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碳減排的重要性

碳減排的重要性

時間:2024-02-10 16:16: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碳減排的重要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氣候變化;學校建筑物;模型;碳排放權初始分配

[abstract]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where countries come to realize mutual cooperation actively tak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is severe challenges importance. And the fundamental way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s to build a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of the background, the school buildings total emission reductions certain cases,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building emissions reduction potential, to the carbon emissions rights for distribution model.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The school buildings; Model; Carbon emissions initial distribution

中圖分類號:P4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更好地在全球范圍內采取有效措施減緩氣候變暖的進程,聯合國于1992年5月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UNFCCC)。規定發達國家必須將200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水平;而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則標志著人們用法律法規來規范人類活動的時代已經來臨。

碳排放權交易是指各國政府根據其實現對《京都議定書》的減排承諾,對本國企業實行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控制的同時允許進行交易,也是是實現減緩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一個重要機制,它給予了各國在溫室氣體減排投資費用上的靈活性。本文主要對碳權交易市場中至關重要的碳權初始分配進行研究,從計算出學校內的各個建筑物減排潛力大小這一角度上,進行碳權合理分配。

鑒于不同國家的減排任務,實現減排目標難易程度等因素的差異,《京都議定書》在對發達國家減排義務做出規定的同時,也規定了三種非常靈活的履行義務機制[1]。即:在承擔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之間實施的聯合履約(JI);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減排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基于市場的國際排放貿易(IET)。這些靈活履行排放義務的機制的運行,就為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

2.初始碳排放權分配模型

2.1初始碳排放權合理分配的重要性

對于目前碳排放權制度的建立的研究尚處于剛開始起步階段,還未形成一個完整合理的交易體系,我們將借鑒排污權的交易制度展開研究。對利用排污權交易之力污染最大的爭議莫過于排污權的初始分配問題。因為它不僅對企業本身的負擔有重要影響,而且牽扯到社會上某些集團的利益得失。排污權的初始分配方式有很多種,我國目前排污權的初始分配方式主要有免費分配、有償分配及兩者的結合等[2]。

和排污權類似,碳排放權的分配其控制污染在理論和實踐中首先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都是初始排放權的分配問題。各個國家的初始碳排放權的配置,是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前提,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是確保此交易市場的實施能夠行之有效的基礎環節。世界各地專家學者都對碳排放權初始分配方式設定進行了不少研究探索。其中包括通過設定一個基于總量控制的"祖父式"分配模型,運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找出在開放與封閉交易體系中同時滿足社會和企業利益最大化的最優均衡條件[3]。以及免費分配、公開拍賣和二者混合機制這四種分配方式[4]。

通過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來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需要的巨額支出,遠遠超出了一個國家或一部分國家所能承受的極限范圍之內,需要世界各國的團結合作和共同努力。當前,世界各國一方面擔心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更可怕的巨大災難,要求盡快采取措施來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又想要較多地占有排放資源,擴大本國的排放空間,獲得更大更多的利益,增強本國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因此,各國都十分關注初始碳排放權的分配,對其分配機制目前未達成共識,這一問題也是未來幾次締約方大會所要討論的關鍵議題。

在剛剛出臺的《福建省建筑節能“十二五”專項規劃》中,首次提出給建筑物設定排放指標,并籌備建設碳減排量交易試點,超量排放需要購買 “碳指標”?!疤贾笜恕比绾钨徺I?廈門碳交易開先河,超量排放需購買碳指標。從長遠來看,碳排放權交易作為一種新的交易形式,但是這也基于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我們相信只要把這些都做好了,那么對于中國經濟的提高有很大的前景。

2.2對象選擇可行性分析

每個國家的減排量是由每個獨立單位的減排量決定的,本課題就是研究單位減排量。這里以學校為研究對象,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慮。第一,學校為事業單位,建筑信息、人員信息、用電信息齊全,規律性明顯。第二,人員數量、活動規律相對穩定,且組成成分相對單一,調查相對不復雜。第三,學校作為一個占地廣,建筑量大,人員相對集中的事業單位,是減排的先鋒隊,模型的可實行率很高。所以本模型以學校為研究對象進行建模。

2.3初始碳排放權分配模型

在城市已建立起碳初始排放權的分配機制,學校總的排放權已給定的假設條件下,從建筑物本身、人員和設備三方面考慮計算出單個建筑物減排潛力值,用減排潛力值作為該樓的減排量權重,計算出該樓減排量。

減排潛力值又由剛性系數和柔性系數組成,剛性系數換算該建筑的硬性潛力,但由于建筑其本身的使用性質不同,所以潛力也會有所變動,例如實驗樓建筑面積大,用電量大,如果只用剛性系數(建筑面積,人員和設備)來進行換算的話其減排潛力會很大,但其使用性能決定了它的減排潛力很小,所以引進柔性系數,對使用性能進行潛力修正。

2.4模型框架

設:學校總減排量—

各樓減排量—

各樓減排權重—

剛性系數:

設備:系數、用電量;

表示各樓上年用電量,表示全??傆秒娏?;

建筑:系數、建筑面積;

表示各樓建筑面積,表示全??偨ㄖ娣e;

人員:系數、人員數;

表示各樓人流量,表示全校總人數。

柔性系數:

表示設備柔性減排系數;

表示建筑柔性減排系數;

表示人員柔性減排系數;

(=1,2,3……)

2.5模型換算公式:

一層模型:

二層模型:

三層模型:

2.6系數確定方法

確定了三級模型中的九個量也就確定了整個模型。,,三個剛性系數,其值由所求建筑物的用電量,建筑面積和人數三個數據所確定。這三個數據為一般管理性數據且正確性極高,可直接使用原始數據。

建筑柔性系數使用德爾菲法確定。具體操作步驟如下:①使用0-4打分法制定訪問表格,為了不受剛性系數的影響,表格中只給出建筑使用性質一個信息,選取具代表性的建筑物。②表格由建筑學、建筑設備、工程管理三方面學科8位專家進行訪問打分。③回收表格,進行數據處理,專家對某一建筑意見差異大于50%則對他們進行回訪,最終確定出每棟建筑的。

由于設備柔性系數在短期(設備無更換)其節能主要是使用者,所以設備的柔性系數和人員柔性系數一樣,其確定方式采用的是問卷調查。問卷設計使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制法進行設計。問卷分為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兩類,教師問卷25題,發放100份,回收率98%,有效率94.9%。學生問卷29題,發放300份,回收率99.7%,有效率94.0%。進行問卷數據整理后分別得出學生和老師的減排意識作為和。

3模型演算

選取了行政樓,公寓,宿舍,教學樓四棟建筑進行演算。單位:%

即:樓的減排量為噸。在2009年8月到2010年7月的時間段內,取總減排量取100噸進行演算,演算過程見上表。則計算出行政樓、公寓、宿舍、教學樓的可減排量分別為8.60噸、63.13噸、、6.56噸、、21.70噸。

對8位專家進行德爾菲法訪問打分中, 6位專家認為與實際減排能力相符,2位專家認為有出入。模型正確率為75%,大于66.7%,達到原設計精確度。

四棟建筑其減排量和其建筑面積,用電量,人數成正比,受其剛性系數約束明顯。由于四棟樓的使用性能差異不大,致使未能從此結果中反映出柔性系數的影響。

4結語

本模型從剛性和柔性兩方面的潛力進行有機結合演算建筑物碳排放量,剔除了“一刀切”的評價弊端。模型結構清晰,計算簡單,其中的六個剛性數據都是常規管理數據,易取得,實施難度低,易推廣。模型針對目標為內部下屬單位碳排放權分配,但其計算原理有概括性,也可推廣為城市各建筑的初始碳排放分配權計算。

參考文獻

[1]IISD 1997,Repert of the third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himate Change,1-11 December,Earth Negations Bulletin,1997,12(76).

[2]李壽德,黃桐城.初始排污權分配的一個多目標決策模型[J].中國管理科學,2003,11(6):46-57.

[3]鄭偉.碳排放權初始分配方式設定的探究[J].科技和產業,2011年第10期.

第2篇

2011年6月25日。地壇論壇。

這是一次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北京綠色金融協會主辦,北京環境交易所承辦的綠色盛會,主題為“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的論壇重點聚焦于綠色金融如何推動“十二五”產業升級話題。

北京市東二環聚集了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神華等能源央企總部,東城區將依托上述資源聚集優勢建設“北京綠色金融商務區”。為了聚集各方力量,深入推進“北京綠色金融商務區”建設,論壇上還舉行了相關合作簽約儀式,北京綠色金融協會與中國碳基金將落戶東城。

綠色金融起步

所謂“綠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門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政策,在投融資決策中要考慮潛在的環境影響,把與環境條件相關的潛在的回報、風險和成本都要融合進日常業務中,在金融經營活動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環境污染的治理,通過對社會經濟資源的引導,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一是金融業如何促進環保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指金融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金融”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70年代。早在1974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就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環保銀行,命名為“生態銀行”,專門負責為一般銀行不愿接受的環境項目提供優惠貸款。

而2002年,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在倫敦召開的國際知名商業銀行會議上,提出了一項企業貸款準則。這就是國際銀行業赫赫有名的“赤道原則”。這項準則要求金融機構在向一個項目投資時,要對該項目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桿促進該項目在環境保護以及周圍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而在中國,目前僅有興業銀行成為“赤道銀行”。

“在中國,綠色金融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比珖f副主席厲無畏指出,“近年來,綠色金融已經由理論探討轉向了發展實踐。在如何降低能源消費總量,清潔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作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自從2005年興業銀行、2007年北京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以來,上海的浦發銀行,共行,建行,工商銀行也都跟進,對能源服務融資,買房信貸融資租賃,碳金融等業務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為綠色金融發展積累了不少經驗。”

“十二五”規劃中,首次提出綠色發展的理念,金融角度看,這對綠色金融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促進我國金融的綠色經營,促進節能減排這是轉變發展方式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要深化綠色金融的重要性的認識,致力于完善綠色金融三大支撐服務,財政支撐服務,市場支撐服務和歸置支撐,大力推進綠色金融的發展?!眳枱o畏說。

自愿減排新平臺

自愿減排作為一種自愿參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式,一直是全球碳市場的有效補充,同時也是我國開展碳交易的市場準備和必要途徑,也是發揮綠色金融潛能的重要平臺。

在本次論壇上,由北京環境交易所發起的、國內首個以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為主要衡量指標的企業排行榜――中國企業自愿減排2010年度排行榜在京。該榜單匯集了過去一年中通過購買自愿碳減排指標(VER)實現碳抵消的企業與機構,梳理了2010年國內自愿減排市場的發展狀況。中國企業自愿減排2010年度排行榜創立自愿減排領域真實的披露體系,成為國內外各機構踐行自愿減排、履行社會責任的風向標。

