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數據庫工程

數據庫工程

時間:2022-07-26 16:45: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數據庫工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數據庫工程

第1篇

關鍵詞:工程數據庫;數據庫;體系結構;管理功能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25-7071-02

Project Databas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HEN Yi-r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 The project data base can realize the data share,data safety and the data high-effect usage,the go along introducing fundamental project data base general situation and their system structure developing trend,and the technology to project data base and developing premise condition mainly analyses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Key words: project data base;data base;system structure;manage a function

數據庫系統是隨著計算機在數據處理方面的應用發展而產生的。從50 年代末開始,數據管理技術就一直是計算機應用領域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和研究課題。隨著計算機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寬,數據庫技術與其他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又產生了許多新的分支學科,工程數據庫系統就是數據庫技術與CAD/CAM技術結合的產物。

1 工程數據庫及其特點

工程數據庫是適合于CAD、CAM、CIM地理信息處理、軍事指揮、控制通信等工程應用領域所使用的數據庫。

工程數據庫是面向對象的數據庫系統。它的主要特點:1)具有獨特的數據模型,支持復雜的數據結構和復雜的數據類型; 2)支持動態的版本管理和集成管理;3)具有豐富的語義關聯;4)支持日常事務管理;5)具有友好的用戶接口和良好的相容性支持。

工程數據庫與管理數據庫很相似,但是存在著本質的差別。它們的具體差別如表1所示。

2 工程數據庫體系結構

1)C/S體系結構

客戶機/服務器(C/S)體系結構是一種構造分布式數據庫系統的新技術,其特點是將數據庫的不同軟件劃分到客戶機和服務器兩端,并建立網絡上的客戶機P服務器進程通信,使兩端軟件合作完成數據庫應用。其優點是:①能夠充分利用服務器的計算能力、數據存儲能力等資源; ②系統有較大的靈活性; ③容易提高系統的性能(服務器性能提高或增加服務器的數目可以使系統整體性能提高);④系統連接方便,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增減用戶;⑤系統有較大的可維護性,一個服務器失效,其他服務器可以取代其部分功能,仍然保持系統的正常運轉,不會使整個系統癱瘓。

2)B/S體系結構

B/PS 是由傳統的兩層C/S結構發展而來的三層C/S結構在Web上的應用,即瀏覽器Web/服務器(Browser/Web/Server)的三層結構。B/S體系結構是把兩層C/S結構的客戶事務邏輯模塊從客戶機的任務中分離出來,由單獨的一層來處理,把任務均衡地分配給了Web服務器,這樣客戶機的壓力大大減輕了。

在B/S三層體系結構下,表示層( Presenta2tion)、功能層(Business Logic)、數據層(Data Ser2vice)被分割成三個相對獨立的單元。第一層是表示層:Web瀏覽器。第二層是功能層:具有應用程序擴展功能的Web服務器。第三層是數據層:數據庫服務器。在BPS體系結構中,用戶可以通過瀏覽器向分布在網絡上的許多服務器發出請求,而且極大地簡化了客戶機工作,在客戶機上只需安裝、配置少量客戶端軟件,服務器將負擔更多工作,對數據庫訪問和應用程序的執行將在服務器上完成。

3)C/S結構與B/S結構的比較

與C/S相比,B/S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開發和維護成本低;客戶端不再負責處理復雜計算和數據訪問等關鍵事務,只負責顯示部分;采用的標準是開放的、非專用的,保證了其應用的通用性和跨平臺性;各層之間相互獨立,任何一層的改變不影響其它層的功能,系統改進非常容易,靈活性好;B/S系統在客戶機和服務器之間增加了一層Web服務器,可有效地防止用戶的非法入侵;不存在移植性問題;界面統一友好、易于使用。

4)多級數據結構

工程數據庫采用多級的數據結構。一般的工程數據庫使用三級數據庫結構,主要有全局公共的數據庫、工程項數據庫和設計庫,如圖2所示。全局數據庫主要是存放公用的標準數據;工程項數據庫主要是存放與該項目相關的數據,設計好以后,可以進行轉儲;設計庫是存放設計者需要的數據,設計好以后,可以卸載。

3 工程數據庫的數據模型

工程數據庫中的數據模型主要分為三類: 1)非1NF數據模型;2)基于語義的數據模型;3)在傳統的數據模型上擴充的數據模型;4)面向對象的數據模型。

非1NF數據模型(即擴充E-R模型)主要是用一種規范化條件:子類、超類、概括、特化等手段,將現實的事物用數據庫表現出來。常用的非1NF數據模型有兩種:第一種數據模型的擴充是NF2型,第二種數據模型的擴充是取消1NF,這兩種擴充支持的語義關聯雖然比較少,但它們的查詢語句易于用擴充的SQL來表達,便于用戶使用。

語義數據模型是適應更強表達能力的概念數據模型而產生的,它使用七種語義模型循環、遞歸的描述過程,把復雜的數據類型作為其基本的數據類型,而且支持統計操作,從而給設計人員提供了很大方便。

在傳統的數據模型上擴充的數據模型通常包括三種:第一種是關系和網狀混合模型,第二種是關系和層次混合數據模型,第三種是函數數據模型。前兩種結構都是通過使用關系類型的多元實例把大關系劃分成若干小關系,由于是用結點表示的,要求其關系或數目固定,因而其靈活性較差。最后一種數據模與程序語言和數據模擬兩方面有關,它不是一種結構模式,也不對應固定的實行手段,它主要基于兩種概念:對象以及函數,所以處理起來相對較靈活。

面向對象的數據模型是基于對象、類、實體的數據模型,它具有面向的對象技術所具有的特性,分為元組對象結構、集合對象結構和列表對象結構。具有計算完備性、可擴充性和持久性。這些特性對工程數據的管理是非常適合的。

隨著數據庫技術的不斷的發展,工程數據庫的數據模型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上面綜述的四個方面必將在工程領域中不斷有所進展。

4 構建工程數據庫的工具及產品

CAD/CAM(計算機輔助設計及制造)技術是近年來發展很快的工程數據庫技術。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CAD/CAM 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隨著Pentium芯片和Windows NT操作系統的出現并流行,以前只能運行在工作站上的CAD/CAM軟件現在也可以運行在微機上。由于微機的價格遠遠比工作站低,性能也不比中低檔工作站遜色,并且windows NT操作系統的安全性與DOS、Windows 3.x、Windows 95/98等操作系統相比有了很大提高。所以,微機平臺為普及CAD應用創造了絕好的條件。

4.1 CAD/CAM 軟件特性

1) 采用Windows NT操作系統采用Windows NT操作系統是新一代微機版CAD/CAM軟件的共同特點。現在,個人計算機已經具備了與中低檔工作站競爭的實力,再加上其價格低廉,使得普及CAD應用成為可能。Windows平臺上的新一代CAD/CAM軟件基本上都采用典型的Windows界面和操作規范,同時由于DDE和OLE技術的廣泛應用,這些CAD/CAM軟件可以與Windows平臺的其他軟件進行動態數據交換,也可以在不退出CAD/CAM軟件的前提下嵌入(或鏈接)其他應用程序的對象。

2) 采用COM 技術

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是國際上為提高軟件穩定性和開發效率而引入的重要技術。現今推出的Windows平臺的CAD/CAM軟件都或多或少地應用了COM技術。通過使用現成的組件,軟件開發商可以避免軟件開發中許多煩瑣和困難的基礎部分,從而可以從較高的起點出發,大大縮短CAD軟件上市周期,這樣容易取得競爭優勢。同時,由于采用面向對象技術,使得微機CAD軟件的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得以增強。

3) 采用UNIX特性

新一代微機平臺CAD軟件充分吸取Unix工作站軟件的精華。諸如參數驅動、特征造型、動態導航、二維與三維雙向相關、STEP標準和動態圖形顯示等這些比較好的特點已經被微機平臺軟件吸收。

4.2 流行的CAD/CAM軟件

1) AutoCAD

AutoCAD 是Autodesk公司的主導產品。Autodesk公司的軟件產品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機械設計、建筑設計、影視制作、視頻游戲開發以及Web網的數據開發等重大領域。

AutoCAD 是當今最流行的二維繪圖軟件,它在二維繪圖領域擁有廣泛的用戶群。AutoCAD有強大的二維功能,如繪圖、編輯、剖面線和圖案繪制、尺寸標注以及二次開發等功能,同時有部分三維功能。AutoCAD提供AutoL ISP、ADS、ARX作為二次開發的工具。在許多實際應用領域(如機械、建筑、電子)中,一些軟件開發商在AutoCAD的基礎上已開發出許多符合實際應用的軟件。目前,Autodesk公司已經AutoCAD 2000。

