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2 07:14: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國際關系安全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體系層次與單位層次建構主義問題,溫特堅持體系層次建構主義。但我以為,建構主義在層次上的“回落”(或曰還原到單位層次)是有道理的,因為國家身份的確定不會也不可能完全是體系層次觀念結構決定的。用一位中國學者的話說,就是“改變自己,影響世界”(章百家2002)。在建構主義與其他理論的融合方面,溫特認為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因為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都包含了社會性內容。但我覺得如果融合可行,建構主義就只能保留其作為社會分析框架的地位,它作為國際關系理論的假定就失去不可通約的性質,因此它的國際政治理論地位就不復存在。另外,我提出了一個地緣-文化建構主義的概念,涉及國際關系理論在微觀層次上的不同路徑問題,目的是可以發展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建構主義流派(如中國建構主義學派等),可能有一定的開發價值。
現征得溫特本人同意,將部分通信內容翻譯整理出來,并感謝《世界經濟與政治》雜志以對話形式予以發表。(秦亞青)
一、體系層次和單位層次的建構主義
秦亞青:社會建構主義近些年來發展很快,出現了一些很有學術意義的趨向,也顯示了建構主義仍有著很大的學理發展空間。許多學者在分析層次和思想內涵兩個方面做出了新的嘗試。1987 年,你在發表《國際關系理論中的施動者-結構問題》的論文時(Wendt 1987),強調的是一種社會性互動,亦即施動者和結構之間的互構。這主要是一種雙向的活動。比如奴隸和奴隸主的身份互構,因為不是因果關系,所以沒有時間上的先后,奴隸、奴隸主和奴隸制三位一體,相互建構,相互依存。但是在你的《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一書中(Wendt 1999),我覺得雖然你說你的體系理論同樣是重視互構的,但相互建構卻基本上變成為一種單向建構,即國際體系的觀念結構建構了國家的身份。國家之間的互動則成為次要的內容,溫特建構主義以體系理論為主,因而也就成為一種自上而下的理論。
溫特:我同意你的說法。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一書中,自上而下的向度是我的理論的主導向度,單位層次的因素因此受到了壓抑。我在1987 年的論文《國際關系理論中的施動者-結構問題》中強調的更是一種互構互動的關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提出的是體系理論,不是國家身份形成的理論。所以,我有理由強調體系層面的理論建構,強調自上而下的建構過程。正如我在書中說的那樣:“在這本書里,我的興趣在于國家間(或曰‘國際’)體系的結構及其產生的影響。所以,我將采用‘體系理論’來研究國際關系。”(Wendt 1999: p.11)
秦亞青:但是,一些批評者認為,如果沒有國家身份形成的理論,也就沒有身份政治可言。比如,齊菲斯( Zehfuss)在她2002 年的著作《國際關系中的建構主義》中,批評你的理論是沒有政治內容的身份/認同理論(Zehfuss 2002) 。她說,溫特認為國家的自生身份,即由國內政治形成的身份,從本體論角度來看,是先于國際體系的,是外生的和給定的(Zehfuss 2002: p.44)。據此,她認為你的中間道路抽去了“政治”這一靈魂。國內政治提供了基本語境,沒有這種語境,國家的身份/認同就失去了依托。
溫特:的確,對《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的許多批評都認為我的理論忽視了國家身份/認同的國內因素。但是,我認為這種批評有失偏頗。我承認,國內政治進程因素,對于國家身份形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這本書中,我想要提出的不是解釋國家身份形成的理論,而是揭示國際體系的運動定律(the laws of motion of the system)。在這一方面,我與華爾茲的國際政治理論是相似的。華爾茲認為,國際政治理論與對外政策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像華爾茲的理論一樣,我的理論也是體系理論。正因為如此,我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中沒有強調國家的身份形成和對外政策等內容。
秦亞青:許多學者采用體系層次的建構主義理論,獲得了優秀的研究成果。比如芬尼莫爾(Finnemore)對于國際規范的社會性研究(Finnemore 1996) 。但是,其他一些學者在分析層次上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且在單位層次上面發展了建構主義理論。比較熟悉的是江憶恩的戰略文化理論。江憶恩的理論主要是考慮國內的政治和歷史進程如何建立起一個國家的集體戰略文化,而且這種戰略文化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戰略選擇,影響到一個國家沖突還是合作的行為取向。另外,勒格羅的論文也在單位層次上面對建構主義理論進行了發展。
他提出了一個研究問題:是體系層面上的國際規范還是單位(次單位)層面上的組織文化對行為體行為的影響更大。他發現在許多情況下,“組織文化”這一解釋變量比體系層次的“規范”變量更能夠解釋行為體的行為。我觀察中國過去20 年里的發展歷程,也發現單位層次的觀念結構,在身份形成和再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秦亞青2003)。
溫特:我的理論是體系理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國際關系學者不能建立關于國家身份形成的建構主義理論。江憶恩、勒格羅和其他一些學者的理論正是這樣的理論。但是,由于我的理論主要是體系理論,強調的是體系因素的影響力量,所以,批評者認為我的理論忽視了國內層面的研究,實際上,這是一種理論建構中的必要忽視(necessary neglect)。
二、現實建構主義與自由建構主義
秦亞青:另外一個方面也很有意思,這就是關于建構主義與其他主流理論的融合問題。你有一次來信就曾經談到“現實建構主義”或“建構現實主義”問題,是否可以繼續討論一下這個題目。在思想方面,建構主義有沒有與其他理論融合的空間?
溫特:巴爾金最近在《國際研究評論》雜志上發表的《現實建構主義》論文中," 試圖將建構主義和現實主義相融合。這可能是拓展建構主義的一個突破點。
溫特:我想先談一下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中,我是否將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融合在一起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如此,尤其是自由主義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信念對我影響很大。但是,我的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是高度的國家中心主義,因此,在這一方面不包含自由主義對個人高度關心這一標識性特征。同樣,我的理論之中也沒有關注非政府組織、全球市民社會等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我的理論又表現出更多的現實主義色彩。在我的論文《為什么世界國家是歷史的必然:目的論與無政府邏輯》中(溫特2003) ,我至少也是表現出現實主義的取向。在這篇論文中,我借鑒了“新黑格爾”的觀念(黑格爾往往被認為是現實主義的鼻祖[proto-realist]),強調在世界國家形成過程中,群體性社會組織是核心單位,或者說強調了這一過程中的“集體單位(communitarian)”向度。雖然其中也包含了自由主義、世界主義(cosmopolitan)的動力因素,但現實主義的成分是主要的。所以,我既是自由主義者,又不是自由主義者。到底是什么身份,還要取決于怎樣解釋“自由主義”這個概念本身的意義。但是,不管怎么說,我認為,在我的理論中包含了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兩種理論的成分。
我認為,在評價巴爾金關于將建構主義和現實主義融合在一起的論述的時候,考慮的關鍵問題應該是:作為國際關系理論的現實主義是否具有根本的社會理論內核(core)。我認為現實主義是具有這種內核的,這就是物質主義。這種物質主義是以不同形式出現的。不僅華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具有這樣的內核,其他現實主義學者從根本上來說也近似馬克思所說的那種歷史唯物主義者,只不過他們將馬克思強調的階級換成了國家而已。這方面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多德尼(Deudney)的論著(Deudney 1995)。正因為如此,我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中表達了與巴爾金相似的觀點,即不應將現實主義完全等同于華爾茲純粹徹底的物質主義(當然,有的時候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因為在華爾茲純粹徹底的物質主義理論中,觀念是根本不起任何作用的。相比之下,卡爾和摩根索等人的古典現實主義表現出更為精致、更為通融的本體論意識。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這就是比卡爾(Barkin)和摩根索走得更遠,從根本上否認現實主義也必然是物質主義這一觀點。即便是微弱的物質主義色彩,巴爾金也不予承認。我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觀點。如果他的這種觀點是正確的,那么是否還存在真正的“現實主義”呢?如果依照他的說法思考問題,現實主義就缺少了一種作為根基的本體性。所以,我認為,我們應當將現實主義視為一種建立在具有某種物質性社會理論基礎之上的理論。這樣一來,現實主義確實很難與建構主義融合在一起(當然,也并非完全沒有可能,這要取決于怎樣理解“建構主義”所包含的意義!)。
秦亞青:雖然你認為《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包含了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兩種理論的成分,因此巴爾金的觀點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我認為,巴爾金的觀點失之偏頗的成分更大。因為,他將建構主義僅僅視為社會理論,而沒有將它視為國際關系理論。我想,在你的論著《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中,你提到建構主義不僅僅是國際關系理論,而是一種分析方式或曰分析框架(approach)。這是第二層面2005 年第1 期(second order)的討論,亦即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的討論。你說:“第二層面的問題屬于社會理論問題。社會理論涉及社會研究的根本假定:人作為施動者的本質以及他與社會結構的關系,理念和物質力量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社會理論的適當形式等等。這些涉及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問題不僅僅與國際政治有關,而且與任何人類團體有關,所以,我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不僅僅專門用來解釋國際政治。”(Wendt 1999:p.5)
你認為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會造就友善的康德文化,也會導致充滿敵意的霍布斯文化。這也許是同樣的道理,即建構主義可以融合自由主義的思想,也可以融合現實主義的理念。但是,在第一層面(first order),亦即在實在理論的層面上,你主要是吸取了自由主義的理念,這確實是將建構主義和自由主義聯系在一起。比如,對于人類社會的進化式發展、希望并相信康德文化的出現、暴力權力的逐步消失等觀念,乃至集體身份和世界國家的形成,都明顯或含蓄地表現了你的自由主義理念。可能正是因為如此,巴爾金認為,美國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有著深嵌的自由主義/理想主義內涵。馬丁·肖(Martin Shaw) 的批評更加尖銳,他認為溫特建構主義是美國后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形式,是為美國實現以自己的自由主義-理想主義理念整合和建構(或重建)世界觀念結構服務的(Shaw 2002)。
我們回到建構主義與其他理論的融合問題上來。在你的《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中,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誤的話,你是既要建立一個社會理論,又要建立一個國際政治理論。也就是說,在第二層面上建立社會理論;在第一層面上建立國際政治理論。你書中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要建立一個國際政治領域的實在理論。你提出的三種文化、集體身份的建立等重要問題,是專門用于國際社會的。在這個意義上,你" 的理論已經不是一個社會分析的一般性模式。在第一層面上,社會建構主義是國際政治理論。
如果說社會建構主義的目的是建立國際政治理論,那么,根據科學實在論的基本原則,它必須有著明確的基本假定,并且這些假定與其他的理論范式的基本假定不可通約。古典現實主義的幾個基本假定(諸如國際政治的核心是權力,國際關系的根本特征是沖突等)與古典自由主義的核心概念(諸如相對權力并非極端重要,國際關系的根本特征是和諧合作等)相比,是不可通約的。當年,人們批評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時候,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所謂的“新新趨同”,指兩大理論流派的基本假定相互通約。建構主義作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流派,其基本假定是不能與其他理論的基本假定趨同的,無論是現實主義還是自由主義。正因為如此,我以為,巴爾金的最大挑戰不是他試圖將建構主義與現實主義融合起來,以建立現實建構主義的理論流派,對抗你的自由建構主義。他的挑戰在于,如果這種融合成功,那么,建構主義就只剩下一個軀殼,而失去了它的精神。巴爾金的“建構現實主義”實際上是“建構現實主義”。他在文中也確實使用了“建構現實主義”的說法,也就是說,建構主義是分析框架,現實主義是思想實質;建構主義是標,現實主義是本。如果這種研究議程成為建構主義的主導發展取向,作為國際政治理論的建構主義就會名存實亡。
三、地緣-文化建構主義
秦亞青:不過, 巴爾金的批評倒是給了我一點啟發。既然他使用了溫特建構主義或曰美國建構主義的概念,他就含蓄地引入了建構主義的另外一種分類方法,亦即以地緣-文化為基本特征的建構主義。既然有美國建構主義,就可能有英國建構主義、歐洲建構主義、中國建構主義、東盟建構主義等等。你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中指出,存在兩種結構:一是微觀結構,二是宏觀結構。在微觀層面亦即單位層面上,可能存在多種路徑,最終形成某種宏觀的、體系層面上的觀念結構。所以,我想提出這樣一個地緣-文化概念,對建構主義另行分類。這樣進行分類,主要是出于以下幾個考慮。第一,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與自然結構不同,前者有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亦即受到歷史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第二,這種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劃定了社會活動的境域(context),行動者只能在這種境域中互動,他們不可能在超越這種境域中的空間和時間里進行互動,在這種境域中的互動產生了共有知識;第三,由于在微觀層面上的互動有著明顯的地緣文化特征,不同社會在微觀層面上很少能夠以完全相同的路徑走向宏觀結構。如果我的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以地緣-文化為特征的建構主義學派就可以出現。也就是說,不同地緣-文化境域中的社會可以產生不同地緣-文化特征的建構主義流派。地緣-文化建構主義觀是具有時空兩個緯度的。你在過去的一封信中談到中國的建構主義學派,并認為現實建構主義是可能出現的中國學派。但我覺得,中國建構主義研究議程中包含了較多的自由主義的成分。
溫特:我非常喜歡你提出的地緣-文化建構主義的概念,不同地緣-文化可以產生不同流派的建構主義,遵循不同的微觀層面路徑,形成宏觀層面的結構。實際上,你的論點說的是國際體系文化中的區域分異(differentiation)問題,亦即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結構。
我認為,這不僅僅在經驗層面上是真實的,而且在理論層面上,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所以,非常有必要進一步發掘(僅舉一例,如果將這種理論與“文明沖突論”進行比較研究,可能是非常有意義的)。
這就涉及另外一個因素,即以國家冠名的理論,比如中國的建構主義學派。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提到在中國國際關系學界,自由建構主義比現實建構主義更有影響,我不知道這是否反映了真實的情況。我很想知道這方面的發展。我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因為米爾斯海默訪問中國。他回來之后,談到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以及與中國國際關系學者的交流。從他的談話中,我的感覺是中國國際關系學界是現實主義占主導地位。也許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表現出其他的觀點和自由主義的傾向。第二個問題是,如果自由現實主義在中國國際關系學界占主導地位,中國在現實世界中的對外政策是現實主義成分多還是自由主義成分多。這可能是驗證中國是否沿著一條獨特的地緣-文化路徑走向全球宏觀結構這一命題。在這一方面,我不知道自由主義或現實主義是否能夠充分解釋中國的路徑。還是在這一方面,我也不清楚自由主義或現實主義是否能夠解釋美國的對外行為,至少是目前美國的對外行為。
秦亞青:雖然在談論中國建構主義的時候,我使用了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個詞,但我覺得真正的、作為國際政治理論的建構主義還是不能與其他主流理論融合的。建構主義的大部分核心假定是社會性的。這可能是巴爾金的觀點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但是,一旦這些假定作為分析框架用于國際政治,它們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理論假定的不可通約特征。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中,這類實體理論的核心假定不是十分清晰,所以,融合說具有吸引力。我以為,需要進一步發展社會建構主義的核心假定,使其明顯地不同于其他主流理論派,而不是通過觀念譜域的拓展使其與其他理論融合。這樣,才能夠使建構主義在理論之林中保持獨立的理論范式地位和獨特的解釋能力,而不至于消失在現實主義或是自由主義或是兩者的思想海洋之中。
參考文獻:
J. Samuel Barkin, “Realist Constructivism,”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No.5, 2003, pp.325-342.
J. Samuel Barkin,“Realist Constructivism and Realist Constructivisms,”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No.6, 2004, pp.349-352.
E. H. Carr,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39/1964.
Daniel Deudney, “Dividing Realism: Structural Realism vs. Security Materialism on Nuclear Security and Proliferation,” Security Studies, No.1, 1993, pp.7-37.
Matha Finnemore, National Interest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Alastair Iain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Jeffrey W. Legro, “Which Norms Matter? Revising the ‘Failure’ of Inter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1,1997,pp.31-56.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5th ed.), New York: Knopf, 1948/1973.
John Ruggie, “What Makes the World Hang Together? Neo-Util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t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2, 1998, pp.855-885.
Martin Shaw, “Waltzing Alexander: Constructing the New American Ideology,” sussex.ac.uk/Users/haf3/wendt.htm, 2000.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ston: Addison-Wesley, 1979.
Alexander Wendt,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1, 1987, pp.335-370.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Maja Zehfuss,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溫特在這部著作中對國際關系主流理論涉及的重要概念提出了富有意義的質疑,首當其沖的是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
一
華爾茲對經典現實主義的一個重大革新是把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因素從人性轉移到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經典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關系的實質是為權力的爭斗,其動力來自人的本性,摩根索的現實主義六原則充分反映了這種以人性為國際關系第一推動的觀點。漢斯?摩根索:《國際縱橫策論:爭強權,求和平》(盧明華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頁。華爾茲在第一部著作里并沒有完全否認人性的因素,但在《國際政治理論》一書中開始把體系結構作為國際政治的唯一分析層次,把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作為國際關系的最根本秩序原則。參見KennethWaltz,Man,theState,andWar(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59);
Kenneth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NewYork:McGrawHill,1979).其他理性主義(如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國際關系學者在這個問題上與華爾茲觀點是一致的。阿爾特和杰維斯認為“無政府性是國際關系的根本事實”;奧伊指出:“國家處于永久的無政府狀態之中,因為沒有中央權威機構可以限制對利益的追求。”RobertArtandRobertJervis,InternationalPolitics
(Boston:Little,Brown,1986),2nded.,p.7;KennethA.Oye,
CooperationunderAnarch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6),p.1.以上轉引自HelenMilner,“Anarchyin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
inDavidBaldwined.,NeorelaismandNeoliberalism:TheContemporaryDebate
(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3),pp.144-145.基歐漢的《霸權之后》以無政府性為起點研究國際制度。他把無政府性視為“表述了國際政治的特征”的基本體系要素。KrobertKeohane,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Boulder:Westview,1989),p.1.
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美國研究理性主義學派對無政府性不加質疑地接受說明了無政府性在國際關系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地位,也表現出無政府性這一概念的幾重意義。首先是其本體論意義,即無政府性是國際政治的基本事實。既然是事實,就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也就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特性。只要國家體系存在,無政府性就是這個體系最顯著的特征。其次是方法論意義,即無政府性成為國際政治中第一重要假定。既然是假定,就是無需質疑即可以認為屬真的東西;既然是第一,就是最重要的假定。因此,幾乎所有國際關系的理論研究都以這個假定開始。如新現實主義從無政府性開始考慮為生存的競爭,新自由主義則從無政府性開始討論為發展的合作。第三是學科意義。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這兩個政治學的基本次領域也是以這個基本假定分界的。這樣,無政府性就具有了對國際政治定義的功能。
無政府性的基本定義是沒有集中的權威權力機構。雖然無政府性具有無秩序狀態的意義,但是現在很少有人認為無政府狀態是無秩序狀態。布爾對國際體系存在秩序的事實進行了詳盡的敘述,并因此稱之為“無政府社會”。HedleyBull,TheAnarchicSociet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7).所以,國際關系學界普遍接受的定義是無政府性即缺乏有政治權威的中央政府,亦既華爾茲所說的“缺乏全體系范疇的權威機構”和基歐漢所說的“世界政治中缺乏一個共同的政府”。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p.88;Keohane,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p.1.對于新現實主義來說,無政府性派生出兩種國際關系的基本意義。第一,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使得國際體系必然是自助體系。在無政府條件下,體系單位是相似的單位,具有同等的,在它們之上沒有一個權威的中央政府。無政府性意味著權力分散,沒有一個權威機構能夠保障個體成員的安全,因此,體系成員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的生存和財產權利。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pp.91-93.第二,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使得國家必然尋求和推行權力政治。無政府性造就自助體系,自助體系導致安全困境,國家面臨安全困境的應對方法只有采用權力政治的政策,其結果是無休止的權力競爭和利益沖突。根據這種推理,格里克指出:“國際無政府性造成了國家之間的競爭和沖突。”JosephM.Grieco,“AnarchyandtheLimitsofCooperation:ARealistCritiqueoftheNewest
LiberalInstitutionalism,”inBaldwined.,NeorealismandNeoliberalism,p.116.
所以,新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假定國際體系具有無政府性的基本特征,由于無政府性的存在,國際體系必然是自助體系,自助體系又必然導致權力政治,結果是軍事競爭、勢力均衡和國際戰爭。這被視為無政府性的唯一邏輯。新自由主義雖然在權力政治問題上面有所保留,但是同樣把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和自助本質作為基本理論假定,把研究重點置于國際制度如何削弱無政府性的負面影響上面。RobertAxelrodandRobertKeohane,“AchievingCooperationunderAnarchy:StrategyandCooperation,”
inOyeed.,CooperationunderAnarchy,pp.226-254;RobertKeohane,AfterHegemony:CooperationandDiscordinthe
WorldPoliticalEconom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關于國際制度和無政府性問題,亦參見蘇長河:《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1、291-297頁。這樣,無政府性似乎確實成為國際體系的固有屬性,成為國家行為體的國際行為的根本原因,因而也就成為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成為一切國際關系研究的起點。
二
無政府性作為國際體系的基本特征和第一推動似乎從來沒有受到認真的質疑。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重要國際關系理論著作,尤其是體系層次的研究,大部分是以無政府性為切入點的。但是,無政府性是國際體系根本特征和客觀屬性的命題是否確實屬真?這是溫特提出的一個重要質疑。溫特在1992年的重要論文里對無政府性提出了質疑,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一書中進一步闡述了他的觀點。參見AlexanderWendt,“Anarchyiswhatstatesmakesofit:Thesocialconstructionofpowerpolitics,”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WTBZ〗,Vol.46,1992,pp.391-425.根據邏輯推理,如果自質真是由無政府性派生的,權力政治真是無政府狀態的必然結果,那么,無政府性的競爭邏輯也就屬真,無政府性作為國際關系第一推動的命題也就成立。但是,如果推導不出這種邏輯上必然,無政府性的實質、內容和作用都須另當別論。
所以,要從根本上否定無政府性作為國際政治第一推動的論點,就要證明自和權力政治不是無政府性派生出來。為此,溫特作出的替代假設是:自和權力政治的產生和存在是國際體系成員的互動進程和實踐活動導致的,與無政府性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沒有國家直接的實踐活動,就沒有國際結構,就沒有所謂的無政府邏輯。由于自和權力政治是國家之間互動的產物,所以它們是社會性、制度性因素,不是無政府性內在的邏輯和必然的結果。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24-25,313-318頁。
首先來看無政府性是否必然派生自。
新現實主義認為,自身安全是行為體的第一考慮。在無政府狀態下,沒有一個中央權力機構保證行為體的安全,行為體只好自行保護自身安全。所以,無政府性必然派生自體系。溫特的駁論是:即使是在無政府狀態下,即使行為體的第一考慮是自身安全,體系也不是必然呈自質。當體系呈無政府狀態的時候,至少有著兩種可能的體系特性:(1)如果體系成員相互之間是敵人,那么,行為體勢必擔心自我安全,并且需要依靠自助的方式保證自己的安全,在這種無政府狀態下,體系呈現自。(2)如果體系中的成員相互之間是朋友,行為體就沒有必要擔心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行為體相互之間不會形成安全威脅,并且即使受到其他非體系行為體的威脅,也會相互維護安全。在這種無政府狀態下,體系不呈現自,而呈現助他性。據此,體系是否呈現自不在于它是否處于無政府狀態,而在于體系成員之間的身份關系。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191-193,318-328頁。
身份關系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行為體之間的社會性互動實踐確定的。兩個從未謀面的行為體不可能互為敵人,也不可能互為朋友。它們只有通過相互接觸和相互行動,才可能確定對方是敵是友。正是這樣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互主意義,亦即形成關于自我和他者的共有觀念或集體意義,集體意義建構行為體身份,也建構了與行為體身份相吻合的利益。當行為體考慮自身安全利益的時候,首先影響到這種考慮的是自我與他者的認知性認同:正向認同就是朋友,反向認同就是敵人。無政府性到底具有什么邏輯、體系中物質權力分配到底有什么意義,都取決于這種認知性認同的差異。如果國家相互之間是反向認同,無政府體系就是爭斗性的安全體系,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體系當然是自助體系。如果國家之間是零向認同,無政府體系就是一個個體安全體系,一個國家的安全是這個國家自己的事情,與其他國家無關。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自助體系。但是,如果國家之間是正向認同,則它們就把他國安全視為自己的事情,屬于自己責任所在,這種體系仍然呈無政府性,但其基本特征不是自助,而是他助。
以上三種體系都可以出現在無政府性體系之中,即:在無政府條件下可以產生自助,也可以產生他助。這說明,產生自助和他助的根本原因不是無政府性,而是體系成員之間的互動所產生的認知性認同或互主意義。這就從邏輯上證否了無政府性派生自的命題。
我們再來看無政府性是否必然導致權力政治。
權力政治是現實主義對國際關系的一種基本理解,即:國際政治體系結構的無政府特征使國家之間出現不可避免的安全困境,由于體系的自助特征,沒有一個權威機構能夠保證國家的安全,國家只有通過推行以權力政治為基本內容的對外政策。這是結構的選擇,是無政府性自助體系的必然結果。同上,第328-332頁。針對這一觀點,溫特指出,權力政治是社會建構,不是無政府性必然派生出來的結果。任何促成行動的意義產生于社會互動,權力政治也不例外。為了說明無政府性不可能必然造就權力政治,溫特使用了第一次相遇的假定:假定自我和他者是兩個行為體,沒有預先的互動經驗,那么他們在第一次相遇的時候不一定非要感到對方是在威脅自己。如果第一次相遇他者發出的動作和信號是威脅性的,自我經過接收、解釋和賦予意義這樣一個過程,把這種信號也理解為威脅性之后,才會產生威脅感。如果他者發出的信號是友好性質的,自我經過同樣的認知過程把信號也理解為友好的,那就不會認為相互具有威脅。是否具有威脅性是雙方在互動過程中通過共有知識建構起來的。這也就是說,沒有互動性社會實踐活動,也就沒有威脅和被威脅的意識,促成行為體采取行動的意義也就不會存在。雙方對對方在互動過程中的信號有著共同的理解,形成互主知識。這種互主知識不斷由互動行為加強,并相對穩定下來,形成觀念結構。正是這種觀念結構賦予行動以意義。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337-338,412-422頁。
據此,兩個國家在無政府體系中相遇,可能成為朋友,也可能成為敵人,關鍵取決于國家采取的行動和對這種行動意義的理解。一方發出的信號被另一方理解為威脅,并針鋒相對地發出同樣威脅的信號,安全威脅才會產生,安全困境才得以確立,權力政治才可以成為國家對外政策的基石。如果一方發出的信號被另一方理解為友好,并發出同樣友好的回報信號,則不會出現安全威脅和安全困境,雙方甚至可以形成安全共同體。所以,結構在本體上取決于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全困境不是無政府體系固有的,而是被行為體的互動實踐所建構的。如果國家處于安全困境之中,這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實踐活動造就了安全困境,改變它們的實踐活動,就可以改變導致安全困境的共同知識和互主意義。因此,權力政治是社會建構,是行為體在互動行為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權力政治是國家建構的,不是無政府性派生的。
從這個推理可以看出,國際體系本身沒有內在的因素使兩個國家行為體必然產生敵意。把權力政治必然化的前提是確認無政府國際體系必然造就安全困境。溫特指出,這是一個錯誤命題。實際上,無政府體系本身不足以導致安全困境。這樣,無政府性導致權力政治的命題也被證否。
