和環保論文。如:《對校園植物多樣性研究》《科普資源利用與未成年人科技素養的培養》《在環保工藝作品創作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在科技創新教育中有機滲透關愛元素能力的實踐研究》目前已形成環境教育校本教材3本等。
2.承辦環保工藝傳統杯賽工作有新的突破。2008年舉辦上海市“斜土索廣南洋初杯0M環保系列賽參賽學校數、參賽人數、參評作品數創新高,共有43所中小幼學校(園)組織了330多名學生參加比賽,環保工藝美術制作的作品也從原先的平面裝飾畫為主發展為平面裝飾畫和立體制作各占半壁江山,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利用的廢棄物的種類也更多了,作品的科技含量、創新思維和觀賞性都有較大的提高。
今年2009年舉辦上海市斜土一索尼一南洋初杯OM環保系列賽以”變廢為寶、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為主題,進行環保裝飾工藝作品創作,”低碳行動迎世博“知識競賽,”低碳行動迎世博“科幻畫創作,全市87所學校880多名學生參加這次活動。取得良好的低碳宣傳效果。
3.以環保、責任為目標的學校、社區聯動更加緊密。2006年5月,由斜土街道(社區)和我校聯合籌建的“根與芽工作坊”正式建成并啟用,除了學校環保工藝美術小組開展日常活動外,寒暑假期間,工作坊接納了數百名社區內的中小學生參加環保工藝美術制作實踐活動,學校安排師資力量,街道社發與科普部門負責學生的報名組織工作并提供部分活動經費。并派專人參與活動的籌備工作。學校也充分挖掘資源,積極參與街道組織的各項環保活動。這種學校與社區聯動的機制既有利于環境教育由學校推廣到社會的進程,也有利于雙方共享科普及教育資源,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4.環境教育師資隊伍的構建進入實質性探索和發展階段。盡管學校不具備環境教育專業師資,但由科技中心組成員牽頭、各教研組骨干教師參與的兼職師資力量在近兩年有一定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主題和內容的主動意識在增強,開設探究課的教師人數有所增加。根據目前狀況,學校正在思考如何借助課程統整的理念和可行方法,利用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契機,將環境教育作為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和提高的一項指標,力求在不增加人員的前提下,通過學習培訓、教學實踐和教育科研,努力形成一支較為專業的能從事環境教育教學工作的骨干力量。
案例三:
成都溫江區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
采取“厲行勤儉節約”新舉措
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2013年春季開學工作和十會議中“切實抓好勤儉節約教育”的精神,實幼教育集團于新學期開展了厲行勤儉節約,創建節約型校園的相關活動。此舉措一宣布得到了廣大教職工的積極響應,紛紛表示把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貫徹在自己的實際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
舉措一:行政高度重視,組織專題學習。
厲行勤儉節約,領導干部必須率先垂范。新學期的第一次行政會上,彭園長傳達了區教育局關于節約辦學的相關文件精神,組織全體行政班子學習討論。她說,我們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到厲行勤儉節約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園集團辦園必須探索的戰略舉措。
厲行勤儉節約,必須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幼兒園領導班子認真研究制定“提倡節約、反對浪費”的規章制度,并將責任人落實到位。按照誰負責誰監管的原則實施,制止不必要的鋪張浪費。
舉措二:教職工專題討論,認識節儉辦學的重要性。
實幼教育集團各分點于2月24日下午4點組織教職工開展了《怎樣從實際出發,厲行勤儉節約,創建節約型校園》的專題討論,活動深入人心。后勤組、保育組、專任教師組分別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討論了如何精打細算、開源節流的具體實施辦法,認識到勤儉節約的重要性。
舉措三:精心策劃預算,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定量核算班級開支,保證班級日常運作。在本著滿足班級日常用品的基礎上,我們為班級日常用品(如:生活用品、幼兒使用物品、環境創設材料等)定量核算,充分發揮日常用品的最大功能。幼兒園倡導教師們以身作則,讓資源重復使用,減少資源的浪費。對于已損壞的物品則采取先報損再用以舊換新的方式調換,既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又減少管理的漏洞。
精心策劃幼兒園大型活動,保證活動開展。對于一學期的大型活動策劃本著少花錢多做事的原則,既要保證活動的開展,又要起到教育意義和宣傳作用。因此,對高質量的活動方案就成為業務上的高要求。
舉措四:落實節約細節,厲行勤儉人人有責。
鼓勵各崗位人員爭做節能減排的有心人,做到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等,并每天由值班人員檢查和督促落實情況。同時充分利用教職員工的工作特點和自身優勢,發揮其更大的作用。如門衛同時兼日常維修和園藝修剪的工作,庫管兼幼兒園功能室配教工作等,大大節約了人力、財力和資源。