本次榜單的還突出展現了目前國內自愿減排市場上的五大突出特點。第一,上市公司積極參與碳減排行動,包括百度、國航、中國光大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在內的中外上市公司榜上有名,成為上市公司參與自愿減排行動的先鋒;第二,行業分布較為集中,服務行業表現突出,消費品、金融服務成為參與自愿減排最為活躍的行業,;第三,碳排放抵消類型各異,重大活動成為主要碳減排對象;第四,碳減排指標來源多樣化,水電項目廣受認可;第五,滬京廣三地最為活躍,參與自愿減排企業占比最大。

2010年全球自愿碳減排市場交易量達到1.31億噸,盡管與強制碳減排市場交易量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但它對全球企業自愿履行社會責任和參與碳市場建設發揮了很大作用。國家發改委相關領導透露,《中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活動管理辦法(暫行)》即將出臺,業界普遍預計,該辦法的出臺必將帶動更多中國企業參與國內自愿減排市場,推動自愿減排市場蓬勃發展。

即將井噴

各國在提倡低碳經濟的同時,非常重視金融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并采取多種措施引導綠色金融發展。在各國政府的積極倡導下,綠色金融發展迅速。“根據預測,2012年,全球與綠色低碳有關的金融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美元。”財政部金融司巡視員于貞指出。

第3篇

【關鍵詞】碳會計;碳排放權;碳管理;碳披露

一、京都議定書與碳排放權交易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使得各國政府、公司和個人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1992年,聯合國制定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并在1997年12通過《京都議定書》首次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即發達國家具有強制減排義務(所有發達國家的CO2等6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排5.2%),而發展中國家并不承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限控義務。為了實現全球范圍內的低成本減排,京都議定書建立了三種靈活減排機制:排放貿易(Emission Trade,簡稱ET)、聯合履行(Joint Implement,簡稱JI)和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簡稱CDM)。其中,CDM項目正是基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同一減排量上存在的不同的成本,即價格差而產生的可實現雙贏的合作機制。

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每個發達國家締約方都有一定數量的溫室氣體排放限額,表現為一種排放權利,就是“碳排放權”。面對碳排放權的排放限額規定,各國可根據自身的減排成本的大小,或者控制自身碳減排量,出售剩余額度;或者超出自身排放限額,購買額外的排放額度,碳排放權交易(簡稱碳交易)就因此產生了。可見,本來并無價值的碳排放權,在《京都議定書》的約束下變成了一種有價值的稀缺資源,成為了一種可供買賣的商品,會計上就需要對這種商品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需要報告其給企業帶來經營風險及不確定性,以及企業的應對措施等。但是,現行的會計準則體系尚無碳排放權及其交易的規范,碳排放權交易面臨諸多需要解決的會計問題。

二、碳會計的產生與國外研究現狀

“碳會計”一詞最早是由斯圖爾特·瓊斯(Stewart Jones)教授于2008年提出的。因為最初以碳排放及交易為核心的溫室企業排放引發的會計問題,是納入排污權會計框架內進行探討的,但隨著碳排放、交易及其披露問題的日益突出,有學者發現,傳統的排污權框架已經不能滿足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所有會計事項,需要單獨設置一個碳帳戶來對碳排放及其交易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進行處理,也有學者認為要將碳固(Carbon Sequestration)及鑒證(Carbon Assurance)業務納入其中,即企業的碳賬戶在排放市場中進行交易前,須由勝任的第三方進行獨立鑒證。這樣,2008年,斯圖爾特·瓊斯(Stewart Jones)教授將碳排放、交易及其鑒證等會計問題綜合到一起稱之為碳排放與碳固會計(Carbon Emission and Sequestration Accounting, CES Accounting),簡稱碳會計(Carbon Accounting)。這是首次在會計研究文獻中獨立出現“碳會計”一詞,從此,“碳會計”作為一類重要而又特殊的會計事項開始受到業界的關注和重視。

從國外文獻的研究進程看,Bebbington和Larrinaga(2008)從碳排放配額的會計處理、與碳排放相關的風險核算與報告、與碳排放相關的不確定性核算與報告三個方面闡述了碳會計涉及的內容,指出是否對政府無償分配的碳排放配額進行入賬以及怎么入賬是人們爭論的焦點,一種支持凈入賬法(net approach),即無償分配得來的碳排放配額不入賬,購買的才入賬;一種認為總入賬法(full approach),即無償分配來的可視為受贈資產,同樣需要入賬。碳資產和碳負債的計量基礎的不一致也是人們關注的問題;碳排放相關的風險來自于管制風險和競爭風險,高碳產品的競爭力會下降,而能源依存度低、應用新技術的企業未來的競爭力會提升。

Ratnatunga和Balachandran(2009)則闡述了京都議定書機制的實施對企業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影響,指出碳會計成本要求以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或為產品終身為碳成本歸集期間,它除了要核算產品整個生成過程中的形成碳成本外,還要核算原材料采購的運輸途中形成的碳成本,產品報廢、產品循環利用形成的碳成本和碳機會成本。碳管理會計即在傳統分析標準與方法的基礎上,引入碳治理、碳信息管理、碳管理培訓和碳政策等要素,對采購、生產、銷售、產品回收、循環利用等各環節進行有碳影響的分析,并為企業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而隨著能源管制政策的出臺,投資者也開始關注企業面臨的“碳風險”,即CO2排放措施的不斷出臺對企業經營產生的影響。為了形成公司應對氣候變化行為的信息披露標準,彌補正是財務制度的缺失,2000年由一個專門的機構投資者發起設立了一個國際性合作項目——碳披露項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反映被調查公司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信息,披露內容包括氣候變化引致的風險、機遇、戰略和減排目標、溫室氣體減排核算方法、溫室氣體減排管理、氣候變化治理等四個方面。另外,對于具有碳固價值的森林資源,其吸收CO2的能力可以為企業創造額外的碳減排指標,因此在低碳背景下,森林資源的價值不僅僅體現為其傳統意義上所界定的生物資產的賬面價值,更體現為碳固價值,因此對這類可再生能源信用資產會計處理問題也受到Ratnatunga(2004)等學者的關注。

由國外對碳會計的研究,我們發現,碳會計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下四個方面:(1)企業碳排放和交易的會計處理問題;(2)碳排放權受限引發的企業成本管理和戰略決策問題;(3)企業碳信息披露內容和框架問題;(4)企業中可再生能源信用資產價值的再評估與計量問題。

三、國內碳會計研究現狀

我國雖然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并不承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碳削減義務,碳排放-配額機制在我國并尚沒有開始實施,因此,碳排放權在我國暫時并不是有價值的稀缺資源,并不需要會計予以反映,這造成我國企業的碳風險管理意識淡薄,碳會計相關研究緩慢。

(一)CDM下碳減排量的會計核算

我國作為CDM項目的參與方,可接受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在我國境內實施有助于緩解氣候變化的減排項目,由此獲得經過核證的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s),可以抵消發達國家的部分碳排放量,作為其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定量化限控和減排承諾的一部分貢獻。CDM項目一種是投資于可再生能源的項目;另一種是投資于提高能效的項目。于是,CDM下經過第三方獨立機構審定和核證,并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CDM執行理事會批準的溫室氣體的減排量,即“碳減排量”是有價值的,具體價值大小分兩種情況,一種是CDM項目在申請時已有國外買家合同,已約定好了碳減排量的合同價格,另一種是該項目可能還沒有找到國外買家合同,這時,要將碳減排量劃入中國國家帳戶,等買家確定后,確定了交易價格,再由主管機構核準轉出。

因此,對于成功注冊了通過審核的CDM項目的企業,就需要對CERs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中國第一個CDM項目—是內蒙古輝騰錫勒風電項目,于2005年6月27日在CDM執行理事會注冊成功,之后許多企業參與注冊申請了CDM項目。需要注意的是,CDM項目的完成是一個復雜的程序,從申請到批準最順利也要3到6個月時間,不論是否注冊成功,前期的設計、包裝費用至少需要投入10萬美元,CDM項目的交易成本較高。

我國碳會計論文比較少,研究范圍計較窄,主要是CDM下碳減排量的會計確認和計量問題,其爭議主要集中在應將碳減排量確認為何種類別資產的問題上。主要觀點有確認為金融資產、確認為存貨、確認為無形資產三種:(1)作為存貨的贊同理由為:CDM項目下的碳減排量是為了執行銷售合同為持有的,最終目的是銷售;反對理由為:碳減排量是無形的,高額且有風險的CDM申請費怎么辦?(2)作為金融資產的贊同理由為:碳減排量是金融衍生產品,擁有自由交易市場,始終以公允價值計量;(下轉封三)(上接第272頁)反對理由為:缺乏有效的碳交易市場。(3)作為無形資產的贊同理由為:不具有實物形態,可以單獨出售或轉讓,且由于CDM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風險,未來經濟利益不確定,不屬于以固定或可確定的金額收取的資產;反對理由為:碳減排量應該屬于流動資產。

(二)企業碳資產管理的內容

隨著政府排放管制的不斷強化,企業應逐漸認識到積極進行碳資產管理的重要性,因為只有積極主動應對,企業才能在低碳經濟時代占有主動權。反之,如果只是被動接受,很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喪失競爭優勢。

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認為,所謂碳資產管理,是指對《京都議定書》中所涵蓋的包涵二氧化碳在內的6種溫室氣體進行主動管理,如:碳監測、碳披露、碳減排、碳交易,以及在低碳時代規避風險、抓住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等其他措施。祝福冬(2011)從低碳背景下的PEST分析、樹立低碳經營理念、進行低碳流程再造、低碳供應鏈管理、低碳營銷、低碳公共關系以及二氧化碳信息披露等方面介紹了碳管理涵蓋的內容。他們一致認為,碳核算是碳管理的起點。碳核算是一個多層次的碳計算、記錄、數據儲存和數據管理系統,它能幫助企業進行碳排放的精確測量和分析,摸清碳排放量和排放結構。只有有了可靠的數據,企業才能計算“碳排放成本“,制定有針對性的戰略。

(三)企業碳信息披露的現狀

由于我國目前尚不承擔強制減排義務,會計上主要是對CDM項目產生的碳減排權的確認和計量,對采用不同處理方法對財務報告的影響關注較少,也沒有探討與報表附注相關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方法。另外目前我國公司的碳管理意識還不夠明確,沒有建立自身的碳核算信息系統,再加上對于企業溫室氣體的排放信息,國內沒有強制企業披露的要求,這導致我國企業無法或不愿意對外披露其碳信息。在CDP全球世界500強的調查中,13家上榜的中國企業也只有2家回復。2010年,國資委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對于央企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書作了要求,要求上市公司圍繞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方面披露其責任管理和績效信息。但在環境信息披露上,披露最多的內容是“節能減排”、“綠色辦公”和“公益慈善”等有關信息。部分報告對企業可持續發展風險和機遇進行分析和披露。大部分上市公司“碳信息”、“水信息”等方面信息披露不足。

張彩平和肖序(2010)認為,我國的碳信息披露框架應該更側重于公司具體的碳減排行為,披露內容也應更詳細具體,披露信息審計標準也應相對比較簡單;在碳信息披露的格式上,張銳認為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傳統的財務報告中增列碳會計項目或在附注中進行詳細說明;另一種則是單獨報告,提供與碳會計相關的信息。

