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口腔癌

口腔癌

時間:2023-02-23 17:53: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口腔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什么是口腔癌

口腔癌是發生在口腔黏膜上皮如舌、頰、口底、腭、牙齦等部位的惡性腫瘤,其中鱗狀細胞癌(鱗癌)所占比例在90%以上,所以我們提到的口腔癌常泛指口腔鱗癌。在我國,口腔癌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發病率的1.5%~5.6%,位居全身惡性腫瘤的第6位??谇话╇m然發病率不高,但由于我國人口龐大,每年約有3-5萬新發病例,而且死亡率較高,給人們的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口腔癌常見于40~60歲的中老年患者,男性較多見,腫瘤生長迅速,破壞性強。初期病變僅局限于黏膜表層,對于極早期者,觸之質地較柔軟,和正常的組織相似。病變進一步發展可形成質地較硬的腫塊。當其向周圍侵潤生長時,可破壞鄰近的組織器官出現不同的功能障礙,如最常見的舌癌主要表現為舌疼痛、麻木,侵犯舌肌時可引起舌運動受限,進食困難,語言表達不清等癥狀;牙齦癌多以牙齦出血,牙齒疼痛、松動等癥狀就診。對不同部位口腔癌的治療方法,手術切除的方法各有不同,修復相應組織器官缺損的方法也不同。

口腔癌的病因

口腔癌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涉及的病因及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飲酒、病毒感染、營養不良、飲食習慣和局部刺激等等,其中尤以吸煙的危險j生最大。

吸煙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吸煙與口腔癌的發病有關。吸煙主要通過兩條途徑發揮其潛在的致癌作用:一是煙草刺激直接接觸口腔黏膜,二是煙草中的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后通過血液循環對口腔組織再發生作用。確診為口腔癌的患者一半以上有吸煙病史,且吸煙量的大小和吸煙史的長短與口腔癌的發病風險成正比。

過度飲酒

近年來,口腔癌有年輕化、女性患者比例增加的趨勢,這主要與青少年及女性吸煙人數增加有關,另外被動吸煙對這類人群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過度飲酒是另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它主要增加舌癌和口底癌的發病風險,酒精可引起黏膜燒傷從而增加致癌物質的吸收。同時,吸煙和飲酒還對口腔癌的發生起協同作用。

長期慢性刺激

除了上述兩種主要的致癌因素外,長期慢性刺激也是重要的致癌因素之一。例如中老年患者口腔內可能殘留許多殘根,銳利的牙尖,不良修復體等,如果不能及早治療,它們會損傷對應部位的黏膜組織,一方面破壞了正常的黏膜屏障,降低了局部組織對致癌因素的抵抗力,同時也促進了這些物質的吸收。許多舌癌和頰癌患者在臨床檢查時可以發現腫瘤對應的牙槽突上有殘根、殘冠或不良修復體滯留。

不良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

所謂“病從口入”,一些特殊或不良的飲食習慣和口腔衛生習慣,也可能造成口腔癌的發生。很多口腔癌患者都有喜歡吃燙食的嗜好,食物的高溫會燙傷口腔黏膜,而口腔黏膜的代謝非常旺盛,這層燙傷而脫落的表層黏膜會很快的被新鮮的上皮所替代,如此反復,容易引起黏膜的異常增生,從而增加口腔癌的發病風險。另外,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咀嚼檳榔的習慣,長期咀嚼檳榔也是口腔癌的危險因素之一。在這些地區口腔癌的發病率要明顯高于其他地區。

精神因素

此外,口腔癌的發生與一些內在因素如精神心理因素、遺傳因素、機體免疫等因素相關。精神過度緊張,心理失衡會造成人體功能失調,可能利于腫瘤的發生發展。

遺傳因素

和其他許多惡性腫瘤一樣,遺傳因素和口腔癌的發生發展之間的關系也非常復雜。我們在對口腔癌患者采集病史時發現,許多口腔癌患者存在家族病史。這種所謂的“遺傳”,和一般意義上的先天性遺傳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它并不是將口腔癌疾病本身遺傳給下一代,而是其下一代相對更容易發生口腔癌,相同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是這種遺傳的重要原因。

口腔癌的早期癥狀

口腔癌的發病部位一般比較表淺,加上口腔黏膜感覺比較靈敏,所以口腔前部的腫瘤容易早期被發現。

口腔后部的腫瘤直視困難,并且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癥狀,所以多是在進行全面的口腔檢查時才能發現。

和其他惡性腫瘤一樣,早發現、早治療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

口腔癌的治療

口腔癌的治療目標是切除腫瘤,保護和保存重要的器官結構和功能,避免或盡量減少后遺癥,預防口腔癌的再次發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目前口腔癌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提倡多個學科的綜合治療。對于早期腫瘤,單純手術往往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同時患者遺留的功能障礙更輕微。而晚期患者,如果有手術條件,仍建議手術治療,術前或術后配合放化療等綜合治療,并在手術切除腫瘤的同時做缺損組織的修復重建,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由于頭頸部有許多重要的組織結構,包括大血管、重要的神經等,因此早期患者手術難度較小,患者更易于恢復。而晚期患者腫瘤可能已經臨近或者直接侵犯重要的神經血管,很難保證徹底切除,手術效果也大打折扣。對于那些已經出現遠處轉移的患者,則不屬于手術治療的范圍。對此類患者應采取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綜合治療。

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醫生在設計腫瘤最佳治療方案時,同樣也要慎重考慮患者的職業、經濟承受能力、主觀意愿和依從性等。在這些因素當中,患者的依從性將會對疾病的治療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臨床上很多患者在術后并不能及時甚至繼續堅持從前的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如果這些危險因素持續作用,那么會促使腫瘤復發。

目前很多關于中醫治療癌癥的宣傳,因此很多患者因擔心手術或者放化療造成的并發癥,盲目選擇中醫治療,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應該指出,中醫對于調節自身的免疫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口腔癌的治療中,中醫并不是主要的治療手段,正如前面所述,早期的口腔癌手術是最佳的治療方法。對于晚期患者,在進行綜合治療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將中醫作為一種調節自身免疫力的輔助手段,但是應根據自身的病情,并且遵循??漆t生的醫囑執行,切不可盲目使用,貽誤甚至錯誤治療。

復查時間

口腔癌患者在手術治療后要非常重視下次復查的時間和術后的各種注意事項。在手術治療后一兩年內是復發和轉移的高發時期,如及時發現可能需要再次接受手術治療。

一般而言,術后第一年每個月復查一次,第二年每2個月復查一次。同時如果患者發現任何口腔異常,應及時復查。此后根據病情及主治醫師意見安排復查時間,有些患者需要復查的時間較長,甚至終生定期復查。

很多患者由于地理因素的原因并不能做到上述較頻繁的復診,有些患者還以信件、網絡等方式向醫生反饋自己的病變情況,但是由于對專業知識的缺乏,患者提供的信息并不準確,所以還是建議廣大患者,如果懷疑自己出現了復發的跡象,應及時到??凭驮\,外地的患者也可以先到當地醫院進行初步檢查,根據檢查情況決定下一步計劃,這樣不僅確保了您的健康,也節省了患者和醫生的時間。

口腔癌的預防

口腔癌總體的5年生存率在65%左右。早期發現口腔癌病變可大大改善患者的術后功能狀況及疾病的發展結果,但遺憾的是,許多患者就診時已屬晚期。因而要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就要力爭做到早期發現和診斷治療。

首先要認識到口腔癌的危害性,提高對癌瘤的警惕性,了解一些防癌知識。例如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吃過燙、刺激性強的食物,提倡戒煙并控制飲酒,了解早期癌癥癥狀的特點,有懷疑時及時發現就診。其次消除或減少各種致癌因素,及時處理殘根、錯位牙,以及磨平銳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復體,以免口腔黏膜經常損傷和刺激,在接觸其他有害工業物質環境下工作時,要注意加強防護措施。再者要早期發現并治療各種癌前病變。

第2篇

口腔癌是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病,多發生于40~70歲成人。男性多于女性,以舌、牙齦、腭、上頜為常見。常向區域淋巴結轉移,晚期可發現遠處轉移??梢鹁植拷M織潰爛、疼痛、張口受限以及睡眠差、營養不良等,因此患者及家屬心理負擔重,郁悶、情緒不佳直接影響術后愈合情況。我院2003年4月~2007年5月共進行此類手術12例。取得良好的臨床結果,現將圍手術期護理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齡60歲。舌癌8例,口底癌2例,唇癌2例,均行病害擴大切除加下頜骨方塊截骨加雙側舌骨上淋巴結清掃術加氣管切開術,術后入監護室監護7~10天,其中皮瓣完全壞死1例,部分壞死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護理人員專業知識的準備:口腔科專業護士應與醫師一道參加術前病例討論,充分了解手術的方式、麻醉方法及手術過程,制定護理計劃,對癥施護,減少并發癥發生,縮短術后恢復期。

