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7 18:08: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多樣性的好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森林經營;林業發展;作用
在可持續發展觀念提出以后,林業的指導思想由“木材永續利用”發展到“森林可持續經營”。林業的核心問題由永續利用變成森林經營。森林經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目的是培育健康的、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跨度是森林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原則是模擬自然生長發育過程;重點是森林經營計劃的作用。森林經營是林業發展的重點工作,在提高森林質量、維護森林生物多樣性、增加森林碳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有效提高森林質量
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植樹造林,人工林面積大幅增加,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沒有足夠重視中幼林撫育等森林經營工作,出現“重采輕育、重造輕撫、重量輕質”的現象,導致森林質量低下、森林火災及病蟲害頻發,嚴重影響森林生態效能的發揮,甚至導致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森林長期缺乏撫育經營,生長不良,單位面積蓄積量低。有資料表明,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森林質量的降低。
2.維護森林生物多樣性
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和地球生態系統持續發展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森林生物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森林質量的重要指標,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會促進生態系統功能的優化,而正確的森林經營與森林生物多樣性存在密切關系。以往的森林經營措施對生物多樣性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破壞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營造人工林,不利于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二是以營造速生豐產型的人工純林為主,缺乏對森林物種多樣性的保護;三是經營目的性強,形成單一物種組成的森林景觀,造成生物遺傳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的減退。就撫育經營而言,不同的間伐強度或間伐方式對生物多樣性均有影響。科學合理的運用森林經營措施,既是維護森林多樣性的手段,也是現代林業建設的需求。
3.增加森林碳匯效能
碳匯林業是現代林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固碳釋氧,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貯存下來,國際上稱之為“碳匯”。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穩定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3噸。我國現有1.05億公頃中幼齡林,其中近5000萬公頃急需開展撫育經營,因此,加大對現有森林的撫育經營力度,全面提高森林質量,才是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森林碳匯的根本途徑。
4.如何開展森林經營
4.1運用近自然林業的森林經營理念
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是1898年由德國林學家Gayer提出的。近自然經營理念是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動力,旨在不破壞森林生態系統固有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選擇科學合理的森林經營方式,按照森林本身的適應性,結合氣候、土壤等環境因子而進行經營活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森林經營過程中,近自然理念強調以現有林為基礎,根據林木生境,按照森林演化規律,采取恰到好處的經營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系統穩定性,又有利于合理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
4.2培育森林的基本方法
根據森林資源現狀,可以補充目的樹種,即補植補造,可以清除干擾木,即各種類型的采伐。不能把森林經營簡單地理解為撫育采伐,森林經營原則是模擬自然過程,森林的自然過程是連續覆蓋的過程,最后由頂級樹種和伴生樹種形成穩定群落。我們就要模擬這個過程,培育目的樹、保留伴生樹、清除干擾木和病腐木,把更多的自然資源用于目的樹種的培育,增強森林活力和健康。
4.3采取不同的森林經營措施
森林的多樣性決定經營措施的多樣性。根據各類森林的生長發育規律,確定正確的森林經營措施,既需要實踐經驗也需要理論知識。什么時候栽什么樹,什么時候采什么樹、采多少,要有一個長期計劃,這是森林經營方案的重要內容和具體工作。
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從事有機農業,發展有機食品的意義不僅僅停留在“人類健康”這一單獨的概念上。如果沒有土壤的健康,那么生態系統的健康和持續發展,以及人類健康就失去了根基。如果沒有利益共享的公平保障,包括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共享,則有機農業就不可能持續發展。為此,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制定了有機農業的四項基本原則,即健康原則、生態原則、公平原則和關愛原則。這些原則是有機農業得以成長和發展的根基。在開展有機農業事業時應當將這些原則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缺一不可。我們也應當從有機農業的四大原則出發,全面、正確地理解發展有機農業及推動有機食品的意義。這樣才能避免以偏概全,也才能確保有機農業運動有持續的發展動力。
直機農業為我們做出了哪些貢獻?
有機農業有利于保障人類健康
良好的營養對保持健康和預防疾病是極為重要的。由于有機食品具有較高的營養質量和含量,無農藥殘留或僅有很低的農藥殘留,所以在促進人類健康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與常規方式生產的農產品相比,有機農產品水分含量較低,并持有較高的營養濃度,含有豐富的鐵、鎂、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含有比較均衡的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有機畜禽養殖通過保證動物高質量的、均衡的飲食和符合動物的行為和生理需要的環境來使動物的健康和福利最優化。因此有機方式養殖的動物具有更好的整體健康狀況,具有更強的抵御感染及攜帶疾病(例如瘋牛病)風險的能力,具有更低的飽和/不飽和脂肪比。因此,支持有機農業意味著支持人類健康。消費者應當支持有機運動,選擇有機食品。農場主應該從事有機種植。政府應該鼓勵有機農業和鼓勵采購有機產品。而研究人員則應該使用新的綜合的研究方法,繼續探索有機食品在促進人體健康和安全方面的作用。
有機農業有利于推動農村持續發展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現代農業的生產模式使大量農民放棄耕作離開農村,而越來越多的地方則僅依賴種植一些需要大規模資本投入的作物,投入成本居高不下,而產品價格不斷走低,也迫使農民離開土地,從而使長久累積的傳統農業知識和經驗失去傳承。
依賴大量農藥化肥的單一栽培引起了土地荒漠化和鹽堿化,并造成土壤污染及水污染,導致可耕地的減少,生物多樣性的弱化,甚至物種的滅絕。
有機農業通過實踐證明其有利于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農民可以享受到有機農業的成果,城市居民也會一并受益。
有機農業將農民擺在農業生產戰略的中心地位,將決策權回歸給農民,保障他們處置自有資源的權力,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有機農業減少使用農機及農用化學品,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提高了勞動力報酬。
有機農業有利于保障世界的糧食供應
有機農業通過經常輸入有機質、持續的土壤覆蓋、作物輪作和間作來維持和構建肥沃的活性土壤,從而提高土壤肥力。有機農業通過土壤的高有機質含量和持久的土壤覆蓋來提高土壤的滲透率和持水量,大大減少灌溉需水量。還可通過有機農林復合體系創建適當的小氣候,來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消耗和由此引發的土壤鹽漬化,增加土壤的持水量,降低水的蒸發。有機農業對土壤肥力有積極的影響,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有效養分。長期開展有機農業可以增強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使當地的農業病蟲害防治進入一種積極預防而不是消極應付的狀態。
有機農業能使當地的農民、漁民和牧民在食物上實現自給自足,可以減少農民的債務和增加勞動收入。有機農業可以維持作物的遺傳多樣性來適應氣候的變化,維持和強化環境功能,增強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獲得足夠豐富和優質的食物以維持健康而有活力的生活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權利。有很多實例表明有機農業能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可持續生活。
在發展中國家,以有機原則為基礎開展的農業正在更多地被看作是減少貧困與建立食品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手段。為了使有機農業能更好地為食品保障服務,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需要有來自政府的全力的支持和適當的政策。世界糧農組織(FAO)、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以及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等都在支持并幫助有機農業的發展,使其成為保障世界上每個人都能獲得健康食品的重要手段。
有機農業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即地球上不同的生命形態,是所有農業生產的基礎。從我們的食物到我們的生產所依靠的生態功能都是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有機農業的實踐研究表明:有機農業系統可以增加農場中野生生物的數量和種類促進高水平的農業多樣性,維持健康的土壤以及土壤動物種群。有機農業可以高效率地利用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緩全球變暖。
有機農業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式,這種保護措施包括:將支持有機農業作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政策,停止對會導致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常規農業的不恰當補貼,并在農業中引人“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開展研究和轉化成果來樹立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的有機農場的長期典型,并在農民和技術員中推廣和交流成功的技術;在市場宣傳有機產品時強調有機農業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好處;保護和幫助農民開展種子的培育、交換、銷售和保存。
有機農業有利于減緩和應對氣候變化
常規農業加劇了氣候變化,因為所使用的化學合成肥料和農藥的生產需要大量的能源。使用過量的氮肥釋放出氧化亞氮。集約化家畜養殖產生過多的糞肥和甲烷。依賴于外部以豆類為主要成分的動物飼料,往往需要經過數千公里的運輸,消耗大量能源。常規農業通過持續消耗土地中的養分來達到持續生產。常規農業中的毀林開荒,導致熱帶雨林等大面積自然資源的消失,而“刀耕火種”式的落后農業則在焚燒植被時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凡此種種,都減少了碳的儲存,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從而加劇了氣候變化。
有機農業通過在土壤中積累有機質,以及鼓勵農林復合生產等途徑,使養分流失遠遠低于常規農業。在土壤和植物體中儲存碳素,吸收了更多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有機農業可以更好地防止養分和水分流失,同時改良土壤結構,從而使土壤更能承受水澇、干旱和土壤退化。有機農業保護種子和作物的多樣性,從而增加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有機農業維護生物和作物的多樣性,還可以幫助農民建立起新的耕作制度,以適應氣候的變化。農民采用有機方式生產,就是在增強農場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消費者選購本地栽培的有機產品,也是在為降低氣候變化的影響作貢獻。
毫無疑問,保護人類的健康是發展有機農業的初始動力,至今這還是有機農業運動的主要目的之一。但隨著有機農業運動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接受更為全面的有機農業的四個基本原則。
1.1穩定性缺乏保障,無性系選育的力度有待提升
第一,存在經營品系選擇十分單一問題,導致桉樹人工林的穩定性下降。作為我國主要的一個商品用材林的生產基地,近年來廣西桉樹人工林獲得迅猛發展。同時,其在品種選擇上十分單一,加之經營面積大,容易導致生物的多樣性和遺傳基因窄化,種植上受制于桉樹品系的局限性,林分的穩定性降低。例如,廣林-29號是較為耐寒的桉樹品種,具有抗病能力強和生長速度快的特點,但難以滿足高海拔種植之需求。第二,由于發展需求,原先的500米海拔的桉樹林種植極限被打破,在防風耐寒等桉樹品系研究缺乏情況下,其發展受到制約。
1.2桉樹人工林的發展缺乏系統管理,發展上存在社會爭議
桉樹人工林發展上缺乏統一和規劃,亟需進行系統化的管理。桉樹投資熱吸引眾多社會企業等進行桉樹人工林的營造,但由于對于什么地方能夠種植,如何種植等問題不甚了解,單一的盲目投資使得許多不適合桉樹種植的地方種植桉樹,容易形成大量的低產林。同時,單一品系的大面積經營,增加了桉樹林受蟲災的風險,無形中增加投資風險。此外,社會各界對于桉樹人工林的發展普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桉樹材質好且速生豐產,應該進行大力發展,另一觀點與之截然相反,從桉樹生產快,消耗的土地肥力大,易致使地力下降等問題。兩種觀點的對弈勢必不利于桉樹的可持續經營。2.3桉樹人工林存在地力下降、水土保持體系建設短缺問題桉樹具有速生性的特點,長期經營桉樹林的地區,容易存在土壤養分虧損,林地地力下降等問題。同時,由于基本煉過山,在外的山地表土和帶狀墾帶的撫育方法,容易造成林地水土流失問題。當前營林生產當中,桉樹人工林的水土保持體系建設短缺,有必要尋找、使用切實有效的水土保護方法。
