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8 14:38: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植物保護的方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園林綠色植物保護;城市園林
1 進行園林綠色植物保護的重要意義、根本目標以及主要特點
1.1 進行園林綠色植物保護的重要意義和主要作用
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城市園林綠化的核心問題就是可持續性發展,與此同時,園林病蟲害的控制也是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綠色植物的保護工作是園林植物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方法的進一步深化,因為實行這項工作后,園林中可以降低農藥以及其它有害物質的使用量,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環境的污染,最終保護了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園林植物保護的相關工作需要從病蟲害的綜合治理階段進入到病蟲害的可持續性控制的階段。
1.2 進行園林綠色植物保護根本目標
進行園林綠色植物保護的根本目標就是能夠成立以多種園林植物為范圍、以多種主要的有害物種為靶標,同時以各種優化措施或者方法為主要途徑的自然調控系統,并且利用喬、灌、花、草的科學合理配植,發揮以及加強園林植物自然控制因子對為害的功能以及作用。與此同時需要建立各種觀賞植物的生態自然調控系統,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維護和保養城市的生態環境以及居住人民的生活環境,使得園林綠地中病蟲害的發生以及傷害程度能夠維持一個相對的動態平衡以及景觀準許的標準上。
1.3 進行園林綠色植物保護的主要特征
1.3.1 園林的綠色植物保護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社會性系統工程。這項工程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為出發點,在實施過程中采用的每一種防治方法都突出了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并且沒有放棄環境的相關利益、出現不良影響以及追求片面的短期行為的情況。將實現大范圍的綠化戰略的整體優化調控防治以及可持續性發展作為著眼點,與此同時將原先的個體防治方式轉變為整體優化的調控治理模式。
1.3.2 園林綠色植物保護工作需要一個擁有綜合素質比較高的工作隊伍。要求比較先進的工作裝備以及非常嚴格的工作標準的團隊,同時以生態環境的整體效益為主、以人為本及重視三個效益的共同優化。
2 實現園林綠色植物保護工作的基礎對策研究
2.1 進行園林種植設計的工作是實現園林綠色植物保護工作的基礎以及根本
2.1.1 園林的植物在配置的過程中需要將鄉土樹種作為基礎或者基調樹種以及主要樹種。這樣才能夠形成本地園林植物的特色或者個性。對于那些外地的樹種一定需要通過成功的引種試驗之后,才可以將其進行大范圍的種植,在進行樹木引種的時候必須堅持循序穩妥的原則,主要的注意事項就是不能夠將外地的樹種代替鄉土樹種。
2.1.2 進行園林種植設計過程中將因地制宜的原則作為前提。在進行植物配置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因地適宜的前提,只有與植物自身的生物學特征以及生活習性相符,才能夠將其進行相應的種植。在進行植物種植的時候,需要將種植位置的相關條件全部檢查清楚,比如:該位置接受陽光的光度強弱、地勢、土壤的酸堿度的具體情況以及圍繞物種的具體分類以及附近的污染程度的綜合情況等,根據這些具體的條件選擇合適的不同樹種。假如相關的工作人員在進行植物栽植的過程中不根據植物的生物學特征以及生態學習性,那么該栽植物經過移植之后,非常容易出現病蟲害的現象。由此可以看出,因地制宜進行植物的栽植對于實現園林綠色植物保護來說是極其關鍵的。
2.2 使用比較優質的苗木是實現園林綠色植物保護工作的基礎
要栽植的苗木質量的優良度是預防病蟲害發生的先決條件,所以在進行栽植苗木的時候需要選擇無病蟲害的苗木,其中已經收到凍害、澇害或者生理干枯的苗木,都不能夠被用于新的栽植苗木工作中,同時綜合營養不好的小老樹也不能夠利用到該工作中。
2.3 栽植的綜合質量是實現園林綠色植物保護的關鍵性因素
我們的工作人員需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栽植程序進行栽植,從而在根本上解除園林綠色植物保護的隱患。在栽植的過程中不能夠出現以下的錯誤行為,包括樹坑過小、栽樹的時候不修根、栽植的植物深度過大、栽植成功之后就棄之不管等做法。
科學合理對樹木進行修剪工作,有助于園林綠色植物保護工作的實行。為了能夠維持樹木栽植位置處的水分平衡以及樹木的外觀整潔,更重要的是能夠保證避免病蟲害的出現,我們的工作人員需要在苗木栽植之后進行相應的修剪工作。
