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4 20:37: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疼痛護理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doi:10.14033/ki.cfmr.2017.7.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7-0091-02
腎結石為泌尿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好發于各個年齡階段人群,如急性發作可表現為劇烈絞痛、發熱、畏寒,對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疼痛為急診腎結石患者主要臨床特征,劇烈疼痛可引起機體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等,影響患者正常生理平衡。個體化疼痛護理管理針對急診腎結石患者實施,旨在為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適度,為探究在急診腎結石患者中實施效果,筆者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急診收治腎結石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信封分組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個體化組和常規組,每組35例。患者均為急診入院,表現不同程度腹部或腰背部劇烈疼痛,經超聲明確診斷為腎結石。個體化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20~72歲,平均(42.5±7.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11例;大專及以上3例。常規組中男22例,女13例;年齡21~76歲,平均(42.9±7.1)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11例;大專及以上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方法,對患者生命體征、一般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協助患者完成治療前準備,遵照醫囑實施藥物和護理干預,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針對患者可能存在不良心理M行干預。個體化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個體化疼痛護理管理:(1)評估患者疼痛。按照疼痛開始時間、持續時間、程度、性質、緩解及加重因素、是否放射痛順序快速評估,對患者疼痛程度和對疼痛耐受程度進行分級。結合患者文化程度、健康知識接受程度、心理狀態制定個體化疼痛管理方案。(2)疼痛護理。采用語言、行為方式實施護理,讓患者感到親切、和藹,受到尊重。首先指導患者在床上安靜休息,以蜷縮、屈曲、膝胸或患者自覺最舒適減輕疼痛。向患者講解健康知識,提高患者對腎結石發病及引起疼痛認知,消除患者對劇烈疼痛過分恐懼、擔憂和緊張心肌。指導患者有規律呼吸,給予患者精神安慰、讓患者家屬與患者進行交談患者感興趣事情或話題,通過轉移患者注意力方法減輕患者疼痛。指導患者家屬采用按摩、腹膜腰部,以幫助患者放松,提高疼痛閾值,減輕不良情緒。對于有發熱、惡心、嘔吐患者積極予以降溫、止吐處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嘔吐物,保持患者口腔清潔。
1.3 觀察指標
(1)評定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及干預1、6 h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在0~10 cm刻度尺分別代表0~10分,10分表示劇烈疼痛,0分表示無疼痛,由患者主觀進行評分[2]。(2)護理滿意度:患者出院時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評估量表,對護理態度、護理質量、護理方法等8項內容進行評估,總分50分,39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及干預1、6 h疼痛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6 h后個體化組患者疼痛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個體化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14%,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腎結石為泌尿系統常見結石類型,為臨床中常見病、多發病,部分患者以急性疼痛、畏寒、發熱起病,具有癥狀表現重特點。急診腎結石患者多合并有劇烈疼疼,為結石刺激腎臟或輸尿管平滑肌收縮引起,多呈絞痛,嚴重者可表現為休克[3]。研究指出,疼痛可反射性引起機體體液、神經調節紊亂,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造成影響,以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為主要主要表現,減輕疼疼痛可有效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平衡[4-5]。另有研究指出,腎結石疼痛可引起患者對疾病產生過分緊張、恐懼、擔憂情緒,可引起患者產生焦慮、抑郁、抵觸等不良情緒,從而加重疼痛,形成惡性循環[6]。
臨床護理工作在減輕腎結石患者疼痛中應用有重要作用,疼痛為人體主觀感受引起發生,減輕患者不良情緒、轉移患者注意力、保持樂觀心態等方式均能提高患者疼痛閾值,從而減輕患者疼痛[7-8]。本次研究將急診腎結石患者分組進行對比研究,個體化組在常規組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個體化疼痛護理管理,通過護理干預后個體化組患者疼痛較常規組顯著減輕。個體化疼痛護理管理評估患者疼痛及整體情況,擬定針對性疼痛護理方案,通過干預、健康知識提高、不良心理疏導、轉移注意力、精神安慰、按摩等多種方式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適度。個體化疼痛護理管理以疼痛發生機制為指導原則,通過非藥物干預方式提高患者疼痛閾值,進而減輕患者對疼痛主觀感受,以減輕患者疼痛程度,進而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本次研究另得出,個體化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表明個體化疼痛護理管理在急診腎結石患者中實施具有較高護理質量,得到患者廣泛認可。
綜上所述,個體化疼痛護理管理在急診腎結石患者中實施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褚凝萍.人文護理關懷對腎結石手術患者術后睡眠及疼痛程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3):581-583.
[2]李自青,李鳳霞,任鳳榮,等.無痛護理在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的效果觀察[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7):648-650.
[3]張麗萍,文艷,方莉萍,等.經皮腎鏡取石術后尿膿毒癥休克的觀察與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279-281.
[4]牛效敏.個體化護理對腎結石經皮腎鏡超聲碎石術后腎造瘺管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4):1683-1685.
[5] 李穎,李水莉,單鑫,等.個性化疼痛護理對緩解急診腎結石患者疼痛的效果[J].安徽醫學,2016,37(7):902-904.
[6]李麗,胡夢玲,王婷,等.孤立腎腎結石經皮腎鏡取石術后行腎盂持續沖洗的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6):1489-1490.
[7]李婉瓊,李婉銀,黎小梅,等.經皮腎鏡取石術92例循證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0):103-104.
關鍵詞:疼痛護理管理;VSD;游離皮片植皮;糖尿病足;感染創面
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是糖尿病治療費用最昂貴、最具破壞性的并發癥[1]。SanniecK[2]等研究表明,糖尿病足潰爛(diabeticfootulcers,DFU)影響著15%的糖尿病患者,它是一種復雜的慢性創傷,對患者的發病率、死亡率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長期影響。血糖控制,先進的創面治療和敷料始終是DF治療主要部分。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是一種新型引流、創面治療方式,可有效清理創面壞死組織及滲液,為創面修復和后期創造良好生長環境。游離皮片植皮治療將身體某部位的部分或全層皮片完全分離,移植至缺損部位,并保持皮膚活力,建立血液循環達到修復目的。張安冬[3]研究發現,VSD聯合自體游離皮片植皮治療下肢潰瘍效果顯著,對創面的修復效果明顯。但糖尿病足患者因足部潰爛疼痛難耐無法正常休息,影響術后恢復。因此治療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疼痛緩解至關重要?;诖?,本次研究主要探究使用疼痛護理管理在VSD聯合自體游離皮片植皮治療糖尿病足患者感染創面時的臨床效果。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皮膚外科診治的64例糖尿病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32例)和對照組(32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會商討同意,64例患者及其家屬完全知曉研究內容和檢查診治措施,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1.2納入標準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病理情況符合美國感染性疾病協會(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America,IDSA)的《2012糖尿病足感染診斷和治療指南》[4]診斷標準;(2)Wagner分級為6個等級[5]。0級,患者的足部有糖尿病足高風險的因素,無潰瘍;1級,病人足部出現破損,表淺潰瘍,且一般無感染;2級,病人潰瘍向深部發展,有感染;3級,深部組織感染,伴隨骨骼感染,骨髓炎或有深部膿腫形成;4級,骨質壞死、骨質缺損,其它軟組織丟失;5級,通常為壞疽狀態,可出現干性壞疽或濕性壞疽,為最嚴重癥狀。選取患者均符合0~5級分級;(3)患者年齡在40~75歲之間,且基線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患者患有嚴重心、腎、肺等臟器疾病及其他惡性腫瘤,無法承受手術治療;(2)患者伴有精神障礙;(3)患者基線資料不全;(4)患者凝血功能障礙[6]。
1.3方法
