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

時間:2024-02-03 16:06: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

第1篇

關鍵詞:文化背景;語言運用;口語交際

新英語課程標準更加注重人文性,突出了情感策略、文化意識。日常英語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實際運用,將對西方國家文化意識、價值觀、思維方式、社交禮儀、風土人情和地理、歷史知識的介紹作為重要內容和基礎,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

一、注重常識介紹,引導學生主動關注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

語言形成于漫長的社會生活中,凝聚著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人類社會各方面的特征。由于文化背影、文化傳統的不同,中西方語言必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且這樣的差異處在動態變化的狀態。例如:就某些詞匯感彩而言,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鑄就其語言含義的明顯差異。如:單詞ambition,本來就具有褒貶兩種含義,在實際運用中,中國人取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則用其褒義,表示“雄心壯志”;再如:Aggressive一詞,中國人常取義“挑釁”“好斗”,而美國人則用以形容“積極進取,有開拓精神”。

眾所周知,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專題介紹中西方文化背景、文化差異,介紹由此產生的中西方語言習慣的差異。要通過分階段、分板塊介紹,特別是通過生動鮮活的實例,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主動了解、探究中西方用語習慣差異的意識和能力。

二、主動歸類講解,幫助學生積累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類型

中西方語言的差異體現在詞匯特征、語法習慣等多個方面,涉及日常見面問候、稱贊、致謝、道歉到委婉語、禁忌語乃至體態語言等方面。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歸類掌握,引導他們系統地掌握英語與中文的用語差異,并在學習中主動積累。這里列舉常見的幾類。

1.稱呼

英語表示稱謂的詞很少,“叔、伯、舅、姑丈、姨丈”通用一個uncle,父母、兄弟、姐妹一般直接稱呼其姓名。特別是表示親屬關系的稱謂差別更為明顯,漢語中常泛化使用,而在西方一般不會用于表示非親屬關系,因此,學生在運用英語的時候容易與漢語習慣混淆,這必須在學習中對比積累。

2.感謝

面對饋贈,中西方人有著迥然不同的應對方式。中國人一般要反復推辭,最后的接受總要表現出無可奈何的樣子,而且多不會當面打開禮物;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卻習慣于當面打開來欣賞并毫不掩飾地稱贊一番。因此,盡管中西方都常用“Thank you”表示感謝,但運用卻大相徑庭。

3.贊美

對于贊美,中西方也有巨大差異,在中國當面的贊美,常常會被認為是阿諛奉承或趨炎附勢,但在西方卻被人們在各種場合經常性地廣泛使用,而面對贊美中國人一般會謙虛否認,而西方人多以“Thank you”欣然接受。西方人對合心意的行為多通過贊美來鼓勵,教師也喜歡通過贊美來鼓勵學生。例如:You did a good job! Well done!

4.禁忌

在西方國家,隱私是人們非常在意的事情,“Keep a certain distance”已經成為交際的基本準則。例如:人們見面,對于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隱私,都是不宜于打聽的。再如:見面時,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歡握手,而西方多數國家的文化里,一般是不會隨便和人握手的。

三、積極創新方式,培養學生正確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英語教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實際運用的能力,包括跨國交際在內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探索積累科學的教學方式,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生活習慣、認知習慣的變化而不斷地更新。

1.比較教學法

教師要深入地研究外國和本民族文化的異同,嘗試從稱呼、告別、作客、謙虛、道歉、贊揚、關心、談話的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比較,在教學中注重對相關詞匯的文化意義開展比較分析。

2.聽說結合教學法

要引導學生主動在生活中聽英語,并將聽和說結合起來。特別要鼓勵學生多接觸英美原版的語音資料。在訓練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生動展現目標文化的各個方面,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全面感受目標文化。如: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因特網獲取更多的英語文化信息。

3.主動開辟“第二課堂”

教師要將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外活動結合,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來激發興趣,或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角色表演,通過活動體會外國人思想感情表達的習慣和方式。

第2篇

關鍵詞:英語教學;口語語誤;語言遷移;文化遷移;文化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056-05

一、引言

交際能力的概念是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1972)提出的,其核心內容就是在外語教學中引入文化認知和跨文化交際訓練[1]。20世紀80年代初,Canale & Swain(1980)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交際能力的概念[2]。此后,在外語教學中充分重視目的語文化的認知與內化成為普遍共識。

在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筆者注意到學生在日常課堂發言中普遍存在著時態、詞形變化等種種失誤,這些現象雖然可以看作是二語習得中關于學習者中介語語言研究層面的問題,但就文化遷移對外語學習的影響上看,反映出中國外語學習者面對西方語言文化的不適。本文針對中國外語學習者的文化遷移現象進行探究,尋找并分析其口語失誤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期望對改進外語教學有所幫助。

二、語言遷移與文化遷移

“遷移”(transfer)原本是心理學術語,指母語/文化對目的語/文化影響的現象。語言遷移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主要指交際者或外語學習者在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借助于母語/文化的一些規則作為“拐棍”,在語音、語義、語法規則等方面發生某種變異[3]。Odlin(1989)則認為遷移是“由目標語和已經學過的語言之間由于相似或者相異而產生的影響”[4]。語言遷移通常分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兩種(James 1980,Brown 1980,Odlin 1989)[5,6]。跨文化交際中當母語的某些特征與目的語相類似或一致時,往往出現正遷移,反之則出現負遷移。正遷移對學習和掌握外語極為有利,是我們之所以能學得和習得第二語言的主要成因,而負遷移則相反,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習和掌握目的語產生負面或消極影響。

文化遷移是指由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文化干擾,它表現為在跨文化交際中,或外語學習時,人們下意識地用自己的文化準則和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為標準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遷移往往會導致交際困難、誤解,甚至仇恨[7]。由此,本文嘗試針對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口語表達中出現的常見語誤,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探索文化遷移現象背后的根源。

三、英語口語語誤與背后的文化差異

筆者教授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口語多年,課上學生的會話練習和主題發言中所出現的語言失誤有很多是有共性的。針對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逐一加以討論,并關注語言失誤背后的原因。

(一)與Being有關的問題

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英語雖學了多年,但在系詞being的使用中還是會犯一些錯誤,如,“When things over,we will leave.”(應為“When things are over,we will leave.”),“One test is end and there is another.”(應為“One test ends and there is another.”),又如“We always working till late at night before exams.”(應為“We are always working till late at night before exams.”)。作為一個重要的語法現象,系詞being從英語學習之初,就被反復強調,但是可以說,中國學生對英語的系詞天生沒有感覺。

英語的系詞,是聯系主語和表語的詞。有了系詞,就有了對主語的判斷、陳述和描述,如“My name is Li Ming.”,“It is nice to see you.”和“It is a book.”中的“is”就是系詞。對比漢語來說,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指出,古代漢語沒有系詞,“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不需要系詞的幫助就可以構成判斷”[8]。漢語中如,“魚我所欲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蓮,花之君子者也”等句式為人們所熟悉,這些句子都不需要系詞。英國漢學家葛瑞漢在《中國思想與語言的關系》一文中說:“西方本體論對于印歐語言中動詞‘to be’的諸特性的依賴,對于任何一個能站在印歐語系之外考察問題的人來說,這一點都是十分明顯的[9]。”俞宣孟先生進一步指出:“從中西哲學比較的角度看,與哲學相關的大大小小的語言問題可以梳理出許多方面,而現在這些問題漸漸聚焦――其癥結在系詞[10]。不管這個詞究竟應當譯成‘是’、‘存在’還是‘有’,有一點可以確定:中國哲學中原本并沒有與之相當的概念,而在西方哲學中,being概念卻是如此不可缺失,以至于發展出一門關于它的學問,即ontology(本體論),甚至,這門學問曾經被看作是純粹哲學、第一原理,或者哲學的哲學。中國哲學沒有相當于being的概念,更談不上關于being的學說,循此以往,中西哲學形態的差異是能夠廓清的。”

亞里士多德在Being的討論中,引入了ousia這一術語當作“本體”,ousia原來是希臘文動詞“是”(eimi)的陰性分詞,和中性分詞on一樣,也應譯為being,是亞里士多德改寫為ousia,并給它特殊意義,說它是其他范疇的主體[11]。亞里士多德認為,形而上學是研究世界本質的哲學,“它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12],是“第一哲學”。關于“being”的分類,亞里士多德說,“主要諸‘是’的分類略同于云謂的分類,云謂有多少類,‘是’也就該有多少類”[13]。以英語為例,可以看到系詞being在實際應用中顯示出多種形式,如am,is,are,was,were。英語系詞可以接各種詞性的詞;除了接名詞,還可以接形容詞、副詞、數詞、介詞短語、代詞、不定式等(如“I am fine/ upstairs/ thirteen/ with you/ nobody/ to leave you alone.”)。而且,英語中的系詞可以作為輔助動詞構成被動語態。這就導致一種漢語思維中沒有的現象,俞宣孟先生指出(2013:10):“英語可以把凡是經系詞‘是’聯系著的東西,都復指為‘that it is’,即‘是的東西’或‘是者’、‘所是’,而不論那個東西是實際存在的還是虛構的,是實體還是性質、狀態、程度,是現在的還是過去或將來的,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總之,英語中用一個詞being就囊括了一切能夠說出來的東西,它的內涵是最廣的;對比漢語,我們則沒有這樣一個詞。”

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指出,在傳統方面,就漢語與西方語言而論,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漢語只是用詞與詞的次序(即“關系”)表明西方語言中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即在這種關系中西方語言一定要用being連接,但是漢語卻沒有必要使用“是”[14]。比如,“花紅柳綠”這個詞,英文通常要用主謂結構來表達,“The flower is red and the willow is green.” 又如“魯迅紹興人”、“那個女孩很好看”。漢語中像這種“名詞短語+名詞短語”或“名詞短語+形容詞短語”的句式大量存在,沒有必要在中間加上“是”;但是英文的表達卻“be”不可少:“Luxun is from Shaoxing.”,“That girl is very pretty.”。下面再舉幾例,對比漢英語語言表達的差異,例如:

a)下雨了!――It’s raining!

b)“誰?”――“Who is it?”

c)“我!”――“It is me!”

