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創業自我分析總結

創業自我分析總結

時間:2022-04-23 20:19: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創業自我分析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創業自我分析總結

第1篇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universities;enterprise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2-0241-02

1 問題的提出

近年,大學生創業人數增加迅速,創業成為大學生中的熱門話題。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全面深化高校創業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明顯增強,投身創業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國家層面對于高校創業教育的要求上升到了新高度。

1.1 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歷史與現狀

我國的創業教育啟蒙于上世紀末,1997年清華大學舉辦的創業設計大賽被看做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開端,隨后各高校先后開展了相關探索。這種探索演變出兩種教育趨勢:以中國人民大學為早期代表的課堂式的創業教育和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早期代表的實踐式創業教育。目前各高校的創業教育基本都呈現出課堂式創業教育和實踐式創業教育相結合的態勢,課堂式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以創業意識激發,創業能力培養為主,優勢是可以在所有學生中普及進行,灌輸所有學生創業意識,激發部分同學產生創業想法,缺點是缺乏實踐;實踐式創業教育則往往在高校創業園區和創業孵化基地進行,是一對一的輔導,優勢是能夠讓學生全真操作,實踐式的創業教育實施以來,培養出了大批成功的創業案例,缺點是涉及范圍過小。與此同時,大學生創業相關的教材、書籍也都應運而生,高校創業教育的教學研究也逐步展開。

我國的高校創業教育呈現出以下特點:①起步晚,但發展迅速;②缺乏完整的教學體系;③創業教師嚴重缺乏;④實踐教學開展不足。高校的創業教育與國家的要求、學生的渴望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課堂教學無法滿足部分有創業意愿學生深化學習的愿望,師資的缺乏使得創業學生創業孵化和個人輔導的需求無法實現,這種情況下,團體輔導的需求應運而生。

1.2 團體輔導在創業教育中的優勢分析

團體輔導指運用團體動力學的知識,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領導者,通過專業的技巧與方法,協助成員獲得有關的信息,以建立正確的認知觀念與健康的態度行為。[1]通過團體輔導,將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集中起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教育,在創業心理、創業知識儲備、創業素養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

①團體輔導更具有吸引力。團體輔導形式新穎,氛圍寬松,趣味性較強,區別于僵化的課程教學,具有傳統的課堂教學無法實現的優勢。

②團體輔導的效率優勢。師資力量不足是高校創業教育的缺點之一,團體輔導可以彌補這一缺點,將有創業意愿的同學集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大大提高創業教育的效率。

③團體輔導能夠更好的保護創業學生的創業熱情。創業學生是高校中的少數群體,創業的想法使他們在未來的職業規劃上區別于其他同學,心理上的孤獨感,缺乏指導的無助感,創業成功的壓力等心理感受會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同學的創業熱情。團體輔導能夠增強團體成員的自我認同感,創業團體的組建能夠讓同學產生歸屬感,創業話題的探討,創業知識的學習能夠增強團體成員的創業信心,對團體成員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保護創業學生的創業熱情,大大提高創業意愿轉變為創業實踐的可能性。

④團體輔導能夠獲得更多創業想法。團體輔導能夠為每一位團體成員提供參照,從團體其他成員和輔導老師的反饋中更好的了解自身情況,獲得更多想法和協助,資源的共享、團體的互助則可以給創業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創業想法。

2 團體輔導在創業教育過程中的設計與實施

2.1 團體輔導的準備工作

①師資準備。團體輔導老師必須具備以下條件:首先,長期從事就業、創業教育工作,熟練掌握大學生創業政策、創業流程等知識、并曾經指導學生成功創業。其次,經過相關培訓,熟悉團體輔導活動,具備較高的心理學素養,掌握并能夠運用團體動力學原理、自我效能感理論等團體輔導理論。再次,具有較好的語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以確保團體輔導的順利進行。

②時間和場地準備。團體輔導將以專題的方式進行,每周一次專題輔導,每個專題2個小時,共10次專題輔導。創業團體輔導以室內教學為主,輔以室外參觀、實踐。室內應選擇帶有多媒體設備和移動桌椅的教室,以便于活動的展開;室外可選擇操場、草坪、創業園區等。

2.2 團體輔導在創業教育過程中的設計與實施

創業教育中團體輔導目的在于激發同學的創業熱情,科學的分析創業所需能力并著重培養,,在現有環境下將創業熱情轉化為創業實踐,具體的團體輔導設計方案如下。

①團體的組建。

活動內容:團體的組建以自主報名為主,通過簡單面試篩選創業意向和團隊意識較強的同學參加。團體成員不宜過多,以30-40人為宜,根據創業方向、專業等因素將團體成員分為5-6個小組。訂立團體目的、目標、活動內容和團體規則,建立團體成員檔案。

②創業熱情激發。

活動內容:厘清大學生創業概念,分析創業環境,解讀創業政策,激發團體成員的創業熱情。介紹大學生創業的現狀,明確大學生創業的方向;成功典范介紹,通過視頻、實地參觀等方式直觀的介紹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樹立團體成員創業成功的信心。

課后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尋找大學生創業案例(成功和失敗案例各半),并撰寫分析報告。

③創業典型案例分析。

活動內容:各小組匯報作業,針對典型案例,團體成員共同探討創業成功、失敗的原因,進而分析創業所需要的素養,面臨的風險和需要避免的典型錯誤。

④創業能力探索。

活動內容:創業所需能力較為復雜,包括創業知識儲備、創業心理準備、創新能力、專業技能、管理能力等等,采取“表揚和自我表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共同分析團體成員個人創業能力,強化團體成員創業的自我效能感。

⑤創業方向探索。

活動內容:以頭腦風暴法開展討論。團隊成員闡述個人的創業構想,輔導教師鼓勵同學發散思維,通過思維碰撞相互啟發,打破固有觀念,創新思維模式,在現有的創業項目上進行整合、重構,探索更多可行的創業項目。

⑥創業規劃。

活動內容:以小組為單位,選定某一創業方向,撰寫創業策劃書。

⑦創業實踐。

活動內容:挑選創業策劃書中的某一環節,利用3次活動時間,進行創業實踐。有條件的院校可以開展網絡虛擬模擬,進行仿真實踐。

⑧課程總結

活動內容:總結團體輔導的內容,團體成員分享個人感受。進一步鞏固團體成員的創業意愿,并鼓勵成員開展創業實踐。開展調查,做好數據整理和統計工作。

3 團體輔導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3.1 注意團體凝聚力的培養

團體凝聚力優秀團體的重要指標,也是一個團體能夠順利開展活動,完成任務的關鍵因素之一。團體凝聚力表現在團體成員的參與程度、開展活動的配合程度、團體成員的相互信任程度、支持程度等方面。團體凝聚力的構建關鍵在于輔導教師的培養,輔導教師的專業水平、溝通能力、個人魅力等能夠對團體成員產生吸引力,科學的活動設計讓團體成員之間產生相互信賴,從而對團體產生歸屬感和信任感,對團體活動產生渴望。

3.2 有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

創業自我效能感是指團體成員對于創業成功的自信程度,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將在創業實踐過程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2]輔導老師在輔導的過程中要積極正面的引導團體成員科學分析個人創業能力,鼓勵團體成員盡可能的挖掘自身的有利資源,并加以合理利用。

3.3 注意團體輔導和個人輔導相結合

創業團體成員雖然都有創業意愿,但在創業意愿的強烈程度,創業能力、創業品質等方面存在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因此,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團體輔導與個人輔導的關系,在團體輔導的同時,兼顧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指導。

3.4 注意長期跟蹤和總結

創業團體的輔導時間約為10周時間,在10周時間完成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培養并完全付諸實踐的可能性并不大,團體輔導專題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者創業輔導的終止,輔導教師應建立跟蹤機制,持續關注團體成員的創業實踐活動,并注意典型案例的收集和整理。

3.5 注意協調團體輔導與其他形式創業教育的關系

團體輔導不是孤立的,它是高校創業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和其他的創業教育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大學生創業教育。

第2篇

一、創業自我效能溯源與特征研究

(一)社會認知與自我效能理論

"什么是創業者的原動力","創業者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培養的","如何通過教育手段促進創業"等始終是創業教育研究充滿魅力的幾個命題.早期的研究者試圖通過對創業者人格、態度與人口統計學特征來考察創業者與非創業者特質差別,在解釋創業行為和創業過程時只能獲得有限的結論,難以用一些穩定的個人特質對創業做出普遍意義上的解釋.

創業活動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反映了認知的過程[2-4].從認知角度出發,為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點和研究創業者的新途徑,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創業者思維,解釋創業原因、動機與意向,為創業教育提供思路方法和依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學者將認知心理學和社會認知的理論及觀點引入創業研究,并在90年代以后得到了蓬勃發展,Mitchell、Busenitz、Bird等學者在2007年共同建議未來的創業研究應圍繞社會認知的范疇展開[5].

三元交互決定論和自我效能理論,是班杜拉(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思想.在社會認知理論中,人類動因是在一個包含三元(環境、認知、行為)交互因果關系的相互依賴的因果結構中發揮作用的,人的心理預期或信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行為中起著主導作用.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義為"人們關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響其生活的環境事件的信念"[6],這種信念一般是針對新的、無法預測的、困難的情形.

著名創業學者Krueger(2007)指出,"一個理解創業背后涵義的關鍵是對認知結構、創業吸引、創業意向以及創業行動背后深層信念的探索"[7].自我效能作為這樣一種深層信念,正是揭示關鍵創業活動的重要概念[4,8-9].自我效能具有三個重要特征:(1)自我效能是在綜合了來自行動者本人、特定任務和他人等各種信息的基礎上而產生的;(2)自我效能涉及到動機成分;(3)自我效能是一種動力結構,會根據新的經驗和信息不斷地變化.自我效能會導致對個人效能的預期,這一預期又會決定下列過程因素:(1)在特定背景下執行特定任務的決策(選擇行為).(2)將會投入多大的努力來完成這個任務(動機性努力),以及會在多大程度上堅持下去,即使出現問題、不利的證據和逆境(堅持不懈).(3)自我效能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

(二)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

自我效能受到四方面信息的影響[10]:(1)個體行為的結果/個人經驗影響最大.成功的經驗能夠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反之多次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但不同的人受影響的程度并不一樣.(2)人們從觀察別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經驗對自我效能影響也很大.看到與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進自我效能的提高從而增加了實現同樣目標的信心,但看到與已相近的人失敗,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覺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3)他人的評價、勸說及自我勸導.缺乏事實基礎的言語勸告對形成自我效能效果不大.在直接經驗或替代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勸說、鼓勵,效果最大.(4)來自情緒和生理狀態的信息,比如緊張、焦慮容易降低人們對自我效能的判斷.