2) MDT

MDT是Autodesk公司在PC平臺上開發的三維機械CAD系統。它以三維設計為基礎,集設計、分析、制造以及文檔管理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為用戶提供了從設計到制造一體化的解決方案。MDT主要功能特點:①基于特征的參數化實體造型,用戶可十分方便地完成復雜三維實體造型,可以對模型進行靈活地編輯和修改;②基于NURBS的曲面造型,可以構造各種各樣的復雜曲面,以滿足模具設計等方面對復雜曲面的要求;③可以比較方便地完成幾百甚至上千個零件的大型裝配;④MDT提供相關聯的繪圖功能,提供完整的模型和繪圖的雙向聯結。MDT為AutoCAD用戶向三維升級提供了一個較好的選擇。

5 工程數據庫體系結構的發展

1) 第一階段是基于主機的計算機系統

在基于主機的計算機系統中,各終端通過串行通訊接口線路與主機相連接(一個終端占據一條通訊線),一臺主機對系統的各種資源與數據進行集中管理,主機分時地對各終端進行掃描訪問,用戶通過各自的終端與系統交互作用,來執行自己的處理任務。

這種集中式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好處是:管理容易,數據的保密與完整容易保證,而且系統建設成本低,但是它的缺點是對業務變化的適應能力、系統的擴充性以及可維護性較差,當主機出了故障就有可能引起系統的癱瘓。2) 第二階段是PC與傳統的網絡技術相結合,即文件服務器結構

20世紀80年代由于PC機的廣泛應用以及計算機硬件、軟件技術、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由共享的文件服務器、工作站、網絡傳輸介質組成的計算機局域網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中。在這種應用中,所有應用程序和數據都集中在共享的文件服務上,而不是駐留在實際使用它們的客戶計算機上,當用戶需要時,相應的應用程序和數據就整個地從文件服務器上下載到計算機上。

在這種結構中,比基于主機的計算機系統使用簡單、用戶界面友好,并具有一定的可伸縮性。但是系統運行效率低下,當用戶數增多時,網絡的通信負載明顯增大。

3) 第三階段為客戶機P服務器方式

PC 機或工作站通過網絡連接起來,系統把這些計算機設備劃分為服務器與客戶端,以承擔不同的工作職能,服務器主要用于信息系統的管理與服務(一般由能力較強的計算機系統來承擔);客戶機主要提供給用戶來訪問系統,具有良好的人機界面。用戶只要通過客戶機與網絡上的任何服務器預先建立連接,就可以對它們進行訪問。

4) 第四階段是在CPS 體系基礎上擴充的包括客戶、數據庫服務器、應用服務器構成的三(多)層結構

三層結構是在客戶機/服務器體系基礎上的擴充,它將客戶機/服務器系統中各種各樣的部件分為三層服務:

①客戶端服務程序:在用戶計算機上提供用戶界面。

②應用服務器:它駐留在客戶可訪問的網絡中心,為任意數量的客戶應用提供公共的數據服務。

③遠程數據庫服務器:提供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RDBMS)。每一層服務在不同的計算機上協同運行,并且通過局域網甚至Internet共享數據和相互通訊。

6 結束語

工程數據庫并非是一個僅僅存儲數據的簡單信息庫,因為這實際上與傳統數據庫沒有兩樣。工程數據庫實際上是一個“以大型數據管理信息系統為基礎的、附加在這個數據庫系統之上的、從存儲的數據庫信息中獲取數據、并能利用這些綜合數據為用戶提供經過處理后的有用信息的應用系統”。如果傳統數據庫系統的重點與要求是快速、準確、安全、可靠地將數據存進數據庫中,那么工程數據庫的重點與要求就是能夠準確、安全、可靠地從數據庫中取出數據,經過加工轉換成有規律信息之后,再供管理人員進行分析使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工程數據庫將深入我們的生活,并為我們高效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張甲寅,趙東輝.工程數據庫技術及發展趨勢[J].黑龍江通信技術,2001.12(4).

[2] 楊秉岐.航測工程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J].測繪標準化,2006(1).

[3] 喬淑云,孟凡榮,李來喜,吳慶.工程數據庫體系結構的應用研究[J].能源技術與管理,2004(3).

[4] 宛延].面向對象與關系型數據庫爭論[J].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1992.1.

第2篇

關鍵詞:公路工程;造價;數據庫;估算;綜合指標;分項指標;價格指數;單位造價

1建立公路工程造價數據庫的目的和作用

1.1查詢造價資料

可按地區、公路等級、項目類型、建設時間等查詢造價數據信息。如不同公路等級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平均每千米概(預)算造價、建筑安裝工程費造價(路基工程每千米造價、路面工程每千米造價、不同形式互通式立體交叉造價、分離式立體交叉造價……),不同橋形每延米(每平方米)造價,不同結構含筋率不同時每立方米混凝土造價,以及每立方米土方、石方造價,每平方米路面造價等。

1.2為編制公路工程投資估算指標積累資料

1.2.1綜合指標:按不同公路等級、地形條件(原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分為平原微丘、山嶺重丘)綜合分析每千米主要工程項目(路基土方、路基石方、路基排水與防護、路面、大中橋、互通式立交、分離式立交、交通工程等)數量。

1.2.2分項指標

(1)路基工程:包括土方、石方、路基零星工程、特殊路基處理、排水及防護工程等單位數量和金額。

(2)路面工程:按典型路面結構形式、材料配合比及常用的施工方式、施工機械設備等分析編制。

(3)涵洞工程:據不同的涵洞形式和孔徑分別綜合編制。

(4)橋梁工程:小橋、中橋及大橋按不同的橋梁結構形式分基礎工程、下部構造、上部構造和附屬設施進行編制。

(5)隧道工程;包括峒身、峒門、裝飾照明通風。

(6)交叉工程:包括互通式立體交叉、分離式立體交叉、平面交叉、通道、人行天橋及渡槽。

(7)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

1.3價格指數。

1.3.1具體項目的人工價格指數、主要材料價格指數和機械臺班價格指數,為甲乙雙方年、季(月)結算提供調價系數。

1.3.2具體項目(地區)的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橋涵工程、交通工程和建設項目造價指數,反映一個項目(地區)公路工程造價漲落幅度(或以烏魯木齊地區公路工程造價指數為基礎,各地州相對烏魯木齊地區的價格指數)。

1.3.3全疆公路工程建設項目造價總指數。

1.3.4對以后年度的價格及趨勢進行預測(建立數學模型,采用指數平滑法等預測模型)。

2數據庫的結構和內容

2.1造價數據庫包括項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資估算、初步設計概算、施工圖預算、招標標底、合同價、工程結算、工程決算,按項目不同階段分別建立基本情況、量價數據表、人工機械材料數據。

2.2數據庫內容(以G315線若羌至且末段公路改建工程概算為例)

a.已錄入建設項目目錄

b.項目技術數據

c.相關文件

d.基本情況

e.量價數據表

(1)費用構成

(2)第一、二、三部分費用情況

(3)項、目、節明細

f.人工、機械、材料

3需要進一步研究和交流的事項

3.1不同管理部門對造價信息的需求不同,對數據庫設置的層次面也不同,擬設置的查詢內容、指標能否滿足管理的需要須進一步驗證;是否有必要滿足不同管理部門對造價信息的要求也需要探討,這關系著數據庫框架結構的大和小、數據分析模型的層次。

3.2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項目,進行數據分析,搭建數據庫的框架結構,增加已有造價電子文件的導入接口,最大限度的提高造價資料的使用價值、利用率,編制新疆境內的公路工程估算指標。

3.3造價數據庫結構和內容若要完成其作用,如“量價數據表”中的費用構成為一個項目建筑安裝工程費的人工費、材料費、機械使用費、其他直接費、利潤、稅金等數據,該項數據只能分析建設項目造價指數,不能對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橋涵工程、交通工程層次進行造價指數的分析,須增加“人工、機械、材料”中各分項的消耗量。

3.4主要材料、機械臺班內容繁多,具體項目采用占全部材料費的70%以上的材料代表材料變化情況,機械臺班中以人工費和汽柴油等價格變化代表機械臺班價格變化情況,程序中的人工、機械、材料消耗量需進一步細化和組合,這樣才能分析得出單項和綜合造價指數。

3.5借鑒國外造價數據庫的經驗,按地區和項目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得出某中心城市某種工程細目價格范圍或某國道某合同段某種工程細目的價格范圍等單位造價,簡單適用,可操作性強,也利于不同管理部門的需求。