1.3.1治療方案2組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VSD治療+游離皮片植皮進行足部治療:(1)基礎治療:控制患者高血壓,必要時給予患者胰島素降糖治療,保證患者血糖正常,合理使用抗生素[7]。(2)VSD治療:正確連接負壓引流裝置,確保吸引負壓在-125~-450mmHg(-0.017~-0.060MPa)。將敷料裁至創面吻合,覆蓋患者創面上方,保持封閉完好。創面過深使用敷料填充,生物半透膜密封包裹創面進行治療。每2h評估情況作出壓力調整。(3)自體游離皮片植皮[8]:根據創面面積大小及深厚程度選取植皮厚度。去皮方法使用徒手取皮法或鼓式取皮機取皮法。1.3.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普通護理管理。告知患者注意事項、飲食及用藥指導,給予心理指導、定時查房,關注患者創面恢復情況,給予對癥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織基礎上采用疼痛護理管理。疼痛護理管理:設立疼痛護理管理小組,以護士長為小組組長,5名護理人員為小組成員;由護士長制定護理流程規范,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護理方案。(1)加強疼痛管理水平:加強護理人員對疼痛管理知識的認知,進行系統培訓。每月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參考評估結果,擬定針對性鎮痛方案;(2)健康教育:患者入院至出院期間,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普及糖尿病足風險篩查、危險評估的意義,指導患者掌握創面感染的護理及科學鎮痛方法,部分疼痛強烈患者可給予藥物鎮痛。(3)認知護理:采用音樂療法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緩解疼痛,叮囑患者放松肌肉,增加疼痛耐受力;(4)舒適護理:調節病房溫濕度,保持病房安靜,定期更換床單,保持清潔。(5)護理:抬高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促進血液循環,適當給予冰敷。1.4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創面愈合所需時間,住院平均時間及住院平均費用。采用NRS(numericalratingscale,NRS)數字分級法評分表對兩組患者植皮治療后5d,10d及15d疼痛進行評分。護理滿意度:(1)非常滿意:患者對護理過程及措施感到十分滿意,治療體驗極好;(2)基本滿意:患者對護理過程及措施感到滿意,但還需改進;(3)不滿意:患者護理體驗很差,對護理措施感到失望。護理滿意率=(基本滿意+非常滿意)/64×100%。患者療效:(1)顯效:患者足部感染及膿腫完全根治,植皮部位貼合生長快速,治療效果優異;(2)有效:患者足部感染膿腫經過治療后得到大部分改善,植皮部位生長良好;(3)無效:患者足部創面植皮后部位無明顯變化,無好轉。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64×100%。1.5統計學處理應用統計軟件SPSS22.0進行組間數據對比處理,正態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創面愈合時間、住院平均時間、住院平均費用、疼痛評分組間數據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等級療效、滿意度數據的組間差異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滿意率、治療有效率組間數據對比采用獨立樣本χ2檢驗。P<0.05表示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愈合及住院數據對比
表格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住院平均時間、住院平均費用顯著小于對照組患者,且數值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2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表格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植皮治療后5d、10d、15d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且數值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滿意率為93.75%(30/32)明顯高于對照組71.88%(23/3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4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表格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6.88%>81.25%),且數值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肝癌是病死率及惡性程度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介入治療全稱肝癌介入治療,是采用在不開刀暴露病灶情況下,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設備的引導下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達到創傷最小的治療方法,是患者不開腹肝癌治療首選方法。疼痛是伴隨潛在或現存組織而產生的心理及生理因素復雜的主管感受[1] 疼痛已作為臨床中“第五生命體征”被重視[2]。多數患者在經治療后病情得到了有效的緩解與控制,極大程度上減少了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起到了很好緩解患者疼痛的目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均為介入患者,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齡55歲,患者心、肺、腎功能正常。
1.2手術方法 對所有介入患者進行常規消毒,選擇穿刺點,用無菌穿刺探頭選擇最佳位置進行穿刺[3],從動脈內插管至肝癌供血動脈,根據實際情況給藥。 選擇性肝動脈灌注(TAI)治療是通過導管以等于或小于靜脈給藥的劑量動脈內灌注藥物。這樣可使靶細胞局部藥物濃度提高和延長藥物與病變接觸時間,并且減少全身的藥物總劑量,達到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的目的。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1)術前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介入的目的、方法及治療的重要性和優點,幫助其消除緊張情緒,取得術中積極配合;(2)進行疼痛教育的目的是改變患者錯誤的疼痛認知,學會減輕疼痛和自我放松的方法。(3)護士根據整體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疼痛認識教育,自身掌握疼痛評估方法,從而實施最佳的鎮痛方案。
2.1.2患者準備:告知相關術前準備,4-6h禁食禁水,判斷有無禁忌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減輕疼痛的程度。
2.1.3用物準備:檢查導管的質量,急診器械,1%利多卡因局麻藥,減輕患者術中疼痛,備好心電監護儀[4]。耐受力較差者可遵醫囑給予杜冷丁50mg肌注。
2.2 術中護理: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指導患者屏氣,放松,給予適當的安慰,疏導,轉移注意力,減輕其痛苦。嚴重者可給予杜冷丁肌注。
2.3術后護理:
2.3.1評價指標:評估患者的疼痛,如:疼痛評估標尺,是一種將數字評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結合起來制作成的疼痛評估尺。每位護士可隨身攜帶一個疼痛尺,簡單易行。其中0分代表無痛,1-2分為輕微疼痛,3-4分為輕度疼痛,5-6分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痛。
(1) 肝區疼痛:(1) 肝區疼痛:①創造良好的病區環境;②做好基礎護理;③心理疏導;④三級階梯止痛法。⑵傷口疼痛: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指導患者平臥,患肢制動24h,并用沙袋壓迫止血,觀察末梢血循環情況、足背溫度、皮膚顏色,并告知患者術后會出現疼痛,消除患者及家屬對于疼痛感知的緊張,疼痛時可適當撫摸其皮膚,放輕音樂,轉移患者注意力。注意與下一班的交班,多詢問患者的主觀感受,多給予恰當的人文關懷,讓患者從心理舒適,減少其不適感。(3)腹痛:觀察是否有并發癥的發生,一旦有異常,立即匯報醫生,安慰疏導患者。
3 結果
參與的80例介入患者絕大部分人均可耐受,均未發生出血,血栓,膽囊壞死等并發癥,其中約38例患者除輕微疼痛外無特殊不適感;10例有嘔吐,胃痛等胃腸道不適的癥狀,給予蘭索30mg靜推或胃復安10mg肌注,使用保胃藥后有明顯的緩解;32例有不同程度難耐的疼痛感,其中24例,給予適當的解釋安慰,轉移注意力,撫摸皮膚等方法可緩解疼痛。其中8例,不可忍受介入后帶來的不適感,背部,穿刺點出血不同程度難耐疼痛,遵醫囑給予杜冷丁,多瑞吉貼等止痛藥有明顯的改善。
【關鍵詞】 疼痛管理; 疼痛干預; 人工膝關節置換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 on pain contro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for nursing staff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reoperative period.Method:25 nurses who participate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nursing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Pain management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during preoperative period,the pai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Result: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the totally 64% of the orthopedic nurses had learned about knowledge of pain but not systematically,64% and 32% of nurses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ought it necessary and very necessary to study.Only 8% of the nurses obtained knowledge of pain from academic journals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score of knowledg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s after the pain management was (16.08±4.12)scores,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9.68±3.87)scores of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in management; Pain intervent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Qingdao 26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23
人工膝關節置換(TKA)作為一種治療終末期膝關節疾患的手段,取得了良好臨床效果。然而,作為一種創傷性治療手段,手術本身也帶來了嚴重的圍手術期疼痛問題。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會出現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引起身體一系列生理反應,疼痛時間會持續數天甚至數周,劇烈的疼痛可以產生應激反應,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對一些合并心血管基礎疾病的患者帶來嚴重的威脅,甚至會導致患者休克[1-2]。如何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已成為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為了有效地控制疼痛,1936年,美國麻醉學教授EA Rovenstine在紐約創辦“Pain Clinic”;1973年,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成立;自2004年開始,每年10月11日為國際鎮痛日。隨著對疼痛研究的進展,自控鎮痛、局部神經阻滯、膝關節腔內注藥、超前鎮痛以及多模式鎮痛等多種鎮痛方式不斷問世[3],但國外文獻[4]報道仍有50%~70%的患者術后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緩解。有調查結果表明,受慢性疼痛困擾人口的比例在發達國家中占總人口的30%,在美國有1/2以上中至重度慢性疼痛的患者,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鎮痛措施[5-6]。趙繼軍[7]對5000多例門診患者進行疼痛現狀調查,結果發現40%的患者有疼痛癥狀,其中50%以上以疼痛為主要癥狀,雖然相當數量的患者采取了一些鎮痛措施,但仍有50%以上的患者承受著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困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對268例住院患者的調查中還發現,80%的患者疼痛知識缺乏,88%的患者遭受著疼痛的折磨。Rawal等[8]認為,要解決這種鎮痛效果不良的問題,關鍵在于建立一個有效的疼痛管理體系,而不僅僅是發展鎮痛技術本身,要從以醫生和麻醉師為主體的疼痛控制,轉變為以護理為基礎,以醫生和麻醉師為督導的疼痛管理。有調查表明,由于部分護理人員對疼痛控制認識不足,致使疼痛控制效果不佳。通過實施疼痛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護理人員對疼痛控制的認知和治療態度。