2.1.2 患者的心理護理:惡性腫瘤患者對自己所患疾病有恐懼感,甚至悲觀失望,擔心手術效果不好。對此,護理人員應關心患者,向患者做細致的解釋工作,講明手術的必要性和術后可能出現暫時的張口受限,語言、咀嚼功能障礙等現象。

2.1.3 術前觀察病情:較大的口腔癌患者,有可能術前就有堵塞咽腔引起的呼吸不暢。因此術前要密切觀察病情,多巡視、觀察、詢問,保證患者排除手術禁忌證,以較好的身體狀態接受手術。

2.1.4 術前口腔準備:由于術前進行了化療,局部抵抗力下降,為了預防術后傷口感染,促使傷口愈合。生活能自理的患者除督促保持口腔衛生外,還應給予漱口水經常漱口。病情重的患者由護士做口腔清潔,可用棉簽或口腔檢查鑷夾持棉球清洗,清洗時動作要輕柔,防止損傷口腔黏膜。

2.1.5 術前皮膚準備:手術前應做好皮膚準備,用肥皂水清洗面部并剃除術區毛發,同時還應剪除鼻毛。需做皮瓣轉移的皮膚區用同樣方法處理。如果需用前臂皮瓣整復舌癌術后缺損,則要避免在前臂進行注射,以免影響皮瓣的制取。

2.2 術后護理

2.2.1 對護理環境的要求:空氣消毒,房間保持一定的濕度,尤其對轉移皮瓣者,使用空氣濕化器。

2.2.2 術后:全麻未完全清醒前應取平臥位,頭偏向健則。行一側頸淋巴結清掃術者,可向患側臥位,以利引流。口內植入皮瓣者,清醒后取半臥位,床頭抬高15~20度,以有利于呼吸及靜脈回流,減輕腫脹。

2.2.3 呼吸道觀察:口腔癌手術的特點是手術范圍廣、時間長、術后局部反應重、易發生水腫、血腫阻塞呼吸道。在72小時內須嚴密觀察呼吸及病情變化,即使已行氣管切開也要嚴密觀察呼吸情況,有無煩躁不安的表現,平臥時呼吸是否自如,有無缺氧癥狀。

2.2.4 頸部負壓引流的觀察:觀察負壓引流是否通暢和保持負壓狀態,同時觀察引流液的數量、顏色和性質,24小時引出液超過300 ml以上,顏色鮮紅,則考慮術區是否有出血,須立即報告醫生做出處理。

2.2.5 移植皮瓣觀察:密切觀察皮瓣的顏色,正常皮瓣顏色與供皮區顏色相一致。如皮瓣顏色變暗、發紺,則說明靜脈淤血,如灰白色,則提示動脈缺血,應及時探查。包括皮瓣溫度,血液充盈情況,針刺出血狀況等。

3 健康指導

3.1 向患者介紹手術后護理措施,使患者正視現實,穩定情緒,順應手術計劃,術后及時告知手術效果,鼓勵其大膽咳嗽、排痰,進行適當的活動,傳達有利的信息,給予鼓勵和支持。

第3篇

長期吸煙與酗酒

長期吸煙者患口腔癌的幾率比不吸煙的人高出4倍。吸煙又酗酒的人患口腔癌的幾率更高。這是因為香煙中的尼古丁是一種致癌物,長期刺激會直接導致口腔黏膜癌變。

不注意口腔衛生

經常不刷牙漱口,或者長期使用劣質牙刷等,為細菌或霉菌在口腔內滋生、繁殖創造了條件,從而有利于亞硝胺及其前體的形成,引發口腔炎癥。一些細胞處于增生狀態,對致癌物更敏感。這些原因都可能促使口腔癌發生。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降低了人體的免疫力,導致新陳代謝失衡。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口腔黏膜上皮增厚、角化過度,微量元素攝入不足,如食物含鐵量低、總蛋白和動物蛋白攝取量不足、鋅缺乏等,可能導致黏膜上皮損傷。這些都為口腔癌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長期異物刺激

牙齒磨損所形成的銳利邊緣、有毒物質制作的假牙、假牙制作不當或粗糙不平等,別看這些異物微小,但它們長期與口腔舌部、頰面摩擦,刺激口腔黏膜,就會產生局部慢性潰瘍。如果潰瘍一個月以上未愈就要注意,應盡快到醫院檢查看看是否已經發生惡變了。其他如口腔黏膜白斑與紅斑也可能轉化為癌癥。

防治口腔癌的關鍵在于一個“早”字。平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預防口腔疾病。如果在口腔內出現小潰瘍或小顆粒腫塊,千萬別掉以輕心。檢查治療時不要圖方便,圖便宜,更不要盲目相信游醫,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診治。

第4篇

摘要目的:比較0.5%聚維酮碘液與生理鹽水溶液在口腔癌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口腔科2010年6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療患者87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采用生理鹽水溶液口腔護理,觀察組采用0.5%聚維酮碘液口腔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口腔護理效果及口臭、口腔真菌感染發生。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舒適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口臭、口腔真菌感染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口腔癌術后患者口腔護理液宜首選0.5%聚維酮碘溶液,可抑制口腔細菌生長,提高口腔護理效果。

關鍵詞 0.5%聚維酮碘液;生理鹽水;口腔癌;口腔護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43

相關研究證實,致病菌極易在機體口腔內環境中定植和大量繁殖,正常人由于具有自身潔凈作用,可有效清除口腔致病菌,故嚴重感染發生率較低[1]。而口腔癌術后患者具有手術創面廣泛、血液大量滲出和唾液每日分泌量明顯減少等特點,而且術后長期禁食使得患者口腔自潔功能明顯減弱,致病菌快速繁殖導致創口嚴重感染,影響手術治療效果,故對口腔癌術后患者采取有效的口腔護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我科采用0.5%聚維酮碘液口腔護理,效果良好?,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本院口腔科2010年6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療的患者87例,根據數字表法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觀察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齡為(62.4±7.4)歲;疾病類型為牙齦癌18例,舌癌10例,口底癌7例,唇癌4例,硬腭癌3例。觀察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64.2±8.1)歲;疾病類型為牙齦癌20例,舌癌9例,口底癌8例,唇癌5例,硬腭癌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口腔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口腔護理采用生理鹽水溶液沖洗,觀察組患者口腔護理采用0.5%聚維酮碘液沖洗。均由相同護理人員進行,沖洗操作時需將患者床頭抬高15~30°,頭偏向一側,依次對患者牙面、頰部、舌面、咽部和硬腭等部位進行緩慢沖洗,沖洗過程中使用吸痰管吸凈口腔內液體,吸痰管負壓控制在0.04~0.06 mPa,可使用長棉簽輕拭血痂和口腔分泌物附著部位,直到吸出液變得清澈為止。

1.3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口腔舒適度,其中口腔舒適度指標包括患者主訴是否有口干、惡心、嘔吐等;患者口腔舒適度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0~10分為舒適度范圍,7~10分為舒適,4~6為較舒適,0~3分為不舒適;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口腔護理后口臭、、口腔真菌感染及口腔潰瘍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均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后舒適度比較(表1)

2.2口臭、口腔真菌感染發生情況比較(表2)

3討論

正常人體口腔內有大量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存在,口腔癌患者術后3 d內口腔細菌大量繁殖,此外患者免疫防御系統能力明顯降低,可出現口臭、口腔炎癥反應、出血和潰瘍等多種并發癥[3]。本研究結果顯示,對口腔癌術后患者采用口腔沖洗護理,不但有效清除口腔內污染血塊和黏液,還可明顯降低黏膜組織和口咽部的細菌吸附力,并隨著沖洗液而排出體外,沖洗護理過程中用長棉簽輕拭血痂和黏液,可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速度,維持正常的口腔免疫防御反應功能,從而降低口腔感染的發生率[4]。

既往臨床采用生理鹽水溶液行口腔沖洗護理,水分蒸發后可形成高滲溶液,氯化鈉大量積蓄在口腔黏膜組織上,導致上皮細胞出現脫水、皺縮和破裂等病理改變,臨床表現則主要為口干、黏膜出血等。此外生理鹽水溶液的咸味可導致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5],而使用0.5%聚維酮碘液沖洗口腔黏膜組織時可逐漸發生分解,其中的活性碘成分緩慢釋放后可氧化細菌活性基因,使蛋白變性,最終達到殺菌的目的。此外0.5%聚維酮碘液不但具有刺激作用小、毒性損害程度輕微、殺菌能力持久且強效等特點,而且具有清香味可消除口腔異味,是一種有效的口腔護理液[6]。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舒適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主要是生理鹽水溶液可減少致病菌菌落,但其本身對口咽部致病菌無明顯的抑制作用,也不會對口腔pH值造成影響,而口腔癌患者口咽部定植菌主要以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主[7-8],0.5%聚維酮碘抑制大腸桿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生長作用強于生理鹽水溶液。

本研究結果還發現,觀察組口臭、真菌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因此,口腔癌患者術后口腔護理液應首選0.5%聚維酮碘溶液,可抑制口腔細菌生長,提高護理后舒適度和改善口腔癥狀。

參考文獻

[1]鐘雪蓮,云小蕊,王秀榮,等. 兩種口腔護理溶液口腔護理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8,22(12B):3258.

