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3 12:39: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學理論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名師檔案】羅進近,1969年12月出生,1993年8月參加工作,2007年5月獲杭州師范大學語文教育碩士學位。現為溫州中學高級教師,曾獲溫州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獲得過全國優秀作文指導師、浙江省教壇新秀、溫州市首屆教壇中堅、溫州市第三屆名教師等榮譽稱號,系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委員會浙江分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溫州市中級和高級職稱評審專家庫成員。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建設》《語文教學與研究》《中學語文》《文學教育》《考試報》等公開出版的報刊上60多篇,參編教學書籍多冊,多篇教學論文和課題研究曾獲省、市級獎勵。
羅進近的教學具有大氣厚重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以他廣博的知識架構學生的語文知識網絡,用心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主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等的平等對話,以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樂趣,讓學生享受語文課堂的詩情畫意和智性光芒。
【教學感悟】語文教學既要指向品鑒文本的核心,又要指向學生人文的發展;語文教師既要對教學資源銳意窮搜,又要獨具只眼地簡化知識、發現美質。
作為《教學月刊·中學版》的編輯,我對很多中學教師的認識都是源于他們的論文,然而,認識羅進近老師卻是從他上《像山那樣思考》的一個教學片段實錄開始的。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羅老師從文本的表現形式著手,讓學生從語言文字本身走進文本,在細讀中把握言語的本質,通過理解、欣賞語言表現的形式,理解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與震撼,收到了特有的教學效果。
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學閱讀教學,多從文章學的角度去分析文學作品,這種做法被發揮到極致,便出現了以文章結構分析來替代文學作品解讀、鑒賞的現象。在新的世紀之交,我國實行新的課程改革,然而在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有的教師因為不能正確理解課程理念,以致在教學中又出現了脫離文本大談特談體驗、感悟的現象。這種種弊端,導致我們的學生(也包括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成長起來的一部分教師)可能掌握了很多文學史的知識,或者知道了一些文章學的概念、術語,卻很少能真正自主地去解讀、鑒賞文學作品。近年來,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了閱讀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也有很多有識之士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陳舊的教學模式、浮夸的不良教風仍然大量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看到羅老師“從語言文字本身入手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教學案例,不禁讓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但是因為只是看到一個教學案例的片段,又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后來,收到羅老師的投稿。在羅老師的稿件中,我一眼看中了他關于“品鑒文心”的一段論述。在我看來,這正是他的教學案例背后的教學理念。于是,便就閱讀教學中的“品鑒文心”這一問題采訪了羅老師,并約請他撰寫了《體味真情 賞析細部 深度探究——例談“品鑒文心式”閱讀教學的策略》一文。