2桉樹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的造林措施
2.1采取科學合理的種植方式,確保穩定性
桉樹人工林的種植,既要發揮人工林的比較優勢,確保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又要確保人工林的穩定性,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種植方式,緩和這一矛盾。首先,應當充分的認識到,造林前的整地是進行森林土壤管理之重要措施,適當地提升整地的規格有助于改善土壤條件,促進林木的生長。同時,合理施肥有助于為幼苗的快速成長提供充足養分,且提升土壤肥力。其次,造林后到郁閉前進行適當的除草撫育有助于改良林木生長的環境,加快林分郁閉成林的速度,并保護林分之生物多樣性。例如,不同的整地方式對于土壤的理化性質變化存在影響,綜合全墾、帶墾、穴墾這幾種不同的整地方式對于桉樹生長存在的影響,加之從造林的成本上考慮,桉樹人工林適合進行穴墾。穴墾保留林地植被,是對局部進行翻土,能夠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現象,加之桉樹林郁閉成林后枯枝落葉不斷分解積累養分,以及植被對地力起到改良作用,因此有助于穴墾改善林地的理化性質,促進林地的可持續經營。此外,應當注意采取多個無性系搭配,進行塊狀混交造林。
2.2提高桉樹人工林的經營管理方式,培肥地力,完善水土保持體系
第一,應當提高桉樹人工林的經營管理方式,培肥地力。經營管理過程中應降低撫育強度,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和肥力,保護表土水分,確保植物生存環境良好。施肥是補充桉樹人工林林地養分虧損,確保林地地力的營養平衡,保障桉樹可持續生長的一個重要措施。當前多使用P、N、K肥進行桉樹施肥,在具體選擇哪種肥料得以最大限度提升桉樹的生產力,則需要進行研究和商討。從而,確保林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第二,應當完善水土保持體系,最大限度的減少水土流失。例如,根據桉樹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降低導致的水土流失嚴重等現象,適當提升林地的生物多樣性,同時注意林下植被過度發育導致經營樹種的生產力和生物量降低而導致人工林的比較優勢減弱的問題,確保林地的可持續經營。
2.3采取免煉山的耕作方式,避免環境污染,凈化空氣和水質
傳統的煉山耕作方式,導致森林植被銳減,產生的煙霧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氣、CO2,CN、CO化合物等,容易導致嚴重的空氣污染;大面積的煉山造成水土流失情況加劇,下游河流的河流流量和淤積增加,河流的混濁度和N、P、陽離子增加,水質變差。根據實踐證明,采取免煉山的耕作方式,不會影響桉樹造林的生產量。因此,有必要改變傳統的煉山耕作,避免環境污染,凈化空氣和水質。具體上,首先進行林地清理,在大喬木采伐后,依據行距將種植帶上的芒草、雜灌等雜物沿著等高線堆放于行間,清理出一定寬度的無草帶;其次,按照品字排練植穴,穴底規格依據設定的處理好,將植穴點的翻起的表土泥塊砌成擋土墩以利保持水土;第三,往穴中施基肥,并將肥料和泥土混合均勻,撫并噴除草劑。
2.4正確引導以避免爭議,確保可持續經營措施落實到位
對于桉樹人工林發展存在的好處和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政府的職能部門應當組織有關方面的專家進行充分研討和論證,堅持正確正面的輿論導向,通過實踐逐步減少乃至消除存在的社會爭議,確保桉樹人工林的可持續經營措施落實到位。此外,當前我國處于桉樹人工林的大發展期,進行大規模的人工林基地規劃,確保林地經營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為桉樹人工林的可持續經營提供制度保障。
3結語
內容提要: “生物剽竊”是近些年國際環境法和國際知識產權法的熱點問題之一。來源于發展中國家傳統社區、組織或族群的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給發達國家的商業機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是資源所有者卻很難分享其利益。先從引入“生物剽竊”的含義和國內外現狀入手,分析現有國際法在對抗“生物剽竊”問題上的不足,提出在現有專利法律體制下保護遺傳資源的設想,最后分析我國防治“生物剽竊”的立法現狀和可以采取的對策。
為了獲取高額的經濟利益,發達國家不惜踏遍世界每個角落去獲取生物資源和傳統知識,并加以商業化利用,將由此產生的技術申請知識產權作為自己的稀有財產加以保護,于是便產生了“生物剽竊”的問題。
一、“生物剽竊”的含義及現狀
(一)“生物剽竊”的含義和特征
1.“生物剽竊”的含義
對于什么是“生物剽竊”,國內外不同學者對其的不同概括散見于各種學術論文和著作中,不同的定義有不同的側重點。
有些定義強調行為的“未經許可”或行為本身的“不恰當”。如有人將其定義為未經來源地社區的知情同意(其中知情同意還包括達成惠益分享的安排)而獲取當地生物多樣性資源(或和與之相關的傳統知識)的行為[1]。牛津英語辭典將生物剽竊定義為:被認為是對發展中國家的一種剝削的生物勘探(About Biopiracy參見http://www.captainhookawards.org/biopiracy.最后訪問:2006年4月。)。海外還有一些學者將生物剽竊界定為:“來自先進國家跨國公司或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前往南方國家取用遺傳資源后,回國取得相關專利或進行其他商業利用,卻未對該南方國家及當地住民給與適當的補償或回饋”[2]。
這一類描述雖然能呈現出生物剽竊的客體及其因“未經同意”而導致的“不適當性”,卻仍然過于籠統,沒有說明獲取遺傳資源以后做何用途;或者只說明了獲取行為“未予以補償”,而沒有對隨后的專利申請是否正當做出判斷。
另外一些定義側重強調將獲取的資源為基礎的成果“去申請專利”,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下,將成果合法地納入自己的財產權范圍下這一行為。如有人將其概括為“未加補償的商業化利用發展中國家的生物資源或者相關的傳統知識,以及為基于這些知識或者資源的所謂發明辦理專利這類行為”[3]。
筆者認為,所謂“生物剽竊”,一般是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研究機構以及其他有關生物產業的機構憑借其生物技術上的優勢,未經資源擁有國及土著和地方社區的許可和同意并在缺乏補償和利益分享的情況下,利用這些國家豐富的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在物種、糧食和醫藥等領域進行研究和用于商業開發,進而利用西方現行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主張財產權,完全不考慮資源提供國/者的利益而獨自獲利的行為。
2.“生物剽竊”的行為表現
牛津大學博士、利茲大學法學院國際政治教授、牛津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資深成員Graham Dutfield教授采取列舉的形式羅列出生物剽竊的行為表現[4],具體如下:
表現之一,透過專利制度對于遺傳資源及/或傳統知識的竊取或濫用。
就遺傳資源部分,行為包括:
第一,直接以該資源申請或取得專利;
第二,以該資源提純以后的產物申請或取得專利;
第三,以該資源的衍生物申請或取得專利。
表現之二,基于商業目的而對遺傳資源或傳統知識進行未經許可的收集。
就遺傳資源部分,行為包括:
第一,未經許可而萃取或使用自然狀態下的遺傳資源;
第二,未經許可而萃取或使用智能與某個特定的社區才能獲得的遺傳資源;
第三,違反一個國家關于遺傳資源的取得和惠益分享的國內法而取得并輸出該國的遺傳資源;
第四,在缺乏遺傳資源相關法律的國家,未經許可而進行的上述行為;
第五,通過與資源提供者進行不平等的剝削性質的交易而獲取的遺傳資源;
第六,在明知交易帶有剝削性質的前提下,取得專利權而獲取的遺傳資源。
筆者認為,Graham Dutfield教授的列舉式表述是比較科學全面的,如果簡化表達方式,一個行為我們可以稱其為“生物剽竊”行為,該行為至少應該具備三個行為表現:一是未經同意或許可的收集或獲取;二是加以研究開發;三是去申請專利。
(二)“生物剽竊”的當今現狀
1.“生物剽竊”在世界范圍內的現狀
對遺傳資源的爭奪是一個隱性的市場,最終浮出水面的只是其中的絕對少數,大量的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存留的獨特的基因族群(由于先天人文或地理因素,以及經濟的貧困、交通的不便、現代工業化影響的微弱等原因造成的特定種群發展的純正與獨立性。)和基因資源,在各類名目的遮掩之下,在冥冥之中轉化成為了科技發達國家的專利成果以賺取高額利潤。而這一切,往往是基因所有者意料之外的,或者干脆是其未知的。
厄瓜多爾叢林番茄紅素案:數個世紀以來,亞馬遜地區的印第安人一直使用厄瓜多爾叢林中的一種名為tamate的小型圓柱狀西紅柿來治療癌癥。一個跨國藥品公司調查到了這一傳統知識,遂開始了對tamate的開發研究,并分離出了其中的活性成分———番茄紅素(lycopene)。現在,該公司正在這一癌癥治療產品的銷售中不斷獲利。而提供這些傳統知識的國家和人們則并沒有從這種本屬于他們所有的知識中獲得任何經濟利益[5]。
死藤水案:一個叫做Loren S.Miller的美國科學家于1984年11月7日提交了一份植物專利申請并于1986年6月17日獲得了第5751號美國植物專利。該專利聲稱發明了一種新的藤皮植物,定名為“Da Vine”,該植物的“藥用價值”顯著。Miller還在其專利申請中宣稱他是在一個南美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家庭花園里獲得這種植物的樣本的。1994年,亞馬遜盆地土著組織協調機構(COICA)發現了Miller的這項專利。亞馬遜地區的土著居民開始抵制這一專利,理由在于它使私人竊取了屬于亞馬遜地區眾多土著居民的神圣的、用于宗教和治病儀式的名為Banisteriopsis caapi的藤本植物(數個世紀以來,亞馬遜盆地土著部落的薩滿教道士用一種名為Banisteriopsis caapi的藤本植物的樹皮,混入其他熱帶雨林植物,來制造一種稱為死藤水(ayahuasca)的具有致幻作用的飲料。這種飲料被廣泛應用在宗教及治療儀式上,用以診斷和治療疾病、與神靈相會及占卜未來。在蓋丘亞族語言中,ayahuasca意為“神靈的葡萄樹”。按照傳統,死藤水只能在薩滿教道士的指導下才能制作和使用。當地土著居民把這種植物看成是其宗教和文化的象征。)并獲得了專利權。1999年3月30日,國際環境法律中心(CIEL)代表亞馬遜地區的兩個印第安人組織———COICA以和亞馬遜民族及其環境聯盟(Amazon Coalition)———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了對該植物專利的再審請求。隨后,美國專利局駁回了Miller的這項植物專利。然而,2000年,美國專利局伊Miller的申請,對這項專利進行再審,最終還是恢復了這項專利[6]。
糖尿病治療專利案:2002年2月26日,英國劍橋的phytopharm股份上市公司獲得了一項專利號為6350475的美國專利。這項專利應用北非的一種藥用植物Artemisia judaica的萃取物來治療糖尿病。比較特別的是,該專利申請文件已清楚地表明:Artemisia judaic在利比亞傳統醫藥知識中是作為治療“消耗性疾病”(主要就是糖尿病)的浸劑使用的。也就是說,在授予專利權之前,申請文件中已經表明這項技術原先已經存在并且在一些社區中廣為使用的,這種缺乏“新穎性”的專利申請美國專利商標局仍然予以授權[7]。
減肥藥專利案:非洲南部出產一種植物,當地土著居民通過咀嚼這種植物來抑制饑餓、止渴和提高注意力,英國制藥公司從中提取抑制食欲的化合物制成治療肥胖的強效新藥,從該藥物的授權生產中獲得了高額使用費,而一直保存種植這種植物的土著人沒有任何利益回報[7]。
清潔劑蛋白酶案:博果爾湖位于非洲的肯尼亞,世代在湖邊居住的當地人認為博果爾湖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有小病小痛的人只要在湖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醫治,人們的壓力和心緒不寧也可以被湖水沖走。美國寶潔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美國Genencor公司長期為寶潔銷往全球的清潔劑產品提供起重要作用的蛋白酶。這種能使臟衣服變白的酶是該公司從一個到當地進行勘探的勘探隊手中買回了含有這種酶的微生物并拿回公司的實驗室研究,發現了酶并申請了專利,而他們沒有給當地居民任何利益和補償[6]。
2.我國遭受“生物剽竊”的現狀
在基因資源的全球爭奪中,中國又成為了一個焦點。中國是全球12個“高度生物多樣性國家”之一,豐富的遺傳資源是中國非常顯著的優勢。中國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國,也有世界最大的疾病人群,適合進行基因組多樣性的研究,特別是與疾病相關的藥物研究。中國是個具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有的基因。中國一些地方居民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一些生活習慣也為遺傳資源的采集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在一些相對邊遠的地區,至今還保存著小國寡民、不相往來的習俗,當地居民世代生活在一個村子里,遷徙較少,這就保持了當地基因資源的純正性,較少受到外來基因的干擾。這些都使我國處于基因資源爭奪目標陣地的前沿,中國遭受生物剽竊的案例不勝枚舉。
南橘北枳———這個傳承千年的故事,在全球化時代又有了新的注解。云南的獼猴桃,到了新西蘭稍加改進,變成奇異果(kiwi fruit)。目前,新西蘭奇異果出口量占國際市場70%的份額,而原產地中國卻分文未獲。不僅如此,甚至連我們自己都開始使用“奇異果”這個稱謂(我國國產飲料“匯源果汁”在果汁名稱和成分的描述上,已經使用“奇異果”的稱謂。)。
北京小黑豆,到了美國被重新培育出新品種,不僅解決了毀滅性的線蟲病,還壟斷了國際市場,而中國每年反倒要從美國進口2000多萬噸大豆。
截至2002年6月30日,美國公布從中國引進植物資源932種20140份,其中大豆4452份(含野生大豆168份),而中國官方同意提供的僅2177份(不含野生大豆)(數據來源:http://www.bioon.com/biology/class18/169448.shtml.最后訪問:2009年12月。)。北京小黑豆,到了美國被重新培育出新品種,不僅解決了毀滅性的線蟲病,還壟斷了國際市場,而中國每年反倒要從美國進口2000多萬噸大豆。
中國在藥品方面遭受“生物剽竊”的典型案例是金龍膠囊案。據有關報道,1999年5月,美國聯邦藥品管理局下屬研究所從事基因工程研究的專家Narda Zein與中國癌癥基金會北京鮮藥中心的李建生以“共同開發在美國市場推廣”為名進行合作,將李建生20余年的科研成果———抗癌新藥“金龍膠囊”中極具價值的中藥活性成分竊取,并進而將其發明權賣給了瑞士醫藥巨頭諾華公司。這是目前中國已知最大的中藥秘方遭剽竊事件,估計給中國帶來的損失可達20億元人民幣(消息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d/81315.html.最后訪問:2009年12月。)。
2002年3月28日,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下設的“人體研究保護局”,向哈佛等機構提出質疑,原因是他們在中國進行的15個人類基因研究項目存在“廣泛而嚴重的違規”行為,在采集當地居民血樣的時候,用一塊黑布蒙住被采集人的胳膊,使被采集人不知道自己究竟被抽取了多少血樣。哈佛的這個項目是在一名叫徐希平的中國學者的協助和參與下進行的。自1995年以來,在徐教授的協助下,安徽大別山附近數以萬計的百姓為哈佛大學與中國的合作項目“貢獻”了血樣,這些血樣進了哈佛基因庫,最終通過一系列的項目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哮喘病、糖尿病、高血壓、人類生育、煙癮、肥胖癥、骨質疏松癥、精神分裂癥以及孿生兒研究。由于這些血樣對研究和開發藥物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徐希平的研究小組獲得了國外大筆的研究經費,哈佛大學獲取了上百萬元的聯邦贊助和私人投資。然而,采集血樣時該項目允諾當地居民的免費體檢、后續治療和醫療保健項目卻從未兌現[8]。