[2]羅姜.不同口腔護理方法和口腔護理液在口腔清潔中的效果比較[J].重慶醫學,2008,37(20):2377-2379.

[3]蔣瑾秀.口腔護理新方法的應用研究[J].全科護理,2009,7(4C):1116-1117.

[4]徐佑蘭,何騰霞,李明霞.頸部帶蒂皮瓣修復口缺損的圍手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2):163.

[5]朱虹,陳會生,徐寧,等.不同口腔護理液對口咽置管患者口腔內環境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3,28(14):54-55.

[6]曾和英,江金燕,林蓉,等.口腔癌術后兩種口腔護理液的沖洗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08,7(2):134-135.

[7]肖煒,張獻珍,劉海燕.不同口腔護理液的護理效果對比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7(8):20-21.

[8]姜連英,姚爽,李秋菊.兩種口腔護理液預防ICU患者口腔感染的效果[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6):3558-3559.

第5篇

(赤峰學院附屬醫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目的:初步探討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掃術在口腔癌治療中的應用.方法:對2000年5月~2013年12月就診于赤峰學院附屬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的64例口腔癌NO期患者,行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掃術并隨訪,進行回顧分析.結果:64例中術后病理分析有26例淋巴結陽性,頸淋巴轉移率為42.5%,隨訪1~10年,未見有頸部淋巴結轉移.結論: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掃術能有效地控制NO期口腔癌的頸部淋巴結轉移.

關鍵詞 :口腔癌;肩胛舌骨上清掃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2-0083-02

口腔癌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以鱗狀細胞癌為主,易發生頸淋巴結轉移.頸淋巴轉移的早期診斷困難,但頸部淋巴結轉移是影響口腔癌預后的重要因素.國內外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口腔癌頸淋巴轉移率在19~38%不等.傳統治療多采用根治性頸淋巴清掃術,雖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存在較明顯的并發癥,近年來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掃術逐漸部分取代根治性頸淋巴清掃術.本院2000年5月~2013年12月應用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掃術治療口腔癌N0期病例64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搜集赤峰學院附屬醫院口腔頜面外科2000年5月~2013年12月64例行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掃術的口腔癌患者(男44例,女20例,年齡最大71歲,最小21歲,平均年齡51.5歲).所有病例中舌癌28例,頰癌14例,口底癌9例,上齦癌3例,下齦癌10例.所有病例按TNM分期診斷,均為N0或N1a,其中T1N0M0 6例,T2N0M0或T2N1aM0 9例,T3N0M0或T3N1aM0 28例,T4N0M0或T4N1aM0 21例.T3+T4共有49例.

1.2 頸部淋巴結轉移病理診斷:頸部淋巴結清掃標本術中標明解剖分區,根據世界抗癌聯盟(UICC)口腔癌解剖分區及分期標準(1987)分組,常規取材包埋制片,病理科兩名醫師會診確定淋巴結轉移.

2 結果

2.1 64例口腔癌,發生頸淋巴結轉移者26例,轉移率40.6%;其中轉移到Ⅰ區14例,占53.8%;轉移Ⅱ區者10例,占38.5%;跳躍性轉移直接到Ⅲ區和Ⅳ區者2例,占7.7%.

2.2 口腔癌的發病部位,舌癌的頸淋巴轉移率為35.7%(10/28),主要轉換部位是Ⅱ區約28.6%(8/28).頰癌頸淋巴轉移率為64.3%(9/14),主要轉移到Ⅰ區占42.9%(6/14).口底癌的頸淋巴轉移率44.4%(4/9),為Ⅰ區轉移.下齦癌頸轉移率為30.0%(3/10),主要是Ⅰ區和Ⅱ區.上齦癌轉移率33.3%(1/3),Ⅰ區和Ⅱ區均有轉移.舌癌和頰癌各有1例為跳躍性轉移.

2.3 從TNM分期看,T3+T4共49例,有18例發生頸淋巴轉移占轉移人數的76.9%(20/26).

2.4 64例口腔癌患者術后隨訪1-10年,均無頸部淋巴結轉移.

3 討論

口腔癌占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的95%[1],治療預后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惡性腫瘤綜合治療的興起,以及人們對生存質量要求的提高,產生了保存性功能性外科的概念[2].頸部淋巴轉移是影響口腔癌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頸淋巴轉移和原發病變的部位、大小、生長類型、病理分化程度及浸潤深度密切相關.根治性頸淋巴清掃術對口腔癌頸部淋巴轉移控制效果較好,但也存在頸內靜脈切除后的顱內血液回流障礙、副神經切除后的肩功能障礙和胸鎖乳突肌切除后的頸部畸形等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因此對口腔癌N0期病例選擇根治性頸淋巴清掃存在過度治療可能.

近年來隨著對口腔癌頸淋巴轉移模式的深入研究[3,4],人們發現口腔癌最易轉移至頸深淋巴結縱鏈上部,其次是下頜下、頦下和頸深中淋巴結,即口腔癌Ⅰ-Ⅲ區淋巴結轉移占總淋巴結轉移的92%.也有研究認為口腔癌淋巴轉移近100%局限在Ⅰ-Ⅲ區[5].從而提出了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掃術,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掃術是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的一種,其清掃范圍包括Ⅰ區(頦下三角和下頜下三角),Ⅱ區(頸靜脈上區)和Ⅲ區(頸靜脈上區),保留了Ⅳ區(頸靜脈下區)和Ⅴ區(頸后三角),與傳統的根治性和改良根治性頸淋巴清掃術相比術后患者并發癥較少.

研究表明口腔癌頸部淋巴結存在隱匿性轉移,特別是發生在Ⅳ區的所謂“跳躍性轉移”.本組病例術后病理報告跳躍性轉移直接到Ⅲ區和Ⅳ區者共2例,占7.7%,其中一例為舌癌,一例為頰癌均為T4病人,所以對于臨床分期較高的舌癌和頰癌,可以考慮進行擴大至Ⅳ區的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掃術.部分研究表明術后頸部放療能夠改善預后[6],同時國內學者通過對大量病例的回顧分析,認為對于N0期口腔癌患者的淋巴結處理,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掃術與根治性頸淋巴清掃術的預后無明顯差異[7].

影響口腔癌預后的因素較多,因此在制定頸淋巴清除術的術式時,應根據其發生部位、浸潤程度、病變的大小、淋巴結的表現,以及術前化療的反應為評價,做出個性化設計.術前檢查頸部淋巴結陰性,且病變浸潤較淺,臨床分期較好者一般應選擇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除術.而對臨床淋巴結陽性或疑有轉移可能者,且腫瘤浸潤程度較重者應選擇傳統的根治性頸淋巴清掃術或改良根治性頸淋巴清掃術.

參考文獻:

〔1〕孫樹征,王佩玉,等.口腔頜面腫瘤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81.

〔2〕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三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23.

〔3〕Kerrebi jn J D, Freeman J L, Irish J C, et al .Supraomohyoid neck dissection .Is it diagnostic or therapeutic.[J]HeadNeck, 1999, 21(1):39.

〔4〕余世斌,李金榮,李祖兵,等.肩胛舌骨上頸淋巴清掃術對控制口腔癌N0淋巴結轉移的作用[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4,2(3):158.

〔5〕Davidson B J , Kulkarny V, Delacure M D, et al.Posterior triangle metastasi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J] Am J Surg, 1993, 166 (3):395.

第6篇

關鍵詞:頦下瓣;口腔癌;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449-02

頦下瓣用于整復口腔癌術后局部組織缺損,其厚薄適度;供區鄰近口腔,術后無明顯畸形,瘢痕并明顯;并且操作簡單、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有益于患者康復,是鄰近帶蒂組織瓣中理想的修復方法[1]。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對16例口腔頜面惡性腫瘤患者行腫瘤切除,并采用頦下瓣一期修復口腔頜面部組織缺損,效果良好,現將有關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齡37~74歲,中位年齡51歲;舌體鱗癌7例,口頰鱗癌5例,下牙齦鱗癌3例,上腭鱗癌1例。

1.2 手術方法簡介:手術原發灶切除必須保證足夠的安全切緣,常規在腫瘤邊緣外2cm將原發灶切除,術中對切緣進行術中快速病理切片檢查,以確保顯微鏡下腫瘤切除干凈,切緣為陰性。方法是先自皮瓣下界切開達皮下,沿皮下脂肪深面、下頜舌骨肌淺面向上潛行分離,分離識別頦下動靜脈和面神經下頜緣支并加以保護,沿下頜骨下緣切開皮瓣上界;自遠端將皮瓣向蒂端翻起,所形成的島狀瓣穿口底隧道達口內缺損區或穿經面部隧道達面部缺損區或折疊后用于洞穿性缺損,供區直接拉攏縫合[2]。