加大維修管理力度,減少維修經費產生。幼兒園負責維修工作的責任人,對于教職工提出的需要維修的地方要求多審視、多考察,有必要維修的才予以實施;其次,對于在維修經費上要多咨詢、多比對,避免價格的虛報和謊報;最后在實施維修時要加強監管力度,進一步杜絕不實經費的產生。
舉措五:開展“我是實幼小主人”的主題教育,教育幼兒爭做勤儉節約的小公民。
集團各園所根據實際情況,分別開展“我是實幼小主人”的幼兒主題教育活動,鼓勵孩子們爭做勤儉節約的小公民。新學期第一次升旗儀式上彭園長國旗下的講話圍繞“爭做文明、環保、節約的小主人”,向全園幼兒進行了宣傳動員。班級教師開展“一粒米”、“怎樣不浪費”等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幼兒節約用水、用電、不浪費糧食,當好實幼的小主人。
舉措六:做好家長工作,開展家園共育活動。
關鍵詞:自由基聚合機理;分子量調節劑;有機溶劑;丙烯酸酯
1 引言
針對市場上現有的車膜用膠,使用中存在苯類溶劑影響人身體健康的缺陷。依據丙烯酸膠粘劑合成機理,設計配方進行改進,改進產品配方后,杜絕苯類溶劑對人身體的影響。
現有的丙烯酸酯膠粘劑存在以下優缺點:其一,苯類溶劑在使用中存在與燃料互溶性佳的優勢,但存在對人身體及環境污染的缺陷。其二,苯類及脂類溶劑混溶溶劑,在合成中,可以很好的調節聚合物分子量的分布均勻度,保證了涂布的各項指標達到最佳。缺陷同樣是在生產過程中,工人的培訓必須到位,保證按要求操作,才可以保證生產安全。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對比分析,根據國家綠色環保化工的發展要求,生產及市場都需要我們對這一方面進行改進。本論文旨在通過溶劑的復配,合成出一種新型的丙烯酸酯體系膠粘劑,解決現有市場同類產品存在的污染環境及健康的危害的缺陷。
2 實驗部分
2.1 實驗材料
2.1.1 主要實驗原料
丙烯酸甲酯(MA),工業級,北京東方化工有限公司;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工業級,北京東方化工有限公司;丙烯酸-2-羥基乙酯(HEA),工業級,北京東方化工有限公司;丙烯酸(AA);工業級;北京東方化工有限公司,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DI)、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工業級,巴斯夫。線棒涂膜器Baker Applicater YBA-5型,韓國。
2.1.2 主要儀器
電子天平AB204-S型,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SNB-1旋轉式黏度計,上海尼潤有限公司;可控速電動攪拌器,西安予輝儀器有限公司;恒溫水浴,西安予輝儀器有限公司;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DHG-9070A型,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剝離強度測定儀(BLD-100S ) ,濟南蘭光機電技術發展中心。
2.1.3 溶劑的選擇
醇類、脂類、石油烷烴類、DMF、酮類。
2.1.4 丙烯酸樹脂的合成工藝路線
組裝基本的實驗儀器,稱量各個組分物料,將1組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異辛脂、丙烯酸正丁脂、丙烯酸、丙烯酸-2-羥基乙酯等單體和引發劑及甲苯、乙酸乙酯、甲醇混合溶劑的二分之一投入裝有回流冷凝管、溫度計、滴液漏斗和攪拌器的四口燒瓶中。通入N2氣,開啟攪拌,同時加熱,加熱到接近回流溫度,保溫反應60min;然后滴加2組分的混合液,時間大約60min左右,繼續反應1h;滴加3#物料約10min左右,然后保溫3h,得到無色透明黏稠液體;降溫至40度以下,根據初測黏度考慮是否加入4組分,加入后一般攪拌10min,出料,即為成品。
2.2 丙烯酸樹脂的性能要求
外觀:無色透亮黏稠液體,180°剝離強度大于等于1000g/2.5mm,黏度4000±500mPa.s。固含量45±0.3%,水浴50度,10天黏度變化不超過500 mPa.s。UV吸收劑相容性佳,無晶點析出;黑色染料10%的量,分散均勻,透光率佳,無不掛色處或較暗的陰影區域。成本要求低于市場價0.5-1元/KG。
2.3 膠水的涂布與干燥
將加入交聯劑(HDI)后的膠水溶液均勻地涂布于PET膜,在(120±5)℃下干燥1~2min制得膠片,干膠厚度7-8μm。
3 實驗方案
3.1 基本配方(見表1)
3.2 實驗方案
(1)用乙酸乙酯、DMF、環己烷、正丁醇、6#代替甲苯。(2)用丙烯酸正丁酯或醋酸乙烯脂代替丙烯酸異辛脂。
3.3 實驗設計
(1)以五種溶劑對分子量及粘度的影響,確定水平因子,減少實驗量。確定三種變量為基礎變量進行正交實驗。(2)以丙烯酸正丁酯和醋酸乙烯脂進行替代丙烯酸異辛脂試驗,確認合理的配比量。(3)加入分子量調節劑,穩定產品在工業化生產中的穩定性。(4)加入助劑,檢測各項指標是否滿足客戶需求。
4 結果與討論
4.1 不同溶劑對的丙烯酸酯膠粘劑的合成影響
5 結束語
(1)單組份膠粘劑,選取溶劑,針對價格及毒理性能、實驗的穩定性各項指標,確定乙酸乙酯可以合理代替甲苯進行生產。(2)用丙烯酸丁酯代替丙烯酸異辛脂,調整各個參數,可以達到原有的窗膜膠各項指標,降低成本。(3)單組份窗膜膠,存在穩定性差的缺陷,但選用合適的固化劑,可以滿足固化劑存儲穩定性的要求。(4)綠色、環保產品是目前市場發展的主流,此款產品可以滿足現有窗膜膠的綠色環保要求,可以進行市場推廣,值得同行借鑒。
參考文獻
[1]范耀華,王光塤,鄧春森.溶劑手冊[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2.