一份由云南省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研究會所作的調查報告發現,在云南省和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總是有形形的研究隊進行生物勘探。而這些生物勘探往往不經當地居民的事先知情同意,更不包括一些關于共同商量遺傳資源交換條件的內容。這份報告說遺傳資源領域(如水稻種植、畜牧業、醫藥開發、植物調查)都涉及眾多利益群體,可是,各個利益群體對公平的獲取條件和惠益分享辦法意識很薄弱。特別是有許多利益群體與村民沒有直接的接觸,甚至調查方案中都沒有包括任何能夠保證信息提供者的知情同意權的措施。研究人員大多從自己單位的利益出發來考慮保護措施和研究方案,對祖祖輩輩保護地方遺傳資源的少數民族村民的權益和利益考慮得不多[1]。
二、現有國際法在對抗“生物剽竊”問題上的不足
(一)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層面
1.國家主權原則及弊端
國家主權原則主要體現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第15條第1款,即:承認國家對其自然資源享有的主權,國家政府有權管轄對遺傳資源的獲取,并受國內法規制。
國家主權原則的立法主旨是賦予處于弱勢的國家(通常是基因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對其基因資源的主權,以對抗發達國家研究機構與企業的任意無償掠奪,使兩極的實力相對比較持衡,從而最終促進資源的保護和利益的公平分配。賦予基因資源來源國以國家主權,能解決沒有主權而“任人宰割”、無償流失的混亂局面,它有權力和實力來維護基因資源持有人的正當利益,確立基因資源的國家主權,填補了原先模糊無主權地位的空白。但是國家主權的主體是國家而非某些群體、團體或社區,所以確立國家主權原則的同時,也泯滅了個人和族群獲得主權的可能性。
我們知道,基因資源的獲取大多數只是來源于某一個國家的某一個少數的或者特殊的群體,而并非來源于這個國家整體或者大多數人。所以,所得的利益來源于某一特定群體也應據其特殊需要被使用于特定群體,而不應簡單收歸國家管理統籌規劃或者收歸這個國家的財政所有,尤其是當特定基因族群存在自治政府管理機構時,一味地強調國家主權而忽視族群主權將帶來權益的重度傾斜。以國家為資源所有者,所獲的利益往往最終用于國家相關項目的公益事業(彰顯的價值在于利益的最終“惠及大眾”),對于具體的個人而言,所得利益就變得遙遠而不可觸及。況且資源的真正持有人在資源被使用的時候可能處于完全不知情的狀態,利益如果真的收歸整個國家所有,他們也不必然會得到真正的好處。因為資源所有人在自己國家對研究機構的談判中可能不是必要的一方,他們甚至不一定了解談判內容的含義,也不一定了解現代專利或者知識產權制度,如果他們就研究或談判內容不被善意告知,可能就會自始至終地“蒙在鼓里”,上述安徽大別山采集血樣案件就或多或少是這種情況。
在國家主權原則下,基因資源所有者所“知情”、“同意”的基因科學研究,首先可能會對他們的宗教信仰、隱私造成潛在的侵犯,因為一旦同意,其基因資源就再也不在其掌控的范圍內,同意被使用后的基因資源就處于“失控”的狀態;其次,當侵犯現實地出現的時候,他們無力阻止侵犯的進一步擴散和蔓延,更無法收回基因資源,因為在基因資源國家主權的情況下,相關授權國家管理機構已經作出了“主權同意”,這種“主權同意”在研究機構已經投入資金著手進行研究的時候是可能“禁止反言”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國家的主權強化、族群的主權弱化,有時可能是背離在資源之上設立主權的初衷的。這就是國家主權原則的弊端。我們應該看到,國家主權原則雖有弊端,但是如果取消該原則,社區、族群更加無力和以科技武裝了的發達國家研究團體抗衡,那“生物剽竊”發生的可能性則更大。所以在目前的體制下,國家主權原則仍不失為相對較好的一種制度選擇。
2.事先知情同意原則的法律漏洞
事先知情同意原則主要體現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第15條第4款,規定:對遺傳資源的獲取應當建立在雙邊同意條款的基礎之上,尤其是資源提供方(通常是發展中國家的遺傳資源持有人)的事先知情同意。
如上事先知情同意要求研究國在證明已經取得來源國的知情同意,提交證據或者來源證明書,這種做法其實是有漏洞的。公約要求“知情同意”,現實中多是形式上的“知情”并“同意”,鮮有實質上的“知情同意”。
首先,公約規定的是“事先”的同意而非事后補充的同意表示,也就是說時間上要先于獲取基因資源。許多研究機構在獲取基因資源時不乏有投機心理,事先沒有履行“同意”程序,總是在事情快被批露時,才慌慌忙忙補上所謂的“同意”。做出同意的實質在于基因資源的在合法的前提下有效轉讓,約束基因資源的無序化流動,當基因資源的獲取或流動已成事實的時候,補充形成的“同意”就遠離了法規制定者的初衷,可以說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次,是“知情”的基礎上的同意而非不知情、糊里糊涂或被欺騙做出的同意或者僅有一個書面的同意的意思表示,很多時候,得到遺傳資源所有人的一個關于“同意”的簽名或者聲明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基因持有者很多尚未完全融入現代文明社會,不能明白或者理解很多條款的涵義或者不能完全理解他們所做出的“同意”的法律和現實后果,在一些研究機構或組織的“引導”下做出了這樣的“同意”的意思表示。
公約對上述如何確保“同意”是“事先”在真實“知情”的情況下做出的,沒有給出指導意見和方案,不能不說是一個法律漏洞或空白。另外,對于同意的具體范圍應予以界定,規定同意的內容是什么,而禁止或限制采取籠統概括的一攬子同意條款。形式上的“知情同意書”很容易達成并獲得資源所有者的同意簽字,但實質上的知情同意,在現實已有的遺傳資源轉讓的事例中,是很少完全滿足的。在不完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做出的同意,對需求資源的一方是有利的,因為他們所需要的就是一紙許可后的自由使用,盡量減少煩瑣的程序和降低被拒絕的風險,是他們的宗旨,因此,他們可能會希望簽訂一次性的一攬子的同意書;而對于資源的所有者,不“知情”的同意,所遭受的損失。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失意,更有宗教與文化上的侵犯,尊嚴上的詆毀,以及對族群子孫后代所應擔當義務的不能履行,這些都是與國際人權法精神相違背的。因此,公約應該將所獲取的基因資源將用于什么樣的研究、預期的成果是什么、對資源所有者可能帶來的危害和其他風險、用于指定項目研究之后基因資源的處理、進行研究的時間與地點等等,所有影響到基因資源提供方做出是否同意貢獻資源決策時考慮的因素,都應納入其應“知情”的范疇,“同意”還應是具體明確的,對基因資源的轉讓做出了什么方面的同意,應讓人一目了然,尤其是要禁止籠統的“一攬子”同意,防止基因資源用于其他項目進行二次研究的永久同意[8]。
3.惠益分享原則停留在口號的層面
《生物多樣性公約》對利益分享的規定是“鼓勵”性的倡導條款,沒有詳細的、強制性的法律條文,因此在利益分享的實現機制上難以得到強有力的保障,這也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軟法”地位所不可避免的。
(二)TRIPs協議層面
1995年生效的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和2000年6月通過的《專利法條約》,在專利保護范圍和專利申請等方面的協調取得了新的進展。但是TRIPs協議要求所有國家采納相同的專利保護體制,不管它們是否對發展中國家適用,都要服從主導性工業化經濟中設定的標準。也就是說,在“生物剽竊”這個問題上,TRIPs的主張是不管遺傳資源的來源國還是開發利用國,都應該采取同等水平的專利保護體制,即使一項專利所依賴的遺傳資源是取得于發展中國家的,只要這項專利被授權,發展中國家就應遵守TRIPs的條約義務而對這項專利加以保護。
TRIPs協議在關于技術轉讓的問題,公平享有生物多樣性利益,以及國內專利權保護協議三個方面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存在沖突(此部分內容參考祁民、胡峰:《TRIPs框架下的生物剽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載《求索》2007年10月。):
關于知識產權是否方便了技術(包括利用遺傳資源的生物技術)的傳播和轉讓的問題是存在分歧的。盡管知識產權本身對于鼓勵創新是很有必要的,但知識產權對技術的轉讓尤其是基于遺傳資源產生的技術的轉讓可能導致負面影響。例如在植物遺傳資源領域,有人擔心知識產權制度會使工業化國家的種子公司同提供遺傳資源的國家和村社之間的回報差距更加惡化。對于后者來說,專利品種貴得讓人不敢問津。我們目前還很難看出,在TRIPs體系下,遺傳資源所有者如何實現公平享有開發生物多樣性利益的要求。
TRIPs協議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利益分享問題上是存在根本矛盾的。問題在于,由于知識產權的專有性,一旦獲得專利,在TRIPs的規定下可能很少或沒有依據來分配生物多樣性的利益。TRIPs簽署的專利制度更照顧那些個人和私營機構,授予他們“權力”,包括對產品和知識的支配權。建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防止盜用或“生物剽竊”,而TRIPs卻允許這種盜用行為的存在。同時,在TRIPs中,并不存在要求專利所有者同原產國和社會分享包括生物資源或相關知識在內的利益的規定。實際上,在TRIPs體系下,當個人或公司在另外一個國家獲得原產國的基于生物資源的專利或相關知識時,原產國幾乎無權行使分配利益的權利,這是和生物多樣性公約根本矛盾的。TRIPs允許各國拒絕為植物、動物以及生物加工授予專利,但這是有一定條件的。為了不讓這些事物獲得專利,“成員國應當以專利形式或通過有效的、獨一無二的制度對植物多樣性進行保護”。其中并沒有進一步明確這種“有效的獨一無二的”制度到底是什么。對于這個獨一無二的制度的很多批評都認為它可能是對發達國家利益的一種偏護。
當然,TRIPs協議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這種沖突和他們本身的出發點和目標有關。TRIPs協議的目標是為了減少國際貿易中的扭曲與阻力,促進對知識產權的充分、有效保護。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目標是為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因此,在具體內容上,二者不可避免地表現出分歧。
三、在現有專利法律體制下保護遺傳資源的設想
(一)“關民理論”已經被納入國際法
“關民”這一倫理學思想簡單說來,就是對于一項權利,其利益相關方都應當分得一部分利益。
“關民”理論在一些國際公約中也有所體現。《關于獲取遺傳資源并公正和公平分享通過其利用所產生惠益的波恩準則》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為協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遺傳資源獲取和利益分享問題上的分歧,于2001年10月22到26日在德國波恩舉行不限名額的工作組會議并最終通過的文件。《波恩準則》把《生物多樣性公約》對利益分享的規定進一步具體化:在可分享利益的主體方面,規定“應根據在獲得事先知情同意后達成的共同商定條件,公正和公平地與那些經確定在資源管理、科研過程和/或商業化過程中做出了貢獻的方面分享惠益。這些方面可以包括政府、非政府或科研機構,以及地方社區和土著社區。筆者認為《波恩準則》在利益主體上的規定,正是和“關民”理論不謀而合的。
(二)有關“在先技術”的法律探討
關于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是否構成“在先權利”的問題,在“生物剽竊”視野下,這一問題的提出存在著尷尬和悖論:如果認為傳統知識是“在先技術”,那么按照專利法理論它就應該是進入了公有領域的,應該能夠為任何人所無償使用,這就為發達國家的研究機構無償獲取這些資源和知識,然后加以改造進而申請專利的“生物剽竊”行為提供了方便;如果不認為它是“在先權利”,會導致一些投機取巧者借助現代方便、迅捷的交通和通訊,竊取國外已經公開使用的知識,進而騙取專利權等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助長了“生物剽竊”;那如果認為其在社區內部的特定公有領域是“在先權利”,出了該社區就不是“在先權利”呢?這種做法對該知識所有者來說也是不利的———因為知識產權具有嚴格的地域性特征,專利法一般以國家、社會作為一個公共領域的基本單元。在現代社會里、社會之間,一項知識、技術如果對本社會的成員開放,許可其自由使用,則外來社會的成員在該社會中也享有同等的待遇。至于該成員離開原來社會到其他社會中以后,就離開了原先的那個對于文明社會是封閉的“特殊公有領域”而不再是“在先權利”,是否可以就該技術申請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就完全可以按照申請國的法律規定去執行了,因此,在此“認為其在社區內部的特定公有領域是‘在先權利’,出了該社區就不是‘在先權利’”假設成立的基礎上,發達國家的研究機構進入傳統社區獲取遺傳資源相關的傳統知識然后拿到本國研究進而申請知識產權保護的做法就完全是合法的了。
WIPO-IGC對在先技術的定義是申請日或優先權日以前,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以書面、口頭、展示或使用等任何方式公開的,公眾能夠獲得的信息,都應該構成在先技術。尚未對外部社會公開而僅在傳統社區內自由流轉、自由使用的知識的法律定性是較為有爭議的。筆者認為,這種傳統知識是一項特殊的在先權利,其特殊性在于不能認為其進入了公有領域為任何人所無償使用。傳統社區的傳統知識大多是在當地居民和大自然抗爭中形成下來的,是當地居民多年特有的生存方式的代表并且是他們繼續生活下去的物質基礎,而且,由于與現代文明社會交換較少,在這些知識的形成中,現代社會對其的作用微乎其微。按照很簡單的法律權利義務原理,現代社會現代文明并沒有對這種知識的形成有什么貢獻,因此這種知識雖然是一種在先權利,但是其并不是屬于整個文明社會公有的,并不能為社區以外的人所無償使用。在此知識基礎上技術創新,須征得該特殊群體(或者其屬國為其代表)的事先知情同意,并達成一致的分享利益安排后,才可進行專利申請。
(三)保護遺傳資源和惠益分享的模式探討
如前所述,《生物多樣性公約》對惠益分享原則的闡述更多地停留在口號的層面上,具體如何操作,公約沒有提及。但是根據公約的精神內涵可以看出,“惠益”是指基于遺傳資源的源產、提供和開發、利用之原因而應享受的有關利益。筆者分析了一些國家、地區、團體、社區的做法,認為可借鑒操作的惠益分享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研究結構與社區、部落簽訂合同約定權利義務的方式。
以協議和合同方式解決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是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極力主張的方式。應當說,合同方式有許多不足和限制,例如合同雙方當事人信息和能力等方面的不對稱很可能會影響合同的公平合理。這也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反對此合同方式的最重要理由。
第二,哥斯達黎加國家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德國默克醫藥公司(INBio-Merk)模式。