(三)創業自我效能研究

創業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ESE)是自我效能理論在創業領域的應用,與創業動機及創業行為密切相關,因而可以用來很好的預測創業行為的選擇、維持和最終結果.Chen等人(1998)定義創業自我效能為:創業者對自身能夠勝任不同創業角色和任務的信念[9].創業自我效能由于個體和個體所處環境的不同顯示出差異性,目前有關的觀點或結論主要來自于注重自我實現和個人主義的西方社會的研究,在中國這樣一個與之有較大文化差異的社會是否同樣適用?本研究在總結理論研究及國外相關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將對創業自我效能可能產生影響的因素歸納為4類11個統計變量,以在校高年級(三、四年級)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檢驗大學生樣本的創業自我效能在這11個變量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以及這11個變量是否對大學生樣本的創業自我效能產生顯著影響.

二、研究方法

(一)樣本描述與測量工具

調研對象為河北、天津四所高校(6個院系)抽取的在校高年級本科生(三、四年級學生),回收率為71%,共回收有效問卷659份.根據問卷調研得到的一些結果,并進一步對其中一部分被調研者進行了電話訪談和面對面訪談.

對創業自我效能的測量是借鑒DeNoble開發的量表,經修訂后題項為12個;對認知風格的測量選用了Kirton的KAI(KirtonAdaption-innovationInventory)量表,Bagozzi和Foxall在1995年公開發表的改編版,共13個題項;對學習風格的測量采用科爾伯的LSI(LearningStyleInventory)學習風格量表(version3.1),共12個題項;對環境勸導采用Lián等人在2009年的EiQ問卷(version3.0)的相關項目,為8個題項[11].使用以上量表均為公開發表或得到了開發者或版權公司的許可.除LSI量表外,其他測量項目均為五點李克特式量表.

(二)數據分析方法與工具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對高年級大學生樣本的創業自我效能差異性進行了統計分析;主要采用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對創業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本文研究使用Excel和SPSS13.0軟件作為主要的統計分析工具.

三、研究結果

根據對回收問卷結果分析表明,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在性別、學習風格、家庭人均月收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專業、是否受過創業教育、生源、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及其他親屬有過創業或下崗再就業經歷、親朋好友勸導、社會環境勸導、認知風格上存在顯著差異.

(一)個體特征因素

創業自我效能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國外的同類研究有所差異,在國外的大多數研究中女性創業自我效能低于男性.本研究中,創業自我效能的專業差別顯著,經濟管理專業背景的樣本創業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于工科背景樣本,其原因可能在于學習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創業相關課程教育,從而提高了其創業自我效能程度.同樣,受過創業教育或培訓的樣本其創業自我效能要高于沒有受過創業教育的樣本,這其中原因也可能由于學生樣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經驗的影響,而創業教育或培訓起到了正向強化的作用.

(二)家庭因素

1.生源.來自農村的樣本創業自我效能水平最高,其次是城市,而鄉鎮最低,出現了"分離效應".經過進一步訪談調研,這種現象的產生可能由于經濟水平與城市存在差異,來自農村學生和鄉鎮學生到大城市求學后所體驗到的心理落差有關,農村學生體驗到的心理落差高于鄉鎮學生,從而對情緒和身心狀態的影響要更高一些,情緒和身心狀態信息是自我效能的來源之一,這種落差感可能帶來的是一種正向的強化作用,使得他們的創業自我效能強度要高于其他兩類學生;而城市學生雖然沒有農村學生或鄉鎮學生所體會的心理落差,但在城市中接觸到更多信息,對自我和社會問題更加關注,受到替代經驗信息相對更多一些,因此其創業自我效能高于來自鄉鎮的學生.

2.父母、親屬創業相關經歷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在調查中,父母及其他親屬有創業、下崗再就業行為高低組在創業自我效能上存在顯著差異,可以解釋這是由于替代性經驗的影響.父母文化程度高的樣本創業自我效能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樣本,在進一步的相關性分析中,父母文化程度與創業自我效能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其原因的解釋需要結合對生源和替代性經驗的解釋,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學生主要來自農村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而城市中低收入者也正是失業下崗的主要人群.來自于這類家庭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因此比較高.

(三)環境勸導與認知因素

1.環境勸導.創業自我效能在親朋好友勸導和社會環境勸導上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社會環境勸導、親朋好友勸導與創業自我效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這與國外研究的結果相一致.

2.認知因素.在代表認知控制的認知風格水平上,創新型認知風格的樣本創業自我效能要高于適應型認知風格的樣本;而在代表認知輸出的學習風格上,四種不同學習類型的樣本,順應型、發散型、聚斂型和同化型不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的相關性檢驗也證明了認知風格與創業自我效能存在顯著正相關(p<0.05),而學習風格與創業自我效能不存在顯著相關.

四、創業自我效能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

經過多元回歸分析,本研究發現:(1)在個體特征因素中,專業(是否經濟管理專業)對創業自我效能產生顯著影響,專業在一定程度上所體現的是個體所受到的創業教育水平,創業教育與創業自我效能強度顯著正相關;(2)創業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強度受到環境勸導(包括親朋好友勸導和社會勸導)和認知風格的顯著影響.環境勸導代表的是一種社會關系,所體現的是一種與社會的互動,因此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會文化和傳統的深刻影響.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社會環境勸導和親朋好友勸導對創業自我效能的影響不同,社會環境勸導的影響要高于親朋好友勸導.(3)創業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強度受到認知風格的顯著影響,而環境勸導與認知風格的交互作用對創業自我效能沒有顯著影響.

通過對創業自我效能影響因素的研究,創業教育是有效提高創業自我效能的手段之一,尤其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培育,是他們獲得替代經驗、了解各類信息、樹立良好情緒和心態、堅定創業決心的重要途徑.當創業成為中華民族振興的巨大推動力,而創業教育也是其根本所在,關系到國家民族騰飛大計.以創業教育為中心,與社會層面的創業文化塑造及個體層面的創業認知形成密切相關.

1.社會層面的創業文化塑造.人類的創業活動總處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化因素必然會通過創業主體對其創業活動與創業過程產生重要作用.實踐證明,培育創業文化有助于激發和凝聚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強勁的內源動力.社會環境勸導,代表了社會輿論、社會文化對創業的一種承認和贊許,它是推動創業的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促使創業由一個個的個體行為上升到全社會的熱潮.創業文化的塑造,需要三層力量的相互配合與綜合作用,由外到內分別為:(1)創業者的"社會典范作用",其基礎在于創業者自身的業績得到政府和公眾的認可;(2)社會導向的強化,社會導向是社會價值觀的風向標,社會價值觀是構成社會文化的重要基礎,其深層原因簡言之就是要將創業放在何種位置的問題;(3)社會機制的改革和構建,不僅僅停留在經濟領域,還應包括社會信任機制、教育和政府機制等等.

2.個體層面的創業認知形成.創業過程充滿了各種未知情況和問題,需要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和變革.認知風格對創業自我效能的正向影響說明個人對各種問題處理方式越多,越適應創業的復雜情況,從而更加有信心去應對,反之則缺乏信心,降低創業自我效能.由于創業任務的復雜性,在適應--創新的認知連續區間內,創業者要不斷的調整自身的認知狀態.

五、創業自我效能研究對創業教育的啟示

創業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并非將受教育者塑造為一個個"齒輪",而是培養獨立的人格與自主的精神[12].結合Ridding的認知模型和教育理論[13],一般意義上的教育對個體認知的促進是通過認知資源、認知控制(認知風格)和認知輸出(如學習風格等)三個層次進行提高的.而創業教育有別于傳統意義的素質教育或專業技能教育.從提高創業自我效能的角度出發,創業教育的重心在于對受眾認知風格形成與塑造;豐富受教育者的認知資源、優化認知資源的結構.創業自我效能作為一種基于能力的信念,它是可塑的,其形成和發展有其信息源,包括主體經驗、替代性經驗、勸導信息和情緒心理狀態信息,這些信息源是構個體認知資源的重要部分.對創業自我效能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最終也是一種信息方式對個體認知資源的構成產生影響.

第3篇

關鍵詞:創業自我效能創業教育社會認知

創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是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一個關鍵概念.創業精神也是組織在充滿高度不確定性和變革環境中生存、競爭、發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過對創業的影響,是促進經濟成長與發展的一個主要元素[1],提高全社會創業水平,發展創業型經濟與構建創新創業型社會,關鍵在于創業教育的水平和內容結構.創業教育不僅是促進創業行動的重要途徑,同時其重心和關鍵是培育具有開創性精神的人,這在實質上也是一種素質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創業政策和措施、發展創業教育,促進創業行動是一個引起社會各方面所關注的問題,并提到了各級政府和教育機構的工作日程.而關鍵之一在于對創業者為何選擇創業的心理認知機制以及動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將以高年級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其創業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響因素,并以此為基礎探討創業教育、尤其是大學生創業教育需要關注的內容、重點和方式等問題.

一、創業自我效能溯源與特征研究

(一)社會認知與自我效能理論

什么是創業者的原動力,創業者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培養的,如何通過教育手段促進創業等始終是創業教育研究充滿魅力的幾個命題.早期的研究者試圖通過對創業者人格、態度與人口統計學特征來考察創業者與非創業者特質差別,在解釋創業行為和創業過程時只能獲得有限的結論,難以用一些穩定的個人特質對創業做出普遍意義上的解釋.

創業活動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反映了認知的過程[2-4].從認知角度出發,為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點和研究創業者的新途徑,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創業者思維,解釋創業原因、動機與意向,為創業教育提供思路方法和依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學者將認知心理學和社會認知的理論及觀點引入創業研究,并在90年代以后得到了蓬勃發展,Mitchell、Busenitz、Bird等學者在2007年共同建議未來的創業研究應圍繞社會認知的范疇展開[5].

三元交互決定論和自我效能理論,是班杜拉(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思想.在社會認知理論中,人類動因是在一個包含三元(環境、認知、行為)交互因果關系的相互依賴的因果結構中發揮作用的,人的心理預期或信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行為中起著主導作用.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義為人們關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響其生活的環境事件的信念[6],這種信念一般是針對新的、無法預測的、困難的情形.

著名創業學者Krueger(2007)指出,一個理解創業背后涵義的關鍵是對認知結構、創業吸引、創業意向以及創業行動背后深層信念的探索[7].自我效能作為這樣一種深層信念,正是揭示關鍵創業活動的重要概念[4,8-9].自我效能具有三個重要特征:(1)自我效能是在綜合了來自行動者本人、特定任務和他人等各種信息的基礎上而產生的(2)自我效能涉及到動機成分(3)自我效能是一種動力結構,會根據新的經驗和信息不斷地變化.自我效能會導致對個人效能的預期,這一預期又會決定下列過程因素:(1)在特定背景下執行特定任務的決策(選擇行為).(2)將會投入多大的努力來完成這個任務(動機性努力),以及會在多大程度上堅持下去,即使出現問題、不利的證據和逆境(堅持不懈).(3)自我效能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

(二)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

自我效能受到四方面信息的影響[10]:(1)個體行為的結果/個人經驗影響最大.成功的經驗能夠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反之多次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但不同的人受影響的程度并不一樣.(2)人們從觀察別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經驗對自我效能影響也很大.看到與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進自我效能的提高從而增加了實現同樣目標的信心,但看到與已相近的人失敗,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覺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3)他人的評價、勸說及自我勸導.缺乏事實基礎的言語勸告對形成自我效能效果不大.在直接經驗或替代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勸說、鼓勵,效果最大.(4)來自情緒和生理狀態的信息,比如緊張、焦慮容易降低人們對自我效能的判斷.