參考文獻
1 李瑩潔,潘桂萍.北京植物園重點植物凍害調查分析[A].中國公園協會2010年論文集[C],2010
關鍵詞:園林設計;植物配置;生態園林植物;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園林設計與植物保護現狀
1、盲目引種新品種,缺少馴化,導致部分苗木由于生境不良而爆發病蟲害
近年來,由于園林綠化建設步伐的加快,部分城市在綠化建設過程中忽視甚至避而不用鄉土樹種,轉而追求一些不適應當地環境的外來樹種,且不加論證盲目引種。雖然這些樹種可能短期內在園林景觀上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但由于部分新引進的植物往往不適應環境變化,表現出生長不良,容易感染病蟲害。
2、園林樹種配置不合理,導致部分園林植物病蟲害常年流行
由于園林設計人員知識面的限制,或者考慮不周,在具體的設計中會出現一些相克的植物品種一起栽植,容易產生轉主寄生的植物品種一起栽植,怕水的植物栽植在低洼易積水處,喜陽性植物設計栽植在背蔭處等。這些問題直接或間接的導致植物白粉病、黃化病、根腐病、蚜蟲等病蟲害的不斷發生,且大部分病蟲害由于環境及周圍條件限制,很難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園林植物病蟲害常年發生和流行。
3、園林設計模式單一,導致部分園林植物容易產生病蟲害
園林設計還普遍存在模式單一化問題。由于設計栽植整齊劃一,植物種類、年齡、層級趨向一致,極易出現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態惡果, 也容易發生火災和病蟲害問題。
4、設計栽植密度不合理,導致植物生長環境不良,進而引發病蟲害發生
園林綠化設計中,為了體現園林景觀的即時效果或短期內的觀賞效果,常出現苗木設計栽植密度過大的問題。植物設計栽植密度大,往往會造成綠地內植物的生長空間狹窄,互相之間出現爭光、爭水、爭肥現象,直接影響苗木長勢,導致植物出現病蟲害的入侵。
二、當前園林植物保護存在的相關問題
1、當前園林植物保護缺乏統一化的管理
在當前情況下,城市園林保護和管理都是進行分區管理,各個區域的管理工作相對獨立,在進行園林植物保護的時候采取的并不是統一的方法,因此也就很難實現精細化、科學化的植物管理。
2、過分的依賴農藥進行園林植物保護
在當前園林植物保護的過程中,采用農藥這一化學方式進行病蟲害防治比較普遍,雖然這一方式較為經濟和便捷,但是如果長期使用或者是過分依賴農藥也會對植物造成不良影響,而且嚴重的影響了周圍的生態環境。
3、缺乏相應的檢疫機構
由于種種的原因,目前在園林系統尚缺乏相應的檢疫機構,人們進行植物檢疫的意識淡薄,各園林綠化公司在苗木調運方面隨意性較大,致使園林苗木在調運過程中,也將病蟲害進行了傳播,而且此現象具有加重之勢。
4、園林植保人員技能參差不齊
園林植保人員的業務知識普遍欠缺,不知道通過栽培、養護等方法進行病蟲害預防,不注意觀察病蟲害發生的時間、活動規律,只是看到病蟲便隨意用藥,不具備對癥下藥、適時用藥、合理用藥的一般常識。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還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與我們進行城市綠化的初衷相違背。
5、設計建園時缺乏園林植物保護的整體意識
在園林規劃設計中,植物群落結構簡單,品種單一,片面追求“洋”樹種,是病蟲害猖獗的根源。有的設計人員缺乏園林植保的基礎知識,將栽植在一起易引發各種病蟲害的植物放在一起(如松樹與芍藥、紅杉與云杉、果樹與泡桐、貼梗海棠與檜柏等),人為引發病蟲害發生。另外規劃設計人員多注意植物的景觀效果,而忽略栽植植物的立地條件和植物本身的抗病蟲能力,也為病蟲害發生埋下了隱患。
6、對外來物種的整體認識不夠,防治時期不當,影響防治效果
許多人由于缺乏對外來物種的正確而全面的認識,致使在園林植物引種或苗木調運的過程中,傳播散布了危險性的有害生物(主要為病蟲),給當地的經濟與生態造成較大的損失。該類有害生物到達一新地區后,往往會因當地缺乏有效的天敵控制,從而打破生態平衡,造成生態災難。我國的植保方針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這對病害的防治尤為合適。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對病蟲害的種類、危害癥狀、發生流行規律、防治適期、藥劑選擇等缺乏必要的知識,常常在病蟲發生后期或植株接近死亡時才進行防治,防治效果往往不佳。
三、生物防護措施在園林植物搭配的應用分析
對于生物防治措施來說,它主要的就是遵循了植物的自然規律,通過生物的新陳代謝來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它的危害性較小,對周圍的環境污染小,而且在防治害蟲的時候不會產生抗性,且有長期抑制和控制的作用。其中,主要方式和方法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即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病、以菌除草等,這些都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