為此,本科自2014年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TKA)圍手術期對護理人員實施了疼痛控制的組織管理,收到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12日-2014年8月30日就職于本院骨科的護理人員25名,參與疼痛控制管理實施,護理人員資料統計于2014年3月。護理人員年齡18~41歲,平均(24.00±7.23)歲;年齡:≤20歲4名,21~30歲13名,31~40歲6名,≥41歲2名;學歷:中專10名,大專6名,本科以上學歷9名;職稱:護士13名,護師7名,主管護師以上5名;護齡:≤5年11名,6~10年8名,11~15年3名,≥16年3名。
1.2 組織管理及實施
1.2.1 組織形式 成立以骨科醫生、麻醉醫師、護士、康復治療師及患者共同參與的疼痛控制小組,制訂針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疼痛管理計劃。
1.2.2 培訓內容 針對不同層次護理人員能力及需求的不同,確定培訓內容,制定培訓方案,主要內容包括:疼痛的概念、常見原因、影響因素、病理生理、術后疼痛對患者的影響、圍手術期鎮痛新觀念;疼痛的評估方法;手術前疼痛宣教內容;規范的疼痛記錄;常用鎮痛藥阿片類藥物及非甾體類藥物的適應證、禁忌證、拮抗反應、用藥劑量及用藥途徑等。還選派護士長或高年資護士到國外或上級醫院參加疼痛管理的培訓學習;責任護士按時參加護理部疼痛護理學組定期組織的疼痛控制的交流學習。
在病房大廳張貼疼痛知識相關宣傳資料,發放疼痛教育手冊和疼痛教育溫馨提示卡。在入院8 h內完成首次疼痛教育,責任護士了解患者及對疼痛、止痛藥的認識、疼痛體驗經歷及需求,并進行相應的疼痛宣教。主要的宣教內容包括:疼痛的危害及鎮痛的必要性;超前鎮痛、規律鎮痛、保護性鎮痛等新的疼痛治療理念;疼痛藥物的使用等,以期使患者及家屬能夠更好地配合甚至主動參與疼痛管理。
1.2.3 實施流程 患者入院后,首先由醫生及護理人員按照患者的病情制定相應的圍手術期鎮痛方案,其次,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基本評估,測評患者及家屬對于疼痛的認知程度,由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疼痛教育,使其了解鎮痛方案、各種疼痛知識,并基本掌握疼痛評估的方法,能夠主動地配合疼痛管理過程;然后,按照職責分工要求,在患者圍手術期進行相應的疼痛干預,骨科醫師及麻醉醫師共同完成圍手術期按時鎮痛。護士在患者康復治療前半小時口服常規鎮痛藥,降低患者康復訓練時的疼痛,提高其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圍手術期疼痛情況由護士指導患者自行評估,確定疼痛程度。疼痛評估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評估-處置-再評估;不僅評估患者靜息時的疼痛,還要評估活動時、功能鍛煉后的疼痛。護士參照VAS評分量表酌情處理患者疼痛情況,當疼痛評分≥5分時,報告醫生并遵醫囑使用有效的鎮痛藥物,在評分≤4分時,則可根據患者的需要運用一些非藥物的方法緩解患者的疼痛,如冷敷、改變、按摩、活動肢體、分散注意力、音樂療法、理療等。
在疼痛干預后,及時觀察患者的依從性,評價鎮痛干預措施實施后的疼痛控制情況,根據患者的疼痛控制情況調整或者增加疼痛控制措施,并進行詳細的記錄。
1.3 評價指標 本院自2014年3月13日起實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疼痛管理,以本科25名護理人員作為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25份,回收25分,回收率為100%。護理人員于3月12日首次填寫Abdalrahim等[9]設計的“護士疼痛知識和態度調查問卷”,作為疼痛管理實施前護士疼痛知識和態度的基線調查;2014年8月30日再次填寫調查問卷,作為疼痛管理實施后對護士疼痛知識和態度調查。該項問卷內含21項問題,主要對疼痛認定、疼痛控制、鎮痛藥相關信息進行調查。通過對問卷答題正確率的統計,量化護理人員對疼痛知識與疼痛控制態度的把握。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護理人員疼痛知識需求情況 本組64%骨科護理人員學習過疼痛知識,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護理人員認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學習,只有8%經常從學術期刊上獲取疼痛相關知識,見表1。
2.2 護理人員實施疼痛管理前后疼痛認知情況比較 實施疼痛管理后,護士對于疼痛認知程度測評得分為(16.08±4.12)分,明顯高于實施疼痛管理前的(9.68±3.8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的護士主要通過臨床工作實踐獲取疼痛知識,其次為學校學習、參加繼續教育學習班或自學等途徑。一方面,通過臨床工作或自學疼痛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護士在學校教育中獲取的疼痛知識非常有限,工作后參加系統的疼痛知識繼續教育機會又不多,因此護理人員疼痛知識比較匱乏。本研究顯示:64%骨科護理人員學習過疼痛知識,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護理人員認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學習,只有8%經常從學術期刊上獲取疼痛相關知識。進行系統的疼痛管理,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對于疼痛的認知情況,提高其對超前鎮痛與定時給藥問題的理解以及對患者鎮痛藥物依賴性的認識,使其良好地把握鎮痛藥物劑量,并能進行適當的疼痛評估與選擇合適的疼痛控制方法。
疼痛管理制度作為國外骨科的常規制度已施行多年,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van Valen等[10]的研究指出,通過進行疼痛的相關教育能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疼痛管理的知識、改善護理人員對待疼痛的態度,從而有效地幫助患者進行疼痛控制。Hanley[11]則指出護理人員具有的疼痛相關知識和疼痛管理態度直接影響著其進行疼痛管理的質量。我國疼痛管理制度起步晚,發展較慢。目前國內大多數護理人員尚未完全掌握足夠的理念和知識,使疼痛管理制度不能有效發揮其作用,李漓等[12]采用Margo McCaffery設計的《疼痛知識與態度調查表》對374名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進行調查研究證實,國內護理人員的疼痛知識相當缺乏,平均答對率僅38.9%,明顯低于McCaffery等[13-14]報道的72%的標準。喻惠丹等[15]采用Rod Sloman設計的《老年人疼痛知識調查量表》對621名護理人員的研究也證實,疼痛知識問卷平均分僅為41.17分,遠遠低于80%的合格率。
以科主任、護士長為團隊的主導,加強了整個組織管理的權威性,一方面保證了各個方案的實施,另一方面,增加患者對于疼痛干預的信心;由骨科醫師、護士、患者及其家屬組成的團隊共同參與,使疼痛管理的模式向醫生-護士-病患模式轉變,在該模式中護理人員成為疼痛控制的主體,這與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充當醫生與患者橋梁的作用相適應:(1)護理人員有更多的時間與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進行教育并實施疼痛干預,確保了對患者教育的落實及鎮痛干預措施的及時執行;(2)護理人員能更及時地對疼痛干預后的效果進行評估、記錄及觀察[16];(3)護理人員能夠更及時地將疼痛干預的情況向醫生反饋,以便更好地調整和更改干預措施;在管理方面,護理人員內部分層次管理,各司其職,形成一個一體化、系統化和標準化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這不僅保證了疼痛干預的順利進行,還有助于進行持續的質量控制;動態評估及評估-干預-再評估的模式,使得疼痛評估成為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這一方面保證了評估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有利于護理人員掌握整個疼痛變化,另一方面也保證了疼痛干預措施的及時調整,提高了疼痛管理的效果,縮短了疼痛管理過程。經本研究證實,通過在人工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疼痛管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質量及患者對于疼痛控制的滿意度。
總之,通過在人工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實施合理而有效的鎮痛管理,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對于疼痛知識的掌握及正確的態度認識。該疼痛管理模式可以作為建立“疼痛管理護理工作模式”的基礎,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丘,劉英,許方榮.不同麻醉和鎮痛方法對老年患者非心臟手術術后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5):10-12.
[2]王麗娜,段嫦麗,尹保民.腰硬聯合麻醉分娩鎮痛對產后抑郁癥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2):54-56.
[3]劉振宇.骨科術后疼痛處理綜述[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2):141-143.
[4] Howington J U,Hanel R A,Harrigan M R,et al.The Neuroform stent,the first microcatheter-delivered stent for use in th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J].Neurosurgery,2004,54(1):2-5.
[5]王春雪,王擁軍.建立慢性疼痛的組織化醫療模式[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7):601-602.
[6] Merboth M 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2000,35(2):375-383.
[7]趙繼軍.疼痛臨床管理[J].醫學研究雜志,2007,36(9):61.
[8] Rawal N,Berggren anization of acute pain services:a low-cost model[J].Pain,1994,57(2):117-123.
[9] Abdalrahim M S,Majali S A,Stomberg M W,et al.Th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program on improving nurs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pain[J].Nurse Educ Pract,2011,11(4):250-255.
[10] van Valen R,van Vuuren H,van Domburg R T,et al.Pain management after cardiac surgery:experience with a nurse-driven pain protocol[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2,11(1):62-69.
[11] Hanley J.Effective management of peristomal pyoderma gangrenosum[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11,20(7):S12,S14-S17.
[12]李漓,劉雪琴.護士疼痛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J].護理研究,2003,17(11):633-635.
[13] McCaffery M,Robinson E S.Your patient is in pain―here’s how you respond[J].Nursing,2002,32(10):36-45,quiz 45-37.
[14] McCaffery M,Ferrell B R.Nurses’ knowledge of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how much progress have we made[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1997,14(3):175-188.
[15]喻惠丹,Petrini M,劉義蘭.護士對老年病人疼痛知識掌握的現狀調查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8):695-698.