(三)創業自我效能研究

創業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ESE)是自我效能理論在創業領域的應用,與創業動機及創業行為密切相關,因而可以用來很好的預測創業行為的選擇、維持和最終結果.Chen等人(1998)定義創業自我效能為:創業者對自身能夠勝任不同創業角色和任務的信念[9].創業自我效能由于個體和個體所處環境的不同顯示出差異性,目前有關的觀點或結論主要來自于注重自我實現和個人主義的西方社會的研究,在中國這樣一個與之有較大文化差異的社會是否同樣適用?本研究在總結理論研究及國外相關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將對創業自我效能可能產生影響的因素歸納為4類11個統計變量,以在校高年級(三、四年級)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檢驗大學生樣本的創業自我效能在這11個變量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以及這11個變量是否對大學生樣本的創業自我效能產生顯著影響.

二、研究方法

(一)樣本描述與測量工具

調研對象為河北、天津四所高校(6個院系)抽取的在校高年級本科生(三、四年級學生),回收率為71%,共回收有效問卷659份.根據問卷調研得到的一些結果,并進一步對其中一部分被調研者進行了電話訪談和面對面訪談.

對創業自我效能的測量是借鑒DeNoble開發的量表,經修訂后題項為12個對認知風格的測量選用了Kirton的KAI(KirtonAdaption-innovationInventory)量表,Bagozzi和Foxall在1995年公開發表的改編版,共13個題項對學習風格的測量采用科爾伯的LSI(LearningStyleInventory)學習風格量表(version3.1),共12個題項對環境勸導采用Lián等人在2009年的EiQ問卷(version3.0)的相關項目,為8個題項[11].使用以上量表均為公開發表或得到了開發者或版權公司的許可.除LSI量表外,其他測量項目均為五點李克特式量表.

(二)數據分析方法與工具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對高年級大學生樣本的創業自我效能差異性進行了統計分析主要采用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對創業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本文研究使用Excel和SPSS13.0軟件作為主要的統計分析工具.

三、研究結果

根據對回收問卷結果分析表明,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在性別、學習風格、家庭人均月收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專業、是否受過創業教育、生源、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及其他親屬有過創業或下崗再就業經歷、親朋好友勸導、社會環境勸導、認知風格上存在顯著差異.

(一)個體特征因素

創業自我效能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國外的同類研究有所差異,在國外的大多數研究中女性創業自我效能低于男性.本研究中,創業自我效能的專業差別顯著,經濟管理專業背景的樣本創業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于工科背景樣本,其原因可能在于學習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創業相關課程教育,從而提高了其創業自我效能程度.同樣,受過創業教育或培訓的樣本其創業自我效能要高于沒有受過創業教育的樣本,這其中原因也可能由于學生樣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經驗的影響,而創業教育或培訓起到了正向強化的作用.

(二)家庭因素

1.生源.來自農村的樣本創業自我效能水平最高,其次是城市,而鄉鎮最低,出現了分離效應.經過進一步訪談調研,這種現象的產生可能由于經濟水平與城市存在差異,來自農村學生和鄉鎮學生到大城市求學后所體驗到的心理落差有關,農村學生體驗到的心理落差高于鄉鎮學生,從而對情緒和身心狀態的影響要更高一些,情緒和身心狀態信息是自我效能的來源之一,這種落差感可能帶來的是一種正向的強化作用,使得他們的創業自我效能強度要高于其他兩類學生而城市學生雖然沒有農村學生或鄉鎮學生所體會的心理落差,但在城市中接觸到更多信息,對自我和社會問題更加關注,受到替代經驗信息相對更多一些,因此其創業自我效能高于來自鄉鎮的學生.

2.父母、親屬創業相關經歷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在調查中,父母及其他親屬有創業、下崗再就業行為高低組在創業自我效能上存在顯著差異,可以解釋這是由于替代性經驗的影響.父母文化程度高的樣本創業自我效能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樣本,在進一步的相關性分析中,父母文化程度與創業自我效能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其原因的解釋需要結合對生源和替代性經驗的解釋,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學生主要來自農村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而城市中低收入者也正是失業下崗的主要人群.來自于這類家庭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因此比較高.

(三)環境勸導與認知因素

1.環境勸導.創業自我效能在親朋好友勸導和社會環境勸導上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社會環境勸導、親朋好友勸導與創業自我效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這與國外研究的結果相一致.

2.認知因素.在代表認知控制的認知風格水平上,創新型認知風格的樣本創業自我效能要高于適應型認知風格的樣本而在代表認知輸出的學習風格上,四種不同學習類型的樣本,順應型、發散型、聚斂型和同化型不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的相關性檢驗也證明了認知風格與創業自我效能存在顯著正相關(p<0.05),而學習風格與創業自我效能不存在顯著相關.

四、創業自我效能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

經過多元回歸分析,本研究發現:(1)在個體特征因素中,專業(是否經濟管理專業)對創業自我效能產生顯著影響,專業在一定程度上所體現的是個體所受到的創業教育水平,創業教育與創業自我效能強度顯著正相關(2)創業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強度受到環境勸導(包括親朋好友勸導和社會勸導)和認知風格的顯著影響.環境勸導代表的是一種社會關系,所體現的是一種與社會的互動,因此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會文化和傳統的深刻影響.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社會環境勸導和親朋好友勸導對創業自我效能的影響不同,社會環境勸導的影響要高于親朋好友勸導.(3)創業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強度受到認知風格的顯著影響,而環境勸導與認知風格的交互作用對創業自我效能沒有顯著影響.

通過對創業自我效能影響因素的研究,創業教育是有效提高創業自我效能的手段之一,尤其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培育,是他們獲得替代經驗、了解各類信息、樹立良好情緒和心態、堅定創業決心的重要途徑.當創業成為中華民族振興的巨大推動力,而創業教育也是其根本所在,關系到國家民族騰飛大計.以創業教育為中心,與社會層面的創業文化塑造及個體層面的創業認知形成密切相關.

1.社會層面的創業文化塑造.人類的創業活動總處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化因素必然會通過創業主體對其創業活動與創業過程產生重要作用.實踐證明,培育創業文化有助于激發和凝聚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強勁的內源動力.社會環境勸導,代表了社會輿論、社會文化對創業的一種承認和贊許,它是推動創業的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促使創業由一個個的個體行為上升到全社會的熱潮.創業文化的塑造,需要三層力量的相互配合與綜合作用,由外到內分別為:(1)創業者的社會典范作用,其基礎在于創業者自身的業績得到政府和公眾的認可(2)社會導向的強化,社會導向是社會價值觀的風向標,社會價值觀是構成社會文化的重要基礎,其深層原因簡言之就是要將創業放在何種位置的問題(3)社會機制的改革和構建,不僅僅停留在經濟領域,還應包括社會信任機制、教育和政府機制等等.

2.個體層面的創業認知形成.創業過程充滿了各種未知情況和問題,需要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和變革.認知風格對創業自我效能的正向影響說明個人對各種問題處理方式越多,越適應創業的復雜情況,從而更加有信心去應對,反之則缺乏信心,降低創業自我效能.由于創業任務的復雜性,在適應--創新的認知連續區間內,創業者要不斷的調整自身的認知狀態.

五、創業自我效能研究對創業教育的啟示

創業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并非將受教育者塑造為一個個齒輪,而是培養獨立的人格與自主的精神[12].結合Ridding的認知模型和教育理論[13],一般意義上的教育對個體認知的促進是通過認知資源、認知控制(認知風格)和認知輸出(如學習風格等)三個層次進行提高的.而創業教育有別于傳統意義的素質教育或專業技能教育.從提高創業自我效能的角度出發,創業教育的重心在于對受眾認知風格形成與塑造豐富受教育者的認知資源、優化認知資源的結構.創業自我效能作為一種基于能力的信念,它是可塑的,其形成和發展有其信息源,包括主體經驗、替代性經驗、勸導信息和情緒心理狀態信息,這些信息源是構個體認知資源的重要部分.對創業自我效能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最終也是一種信息方式對個體認知資源的構成產生影響.

一些學者曾認為創業者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鍛煉出來的,因為教育的內容是體系化、結構化的管理知識.本文認為創業教育對于個體應對創業過程中的復雜性,提高個體的創業自我效能具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創業教育通過替代經驗、勸導方式提高創業自我效能水平,進而影響創業意向.對于傳統意義上的教育來講,其最終的目標或實現的結果就包括形成受教育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形成認知風格)和培養出適合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習風格).

結合本文的研究,創業教育的重心需要在傳統教育對認知風格培養的基礎上,還要擴大認知資源與優化認知資源的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豐富主體經驗,如開展大學生創業計劃比賽及個人作品展示等,這些會對豐富主體經驗產生良好正向影響.(2)增加替代性經驗,如充分借鑒MBA案例教育、研討會、互動交流等方式方法,通過情境融入和體會增加受教育者的替代經驗.(3)優化認知資源結構.認知資源的優化包括認知干預與正確歸因.其中有效的手段是進行個體歸因.個體歸因可以通過內省或討論方式,深入討論成功案例的關鍵因素,并與自己進行比較,調整個體歸因方式、引導個體自我調控、提高個體的能力觀.

參考文獻:

[1]Pretorius,M.,NEiman,G.andvanVuuren,J.Criticalevaluationoftwomodelsforengtrepreneurialeducation-Animprovedmodelthroughintegration[J].

.[2]Baron,R.A.Thecognitiveperspective:avaluabletoolforansweringentrepreneurshipsbasicwhyquestions[J].

[3]Shane,S.andVenkataraman,S.Thepromiseofentrepreneurshipasafieldofresearch[J].

[4]Krueger,Jr.,N.FThecognitiveinfrastructureofopportunityemergence[J].

[5]Mitchell,R.K.,Busenitz,L.W.,Bird,B.etal.Thecentralquestioninentrepreneurialcognitionresearch2007[J].

[6]Bandura,A.Humanagencyinsocialcognitivetheory[J].

[7]KruegerJr,N.F.Whatliesbeneath?Theexperientialessenceofentrepreneurialthinking[J].

[8]Luthans,F.Stajkovic,A.D.andEnvick,B.Effectsofgeneralandsocialself-efficacyonentrepreneurialbehaviorsandperformance[C].

[9]Chen.C.C.,Greene,P.G.andCrickA.Does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distinguishentrepreneursfromentrepreneursfrommanagers?[J].

[10]Bandura,A.The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M].