哥斯達黎加國家生物多樣性研究所(INBio)同默克(Merck)制藥公司簽訂了一個協議,INBio同意提供一萬份從植物、動物和土壤里提取的化學樣品給Merck,Merck在兩年內有分析這些樣品的獨占權,并且研制出來的藥品將在哥斯達黎加境內對這些藥品享有專利權。Merck付給INBio100萬美元現金和價值13萬5千美元的科學儀器,另外,Merck同意由INBio提供的任何一種樣品提純出來的化合物轉化為產品或以其為基礎加以改進的產品進入市場銷售后,將以該產品的全球銷售額為準向INBio支付許可費,許可條款中許可費的具體比例是保密的[9],除此之外,Merck還同意由INBio提取1%-3%的所有在哥斯達黎加研制的藥品的版稅。INBio收到款后,收入將會被運用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項目中。這一模式的前提條件是哥斯達黎加擁有一個穩定的政府以及不超過2%文盲率,所以有學者認為這不適用于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因為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法律有可能模糊和不穩定,而國外投資方所尋求的是一種穩定的投資環境,且監管這種投資的法律是清晰和可預見的。
第三,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模式。
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在全世界范圍內采集具有抗癌前景的天然樣品,然后把這些樣品運回美國的實驗室分析。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只承諾樣品的提供國可分享由這些天然樣品的商業化而得的許可使用費的一部分,并在美國的實驗室為這些國家派出的少數科學家提供培訓[10]。
撒滿制藥公司(Shaman)模式也是將天然樣品運回美國的實驗室。公司將通過它單獨設立的一個非贏利機構,向樣品提供國支付產品許可費,但是具體的數目沒有公開[10]。
第四,Coley-Thomas A.Kursar模式。
2002年10月的《生態和環境新領域》雜志介紹了美國猶他大學的Coley和她的丈夫Thomas A.Kursar帶領的巴拿馬和美國生物勘探人員,說明在發展中國家如何迅速建立藥物研發行業。
1998年,他們獲得了300萬美元的生物勘探經費,但他們沒有花在美國實驗室的研究工作上,而是用這筆經費資助巴拿馬當地的科學家分析他們的發現成果。Kursar寫道:“所有研究工作都是特許權不確定的問題,從而提供迅速而長期的收益。我們參與了收集過程,但僅此而已,所有高技術的事情都是由巴拿巴人完成的。”
現在巴拿馬已擁有6個新實驗室,共67名研究人員從事生物鑒定及毒性和藥效試驗工作。而且因為巴拿馬的實驗室擁有知識產權,他們有資格授權給國外制藥公司,從而迅速獲利[11]。
第五,國際生物多樣性合作組織(ICBG)模式。在國際生物多樣性合作組織(ICBG)模式下,天然樣品的提取物將被運到美國的醫藥公司以做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資源國所得到的回報是:大約1-3%的使用許可費,以及為其提供有限的科學家的培訓[11]。
第六,印度可持續技術和制度研究會(SRISTI)和美國華盛頓州印第安土拉里(Tulalip)部落數據庫保護(Data Protec-tion)制度。
為了防止發達國家研究機構對傳統社區的多年沿用的遺傳資源稍加改動就拿去申請專利進行壟斷和獲得高額的專利報酬,對傳統社區使用多年的“在先技術”進行標記非常重要。印度和一些國家認識到將以往口頭的傳統信息進行集中信息化的重要性。這一做法首先在南亞區域合作組織(SAARC)中提出。印度是物種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其一直在國際舞臺上孜孜不倦地要求對發展中國家的傳統知識包括生物資源進行保護。印度可持續技術和制度研究會(SRISTI)目前已經開發出傳統知識數據庫。印度的國家科學交流和信息資源研究院(NISCIR)將所有民族醫藥物種知識發往各國的專利機構,例如2005年底NISCIR和歐洲專利辦公室(EPO)達成協議以便于歐洲專利辦公室可以搜索使用印度傳統醫藥數據。
與此同時,印度健康和家庭福利部建立了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TK-DL)。這一圖書館建立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提供現有技術情況,幫助專利審查人員進行新穎性和創造性判斷,防止盜用傳統知識獲取專利。正是因為該圖書館,印度首次以三周的時間成功地擊敗了生物剽竊行為(消息來源:http://www.ipr.gov.cn/xwdt/gjxw/zf/547397_2.shtml.最后訪問:2009年12月。)———歐洲專利局于2009年6月4日決定授予該西班牙Perdix group SL公司一項乳膏專利,該項專利主要涉及使用甜瓜萃取物以治療白癲風(白斑病),在印度古代尤那尼醫學體系中,醫生使用甜瓜萃取物治療該疾病的歷史已達數百年,歐洲專利局經過研究傳統文化數字圖書館的文獻,確認了“在先技術的證據”,于2009年7月27日決定不將抗白癜風乳膏專利授予西班牙Perdix group SL公司。
除了印度之外,還有美國華盛頓州印第安土拉里(Tulalip)部落也嘗試使用數據庫進行保護。數據庫的建設有著很大的優勢,是采取其他措施的基礎。但是建立和完善文獻和數據庫意味著相關土著部落醫藥知識將進入公知領域,這些知識將不再被秘密保存,相關土著部落將無法再控制這些知識被第三方用于商業開發。因此,土拉里部落致力于自主開發一個計算機軟件系統以提供有關傳統知識包括生物資源的保密數據,這個系統提供不同等級的信息,不同群體的人可以接觸到不同等級信息,如果土著社區成員同意,部分或者全部的信息可以提供給政府專利辦公室進行防衛性搜索。這個系統由部族代表在2002年WIPO知識產權和遺傳資源、傳統知識政府間委員會(IGC)大會中進行了介紹。因為其特殊之處———獨立于政府監控且由本土居民自己研發,受到大會的高度評價。
第七,權利共同共有模式(Joint Ownership)。
所謂共同共有,即負責研究的科學家與本土社區一起共同擁有由傳統生物資源帶來的利益。這類似于我國《專利法》合作發明制度。我國2009年新《專利法》第8條規定:“兩個以上單位或者個人合作完成的發明創造……”除另有協議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單位或者個人;申請被批準后,申請的單位或者個人為專利權人。筆者認為,在防止“剽竊問題”上,借鑒合作發明的制度規定也是前述“關民”理論的具體運用。
第八,信托模式(Trust Mode)。
信托模式建議將傳統知識交由一個信托人(通常為政府或者非政府組織)來進行管理,處理和公司企業進行交涉事宜。印度的熱帶植物與園林研究所(TBGRI)根據南印度勘尼斯(Kanis)地區的使用狀況提煉一種草藥jeevan,i TBGRI后來許可一家私人制藥企業阿雅制藥公司(Arya Vaidya Pharmacy)制造此藥,后來建立一個信托基金。基金的首個計劃就是在勘尼斯地區設立電話亭。1999年,信托基金將阿雅公司支付款項分發給當地的三個部落。截至2002年,大多數的當地家庭每年都可以從銷售植物樹葉的利潤中獲得8000盧比[10]。
關鍵詞:桉樹人工林;造林措施;可持續經營
中圖分類號:S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3)-06-0181-2
1 理論淺述
1.1 森林的可持續經營
1992年的《21世紀議程》,聯合國環境和發展會議首次提出可持續森林、森林可持續經營思想。可持續森林即在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可更新能力、生態多樣性不遭受損害前提下,進行林業實踐活動。通過綜合的開發、利用、培育森林,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達到保護空氣、水、土壤的質量,保護森林的動植物生存的環境,從而滿足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對于林產品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服務之需要,且不損害未來社會對于林業的需求。森林可持續經營,即通過進行森林生態系統的科學、合理的經營管理,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確保生物多樣性,滿足社會對于森林產品以及環境服務功能的需求,確保資源、人口、環境和經濟、社會之間的可持續發展。
1.2 人工林的特征
人工林即為采取人工播種、栽植、扦插等等方法與技術所營造培育而成的森林,桉樹是我國南方最為重要的一個人工林栽植樹種。當前,全球90%上下的人工林是為了工業用材而營建。首先,人工林具有利益最大化和資源比較優勢,不僅能夠滿足原料生產者對于效益目標的要求,也能滿足木材加工企業的效益需求,從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人工林具有良種化和集約化特點。建立在良種化與集約化經營基礎上,人工林選擇優質的林地和優良桉樹苗,經營方略為集約化經營、高投入、高產出、短周期。第三,人工林在培育上具有專門化和定向化特征。人工林在規劃造林之初,經營目標便十分明確,由于培育目標不同,在樹種選取、立地、種植密度等方面各不相同。第四,人工林具有單一性、不穩定性特征。為滿足定向化、專門化經營目標,人工林采取單一化作業方式,生態結構單一,穩定性差。
2 廣西桉樹人工林可持續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穩定性缺乏保障,無性系選育的力度有待提升
第一,存在經營品系選擇十分單一問題,導致桉樹人工林的穩定性下降。作為我國主要的一個商品用材林的生產基地,近年來廣西桉樹人工林獲得迅猛發展。同時,其在品種選擇上十分單一,加之經營面積大,容易導致生物的多樣性和遺傳基因窄化,種植上受制于桉樹品系的局限性,林分的穩定性降低。例如,廣林-29號是較為耐寒的桉樹品種,具有抗病能力強和生長速度快的特點,但難以滿足高海拔種植之需求。第二,由于發展需求,原先的500米海拔的桉樹林種植極限被打破,在防風耐寒等桉樹品系研究缺乏情況下,其發展受到制約。
2.2 桉樹人工林的發展缺乏系統管理,發展上存在社會爭議
桉樹人工林發展上缺乏統一和規劃,亟需進行系統化的管理。桉樹投資熱吸引眾多社會企業等進行桉樹人工林的營造,但由于對于什么地方能夠種植,如何種植等問題不甚了解,單一的盲目投資使得許多不適合桉樹種植的地方種植桉樹,容易形成大量的低產林。同時,單一品系的大面積經營,增加了桉樹林受蟲災的風險,無形中增加投資風險。此外,社會各界對于桉樹人工林的發展普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桉樹材質好且速生豐產,應該進行大力發展,另一觀點與之截然相反,從桉樹生產快,消耗的土地肥力大,易致使地力下降等問題。兩種觀點的對弈勢必不利于桉樹的可持續經營。
2.3 桉樹人工林存在地力下降、水土保持體系建設短缺問題
桉樹具有速生性的特點,長期經營桉樹林的地區,容易存在土壤養分虧損,林地地力下降等問題。同時,由于基本煉過山,在外的山地表土和帶狀墾帶的撫育方法,容易造成林地水土流失問題。當前營林生產當中,桉樹人工林的水土保持體系建設短缺,有必要尋找、使用切實有效的水土保護方法。
3 桉樹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的造林措施
3.1 采取科學合理的種植方式,確保穩定性
桉樹人工林的種植,既要發揮人工林的比較優勢,確保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又要確保人工林的穩定性,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種植方式,緩和這一矛盾。首先,應當充分的認識到,造林前的整地是進行森林土壤管理之重要措施,適當地提升整地的規格有助于改善土壤條件,促進林木的生長。同時,合理施肥有助于為幼苗的快速成長提供充足養分,且提升土壤肥力。其次,造林后到郁閉前進行適當的除草撫育有助于改良林木生長的環境,加快林分郁閉成林的速度,并保護林分之生物多樣性。例如,不同的整地方式對于土壤的理化性質變化存在影響,綜合全墾、帶墾、穴墾這幾種不同的整地方式對于桉樹生長存在的影響,加之從造林的成本上考慮,桉樹人工林適合進行穴墾。穴墾保留林地植被,是對局部進行翻土,能夠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現象,加之桉樹林郁閉成林后枯枝落葉不斷分解積累養分,以及植被對地力起到改良作用,因此有助于穴墾改善林地的理化性質,促進林地的可持續經營。此外,應當注意采取多個無性系搭配,進行塊狀混交造林。
3.2 提高桉樹人工林的經營管理方式,培肥地力,完善水土保持體系
第一,應當提高桉樹人工林的經營管理方式,培肥地力。經營管理過程中應降低撫育強度,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和肥力,保護表土水分,確保植物生存環境良好。施肥是補充桉樹人工林林地養分虧損,確保林地地力的營養平衡,保障桉樹可持續生長的一個重要措施。當前多使用P、N、K肥進行桉樹施肥,在具體選擇哪種肥料得以最大限度提升桉樹的生產力,則需要進行研究和商討。從而,確保林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第二,應當完善水土保持體系,最大限度的減少水土流失。例如,根據桉樹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降低導致的水土流失嚴重等現象,適當提升林地的生物多樣性,同時注意林下植被過度發育導致經營樹種的生產力和生物量降低而導致人工林的比較優勢減弱的問題,確保林地的可持續經營。
3.3 采取免煉山的耕作方式,避免環境污染,凈化空氣和水質
傳統的煉山耕作方式,導致森林植被銳減,產生的煙霧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氣、CO2,CN、CO化合物等,容易導致嚴重的空氣污染;大面積的煉山造成水土流失情況加劇,下游河流的河流流量和淤積增加,河流的混濁度和N、P、陽離子增加,水質變差。根據實踐證明,采取免煉山的耕作方式,不會影響桉樹造林的生產量。因此,有必要改變傳統的煉山耕作,避免環境污染,凈化空氣和水質。具體上,首先進行林地清理,在大喬木采伐后,依據行距將種植帶上的芒草、雜灌等雜物沿著等高線堆放于行間,清理出一定寬度的無草帶;其次,按照品字排練植穴,穴底規格依據設定的處理好,將植穴點的翻起的表土泥塊砌成擋土墩以利保持水土;第三,往穴中施基肥,并將肥料和泥土混合均勻,撫并噴除草劑。
3.4 正確引導以避免爭議,確保可持續經營措施落實到位
對于桉樹人工林發展存在的好處和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政府的職能部門應當組織有關方面的專家進行充分研討和論證,堅持正確正面的輿論導向,通過實踐逐步減少乃至消除存在的社會爭議,確保桉樹人工林的可持續經營措施落實到位。此外,當前我國處于桉樹人工林的大發展期,進行大規模的人工林基地規劃,確保林地經營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為桉樹人工林的可持續經營提供制度保障。
4 結語
作為我國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主要的一個工業原料林樹種,桉樹因具有速生豐產、短期內可采伐利用的特點,在經營面積上呈逐年遞增趨勢。桉樹造林給生產單位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林地地力衰退、水土流失、病蟲害等等生態問題。確保造林措施合理,是提升桉樹人工林的生長量、促進水土保持、改善土壤的肥力狀況、保障生物的多樣性之關鍵因素。采取穴墾方式整地是保障桉樹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的有效方式,施肥環節選用P、N、K等肥料有助于提升林分的生物量和桉樹的生長量,以提升生產力,造林后采取除草撫育措施有助于保障桉樹的正常生長,并增加林下植被的數量和種類,確保林分的生物多樣性,并增強林木的涵養水源功能。應當正視桉樹人工林的經營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減輕桉樹人工林對于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走可持續經營道理。
參考文獻
[1] 梁啟英.對桉樹人工林生態問題爭論的思考[J].桉樹科技,2005.
[2] 項東云.新世紀廣西桉樹人工林可持續發展策略討論[J].廣西林業科學,2002.