證否無政府性的兩個基本命題也就證否了無政府性是國際關系第一推動的命題,被新現實主義界定為無政府性唯一邏輯的競爭性國際政治也就不能夠繼續成為唯一的邏輯。“無政府狀態……本身根本沒有什么邏輯可言,一切都要取決于國家之間共有的觀念結構。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中文版序》,第41頁。這一證否意義重大:它已經不再是針對理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體系保護帶的輔助假說的質疑,而是針對這個理論體系基本命題的“硬核”本身的質疑。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蘭征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章第三節。這是一個根本性質疑。
三
既然體系的性質和權力政治的形成取決于國家行為體的互動實踐,那么,就沒有單一的無政府性,也沒有單一的無政府邏輯。行為體的互動實踐可以造就多種無政府邏輯,建構多種無政府文化。關于溫特對國際體系文化的論述,參見《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六章。這一章從理論上闡述了國際體系文化的類型、內涵、邏輯和形成,是該書的精華所在。
溫特提出了三種理想類型的國際體系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所謂文化,就是“社會共有知識”,亦即個體之間共有和相互關聯的知識。同上,第180頁。這樣的知識只能在社會范疇內存在,也只有在社會意義上產生。在國際關系領域里,規范、制度等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國家之間的互動實踐造就的。國際體系文化的構成是由行動者之間的角色結構決定的。角色結構指行為體所相對主體的位置。同上,第325頁。國際體系中可以存在三種角色結構:敵人、對手和朋友,不同的主導角色結構產生不同的主導國際體系文化:敵人角色結構建構霍布斯文化,對手角色結構建構洛克文化,朋友角色結構建構康德文化。不同的無政府文化有不同的邏輯。
霍布斯無政府文化是由敵人的角色結構確立的,它的核心內容是敵意(enmity)。國家相互之間的再現是敵人,行為原則是不承認其作為獨立的行為體存在的權利,并且可以無限制使用暴力。如果國家之間相互角色是敵人,它們往往表現出以下的行為取向:(1)力圖摧毀、消滅,或改變對方;(2)時刻把對方意圖向最壞處考慮,任何事件都會與敵意聯系在一起;(3)軍事實力被視為至關重要的因素,既根據敵人的軍事實力預測敵人的行動,又認為自我軍事實力是相互關系的決定性因素,軍事方式被認為是唯一可以具有最終決定權的手段,發展軍事力量被視為安全的保證;(4)如果爆發戰爭,就會無限制使用暴力,直至消滅對方或被對方所消滅。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328-335頁。所以,霍布斯無政府文化的邏輯是“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狀態。生存完全依賴自己的軍事實力,相互之間的安全完全是高度競爭的零和游戲。這是完全意義上的霍布斯自然狀態。
第二種理想類型的文化模式是洛克文化。洛克文化是由競爭對手的角色結構建立的,它的核心內容是競爭(rivalry)。競爭和敵意有著本質的不同:競爭的雙方相互承認生存和財產權利,這種承認由制度表現出來。競爭對手不像敵人那樣具有生死攸關的威脅,不會試圖統治和消滅對方。如果國家之間的相對主置是競爭對手,它們往往表現出以下的行為取向:(1)承認相互。雖然國家之間的競爭和爭執會涉及邊界甚至出現領土變動,但是作為一種制度是得到普遍承認和遵守的。(2)重視絕對收益。因為生存問題不是最緊迫問題,所以行為體趨于重視絕對收益,重視未來效應。(3)軍事實力比重減弱。雖然競爭導致的沖突可能使得國家訴諸武力,但是軍事力量的意義已經不像對敵人那樣至關重要。(4)暴力受到限制。一旦戰爭爆發,競爭對手會限制暴力的使用程度,不以消滅對方為最終目的。同上,第350-354頁。洛克無政府文化的邏輯是“生存和允許生存”。所以,國家之間的關系不是相互殺戮。溫特認為從1648年至今的國際體系主導文化是洛克文化,制度是洛克文化的標志性印記,國家的低死亡率表明了生存和允許生存的邏輯。正因為如此,華爾茲表述的國際體系是洛克體系,而不是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是霍布斯體系。同上,第357頁。
第三種文化模式是康德文化。康德無政府文化是由朋友的角色結構確立的,核心內容是友誼。在康德文化中,國家之間相互再現為朋友,并為之遵循兩條基本規則,即非暴力規則和互助規則。這兩條規則界定了康德無政府文化中國家的基本行為取向:非暴力規則意味著不使用戰爭和戰爭威脅方式解決,互助規則意味著一方受到威脅的時候另一方將予以幫助。這不是說朋友之間沒有利益沖突,但是朋友之間不使用暴力解決利益沖突問題。〖ZW(〗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370-372頁。康德無政府文化的邏輯是“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當一個體系成員受到威脅或暴力侵犯的時候,其他體系成員即使在沒有直接利益的情況下也會盡力相助。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不僅不再是威脅其他國家的手段,而且還成為體系中成員的共同財富。這就是集體安全或安全共同體的體系。它排除了完全個體意義上的利益,形成了一種真正的集體身份和高度的利益認同。在這種體系中,個體利益體現在集體利益之中,助人和自助也就融為一體。同上,第373-380頁。
溫特認為現行的國際體系基本上是洛克無政府文化體系。他對國際體系文化持進化態度,即認為國際體系會逐步朝著規范有序、相互友好的康德文化發展。
四
溫特通過邏輯推理,證否了無政府性是國際關系第一推動的論點,表明無政府性與自和權力政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在證否了無政府性為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因素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了文化的概念,闡述了三種國際體系無政府文化的理想模式,指出無政府文化是國家建構的。
無政府性是文化因素,這是溫特對國際關系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貢獻。理性主義理論之所以作出無政府性是自和權力政治的原因這種邏輯上的因果誤判,是因為其理論假定把行為體本來只能從社會性互動過程中獲得的特征歸為行為體在自然狀態中固有的特征。自、權力政治還有無政府性都是社會實踐造就的,是社會實踐的結果。理性主義理論卻物化了無政府性,將其作為自然給定的東西。溫特從社會建構的角度重新審視無政府性,把它從物化中解脫出來,還其文化本意。這也就強調了從事社會實踐的、具有能動性的行動者,探討了這樣的行動者持有的目標和價值等意義結構。這些行動者的實踐活動和能動作用使意義結構成為開放性結構,因此也就使得改變這種意義結構成為可能。
文化的回歸意味著人的回歸,意味著人的能動性的激活。人有著創造能力,包括從事實踐活動的能力,批判和改造傳統觀念的能力。所以,人的創造性從根本上不同于自然物的獨在性和給定性。人是文化產物:這不是說人的生存不依賴物質性條件,而是說人是通過自己創造的意義圖式來理解物質世界的。“國家也是人”,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272頁。國家之間的互動構成了國際社會。如果我們把無政府性作為自然屬性對待,把自和權力政治作為無政府性的必然結果,那么我們就永遠跳不出現實主義界定的無政府性邏輯,就會在循環往復的權力政治中無休止地爭斗。任何行之無效的事情都要歸為軍事實力的欠缺,任何國際關系問題都要透過霍布斯無政府文化的視鏡觀察,對任何事件都要往最壞處準備,任何國家都要首先把其他國家視為敵人。這是現實主義對無政府性的解讀,但是這不是、也不應該是人類社會和國際社會的前景。如果像現實主義那樣把無政府性作為國際體系亙古不變的客觀事實對待,就不可能質疑這個概念,也不可能揭示它的社會性。國際體系的文化是國家行動者建構的,國家行動者有著至關重要的能動作用。現實主義批評溫特理論的理想主義色彩,但是,如果完全沒有關于國際關系的理想,我們就無法使我們的能動性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因此也就只能任憑現實主義的無政府性控制國際關系的命運,使國家永遠徘徊在冷戰的思維之中。
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區域國際經濟組織法淺談
國際法與國際關系的關系十分緊密,其是國際關系法制化的結果。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是當今國際關系的主流理論,對國際經濟立法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其價值論的不足導致多邊貿易體制偏離了社會正義,使得多邊貿易自由化陷入困境。與之對應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迅速,推動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法的發展。
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
新自由制度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應全球形勢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國際關系理論,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國際關系學者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他們合著的《權力與相互依賴:轉變的世界政治》一書是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巔峰之作。相互依賴、國際機制、全球主義等構成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核心概念。
新自由制度主義摒棄了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關系的本質是沖突這樣一種理念,更加倡導國與國之間或組織與組織之間通過一種默契的行為使雙方之間或多方之間達成一種雙贏或共贏的利益關系。在國際關系中,尤其是在經濟領域當中,國與國之間只有趨利避害,才能在更廣泛的層面上達成一致,使參與其中的行為體在無政府狀態這樣一個國際大環境中,將這場博弈達成一種“非零和”(Nor-Zero-Sum)的結局,從而使其在博弈中達到最優。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保證國際合作的有效機制是國際制度,因為國際制度可以通過加大或減少國際之間的交易成本和提供可靠的信息、調整博弈效用結構、加強互信行為、加強對未來的重視,使行為體相互期望值趨同,達到促成國際合作的目的。①與新現實主義不同的是,新自由制度主義更強調經濟利益在國家利益中的地位,認為經濟利益與國家安全至少同等重要,而且經濟利益顯然是國家安全的根本保證。②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各國為促進生產力發展而制定符合世界市場統一趨勢的國際經濟規則便成為欲求之目標,拆除各種不利于經濟自由化的法律壁壘成為晚近國際經濟規則談判的主要內容。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一攬子協議是二戰以來國際經濟自由化立法的最重大成就。
新自由制度主義價值論的不足對多邊貿易體制的影響
新自由制度主義者在對國家行為的分析中,把道德因素排除在外,國際合作不需要依靠利他主義、理想主義、個人品德、共同目標、中立標準,或是共享深嵌在文化中的價值意識。這樣一來,新自由制度主義在價值觀上的缺失,對國際經濟法律自由化偏離“社會正義”的傾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即現有立法傾向是對發達國家有力的形式的“程序正義”,而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緊迫需要的“社會正義”。其表現在不顧南北方經濟實力的差距,不切實際地要求南方國家加快自由化步伐,而對自由化可能產生的各種負面影響嚴重考慮不周。③
首先,從世界貿易組織達成的協議上看,烏拉圭回合產生的服務、農產品、知識產權等捆綁協議都要求發展中國家改變自身的國內經濟政策以適應自由化發展需要,這對許多發展中國家非常不利。其次,WTO協議中包含了一些關于給予發展中成員及最不發達成員有關差別和優惠待遇的規定。但實踐中,這些特殊和優惠往往被大打折扣。第三,從WTO的決策程序看,發展中國家也存在被邊緣化傾向。WTO在進行決策時,遵循的是“協商一致”的原則,在無法達成一致時,采用投票制,每個成員國擁有一票。協商一致和一國一票制相比,似乎更為民主,但在實踐中,由于一些非常貧困的發展中國家往往都不在場,對WTO而言,沉默就意味著同意,所以發展中國家很難得到真正的公平。④另外,WTO的爭端解決程序復雜,使發展中國家在啟動或辯護上存在很大困難。況且,爭端解決機制最終效力來源于成員方的報復能力,而發展中國家實施報復的能力很小,很難利用爭端解決機制來維護自身的利益。
毋庸置疑,多邊貿易體制堅持的形式正義,沒有考慮或很大程度上沒有考慮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懸殊的事實,把發展中國家置于嚴重不利地位,發展中國家從多邊貿易中得到的收益只占世界總收益的很小一部分,出現了窮國愈窮、富國愈富的情況。因此在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各成員方動力不足,成為多哈談判失敗的關鍵。在多邊自由貿易進展緩慢、多邊貿易談判進程受阻的情況下,許多國家開始尋找新的實現貿易自由化的有效途徑,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各個成員的首選,而且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向縱深發展。WTO規定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主要為貨物貿易自由化,包括降低或取消區內關稅、消除非關稅障礙等,以及與貨物貿易自由化相關的貿易投資便利化。然而,目前全球范圍內的自由貿易協定的內容逐步超越了這一范圍,除了貨物自由貿易外,還包括服務貿易自由化、投資與貿易的便利化與產業合作等內容。
第一,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具有新的發展特征。其一是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主體突破了國家的限制。傳統上,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主體是一定地理區域的國家,即主權國家是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唯一主體。隨著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發展,出現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成為主體的情形,比如APEC的成員包括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等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近年來,伴隨著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進一步發展,一個主權國家內的不同關稅區亦成為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主體。如CEPA,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同屬于一個主權國家,但在WTO框架內,又屬于不同的關稅區;其二是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打破了地理上相連的特性。早期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主要在毗鄰或地理距離較近的國家間組成,但晚近成立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大多打破了地理上的相連性,表現出跨地區、跨洲際的特征。如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區、美國—以色列自由貿易區等均打破了地理上相連性;其三是雙邊一體化組織成為新的亮點。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擁有易于達成、靈活多樣、運作機制高效、涉及內容既廣且深,較少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相鄰等方面的限制等無可比擬的諸多優勢,成為許多國家區域一體化戰略的首選,現有的大多數FTA都是兩國間或一個國家與一個經濟聯合組織間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如美國近年來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中,有20個是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生效的FTA均為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導致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呈現出雙邊化發展趨勢;其四是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交叉重疊。傳統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邊界清晰、成員關系單一,一般一個國家或地區只是一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成員。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立的一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則互相交叉重疊,一個國家或地區參加多個不同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或者大的區域組織包容次區域組織,相互關系錯綜復雜。