通觀我國和國外的碳會計研究現狀,發現我國碳會計研究進展較慢,原創性研究較少,大都是借鑒國外研究的成果,研究內容比較簡單,尚處于簡單的碳減排權的會計確認與計量階段,雖然學者對碳管理和碳信息披露的必要性進行了論述,但企業整體意識還是比較淡薄,實施效果不明顯。

四、碳會計未來研究展望

有人對《京都議定書》2012年后的后京都問題表示擔憂,認為一旦后續強制減排約定失效,企業的碳排放權的價值將大大減少,關于碳會計的研究也就沒有意義。還有學者認為我國會通過碳稅的征收來促使企業減排,碳交易市場短期內在我國市場前景不明朗。

關于這個爭議,筆者認為后京都問題一直受到聯合國氣候大會的關注,并于2009年12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峰會,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減排協議。其中,我國政府已向國際社會鄭重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其他國家也紛紛公開了其減排承諾或方案。因此未來的強制減排是趨勢,關系到世界各國的未來發展,是不會逆轉的。

關于我國減排機制的設計,碳稅和碳交易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梅德文從三個方面對碳稅和碳交易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中國可能會先征收碳稅,在各方面改革、發展到一定程度,碳交易和碳稅都會實施。因此,盡管短期我國會征收碳稅來控制企業的碳排放,但碳交易一定是一個長遠的機制,它的實施是個早晚的問題。由此可見,我國的碳研究雖在理論和實務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還處于規范零散性的起步階段,理論與實務差距較大。我國碳會計尚待解決的問題有很多:①建立企業的碳核算信息系統,構建企業的碳會計體系;②培育碳會計所需的公允價值準則規范及其市場環境;③研究與碳會計規范相關的配套準則,提高各個準則體系的系統性和協調性。

參考文獻

[1]Jan Bebbington, Carlos Larrinaga-gonzalez. CarbonTrading: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 [J].European Accountin gReview, 2008.Vol17,No.4,697-717.

[2]Janek Ratnatunga, Stewart Jones. An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Accounting: The Paradigm ShiftRequired in Carbon Emissions Reporting and Assurance[R].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nnualMeeting, Anaheim CA.2008.

[3]張彩平,肖序.國際碳信息披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財務與金融,2010(3):77-81.

[4]張鵬.CDM下我國碳減排量的會計確認和計量[J].財會研究,2010(1):39-41.

[5]張銘.關好你的碳資產[J].新理財,2011(5):42-43.

[6]蔣婷,陳澤勇.低碳經濟浪潮下企業的供應鏈碳管理方法研究[J].電子質量,2011:34-37.

作者簡介:

第4篇

[關鍵詞]過渡期 碳交易 發展路徑

一、過度期的界定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越來越突出。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過度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生大量溫室氣體(GHG)。GHG大量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單靠一個國家和地區是不可能解決的。國際間已經開始在這個方向上尋求解決途徑,從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到每年舉行的公約締約方大會,國際氣候談判已經推動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在政治、經濟、環境等多個層面向縱深發展。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附件一所列締約方規定了有法律約束力的量化溫室氣體減排指標,即在2008到2012年的第一個減排期內,發達國家六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國家減少8%,日本減少6%,俄羅斯維持在1990年排放水平。

2008-2012年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第一個減排期,無論2012年中國是否強制減排,這個時期對于中國都是碳交易市場制度構建與完善的難得的緩沖期。南京林業大學的付玉在《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2007年6月)中將2008-2012年這個階段作為中國碳交易市場成熟之前的過渡期來研究,初步討論了過渡期的一些政策安排與企業策略。本文采用這一說法,將2008-2012年作為一個過渡期,初步地研究過渡期內中國碳交易市場建立路徑。

二、中國碳交易市場現狀

為了幫助發達國家完成減排任務,降低減排成本,《京都議定書》規定了三種機制: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聯合履行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 JI)和排放權貿易機制(Emission Trade, ET),其中CDM與發展中國家聯系最為緊密。 中國目前的碳交易主要局限于CDM碳交易領域。

從2005年中國開始CDM項目以來,數據顯示,截止到2008年2月,我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獲得聯合國“核證減排量(CERs)”達3600多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居世界第一位,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在基于清潔發展機制的碳市場發展過程中,通過對數據的深入分析與研究,發現目前市場存在的很多問題。

第一,CDM項目結構嚴重不合理,沒有達到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CDM Bazaar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CERs絕大部分來自非二氧化碳、非甲烷氣體減排項目占項目總數的57%,大大高于印度的34%;而來自提高能源效率、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層氣項目的CERs相當少。實施非二氧化碳、非甲烷氣體減排項目只能帶來減排量上的收益,很難引入先進的技術,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不明顯。CDM碳市場的急功近利行為阻礙了一些資金密集型、減排量較少的能效項目、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發展。

第二,從涉及的部門來看,目前的項目主要集中在大型企業。針對家庭終端用能、交通用能和建筑用能等對象的CDM項目,盡管其總體減排潛力巨大,但因為其活動高度分散,單項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有限,在正規的CDM制度框架下項目交易費用較高,導致此類項目難以開發。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交易成本問題,目前平均一個CDM項目的前期費用都在10萬美元以上,CDM項目主要集中在城市或者較發達地區,而真正惠及貧窮地區的項目較少,對就業的促進也不是很大。

第三,從交易方式來看,按現行規定,發展中國家不能直接將配額出售到西方市場,這些企業賣出的減排額主要由一些國際碳基金和公司,或通過世界銀行等機構參與后才能進入國際市場,這些投資于“減排權”轉讓的公司或基金可以從中賺取利潤差價。我們沒有定價權。碳交易價格一直是由發達國家的中間商和購買減排份額的企業所主導。國際市場上碳排放交易價格一般在每噸17歐元左右,而國內的交易價格在8至10歐元左右。市場混亂,主體分散,議價能力弱,中國碳交易市場與國際市場相比差距不小。而建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平臺,整合各種資源與信息,形成合理價格,則被認為是一個更有利參與國際市場的途徑。因為,建立碳交易市場,不僅有利于減少買賣雙方尋找項目的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還將增強中國在國際碳交易定價方面的話語權。

以上這些問題,實際上最根本之處就在于目前沒有一套合適的碳交易制度安排,碳排放權交易渠道比較單一,沒有通過市場去配置碳排放權。通過建立碳排放權的交易市場, 將有利于碳排放權交易的規模化發展, 同時也將促進碳排放配額的出讓方以更加低的處理成本和更成熟的污染處理技術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有利于環境容量資源使用的最大化。根據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的經驗, 在發展以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為代表的基于項目的碳排放權交易的同時,應積極準備成立基于配額交易的主體市場的建設, 利用市場化的手段配置環境容量資源的使用。

三、過渡期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路徑選擇--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到2020年左右,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到達頂峰。在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之前,做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承諾是非常困難的。哥本哈根會議上,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和77國集團認為減排應該是發達國家的歷史責任與現實義務,堅決反對發展中國家過早地強制減排。這就決定了要解決中國碳交易市場目前存在的問題,中國必須走自愿減排之路,力爭在2012年之前建立起自己的自愿減排碳交易市場體系,促使政府和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市場中,逐步增強國際市場中中國的聲音,為以后中國減排期到來做好細致周到的準備。我國企業沒有強制減排的義務,所以類似歐盟的ETS體系很難建立,但是這卻有利于我國自愿減排市場的形成。

筆者認為要采取如下措施促進碳交易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建立全國統一的環境能源交易所。

全國范圍內交易市場的形成對于目前還處在啟蒙階段的碳交易最直接的意義是,提高中國作為賣方信息披露的能力,使得中國的賣方企業更多的了解國際市場的規則和國際買方。同時,也告訴國際買方中國的項目的位置和價值。從而降低交易雙發信息不對稱以及所帶來的成本。盡早建立國內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為全面參與到全球市場做好準備,避免重蹈我國由于沒有石油期貨市場從而喪失國際石油定價權的覆轍。

第二,建立與完善與碳交易相適應的制度安排,保障交易的順利實施。

在《京都議定書》框架內,我國并沒有明確的減排義務。這意味著,國內企業在理論上并不需要通過購買排放權指標來補償自身的碳排放。在我國減排目標確定后,如何將數量極其龐大的所有企業囊括在一個統一的減排指標內,其操作難度不言而喻。此外,即便有部分企業愿意以自愿的方式形成某種意義上的“減排聯盟”,確定自愿的減排指標,并在此約束上進行排放額度的交易,但這其中誰來監督企業的實際減排效果,以及企業減排量的起始標準,還需要明確的制度安排。政府應盡快推動碳交易機制的設計,完善交易場所、交易平臺和交易產品等,理順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關系,并且針對未來碳交易形勢的發展,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機制的安排。

參考文獻:

[1]《京都議定書》全文. 省略

[2]十七大報告.省略

[3]碳交易催建市場平臺.上海國資,2008年07月16日省略

[4]魏一鳴. 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 :P165-167

[5]蘇偉.規劃方案下的清潔發展機制. 2008年5月: P2-3

[6] 碳交易催建市場平臺.上海國資. 2008年07月16日省略

第5篇

面對低碳經濟的機會,短短數年間,中國人已交出一份讓人羨慕的“成績單”。6年之間,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的世界市場份額由2003年的1%升至30%以上,全國太陽能熱水器保有量超過1.3億平方米,占全球76%;6年之間,中國的風電機組年產量由不到10萬千瓦,飆升至目前的1000萬千瓦以上;風電裝機容量也由2002年底的47萬千瓦,激增至去年年底的1217萬千瓦;6年之間,世界電動汽車的版圖上,比亞迪橫空出世。在這場低碳的盛宴中,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

碳排放的巨大壓力

在這場“綠色革命”中,中國無疑是關鍵的一環,客觀事實也不容許中國成為旁觀者。

讓我們看一組數據。中國在2006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即碳排放)國,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24%。更重要的是,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大國,2006年在全球新增碳排放中占比高達2/3。雖然中國人均碳排放量當前約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3,但已是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1.7倍。EIA(國際能源署)預測中國到2030年碳排放量將占全球的28.4%。

這意味著,隨著中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中國碳排放總量的增速要快于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從這個角度說,中國在“綠色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從《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會議,各國就碳排放的協議沒有最終的定論。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并不需要就近期減排目標作出明確的承諾,但是國際社會仍然期望中國能夠就2050年的中期減排目標作出承諾。

去年11月26日,中國政府承諾“在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至45%”。這一承諾為自主承諾,表現了中國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明確姿態。按照這個標準,中長期來看,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碳減排壓力。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碳關稅”。征收“碳關稅”的想法,由法國前總統希拉克首先提出,接任的法國總統薩科奇接著在2007年提出,歐盟應該向不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征收商品進口稅。這是對中國出口品的額外隱憂。根據WRI對各國各部門碳排放的統計,中國出口部門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意味著一旦實行碳關稅。中國面臨的沖擊是最大的。所以盡管中國不愿意接受強制減排目標,但顯然在碳減排上必須有所作為。

過去30年來,中國粗放型的、以高消耗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如今顯然難以為繼,氣候和環境的惡化形成了巨大阻力。這一現實也成為國內低碳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根據中信建投證券提供的數據,在2020年經濟總量翻兩番的戰略目標下,如果延續高碳經濟模式,環境負荷將是2000年的36倍。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基礎能源有著巨大的需求和依賴,而中國自身的能源儲備不足以支撐中國經濟以這種模式高速發展。顯然,無論從哪方面看,低碳發展之路都是中國未來的必然選擇。

低碳之路如何走?