以上口語表達,在漢語中很常見,為中國人所熟悉和習慣。但同樣的意思,想用英文表達出來,就要學習和習慣英文的邏輯思維方式,講話者的主觀感受必須借助純形式的being加以判斷,并上升到形而上學的本體論的高度。羅素在評論亞里士多德實體學說時談到:“實體,就是把由主詞和謂詞所構成的語句結構轉用到世界結構上面來[15]。”“是其所是”即本質,本質是事物最穩定、最牢靠的東西,本質一經變化就喪失了事物自身的同一性,這是知識的形而上學基礎[16]。由此可見,英語中簡單的一個系詞being其實并不簡單,其本身體現了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的核心范疇,“being作為最高實體,被認為是事物存在的最高原因、認識可能性與必然性的最后根據、人生價值意義的最終歸宿”[17]。中國學生在使用時,尤其應注意其在句子中不可缺少的形式意義和判斷價值。

對比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尚杰先生指出:“漢語不是一種對象性質的思考,或者說不是一種超越的思考,不是反思的思考,不是跳到‘判斷’之外考察‘判斷’本身的思考,漢語的思想世界也就從來很少達到‘為了某某而某某’的精神境界(為了語言而語言,為了思想而思想,為了藝術而藝術)……西方哲學作為精髓的思維傳統,一直以being本身(回到事物本身,即‘純粹性’)作為思考對象,這種積累使思維變得越來越抽象復雜,以至于從漢語的思維習慣根本難以進入[18]。”

(二)主謂一致的問題

英語主謂不一致的現象,在學生日常口語交流中經常出現,比如“As everyone know…”(應為“As everyone knows…”),“Where is the children’s books?”(應為“Where are the children’s books?”),“No matter how hard he try,it don’t have any effect.”(應為“No matter how hard he tries,it doesn’t have any effect.”),“Seeing from the top of the mountain,the village looked very small.”(應為“Seen from the top of the mountain,the village looked very small.”)等。這些失誤的出現,表面上看是學生語法意識淡漠,或粗心大意,或是出于現場交際的壓力,或時間緊迫,無暇顧及全面等,實際上還是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的反映。

張東蓀先生指出:“在中國言語的構造上主語(subject)與謂語(predicate)的分別極不分明,換言之,即可以說好像就沒有這個分別[19]。”他解釋說:“所謂沒有主語不是說主語不存在,乃是說主語的地位與其謂語的分別在文句上與字形上不能表現出來,則在思想上便不能產生主從的分別,而一律是平等的。所謂平等就是每一個字代表一個觀念,而這個觀念在本身上沒有任何區別而都是平等的。例如‘走得快’,則此‘走’字既可以作英文的run(動詞),亦可作英文的running(名詞)來解釋(1995:337)。”又如,“她哭得眼睛都紅了”和“他氣得人都走了”這兩句話,字字相連,非常連貫;但若對照西方語法,則顯然是將兩個主謂結構連在一起說了。再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非常典型地體現出以上漢語的特點: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景物與景物之間,無主從之分,言簡而義豐。這樣的句式很難按照英文的主謂結構去轉化。有人認為,漢語很多時候是主語省略了,如中國人見面常說的:“吃了嗎?”是把語境中的“您”或“你”省略掉了。對此,張東蓀先生(1995:336)指出,漢語的無主句并非由整個句子省略后改成的,漢語的無主句就是正式的句子,所以,“中國文法不是省略太多,而是以省略為常”。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可以認為是“任何人學而時習之,則其不亦說乎”的省略。類似的句子,比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等例子在漢語中不勝枚舉。由此,張先生(1995:336)認為,“英文有短語(phrase)和句子(sentence)之區別,而中文則根本沒有”。由于沒有像英文那樣嚴格的語法限制,漢語中有很多句子被認為是“流水句”,如“他有個兒子,進城打工了,女朋友是城里人,家里也不富裕”這個句子的四個小句,主語各不相同,但毫不影響整句話的意思,中國人聽起來都明白。

(三)語尾曲折變化問題

中國學生在使用英語表達的時候,往往注重達意,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語言形式,比如提及名詞時,對單數與復數不加區分,出現如“many boy and girl”(應為“many boys and girls”),“two week”(應為“two weeks”)和“to read book”(應為“to read books”)等。第三人稱單數的謂語動詞變化也是被時常忽略的,如“He come from America.”(應為“He comes from America.”),“She like watching TV.”(應為“She likes watching TV.”)等情況。還有,在時態方面問題就更加突出,中國學生雖然會添加相應的時間狀語,但是相應的謂語動詞的時態變化卻很難做到統一,如“When I was young,I ride a bicycle to school. I have many friends and we often play together...”(應為“When I was young,I rode a bicycle to school.I had many friends and we often played together...”),再比如,有學生說,“Once I hate telephone but now I use it every day.”(應為“Once I hated telephone but now I use it every day.”)有時間副詞上的區別,但是沒有動詞形式上的變化,通常使人摸不著頭腦,或容易引起誤會。同樣,英語中表達虛擬語氣的謂語形式變化,也是中國學生的一個難點。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句子,“I failed the exam. But I think if I worked hard,I could pass it easily.”(應為“I failed the exam. But I think if had worked hard,I could have passed it easily.”)這些現象的出現不僅是學生語法運用上的失誤,我們還可以在文化遷移方面找到根源。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1995:125)中指出,“存在包含多種意義”,即being指的是凡是能被人提到的東西,為了將這些“是者”界定清楚,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里列舉了十大范疇(categories),包括“實體(substance)、數量(quantity)、性質(qualification)、關系(relative)、地點(where)、時間(when)、姿態(being-in-a-position)、狀況(having)、活動(doing)、遭受(being-affected)”[20]。他(1984)解釋說:“實體例如‘人’或‘馬’;數量例如‘四英尺’或‘五英尺’;性質例如‘白的’或‘符合語法的’;關系例如‘兩倍’、‘一半’、‘更大’;地點如‘在萊森學園里’或‘在市場里’;時間如‘昨天’、‘去年’;姿態如‘躺著’(is-lying)、‘坐著’(is-sitting);狀況如‘穿著鞋子’(has-shoes-on)、‘披著盔甲’(has-armour-on);活動如‘切割’(cutting)、‘燃燒’(burning);遭受如‘割傷’(being-cut)、‘燒毀’(being-burned)。對此,張東蓀先生(1995:344)認為,“亞里士多德的十個范疇完全是由文法上言語的格式而成的,西方的言語是這個樣子,所以才有這樣的范疇;東方言語根本上不如此,則自然不會有這樣的范疇”。對比中西方差異,張先生(1995:344-345)進一步指出:“中國哲學的一個特征是:只有概念(concept)而無范疇(category)。范疇的特性是必須附于物而后見;而概念本身是一個‘東西’(entity),范疇則不是東西,僅是一個空的‘方式’(form)。中國人所以只有概念是因為中國人只有‘實物’的觀念,而很少有方式的觀念。”類似的觀點,漢學家葛瑞漢在其文章中也指出:“中國(古代)思想家是不劃分范疇的[21]。”

西方言語富于“語尾曲折變化”,方便表現這種“附于事物”的方式。在亞氏十范疇中的,很多范疇都是通過語尾變化來體現的。在“數量”上,為了區分事物的單數還是復數,英文通常使用語尾s;在“性質”上,英文形容詞有一定的語尾,如-tive/-able/-ful/-ous/-less等;在表示“時間”上,西方語法有所謂的tense,并使用不同的“形式”來體現,如英語的一般現在時,單數第三人稱后面,要求謂語動詞語尾加s,一般過去時,要求在普通動詞語尾加ed等;再如,在動詞后附加語尾ing,以表示“活動”;至于表示“施受”的語態(voice),也是通過語尾變化來表現的。

與英語相比,漢語沒有語尾,遂致沒有tense與mood等語格(張東蓀,1995:337)。因此,中國學生在相應的語尾變化上表現得十分困難,好像英語時時刻刻都需要進行判斷:每想到一個詞都要判斷其是單數還是復數,復數如何變形;每一個活動或事件都要關注其發生的時間和狀態,是現在或是過去,是反復發生,還是立即結束或是正在進行,是主動狀態還是被動狀態等,并對其相應的形式變化做好準備。學外語不僅要學其內容,如單詞、短語和讀音,還要學會判斷和形式變化;必須在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做到完美統一,英語才能講得地道。

