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5 06:51: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特色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特需病房的特點
1.1 收住對象
特需病房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應運而生的一個特殊病房,是醫院為滿足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特殊群體病人對醫療護理較高要求而專設的病房。所收住病人有外賓、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有外資、合資企業的白領階層,也不乏有一定經濟實力并有特殊要求的病人,相對于國內一般社會階層來說,在總體上,所收住對象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較強的經濟支付能力,較高的文化層次。
1.2 環境要求
病房應有較好的適合病人的生活環境和條件。如:寬敞、獨立成套、清潔整齊的病房,良好的生活娛樂,通訊聯絡設施,可隨時提供醫療監護設備、專家的隨訪,并考慮到病人的特殊要求,提供必要的包房和會客室等。
1.3 技術要求
1.3.1 全科性綜合病房
由于收治病人病種的多樣性,包括血液、腎臟、消化、心血管內科、泌尿、血管、普外科、神經內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骨科、眼耳鼻喉科、皮膚科等,醫療護理涉及多科室,具有綜合性。
1.3.2 全面的高質量的醫療護理服務
努力滿足病人和家屬隨時會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和健康指導。因為這些特殊群體有選擇治療醫院的自由,對所患疾病有一定的認識,比較注重個人治療需要的特殊性和保健指導,在醫院的選擇上注重適合自己疾病治療的醫療護理質量和特色服務。因此特殊病房的建設只有在醫療護理服務方面保持優良傳統,并不斷進取,努力創造新的特色,才能提高信譽,增強競爭力。
1. 4病房應具有較強的人文氛圍 病房管理中既要嚴格執行醫療護理,
有關外事,干部保健等制度,又應更多地為病人著想,適應他們的需要,為病人的治療創造較為寬松的條件和文化氛圍,如在文化生活、外出活動、病人伙食、來訪接待、家屬陪伴、代辦事宜等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和主動性。
轉貼于 2 特殊病房護理特色
護理服務是病房重要的基礎工作,特需病房更應努力滿足病人對醫療護理高質量,廣泛多樣的需要,提供最佳護理,在創造護理服務特色上下功夫。
2.1 全科護理
全科就是護理服務工作除了有一些常規的、共性的基本內容外、還應有各專科疾病的一些特殊的技術要求和一定的特色服務。要求護士在業務技術上下功夫,要嚴格認真貫徹醫囑,既要踏踏實實地做好常規護理工作,又要努力對患有不同病種的病人特殊的護理要求落實完成好,增強護理本身應有的實力,使病人對病房的全科護理建立起一種時時在在的信任感。由于特需病房收住對象的特殊性,病種復雜多樣性,且各專科無固定醫生在病房內,有時患者病情來勢兇險,時間緊迫,著無疑給給護理服務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和一定的難度,但也最能體現護理質量。有一位香港百歲老人,因糖尿病并發嚴重感染、應激性潰瘍消化道大出血、機體因嚴重失血而致腎功能損害,腦組織缺氧,全身皮膚由于重度失血營養循環障礙而致褥瘡等,對這位多臟器功能衰竭的高齡病人,全科醫護人員共同配合搶救,經70天治療護理,病人終于康復出院。
2.2 全程護理
全程就是從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過程中要盡可能通過我們的護理服務讓病人得到身心兩方面優質護理,除了做好病人入院、特殊檢查、手術前后護理、心理護理及健康指導外,每位護士對所負責病人身心問題要了如指掌,不放過病人治療過程中病情變化,使病人與病房醫護人員密切配合,樂于接受治療,增強治療信心。護士應做到任勞任怨,冷靜地對待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發生的種種情況,善于觀察進行心理分析,耐心做好相關工作,以情動人,以誠感人。如從病人入院時的接機服務甚至是外籍病員不治而亡的尸體托運回國等系列服務就是全程護理的一個縮影。
2.3 全方位護理
全方位護理是既要為患者,也要為其家屬;既要在患者治療護理過程中,又要在其非治療過程中;既有涉及院內,也有涉及院外等的各項聯系服務,都要努力盡可能地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方便、指導,及時解除后顧之憂,滿足一定文化需求。由于病人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擔任著不同社會角色,對所患疾病有不同的認識,對醫療、護理水平有不同的需求,文化差別形成了人們在觀念和意識上的區別,因此我們在護理服務中應注重病人的社會性,注重多元文化在護理服務中的體現,以現代先進護理觀和技術為指導,以病人對護理服務的需求為出發點,充分貫徹整體護理思想,為病人提供多方面、多層次、全方位、高水平的護理,如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導醫、導購、導游、做禮拜、參觀寺廟等信息。
2.4 護理服務藝術
由于特需病房所收住對象的特殊性,面臨這樣一些經濟富裕、社會地位高的群體及面對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怎樣開展高質量的護理服務?經過多年護理服務實踐與研究,形成了“不、情、忍、樂、全、換”六字服務藝術。“不”即不斷提高對病人及家屬說一個不字,想方設法解決所提出的困難和疑問。“情”即真情相對,情義無價,以情動人,以誠感人。“忍”即對過分要求,挑剔的病人,忍讓在先。“樂”即千方百計讓病人得到滿意、快樂。“全”即提倡全天候、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換”以心換心、換位思考,以適應不同層次病人的特殊需求。幾年來,由于護理特色的形成,使病人滿意率100%,病人周轉率快,病人入住率逐年增加,與歷年同期比較:1998年較1997年增加30%,1999年較1998年增加70%,1999年較1997年增加了120%,連年來,特需病房多次獲得市級“三八”紅旗集體、“巾幗文明崗”、衛生系統“共青團號”、市“十佳特色班組”等光榮稱號。
3 體會
3.1 特需病房的建立有利于促進醫院管理水平和醫療護理水平的提高,擴大醫院知名度,充分發揮醫院現有資源的作用,提高辦院效益,并為護理質量的提高,護理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可延伸的空間,具有廣闊前景。
[關鍵詞] 中醫護理;心理護理;辯證施護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1(b)-111-02
我國傳統的中醫學,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積累下來的智慧結晶,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譜寫了輝煌的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為中國人民的保健事業和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不僅僅在疾病的辯證治療方面有獨到之處,在臨床護理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下面筆者將對中醫學理論中有關臨床護理的特色做一簡單論述。
1 中醫心理護理
中醫的病因學說認為,人的心理或情緒波動過于劇烈、持久,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中醫學理論對于人的心理活動異常的變化與疾病之關系,很早就有了相關的論述。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人的情感的不同變化,對于人體的五臟六腑有著不同的影響,但是最終都將導致氣血逆亂,臟腑機能失調。而在臨床上,除了對患者采取相應治療外,也可以通過精神護理,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的心境處于平和狀態之中,使人氣血調暢,肝氣條達,脾胃健運,從而減輕患者的緊張與焦慮的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將心理方面的致病因素減輕或者消除,這樣,對于疾病的治療,能起能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個方面,中醫護理就具有自身的特色。
1.1 祝由療法
“祝由”實際上是以言語開導為主的心理療法。“祝由”一詞出自《素問?移精變氣論》:“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祝由”,也就是祝說發病的原因與疾病的由來,從而調節與改善患者的精神情緒,以達到調整患者氣機,使精神內守而化解疾病的方法,因此又稱為“移精變氣法”。馬蒔[1]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來,以告于神也。上古毒藥未興,針石未起,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病也”。這種方法也可稱為移情異性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移情并不是要壓抑患者的情感,只是改變其指向性,易性也不是取消其個性,而只是更易、消除其消極的情緒因素[2]。
1.2 情志相勝法
這種方法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這段話的意思是,對于某些情志致病的患者,按照五行生克之理論,在臨床護理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適當采取運用一種情志活動,去調控因為另一種情志刺激而引發的疾病,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正如吳昆[3]在《醫方考》中所說:“情志過極,非藥可愈,須以情勝,《內經》一言,百代宗之,是無形之藥也”。
2 辨證施護
在中醫基礎理論之中,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是其兩大基本特點。辯證論治是將通過中醫四診所取得的病情資料運用八綱進行辯證分析,從而分清疾病的陰、陽、寒 、熱 、表、里、虛、實,以及疾病發病的原因、病理、性質和部位。臨床醫生將這些獲得的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并制訂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在臨床上,醫護雖然是不同的工作,但本身屬于一個整體,所以護理工作也要根據護理對象的不同情況,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例如在飲食方面,根據病情性質,制定相應的飲食原則與方法,如病性有寒熱之分,依照《黃帝內經》“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之說,進行臨床護理之時,如果是寒癥患者,則須給予溫熱性質的飲食,忌食生冷寒涼之品,如果是熱癥患者,則應反之進行。
3 三因施護
作為臨床醫生,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做到“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時、因地制宜。而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護理工作者也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精神狀態以及氣候、地理情況,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和措施,做到三因施護,也就是因人施護、因時施護和因地施護。比如老年人各項生理機能減弱,氣血虧虛,所患疾病性質多為虛證或者是正虛邪實之證,因此護理多用補益正氣之法,以祛除病邪。再如冬天天氣寒冷,人體腠理致密、毛孔開放不暢,患者服用辛溫解表之藥后,可以囑咐患者適當增加衣物,或者喝熱粥湯,提高發汗之力,最終使邪從汗解。
4 防未病的護理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提出了中醫“治未病”的思路,強調了治未病的重要性,現在已經成為了預防醫學的座右銘[4]。這對于臨床護理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護理過程中,可以針對病情,事先采取相應的措施,如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調養精神,勞逸適度,飲食合理等方法,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5]。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特色。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中醫護理的這些特色,將會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l37.