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蒙特維德云林
在哥斯達黎加西北提拉蘭山脈,有一片叫作蒙特維德(Monteverde,又譯為綠山) 的云林和熱帶雨林,棲息著大約161 種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430 多種鳥類。
從加勒比吹來的東北信風遇到提拉蘭山脈爬升時形成了降雨,由此形成了蒙特維德地區大面積的云林和雨林。1972 年,科學家鮑威爾在該地區研究鳥類時發現了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蒙特維德云林,此后與從美國到此定居的貴格會社區成立了非營利性的云林保護機構。
蒙特維德云林保護區占地34.76 平方公里, 海拔860 ~ 1562 米, 年均降雨1715 ~ 3240 毫米,平均氣溫14 ~ 21.2 攝氏度。這里是世界上蘭花品種最豐富的地區,而且在此地還發現了已被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滅絕物種的金蟾蜍。 蒙特維德云林步道sendero Bosque Nuboso旁的樹林
蒙特維德云林位于阿雷納爾湖南面的圣埃倫娜小鎮(Santa Elena)附近, 既可以從首都圣何塞搭長途汽車,也可以從阿雷納爾火山腳下的財富鎮搭3.5小時的車船聯運或者8 ~ 9 小時的長途汽車到圣埃倫娜。
到了圣埃倫娜的鎮中心,我找了家旅店住下,斜對面就是蒙特維德的班車終點站,交通方便,每天有9 班往返云林。在旅館放好行李,我便跳上了一班前往蒙特維德的班車。圣埃倫娜附近共有3 個云林保護區,一個是東北側的圣埃倫娜保護區(Santa Elena Reserve),一個就是東南側的蒙特維德, 還有一個是蒙特維德附近的庫里坎查(Curicancha Reserve)。庫里坎查相對蒙特維德來說游客較少,所以旅館通常會被推薦去這個保護區。 紫喉寶石蜂鳥 紅喉林星蜂鳥 藍頂翠t
初識動植物天堂蒙特維德
蒙特維德之所以出名,除了因為其物種豐富和多樣性外,保護區門口的蜂鳥畫廊也吸引了諸多游客。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之一,平均體長約10 厘米,最小的才5 厘米。蜂鳥也是世界上新陳代謝最快的動物,心跳最快可以達到每分鐘1260 次,而在類似“冬眠”的寒夜則保持在50 ~ 180 次。這些鳥的平均壽命約3 ~ 5 年,人類所記錄的最長壽的是科羅拉多的一只雌性寬尾煌蜂鳥( 學名:Selasphorusplatycercus),活了至少12 歲。
世界上大約有340 種蜂鳥,大多數分布于南美的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兩國,而在狹小的哥斯達黎加就發現了至少50 種蜂鳥,其中在蒙特維德云林最多可以看到大約30 種。蜂鳥通過快速拍打翅膀來懸停甚至倒飛,它們的翅膀可以每秒拍打10 ~ 80 次,大部分蜂鳥在飛行中通常每秒拍動翅膀約53 次。蜂鳥們快速拍打翅膀懸停在鮮花邊,用喙插入花器深處的蜜腺上, 然后伸出長舌吸吮花蜜。蜂鳥在采食花蜜時,身上也會粘上大量花粉,然后傳播給其他花卉,所以也是重要的“播種者”。通常蜂鳥需要大量進食以保持熱量,除了花粉,蜂鳥有時也以小型昆蟲為食。 迷彩箭毒蛙 斑點玻璃蛙 紅眼樹蛙 翡翠樹蛙
在林間看見一名公園工作人員蹲在地上,原來他發現了一只不小心撞到車頂受了傷的藍頂翠t( 學名: Momotus momota), 他小心翼翼地將鳥兒捧在手里,仔細端詳傷口,檢查之后并無大礙,于是慢慢又把它放回到樹枝上。可能是嚇壞了,這只藍頂翠t眼神透著憂郁,一動不動地站在樹上,過了許久才緩過神來,扭動了下身軀。
第一次從蒙特維德的蜂鳥畫廊回圣埃倫娜的時候,在鎮子邊的樹林里看到一只樹懶,應該是霍氏二趾樹懶( 學名:Choloepus hoffmanni)。樹懶是世界上動作最慢的哺乳動物,以樹葉和果實為食,二趾和三趾樹懶可以從其前爪的腳趾數區分( 后爪都是三趾)。這只樹懶趴在頭頂的樹枝上慢吞吞地嚼樹葉,只是無奈天色很暗, 很難看清這家伙的全貌。
蒙特維德有許多夜游,有機會看到夜間活動的動物如蜘蛛、蜂鳥、樹懶和青蛙。不過非雨季的話,看到野生小青蛙的概率比較低。在鎮中心的西南不遠處有一座青蛙池,里面除了有個蝴蝶園還有模擬自然生態的蛙園, 內有20 來種哥斯達黎加的青蛙和蟾蜍。由于青蛙白天和夜晚的行為各不相同,青蛙池的門票可以使用兩次, 最好是白天和晚8 點30 分閉館前各去一次,景色各不相同。
一進園中, 我首先看到的是躲在池子里的豹蛙( 學名:Lithobates forreri),因背部如豹子般的黑色斑點而得名。哥斯達黎加的這種青蛙主要生活在太平洋沿岸,腿部肌肉非常發達,可以跳躍3 米高,在水里則可以浸泡長達45 分鐘,主要在夜里活動。豹蛙邊上的叫作“燦爛林蛙”( 學名:Lithobates warszewitschii),體長10 ~ 12 厘米, 雌蛙每次產卵3 ~ 700 枚不等,這種毒蛙加勒比和太平洋兩岸都可以看到。緊接著看到的是身體透明的玻璃蛙(學名: Centrolenidae),透過皮膚,甚至能夠看到它們的內臟器官。
青蛙池里有幾種非常小的箭毒蛙。綠黑相間猶如大理石般的迷彩箭毒蛙( 學名:Dendrobates auratus) 體長才2 厘米左右,而體長6 厘米出頭的細疣箭毒蛙( 學名:Oophaga granulifera) 和草莓箭毒蛙( 學名:Oophaga pumilio) 的皮膚劇毒無比,讓人看著就毛骨悚然。再看了另一堆毒青蛙后,紅眼樹蛙(學名:Agalychnis callidryas)就顯得超級可愛了。 惻帶棕櫚蝮蛇 貓頭鷹蝶 熱唇花
再探蒙特維德云林
次日上午,我再次搭乘班車來到蒙特維德云林。云林內建有13 公里長的步道網絡,游客可以選擇任意一條線路自行游覽,也可以請個向導。請向導的好處就是向導不但熟悉云林內的動植物資源,還隨身背著個大望遠鏡, 以便游客隨時觀鳥看動物。此行雖然看到的鳥兒不多,但是像葉子反面才2 厘米大小的蝸牛,想必如果自己走的話是怎么也看不到的。一路上向導還指出了很多種類的蘭花,其中紅色的是蜂鳥們采蜜時的最愛。
途中,向導忽然指著一棵樹說:“看, 貓頭鷹蝶( 學名:Caligo),你們看這眼斑多像真的眼睛呀,還有翅膀的偽裝色,如果不仔細看多半就忽略了。”
步道的盡頭有一道瀑布,向導在觀景臺上架起了望遠鏡,透過鏡頭我們看到,原來在樹叢里有一只蜂鳥正停在樹枝上休息呢。
返程路上也收獲不小,首先看到了一條偽裝很好的側帶棕櫚蝮蛇( 學名: Bothriechis lateralis),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后果不堪設想。走著走著, 向導停下腳步并彎腰撿起了一樣東西, 原來是千足蟲,這東西在察覺到危險時會裝死并釋放一種氣體,向導把千足蟲放到路邊的溝里以免被人踩到, 然后聞了聞自己的手指:“嗯,還好, 不算太難聞。”
回到在景區門口與向導告別,我又琢磨了下,決定自己再去另外的步道走走。我選了最南面長1.9 公里的云林步道,這樣可以走到觀景臺,回程順便去懸橋看看。路邊又遇到不少稀奇植物,比如這種烈焰紅唇般的花俗名熱唇( 學名:Psychotria Poeppigiana), 看上去就別有特色。天陰沉沉的,不一會兒下起了小雨。等爬升65 米快到通往窗口觀景臺的陽光步道入口時, 突然大雨如注,云林的稱號果然名不虛傳,我不得不放棄懸橋的行程,趕緊下撤。
曼努埃爾安東尼奧國家公園
塞罕壩;資源保護;生態;對策
塞罕壩機械林場坐落于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地處河北省最北部,是全國北方最大的人工林場。其營造的大面積以落葉松為主的人工林有效地阻止了渾善達克沙地向南推進和風沙對京津的侵襲,涵養了灤河、遼河水源。經過六十年的經營和保護,塞罕壩地區已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以及動物資源。目前,共有維管束植物8l科303屬618種,陸生脊柱動物66科261種,魚類5科32種,昆蟲114科660種[1]。本文將在介紹塞罕壩地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提出一些保護和生態建設發展對策。
1.自然概況
地理位置與地形地勢特點。塞罕壩機械林場總經營面積140萬畝,有林地面積112萬畝,全場商品林面積38.3萬畝,林場地理坐標為東經116?1′~117?9′、北緯42?2′~42?6′,林區屬冀北山區與蒙古高原交匯區是華北唯一的壩下、壩上過渡帶和森林~草原、森林~沙漠交錯帶,海拔1100~1840米。含高原和山地地貌,山地稱為壩緣山地,屬陰山山脈與大興安嶺余脈的交界地帶。
土壤、植被、立地條件。林區內母巖多為玄武巖、凝灰巖,并有少量花崗巖和變質巖。土壤類型主要為灰色森林土和山地棕壤,也有部分草甸土、沼澤土,土壤質地多為壤土和沙壤土,有機質含量較高,一般在1.2~2.0%之間。林區內生物資源極其豐富,以寒溫性針葉林、落葉闊葉林為主,以落葉松、樟子松、云杉、山楊、樺木類等為建群種。灌木主要有山刺玫、繡線菊、小葉錦雞、黃柳、金露梅等;草本主要有針矛類、菊類、蒿類、披堿草、沙打旺、草木犀等。人工栽培種也成多樣化,喬木主要為落葉松、樟子松、云杉等。
2.塞罕壩地區野生動植物資源
塞罕壩地區屬典型的北溫帶氣候。目前有藤本植物9種,木本植物102種,草本植物507種。具體來說,有大型真菌22科5l屬79種;自生維管柬植物8l科303屬618種,其中蕨類植物6科、10屬、16種;裸子植物2科、4屬、10種;被子植物73科、289屬、592種,其中雙子葉植物63科、227屬、462種,單子葉植物10科、62屬、130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4種,特有植物1種1變種2變型,在河北僅本地區有分布的植物有30余種。該地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種,即野大豆、蒙古黃芪、刺五加和沙蘆草;有特有植物1種1變種2變型,即光萼山楂、長柱多裂葉荊芥、圍場茶藨子和黃花胭脂花[1];保護區植物群系中含20種以上的大科有7科,含1~19種的較大科有8科,含5~9種的較小科有13科,含2~4種的小型科有25科,僅含1種的科有28科。含10種以上的大屬共有6屬,含5~9種的中型屬共有13屬,含2~4種的小屬共有124屬,區域單種屬163屬,真單種屬6屬[2]。
該地區有陸生野生脊柱動物4綱24目66科261種,魚類5科24屬32種,昆蟲12目114科660種大型真菌22科5l屬79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7種,其中一級保護5種,二級保護42種[3]。塞罕壩省級自然保護區共有陸生野生動物152種、亞種,隸屬于4綱21目51科。其中兩棲綱1目3科4種;爬行綱1目3科4種;鳥綱14目33科118種;哺乳綱5目12科26種[2]。
3.塞罕壩地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存在的問題
生物多樣性不夠豐富,植物種類較少。當地林地主要以人工純林為主,林分郁閉度較高,因而林下植被種類較少。而在土壤水分條件較好處也未見較多的針闊葉、喬灌木和草本植物,野生動物種類少,種群密度不高。
野牛植物資源亂采現象嚴重。不少游人、當地農民和職工在林中任意采挖藥材、各種山野菜等,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也減少了物種。
存在次生污染。隨著當地旅游的興旺發展,出現了許多度假村,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度假村建設出現無序狀態。垃圾處理不足,在景區內經常見到建筑和生活垃圾,造成次生污染。
4.生態建設發展對策
A.加強植物資源的保護
一是加大執法力度。以森林公安派出所和林政執法為主,經常性的開展打擊破壞林區違法行為的活動,同時結合退耕還林和封山禁牧政策,二是加強宣傳力度,轉變保護觀念,必須宣傳到位不留盲區,不留死角。把保護植物資源工作提高到全民的高度,使全民具有愛護大自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一些稀有的金蓮花基地,在利益驅使下有村民竟然夜里偷采,一定要從根本上改變觀念來保護這些植物資源。離村落近的森林資源包括幼齡林地,要設立防護欄防止牲口踐踏。
與科研院所聯合建立新奇特植物資源繁育基地。充分利用塞罕壩地理優勢及特殊的氣候優勢建立繁育基地,擴大繁殖規模,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根據植物特性和市場需求,分類篩選培育不同物種、品種的良種繁育基地,具備發展規模生產的苗木,為植物資源開發和永續利用奠定基礎,如壩上白蘑、紫蘑、肉蘑、肉香遠銷國內外,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探索其菌種的永久保存方法就可保證這些種質資源永續利用。
加大造林、營林新技術投入力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在造林樹種選擇上首先以鄉土樹種為龍頭,該地區的鄉土樹種主要是落葉松、云杉、樟子松,采用這些樹種造林是人工更新獲得成功最大的保證。挖掘本地植物資源,培育多樹種多層次混交林,實現不同地段、不同樹齡、不同類型森林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森林資源經濟與生態“雙贏”目標。采用抗旱造林技術,主要有營養袋造林技術、保水劑造林技術、新型節水容器植樹技術、ATP生根粉、抗旱造林粉、土壤強力增墑劑、地膜保水、莖干纏膜法等方法,提高造林成活率,確保造林質量。
伐區作業嚴格按照設計執行。伐區管理實行責任到人,管理員應根據伐區設計的數量、要求,在伐中負責監督檢查,做到勤上山勤檢查,制止違規行為、控制采伐類型,確保伐后林分郁閉度和保留株數達到設計要求,防止越界采伐、超強度采伐和異地采伐。伐區臺賬登記及時、賬目清晰、數據準確。應把好伐區驗收關,確保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
加強森林病蟲害防御體系建設,加強森林病蟲害的監測、預報網絡體系建設,重視生物防治制劑研發,確立生物措施在防治森林病蟲害中的主導地位;加大植物病蟲害的檢疫和執法力度。對不呈現高發態勢的蟲種一定要認真細致做好調查監測,以防突起,被動防治。
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每年9月15日到次年6月15日為防火期,在期內攀火樓每8分鐘嘹望一次全場林火情況,同時增加流動崗對林火進行監控。森林防火設施包括望火樓、檢查站、防火線、電話線路、大型防火牌、林道等。防火設備包括:用于防撲火的汽車、摩托車、鏈軌拖拉機、撲火機具、電臺、中繼臺、電話等防火通道的建設、組建高效善戰的專業撲火隊伍,提高森林火災綜合防御控制能力。
建立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塞罕壩的生態效益遠大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果能將塞罕壩機械林場自然保護區納入生態公益林補償范圍,建立補償機制,實現公益林的生態效益,確保塞罕壩植物資源穩步增加,使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發展步入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軌道。
B.加強塞罕壩地區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
強化對群眾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未來的教育與宣傳,將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全民教育活動中,從而不斷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此外,還要特別加強對犯罪分子集中區和野生動物分布區周邊社區群眾的教育,防患于未然。
建立健全基層管理機構,加大管理力度。加強就地保護即:在塞罕壩機械林場自然保護區設立森林公安局;在州、地一級設立管理分局,下設森林公安分局;在核心區、緩沖區設立管理站,下設森林公安派出所。以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為主體,以地方林業主管部門為依托,形成一個布局合理、科學有效的保護網絡,進行就地管護,切實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的安全。
增強投入,建立自然保護區管理投入的保障機制。塞罕壩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內蒙古高原的東南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交接處,地理坐標:北緯42?3′~42?7,′東經117?6′~117?5′。地貌上界于兩個一級單元即內蒙古熔巖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間,主要是高原臺地;南北長25.5km,東西寬27km,區域海拔高1500~1939.6m[3]。
經國務院批準的塞罕壩機械林場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20029.8公頃。保護區目前的管理部門裝備落后、設施陳舊,不僅嚴重影響著管護工作的正常開展,而且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也難以進行有效的打擊。因此,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投入的保障機制,將這項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
堅持依法保護,建立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為中心,以可操作性強、切合實際的配套法規為補充的法制體系,使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對典型案件要公開曝光,甚至采取公審、公判的形式,達到震懾犯罪、教育群眾的目的。并且,我們每一個執法者要不斷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提高自身素質,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用法律利劍來保護林區野生動物。
[1]劉春延,聶鴻飛.塞罕壩植物區系組成的分析研究[J].河北林業科技,2008.06
關鍵詞:水稻(Oryza sativa L.);種質資源;社區種質庫;表型性狀;聚類分析;哈尼梯田
中圖分類號:S511;S50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5-0813-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5.004
Study on the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of Rice Germplasm Resource in Hani Community Seedbank
HUANG Ling, ZHENG Jian-xiong, SHAN Zu-peng, ZHANG Li-yang, WANG Hong-song, WANG Yun-yue
(College of Plant Productio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tect rice(Oryza sativa L.) resources, varieties were collected and a community seedbank was built depend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unding.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72 varieties from Hani community seedbank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high level variation in plant height, stem diameter, number of spikes, flag leaf size, but low level variation in spike length, kernel set, kernel size and 1 000-grain weight. 72 varieties were classified into 4 groups at 11 Euclidean distances, and each group had obvious features.