(四)口頭論證的邏輯結構問題

在口語表達的邏輯論證方面,中國學生總是顯得不夠清晰有力。很少有學生能夠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從提出觀點開始,首先明確主題句,然后使用數據、事實、舉例、分析等手段將論證分為一、二、三、四點,自上而下逐一展開。相反,學生們出于習慣,總是要首先關注宏觀方面,介紹相關歷史情形,或分析某問題出現的背景情況,且論述中往往要提及正反雙方或在場眾人的不同觀點與見解,并對自身感興趣的地方津津樂道。至于個人有什么立場觀點,通常到最后才簡要說明。論證過程以講道理為主,多數情況下沒有事實與數據作為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整體論述過于籠統,條理不清。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在口頭表達方面缺乏系統訓練之外,更重要的要歸結于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

尚杰先生(2008:12-13)指出:“卦象是漢字的雛形,其原理均見諸一個‘變’字。各種象或象形,是各種變化的可能性。……如同卦象,漢字之‘象’并非逼真的圖畫,而是表意文字。象與意之關聯,中國傳統稱為‘興’。……中國人喜歡以‘征候’或‘盈虛’的方式變換語言的花樣,――它不完整,真正的文言原本沒有標點符號,因為語言總處在以類比或者‘興’為特征的橫向推理之開放活動中。西方語言的‘基本句子’卻相當于一個事物的基本模型或典型。西方語言中的句號極其重要,因為句號起著劃分界線、自我封閉的作用。”關于這一點,張東蓀先生(1995:368)也指出:“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這一點不僅影響及于中國人的言語構造并且影響及于中國人的思想(即哲學思想)。……西方人的哲學總是直問一物的背后;而中國人則只講一個象與其他象之間的關系。例如一陽一陰與一闔一辟。總之西方人是直穿入的,而中國人是橫牽連的。”比如,《詩經?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這兩句《詩經》中的句子,用的都是興的手法,由此及彼,彼此相連,為中國人所熟悉。尚杰先生(2008:13)進一步解釋說:“各卦象之間的連接,形成了類似細胞分裂或樹枝分叉的網狀結構。它們與外界事物之間,與其說是垂直的代表關系,不如說是臨近的可能趨勢……中國語言之橫向類比特征,過分強調了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其實這里所謂‘相似’僅僅是在某一點上相似,就可以喚起類似的心情或念頭,而不注意區分事物之間的差異,不在究竟‘是什么’問題上刨根問底,不容易形成‘立場’或偏見,不走極端,不好爭論,從而也就不能暴露形成事物的真正原因。”

四、口語語誤的文化遷移對教學的啟示

在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上,學生在發言練習中出現的語誤在所難免。教學中僅僅指出學生的語言失誤是不夠的,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產生這些失誤的深層原因,使學生對其失誤有更深刻的理解,通過適當的文化教學削弱文化負遷移,克服石化現象,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育部在2007年版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連淑能先生指出:“語言文化一體化教學是將文化教學滲透、融化在語言教學中,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通過語言對比和文化對比來進行外語教學。教師在教授外語時,應自覺地、積極地、有計劃地傳授有關知識,尤其是注意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對比分析[22]。”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1942:7)也提倡兩種語言的雙向比較,他指出:“一句中國話,翻成英語怎么說;一句英語,中國話里如何表達,這又是一種比較。只有比較才能看出各種語文表現法的共同之點和特殊之點[23]。”要做到連淑能先生提出的“語言文化一體化教學”,教師需要首先提高自身的語言文化素質,這里的語言文化素質指的是“母語”和“目的語”兩種語言文化素質。只有同時具備這兩種文化素質,才能滿足當前跨文化交際教學目標的需要,這對新時期的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結語

語言與文化、語言與社會是分不開的,語言總是在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完整地、協調地反映文化。外語教師是文化傳播的使者,在不同文化之間搭建橋梁,促進理解與溝通。因此,外語教師身上的責任重大。首先身為教師,有責任傳播、弘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作為外語教師,還要學習介紹外國的優秀文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學中除了授業之外,還要使學生感受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不同,在文化交流中取長補短,解決困惑,促進和諧。幫助學生借“語”學“文”,以“文”會友,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資本”、意識、意愿和能力,最終的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動和弘揚本國的民族精神,進而為提升全人類的精神境界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Hymes,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J].In Pride and Holmes (ed.). Sociolinguistics [C].Harmoundsworth,UK:Penguin,1972.

[2]Canale,M. & Swain,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980,(1):1-47.

[3]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M]. Michigan UP,1957.

[4]Odlin,T.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James,C. Contrastive Analysis[M].London:Longman,1980.

[6]Brown,E. k. and J. E. Miller. Syntax: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Sentence Structure[M].London:Hutchinson,1980.

[7]戴煒棟,張紅玲.外語交際中的文化遷移及其對外語教改的啟示[J].外語界,2000,(2):7.

[8]王力.漢語文集(第十一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251,255,266.

[9]Graham A C. Disputers of the Tao: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M].La Salle,Ill.:Open Court,1989:406.

[10]俞宣孟.西方哲學底本中的Being問題[J].哲學分析,2013,(2):4-21.

[11]汪子嵩,王太慶.關于“存在”和“是”[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21-36.

[12]Aristotle. Metaphysic[A].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C].New York:Random House,1941:1003a25.

[13]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94,125.

[14]王力.漢語史論文集[M].科學出版社,1958:212.

[15]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61.

[16]楊壽堪.實體主義和現象主義[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5):67-73.

[17]李海青.“Being”是什么――試論希臘古典形而上學的演進[J].許昌學院學報,2004,23(6):5-8.

[18]尚杰.從中西語言的差異追溯中西哲學的差異[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0(5):9-15.

[19]張東蓀,張汝倫.從中國言語構造上看中國哲學[J].張汝倫.理性與良知――張東蓀文選[M].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332-349.

[20]Aristotl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M].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Vol. 1 Edited by J. Barn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3.

[21]葛瑞漢.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M].張海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475.

[22]連淑能.關于建立漢英文化語言學的構想[A].黃國文,張文浩主編:語文研究群言集[C].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

[23]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2:7.

The Study of English Spoken Errors from Cultural Transfer to Cultural Roots

WEI Wei

(Center for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70,China)

第3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 英美文學作品 英漢翻譯 影響 策略

眾所周知,由于L期的交通閉塞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很長時間內無法進行有效地交流,從而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現象嚴重。這種情況在中國譯者翻譯英美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尤為嚴重。本文立足于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現狀,著重分析中西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的影響。

一、中西文化差異中風俗文化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在信息傳遞技術落后的古代,較遠距離之間的信息傳遞仿佛是天方夜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到了西方世界文藝復興以后,航海運動的浪潮愈演愈烈。航海運動將西方的文化帶到世界各地并與之進行碰撞。同樣的事情在我國明代時期也出現過,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令遠下西洋。據史料記載,當時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岸,其過程中也讓明朝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風土文化隨之傳播開來。雖然現今社會信息技術傳播已經非常發達,但是由于歷史積淀而來的中西方風俗文化上的差異依舊沒有消除。這些中西方的風俗文化均是通過千百年來的經驗累積,不可輕易動搖。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祥瑞的象征,它集合的幾乎所有生物的特征:鹿角、牛頭、驢嘴、魚鱗、人須、蛇腹、鳳足等。并且龍可以呼風喚雨,祥瑞大地,同時它也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的偉大圖騰,所以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稱自己是“龍的傳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龍的形象恰恰被完全地顛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雖然翻譯過來也是“龍”,但是它確是邪惡的象征,同時它還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利與強大的能力。所以幾乎所有西方玄幻小說、電影以及電視劇中,龍均是作為強大的反派角色出現。導致這種截然相反的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即:中西方風俗文化上的差異。所以中國譯者在具體翻譯有龍形象出現的英美文學作品時,一定要注意西方作者的風俗文化,從而避免正反派角色混亂現象的發生。

二、中西文化差異中精神崇拜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體現在多個方面,其中精神崇拜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中國譯者對此進行高度地重視與研究。簡單來講,我國傳統儒家文化中講究“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同時團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眾人拾柴火焰高”等具體的民間故事也在千百年來口口相傳,從而使得這種傳統思想已經在我國國人內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而反觀西方社會,個人英雄主義則是他們最重要的精神崇拜之一,這就使得西方社會崇尚強者,越強的人會得到越多的贊美。并且用我國傳統儒家文化一樣,這種強者至上的個人英雄主義也是刻骨銘心,比如英美作品中的經典作品The Hero and the Monsters: Values in Beowulf Reconsidered.(《貝奧武甫》體現對人類理性的呼喚)、A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e older generation are respectful of tradition.(《老人與海》體現生命的尊嚴以及年老的一輩尊重傳統。)。所以這種中西方文化上所推崇的精神崇拜不一致,也給中國譯者在進行具體的翻譯英美文化作品的過程中造成了較大的阻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并實現提高翻譯效率的目的,中國譯者需要在翻譯的具體過程時刻揣摩作者內心所推崇的精神崇拜,并努力地向其靠攏,這樣才可以使得最終翻譯出來的作品符合原意,從而達到提高翻譯水平的目的。