[2]陳玉風.淺談臨床患者的中醫心理特色及護理[J].中華醫護雜志,2007,4(10):959-960.
[3]吳昆.醫方考[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60.
[4]韓洛川.中醫心理衛生及心理衛生療法[J].陜西中醫,2006,27(7),831-833.
關鍵詞:中醫特色;優質護理
我科護理工作在院領導的關心、重視,護理部的領導、支持下,積極貫徹落實衛生部《2010年“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和廣東省衛生廳關于“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文件精神,深化“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強化基礎護理,提高護理質量,在院領導和護理部的部署下,在全科護士的共同努力下,我科積極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各項工作,使護理服務質量穩中有升,重視中醫知識的培訓和學習,積極開展辨證施護,重視中醫護理技術的學習和引進,突顯中醫特色,優化護理隊伍,加強科內的監督管理,保障了護理安全,加大了護理質量監控力度,同時,病人滿意度不斷提高,有效的促進我科護理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優質護理服務和中醫特色護理質量穩步提高。
1 一般資料
我科是以中風為主要病種的針灸康復科, 開放床位32張,年住院人次500余人次,有護理人員13名,學歷:本科7人,占53.8%;大專6人,占46.25%;。其中,中醫院校畢業的4人,占30.8%;西醫院校畢業的9人,占69.2%;在病區內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建設活動,并與中醫特色護理有機結合。
2 方法
2.1 積極開展優質護理的各項工作,提升服務質量,塑造醫院形象
2.1.1 提高思想認識,不斷推進工作[1]。在科內認真組織學習創優活動的相關文件。要求人人掌握,讓全科每一位員工(包括主任、醫生)都知曉創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端正服務思想,深化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把“您的康復、我的心愿”作為科室的服務口號。
2.1.2 組織學習護理服務禮儀和規范,美化服務形象。 規范和統一科室護理人員的著裝,要求文明用語,接聽電話規范,微笑服務,讓護理人員以端莊、和藹、親切、大方的形象和飽滿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中,用文明禮貌的語言熱情接待病人,為病人提供滿意的服務。
2.1.3梳理職責、公示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完善工作流程。 改善病區環境、設施:盡可能的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的住院環境;增加便民設施:微波爐、冰箱、雨傘、針線、指甲剪、電須刀、移動式坐便器、屏風等;公示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并根據服務項目,修訂和梳理各班工作職責及流程,把各基礎護理服務項目融入到各班職責中。
2.1.4改變護理工作模式,合理排班,實施分組責任制整體護理:實施APN排班模式,以層級、均衡、責任和連續為原則,為患者提供無縫隙的護理服務;層級管理,優化排班;根據每位護士的綜合素質(如工作經驗、技術和知識水平、判斷性和預見性能力等),分配難易度不同的病人和數量。責任組長:負責危重、自理能力缺失的病人,對疑難危急重癥病人評估并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高年資責任護士:負責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缺失的病人,制定并落實全方位護理措施;低年資責任護士:負責病情相對較輕的病人,提供患者所需要的生活、治療、用藥,飲食和康復等專業的護理;個人管床制:每個責任護士都有自己分管的病人,就像醫生有自己的病人一樣;小組負責制:將主管護士(責任組長)、管床護士(責任護士)和助理護士搭配分組,主管護士負責危重病人和疑難病人,指導管床護士的工作和監控護理質量,管床護士指導助理護士完成低技術的生活護理,同時,在管床護士休息時,由小組負責她所管的病人,由組長或組長安排其他護士分管本組的病人。
2.2加強業務學習,深化中醫整體護理,促進專業發展
2.2.1 整體就是統一性完整性。整體護理是在中醫整體辨證觀指導下的護理方法,中醫整體護理思想貫穿于護理過程的始終。我科在病人入院后,對病人心理上、生理上、社會上、精神上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為病人制定切實可行的中醫整體護理計劃,并實施于臨床。
2.2.2建立及發展專科護理小組,解決專科難題,規范及完善專科護理技能及指引。
2.2.3計劃性的培養專科護理骨干。在護士培訓計劃方面,詳細制定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護理常規、中醫護理技術、護理文件書寫、護理業務學習等方面的具體培訓計劃及方案。
2.3 突顯中醫特色護理,實施中醫辨證施護,與優質護理有機結合
2.3.1 辨證施護
以病人為中心,將整體護理與祖國醫學的整體觀念有機的結合,對每一位患者實施辨證施護,與醫生臨床路徑相結合,并根據本專科臨床護理實際工作,制定了專科疾病中醫護理常規。在中醫護理常規中,詳細的制定了每一個證型的臨床表現、施護原則及具體的施護措施,作為臨床辨證施護的指引,要求人人掌握并實施于臨床工作。
2.3.2 情志護理
所謂情志護理,主要是通過護理人員的語言、表情、姿勢、態度、行為及氣質等來影響和改善病人的情緒,解除其顧慮和煩惱,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意志和信心,減輕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種不良的情緒和行為。以及有些產生的種種軀體癥狀,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達到早期康復的目的。我科情志護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2.3.2.1熱情誠懇、全面照顧
人在患病后,常有恐懼、緊張、苦悶、悲哀等不良情緒,迫切需要新人或醫護人員的關心和照顧。因此,醫護人員一定要以誠懇熱情的態度去關心體貼、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除自己的語言、態度外,還應重視病室環境和病人周圍的人和事,全面進行照顧。如主動介紹醫院規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優雅舒適的病室等,使病員感到如同家里一樣溫暖、親切和舒適,能很快安下心來接受治療和護理。
2.3.2.2因人而異,做到有的放矢
病人來自社會各個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齡、愛好、生活習慣、經濟情況和病證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因此,護理人員要在全面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護理。
(1)新入院病人,由于環境陌生和生活不 習慣,心情多顯緊張或有憂慮,擔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學習,對治療有恐懼感。護理人員應主動介紹有關情況,幫助解決其疑慮和困難。
(2)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準備,而產生悲觀和憂傷,尤須耐心安慰和開導。講清情志對疾病治療的影響和利弊,使其消除顧慮,積極配合治療。
(3)部分病人病程長,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精神上壓力大,考慮生活、工作和預后。護理人員要主動熱情地做好生活護理,實事求是地講解疾病治療的難易和規律,也可請治療效果好的病人進行現身說法。對住院時間長而思念新人的病人,盡可能請家人多來探視,以解思念之情。有條件亦可開展多種形式的娛樂活動,以豐富生活內容和怡情悅志。
2.3.2.3正確運用開導法
開導法,就是通過正面說理,使病人了解自己病的發生、發展,及治療護理的情況,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語言是一種非常實際而又十分廣泛的信號。語言的刺激比其它任何刺激要嚴重得多。尤其是醫護人員的語言對病人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的。《內經》中的語言開導法,包括解釋、鼓勵、安慰、保證等內容。《靈樞·師傳》云:“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待,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所謂告之以其敗,是指向病人指出產病逝危害,使病人重視疾病認真對待之,如不及時治療,就會貽誤病情;所謂語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與醫者很好配合,告訴其疾病的可愈性,只要遵照醫囑服藥,病是可以治愈的;所謂導之以其所便,則指告訴病人如何進行治療和調護的具體措施,懂得自我調養的方法;至于開之以其所苦,是解除病人消極的情緒,給以一定承諾、保證,以減輕病人心理上的壓力。以上開導法,可運用于情志護理實踐。通過開導法的運用,可解除病人不良的情緒,從而使病人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暢、氣機條達,氣血調和,臟腑氣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2.4重視中醫護理技術的學習和引進