綠色環保征文比賽
二,活動時間
XX年10月23日——XX年10月31日
三,活動地點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四,活動對象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全院學生
五、活動目的:
增加大學生的環保知識,提高環保意識。
六、活動內容:
前期做好宣傳工作,給同學一定的時間進行寫作,然后我們收集文章,請老師進行評比!
七、 資金預算:
1)活動宣傳費用
海報紙張 3元/張*2張6元
顏料、彩筆10元/份*1份10元
2) 活動獎品費用
150元(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鼓勵獎若干名)
總計166元
文字,是水;文字,是陽光;文字,滋潤著我們的生命;文字,吐露著我們的點滴心聲。 為響應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的號召,豐富大學文化生活,培養文學青年,為我社我院選拔優秀作品和優秀人才,同時為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方面,弘揚積極向上、努力奮斗的精神,提高自身涵養,同時為我院舉行的社團文化節增添一筆,擴大社團的影響力,故舉辦此次征文比賽。此次征文比賽將以“青春”為主題。
具體規程如下:
舉辦單位:xxx文學社
投稿日期:10月24日-11月15號晚上12點整
參賽對象:xxxx全體學生
參賽資格:全院廣大文學愛好者
稿件要求:原創,文體不限,字數不限。征文內容論文要觀點鮮明,立意新穎,思想積極上進,體現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思想狀況,拒絕抄襲。
參賽方式:上交至二樓學管處
活動流程:
1.10月24日-11月15日為投稿時間。
2.11月16日—19日審稿,確定優秀名單。參賽作品我們將采取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邀請相關人員認真審稿,杜絕黑幕。
一等獎一名
二等獎2名
三等獎3名
優秀獎4名
3.選定一個晚上為頒獎晚會,為獲獎人員頒獎,以資鼓勵。
資金預算:
一等獎證書一張 獎金100元
二等獎證書二張 每人獎金50元
論文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海爾集團
引言[1]。其中,傳統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哈佛大學Adolf A.Bberle以及諾貝爾得主Milton Friedman等主流經濟學家認為企業不應該承擔社會責任或者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就是盡可能高效率的使用資源,以增加利潤為主要目的[2];Oliver Sheldon和E Merrick Dodd等人認為企業既有盈利功能,又要承擔利潤最大化以外的社會服務功能[3];在Freeman的利益相關者理論觀點的影響下,企業社會責任應包括企業經濟和社會公益二元企業目標[4];我國學者盧代富從法律角度認為,將企業社會責任簡約化
1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企業社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廣,把可持續發展納入企業社會責任領域已經成為一個共識[6]。1999年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號召公司遵守的社會責任中,就包含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企業對環境挑戰未雨綢繆;主動增加對環保所承擔的責任;鼓勵無害環境科技的發展與推廣。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指企業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有益于消費者和公眾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業活動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轉變企業生產方式,實行清潔生
2 海爾集團概
海爾集團是世界白色家電第一品牌、中國最具價值品牌。截止2009年底,海爾在全球建立了29個制造基地企業文化論文,8個綜合研發中心,19個海外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6萬人,已經發展為大規模的跨國集團企業。2005年底,海爾進入第四個戰略階段——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全球市場占有率5.1%,海爾冰箱和洗衣機分別以10.4%和8.4%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在行業中排名第一。另外,海爾在智能家居集成、網絡家電、數字化、大規模集成電路、新材料
3 海爾在推動可持續發展
3.1 加強生命周期全過程管理,
從物質流的角度分析,加強海爾家電生命周期的全過程管理,加大清潔生產力度,實現資源的節約、集約、再循環利用。家電生命周期全過程管理包括資源獲取、生產領域、廢舊產品的回收、再利用等,圖1。通過物質流分析,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環境影響分析,把握物質消耗的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對原材料及能源的采購、節約、循環利用等工作進行適當的調整,不斷強化環境管理,降低各環
圖1 海爾家電生命周期全
近年來,海爾集團一直致力于從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視角貫徹“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經營、綠色服務”的清潔生產思路,2008年國內40個事業部全部通過清潔生產審核,并向低碳模式轉型,表1,海爾通過建立ISO14000清潔生產驗收,環境管理體系提高了企業環境管理水平,
表1 近年來海爾清潔
時間
進展
2003-2004年
下屬的能源動力公司和家用空調事業試點清潔生產
2005年
制定清潔生產工作方案,有質保公司牽頭在全集團內全面推進清潔生產
2006年
海爾企業部29個事業部一次性通過清潔生產審核
2007年
海爾企業部34個事業部一次性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通過優秀率達到90%
2008年
海爾國內40個事業部全部通過清潔生產審核
2009年
《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于 2008 年5 月1日正式實施。該辦法鼓勵企業自愿進行環境信息公開,并對公開內容、方式以及獎勵方式等做了說明,為企業開展環境信息公開、接受公眾監督提供了法律依據。海爾從2005年起連續五年《企業環境報告書》,從環境管理、環境目標、環境績效、物質流分析等方面將相關的環境信息真實地傳達給社會,同時也詳細介紹了企業文化、產品質量管理等背景信息,環境報告的編