1.3 結果:本組15例皮瓣存活,1例皮瓣部分壞死,皮瓣完全成活率93.75%。術后1年患者3例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13例患者術后1年無復發。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口腔癌目前治療仍以手術為主,而手術可造成患者容貌損害,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心理。針對患者的這種心理特點,讓患者充分了解頦下瓣在修復口腔癌切除術后組織缺損的優勢,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對術后傷口腫脹、疼痛、復發等擔心進行解釋,癥狀會隨著傷口的愈合逐漸減輕與消失。通過既往成功患者的圖片,鼓勵患者,以使其達到最佳的心態接受手術,提高患者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

2.1.2 口腔護理:術前常規進行全口牙列潔治并拋光,并0.9%生理鹽水并3%雙氧水進行口腔護理。鼓勵患者飯后刷牙漱口,改變吸煙飲酒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

2.1.3 皮膚準備:按外科手術要求術區備皮(剃須)。

2.1.4 合并癥的護理:本組患者年齡偏大,其中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病較多。這些疾病不僅影響手術中的安全,而且可能引起皮瓣血管吻合口血栓的形成,影響皮瓣的成活和傷口的愈合。本組病例中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壓5例。對糖尿病患者每日監測血糖,并按醫囑調整胰島素用量,術前空腹血糖連續3~5天低于8mmol/L方可手術;對高血壓病患者,每日監測血壓,進行系統降壓治療,血壓降至150/95mmHg以下,血壓穩定5d左右可進行手術治療。

2.2 術后護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暢:口腔手術患者,術后由于局部病灶切除、頸淋巴清掃、皮瓣修復口腔缺損等眾多因素,患者氣道腫脹明顯,必須在術后給予密切監測。對于已作氣管切開患者,應嚴格按氣管切開護理常規,2周后試行堵管,無呼吸困難拔管。為防止口腔分泌物沿導管回流入氣管,保留套管外氣囊一定的氣壓。拔管時,先吸凈口咽腔及氣管內的分泌物,再拔除導管,同時置氣管切開包于床邊備用。

2.2.2 移植皮瓣護理:密切觀察皮瓣的溫度、顏色,并進行毛細血管充盈試驗,即用針頭或棉簽壓迫皮瓣1s后放松,觀察皮瓣顏色的恢復時間,3~5秒內恢復為正常,術后1~3天內觀察記錄皮瓣血運狀況,每小時1次,術后3~7天改為4小時觀察1次。張口困難者,使用開口器協助,用手電筒照射,直接觀察。頦下瓣移入口腔頜面部后,皮瓣應質地柔韌有彈性,顏色仍保持原股部皮膚顏色,若皮瓣顏色變紫,并有細小水泡形成,可能為靜脈栓塞;若皮瓣顏色呈蒼白或蠟黃,表示動脈供血不足;若皮瓣位于口腔的深部,用一般方法無法準確判斷毛細血管充盈試驗結果時,可用棉簽擦拭干凈皮瓣的分泌物,消毒皮瓣后用7號注射器針頭扎刺皮瓣,觀看針眼處是否出血及血滴的顏色,針眼出血速度適中、顏色鮮紅不暗,說明皮瓣血運正常,也可以使用多譜勒探測器監護移植皮瓣的微動脈搏動[3-6]。本組1例患者由于術后原因出現皮瓣血管危相,表現為皮瓣顏色變紫,由于及時發現,囑患者保持頭低位

2.2.3 引流管護理:為促進皮瓣血運,術后一般不使用止血藥物及抗凝血藥物,因此患者傷口滲出和引流量相對較多。術后第1天,傷口內血性引流液較多,一般為100ml左右。若出血過多,6~12h血性引流液超過300ml,急診手術探查止血。一般情況下,經1~3d負壓引流后,引流量逐漸減少,當引流量少于30ml/d時,應拔除引流管,并即刻加壓包扎,防止死腔形成。本組患者中除1例出現皮瓣部分壞死外,其余15例傷口愈合可。

2.2.4 預防感染:術后患者傷口感染的原因有:皮瓣血運障礙或與口腔組織粘貼不緊形成死腔,口腔傷口滲血和組織液淤積;呼吸道的感染;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因此,有效的口腔護理、霧化吸入是預防感染的關鍵[3,4]。本組術后均用慶大霉素、地塞米松、生理鹽水混合物化吸入2次。除靜脈輸入強力抗生素外,每天口腔護理3次,清除膿性分泌物,經7~10d處理后,皮瓣愈合良好。

2.2.5 術后營養支持:術后良好的營養支持對皮瓣存活、加快傷口愈合十分重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與患者的經濟狀況,我們采取腸內營養為主,必要時給予腸外營養的方法為患者補充營養。腸內營養以特流為主,通過鼻飼管注入胃內,一般維持10d左右。術后3d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可增加家庭自制肉湯、魚湯、蔬菜湯等進行腸內營養補充,經鼻飼管注入。進食功能明顯改善后,可拔除鼻飼管,改經口攝入,一般從流質、半流質,最后過渡到普通飲食。本組病例大部分采用腸內營養的方法補充營養,無腸外營養患者。腸外營養刺激性大,并發癥較多,應盡量避免使用腸外營養。患者術后體質指數(BMI)盡量維持在18.5~25的正常范圍之內[7]。

2.3 健康宣教:患者病情穩定皮瓣成活后,囑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如張閉口、吞咽及語言訓練等,鼓勵患者術后自己刷牙漱口。注意少量多餐,逐漸加量。可最大限度地恢復其功能并減少疤痕攣縮,避免出現張口、吞咽和語言困難。由于口腔手術及皮瓣的修復,術后語言功能的康復需要鼓勵患者持之以恒。對不需要術后放療的患者,術后常規復診。對需要放療的患者,則繼續輔助治療。

參考文獻

[1] 李志來.頦下瓣整復口腔組織缺損.中華口腔醫學雜志,1999,34(6):381

[2] 陳傳俊,李志來,羅永詳,等.頦下島狀瓣修復口腔缺失的初步報告.口腔醫學縱橫雜志,1998,14(3):169-171

[3] 陳杰,黃文孝,周曉,等.頦下瓣修復口腔頜面部組織缺損[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8):587-590

[4] 黃文孝,陳杰,喻建軍,等.21例舌癌頦下瓣舌再造術臨床體會[J].中國腫瘤,2006,15(11):779-781

[5] 毛馳,俞光巖,彭歆,等.頭頸部游離組織瓣移植術后的血管危象及其處理[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415-418

第7篇

關鍵詞重組人p53腺病毒;口腔癌;護理

隨著分子生物學及生物技術的發展,基因治療在惡性腫瘤治療方面的應用已經成為重要的治療方法?;蛑委煹奶禺愋?、高效性和安全性越來越明顯。P53基因治療是得到最為廣泛研究的基因治療方法之一。重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是一種經基因工程改造、具有感染性的重組人p53腺病毒顆粒(rAD-P53),是腫瘤基因治療制品。有實驗證明,直接在瘤體內注射攜帶野生型p53基因的重組腺病毒治療頭頸部鱗癌,腫瘤組織可表達p53基因,使腫瘤壞死并凋亡[1]。本文對我科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的15例口腔癌應用重組人p53腺病毒“今又生”進行瘤體內注射、顳淺動脈插管泵入治療的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本組男10例,女5例,年齡52~81(平均63)歲,均經病理學診斷為口腔鱗癌,按口腔癌的TNM標準分期,本組病例II期3例,III期8例,IV期4例。其中4例單用“今又生”進行基因治療,11例接受化療、手術后行“今又生”聯合治療。治療方案為1次2×1012vp,1次/周,共4周。結果15例患者均精神狀態好,Ⅰ度發熱(40℃)發生。Ⅰ度發熱可自退,Ⅱ度發熱在使用消炎痛口服后2~3h小時即退,熱退后無明顯不適。無氣緊、出血及口腔感染等嚴重并發癥發生;其中 CR(腫瘤完全消退)3例,PR(腫瘤部分消退)12例。

2護理

2.1用藥前護理

2.1.1用藥前

準備好過敏反應的救治及對癥處理的物品和藥品,以方便及時處理不良反應。

2.1.2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向病員及家屬講解重組人p53腺病毒制品不會影響使用者遺傳基因的安全,對人體無遺傳毒性;臨床使用重組人p53腺病毒制品不會將重組人p53腺病毒傳播給家屬及其與患者密切接觸的人。告訴病員及家屬用藥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認真解答其疑問,消除其對治療的恐懼和疑慮,保證治療能按計劃進行和完成,從而保證療效。

2.1.3 口腔護理

口腔癌病員口腔自潔作用差,如果行瘤體內注射更易引起局部感染。因此,注射藥物前應為病員徹底潔牙,然后進行特殊口腔護理:首先用雙氧水含漱兩分鐘,使腫瘤表面分泌物充分氧化變成泡沫,接著用生理鹽水進行常規口腔護理,然后用洗必泰漱口液含漱兩次,每次5分鐘,最后用生理鹽水含漱。