第二,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機構設置漸趨弱化。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為了保證本組織職能的常設性和穩定性,都設有一套常設機構,有具體的運行機制。傳統上,按照每個機構所承擔的職能來講,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機構一般是按照“三權分立”的模式設置的,主要包括權力機構、執行機構、行政機構、司法或準司法機構。但由于晚近達成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多為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其具有運作機制高效的特點,無需按照“三權分立”的模式設置組織機構。大多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采用強化自由貿易規則、弱化組織機構的方式來推動區域貿易組織的運行。各自由貿易協定的法律規則十分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對于龐大的組織機構的需求就不是十分強烈。
目前,大多數雙邊自由貿易區均設立類似于自由貿易區委員會這樣的機構,作為自貿區的最高機構。其主要職能是:負責對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實施及執行情況進行審議,考慮任何關于修改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或其附件的建議,并監督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進一步實施;負責與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執行有關的事項,并考慮任何可能影響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實施的其他問題;在必要時建立增設委員會及特別工作組,并向任一委員會或工作組就相關事宜征詢意見。但在自由貿易委員會之下,并沒有建立常設的執行機構和行政機構,只是就具體事項設立相應的委員會或工作組,如貨物貿易委員會、服務貿易委員會以及投資委員會等,負責處理相關事項,在各自領域發揮著具體的職能。
關鍵詞:石油貿易;貿易流向;優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貿易流向綜述
(一)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
貿易流向是指貿易的地區分布和結構,通常表示為某地區貿易量在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從這個意義上講,石油貿易流向就是某地區石油貿易量占石油貿易總量的份額,因我國是以石油進口為主的國家,研究石油貿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區石油進口量占我國石油總進口量的比重。另外,貿易流向包括兩個不可分的因素:貿易的方向以及貿易的規模,在討論石油貿易流向問題時,必須兼顧量的差別。
2.石油貿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價較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的貿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為三種,并有各自的特點。戰略導向型,即國家根據自己長期發展戰略的需要來選擇貿易伙伴、地區及貿易量;經濟導向型,即出于經濟考慮,如考慮能源運輸成本或本國產業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選擇貿易方式;地緣導向型,即在擴大貿易伙伴時,更多考慮地理位置臨近或者有著地理運輸優勢的國家作為潛在或現實的貿易伙伴。
(二)國際石油貿易整體環境
宏觀環境是研究問題的出發點,作為石油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石油貿易流向必須結合當前國際石油貿易的整體背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全球經濟的區域結構變化助推國際石油貿易;(2)石油金融市場對現貨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3)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呈現多元化態勢;(4)替代能源引發石油貿易格局演變。
(三)世界石油貿易流向未來趨勢
當前,世界石油貿易流向在出現新的分化組合,多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整體看來,歐佩克的統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世界石油貿易逐漸向俄羅斯、非洲等非歐佩克國家偏移,正確分析世界石油貿易流向趨勢可以避免無謂競爭,有利于我國石油貿易流向的優化。主要表現在:(1)歐佩克石油貿易份額將有所降低,但總份額及發展潛力仍很大;(2)俄羅斯是未來石油貿易流向的重點地區;(3)里海地區貿易量增長潛力與障礙并存;(4)拉美國家石油貿易前景廣闊;(5)非洲是各國實現石油貿易流向多元化的重點地區。
二、我國石油貿易流向現狀分析
(一)世界石油儲量分布及發展趨勢
1.現有儲量分布
世界石油資源的分布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除在陸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來海底石油的探明儲量增長很快,現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儲量已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資源大都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其分布規律為西半球多于東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亞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極不均衡,僅中東地區就占55.58%的可采儲量,美洲、非洲、東歐及前蘇聯、亞太地區,分別占24.78%、8.72%、7.45%、2.53%。
2.能源發展趨勢及未來油氣生產預測
從未來世界經濟、能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角度,從能源發展的資源基礎和技術發展的可能性出發,預測油氣生產和其他能源的發展結構,可以比較科學地反映客觀規律。石油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氣則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將成為21世紀的主力能源。
(二)我國石油貿易流向狀況分析
1.貿易來源。中國近年來雖努力分散原油進口來源,大力實施石油貿易來源多元化戰略,但進口來源單一的狀況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體到國家來講,2007年我國主要從沙特、俄羅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國進口原油,自每個國家進口的原油量,均超過了1 000,合計為9 069萬噸,占當年原油進口總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別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貿易方式。當前,參與國際石油貿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即現貨、期貨、長期合約及獲取份額油等,我國的石油貿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現貨,期貨很少參與,長約及份額油的獲取都非常少:有關資料表明,我國石油貿易中,份額油只占進口石油的不足20%,現貨采購達50%,長約油僅為50%(日本高達90%);我國缺乏充足的儲運設施,期貨市場剛剛開設燃料油期貨,原油期貨仍未啟動。國際油價的定價權在期貨,我國雖然是國際石油市場的“戰略買家”,但仍無定價權。
3.運輸狀況。相較而言,海運石油的成本較低,管道運輸相對可靠,鐵路運輸雖然運量有限,但是陸地線路對于國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我國目前的石油進口方式,主要以海運為主,采用管道運輸的石油主要來自中亞,而來自俄羅斯的石油基本是通過鐵路運輸。
4.小結。綜合以上分析,整體看來,我國非洲、南美地區的石油貿易份額逐漸增大,石油貿易流向進一步多元化,但進口來源仍較為集中,主要是中東和非洲,而與我國有著良好地緣關系的俄羅斯中亞地區的貿易份額則相對不足,甚至呈現縮減趨勢。具體來講,我國目前的石油貿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風險:(1)運輸風險。(2)中東作為貿易主流向有一定風險。(3)與美國可能產生較大沖突。
三、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優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優化策略
1.石油貿易來源多元化。從地理位置上看,我國北依俄羅斯,西臨中亞,與我國接壤的東南亞地區也有很豐富的油氣資源,我國獲得充足的油氣供應,有很強的地緣保證。同時,隨著我國進一步健全運輸管線建設,中東海灣地區的石油輸送安全性也將大大提高,我國與中東地區的石油合作也將進一步加強。
2.石油貿易方式多元化。國際石油貿易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分成油、長期供貨合同和現貨期貨貿易。為了提高我國石油貿易方式的合理性,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為了保證中國對石油資源獲得的穩定性,進口原油的貿易方式應以長期合同為主,應占60%以上。(2)國家間貿易多樣化。(3)大力發展石油期貨貿易,參與石油金融市場,規避石油進口和價格風險,爭奪石油的定價權。我國可在借鑒國際石油貿易市場多層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體多元性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國內實貨交易市場,有步驟地推進期貨市場的建設,形成現貨、遠期、期貨為重點的多層次、開放性的市場體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構建“蜘蛛網”式戰略運輸線路。海運作為我國的主要石油運輸方式,其運輸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滿足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結合我國的地緣特征和世界石油儲量分布,我國要保障石油運輸線路安全,應以石油管線為主,大力構建“蛛網式”戰略線路,有效解決我國對馬六甲海峽的過分依賴和我國周邊陸路運輸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具體講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1)獲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構建俄羅斯、中南亞陸地運輸體系。
(二)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優化保障措施
1.提高國內供給能力,適當控制國內需求和適度進口。提高國內石油供給能力是未來解決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議我國優先加強國內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備儲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給率;鼓勵中國海上合資原油銷往國內。在控制國內需求方面,應適當控制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比例增長的速度,大力發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稅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費。適度進口應是實現油氣資源進口盡可能地滿足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要。
2.充分利用當前經濟危機,提高石油貿易主動性。經濟危機下,很多國家需要資金救市,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找到了有效的投資渠道。一是可以對政治友好國家進行經濟援助,為石油貿易創造良好的國際關系;二是可以用外匯與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開展油氣資產交換,比如我近期實現的中俄“貸款換石油”交易,為保證本國能夠擁有長期穩定的油源供應奠定了基礎,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國際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著有利于中國的方向發展。
3.和諧發展國際關系,保障石油供應穩定性。發達國家與我國的石油競爭,最終要通過石油輸出國來實現。我國應該繼續發揮能源外交優勢,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發揮中國經濟崛起的優勢,將石油合作納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性的各種對話和交流,特別是與國際能源機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交流,深化原油資源合作,提高對資源的獲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規體制,推進石油產業市場化。歐美等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在立法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制定政策、監管機構統一監管、企業商業化運作等途徑,形成了普遍認同的石油管理體制,實現了規范的能源產業市場化運作,也為我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在市場化建設方面,引入競爭機制,取消上下游領域和南北海陸地域的限制,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為石油企業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結論
我國的石油貿易流向關系到我國能源安全,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結論:(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貿易流向的研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石油進口來源地,也應包括石油貿易方式和運輸方式,石油貿易流向的優化也必須從這幾方面展開。(2)石油貿易流向的研究必須緊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觀念。(3)“石油衍生品”市場地位空前提高。(4)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多元化應是貿易來源、貿易方式及運輸路徑的系統多元化,相關策略制定應該充分結合地緣特征,構建以俄羅斯—里海及東南亞地區為主的貿易多元化體系。
參考文獻:
[1]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
棋局[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2] 蔡睿彥.中國對外貿易流向問題研究[D].福州大學2005年
碩士論文.
摘要:在信息化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檔案利用服務方式在滿足公眾多元化需求上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了能更好適應時展的要
>> 近十年來我國關于“學案教學”的研究綜述 近十年來音樂治療在我國的研究進展 近十年來我國高校德育評價研究綜述 我國近十年來女性期刊研究綜述 我國近十年來學校安全教育研究綜述 近十年來我國警務改革模式研究 近十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發展實證分析 近十年來西方修辭理論在我國傳播學研究中的應用 我國農產品交易市場近十年來發展情況 近十年來我國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狀況分析 近十年來我國幼兒園戶外環境設計研究述評 從近十年來的突發事件報道看我國媒體人文關懷的嬗變 基于我國近十年來教師學習背景下教師有效學習的探析 近十年來我國政治社會化研究述評 近十年來我國特殊兒童同伴關系特點研究 近十年來我國學校體育科研論文狀況分析 近十年來我國小學教師人格研究述評 近十年來我國中小學課例研究述評 近十年來我國歷史教科書改革發展研究綜述 近十年來我國學校體罰研究文獻綜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5]李姍姍.檔案部門加強信息弱勢群體服務的對策探析[J].檔案與建設,2016(1):31.
[6]張彩萍.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
[7]杜尚澤.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N].人民日報,2013-03-24(001).
[8]虛擬電子翻書[EB/OL].[2016-11-22].http:// /view/5229198.htm.
[9]林杰.面向互聯網+時代的檔案信息公共服務[J].山西檔案,2016(1):42-44.
[10]樊如霞,徐舒柯.網絡媒介對檔案信息傳播的影響與服務策略[J].檔案學通訊,2011(5):70.
[11]周曉英.基于信息理解的信息構建[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2]國家檔案局.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J].中國檔案,2016(5):14-17.