海爾主持或參與了152 項國家標準的編制修定企業文化論文,制定行業及其他標準 425 項。海爾是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定最多的家電企業中國。2008 年 12 月 31 日,《山東省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指南》由山東省環境保護局和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2009 年 1月1 日實施,這是國內首次以地方標準的形式規范企業的環境信息公開行為。《指南》提出了編制企業
3.3不斷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支持企業創新戰略的一系列綜合特征,包括企業的可利用資源及分配、對行業發展的理解能力、對技術發展的理解能力、戰略管理能力結構和文化條件[11]。過去企業的高速發展,主要是靠技術引進、抓住市場機遇,自主創新所貢獻的成分較小。現在,企業發展需要更多的是自主創新。沒有自主創新,企業就不可能快速發展。目前海爾正在著手兩個方面的自主創新:一是產品創新;二是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是環保、節能的重要手段,作為奧運史上唯一成套白電贊助商,海爾響應這一理念,在
3.4 逐年增加環保投資,優
環保資金的投入、使用、管理對于環境績效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12],企業環保資金的投入對于企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海爾在環境管理方面投資 38 萬元,在污染防治方面投資623 萬元,在節能降耗方面投資 355萬元,其中環保配套投資500萬元,改善工藝設備資金350萬元。環境管理投資主要是定期參加山東省和青島市組織的各種環保培訓,掌握最
綜上所述,企業是工業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節能減排、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的微觀主體。海爾集團向世界展示了其在節能減排、環境友好產品開發和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環境負荷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對于樹立企業綠色形象,提升品牌價值和社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強化企業環境責任,對企業不斷加強環境管理,降低環境負荷有重要的意義。海爾在推進資源能源合理利用、污染物減排、環境友好產品開發和廢舊家電回收利用等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海爾集團是中國企業適應全球化浪潮的成功典范,其成功經驗可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提供案例支撐。
新環保政策和環保動態;聘請專家對內部環保工作人員進行環保培訓;督促員工學習政策法規和國際先進的環保技術,提高員工的環境意識和環境管理能力;污染防治主要包括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環保配套投資、日常監測費、廢氣排放費等。節能降耗方面投資主要是改善工藝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能耗物耗、節能降耗宣傳費用等。
化環保投資流向
產品設計、開發、生產等環節實現全流程“綠色”環保。在節能方面,南海意庫項目的整體方案比同類建筑節能 70%,其中海爾磁懸浮中央空調為其貢獻了40%的節能效果。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管理創新主要是指環境管理創新,海爾較早的確立了提高環保意識,將環境保護理念貫穿于全體員工的環境管理方針企業文化論文,在積極推進 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能源審計、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化基礎上,開展綠色經營活動,全面打造綠色海爾,逐步推進環境保護制度化。
全面打造綠色海爾
環境報告書的原則、基本要點、工作流程、內容框架及指標等級,從企業概況、環境管理、企業環境保護活動等 6 個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全面反映了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信息。海爾參與編制了山東省《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指南》,更好的推廣企業環境報告制度,在企業環境報告制度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制,有助于公司的內部管理,也有助于社會公眾對公司的監督,更為公司實現良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0],有利于完善政府積極引導、公眾廣泛參與和企業自主環保的三元環境管理機制,促進企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另外,利用廣交會、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北京國際科技電子博覽會等一系列會展中,積極的展示綠色環保家電、節能家電等以增進與顧客環境信息交流。
關鍵詞:住宅產業化;啟示;示范項目
Abstract: the article collect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aking the first light steel low carbon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ale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of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three path choice mechanism,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room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national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Revela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s