【關鍵詞】疼痛評定;腹腔鏡術后;應用管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829-01
疼痛是一種復雜的主觀感受,是常見臨床護理問題。疼痛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有著密切聯系,合理有效的鎮痛可減輕或防止疼痛對身心造成的不利影響。對疼痛管理也是評價護理效果的重要標志。將數字評分法量表應用于腹腔鏡術后病人,旨在提高護士和病人對疼痛的認知,有效處理不同程度疼痛,提高病人舒適度、護理質量和患者就醫滿意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3年6-9月擇期膽囊腹腔鏡手術患者200例。男性88例,女性112例,年齡16-76歲。住院天數5-7天。
1.2方法
1.2.1成立組織 2013年5月確定疼痛護理管理辦法與人員組成,護士長負責觀察組,高年資主管護師負責對照組。依據科室人員結構、病人情況,確定使用數字評分法量表進行觀察。
1.2.2人員培訓 5月對科室所有護士疼痛評估工具、疼痛一般知識、藥物鎮痛知識、疼痛知識的綜合應用進行培訓并考核。
1.2.3數字評分法 用數字0-10代替文字來表示疼痛的程度。將一條直線等分為10段,按0-10分次序評估疼痛程度。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中間次序表示疼痛的不同程度。
1.2.4建立疼痛評估流程 當班護士按護理程序依據數字評分法進行疼痛評估,具體為:依據量表進行疼痛評估――判斷疼痛程度――制定護理措施――實施鎮痛――效果評價。
1.2.5規范疼痛評估頻率、記錄方法及規范化疼痛詢問方式 麻醉失效后開始評估,每小時一次,共評估4次,如果是“劇痛”,報告醫生,給予鎮痛處理后評估一次,然后每4小時評估一次,直至“不痛”為止。在護理記錄單上記錄日期、時間、疼痛程度、持續時間、睡眠影響情況、處理措施、不良反應和護士簽名。
1.2.6實施疼痛干預 在評估基礎上制定個性化、切實可行的非藥物護理和藥物干預措施。
1.2.7落實疼痛教育 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的疼痛教育貫穿住院過程始終。
1.2.8效果評價 疼痛干預后,觀察患者依從性,觀念行為是否已轉變;評價措施落實效果,是否達到患者期待的鎮痛效果。發放問卷調查表了解患者對疼痛治療方式、疼痛照顧、止痛效果、護理工作滿意度進行調查分析。
1.2.9督導管理 護士長每天進行疼痛評估、記錄情況、措施實施、疼痛教育、病人滿意度檢查;每周反饋疼痛管理情況;每月進行疼痛相關知識考核。
3 討論
3.1外科疼痛護理常規存在缺陷 護士對疼痛認知不足,表現為習慣化思維,普遍認為手術疼痛是必然的,無需過多關注和特殊處理,對病人的疼痛反應表現漠視,導致判斷不準確,無主動觀察和緩解疼痛的措施,只是依賴醫囑給予常規藥物處理。疼痛與其他4項生命體征不同的是,它不具備客觀的評估依據,而且引起疼痛的原因和影響疼痛的因素較多,加之個體差異的存在,每個人對疼痛的描述又不盡相同。而病人對疼痛造成的影響認識更是不夠,有忍耐和夸大描述現象,導致護士對疼痛判斷不準確,制定的措施無個性化,病人的依從性差。
3.2應用評估量表評估疼痛實施護理的優點
3.2.1提高了護士疼痛護理知識和技能 護士對患者進行疼痛相關教育,即有效幫助患者控制了疼痛,還改變了護士工作狀況,使其積極學習疼痛相關知識,更新護理理念,相信患者對疼痛的評估,及時處理疼痛而不是鼓勵患者通過忍受的方法來解決,合理地評價鎮痛藥的作用和成癮性。護士注重與患者情感交流,善于觀察,理解尊重,不僅思想上重視患者疼痛反應,更在行為上關懷照顧患者,從而提高了護士的疼痛護理技能。
3.2.2疼痛教育的落實 術后疼痛是患者和護理人員共同面對的話題,疼痛控制教育的滿意程度能預測整體護理的滿意度。不論患者疼痛程度如何,對患者進行疼痛控制知識教育,可改善患者對疼痛控制的滿意度評分 。護士在術前即進行疼痛干預教育,了解其對疼痛、止痛藥物的認識、疼痛體驗經歷及需求,講解鎮痛新觀念、疼痛評估方法及意義,教會非藥物鎮痛措施和藥物鎮痛作用及不良反應,減輕疑慮擔憂,使其術后積極參與疼痛評估,配合鎮痛措施的實施。
3.2.3程序化疼痛管理 應用評分量表對術后患者進行評估,使疼痛評估更科學、準確、有依據,縮短了疼痛管理過程。
3.2.4綜合性疼痛干預措施 疼痛評估是進行有效疼痛控制的首要環節。即可判斷疼痛是否存在,還有助于評價鎮痛治療效果。依據評估所得的量化數據,擬定有效的個體化方案,并不斷及時調整,是護士提供的疼痛護理措施更規范、有效。疼痛評分≤3分,護士主動實施非藥物干預措施;疼痛評分為4-6分,報告醫生,實施非藥物及藥物(弱阿片類藥物)干預措施;疼痛評分≥7分報告醫生,實施非藥物及藥物(強阿片類藥物與非***體類抗炎藥合用)干預措施[3]。
3.2.5疼痛管理的過程評價 應用護理程序對疼痛實施評估―干預―評價,使疼痛管理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整體協調一致,提高了疼痛控制質量,確保了疼痛管理的整體提高。
3.2.6病人參與服務質量高 應用評分量表和進行疼痛教育,提高了病人對疼痛的認識,主動參與配合護士實施緩解疼痛措施落實。同時提高了護士主動與患者交流、定時巡回觀察的意識,變被動處理為主動詢問,建立了良好護患關系,大大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間接縮短了住院時間,減少了住院費用,病人對護理工作質量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曉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第5版,427-442頁。
[2] 趙繼軍,宋麗娟,國外疼痛專科護士的培養與使用[J]。中華護理雜.2007.42(10):882-883頁。
[3] 黃天雯,何 環,陳曉玲等,骨科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的建設[J]。中華護理學雜志.2011.46(3):221-224頁。
摘要目的:探討無痛病房規范化護理對控制晚期癌癥患者疼痛的影響。方法:將我院腫瘤科2012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中重度癌痛患者15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無痛病房管理的實施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采用三階梯鎮痛治療,對照組62例給予常規疼痛管理;觀察組90例給予無痛病房規范化管理,2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癌痛緩解率和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癌痛緩解率及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無痛病房規范化管理提高了癌痛患者治療依從性,有效控制了癌痛,對實現癌痛患者的無痛化管理目標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并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 無痛病房;疼痛控制;規范化;護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39
Effect of painless ward standardized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pain
LU Mei-hua,MAI Hui-cheng,ZOU Xiu-ling
(Longjiang Hospital of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Foshan528318)
HUANG Min-qing
(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Guangzhou51001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ainless ward standardized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pain.
Methods:The tumor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2 to September 2013,152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pa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u of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received three steps analgesic therapy 62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while 90 cas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rapy painless ward standardized nursing.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ain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pain relief rate and satisfaction.
Results:The pain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pain relief rate evaluation,statistics,comparis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i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The painless ward standardized nursing care of cancer pain,improve treatment compliance,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pain,to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painless patients with cancer pain,and improved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Painless ward;Pain control;Standardization;Nursing
癌癥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限于目前的醫療水平,許多癌癥患者一但查出就已到了中、晚期階段,癌細胞已經擴散、轉移,嚴重浸潤和破壞周圍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導致難以忍受的疼痛,對患者的精神、心理、體質等多方面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1],直接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以WHO“三階梯鎮痛原則”為基礎的藥物治療是癌痛治療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通過藥物治療,80%的癌痛患者可以得到較為滿意的緩解[2]。根據WHO在腫瘤防治規劃中提出“讓癌癥患者無痛”的目標,我院腫瘤科于2013年創建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實施無痛病房管理,提高了癌痛患者止痛治療的依從性、滿意度及生存質量?,F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選取腫瘤科無痛病房創建前(2012年2~9月)及無痛病房創建后(2013年2~9月)收治的晚期癌癥并伴有中重度癌痛患者共計15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9例,女63例。年齡29~77歲,中位年齡56.7歲。腸癌31例,胃癌29例,乳腺癌27例,直腸癌33例,肺癌32例。入組標準:(1)均符合WHO診斷標準,確診為晚期癌癥的患者。(2)癌痛患者數字分級法(NRS)評分在4~6分以上。(3)認知功能和溝通能力良好,能準確描述疼痛情況。(4)對本研究的目的和方式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將2012年2~9月收治的6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3年2~9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無痛病房規范化護理的實施兩組均實施三階梯鎮痛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無痛病房規范化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2.1.1 注重護士培訓針對衛生部癌痛示范病房標準細則,了解護士對癌痛知識的理解和態度,以及患者對疼痛和鎮痛藥物的認知度,然后根據醫護患三方的不同要求,從理論到實踐,對無痛示范病房的護士制訂培訓方案,確定培訓內容,包括:癌痛的基本知識、評估方法,止痛效果評價,鎮痛藥物不良反應的處理和護理,對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教育等。培訓形式:每周組織1次疼痛知識的小講課或疼痛護理技能的操作示范;每周組織1次癌痛患者的護理查房;每周組織1次醫護聯合病例討論;提供癌痛治療和護理的??茣屪o士學習。通過強化培訓,增加護理人員對疼痛護理知識的掌握及運用能力,使癌痛患者得到有效規范的治療。