三、中西文化差異中語法特點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中西方語法差異,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中一個值得研究的重點部分。眾所周知,中方和西方所使用的語法各不相同,而且在語言表達的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使得中國譯者的翻譯工作變得難上加難,而且還會影響到實際的翻譯效果,造成翻譯誤差。而且還容易出現由于一個小小的語法混淆,造成翻譯結果詞不達意現象的發生。與此同時,中西方語言的口語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比如,一個具體的句子:“早睡早起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據中國語法的翻譯特點,往往會進行直譯,從而翻譯成: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這句話從語言邏輯上來講沒有錯誤:“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作為句子的主語放在句首,“is”作為句子的系動詞放在句子中央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very important to me”作為句子的表語置于句尾,并且修飾系動詞。雖然這個英語句子語言結構完整,但是它不是常見的英語表達方式。英語表達講究避免頭重腳輕,他們會將過多詞匯的主語后置,從而讓人讀起來有一種厚重之感。比如,剛才那一句話將會被翻譯成: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me to go to bed and to rise early. 這個句子中“It”作為形式主語代替原本的長主語起到引領句子的作用。

四、結語

總而言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這就使得具體的英美文化作品的翻譯工作難以開展。鑒于此,我國譯者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應該利用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同時結合自身的翻譯特長,從而努力消除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困擾,進而為世人呈現出一本又一本完美的英美文學翻譯著作。

參考文獻:

[1]杜娟.模糊語言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的特色及翻譯技巧[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2).

[2]古丹,袁繼紅.試論大學英美文學作品翻譯教學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2).

第4篇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初中英語;對比教學

隨著中國與國際越來越緊密的聯系,英語已經成為中國學生學習的重要課程之一。而我們學習英語的方法一般都是背單詞、背課文、記語法,所以說大部分學生的應試能力比較強。但在日常的口語交流方面,特別是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就有了很大的問題,這是為什么呢?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正因為中西方語言之間的這些差異,所以我們在學習英語時就出現了所謂的Chinglish。那么,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了解日常話題,消除溝通障礙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都是通過語言來完成的,為了達到交流的目的,我們必須要用到各種語言。但國人與西方人在日常交流時,就會出現許多障礙。比如,寒暄方式和打招呼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別。中國人見面一般會問:你吃了沒有?你要去哪兒?等等。這些問題只是打招呼用語而已,并不是談實質性的問題。但英語國家的人一般認為問吃飯了沒,就意味著要請客吃飯。還有,中國人一般聊天時因為出于關心,要談論彼此的年齡、婚姻、收入還有家庭情況等。可是美國人和英國人認為這樣的問題涉及他們的隱私,所以很忌諱探討這類問題。他們通常聊一些與個人生活無關的話題,如天氣等。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盡力講解語言背后的習俗和社會現實。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英語知識、掌握英語知識、運用英語知識。在英美國家,人們相互間的稱呼與我國也有極大的差別。在中國,長輩對晚輩的稱呼,晚輩對長輩的稱呼,以及長輩與長輩之間的稱呼,都是有嚴格規定的,不能亂套,否則就顯得沒教養。而在西方國家,不論是長輩還是晚輩之間,人們一般都是直呼其名的,所以他們認為中國人的這種稱呼很麻煩。

二、學習社會文化習俗,避免尷尬局面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但許多被我們認為是禮貌的東西,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可能會鬧出很多笑話。就拿我們的謙虛來說,中國人認為謙虛是一種傳統的美德,但如果將這種美德帶到跨文化交流中,會鬧出一些笑話,使自己處于尷尬境地。當你得到他人的贊美時,為了表現出謙虛,就會用謙虛的語言。如果別人說:Youareverybeautifulinthisredskirt.中國人雖然心里很美但還是會承讓、謙虛。所以中國人都會說“No”;甚至有些人還會說“Where,where”。而對外國人來說,“No”是一個不自信或對別人的鑒賞能力存在懷疑的詞。你這樣說會讓他們很困惑、很不安。以西方人的習俗,他們會很高興地接受別人的贊美并道謝說“Thankyou”。

三、區別習語、諺語,做到原汁原味

我們想要學好英語,除了以上幾點之外,還需要注意區別中文和英文中一些習語、諺語的不同,體會美國英語中流行的習語、諺語及名言的妙處,這對英語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例如,apieceofcake,它的字面意思是“一塊蛋糕”,但真實的意思是“小菜一碟”;再如,loveme,lovemydog是愛屋及烏的意思,而不是愛我,愛我的狗;如果知道了spendmoneylikewater是漢語“揮金如土”的意思時,學習起來不僅簡單而且有趣。這樣學生覺得,原來用英語表達漢語句子有時候也很簡單,如此可以消除學生學習英語的恐懼感。

四、了解中西方節日,開闊學生視野

第5篇

[關鍵詞]委婉語;社會價值觀;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 H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6-292-1

人們在交際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種合適的表達方式,即使雙方能夠順利完成交際,又使雙方感到此次交際是愉快的。

完成了理想的交際任務,委婉用語就是實現這一理想交際的合適的表達方式。它是使用較含蓄的語言表達各種強烈的、難以啟齒的話語。這種委婉用語是人們在一定的語境中選擇語言文字的結果,通過有意偏離常規形成各種修辭格,或者通過違背合作原則產生會話含意。這樣便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實現獨特的修辭意義,產生獨特的語言效果。以下將通過委婉用語在修辭格上的體現和違背合作原則的情況,簡要分析委婉用語在言語交際中的重要修辭意義和語用價值。

漢民族的傳統觀念之一,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庸和諧思想,有時也稱為和諧之道。所謂中庸和諧思想,就是 主張為人處事要采取不偏不倚、公正和諧的公允態度,反對固執一端而失之于偏激、片面的思想和做法。為符合中庸和諧的要求,現代漢語中也存在著大量的婉轉語,用來避諱那些不便直說出來的詞語。

一、死亡委婉語的表達體現中西方文化差異

漢文化注重死亡的社會價值,必要時舍生取義,所以漢語中稱英雄勇士之死為“永生”、“捐軀”、“殉國”、“犧牲”、“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等。而西方文化則注重個人愿望的實現,希望死后能與上帝同在,哪怕是英雄的死也是完成了上帝賦予其拯救他人的使命,如lay down one’s life(躺下)、fall(倒下)、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出席最后一次點名)、fire one’s last shot(射出最后一發子彈)等源于軍旅生活的委婉語也大都不帶悲壯色彩。

二、委婉語體現的不同宗教差異

中國是一個有多種宗教的國家,中國人民在宗教上從來沒有形成統一的信仰,對于漢文化來說,佛教和道教的影響比較大一些。同樣以“死”為例,道教的宗教思想,反映的是達觀、淡泊的生死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生命不死、習化成仙。道家否認世間萬事萬物的差別,認為人從“生”到“死”沒有極端差別,只是“隨物而化”,于是人死婉稱為“物化”,以及“隱化”、“遁化”等。

西方人一般信奉基督教,比較注重贖罪,以便使靈魂得到拯救,升入天堂與上帝同在。如上帝用泥土創造了人,因此人死去也就應該“to return to dust/earth”(歸于塵土);人生來就是有罪的,為了贖罪,因此死去就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償清欠大自然的債務);上帝是萬物之主,人死后就得“to be called to God,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s”(被召到上帝身邊),并且要“to hand in one’s accounts”(上交自己的帳本),如實匯報一生的所作所為,聽候上帝的“the last judgment”(最后審判),正因為此,人生在世,只有積德行善,死時才能“to go to a better world”(到一個更美好的地方去),即“to go to heaven /paradise”(進入天國),然后就能“to be with god”(與上帝同在),因而感到“to be at peace”(心神俱寧)。可見,由于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漢委婉語在表達上差別還是很大的。

三、委婉語體現的不同審美差異

中西方對身體胖瘦的審美觀有著不同的取向。中國傳統審美觀比較注重“胖”的審美價值,“胖”往往使人聯想到殷實富足的生活,而被婉稱為“壯”、“豐滿”、“富態”、“福相”、“發福”。古代仕女圖女子臉部輪廓都是非常圓滿;對男性的要求也重在“壯”。

可在西方,胖的往往是窮人,健康、精干的往往是富人,因為他們有錢為健康投資。人們通常用well?stacked,pleasingly plump、nicely plump,well developed等詞來代替fat(肥胖)。而skinny(過瘦,皮包骨頭)和fat一樣,都是貶義詞,一般用delicate、slender、slight、slim、spare、svelte、willowy等詞婉而代之。中西方對膚色美也有不同看法,中國人喜愛皮膚白皙,忌說皮膚“黑”,而婉稱“深”。