接下去的問題是,中國將如何走這條低碳的道路。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Pacala和Socolow教授提出的穩定契概念,被認為是處理氣候問題的最佳策略之一。兩位教授提出了15項措施,概括起來有5個方面: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燃料使用的轉換和二氧化碳的儲存,三是核能發電,四是可再生能源,五是森林和耕地對二氧化碳的吸收。

IEA(國際能源署)對減排措施的邊際成本做了研究,其中發現節能的邊際成本是最低的,其次是采取再生能源、啟用核能等。提高能源效率和節約能源是碳減排的最佳途徑。

一般來說,能源種類不同,碳排放的差異很大。石化能源中,煤的碳強度最大,其次是石油,天然氣較低,而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和潮汐能都是零碳能源,核電站在運行過程中也不排放碳。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使用結構是減少碳排放最有效的途徑,可行性更高。

在這方面,政策已經做了直接的指引。我國出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其中提出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約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并提出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可再生能源法》等方案,給予了明確的行動指導。與之相關的還有不同程度的補貼政策。

國金證券認為,從目前可行的碳排放技術來看,中國的低碳之路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從能源強度方面著手,包括減排和節能兩個方面,前者需要淘汰鋼鐵、水泥、有色、電力的落后產能,后者則涉及到電動機械,交通運輸、建筑和照明幾個方面。第二條路是改善能源結構,包括能源供應更多地傾向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同時改善原有高碳能源的技術,比如煤的清潔技術的開發、火電技術進步、輸配電和電網等等。第三是所謂的清潔發展機制,即我們常說的CDM,核心是允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項目級的碳排量抵消額的轉讓和獲得。

從重要程度來看,依次是節能、減排、新能源以及CDM。

布局低碳產業鏈

對中國來說,低碳經濟是必由之路,而對投資者來說,低碳經濟則蘊含了巨大的投資機會。根據中國實現低碳的路線,我們可以把投資路線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節能、減排以及清潔能源。

節能包括工業節能(余熱回收、工藝改進、節能材料)、建筑節能(智能建筑、節能家電、節能建材、節能照明等)、汽車節能(混合動力汽車)三大領域;減排包括大氣、污水和固廢的減少排放和污染治理,傳統能源的效率提升和碳減排(包括清潔燃煤、IGCC、CCS、農業減排增匯等);清潔能源包括清潔的能源生產方式(風能、太陽能、水能、核能、地熱、潮汐、生物質能等)、清潔的能源傳輸方式(智能電網、儲能電池)和清潔的能源使用方式(電動汽車等)。

從重要性來看,節能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較低的邊際成本,是最值得重視的。從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來看,和能源相關的排放占到60%,主要是電力、工業和交通運輸。另外,排放較多的還有住宅、農業和林業,可見節能領域涵蓋的范圍極廣,大有機會可挖。

比如我國的工業鍋爐,年耗燃料約4億TCE標準煤,鍋爐的運行效率不高,浪費能源相當嚴重,那么對于替代型的節能鍋爐、余熱鍋爐來說,就擁有非常好的前景,這顯然是一種很好的投資機會。另外,節能電機系統也是很有前景的領域。我國現有的電機系統,運行效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到20%左右,浪費相當巨大,這為電力節能裝置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另外,節能環保的建筑材料,還有照明LED等,都有廣闊的需求,國內很多相關企業技術儲備成熟,在“綠色革命”的大背景下,面臨著高速成長的新機遇。

節能是控制碳排放成本最低的方法,不過與此同時,對一些高排放的行業也必須進行控制,并且淘汰落后產能。這其中也催生了一系列和減排相關的投資機會。一些環保設備,比如煤炭的脫硫設備、固廢處理設備、污水處理設備都將有大量的需求空間,與之相關的企業因而也具備一定的投資價值。

在節能和減排的同時,開發和尋找新能源也是必須之舉。按照IEA對前景的展望,未來太陽能、風能等都將發生跨越式的增長。除此外,煤炭清潔技術也是重要的環節,我們國家的資源格局是富煤、少油、缺氣,合理有效的利用煤炭資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使用效率,因而生產新型煤氣化爐等設備的企業也很有看頭。

第6篇

一、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

中國也在積極地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當承擔一定的減排責任,另外發展低碳經濟也是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但是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還面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

1、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形勢

(1)國際上越來越重視低碳經濟發展。隨著全球氣候升溫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影響,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碳排放對大氣和生態的影響。很多國家都采取有力的措施控制碳排放量。英國是最早提倡低碳經濟的國家,歐洲許多國家都采取了各種措施控制碳排放,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也都積極推進本國的低碳技術,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發達國家,很多發展中國家也積極投身到低碳經濟的發展中去。還有一些國家由于地處低洼島國,溫室效應使他們甚至有滅國的危險,更是積極呼吁全球減少碳排放。

(2)中國面臨更嚴峻的國際壓力。據BP統計數據分析,2010年中國基礎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占世界份額的20.3%和25.1%,均占世界第一位。面對這樣尷尬的境地,中國自然成為世界國家關注的最主要對象之一。很多國家都要求中國更多的承擔減排的義務。雖然從人均角度看,我們國家排放量很低,遠低于美國,且我們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已經排放很多年了。但是,畢竟我國的排放總量又創新高,高排放及高能源消耗帶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不滿。各次氣候會議要求中國承擔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很多國家都將矛頭指向了中國,中國勢必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

(3)征收碳關稅趨勢更加明顯。很多國家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如歐洲各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鼓勵國內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的推行也將逐漸影響國際貿易。很多國家威脅對不能完成碳排放的國家或不符合低碳要求的產業征收碳關稅。雖然現在大部分國家還沒有正式征收,但趨勢越來越明顯。歐盟自2011年年底至今,一直致力于航空碳稅的國際協調和征收。碳關稅如若征收,將對我國對外貿易及國內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國家要未雨綢繆,盡早推廣低碳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2、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形勢

(1)碳排放依然嚴重,高耗能行業仍未有效控制。我國雖然重視低碳經濟發展,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更加惡化。我國的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總量都已成為世界頭號大國,環境容量壓力巨大。我國的產業結構經過多年的調整,仍沒有徹底改變高耗能的問題。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后,4萬億投資基本投到了鐵公基上,這些行業本身看也是高耗能的。其他一些高耗能的產業如冶金、化工、醫藥等行業也未受到有效控制。

(2)低碳技術發展不力,碳交易市場不完善。我國低碳經濟的推進也有一段時間了,但低碳技術并未有長足的發展。企業的熱情也不高,尤其是高耗能行業,按照成本收益進行生產,沒有興趣從事低碳技術的研發和使用。低碳技術由于缺乏足夠的需求,導致科研力度不足,技術落后。我國碳交易市場雖然也有幾個,但都不成規模,影響力也有限。

(3)碳排放的管理控制還不夠合理。2006年時,國務院節能減排計劃要求“十一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從結果來看,我們是在2010年提前一個月實現了目標。但是過程明顯存在設計不合理、操作不規范、推進力度不統一的問題。這違背了我們節能減排的本意。我們希望能通過制定節能減排計劃,促進社會重視低碳問題。企業能夠積極節能減排,促進低碳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但由于我國缺少相關的法律保障,2008年又遭遇金融危機,政府忙于救市,很多企業忙于自救,無暇顧及低碳排放問題,這也是導致我國減排前松后緊的重要原因。新的減排計劃還需充分尊重科學發展的要求,使減排成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健康發展、生態環境的改進的手段。

二、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際社會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及中國在碳排放中所處的位置,全球對中國減排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已經很難將發達國家減排承諾及對發展中國家技術補償作為擋箭牌,因為中國畢竟成為超越美國的第一大碳排放國。中國面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發展低碳經濟還是存在很多問題,面臨很多挑戰。

1、國際方面

(1)國際壓力大,時間緊迫。從波恩到德班,再到多哈氣候大會,發達國家將矛頭指向了中國。由于中國和美國是碳排放的頭兩號國家,且都沒有減排承諾,很多國家都或明或暗地要求中國也要加入減排承諾,甚至包括美國。發達國家總是有意回避對發展中國家的低碳技術和資金的扶持義務。雖然綜合來看,我國人均碳排放還很低,且國外發達國家比我們多排放很多年,但壓力仍然越來越大。綜合考慮國內的經濟狀況,我們不會隨意接受減排承諾,但國際社會的壓力沒有辦法忽視。

(2)低碳大國發展迅速,搶占市場先機。很多低碳大國都積極制定相關法法規,完善本國低碳市場,鼓勵低碳技術創新,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如英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等國家都制定了詳細而明確的低碳發展戰略。這為他們在未來全球低碳市場搶占先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低碳市場規模很大,但發展還遠遠不夠規范有效,這將導致我國在全球碳交易市場處于被動地位。

(3)低碳技術轉讓障礙重重。聯合國氣候大會大部分時候都會討論低碳技術的發展創新,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應給與發展中國家技術援助和支持。但在近幾期大會中,發達國家往往糾結于技術的探討,有意忽略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依靠技術援助顯然不現實。低碳技術作為新興重要技術,轉讓也會遇到種種壁壘,這對我國低碳技術的發展非常不利。

2、國內方面

(1)產業結構仍不合理。我國產業結構已經調整很多年了,但是一些污染嚴重、能源消耗巨大的產業仍廣泛存在。尤其是遇到金融危機后,產業結構調整遇到很大問題,政府忙于救市,其刺激計劃雖然也考慮了清潔能源的重要性,但大部分資金還是流向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忙于自救,很大程度忽視了低碳技術的應用,高耗能企業仍然沒有有效的降低能耗,我國最終成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頭號國家。

(2)企業尤其是高耗能的企業低碳意識仍然不足,缺乏技術創新。企業更多的關心現有的成本、收益。低碳技術的采用、創新都會使得成本增加,尤其在短期內,增加成本比較多。雖然長期來看,低碳技術的采用是發展趨勢,長期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很可能會使企業更有競爭力。但由于缺乏激勵,企業不愿在低碳技術上過多投入。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也不完善,激勵機制也不健全,這也都影響了企業的積極性。

(3)人們的消費習慣距離低碳生活還有很大差距。發展低碳經濟,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很重要。一方面低碳行為可以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對低碳產品的需求。但我國的消費習慣很難短時間改變。人們僅僅是有了一個對低碳的認識,具體生活中,還遠未做到低碳。尤其是私家車的消費,近年來呈急劇上升的態勢。由此而導致的城市擁堵、停車困難等問題越發嚴重,更不利于節能減排。