2.1.2轉變觀念,提高患者止痛治療依從性對無痛示范病房的護士進行強化培訓,使護士深刻理解和掌握疼痛管理知識,樹立盡早控制癌痛利大于弊的基本理念,從而轉變觀念,做到以下幾點:(1)護理人員正確評估疼痛。(2)教會患者如何評估疼痛強度,并向醫務人員準確報告。(3)消除患者和家屬對成癮性和耐受性等理解上的誤區,解答疑慮,幫助患者和家屬樹立對癌性疼痛和止痛藥的正確認識,告訴患者癌痛是一定能夠控制的。(4)需要時對癌痛患者進行“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照顧[3]。
2.1.3“三化一體”的健康教育即健康教育常規化、個體化、專病化[3],對癌痛患者做到真實評估、按時服藥,確保給藥劑量準確,出現副作用時及時報告。健康教育由床位責任護士負責,制訂針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疼痛相關知識教育,解除其疑慮,明確告訴患者和家屬疼痛是可以緩解的,鼓勵其向醫務人員及時報告疼痛,不必要忍受疼痛。指導患者和家屬正確使用疼痛評估工具,同時能準確表達疼痛的性質、部位和強度。告知患者按醫囑、按時、按量使用止痛藥,提高止痛治療依從性,以有效控制疼痛。幫助患者學會疼痛的自我管理,書寫“疼痛日記”,做好疼痛記錄,教會患者應對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處理方法,同時發放疼痛教育小冊子,讓患者進一步加強對疼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1.4藥物護理藥物治療的原則是根據患者輕、中、重度疼痛分別選擇三階梯止痛藥物,優先選擇患者易接受的口服給藥途經,因為口服給藥途經患者可自行完成,同時減少了因反復靜脈注射給患者增加的不必要痛苦,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4]。護理人員應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嚴格掌握藥物的半衰期,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做到按時、按量地規律給藥,并對用藥前后進行對比,觀察鎮痛藥物的療效,及時記錄相關內容。對用藥后出現的副作用,及時報告醫師處理。如患者出現不能耐受的副作用,應及時調整鎮痛藥物。
2.1.5心理護理責任護士用換位法充分理解患者的處境和感受,同情、關心和支持患者,耐心傾聽其主訴,讓患者疏泄其不良情緒。運用放松療法有目的地訓練患者的意志力,如傾聽音樂、深呼吸、按摩放松等技巧,使患者身心放松,從而緩解其疼痛。進行“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總動員,安慰、支持、鼓勵、幫助患者,提高其對疼痛的耐受程度。
2.2評價指標(1)癌痛評估。從患者的入院評估到出院評估是一個系統、持續、動態的過程[5],責任護士在入院8 h內使用《疼痛護理單》對患者進行首次整體的疼痛評估,內容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質、強度,患者對疼痛的認識、理解合作能力等。常用評估方式包括數字分級法、口述詞語描述法、視覺模擬評分法、面部疼痛表情量表法[5],我院使用《疼痛護理單》,責任護士在患者報告疼痛時、服用鎮痛藥物后30 min進行疼痛評估,疼痛治療過程中或疼痛評分>3分的患者每2~4 h評估1次,把疼痛評分及時記錄于疼痛護理單中。將疼痛分為0~10不同的數字,并制成疼痛測量尺,對癌痛患者的疼痛進行分級,根據NRS評分分成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表現為不適、重物壓迫感、鈍性疼痛;中度疼痛4~6分,表現為刺痛、觸痛、跳痛、痙攣痛、燒灼痛;重度疼痛7~10分,表現為疼痛妨礙正常活動,共分四級。此評分法有利于護士準確掌握疼痛程度,適用于動態評估及疼痛控制效果的觀察。(2)患者滿意度。于出院前1 d對患者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并現場收回,分為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層次。(3)癌痛緩解評價標準[6]。 完全緩解(CR):治療后疼痛消失,不影響睡眠;部分緩解(PR):治療后疼痛緩解明顯,對睡眠影響減??;輕度緩解(MR):治療后疼痛有所緩解,但仍影響睡眠;無效(NR):疼痛沒有緩解,甚至加重。
2.3觀察與記錄以患者主訴為依據,結合其實際情況,客觀準確地在《疼痛護理單》上記錄疼痛的時間、部位、性質、評分、疼痛時的伴隨癥狀、體癥及活動情況等。鎮痛后再次評估疼痛的情況,并嚴密觀察藥物療效,發現不良反應,及時通知醫師并進行相應護理,做好記錄。每次評估后均要及時記錄,記錄時間具體到分鐘。
2.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統計軟件,等級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3效果
3.12周后兩組患者癌痛緩解比較(表1)
3.2兩組癌痛患者治療2周后的滿意度比較(表2)
4討論
4.1對緩解癌痛效果顯著表1結果顯示,中度癌痛患者疼痛緩解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通過無痛病房規范化管理,注重護士培訓,轉變觀念,準確的疼痛評估,三化一體的健康教育,藥物護理和心理護理,落實疼痛護理的各項措施,提高了患者止痛治療依從性,護士幫助患者爭取家屬與社會的支持,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是戰勝疾病的重要條件,可為患者遵醫服藥提供保障[6],癌痛控制效果更為明顯。重度癌痛患者疼痛緩解情況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重度癌痛患者大多數因癌細胞轉移及擴散累及多個器官,導致病情反復,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造成癌痛控制效果不明顯,這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值得高度重視和實踐。
4.2能提高了患者疼痛控制的滿意度表2顯示,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落實無痛病房規范化管理,護士為患者鎮痛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大程度體現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建立滿足患者需求的長效機制,真正落實“三好一滿意”的醫療護理服務,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4.3提升了護理人員素質通過優化癌痛評估和健康教育,消除了癌痛患者的疼痛誤區,減輕了癌痛患者的痛苦,充分發揮了無痛病房護士的作用,尤其是低年資護士的作用[7]。癌痛是癌癥患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但未得到規范的診療、護理是普遍現象[8]。癌癥中晚期患者忍受著疼痛的折磨,治療和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此時患者希望更多的是緩解疼痛,而護士是各項治療護理工作的具體落實者,掌握了患者第一手病情資料,在控制患者癌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是滿足患者需求的前提。目前,我國護士疼痛知識水平與實踐尚待改善[7],對護士進行疼痛管理規范化培訓與繼續教育,加強疼痛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培訓,增加了護士疼痛管理知識,轉變了護士對疼痛的處理態度,并能正確評估患者疼痛,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通過無痛示范病房建設,提升了護士素質,從而保證了護理工作質量。
4.4規范了癌痛治療創建無痛病房的目的是規范、合理、高效鎮痛。疼痛是中晚期癌癥患者最難忍受的癥狀,因此,建立健全癌痛規范化治療的具體制度和評估機制,采用個體化給藥和治療方式、癌痛規范化的診斷方式和護理措施[9],是創建無痛病房的最終目標。要使晚期癌癥患者從疼痛中解脫出來,是腫瘤科醫務人員最緊迫的任務,護士在癌癥疼痛護理管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通過腫瘤無痛示范病房建設,提高了癌痛的規范護理水平和護士疼痛管理意識和技能,責任護士掌握正確的疼痛評估方法,對腫瘤患者實施有效的止痛措施和完善的疼痛護理,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有效地控制癌痛,提高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的深入開展是今后腫瘤科護理工作的重點,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Donna I.Effective control pain in cancer[J].Tumor Del,2001,32(2):17-21.
[2]董彥鵬,孫莉.癌痛治療現狀與進展[J].協和醫學雜志,2011,2(4):367.
[3]唐小麗,黃敏,王國榮,等.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對護士長管理效能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1):1317-1319.
[4]陳慧蘭,陳畫華.腫瘤放療科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10):377-378.
[5]馮嫻,杜嫣妮.骨科無痛病房的護理管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5):48.
[6]張惠聰.對癌痛患者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4):82-83.
[7]張海燕.低年資護士規范化培訓模式的建立與實施[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11):15.
[8]丁玥,楊萍,孫麗秋,等.北京市30家醫院住院癌癥患者疼痛及控制情況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82-285.
[9]童鶯歌,葉志弘.《疼痛管理知識和態度的調查》問卷的漢化及應用測試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4):66-68.
摘要目的:探討品管圈干預在腫瘤患者術后疼痛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對2013年1~7月82例我院收治消化道腫瘤患者進行評估,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進行品管圈干預,包括組建疼痛管理團隊,確立活動主題,進行現狀調查,分析護理中存在問題,制定疼痛管理制度及疼痛優化護理措施并實施。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強度、自我護理能力、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結果:品管圈干預能夠顯著減輕術后疼痛癥狀,觀察組患者在疼痛認知、自我護理活動認知、自我護理處理、自我護理活動及HRQOL均顯著提高(P<0.05)。結論:品管圈干預能夠有效緩解腫瘤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提高了患者自我護理認知和自我護理能力,同時也增強了護士的護理水平,明顯地提高了護理的有效性,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增強。
關鍵詞 腫瘤;疼痛:生活質量;品管圈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34