四、委婉語體現的不同社會價值觀

中國的文化重整體,重“義”,重協調,重內省。早在中國古代,就有文野之分,文野之分中的“文”指的是“文明”,而“野”則是“野蠻”。荀子說:“不敬文謂之野”,(不尊重文明就是趨向粗野)、“不敬文謂之瘠”(不尊重文明便意味著走向淺薄)、“賤野而羞瘠”。而美國文化模式屬工業經濟型,以個人主義為中心,注重獨立與進取,不迷信特權與傳統。”他們重個體,重“利”,重進取,重外律。因此,英美文化中體現出的是“輕老”的價值觀和追求創新的精神。“輕老”的文化使“老”成為西方人禁忌的詞匯。它意味著思想僵化、知識老化、遲鈍、愛嘮叨、固執和任性等,“老”被賦予了一層貶義。因此,英美人士一般用senior citizen、elderly people、elderly 等委婉語來稱呼上年紀的人。然而,這些委婉語的使用并未減輕老年人承受的文化偏見帶來的的家庭和社會壓力。于是西方很多老年人常常對東方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流露出羨慕之情。

五、小結

第6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衣食住行

從一名高三學生的角度來看,文化差異是影響其英語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所以,在面對這一問題的前提下,應引導高三學生更多的關注中西方文化中關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異,讓學生不再禁錮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維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際行為,避免偏見的產生。同時,加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也可讓高中生在英語學習時,不再出現中式英語問題,并可輕松的記憶英語課文,翻譯英語。

一、衣

從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飾文化角度來看,兩者差異較大。即中國服飾講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飾發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服飾的功能開始由最初的御寒、蔽體轉換為民族文化標志的彰顯。包括政治文化、習俗文化、經濟文化等等。同時,中國服飾更強調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飾文化來體現人的“氣質”、“神韻”等等。此外,在中國服飾設計過程中,注重遵從色彩和諧,款式呼應的原則,增強服裝的社會功能。同時,中國服飾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講究的,其中,青藍、赤紅、黃、白、黑主要是用來彰顯人的尊貴氣質[1]。西方服飾與中國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講求的是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思想。即西方服飾作為西方文化中的一種,它寫實性較強,主要為了彰顯人的個性,并注重通過服飾色彩、造型等的設計,突出人體胸、腰、臀等形體。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飾文化差異性較大,所以,作為一名高中生,在國際交往中必須意識到這一問題。

二、食

飲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一種體現。其中,中國飲食文化講究是“全”。同時,從請客吃飯方式角度來看,中國注重的是飲食共享,并把聚餐作為了一種交際行為,旨在利用聚餐尋找人際交往中的歸屬感。而西方則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數是長方形形狀的,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尋找歸屬感和集體溫暖。同時,西方的聚餐不會按照長幼順序對座位進行安排,更強調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圍。此外,從菜名角度來看,中國飲食的菜名也講究集體主義。例如,“燒全魚”、“四喜丸子”、“桃園三結義”等等,均是飲食中“全”的一種彰顯。而在座位安排時,注重選擇一個圓形桌子,并按照長幼順序,安排座位。這樣一來,可以給人們帶來一種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顯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盤“自掃門前雪”一樣。除此之外,從付賬習慣來看,中國習慣于爭前恐后的付賬,而西方則是倡導AA制消費,各付其賬,體現個體獨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中國建筑設計過程中,融入了集體理念,并注重把“儒、釋、道”滲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園式、庭院式的建筑結構設計方法,這種建筑設計方式,會讓人們產生集體意識,共同努力營造和諧的居住氛圍。同時,在中國建筑設計時,傾向于采取全封閉的設計形式。而西方,與中國不同,建筑的個性更加明顯,傾向于把建筑設計成嚴密的幾何形態,呈現“院包房”建筑設計形式[2];第二,中國建筑更多地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整個建筑較為沉穩、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設計,均采取了較為含蓄的設計方法。西方則不同,它的建筑會給人一種與自然相對立的感覺,個性過于明顯。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國,人們外出旅行時通常會考慮“家庭”、“集體”對這一種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適。同時,中國有句俗語:“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時,人們更在意與他人之間的交往,想要通過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共同完成出行計劃。即對于中國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團體構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體會到旅行的樂趣。而西方則與中國完全不同,它倡導追求個體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經歷為主,不太在意身邊是什么人。認為,只有個體生活品質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對滿意的出行經歷,個體主義較為明顯。

五、結論

綜上可知,對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異,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讓學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阻礙,產生文化沖突等交際問題,學會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為此,應提高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問題的重視,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差異之處,而后,運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內容,學習西方語言和文化,善于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溝通、交流。

參考文獻

[1]孫萍.中西方文化差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2):85-86.

[2]李智.文學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分析[J].名作欣賞,2014,13(08):111-112+125.

第7篇

關鍵詞:文化與“跨文化”;中西文化;語言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136-02

文化不僅影響人對事物的認識,而且還能加深人們對事物的理解,這就是它最大的力量。中西方人群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模式,這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也是“跨文化”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遷,文化一直貫徹在其發展過程之中,在不同的背景下,產生的文化元素也將截然不同,而且文化會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地累積,不斷地更新,最終會產生自身所獨有的文化現象與思維模式。一般情況,在形成思維模式后,通常個體事物會受到忽視,但是會讓特殊社會群體里的認知放大,情感的色彩會夾雜在這種態度里面,并且被固化,還不易被扭曲。有時候定式思維是不正確的,因為在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中,只用一種不變的思維是很難應付各種變化的。但需要清楚認識的是,有的時候定式思維又是正確的,雖然只能說是一種經驗總結,但是勝算的概率還是很大的。總之,思維模式影響文化,還影響人對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最后就會形成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文化”與“跨文化”

對于“文化”這個概念,胡文仲先生認為“文化”中包括了“軟物品”與“實物”,“軟物品”是指思想、信條、智慧等事物,“實物”指器械、工具等,它們是人類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并且可以不斷傳承與更新。胡文仲先生認為“文化”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學習中才能獲得的,而且行動受到“文化”的指導,“文化”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可以提供解決的方法。

文化因為擁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而具有獨特性,不同的價值觀念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在文化的交流發展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進入中國,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傳播得更廣更快。所以,在不同的國家、民族與文化間的社會交流也不斷增加,這就需要多與西方人增加交流以加深對他們社會文化的理解。但這并非易事,在面對陌生的文化、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時,在與他們的交流之中,難免會產生文化上的沖突,這就是“跨文化”語境。

二、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翻譯

1.增加對文化差異的了解,讓文化優勢形成互補。在翻譯文學時,不能將文化背景獨立在語言之外,要加在文學翻譯里面,它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體會與理解文學。文化背景與文學翻譯需要共同作用,才能將語言表達思想與交流情感的功能很好地發揮出來,才能提高欣賞跨文化翻譯文學的能力。眾所周知,無論哪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與發展歷程,加深對它們之間差異的了解能夠形成優勢互補,更加接近,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滲透會在中西方文化不斷增強的交流之中不斷加強。

2.加強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文學是一種大眾化的綜合藝術,它包含了不同的藝術手段。文學不僅能夠抒發感情,還能夠傳播信息,讓讀者在閱讀作品中獲得美的享受。然而,我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工作相對薄弱,翻譯的作品質量不是很好,并且不夠重視翻譯工作,也缺乏專業的翻譯人才,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外國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時無法保證原汁原味,而本國作品在翻譯時也體現不出自身特色,并且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維模式與閱讀習慣。在翻譯文學作品時,還會涉及文學審美及審美情緒,但是在翻譯時又受到作者與翻譯者的限制。如何在翻譯時準確地傳達作者的意思,對翻譯者的功力來說是一個考驗。所以,亟需加強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可以讓翻譯者深入了解西方的審美觀念,增加兩者的了解與交流,以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3.提高欣賞西方文學作品的能力。在欣賞西方的文學作品時,講解者具有關鍵作用。所以,在教授或講解西方文學作品時,不要僅限于教授外國文學的語法及詞匯,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西方語言,加強在跨文化語境中交際的能力。即使不是學生而是普通人在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素養,改變自己的觀念,提高對外國文學作品鑒賞的能力。

三、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分析

1.在跨文化語境中尋找中西文化的共融。在國際文化加大交流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外國文學,而文學作品的翻譯為人們欣賞外國文學作品提供了條件。因此,翻譯外國文學的作品面臨著更高的挑戰。要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第一要在跨文化語境中找到中西文化的共融。在翻譯時,不只是簡單地將中文與外文之間進行互相翻譯,而且要將文學氣息帶入其中,可以說是用客觀審美的態度進行二次創作。

2.在跨文化語境中體現中西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擁有其自身的文化語言與思維方式,因此文學作品都帶有很強的民族性或地域特色。在欣賞外國文學作品時,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民族文化背景,因為不同的地區與民族看待同一事物的態度是不同的,如此我們就能從根源上對各種理解與見解進行剖析。從文學藝術角度來說,文學作品是一種生動的呈現,有的文學作品單從名稱就能體現其民族文化及背景,這是由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決定的。