(4)缺乏系統有效的減排安排。我國減排的決心很大,但減排的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尤其是2010年下半年,為了達到“十一五”的減排目標,出現了拉閘限電、禁止企業用電、企業用柴油自行發電的情況,可以說違背減排的初衷。而且,我們的減排計劃很早就訂好了,直到最后,地方政府才倉促出招,這與我們的減排計劃和過程缺乏科學的管理和監督有很大的關系。

(5)碳交易市場不完善?!笆濉币巹澗V要提出,我國將“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但是我國碳交易市場還很不完善,雖然已經有幾家碳交易所,如山東單縣碳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但基本都運營慘淡。還有幾家碳交易所準備上馬,但沒有形成統一的全國交易平臺。相關政策、體制不完善,我國碳交易市場還有待進一步發展。

三、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建議

隨著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面臨的減排壓力更大了,無論國際形勢還是國內形勢都對低碳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從全球的發展趨勢看,發展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中國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當承擔一定的減排責任,另一方面發展低碳經濟也是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但目前狀況下,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為了更好地發展低碳經濟,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力促產業結構升級,鼓勵技術創新

我國一直在努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減少以往對基礎能源的過度依賴。高耗能的產業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減少碳排放量,促進產業向低耗能產業發展,才能有力地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此過程中,企業將面臨優勝劣汰,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采用低碳技術的行業的發展,鼓勵技術創新,淘汰電力、鋼鐵、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業落后產能的高耗能的產業。我們國家僅依賴低碳技術援助和進口是不現實的,也是成本高昂的,我們要積極鼓勵低碳技術的創新,自主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未來低碳市場占有有利地位。

2、將科學發展與低碳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要避免再次出現通過拉閘限電實現減排的目標,要制定科學合理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使得低碳經濟發展有法律保障。發展低碳經濟僅有決心是不夠的,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也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低碳技術的創新、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減排的實現都是一個科學的過程,要將科學發展與低碳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3、倡導并推進低碳生活

雖然人們對低碳經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具體到低碳生活,做的還遠遠不夠。政府應當繼續加強這一方面的宣傳,并積極倡導,政府官員要以身作則,鼓勵人們低碳消費。政府要積極出臺相應的鼓勵措施,加大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進行低碳創新,采用低碳技術。

4、推進碳交易市場發展

我國的碳交易市場還很不完善,鑒于碳交易市場的巨大價值,我國應積極推進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碳交易是利用市場方式處理碳排放問題,效率是最高的,發展前景也是最好的。國際上歐洲一些國家,碳交易發展的很好,我們可以借鑒學習。

除了以上政策建議,還有其他一些我們可以做的,比如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培養低碳方面的科研人才、提早針對碳關稅制定相應的政策等。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各國的經濟活動相互影響,減少地球的碳排放量依靠一個國家是不可能實現的,發展低碳經濟也需要積極進行國際合作,進行經驗技術的交流。

【參考文獻】

[1] 喬曉楠、馬世珍:后京都時代的國際產業競爭研究[J].經濟學家,2010(7).

[2] 金樂琴:中國如何理智應對低碳經濟的潮流[J].經濟學家,2009(3).

[3] 陳詩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研究,2009(5).

第7篇

本文對碳會計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低碳經濟環境下,企業碳會計體系的構建策略,對于實現企業低碳發展,促進企業會計管理的升級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低碳經濟;企業;碳會計體系;構建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各國都在出臺政策,減少碳排放,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的進一步惡化。低碳經濟在這種背景下也開始受到世人的關注。我國作為新興起國家,在社會轉型期,也需要積極研究低碳經濟背景下,企業的碳排放問題,需要對企業碳會計進行進一步確認和計量,加強碳會計體系的構建,為我國發展碳會計規范提供建議,以實現我國低碳經濟的更好發展。

一、對碳會計的認識

碳會計最初是由美國的StewartJones教授提出來的,是對有關碳排放、碳交易以計量方面的會計問題的統稱。這種概念在現代已經有了新的發展,碳會計是指以貨幣為計量的單位,對企業碳交易過程進行有效認定,對碳交易過程進行計量和披露。通過碳會計能夠幫助企業認識到節能減排,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的重要性,從而實現有效減少碳排量,保護環境的目標。目前,實現節約優先、高能效、低能耗和低排放的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追求目標,也是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碳會計與這種經濟要求目標是一致的。碳會計有其產生的背景,在目前,全球氣候變暖,我國作為新興國家,碳排放量超標,對環境做成了很大的損害,走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子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個體企業而言,也需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為創建美麗中國作出努力,這也是個體企業獲得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企業實施碳會計計算可以有效幫助企業評估潛在排放溫室氣體的風險,能夠為企業制定有效方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供支持,能夠有效的改善企業的財務運行狀況。另外,碳會計從會計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對企業的低碳經濟有著很深影響,能夠幫助企業構建自己內部的含碳產品及服務的成本核算制度,能夠促進企業碳管理工作的發展,促進企業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碳會計能夠幫助企業在產品和服務上實現低碳化,便于對企業的監督,能夠促進企業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將低碳經濟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企業碳會計體系構建策略

1、健全法律法規。

要構建碳會計體系,需要健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國家要能夠從會計領域的最高法律《會計法》入手,完善碳會計的法律內容,確定碳會計的法律權威,這是企業落實碳會計管理的法律依據。另外,我國要積極制定完善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關于低碳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法律.能夠通過法律手段,落實碳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內容,以法律形式加強企業進行碳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為企業內部構建碳會計制度提供法律支持。

2、普及低碳經濟及碳會計知識。

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不是很好,原因之一是我國對低碳經濟知識宣傳的力度不足,很多人沒有低碳經濟意識,缺乏環保意識,國民對低碳經濟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在日常生產活動和生活中,不重視自己的低碳行為。對于企業而言,也缺乏碳會計意識,甚至有些企業對碳會計的就沒什么概念,因此,國家加強對低碳經濟及碳會計的知識的普及教育,使公眾能夠認識到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高公眾的認知水平,才能促進企業積極構建碳會計體系。

3、構建碳會計理論體系加強其實務研究。

構建企業碳會計理論體系,是落實碳會計管理的重要內容。我們要借鑒國際上發表的權威報告《碳會計》并結合我國企業發展的具體情況,構建企業碳會計理論體系,同時還需要加強碳會計的實務研究,能夠結合我國企業發展的環境,在傳統會計的指導下,完善我國碳會計實務體系,制定出有助于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會計管理策略,以有效實現我國的減排目標。

4、完善監督機制。

企業以追求利益為主,我國提倡低碳經濟,對部分企業而言將會極大的損害他們的短期利益,一些企業會抵觸我國的一些關于減排的政策,不一定會認真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因此,在構建碳會計體系的過程中,國家和社會需要對企業進行強有力的監督。要能夠通過監督,促進企業進行低碳生產,進行碳會計管理。國家可以設置專門的碳排放監督機構,監督企業的行為。一些企業為了逐利,會通過各種手段粉飾財務報表動機,以逃避社會減排的責任,造成會計環境的不斷惡化,國家要通過強有力的監督,杜絕企業的一些不良會計行為,能夠對企業碳會計信息披露狀況進行有效的監督,發動社會力量,轉變企業的不良會計行為,為碳會計體系的有效構建提供支持。

5、加強碳會計管理工作。

加強碳管理會計體系的構建,對碳排放與交易事項在財務會計框架內的確認、計量和披露進行管理,對碳排放與交易的核算進行管理對于企業業務業績及經營戰略有著很大的影響。企業要加強碳會計管理工作,能夠充分考慮企業環境影響等因素,對企業的財務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優化企業財務決策,能夠基于生命周期進行碳成本核算,通過對成本綜合效益的比較,為企業低碳決策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第8篇

所謂低碳經濟指的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著稱的經濟發展模式。人類社會在經歷了早期的農業文明以及現代的工業文明之后,開始逐步重視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轉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廣的經濟發展模式,開始探尋一條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而低碳經濟在上述“三低”的基礎之上,還有這“高效率、高附加值以及高效能”的“三高特點”,因此,其經濟發展模式與人類社會現在所亟需的經濟發展需求相符,為人類在經濟大力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提供了可能。具體而言,低碳經濟相較于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而言,通過減少碳排放,以有效減少人類社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與損害,以使經濟社會步入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我國金融業尚未能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持

雖然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化升級,經濟結構的大幅度調整,低碳經濟在我國的發展以及推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但是,從實踐情況來看,我國金融業尚未推出相應的金融產品或者為低碳經濟體推出適應其發展的金融服務,導致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缺乏適宜的金融生態環境,進而其發展陷入了瓶頸之中。具體而言,我國金融業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限制和阻礙了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1.由于低碳金融是新型概念

其進入到我國的歷史也較短,因而我國金融機構對低碳金融的理論認識還不足,也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提供專業支持,金融業特別是商業銀行在對待低碳金融項目的審批、運作、風險管理等方面缺乏成熟的經驗,這導致銀行業對待低碳金融項目的熱情不足,進而低碳金融項目很難從我國的商業銀行獲得貸款支持,嚴重制約了低碳金融項目的發展。

2.低碳金融項目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不成正比。

我國金融業的存在與發展都是以經濟利潤作為目標。但是,受到專業人才資源的缺乏、技術水平的有限以及其他客觀條件的影響,我國向低碳企業轉型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重重阻礙,轉型成本高,而金融業特別是我國商業銀行,由于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體制對低碳企業的低碳金融項目的風險以及還款能力進行評估,不敢對低碳企業的金融項目發放貸款,這對于本就資金短缺的低碳金融項目而言更加是雪上加霜。從實踐來看,我國低碳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確能夠享受一些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發展過程中也能夠逐步樹立起綠色企業形象。盡管如此,商業銀行對發放貸款的嚴苛性、安全性以及收益性,低碳企業想要企業自身的低碳金融項目獲得貸款支持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低碳金融相較于傳統金融而言,其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同樣重視環境保護,因而其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的成本投入遠遠高于傳統的金融業,這與目前我國的金融業的實際發展理念還不相符。因而,我國低碳金融在享有較高的社會民聲的同時,也承擔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3.法律法規不完善。

目前而言,國際上關于節能減排最權威的國際公約便是于1997年于日本京都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后于2011年在南非規定了《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限。雖然,相較于上個世紀而言,各國政府都已經重視并積極投身實踐來進行節能減排,但是,立法上卻并未取得什么實質性進展,特備是發展中國家,由于減排任務輕,政府對于企業的減排監管過于寬松,也未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碳排放行為,這導致部分企業仍然至人類生存環境于不顧,大肆排放污染物。

三、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銀行業的前景分析

1.碳交易市場出現的歷史原因。

隨著《京都議定書》的實施,各國在碳排放上都承擔起了應承擔的責任。然而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特別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為了減少本國的碳排放,在能源開發與利用上不惜花費大成本,但目前而言其效果還并不十分顯著。因此,其減排成本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而反觀發展中國家,其能源利用率低下,減排壓力小,減排成本低廉。上述現象直接導致同一減排單位的國別差價,進而,各國政府、企業為了平衡低碳減排目標,開始以金錢換取低碳排放指標,低碳交易市場應運而生。