參考文獻

第3篇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社會環境日新月異,數據庫系統成為當今信息社會重要的支撐技術。而在數據庫的開發、設計、建立與完善的過程中,軟件工程技術發揮著重要作用。張迎新主編的《數據庫及其應用》(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年3月版)一書介紹了有關數據庫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技術。該書內容全面,以“理論夠用,實用為主”為原則編寫,根據計算機應用、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詳細介紹了數據庫及其應用。該書內容豐富翔實,具有實踐性、實用性、創新性,突出了以實用為原則的特點。全書共分10章,主要包括數據庫系統概論、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關系數據庫、概念模型設計、數據庫的創建和管理、關系數據庫標準語言(SOU)、創建表、查詢、窗體、報表和宏及其應用。全書合理融合了數據庫理論、方法與應用技術,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全書以數據庫應用系統開發過程為主線,用一個綜合的案例貫穿多個章節,構成一個完整的體例。每一章針對案例設計要求,列舉大量應用實例,力求達到理論指導實踐、學以致用的效果。該書從軟件開發的視角看數據庫的設計過程。數據庫設計是指對一個給定的應用環境,使用適當的資源(包括人員,軟硬件資源,時間等),通過邏輯設計優化處理模式與數據模型,通過物理設計優化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建立起能滿足用戶要求、實現系統目標并有效管理數據的數據庫。應用軟件工程技術可以在給定成本、進度的前提下開發出具有適用性、有效性、可靠性、可維護性、可互操作性等特點的數據庫。軟件工程有助于提高數據庫產品的質量和開發效率,減少維護的困難。基于DBS生存期的數據庫設計分為5個階段,其中包括數據庫的規劃、需求分析、概念設計、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

一、軟件工程技術在規劃階段的作用

進行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是規劃階段的主要任務。使用軟件工程技術,從技術、可用設備、時間效率、經濟效益、法律法規等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同時要從操作性以及經濟多個方面對數據庫進行考察,然后產出可行性分析報告,確定其可行性。經過調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之后,可以開始確定目標、工作流程和開發計劃等。

二、軟件工程技術進行數據庫系統的需求分析

運用軟件工程技術收集、分析整理和評審需求信息,可以保證分析出的數據的準確性。需求分析的目的在于對系統的應用情況做全面詳細的調查,深入分析用戶活動,收集分析基礎數據。充分了解用戶對數據和信息處理的需求,確定系統的功能和每個功能對數據的需求,以及用戶對安全性和數據完整性約束條件等要求。需求分析是整個數據庫開發的基礎,能否正確了解用戶的實際要求,將直接影響系統開發的成敗和優劣。

三、軟件工程技術用于數據庫的概念、邏輯、物理設計

本書介紹了數據模型的基本概念,以及軟件工程技術在數據庫的概念模型、邏輯模型、物理模型設計各個階段的作用。數據庫設計不僅僅是對結構和功能進行設計,還需要從總體上對概念進行嚴格把控。概念設計是對數據進行抽象與綜合處理,運用實體-聯系(E-R)圖設計數據庫概念模型,并將E-R模型轉換成關系數據模型。邏輯設計是將概念結構轉換為一般的關系、網狀、層次模型,將轉換得到的關系、網狀、層次模型向指定數據庫管理系統支持的數據模型轉換,并對數據模型進行優化。物理設計可運用軟件工程技術進行存儲結構設計、存取方法設計、數據庫執行程序設計等。總結而言,由于數據庫應用系統設計的復雜性,最佳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反復探尋、逐步求精的過程。應用軟件工程技術不僅可以增加數據庫的安全性、完整性與靈活性,還可以提升其運行效率。通過應用軟件工程技術,數據庫設計者可以構建更優秀的庫結果,符合項目或產品的合格預期,提高設計的成功率。數據庫逐漸成為現代信息系統的基礎和核心,軟件工程技術對數據庫的發展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本書可以幫助數據庫技術人員掌握數據庫系統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實際操作的技能,為今后從事數據管理和數據庫應用系統的開發工作奠定理論基礎,同時對從事軟件工程開發的技術人員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書對于數據庫設計的理論和實踐應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4篇

關鍵詞:數據庫 測繪工程項目 管理 制度

中圖分類號:G25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傳統的管理方法中,基于紙質文檔的手工管理方式已經滿足不了測繪生產管理的需要。通過采用地理信息數據庫技術對測繪工程項目的屬性、時限、合同、產值、工日和項目空間位置信息等方面進行管理,通過結合地理信息技術,把傳統的工程項目具體化、空間化,實現了測繪工程項目的查詢、分類統計和分析,節省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一、地理信息與數據庫技術

1.1 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是指空間地理分布的有關信息,用它表示地表物體和環境固有的數量、質量、分布特征、聯系和規律的數字、文字、圖形、圖像等的總稱。在項目管理中,空間信息用該項目的位置信息點表示,同時還可以包含該項目的圖像等其它信息。

1.2 Access數據庫

Access數據庫是Microsoft公司于1992年退出的以標準JET為引擎三維桌面型數據庫系統,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MIS系統開發工具,由于有操作簡單、界面友好、易學易用、接口靈活等特點,成為許多小型應用系統的首選數據庫。

二、 測繪工程質量保證體系

2.1測繪工程質量保證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整個系統要求在科學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的控制下運行,實時地采集各種關于質量的相關信息,并對于質量信息進行適當的判斷、加工、儲存、傳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為反饋加以輸出。整個過程是通過對相關要素的監控,不斷改善相關指標,以確保達到事先要求的質量目標。整個測繪工程質量保證體系由目標值系統、程序標準、工作標準,組織系統、管理點、信息管理、體系評價等要素構成。

2 .2測繪工程質量管理系統要素

質量管理系統的基本組成單元稱為質量管理系統要素。按照 GB/T 19001-ISO9001標準的規定,質量管理系統是由四大過程要素組成的。這四大過程要素包括:管理職責,資源管理,產品實現,測量,分析和改進。

三、測繪工程項目管理

3.1測繪工程項目管理

工程項目管理是對一個工程項目的進展過程進行規劃、控制和監督,最優地實現工程項目的目標。一個測繪工程項目從準備到測繪成果交付使用,可劃分為資料準備、技術設計、實地作業、質量檢查、成果交付、工程費用結算等幾個階段,而在每個階段中。項目管理人員所關心的主要問題是產品的質量、工作進度和工程費用。因此在每一項工作或階段中考慮的往往是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的強調工作進度與工程款的支付問題。測繪工程項目的管理往往涉及到工作時限、質量控制、合同管理等方面。

3.2 測繪工程項目管理中要管理的數據類型分析

工程項目管理中,有許多各種各樣的數據,包括項目的各方面的信息。

(1)根據數據的用途,可分為如下幾種。

①供計算的數據,如:時限、工作量、工日、工程費用等;②供查詢、分類的數據,如:委托單位、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項目位置、項目類別、質量等級等;③用于補充說明的數據,如:項目取消或延期的原因等。

(2)根據數據所表達信息的方式,又可以如下分類。

①用書面數字與文字的形式表示的數據如:預算書、合同文本、技術設計、各類單據等。②用圖形表示的數據:測繪成果、效果圖等。③這些數據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數據庫。

(3)工程項目數據庫。

工程項目數據庫是指對數據進行收集、分類、計算加工、制表等處理以后形成的有結構的數據的集合。在數據處理與信息管理軟件系統中,絕大多數數據都是利用Microsotf Access數據庫文件加以管理。

四、 測繪工程管理數據庫的建立

4.1 屬性數據庫的建立

數據庫結構由于項目管理中實行動態控制,就要求數據的收集必須及時、準確、完整。工程項目管理數據庫中應該簡潔、明了。建庫可以按工程項目的進行,從招投標預算、施工準備。施工控制到結算分別整理各過程中的數據;也可以按數據代表信息分類,這樣便于管理方便運用。

4.2 空間數據庫的建立

空間數據庫的建立通過采集該項目的空間信息,并與其它屬性聯系起來。

4.3 主要管理功能

項目相關信息的輸入與管理、項目查詢與統計、項目收費、工日的自動計算、工日的自動分配、各部門或班組的產值和工日、工作量等信息的統計查詢、個人工日及參加項目等信息的統計查詢等。由于項目相關信息不僅信息量大,而且缺乏規律性,因此,信息管理功能實現起來難度較大。

4.4信息的輸入與修改

將每個項目的相關信息錄入數據庫中,信息輸入的界面必須友好,輸入的數據和信息必須準確而可靠,要能保證使用的效果,還能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地進行補充和修改。

4.5 信息查詢功能

以項目查詢為主,項目查詢是指在數據庫中搜索出滿足用戶指定的條件的全部項目并將查詢結果顯示給用戶。項目信息項中的大多數信息都可以作為查詢條件。

4.6 信息統計功能

該功能指按一定條件對各個項目的各種信息進行統計,包括項目數量、類別、產值、合同控制。還包括部門或個人工日和參加的項目、各類工作的工作量等。項目統計工作通過系統提供給用戶的交互界面完成,查詢結果以報表的形式提交給用戶,為用戶的生產管理和經營決策提供必需的信息。

五、完善測繪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制度

5.1進一步改進管理機制

測繪工程質量管理屬于合乎邏輯的概念體系,對管理管理工作里的質量體系、質量控制、質量審核、質量方針、質量環、質量成本、質量計劃等進行管理。消除質量環里一切階段可能造成的不合格或者不滿因素,來保證符合質量標準,以及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產品質量標準作為一個尺度,來測量產品質量的合格性,根據科學技術發展要求、經濟適用性原則、生產技術水平高低來制定,當生產技術或者用戶需求有變化時,也要進行適當的調整。