2.2用藥過程中的護理

2.2.1瘤體內注射病員

因口腔腫瘤血供非常豐富,加上瘤體內注射后瘤體內壓力較高,因此,瘤組織局部多點注射后,應局部壓迫10分鐘以上,防止出血。

2.2.2顳淺動脈插管泵入病員

將生理鹽水輸液裝置與顳淺動脈插管泵連接并妥善固定,應用動脈泵的壓力作用保證動脈輸液通暢。然后,將重組人p53腺病毒稀釋液10ml以10ml/h的泵速泵入瘤體。在首次輸入的過程中,應進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隨時詢問病員有無心慌氣緊等不適癥狀,以便及時發現有無過敏反應和及時處理。重組人p53腺病毒稀釋液泵入完畢,應用生路鹽水沖洗輸液管道,以免藥物浪費和藥物殘留。藥物輸入完畢,應用100u/ml肝素稀釋液對藥泵進行正壓封管。

2.3用藥后護理

2.3.1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呼吸。瘤體內注射病員會因局部出血以及藥物因素易出現局部腫脹,從而影響呼吸;尤其是舌根癌、口底癌病員更是需嚴密觀察呼吸,床旁備好口咽通氣管,以便出現氣緊、呼吸困難時及時置入口咽通氣管,保證呼吸道通暢。本組病例無明顯呼吸困難發生。

觀察體溫。由于重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為自限性發熱,所以對該類患者需要監測體溫,24h內q4h測體溫,如無異常,24h~48hq6h測體溫。發熱反應多數發生在第一次注射后8~12h,少數在翌日發熱。本組病例中Ⅰ度發熱(40℃) 發生。

2.3.2口腔護理

瘤體內注射病員會因局部疼痛及腫瘤本身而影響口腔自潔,再加上腫瘤局部穿刺因素,更易引起局部感染。因此,在進行瘤體注射4h后即進行常規口腔護理,指導病員應用洗必泰漱口液含漱后再用生理鹽水含漱,每日兩次。顳淺動脈插管泵入病員只進行常規口腔護理,然后用洗必泰漱口液含漱兩次。

2.3.3飲食護理

為了預防瘤體內注射病員嗆咳及出血,一般注射2h后才可以開始食溫涼流質飲食,翌日可以食溫涼軟食。經顳淺動脈插管泵入病員,對進食時間無限制,以食溫涼軟食為主。對發熱病員指導其多飲水,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2.4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重組人p53腺病毒應在-20℃冷藏保存,用前拿出,切忌反復凍融;根據NIH官方的參考信息,重組腺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級被確定為II級,醫護人員操作時應戴口罩、帽子和手套,防止藥液產生泡沫或飛濺,若不慎造成皮膚及物品污染,立即用75酒精擦拭,再用清水沖洗。若飛濺入眼睛,立即用清水反復沖洗;因本藥物為活病毒,所以用藥期間禁用有效的抗病毒藥物。

3討論

重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的應用能讓口腔癌晚期患者臨床獲益的同時無嚴重并發癥,正積極地在臨床推廣。由于口腔癌位置、解剖的特殊性,瘤體內注射病員有發生出血、局部組織水腫致呼吸困難的危險,所以應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與傳統化療相比,有關基因治療患者的護理方法,筆者認為在護理上有必要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治療前應認真解釋說明基因治療的相關事宜以消除患者及家屬的顧慮;針對不同患者應個體化護理,對不同的基因藥物應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就口腔癌的基因治療應密切觀察呼吸變化,床旁備好口咽通氣管等急救用物;其次口腔癌病員口腔自潔差,對口腔護理質量應特別重視,筆者認為在基因治療前應要求病員做一次徹底潔牙,為病員進行特殊口腔護理,這樣可以對口腔進行充分清潔、消毒,以免感染發生;最后用生理鹽水含漱又可以去除口內殘留消毒液,以保證藥效,減小殘留消毒液對瘤體注射點刺激,從而減輕疼痛。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基因治療將成為腫瘤綜合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基因治療患者的護理還沒有規范的護理措施,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實踐以形成規范化的護理方法。

第8篇

關鍵詞:口腔癌早期診斷治療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2)12-0073-02

口腔癌是指發生于口腔的惡性腫瘤,一般屬于口腔部位的癌癥像唇癌、牙齦的癌癥、軟硬鄂處的惡性腫瘤、頜骨腫瘤等以及發生于顏面部皮膚黏膜的惡性腫瘤等都屬于口腔癌,口腔癌近些年呈上升趨勢,是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口腔癌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9%~3.5%;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4.7%~20.3%,僅次于鼻咽癌,居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第2位,在亞洲的印度與巴基斯坦等國則高達40%~50%。男性發生口腔癌的可能性相對女性較大些,并且口腔癌發生部位最為常見的是舌部,其次是頰部的腫瘤。

1口腔癌的發病原因

1.1長期酗酒抽煙。一般發生口腔癌的患者中醫院臨床資料總結得出長期酗酒抽煙的人群較多,酒精雖然對人體沒有致癌作用,但長期酗酒抽煙,可影響機體的健康,降低機體的免疫力,具有促癌的作用,據有關資料統計,長期酗酒和長期抽煙的人群患癌癥的幾率是正常人不抽煙不喝酒的17倍;再者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咀嚼口香糖和檳榔,在咀嚼口香糖和檳榔的同時,口腔黏膜的活動增加,引起口腔上皮細胞的活動增加,這樣引發口腔癌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2沒有良好的口腔衛生。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口腔內污垢較多,給細菌創造了良好的繁殖生長的機會,導致口腔癌的發生機會增加。加之口腔炎,一些細胞處于增生狀態,對致癌物更敏感,如此種種原因可能促進口腔癌發生。據有關資料顯示,愛吃燙、辣等食物易導致口腔白斑,白斑是口腔癌癌前病變,一般多發于40歲以上,尤其其早期癥狀不明顯,患者容易忽略不重視,不去醫院就診檢查,導致口腔癌的發生率增高。

1.3異物的長時間刺激。現在很多人佩戴假牙,往往都不是很合適,長時間下去對口腔黏膜產生刺激作用,還有鋒利的牙齒對口腔黏膜的刺激,長時間會出現口腔潰瘍都有可能導致癌變。

1.4口腔營養不良?,F在很多人并不是很注意營養均衡問題,導致很多元素的缺乏,有關資料顯示,攝入維生素A不足的國家口腔癌的發病率較高,機體維生素A的缺乏容易導致上皮細胞正常結構的缺損和機體正常機能的改變,最總導致上皮細胞增厚,角質化嚴重,是導致癌變的誘發因素;機體鋅的缺乏容易引起黏膜上皮細胞損傷,這樣為口腔內腫瘤細胞的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1.5口腔粘膜出現白斑或者產生增生性紅斑都是發生癌變的前兆。

1.6紫外線和電離子輻射。電離子的輻射導致機體DNA的改變,引起癌細胞基因的激活,最終導致機體癌變,紫外線,X射線等對機體都有致癌作用。

2口腔癌的早期診斷治療

2.1口腔癌的早期癥狀:可發現口腔內或頸部有不同大小的腫塊;在咀嚼、吞咽或說話時發現舌頭活動不靈活,或舌頭半側失去知覺,麻木,都是口腔癌發生的可能前兆,因及時就診檢查;顎骨的局部性腫大,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有時合并知覺異常,或牙齒動搖等癥狀;口腔癌患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45-65歲為高發年齡,下唇較上唇易發。

2.2口腔癌的早期診斷治療。口腔癌的發病初期往往癥狀不是很明顯,并且沒有任何痛苦,往往易被患者忽視,有時患者發現異常認為只是很小的口腔問題,不能引起注重,當發現時去醫院就診,被確定為口腔癌晚期,這時已經不是手術治療的良好時機,不過也可以進行手術治療,但可能會由于時間較長,癌細胞已經擴散,導致需要手術的面積較大,這樣對口腔會造成一定的損害,患者已不能恢復正常的口腔功能和形態,及早確診治療是治療口腔癌的最佳方法。患者平時可通過照鏡子自我檢查的方法,檢查自己的面部、頸部、唇部、檢查牙齦、檢查頰部、檢查舌頭、舌底、檢查咽部與上腭,看是否腫塊、結節、有無白色、平滑式鱗狀斑塊狀出現,有無潰瘍、炎癥、口腔內是否無故有出血現象,舌頭是否出現麻木、干燥感,是否出現說話困難等異常癥狀,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就醫檢查。

影像學檢查:口腔不適的患者,出現難以張口,或者即使能張開口,但只能張開4厘米左右,并且伴有舌頭或者下唇麻木,出現此情況說明癌變的部位在口腔的后部,應作CT檢查確診。CT可清晰顯示出下頜骨、翼內板、翼外板、翼內肌、翼外肌、顳肌、嚼肌及由它們所形成的各種筋膜間隙。這些結構,特別是翼內肌及翼頜間隙的變形消失常是口腔癌向咀嚼間隙侵犯引起張口困難的直接證據。舌的纖維中隔在CT上呈現一個低密度的平面,將舌分為兩半。