[11]Liá

第4篇

關鍵詞:自我表露;創業精神;情緒傳染;創業認同

0引言

隨著創新創業的難度、復雜性和負荷己經超出了個體創業者能勝任的程度,團隊創業早已成為主流[1]。創業團隊的主要優勢在于能夠將擁有不同資源的單個創業者聚集在一起,匯聚力量,共同推進創業進程。對于創業團隊而言,團隊績效的水平往往是創業企業能否有效運轉的重要體現。因此,如何促進創業團隊績效是一個重要的探究主題。很多研究表明,創業認同是一個成功創業團隊的靈魂[2]。高水平的創業認同對創業團隊的協調和合作至關重要。企業家作為創業團隊的領導者,對于提升團隊成員的創業認同是至關重要的[3]。心理學認為,自我表露是人際交往和維持人際關系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社會滲透理論中也曾提出自我表露是關系發展的核心。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廣度會直接影響個體關系間的強度和質量。但是也有學者指出,企業家的自我表露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積極的自我表露在增強團隊成員凝聚力的同時也會弱化組織中上下級的距離感,給團隊的管理帶來不便[4]。鑒于此,本文將探討企業家如何去控制自我表露的內容和程度以實現企業家身份價值最大化這一問題。

1文獻綜述

1.1自我表露

1958年,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Jourard最早提出了自我表露的概念,他認為自我表露就是(個體)讓交流對象了解有關自己的信息。同時Archer認為,自我表露是指個體自愿將自己的情感、需要、思想、背景、態度、情緒和精力等信息分享給他人。我國李林英教授也對自我表露做了定義,他認為自我表露是在個體與他人進行交往時自愿將自己內心的感受以及自己掌握的信息真實表現出來的一種過程。現有研究根據自我披露的內容將其分為描述性披露和評價性披露。其中描述性自我披露是指為了與他人分享客觀存在的信息。而評價行自我披露主要值得是情感表露,創業者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對自己情感的一種表露。

1.2創業認同

創業認同指的是創業團隊成員對創業者在其團隊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創業者生平的認同。具體來說創業認同一般表現為新人創業者的人格魅力以及其領導能力,認同其創業事業的價值,從而持續忠誠的追隨創業者進行創業活動[5]。具有高企業家身份的創業團隊更有可能團結在一起,從信息論的角度來講,創業者在信息溝通的過程中通過自我表露中的語言、情感、姿勢、手勢以及面部表情等表達來加強信息溝通、消除團隊成員的疑慮,進而促進團隊成員對創業者的認可[6]。

2自我表露和創業激情

命題1:創業者自我表露有利于增強團隊成員對創業者激情的感知創業激情是指個體在創業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情緒[7]。換句話說,創業激情反映了個人對創業活動的一種熱愛精神以及奉獻精神。本文中所涉及到創業激情指的是團隊成員對創業者的創業熱情的感知,即從員工的角度來評價創業者的創業激情[8]。一般來說,團隊的管理目標以及價值觀等信息的共享都是通過自我表露來實現的。一方面,創業者通過描述性披露使團隊成員對客觀的創業環境有更全面的一個了解,這一過程會影響團隊成員對創業者的整體感知及綜合評價;另一方面,評價性表露也是一種情感上的表達。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會向下屬表現自己的情緒,如興奮、恐懼、焦慮等。有學者研究發現,創業團隊成員能夠通過創業者的情緒和行為來感受到創業激情[9]。這種激情代表了創業者對公司的信心和承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業者自身的現狀和企業管理的現狀。因此,創業者自我表露有利于增強團隊成員對創業者激情的感知。命題2:創業者自我表露會促進團隊成員對創業的認同已有研究發現,創業者自我披露可以刺激團隊成員的激情感知進而促進團隊成員的創業認同。企業家自我表露是促進團隊成員對創業者創業認同發的重要途經之一。企業家自我表露促進了企業家對創業團隊成員的認同,而創業激情在這一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過描述性披露,創業者很有可能提高團隊成員對創業者的評價,進而增強團隊成員對創業成功的信心,增強團隊成員對創業激情的感知,從而獲得團隊成員對創業的認同。另一方面,評價行描述大多數是創業者情感的表達。情緒傳染理論認為情緒是會傳染的。企業家評價性自我披露能更好的促進團隊成員對創業激情的感知。研究發現創業激情對提升創業認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客觀信息或者情緒的展示,團隊成員可以直接的感知到創業者的創業激情,從而增強團隊成員對創業者和創業活動的認同感。

3總結與啟示

基于社會滲透理論和情感感染理論,本論文從企業家自我表露的角度來看不同類型的自我表露影響機制對創業激情感知和創業認同的影響。本論文認為:首先,企業家自我表露對提升企業家認同具有重要作用。創業者應該多關注團隊中的情感元素的真正價值。企業家身份的本質是一種積極而強烈的情感感知。評價性披露作為企業家的一種情感因素已經深深的切入到企業家的自我披露之中。其次,團隊成員對創業激情的感知在自我表露和創業之間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其目的是為了加強自我表露在促進團隊成員對創業者創業身份的認同,創業者必須更加注重自我表露的方式和內容。創業激情作為一種有效的轉化劑能充分將自我表露的內容和情感轉化為對創業活動的信任和期望。本研究對創業管理的啟示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創業者應該進行更多的情感自我表露評價從而促進團隊成員的情感創業。企業家不應該僅僅增加知識披露、技能披露和資金披露,更為重要的是創業者要表達自己在不同情況下的感受和自己的評價等情感信息。只有這樣才能更容易獲得創業團隊成員的認可、建立良好的團隊氛圍。其次,對于創業者來說,建立高效的企業管理體系中情緒傳染機制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情緒傳染機制可以使企業家的激情能夠有效的傳遞給公司內的其他成員。

參考文獻

[1]胡望斌,張玉利,楊俊.同質性還是異質性:創業導向對技術創業團隊與新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研究[J].管理世界,2014,(06):92-109.

第5篇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素質;探析

中圖分類號:G811文獻標識碼: A

作為一個創業開拓者,創業者必須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質、堅韌不屈的精神、堅定不移的信念、豐富的經驗、淵博的知識、充沛的體力和精力等優秀素質和才能。對于大學生創業者來講,具備良好的創業素質和才能是事業成功的基本條件。

一、創業者的素質

1.要有明確的理想和志向

一個真正的創業者一定是強烈的欲望者、目標明確的實踐者。作為創業者,都想擁有財富,想出人頭地,想獲得社會地位,想得到別人的尊重。而更重要的是必須有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的思想準備和不畏艱難曲折勇往直前的勇氣。

2.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

對大學生來說,創業并非坦途。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吃得菜根,百事可做”,大學生創業者要學會吃苦,要培養自己的忍耐力、冒險精神和旺盛的斗志,笑對人生,正視失敗,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1]

3.要有寬闊的眼界

做事必先謀事,創業活動需要高水平的“謀”和“斷”,廣博的見識,開闊的眼界,可以很有效地拉近自己與成功的距離,使創業活動少走彎路,而其前提不僅是寬厚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管理和經營經驗,更重要是的是把握企業所面臨的復雜形勢和外部條件的變化,把握影響企業發展帶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長遠性的問題,從而確立科學的發展戰略。

4.要有拓展資源的能力

創業者資源分為兩種,一是以創業者所占有的生產資料、知識技能等構成的內部資源,一是以創業者構建其人際網絡或社會網絡的能力為基礎的外部資源,亦稱“人脈”資源。所以說,創業者不僅要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素質,而且要有關于與他人、與外界溝通,關于捕捉各種信息,努力擴大資源占有的數量和質量。[2]

5.要懂得與他人分享

一個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的創業者,不可能將事業做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因此作為創業者要做到與員工共同分享,滿足職工不同層次的需要,激勵員工做更多的事,賺更多的錢,做更大的貢獻。另外,要恰當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對創業者來說,有時合作比競爭更重要,有了合作,才能達到“雙贏”,才能把自己的蛋糕做大。

6.自我反省的能力

反省其實是一種學習能力。創業既然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創業者就難免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犯錯誤。反省,正是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前提。對創業者來說,反省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有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備自我反省的精神,決定了創業者能不能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錯誤,是否能夠不斷地學到新東西。

二、創業者的才能

創業能力是一種特殊能力,這種特殊能力往往影響創業活動的效率和創業的成功與否。創業能力一般包括組織領導能力和業務能力。

(一)組織領導能力

1、戰略管理能力。戰略是依據企業的長期目標、行動計劃和資源配置優先原則設定原則、設定企業目標的方法。因為戰略是為企業獲取可持續競爭優勢,而對外部環境中的機遇和威脅以及內部中的優勢和劣勢做出的反應,它是對企業競爭領域的確定,所以戰略就是企業的生命線,戰略也是企業騰飛的起跳板,一個及時、果敢、英明的戰略決策是企業由蛹化蝶、由小到大、由平凡到偉大的最初推動力,錯誤的戰略會葬送一個企業、戰略管理能力包括戰略思維、戰略規劃和設計等,是一個創業者的核心領導能力。

2、決策學習能力。正確決策是保證創業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尤其是有關創業機會的識別和選擇、創業團隊的組建、創業資金的融通,企業發展戰略以及商業模式的設計等重大決策,直接關系著對創業全局的駕馭和創業的成敗。[3]要決策正確,要求創業者具有較強的獲取和處理能力,能敏銳地洞察環境變動中所產生的商機和挑戰,形成有價值的創意并付諸創業行動。特別是要隨時了解同行業的經營狀況及市場變化,了解競爭對手的情況,做到“知己知彼”,以適時調整創業中的競爭策略,使所創之業擁有并保持競爭優勢。同時,通過不斷進行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進行反思和學習,總結創新經驗,汲取失敗教訓,及時修正偏差和錯誤。進一步提高決策能力,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二)業務能力

1、經營管理能力。經營管理能力是指對企業的人員、資金及企業內部運營的能力,它涉及到人員的選擇、使用、組合和優化,也涉及到資金的聚集、核算、分配、使用、流動。經營管理能力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綜合能力,也是運籌性的能力。包括團隊組建與管理能力,市場定位與開拓能力,文化設計與培育、應付突發事件能力等。其中團隊的組建能力十分重要,一個企業需要細致的“內管家”、活躍的外管家、戰略的“設計師”、執行的“工程師”、發散思維的“開拓者”、內斂的“保守派”;需要技術研發、市場開拓和財務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工作分工不同,要有不同個性的人,創業者既需要能夠把不同專長、不同個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更要能夠讓他們在一起融洽地、愉快地工作,組成優勢互補的創業團隊,形成協同優勢。可以說經營管理能力是解決企業生存問題的第一要素。

2、專業技術能力。專業技術能力是創業者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專業生產的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許多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要在實踐中摸索,逐步提高發展、完善。創業者要重視創業過程中知識積累的專業技術方面的經驗和職業技能的訓練。對于書本上介紹過的知識和經驗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予以提高、拓寬,對于書本上沒有介紹過的知識和經驗要探索,在探索中要詳細記錄、認真分析,進行總結,歸納,上升為理論,形成自己的經驗特色,積累起來。只有這樣,專業技術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3、交往協調、資源整合能力。這是能夠妥善的處理與公眾之間的關系,以及能夠協調下屬各部門成員之間關系的能力。創業者應該做到妥當處理與外界的關系,尤其是要爭取政府部門、工商以及稅務部門的支持與理解,同時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協調發展,做到不失原則、靈活有度,巧妙的將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總之創業者搞好內外團結、處理好人際關系,才能建立一個有利于自己創業的和諧環境,為成功創業打好基礎。

4、創新能力。創新是知識經濟的主旋律,是企業化解外界風險和取得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創新能力是創業能力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與人們的知識、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能、豐富的實踐經驗、心態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具有廣博的知識、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能、豐富的實踐經驗、良好的心態的人容易形成創新能力,它取決于創新意識、智力、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等。

【參考文獻】

[1]王洪洲.武宜忠.關于大學生創業人格塑造的理解探討[J].學周刊.2013(12)

第6篇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意愿;阻礙因素;激勵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47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11-105-03

一、問題提出及文獻回顧

目前國內外大學生創業的意愿并不強烈,而我國大學畢業生創業比例不到1%,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0%左右的大學生創業比例。嚴建雯等(2009)的調查也說明了這一點:當代大學生創業準備不足,由此導致創業意識、意愿薄弱。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大學生選擇或是放棄創業呢?