Key words: rice(Oryza sativa L.); germplasm resources; community seedbank; morphological; cluster analysis; Hani terrace
世界z產哈尼梯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開墾、耕作和發展歷史,當地高原生態系統的環境多樣性和獨特民族文化影響下的作物馴化進程使該地的水稻(Oryza sativa L.)資源遺傳多樣性相當豐富[1,2],且哈尼人頻繁、規律的留換種習慣[3]保護了當地的傳統水稻資源[4,5]。哈尼梯田多樣化的水稻品種擁有抵抗各種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脅迫的優異基因[6],具有潛在的開發價值。
然而,研究表明[7,8],哈尼梯田傳統水稻品種處于不斷流失中,這對維持梯田水稻生產和生物多樣性是一大損失,也是世界農業的一大損失,其保護迫在眉睫。目前對水稻遺傳資源的保護分為異位保護和農家保護,異位保護使種質資源處于冷凍狀態,喪失隨環境變化和農民選擇的適應性進化和遺傳變異的機會,同時易造成大量遺傳多樣性的喪失[9]。農家保護可避免因脫離自然、社會、文化環境引起的作物資源能動性的退化,同時有效保持原生境長期種植該種作物積累下的優秀經驗,但若原生境發生巨大自然災害,可能會導致種質資源不可逆的流失[10,11]。
社區作物種質庫是將異位保護和農家保護結合的種質資源保護方式。埃塞俄比亞、津布巴韋、澳大利亞等已通過建立和運行社區種子庫成功保護了當地作物種質資源[12],但國內相關研究還未見報道。為有效保護哈尼梯田傳統水稻品種,在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資助下在哈尼梯田收集了104份水稻種質資源并建立了社區水稻種子庫。然而,這些資源沒有經過系統評價,極大限制了其有效利用,因此,對庫存水稻種質資源進行研究和科學評價有著重要意義。基于表型性狀聚類分析方法在研究作物品種資源差異和遺傳多樣性方面已有不少應用,楊守臻等[13]證明其是比較可行的分析評價方法。本研究以哈尼梯田社區水稻種質庫保存的72份水稻種質資源為材料,通過對其9個表型性狀指標的分析了解供試水稻種質的表型變異程度,并基于表型性狀數據對72份種質進行聚類分析以揭示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旨在明確水稻種質庫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并為農戶選擇種質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哈尼梯田社區水稻種質庫保存有收集自云南省元陽縣的104份水稻資源,本研究選取其中的72份,品種編號及采集地見表1。
1.2 農藝性狀調查
田間調查每份材料的株高、莖稈直徑、有效穗等性狀,并于成熟期排除邊株隨機取10株,考查其穗長、每穗粒數、每穗實粒數、粒長、粒寬、千粒重、芒型、糙米色等性狀。性狀調查及標準參考《水稻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14]。
1.3 數據處理
使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哈尼梯田水稻種質資源表型性狀分析
對72份哈尼梯田社區水稻種質庫種質資源主要表型性狀進行分析,結果見圖1和表2。結果表明,72份水稻種質資源株高變幅為101.0~202.2 cm, 平均為145.7 cm,最高品種為哈尼梯田傳統老品種啊噴噴車,最矮品種為籽谷,91.7%的品種處于中高、高水平,僅有籽谷、早谷、車染、車妞、老品種白谷和紫米6個品種株高處于中等水平;莖稈直徑變幅為5.08~9.97 mm,平均6.85 mm,紅谷糯和哈尼糯莖稈最為粗壯,72.2%的品種為粗稈,其余為中等水平;有效穗較少,平均僅為8個/株,有效穗處于中等水平的僅為5.6%;穗長變幅為20.2~30.1 cm,平均為24.8 cm,在幾種性狀中,穗長變異系數最小,為8.5%,穗長主要處于中等水平(98.6%),僅有白皮糯穗較長;結實率普遍較高,平均為84.7%,處于高等水平的占62.5%,僅有占整體15.6%的品種結實率低于80%;千粒重變幅為16.7~32.7 g,平均為25.2 g,84.7%的品種千粒重處于20.0~30.0 g之間,僅有菠落(晚)和車染2個品種千粒重較低;米色分為白色、紅色和紫色3種,其中以紅米最多;谷粒以橢圓形為主,芒型以無芒居多。
72份水稻種質中,株高標準差最大,為21.6 cm,第一劍葉長寬比變異系數最大,為20.4%,說明這兩個性狀變異較大,遺傳多樣性豐富。谷粒長寬比標準差為0.3,為8種性狀中最小,有效穗標準差為1.5個/株,說明72份材料谷粒性狀與有效穗遺傳差異較小。72份稻種資源的8個表型性狀變異系數均小于21%。
2.2 72份水稻種質資源表型聚類分析
基于株高、莖稈直徑、有效穗、穗長、結實率、第一劍葉長寬比、谷粒長寬比和千粒重8個性狀,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系統聚類方法對72份水稻種質資源進行聚類分析,其親緣關系樹狀圖見圖2,各類群表現見表3。
在歐氏距離為11處,72份水稻種質可聚合為4個類群。第Ⅰ類群中有33份材料,這一類群的顯著特點是株高較高、劍葉長寬比較大,有效穗較多,千粒重居中,這類材料主要依靠有效穗和千粒重奪高產,屬較為理想的高產品種;第Ⅱ類群共4份材料,這一類的特點是有效穗較少、穗長較短、千粒重較低、穗粒數較少,是4類中表型最差的品種,其優點是莖稈矮、粗壯,收獲后期不易發生倒伏現象;第Ⅲ類群中有34份材料,是最多品種的類群,該類群穗粒數平均為194.9,屬中等水平,千粒重較高,有效穗中等,這類材料產量構成3要素比較平衡,屬穩產品種;第Ⅳ類群僅有1個品種薄竹谷,該品種有效穗較多,適宜稀植,結實率高,且穗粒數是4類中最高的,屬優質米材料。在歐氏距離25處,72份材料聚為一類。
從聚類結果看,不同來源的相同品種有聚在一類的現象,且相同來源品種有分布在不同組群的現象,說明哈尼梯田傳統水稻品種間的地理距離不能反映遺傳上的差異,基于表型性狀的遺傳距離聚類與種質的地理分布沒有相關性。
3 討論
本研究基于14個農藝性狀對收集在哈尼梯田社區水稻種質庫的72份水稻種質資源進行鑒定評價,初步明確哈尼水稻種質庫庫存水稻種質主要特征是莖稈粗高、有效穗較少、結實率高、千粒重中等、谷粒以橢圓形為主,這與徐福榮等[6]的研究大致一致。李建國等[15]研究發現水稻千粒重、每穗粒數與產量的關聯度最大,所以建水谷、太陽谷、龍山嶺谷、薄竹谷、花谷(1)等幾個品種產量潛力很大,是高產種質的首選。除此之外,哈尼人有用稻稈喂養家畜和作為蘑菇房建筑材料的習俗,所以高稈品種如啊噴噴車、羅給紅略等也是哈尼人水稻種植的最佳選擇。
通過基于表型性狀的聚類分析,在遺傳距離為11時將72份材料聚為4類。從聚類結果來看,不同來源的同一品種多聚為一類,同一來源的不同品種聚為不同類,說明表型聚類結果與材料的地理來源沒有相關性。這與張卓等[16]、楊守臻等[17]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在遺傳距離為25時所有品種才聚為一類,表明72份稻種材料存在較大的遺傳差異,哈尼水稻種質庫庫存水稻種質資源豐富,側面證實哈尼梯田水稻N質資源多樣性豐富,這與徐福榮等[6]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種質資源符合哈尼人的傳統習俗及飲食習慣,又適宜當地的生態環境。正如《元陽縣志》[18]所記載這些地方品種已有上百年的種植歷史,尚未有稻瘟病大發生記載。
聚類分析結果為哈尼人在水稻種質的選擇上提供了有益參考。歸于同一類群的品種,彼此之間的遺傳距離較小,而不同族群品種間具有較大的差異,哈尼梯田域內水稻品種間遺傳距離的大小是梯田稻作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哈尼人在不同年份品種選配時不宜在群內而宜在群間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因盲目選種造成的水稻病害連年發生的情況,促進哈尼稻作的可持續發展。
然而,農藝性狀由于受到環境的影響較大,聚類的結果不是很穩定。因此合理的田間設計、標準的農事操作是提高聚類穩定和準確的前提。另外通過農藝性狀的結果結合分子標記的方法分類,對資源的評價將更準確。
參考文獻:
[1] 陸祥宇.稻作傳統與哈尼梯田文化景觀[D].北京:清華大學, 2011.
[2] 白艷瑩,倫 飛,曹 智,等.哈尼梯田傳統農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6):698-702.
[3] 高 東,何霞紅,朱有勇.元陽水稻地方品種多樣性變化及換種規律研究[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1,12(2):311-313.
[4] 尹純軍.水稻換種好處多[J].現代農業科技,2005(3):36.
[5] 徐福榮,湯翠鳳,余騰瓊,等.中國云南元陽哈尼梯田種植的稻作品種多樣性[J].生態學報,2010,30(12):3346-3357.
[6] 徐福榮,張恩來,董 超,等.云南元陽哈尼梯田地方稻種的主要農藝性狀鑒定評價[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0,11(4):413-417.
[7] 姜 波,王云月.元陽傳統水稻品種月亮谷種內遺傳多樣性研究[J].華北農學報,2013,28(增刊):85-90.
[8] 王清華.梯田文化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
[9] 盧寶榮,朱有勇,王云月.農作物遺傳多樣性農家保護的現狀及前景[J].生物多樣性,2002,10(4):409-415.
[10] 余麗琴,徐巧玲,邱兵余,等.原、異位保存東鄉野生稻主要農藝性狀的比較研究[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7,8(1):99-101.
[11] 鄭愛清,李賽君,王云月.原位和異位保護對水稻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的影響[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24(5):641-646.
[12] VERNOOY R,SHRESTHA P,SPHAPIT B. Community Seed Bank:Origins,Evolution and Prospects[M].Padstow,Cornwall,Britain:Taylor & Francis Ltd,2014.140-147.
[13] 楊守臻,李初英,陳懷珠,等.廣西春大豆地方品種農藝性狀鑒定及聚類分析[J].廣西農業科學,2005,36(1):71-73.
[14] 韓龍植,魏興華.水稻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66-79.
[15] 李建國,韓 勇,劉 博,等.水稻品種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相關分析[J].北方水稻,2007,38(3):78-80.
[16] 張 卓,牛艷凱,張 巖,等.寒地水稻不同品種(系)的農藝性狀分析[J].北方水稻,2009,39(6):7-14.
偏好微觀
研三上來就開始準備定畢業研究方向,我清醒地認識到作秀式的畢業方式是多么消耗財力人力,怕還沒有來得及為社會貢獻余熱就累死在畢業季里,于己于人都是不好的。于是,我很知趣地打算在自己熟悉擅長的領域里選擇一個研究點,一開始就放棄了那種為了追求高度、深度、熱度而超出自己能力的強求主義路線。
我喜歡手工藝,靠它吃飯。我喜歡寫字,靠它抒情。我喜昆蟲,靠它和自然界保持聯系。我喜歡它們的原因,除了喜歡的本身,還因為它們只被少數人喜歡,喜歡冷僻的東西可以讓我避開鋒芒地過活。畢業研究的落腳點在這些愛好里反復著,直到去年暑假前,在食堂邊的火車頭茶座里向導師正式申請確立為昆蟲采集保存訴求的物化應答。
我對昆蟲的興趣與生俱來,可能是我的敏感性格導致我偏好微觀。即便有人會說我格局小,那也沒有辦法,性格使然。我真正抱著認真的態度,帶著研究的性質去玩賞昆蟲要從2004年算起。因為做一次仿生設計作業,我想弄清楚一種甲蟲的身份,然后通過網絡搜尋,無意間開啟一扇門,讓我進入了一個昆蟲愛好者群體。這個群體里有業余愛好者,有職業研究人,也有從業余愛好轉行到職業研究的重度發燒友。至今為止,我在里面仍是一個淺資輩,但這樣的程度用來結合做我的畢業選題也夠用了。后來我又由這個群體里部分朋友的引領擴大到對其他動物、植物和生態的關注,不管怎樣,興趣的核心始終是圍繞昆蟲展開的。
開始玩蟲的時候我正就讀于國美的上海張江校區,隨后就似乎著了魔似的在張江綠化帶里細致排查。上學時早去一會兒,放學后搜尋到天黑,總要繞遠路途經綠化帶,翻遍石塊和樹洞,然后再回到學生公寓。那個時候,我尚處于玩蟲的初級階段,只是對昆蟲的大小、造型有著執著的要求,因此眼里只有鍬甲、犀金龜和大型天牛這類大個體的昆蟲。不消多時,對張江綠化里的大型昆蟲我已是如數家珍。邀請蟲友來采集,也不用尋找,便可以直接帶他們去有料的地點。為此還騙得年幼的小蟲友們的欽慕。
時間一長,張江綠化帶里的十多種可以入眼的昆蟲已經不能滿足我的需求,而小型昆蟲的好處還沒有能力認清,因而進入了青黃不接的困難期。然后我開始擴寬交友圈,結識資深蟲人,央隨他們去保護區領略生物多樣性的魅力。第一站是西天目山,我帶著簡單粗糙得瓶瓶罐罐就上路了,預想著裝它個盆滿缽滿。資深同伴的裝備,也大致只是我的升級版,總體說來裝備的“專業性”和“千里來投只為蟲”的執著頗有差距。但那時候我還想不到這其中的需求之于設計整合的價值,初入名山大川,只覺得山雄樹壯,綠盈蟲滿,決非張江綠化帶可以并論同題,很快就迷醉得物我兩忘。
有前輩的指引和在大自然里的現場體會,我逐漸感受到小昆蟲亦有迷人之處,在多樣性的體現上更加充分。我開始迷戀小蟲,探知昆蟲的多樣性之后,逐步發展到思考物種的分布和進化關系以及在生態上的意義,買書來看,求問于前輩,就不由得沾上了一點業余研究的性質。不再像開始那樣只是一味追求視覺上的刺激。之后,所去的地方和采集的經驗都逐漸豐富,隨著視野的拓寬,自己在采集的數量和種類上也開始激增,認識到不同種類的不同行為特點和構造差異之于采集保存上的區別。記得仍是第一次在天目山,我將所有的采獲一視同仁投進酒精瓶,雖然抹消了保存上分別對待的麻煩。但是回家后制作標本時,關節堅硬如木的肢體讓我吃盡苦頭,最終標本質量還是大打折扣,才認識到資深的同伴們那些繁雜的小器皿以及一些收納技巧的意義。
專業化蟲蟲容器
科研、欣賞、收藏,無論是以哪個角度玩蟲,包括我在內的蟲人都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野外采集。在我采蟲的7年多時間里,一直沒有見到過專業的采集工具,有的只是未被物化、產品化采集方法。這其中,容器類是最缺乏專業化、產品化的工具。等自己也具備了對采集保存全面的認識,作為一個采集人,我偶然也會想一想這其中應該注意到的方方面面,用我后來做論文的一個關鍵詞表達,就是:用戶訴求。照顧到了這方方面面也就等于滿足了采集保存的需要。我注意到,每個蟲人都在傳承和相互借鑒采集保存方法時,發展出各自的亮點。但這些都是基于一種智慧方法的臨時改造和對物品的挪用。例如:完成采集動作之后,采獲通常按需被分為死體和活體分別存放、帶回。傳統的死體保存方法對后期標本展示效果要求不高的通常是用酒精浸泡,所用之器只需一個飲料瓶。
但這樣的做法很少。常見的是將毒殺以后的死體放進臨時制作的紙包里折疊收納,紙包中或有襯墊,或者沒有。紙包有一定的透氣性,在野外存放的情況下,可以讓死體逐漸陰干,一定程度上避免死體的腐敗霉變。紙包保存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輕便省空間。減省雖少,其積聚效應對一個深赴野外,輜重繁多的采集人來說卻很有意義。但是這樣的做法也存在弊端。一者,紙包缺乏強度,受壓會殃及采獲;二者,紙包的開合方式容易抖落小蟲;再者,紙包的可視性差,難以視判內含物;第四,紙包的材質決定了襯墊對采獲的包容效果差,在一器多蟲的情況下,大小蟲體落差會對容倉形成空隙,采獲則容易隨人的運動發生位移,造成采獲在干燥情況下的肢體脆斷;最關鍵的是,紙包形式只是一種保存的智慧方法,沒被物化,需要有人來整理完善,給采集人提供便利。如果有了固定的物態,那么蟲人就不必每次采集都重復制作紙包了。正如這樣的一些亮點,后來被我整理、借鑒到設計上保存下來,結合訴求解析出的不足上的補足,才有了畢業設計四款。
【關鍵詞】園林設計;生態學;方法
近年來,我國城市綠化得到長足發展,但許多綠地形式單調、功能單一,而重景觀、輕生態以及過分追求“一次成型”的狀態也遠未改變,影響了城市綠地系統的健康和服務功能。生態心理學家對生態環境給人們造成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呼吁保護生態環境,倡導人們建立正確的生態理念,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 園林設計中有關生態問題
園林設計不僅需要滿足功能要求,具有藝術品位,也應遵循生態的原則。很多園林綠地位于城市或城市邊緣,這就涉及了不閉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城市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受到很大影響;房屋建筑多,不透水地面增加;熱島效應和大氣污染;用水短缺和水污染;固體廢棄物大量增長等方面。
園林設計應用生態原則是對不閉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的一種挽救和恢復,最終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態系統,與良好的生態過程協調,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而改善作用達到最大。
2 與園林設計相關的主要生態學理論
2.1 生物多樣性原理
生物多樣性理論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結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城市中的生境條件比較惡劣,環境資源比較匱乏,物種通過本身一系列的相應變化來增加自己的適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環境資源保持系統的穩定。因此,在現代風景園林的構建過程中,以生物多樣性原理為指導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2.2 生態位原理
生態位理論已在種間關系、種的多樣性、種群進化、群落結構等環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現代園林規劃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學習性與生態環境條件,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合理地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或種內的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于種間互補,既充分利用光、溫、水、氣及養分等環境資源,又保證了群落和景觀的穩定性。
2.3 生態景觀性原理