The application of special-pai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n pain control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MENG Fan-shi,YANG Duo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Beijing100853)
AbstractObjective:investigated the intervention of special-pai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n pain control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Methods:82 gastrointestinal patients were divided equally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accepted standard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and the pati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accepted the intervention of special-pain quality control circle,including established pain-management team,investigation,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ain nursing,management and optimized measures.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the intervention of special-pai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d postoperative pain symptoms.The pain perception,self cognition,self care nursing treatment, self care activities and HRQO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Conclusion:The intervention of special-pai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as very feasible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e positive effects on pain control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Key wordsTumor;Pain;Quality-life;Quality control circle
消化道腫瘤患者普遍存在疼痛,手術引起機體創傷及生理改變,使疼痛進一步加重,嚴重影響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HRQOL)。盡管在藥物治療上已經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多數患者還會因疾病發展加重疼痛。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有關教育、行為指導、認知咨詢、營養和放松治療等方面的護理知識均有相關報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疼痛癥狀[1-2]。術后為患者提供咨詢或指導,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處理是臨床護士的主要職責之一。但是多數護士對如何處理癌癥疼痛沒有足夠的信心和經驗[3],在護士的護理經驗和對患者護理干預的需求方面產生了矛盾[2]。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觀察疼痛專項品管圈干預在術后治療中的作用,計劃包括咨詢、優化疼痛治療、按摩以及放松治療來減輕接受治療中腫瘤患者的大處疼痛癥狀,提高患者疼痛認知和疼痛處理技能,同時對比住院患者的干預效果,旨在指導臨床腫瘤治療中的護理工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1~7月我院收治消化道腫瘤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男57例,女25例。年齡31~70歲,平均(61.50±10.13)歲。病程1~5年,平均(2.07±0.33)年。食管癌18例,胃癌34例,直腸癌26例,其他14例。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符合國際抗癌聯盟TNM系統第6版(2002年)消化道診斷標準,且為早期腫瘤。(3)均為擇期手術。(4)意識清楚,具有一定表達理解能力。排除標準:(1)既往其他嚴重軀體疾病者。(2)有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等精神病史。(3)2周內服用抗焦慮藥物或抗抑郁藥物者。將患者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消化道腫瘤術后常規護理常規,包括術后功能鍛煉及飲食指導等,觀察組患者進行疼痛專項品管圈干預,內容包括:
1.2.1組建團隊科室設置疼痛專項管理團隊與執行小組,由科主任、科護士長及專業護士組長組成管理團隊,負責專項活動的組織、統籌與督導,并制訂活動方案與培訓。執行小組由病區護士組成,3~4人1組,負責具體活動執行。
1.2.2品管圈活動方案(1)培訓:組織全體成員進行規范化疼痛管理系列培訓,邀請某醫科大腫瘤專家到院內進行疼痛??浦v座,講解疼痛觀察評價指標、疼痛生理與心理、疼痛藥物與非藥物干預及疼痛控制相關注意事項等,使所有成員系統掌握疼痛的評估、疼痛治療、疼痛緩解方式、優化疼痛管理。(2)選定主題:經調查疼痛患者主要存在問題是對疼痛及鎮痛藥物認知障礙;護士缺乏正確疼痛評估及鎮痛技術;護患缺乏足夠溝通時間。(3)疼痛管理制度:參照國內外腫瘤護士工作職責,包括疼痛宣教評價表、疼痛護理質量評價表、疼痛評估表、工作滿意度調查表。(4)疼痛優化護理措施:①信息宣傳和咨詢,由執行小組護士利用宣傳手冊進行15~20 min信息咨詢。手冊包括疼痛信息、疼痛緩解方式、放松術。在患者入院3 d內舉行咨詢會議,由護士主持咨詢會議并在會議開始時將手冊分發給每位患者。②優化疼痛治療,即基礎日常治療中增加疼痛專項護理。包括為醫師提供的反饋過程,通過常見疼痛評價標準(五指疼痛評分表)對疼痛強度進行評估。如果患者出現劇烈疼痛癥狀,告知醫師。③按摩治療,每日輕揉按摩頭頸肩四肢肌肉,20 min/次,2次/d,以放松肌肉促進血液循環,轉移注意力。④放松干預,即指導患者放松關節肌肉,保持功能位;運用深呼吸法或看書聊天聽音樂,分散患者注意力,減輕疼痛。所有患者均給予步驟1、步驟2護理措施,根據患者疼痛程度決定是否采取步驟3和(或)步驟4護理措施。(5)品管圈活動為期6個月,品管圈團隊每月組織1次活動反饋,對活動效果進行分析,根據質量問題調整護理措施。
1.3效果評價
1.3.1患者疼痛評估(1)疼痛強度。采用五指疼痛評分表,于術后10 d測定疼痛程度。量表采用0~5分描述疼痛:大拇指標明5分,代表無法忍受;食指標明4分,代表疼痛劇烈;中指標明3分,代表中度疼痛;無名指標明2分,代表輕度疼痛;小拇指標明1分,代表輕微疼痛。(2)疼痛緩解時間。
1.3.2自我護理能力于出院前評估兩組患者3個方面的
自我護理能力:(1)疼痛認知,分為疾病認知、自我護理活動認知兩部分,通過從“不足”到“非常好”可視模擬范圍來評估。(2)自我護理處理。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1~5分5個不同反應級別,最高分120分,最低分24分。(3)自我護理活動。利用自我護理調查問卷對自我護理活動進行評估。問卷中記錄了16種痛風自我護理活動問題,其活動程度按1~5級評分:1分為非常差,2分為比較差,3分為中等,4分為比較好,5分為非常好。
1.3.3生活質量(HRQOL)利用HRQOL 3.0 版本調查問卷的第29條和第30條的全球生活質量分量表進行評估,條目評定分為1~7分7級。
1.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或u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疼痛強度及緩解時間比較(表1)
2.2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比較(表2)
3討論
消化道腫瘤患者普遍存在疼痛癥狀,越來越嚴重影響其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僅采用藥物治療難以取得滿意效果,因此將護理內容與疼痛認知與技能緊密結合,以促進疼痛治療的有效性,最大程度緩解疼痛。開展優化疼痛護理技術提高疼痛患者疼痛知行能力的品管圈活動后,患者入院來疼痛程度、持續時間明顯下降。品管圈活動在解決臨床護理難題、滿足患者需求,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中發揮重要作用。
品管圈活動被廣泛運用于臨床,通過發現問題,探討原因,集思廣益,制定改進措施,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從而使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得到改善[4]。腫瘤患者面對一系列疾病狀況,除承受生理痛苦,很多患者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壓力,情緒波動,認為手術不能緩解癥狀,甚至加速死亡,這些負面情緒不利于腫瘤的治療。另外,護士對如何緩解疼痛普遍沒有足夠的信心和經驗,也是腫瘤患者治療中遇到的一大障礙。如何從護理專業角度管理和干預腫瘤患者是目前臨床護理普遍關注的焦點。事實上,在本院臨床實際護理工作中,護理工作者和專業的醫療人員一直在為腫瘤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精神鼓勵和癥狀的處理工作,但缺乏護理理論的指導意識和科研的方法學知識,因此效果不理想。
本研究通過調查分析2012年科室腫瘤患者疼痛護理需求,將提高疼痛患者疼痛知行能力作為品管圈活動主題,找出問題核心,通過完善專項護理制度、疼痛優化護理,一種系統的方案,對腫瘤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信息宣傳和咨詢、自我護理活動以及放松治療等,在經過上述護理措施后,患者對疼痛和自我護理活動的認知,以及自我護理處理、活動等方面均明顯改善,且HRQOL明顯轉好。對照組術后10 d后,對照組平均強度達到了(4.47±0.97)分,而觀察組減為(3.03±0.98)分。結果說明,通過系統的護理措施不僅能夠使患者正確地認識疼痛的發生和發展,而且能夠有效緩解疼痛,大大增強了患者治療的信心,減輕患者消極和對抗情緒,積極地配合醫院醫師與護士的工作。
腫瘤患者很多治療和保健需要在家庭中進行[5]。這就要求臨床護士必須將護理重點放在指導患者自理能力、疼痛處理技能等,才能取得好的護理效果,對患者得到良好的疾病緩解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在疼痛護理過程中為確保護理工作順利進行,醫院對從事護理的護士進行完善的護理知識與技能培訓,使得其護理經驗更加豐富,增強護士的護理信心,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疼痛專項品管圈干預能夠有效緩解腫瘤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提高了患者疼痛認知和自我護理能力,同時也增強了護士的護理水平,明顯地提高了護理的有效性,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陳鵬,安志潔.“品管圈”活動提高癌癥疼痛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及滿意度的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6):714-716.
[2]戴安娜,高慶,王艷華.開展品管圈活動對提高鼻咽癌患者放療后功能鍛煉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7):32-33.
[3]錢美秋,黃曉娣,解珊珊,等.品管圈在改善術后自控鎮痛中的應用[J].醫院管理論壇,2012,29(11):45-46,44.
[4]李紅,余春華,吳洪美.品管圈管理在晚期腫瘤患者壓瘡預防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0):1201-1203.