3.凸顯跨文化語境中中西方的傳統文化。《黃河絕戀》與《泰坦尼克號》分別屬于中國與外國同時期的電影,它們的題材都是以愛情為主,但是它們在文化受眾中有著完全不同的反響。《泰坦尼克號》的思想性非常深刻,它用人性的光輝讓觀眾折服,但是在奧斯卡評審中,中國的《黃河絕戀》卻被淘汰出局,二者是完全相反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西方的傳統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泰坦尼克號》之所以能在奧斯卡角逐中獲得成功,是因為作品產生的背景是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在利益驅使下,人與人之間諸多紛爭,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漠然與戒備的狀態,雙方之間缺乏信任及安全感。而《泰坦尼克號》中的愛恰恰溫暖了人的內心,讓人們體會到生命的珍貴與感人的愛情。這個主題契合了以財富為中心的西方中產階級的文化價值觀,但是中國的價值觀中心是自然山水,與西方的價值觀是背離的。

總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交流阻礙,最終會由于缺乏共鳴導致作品欣賞受到影響。所以,要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剖析,吸收對方的精華部分,促進文化的雙向交流。

參考文獻:

第8篇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家、心理學家、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深感興趣并爭論不休的問題。從公元前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開始直至今天,仍未定論。概括起來,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種理論:第一,語言決定思維,思維只能在語言基礎上進行;第二,語言對思維有較大影響,對思維起著指導和調節的作用;第三,思維決定語言,語言是在思維基礎上產生的;第四,思維即語言;第五,語言和思維的關系錯綜復雜,二者間的作用既非單向的。也非直接的。

語言和思維究竟是什么關系?筆者同意這樣的觀點:思維的載體是語言,同時語言也反作用之思維。思維創造了語言,語言又影響了思維。語言符號當然更是人類思維的產物,它對人類思維的作用也是兩方面的,既有刺激的作用又有規范的作用。文字是語言的一部分,它的產生,發展也必然影響思維方式。英語和漢語分別屬于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它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符號系統,作為視角符號系統一文字,漢語是表意文字,英語是表音文字。兩種語言都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它們所屬的兩個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由于各自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背景等諸方面而不同,他們用各自的獨特的方式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帶有民族色彩的語言體系,孕育出各自獨特的思維方式,從而造就出各自獨特的文化氛圍。思維方式不同其結果是語言方式不同,而語言表達方式不同又反過來直接影響著思維方式。因此,有學者甚至認為文字是文化的基因,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從文字體系的不同開始的。

下面筆者從中西文字差異的角度來探討其對思維方式的影響。

二、文字的差異

中西文字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音、形、義、語法四個層面。

在語音層面,最突出的特點是:漢字是單音節,同時漢字每字都有聲調,而且嚴格地分一、二、三、四聲,是規定的,也很規則,而且它的聲音很響。而印歐語既有單音節,又有多音節,無聲調之區別,但有輕重音之分。

在字形層面,漢字是惟一現存的象形文字。漢字的結構是一種方塊形、建筑型的結構,是立體的。它的筆劃是上下左右都可以通,各種筆畫幾乎多和某種實物有聯系,所以有很強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字,以希臘字母為例,它借助于菲尼基字母,它是完全符號化的,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在字義的層面,漢字的立體結構導致漢字的總字量的有限性,不能隨時根據語音造出新的字(詞),也正因為如此,漢字常常采用一字多義的辦法彌補。一字多用,字義就容易寬泛、籠統。而西方語言的造詞功能很強,有很多種構詞方式如:派生、合成、拼綴、縮略、逆構詞法等。這樣,西方文字的多義詞相對少得多,新造詞能滿足西方人表達比較確切概念的需要,而且很精確,但相對而言,詞的分類要多一些。

在語法層面,漢語文字在詞法方面沒有性、數、格、時態、前綴、后綴等,這使得漢字的定位功能相對靈活,也造成漢字具有很高的創造性。而印歐語系有嚴格的性、數、格、時態、前綴、后綴,以及主謂賓定補狀,詞的定位靈活性差,詞的位置限制性很大。因此漢語的詞法和語法都不發達;而西方語言的詞法,語法系統比較發達完備。

總而言之,英語和漢語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各有自己的思維特點。英語是聲音語言,漢語是形象語言。英語強調剛性定位、固化指謂,漢語強調意義的積聚性。英語多為形合句,漢語多為意合句。英語是線性因果推理,漢語是因果相生推理。英語是原子論語言結構,注重單詞、句子、段落之間的關系,漢語注重整體定位法,強調位置的重要性。英語求銜接而多推理,靠邏輯而非靈感,重論證而輕直覺:漢語求簡捷而少推理,靠靈感而非邏輯,重直覺而輕論證。

三、文字與大腦

現代腦科學研究證實,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處理各種各樣的形象,左半球主要處理形形的語言符號。這表明左右兩半球的思維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維工具是形象,也可稱為形象思維;左半球的主要思維工具是語言,也可以稱為語言思維。語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號,形象是語言代表的意義。文字有三個方面:字形、字音、字義。研究發現,字音作為語音,主要由左腦語言中樞處理。字義則由右腦處理。拼音文字字形由左腦處理,漢字字形由右腦處理。文字作為字形、字音、字義的綜合符號系統,左、右腦都參與了處理。現代的計算機核磁掃描,也證明也這一點。但是使用表音不強、有序不強漢字的人,則偏重使用右腦。研究也表明如果由左腦處理漢字則比右腦慢得多,如果由右腦處理拼音文字則比左腦慢得多。

研究還表明,不管信息是以什么方式進入大腦的,一般人的左半腦處理的是有序性信息,而右半腦處理的是各種繼續性即混沌信息。生理研究也表明,大腦左半球的神經元的分布排列整齊有序:大腦右半球相應位置的神經元的分布排列,不如前者有序。

拼音文字具有很強的序列性,所以由左半球處理,而漢字類似象形文字,有序性不強,由右半球處理。漢字與拼音文字它們的詞意都是由右半腦處理,看拼音文字字符和理解詞意必須左右腦并用,看漢字則主要用右腦,它的表音功能不強。拼音文字利于大腦的均衡發展,左右腦不同功能的并用才是科學的用腦方法。

因此,文字的差異可以對大腦不同區域產生刺激。中西方人長期接受這種不同的刺激,使大腦的某些局部區域發達,從而為中西方思維差異奠定了生理基礎。

四、文字差異與思維

關于思維方式差異的分類很多,筆者在這里只探討幾種最主要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綜合思維和分析思維。

(一)文字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中國人側重形象思維,而西方人側重抽象思維。導致這種思維差異的主要根源是:西方語言和漢語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各有自己的特點;漢語是形象語言,英語是聲音語言。

漢語以形象為主導,漢字是象形文字,“六書”就以象形或取象為主,都是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模仿,指事也以形象一符號顯示自然關系、模擬自然關系。會意則是對事態的復雜關系的顯示,不是單純的象形。這基本上決定了漢字的形象性。轉注、假借則是語義的延伸,是把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延伸出去。語義的延伸也代表了形象的延伸。這種音、形、意互相聯系的文字,為形象思維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國人長于形象思維。

西方語言的書寫形式是字母文字,這種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僅僅表音,也就是說,它完全割斷了與形象的直接聯系,是一種純粹的記錄語言的符號。這種純粹記錄語言的字母文字頻繁地、廣泛地刺激人們的大腦,就逐漸地形成了西方人長于抽象思維的習慣,使之抽象思維特別發達。

(二)文字與綜合思維和分析思維

中國人重綜合思維,西方人重分析思維。綜合思維是指在思想上將對象的各個方面聯系并綜合起來。分析思維則指在思想上將一個完整的對象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或將其屬性、特征等各方面分開考慮。

漢語以單音節為主要的意義單元,并表現為字的形象。因此,形象語言則以字的形象決定字義。漢語中一音多詞現象很普遍,形象語言中的聲音獨自看來是模糊多義的,必須整體上把握。漢語很注重整體性,個別現象反而變得很模糊,導致意義的多樣性。漢語采用相對定位原則,用相對定位來規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因此漢語是整體定位法,強調位置的重要性。漢語的條理是隱性的。整體決定部分,對整體了解越多, 對個體了解也就越多。整體與個體之間互相決定。

英語把元音和輔音組合為音節,然后形成意義單元。因此,聲音語言是以聲音組合來決定字義。英語中,一個形象(即一個意思或意義)可有多個聲音與之相應,聲音語言中的意義獨自看來是模糊多義的。聲音必須要有意義,要掌握聲音的意義,必須產生概念,人們依賴這些約定俗成的概念進行定義和推理。英語強調固定不變的指謂,每個意義必須加以固定而不能積聚,于是能夠產生多元的概念系統和理論系統。英語則必須用明顯的語法結構來表達現象,強調詞的形態。漢英語言這方面特征的差異可以使中國人長于綜合性思維,而英國人長于分析性思維。

第9篇

關鍵詞:聲樂藝術;聲樂文化;文化內涵;聲樂鑒賞;審美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9-0119-01

一、中西聲樂歷史文化

聲樂作為音樂藝術的一部分,是從人類的原始時期就開始出現的。

遠古時期,中西聲樂藝術在各自圖騰意識和文化氛圍中就已呈現出迥然不同的表現形態。

漢唐是中國歷史上漢族音樂與外來音樂大融合的時代。對外來音樂藝術的兼容并蓄,促使漢唐時代聲樂藝術的空前繁榮。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形式多樣、品種繁多、流派紛呈、長期并存。