2.我國銀行業在低碳經濟大背景下的發展前景。

雖然自出現后,低碳交易市場曾受到過一定的打擊,市場也曾一度陷入低迷狀態,碳排放價格也曾經大幅度下跌。但是,上述現象都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例如,碳交易市場初期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美國出于自身利益等因素的考慮未加入《京都議定書》,這些原因都是導致國際上碳交易市場中碳排放價格大幅波動的重大原因。然而,在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國家的經濟都開始出現了復蘇現象。金融業相關學者認為,自2011年后,碳交易市場已經顯露生機,這也為各國碳產品的創新以及碳交易市場的繁榮提供了一個有利時機。與此同時,各國政府也開始逐漸意識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性,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央政府,都給予了我國的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以極大的政策扶持,我們也可以從互聯網、報紙以及電視等傳媒媒介上了解到我國政府在低碳金融發展過程中給予的政策扶持措施。自我國上一屆領導班子以來,我國政府就已經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任務之一。作為一個擁有13多億人口的經濟大國,我國擁有著令人矚目的碳交易市場發展潛力,而我國各大商業銀行的參與,將會給碳交易市場帶來巨大的金融支持,注入新的活力。雖然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之下還未發揮應有的作用,低碳企業想要從銀行獲得貸款支持也困難重重,但是應當看到,無論是我國的低碳交易市場還是低碳金融產品的創新都為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契機,而如何把握當下的發展契機,才是我國銀行業應當予以關注的問題。

四、結語

第9篇

估算1995—2013年浙江省的CO2排放總量,基于浙江省時間序列數據構建VECM模型,就環境規制、對外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實證結果表明,浙江省環境規制、對外貿易與碳排放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環境規制對控制碳排放有積極作用,對外貿易對控制碳排放有負面影響,會進一步增加減排壓力,且對外貿易較之于環境規制對碳排放的影響更為顯著,是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提出優化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減少為貿易伙伴承擔的隱含碳排放,需提高環境規制強度,倒逼企業進行綠色技術改革,完成減排目標。

關鍵詞:

環境規制;對外貿易;碳排放;脈沖響應;方差分解

浙江作為我國外向型經濟大省,經濟增長帶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通過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途徑承擔了國外商品消費的巨額碳排放轉移量。隨著貿易自由化趨勢增強,各國紛紛降低關稅水平,但環境規制強度卻不斷提高,一方面促進企業的環境成本內部化,從而改變出口大國的比較優勢進而導致貿易格局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根據污染避難所假說,發達國家迫于國內嚴格的環境規制而將污染密集型工業轉移至環境政策相對寬松的發展中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環境惡化,貿易伙伴國之間的環境水平發生改變。對于浙江省而言,經濟開放程度不斷加深,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攻堅階段,協調好對外開放、低碳經濟之間的關系,將減排壓力轉化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契機,對于浙江經濟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回顧

Grossman和Krueger(1991)[1]創造性地把對外貿易的環境效應分解為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為貿易環境問題研究開創先河。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不少學者沿襲貿易環境的研究方法,以碳排放作為環境指標進行研究,針對碳排放主要分成兩類研究方向:一個方向是對外貿易的碳排放效應。研究結論存在兩種相反的假說:“向底線賽跑假說”和“貿易的環境收益假說”。向底線賽跑假說指的是各國政府為提高國際貿易競爭力,紛紛降低環境管制從而使得環境惡化(Dua和Esty,1997)[2]。國內學者李鍇、齊紹洲(2011)通過研究1997—2008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發現對外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是負面的,“向底線賽跑效應”高于“貿易的環境收益效應”[3]。貿易的環境收益假說是指國際貿易通過為東道國帶來先進綠色技術等方式,推動了東道國國內環境的改善(Vogel,1995)[4]。李小平、盧現祥(2010)通過研究中國20個工業行業數據發現國際貿易能夠降低工業的碳排放量[5]。第二個研究方向是環境規制的碳排放效應,Sinn(2008)[6]首創性提出“綠色悖論”,其含義為旨在限制氣候變化的環境政策的執行卻導致了最終環境惡化的后果。究其緣由,可能是供給側的動態反應,化石能源供給商預期環境規制趨于嚴格,因此會提前開采進而使得化石能源價格下降。短期內刺激需求上升,從而使得短期碳排放上升。CDMaria(2012)[7]等證實了上述推斷。自Sinn以后眾多學者對“綠色悖論”進行了實證研究。由于環境規制指標較難具體測算,許多文獻采用虛擬變量法來刻畫環境規制對碳排放的影響。許廣月(2010)[8]將政府的宏觀環境規制設置為虛擬變量,實證分析發現環境規制并沒有顯著的碳排放減排效應。另有一些學者利用LMDI法和STIRPAT模型將環境規制的碳排放效應進行分解。此外,環境規制還存在著對碳排放的倒逼減排效應,一方面更嚴格的環境規制倒逼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從而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從嚴格的環境規制會使得化石能源開采及消費成本增加,倒逼化石能源需求下降,從而減少碳排放(張華,魏曉平,2014)[9]。綜上,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但對外貿易與環境規制對碳排放的效應是積極還是消極影響沒有定論,這需要進一步加以論證。此外以往學者少有將對外貿易與環境規制同時進行檢驗,因此,本文在此基礎上,運用浙江省時間序列數據,研究對外貿易、環境規制與碳排放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提出對策建議。

二、變量與數據來源

(一)估算浙江省CO2排放量國內并沒有直接統計出CO2排放量,通過化石能源消費量來估算浙江省1995—2013年的CO2排放量,化石能源消費量數據來源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

(二)環境規制指標污染天堂假說認為,較高的環境規制強度會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從而會降低本國污染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因此,較高環境規制強度的國家一般更傾向于進口污染密集型產品。而波特假說則認為較強的環境規制強度可以更大程度激勵創新,從長期看,會使本國企業更注重產業質量、綠色技術進步,從而獲得“先動優勢”,增強產品出口潛力。但如何準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規制強度卻是一個難題。一方面依賴于環境政策的頒布,一方面又受到環境政策執行力度的影響等,即使同等環境政策背景下的不同地區、不同執行力度也可能導致環境規制強度的不一致。因此,環境規制強度的衡量應該更多地從政府執行環境規制的效果來考慮。不同學者采用了多種方法來衡量環境規制強度,根據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以單位產出的工業污染治理項目本年完成投資額來表示環境規制強度,該指標數值越大,表明環境規制強度越高。實際GDP數據是以1995年為基期,根據不變價格指數計算出來的,數據來源于《浙江統計年鑒》,工業污染治理項目本年完成投資額數據來源于《中國環境統計年鑒》。

(三)模型設定為了數據的可比性,并消除物價波動帶來的影響,本文首先以各年的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將美元折算為人民幣,然后再以1995年為基期,根據不變價格指數計算出每年的浙江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并對各變量取對數消除變量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實際分析時均采用各變量的對數值。同時考慮到,環境規制會作用于對外貿易,存在解釋變量之間相關的內生性偏差問題。在研究時間序列時,處理變量內生性帶來的估計偏差一般可以采用Sims(1980)提出的向量自回歸模型,其將所有變量都視為內生變量從而能夠對稱地代入到各個估計方程中進行研究。

三、實證檢驗

(一)變量平穩性檢驗本文實證檢驗所涉及碳排放、環境規制、對外貿易三個時間序列變量,分別記為CO2、ER、T。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偽回歸現象,有必要對所有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選取較有普適性的ADF檢驗對LnCO2、LnER、LnT的平穩性進行檢查,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發現LnCO2、LnER、LnT為二階單整I(2)序列。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其差分值構建VAR模型。

(二)最佳滯后階數確定在向量自回歸模型中,確定最佳模型滯后期至關重要,選擇不當會影響模型的穩定性以及經濟意義的解釋力度。鑒于此,本文利用LL、LR、FPE、AIC、HQIC、SBIC六個統計量來共同確定最優滯后期。不難發現,表3顯示的六種準則中LR、AIC、HQIC都傾向于建立3階滯后模型,所以選擇滯后三階作為最佳滯后期。

(三)協整檢驗與模型構建為了具體考察環境規制強度、對外貿易以及碳排放這三個變量長期中的相互關系,筆者引入Johansen協整檢驗來實現該目標。首先確定協整秩,在確定協整秩時,根據VAR模型中確定的最佳滯后階數,選擇滯后三階,包含常數項但不包括時間趨勢項的最大特征根統計量和特征根跡統計量進行協整檢驗,結果如表4。Johansen檢驗結果表明至多存在1個協整方程,即LnCO2、LnER、LnT三個變量在5%顯著水平上存在一個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從基礎VAR模型出發建立該系統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由于對VECM模型具體數值不關注。由協整方程可知,這三個變量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對外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浙江省的碳排放,環境規制強度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浙江碳排放。具體來說,長期來看,對外貿易每上升1個百分點,碳排放量會增加0.4474261個百分點;環境規制強度每提高1個百分點,碳排放量會下降0.0760308個百分點,實證結果支持貿易的環境收益假說和環境規制的倒逼減排主張。對VECM模型的殘差進行自相關檢驗,可以接受無自相關的原假設,進一步對檢驗殘差的正態性,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接受殘差項服從正太分布的原假設,最后檢驗此VECM系統的穩定性,檢驗結果如圖1。結果顯示,伴隨矩陣的所有特征值均落在單位圓之內,所以可以認定模型是穩定的。

(四)脈沖響應脈沖效應函數是用來測算隨機誤差項受到一個標準差大小沖擊后對內生變量當期及未來值所產生的影響,即描述內生變量對誤差沖擊的反應程度。因此分別給變量LnT、LnER施加一個正標準差的沖擊,可以得到LnCO2的脈沖響應路徑,如圖2和圖3所示。橫坐標表示追溯期數,本文取10期,縱坐標表示因變量對各變量的響應程度,曲線為脈沖響應函數曲線。圖2顯示當期環境規制強度受外部條件沖擊后,碳排放量第一期明顯下降0.028466%,第2期下降幅度放緩,但隨后使得碳排放量顯著下降,到第5期達到最大值,達到0.053008%,從第6期開始對碳排放量的下降的影響效應逐漸減弱,但一直存在一個積極的影響。圖3顯示當本期對外貿易額受外部條件沖擊后,第1期使得碳排放量增加0.021158%,之后逐期增加,到第6期提升到0.123517%,達到最大,以后各期逐期下降,但是一直對碳排放存在一個消極的影響。進一步就浙江省碳排放水平對環境規制強度與對外貿易額的脈沖響應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對外貿易會將其自身受到的沖擊傳遞給碳排放,并產生消極的影響,而環境規制強度則會將其自身受到的沖擊傳遞給碳排放,對碳排放產生積極的影響。此外,可以發現碳排放對對外貿易的脈沖響應更為敏感。