多數研究者發現,大學生創業意愿和個性特征、創業態度有顯著關系。陳美君(2009)認為,主動性人格與大學生創業意愿正相關。賀丹(2006)的研究同樣表明,學生的創業態度對創業意愿有影響。

此外,也有學者就人口統計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意愿造成的差異性進行了調查。葉映華(2009)發現:接受過創業課程的學生在各因素上得分顯著高于未接受過創業課程的學生;有過創業經歷的學生在各因素上得分顯著高于沒有創業經歷的學生。韓力爭(2005)的研究還發現,在我國大學生中,男生的創業動機高于女生;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創業動機高于來自城鎮的大學生。國外也有類似的研究結果:不同群體大學生的創業意愿之間確有差異,態度、價值觀和心理因素等個性特征都是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因素。

由此可知,關于大學生創業意愿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對于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激勵和阻礙因素卻至今沒有系統的、具體的分析。本文希望能進一步找出阻礙和激勵因素的解釋源,以期能夠在了解大學生創業意愿的總體特點、影響創業意愿的激勵和阻礙因素的分類和結構的基礎上深度研究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根源。

二、問卷設計與研究方法

(一)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激勵和阻礙因素項目設計

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發現,對于影響創業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個人成就需要、冒險傾向、創新性、在家族企業中成長的經歷、創業相關課程的學習、過去創業的經歷、資金支持等。

在征求了一些在高校教學或教學管理一線工作的領導、教師和心理學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并結合先前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后,得到了包括風險大、自己害怕失敗、擔心債務等18個代表阻礙創業意愿的題項和包括自己當老板、實現夢想和掙更多錢等18個激發大學生創業的因素。

(二)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激勵和阻礙因素問卷設計

本文的調查問卷題項選取李克特(Likert)式五級評分法評分,阻礙/激勵因素問卷:1分:不算阻礙/激勵,2分:阻礙/激勵一般,3分:不清楚,4分:阻礙/激勵較大,5分:阻礙/激勵很大。全部為正問題,得分越高表示阻礙/激勵指數越高。

三、研究分析和研究結果

本次調查一共選取了重慶的5所高校(重慶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21份。為確保試卷的有效度,對被調查對象的性別、年級、學科等基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被統計對象的男女生比率、年級比率、學科比率均和5所高校全校總體水平相差不大,具有較好的代表性。結果顯示:樣本對象的創業意愿均值2.9186>2.5,創業可能性的均值3.15205>2.5,說明重慶市大學生普遍的創業可能性較高,創業意愿比較強烈。

(一)大學生創業意愿激勵和阻礙問卷項目分析

量表項目分析,目的是了解題項的區分度。本研究采取的方法是通過計算被試者在題項上的得分與測驗總分的相關系數進行分析。經計算,分別得出阻礙因素和激勵因素的18個題項與總分的相關系數(表1和表2)如下:阻礙問卷中除第6題、第12題和第17題外,激勵問卷中除第15題和第18題外,其他題項與總分的相關系數都大于0.3,即均具有較好的區分度。

(二)大學生創業意愿激勵和阻礙維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1.阻礙因素問卷的結構分析

阻礙因素問卷的KMO值達到了0.704,Bartlett球度檢驗得出的概率結果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1,因此,拒絕Bartlett球度檢驗的零假設,認為阻礙因素問卷數據適合于因子分析。對剩余的項目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素,求得初始負荷矩陣。

通過因子分析,共提取了5個因子,共解釋了方差的77.95%。按照Michael Tracey等人的做法,對于多維指標,要求指標項在一個維度中的載荷值高于0.5,而且在其他維度中的載荷值不超過0.4,否則予以剔除。根據這個原則阻礙問卷中的18個題項全部保留,無刪除項。

經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根據得到的5個因子所包含的內容總結出5個影響大學生創業的阻礙源,其中缺乏毅力原本屬于DE3消極心理預期維度,但根據經驗判斷這一因素應該與心理特質有關,故將其微調至個性特質因素,最終形成的阻礙因素量表見表3。

2.激勵因素問卷的結構分析

激勵因素量表的KMO和Bartlett檢驗結果顯示激勵問卷數據同樣適合于因子分析。

激勵因素結構問卷共提取7個因子,共解釋了方差的69.089%,其中社會認可、挑戰自我本來分別被劃歸到DM1創業條件、DM5經濟利益維度,但根據經驗判斷這一因素應該與自我成就感、自我滿足感有關,故將其微調至DM2、DM4,最終形成的激勵因素量表(見表4),激勵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因素是具備創業條件,而其中的自身優勢又是最重要的條件。

(三)問卷量表效度檢驗

結果顯示,阻礙因素題項的各因素之間呈中等偏低的相關(0.02-0.073),而各因素與量表總分的相關基本上都達到中等偏高的相關且達到顯著水平(0.314-0.422)。激勵因素題項各因素之間呈中等偏低的相關(0.02-0.076),因素與量表總分的相關基本上也都達到中等偏高的相關且達到顯著水平(0.314-0.412),說明因素之間有一定的獨立性,說明各個因素較好地反映了量表所要測量的內容,說明量表的構念效度較好。

(四)差異性分析

差異性分析用來分析不同的變量在某方面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常用的方法是t檢驗和方差分析。本節運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中的多變量單因素分析,研究大學生創業意愿在性別、年級、學科、在校成績、家庭所在地、家庭背景、家人是否有創業者、親朋好友是否有創業經歷等因素的差異。結果發現:大學生創業意愿在性別、年級等人口統計變量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在創業先例方面存在顯著性差別。親朋好友是否是創業者和創業意愿的獨立樣本檢驗的結果顯示,方差齊次性的F檢驗通過(顯著性概率0.638>0.05),均值的t假設檢驗不通過(0.019

四、結論分析和政策建議

(一)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重慶市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意愿較高,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對提高大學生創業意愿相當重要。整體上講,研究對象的自我創業意愿均值達到2.91,高于均值水平,且未來的創業可能性期望高于當前,說明學校在創業教育上還有很大空間需要提升,由于創業意愿的形成不僅來自于學生的主觀意愿,同時,還受到周圍親戚、朋友尤其是父母的創業態度。因此,學校的創業教育不僅要包括對學生的教育培養,同時不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改變父母傳統的擇業價值觀也是相當重要的。

(二)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積累有待提升

阻礙大學生創業的因素主要有創業能力積累不足、個性特質等,其中創業能力積累不足是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缺少市場知識;激勵大學生創業的因素主要有創業條件、自我成就感等,從為學生創造接觸市場條件和培養其挖掘市場機遇入手,大學生在校園中對創業相關能力的培養和創業經歷的積累都是有限的,這也成為阻礙大學生創業的關鍵因素。

(三)培養大學生的獨立和對個人成就的追求是關鍵

外在激勵固然會對創業意愿產生作用,但內在動機才是產生創業意愿的主要原因。外在激勵只有在不損害內在動機的情況下才是積極的。個人成就可以通過設立“特殊事件”讓學生在事件中感受到取得成就所帶來的積極效應;獨立以及自我想法的檢測可以通過“問題情景”方式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同時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想法得到檢驗。

參考文獻:

[1] 王亞棟.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低于發達國家[N].人民日報,2010-09-10.

[2]嚴建雯、葉賢.大學生創業意向的現狀調查[J].心理科學,2009,(06):1471-1474.

[3]陳美君.主動性價格與大學生創業意向的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9.

[4]賀丹.大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因素分析[D].浙江大學,2006.

[5]葉映華.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09,(04):73-77.

[6]韓力爭.大學生創業動機水平調查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5,(02):103-105.

[7] Douglas EJ,Shepherd DA. Entrepreneurship as a utility maximizing respons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03):231-252.

[8] Gelderen, M.V.Explain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y means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Presented on Internation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8 Conference, 17-20 Julio 2008.

[9]Zhao H,Seibert S E,Hills G E.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06):1265-1272.

[10]Van Auken H,Fry F L,Stephens P. The influence of role model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6,11,(02):157-167.

[11]Bhandari N C.Intention for entrepreneurship among students in India[J].Jounal of Entrepreneurship,2006,15,(02):169-179.

[12]Mass,G. &Herrington,M(2006)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South Africa report.省略/document.aspx(June 6,2008).