1、科學合理的進行園林植物規劃,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對于園林植物的保護來說,在進行園林植物規劃之前就要進行充分的考慮,其中需要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進行,與此同時還要結合植物自身的生長特點和對環境要求進行有效的安排,這樣,植物的生長也就有一個良好的環境。近年來一些園林在進行植物配置和規劃的過程中,由于違背植物生長習性或者自然規律,進而導致植物產生病害,所以進行植物的生物防治就要注意這一問題。同時更要優化園林的結構,改變樹種單一的情況,進而通過園林結構的優化提高園林森林的質量。
2、要重視生物的多樣性,實現生物間的相互作用
利用生物防治措施來進行園林植物保護,就要注意園林生態系統的構建,也就是說在進行植物保護的時候,要遵循自然規律中相生相克的特點進行有效的植物配合,進而和其他生物系統間形成很好的組合,以達到相互作用的目的。園林植物保護時應注意各類植物之間的巧妙結合和搭配,這樣一來也可增加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同時也有利于對珍稀植物的保存。所以,強調園林植物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規劃意義重大,我們可以通過引人、增殖與散放外來天敵進行相互制約,以實現生態平衡和防治有害生物的危害。
3、微生物農藥在園林植物保護中的應用
對于園林的植物保護來說,加強微生物農藥的研究也是重要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并且對園林植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在生物系統的研究中,我們也發現生物間是相互影響的,其中一些生物菌會對植物的蟲害防治產生影響,并且危害較小。在這方面,加強微生物農藥的研究和應用就會對植物的防治產生重要影響,這也將是未來植物病蟲害防治的趨勢之一,因此需要加強研究和探討,進而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總之,我們應加強對園林植物保護工作的研究,找到問題所在,并根據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解決好園林植物保護問題,使園林植物充分發揮其美化、綠化、凈化環境等功能。
參考文獻:
關鍵字:園林景觀;園林植保;植保技術;應用
Abstract: The plant is the key afforestation and beautification, landscape plant protection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plants play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In the modern garden construction, high quality of landscape is more and more dem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n in the garden building, plant as the important background materi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so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landscape, the key to protect the focus on plants. Plant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in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process of plant protection, full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plan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focus on the ecological effect, plant protection fundamentally, the traditional plant protec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work,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garden plant prote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plant protection on landscape plays a certain role.