(五)預測方差分解預測方差分解是通過內生變量貢獻度變量來分析不同內生變量對因變量沖擊的重要性。方差分解結果見表5,可以看出,浙江省CO2排放量除了受自身沖擊影響外,環境規制水平變動的貢獻率在第2期為21.403%,即浙江省CO2排放量預測方差的21.403%可以由環境規制強度變動來解釋,之后幾期逐步下降;對外貿易額變動的貢獻率在第2期為11.8245%,即浙江省CO2排放量預測方差的11.8245%可以由對外貿易額的變動來解釋,之后幾期保持穩定增長,到了第10期達到76.0811%。比較而言,可以發現對外貿易額變動的貢獻率遠遠超過環境規制強度變動的貢獻率,即對外貿易對浙江省CO2排放量的影響程度大于環境規制。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第10篇

《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的出臺引起了民眾的廣泛爭論,支持者認為,該法案有利于美國發展低碳產業和綠色經濟,將帶動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并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是美國經濟走出危機的重要引擎;而反對者則認為,美國當下推行這一法案不合時宜,法案的實施將在短期內急劇增加電力、能源等基礎產業的負擔,并由此抬升國內各類能源消耗型產業的運行成本,其效應相當于美國政府向這些產業大規模開征能源稅,因此,這一舉措非但不能促進就業,相反可能使業已蕭條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更何況,碳關稅的征收將限制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的進口,對美國消費者福利也是一個重大損害。

氣候法案出臺的經濟背景

事實上,當前奧巴馬政府極力推進《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有著重要的背景。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參加國在日本東京共同簽署了著名的《京都議定書》,旨在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保持穩定水平。《京都議定書》對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減排標準做了具體規定,但同時堅持“共同而有區別”的原則,將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列為《京都議定書》綱要以外國家,認為這些國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大,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較小,因此并沒有具體規定這些國家的二氧化碳減排指標。

美國是當今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國家,且至今未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更沒有履行《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減排指標。美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而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為世界總排放量的2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44噸,遠遠高于中國的人均0.74噸。但美國認為,按照《京都議定書》的現有規定,一旦簽署,美國將不得不限制高碳排放產業的發展,加強減排技術與設備的研發和應用,這將構成為美國經濟的巨額成本,而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卻不存在相應的問題。

長期以來,美國作為一個高碳排放國家,一直不執行《京都議定書》的減排規定,國際社會對此頗有微詞。對此,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在競選時就承諾解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問題;就任后,奧巴馬更是多次強調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然而,在目前技術條件下,每減排一噸二氧化碳就必須減少60美元的GDP增長,嚴格執行減排要求將可能給美國經濟造成較大影響;美國也可以向其它國家購買碳排放權,但按照《京都議定書》規定,排放權只限于發達國家之間交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不能交易,并且可用于交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權價格高達每噸45美元。

這樣,奧巴馬上臺后,一方面要對國際社會關于美國不履行《京都議定書》減排規定的指責做出回應,兌現競選時所做出的承諾;但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影響,在全球經濟放緩局勢下,發展低碳經濟可能導致巨額成本,這將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而在這場危機中,中國所受到的沖擊顯然小于美國,在危機發生不到一年時間里,中國經濟走出危機影響的趨勢十分明顯,對美出口貿易依然保持較高的份額。

碳關稅:以責任的名義構筑貿易壁壘

在WTO構架內,傳統的貿易保護方式業已失靈,當前,以社會責任名義構筑貿易壁壘,已成為發達國家限制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的一種新型貿易保護手段。美國希望借保護環境、發展低碳經濟的名義,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所謂環境“責任督促”,以此增加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出口成本,限制中國、印度等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

當前正是美國借社會責任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良好時機。美國抵制《京都議定書》的一項重要理由在于《京都議定書》對中國這樣高碳排放國家在減排義務方面的“縱容”。2012年,《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條款到期,人們必須在對《京都議定書》實踐總結基礎上構設一個新的行動框架,這正是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會議的主要任務。因此,2009年6月美國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其主要意旨在于對哥本哈根會議施加影響,以謀求在未來新的規則制定過程中的談判力和新規則體系構架下的話語權。

一旦美國的碳關稅政策得到相應支持,將對我國出口貿易和經濟發展帶來重大影響。我國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大約有7%--14%是為生產出口美國的產品而產生的。在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中,機電、建材、化工、鋼鐵、塑料制品等傳統高碳產品占據了中國出口市場一半以上的比重。例如,2008年中國對美國出口機電產品1528.6億美元,約占中國對美國出口總額的61%。而這類高碳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又占有很大比重,對這類產業進行全面低碳化升級改造面臨著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約束,短期內無法實現。根據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劉小川教授的測算,如果美國對從我國進口的產品征收30美元/噸的碳關稅,將會導致我國出口總額下降0.715%;如果碳關稅率提高一倍達到60美元/噸,出口總額就會下降 1.244%。

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國碳關稅政策真正實行,將引起歐盟成員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效仿,當前,法國和加拿大正醞釀出臺類似于美國的碳關稅政策,擬對從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口的高碳產品征收碳關稅。對我國這樣一個出口貿易占GDP很大比重的國家而言,將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市場經濟也只有三十多年,而西方發達國家走過了近兩百多年的市場經濟發展歷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社會生活、經濟結構、文化發展水平上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為了盡快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長期以來,我國在面臨人口眾多、技術水平相對低下的約束條件下,不得不采取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發展高資源、能源消耗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引發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勞動者待遇水平和工作條件相對較差等方面的問題。近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我國正采取積極措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追求環境友好,建設和諧社會。這一過程面臨著諸多方面的困難和約束,注定需要我們付出長期的努力。

針對一些發達國家指責中國只顧經濟發展,不顧環境,甚至對全球環境造成威脅的言論,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呂學都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能僅僅用絕對量來衡量,更科學的方法是要看能源消費彈性,即一國GDP增長速度和能源消耗增長速度之間的比例關系。中國現在GDP的增長速度一直快于能源需求增長速度,而發達國家在他們的快速增長時期GDP的增長都是低于能源消耗量增長的,所以“那些指責我覺得是沒有道理的,是不顧事實,不顧我們取得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種巨大的成就這么一個事實”。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也表示:“中方一貫主張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但部分發達國家提出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的做法,違反了WTO的基本規則,是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p>

防止社會責任異化

事實上,企業社會責任從來就有被利用成為競爭手段的一面。世界上第一部禁止使用童工的法案于18世紀早期在英國通過,當時,一些采用先進技術的紡織作坊主聯合起來,游說議會議員通過禁用童工的法案,以此擠跨那些仍在使用舊技術,卻雇傭大量童工、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小紡織作坊。

對于這種借用社會責任增加競爭對手生產成本的做法,一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這種做法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存在著某種普適性并可獲得社會認同的“善”的理念,正是這種理念共識才使得責任督促可能發生作用。在這個意義上,社會責任是一個國家未來全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英國政府近期公布了低碳經濟國家戰略藍圖,力爭到2020年使全國40%的電力構成來自低碳領域;日本公布了《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政策草案,目的是通過實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措施,強化日本的低碳經濟;德國西門子公司在環境和氣候領域已坐擁萬項專利,這將為其未來發展、與同行業企業競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后盾。我國也應該制定系統的減排目標和嚴格的執行計劃,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積極承擔全球環境責任,為全球環境保護作出自己的貢獻。

第11篇

[關鍵詞] 低碳經濟 金融支持 措施

一、低碳經濟與發展低碳經濟模式之原因

低碳經濟是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為主要特征,實際上是通過能源技術和減排的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的創新來提高能源的高效利用、開發清潔能源以及追求綠色GDP。主要體現為: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將在能源產業結構中占據相當高比例;高效率的生產和清潔能源將會更多的利用在工業產業中;高效燃料和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會更多的出現在交通運輸業中;以及在建筑業中,辦公建筑與家庭住房都將采用高效節能的材料和建造方式。這種新型經濟模式,它所要求的提高能源利用率,轉變能源消費方式,激勵節能技術創新,鼓勵低排放技術的應用,無疑將對我國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無論是從國內還是國際上來看,我國目前的形式依然嚴峻。我國正處于工業化與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發展經濟、穩定就業和改善民生的使命愈來愈重,雖然GDP的增長速度長期居于前列,但是我國的單位GDP能耗卻是日本的八倍,在人口又是世界最多的條件下,再按目前這種發展模式,環境惡化、能源短缺將是未來幾十年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從國際上看,歐美等國家已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能源、產業、技術和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這一新型經濟模式的先機和產業制高點。我國必須加快腳步,趕入世界低碳技術的先列,令人欣喜的是,科技部已把低碳技術作為重點內容納入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與相關技術產業發展規劃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保護生態環境,不僅是順應未來國際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更是能為我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型經濟增長點以及加快經濟增長帶來更大的效益和連鎖效應。

二、低碳經濟發展與金融之關系

由于對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今后無論是碳排放權還是低碳技術的研發運用,都需要相應的金融來支持,因此,便催生了低碳金融的出現和發展。低碳金融是指服務于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主要包括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融資以及其他相關的金融中介活動,其實就是把碳排放當作一個有價格的商品,可以進行現貨,期貨等等的買賣。這樣,一方面為相關參與主體提供了對沖風險的投融資工具,另一方面也為投資者開辟了新的投資渠道。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以低碳金融的觀念去關注產業發展,為低碳產業發展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創新引導企業的投資取向,進而就會影響企業的經濟取向和市場行為,促進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環境的金融增長模式,從而推動低碳經濟模式的發展。

今后低碳金融的發展方向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一是低碳能源,即傳統石化能源的日益枯竭,要求諸如風能、太陽能等新型清潔能源的替代;二是低碳技術,諸如節能技術、減排技術等;三是低碳產業,既包括傳統產業的升級,也包括如智能電網、多金硅等新興產業的培育;四是碳金融交易,隨著碳排放權的限制愈來愈多,預計全球碳交易市場2020年將達到3.5萬億美元,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交易市場。金融通過各種手段介入低碳經濟,不僅是金融業未來發展的一種方向,也是通過金融業來培育新型可持續發展模式的一種創舉。尤其是碳金融交易,作為近年來國際金融領域的一項重要金融創新,隨著全球碳減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基于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包括遠期、期貨、期權及掉期等產品不斷涌現。而發達國家圍繞碳減排權,已經形成了碳交易貨幣以及包括直接投資融資、銀行貸款、碳指標交易、碳期權期貨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為支撐的碳金融體系。