第7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教育;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與實踐、一種新的人才培養目標、一種新的課程教學模式,在我國高校發展已近十年。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類型,占據著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創業教育領域擔負著重要的職責。作為與市場經濟結合最為緊密的教育主體,探索出帶有自己特色的創業教育實踐模式,是所有高職院校在21世紀所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

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主要模式及存在問題

近幾年來,許多高職院校陸續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紛紛加入到創業教育陣地,然而其發展也并不平衡。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是以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在“全真的環境下”進行大學生創業與創業教育,即學生必須按照國家工商稅務管理有關規定進行注冊登記,所創辦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依法納稅,優勝劣汰,同時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二是以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在“模擬環境下”進行大學生創業與創業教育。由大學生申請,學校仿真發工商稅務執照,開業。以上兩種類型雖然具有借鑒意義卻難以普及推廣。

綜觀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實踐,形式上通常要經歷創業課程教育、創業項目設計、創業社團活動、創業講座、創業孵化等發展階段;并且一直存在著理論研究落后、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分離、師資力量薄弱等若干問題。在學生創業實踐中表現最突出的問題是生存性創業成為主流,專業型創業比例偏低。即使有部分涉及網絡技術的創業者,由于缺乏競爭優勢,很容易被模仿和復制。從事門檻低或是無門檻的創業項目帶來的直接連鎖反應就是創業實踐與專業學習的嚴重背離,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似乎形成了矛盾,沒有真正滲透發展。

二、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從培養目標上看

職業教育和創業教育都是從對個體和社會的功利和實用的角度來實現教育目的,即都具有共同的目標價值取向。教育部《關于加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是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個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在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業素質,使其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可以說高職教育和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根本一致的。

2.從創業教育運行載體上看

創業教育在目前沒有形成獨立的學校制度和體系,職業教育恰好為創業教育提供這樣一個平臺。也就是說,職業教育和創業教育無論在性質、任務、培養目標,還是在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共同點和相通之處。此外,高職院校一般都有一定數量的“雙師型”教師,有較好的實習、實驗條件,具有廣泛而穩定的社會實踐、實訓基地,從而可以保證實施創業教育必需的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

3.從創業楷模的樹立來看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機會與企業家們零距離接觸。成功企業家的精神、經歷和風采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他們,激勵著他們,讓他們有了鮮活的立體榜樣,從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從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來看

一般說來,高職院校學生具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有利于創業教育的開展。特別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繼續求學深造的機會較少,大多直接走向社會,加之高職院校的學生還得不到社會普遍的認可,社會地位比不上本科生、研究生,因此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危機感尤其強烈,有著良好的歸零心態,具有潛在的創業意向。這也是對他們進行創業教育的良好契機。

三、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開放性原則

實施創業教育應該組織學生更多地參與社會、了解社會,更多地學習社會性知識,對傳統進行揚棄,對權威進行質疑,并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也要允許和鼓勵各種社會力量與學校合作,共同實施創業教育。

2.實踐性原則

即要求高職院校必須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創業實踐和實踐性的創業,把實踐作為提高學生創業素質的基本途徑。創業實踐是實質性的創業活動,實踐性的創業是模擬性的、練習性的創業活動。

3.主體性原則

創業的過程是一個艱辛曲折的過程,創業者自身的因素決定著這一過程的成敗和成效。主體性原則要求創業教育必須鼓勵并教會學生對自己創業活動中的各種行為進行自決、自控,即能夠相對獨立地進行自我決斷、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矯正,進而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4.個性化原則

所謂個性化,一是指特定學校的創業教育要有個性,二是指學生創業素質的發展要有個性。個性化原則要求高職院校必須發揮當地的環境優勢、就業優勢、人文優勢以及學校在設備、師資等方面的優勢,形成本校在創業教育方面的特色,以特色求生存、求發展。

5.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要求創業教育必須致力于服務學生創業素質的提高,著重學生在創業實踐中取得優異成績。為此,應該以適用創業和創業實用為標準,把最有價值的教育內容、方法、途徑等因素納入創業教育的體系中,避免在知識和技能等方面一味“求全”“求深”的片面的理想化傾向。

四、結束語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尚處于探索期,缺乏成熟可行的創業實踐模式已成為制約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創業教育是我國社會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對職業教育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要求。只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才能使職業教育更好地為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1]胡明山,鐘建華,陶知翔.新時期大學生創業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6(27).

[2]魏青.關于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18).

[3]夏斌,董裕乾.基于實踐的創業教育模式及其效應研究[J].科技風,2010(10):72.

[4]戴艷.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獨特性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0(13-14):65.

第8篇

和物質文明需求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新興產業的開發為創業提供了良機,時代需要創業者,也會造就創業者。創業,就是創辦事業。人在農村鄉鎮,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科技開展種植業、養殖業、運輸業、旅游業、服務業、勞務輸出等等,白手起家,勤勞致富;人在城市,可以抓住城市迅速發展帶來的種種機遇,從事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加工業等等,謀生發跡,成就事業。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創業也有大小,只要個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就是一個偉大的開端,一個值得肯定的事業。當然,在創業意識的培養上,還應對

學生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了解自己要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閱歷、經歷是否有助于事業的發展;自己是否具備了創業所必需的技術、技能;能否將自己的愛好和專業與今后的經營活動結合起來;自己是不是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強壯的身體;自己是否具備了創業初期必要的啟動資金和人際關系。

必要的能力即商業經營能力,包括最基本的問候、打電話的方法、服裝打扮、個人修養、禮儀等;研究開發能力,包括研究的速度、商品開發力、銷售能力、分析商業趨向的能力等;經營規劃能力,包括推銷能力、計劃能力、表現力、定立合同的能力等;事業策劃能力;經費預算能力;法律知識等等。

樹立自信心是一個人成功之路的起點,是一個人獲取成功、財富、幸福和健康的法寶。積極的心理狀態可以使人攀登到成功的頂峰。

確立目標一旦有了目標,就會確切知道需要什么,就會有一種導向,使自己走上正確軌道。心中有了目標,工作會變得樂趣無窮,并愿意為此付出代價。對目標思考越多,就越會充滿熱情。

不懼怕失敗從一開始就要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從創業開始,忍耐、努力、行動將伴隨一生。創業本身是一項開創性的活動,很少有現成的經驗、模式可搬可套,加上市場風云千變萬化,失敗是在所難免的。但只要有恒心、有信心、有決心,在失敗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改變經營策略,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創業精神培養

在對學生進行創業意識教育的同時,必須讓他們知道在創建企業的過程中將會面臨的挑戰、壓力和困難,他們以后將經歷的苦惱和痛苦是無法計量的,在今后創業的過程中必須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工作激情。

創業需要有信心

許多人寧可一輩子被人雇傭,而不敢創立自己的事業,就是缺乏成功的信心,害怕失敗。一旦舍得一身剮,就會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創業需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不怕各種挫折,失敗了爬起來再干,總有一天會成功。

創業需要有耐心

事業不是一帆風順的,必須經歷一個長期積累、長期發展的過程。在不斷熟悉社會、適應市場的過程中,才能駕馭事業的航船。創業更需要知識。社會在進步,科學在發展,產品在更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所以創業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事業才會有生命力,創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中等專業學校對學生進行創業精神的培養應包括如下內容:

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浙江溫州人把事業成功的經驗總結為四千精神: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要教育學生,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貪圖享樂、小富即安不是一個成功創業者的所為。團結協作、重視人才創業要有團結協作的精神,要集合一流人才,要重視專家及權威人士的構想。各類專門人才,可能是手藝嫻熟被稱為“師傅”的人,也可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也可能是擁有尖端科技知識的人,只有善于充分發揮專家的積極性,集中集體的智慧與力量,才會產生“相乘”的效果。自我激勵每個人都存在著若干困擾自己的問題,當把自己看作一個成功的形象時,就會有助于打破自我懷疑和自甘失敗的習慣,用積極的態度激勵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創業實踐指導

中等專業學校的畢業生社會閱歷不足,他們的知識、能力普遍較貧乏,尤其是缺乏創業意識、競爭意識、質量意識、信譽觀念、公共關系、領導藝術、經濟觀念與市場經營的戰略眼光。為幫助他們走向成功,有必要對他們的創業實踐進行指導。

確定了創業發展的方向,就有必要開展針對性的市場研究,向消費者詢問他們是否會使用你的產品或服務,對潛在的消費群數量做出統計,收集有關競爭者的信息,了解該行業最新的發展動態,或推出產品的樣品測試消費者的反應。一旦獲得數據,就要詳細地進行分析,它將告訴你所準備創建的企業有沒有市場?競爭有多大?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籌措資金是創業準備階段中最重要的事,所有的創業活動只有在具備資金的情況下才能運作。創業伊始,一般需要考慮的資金需求大致有:開辦費用、設備資金、原材料資金、工人工資和自己的基本生活開支、一個月的銷售經營費用等等。籌集資金的一般方法有:接受出資、接受融資和接受風險投資。當然,在籌集資金之前,首先要想到自己在財務經營、人事關系、產業知識、發展可能性、擔保能力(個人資產)、企業經營計劃、資金使用計劃等方面是否已做到計劃充分、準備充足。因為無論向誰籌資,對方都要詳細審查有關問題。

如果具備了周密的構想,有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資金、技術、信息和創業的推動力,那么就要制訂一個創業的綜合執行計劃,以保證創業活動有序地展開,這一點往往被很多創業者所忽略。計劃的內容主要有:生產計劃、銷售計劃、資本計劃和組織計劃。

最后,還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我國正逐步走向法制社會,法律體系日趨完善,作為創業者,從事經濟活動必須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政治課教材《法律》一書中已講授了憲法、民法、經濟合同法、稅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勞動法等內容,可以再具體化一點,并補充一些如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知識產權法等內容。

從事職業技術教育十余年,在眾多的學生中也不乏有畢業后二三年內獨自創立自己的小企業的,每當他們向昔日的老師談起創業的艱難和遇到的問題時,便使我想到職業技術學校應該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創業教育,為培養更多的創業者做出貢獻。

主要參考文獻

[1].《人人都能成功》[M].[美]拿破侖·希爾著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第9篇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層次分析;綜合評價

一、引言

創業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與提高就業率息息相關。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據統計,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為699萬人,比2012增加19萬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而大學生創業是解決就業壓力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大學生創業作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肯定和鼓勵,然而大學生創業的現狀并不樂觀。

通過構建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來加強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無疑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乃至社會就業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為此,筆者帶領調查小組成員對天津市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進行了“高校大學生創業支持需求的調查”。希望構建由政府、社會、高校和個人“四位一體”的支持體系,為高校創業教育和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應有的支持和幫助。這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創新教育理念、推動高校就業率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創業支持需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參照已有研究成果[1][2]的基礎上,本文總結出了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的三

層次結構,通過調查目前天津市高校大學生創業觀念,充分挖掘大學生創業支持需求,從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進而提出更有益于當前社會條件下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支持,以期更好地推動大學生創業的發展。

創業支持需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如下:一級指標: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評價指標A;二級指標:政府支持B1、社會支持B2、學校支持B3、個人能力支持B4;三級指標:創業基金和稅惠優惠B11、市場服務B12、創業相關手續簡化B13、創業優惠政策宣傳B14,風險資本B21、家庭支持B22、銀行支持B2、,創業價值取向B24,創業意識培養B31、創業品質培養B32、創業能力培養B33、知識結構B34,強烈的創業意識B41、能力的準確定位B42、創業項目的準確判斷B43、創業抗挫折的能力B44。

三、基于AHP的創業支持需求評價過程

本課題的調查對象涉及在津高校的大三、大四本科生及研究生,調查時間為2013年4 ~5 月。調查共發放問卷250份,收回有效問卷222 份,問卷有效率為88. 8%。問卷共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個人背景調查,第二部分為創業支持需求調查。采用十分制,根據各因素的重要性的不同,越重要分數越高。5種備選答案依次此為“非常重要(9分)”、“重要(7分)”、“說不準(5分)”、“不重要(3分)”、“很不重要(1分)”。在實際應用中,將一份量表中各項得分累加平均后即可得出態度分值,它反映了被調查者對該主題的綜合態度。量表分值越高,說明被訪者對該主題的態度越積極。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數據進行預處理,計算求出各子項目的重要性,據此確定其權重。