中圖分類號:F29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住宅產業化是以住宅產品為最終目標,采用工業化生產和一體化經營的方式,使各生產要素完美地組合起來,減少中間環節,優化資源配置的一種住宅發展模式。這種低能耗、低污染的生產模式是未來房地產業發展的趨勢。我國最早提出住宅產業化是在1993年,1998年成立了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并先后在天津、海爾集團建立了住宅產業基地,2006年6月在北京成立了康居認證中心,對建筑類產品、材料試行認定制度,保證住宅預制構件的質量,為住宅產業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年8月,作為房地產行業的龍頭的萬科集團,在如何實現住宅產業化方面萬科首先下水做試驗,將建筑的主要結構構件,如柱、梁、板、外墻板等在工廠進行預制生產,并在東莞松山湖建立了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使之成為萬科集團及國內住宅產業化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培訓平臺。在中西部的重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重慶市在借力低碳建筑推動住宅產業化實現保障房建設和經濟適用房大面積推廣方面邁進了一大步。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與英國未來建筑公司在政府可持續合作協議框架下合作建造的西部首個輕鋼龍骨低碳住宅項目,率先在西部地區推動住宅產業化、實現低碳經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在借鑒國外住宅產業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以分析我國房地地產規模化發展為前提,以重慶市首個輕鋼結構低碳示范建筑項目為背景案例,進而提出我國房地產業實現住宅產業化的三條路徑選擇,即輕鋼結構住宅體系的構建、制定預制部品標準化通用化的政策措施以及綠色環保技術在住宅產業化進程中的可持續保障,對住宅產業在我國的長足發展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發達國家住宅產業化
早在20世紀50年代,歐洲由于受“二戰”的嚴重創傷,對住宅的需求非常大。為解決房慌問題,歐洲一些國家采用了工業化方式建造了大量住宅,形成了一批完整的、標準的、系列化的住宅體系并延續至今。60年代,裝配式住宅的已遍及歐洲各國,并發展到了美國、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
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廠里生產住宅的國家,其住宅產業化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從1966年到2000年經歷了七個五年計劃,每一階段都提出了明確的基本設想和計劃目標。
美國住宅建筑市場發育完善,住宅用構件和部品的標準化、系列化,及其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程度很高,幾乎達到100%,各種施工機械、設備、儀器等租賃業非常發達,商品化程度達到40%。縱觀發達國家住宅產業化的發展進程,其特征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是住宅建筑構件和部品的標準化。通過制定標準化認定制度,將建筑構件和部品的規格化納入工業化標準中去,部件尺寸和功能標準逐漸形成體系,只要廠家是按照標準生產出來的構配件,在裝配建筑物時都是通用的,這樣提高了勞動效率同時也減少了資源浪費,同時各國在模數協調標準方面也逐漸向國際化標準水平靠攏
二是以輕鋼結構廣泛應用為標志的住宅建筑體系的形成。輕鋼結構建筑占發達國家建筑總面積的20%以上,其中多數為底層獨立住宅。適用輕鋼低層小規模住宅已系統化并已推廣。輕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有更好的抗震、防腐、環保和節能效果,可減少構件斷面,增加柱間跨度,能擴大使用面積的5%到10%左右,吊裝施工較為簡便,所需現場勞動量小,不需要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養護期,可提高施工效率;
三是規模化生產與彈性定制需求相并存。規模化生產是住宅產業面對激烈競爭和市場細分的結果,而將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靈活快速地運用于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彈性定制,從而通過供應鏈的靈活和快速反應又達到了實現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目的,既環保又節約了社會資源滿足了客戶需求。
二、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規模化程度
房地產市場化和規模化現狀的發展進程是體現住宅產業化的重要依據。據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研究報告顯示,大型房地產企業分布在華東、華南和華北區域,其中處于廣東、上海、北京的企業數量均達到10%以上。“十二五”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重慶市新農村建設與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關鍵時期。在未來若干年,重慶市對住宅的市場需求仍將維持高位增長,截至2011年3月,全市共有房地產開發企業2981家,比“十五”末增加了977家。其中一級資質和二級資質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17.2%,比“十五”末提高了2.2個百分點。開發企業的規模化、集團化程度逐漸提高,品牌實力明顯增強。2010年,全市以“宜居重慶”為抓手,完成房地產投資1600億元,同比增長30.8%,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23.4%。2011年收中央政府宏觀政策的調整,對房市的成交量有所影響,但是隨著重慶市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公租房、經濟適用房建設的大幅度拉開,與去年相比,2011年前三季度重慶市新建和存量商品房成交價格保持平穩且成交量絕對量略微下降。這體現了重慶市房地產業規模化發展態勢總體良好,為快速高效、優質環保的產業化住宅建造方式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
三、住宅產業化的路徑選擇
(一)構建輕鋼結構住宅體系