5.2完善測繪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制度

具有甲級以及乙級資質的測繪單位,需要建立質量檢查機構或者質量管理機構;對于丙級以及丁級資質的測繪單位需要配備專職質量檢查人員或者質量管理人員。這些單位都需要根據國家在測繪工程質量管理方面的標準要求,進行全面地質量管理工作,對測繪工程質量體系進行完善和建立,自愿申請獲取質量體系認證,基于世界各國的質量管理經驗制定而來,它能夠集中表現出目前先進的、科學的質量管理技術。隨著全面質量體系控制理論的大力應用和快速發展,測繪管理中會充分采用測繪質量控制體系,即QMS,對內在的、外在競爭力進行強化、尤其在提高測繪產品質量方面,保障測繪產品的可靠性以及精確性。成立好的測繪品牌,提高自己在測繪市場中的優勢。可以把全面質量管理當成成熟的管理理論對待,其實踐已被廣大社會組織驗證過,得到了生產管理以及測繪管理的大力運用。

第5篇

由于歷史原因,廣電網絡有它的先天不足之處。主要集中在:網絡不統一,雙向改造問題,機頂盒入戶問題。這些因素都給廣電網絡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如何突破這些阻礙,讓廣電網絡穩步發展,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探索。

2.聯系

2.1地理信息系統GIS

主要功能是實現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分析、編碼和統計。由于地理信息系統軟件能給廣電網絡工程和管理帶來極大的方便,因此廣電企業必須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身使用的GIS系統。目前看來,GIS在廣電網絡工程管理系統中起到極大作用,并且也直觀的表現出數據,我們可以從GIS了解到網絡資源管理的具體情況,這不僅推動了用戶的需求,也是技術發展的體現。

2.2數據管理在廣電網絡工程中的作用

不管是以往的手工紀錄的數據,文件數據管理,還是現在的信息化數據庫數據管理,都能協調平衡運營的各個環節,提高項目的整體效率,數據管理在廣電網絡工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視。可以說數據管理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管理工具。

(1)解決部門管理問題。項目開發涉及到項目設計,項目分析,項目實施等多方面的管理,因此,數據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數據管理為部門提供了及時的數據統計和信息反饋,使得各部門各項工作都有據可依,協調了部門之間的發展,保證項目開發正常的運行。

(2)解決了企業管理問題數據管理不僅僅提供說紀錄的數據,更是確保企業正常運行的基石,對于一個企業來說,要做好對各部門的管理,需要數據管理的支撐。數據可為管理者提供科學的依據,幫助企業對各部門實時控制,讓部門都有各自的指標,讓管理者做出正確的決策,降低了企業工程運營的風險。

(3)解決了廣電網絡工程中的成本問題一個擁有較高管理水平的企業往往可以在合理的管理中省出一大筆的費用開銷。采用規范化的數據管理方式,對企業工程的成本預算進行管理,可避免不必要的返工,節約了成本,使得產品的質量得到保證。

3總結

第6篇

1998年依據建設部的《城市規劃工程地質勘察規范》(CJJ57-94)的要求,建設工程地質數據庫,當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開展工程地質編圖。

2004年建設部的《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規范》(CJJ100-2004),特別關注城市的地形圖、地下管線、工程地質這三類城市基礎地理信息。2009年我們課題組依據此規范,重新確定了工程地質數據庫的數據標準。

1、2009年至2019年6月,完成了建成區(中心城區)約250平方公里的5萬個工程地質鉆孔數據庫的建設。

2、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前完成城市外圍地區(含城鄉結合部)150平方公里的約5千個鉆孔數據錄入工作

現在課題組正在抓緊時間,完成了調閱和復印2015年60份巖土工程勘察報告。2019年9月份至12月份,爭取完成2016年、2017年、2018年城市新的建成區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的調閱和復印工作。

城市外圍地區5千個工程地質鉆孔密度較小,建筑物數量較少,涉及的面積大。這些約鉆孔數據估計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計算機錄入工作。這樣可以將工程地質鉆孔數據擴充到建成區400平方公里。

按照現在的勘察收費標準計算, 5.5萬個工程地質鉆孔數據累計投入巖土工程勘察費至少2億元。

城市基礎地理信息建設,不但需要地形圖數據庫、地下管線數據庫,而且需要地質數據庫。這樣才能基本滿足《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規范》(CJJ100-2004)對城市基礎地理數據建庫種類的要求(地形圖、地下管線、地質三類)。

3、工程地質數據利用的探索創新

2014年又根據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的《城鄉規劃工程地質勘察規范》(CJJ57-2012),我們課題組對工程地質大數據的應用研究問題重新調整了技術路線,關注工程地質數據在城鄉規劃決策、城市建設用地地質環境評價與區劃方面利用問題。例如課題組編制了地基土分區圖、剪切波速不同埋深圖。開展了泥巖滑坡的課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填補了工程地質領域研究的空白。

4、2020年7月以后,我們勘察室將對400平方公里建成區的約5.5萬個工程地質鉆孔數據進行全面鑒定,保留典型數據,提高數據庫的質量。爭取在2021年12月30日前完成。同時繼續進行工程地質數據的應用研究,申請科研項目,為城市地質環境研究做出貢獻。

5、體會與總結

我們自1998年以來,采用創新的工作理念,抓住了工程建設時期的機會,編制了包含高層建筑物、高架橋、隧道工程等重要土木工程的工程地質數據庫。為我院的大數據工作積累了經驗。但是,還存在以下不足:

(1)雖然我院的工程地質數據庫建設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課題驗收時的評語),但是由于土木工程勘察任務較少,工程地質數據庫發揮經濟效益有限。因為工程地質數據庫的經濟效益就是減少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成本。

(2)我院工程勘察工作相對于地形圖測繪工作,起步較晚,

技術力量薄弱,人員和設備較少,也是造成工程勘察專業經濟效益較差的原因。

(3)工程勘察行業的改革問題和我們的想法

有人說機構改革后,業務辦公樓和以往積累的經濟收入,可能成為國有資源和國家財政收入。但是我們認為,不管怎么變化,數據庫像無形資產,數據庫可能永遠掌握在我們手里,也可能是個依靠,也是可能成為養活我們的基礎。

第7篇

關鍵詞:工程數據庫;移動基站;地理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9-6887-03

移動通信基站設計、建設和管理是一項涉及多部門、多任務、多階段、多技術領域及多種數據類型的復雜的系統工程[4]。傳統的移動基站CAD系統在數據管理上基本沿用文件系統,程序功能模塊之間數據的流動時通過數據文件的方式來實現的,每個應用系統都是孤立地、封閉地存儲和管理自己的數據,缺乏數據庫的支持,數據轉換效率低,數據冗余,共享差,軟件內部結構繁多,兩個不同的CAD系統之間無法直接進行數據交換。這種數據管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移動基站工程設計的數據管理的要求。通過工程數據庫的開發,實現對系統中的各種信息進行統一管理,可以達到軟件資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和交換,避免不必要的冗余,從而達到軟件集成的目的。

1 存在的問題

一個地級市一般有上千座無線基站,每個基站從選址勘測、設計、施工、擴容、維護等階段要產生大量的數據。目前國內的移動基站工程實施過程中,大量的數據僅僅使用Excel表格存儲;大量的CAD圖紙、Excel表格和word文檔等數據都是由普通的文件管理系統管理。這樣必然會導致數據組織混亂、不共享、不準確、不一致、不安全、查詢費力等問題,從而導致工程效率低下和成本高。

1.1數據低共享

由于沒有統一的數據庫,這就必然導致數據共享程度低,從而導致大量的數據冗余。例如,移動通信設計院將一座新建基站的圖紙設計完成后,要分別發送給運營商,運營商對圖紙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交給通信施工隊,通信施工隊按照圖紙進行施工,若未通過審核,則要通信設計院修改。在一套工程圖紙設計、修改和完成的過程中,通信設計院、運營商和施工隊之間數據不共享;通信設計院的工程師之間、運營商各部門之間數據不共享。

1.2數據不準確、不一致

例如,由于一個基站要不斷地更換和添加設備,這樣就導致這個基站的設備平面圖經常變化。由于沒有運用工程數據庫,通信設計院在設計的過程中可能參照的是陳舊的工程圖紙,其設計的設備安放位置很可能被其他設備占用,這樣就導致設計失敗。等到發現了這個錯誤,設計院就要重新查勘和設計,從而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影響了工程進度。再如,代維在每月的例行維護中,發現了有載頻損壞。由于沒有運用工程數據庫,這一情況很難被及時反應到通信設計院一方。在這種情況下,設計院參照的數據就不準確。

1.3查詢費力

由于沒有運用統一的數據庫,而且數據量很大,這就導致查詢費力。例如,很多情況下,在一項基站擴容工程中,通信工程師必須在一千多個基站里手動查詢相關數據。而且由于基站名稱的不一致,導致很多數據查不到。