隨機選取222名學生進行大學生創業支持需求調查,統計學生們對各因素的定性打分,求得各因素的平均分數如下:B1=7.449,B2=7.694,B3=6.850,B4=7.849;B11=7.715,B12=7.385,B13=7.321,B14=7.375;B21=7.715,B22=7.301,B23=7.686,B24=7.520;B31=7.526,B32=7.540,B33=7.404,B34=7.680;B41=6.956,B42=7.538,B43=7.791,B44=8.001。以此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采用EXCEL計算得出結果如下:

決策層A―因素層、政府支持B1、社會支持B2、學校支持B3、個人能力B4―中間層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依次為W=[0.2496、0.2578、0.2296、0.2630]T、W1=[0.2590、0.2478、0.2457、0.2475]T、W2=[ 0.2553、0.2416、0.2453、0.2488]T、W3=[ 0.2496、0.2501、0.2456、0.2547]T、W4=[ 0.2297、0.2489、0.2572、0.2642]T。

平均一致性指標值R.I.=0.89。五個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均為4,一致性比例C.R.均為0。由于各檢驗系數均小于0.1,因此通過一致性檢驗。

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評價指標權重及排序結果如下:B11、B12、B13、B14、B21、B22、B23、B24、B31、B32、B33、B34、B41、B42、B43、B44的權重及排序依次為0.0646(6)、0.0619(9)、0.0613(11)、0.0618(10)、0.0658(3)、0.0623(8)、0.0656(4)、0.0641(7)、0.0573(15)、0.0574(14)、0.0564(16)、0.0585(13)、0.0604(12)、0.0655(5)、0.06769(2)、0.0694(1)。

四、實證研究結論與建議

1.實證研究結論

大學生對創業支持體系的需求重要性排序為:個人支持、社會支持、政府支持、學校支持。支持體系中四項最重要的需求分別為:創業基金和稅惠優惠、風險資本、知識結構、創業抗挫折的能力。

2.相關建議

當前大學生自主創業存在參與者少、旁觀者多、成功率低等諸多問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的自我能力評價多依托于學習成績,導致學生對個人能力認知不足,這往往會出現定位不準,盲目沖動的創業行為,抗挫折能力較差。因此,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必須從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入手,通過自我意識的培養,能對自我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判斷和定位,明確自己是否適合創業,以及進行何種類型的創業活動。高校應將創業課程納入學分體系,面向大學低年級學生開設創業意識培養方面的課程,面向大學高年級學生開設創業技能和相關知識等方面的課程。此外,高校還應開展不同層次, 不同方面的創業競賽, 給予一定的創業啟動資金, 這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興趣和豐富自身的創業經驗、提高創業技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創業啟動資金不足。政府應該積極引導銀行和金融機構對大學生創業進行融資支持,制定相關的融資政策包括勞動保障部門的開業貸款擔保政策, 小企業擔保基金專項貸款以及中小企業貸款信用擔保、開業貸款擔保等。

總之,一切創業相關政策和創業教育都應從大學生實際需要出發,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做出調整,大學生創業在國內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其發展還有待探索,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和每個人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參考文獻:

[1] 郭靜,韓恩恩,孫超平.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安徽高校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研究.合 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35-139.

[2] 陳龍,朱永華,劉海波.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評價. 武漢工程大學學報. 2010(6):50-54.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HEYP5031)的研究成果,

第10篇

【關鍵詞】軟件技術專業;創新創業能力;行動領域

一、軟件技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背景及現狀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各高校面向全體學生開發創業基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并納入學分管理。目前,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還沒有真正融入到現有的教育體系,形成科學規范的課程體系。大多數高校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就業指導的一部分,或以創新創業講座的形式開展,內容主要以營銷、管理、法律、工商、稅務等內容為主,而沒有融入專業知識。[1]

二、軟件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和特點

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培養目標主要圍繞軟件工程相關崗位,面向IT企業、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所需要的程序員和軟件維護員等崗位,可從事計算機軟件開發與管理、網站開發與管理、數據庫開發與設計、軟件營銷與維護、軟件測試、項目管理和系統分析等工作。從培養目標看,專業的應用及實用性突出,專業特點明確,緊扣軟件產業相關崗位,課程體系圍繞核心崗位,針對能力和素質目標加以培養,適合就業目標為主導的人才培養體系。

三、軟件技術專業創新創業重點素質和能力培養

創新創業教育與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教育融合的目標是實現面向軟件開發新技術應用層面的創新,以創新謀求創業。結合軟件技術專業特點,通過近一年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總結歸納出軟件技術專業雙創培養要區分為通識和專業融合兩類進行。雙創通識培養,主要面向一般性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不與專業知識產生交集,主要針對能力、精神和性格。通識培養主要能力目標和典型行動領域包括:(1)領導責任力:確定團隊組織結構;確定自我驅動的計劃;建立人力資源的策略;制定團隊建設的計劃;建立復雜問題決策的思考方式;綜合協調資源;及時快速靈活調整方案。(2)洞察力:發現市場問題和需求,如7W5H;描述問題,如PA矩陣;明確需求類型[2]。(3)創意及分析能力:創意思考方法,如奧斯本檢核表法、列舉法[2];自我評估;機會評估;業務系統及過程分析;風險評估;資源整合評估;方案評估,如DOFV[2];可行性分析。(4)解決問題能力:業務流程再造;運用專業領域知識;確定商業模式;設計營銷策略;設計方案;設計商業計劃書;申報企業流程。(5)人際交往能力:協調利益關系人的關系;交際公關;遵照相關禮儀禮節開展交往。(6)學習力:快速掌握應用專業領域知識;建立團隊學習發展計劃。專業融合培養,主要將通識內容,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本身是在通識范圍下的專業化和細化,期望達到在專業領域下實現創新創業,或利用專業知識直接或間接推動創新創業。另外,需考慮大學生初創企業的現階段特點,進而對能力和行動領域進行裁剪。軟件技術專業雙創教育主要能力目標和典型行動領域包括:(1)領導責任力:建立學習型組織[2]。(2)洞察力:通過威客等平臺發現整理市場需求;利用互聯網手段調研;認識互聯網+生態系統[3]。(3)分析及決策能力:利用項目管理軟件分析資源利用情況;掌握數據分析工具使用和理論;利用大數據信息進行市場分析。(4)解決問題能力:掌握軟件開發相關國家標準及法規;熟悉周邊高科技園區及雙創空間;熟悉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規定和法規;熟悉投融資渠道和路演相關標準;熟悉軟件領域及相關開發平臺和專業知識;利用互聯網推廣產品;熟悉快速開發平臺和原型設計軟件;了解互聯網商業模式。(5)人際交往能力:掌握從用戶角度探討問題的方式方法;掌握團隊溝通的積極方式。(6)學習力:快速掌握軟件專業知識;熟悉新技術的平臺;熟悉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規程。

四、結論

開展雙創教育,首先要明確雙創教育的核心要義在于明確培養目標的核心能力和行動領域,即解決“教什么”問題,然后再探討“怎么教”的問題。對于高職層次的雙創教育更要偏重實踐操作層次,弱化生澀理論。本文以軟件技術專業為參考,分析了該專業雙創教育培育能力目標,以供未來進一步深入探究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融合相關問題。

作者:張波 單位: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剛.基于軟件技術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模式探索[J].內江科技,2017,01(1):130-131

第11篇

本文以安慶職業技術學院農林類專業近五年的就業數據為基礎,分析導致就業質量偏低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高職農林類畢業生就業質量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

高職院校;農林類專業;就業質量;畢業生

一、安慶職業技術學院農林類畢業生就業情況

近五年,安慶職業技術學院農林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匯總結果如表1所示。2011屆畢業生來自植物保護和園藝技術專業,共89人。2011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對口分別為100%和70%,學生滿意度和企業滿意度均為90%。2012屆共147位畢業生,其中植物保護專業65人,園林技術專業51人,園藝技術專業31人。畢業生就業率和對口就業率分別為98.6%和75%,學生滿意度和企業滿意度分別為90%和91%。近三年,農林類專業畢業生在202~230人范圍內,來自植物保護、園藝技術、園林技術和食品技工技術(農產品加工及貯藏方向)四個專業。就業率≥97%,對口就業率超過70%,學生滿意度和企業滿意度約為90%。從提高高職農林類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角度分析,本校農林類畢業生就業情況無明顯優勢,如何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仍需深入探討。

二、導致高職就業質量偏低的因素分析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內涵,可從三方面進行理解。即畢業生工作和收入情況,其工作與受教育情況的吻合度,以及畢業生服務社會的能力[1]。如何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首先需對影響就業質量的關鍵因素進行分析。導致就業質量不理想的關鍵因素包括以下四點:

1.畢業生自我認知不足,職業定位不清晰。畢業生是就業的主體,該群體對自我認知不足,職業定位不清晰是導致就業難,就業質量不高的關鍵因素之一[2]。高職生源質量總體較本科院校低,在學習方面大多數高職學生延續之前的學習習慣,致使其未能較好的掌握專業知識及職業技能,導致就業競爭力偏度。另外,高職農林類畢業生向往舒適的工作環境和高薪職業[3],其對工作環境、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和職業定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從而導致就業困難,就業對口率偏低。

2.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和就業服務體制不完善。就業率等同于就業質量的評價體系是不合理和不科學的。在過分強調就業率的就業質量評價體系主導下,易出現高職院校就業服務不到位的現象。例如,就業工作服務人員誤認為其工作職責只是將畢業學生成功送往用人單位,而畢業生的就業對口情況、畢業生對母校的滿意度以及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均不重要,與其工作無關。甚至會因為片面追求就業率逼迫畢業生簽約,而畢業生因對工作崗位不滿意而離職。這會對畢業生的身心和就業觀產生巨大的負面作用。

3.創業培訓教育形式化,創業扶持力度不足。學校過分重視就業率忽視創業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創業培訓教育形式化表面化,對學生創業扶持力度不足的現象更為普遍[4]。聘任無創業經歷、企業工作經驗和相關培訓職業技術資格證書的人員進行創業培訓教育是不可取的。學生經培訓后全部頒發創業培訓合格結業證書,而無配套的創業扶持措施的現象也較為常見。創業培訓教育形式化,創業扶持力度不足的現狀,難實現就業質量的提升。

4.就業信息平臺融合不良,有效就業信息難甄別。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平臺較多,如學校和人才市場組織的招聘會以及智聯招聘、前程無憂、新安人才網等網絡就業平臺等。各就業信息平臺相對獨立彼此競爭未能有機融合,加之就業信息量龐大,要獲取有效就業信息如大海撈針,效率極低。這消耗了畢業生的有效擇業時間,也挫傷了他們的求職信心。

三、提高就業質量的措施

針對上述不利情況,主要解決措施包括四個方面。

1.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增進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規劃,按教學計劃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定期聘請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結合最新就業動態和高職農林類專業畢業生的實際就業情況,開展就業指導講座以促進畢業生制定合理的職業生涯計劃[5],增進自我認知,并形成正確的擇業觀[6]。