論文關鍵詞 國際法基本理論 自然主義 實證主義 科斯肯涅米
自然法學派和實證主義法學派在法的概念、原則和方法論上持有不同的主張,國際法理論的發展也深受兩種主流法學派的影響。然而,世界政治和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為國際法理論的革新帶來契機,批判性國際法研究方法應運而生。作為批判性國際法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赫爾辛基大學的國際法教授馬爾蒂·科斯肯涅米在《國際法的理論和原則》和《國際法的方法論》中批判性論述了自然法和實證法下的國際法理論、原則和方法論,他認為國際法話語搖擺在相對立、排斥的觀念之間,因為前提相互矛盾,所以國際法話語內在不一致。本文對科斯肯涅米的兩篇文章進行了介紹和評析,以探求在自然法和實證法的語境下,如何以新穎的視角看待國際法的概念、原則和方法論的發展趨勢。
一、國際法的理論和原則
在《國際法的理論和原則》一文中,科斯肯涅米主要談論了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國際法的普遍性;二是如何解釋國際法的約束力;三是國際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四是規范性原則和社會性原則之間的沖突。為了全面描述每個方面問題的研究情況,科斯肯涅米梳理了國際法理論的發展史,即從維多利亞、格勞修斯、普芬道夫論述的自然法和國際法開始,一直到當今國際法學界采用的學科間多領域交叉式的研究模式,揭示了國際法存在的理論沖突。筆者認為,這種沖突最終應當歸咎于“自然主義”和“實證主義”之間的理論沖突,文中最后談到了“規范性原則”和“社會學原則”的沖突就是上述沖突的具體化。
科斯肯涅米在文中談到,國際法的普遍性在國際法誕生之初就存在,例如16世紀關于西班牙對于印第安人統治合法性進行的討論。為了證明荷蘭爭取海上權益的合法性,格勞修斯創立的“自然權利學說”發揮了重要作用。“自然法”指出權利的平等性和不可侵犯的特征,國家之間的交往是平等的,他們都要受到“自然法”的約束,這種普適性是論證國際法普遍性的理論基礎,因而“自然主義”理論是支持普遍國際法的。“實證主義”強調國際法與社會學、心理學等實用學科之間的交流融合,而二戰之后多元化的國際法理論也可以佐證國際法的普遍性理論。筆者認為國際法的普遍性與國際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民族國家的增多,國家之間密切的交往和聯系,國家之間的沖突矛盾也日益增加,國際法管轄的范圍也在擴大。普遍適用國際法中的條約和習慣性規則是處理現代國家關系的前提,一個無法忽略的事實是國內穩定發展與國際和平和安全休戚相關,根據實用主義的觀點,為了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在遵守國際法下處理國際關系已經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科斯肯涅米在這篇文章中有很多筆墨都在論述約束力的問題,既然國際法的普遍性已經得到了公認,那么國際法的約束力則是保證普遍性的關鍵所在。文中提到國際法約束力的依據依然存在著爭議,最初是“內部解釋”和“外部解釋”之爭,而筆者根據科斯肯涅米的分析認為,這最終還是歸于“自然主義”和“實證主義”之爭,它承接著普遍性的兩種主義之爭。學界與實務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科斯肯涅米認為上述之爭不利于國際法學者在國際爭端解決中解釋約束力的問題,轉而提出“合法性”解釋的概念,但這仍然掩蓋了爭論的實質問題,因而關于國際法約束力解釋的爭論依然會持續下去。筆者認為這或許更有利于國際法的遵守和實行,因為隨著國際法約束力的深入探討,盡管各方仍統一解釋問題未達成一致,但是國際政治的現實是各國已經就處理國際關系所遵循的規則達成共識,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以公然違背,否則就會受到制裁,例如《聯合國》的頒布和實施。所具備的約束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國際社會也認可的約束力,因而這可以被視為一種有力的解釋。
文章最后討論了當代國際法理論中的趨勢之一,規則主義原則和社會學原則的沖突。在評價這種爭論時,筆者注重將規則主義原則和社會學原則溯本清源,即規范性原則和社會學原則的核心或者實質是什么。科斯肯涅米并沒有進行具體的闡釋,他只是指出規范性原則和社會學原則的差異,規范性原則是關于法律淵源、法律的適用和解釋的原則,而社會學原則是關于國際法的目標和影響的原則。筆者認為規范性原則強調規則的完整性,必須予以遵守,規則的多變性不利于規則的穩定和遵守,而社會化原則強調國際法要緊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如文中提到的國際法憲法化,如有些學者和律師主張聯合國的合法化,這就要求國內法必須做出積極的回應,影響著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國內法或積極或消極的應對都會影響國際法規則的確立,因此二者出現沖突也是必然。
二、國際法方法論
馬爾蒂·科斯肯涅米在《國際法理論和原則》中論述了“自然法學派”和“實證主義法學派”就論證國際法的理論和原則產生的爭論,這必然會影響到國際法方法論的應用,而理論和原則直接指導著國際法方法論的執行。筆者認為《國際法方法論》一文貫穿著“自然主義國際法”方法論和“實證主義國際法”方法論之爭,科斯肯涅米指出國際法方法論有規范性和具體性之分,規范性包括正義規范性和淵源規范性,具體性則涵蓋社會學、政策導向、工具主義和法律工程學等領域。文章最后主張兩種方法的相互融合,采取折中主義的辦法,結合兩種方法論的優勢形成的方法論才會使論述國際法的法律依據富有說服力。
正義的規范性是指要重新回歸正義、神的意志或者假設國際社會的需要和價值觀、或者人類應該享有的權利(如人權),這顯然是“自然法”的思想,但是往往較為抽象,無法具體言明人類應該享有的權利的具體含義,而且不同的國家在國際交往時會根據國家的意志和利益決定自身的正義理念、需要和價值觀。這顯然會造成國際法規則的隨意性,一國按照本國的意志和利益實施的行為在他國看來很有可能是違背國際法的。盡管國際社會就國際正義、人類享有的權利有著一定的共識,但是“自然法”的不足之一在于概念的模糊性,這很容易造成國際法理論依據的分歧,削弱論據的說服力。而作為補充,科斯肯涅米提出淵源規范性的命題,這是對于正義規范性的補充,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的規定,國際法的淵源包括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和一般法律原則以及其他輔法律淵源,筆者認為國際條約、國際習慣作為主要的國際法淵源,清晰地指出國際法的規范依據,這是正義規范性的具體化和補充。國際條約規定了締約國應當遵守的國際法規則,具有約束力。如科斯肯涅米所言,國際習慣是國家在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習慣性實踐,而任何時間都必須包含同意的方面——法律確信,法律確信的存在保證具有規范性效力,國際法論據的約束力得到更明確的保證。然而,科斯肯涅米也指出淵源規范性存在的問題,這讓論證更加的嚴密。
就具體規范性而言,它凸顯了“實用主義法學”對于國際法方法論的影響,如國際法與社會學的結合,運用社會學原則理解國際法的論據,而以政策為導向、工具主義和法律工程學的理解模式擴展了證明國際法依據說服力的途徑。筆者認為美國以政策為導向的國際法模式體現了美國的實用主義文化,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國際法學者在爭端解決中更好地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在科斯肯涅米看來,工具主義則是減少了法律的規范性效力,因而它容易瓦解成為現存制度性權力宣傳的工具。筆者覺得這種擔心也是存在的,因為國際法在工具主義下會成為一國實現其國家利益的法律工具,而不再是維護國際法律體系的統一和穩定,堅持法律的工具化,那么國家在實施國家行為時完全可以不顧及國際共識、他國的國家利益和國際體系的完整性。對筆者而言,國際法規范性的工具主義會導致國際法規范理解的簡單化,國際法規范不只是用來維護本國的利益,還要促進全世界的和平穩定和人類幸福,單純采用工具主義顯然會片面地將國際法視為維護國家利益的手段和國家意志利益的體現,這與《聯合國》的規定也是背道而馳的,國際法方法論模式的選擇應當對這種方法論的解釋予以警惕。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科斯肯涅米提出了折中主義的觀點:國際法依據的原則方法——一個集中于規范性,一個集中于具體性——都不能勝過另一方。二者需要彼此結合在一起,才能讓國際法方法論論證的依據更具有說服力。對二者的關系而言,正義規范性的方法論在實踐中會遭遇到困難,分歧的理解和主張只能讓國際法體系更加復雜化,淵源規范性彌補了前者的不足,但是就如何解釋其約束力上仍然無法自圓其說,具體性則是結合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突出實用主義的作用,將國際法的理論依據與國際社會的現實相結合,為正義規范性和淵源規范性尋求國家實踐的支持。理論和實踐本身就是相互滲透,單純地沉浸于理論而不能直面國際社會的現實,或者以本國的偏狹理解固執地執行工具主義,這都不能夠充分地建立國際法的方法論。
[關鍵詞]企業國際化;公共關系管理;溝通
企業國際化是企業利用自己的優勢來開展海外經營的一種行為。21世紀國際經營市場瞬息萬變,企業在國際化的道路上面臨著重重的挑戰,特別是在今天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走出國門的企業就成了經濟全球化的直接推動者,也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者。我國企業要想在國際化道路上有所成就,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不僅要做好本質工作,如,企業文化建設、人力資源的管理、質量管理等等,還要注重公共關系的管理,有效的進行溝通,協調各方利益者,進而取得國際社會的認可。
1、企業公共關系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公共關系管理具有明顯的服務特征,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協調、輔助作用。公共關系管理工作的質量好壞也需要以服務的好壞來衡量。通過公共關系管理可以促使各種國際關系更加協調,企業運行更加高效,環境更為開放。企業在公共管理管理中,要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將國際環境中的各種關系理清,才能更好的促進企業在國際環境中的發展,進一步鞏固企業的競爭優勢。
1.1樹立企業形象
企業的形象是一種無形資產,在國際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企業形象和企業中的人、財、物同樣重要。有時候其價值甚至超過企業的有形資產。所以,在國際社會中,要想成為規模大、技術先進的企業,就要將企業形象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像一些著名的國際大公司,例如麥當勞、IBM、三星等,都非常注重企業形象。不注重企業形象在國際市場中就很難立足。所以,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長期發展,就要注重形象的樹立和設計。
當前,我國很多企業雖然重視通過各種媒體來進行廣告宣傳,以促進產品的銷售,但是其并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些媒體來進行企業形象的宣傳,并沒有把企業形象宣傳當成一種戰略任務來抓。因此,在國際競爭中,雖然花費了大量的資金,但是卻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國際市場中,我國企業要把目光放到遠一點,要有危機感、有遠見和競爭意識,并重視企業形象的樹立。
企業形象是指社會公眾和企業員工對企業的整體感知和印象。其主要包括如下幾個層次的內容:其一,形象給予的被動性,企業形象并不是企業自己賦予的,而是由眾多公眾評價形成的。其二,企業形象是一種客觀反映,集中體現了企業特征、行為的滿意度和認可度。其三,企業形象是總體評價,并不是局限在某個或某幾個方面。[1]在國際市場上,企業與公共關系管理從來沒像今天這樣重要。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公眾對企業的行動十分關注,企業的異動會牽扯到公眾的利益;更多的社會責任被賦予企業,企業需要按照社會的要求來統籌自身的發展。國際市場越開放,其面對的公眾群體也就越龐大,所產生的利益關系糾葛也就越復雜。所以,在國際市場這個大背景下,企業要進行公共關系管理,密切關注各種公共關系的發展,積極的采用有限的措施進行攻關,排除各種不利因素,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和成長氛圍,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促進其跨越式發展。
1.2促進產品營銷
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自身因素,另一個是外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企業的產品、價格及促銷方式等。消費者的自身因素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是在內在因素的基礎上來對個體產業影響。企業促銷要考慮消費者的內在需求,又要考慮消費文化對消費的影響。為此,不但要求產品的質量過硬、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還要求其價格具有競爭力,能夠與社會的購買力相適應。促銷的目的是提供消費者關于產品的各種賣點、優惠等內容,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購買該產品。[2]
要確保促銷的有效性,就要先對市場進行宏觀把握,將促銷信息傳遞給社會,并吸引社會公眾的關注。此外,促銷要結合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消費特點、行業環境等內容,提出最吸引消費者的口號和促銷內容,這樣才能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而負責這項工作的就是企業的公共關系管理部門,通過宣傳、輿論等手段,公共關系管理不但可以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還可以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拉近企業和公眾的關系,創設出有利于企業的銷售環境,提高促銷的實效性。[3]
1.3協調公共關系
產品銷售后難免會遇到客戶的投訴和建議,而解決客戶問題的部門就是公共關系管理部門。只有滿足客戶的訴求,解決其遇到的消費問題,才能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得到社會和客戶的信任。當前信息化得到了快速發展,企業應該建立客戶的反饋、投訴平臺,收集客戶的意見,并對這些意見進行整理、提煉,之后將有效信息傳達給相關部門。同時協助這些部門制定管理和經營的決策,監督各個部門的工作情況,以更好地提高企業管理效率。此外,在與客戶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還要將企業的服務理念傳達給客戶,組織社會公眾開展公開的活動,創設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為公共關系管理的開展奠定基礎。根據企業的特點來制定公共關系的各項活動,這是企業國際化策略的重要基礎。