羅老師認為,當前的語文課堂出現了一種把遠超過學生認知的社會學、文藝學、寫作學和哲學等方面的知識“硬灌”給學生以顯示“過人學養”的不良教風。這與中學課堂的深度探究的教學設想是相違背的,應該引起重視和糾正。而他倡導并一直在努力踐行的“品鑒文心式”閱讀教學,就是基于他對這種不良教風的反思提出來的。那么,什么是“品鑒文心式”閱讀教學呢?對此,羅老師從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對“文心”的解釋入手進行闡釋。劉勰曾在其名著《文心雕龍》中把“文心”一詞解釋為“為文之用心”,所以,“品鑒文心”也就是品鑒“為文之用心”。在羅老師看來,文本蘊含著文章、文化、文學、文字等諸多價值和功能,構筑著作家和作品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思想世界和價值世界等,而這些方面恰恰正是文章的“用心之處”(可以通俗地稱之為“文本的核心”)。就閱讀教學而言,“品鑒文心”就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去品鑒文本“用心之處”的教學方式。它不僅意味著要弄清楚文本中的一些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方面的問題,而且意味著要弄清楚文本的特點、亮點、重點和疑點等核心內容,從而完成對文本核心內容的價值挖掘和意蘊揭示,建構起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此基礎上,羅老師進一步明確了“品鑒文心”式閱讀教學的方法:讀得真(體味真情),讀得細(賞析細部),讀得深(深度探究)。所謂“讀得真”,指的是讓學生帶著真情去誦讀文本,去打通和文本言語對象之間的情感聯系紐帶(即“通感情”),讓學生能夠將心比心,貼著文本喜怒哀樂。所謂“讀得細”,就是要能夠發現文本容易被人忽視卻往往重要的內容,這里的“細”不等于瑣碎,而是要精,要精煉和精彩。所謂“讀得深”,就是要求學生能站在一個高度和深度去理解文本、理解作者。如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時,羅老師運用了以下教學資料:這首詞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葉嘉瑩曾經指出了,在這篇僅100字的千古名作中,有很多重復的文字,如“江”“人”各三處,“山”“笑”“國”“一”“如”“多”等各兩處,卻沒有給人任何繁瑣啰嗦之感,其中的原因,正如清代文學家沈德潛所說“情真不覺音之繁詞之復也”。這個材料可以幫助學生從賞析詞中的細部入手,體味詞中的放達之情,接通了品鑒詩心的重要途徑,也成為了這堂課教學的一個亮點。又如,在《清兵衛與葫蘆》教學時,羅老師從“道”和“一”入手去深度探究這篇小說的文心。既然文中批判“武士道”,提倡“人道主義”,這里面都有道,這個問題就值得研究。從古文字學角度來說,“道”可以解釋為“面之所向、行之所達”。“武士道”所追求的目標,不是導致它的嚴重后果了嗎?“人道”所追求的目標,不正為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嗎?而“壹”的解釋,從古文字角度來說,就是葫蘆的意思。壹,簡化之后,不就是“一”嗎?一,唯一,獨一無二,這不就是“個性解放”所要追求的目標嗎?所以,從古文字學層面入手可以去深度探究小說的主題,這也就成為了這節課的一大特色。
最后,羅老師還進一步指出,“品鑒文心式”閱讀教學對教師提出了兩點要求。
1. 需要備課的“銳意窮搜”。甲骨文和金文對“備”的釋義是“盛矢之器,置以待用”。由此引申的意思有:慎、思之詳而備之詳、預先準備、皆、齊全等。“課”的意思有:考問以驗其實、考績、有一定之進步之學業、學藝之進度、詳議、計算等。備課要做到“繁則明,詳則精,審則靈”。要達到“明、精、靈”的目的,非銳意窮搜、執著一念不可。比如為了備好《像山那樣思考》一課,羅老師搜索了眾多有關該課公開發表的教學設計或教學實錄,閱讀了《沙鄉年鑒》并整理出有價值的朗讀材料,閱讀了有關評論和賞析文章。這樣的“銳意窮搜”,加深了他對文章的認識和理解,確保他能夠在教材處理、深度把握、細部賞析等方面獨具只眼、有創新之處。
2. 需要資料的“簡化本領”。在后現代教育理論家看來,教師即課程,教師的作用天生重要,教師的素養也極其關鍵。優秀的語文教師似乎應該具備一種點石成金的本領:對語文知識能夠加以簡化和提煉,提高學生的認知和能力。有人說,簡化是“在洞察本質的基礎上所掌握的最聰明的組織手段”(美學家庫爾特·貝德特語)。語文教學資料的運用,應該有利于簡化學生的認知,讓學生能夠掌握一些最本質、最素樸而又最有價值性和智慧性的語文知識。例如,關于《荷塘月色》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可是如果研究了課文,涵泳了文章的文眼,研究了朱自清的閱歷、修養、愛好、性格,甚至他為什么改“自華”為“自清”,我們完全可以提出這樣的假說:這是宋人詩句“夜深人靜月明中,方識荷花有真趣”的延伸。這一看法就是對《荷塘月色》的簡化,但簡化不是簡陋,更不是茍簡和望文生義。在羅老師看來,這樣的探究,絕不是鉆牛角尖,而是蘊涵著一種值得肯定的質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