[5]孫莉,劉瑤,賈立紅,等.在胃腸外科開展品管圈活動對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58-61.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ients afterabdominal surgery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lf-control vein analgesia nursing management scheme.Methods The patients ofabdominal surgeryin our hospital 142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admission time is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controlgroup 71 cases,the conventionalanalgesia nursing management;Group 71 examples,implement way of postoperative intravenous self-control analgesia nursing management,compared two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nursing management effect.Results The team all the indexes were better than control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Abdominal surgery;Intravenous analgesia;Care management programs;Application effect
在手術后,術后疼痛是患者常見不良反應中的一種,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苦痛,還對患者的機體功能造成了影響,使患者的術后恢復受到了干擾[1],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對實施手術后的患者進行鎮痛管理。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是患者圍術期生命體征,能夠對患者機體情況進行有效的判斷,在1995年,美國疼痛學會主席James Campbell提出繼上述四大生命體征外,疼痛是第五生命體征[2]。靜脈自控鎮痛泵是在患者的靜脈輸液管上連接置有鎮痛藥物的自控注射泵。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實施腹部手術的患者14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71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在19~62歲,平均年齡在(47.9±5.8)歲,其中剖宮產手術21例,膽管取石6例,肝部分切除8例,開腹膽囊切除術5例,子宮切除術13例,膀胱部分切除術7例,胃癌根治術11例。研究組71例,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6例,年齡在20~63歲,平均年齡在(48.7±5.4)歲,其中剖宮產手術23例,膽管取石4例,肝部分切除10例,開腹膽囊切除術3例,子宮切除術15例,膀胱部分切除術3例,胃癌根治術13例。入選患者均進行腹部手術,在基線資料上,兩組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鎮痛護理管理,研究組采用靜脈自控鎮痛護理管理,具體如下。
1.2.1宣教 在患者使用靜脈自控鎮痛前,護理人員要了解患者的情況,包括用藥史、藥物的依賴性,解決因不當、引流管不通暢、敷料包扎問題導致的疼痛等,對于正在止痛患者要觀察鎮痛的效果和不良反應,并及時匯報給醫生,做好疼痛評估幾率,為醫生診斷患者的疼痛和治療提供依據。由于患者術后鎮痛措施是由護理人員完成的,因此在正確執行醫囑外,護理人員要在自己工作權限的范圍內,采用非藥物的療法,幫助患者減輕疼痛帶來的痛苦,如改變、調整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此外,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宣教,說明術后發生疼痛的危害性和鎮痛的表藥性[3]。疏導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機體對麻醉劑疼痛的耐受力,為患者及家屬介紹鎮痛泵的原理和使用,親自示范操作,使患者及家屬在手術能夠會固定鎮痛泵,見啥連接處的漏液問題,防止輸液管發生扭曲,避免不停地自行加藥[4]。囑咐患者及家屬,在發生不良反應時,要及時與醫護人員聯系。
1.2.2監測生命體征 麻醉藥對機體循環系統有抑制的作用,一些患者會出現不良反應,因此,在混著持續使用自控鎮痛期間,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監測,如果患者呼吸頻率發生改變,要檢查患者皮膚的顏色、氣道[5],如果患者呼吸輕度受阻,要將患者喚醒,引導患者采用舒適的,保證起到通暢。如果患者血壓低于基礎血壓20%,要立即停止使用,如果患者出現呼吸抑制,要立即向醫生反應[6]。
1.2.3不良反應監控 在使用鎮痛后,患者容易出現惡心、嘔吐、嗜睡、尿潴留等不良反應,要針對不良反應的發生,進行針對性的護理。
1.3評價指標 疼痛分級按照WHO分級標準,分為四級,0級:無疼痛;1級:輕度疼痛;2級:中度疼痛;3級:重度疼痛。不良反應為患者手術后24h內發生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的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收集的數據均采用SPSS24.0軟件統計,計量資料應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表示,χ2檢驗,組間比較分析,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鎮痛護理管理后的疼痛比較 研究組患者鎮痛護理管理后的疼痛發生明顯低于對照組,與研究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護理管理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管理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低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外科技術的迅速發展,手術已成為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手術可能導致一些不良后果,如疼痛、外形受損、經濟損失、社會角色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改變甚至死亡1。而疼痛是外科手術后最常見的癥狀,人們已逐漸對術后疼痛的產生和處理有了許多新的認識,術后無痛逐漸成為患者的基本要求。疼痛護理管理是促進疼痛護理走向專業化的有力保障,其宗旨是提高控制疼痛護理工作的效率,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2。本護理單元對使用鎮痛泵的患者由專職護士進行管理,2009年1月~2011年1月對200例外科術后患者進行鎮痛泵的護理管理?,F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200例患者中,男100例,女100例;年齡21~52歲,平均38.9歲;有外科術史者63例,其中49例患者自述對術后疼痛有恐懼感;137例患者無外科術史,表現為對術后疼痛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恐懼。
護理方法
術前指導:①心理指導:根據患者身份、閱歷、經驗、年齡、性別等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告知患者及家屬相關的麻醉方法、術式、護理安全等相關問題,認真傾聽患者提出的疑問并給予準確回答,消除患者顧慮。②鎮痛方式指導:說明鎮痛的方式、方法,鎮痛泵的基本結構和使用原理,并告知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使用注意事項,履行必要的告知義務。③疼痛評估方法指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條長約10cm的游動標尺,一面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臨床使用時將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讓患者在直尺上標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應位置,醫師根據患者標出的位置為其評出分數,臨床評定以“0~2”分為“優”,“3~5”分為“良”,“6~8”分為“可”,>“8”分為“差”。此方法簡單且易行,相對比較客觀而且敏感,實用而方便。麥—吉疼痛問卷(MPQ),此為一種多因素疼痛調查評分方法,它的設計較為精密,重點觀察疼痛及其性質,特點,強度和伴隨狀態和疼痛治療后患者所經歷的各種復合因素及其相互關系。采用調查表形式,表內附有78個用來描述各種疼痛的形容詞匯,以強度遞增的方式排列,分別為感覺類,情感類,評價類和非特異性類四類。對患者的要求較高,表中的詞類比較抽象,相對復雜,所以有時患者難以理解,并且花費時間較多,所以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情緒評分(ES),不論急慢性疼痛都會伴有程度不同的情緒變化,使用VAS尺進行評定,“0”分端為“最佳情緒”,“10”分端為“最差情緒”,臨床以“0~2”分為“優”,患者情緒良好,面容安靜,應答自如;“3~5”分為“良”,情緒一般,安靜,面容淡漠,指令回答;“5~8”分為“可”,情緒焦慮或抑郁,輕度痛苦面容,勉強應答;>“8”分為“差”,痛苦面容,不止,強迫,無法應答。
術后指導:填寫鎮痛訪視表,評估鎮痛效果。①鎮痛泵使用護理:術后當天每15~30分鐘巡視病房,指導正確翻身的方法,避免拖拉拽等動作,減少疼痛及防止管道滑脫、扭曲和打折,保證藥物進入管道通暢。護士主要負責鎮痛泵安置情況,穿刺點情況,測量生命體征,進行VAS評分,運動阻滯評級,Ramesy鎮靜評分,惡心、嘔吐評分,并在隨訪表上做好記錄3。②活動指導:根據術式、病情、醫囑等制定下床活動方案,以由近及遠,由少到多,循序漸進為的原則進行活動指導,出現疼痛時應與患者一起分析出現疼痛的原因及疼痛的性質,指導放松、分散注意力等物理方法以減輕疼痛,必要時請示醫生。③鎮痛結束時指導腰部穿刺點的護理:鎮痛結束拔除硬外管后,指導家屬熱敷腰部穿刺點,促進局部炎癥的吸收和消散3。
討 論
通過200例外科術后患者的鎮痛泵的護理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恐懼、焦慮等不適,患者及家屬滿意。
參考文獻
1 陳妙霞.術前患者心理應激及干預[J].護理研究,2003,17(3):261—263.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2月-2013年11月期間北華大學附屬醫院骨科收治的160例患者,其中男76例,女84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56.3±9.5)歲,其中59例患者患腰椎間盤突出癥,51例患者患腰椎骨質疏松癥,26例患者患腰椎管狹窄癥,24例患者患頸椎病。所有患者臨床均表現為病椎部位有疼痛和壓痛,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抽筋、疼痛、四肢麻木以及肢體活動障礙。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以及疾病等方面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可進行對比分析。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骨科護理管理方法進行護理,而觀察組患者應用無痛護理管理體系,首先要對患者的疼痛進行客觀、準確且全面地評估,在全面系統的問診基礎上重點地采集患者的病因和疼痛的性質、程度、部位以及伴隨癥狀等,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給予相應的鎮痛措施。建立患者的疼痛檔案,準確掌握患者的疼痛情況,提前進行護理干預,減輕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質量。積極給予患者心理護理,了解患者的主觀感受,對行為反應過激的患者給予耐心勸解,給予包括自我控制療法、分散注意力、音樂療法以及暗示療法等心理護理干預技術緩解患者的疼痛。積極爭取患者家屬的配合,爭取與患者家屬建立和諧和信任的關系,鼓勵家屬安慰并體貼患者,使患者感到生活在溫暖和受重視的氛圍中,以增強患者戰勝病痛的信心。
1.3觀察項目
觀察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情況、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情況。使用自制調查問卷調查患者對疼痛護理的滿意度,住院時間是指患者從住院第1天直至出院的這段時間,住院費用是指患者住院期間產生的各種費用總和。
1.4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以(x珋±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8(b)-0112-04
Assession of nursing care on patients' pain satisfaction in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ZHANG Yingxia WANG Yu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the 463rd Hospital of PLA,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4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nursing effects on patients' pain satisfaction. Methods 2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and surgery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3 in the 463rd Hospital of PL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nursing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100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intervention, nursing group was given high quality nursingi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pain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on pain management were tested. Results The current pain level, pain degree, the past 24 hours before the operation pain, preoperative expectations of postoperative pain between two groups all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1).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to pain treatment, patients the analgesic effect in hospital, post-operative patients to relieving pain in fully satisfied, satisfied, not satisfied, completely dissatisfied of the two group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1). Conclusion The different nursing service demand, combined with "people-oriented" nursing mode, giving nursing measures for patients with fracture surger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 Satisfaction; Bone; Nursing; Pain