2 無線基站設計與管理數據分析

運用工程數據庫的方法,通過建立面向移動基站工程的移動基站工程數據庫,將移動基站工程各項活動聯系在一起,建立數據流動的良好渠道,是解決集成化移動基站工程系統的良好途徑。圖1顯示了移動基站工程各活動之間數據流動狀況。

在移動基站選址階段,首先是通信設計院協同運營商的工程建設和維護部根據用戶的投訴情況、現有的網絡覆蓋、網絡測試結果和未來規劃等條件(這些都可從工程數據庫中導入和導出)確定初步的選址范圍。然后,運營商、土建設計院和通信設計院三方實地選址。其中基站周圍的地理條件(地形、水文、道路等)、話務量狀況(現有的話務量和未來的預計的話務量增長),土建狀況(城市租賃機房的承重狀況),配套資源狀況(傳輸、供電、接地),站址物業的狀況等大量數據都要錄入到數據庫中。

在移動基站設計階段,建筑設計院和通信設計院根據基站選址勘測結果、技術標準和運營商的其他要求提出完整的設計方案,供運營商審核。這個階段建筑圖紙、機房圖紙、網絡規劃結果等都是至關重要的數據,對于之后施工、擴容和運營必不可少。

在移動基站施工階段,土建施工隊和通信施工隊分別根據建筑設計方案和通信設計方案完成施工,分別完成施工報告和相關數據并錄入數據庫中。運營商在工程完工驗收后,將驗收報告錄入數據庫中;監理方也按要求將監理報告錄入到數據庫中。

在移動基站運營階段,代維將例行的維護報告錄入到數據庫中,根據每次的檢查結果更新數據庫中相關數據,例如正常運行的載頻數目、可使用的地排孔數、可用的2M線對數。若是遇到新增和更新設備、基站擴容或基站搬遷,運營商、設計院和施工隊分別運用工程數據庫完成各自的工作。

無線基站工程數據庫涵蓋了無線基站工程活動中的各種數據,包括基本信息庫,設計文件庫,施工文件庫,維護記錄庫,設備庫,材料庫,工程財務庫等。每個庫中又可分為多個子庫,如基本信息庫可分為地理狀況庫,物業狀況庫,配套資源庫等。從中可以看出,工程數據庫的組織并不依賴于移動基站工程活動中的不同過程,而是直接針對研究對象建立數據庫,數據的流通因此更加通暢,數據的冗余因此更加減少[1]。

3 移動基站工程數據庫的設計

3.1 數據模型

從移動基站工程設計過程中所需數據以及工程數據庫系統的基本需求上看,如果對關系數據模型進行擴展,將關系模型與面向對象核心概念綜合,構造對象—關系模型作為工程數據庫的數據模型,將是一種適合移動基站工程數據庫的數據模型。

對象-關系數據模型就是將關系模型和面向對象數據模型進行數據建模,真正數據處理的完成仍然在關系數據庫中進行。對象-關系數據模型是對關系數據模型進行擴充,從而提供更為豐富的面向對象的類型系統并在關系查詢語言中增加處理新增數據類型的成分,這樣的擴充既要保留關系基礎,同時又要提高建模能力。

3.2 數據標準化

存入工程數據庫的數據必須進行標準化[5]。標準化一方面要盡量采用已有的行業或國家標準,盡量有利于系統的擴展。另一方面,在沒有國家或行業標準的情況下,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如基站的名稱,可分為農村基站和城市基站兩種類型,農村基站采取“鄉鎮名+村名+序號”的形式,城市基站采取“街道名+周圍重要機構或建筑名稱”的形式。

3.3 版本控制

移動基站工程設計是一個反復試探的過程,在設計過程中往往需要對多個方案進行對比和選擇。因此要求工程數據庫能夠存儲和處理多個方案的數據。在移動基站設計的過程中,設計方案存在一個產生和修改的過程,因此不同設計階段的版本也有不同的狀態。根據設計的需求大致將版本的狀態劃分為工作版本和有效版本[2]。

版本的管理模型通常有線性版本管理模型、樹型版本管理模型以及有向無環圖版本管理模型[6]。從無線基站設計的過程及特點來看,樹型版本管理模型比較適合。

3.4 與GIS結合

地理信息系統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實時提供多種空間的和動態的地理信息,為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服務的計算機技術系統[3]。在無線基站建設中,所必須考慮的地形條件、道路交通狀況、居民地分布情況等信息正是地理信息系統存儲、管理和分析的對象,GIS可以大大使基站選址工作簡化和優化;對于無線基站的傳輸設計來說,GIS系統就更為重要;GIS系統還是網絡優化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目前國內通信設計行業中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是MapInfo,其對網絡選址、傳輸設計和網絡優化很有用。可將MapInfo之類的GIS與移動基站工程數據相結合。

4 結束語

本文分析了移動基站選址勘測、建筑和通信設計、施工以及維護管理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數據處理的問題,提出用工程數據庫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國內還無無線基站工程數據庫的研究,而公路、鐵路等工程數據庫已經相對成熟,無線基站工程數據庫即可利用這些已成熟的技術并根據自身特點來實現。

參考文獻:

[1] 胡霞光,王秉綱.工程數據庫在公路設計與管理中的應用[J].交通工程運輸學報,2001.

[2] 陳矗.工程數據庫版本管理與并發控制研究[D].山東:山東科技大學,2004.

[3] 張立立,王康弘,潘朝裕.基于地理信息技術的山區農村無線通信基站選址研究[J].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2004.

[4] Schaft T,Doherr F,Urbas L. A conceptional design to employ engineering databases in mobile maintenance support systems.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actory Communication Systems[C]. 2008.

第8篇

【關鍵詞】石油鉆井;數字化;數據庫建設

Series 1: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etroleum drilling engineering parameter database

SONG Ka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China)

【Abstract】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based on automation, informatization, real-time, integration and intelligentization. It develops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digitaliza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oil companies increasing production, reducing the costs and improving the benefit. It is obvious that the digitalization is built on the database construction.

【Key words】Petroleum Drilling; Digitaliza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0 前言

世界石油勘探開發的發展趨勢,是以自動化、信息化為特點,向數字化方向全面發展,目的是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近些年,中石油、中石化的鉆探隊伍進入國際市場,在與歐美國家高水平的隊伍進行競爭中,也學到好多先進的東西,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數據庫作為數字化智能管理的最新技術手段,在我國各個行業中已得到廣泛的普及和應用,并大大地推動了行業的技術進步。目前石油鉆井專業也開發了多個數據庫,但基本還停留在簡單查詢和輸出部分統計報表的水平上, 無法體現自動化、信息化的特點,并沒有真正發揮數據庫的作用。本文結合目前鉆井新的實時監測技術手段,通過分析目前鉆井數據庫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利用國內外先進鉆井工程計算軟件,建立全新的鉆井數據庫, 進一步提高鉆井公司的管理與施工水平,為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務。

本文屬于石油鉆井工程數據庫的建設和應用系列,本篇介紹數據庫建設的必要性和基本框架。

1 石油鉆井工程參數數據庫的框架

1)鉆井井史數據庫的建設和應用

鉆井是石油開發業務流程中第二個重要的環節,它是在物探的基礎上實現石油開采的最重要環節。由于各個油田、各個區塊地質、油藏情況的多變性和復雜性,鉆井工藝技術的發展既需要理論知識的指導,更重要的是通過鉆井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資料的分析整理,形成規律性的認識,不斷完善和優化鉆井工藝技術,達到提高鉆速、降低成本、減少油氣層污染的目的。然而,幾十年來的紙質的井史資料堆積如山,給數據資料的分析整理帶來極大的不便,隨著剩余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難度越來越大,鉆井費用也呈現上漲趨勢,一口井的投資往往耗費幾百萬元、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鉆井工程的費用約占到了勘探開發總投入的一半,有沒有石油,能不能鉆出高產油井,石油公司和鉆井服務商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因此原始資料的分析整理顯得越來越重要。

幸虧石油開發過程中每鉆一口井,都根據這口井的實鉆情況,填寫了一本井史,這是最寶貴的原始數據。為了更好地保存、查詢以及利用這些數據資源,計算機誕生后,歐美國家的石油公司開始將井史資料錄入數據庫,我國石油部也在“七五”期間,組織各個油田用Dbase等數據庫開發工具建立了各種井史數據庫。隨著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Windows操作系統取代了Dos操作系統,Dbase等數據庫管理系統也已被Oracle、Visual Basic等功能強大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所取代。隨著研究和開發的需要,在新的計算機軟、硬件環境下,制定了石油天然氣行業標準《SY/T5705-1995石油鉆井工程數據庫文件格式》,共包括二十六大類近四十六個庫表,在當時的情況下屬于內容完整、結構合理。