科室應用了艾灸、推拿、火罐、熱敷、熏洗、藥枕、浴足、開天門、穴位按摩、中藥封包等,均屬于中醫護理方法。這些療法操作簡便、取材容易、適應范圍廣、見效快、費用低廉、無毒副作用,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2.5以“預防為主的思想”為指引,制訂并實施健康宣教
中醫早就提出“上工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如果等到疾病有了癥狀,病情加重或惡化了才去治療,那就象“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一樣,“不亦晚乎”?科室根據病情,制訂了預防疾病和復發的健康指導,中醫護理結合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等方面的需要,獲得病人的肯定。
3 效果
3.1患者方面:患者滿意度是指病人在醫院接受醫療服務的滿意程度,也是病人對醫療服務的直接體驗和親身感受[2],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后,護士管病人,實施床邊工作制,將中醫特色護理與優質護理服務有機結合,患者認為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見效快、費用低廉、無毒副作用、好用實用,優質護理服務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滿意度大大提高,病人滿意度問卷平均分由去年的92.3分上升到今年的96.8分。
3.2護士方面:
3.2.1護士對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治療進展更加了解,健康宣教更有針對性、更到位。自從實施床邊工作制,護士管病人以來,責任護士相對固定,對病人的了解和關注度增高,通過給予病人的中醫藥特色的健康教育,護士能真正的幫助病人解決問題,護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得到顯著提升,護士自身成就感大幅度提高。
3.2.2護士的中醫護理水平逐步提升。護士管病人,護士的責任心增強,學習積極性提高,同時,科室在護士培訓計劃方面,詳細制定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護理常規、中醫護理技術、中醫護理文件書寫、護理業務學習等方面的具體培訓計劃及方案。通過學習,并用之于臨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護士的中醫護理水平穩步提升。
3.3中醫特色護理穩步發展:
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是中醫藥學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技術方法和思想體系,主要包括價值理念、行為規范、環境形象和特殊的物質形態。通過中醫特色護理的學習并用之于臨床,并通過有中醫藥特色的健康宣教,護士大力宣傳普及中醫藥文化,把中醫藥對生命、健康、疾病、防治等的理念通過各種渠道最廣泛地告知廣大患者,在全科營造良好的中醫藥文化氛圍。讓廣大患者更好地了解中醫藥的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科學價值、防治疾病知識等,讓廣大患者更加了解中醫藥,熱愛中醫藥,使用中醫藥,從而不斷擴大中醫藥發展的群眾基礎。很好的把中醫藥文化仁、和、精、誠的核心價值融入到醫療保健工作中,樹立了文化自信,堅定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信心。主動修德敬業,積極推進中醫藥學的繼承創新,使中醫藥天地人和、整體思維、辨證論治的精髓得到更好運用,服務范圍得到拓展,特色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4 討論
“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需要多方支持,循序推進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工作中,要糾正一些思想偏差,這項活動不是一場運動,不是單純強化基礎護理,而是要建立和完善整體護理責任包干的模式,是加強管理、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理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契機[ 3 ]。把中醫特色護理與優質護理服務相結合,抓住護理改革的機遇,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同時,推動中醫特色護理的發展,是弘揚和發展中醫藥特色的契機。
參考文獻:
[ 1 ] 馬曉偉 在全國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會上的講話
1中醫護理管理的意義分析
中醫護理學具有綿延、悠久的歷史傳承,其經過千百年的錘煉與完善,為我國各類疾病治療的有效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護理也屬于祖國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臨床上協助中醫治療,對促進中醫事業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我國自古開始,便是秉承中醫、中醫護理、中藥三者不分離的理念,近年來,隨著醫療體制的完善和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通過對中醫病房的規范,使中醫、護、藥有了更加全面的發展。雖然我國對于中醫學的發展十分重視,但在大范圍西醫學的沖擊下,給中醫事業的發展也帶來的嚴重的影響。而在西醫護理中所遵循的技術操作、無菌觀念,也促進了護理事業的全面性發展。但是多年來大量的中醫護理實踐資料也證明,西醫護理理念與方法并不能完成地滿足中醫病房的要求,由于西醫護理缺乏中醫護理的整體觀察,使其在護理過程中無法系統、全面地對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觀察與護理。在這種現象下,唯有在中醫護理管理中突出中醫特色,將中醫護理知識與先進的護理技術相結合,才能促進中醫護理管理的進一步發展,進而加強祖國醫學在醫學史上的重要性。
2在中醫護理管理中突出中醫特色的措施分析
2.1合理地轉變中醫護理模式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護理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進行有效中醫護理服務的基礎上,還需盡量滿足患者的不同要求,在這種形式下,就應該在突出中醫特色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將傳統護理模式朝著新型護理模式進行轉變。中醫護理模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①遵循中醫護理的“整體性”理念,在護理過程中重視對患者自身完整性、統一性的護理原則。②在針對患者患側進行局部的護理時,還需考慮到四時氣候會對患側及病情造成的影響,并因季節、因地、因人進行護理,以保證護理的有效性。③在對患者進行辯證施護的同時,還需對患者性別、年齡、工作特點、身體差異、文化程度、生活條件、個人需求等資料進行全方面考慮,盡量使中醫護理工作做到最好,在提高護理有效性的同時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1]。
2.2重視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當代的中醫病房護理工作難免會用到西醫理念與技術,但西醫護理也有不足之處,因此,護理人員在掌握西醫護理技巧的同時,還需重視對中醫護理基本特點的掌握。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包括有:①加強護理查房。規范、嚴格地進行護理查房,且查房記錄必須要保證全面、完整,以便于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②實時了解病情。充分地應用中醫四診方法,實時、動態地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與了解,以便于預測疾病的發展態勢,進而采取有效措施來護理;③重視情態與飲食。患者的精神情態對病情變化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因此,在中醫護理中應重視對患者情態的護理。此外,針對患者的病情程度,合理地進行飲食調養,以促進患者身體的早日恢復;④強化煎藥與服藥護理。煎藥的火候和時間對藥效有一定程度地影響,所以護理人員應該根據每種藥不同的特征,熟悉并掌握煎藥技巧。在患者服藥時,也需規范服藥時間和方法,并在服藥后加強對病情的觀察;⑤加強生活起居護理。在中醫護理中,需根據患者的疾病性質、個體差異及恢復情況,合理地督導患者進行相應的鍛煉,做好生活起居護理,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早日恢復。
2.3加強中醫護理人員的專業性從我國目前的中醫護理現狀來看,很多的中醫護理人員都出自于西醫院校,這些護理人員普遍對中醫護理基礎知識不熟悉,對中醫辯證施護原則更是不能全面掌握,這給中醫護理管理的有效性也帶來的難點。針對中醫護理人員不專業的現象,加強對其專業中醫知識的掌握很有必要。
首先,需加強中醫護理人員對中醫基礎理念知識的了解,例如,應該對臨床上常用中藥的品名、性味、功效、主治、歸經、服用方法、服藥注意事項等進行全面、詳細的了解,并熟知中醫的治療原則。其次,熟練掌握中醫護理的各種護理技術,例如針灸、按摩、敷貼、穴位封閉、刮砂、拔火罐等。再次,學會中醫辯證施護的原則,包括對同一疾病和不同疾病的不同證型,展開中藥辯證,在辯證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2-3]。