Key words: landscape; garden plant protection;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S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園林景觀給城市創造了極大的觀賞價值,具有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園林綠化工作是城市長期重視的一項基礎設施建設,用于調節環境污染給市民創造綠色空間?;诖?,綠色植物保護就變成了重中之重。在園林的建設中,要注重綠色植物的保護,做到植物生長的可持續性和健康性,以形成美好的園林景觀效果,為城市的綠色建設作出貢獻。要給植物的發展創造可持續的空間,從植物發展的根本做起,從最初的園林植物挑選到后續的管理養護都要做到精心細致。
一、園林植物保護的目標
園林植保就要做到保護有用的植物,防治有害的生物,使園林植物協調生長,達到自然的平衡。園林植保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達到園林植物的良好生存狀態,對一些有損園林植物生長的生物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處理,以此來達到園林的可持續發展,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園林植保要不斷脫離傳統的植保方式,逐步達到綠色植保來保證植物生長的持續性,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片面追求短期作用而對環境造成損傷,損失環境是對園林建設作用的消減,所以,在園林植保中,要逐步發展綠色植保技術,做到人、環境和植物和諧統一。
二、園林植物保護的措施
1.園林植物栽植方面
園林植保的根本前提是植物先天的適應性,要根據園林的環境引進適合其生存的植物,做到適地種植。植物的生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要在植物栽植之前,對園林區的土壤、光照、水源、周圍的環境等相關因素做出調查,根據這些調查結果,根據不同植物的習性,選擇適合生存的植物進行栽種。植物自身的特性是很重要的,如果植物自身的生物學特性與所處的環境相違背,這是不利于植物存活的,更談不上后天的保護技術,所以,園林植物的選擇過程是植物成活的關鍵因素,園林植保的根本就是植物的挑選,要做到因地制宜。同時在植物的選擇上,要綜合考慮園林植物的多樣化因素。園林作為一個生態系統要想達到可持續性發展就要充分考慮植物的物競天擇,單一植物或者缺乏競爭能力的植物配置是不合理的,所以對待植物的選擇上,要著眼于物種的多樣性以及基因的多樣性,只有這樣,可以人為的幫助植物之間形成一種競爭機制,有了競爭就會有適應環境的能力,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植物群落的復雜性,有助于植物增加自我的調節能力和抵抗能力,這是對植物最好的保護,是一種基于生態的保護。然而在引進競爭機制的情況下,要首先了解各種植物的特性,以免由于植物種群的引入,造成植物間的他感作用,這樣就會導致植物彼此相克,并造成病蟲害的發生,植物他感作用是要小心對待的,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會分泌一些化學物質,而有些植物會對這些化學成分敏感,這種植物的他感作用會直接導致不適應的植物的死亡,所以,在引進植物種群的時候,要多多注意。
關鍵詞:農業;野生植物;保護
中圖分類號:S184 文獻標識碼:A
1 加強農業野生植物保護工作的必要性
1.1 野生植物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的聯系
野生動物本身具有多種價值,在眾多的價值中最重要而且為人們所熟知的價值且無可替代的價值應是野生植物的生態價值,它的存在維護者生態系統的穩定,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與此同時,作為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中的重要指標,野生植物總是直接或者間接作用于人們日常的生活和生產。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不斷加劇,對野生植物的生存環境發起了嚴峻的挑戰,如果人類繼續破壞而不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保護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我國野生植物的數量已經急劇下滑,很多物種瀕臨滅絕,一旦野生植物環節脫節,整個生態系統將會面臨嚴重的危機。因此,加強野生植物的保護工作不能只是單一的考慮到野生植物的可持續發展,應將其放到整個生態環境的統籌規劃中來,實現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
1.2 野生植物的保護工作有利于促進我國中醫藥的發展
從古至今,我國傳統中醫藥的發展歷經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史時期??墒遣还芩幱谀囊粋€發展時期,它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特有的野生植物的基礎上的。因此對野生植物的保護不僅是生態環境系統保護的重要課題之一,同時也是我國中醫藥發展的必要基礎。隨著科技的發展,現階段很多藥品研究所也在尋找相關的替代藥品,如果中醫藥都是通過合成來產生藥品,中醫也就失去了它獨有的韻味了。加強野生植物的保護工作,不僅是我國生態系統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措施。
2 強化農業野生植物保護工作的具體建議
2.1 植物保護區的建立
要想將野生植物保護工作落實到位,植物保護區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保護區的建立不僅可以提高人們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同時對于規范人類活動有著十分明顯的作用。植物保護區的建立主要有2個作用:保護現有的野生植物;培育繁殖瀕臨滅絕的稀有野生植物。將野生植物的發展納入統一的規劃當中,不僅能有效減少人為的破壞,同時還能對野生植物的發展進行宏觀和微觀的調試促進野生植物的良性發展。