雖然,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各市場對交易規則也不盡相同,但全球碳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卻不容忽視,參與碳交易的金融機構越來越多、碳金融衍生產品不斷創新、各國對碳交易貨幣主導權的爭奪也異常激烈,碳交易權的計價結算與貨幣的綁定機制會使相應貨幣主導權國家擁有強大的定價能力。我國雖具有巨大的低碳金融發展空間,然而目前國內的低碳金融發展卻比較滯后(甚至落后于印度),主要體現為:一是低碳金融業務大多是將貸款用于節能減排、產業升級和保護環境項目的綠色信貸,而且規模不大;二是金融產品服務不夠發達且金融市場也不夠完善;三是在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上,我國碳融資和碳金融服務不足,比如參與的深度和廣度比較有限,發展較為緩慢,商業銀行以發展碳金融為目的、為企業做財務顧問或進行融資的案例較少,缺乏碳掉期交易、碳證券、碳基金等各種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務支持等;四是在培育國內排放權交易市場上,金融產品創新和政策激勵不足,比如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緩慢,金融支持環保的產品和工具缺乏,對低碳金融利率補貼、稅收優惠、風險補償等激勵政策還不夠等等。我們要積極發展低碳金融,不能錯失碳交易的定價權,更不能錯失這次金融創新的機會。目前為了適應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重慶排污權交易所和山西呂梁節能減排項目交易中心等交易機構相繼成立,為統一和規范中國碳交易市場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金融支持發展低碳經濟之措施

在后危機時代,低碳金融的重要性及迅猛發展,將會對全球經濟和金融格局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對于我國,低碳經濟的戰略規劃,相應配套的法律法規建設,碳金融產品的創新機制和統一完善的交易市場,推動碳交易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化進程,無論是對內發展低碳經濟,還是對外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爭取主動權,都已刻不容緩。

金融業應積極支持低碳經濟發展。首先,金融業應為低碳經濟服務樹立新理念,正如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強調的那樣,商業銀行要成為低碳理念推廣的“踐行者”;其次,金融業應將金融服務拓展到低碳經濟各個層面,擴大對新能源、新節能減排技術的投融資,積極開發低碳信貸、低碳證券、低碳保險等低碳金融產品及服務等;再次,加快開發各類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創新提高低碳衍生金融服務,推動低碳經濟迅速成長。最后,應積極參與碳排放權市場交易的建設及相關金融服務,建立符合國內需求、對接國際規則的碳市場交易體系,同時,推動碳交易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化進程,商業銀行亦可提供與碳排放權交易相關的諸如碳信用的登記、托管、結算和清算工作等服務。

國內金融機構應從一下幾個方面加快低碳金融的創新力度:一是在信貸方面,結合我國到2020年的總體碳減排目標,針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減排要求,承諾達標企業將會獲得融資;并將碳排放權減排額作為抵押物,來為環保企業進行融資;開辦專項以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換代的項目貸款業務;開辦排放權交易購買方專項貸款。二是在中間業務方面,利用商業銀行下屬的金融租賃中心或者與專業租賃公司合作,憑借信息優勢,協調項目發起人、國外投資者、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之間的業務關系;發揮托管各種基金的經驗優勢,參與托管正在快速成長并大規模進入我國的碳基金等業務;積極推動保理融資工具在節能減排項目融資中的應用以及民間機構、中介機構和具有減排技術認證能力的第三方機構的發展;鼓勵金融機構為排放權交易提供賬戶便利、研發支持和中介服務。三是在發展直接融資方面,支持符合條件的環保企業或項目發行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資產支持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籌集發展資金;采取多種優惠措施,鼓勵私募基金、風險投資、社會捐贈資金和國際援助資金加大對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資金投入。另外,還要充分運用國際金融組織對環保項目的資金支持,促進我國金融支持下的低碳經濟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增武 袁增霆: 碳金融市場中的產品創新[J].中國金融, 2009(24)

第12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建筑業;低碳建筑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低碳經濟日益成為全球經濟主要體制的當下,傳統的建筑業以其高碳排放量和建筑資源的高耗性再一次被推向風口浪尖,新時期的建筑業如何擺脫高碳排放和建筑可能的合理性是建筑業能否在新經濟體制下站穩腳跟的關鍵所在。

一 低碳經濟條件下建筑行業低碳化的提出

早在2003年《我們未來的能源――創新低碳經濟》能源白皮書中就指出,高碳排放量已經成為地球資源與生存環境的破壞者,如何從傳統高碳污染工業中走出來轉型為新型低碳經濟型體制才是大勢所趨。以往資料指出,全球接近50%的碳排放量都來自建筑行業,這也使建筑業成為溫室氣體的重污染源之一。在建筑業隨城市經濟飛速進步的同時,新的質疑與要求也一并而出,如何使建筑業繼續跟上低碳經濟的腳步也就成為了全球新的關注重點。如何使建筑業走上一條低能耗、少碳排放、增加新型材料的使用之路才是建筑業的首要之急。

二、低碳經濟條件下建筑業的發展

資料顯示,建筑業是我國經濟體制產業中的重要支柱,與之相關的產業鏈接有幾十個之多,其中就有鋼鐵、石油化工、電力資源等高碳污染產業。每年就建筑耗能就占我國耗能總量的30%,采暖能耗是發達國家3倍之多,不僅如此,每年新生建筑之中有95%為高能耗建筑。因此,走綠色建筑之路對于當下高能耗、高碳污染的建筑業來說是必行之路,這也對我國整體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意義。以下就大眾觀點、建筑行業、政府部門3個角度探討低碳經濟下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可能。

(一)大眾角度

低碳生活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衣食住行無一例外。比如出門的時候放棄舒適豪華的高碳排放汽車而選擇公共交通工具,無形之中你就為減少碳排放做出了貢獻,徒步出行、騎車出行都是有益環境和健康的好選擇。其實在我們生活之中這些還只是你能看得見的碳排放,對于我們看不見的碳排放我們同樣可以做些事情。比如說和你我息息相關的住房。住房在無形之中增加著碳污染,從使用材料上到每一件裝飾品,都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碳的排放,這樣,選取低碳排的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就顯得格外重要。而大多數消費者在看見低碳環保產品的價格標簽時多數會選擇放棄,應增加對低碳生活所帶來的健康意義的宣傳工作,增加對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的鼓勵力度和支持政策,提高民眾低碳意識,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要求,調動起群眾自覺意識和低碳主人翁地位,自己為自己的生活營造可持續、健康、低碳的環境。

在群眾社區活動中積極普及低碳生活概念,從老到小需面面俱到。老人作為低碳概念普及度最差的群體,需為其具體全面地講解,定期派專人下社區組織低碳生活知識講座,為老人分析低碳生活的意義在于為后代打造更健康的生活環境,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理念,并且開展相關主題的社區活動,定期在社區中掛上宣傳標語、撰寫社區刊物。學生方面,在學校中開展宣傳活動,在教育教學中普及,學生作為未來國家的主人,其是否具有低碳意識是全民族后續能否走穩低碳之路的關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使新一代的青年人從意識的根本就接受低碳生活、追求低碳生活。

(二)建筑行業角度

建筑行業的低碳型發展作為整個建筑產業鏈中核心的一環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設計、選材、構建、運用,維護、拆毀等各個環節嚴格要求,降低碳污染,才能從根本上遏制碳污染的增加。不僅如此,與之相關的高碳排放產業鏈條也會因為建筑業的要求提高自身減排要求,從而提高全產業中的低碳排追求風氣。所以,作為核心的建筑行業怎么創新科技與材料,與政府頒布的低碳法案向對應。加深對低碳建筑可能性的地探索才是建筑業能否走可持續綠色低碳道路的根本。

從設計之初就引入綠色低碳理念,施工過程中盡量多地采用節能技術、再循環資源的利用,如雨水的利用與回收,風能、光能、生物能源的利用,可再生資源的引用,生活工業垃圾的分類、回收、再利用處理,減少對一次性高耗能源的依賴性。設計者應多體現建筑與環境和諧性、一致性,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對于低碳建筑產品的商業價值與環境保護性之間的平衡已有成功案例。某房產商利用綠色低碳技術在其樓盤示范項目中的綠化、節水、節能、交通四個系統中應用,每年每平米可減碳排20.1千克,運行費用節約20元。如此算來,就居住方面,如果全國開發100億平米的綠色低碳居住區,每年的碳減排量就可達2億噸,運行費節約1000億元。商業性建筑方面,其產品占我國建筑總數上的25%,其耗能能力是一般住宅的10到15倍,如我國綠色減碳型商業住宅能達到50億平米,那么每年可減少碳排放量則多達10億噸,運行費用節約5千億元。而就建筑生產和建筑施工來看,按GDP20%的節能要求看,若每年建筑10億平米的低碳建筑,則每平米減排1噸,年減排可達2億噸,運行費節約1千億元。

從以上信息得知,住宅、公共建筑與商業性建筑與生產施工中的減排量至關重要,每年的減碳量都至少可達14億噸,運行費用節約7千億元,考慮到民用電費與商用電費的差價,則低碳房產的年節約量可達萬億元。

早于2010年地產業的龍頭企業萬科地產就宣布將放棄毛坯房市場,將工作中心放在綠色低碳的精裝房的投資與建設上。其在深圳推廣的零碳排精裝住房已獲得一千多萬元的當地政府補貼。而投入這場綠色低碳房產建設的企業還有像萬通、保利這樣的房產大鱷,可想而知,低碳建筑已是建筑經濟的新方向。

(三)政府角度

我們從每一次的政府報告中都不難找出像這樣的一些新名詞,低碳社會、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等,我們不僅能從這些新名詞中看出政府對于低碳經濟環境的態度,也看出了整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對低碳經濟的迫切要求。主席就全球氣候變暖提出了我國新時期的發展方向――低碳經濟之路,而整蓬勃發展的建筑業當然不可避免的承擔著重要責任。

以下是就低碳經濟體制下的建筑行業發展道路提出一些看法和可行的措施:

1、政策優惠鼓勵

就建筑行業而言,建筑成本的基數本來就大,再加上要將綠色低碳的思考融入每一環節,從設計、施工到運營使用,其中不僅對新型的低碳材料有要求、對新型低碳技術的開發、探究等環節均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要比一般建筑的成本高許多。政府應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低碳建筑的開展,如低稅收政策、降低對這些企業的貸款利率、土地優先供給政策,這樣可改變傳統地產市場中“高價得樓”現象,可激勵低碳建筑的出現。

2、強制性法規的出臺

通過出臺一些列法律法規迫使建筑行業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嚴懲高碳排放建筑建設企業單位,通過法律的手段是我國建設行業走向低碳綠色方向。

3、控制低碳技術的執行標準與質量標準

嚴格監督建筑過程中的碳排放情況,鼓勵重視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提高碳排放量的監控標準。

4、鼓勵低碳消費的消費者

給予能低碳消費者一定的優惠力度,鼓勵其為低碳產品消費,提高其在房價、房貸、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力度。積極學習借鑒國外的減排技術和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阆中市| 额尔古纳市| 凤庆县| 台中市| 东安县| 泗水县| 宜川县| 藁城市| 苏尼特左旗| 营山县| 宁南县| 自贡市| 永顺县| 固安县| 嵊泗县| 体育| 开鲁县| 高唐县| 修武县| 冷水江市| 老河口市| 广元市| 封丘县| 厦门市| 奎屯市| 石嘴山市| 喀喇沁旗| 沙雅县| 平凉市| 错那县| 孝昌县| 蒙城县| 顺义区| 伽师县| 武清区| 蓬溪县| 临猗县| 贵州省| 阳春市| 西丰县| 纳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