3討論
如今,中醫護理和中醫學都已經發展成為了一門新的學科。中醫護理的重點在于內科護理,包括中草藥的有效應用和針灸推拿的科學操作,以及藥膳的開發和養生的訓練。中醫護理在現代醫學的整體護理工作中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它能夠為人們的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做出積極貢獻。
引 言
我國的中醫護理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在中醫藥學寶庫中不但有精湛的醫術,而且還有豐富的護理精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的不斷變化,影響生存質量的疾病日趨嚴重,人們日益增長的對養生保健的需求和難以承受的醫療保健費用等問題,已經成為新世紀醫學界面臨的焦點和難點。而中醫護理所具有的優勢和特點蘊含著解決這些問題的巨大潛力。
中醫護理在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我國的中醫護理成為現代醫學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中醫護理的獨特優點與現代護理方法相得益彰,它積極有效地促進醫療工作的開展。在具體的臨床護理工作當中,醫護工作者應當體現中醫護理的優勢特點,發揮其內在的科學護理方式,不斷地創新護理方法,將中醫的獨特優勢挖掘出來,使現代的護理學更加科學化和高效化,為臨床護理做出新的貢獻。
中醫護理的整體觀特點
中醫學認為,人體自身是一個統一整體,構成人體的臟腑、器官、經絡、皮膚等,在功能上是相互協同,互為作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響的。如心主血脈,主神志,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肝主藏血,脾主運化,腎主藏精排泄,各自有各自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為用,相互影響。如心與腎,心在五行屬火,位在上屬陽,腎在五行屬水,位在下屬陰,腎水上升為順,心火下降為和。心火下降于腎,腎水濟于心,心腎相交,以維持人體陰陽平衡,其他臟腑亦同,反之則為病。說明五臟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不是孤立的。
人體與大自然也是密不可分的整體,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與自然界變化有著密切關系,這一整體思想貫穿在生理、病理、辨治和護理的各個方面。如四季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和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的變化,人體隨之也有相應變化。《靈樞》記載:“天暑消厚則腠里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膀胱,由為溺與氣。”除四季外,朝暮晨昏變化對人體也有影響,《素問》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氣門乃閉,”人體的氣血隨一日朝暮的變化而變化,在病理上亦同時影響著疾病的轉歸,《靈樞》記載:“夫百病多以日慧晝安,夕加夜盛……朝者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來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盛也。”
中醫護理的辨證施護特點
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又一基本特點,中醫認為證和癥有著不同的概念,“癥”即癥狀,如咳嗽、頭痛、腹痛等。“證”則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的概括,如感冒表現的風寒證,風熱證等,證與病的概念也不同,病包括了證“病之總者為病,而病總有數證”,如傷寒病擬有六經分證,溫病以衛氣營血分證,所以中醫護理不僅要針對癥狀病名,同時還要正確辨析證的寒、熱、虛、實,才能取得很好的護理效果。中醫護理并不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著眼于病機,相同病機或證可采用相同護理方法,不同病機或證,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證同護亦同,證異護亦異。
中醫護理在臨床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中醫護理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形成了自己突出的優勢。但是,客觀地看中醫護理現狀還不盡如人意,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而嚴重影響到中醫護理的發展。
中醫護理技術不能充分運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長,中醫護理技術具有經濟實用、創傷小、無痛苦、見效快、易接受等特點,為患者節省了大量的醫療費用,也體現了以安全、優質、高效、低耗、創新、發展為一體的護理管理模式,深受百姓喜愛。中醫護理技術所包含的按摩術、刮痧術、針灸術、拔罐術、熏洗術、藥熨術等,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但隨著公民法制意識增強,臨床醫學分科細化,臨床診療規范中嚴格限定護理人員的治療行為,應當遵照醫囑進行,醫生不開醫囑,護理人員無法進行操作。目前臨床上針灸按摩操作主要由針灸按摩醫師實施,護士不進行操作,這更嚴重影響了中醫護理技術的應用。
護理文件書寫缺乏中醫特色:護理記錄缺乏中醫術語描述,同一種疾病護理記錄只體現因病施護,沒有體現出因人施護和因需施護,造成同一種疾病,記錄同一個模式。對于患者的主癥、舌苔、脈像不能做出正確判斷,甚至書寫辯證依據時出現照抄醫生病程記錄的情況。
整體護理缺乏中醫特色:現代整體護理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將人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看待。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兩者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都體現了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要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的思想。但在臨床實施時往往因證候難辨,導致護理措施單一而流于形式。
討 論
中醫護理與中醫學一樣,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經驗。治療和護理是密切相關的,治與護相輔相成,只有服藥而護理跟不上往往達不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如服桂枝湯,給熱粥以助汗,如只服藥而護理缺如,就不能取得微汗的效果。中醫護理是中醫治療所必須依賴的重要手段,由于歷史原因,中醫護理摻雜在不同治療方法中,理論和實踐均無專門論述,建國后中醫護理及中醫護理教育已被列入醫療衛生工作的發展重點,因此,認真總結發掘中醫護理的有關理論和經驗,對奠定護理學理論基礎和指導中醫護理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麗娟,李美娜,何濱,徐芳云.傳統中醫護理在現代臨床護理中的探索與應用[J].吉林醫學,2009,(14).
【關鍵詞】蒙醫;薩病;特色護理
【中圖分類號】R29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077-02蒙醫傳統的治療注重心理護理關于醫務人員的道德標準,早在《四部醫典》中提出了六個條件,其中四項為"智慧過人,心地善良,五官端正,做事細心"。在《金光注釋集》中記載"其一,護理工作者……;其二,對患病及苦難者一視同仁,隨時給予高度愛護和熱心照料;其三,要經常保持患病者飲食住行的清潔;協調好軀體,言語和心理行為……"。以上記載是蒙醫理論上注重心理護理的高度概論的部分。《中國百科全書?蒙醫分卷》上對薩病的病因及誘發因素時論"薩病是因血管溢血,侵傷白脈或巴達干栓塞脈管而氣血流通受阻所致,其誘發因素有突然激動、發怒、過度勞累、傷風、老年體弱……等"。蒙醫治病總則是首先要求對因治療和護理,消除薩病的病因和誘發因素,促進康復需要細致而較長時間的心理護理[1]。
1臨床資料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薩病"患者238例,患者年齡46~71歲,其中,男性137例;女性101例;平均年齡59.6±5.3歲,均通過CT和MRI檢查診斷為"薩病"。
2入院評估
①高血壓、糖尿病、卒中史;飲食肥膩、高鹽,吸煙飲酒等飲食習慣;焦慮、恐懼、擔憂等心理改變。②生命體征、意識狀態、瞳孔變化,偏癱部位和程度,感覺、認知障礙,語言能力。③舌、脈、尿相改變、三要素的改變。④自理能力、病情輕重、有無呼吸道阻塞、口腔潰瘍、壓瘡等并發癥。⑤CT、MRI、DSA檢查結果。
3病情觀察
①神志、瞳孔、T、P、R、BP、SaO2、心電監護、血糖。②觀察有無頭疼、嘔吐;頭疼有無加重、嘔吐物顏色、嘔吐時有無噴射狀。肢體障礙有無加重。皮膚粘膜(有無壓瘡、皮膚感染等)。③進食情況,有無吞咽困難、嗆咳、大小便等。④特殊用藥觀察及用藥反應如降壓藥觀察血壓下降情況、脫水劑觀察輸液速度和有無滲出;溶栓療效觀察有無出血傾向等。⑤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做好護理記錄單。