相對于傳統住宅而言,輕鋼結構住宅是綠色建筑的最好藍本,有利于實現住宅產業化發展。其工業化程度高、自重輕、施工周期短,投資回報快,符合環保要求,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取向,其建造施工所采用的新型環保輕質維護材料是體現其可持續發展特點的重要方面。重慶作為新興直轄市,面臨著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和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機遇,在住宅產業化的道路上,需憑借國家的優勢政策、地理環境等優勢以及對國家住宅產業化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的落實,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重慶市在推進住宅產業化的舉措中可追溯到2010年在大學城修建的首個輕鋼低碳住宅示范項目。該示范項目是由英國設計公司設計并建造,結構體系采用冷彎薄壁型鋼和框架結構。材料:型鋼采用的是Q235B, HRB335和HRB400,基礎墊層混凝土等級C15,基礎和基礎梁以及樓板樓梯的混凝土等級均采用C25.這兩幢住宅全部由輕鋼結構作為框架;圍護結構由輕質環保板材,硬質和軟質保溫材料組成;經過對該示范工程的鋼結構進行測算,用鋼量僅為0.34KN/m2,建成后建筑物自重僅為71.20T(含裝修),因此地基及基礎的處理相對比較經濟簡潔;由于建筑材料大量采用成品及半成品,施工拼裝速度非常快,大部由現場裝配的房屋,整個示范樓從基礎開工到裝修完工僅僅用了三個月時間;而且施工現場的干作業比傳統施工的現場顯得干凈清潔,所采用的施工機械也較簡單,施工工序管理較先進,更使施工現場垃圾少、噪音少,是環保綠色建筑的典范。通過測算分析,說明輕鋼結構住宅的性能和經濟性均優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和其他結構形式的住宅。在今后的批量生產中,還可通過選用適用的新型材料和本土化生產以降低造價,逐步實現低碳建筑的產業化發展。
目前,限制輕鋼結構住宅大范圍應用的主要瓶頸是造價問題。輕鋼結構住宅建筑的主體結構造價主要取決于單位面積用鋼量、圍護墻體、樓板及屋面的造價和其他部分的造價,其中用鋼量和墻體及樓板材料所占比重較大。目前我國輕鋼結構住宅平均用鋼量指標是55kg/m2,比國外要高10~25%新型墻材和樓板材料對輕鋼結構住宅的造價影響比較大,約占30%以上,加拿大的輕鋼結構住宅體系建造2000m2的6層住宅,總成本造價僅為596元/m2,說明我國發展輕鋼住宅的利潤空間還是很大的。目前一棟包含了精裝修的輕鋼住宅綜合造價在2000~2200元/m2左右,這主要是由于單位面積的住宅性能輕鋼結構優于混凝土和磚混結構住宅,同時節約了工期帶來的財務成本支出、能源消耗,對后期維護的隱形成本支出大大減少了。因此,如果按單位面積售房,鋼結構住宅的性能和經濟性均優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和其他形式結構住宅。
(二)制定對構件,部品標準化和通用化的政策措施
通過對發達國家住宅產業化的研究發現其住宅通用化、標準化已經達到了普及的程度,減少住宅設計當中的隨意性也能簡化施工手段提高效率。例如日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出臺工業化住宅性能認定制度,設立這項制度旨在指導在住宅工業化產業中起帶頭作用的預制部品裝配事業的發展,提高了日本住宅建設事業的整體水平。這些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發展住宅產業化還要結合我國各區域性房產業的具體實際。
我國房產業市場化和規模化已初具規模,但目前對住宅部品標準化通用化的程度還比較低,沒有對其做出統一的相關規定。因此政府要促進住宅產業化的法規制度建設,統一住宅產業化構件等的標準化和通用化水平,可采用部品的通用化目錄體系,推動和監督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用有形的手段進行宏觀調控, 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同時也能提高生產效率,有利于推動住宅產業化的長足發展。
(三)推廣采用綠色環保節能技術
環保節能技術在綠色建筑的廣泛應用是實現住宅產業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綠色建筑是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和保護環境的建筑,它的聚焦點是節約能源,節省資源,保護環境和健康舒適。對于綠色建筑而言,低碳是發展方向,綠色建筑低碳化是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住宅產業化的推進,住宅的外墻保溫、節能門窗、冷暖控制、太陽能利用等節能和新能源利用成套技術以及住宅智能化技術等,應當通過試點工程在住宅建設中得以推廣,對于一些有條件的房地產企業,通過政府扶持,率先運用智能環保高新技術,進一步發展住宅產業化。
以重慶中英低碳示范建筑項目為例,融合了變頻地源熱泵、雨水收集系統、新風空調系統、拔風煙囪、全新風熱交換系統和太陽能熱水器等被動節能技術及設備;建筑設計以最大化居住使用面積,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效果為目的;采用隔熱窗戶,自然采光和室內的舒適度需要大面積的窗戶來提供,熱量和冷量的流失則一定要靠隔熱雙層玻璃或low-e玻璃來減少。相信綠色環保節能技術的普及成為住宅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并會推進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協調。
四、結語
住宅產業化是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來建造住宅,用制造業的精細質量管理模式來管理住宅建造的整個過程,以達到提高住宅的整體質量、提高住宅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減少資源浪費的目標。通過對發達國家住宅產業化的歷程分析,對我國住宅產業化發展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當然在有效落實住宅產業化發展措施的同時,也應該以各區域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前提,防止出現過度產業化現象。
參考文獻:
1、李百戰 綠色建筑概論 [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年12月
2、王連華 住宅產業良性發展的策略探索 [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3、魏辛民 從產品化到產業化---中國住宅行業的破局之道 [J],城市開發,2011年第七期,39-40
4、蔣彥濤 白洪源 鋼結構住宅技術體系研究及其產業化道路 [J],建筑技術,2011年6月,第42卷第6期
5、重慶市房地產開發網 我國住宅成品化發展模式研究 [EB/OL] 省略/newsinfo.aspx?id=7672&classid=7, 2011-2-22
6、郝文平 輕鋼結構建筑方案經濟型比較及評價 [J],鋼結構,2002年第4期第17卷
7、王建廷 李迎迎 我國住宅產業化綠色發展路徑研究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年10月,第27卷第19期