在如今的公共關系管理中,企業與公眾的互動是關鍵所在。圍繞這個核心內容來構建公共關系管理體系,才能更好的促進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協調不但是管理的手段,也是管理的目標。總的來說,公共關系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不但有溝通、形象,還有一個就是協調。溝通建立在協調的基礎上,協調的最終目標就是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而溝通、形象工作的完成都需要發揮協調的作用。[4]
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進行公共關系協調,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大多是通過信息互動的方式,在逐漸的交往中建立互利合作的關系。在國際環境中,各種組織和個人存在較大差別,進行公共關系協調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關系處于和諧階段時,溝通的重點要放在強化關系上,以此來加強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當雙方的關系緊繃的時候,要將分析和解剖自己作為重點,針對自身的問題,提出一些改進公共關系的措施。雙方關系處于不明確的階段時,企業要用和善的態度表明自己的觀點和做法,努力促使社會公眾理解。
隨著企業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企業都會處在國際關系網中,且處于不斷的變動狀態。企業以營利為目標,這和公共利益有著很大不同。正因如此,公共關系管理勢必會遇到諸多問題。企業在發展中難免會因為各種原因給消費者帶來損害,一旦發生,必然會引起公眾的不滿,進而給公共關系帶來損害。如果企業沒有及時的處理,或處理不當,很可能激發社會關系矛盾,造成公共關系事故或事件,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危害。
事實說明,企業國際化公共關系中的諸多問題都是因為溝通不善引起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健全公共關系機制,不斷加強企業、公眾的協調、溝通,避免激化雙方的矛盾。公關部門在服務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將糾紛解決,另一方面還要在過程中滲透企業的價值理念,避免損害到企業的形象。[5]
2、企業國際化的公共關系問題
2.1受歡迎程度不高
國際化發展路線是當前的主流,我國部分企業拓展了自己的版圖,但是在國外卻不是很受歡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如下兩個方面:其一,中外文化差異。主要表現為我國企業員工在價值觀念,思想觀念、行為等方面的異同,很多習俗和國外有很大差別進而引起公眾的反感。例如,我國企業進駐伊斯蘭國家后,因為文化習俗的不同,中國員工會經常飲酒,而這些國家的人們不飲酒,飲酒的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形象帶來損害,使企業形象在公眾的眼中大打折扣,進而導致公共關系的裂痕。其二,產權意識問題。中方經常會因為產權問題在國際關系上出現問題。我國企業在與國際企業合作中,對于對方的優勢技術,我國往往會進行模仿,且沒有得到人家的允許,這樣的做法不僅傷害了合作方的利益,也傷害了他們的感情,從而導致公共關系的破裂。
2.2中方員工的友善行為不被理解
我國企業在發展中往往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員工培養方面經常是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來進行,這與國外有著非常大的差別。師帶徒培養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員工的成長速度,而且有利于非正式組織的建立,建立團結、高效的員工關系,所以在我國非常受歡迎。在國際環境下,我國企業依然按照這種模式進行管理,中方企業的師傅和當地的徒弟就會有比較多的接觸,而中國師傅的種種方法經常不被國外員工理解。這是因為彼此之間沒有文化共鳴,因而國外員工往往排斥我國的親善舉動,很多國外員工甚至將這看作是侮辱。基于此,中外員工的關系就不是十分友善,還存在較長的磨合過程。
2.3海外履行社會責任效果不明顯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隨著企業國際化道路戰略目的的確定和不斷發展,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責任也日益變得重大。雖然我國在國際社會關系中投入的資金并不少,但是和一些著名的企業相比,我國在公共關系效果上并不明顯,進一步加劇了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壓力。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主要是因為我國企業在國際社會中處理公共關系的時候方式過于“粗放”和單一。一方面,我國企業通常是以最直接的方式是對外捐錢和捐物,雖然這種方法能帶來一定效果,但是手段過于單調,計劃性、創新性都不是很強,不會取得很好地社會效果。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在國際上進行公共責任投入,往往借助國外政府機構來進行,也就是我國企業把錢款直接遞交到當地政府手中,然后由當地政府來對這些錢款進行支配,這樣以來,當地民眾根本不知道錢款的來源,所以,我國政府極大的浪費了提升企業形象的機會。
3、中國企業海外公共關系管理分析
3.1管理模式不利于文化融合
將企業的版圖延伸至國外,亟需當地企業和公眾的認可和幫扶,但是我國的企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文化的交融,也阻礙了公共關系的發展。例如,我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中,為了確保員工人身安全,一般都是將員工聚集,使其生活在塊狀區域。這些員工的生活方式和國內基本相同。這樣以來,就阻礙了我國職工和國外當地人的接觸,在潛意識里把當地人視為危險人物。同時,因為這樣的生活和國內的生活大致相同,很多員工把在國內的生活方式,包括不好的生活方式都帶到了這里,有些生活上的習俗和當地有著較大差別,也會帶來誤會。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在國外的一些營地式的居住方式,給人以神秘感,這對企業和公眾的互動是十分不利的,對和諧公共關系的構建存在很大的阻礙。
3.2忽視利益相關者利益訴求
在國外經營過程中,對于與當地各級政府的關系,我國是十分重視的。但是對于其他利益相關者,我國則不是很關注。這里所謂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就是雖然不是權力部門,但是也會對企業目標達成產生影響的個人和群體”。具體來說,利益相關者包括諸多類型,其中不但有股東、消費者、政府,還有管理者、社區服務機構、第三方組織等。[6]我國企業在向國家化發展的過程中,將很多國內的經驗復制到國外,通常會把政府當成最關鍵的利益相關者,而對其進行公共關系公關。所以,企業基本能和政府打好關系,但是卻不注重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交流和溝通。而國外的公眾維權意識較強,一旦處理不好和這些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就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海外經營和管理。
3.3不善媒體交往,缺乏雙向溝通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雖然我國企業在海外發展中的社會意識有所提升,每年在國外海外公共關系處理上的資金也很多,但是獲得的效果卻甚微。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國企業在處理海外公共關系上還缺乏經驗;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在國際上不善于和媒體溝通,也就不能通過媒體傳播,為企業樹立正面、健康的形象,提高企業的信譽。
在實際的國際交往中,我國的企業和媒體的關系相處并不是很好,因此缺失了一個與公眾溝通的渠道,遇到不良事件的時候,往往就成了擋箭牌。而一些企業所在地的政府也往往把一些責任推向不善言辯的中國企業,由于長期的缺乏必要的企業和民眾的溝通,往往會促使民眾對我國企業產生一些意見。
4、基于利益相關者角度的企業公共關系管理理論的思考
總的來看,我國企業國際水平進一步提升,企業在國際關系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增多,復雜性也日益提高,內容也涉及到政府、媒體、消費者等相關利益相關者。企業要想對公共關系進行管理,就必須從利益相關者方面入手,加強公共關系的研究,處理好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
4.1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最早是在美國、英國提出并推廣的,時間大概在上世紀60年代。到了80年論已經基本完善,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相較于傳統股東至上的理念,這種理論肯定了每一個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諸如股東、消費者、員工等。[7]通過上述理論可知,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并不是只有股東,還包括其他更為多元的利益相關者。因此,企業在公共關系管理中,要與這些利益相關者做好交流、溝通,處理好與其之間的關系。根據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重要程度可以對其進行分類。第一種分類方式是依據潛在威脅、合作性來劃分。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將利益相關者分為四種,其中不但包括支持型、反對型,還包括混合型、邊緣型等。第二種分類方式是依據合法性、急迫性、影響度來進行劃分。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將利益相關者分為三類,其中不但包括確型、潛在型,還包括預期型。[8]第二種分類也是現在最常用的分類方法。所以,在公共管理管理中,企業要掌握每一個利益相關的特性,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方式,工作要有側重點。
4.2企業國際化公共關系實踐的四種傳播模式
James E.Grunig等在卓越公共關系與傳播管理研究中,針對公共關系傳播做了諸多的調查和分析。在研究的基礎上,以方向、目標為緯度,把溝通劃分為這樣幾個形式。對于溝通,其方向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雙向的,單向溝通是企業單方面自己的企業信息,讓公眾理解,這種做法并不關注公眾的意見、反應,具有較強的單向性;而雙向溝通,顧名思義,就是企業和公眾面對面的進行溝通,這樣企業和公眾可以相互了解對方的態度和想法,這樣可以促使企業了解公眾的需求,并關注公眾的反應,我們將這種溝通叫做兩者的對話。[9]根據溝通目標指標,我們可以將溝通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對稱溝通,另一種就是不對稱溝通。前者是指因為社會輿論壓力、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企業對既往的行為、觀念做了相應的調整,以滿足公眾的需求,實現利益上的平衡。后者則不對自身的立場、行為進行調節,主要以說服公眾為目標,難以實現利益上的平衡。結合這兩個緯度,格魯尼格建立了四中溝通模式,其中不但包括宣傳模式、雙向不對稱模式,還包括公共信息模式、雙向對稱模式。[10]
其實我國企業在國際上與公眾的溝通仍然處在單向溝通階段,也就是企業想要讓公眾了解什么,就發表相應的信息,這樣的信息對于公眾來說并不一定是公眾期待的,想知道的。企業對公眾的反應、態度并不重視,這為企業的公共關系管理埋下了隱患。當期在海外發展的時候,由于公眾對我國企業并不了解,單項溝通不能很好的讓公眾了解企業,增加了企業的神秘色彩,所以中國企業要改變對外宣傳和溝通的思維方法。
4.3我國企業國際公共關系管理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企業是重要的經濟主體,很多利益相關者都會對企業產生影響。[11]我國企業要踏入國際市場,就要認識到要協調管理好公共關系,做好相關利益相關者的工作,這樣企業才能發展。在企業發展中,無論企業對利益相關者帶來了什么影響,企業都要關注。所以,我國企業在國際公共關系管理中,要認真對待全部利益相關者,針對利益相關者的特點,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樹立長遠的發展眼光,盡最大努力搞好公共關系。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公眾的利益表達渠道日益多元化,當其利益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借助這些工具來和我國企業進行抵制或抗衡。所以,我國企業在國際發展中,要站在利益相關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對那些關系到公眾利益的決策、計劃、行為等,企業不要單方面做出決定,而是要采用雙向溝通的方法進行溝通。這樣企業才能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才能有效的進行公共關系管理,才能在公眾面前建立一個良好的企業形象,使企業受益。
5、結論
綜上所述,公共關系管理對企業國際化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現代化企業的不斷發展,公共關系不在是企業對外公關的一種手段,一種活動方式,而是成為了企業國際化發展過程中的不可少的管理模式。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上進行科學的公共關系管理,可以為企業打造一個成功的企業品牌,同時又可以為企業在內部管理上奠定基礎,同時還能有效的調節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所以,企業國際化公共關系管理是企業與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不可忽視的紐帶。
參考文獻
[1]杜偉.企業形象塑造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商業研究,2010,(2).
[2]趙峰.論促銷宣傳在市場營銷中的作用[J].市場營銷,2002,(7).
[3]張永,張景云.公共關系管理[M].科學出版社,2006.
[4]任煥琴.公共關系學實用教程[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關家莉.跨國企業的全球化公關策略[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6]馮巨章.企業利益相關者的特性及其啟示[J].現代管理科學,2010(5).
[7]賈生華,陳宏輝.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方法述評[J].國外經濟與管理,2002,(5).
[8]劉宗讓.大學戰略中利益相關者管理策略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2).
[9]楊魁.后現代語境下的公共關系學轉向[J].國際公關,2008(2).
[10]郭惠民.詹姆斯?格魯尼格――美國卓越的公關學者[J].公關世界,1997,(5).