細胞學與活組織檢查:患有口腔鱗癌的病人醫生可使用鉗子取下或直接切取病變部位細胞驚醒活檢,由于病變部位的皮膚表面黏膜已經破損不完整,并且病灶位置比較淺,因此,在取檢時,應避開壞死或者已經角化的組織細胞,可在發生癌變部位與正常組織部位之間采取一些組織細胞,取下的組織里既有腫瘤組織也有正常的組織,可有對比性。應使用比較鋒利的鉗子采取活檢組織,避免不鋒利時對組織形成一定的擠壓導致取下的組織細胞變性影響病例診斷。如果取下的組織細胞已經受到擠壓變形,需重新采取。

3口腔癌的預防措施

3.1減少疾病的誘發因素:平時要注意口腔衛生,減少口腔內污垢的積累導致細菌的滋生,拔除殘根、殘冠,及時磨改銳利的牙尖或假牙的銳利邊緣,避免不良刺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煙不喝酒;注意飲食營養均衡,避免營養素的缺乏;注意對紫外線輻射的防護,防止長時間在日光下直射;少吃或不吃過燙和刺激性食物。

3.2提高自己對癌前病變的認識能力:達到早發現、早診斷、及時處理,預防癌變的發生。通過自我檢查,發現有下列異常情況者應立即就醫。

參考文獻

[1]許姜澤.口腔癌的早期診斷和預防[J].中國農村醫學,1983年05期

第9篇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口腔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1歲。腫瘤發生部位:舌部患者有10例,上頜齒齦患者有20例,下頜齒齦患者有10例,口底患者有6例,軟腭患者有4例。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6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患者有25例。25例對照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齡43-63歲,平均年齡50歲。腫瘤發生部位:舌部患者有5例,上頜齒齦患者有5例,下頜齒齦患者有5例,口底患者有3例,軟腭患者有2例。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3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2例。25例對照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齡44-65歲,平均年齡52歲。腫瘤發生部位:舌部患者有5例,上頜齒齦患者有5例,下頜齒齦患者有5例,口底患者有3例,軟腭患者有2例。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3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腫瘤部位及合并癥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藥進行化療。可給予紫杉醇125mg/m2,靜脈滴注3小時,化療前給予常規預防過敏,順鉑80mg/m2,分2~3天靜滴?;熢诘?、4和8周進行。觀察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合并中醫進行治療??捎米灾浦兴帨珓┲委煛>唧w處方為:生甘草10g、木通10g、竹葉10g、黃連10g、生地黃15g、天葵子15g、山豆根15g、山梔子15g、女貞子15g、山慈菇15g、旱蓮草20g、守官6g。用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1.3 療效評價標準。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在治療前、治療結束及治療后3月進行影像學檢查,每3~6個月復查1次,按RECIST標準對治療結果進行評定,分為CR、PR、SD和PD四級,以C和PR計算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對統計學數據錄入SPSS 12.0進行統計,并對統計數據進行X2檢驗,差異(P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法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CR率為16.0%(4/25),PR率60.0%(15/25);對照組CR率為8.0%(4/25),PR率44.0%(11/25)。經X2檢驗,兩組的有效率具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口腔癌是臨床上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口腔癌的發病率在頭頸部腫瘤中處于第2位。由于患者口舌不能活動,給患者的飲食帶來了困難。中醫認為口腔癌多與心脾胃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心經有熱、心火上炎,熱極生瘡;心血不運,脾胃失職,痰濕內生。本文通過自擬處方治療具有清心瀉火、散結解毒的作用。黃芩、山梔子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山慈菇、花粉等具有養陰散結的作用。守宮等具有逐癜散結的作用。臨床上常采用個體化給藥方案。個體化的給藥方案應根據腫瘤的臨床分期來確定。對于早期區域型淋巴轉移率較低、遠位轉移比較罕見,主要針對原發病灶、針對局部手術或放療治療為主。對于中、晚期的腫瘤還需要兼顧局灶、區域淋巴結及全身遠位轉移灶的情況進行處理[6]。目前,臨床上根據已知的治療經驗和原則,常用中西醫結合個體化治療,并輔助放療和手術治療。

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時應綜合考慮一下因素:如腫瘤的病理分型、原發部位、臨床分期、腫瘤對治療方法的敏感性、患者的年齡、性別、主要臟器的功能、營養狀態和精神狀態等。此外,還應考慮醫療條件和醫療設備以及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必要時可制定個體化給藥方案。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口腔癌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是治療老口腔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邱蔚六,口腔癌診治的現狀和趨向[J].中華門腔醫學雜志,2002,2(37):81-83

[2] 賴振南,謝忠,余忠華,廖思海.同期放化療治療晚期口腔癌的臨床觀察[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1,3(16):262-263

[3] 溫玉明,華成舸,王昌美,李龍江.口腔癌的綜合治療[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3,1(38):73-75

[4] 李龍江,李一,趙洪偉,韓波,郎錦義.近距離腔內放射治療控制口腔癌術后復發的臨床評價[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8,24(3):371-372

第10篇

【關鍵詞】游離皮瓣;口腔頜面部;護理

口腔癌是頜面部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占全身惡性腫瘤的0.58%~1.30%[1]。目前游離皮瓣移植修復已廣泛用于恢復患者頜面部的美觀和咀嚼功能,提高癌癥患者生存質量和生活幸福指數。本文將我科對48例口腔癌患者成功實施手術術后的護理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口腔癌患者48例,均為男性,年齡在48~76歲之間,其中頰黏膜癌26例,舌癌12例,牙齦癌10例。

2觀察與護理

2.1 我科對皮瓣移植術后觀察指標包括以下幾項:

皮色:A、A1、A2、A3、A4分別代表正常、灰白、蒼白、暗紅、紫黑

皮溫:B、B1、B2分別代表正常、低、高

腫脹度:(+)(++)(+++)

2.2 術后護理

2.2.1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每15~30分鐘測量血壓、脈搏、呼吸1次,同時觀察尿量的變化,如血壓低、尿少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以免影響皮瓣供血。

2.2.2 保持呼吸道通暢:口腔癌根治術范圍廣、時間長,術后易發生呼吸道水腫。因此在護理中我們積極預防,早發現、早處理,及時在健側清除口腔內滲血,或吸出口腔內分泌物或血性痰痂,保持氣道通暢,注意觀察患者創面情況,包括切口敷料是否滲血,有無呼吸費力、胸悶等呼吸道梗阻發生。

2.2.3 :術后全麻未醒應去枕平臥,頭偏向健側,避免口腔內分泌物侵蝕創面,并且利于及時消除分泌物,防止氣道阻塞,完全清醒后應取斜坡位,有利于呼吸,減少呼吸困難,也利于頭、頸部靜脈回流,減輕手術部位水腫。對于實施皮瓣移植修復的患者應取平臥位,頭部應適當制動,防止運動過度,引起血管受壓或張力過大,保證皮瓣血運,利于創面愈合。供皮區應用無菌敷料包扎,注意傷口有無滲血,術后5d防止患肢活動,5d后行功能鍛煉。術后1周根據患者全身及傷口愈合情況讓患者逐漸下床活動。

2.2.4 移植皮瓣的觀察:皮瓣移植的主要并發癥有感染、皮瓣壞死、瘺管形成、傷口裂開等[2]。術后密切觀察皮瓣的存活情況,早期發現血管危象及時處理。護士首先應掌握正常皮瓣顏色微紅、溫度接近體溫、質地軟、有彈性,術后72h內輕度腫脹,以后逐漸減輕。術后1~2d每1小時觀察皮瓣1次,術后第3天每2小時觀察皮瓣1次,術后第5天每12小時觀察皮瓣1次,在充足照明下患者張口觀察皮瓣的顏色,是否有彈性和腫脹;如果皮瓣顏色發紫,皮瓣硬度下降、質地變硬、腫脹明顯,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并將皮瓣的皮色、皮溫、腫脹度記錄下來。 2.2.5 皮瓣血栓的預防:術后患者安置于室溫在22℃~25℃的單人空調房間內,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因受寒引起皮瓣血管痙攣,遵醫囑合理進行抗凝治療,改善微循環,防止皮瓣血栓形成,禁用止血藥。密切觀察皮膚黏膜及身體的出血情況,監測出、凝血時間。

2.2.6 保持頸部血管通暢:為了保證修復皮瓣血運的通暢性,術后往往少用止血藥,因此術后相對滲血、滲液多。本組患者傷口均放置負壓引流,保持引流通暢,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壓及脫落,翻身及活動時防逆流及脫管,并注意負壓的調節。如負壓過大引流管易癟,皮瓣血管受負壓吸引過大,影響供血;壓力過小吸引不徹底,影響引流效果,易發生血腫,壓迫靜脈導致回流障礙。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如引流液顏色鮮紅,24h超過150ml或者50ml/h,考慮為活動性出血,應及時報告醫生,做相應處理。