8、蘇海松 高軒能 國內輕鋼結構房屋體系及技術現狀研究 [J],山西建筑 2010年9月第36卷第27期
工業技術論文3100字(一):綠色化學工業技術在化學工程與工藝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在當前國內化工技術迅速提升的背景下,化工產品的增多會滿足人們日常的需求,但是化工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會產生較大的污染危害。給社會公眾帶來較大的環境污染破壞,因而,近幾年國內出現了一系列的綠色化工技術,對當前的化工產品生產帶來一定的沖擊,有效地減少了化工產品生產過程給外界環境帶來的破壞和污染。
關鍵詞:化學工藝;綠色化工;技術應用要點
0引言
近年,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逐步地提升,國家也大力地倡導在社會中發展綠色經濟,建立友好型的工藝技術。在這種背景下,綠色的化工技術就被研發出來,其中綠色技術更多的是指在傳統的化工產品生產期間,減少對外界環境的污染,降低資源的消耗,實現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1綠色化工技術的重要性分析
化工企業在生產化工產品期間,應用綠色技術來避免生產過程給外界環境帶來的破壞和污染。盡量地去降低能耗,使用節能環保的材料,這樣才能夠使公司在激烈的化工市場中,獲得獨特的競爭優勢。從原材料運輸到工廠,然后再將原材料運輸到生產線上,在各作業環節加強控制,使化工產品的生產走向環保化。利用零污染、低耗能的技術,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進而全面提高化工企業內部的制造技術水平。在印刷和藥物的生產領域中,都會應用一些綠色化工技術,此時該技術就為國內的化工行業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2綠色化工技術在化學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2.1合理地選擇催化劑
在化工產品的生產領域中,使用大量的催化劑(如圖1所示)會顯著地提高化學反應的效率,進而加快化工產品生產的速度,可以明顯提高整個化工產品的經濟效益。因而,化工企業應該根據實際的化學反應狀況,以及根據生產出來的化工產品特性,來選擇催化劑。此外,還要避免化工產品所形成的副產物被隨意地丟棄、排放,而造成化工產品的副產物危害到外界的環境。此時,要重點去管控好催化劑的使用,應用一些無毒無害催化劑。在此基礎之上,還要加強對各廢棄物排放管控,應該結合實際的要求,來選擇催化劑材料,選擇毒性不大,而且危害程度較低的材料,才能夠保證化工產品的生產綠色化。
2.2應用沒有污染的化工原材料
科學地選擇化工材料是降低化工污染的一個有效的方法,通常情況下,社會公眾都會認為化學合成物大多都是化工原料,并且認為大多數的化合物都有毒性,會對人體產生較大危害。隨著近年國內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化工原料被研制出來,有些化工原料是從農作物和植物中提取出來,它可以替代化學的合成物,來充當化學產品的制劑。因而,選擇危害較小、綠色環保材料,從源頭上去抑制化工的污染。在生產期間,確保化學制劑使用合規,避免使用那些毒害較大、污染較大的化學藥品。
2.3科學選擇化學反應
在化工產品生產期間,要求能夠使用一些高效的化學反應,才能夠提高化學反應效率。通常化學反應都會產生副產物,而對外界環境帶來污染破壞。此時,公司要綜合考量化學反應經濟性和環保性,來實現降低污染的目的,這也是當前綠色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和應用的目的。公司綜合考慮經濟成本、經濟效益和污染問題,應用合理的化學反應方法,來實現控制化工污染的目的。
3綠色化工技術的應用分析
3.1應用清潔的生產技術
化工企業應用比較清潔的技術,能夠有效地減少生產過程的污染,例如,通過一定的處理設備,來降低化工產品的粉塵、廢氣,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這樣會實現資源的高效使用,也能夠減少固體垃圾的產生。當這些化工的污染物進入到地下水和土壤中,會擴大污染的范圍。有些工廠內部有大量的懸浮顆粒物的粉塵,這些粉塵就會形成粉塵污染,空氣中的固體離子增多,當吸入到人體內部會直接導致心肺病的產生。因而,要科學地處置生產現場的粉塵和廢棄物,來實現環保生產的目的。
3.2應用生物技術
將新型生物技術運用到化學制品的制造中,例如可以運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物技術和細胞工程技術,利用生物體內部所產生的生物酶,來作為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將生物化工的合成技術作為當前化工產品的一個主流技術,可以實現綠色生產的目的。生物技術中的膜技術是仿生學的一個重要技術組成,它也可以實現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來形成化學品。綠色的生物技術需要從動植物內部提取相應的原料,例如,煤炭、石油等都是由生物經過數萬年的生物化學反應,而形成的能源原料。在當前的一些化學反應中,會使用生物酶作為催化劑,這種催化劑的催化效率顯著地要高于化學試劑的效率,這樣生物酶作為催化劑,可以實現環保生產、無污染生產的目的。并且化學的反應比較溫和,形成的副產物對外界環境危害較小。
3.3利用友好型的環保產品
在化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因而,在使用環保產品期間,要盡量地避免使用那些高污染的產品。汽車在行駛中可以燃燒生物柴油、生物汽油,這些生物材料的生產制造不會對外界產生較大的污染。同時,生物酒精汽油燃燒時對外界的環境破壞力度較小,有些化石燃料內部有大量的硫化物,在燃燒之后,會產生二氧化硫,會直接危害到大氣的平衡,以及會給國內的大氣帶來破壞。社會公眾平時會使用一些塑料的產品,塑料的包裝袋,這些塑料袋的使用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當人們使用完了之后,就會將這些塑料袋隨意丟棄,塑料袋難以分解,分解時間會長達數百年,會給社會環境帶來極大的影響,也會形成大量的固體廢棄垃圾。因而,需要對現有的化工技術進行轉型升級,生產一些環保型的乙醇汽油,可降解分解的塑料,供為大眾使用。例如,化工產品生產單位將其經營的重心轉移到綠色產品生產上,大量的使用農作物植物,作為原料的提取材料。在生產期間,可以使用甘蔗來提取乙醇,作為稀有的原料物質。
3.4清潔生產技術的應用
當前國內的清潔生產技術已經被應用到金屬冶煉,海水淡化等各個行業中,應用的清潔技術生產的有害物質不多,而且清潔技術會直接將廢棄物排放控制在環保的要求標準內。在海水淡化工程中,應用環保清潔的方法,來在海水中去提純淡水。淡水是人們基本的生活用品,社會對于淡水需求量較大,然而國內淡水資源卻偏少,這是利用海水淡化技術,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淡水資源。在生產淡水期間,利用環保型的化學制劑,來提純淡水、蒸餾淡水,這種化學試劑的危害都較小。
3.5優化改善現有的化工工藝流程