[11]錢海紅.媒介公共關系的理念與運作模式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關鍵詞:機組優化運行 節能減耗
現今,全世界都在關注能源緊缺的現實 對于能源緊缺的這個殘酷的現實,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在追尋如何降低能源的輸出從而還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且還在不斷的研發可再生能源,為今后人類的生存、繁衍設下了鋪墊。
縱觀我國上下,對比國外發達國家,可以明確的顯示出,我國雖然地大物博,可是人均的能源占有量與國外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就目前狀況來看,我國的一次性能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和天熱氣,其中煤炭能源是我國主要的一次性的能源。
在當代緊張的國際關系中,能源不僅僅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源泉、也是導致各個國家國際關系好與壞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是一個耗能大國,同時也是能源進口量很大的國家,所以節能高效和降低火電廠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促進我國經濟效益增長的重要因素。
就電力工業來說,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電力輸出成本很高、能源的浪費很嚴重,沒有能夠實現耗能低、效率高的政策,同時還阻礙了我國電力事業的發展道路,導致了用電價格居高不下的現象,從側面的影響了其他行業的發展,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障礙。因此電力企業必須采取有效的方式來降低成本的輸出,提高經濟效益,這是電力企業改革的重中之重。
1、提高與優化火力發電機組的工作效率
首先,根據我國能源貧乏的狀況,為了在降低能源提高使用效率從而使得經濟效益得到增長,就需要正視面對能源緊缺的問題,從思想上提高人們節能的意識。
汽輪機、發電機以及鍋爐是火力發電廠的三大的重要運作設備:鍋爐的作用是把含有高能量的能源通過一定的形式把他們的化學能量轉變成熱能;汽輪機是將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發電機則是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最后輸送到全國各地。環環相扣,其中一項導致能源的浪費,連帶著整個的轉化過程就不能完全的取用能源的最大轉化效果,從而大大的浪費了不可再生的能源。
現今的火電事業的重要課題就是優化機組的運行狀態、合理的進行調控,從而實現低耗能高效率的節能目標。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對玉火電事業的節能技術一定會不斷的提高,火力發電機組優化的領域一定會發展的更加廣闊。
第二、火力發電機組的運行優化的研究內容是:以最優化原理為理論指導,根據機組主機設備和輔機設備的實際運行情況,采取全面優化試驗的方法,依據試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建立一套完整的運行優化的操作程序,作為電廠運行的指導,使得機組可以在規定負荷的范圍里保持最合適的參數匹配和最好的運行狀態。火電廠的優化運行的定義是:在幾乎沒有新的投入的情況下,調整運行的參數,改變運行的方式,并且減少泄露,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實現提高運行效率的目標。火電廠的優化運行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單機的優化,以單機的熱經濟性指標實現最優為目標進行優化。另一種是全廠的優化,以全廠的各個機組的總的熱經濟性指標實現最優為目標進行優化。
2、輔機的節能改造研究
主機的性能水平越來越高,舊機組的輔機系統無法達到主機運行的要求,這就需要采取適合的改造措施,進行節能挖潛。輔助設備和輔助系統在火力發電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輔助系統結構非常復雜,運行狀況的優劣明顯地影響著機組的熱經濟性指標。目前在輔機的節能減耗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在減少廠用耗電方面,比如采用變速電機、把電驅動換成汽驅動、采用與之匹配的先進設備。
火電機組的熱力系統非常復雜,從汽輪機方面來說,包括回熱系統以及給水系統等。總的來說,火電機組節能增效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機組的優化運行來提高效率;二是通過減少廠用電率來提高機組的經濟性。減少廠用電率的主要方式是改造火電機組的重要輔機,以達到節能的目的。
火電廠的輔機種類很多,所以其節能的內容也很多,而且涉及到的方面也很廣泛。在汽輪機組的啟動過程和運行過程中,為了保持凝汽器的真空狀態,提高機組的經濟性,必須使用抽氣設備。凝汽設備的主要組成部分有:抽氣器、汽水管道、動力泵、閥門、冷卻器等。其中抽氣器為除氣系統的關鍵設備。目前火電站的抽氣器主要有三種形式:水環真空泵、射汽抽氣器以及射水抽氣器。隨著電力工業的發展和有償使用水資源政策的實施,電力企業越來越重視對射水除氣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節約能源和水資源,減少運行的成本,提高電力企業的經濟性。電泵換成汽泵之后的經濟效益有兩方面:一是從改造之后的機組整體的經濟性的提高(供電的煤耗的減少)中獲得;二是由于改造之后減少了廠用電,從而增加了上網的電量,這就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改造之后的汽動給水泵的噪聲降低了,運行也比較穩定,可以進行靈活的調節,減少了檢修人員以及運行人員的工作量,設備的安全可靠性也提高了。
3、結語
為了大幅度的提高發電的功效,火電機組的裝機容量逐步的提升,能源的消耗也在隨之提高,因此就體現了節能高效的重要性。因此對于機組的優化運行和輔機的節能改造就成為了火力發電事業改革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鄭體寬.熱力發電廠[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6.
[2]洪波.火力發電廠運行優化理論及軟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1995.
[3]林萬超.火電廠熱系統節能理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4.
【關鍵詞】 時政 思想政治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07-023-01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課堂導入對整個思想政治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是優化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授課效率的關鍵一環。而政治課教學本身帶有鮮明的時政性,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滲透時政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引入時政符合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不僅是密切聯系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有效形式,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筆者在新課程背景下對時政資源在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一、時政導入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的必要性
1. 通過時事政治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鳴,啟迪心靈,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促進課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在政治課教學中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特點,選取和利用當前受關注程度較高的時政新聞、熱點事件進行時事點評,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也促進學生在課前或課后搜集資料、查找信息、篩選信息從而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2. 通過時政導入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價值觀的多樣性,尤其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道德滑坡等通過不同的途徑影響著當代的中學生, 導致學生思想上的混亂、困惑。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緩,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利用政治課堂進行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時政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 以時事熱點為話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教學。政治課本身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具有時政性的特點,教師如能結合近期的時事熱點進行分析、討論,可激發學生對新課程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新時代的勞動者》時,如果采用復習舊課引入新課的方式導入則不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不到教學的目的。本人首先播放評選全國勞動模范候選人姚明先進事跡的新聞視頻,然后引導學生回答三個問題:①姚明為什么能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②姚明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③國家評選勞模的目的是什么?從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勞動光榮,要承認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保護勞動的結論。這樣的導入使學生由陌生、好奇轉為主動認真地對待學習,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2. 設置時政快訊報道欄目。政治課不僅要重視課內所學,還要不斷開闊學生視野,如果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則學生視野狹窄,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一個會考試的機器,高分低能的庸才。通過設置時政快訊報道欄目,讓學生把近期發生的國內國際重大事件用最簡潔的語言寫成時政小論文展示出來,月末或期末評選出反映知識點、熱點的最佳新聞和典型材料的評論報道。如張光燕同學的《姥姥的菜籃子―論食品安全問題》、邰嫻雅同學的《震撼心靈的瞬間――愿天堂里沒有冷漠》、粟澤君同學的《關鍵的一票――淺析中俄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否決表態》等都是學生運用所學的政治學科知識結合當前的時政熱點進行深入的剖析的時政論文。
3. 召開時政熱點專題座談會。新課程強調學生要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的主體,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由于課時所限,教學內容多的原因,真正讓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并不多,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本人設置了時政熱點專題座談會,就本周或本月某一時事熱點用本學科知識進行理論評述,討論過程中,本人只是引導學生圍繞材料進行分析,相互交流,本人適時地給予點評,幫助他們提高理論水平和認識能力。如本人在講解《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時,以“北約空襲利比亞”這一國際新聞熱點為主題進行討論,學生分別從北約、利比亞、非洲聯盟、聯合國四個角度進行討論、分析,通過分析,學生不僅了解了北約空襲利比亞這一新聞事件,而且還使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穿北約設立禁飛區,突襲利比亞是為保持平民的謊言。從而引導學生明是非,辯美丑,培養學生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能力。
三、時政導入應注意的幾個細節問題
1. 時政導入一定要有針對性。要從學生熟悉、關心的問題出發,有目的引入時政,如果引入的時政材料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則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于接受。
一、管轄權基本原則
雖說各國有各國的利益追求,但畢竟國與國之間也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聯系與交流,其中必然有著某種共同的需求。同時,每個國家的發展也離不開一個相對穩定、和諧的國際大環境,這就促使國家逐漸希望能夠建立某種具備共識的秩序與規則來達到一種利益上的平衡。這種平衡也即四項有關管轄權的基本原則。本文主要對屬地原則和保護性原則進行分析。
屬地原則
屬地原則被稱為屬地優越權。國家在自己領土上行使主權可以說是國家層面上最基本的權力,其他關于對人與物、事件進行管轄的規定則屬于這一規定的派生或者相對來說是出于次要地位的。聯合國大會在1949年通過的《國家權利和義務宣言草案》中,做了這樣的規定:各國對其領土以及境內之一切人與物,都享有行使管轄的權力,除國際法公認豁免者不包括在內。
那么在適用中,只要是在我國的領域范圍內實施犯罪行為的,都適用于我國的法律,并且在我國航空器內、船舶內犯罪的,也同樣適用。如果某一犯罪的行為或其結果中有一部分是發生在我國領域內的,那么就也視作在我國領域內犯罪。
從以往來看,國際法并沒有阻止某一國家將管轄權擴大適用于在其國境之外的人、物或者事件等,在這一方面,國家一般享有較大的自由選擇的權利,但也絕非是沒有任何限制地,它會在某些場合受到一定的限制與制約。大多數國家在法律中都規定了這一項習慣性的限制條件,即當行使的管轄權是有關于“人”的時候,那么就需要該案件與要求行使管轄權的國家之間存在有某種密切的聯系,這種密切的聯系可以是被告在該國擁有與訴訟有關的財產,又或是參加與這一訴訟相關的商業活動等等……
(二)保護性原則。
保護性管轄原則常常也被人們稱為安全原則。這條原則是以本國重大利益遭到損害為前提、基礎的,主要針對的對象是外國人,因為如果是本國國民實施的危害到本國利益的犯罪行為,那么必然適用我國的法律規定。
從實踐來看,適用保護性原則有三個條件,一是行為要具備危害性;二是根據犯罪地的法律,這種行為也要接受法律的處罰;三是按照法律規定要處以一定刑期的犯罪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受害國的管轄權還是需要通過引渡這種方式來實現,幾乎全球范圍的國家在對外國人在他國犯有危害其主權與安全的罪行都行使刑事管轄權。
而在隨著社會的變化以及國際環境的發展,許多犯罪行為都不只是在一個國家的領域范圍之內,有可能在一個犯罪行為中涉及到多個國家,這種涉外性質的犯罪活動成為了近年來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主要目標。薛捍勤女士在國際法委員會上曾做過國際中國家行使管轄權的報告,其中提到:國家在主張其對域外的管轄權時,是在以本國的立法、司法或者是執行的一些管轄措施來管轄那些在境外使本國利益受到損害的人以及行為。從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保護性原則雖然在許多國家的法律上都有了立法規范,但是仍然還是停留在其作為原則而存在的階段,而將保護性原則如何進行具體實施的法律制度以及相關規定相對來說還是不夠健全的,甚至可以說是有所缺失的,應當對其進行更為詳盡的制度化與具體化設置。
管轄權沖突
僅從四個原則的字面意思來看,我們就可以得到國際管轄問題必然存在沖突的信息,管轄權沖突即是指在國際法主體之間由于對管轄權的看法不相一致而產生的國家間的矛盾與對立。
在以往的實踐當中,主要由三種沖突形式,一是數個國家對同一案件依據管轄原則都擁有管轄權,由此產生管轄沖突;二是對一個案件任何國家對其都不擁有管轄權,或者是任何國際相關組織都不受理而產生的管轄沖突;三是某一國家或國際組織對這一案件進行了受理,但有的國家或其他國家對其審理結果并不認可、接受,由此產生管轄沖突。管轄問題究其根本可以說是國家主權的問題,而主權問題又是國際間交流往來中最為敏感的問題,每個國家都盡其所能保護其主權不受任何侵害,在主權問題上受到挑戰時,往往會激起國家的奮起抵抗,由此從管轄問題轉變為國家矛盾。
但國際法的宗旨與原則要求其保持國際社會整體大環境的和諧與穩定,如果由于這些國際法中的規定而使國際間產生不利于和諧穩定的因素,那么國際法存在的意義就的確需要我們進行反思了。現今國際社會中,和諧與穩定是其主旋律,但也必然會存在不和諧之音,那么對于這些矛盾我們應當倡導用國際法相關制度規定合理妥善的去解決,堅決反對以國際管轄原則為依據插手他國內政,破壞國家與世界和平。除此之外,任何事物都有其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現在的國際法雖然存在一些空缺與漏洞,但我們應當以長遠的、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些問題,相信這些問題終會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申佑.國際法中的管轄權沖突[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10(3):26-28
[2]王鐵崖,田如螢.國際法資料選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45.
[3]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fax/gjf/contents/fra05_01_02_03.html2017.2.1017:19.
[4]余世峰.保護性管轄權的國際法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12.