西方聲樂藝術形式相對單一,但長期在歌壇獨領。從古希臘史詩、到中世紀圣詠與合唱藝術,再到歌劇,西方聲樂形式經歷了一個從獨唱發展到合唱,再發展到比較高級的獨唱的過程。

二、中西聲樂審美比較

由于中西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中西方在聲樂審美上有著迥然不同的見解。崇尚中和之美的中國人在審美心理中多習慣于平和、漸進、漸變的心理趨向,不喜歡新異、突變的普遍心態,而西方人則不同,西方音樂結構思維注重在矛盾沖突的對比前提下求統一的特征。中西文化在傳統聲樂藝術領域的另一突出反映,具體表現為中國以字韻純正為重、西方則以聲音優美為重。

中國傳統聲樂理論涉及歌唱的呼吸與共鳴、行腔與潤色等聲樂技巧的方方面面。而字韻純正正是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審美標準的核心。歌唱發音的角度看,它是由漢語的特征決定的。千百年來詩歌同源、文人說樂,追求“聲律兼美”,反復強化了字韻在傳統聲樂藝術審美

西方傳統聲樂理論系統論及歌唱的呼吸與共鳴、聲音的流暢與靈活等聲樂藝術表現的諸多方面,而 “聲音優美”確是西方聲樂藝術審美的首要標準。

三、中西聲樂文化內涵

聲樂來自于社會生活,也是最早的音樂表現形式。它之所以自形成之初一直流播展衍至今,與其自身具備的社會功能是分不開的。其具有的社會功能有如下幾種:信號功能;信息功能;儀式功能;宗教、道德的教化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這幾種功能包涵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由于歷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之間也有所區別。

華夏先民以農耕為主,思維意識沒有明確的主客體之分,具有整體性、綜合性、模糊性、直觀性的特征。西方文明發端于狩獵、游牧的生活方式。在思維判斷的方式上,理性推理超過感性經驗。現代觀念上的西方音樂,主要是指脫胎于基督教文明的藝術音樂。西方藝術聲樂的產生最初是為了滿足宗教儀式和宣傳基督教義的需要。由于教會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教會成了專業音樂人才的培訓基地和創作、演唱的中心,從而使西方的聲樂較早地具備了鮮明的職業化、專業化的特征,也由此保證了西方聲樂作品的規范性、嚴謹性和藝術性。

中西方音樂文化內涵的差異首先體現在聲樂作品上。中國聲樂作品音樂和語言的關系緊密。中國語言的聲調較為豐富,音調依附于語調。西方的語言是多音節的拼音文字,聲調變化相對簡單,而音節節奏和重音變化豐富。中國旋律多圍繞音韻(平仄)進行,節奏的裝飾性較強,總體呈現出非均分性、非定量性和隨意性的特點。西方語言較少聲調的變化,歌詞多講究節奏韻律的抑揚。相對于語調而言,語義對語言節奏的依附性更大。我國漢族的音調主要采用沒有半音進行的五聲音階,因此歌曲缺少功能性的傾向進行。在西方音樂中,無論是教會調式還是大小調體系,每個音的穩定性不同,其他各音都具有對主音的傾向性。這種不穩定性不僅造成音和音之間相互聯系的緊密,加強了歌曲旋律進行的動力感。

四、結語

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為中西傳統聲樂藝術注入了各異的思想文化內涵。聲樂藝術的歷史文化背景、審美和文化內涵其實是統一在一起的。待人類傳統文化與中西聲樂藝術,膚淺的民族主義情緒無疑引發無謂的民族優劣論爭,狹隘的民族虛無主義思想必然導致有害的民族傳統批判。土洋之爭、門戶之見或許不只是政治歷史的原因,囿于以樂論歌、以技說藝難免將民族聲樂藝術引入狹路。否定傳統文化便割斷了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根本血脈,排斥外來文化則助長了民族聲樂藝術退化基因的滋生。完整地繼承民族傳統聲樂文化精粹,廣泛地吸收外來一切優秀聲樂文化,以中國傳統聲樂美學思想為宗,以西方近代聲樂技術理論為徑,或許是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明智選擇。

第10篇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學生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語言背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內涵,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通過語言表現出來。”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初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英語、運用英語。

一、在詞匯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詞匯學習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初中學生學習英語也是從做基礎的詞匯學起,而在語言中受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詞匯,因此詞匯也是文化負載量最大的部分。英語語言中有許多文化內涵豐富的詞匯,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幫助學生正確培養初中學生的文化意識。在初中學生英語學習中,親屬稱謂是學生需要學習的最基本詞匯,而親屬稱謂中蘊含豐富的西方文化因素,從側面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社會形態和文化傳統。例如,grandmother,grandfather,granddaughter,grandson等詞匯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這些詞匯的漢語譯法,并向學生講解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中國文化注重以血緣關系的遠近區分親疏,西方文化中強調人的獨立性,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因此英語稱謂中沒有內外、表堂之分,漢語中的堂兄、表弟等在英語中一律叫做cousin。

西方文化中的動物文化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英語詞匯中動物的表達能夠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例如,lucky dog,clever dog,love me love my dog等詞匯和詞組中,dog一詞在英語中具有積極的意義,而在漢語中常表示壞人、壞事。教師巧妙的將西方文化融入詞匯教學中,通過文化差異的講解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主動在英語學習中運用文化意識。

二、學生在口語交際中體會文化差異

中西方在語言表達上存在文化差異,西方國家快節奏的生活和強烈的時間觀念,再加上西方人本身的性格,西方語言表達方式直接、簡單。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西方口語交際片段使學生感受文化差異,培養文化意識。例如,在英美國家,接受帶別人的贊美和禮物是正常的事情,通常采用“Thank you”回答,但在中國語言交際中會委婉的拒絕一下或謙虛一番,如果在英語交流中運用中國的表達方式就會很尷尬。西方日常接打電話交流中的用語也獨具特點,一般英語接打電話交流中常使用“Hello,this is…”習慣于先介紹自己在詢問對方,而在中國語言交流中首先詢問對方的情況。口語交際中體現出較多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師將文化差異融入英語口語交流及句法結構的教學中,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了解西方的文化,并對西方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利于逐漸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三、在英語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英語閱讀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初中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限,英語閱讀材料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愛好,將一些簡單易懂又具有文化特點的英語小故事融入至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英語閱讀中感受英語語言的運用方法和其中的文化,既能夠學習到詞匯和句法,由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西方文化,培養英語學習中的文化意識。

其次,初中生文化意識的提高不僅僅限于課堂上,課下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英語閱讀,大量閱讀英語作品以增強語感、豐富語言表達的儲備。對英語作品的閱讀就是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文化因素大多蘊含在閱讀作品中中。特定的文化價值觀和審美意識孕育出具有文化性的語言體系,語言也傳達出不同民族、國家的風土人情和價值理念,閱讀有效的促進學生對四方文化的理解和學習。初中英語教師要加強引導學生在課下多閱讀英語作品,增加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在文化理解的基礎上對西方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對西方文化、價值理念及社會背景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的文化意識,促進英語學習水平的提高。

四、在英語活動中拓展英語文化知識

適當、合理、有序的課堂活動,有利于拓展學生學習英語、運用英語的渠道,學生在參與英語活動中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拓展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例如,在圣誕節來臨之際,與學生一起將教室裝扮成具有西方特色的圣誕氛圍,利用圣誕節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西方節日文化,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西方圣誕節歌曲和視頻,使學生沉浸在圣誕節的氛圍中,真實的理解和感受西方文化,有利于今后對西方節日文化的學習。也可以將英語活動設置在每一單元的教學中,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設計創新的課堂活動,如情景短劇,使學生在準備和排練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與文化內涵,切身感受情感表達和文化特點;也可以在教室進行聚會活動,讓學生分成小組扮演不同的角色參加聚會并互贈禮物,將學習到的交流用語運用到角色中。課堂英語活動促進學生在語言交流和非語言交流方面的能力,體驗西方文化,促進文化意識的形成。

五、結語

學習外語不僅要掌握詞匯、句法、閱讀等基本能力,還要了解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學習如何正確運用外語表達思想。培養初中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因此,初中英語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將英語教學與文化意識的培養相結合,將文化背景知識作為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融入至日常教學中,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消除文化障礙,提高英語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朱黔.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現狀及培養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4.