隨著交通及建筑領域的高速發展及運作,因骨折原因而發生的手術越來越多,上升趨勢較為明顯。而相應地,骨折手術患者往往對對疾病本身的了解及治療上的誤區,而導致其手術前情緒波動較大,繼發相應的心情緊張、焦慮、心理障礙等不良心理活動[1-2]。疼痛作為骨科手術患者的首發癥狀,圍術期疼痛更是骨科醫護人員和患者較為經常面對的難題,往往需要專業的護理干預。由于護士人員與患者的接觸最為密切,其有效的疼痛護理管理,對于患者滿意度水平的提高至關重要。因此他們在住院期間希望更多的得到護理人員的優質服務。因此提示骨科護理人員在學習科學基礎知識、拓寬知識、增進護理視野的同時,更要注重臨床護理的實踐應用,在工作中不斷進步提升,適應骨科領域護理專業技能的迅猛發展。本研究通過疼痛管理及相應的護理干預,并對相應的疼痛進行評估,合理運用優質護理的理念,為患者制訂科學及合理化的緩解疼痛的方案,提高患者的術中術后舒適度,促進機體骨關節的功能康復,為提高骨折手術患者對該科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及患者自身的生活質量提供參考依據?,F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解放軍第四六三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住院并接受骨折而手術患者200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9.2±6.3)歲,術后住院(20.4±2.2)d。手術類型:髖關節置換術103例,股骨頸骨折手術45例,脛腓骨骨折手術22例,腰椎壓縮骨折手術30例。手術類型:髖關節置換術103例,股骨頸骨折手術45例,脛腓骨骨折手術22例,腰椎壓縮骨折手術30例。所有患者均智力正常,且均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患者無法交流、伴有系統性疾病、智力不健全、不配合調查者,各種原因引起的樣本脫落者。將收集到的20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護理組,每組各100例。其中對照組男50例,女50例,年齡20~64歲,平均(48.0±6.1)歲;護理組男52例,女48例,年齡21~65歲,平均(49.8±5.5)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護理干預,參照術中的麻醉方法、手術部位及患者本身健康狀況進行指導,并依據患者本身病情,及時監測其生命體征,查看患者引流管是否通暢、遵醫囑服藥,術后常規服藥、講解術后說明,并解釋注意事項等。護理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具體的內容為:①心理護理:及時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全而評估并把握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其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同時學習相關護理理論知識,指導患者進行功能恢復的鍛煉,促進局部及整體肢體的功能回歸。②健康指導:術前對患者進行簡單的宣講,使其對疾病及手術護理具有一定的認知,建立醫患間的信任,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責任護士應當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選擇指導。③手術護理:術前,給予患者皮膚消毒,對患者行全麻,手術前一晚給予患者生理鹽水灌腸。手術當日早晨給予手術部位的開放性傷口及時換藥,清洗床單等并進行消毒。術后患者四肢手術后,用支架、枕頭、沙袋等把患肢抬高,保證血液的及時回流。對于行石膏固定的肢體的擺放,應遵循舒適為首的原則、靜脈回流及時暢通,石膏無斷裂或壓迫局部軟組織為宜。同時嚴密觀察并記錄患者患肢血液的流通情況。④術后并發癥的護理:預防壓瘡:加強護理人員工作責任心的強化,工作中應做到勤觀察、勤整理、勤按摩、勤翻身、勤擦洗、勤更換,避免患者患肢由于局部長期受壓而導致的淤腫。正常的護理中,給予患者床頭翻身卡記錄,每4小時翻身1次。針對患者不同的護理,均應在軟枕或其他設施架空骨突處給予支撐,避免因身體的空隙所帶來的壓迫而影響手術效果。預防便秘:由于患者術后活動受到限制,腸蠕動會有所減弱,便秘是較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很容易對高血壓等合并癥患者帶來危險,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正常的按摩腹部護理的同時,給予患者飲食指導,囑其進食粗纖維食物,促進腸胃蠕動。
1.3 觀察指標
護理實施6個月。采用1997年修訂版的美國疼痛協會關于患者對術后疼痛滿意度的問卷調查,對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及其對疼痛管理的滿意度進行測定。其中關于疼痛程度的界定,本研究按照疼痛程度,將評分定分為0~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滿意度依據患者對疼痛護理服務的態度,共分為完全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完全不滿意。研究由專人發放問卷,指導填寫完畢當場收回。本研究共發放患者調查問卷為200份,完整收回200份,有效問卷率為10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SPSS 15.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中位數(M)及四分位數(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疼痛程度上的差異比較
結果顯示,當前、過去24 h、術前的疼痛程度及其術前對術后預期的疼痛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程度上的差異比較[分,M(P25、P75)]
2.2 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結果比較
通過對患者對疼痛治療方式、住院期間疼痛護理、術后止痛效果的滿意度的統計結果顯示,完全滿意、滿意、不滿意、完全不滿意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1),而一般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4。
表2 患者對疼痛治療方式的滿意度(例)
表3 患者對住院期間疼痛照顧的滿意度(例)
表4 患者對術后止痛效果的滿意度(例)
3 討論
現階段隨著骨折病例的不斷增加,骨科手術的實施率也不斷增加。由于手術往往會給骨科患者在心理上帶來緊張、焦慮的情緒。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發展,護理領域的分化程度也在逐漸增加。??菩缘淖o理理念也在不斷加強,其對于護理人員專業化素質的要求更是有所提高。針對骨科患者所伴有的這種不良心態,醫護人員除了要給予相應的心理安慰外,還要鼓勵并給予其關心,滿足患者日益趨于溫馨化、人性化的需求[3-4]。因此,骨科患者在住院期間除了規范的藥物治療外,還應針對患者所對應的功能障礙,給予患肢康復教育及其心理康復,主動將患者的功能預后及護理滿意度作為護理的目標。同時,在護理過程中要不斷給予患者鼓勵,積極強調活動及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以人為本”及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定期為患者及家屬進行骨折預防、治療、康復、護理等相關知識的講解。
骨科患者往往會造成較大的手術創傷,疼痛程度較高[5]。疼痛的出現往往會影響到患者的睡眠質量,給其心理及身體帶來較多的不良情況[6],嚴重者會導致患者關節堅硬、肌肉萎縮等較多不良反應。在疼痛患者疼痛度的評價顯示,85%以上的患者屬于中重度疼痛,超過一半者會反映術后的鎮痛效果較不明顯[7-11]。有研究報道指出[12-16],在疼痛護理管理中,護理人員的態度在此過程中的較為重要,積極的護理可給患者在精神上形成廣泛的認知,針對術后患者的護理, 在加強管理的同時,還需對護理中存在的不足給予改正并提高護理質量,并將對護理結果的評估與評價與臨床質量相結合,針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疼痛護理滿意度的全面提高,給予人文關懷,營造較為和諧的、充滿人性的護理環境。
【關鍵詞】疼痛管理;護士作用
2001年國際疼痛學會(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ain,IASP)對疼痛的定義是: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主觀感受,伴有現存的和潛在的組織損傷[1]。在臨床工作中,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5生命體征[2],并日益得到重視。
1疼痛管理的意義
1.1良好的疼痛管理有利于患者的預后
嚴重的急性疼痛,如術后、創傷后疼痛,可導致機體產生應激反應,引起脈搏、呼吸加快,血壓、血糖升高,氧耗量增加等,干擾內環境的穩定,延緩康復。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簡單易行的疼痛控制方案是醫護人員的責任。有效的鎮痛是患者的迫切需求。
1.2良好的疼痛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疼痛可以直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睡眠、飲食、活動等,尤其是對癌癥患者,疼痛可以引發或加劇癌癥患者的抑郁、焦慮、失眠等癥狀,是影響生活質量的首要因素。因此,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為患者控制疼痛。
2護士在疼痛管理中的角色職能
2.1護士是患者疼痛狀態的主要評估者[3]
護士每天24h守護在患者身邊,往往最先了解患者疼痛的各種不適癥狀。護士在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語言溝通和觀察患者的面容、體態、各項生命體征等客觀表現,判斷疼痛是否存在,以及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對于正在接受疼痛治療的患者,護士還有責任觀察止痛效果,有無不良反應,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報告醫師。
2.2護士是止痛措施的具體落實者[3]
很多止痛措施是由護士完成的,因此護士的基礎知識、觀察能力和技術水平都直接影響著疼痛控制的效果。護士除了要執行有關醫囑,按時給予止痛藥物外,有時還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給予止痛劑[3]。此外,護士還可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運用一些非藥物的方法,如冷敷、熱敷、按摩、活動肢體、呼吸調整、分散注意力等,為患者減輕疼痛,減少或替代其對止痛藥物的需求[4]。
2.3護士是其他專業人員的協作者[3]
疼痛管理是多學科協作的過程,臨床醫生、麻醉醫生、護士、心理治療師、理療師等都是這個多學科團隊的成員。護士是患者生理、心理、社會健康的看護者,在疼痛管理中,與其他醫務人員密切合作,為患者提供合適的服務。護士參與疼痛治療方案的制定,護士的病情觀察為治療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和個體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2.4護士是疼痛患者及家屬的教育者和指導者[3]
護士是患者及家屬健康宣教的主要實施者。美國《癌癥疼痛治療臨床實踐指南》中指出:“在治療計劃中,應包括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疼痛治療方面的教育?!?/p>
3展望
在我國臨床工作中有關疼痛管理方面的研究較少,缺乏相關的觀念、知識、技術和方法,以致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得不到有效的緩解。因此,加強疼痛管理的教育與培訓非常重要。
3.1將疼痛管理納入護理教育
我國的疼痛管理剛剛起步,正在步入專業化軌道。疼痛管理是一門新知識,疼痛知識的普及乃當務之急,應將疼痛管理知識正式列入課程教學內容,加強疼痛相關知識學習,包括疼痛治療學、護理學、心理學等,以提高醫護人員疼痛管理的整體水平。
3.2在臨床中開設繼續教育項目
繼續深入開展疼痛管理培訓,可采用病例分析、小組討論、概念辨析、理論講授與實踐指導相結合等方式,有針對性地解決護理人員存在的困惑,并增加培訓后的效果反饋與檢驗,從根本上提高護理人員疼痛管理知識掌握程度及臨床實踐能力。
3.3在臨床實踐中培養適于中國的疼痛??谱o士
在歐美等發展國家,疼痛??谱o士在疼痛管理中起著主導、協調、實施和培訓等重要作用[5]。國外疼痛??谱o士在培養模式、資格認證、角色職能的發揮等方面有幾十年的實踐經驗,但國外的文化背景、教育制度、醫療制度、護理人力資源以及人員素質等都與我國有很大差異。目前,我國還沒有較高機構認可疼痛??谱o士。我國疼痛??谱o士的培養可在借鑒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從國情出發,啟動疼痛??谱o士的培養、認證和使用等相關工作。隨著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和衛生保健事業對護理專業的要求,形成系統規范的疼痛??谱o士培養體系是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CleveLV,BossertEA,SavedraMC.Scientificinquiry:cancerpaininchildren:theselectionofamodeltoguideresearch[J].JournalforSpecialistsinPediatricNursing,2002,7(4):163-165.
[2]MerbothMK,BarnasonS.Managingpain:thefifthvitalsign[J].NursClinNorthAm,2000,35(2):375-383.
[3]趙繼軍.疼痛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