數據庫主要功能包括:數據管理(即對井史數據的錄入、編輯和數據管理等)、查詢統計(提供了鉆頭查詢、鉆井時效統計分析、井下事故統計分析等十幾項井史數據庫的應用功能)、報表生成(可自動生成完井總結、材料消耗、成本統計等各種報表及用于生產管理的各種日報、月報、年報等)、系統維護(包括檔案管理、口令管理、數據轉儲、代碼維護等)、打印輸出(提供了對查詢統計結果、各種報表、單項井史以及整本井史的打印輸出功能)。

根據不同的授權,各級研究和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可以進入數據庫進行查詢。目前井史數據直接在井隊錄入和打印成冊,并通過系統提供的數據轉儲功能逐級向上傳遞數據,從而提高了新建井史數據庫的實用性。系統提供的自動繪圖、自動聯機計算、代碼輸入和不同單位制下的數據輸入則更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實用性。“鉆井井史數據庫管理與應用軟件系統”在Windows環境下運行,其界面風格和操作方法與其它WindowsXP應用軟件相一致,使用者在具備了基本的WindowsXP操作知識和掌握一定的WindowsXP應用軟件使用方法后,即可很容易的使用本軟件。

2)鉆井綜合數據庫的開發

在鉆井井史數據庫管理與應用軟件系統的基礎上,鉆井綜合數據庫逐步得到完善,后續又相繼開發了鉆井生產調度指揮系統數據庫,鉆井、完井、修井一體化管理系統數據庫,鉆井設計系統數據庫,鉆井數據遠程傳輸、三維可視化及衛星視頻會議系統數據庫等等。

3)數字化鉆井的展望

在網絡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過程中,“數字化鉆井”的概念應運而生,數字化鉆井的目的是建立智能化的生產管理系統。在物探、地質油藏等相關專業數據庫高度集成共享的基礎上,建立鉆井、泥漿、固井、定向、測井、完井等多專業的綜合數據應用體系。在建立鉆井生產和管理流程優化應用模型的基礎上,下一步利用鉆井實時監測系統,通過建立智能化分析模型,為鉆井施工和經營管理提供實時輔助決策信息,進一步優化設計與施工,提高鉆井的生產時效,減少復雜與事故,降低鉆井成本。數字化鉆井的核心就是一個綜合的實時決策系統,在這個系統框架里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數據庫的建設,第二個層面是逐步實現數據共享和分析,第三個層面是專家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進行科學的決策。

數字化鉆井在油田建成后,可以使鉆井和油藏地質人員根據原始資料的分析和鉆井實時監測系統監測得到的工程參數,實時決策正鉆和待鉆的鉆井參數,使鉆井過程控制和優化鉆井達到新水平。通過綜合運用信息技術、數據庫技術,使石油鉆井的信息共享和技術應用突破地域的界限,地質、鉆井等各學科專家遠程協同工作能夠真正成為現實;通過遠程專家實時診斷,與指揮系統平臺和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實時的交流與討論,達到快速、高效、優質鉆井的目的。

2 結束語

數據庫的建立是從信息的收集與分析整理開始,通過建立鉆井工程參數數據庫,達到實時監測,實時決策的目的,一可為鉆井現場和管理人員提供預防措施,利用鉆井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及早發現鉆井異常,正確判斷鉆井事故和復雜的類型,及時、正確地處理施工井的事故,實現安全、快速、高效鉆井,二實時決策正鉆和待鉆的鉆井參數,達到控制和優化鉆井參數的目的。 筆者將分期介紹鉆井工程參數數據庫的建設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海平.鉆井工程數據庫[J].石油鉆采工藝,1987(06):60-67.

[2]《鉆井手冊(甲方)》編寫組.鉆井手冊(甲方)[M].石油工業出版社,1990.

第9篇

關鍵詞:國土資源;工程核心;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 F2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7)03-86-2

0 引言

“一張圖”工程是實現以圖管地,實現批、供、用、補、查綜合管理的一種技術途徑,是結合地理信息應用的管理方式創新與變革,考慮到各地的經濟發展、區域特色、工作重點各不相同,因此“一張圖”工程也必然具有明顯的區位特征。本文嘗試結合我市國土資源管理的現狀,在解讀“一張圖”工程的基礎上,提出加快嘉興市國土資源“一張圖”工程建設的總體思路。

1 “一張圖”工程提出的背景

自國土資源部2004年啟動“金土工程”以來,經過“十一五”期間的建設,部、省、市、縣四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基本建成了主要的業務審批系統,但隨著應用的不斷深入應用,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各業務系統建設都以條線為主,相互獨立,信息不共享,不統一。以上情況造成了數據匯總中不同層面數據矛盾現象時有發生,從而導致綜合分析、領導決策應用的置信度降低,因此2009年國土資源部提出以二調數據為基礎建設“一張圖”工程。“一張圖”工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內部數據共享,消除各業務部門間數據的不統一,做到以地圖為基礎的管理“一張皮”,因此“一張圖”工程建設的切入點是地圖的統一管理與展示。

2 “一張圖”工程和“金土工程”的關系

從廣義的角度看,“一張圖”工程建設是為了實現以圖管地,圖是基礎,管是目標,是審批的全過程,因此從內涵講就是以地圖為基礎的實現內部數據共享的國土資源信息化的過程,和“金土工程”相比,“一張圖”工程的提法更具體,工作內容更清晰,并明確地提出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突破口是地圖的統一管理與展示基礎上的“以圖管地”。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管”的外延可自然地擴展到“綜合監管平臺”、“統一電子政務平臺”和“統一共享服務平臺”,這和“金土工程”的目標任務是基本一致的。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張圖”工程是“金土工程”另一個角度的解釋和應用描述。

3 “一張圖”工程的主要內容

“一張圖”工程提出的背景是為了實現“以圖管地”和“以圖管礦”,圖管好,明確地理位置,地和礦就容易管好。“一張圖”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層級和所處的區域有關,如部、省、市三級“一張圖”工程建設的內容和側重面分別是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并不相同;同時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富礦區和貧礦區也不一樣;另一方面,在時序上隨著管理階段的不同,管理的深度和側重面也不同,因此“一張圖”工程的內容也隨之發生動態的調整。

嘉興市地處長江中下游,為沖積平原,水網地區,是長三角的地理中心,歷史以來農業精耕細作,商業和手工業發達,很早就已進入了資源管理精細化的模式。土地作為發展之母,是最重要的要素資源之一,更需要在精細化管理中挖潛,加大土地利用的騰挪空間,因此嘉興市“一張圖”工程建設應以小比例尺的供地管理為主,以礦政和地質環境管理為輔,主要涉及規劃、耕保和利用三個處室,以法規的兩網化管理為切入點,以“一張圖”工程的核心數據庫建設為先期目標。

4 “一張圖”工程核心數據庫建設的原則

4.1 先完成,再完善

“一張圖”工程核心數據庫建設的工作內容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在工作的開展中我們要抓住主旨,逐步推進,以土地利用和遙感影像為底圖先完成規劃、耕保、供地和執法巡查數據庫的地圖統一管理、簡單分析統計和建立數據統一更新機制為基礎,再拓展深化應用。成功地建設“一張圖”核心數據庫的關鍵是建立科W的數據統一更新機制,實現動態變更。

4.2 先管圖,后審批

“一張圖”工程核心數據庫建設的目標是統一地圖管理基礎上的審批系統建設,統一的地圖管理是技術問題,審批系統建設是管理問題。“一張圖”工程核心數據庫建設的資金籌措管理可分為二期,一期是統一地圖管理系統建設,第二期是審批管理系統建設;在工作內容上應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地圖統一建庫;第二是審批系統開發;第三是二者的整合和應用的深化。先管圖,后審批的實質是找準切入點,分期實現階段目標,強化風險管控。

4.3 先簡單,后復雜

“一張圖”工程核心數據庫建設涉及所有、歷年的供地、農轉用數據,從實際情況分析,這些數據以2000年為分界,成果質量有明顯的差異,2000年以前的成果不完整,收集復雜,耗工費時,因此在項目實施中應先把2000年以后的完成,進行系統試運行、磨合,總結經驗,再逐步補全以往的數據,這有利于加快項目進度,加快項目績效的體現。

4.4 先成勢,后成事

“一張圖”工程建設是國土資源部“十二五”期間的主要工作任務,“一張圖”工程核心數據庫建設是工作的開始,是嘉興全域土地要素資源管理的一項大的變革。投入大,見效慢,項目建成后,不僅是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基礎,也是嘉興市政府的一項重要信息化資產,因此項目實施中要結合統一電子政務平臺,統一監管平臺和統一數據共享平臺,先形成總體框架,做好包裝,做好宣傳,做好成果在全市橫向部門間的數據共享服務準備,以引導的方式盡可能的實現信息化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5 “一張圖”工程核心數據庫建設總體思路