植物配置應該表現出植物群落的美感,體現出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因此在配置時,應熟練掌握各種植物材料的觀賞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對整個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體把握,根據美學原理和人們對群落的觀賞要求進行合理配置,同時對所營造的植物群落的動態變化和季節景觀有較強的預見性,使植物在生長周期中“收四時之爛漫”,達到“體現無窮之態,招搖不盡之春”的效果,豐富群落美感,提高觀賞價值。
2.4 生態平衡原理
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協調以及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
3 生態主義視野下的園林設計方法
3.1 要從人的生態本性理解園林設計中自然要素的重要性
渴望與自然界的接觸,是人的生態本能,渴望與別人交往,最初也源于人的生物本能,然后進化為一種社會行為。倘若著眼于更長遠的人類命運,還需要從人的生態本性去認識建筑和城市園林。首先,要充分認識到非人工的自然環境,對解決心理壓力最有價值,要竭力保護那些野生的環境不被人工環境吞噬。其次,要充分重視城市開放空間的作用。與鋼筋水泥筑成的建筑實體相比,那些過去認為最無用處的部分——城市開放空間,恰恰有著獨特的功能。城市開放空間是城市構圖中“空”的部分,從城市市民與自然要素角度看,建筑物是“有之以為利”,開放空間恰恰是“無之以為用”。再有,要在現有人工環境中增加自然的要素。許多城市開放空間的園林設計忽略自然要素的作用,建了一些無樹、無水的廣場,沒有裸土和草坪的住宅區,可以說沒有自然要素的外部空間不是一個好的設計。
3.2 園林設計體驗自然環境,尋找設計的本源
人們需要從室內走出,進入自然,或漫向街道、廣場和公園。自然體驗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父母教導小孩與自然相處的過程就是最真實的自然體驗。在現代社會,體驗自然成為刻意的過程,甚至變得奢侈。園林設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引導人與自然的對話,借助樹、山、水、川,透過風聲、水聲、顏色、而不是通過語言來做知識的傳達,這將有助于兒童和成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輔助精神疾患的治療。城市園林設計應當設置量上足夠的自然空間,為市民提供一個親近自然的場所,這些場所空間要便于市民到達,與建筑物有機協調,讓市民到綠樹中和濱水岸邊,把自己融于自然之中,恢復人的自然本性,保持健康的心理。特別是一些醫療建筑的園林設計,更需要提供種種方法,讓病人能和自然共存,接觸自然是最好的治療。
3.3 城市園林設計寬容的空間,而不是束縛某種功能呈現的空間
從園林設計的角度看,有的空間為滿足特定的功能,服從于規定性的行為,本文稱之為規定性環境。有的空間雖有一定的功能,但具體的設施和空間利用卻是漂浮不定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時刻,使用同一空間的行為差異很大。因此這些空間的園林設計更宜提倡一種靈活設計,或者可能稱之為引導性園林環境設計。引導性園林環境設計,實質上是一種根據動物和人對環境的生理本能反應去做設計的觀點。對于一些公共環境設施,如城市公園的座椅,采用臺階、高差等不確定性的形式,由于能夠誘導多種行為,就能滿足各種不同的需要,如果設計成專門的椅子,限制了其他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則是不適宜的。一些未經特意設計的場所,人們能恰到好處使用,往往是由于設施的尺度、形態和色彩,會誘發人的某些行為。設計師將建筑空間理解為有人在其中活動的場所,經常想到其設計對行為誘導和影響,要比僅僅停留在空間概念的理解更接觸事物的真實。
3.4 從園林環境倫理的角度反思人類的行為
生態心理學的觀點還給了設計師一個新的啟發:應從更廣闊的生態視角,去理解以人為本的思想。設計的園林環境,要體現對人友好和對環境友好的原則。為此,設計時要靜下心來,認真反思環境設計的倫理問題。要研究當前高科技發展引起的環境設計問題,如關注信息全球化所帶來的時空壓縮,由于互聯網等高科技和社會組織方式的推動,人類日常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遷,直接存在的東西越來越為間接的、缺席的、虛幻的東西所取代。于是社會關系被在對時間和空間的無限跨越的過程中被重建。我們的研究對象——園林環境也擴展到虛幻的環境,它在某種程度上左右了人的心理、生理及社會性,甚至影響了真實空間設計觀念。我們是否隨波逐流,甚至推波助瀾,在園林環境設計中強化這種技術性對人的自然性的侵入。
4 結語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生態學理念也慢慢滲透到人們的思想觀念當中,人們對城市園林綠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如何做好生態化園林設計將成為每一個園林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潘建偉.基于自然環境的住宅景觀設計[J].住宅科技.2008,7.
關鍵詞:農業生態系統;紫鵲界梯田;生態保護;關鍵問題
0引言
紫鵲界梯田位于湖南省新化縣水車鎮,海拔為500~120m,面積約為3801.6hm2,其中核心景區的梯田面積有1274hm2,梯田坡度在25°~40°,最陡的達到50°以上,約10余萬丘,共500余級。面積最大不足一畝,最小的只能插幾十蔸禾,有“蓑衣丘”、“斗笠丘”之稱。紫鵲界梯田先后被國務院和國家建設部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列入世界水利灌溉工程目錄[1-4]。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5-7]。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是整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重要部分[8-11]。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啟動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項目(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簡稱GIAHS),主要目的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與保護,為當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12-15]。為了加快經濟發展,保護當地農業生態環境,2014年新化縣政府組織申報了關于紫鵲界梯田的GIAHS項目。紫鵲界梯田屬于湘中地區,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形復雜,熱量資源豐富,生物種類繁多。隨著現經濟的發展,現代文明沖擊,紫鵲界梯田傳統農業方式和生態文化不可避免受到威脅和挑戰。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傳承和保護紫鵲界農業文化遺產,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1梯田農業生態系統辨析
1.1系統性
紫鵲界梯田隸屬雪峰山余脈的奉家山體系,該體系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達30多座,峰巒疊嶂,山勢險峻,切割深達500~1000m,在這崇山峻嶺中,海拔1000m以上的山巒,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森林植被占總面積的63%以上[16-18]。紫鵲界的生態系統主要是由梯田生態系統和山地自然生態系統構成。山地自然生態系統主要包括山頂的常綠闊葉林、竹闊混交林構成的自然生態系統、中部梯田和村落構成的人工生態系統。該地區土壤屬為花崗巖分化發育的紅壤為主,垂直地帶性分布明顯。紫鵲界梯田區地區植被,主要以杉樹林、板栗林、竹林為主,雜生各種灌木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以蕨類居多。紫鵲界林地面積為32719.9hm2,其中喬木林面積為20133.6hm2,竹林面積為6021.7hm2,活立林蓄積量為1111277m3,毛竹數為1174.622萬株。
1.2穩定性
系統性森林覆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蓄水保水工程,而略平緩的山地又開發成了梯田,共同構成了一個典型的復合農業生態系統。可持續利用的自流灌溉體系不但是生態系統的環境要素的構成,也是農田生態系統得以持續穩定發展的保證[19-21]。紫鵲界梯田在自然條件下,能夠利用自流灌溉過程實現旱澇保收。一直以來,隨著梯田修筑高度增加,森林面積也逐步減小,森林涵養水源能力逐漸減弱,導致水源減少,直接影響了居民飲水和梯田灌溉,如此循環必將會造成梯田的破壞和消失。因此,保護森林植被、涵養水源,有效合理利用梯田水資源進行調配,是將來梯田的保護與開發過程中重點工作之一[22-24]。其次,紫鵲界梯田農業生態系統的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產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紫鵲界梯田生態系統,既保護了傳統農業技術和農業文化,更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增加了農民收入,確保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大力發展傳統的有機農業外,還需要大力發展多樣化種植和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如稻田養鴨、稻田養魚等種養混合模式,既能夠增加農田的生物多樣性,保持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減輕對環境的影響,提高農產品質量。同時,梯田生態系統又是一個典型的人工“濕地”,是許多野生生物的棲息所和避難所,增加了生物多樣性,確保農業生態系統穩定發展[25-28]。
1.3瀕危性
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勞動強度大,勞動生產率低,梯田區種植水稻生產成本超過稻谷產品的價值,使得紫鵲界地區的些強壯的勞動力外出務工,部分梯田荒蕪,對梯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的穩定構成一定的威脅。其次,人們為了追求糧食產量,大量引進外來水稻品種,傳統水稻品種面積減少,品種單一,生物多樣性受到挑戰。第三,近年來,景區由于自然地質災害頻發,對景區生態環境和景觀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一個重要方面。第四,隨著對外經濟發展,旅游業的興起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逐年進入景區游客人數的增加,大量的不易降解的垃圾帶入,大量污水的排放,直接破壞了梯田農業生態環境。
2主要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原因
2.1傳統物種與生物多樣性
現代雜交水稻大力推廣,傳統水稻品種種植面積急劇減少,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受到挑戰。目前紫鵲界地區殘存的傳統水稻品種不足10余種,水稻品種基本實現秈型雜交化。現在僅存的傳統品種主要有紅冬粘、白米冬粘、紅毛粘、掃帚糯、梨子糯、萬利、府谷粘、香糯等,主要種植與海拔800m以上的高寒山區,耐寒抗病性強。相對于傳統水稻種植來說,雜交水稻更具有優勢,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便于管理,農村勞動力的缺乏,因此,當地農民更愿意選擇種植雜交水稻來替代傳統水稻品種,導致多樣化的傳統水稻品種,逐漸變得品種單一,生物多樣性受到挑戰,對當地生態系統穩定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21]。
2.2水資源
水源是梯田存在的必要條件,森林蓄積量和森林成林面積減少,影響森林儲水量減少,森林涵養水量少了,就直接影響了梯田的水源衰減。據近40年氣象觀測數據可知,1979—1989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550~1680mm,最多年份的降水量達1780mm;1990—2000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350~1450mm,2001—2010年平均降水量1410~1580mm,2011年以后降水量又有所增加的趨勢,受全球氣候變暖和森林植被減少的影響,總體來看,紫鵲界近幾十年降水量呈減少趨勢。紫鵲界紫田區域的山頂分布密布的杉、松樹等喬木,郁郁蔥蔥,80年代,被大量砍伐,原有的林地部分被開墾種經濟作物金銀花等,喬木森林消失,水源林、森林蓄水量減少,導致大氣降水量減少。紫鵲界梯田有一套天然的自流灌溉系統,無水庫,無水塘,有天然的水資源,擁有一個科學的管水用水系統,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紫鵲界地區為花崗巖地質構造,人們充分利用花崗巖層裂隙水和土壤孔隙水,巧引巧灌,讓每一處小水源形成一個小的自然灌溉系統,最后匯成整個灌溉群塊,其二是當地居民在地勢高處設壩攔截山澗水源,再依據山勢地形開挖溝渠和分水閘門,然后逐級灌溉梯田,保證梯田的水利灌溉,這也是紫鵲界梯田最大的特色[1-4]。近年來,隨著人為活動的增加,公路等基礎建設等多原因,使得部分的水利灌溉渠道淤塞受阻,無人整理,久而久之,部分灌溉系統功能喪失。
2.3生態景觀
首先,紫鵲界梯田是天然的自然灌溉系統,隨著人類活動增加,以及修建公路的影響等多種原因,過去形成的水利灌溉渠道淤塞受阻,致使部分梯田被廢棄,逐漸旱化,使梯田景觀破碎不堪。其次,梯田的土壤系沙壤土,保水能力差,需要經常有水分涵養,較多的田埂沒有得到及時維護修理,致使田壩就自然垮塌,生態環境破壞。部分低山地區的巖石經長期的剝蝕、侵蝕、風化后,遇到暴雨及山洪時,容易形成滑坡和崩塌等地質災害,也是破壞生態景觀一個重要原因。紫鵲界大小山頭一般有4層植被:一層為杉、松、楓、梓等喬木,枝葉繁茂;二層為油茶,紫荊等灌木,織密如麻;三層為蕨草和落葉,鋪厚如被;四層為樹草之根,盤根錯節。由于當地居民用火不當,火災發生,導致大片森林被毀壞,一時難以修復,生態景觀破壞。
2.4農田環境質量
紫鵲界梯田區的農田環境質量不斷惡化,土壤肥力下降,耕作層變淺,其主要原因為:一是化肥施用過多,土壤酸化加劇,農村勞動力缺乏,有機肥使用較少,通過表1能夠看出一直到70年代,當地農民基本不使用化肥,80年代后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而農家肥使用逐年減少。2008年水稻土pH5.05,比1980年的5.81降低0.76,呈明顯的酸化趨勢,耕地板結加劇,耕性變差。其次是傳統耕作技術不斷丟失,隨著農村經濟的轉軌,土壤耕作以畜力為主的精耕細作傳統耕作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以畜力為主的田間作業面積范圍大幅度減少。據調查,龍普村2004年183戶養耕牛185頭,到2014年全村210戶僅喂養耕牛20頭,通常,每頭耕牛,所產生的農家肥可施用2畝田,人力和畜力的減少,梯田的耕作層變淺,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容肥、納水能力降低,這也是農田環境質量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三是核心景區旅游發展過快,人口猛增,自紫鵲界梯田風景區2008年對外開放以來,涌入了大量流動游客,旅游旺季每天多達5萬多人、梯田人山人海,擁擠不堪,生活污水,廢棄物大量增多,對農田生態環境質量的惡化又增添新的威脅。
2.5傳統生態文化
紫鵲界梯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當今世界開墾最早的梯田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旅游觀光、攝影、考察學習,引入的外來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對當地傳統文化傳統民俗等造成一定的影響。首先,農民不在使用傳統農具、傳統的耕作方式,較多的耗費勞動力的傳統手工藝技術,也只有很少一部分掌握,其次,大多數農民已經不再注重梯田農耕有關一些農耕節日和祭祀活動,從事梯田耕種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追逐現代生活方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解梯田文化的人越來越少,梯田文化逐漸消失,第三,一些傳統的農耕文化知識,如古老的農諺、栽秧歌等后繼乏人,面臨消亡的危險,由此出現了文化傳承中的空心化現象[29-32]。
3農業生態保護現狀與問題
3.1保護現狀
目前,對于梯田生態環境的保護,政府加大資金投入,主要涉及到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環境監控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其次,加大宣傳力度,逐漸提高農民對生態環保保護意識,近年來,主要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傳播方式,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到梯田生態文化遺產保護中來。第三,積極改善和調整產業結構,鼓勵和支持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提倡和引導當地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政府大力推廣和發展生態旅游,引導當地農民開展與生態旅游消費相關聯的種植、養殖、綠色食品與土特產加工、并推崇傳統手工藝品開發。第四,當地政府鼓勵和保護傳統的耕作方式和技術,適當給予經濟補償,建立傳統農業耕作示范點,保護傳統農業,加快新能源建設。同時政府支持農民學習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積極發展有機農業,加快農村生態能源建設,調整生活能源結構,推進沼氣池建設[33-34]。
3.2保護成效