4蒙醫辨證施護措施[2]
4.1飲食護理
①給予清淡低脂低鹽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可用緩瀉劑或尼如哈療法,排便時避免屏氣用力。②血協日熱盛、火薩時宜食清淡性涼飲食,如米粥及苦瓜、香蕉等新鮮瓜果;忌辛辣熱性食物,如烈酒、肉類、辣椒等。③巴達干、協日烏蘇盛、水薩、土薩時宜食溫熱助消化飲食,如姜湯、黃酒等;忌生冷不易消化食物,如冷飲、生冷的肉類和其它食物等。④赫依盛及赫依薩時宜食溫性、營養豐富油性食物,如奶油、紅棗、肉湯、黃酒等;忌辛涼、缺乏營養的浮輕食物,如紅茶、蕎麥面等。⑤如有吞咽困難、嗆咳者給予糊狀流食或半流食小口慢食,必要時鼻飼進食。
4.2起居護理
①協助臥床病人定時翻身,主動和被動活動,注意全癱病人肢體功能位及皮膚護理。②血協日熱盛、火薩時室溫宜涼爽,活動量不宜多;忌室內炎熱、活動量過度、勞累、氣急上火等。度,以免再發薩病。經常食用含纖維素多的新鮮蔬菜、水果,以潤腸通便。
4.3精神護理
①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患者入院后換了一個新的環境,身心都感到不適應。護理人員要以熱情、親切、誠懇的態度與之接觸,還要主動介紹病室的環境及作息制度,幫助他們解決好各種問題,并根據其職業等特點對他們有恰當的稱呼。了解患者的個人史、家庭、生活及工作環境等情況,舉止要文雅、穩重,避免不良刺激,使病人感到親切,使之能夠很快的適應病房環境,解除心理負擔,從而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心理。②精神護理:精神護理的目的是防止心情過激,是心理護理的根本內容,是貫徹于整個病程的始終,并關系到疾病的轉歸和預后。因此要仔細觀察病人的心理變化,及時解除病人的各種消極情緒,避免外界精神刺激,做好病人的心理轉化工作,使病人始終保持良好的穩定情緒。③宣傳醫學知識:按患者的個體差異,深入淺出地向其講解治療薩病的有關知識,使他們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充分調動病人積極的心理因素,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5小結與展望
薩病后的殘疾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其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給家人、社會和國家帶來很大損失和負擔。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為適應康復治療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一套專門的護理技術,即康復護理。患者在康復期間,傳統蒙醫辯證特色護理形成了一門獨特的護理方法。根據蒙醫基礎理論指導下,蒙醫特色護理圍繞全面康復的最終目標。
總之"薩病"是身心疾病的一種,它即存在軀體癥狀導致心理失衡反應,又有心理穩定促進疾病愈轉的正性反饋[3]。因此我們必須用獨特的蒙醫特色護理來關懷每一病人,及時發現病人的不良心理反應,用高尚的情操喚起病人的正性反饋,保證病人處于一個接受治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促進其疾病的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董連榮,荷花,白一萍,等.薩病康復期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護理[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9,12(2):73-74.
【摘要】目的:探究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對放射性腸炎療效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放射性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一般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醫特色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放射性腸炎護理,實施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可以提升患者的護理有效率,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促進患者早期康復,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特色護理;放射性腸炎臨床效果;治療有效率
近些年,我國癌癥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上目前對癌癥的治療主要為手術切除后,再進行不同療程的放射線治療[1]。伴隨化療進程的發展,患者腸壁將會出現纖維化,最終造成腸腔狹窄以及穿孔,給癌癥患者帶來極大的不良反應,加重患者痛苦[2]。普遍應用的西醫治療方法效果并不明顯。目前越來越多臨床工作者認識到傳統中醫護理的重要意義,本研究特選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放射性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中醫特色護理對放射性腸炎療效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放射線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45.24±2.03)歲;5例患者為結腸癌,7例患者為直腸癌,15例患者為宮頸癌,3例患者為胃。對照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46.24±2.15)歲;5例患者為結腸癌,7例患者為直腸癌,16例患者為宮頸癌,2例患者為胃癌。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以上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認真閱讀知情同意書并簽署。排除標準:患者依從性較低,在試驗中途自行退出。1.2方法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觀察組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中醫特色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結合患者實際病情進行中藥煎劑保留灌腸,使用的藥方為葛根芩連湯加減方。該藥方出自傳統中醫古籍《傷寒論》,用來治療濕熱所致的腹瀉和痢疾,是中藥治療急性腹瀉的經典方劑;具有清泄里熱,解肌散邪的作用,主治表證未解,邪熱入里證。藥材包括葛根125g,甘草30g,黃芩45g,黃連45g,地榆30g。將以上中藥材加入1600mL水后用中火煎制,直至藥液煎剩400mL,每次200mL保留灌腸,2次/d。在治療前告知患者處理好大小便,排空膀胱。操作前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屏風遮擋,告知患者操作過程,以及其他注意事項,囑患者如出現任何不適反應,及時告知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臀部適當抬高,床單下鋪一次性治療巾,排空灌腸內氣體,囑患者張口呼吸,動作輕柔,插入深度為7~10cm。固定肛管,開放管路開關。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如出現任何不適及時停止灌腸。灌腸后囑患者臥床,促進藥物吸收。灌腸治療期間定期進行常規檢查。于每天中午午睡前和晚上各進行一次保留灌腸,一次灌腸須保留30min,治療1周后可改為1次/d。除了灌腸治療還可以進行耳穴壓豆和中藥熏洗等具有傳統特色的中醫護理方法。兩組均護理干預14d。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護理滿意度。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患者護理滿意度通過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判定,滿分為100分,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90分到60分之間為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放射性腸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惡性腫瘤經放射治療引起的腸道并發癥[3],主要發病原因是放射線治療在盆腔區域的照射量過大,5周內照射量將會超過5000rad,此時放射性腸炎的發病率約為8%。由于神經系統會對放射線出現反應,早期即可出現胃腸道的癥狀,一般多出現在放療開始后1~2周內,如惡心、嘔吐,晚期會出現膽道狹窄、穿孔,進而引起腹膜炎,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心損傷[4]。中醫學角度認為放射性腸炎屬于“便血”范疇,病因來自“火邪”,邪毒直達患者膽道,引起血脈和經絡的損傷,并且膽道本身處于濕處,加上邪毒入侵,因此患者會出現氣滯不通、濕邪夾雜,表現為里急后重、腹痛等現象,此時治療方向應該為活血化滯、清熱解毒[5]。惡性腫瘤放療患者是一類特殊群體,在治療中一旦出現副作用,患者容易產生懷疑心理,對治療方案持否定態度。有研究堅持因人制宜原則,制作中藥制劑灌腸液,實施中醫特色護理干預,結合心理、飲食和生理等多方面綜合護理,可以最大限度地緩解放療患者的生理疼痛,提升治療效果,保障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6]。其中在中藥灌腸護理中,為患者進行肛周清潔,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和心理狀態,針對不同患者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案,充分體現了中醫學角度“因人制宜”的理念[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在放射性腸炎護理中,實施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可以提升患者的護理有效率,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促進患者早期康復,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作者:高文英 楊桂娣 蔣艷 單位:江門市五邑中醫院