第10篇

關鍵詞 城建檔案數據庫設計

中圖分類號:G275.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 數據庫設計概述

城建檔案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設計是系統設計的核心,是系統實現的前提,是系統成敗的關鍵,也是衡量系統好壞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基于數據庫系統對城建檔案進行數字化組織和管理不但可以提供更準確和快捷的信息檢索服務,還能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系統庫設計過程中除考慮到原有文字、圖紙資料的保存外,還要考慮到文件和資料的數字化轉化及入庫和管理。

城建檔案數據庫包括城建檔案業務管理數據庫、檔案信息數據庫、元數據庫等。按照城建檔案信息的類型,可以將信息資源劃分為空間數據庫、非空間數據庫和多媒體文檔三個邏輯組成部分。

圖1城建檔案綜合管理系統數據庫邏輯分類圖

(1)空間數據庫由空間數據庫引擎管理,保存空間數據信息,包括城建檔案所在的地形圖、用地規劃圖、道路紅線圖、管線圖及竣工測量圖等;

(2)非空間數據庫是與地理位置無關的信息數據,包括關系數據庫、工作流相關數據、城建檔案辦公和業務管理的信息、部門信息、人員信息等;

(3)多媒體文檔保存各種非結構化的信息,包括城建檔案掃描影像、圖像照片、影音和網頁文檔等,并建立必要的全文檢索引擎,它在實現上可以基于關系數據庫或文件系統,本文采用了文件系統管理。

本文主要介紹的是非空間數據庫中的基于SQL Server 2000構建的關系數據庫。主要提取出紙質檔案數據庫和聲像檔案數據庫進行介紹。

二 數據庫設計原則

本文數據庫設計采用SQL Server2000大型關系型數據庫,Microsoft SQLServer 2000數據庫是Microsoft公司的大型數據庫系統,應用方便,適合中小型數據庫應用。SQL Server 2000是一個具備完全Web支持的數據庫產品,它提供一系列方法將數據填充到Web服務器,同時提供對數據的快捷訪問,提供對可擴展標記語言(XML)的核心支持以及在Internet上和防火墻外進行查詢的能力,是一個可伸縮、高性能的數據庫管理系統。

本文設計數據庫系統時嚴格遵循第三范式。設計系統時遵循的原則有:

(1)層次分明,高度結構化,保證數據的結構化、標準化和規范化。

(2)正確性與完整性。所涉及的數據庫內容應該盡可能全面,字段的類型、長度都應該準確地反映業務處理的需要,所采用的字段類型、長度能夠滿足當前和未來的業務需要。對所有數據進行嚴格約束性檢查,增加了數據的正確性與完整性,對系統快速穩定運行打好基礎。

(3)關系一致。應準確表述不同數據表的相互關系,如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應符合業務數據實際情況。

(4)子系統之間松散禍合。各個子系統之間應遵循松散禍合的原則,即在各個子系統之間不設置強制性的約束關系。一方面避免級聯、嵌套的層次太多;另一方面避免不同子系統的同步問題。

(5)設定相應的安全機制,由于數據庫的信息對特定的考生有特定的保密要求,SQL Server 2000提供了良好的數據訪問控制和數據恢復等安全機制。

三 紙質檔案數據庫設計

1概念結構設計

以竣工檔案為例,分析幾個主要實體特點如下:

(1)移交合同書:合同的主要信息包括:合同號、合同名稱、移交單位、計劃開工日期、計劃竣工日期等。其中合同號是唯一的。

(2)工程。一個合同包括一個或多個工程。工程的詳細信息包括項目順序號、工程序號、工程名稱、工程地點、工程建設單位、工程施工單位等信息。其中,對于每一個工程,工程的項目順序號是唯一的。

(3)工程狀態。工程的狀態包括未審批、未整理、未編號等。這里也是用工程的項目順序號來標識每個工程。

竣工檔案的數據需求中還有實體,這里不再一一贅述。在需求調研階段,要充分了解各種檔案的屬性信息,還有各種檔案在館內各個科室之間的流轉過程,以確保所建立的數據庫要支持用戶業務需求。如維護事務、查詢事務等。下圖是紙質檔案實體E-R模型初稿:

圖2 紙質檔案數據庫實現E-R模型

2邏輯結構設計

邏輯結構涉及的主要任務就是把概念結構設計階段設計好的基本的E-R模型轉換成與選用DBMS產品所支持的數據模型相符合的邏輯結構。我們將前面標識好的E-R圖轉換成關系數據模型,并對它進行優化。

第一步:標識實體

首先標識在數據庫中必須描述的實體(以幾個表為例):

Contract Info(移交合同書)

Project Info(工程信息)

Archive Status(檔案狀態)

將實體存檔,即形成數據字典。下面是在數據字典中記錄的移交合同書表的

詳細信息。

表1合同信息(Contract Info)表

第二步:標識實體之間的關系,并檢查實體之間是否有通路,將E-R模型映射為表的集合。對每個表的結構都使用規范化來檢查。

圖3紙質檔案數據庫映射過程圖

用規劃化方法檢查表結構:

(1)表至少符合第三范式(3NF),是否消除了傳遞函數依賴,部分函數依賴。

(2)表是否滿足用戶需求,即是否支持用戶事務。根據用戶需求和系統要求,檢查數據庫表中是否包含所有必須的屬性,由實體到表的映射是否正確。

(3)根據所建立的主外鍵關系,看數據庫設計是否滿足完整性約束,包括實體完整性,參照完整性,列的值域約束等。在標識候選鍵時,可以看到合同號、項目順序號可以唯一標識一個實體,這里我們就把他們確定為主鍵。

(4)檢查模型的數據冗余。

對于某些復雜查詢或者經常使用的查詢我們可以定義為視圖,比如,系統中打印模塊設計打印“城市檔案交接目錄”,該目錄信息涉及5個表的內容,對于這種復雜的查詢我們定義為視圖,用戶每次對視圖進行查詢,大大簡化了用戶的使用。

3物理結構設計

第11篇

【關鍵詞】水利工程設計數據整合技術模式應用

對各種數據的整合與分析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較為常見,統計數據的分析與處理最為顯著。基于整合、分析統計數據基礎上,為公司、單位研究事物發展動向與趨勢提供有效依據。統計數據的分析與處理,屬于數據整合范疇,且最為常見,是一種以普遍結果為指導而預測未來趨勢的行為。針對水利工程設計而言,統計、分析技術數據是工程設計中所蘊含的數據整合任務,并正確反映設計結果與實際設計結果間的參考值,為綜合水利工程設計設計與實際結果創造有利條件。

1 數據整合

數據整合,即共享或合并兩個及其以上應用的數據,創建一個多功能的企業應用過程。針對數據整合的具體概念,在業界具有一定混亂性,例如,應用整合、主機整合、系統整合、數據庫整合以及存儲整合等。諸如此類的不同概念,其實質是基于不同層次和角度對計算機系統整合的內涵與外延,是計算機系統整合下的多種技術手段與整合方式。

2 分析數據資源環節

為滿足水利工程設計需要,完善水利工程數據資源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數據資源分析,需合理應用設計決策分析模式。基于設計決策過程中,確保數據統計的有效性,促使數據體系更加完整,達到提升運作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同時,強化不同數據類型的利用與整合,統籌、協調外部結構情況與內部資源,提高數據利用有效率。然而,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數據分析與應用在水利工程設計和決策中應用效果并不佳,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大大增加了數據分析工作量。

一方面,由于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水利工程數據利用率偏低。信息平臺與系統間缺乏兼容性,致使不同平臺間提出數據困難,加之不同信息系統接口與平臺未得到統一,增加數據庫集合和統計工作開展難度。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人員的疏忽,未對歷史數據進行詳細的統計與記錄,大大增加后續工作開展難度。鑒于此,為滿足決策信息系統發展需求,應用數據整合技術,高度整合辦公管理、圖檔數據資源、計劃經營管理以及項目設計流程等各項工作,實現數據集中平臺的統一性。

第一,在整合與應用數據庫資料的過程中,做好不同數據的分析與統計工作,有效控制水利工程項目決策管理與技術設計環節,保證水利工程設計與預期要求目標相一致。第二,強化數據模塊化分析,提高生產信息數據庫利用率,提高數據庫整合與分析工作效率,致使工程設計建設中數據資源分類合理化。第三,加強對水利工程設計建設流程的管理力度,確保圖檔設計與綜合辦公管理決策管理的有效性,完善水利工程數據整合分析與工程設計建設結果的對接工作,提高水利工程建設質量。針對招投標信息、競爭對手信息、工程合同以及顧客資源信息等,構建健全的信息庫。在使用合同信息過程中,以信息庫中的信息為依據,高效審核資質,保證產品交付使用合理化。總之,在設計水利工程時,必須重視項目信息環節建設工作的開展,其中,任務命令庫、項目工作信息數據庫等均屬于該范疇。在分解項目任務時,嚴格控制關鍵流程與路徑,提高任務資源分解的信息化程度。