2.提高就業服務質量,實現全程跟蹤服務。建立就業率、就業對口率、就業滿意度、就業幸福感和持續跟蹤服務等并重的就業質量評價體系。明確就業服務人員的工作職責,對就業服務人員進行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培訓,提高就業服務質量,實現全程跟蹤服務。建立畢業班學生QQ群,微信群等多渠道跟蹤途徑為畢業生就業提供終生服務。

3.完善創業培訓,扶持學生創業。“教育+孵化”的創業模式為畢業生開展創業活動提供動力,將創業培訓與扶持學生創業有機的結合,有利于實現就業質量的提高。安慶職業技術學院農林類專業聘請企業家和企業高管進行創業培訓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學院孵化基地和校企合作企業共同扶持學生創業,并取得較好的成效。安慶職業技術學院農林類專業的“花顏草語”“、藝園果蔬”二個創業孵化小組是專業帶動孵化典型。喻嬡嬡同學組建的食用菌創業小組在校內實訓基地從事食用菌生產加工創業活動取得成功,其事跡被安慶電視臺和安慶晚報報道。

4.發掘農林類行業協會職能,建立有效就業信息共享平臺。農林行業協會在農林行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提供技術咨詢服務、監督規范市場和聯絡溝通等。深入發掘農林行業協會的服務職能,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有效信息搭建高效就業信息共享平臺,促進農林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安慶職業學院園林園藝系涉農專業和農林行業協會深入合作建立了高效的就業信息共享平臺,該平臺作為企業和畢業生交流溝通的橋梁,提高了畢業生和用人企業的滿意度。此外,學院和農林行業協會深入合作,優化了農林類專業及其課程體系的建設,促進了畢業生專業技能的提升,提高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世峰.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顧強,于善波.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與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5,2:3-4.

[3]昌蔚.農科類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現狀及就業對策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1.

[4]陳洪源.大學生創業扶持體系的國外經驗借鑒及國內現實構建———基于廣州6所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調查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4,11:215-220.

[5]李俊.農林類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初探[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4,4:128-129.

第12篇

關鍵詞:勝任力;創業勝任力;模型構建;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6-0292-03

引言

中國高校從1999年開始擴招,大學生人數持續增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總人數從1999年153萬增加到2009年的629萬,這表明中國的高等教育已進入到大眾化發展階段,但隨著中國高校的長足發展,大學生畢業數量的激增,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顯得日益嚴峻。中國社會調查所2009年在全國各地的調查顯示,2009年大學生就業率整體為70%左右,而國內外專家也預測在世界范圍內大學生未來的就業率只能在50%左右。同時,大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普遍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因而在中國目前的就業環境中常常處于弱勢地位。

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除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積極尋找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措施外,引導、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是一個長遠的、根本性的途徑。世界高等教育會議明確提出:為方便大學生就業,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應成為高等教育主要關心的問題,大學生將越來越不僅僅是求職者,而將首先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2009年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創業放在突出位置,引導畢業生自主創業,發展自身優勢。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雖擁有較豐富的理論知識,卻缺少實踐的經驗,再加上大學生大都是青年人,對自我的控制還不夠成熟,這就決定了大學生創業與其他群體的創業活動有很大的區別。一方面,目前中國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大多集中于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屬于就業型創業,有別于西方國家的機會性創業;另一方面,中國大學生的創業失敗率高達80%,也有別于西方國家的50%,雖然存在市場環境的不同等多種因素,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普遍缺失。

在中國的高等教育中,對素質的教育提了很多年,但由于一方面對大學生素質的構成內容一直沿襲著傳統的理念,沒有加入時代的特色,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對大學生素質更多的是一種定性的研究,缺乏定量的、科學的指標體系,因而造成中國大學生在校所受的素質鍛煉與培養不能有效地幫助其畢業時的創業活動,從而導致中國大學生的創業失敗率遠遠高于國際的平均水平。

一、文獻綜述

(一)勝任力研究溯源

勝任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教授McClelland 教授1973 年在《測量勝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用評價勝任力來取代傳統智力測量。他認為,用智力測驗(如智商)等來預測工作績效或職業生涯的成功時,其預測的準確度比較差,而且具有嚴重的偏差[1]。所謂勝任力通常是指在一個組織中績效優異的員工所具備的能夠勝任工作崗位要求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自McClelland(1973)提出“勝任力”以來,中西方學者對勝任力進行了大量的研究。Boyatzis在1996年提出勝任力是指影響個人在工作中表現出更高工作績效及成果的基本關鍵特性[2]。Pary在1998年提出勝任力是影響個人工作績效的最主要因素,是一個包含知識、態度及技能等相關因素的集合,可由一個可以接受的標準加以衡量。而Jorgen Sandberg(2000) 認為,工作勝任力并不是指個人所有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指在工作中所使用的知識和技能[3]。總結他們對勝任力概念的界定,勝任力的內涵通常包括以下三個重要方面:(1)與工作績效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可以預測員工未來的工作業績;(2)與工作情景相關聯,具有動態性;(3)能夠區分績效優秀者與績效一般者。因此并不是一個員工所具有的知識、技能、個人特征都可被認為是勝任力,只有滿足上述三個重要特征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征才能被認為是勝任力。

(二)創業勝任力特征的研究起源

創業者是創業的主體,在創業中承擔著機會識別、資源配置、戰略執行的職責,一定程度上講,創業成功就是創業者能力作用的結果。因此,對創業者的能力素質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以往的創業研究,對創業者能力素質的探究主要是從心理特征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成功的創業者一般具備以下心理特質:成就動機、內控傾向、風險承擔傾向、不確定性容忍、自信和創新意識。但這些僅從創業者個體心理特征出發。

(三)創業勝任力的界定

1994 年,Chandler 和Hanks 首次提出創業勝任力概念,并把它定義為識別、預見并利用機會的能力,是創業的核心能力,會隨著創業者對市場的熟悉程度而不斷加強[4]。中西方學者紛紛提出自己對勝任力的理解(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一)基本勝任力詞典

一般的勝任力詞典是指常見的勝任力概念框架及其行為指標。這種勝任力詞典,典型地包括20~40個勝任力,每一個勝任力有5~15個行為指標。在勝任力建模中,勝任力詞典有幾個用途:第一,它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概念框架,或為模型建構工作提供一個起點。框架在有關工作要求的初始觀念分類中有重要作用,模型建構者可以自由地修改和增刪這個框架。第二,在小組會議中,使用框架,請每一個參加者把這一系列與工作有關的勝任力按照其重要性排序。第三,框架能夠用于指導行為事件分析。最終建構的模型不會受一般勝任力詞典的制約。可以使從一個或多個基本勝任力中抽取出來的勝任力概念化,也可以區分出新的與現存的勝任力沒有任何關系的新的勝任力。

一個完整的勝任力詞典,包括勝任力名稱、定義、行為描述及行為水平等級。在同一個組織內部,建構多個勝任力時,為了保證那些基本的技能和個人特性總是用同樣的勝任力名稱描述,基本的勝任力詞典是必要的。組織評議、修改一套基本勝任力,然后用來建立個別勝任力模型的組塊。不管在什么地方使用勝任力,它的基本定義都一樣,但它的行為描述從一個工作到另一個工作則是變化的。行為指標也可取自基本的勝任力詞典,這種詞典包括最普通的勝任力和在幾個勝任力模型中預先已經識別出來的行為指標。每個勝任力可劃分為幾個關鍵的維度,每個維度按照效果的大小排序。最高水平的描述顯著的績效,最低水平的描述較差的績效。Lyel和singespneecr運用這一途徑開發了一個產生勝任力水平的基本集合。成為許多研究者開發勝任力的基本依據。

(二)勝任特征核檢表

本研究中,采用《勝任特征核檢表》進行問卷調查。編制《勝任特征核檢表》時,借鑒了HyaGroup公司的“基本勝任力詞典”。共得出53項勝任特征,要求被試從中選擇對創業者最為重要的若干勝任特征。

三、中國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一)中國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分析

我們選取武漢某高校發放《勝任特征核檢表》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對300名具有創業選擇意愿的在校生的問卷調查,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創業勝任力分別是:創新能力(30.5%),領導能力(29.5%),經營管理能力(27.8%),人際交往能力(25.4%),專業技能(6.1%) 。

根據勝任特征核檢表,得到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特征如下:人際能力;機會能力;創意和創新力;創業激情;團隊建設能力;市場洞察力和營銷能力;資金籌集和運作能力;心理素質;自我控制與管理;專業知識;學習能力;時間管理;決策能力;概念性思維;戰略管理等。

(二)中國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我們進一步進行運用專家小組法和文獻回顧法得出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模型(見下圖):

四、研究討論

機會能力,通過各種手段識別和開發市場機會的勝任特征。關系能力,基于個體之間及個體與群體之間交互作用的勝任特征,如通過接觸、聯絡、溝通和人際技能構建一種合作和信任關系。概念能力,反映創業者行為的各類概念勝任行為,如決策能力、理解和吸收復雜信息能力、風險承擔和創新能力。組織能力,組織協調各種內外部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資源的勝任特征,包括團隊建設、領導員工、培訓和控制等。戰略能力,制定、評價和實施組織戰略的勝任特征。承諾能力,驅動創業者持續推動業務的勝任特征。

自我管理能力指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資源(時間、金錢、信息等),能夠運用科學管理方法而開展的自我學習、自我規劃、自我控制、自我開發與自我激勵等一系列的活動的能力。知識能力是反映知識吸收和轉化效率的重要指標,其含義是指知識擁有者具有的以知識為核心的各種能力的綜合。

這八個維度都是大學生創業應具備的必不可少的能力。

結論與展望

本文運用問卷調查的實證方法得出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特征,并根據專家小組法和文獻回顧法構建了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模型。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模型對于研究大學生創業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有創業意愿的在校大學生進行創業準備提供了一個參考。

但是本文只是簡單的模型構建,并沒有提供直接測量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具體量表,學者將在未來的研究中繼續進行調查,以期得到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量表,從而更科學的研究大學生創業,解決中國大學生創業困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McClelland.L.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Boyatzis.R.E.The competent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M].New York:Wiley―Interscience,1982.

[3]Sandberg J.Understanding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1):9-25. [4]Chandler.G.N.&Hanks,S.H.Founder competence,the environment,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3):77-89.

[5]王重鳴.管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穴市| 荔浦县| 东辽县| 社会| 博野县| 丹凤县| 卫辉市| 沁水县| 新营市| 都昌县| 安康市| 龙海市| 枞阳县| 奇台县| 西宁市| 鄂伦春自治旗| 禹州市| 洱源县| 岢岚县| 高雄县| 兴和县| 都匀市| 北海市| 广宁县| 阆中市| 太康县| 渭源县| 玉林市| 安仁县| 仪征市| 饶河县| 佛教| 洛阳市| 邓州市| 静乐县| 两当县| 天台县| 嫩江县| 温宿县| 宁南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