【關鍵詞】:地震傷員中醫特色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08-0-02
2010年4月14日發生在青海高原玉樹縣的7.1級地震給當地藏族同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我院作為應急醫院收治了26名地震傷病員,我們運用了以整體觀指導下的中醫辨證特色施護,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6名傷員,入院時危重3例,重癥9例。疾病分類有顱腦外傷昏迷伴骨折1例,擠壓綜合征1例,復合傷13例,脊柱骨折2例,四肢骨折4例,骨盆骨折2例,燙傷1例,全身軟組織損傷2例。年齡最大的68歲,最小的4天。具有危重、高齡、骨折、復合傷居多,而且患有地震造成的心理傷害等病情復雜的特點。
2 護理
2.1 創建溫馨環境,以利肝氣條達
災區的人們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他們在心理上失去了空間歸屬感。心無所屬,驚恐、憂郁、寡歡。祖國醫學認為“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和諧的環境利于肝氣條達,所以我們努力為災區的傷員和家屬營造一種充滿人性化的家庭式的環境和氛圍。首先更換了從地震廢墟中搶救出來緊急運送來的帶有塵土的污染衣服,統一配發衣物及生活用品,洗頭、洗腳、擦身、剪指甲,在病房內點燃藏香及艾條,尊重傷員的民族習慣使其盡快適應環境,配合治療。食堂統一免費供餐,隨時就餐,增加夜宵,為了特殊口味聯系了藏粑和酥油。安排供家屬住宿的陪伴椅及床位,組織同齡小朋友到小傷員病床前開展文娛活動,贈送兒童畫冊和玩具。醫院為過生日的傷員送去精美的生日蛋糕,給這些特別需要情感支持的傷員和家屬以親人的關懷,讓同胞們感覺到家的溫馨。
2.2 強調情志調理,進行針對性疏導
地震災害后,傷員們不僅有嚴重的軀體障礙,不少患者同時出現心理問題,表現出情緒障礙、心理障礙和心態失衡。中醫學歷來強調“心身合一,心身并治”,其中開導法是中醫心理治療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中醫心理療法的開導法最早見于《內經?靈樞。師傳篇》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聲,告之以其敗,語之其無道之人,惡有不聽則乎”。從而要求護理工作者應針對病人病情、心理狀況告訴他疾病的危害,應怎樣防護,怎樣才能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轉化,并開導其心理,不要有精神負擔,這樣才能早日恢復健康。來自震區的傷員和家屬在心理上經受了突然的打擊,感到生存的威脅、生離死別的情感危機,表現極度為恐慌、悲觀,甚至個別患者對生活失去信心。為了讓傷員以最佳心境配合治療,情志調理,進行針對性疏導護理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對于情志傷害不太嚴重者,告知其疾病治療成敗的關鍵還是取決于患者自身的正氣能否戰勝體內邪氣。“語之以其善”就是要耐心反復地向患者強調,只要配合醫生治療,預后就是好的,是能夠恢復健康的,以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1)針對性評估。入院時做好每位傷員和家屬的心理評估,每天采取一對一的心理疏導,并及時評估進展情況。
(2)關切式談心。生活上給予關心照顧,及時了解并解決其具體困難。
(3)啟迪式安慰。通過志愿者的翻譯常對他們說一些哲理性的話,講一些生動感人的故事,從中獲得啟示和激勵。
(4)轉移注意力。提供給傷員及陪員一些有益的報紙及藏文書籍,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對于情志傷害特別嚴重者,要做到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晨間采取集體心理疏導會診,并由專業心理咨詢師進行治療,以得到傷員的信賴。
(2)充分理解傷員和家屬的心情,以滿腔的熱情去感化他們。
(3)對情緒易激動者,心平氣和給他們說明“百病怒起”的危害。
(4)處處融進親情服務,時時問寒問暖,讓他們感到我們不是親人,而勝似親人的溫暖,撫平他們心靈的創傷。
2.3 注重給藥護理,以防時行癘氣
傷員所處高寒環境,日曬雨淋,饑飽不勻,機體衛外不同,易感時邪,因此,加強對傷員和家屬的預防工作顯得極為重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護理:
(1)時值谷雨,告之起居有節,不可貪涼過度,適當散熱,避免感冒。
(2)協助在餐前溫服醫院煎制的預防中藥湯劑。
(3)對感冒發熱患者采用中藥飯前熱服,給熱飲以助藥力,服藥后覆蓋衣被,使其周身微微汗出。對高熱不退者,采用中藥頻服,佐以物理降溫。
(4)中藥湯劑的溫度接近人體體溫,以利于吸收。
(5)根據晝夜變化對疾病的影響,夜間加強病情觀察,以防邪氣獨居于身,導致病情的突變。
2.4 安生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
地震所致,筋傷骨斷,阻滯氣機,驚恐易怒,損傷脾胃,因此調節脾胃、增進食欲,在色、香、味、美,增加食品的色澤與多樣化的總原則下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手術早期:脾胃運化功能失常,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不急于進食補養之品。
(2)手術中期:氣血運行逐漸暢通,飲食宜高蛋白、高維生素之品,以不膩傷脾胃為宜。
(3)愈合后期:主要是壯筋骨、養氣血、補肝腎,根據各病種醫院專門請營養師配制了營養食譜,如:當歸豬蹄湯、當歸三七煲鴿湯、杜仲牛膝豬手湯、當歸生姜羊肉湯、杜仲牛膝豬手湯、烏芪紅棗湯、枸杞苡米粥、蓮子百合粥、橘葉青皮豬蹄湯等。
2.5 貫徹動靜結合,有助于功能恢復
有效的骨折局部固定,是肢體功能活動的基礎,而合理的功能鍛煉是促進骨折愈合的前提。我們在對癥施護措施中,每日有計劃以協助患者適當運動。例如對單純胸腰椎壓縮骨折傷員,利用前縱韌帶的牽拉作用,進行撐練功及腰后墊枕的方法保守治療,同時進行過伸位腰背肌功能鍛煉,使大部分傷員椎體得到了完全或部分恢復,避免了脊柱手術時間較長、手術條件及無菌環境要求較高等問題,大大節約了有限的醫療資源。對大量骨折傷員,無論是手法復位還是手術內固定,均在術后內服活血化瘀、接骨續筋、強筋壯骨的中藥制劑。對軟組織損傷和閉合性骨折運用中藥外敷、熏洗,配合四肢骨折練功、推拿等方法,進一步促進了四肢骨折患者關節功能的早期康復,提高了臨床療效。針對地震傷員的擠壓綜合征運用中藥活血化瘀、補氣排毒。地震災害初期由于條件限制,不少開放性傷口并發感染,采用扶正祛邪中藥內服,同時按照中醫“去腐生肌”的原則,使用了院內制劑生肌玉紅膏外用以解毒消腫、化腐生肌,使傷口內肉芽組織生長更快,肉芽質量更好。為局部瘀血紅腫的傷員采用刺血拔罐,對傷肢采用本院的外洗方熏洗,先熏后洗。另外攙扶患者到戶外散步、活動;在病情好轉時,教會他們自我按摩,讓傷員體會到動靜結合才能早日康復。
2.6 強調傳統治療,體現個性化護理
2.6.1 祖國醫學稱褥瘡為“席瘡”,因久著席褥生瘡而得名。為了預防臥床患者發生褥瘡,我們專門制作預防壓瘡的糜子墊,同時用紅花酒按摩骨突部位,2小時間隔軸向翻身。
2.6.2 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
為防止昏迷病人發生口腔炎,避免每天夜班交接換人而導致口腔護理落實不扎實,由專人為昏迷病人作口腔護理,詳細記錄危重病人口腔黏膜、舌苔變化情況,為中醫舌脈診斷提供第一手資料。為防止大便失禁患者肛周炎,每次便后,都用熱水細心地擦拭并擦拭干爽粉。為防止尿路感染及膀胱萎縮,夾閉尿管,每3小時定時開放,每日清洗尿道口及會陰,后期建立定時定量飲水和定時排尿制度,并進行反射性膀胱的訓練。為防止老年及臥床病人便秘、腹脹,入院起就教會換患者定時作臍周順時針按摩,每日2次,每次10分鐘。對已發生便秘者給番瀉葉代茶飲。為防止肺部感染,在鼓勵病人咳嗽、多作深呼吸,2小時一次的翻身拍背協助排痰的同時,還運用霧化中藥液吸入。
3 結果
在我院收治的26例地震傷員中,沒有l例死亡、截肢、肌肉攣縮,也沒有1例肺部感染、口腔炎、尿路感染及氣性壞疽,更沒有1例因震后心理障礙而悲觀失望,陸續康復出院。
4 體會
本次抗震救災通過中醫特色護理的綜合運用,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境界,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精神內守,病安何來,在貫穿整體觀、天人合一的指導思想的同時,又注重突出個性化特色護理,實現陰陽平和、邪氣正安的目的,通過氣血的調養,以達固本培元、扶正祛邪,提高了地震傷員治療效果,展示了中醫特色護理獨特的優勢和魅力,中醫特色護理在高原地震傷員的救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應借鑒并推廣之。
參考文獻
[1]毛金鳳,粱欣.中國骨傷科護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88.