3 優化數據整合體系

優化數據整合體系是水利工程設計與建設的重點,是提高水利工程設計水平、工程建設質量的有效措施。基于集成建設信息數據庫的方式下,滿足水利工程建設數據信息整合的需求,保證SQLSERVER數據庫的應用和建設的合理化效果,協調發展工程技術與理論數據,滿足工程技術設計需求,促使數據庫性能得到優化,提升資源有效性。與此同時,強化應用觸發器功能,提升信息提出有效性,提高信息資源查詢性能。針對數據信息整合技術而言,編程開發人員工作經驗與對實際操作的理解程度是影響信息整合和提取效率的關鍵因素。另外,基于外部因素影響下,數據分析與整合效率難以得到保障。專業性與標準性不強是數據庫開發和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與整合、分析發展現狀難以達到統一化效果。因此,水利工程設計部門應加大對數據庫的研發與建設,促使數據整合效率得以提升。

目前,數據信息整合常見的運行模式是ETL模式。ETL模式具有協調技術數據的作用,促使數據轉換環節得到優化,提高數據抽取有效率。然而,ETL模式所具備的協調與優化作用正是水利工程數據庫建設與設計所需要的。基于ETL模式下,實現對特定目標水利數據庫的優化,達到不同數據庫間的數據整合與交換效果,與水利工程數據庫使用與設計需求相一致。ETL模式,在改善數據質量的基礎上,整合數據傳輸過程與聯系過程,迫使數據資源使用率得到提升,充分發揮數據模式在水利工程設計中的優勢與價值。以ETL模式為前提,優化處理垃圾無用數據是水利工程設計中數據庫建設需重視的問題,為數據整體性能提供保障。針對不同數據庫與信息庫而言,在優化數據平臺系統的基礎上,通過連接應用不同數據庫間的數據與資源,達到資源共享目標。同時,可借助特定數據轉換軟件,達到數據共享與應用效果,實現數據間的交流與轉換,提高數據整合效率。

4 結語

總而言之,水利工程設計合理應用數據整合模式,有助于提升工程管理決策水平,提高水利工程設計效率,為水利工程建設與設計的可靠性提供保障,達到決策科學化與合理化目的,推動水利工程設計與建設工作的發展。鑒于此,水利工程設計部門應在借鑒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與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水利工程實際情況,合理應用數據整合模式,提高水利工程設計質量,推動水利工程建設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崔仰彬.水利設計環節中數據整合技術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32:215.

[2]蔣鑫,丁建彬,馬一鳴.水利工程設計中數據整合技術模式的應用解析[J].科技展望,2015,10:93.

第12篇

關鍵詞:沈陽市;基礎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實現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地理信息管理中,基礎數據管理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對先進的網絡技術、GIS技術、軟件技術等技術的應用,結合專業數據庫技術,可以構建一套完善的地理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系統,為地理信息的數據管理提供科學、高效的專業服務,進而更好的為城市建設中的企業、社會、政府等各方面建設提供相應的決策依據和數據的支撐。基礎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應用,也實現了對于不同專業、業務、生產、管理與決策信息的數據支持。基礎數據庫管理系統作為不同項目研究的重要基礎,其有效的提高了社會生產的效率和進程,并且通過對地理信息的全面管理,提高了相應工程項目的開展效率。

2基礎數據庫管理系統概述

基礎數據庫管理系統其本身,是在傳統地理信息管理系統上進一步開發和發展而來,并且通過相應數據庫技術的應用,將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平臺化的發展,構建了一套完善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對地理信息的全面利用。基礎地理信息管理系統通過數據庫的應用,整合了多個功能,并且對不同子系統進行了分布式的設計。基礎數據庫管理系統重要包括了地理數據庫應用、地質工作程度數據、礦產數據、數字地質圖數據、物探數據、遙感等不同的數據內容。數據庫管理系統本身需要有統一的界面設計,并且具有用戶訪問控制功能,可以實現對數據的基本查詢與輸出,并且與現有地質學數據庫的數據標準相同,容易管理和維護。

3基礎數據庫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3.1系統需求

整體數據庫系統需要對于不同種類工程的數據進行整合和管理,并且保證具體應用對于工程的屬性可以進行編輯。數據庫系統還要具有良好的地里空間數據管理能力,可以對文檔、表格等進行統一的標準化處理。整體數據庫還要具有良好的權限管理體系,對于相關數據資料進行權限分類,并且對用戶進行權限分配,保證整體數據庫的安全。對于不同比例尺的地圖要有統一的瀏覽標準,可以對任意工程地圖的數據進行查詢,并且保證具有專項查詢和重點查詢功能。另外,還要具有良好的審計功能,可以對于用戶的操作進行記錄,并且便于后期的審計操作。

3.2基礎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功能設計

一般來說,地理數據庫自身的系統功能主要是可以分為對工程、比例尺、分幅數據、地圖的操作功能。第一,工程的操作上,需要具有新建、刪除、編輯以及導入的功能。用戶根據自身的權限規定,在基礎數據庫系統中,可以對工程進行新增和刪除編輯功能,同時也可以導入已有的功能,完成用戶的操作需求。第二,比例尺的操作。比例尺操作的過程中,用戶可以在權限需求的先定下,完成對地理數據庫中比例尺的添加。第三,分幅數據的操作。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對于現有比例尺下,地里數據庫中分幅數據進行導入,并且導入的過程中對分幅數據的名稱進行操作。用戶也可以在當前比例尺下完成對分幅數據的導出,整體系統要有良好的操作便捷性。另外,分幅數據的操作也要具有全部刪除和部分刪除的功能,刪除功能要根據用戶的權限進行合理的分配。第四,地圖的操作。地圖操作過程中,需要在現有的數據文件中,打開相應的地圖,并且根據用戶操作界面中的相關選項的指導,完成地圖打開工作。與此同時,數據庫系統還要具有地圖的下載和刪除的功能。在進行地圖下載時,要具有RAR格式數據的解壓縮功能,并且可以規范的對下載文件進行命名與整理。在圖層列表的管理上,要可以實現單一與全部下載的功能。第五,地圖的操作上,用戶需要可以按照不同的比例尺要求,對于地圖的大小進行調整,并且可以實現平移、放大、縮小與復位的功能,還要可以針對于地圖數據中的點等字段進行查詢,保證地圖數據的利用效率。另外,整個數據庫系統還要具有相應的節點數據管理的功能,可以實現對于不同類型數據的上傳與下載操作。

3.3基礎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實現

整體系統的實現,需要依靠相應的模塊設計,通過對于不同系統功能模塊的設計和應用,實現了對于數據管理和相關地圖操作的功能,主要由數據管理模塊與地圖操作模塊兩部分完成,實現了對基礎數據的查詢和地圖的相關操作,本文主要對于基礎數據庫管理模塊的實現進行分析與探討。數據庫管理模塊管理系統,其本身的架構模式主要采用了B/S架構與C/S架構混合的模式,其本身具有業務邏輯、數據與顯示三層級構成。業務邏輯層負責對于業務邏輯功能進行實現,并且與整體架構模式無關。基礎數據庫管理的功能一般來說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在邏輯處理上,主要依靠DLL、ActiveX等組件進行業務的處理,并且對于其進行封裝,在送入相關的B/S架構與C/S架構進行數據的處理。整體業務邏輯的處理上,要保證代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易修改性,并且整個數據處理過程要具有良好的效率。數據層則是完成對數據的存儲,并且通過專用數據庫的利用,實現對數據的綜合管理。顯示層則是對于整體數據庫系統中的數據進行輸出,通過WEB界面或者軟件窗口,對于用戶訪問需求進行實現,并且負責對不同控件進行處理,完成數據的輸出。

4結束語

地理信息資源是重要的工程資源,并且其自身具有較強的結構復雜性,生產的過程中相應的決策和規劃離不開專業的數據進行支撐。通過對地理信息數據庫管理系統的設計,有效的為業、社會、政府等各方面建設提供優質的數據支持。地里信息數據資源的管理上,還需要進一步的規范化管理,并且對于現有數據的缺失進行改進和完善,統一對內部文檔進行管理,保證相應數據格式轉換與共享的效果。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建設必須要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地理信息的開發與應用是一項科學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挑戰,需要相關從業人員進行不斷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張玉華,段德亮.第二次土地調查省級數據庫建設方案探討[J].地理空間信息.2009(S1)

[2]叢書勤.論計算機數據庫系統在信息管理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深州市| 嘉荫县| 介休市| 四会市| 东源县| 惠水县| 隆子县| 刚察县| 石楼县| 绩溪县| 滁州市| 吉水县| 浦城县| 青州市| 余干县| 鸡东县| 灯塔市| 彩票| 馆陶县| 呼和浩特市| 平昌县| 乐业县| 龙门县| 图们市| 利辛县| 平顶山市| 嘉兴市| 扎赉特旗| 石景山区| 星座| 清丰县| 通河县| 温宿县| 监利县| 西城区| 新邵县| 大丰市| 拜城县| 巢湖市| 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