2.2.7 口腔護理:術后要禁止吞咽并禁食,及時用生理鹽水棉球清理口腔內的分泌物或滲血,保持口腔特別是皮瓣修復處的清潔,有血痂形成者可用雙氧水棉球去除血痂,再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潔口腔,操作時動作輕柔,對創面的處置掌握力度,避免損傷創口引起患者痛苦。于術后1周內行霧化吸入,利于痰液稀釋咯出,減輕傷口水腫,應予以2次/d吸入。

2.2.8 飲食的護理:口腔癌患者在較長時間內不能經口攝食,加之術后進食困難,手術范圍大,手術創傷引起機體分解代謝增加,保證充足術后營養供給,對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及防止術后傷口感染尤為主要[3]。一般于術后10d采用鼻飼管喂食,所采用的鼻飼管為一次性白色透明硅膠鼻飼管,為不影響手術的進行,均于術后在患者清醒狀態下留置胃管,插入管時動作輕柔,以免損傷創口及皮瓣。對于氣管切開者應嚴格檢查,避免誤入氣管,確認胃管在胃內才能注入勻漿飲食,保證足夠的熱量和營養,還可以加入果汁、菜汁等其他食物,利于傷口愈合。鼻飼溫度37~39℃,不可過低或過高,速度不宜過快,量不宜過多,200~250ml/次,6~8次/d,以免引起惡心、嘔吐、胃部不適。每次鼻飼后用少量溫開水沖胃管,術后10d口腔內創口愈合,可拔除胃管,進流質食物,以后逐步過渡半流食軟飯普食。

3結果

48例游離皮瓣移植成活率100%,術后傷口全部Ⅰ級愈合。

4討論

手術的技巧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而科學、嚴密、細致的術前、術后護理,特別是對移植皮瓣的觀察及護理,是保證手術成功不可缺少的內容[4]。術后護理須注意以下幾點:①為口腔癌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嚴格術前準備,提高其手術耐受性。②加強術中、術后監護及治療,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做好呼吸系統、口腔及飲食護理,對實施皮瓣移植修復的患者做好并發癥觀察。③保持口腔衛生清潔,預防術后皮瓣感染。

參考文獻

[1]譚雁紅.應用前臂游離皮瓣修復口腔癌腫術后軟組織缺損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0):35

[2]梁玉顏.口咽部惡性腫瘤切除術的觀察與護理12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11):42

[3]趙土蓮.舌癌患者術后的營養支持治療[J].現代護理,2004,10(3):229.口腔癌術后護理需要注意哪些呢?

第11篇

【關鍵詞】口腔頜面部;腫瘤; 預防; 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9.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8231(2011)05-0110-01

口腔頜面部腫瘤現在大都采用“癌后治療”,即在癌癥已形成之后。如果我們具有相關的預防癌癥常識,注意口腔保健,定期到醫院檢查,在口腔癌癥形成前期及時覺察癌變的早期信號,發現身體異常的前驅變化,從而變消極的癌后治療為積極的早期診治和癌前預防,至少會有90%的病員轉危為安。因此,腫瘤的診治工作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

1口腔頜面部腫瘤的預防

1.1加強學習,提高防癌意識。

加強防癌宣傳,開展防癌普查或易感人群的監測。平時要多留意健康報刊、電視、網絡等現代媒體,了解一些防癌知識,加強自我保健能力,認識癌前病損及早期癥狀的特點,有懷疑時應進行檢查,及時發現腫瘤早期治療。對于超過一周而不愈口腔炎癥、無痛性腫塊突增大、口腔白色損害、紅色斑塊、粘膜黑斑應引起高度關注,及時就診。

1.2消除或減少致癌因素。

1.2.1預防為主,除去病因。預防口腔頜面部腫瘤首先要除去病因,消除外來的慢性刺激因素,及時處理殘根、殘冠、錯位牙,磨平銳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復體和不良的義齒,以免口腔粘膜經常受到刺激或損傷,從而避免誘發癌腫,特別是舌、頰、牙齦癌。

1.2.2忌煙、酒。煙草致癌,特別是口腔、口咽和肺部幾個已被公認。研究表明:吸煙者其口腔癌發生率比無此習慣者要高出2~4倍。飲酒可以增加發生口腔癌的危險性,其發生率可隨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同時兼有煙酒嗜好其發生口腔癌的機會更高,比單獨嗜煙或飲酒者要高出約2.5倍。

1.2.3注意口腔衛生。在口腔內由于口腔衛生等關系還常常伴有慢性炎癥存在,長期的慢性炎癥刺激,再加上機械性損傷可能成為促癌因素。不吃過燙和刺激性的食物,定期進行口腔預防保健治療。在與有害工業物質接觸下工作時,應加強口腔防護措施,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和抑郁,保持樂觀。

1.3及時處理癌前病損。

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癌前病損有口腔扁平苔癬、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盤狀紅斑狼瘡、上皮過度角化、紅斑、白斑、先天性角化不良、梅毒、著色性干皮病等。其中以白斑和紅斑最常見,白斑的癌變率在5%左右,紅斑的癌變率更高,臨床上80%的紅斑病員病理切片表現為浸潤癌或原位癌。

2口腔頜面部腫瘤的治療

2.1治療原則。

治療腫瘤應以綜合治療為主導,即根據腫瘤的性質及其臨床表現,結合病員的身體狀況具體分析,進行相應的治療。良性腫瘤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腫瘤切除后,常規送病理檢查,若證實有惡變,應按惡性腫瘤進一步處理。臨界瘤應連帶切除腫瘤周圍的部分正常組織,術中將切除的腫塊做冰凍切片病理檢查。如有惡變,應擴大切除范圍。惡性腫瘤的組織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間葉組織造血系統的腫瘤,如淋巴肉瘤、漿細胞肉瘤等,對放射和化學藥物都有高度的敏感性,且常為多發性并有廣泛性轉移,故宜采用以放射、化療和中草藥治療為主的綜合療法。而骨肉瘤、纖維肉瘤、惡性黑色素瘤、神經系統的腫瘤一般對放射不敏感,應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前后可輔以化療。對放射線中度敏感的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應結合病員的身體情況,決定采取何種治療。在惡性腫瘤中,一般細胞分化程度較好的腫瘤如牙齦癌等,對放射線不敏感,故常采用手術治療,細胞分化較差或未分化的腫瘤如未分化癌等,對放射線較敏感,應采用放療和化療。當腫瘤迅速發展,廣泛浸潤周圍組織時,手術前應考慮先進行放療或化療。位于口咽部的惡性腫瘤,一般細胞分化程度較差,手術治療又比較困難,手術后往往給病員帶來嚴重功能障礙,故首先應考慮放射治療,必要時再考慮手術治療;唇癌手術切除較容易,整復效果也好,故多采用手術治療;頜骨腫瘤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一般早期惡性腫瘤病員不論應用何種療法均可獲效,而晚期病員以綜合治療的效果最好。治療惡性腫瘤要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要樹立整體觀念,認真考慮病員的機體狀況,不能只見腫瘤不見人。

2.2治療方法。

第12篇

[關鍵詞]口腔鱗狀細胞癌發病機制增殖轉移

1OSCC的危險因素

1.1人瘤病毒

(humanpapillomavirus,HPV)研究表明,HPV在宮頸癌的致病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超過90%的宮頸癌患者與HPV感染有關[3]。HPV屬多瘤空泡病毒科瘤病毒,為環狀、閉合、雙鏈DNA病毒,具有高度的組織特異性,主要侵襲黏膜上皮和皮膚組織。頭頸部腫瘤中,HPV主要為HPV-16/18[4]。在OSCC中,HPV的檢出率相對較高[5],因此HPV感染越來越受到重視??谇话┲蠬PV總感染率為52%,HPV-16/18的總體感染率為52%,OSCC中HPV-16感染率為42%[6]。感染HPV-16后導致OSCC發生的危險性是未感染者的5.95倍,感染HPV-18后的致癌風險為未感染者的1.65倍[6]。因此,OSCC以感染HPV-16為主,HPV-16的感染明顯增加了OSCC發生的風險。通過各種渠道預防HPV-16的感染可能對降低OSCC的發病率有一定意義。

1.2不良生活習慣

臨床研究表明,OSCC的發病與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如吸煙、飲酒和咀嚼檳榔等。煙草煙霧中70多種成分被確認為致癌物質[7]。吸煙可增加上皮角化程度,長期慢性刺激可使口腔黏膜發生防御性增生反應。吸食煙草可使發生口腔癌的風險增加3倍,而持續飲酒可協同增加10倍以上發生風險[8]。在歐美和日本,約75%口腔癌患者有煙酒嗜好,無煙煙草是東南亞、印度、中國臺灣等地區OSCC的主要原因[9]。有研究表明,飲酒發生OSCC的相對危險度為2.19,95%可信區間(confidenceinterval,CI)為[1.98,2.43](P0.05)[10]。另有研究認為,在各種導致OSCC的致病因素中,檳榔比煙草的致癌力更高[11]。