第11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跨國旅游文化;影響

一、稱謂用語方面差異產生的影響

旅游業作為一項服務性的行業,注重稱呼方面的使用顯得尤為重要。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在稱呼方面有著及其有著十分明確的要求,隨著不斷的發展,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了一種習慣。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稱呼方面卻與我國有著十分顯著的區別,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如不加以注意,很有可能引發不必要的誤會。例如:在西方國家中,服務人員通常在提到老人的時候,都不會使用old這個單詞,而是使用senior people,意思為年長的公民。因為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對于年歲的上漲會產生恐懼,用老來稱呼對方是對人的一種侮辱。而在我國的文化中,老這個字帶有尊重與凈重的意思,通常情況下是用來形容德高望重的人,是一種恭維,一種尊重。然而由于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在理解方面出現大相徑庭的情況。就這一點上來看,我國傳承的“長幼有序、貴賤分明”的傳統禮儀思想對于西方人并不適用,只有明確這其中的差別,才能在今后的溝通與交流過程中,減少誤會的發生。

二、價值觀差異產生的影響

價值觀的產生與人們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語言與文化中的禁忌也大不相同。在我國看來,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所以,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國人民通常表現出謙虛、合作以及集體觀念等姿態,給人以缺乏主見的印象。而在西方國家的價值觀中,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以,西方國家的人更注重個人的[私以及人權,追求平等與自由。例如:在中國,旅游景點以及酒店賓館的服務人員為了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主動向客人介紹旅游景點的相關項目與指南。在我國的文化體系中,這種主動式的服務算得上是優質服務的典范。但是,在西方的文化體系中,這樣的關心行為反倒會被認為是侵犯其個人隱私的行為,不僅不會得到感謝,反而會遭致西方游客的反感與討厭。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產生的影響

在我國的思維模式中,推理是一種常見的思維模式,從我國千百年的發展史上來看,我國人民最擅長的推理模式是類比推理。在旅游業中,主要表現在對旅游景點的介紹方面。許多來華旅游的西方游客都有這樣的疑問,去桂林旅游的時候,導游會介紹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的意思。然而,去云南麗江旅游的時候,導游又會說麗江山水天下第一。很顯然,在西方人的思維中,天下第一只能有一個,如果出現了兩個,那只能說明其中的一個是假的,這也是為什么西方國家旅游者來中國旅游以后,經常會對中國旅游景點產生名不副實這種想法的主要原因。導致這種誤會產生的原因,主要還是由于文化的差異。在我國的文化中,天下第一只能算作是一個形容詞,并不是一個指向性的標準。而在西方人強調實證性與精準性的價值觀中,這種模糊指向性的事物,顯然是無法理解的。

四、其他文化差異對旅游跨文化交際產生的影響

不僅是中國在接待西方游客時,會受到文化差異的困擾。西方國家在接待中國游客時,也會感受到文化差異帶來的困擾。筆者曾經跟隨過一個旅行團去歐洲旅游,由于是歐洲八國游,所以每一站的停留時間并不長,除了簡單的購物,就只能游覽一到兩個旅游景點。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負責帶隊的導游會問游客想到哪里旅游。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習慣,由于時間緊迫只能去一個地方,自然是去哪兒都可以。然而,按照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回答都可以的意思就是兩個地方都想去,所以,一路上一直在強調,時間緊迫,只能去一個地方,這就是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的誤會。除此之外,西方人認為人、獸平等,如果按照我國的習慣,為西方的旅游團提供猴腦或者是活魚活吃等特色菜肴,在西方人眼中便是對生命的褻瀆,不僅不會領情,還會提出嚴重的抗議,造成不必要的尷尬。

五、總結

綜上所述,文化是人類在同一個環境下產生的共同心理程序,由此看來,文化并不是個體所表現出的特征,而是一種普遍性的、具有共性的、受到社會認同的心理程序。因此,在我國旅游業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重視中西文化差異的作用,加強旅游跨文化交際的管理,加強旅游景點工作人員的培訓,使其明確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影響,促進我國旅游業向著國際化方向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第12篇

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之一,也是聯合國及眾多國際組織使用的官方語言之一,用英語作為母語的人數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漢語和西班牙語。由于地理環境、民族特點、民族風情的不同,很多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文化與中國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所以學習英語和學習漢語也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要學好英語,就必須了解、熟悉中西方文化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分析

(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因為在地球上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生存環境不同,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產生的背景也不盡相同。在很多情況下,對同一事物或同一現象也會通過不同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這些都直接影響不同語種之間的互通使用。比如:在漢語中通常習慣于把表示方位的詞語按“東西南北”排序,而在英語中則通常習慣于“north,south,east、west”。在漢語中常用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表示方向,而在英語中通常用為“southeast,northeast,southwest,northwest”。

(二)文化傳統的差異性

在1840以前,中國是一個長期處于閉關自守的國家,與西方國家的交流非常少,這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文化傳統對于一個民族的影響往往是長期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這必然對語言習慣、語言用法產生影響。比如:中國人比較謙讓而西方人比較直率,中國人見面時習慣于問“你吃了嗎?”,西方人見了面習慣于說“見到你很高興(Nicetomeetyou!)”,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通常都是優先考慮對方的興趣愛好,而西方國家通常為“Idon´tcare.(我無所謂)”,這似乎顯得有點不尊重對方,但在西方卻是家常便飯。

(三)生活方式的差異性

中國人自古勤勞、樸實、勇敢,牛是中國古代人用來生產勞作的工具,牛向來以埋頭苦干、任勞任怨,漢語中通常用“黃牛”精神、“俯首甘為孺子牛”來表揚人的勤奮,而外國人主要靠馬耕作,所以西方人通常用馬的精神來表示一個人的吃苦耐勞與勤勞,“asstrongasahorse(像馬一樣強壯)”、“worklikeahorse(像馬一樣勞作)”,另外西方人航海業比較發達,所以與水、魚、船相關的詞語也較多,如“tomisstheboat(失去機會)”,“anoddfish(怪人)”等。

(四)宗教信仰的差異性

中國人信仰佛教,西方人信仰基督教。這兩種信仰對漢語與英語的語言及各自的本土文化影響是很大大的,處處能看這些信仰的身影。比如:中國人喜歡雙數,認為雙數為吉利數字,通常說“好事成雙”、“六六大順”、“十全十美”等,而西方人認為單數為吉利數字,通常說“Onehundredandonethanks(千恩萬謝)”。在中國人的信仰中有“玉皇大帝”、“閻王”、“龍王”,有“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等說法,而在英語中則不存在這些說法,只有從拉丁語、法語等其他語種借來的宗教詞語,如“monk(僧侶)”,“angel(天使)”,“dean(教長)”等。

(五)思維方式的差異性

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也是有很大區別,因此在語言表達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別。比如:中國人姓名中的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名在前、姓在后;中國人在寫信時地名通常由大到,西方人則是由小到大;中國人習慣于按時間順序以及事情發展的順序,由論據到論點,而西方人則習慣于先擺出自己的觀點,然后通過論據材料證明論點,所以在學習英語時一定要注意這些與漢語中的差別。

二、基于中外文化差異性的英語學習方式

(一)深入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

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民族特點,要想準確把握這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在國家、所在民族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影響本民族語言的形成、演變及使用習慣,英語也不例外。所以在學習英語時,首先要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特別是美國、英國)的民族風情,了解這些民族風情與我國的民族風情的相同點及不同點,這樣才能做到在學習、使用英語時更加靈活,才能真正掌握英語詞匯、句子、段落及整篇文章的要表達的思想。

(二)掌握漢英詞匯之間的差異性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組成單位,漢語和英語中有些詞匯在很多情況下其意義和內涵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要從不同的角度挖掘詞匯的內涵,才能有利于理解掌握。如:在表述顏色上,西方文化就比較理性、科學,其顏色的象征意義也比較直接。如:“red(紅色)”主要是血的顏色,而“blood”則是人身體的生命體液,一旦血從生命中流淌出來,生命也就隨之凋謝,所以在英語中“red”通常含有“恐怖、暴力”之意,而中漢語中“紅色”則有“熱情奔放”之意。

(三)在語法學習中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語法體系,有時差異還比較大,比較明顯的差異主要有:英語中常常有時態的變化,而漢語則沒有;英語中有單數與復數之分,而漢語中則沒有;英語中有動詞結構變化之分,而漢語中則沒有,英語和漢語中的副詞都可以修飾形容詞,而英語中的副詞可以放在不同的地方,而漢語中的副詞只能放在形容詞與動詞之前;英語中的從句一般放在所修飾的主詞之后,而在漢語中修飾語句則放在修飾之前;英語結構以主語、謂語、賓語為主,變有例外,而漢語主要是主語、謂語、賓語,等等。

(四)在口語學習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

口語是日常的交際語言,其語言的表現形式比較簡單,但中文與英文的口語使用時有很大的差別,學習口語時應該把語言放在其實際的背景下去掌握。中國人見面時常說:“你好!”而西方人則說“Hi!”,“Hello!”,“Goodafternoon”;中國人喜歡問“你今年高壽”等問題,而西方人對這些問題則諱莫如深,他們常常說“Niceweather,isn’tit”,“Howareyou(gettingon)”。中西方口語表達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差別,追根究底是因為其各自不同的文化習慣決定的。

(五)掌握更多的翻譯理論和技巧

優秀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庆元县| 花垣县| 灵山县| 阿勒泰市| 浮山县| 南召县| 四会市| 鲜城| 施秉县| 淳安县| 邵阳县| 井研县| 新和县| 佛学| 同德县| 荃湾区| 板桥市| 固原市| 江达县| 桦川县| 和林格尔县| 邢台县| 湟源县| 文山县| 三台县| 陆河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临沂市| 彭泽县| 西乌珠穆沁旗| 福州市| 乌兰浩特市| 敖汉旗| 洛扎县| 江西省| 杨浦区| 博客| 武宣县| 庆元县| 甘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