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1 03:40: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數學學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作為一名年輕的初中數學教師,筆者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當一個學生畢業離開學校時,如果他把幾年來學到的知識忘光了,那么,這時他所剩下的,才是學校教育的真正成果。”這句話聽似令人匪夷所思:學校教育中知識以外的能算真成果嗎?其實這句話真正道出了教育的主導功能和內涵價值,與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理念不謀而合。教育的真成果不在于知識,而在于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和素質。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四種意識的形成,在此基礎上努力創造數學教育教學的真成果。
一、關注學生的定位意識
我們知道,足球比賽每隊11位隊員,每個人都必須明確自己的職責,做到分工不分家,齊心協力,團結合作,這樣才可能進球贏得比賽。同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每個學生都應對自己的學習任務進行明確的定位,包括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所要參與的學習過程、所要發揮的學習功能等等,以實現課堂學習的“有位”和“有為”。如果學生在課堂上連自己的學習定位都找不準,把握不好,那么即使教師再用心也是徒然,教學效果也難以保證。例如,教學“認識三角形”這節課,由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接觸過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底和高的測量、角的度量以及周長和面積計算,他們似乎認為沒什么可學的了。為了驅除這種輕浮心理,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本課的學習目標進行定位。在組織三角形的探究過程中,我讓各學習小組成員對自己的探究任務進行定位,做到有的放矢,有效行動,為接下來的匯報交流和互動總結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關注學生的挑戰意識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知識的主動建構。這就要求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不必像過去那樣總是“洗耳恭聽”“默默無聞”,甚至“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而要懂得質疑反駁,敢于挑戰、善于挑戰、勤于挑戰,挑戰教材、挑戰教師、挑戰自己,以凸顯課堂主人翁的地位,發揮自主學習的作用,綻放生命的活力與精彩。有些老師總是擔心課堂上個別學生會提出“意料之外”的問題,因此教學中總是小心翼翼,唯恐出亂,課堂教學自然平淡無奇。其實適當地“放任”一下學生又有何妨?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尚顯幼稚,但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會調整思考的方向;即使因為學生之間的爭論引起課堂的“混亂”,但這種爭論至少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這種“錯”與“亂”無形中增強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取得了超越于知識范疇的另一種收獲。例如,學習“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有學生對“兩條直線不相交就平行”的說法提出了質疑,我順勢利導讓其說說理由,這位學生拿出兩根筷子在空中演示了一下,事實的確如此,我表揚了他并相機滲透了空間三維的知識。
三、關注學生的求異意識
曾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思維和意識的培養必須從青少年開始,而求異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予以充分關注。數學課堂教學在解決某一個具體問題時,解題的結果和問題的答案不是最重要的,解題的過程和學生的參與才是最重要的,它是實現新課程三維教育目標的重要抓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歷程。我們必須倡導數學的一題多解,殊途同歸,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加深理解;解放思想,活躍思維;抽象提煉,多解歸一。解題不在于量多,而在于質精,有時精心設計一道題,引導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發散求異,亦能收到解決多道題的效果。因為解同一道題有利于在學生的知識與思維之間建立起內在聯系,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教學“用方程組解決問題”時,我讓學生通過設不同的未知量和尋找不同的關系量來列方程,方法不拘一格,并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討論,確定出最佳的解題路徑,以上過程對于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的發展均有好處。
四、關注學生的學術意識
“學術”一詞聽起來似乎是教師的事情,與學生相距甚遠,其實不然。新課程已經隱約指出了學術研究對于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倡導學生從小進行數學學術研究,應當成為數學教師關注的內容。圍繞初中數學內容,值得學生研究的課題大量存在,可真正引導學生去研究的教師又有幾人?教師不去重視,學生自然也不會重視。學生如果對“學術研究”相當陌生,對“學術論文”知之甚少,今后踏上工作崗位若有機會進行學術研究又怎能做到胸有成竹、鎮定坦然呢?近幾年來,筆者開始重視指導學生對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簡單問題進行捕捉、實踐和研究,并以學術小報告或學術小論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積極向相關報刊、雜志投稿或參與相關學術成果評比,取得了一些成績。指導學生進行學術研究,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數學研究熱情,對學生而言,最大的收獲不是成果,而是成長。
總之,一位成功的教師必須勤于思考,善于關注,挖掘學生生命本質和靈魂深處真正需要的東西,并為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而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這樣才能創造數學教育的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