3.2.1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提升品牌效應當地政府非常重視紫鵲界梯田遺產的動態保護及其產業化發展,提出以產業帶動為主,強力推進“旅游興縣”和“特色興農”戰略,充分挖掘紫鵲界梯田遺產的景觀文化價值,積極開發利用其生態旅游資源潛力,把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升到縣委、縣政府“一號工程”的戰略高度,成立了縣委書記等擔任顧問,縣長任組長的“新化縣文化旅游特色產業領導小組”,和由分管副縣長為法人、旅游局局長任總經理的“新化縣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并以梅山龍宮、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紫鵲界梯田等景區為重點,加強旅游整體宣傳促銷活動,舉辦旅游推薦會和旅游節會,不斷擴大了紫鵲界梯田的影響力。紫鵲界梯田2004年被批準為湖南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05年12月被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7年被評選為新瀟湘八景景區,2009年8月被水利部公布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12年12月被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目前旅游接待呈現良好的增長勢頭,從2006年到2013年,其年接待游客人數由13.86萬人次增加到65.5萬人次,年旅游收入由近億元增加到4.41億元[4]。
3.2.2保護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充分利用紫鵲界的自然優勢和資源潛力,積極推動有機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紫鵲界貢米取得國家有機、綠色、地理產品三大標志,創立了“紫米貢”品牌。先后形成以“三標一品”為核心、湖南紫秾特色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種糧專業合作聯社紫鵲界分社和湖南紫鵲莊園生態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的當地23家農業產業,并與湖南蚩尤故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國家土地流轉產業政策,實施紫鵲界黑米、紅米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項目,促進了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
3.3存在問題
近年來,紫鵲界梯田生態農業和旅游業得到較快的發展,核心景區存在的問題不忍忽視,年輕人仍然大量外流,外出打工收入仍然是紫鵲界梯田核心區村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平均占各家庭全年收入的70%以上,由于勞動力流失,減少了遺產保護與發展的傳承者,傳統農業技術、精耕細作方式、鄉規民約、風土民俗逐漸弱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梯田維護不足,田地荒廢、生態與灌溉系統退化、旱災與泥石流災害時有發生等問題。其次,而且村民對旅游開發和政府管理寄予很大熱情與信賴,但如果沒有一系列有關聯動管理機制、宣傳培訓機制、生態補償機制、村民參與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等有效管理保護機制,讓農民在項目開發中和產業發展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真正調動其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種熱情與信賴終將不可持續,沒有村民的參與,其遺產保護與開發也就不可持續[35-38]。第三,景區的管理組織機構尚不十分健全,缺乏嚴格的科學管理制度,管理沒有進入法律程序。人們對景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鄉規民約不健全,執法監督不嚴。第四.紫鵲界核心景區旅游開發速度較快,配套設施和服務無法跟上,對景區生態環境構成威脅。
4農業生態保護總體思路與途徑
4.1總體思路
梯田是紫鵲界景觀特色的一個主要支撐點,景區的核心部分。紫鵲界梯田農業生態系統保護的關鍵是要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梯田耕作是一種重要的農業形式,是農業生態系統中的一個中心環節,幾千年來,依靠梯田農業生產養活了紫鵲界的人們,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各種食物和原材料,而且蘊含了巨大農業生態價值和傳統文化價值。因而紫鵲界梯田的農業生態保護就成為紫鵲界景區生存發展的重要任務。在此基礎上,推行電、液化氣等清潔能源,減少對森林的砍伐,創造優美的環境,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通過多個方式加強對農民環境保護宣傳和培訓,提高農民對梯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投入資金,加大對傳統農業耕作技術和生態文化的保護、傳承,是防止梯田傳統農業文化消亡的一個重要途徑[36,38]。
4.2途徑與措施
4.2.1加強景區生態景觀保護和恢復,維護農業生態系統平衡紫鵲界梯田農業生態景觀保護是應遵循農業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體現出農業景觀資源提供農產品的第一性生產,保護、維持生態環境平衡以及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觀光資源等3個層次的功能[9]。因地制宜恢復綠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塊,補償恢復梯田景觀的生態功能。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蓄水量和土壤含水量。考慮最大極限的農業生態承載力,節約用地,控制斑塊的盲目擴張,在內部的發生機構上產生的適應當代條件的建筑形式,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增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與發展。建立梯田核心保護區,保護集中連片梯田。
4.2.2引入農業生態補償機制,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目前建議主張引入生態補償機制,來更好保護梯田農業生態環境。生態補償對有益于農業生態保護的行為給予激勵和補償,對有害農業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制止和懲罰的機制。確保紫鵲界當地經濟較快協調發展,當地人們能夠積極參與到梯田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39-40]。主要措施是由當地政府主導,當地農民積極參與,部門協作,加強科學規劃管理,加大政策上的傾斜力度和財政資金的投入,整合獨一無二的梯田地方資源,發揮整體功能作用,傳承紫鵲界梯田稻作文化,保護紫鵲界梯田農業生態環境。其次,加強對景區的農民進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培訓和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對進行梯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引進高產優質的新品種,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使之將保護梯田農業生態變成農民的自覺行為,共同建設梯田和保護梯田農業生態環境。在大力開發梯田旅游資源的同時,必須要兼顧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紫鵲界梯田景區生產、生活、生態的可持續發展[39]。
4.2.3加強法制建設,制訂鄉規民約,依法保護紫鵲界梯田的農業生態環境通過法律、鄉規民約來強制性,保護梯田生態環境不被破壞。要求梯田景區的鎮、村、組都要制訂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鄉規民約,并予以張貼公布告示,作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各級政府和人大常委要制訂保護紫鵲界梯田農業生態環境的法律條令,作到有法可依,用法律保梯田的農業生態環境,確保梯田持續發展。
4.2.4依據景區生態旅游境容量,調配旅游客源,控制生態旅游規模近年來,進入景區的交通便利,旅游發展較快,宣傳力度加大,眾多的國內外游客紛紛前來,導致景區游客量成倍增長。紫鵲界景區旺季一天接待游客約14萬人,為保護景區生態環境,應科學調配景區游客人數,走旅游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聶芳容.獨具特色的紫鵲界梯田[J].中國水土保持,2013(3):35-36.
[2]秦仁秋.紫鵲界梯田保水機理解析[J].湖南水利水電,2005(3):47-48.
[3]童潛明.我國古代三大梯田的共性以及紫鵲界梯田的特有性[J].國土資源導刊,2006(4):73-74.
[4]徐靖婷,甘德欣,徐超富,等.紫鵲界梯田景觀保護與人文關懷[J].中國園藝文摘,2011(10):99-101.
[5]卞有生.中國農業生態保護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工程科學,2000,(12):16-20.
[6]汪衛民.中國生態農業理論與實踐[J].生態經濟,1998(6):5-6.
[7]張憲法.對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03,22(4):5-7.
[8]章家恩,駱世明.農業生態系統模式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探討[J].熱帶地理,2000,20(2):102-106.
[9]蔡東,楊競寸.大豐市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回顧與思考[J].生態學雜志,2001,20(1):77-79.
[10]章家恩,駱世明.現階段中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實踐和理論問題探討[J].生態學雜志,2005,24(11):1365-1370.
[11]李文華.農業生態問題與綜合治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12]閔慶文.農業文化遺產的特點及其保護[J].世界環境,2011(1):18-19.
[13]李文華,劉某承,閔慶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生態農業發展的新契機[J].中國農業生態學報,2012,20(6):663-667.
[14]閔慶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一種新的世界遺產類型[J].資源科學,2006,28(4):206-208.
[15]閔慶文,張丹,何露,等.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實踐的主要進展[J].資源科學,2011,33(6):1018-1024.
[16]許志方,聶芳容,張碩輔,等.湖南紫鵲界梯田自流灌溉體系[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4):73-74.
[17]李陳貞.紫鵲界梯田景觀保護與利用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0.
[18]段星鳳,宋維峰,李英俊,等.湖南紫鵲界、云南元陽及廣西龍脊古梯田研究進展[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1,23(1):31-35.
[19]白艷瑩,倫飛,曹智,等.哈尼梯田傳統農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6):698-702.
[20]徐義強,李凱冬.農業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保護與開發芻議[J].農業考古,2013(1):279-281.
[21]趙曉迪,趙榮.哈尼稻作梯田生態系統研究[J].農業科學與技術,2014(10).
[22]成官文,王敦球,秦立功,等.梯田景區生態旅游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研究[J].經濟地理,2001,12:320-322.
[23]馬定渭,鄒冬生,喻夜蘭,等.中國農業生態環境現狀與恢復對策[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4):5-9.
[24]角媛梅,張丹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云南紅河哈尼梯田研究進展與展望[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1,23(5):1-6,12.
[25]焦雯珺,閔慶文,成升魁,等.基于生態足跡的傳統農業地區可持續發展評價[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17(2):354-358.
[26]耿艷輝,閔慶文,成升魁,等.多方參與機制在GIAHS保護中的應用:以青田縣稻魚共生系統保護為例[J].古今農業,2008(1):109-117.
[27]何露,閔慶文,張丹.農業多功能性多維評價模型及其應用研究[J].資源科學,2010,32(6):1057-1064.
[28]劉某承,張丹,李文華.稻田養魚與常規稻田耕作模式的綜合效益比較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1):164-169.
[29]閔慶文,曹智,袁正.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一種典型的農業生態文明模式[J].中國鄉鎮企業,2013(9):87-90.
[30]閔慶文,甄霖,楊光梅.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進展[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07,23(1):81-84.
[31]王思明,盧勇.中國的農業遺產研究:進展與變化[J].中國農史,2010(01).
[32]朱青曉,王忠麗.民族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以哈尼梯田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21(3):206-209.
[33]李文華,劉某承,張丹.用生態價值權衡傳統農業與常規農業的效益[J].資源科學,2009,31(6):899-904.
[34]閔慶文,孫業紅,成升魁,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特征與開發[J].經濟地理,2007.27(5):856-859.
[35]李文華.生態農業—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36]喻慶國.云南元陽哈尼梯田濕地生態旅游生態補償機制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5):7902-7908.
[37]吳曉青,陀正陽,楊春明,等.我國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的探討[J].國土資源管理,2002(19):18-21.
[38]王歐,宋洪遠.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05(6):22-28.
[39]董志海.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對策研究[J].農業工程,2011:177.
那“永生不老”可能嗎?這個問題可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得清楚的。為此,我們為大家準備了《抗衰老,只是一個傳說》(詳看本期《藥物趣話》欄目)一文,在文中再作較深入探討。退一百步講,假設真的存在“永生不老”的人類,那么如此有生物競爭優勢的物種,肯定會很快搶占所有的自然資源,這對于保持物質循環,保持生物多樣性都是不利的,違背了自然的規律,這個道理跟永動機是一樣的。
總結:長生不老藥之所以不可能存在,是因為本身在定義上就已經被打死在搖籃之中了。但是我們可以追求另一個境界:“長生慢老”。就是活得更長點,老得更慢點,而長生慢老藥其實就掌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里。
我們被騙了嗎
尋訪武俠藥的路確實太漫長了,由于篇幅、精力等原因,還有許多經典的武俠藥如情花毒、鶴頂紅、十香軟筋散、斷腸草等等,都沒辦法在此一一探討,希望以后還有機會繼續尋覓它們的真正面目。不過就這次的一番探索,你們是否也有些收獲與發現呢?
原來蒙汗藥、金創藥確實還存在著,而本以為也有存在可能的卻發現是美好愿望而已,黑玉斷續膏也并非真的有想象中那么神奇……這些來自小說、影視的武俠藥,有真有假,有虛有實,不禁要問一句自己,我們被騙了嗎?或許你會說,這些我都一直認為是杜撰的而已,沒當真過。然而,我們又確確實實被這些杜撰的東西默默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我們會以為治不好病是沒遇上神醫,我們會輕信了“祖傳秘方”,我們會相信存在“懸絲診脈”……我們都不知不覺中會把小說、影視等杜撰的內容套用在現實當中。這又是為什么呢?
一、知識面限制。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觀眾、讀者不可能對虛構內容的每個方面都有專業知識,自然不容易發現涉及專業性的錯誤,加上不同作品的相互借鑒,無形中形成了強調效果,把錯誤給“常識”化了。
二、作品類型。一般來講,基本沒有人會去相信使用了架空世界觀的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內容。比如你不會去相信你能像哈利·波特那樣可以騎著掃帚在天上飛,也不會相信你穿著超人的衣服飛上天。但是一些接近生活題材的言情、偶像或者劇情片的內容,就很容易讓人信以為真。
三、理想共鳴。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想,當這些作品當中體現或者間接幫助你在作品中完成理想的時候,你就容易產生共鳴,產生認同感,自然會對里面提到的事物容易接受了。
一些小錯誤或許對觀眾和讀者沒什么大的影響,頂多某天發現的時候對自己笑笑而已。但是,在健康醫療方面的小錯誤,可能就不是笑笑就可以過去那么簡單。例如有不少患者受電視劇影響,去找中醫生看病的時候,什么都不說,只伸出一只手讓醫生把脈,看看醫生能否就通過把脈診斷出疾病來,以此驗證一下該醫生是否有本事。其實這種做法十分影響醫生的工作,對自己疾病的診斷治療也沒有一點好處。
因此,真心希望影視文學作品的創作人員不要過分地為了劇情而夸張杜撰,特別是一些貼近生活題材的作品,涉及專業問題特別與健康相關的醫學問題時,還是應該請專業人員進行審核,不要鬧出像給病人抽200cc血作檢查、給病人推10克速尿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了(來自影視作品《感動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