論文摘要 現如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一體化,將地球上的各個國家連成一個整體,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即便如此,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國際法中的地位以及法規的現狀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其原因就在于沒有任何一部專門的國際公約來對這些非政府組織予以規制,對其是否具備了國際法律人格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基于此,本文研究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國際法規制現狀,并探討它的現狀、利弊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論文關鍵詞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法 規制現狀
二戰結束后,世界經濟體開始復蘇,在全球經濟和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非政府的組織也在不斷地增長,并在國際法的發展中發揮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為它在國際上的各個領域中擔當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這也引起了世界上很多專家學者的競相研究。這些專家學者一方面肯定了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治理中發揮出的作用,一方面也對這些組織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未來非政府組織該如何發展也是研究的重點之一。
一、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概念
(一)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定義
非政府組織,最早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聯合國中,又被稱為“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志愿組織”、“公民社會”等。在人們的思想中,非政府組織就如同是能夠實現人們想象和抱負而所成立的個人團體,在1952年的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中,給了非政府組織一個明確的定義:凡不是根據政府間的協議建立的組織就都可以看作是非政府組織。
(二)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構成要素
對于國際非政府組織,自成立以來就被廣泛關注,我國的國際法學者們也對其特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結論,認為世界上各國的民間團體、聯盟或個人,為了促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科技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而被建立起來的非官方的國際聯合體都可以成為國際非政府組織。那么,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構成條件有哪些呢?經過專家學者們的不懈研究,想要構成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條件,至少要滿足:組織的宗旨要具備國際性的特點,并至少在三個國家或以上開展活動;有著投票權的組織成員至少包含了三個國家;有固定的總部和完備的文件,以及不能以盈利為目的,其預算的主要來源不少于三個國家。只有滿足了這四點條件,才能稱為國際非政府組織。
(三)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點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點大體上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合法性,這也是非政府組織的必備性質。二是國際性,指的是組織的活動宗旨要具備國際性,同時活動的范圍、成員和資金成本的來源都要具備國際性的特點。三是非政府性,指該組織不是依靠政府間的協議而建成的,組織上成員的構成也包含了各種層次,主權上也想有獨立性。四是組織性,就是說該組織要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法律法規、民主體系和活動目標,要有長遠的眼光,而不是臨時松散的組織,能夠給社會職責提供組織上的保證。
二、 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法規制的模式
目前,世界上的國家對于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國際法上的法律主體地位都沒有明確的解釋說明,但在現存的國際法中,也仍然可以找到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規制模式。
(一) 國際公約間接約束管制模式
國際公約里嚴重聲明:除了主權國家和國際政府組織之外,國際的非政府組織不能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但是在一些條約中,我們可以找到間接管制非政府組織的印記。比如在國際公約中的“集體權”這項條例中表明,不僅要保護某一個團體中個人的利益,而且還要保護這個團體的利益,這種權力主要有“生存權”、“決定權”和“組織權”,這個“組織權”中的權利就可以被國際非政府組織所享用。而國際公約中還要好多類似的條例,都可以間接對非政府組織進行管制。
(二) 區域性國際公約直接管制模式
與全球性的國際公約相比,區域性的國際公約在規制國際非政府組織方面可為直接一點。而歐洲的區域國際公約對非政府組織的管制里最大,比如《歐洲人權公約》、《關于非政府組織地位基本原則》、《歐洲社會》的區域性公約中,都或多或少地規定了國際非政府組織所要承擔的義務和要履行的權利。
(三) 國際政府組織約束管制模式
國際政府組織是國際法的重要決策者,它的成員只對主權國家開放,非政府組織要想發展了良好就必須要加強和國際政府組織的合作交流,國際政府組織也通過了觀察員模式、咨商模式以及參與模式的合作方式對國際非政府組織進行約束管制。
(四) 非政府組織自身約束模式
除了其他公約條例要對國際非政府組織進行約束管制,非政府組織自身也要制定嚴格的標準來進行自我約束。想要加強自身約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法制法規,在1995年時,紅十字會通過了《國際紅十字會、紅新月及其他非政府組織參與災難救助的行為準則》,有效地為自身和其他的非政府組織提供了行為準則。這也是非政府組織進行自我約束的關鍵性一步。
三、 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法規制的現狀
(一) 國際法主體地位的缺失
就目前的形勢上來看,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法律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國際社會上的認可。
國際法的主體是需要獨立參與國際活動,直接享受國際法中的權利和義務,一般說來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可以自主參加國際活動,如國際會議、締結國際條約等;二是可以直接享受權利和義務;三是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有國際求償能力,從而保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可是一般來說,同時具備了這三個條件的大多數屬于主權國家或國際政府組織,由此可見,國際上并沒有完全承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主體地位。這樣的現狀與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上做出的貢獻和擔任的角色并不相符,沒有了主體地位,也使得國際非政府組織不能有效開展自己的活動。
雖然很多國家政府組織都在為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主體地位做著努力,但是成績收效甚微,而缺少法律主體地位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它在國際法中的法制法規也受到了阻礙。
(二) 受主權國家影響較大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20世紀60、70年代迅速興起,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中發揮了很大的積極影響,也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歡迎,它們與政府組織的關系也比較密切。但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規模也跟著不斷擴大,它們的活動領域也漸漸涉及到政治、安全等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干涉了一些國家的內政,致使很多國家轉變了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態度,并相應出臺了一些政策法規來加強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控制和監管。
另一方面,主權國家始終是國際社會中的主體,與主權國家相比,國際非政府組織就缺少了一定的號召力和權威性,而且由于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經濟來源緊張,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使得非政府組織向一些主權國家靠攏。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一些主權國家把非政府組織作為了宣揚自己政治理論和文化方式的有效武器,在為國際非政府組織提供服務的產品的遮掩下,來進行著對發展中國家輸出民主人權理論和價值文化推廣的行為。因此,從本質上來說,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國際法規制現狀已受著非常大的主權國家影響,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國際非政府組織要充分發揮自主性和獨立性,堅守自己的價值主張,不要淪為主權國家的政治工具。
四、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國際法規制展望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現在的國際形勢中擔當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在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使自己納入到國際法的規制中,未來國際非政府組織想在國際法中有自己的一席之位,就首先要承認其在國際法中的主體地位,享受國際權利、履行國際義務。
(一) 國際非政府組織具備獨立參與國際關系的能力
國際非政府組織已經成為了當前國際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發揮了它獨特的作用,積極協調與其他主權國家和政府組織的關系。在與主權國家進行合作時,在國際安全與和平等領域中,國際非政府組織開展著扶貧項目;在環境治理的領域中,國際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了《野生動物保護條約》的制定與實施;在人權的領域上,國際紅十字會在全球多個國家進行了救助活動;在爭端解決的問題上,國際非政府組織經常在主權國家陷入僵局時予以幫助和支持。
(二) 國際非政府組織具備了直接享有國際權利并承擔義務的能力
就現在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情況來看,其實已經具備了直接享有國際權利并且承擔國際義務的能力了,比如說國際非政府組織所提供的國際法合法性的組織權,就已經廣泛地應用到國際公約中,再加上國際紅十字所做的突出貢獻,無不體現出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作用。而在承擔國際義務的方面,《聯合國人權保衛者宣言》中直接規定出國際非政府組織應該承擔著哪些責任。在今后的國際法規制中,國際非政府組織將會更加體現出享有國際權利和承擔國際義務的職責。
論文摘 要: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家軟實力成為大國競相角逐的對象,國家文化利益成為各國外交工作的重要宗旨和目標。作為中國軟實力核心的文化外交發揮著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手段難以達到的獨特作用。孔子學院是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的文化外交,孔子學院對中國的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義。
一、孔子學院誕生的背景
世界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促進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而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載體,成為各國人民之間增進了解和友誼的紐帶,對加強各國之間的學習和借鑒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廣泛和深入,漢語的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也在提升,漢語學習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和民眾的重視。為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為各國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優良的學習條件,2003年作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的計劃。中國國家漢辦將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條件的若干國家建設以開展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民族文化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孔子學院”,并在北京設立了“孔子學院總部”。
可以說,在海外建設孔子學院是中國國家積極推動的項目,也是21世紀初中國外交的一個戰略。“孔子學院“的英文名稱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其學說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對于中國人來說,孔子是中華文化的首要記憶;對世界來說,孔子是中華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因此,該名稱體現了中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底蘊,也體現了新世紀中國文化將逐步融入世界的發展趨勢。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開辦以來,從尼羅河畔到乞力馬扎羅山,從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邊,從五大湖區到西伯利亞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個國家和地區,已設立了249所孔子學院和56所孔子課堂。短短4年,孔子學院花開全球,其發展速度非常驚人。孔子學院的迅猛發展,得益于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國的需要。“孔子學院”是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的園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是加強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合作的橋梁。毫無疑問,孔子學院的誕生、建設和發展勢頭對中國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國際社會的良好國家形象和構建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中國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二、文化外交的獨特價值
文化外交指的是主權國家以維護本國文化利益及實現國家對外戰略目標為目的,在一定的對外文化政策指導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內一切和平手段所開展的外交活動。文化外交的獨特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優化一國的國際形象。
建構主義認為,通過文化信息和價值觀念的對外放射,國家將產生文化影響力,從而建構其廣泛受到國際認同的一國的國際形象。對中國而言,建立起負責任大國形象是國家形象設計的戰略目標。這就要求中國以國家自身的和諧發展為基礎,積極推動世界的和諧化進程,積極發揮文化外交在塑造和提升國家形象中的作用,從而逐漸塑造起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孔子學院具有文化外交乃至公共外交的屬性,其目標就是要推廣漢語和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讓外國人民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的價值觀念,做到“潤物細無聲”,在提升中國國際形象的同時,增進友誼,共創和諧世界。傳播文化最好的載體是語言,孔子學院在傳播漢語的同時推廣中國文化,成了既便于操作也很有需求的文化外交行為。陳至立在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上演講時說,孔子學院要成為“海外漢語推廣的基地,外國朋友了解中國的窗口,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的平臺。
2.鑄就強勢文化,提升一國的文化競爭力及綜合國力。
一國的文化交流狀況基本與國家綜合國力成正比,經濟水平高、綜合國力強的國家,文化外交的水平相對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實現對外戰略目標。
正如漢斯摩根索所言,“較之軍事、經濟等因素,文化如果運用得當,將能征服人們的頭腦,產生持久、穩定的戰略效果”。在文化多樣化發展的當今世界,能否占據文化主角地位,即是否具有強勢文化,將對一國的發展起重要作用。從傳播學角度看,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對強勢文化的擁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經濟上對受眾在吸引力方面處于相對優勢地位。
當今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強勢文化正深刻地影響著其它國家的文化傳統。中國文化在國際上依然缺乏應有的影響力和認同度,中國外交在國際機制和國際事務中的實際參與度和話語權依然有待加強。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各國對漢語與中華文化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而孔子學院正是以傳播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孔子學院在海外迅速走俏并加速了“中國熱”的升溫,為中國的文化外交帶來不少福音。
三、孔子學院對中國文化外交的重要意義
1.加快中國文化的傳播,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語言和文化之間有著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的推廣對文化傳播有巨大的推進作用。“孔子學院”以漢語教學為渠道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各國人民更直接地接觸中華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華文化。有了漢語作載體,中國的書刊、雜志、影視、網絡信息等流傳于國門之外將不再舉步維艱。
漢語是維系中華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紐帶,在漢語的國際推廣過程中必然會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加快京劇、影視劇、文學作品等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滿足國外對中國文化的向往,使中國文化成為吸引亞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同時這也將增強海外華人、華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促進中國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本國語言的國際化是國家之間軟實力競爭的重要內容和象征。近代以來,中國人走出去傳播漢語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長期僅限于對外漢語教學工作領域。2002年,中國開始醞釀在海外設立語言推廣機構。孔子學院是海外漢語教學推廣基地,同時也是外國朋友了解中國的窗口,是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的平臺,也為中國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從傳播學視角看,“孔子學院”的文化國際傳播應該是搭建雙向的橋梁:一方向是中國輸出其語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向是從與國外進行交流活動過程中吸取其優秀成分,以服務于中國文化及與國際先進的發展水平接軌的事業。正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理查德?鮑姆所說,“中國政府通過孔子學院提升國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張柔和的孔子的臉”。〔〕〔8〕孔子學院正是中國文化外交的一項創新舉措,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轉貼于 3. 有助于化解“中國“,優化中國國際形象。
目前,中國的國際形象,特別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國為首的全球信息傳播體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國“,使中國國際形象極大受損。美前日本防衛所言舊俗史部長星島九夫發表文章指出:“最近,‘中國’的論調甚囂塵上,我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美國戰略、美國國防和戰略安全保障問題的專門研究人員,對中國進行觀察,得不出這種結論。成為威脅的該是別國,而不是中國。”韓國學者李映周也系統批駁了“中國”,他指出“ 認為中國在21世紀強大起來必然構成對外擴張 ,威脅別國的觀點是荒謬的” 。但是 ,化解“中國” ,關鍵靠我們自己去澄清。“ 孔子學院 ” 的發展正是向世界大聲發出自己的聲音 ,向世界說明中國 ,辯解是非曲直。
2008年8月,中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在開幕式上“四海之內皆兄弟”、“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論語》中的名句,通過一幅幅緩緩展開的巨大畫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塊漢字展示給全球幾十億人面前,我們看到的是受儒家影響的大國風范和禮儀;奧運會開幕式正是頌揚了中國的儒學價值觀。中國用活字印刷版不斷變換的“和”字,通過奧運會這個平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情懷,和要與世界人們共同締造和諧世界的美好愿望。
各地孔子學院正趕上了這個好時機,做到了讓世界人民對中國、對“和文化”價值觀的尊敬、理解和贊同。孔子學院通過平和、 吸引、 寓教于樂的方式營造理解 ,釋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閡、誤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對中國國情以及中華文明的了解,從而有助于化解中國、優化中國國際形象;有助于展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無窮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國文化外交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21世紀是各國軟實力較量的時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為中心的時代。中國作為一個對世界產生過深遠影響的、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尤其是在經濟崛起、國力大增之時,更應該注重挖掘文化的潛力,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外交當中一項創新的舉措,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最鮮亮品牌。孔子學院的事業才剛剛開始,雖然它在興建中存在一些潛在問題,有待解決和完善,但從長遠來看,孔子學院對中國的文化外交的促進和中國軟實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實現了“讓中國走進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外交戰略目標,搭建了文化國際傳播的雙向橋梁,在這種雙向文化傳播中,通過自身的發展、與外來文化的不斷碰撞中不斷走向成長和成熟。
參考文獻:
〔1〕 漢辦: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特刊〔J〕, 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與中國的軟實力——一種全球化的視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9.
〔4〕 王寧寧:關于海外“孔子學院”的全面認識,科教文匯〔J〕,2009(6):134.
〔5〕 【美】肯尼迪?沃爾茲著:《國際政治理論》〔M〕.胡少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1992.152.
〔6〕 劉乃京:文化外交—國家意志的柔性傳播,新視野〔J〕,2002(3):66-68.
〔7〕 宗煥平:孔子學院的獨特影響力.瞭望〔J〕,2007(11):96-97.
〔8〕 李智.《試論美國的文化外交:軟權力的運用》,《太平洋學報》〔J〕,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