在化工產品生產期間,企業要轉變現有的生產方式,改變過去僅僅依靠一個裝置給各個設備供熱的模式,可以給廠房的頂層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來利用太陽能為化工生產線提供電力來源。此時,化工產品的生產單位也可以購置余熱的收集裝置,利用該裝置,可以將生產線上的各類熱收集。然后,對這些能量進行轉化,進一步地轉化為電能,來為生產線進行循環的使用。
在生產化工產品期間,也可以利用電機驅動的方式,來作為生產線的電力來源。應用變頻的電動機,會降低電能消耗,有些電機在開機時浪費的能源較多,此時應用變頻電機控制電機中的頻率,來減少電力能源的浪費消耗,也能夠使整個生產線變得更加穩定。在生產環節中,會產生許多化工副產物,這些副產物對外界環境有一定的污染。但是通過將這些副產物的回收利用,可以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
4結語
近年,隨著國家大力地倡導生態文明的建設,化工企業要響應國家的號召,來引入綠色化工技術,降低化工產品生產過程對外界環境的污染,提高化工的產品生產經濟效益,提高原材料利用水平。
工業技術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利用外資對我國工業技術進步的影響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國經濟也快速融入經濟全球化大環境。經濟發展速度、規模與科技水平息息相關,是實現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目前,外商投資模式在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與進步產生巨大影響,也對工業技術自主研發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制約。因此,要重視對外商投資問題的研究,明確技術目標,結合我國發展實際,構建更顯科學與有效的發展策略,加快我國工業技術發展進程。
關鍵詞:外資;工業技術;影響
一、前言
對于經濟增長,技術進步是源泉與動力,是衡量一個地區競爭力的重要尺度。技術進步主要涉及本國技術能力以及技術獲取。前者以技術開發與創新為主要任務,后者是通過從國外直接引進先進技術、引進外資獲取等方式來提高本國的技術水平。立足工業技術領域,外資獲取是當前重要形式,對我國工業技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需要進行全面與深入的分析,在根本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技術進步。
二、結合社會發展全面分析我國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進步中,各個行業發展迅速,很多行業都出臺了大量優惠政策,以求吸引更多外商投資。具體來講,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一)國內市場優勢突出,潛力巨大
對于我國而言,人口眾多,工業化進程發展速度較快。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急需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借以實現工業技術水平的大力提升。另外,對外商而言,歐美市場相對飽和,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因此,需要更具潛力的市場,具備較大的容量,呈現多層化特征。
(二)勞動力優勢巨大,原材料成本較低,有利于外商產品競爭力的增強
在我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原材料價格具有明顯優勢,為外商企業成本的降低創造有利的條件,有利于全球競爭力的提升。也就是說,在我國,勞動力與原材料競爭力更具優勢。
(三)工業制造整體水平較高,消化吸收先進工藝的能力較強
對于我國制造業而言,整體能力較強,擁有大量技術能力強、熟悉制造工藝的工程技術人員,學習與掌握能力突出,能夠較快理解與掌握引進的生產線的制造工藝,加快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
三、探討利用外資對我國工業技術產生的影響
(一)多種外資類型對我國工業技術產生差異化影響
依托貿易與技術合作,我國逐步進入外商價值增值鏈與經營網絡之中。盡管外商擁有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而技術是增強競爭力的根本保障。基于此,外商投資技術的應用與我國工業技術水平息息相關,需要綜合考慮研發能力與產業架構。首先,對于外商投資,其應用的水平如果高于我國技術水平,但是,立足其母公司發展,尚不屬于最為先進的技術。這種情況下,投資的目的是規避貿易壁壘,謀求與占領更加廣泛的市場。從實際情況分析,我國工業技術研發水平雖然發展迅速,但較之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距離,同時,市場進入壁壘不高。因此,跨國公司在資金、營銷等領域優勢突出,極易獲取競爭優勢。其次,以母公司技術為主導,產品銷往國際市場,主要體現為高新技術產業。在全球一體化與信息化的發展中,產品周期較短。立足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發展迅速,這種趨勢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我圍一些行業的產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
(二)正視核心技術的作用,加快技術革新
基于此,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價值主要體現在我國的比較優勢。借助這種技術模式,雖然引進了現代化的自動生產線,能夠實現“干中學”的目的,同時,我國的制造技術水平突飛猛進,但是,無法獲取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產品的核心生產過程仍在其母國生產,只把技術含量低的零部件、產品的最終成品組裝放在我國進行。鑒于技術進步速度的加快,一旦忽視核心技術的掌握,將永遠陷入創新追趕之中。一旦跨國公司撤走,會導致技術的滯后,不利于我國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我國的技術進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如何提升我國工業技術進步水平
技術的發展是積累與漸進的過程,因此,要制定科學發展戰略,遵循“學習、合作、競爭”的基本原則。要增強主動性,用于面對挑戰,積極進行學習、合作、交流與競爭。具體來講,首先,要關注外商全球戰略計劃,在其轉移的一般制造業和硬件產品的加工中進行合作學習,達到提升自己的目的。其次,融入外商技術開發項目,借助合作,增強能力。再次,積極創新,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參與競爭。基于此,加快我國技術發展,最大化發揮效用,提升我國工業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