2OSCC的分子生物學機制

2.1原癌基因

(proto-oncogene)與抑癌基因(anti-onco-gene)原癌基因在細胞增殖和分化中有重要的調控作用,其進化高度保守。在機體出現被病毒侵襲或染色體突變時原癌基因可被激活進而導致基因產物活性增強或數量增多,出現細胞增殖。在抑癌基因失活的條件下,可導致腫瘤的形成。在OSCC的發生發展中,大部分OSCC都具有明確的癌前損害階段,經歷了由正常到癌前病變、原位癌、浸潤癌的過程。OSCC的發生與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失調密切相關。2.1.1c-erbB-2c-erbB-2基因屬于表皮生長因子家族成員,是一種細胞來源的原癌基因。某些腫瘤細胞中存在著能夠序列特異性地與c-erbB-2的啟動子結合的DNA結合蛋白,促進其轉錄、細胞增殖、細胞惡性化,c-erbB-2蛋白在腫瘤組織中存在過表達[12]。c-erbB-2參與控制腫瘤生長的機制可能為c-erbB-2作為一種生長因子受體,其表達可能增加了腫瘤細胞對生長因子的敏感性或產生1個在結構上可被激活的受體級聯[13]??谇火つぐl生癌變后,OSCC會產生c-erbB-2基因的擴增,伴頸淋巴結轉移組c-erbB-2表達水平高于無頸淋巴結轉移者[14],c-erbB-2也可能與細胞表面過表達的p185生長因子或其他激素類因子具有超敏感應,而促使細胞迅速增殖有關,快速生長的細胞逐漸發生惡性轉變表達出更多的p185,從而進一步促進了癌細胞的轉移??梢?c-erbB-2蛋白的表達與OSCC的分化程度及侵襲能力密切相關。2.1.2Bmi-1Bmi-1是1991年荷蘭癌癥中心在鼠B細胞淋巴瘤中發現的致癌基因。高表達Bmi-1的腫瘤細胞被認為是腫瘤中存在的“癌癥干細胞”。研究表明,多種腫瘤如肺癌[15]、食管癌[16]的發生發展過程均與Bmi-1的異常高表達有關。有研究發現,Bmi-1在OSCC組織和細胞株中的表達水平均高于正常組織和口腔角化細胞,且Bmi-1蛋白表達升高發生在口腔黏膜癌變過程的早期階段[17],提示其可能與OSCC的發生有關。Bmi-1表達強度隨上皮異常增生程度增加及腫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兩者呈正相關,表明在口腔黏膜癌變過程中存在Bmi-1蛋白的逐漸積累[18]。Bmi-1表達的上調不僅在OSCC發生的早期發揮作用,而且可能與OSCC發展進程有關。2.1.3p16p16又稱多腫瘤抑制基因,是一種細胞周期中的固有基因,直接參與細胞周期的調控,負性調節細胞增殖及分裂。多種惡性腫瘤及頭頸部腫瘤中可檢測到p16基因的改變[19]。p16表達缺失將導致細胞周期調節失控,細胞增殖加快,惡性進展。在OSCC中p16基因的甲基化失活是一個頻繁事件,p16甲基化失活早在口腔黏膜白斑階段就已存在,至OSCC中持續甲基化,p16甲基化所致表達缺失可能提示口腔癌的進展,擁有p16陽性表達的口腔癌也預示著好的臨床預后[20,21]。研究表明,正??谇火つ?、口腔扁平苔蘚及OSCC組織中p16蛋白的表達依次降低,OSCC組織中其表達程度最低,這說明p16蛋白參與了口腔扁平苔蘚的癌變及OSCC的發生、發展[22]。故p16基因的缺失、突變、甲基化和p16蛋白的低表達與口腔癌的發生、發展有關,可作口腔癌診斷的分子生物學標志之一。2.1.4p53原癌基因激活、細胞的DNA損傷、缺氧、細胞因子信號通路的過度激活都可誘導p53表達[23]。p53基因與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密切相關[24],其在OSCC中的異常表達也已經得到眾多研究的支持,OSCC中p53mRNA表達率為80%,DNA擴增陽性率為40%,可能是OSCC發生的早期事件[25]。作為一種重要的轉錄后調控因子,微小RNA(microRNA,miRNA)廣泛參與了腫瘤相關基因調控的生物進程。在許多腫瘤均發現miRNA結構出現改變或者表達失調,而部分miRNA家族顯示有類似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功能。p53既可能是miRNA直接調控的靶基因,同時也可能對p53上下游的基因起著抑制作用,OSCC發生發展過程中,至少存在1種miRNA參與抑癌基因p53的調控[26]。

2.2腫瘤細胞增殖與轉移

腫瘤的侵襲轉移是多基因參與、多步驟完成的復雜過程。主要是腫瘤細胞脫離原發病灶,侵襲基底膜并向周圍間質浸潤性生長,穿越局部毛細血管或淋巴管壁進入管腔并形成小瘤栓,隨著血液或淋巴液運輸至靶器官,與該部位血管或淋巴管內皮細胞發生粘附,進入周圍間質,在繼發部位不斷增殖形成轉移灶。2.2.1成纖維細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activationprotein,FAP)腫瘤細胞間粘附減弱和腫瘤細胞遷移能力增強是腫瘤侵襲轉移的基礎。FAP是參與腫瘤上皮-間充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的一個重要調控因子。FAP在OSCC中晚期癌的表達顯著高于早期癌,FAP的表達與OSCC患者的總生存時間相關。FAP沉默后細胞的侵襲、遷移運動和轉移能力顯著減弱。FAP通過第10號染色體上缺失與張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hos-phataseandtensinhomologdeletedonchromosometen,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Akt)和Ras/絲裂原細胞外激酶(mitogenextracellularkinase,MEK)/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ERK)兩條信號通路促進OSCC細胞發生EMT[27]。腫瘤細胞分泌大量的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激活成纖維細胞,使其成為具有活化表型乳腺間質成纖維細胞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oothmuscleactin,α-SMA)和FAP的肌成纖維細胞,并促進α-SMA和FAP表達增加[28],FAP又作用于腫瘤細胞,影響其增殖、侵襲和遷移。2.2.2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hymicstromallympho-poietin,TSLP)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機體全身或局部存在異常的免疫調節密切相關。TSLP信號的破壞可以導致免疫系統的紊亂。TSLP在OSCC組織細胞、癌旁浸潤的淋巴細胞以及外周血中都存在高表達,浸潤淋巴細胞和轉移淋巴結中可出現叉頭狀/翅膀狀螺旋轉錄因子3(forkheadboxP3,FOXP3)+調節性T細胞和TSLP的共表達[29]。OSCC細胞中分泌的TSLP,不僅直接作用于自身的腫瘤細胞,促進腫瘤的增殖,還作用于周圍或轉移淋巴結中的浸潤淋巴細胞,促進FOXP3+Treg的分化或募集,從而抑制機體對于腫瘤細胞的免疫反應,促進OSCC的發生和轉移。2.2.3Wnt/β-catenin通路β-連環蛋白(β-catenin)是一種由原癌基因編碼的多功能蛋白,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與E-鈣黏蛋白(E-cadherin,E-cad)形成復合體,維持上皮極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作為Wnt通路的關鍵蛋白參與調節細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它在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經典的Wnt/β-catenin通路在成熟細胞中常處于關閉狀態,當β-catenin在細胞核或細胞質中出現高表達時,Wnt/β-catenin通路被激活。OSCC中β-catenin出現異常高表達,激活Wnt/β-catenin通路,參與OSCC的形成,同時與其發生EMT密切相關[30]。上皮標志物E-cad是一種重要黏附分子,是經典的上皮細胞標志物。E-cad的減少或丟失是上皮來源的腫瘤細胞侵襲的前提條件,是發生EMT的重要標志[30]。研究表明E-cad在正常口腔上皮細胞中存在較高的mRNA和蛋白表達,而在OSCC細胞HN4中表達下調,在OSCC轉移淋巴結細胞HN12中表達極低[31]。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E-cad與OSCC上皮細胞惡性度、轉移潛能有關。2.2.4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VEGF可提高血管通透性、促進內皮細胞增殖并加速血管的生成。其中VEGF-C和VEGF-D通過誘導腫瘤淋巴管的生成,促進腫瘤細胞的淋巴轉移。研究表明,OSCC癌巢及瘤內上皮均可見VEGF表達,且表達水平與腫瘤病理分期呈正相關,同時癌組織中微血管密度較正常組織及癌前病變顯著升高[32],VEGF-A與OSCC轉移相關[33]。因此,VEGF可能在口腔黏膜癌變的過程中參與調節病變局部組織血管的生成,這可能與腫瘤的生長和侵襲有密切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万安县| 彰武县| 固阳县| 海门市| 烟台市| 攀枝花市| 盐城市| 日土县| 东阳市| 武山县| 朝阳区| 苍溪县| 兴隆县| 碌曲县| 沿河| 泾阳县| 资阳市| 来凤县| 如皋市| 漾濞| 建水县| 中方县| 绍兴市| 凉山| 阳新县| 晋中市| 民勤县| 商丘市| 东阳市| 定西市| 玉环县| 仁布县| 定南县| 互助| 英德市| 通榆县| 甘泉县| 瑞金市| 宁夏| 岳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