[2]張伯華.中醫心理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4.
[3]胡秀萍.災后心理障礙的中醫護理.1672―5085(2009)21―0234-01.
[4]劉永蘭.中醫護理學基礎.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1.
【關鍵詞】 中醫;護理;特色;臨床;應用
【中國分類號】 R248【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497-01
中醫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它在其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疾病和養病護人的經驗,還形成了自己一套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中醫所強調的重要一點便是三分治、七分養,醫護不分家,所以,我們認為,中醫的基本理論便是護理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現代醫院中的整體護理模式與中醫護理極為相似,所以,現代醫院應該充分重視中醫護理的重要價值,使其在醫院中發揮出其應有的潛力和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的研究對象為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病患,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由50例患者組成,治療組的患者行中醫護理,而對照組的患者行西醫護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和病情等方面進行比較均無顯著性的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最為常規的西醫護理,而給予治療組的患者中醫護理,具體護理方式如下:
(1)護理觀察: 醫院的醫護人員應該先對護理對象和相關事務做好全面、詳細的了解,進而做出較為科學、準確的判斷,從而為護理活動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首先,護理人員應該在系統掌握中醫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望、聞、問、切等傳統的中醫治療手段來收集病患的病因、病情以及病位等情況,并以此來為辯證施護做好準備。其次,患者發病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寒、暑、濕、燥、火,還是喜、怒、憂、思、悲、驚、恐,都是由于內臟受損、過渡疲勞或飲食不規律等原因所導致的。護理人員只有在分清楚病位及病因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真正的對癥下藥,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科學的護理服務。所以,筆者認為,在整個的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的臨床癥狀作出科學的分析,運用中醫理論做出科學的判斷,并加強與病人之間的溝通,累積經驗,以實現中醫特色的臨床護理。
(2)飲食護理:中醫非常重視飲食方面的護理,其中,《內經》上面提到了"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1]。由此可見,飲食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飲食得當,不僅可以達到對身體補氣養血、強身健骨的作用,還有助于機體免疫能力的提高,使患者的病情早日痊愈。但如果飲食不當,不僅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還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其他臟腑的損傷以及多種疾病的發生。對于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而言,適當、科學的飲食能夠起到配合治療的積極作用。各種疾病都有寒熱表里的不同,而食物也存在著辛甘酸苦咸等五味。在食物的性味與疾病的性質相吻合的情況下,該食物便能夠起到預防疾病及輔助治療疾病的重要作用,反之亦然。此外,食物的四性無味各有歸經,可以調節臟腑的陰陽變化,所以,患者應該注意飲食的多樣化,切忌不可挑食。
(3)情志護理: 情志護理是通過醫學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衍生而來的,其主要是指通過護理人員的語言、表情、姿勢、行為、態度和氣質等來影響并改善病人的情緒,解除其煩惱和憂慮,從而增強患者戰勝病魔的勇氣和信心,使患者能夠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以達到早日康復目的的一種治療方式[2]。所以,作為醫護人員,應該詳細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不斷的幫助患者調節情緒,對于失去信心的患者,醫護人員則可以安排其與性格開朗的患者居住在一起,讓其經常交談,互相鼓勵、互相影響。
(4)生活起居護理: 對患者生活起居的護理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患者自身的衛生、衣著以及生活習慣等,其二,病房的布置與管理。病房內應該保持安靜和整潔、光線充足、溫度適宜、布局合理,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舒適的修養環境,以利于其病情的康復[3]。
1.3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在護理滿意度方面比對照組好,P<0.05。治療組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6%,而對照組的護理總有效率為86%,對比P<0.05,有統計學意義,如表一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3.討論
在這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更新的時代,護理理論與護理手段都在不斷的更新與完善之中,中醫的護理方式在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臨床上得到了大力推廣與應用。 這種新型的護理方式,不僅增強了醫護人員之間的配合,更加使患者得到了具有針對性和計劃性的護理治療,它在不斷提高護理人員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增強了護理人員的信心、責任心及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的保障了護理人員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4]。
臨床實驗的結果表明,給予患者科學、適當的中醫護理,對其病情的好轉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霍玉華.中醫護理在臨床上的應用[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5,17(3):298
[2] 李璐彤,毋琪渝,王艷杰,么金紅.中醫護理的特點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1,32(28):6020-6023
關鍵詞:中醫特色;優質護理服務;臨床護理路徑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們對質量和服務有了越來越高的期望值,因此,提升護理質量,勢在必行,而且,市場的競爭促使我們改變護理觀念,探索新的護理方法,去適應市場的需求【1】。我院卒中病房作為全院第一批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活動的病房,在加強基礎護理的同時注重專科護理水平的提高,將中醫特色護理文化融入到優質護理服務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科為試點病房,開放床位40張,床位使用率100%,配置護理人員17名,其中副高職稱1名,主管護師2名,護師5名,護士9名,床護比1:0.43,達到了衛生部規定的1:0.4的標準。
1.2 實施方法
1.2.1 改變工作模式,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
我們將全科護士分為2個責任小組,每組均有1名責任組長(經護理部考核后競爭上崗),其余為責任護士。在工作中實行扁平式管理,即依據護士的經驗、能力,分配不同護理難度的病人,每個護士分管病人數為5-8人。對所分管的病人負責。責任組長由有臨床工作經驗的護士擔任,也分管病人,同時負責本組病人的調配、解決本組護士遇到的疑難問題。每個責任護士掌握自己所負責患者的病情、觀察重點、診療和護理措施、自理能力、飲食營養狀況、健康指導要點等,了解患者對責任護士和護理服務的評價,聽取反饋意見,及時改進服務。
1.2.2 開展中醫特色,豐富服務內涵:
我科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融入到對患者的護理服務中,在工作中,我們按照中醫理論“整體觀念,辯證施護”的原則,積極開展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護理服務。如針對中風后抑郁患者,我們制定了臨床護理路徑并實施應用。其內容主要包括:1、以中醫基本理論為依據,結合中藥的藥性,自擬活絡舒郁湯進行足浴,方劑組成為磁石30g ,琥珀30g ,龍骨 30g ,牡蠣30g,柴胡15g ,菖蒲20g ,香附 30g ,郁金20g,水蛭 10g ,地龍 10條 ,竹茹 30g ,百合30g,以達到鎮靜安神、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2、根據中醫操作簡便廉驗的特點,對病人進行艾條灸(選穴部位:關元、太沖穴)和耳穴埋豆(選穴為神門、交感、心、枕、皮質下),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3、根據本病的特點和中醫七情致病的原則,對患者進行情志調護,以消除其不良情緒,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為了保證護理質量,為病人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我們采取了如下措施:1、加強護士的技術培訓,使其技術過硬,操作到位,動作輕柔,使病人感覺舒適與安全,從而減輕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信任。2、 工作中注重與病人及家屬的溝通,為病人釋疑解惑,使其積極配合我們的工作。3、為了更好地對病人進行情志護理,提高護士的健康教育水平,本科在護理部的指導下,制定了規范的健康教育資料并要求護士掌握。如:運用中藥的四氣(寒、熱、溫、涼)、五味(苦、咸、酸、辛、甘)、升降沉浮及藥物歸經等學說 ,對病人進行不同的用藥護理和飲食指導。如:根據時節的不同指導患者建立順應四時與動靜結合的生活起居習慣,根據不同的年齡、病情及病癥的不同階段,形成動靜結合、勞逸適度的生活節律。護士會通過講解和發放資料的形式,為病人提供滿意的護理。護士在給病人不斷進行講解的同時,不斷鍛煉自己,從而提高了自身的水平。
2、實施效果:
在卒中病房開展中醫特色的優質護理服務以來,護理人員中醫特色護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優質護理服務取得良好效果,實現了護理服務零投訴;病人對護理工作整體滿意度達97%以上。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促進了患者的恢復,共收到書面表揚信10封,紅榜張貼表揚信5封。錦旗6面,取得了患者滿意、護士滿意、社會滿意的效果。
3、結論:
在卒中病房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實施具有中醫特色的責任制整體護理,規范了護理工作,提高了護士的綜合素質,通過對病人全方位的護理,構建了和諧的護患關系,使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大大提升,同時將祖國的醫學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揚,使以人為本的護理觀念得到了不斷的深化和發展。證明在卒中病房開展具有中醫特色的優質護理服務具有很好的效果。
李立新 女 1972年出生 ,河北廊坊人,副主任護師 , 護理部副主任,本科,研究方向:臨床護理及護理管理
關鍵詞 中醫特色 護理 子宮切除術
近年來筆者對90例子宮切除術患者用中醫穴位電針法、中藥保留灌腸法、中藥浴足等進行臨床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子宮切除術患者9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26~68歲,平均45歲,病程3~24年,患者均采用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并用中醫特色進行護理觀察。
方法:對以上90例患者,由護士遵醫囑對患者采用中醫特色護理,包括穴位電針法、中藥保留灌腸法、暢情志調心理、中藥浴足等。
穴位電針法:按醫囑處方取穴進行操作,準確取穴,正確運用進針方法、角度和深度,勿將針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針。刺激強度因人而異,體質強者宜強刺激,體弱者宜弱刺激,一般情況中等刺激。穴位電針行氣止痛,通腑氣,可緩解患者術后的疼痛和腹部不適,使熱毒排出。取穴:天樞、大腸俞等瀉大腸腑氣,中脘通降腑氣;足三里、內關通胃腑,諸穴合用。2次/日,5次1個療程,2~3個療程為宜。該法能增強對穴位的刺激,提高臨床療效;減輕手法捻轉的力量,又節省人力;能較客觀的地控制刺激量,易于評價和進行研究;可模擬專家手法,模擬補寫刺激。在針刺過程中部分患者可發生暈針現象,這往往是因為饑餓或疲勞等引起的,暈針情況一旦出現需立即拔針,患者取平臥位,口服溫糖水,用風油精在患者的太陽穴處擦拭,使其放松。有嚴重心臟患者,應避免電流回路經過心臟。
磁珠耳穴療法:子宮切除術后患者的疼痛、炎性反應、緊張情緒、失眠等可用磁珠耳穴療法進行緩解。將磁珠貼壓于交感、心、神門、子宮等穴位處能起到鎮痛作用,1次/日,雙耳交替,然后用手指按壓,每次每穴各按壓15下,每隔30分鐘按壓1次,有嚴重心臟病患者及孕婦禁用。
中藥保留灌腸法:將自擬灌腸2號方:紫草地丁10g,延胡索10g,沒藥10g,敗醬草15g,蒲公英10g,土茯苓15g,莪術10g,枳殼15g,三棱10g,乳香10g,地鱉蟲10g,海藻10g,昆布10g,加水超過中藥藥面后先浸泡40分鐘,然后大火燒開,小火煎40分鐘,倒入溶器中,此為第一和;再加水滿過藥面,大火燒開后,小火煎30分鐘,再將藥液倒入同一溶器中,為第二和,兩次藥液混溶后作為灌腸用藥液備用。該方法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收斂生肌。操作前患者應排空大、小便,右側臥位,臀部近床沿,連接好輸液器并排出其中的氣體,剪去輸液器的針頭部分,用少量油涂抹在末端,插入輸液器時要緩慢,從插入直腸10~15cm,然后開始緩慢滴入藥液。39~41℃為適宜的藥液溫度,因為輸入的藥液溫度過低時,可刺激促進腸蠕動,溫度過高時又會導致腸管擴張或腸黏膜燙傷,患者便意強烈,致使藥液不能夠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不足,吸收少,因此會導致治療的效果欠佳;可在晚間睡前灌腸,藥液一次不應超過200ml,且使藥液在腸道內盡量多保留一段時間,以提高療效。中藥保留灌腸不經過上消化道,可避免肝臟首過作用,提高藥效。
中藥浴足護理:中藥浴足能夠發揮獨特的治療作用,首先冷、熱水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功效,冷水浴不僅能興奮神經,而且可以通過刺激心血管功能,增強機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熱水浴可以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具有鎮痛、消炎、止癢等作用[1];在浴水中加入藥物之后,足部皮膚毛孔通過藥物的吸收對人體產生治療效果。取青皮、烏藥、益母草各20g,川芎、紅花、當歸各10g,加入約兩升水、50ml左右的醋,大火煮開,再用小火煎煮30分鐘,等藥液冷卻至50℃時連渣倒入盆中讓護士幫助術后患者泡腳,盆中藥液量應該浸沒踝關節,如果藥液量不足,可加適量溫水。浸泡在藥液中的雙腳應不停活動,使藥渣對足底接產生輕微的物理刺激,每次30分鐘以上,連續3晚為1個療程。但是護理時應注意:足部有炎性反應,嚴重心臟病者,腦溢血未治愈者以及對溫度感應遲緩者應禁用。
暢情志、調心理:對于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應關注患者的情緒的變化,并且對不同患者進行個體化護理,綜合應用移情、疏導的矯正方法,使患者的認識、感受和行為轉變,調整情緒狀態,使患者能夠以平靜、舒暢的心情努力戰勝疾病。
結 果
采用中醫特色方式進行護理,術后疼痛減輕、傷口愈合時間縮短,未出現明顯并發癥。
討 論
中醫特色護理是祖國醫藥學重要組成部分,以中醫理論指導為指導,結合預防、保健、醫療、康復活動,針對不同的疾病和患者采用特異性的護理技術和方式[2]。其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癥狀,并且扶助正氣,最終實現延長患者生存時間[3]。在護理中護士應做到耐心、細心、責任心、熱心,及時,保持與患者的溝通,以獲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和配合,提高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聶書偉.手術治療老年膽結石8O例分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3):212-223.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F-36量表總分明顯比對照組高,平均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重復住院率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中醫特色護理干預;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影響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11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133-02本研究對我院近兩年來收治的100例IBS-D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探討了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影響,現報告如下。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我院共收治100例IBS-D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IBS羅馬Ⅲ診斷標準及腹瀉型亞型診斷標準[1],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為(47.54±10.21)歲;病程0.5-28年,平均病程為(14.62±10.58)年;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23-73歲,平均年齡為(46.98±10.47)歲;病程1-26年,平均病程為(11.45±10.63)年。兩組患者各方面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基礎護理,有效控制其飲食,讓其適度運動,對其進行健康教育等;給予觀察組患者常規基礎治療基礎上的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具體操作為:①疾病認知干預。中醫學認為,患者的不恰當認知直接而深刻地影響著IBS-D患者病情的痊愈,因此應該充分教育患者,讓患者對IBS的病因、預防措施等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同時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引導,讓患者將正確的認知建立起來,從而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②如果患者屬于脾虛濕阻證,則保持較高的室溫,多加衣被,對寒冷潮濕的侵入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如果患者屬于肝郁脾虛證,則保持較低的室溫,經常通風,保持室內涼爽;如果患者脾腎陽虛腹痛,則在其腹部熱敷炒熱后布包的小茴香或食鹽;如果患者脾胃溫熱,則讓患者用蒼術、黃柏煎水坐浴,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同時囑咐患者合理運動,依據性別和體力等綜合情況確定患者的運動內容和方法,促進患者活動量的有效增加,切實做到勞逸結合;③飲食干預。囑咐患者多吃清淡、營養、纖維素豐富、脂肪低、易消化的食物,禁止吃生冷辛辣食物;④情志干預。依據患者的中醫診斷及分型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情志護理,積極主動地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將患者的主要心理矛盾揭示出來并加以解決,從而讓患者始終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增強痊愈的信心。將發生IBS的可能機制及危害講解給患者家屬,讓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有效的物質和心理支持,從而將患者的不良情緒有效消除掉[2]。
1.3生活質量評定運用SF-36量表,共8個維度,總分值均在0-100分之間,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分數呈正比例關系。
1.4統計學處理分別用(χ±s)和構成比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然后再分別用t和X2檢驗組間比較,運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20.0分析處理上述數據,P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F-36量表總分明顯比對照組高,平均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重復住院率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