2.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在野生植物的保護工作中,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主要有2個方面的作用力,分別是政策上的支持和資金、技術上的支持。政策方面,政府應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與野生植物產生聯系的人類活動,如有違規操作的情況,應當嚴懲,從而起到警示作用。與此同時,政府還應加大資金和技術的投入,為野生植物的保護工作提供相應的物質保障和技術保障。
2.3 強化地方各部門之間的協調
既要保證與野生植物相關產業的穩定發展,同時又要保證野生植物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相關部分的協調。按照我國當前對野生植物的使用情況,過不了多久就面臨嚴重的資源危機,因此地方各部門在履行各自職責的基礎上應進行相應的協調。與此同時,地方管理部分還應規范相關企業的發展模式,引導企業進行發展模式上的改革,減少對于資源的消耗和利用。
2.4 加大執法力度
對于野生植物的保護工作,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大執法懲處的力度,加強對于野生植物相關產品流通的監督和管理,嚴格流通渠道,提高相關企業的生產自主性。強化相關執法力度不僅能夠維護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同時還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嚴格產品的流通渠道,加大監督管控,還能有效打擊非法生產行為。加大執法力度的另一具體的措施就嚴格規范野生植物產品的標識,通過標識能夠將合格產品與不合格產品區分出來,有益于執法,同時也能提高消費者健康消費的意識。
3 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野生植物保護工作是生態系統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加強野生植物的保護不僅是維護整個生態系統良性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我國轉變生產方式加強對于稀有資源保護的重要措施。野生植物的保護工作僅僅依靠地方管理部分或者是政府是不行的,需要廣大人民群眾聯合起來,在抵制非法產品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消費方式,這樣才有可能將野生植物的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楊慶文,秦文斌,張萬霞,等.中國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實踐與未來研究方向[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3(01):1-7.
[2] 胡明閣,尹燕,朱邦友.強化農業野生植物保護 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J].河南農業,2013(03):58-59.
[3] 鄭殿升.中國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現狀及建議[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5(03):17-18,22.
關鍵詞 有機農業;植物保護;理念;措施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9-0159-01
作為一門一級學科,植物保護在農學門類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有關植保的研究不僅是拓寬科學領域的需要,更是新時期農業發展的需要,是打造有機農業體系的重要途徑。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發展農業科學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貫的基本國策。我國的有機農業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相比之下,雖然農業植保的研究起步較早,但卻在有機農業發展后才逐漸得到完善。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之下,不斷拓展農業植保的相關理論,是促進有機農業形成的重要途徑。本文基于植保理念和措施2個層面探討了新形勢下如何實施植物保護,旨在為促進有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獻計獻策。
1 有機農業的植保理念
在構建有機農業的前提背景下,植物保護是服務于有機農業這一最終目標,因此有關植保的研究和開展,應在以下3個理念的指引下進行。
1.1 堅持全程監控的理念
對有機農業的構建過程應實施全程監控,以確保根基牢固,層層推進。而有機農業植保的研究與有機農業的發展是完全一致的,開展植物保護是實現有機農業的主要路徑,因此對有機農業的監控,即是對農業植保的監控。在實施植物保護的過程中,要將生產過程中對肥料、農藥等可能影響植物安全的投入物設置專門的資料庫,對農事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記錄、分析。針對不同的農作物設置編碼系統,借助編碼系統了解各個生產環節和各個生產批次的基本情況,對植保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從而確保農業植保的穩定開展。
1.2 堅持病蟲害綜合治理的理念
傳統農業的病蟲害治理幾乎完全依賴化學藥物,這些藥物雖然能夠起到直接殺死害蟲的作用,但卻也為農產品安全和生態環境帶來隱患。因此,在有機農業背景下,堅持病蟲害綜合治理,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有機肥耕種,是科學實施植物保護的重要舉措。
1.3 堅持維護生態環境的理念
農業植保強調“綠色”植物保護,在利用環境的同時,也注重綠色生態環境的構建,實現農產品耕、護、收的有機運作,從而為有機農業體系的形成提供保障。
2 有機農業的植保措施
2.1 有機植物的耕作措施
土壤是農作物耕作的根本,在有機植物的保護過程中,除了農作物養護之外,耕作是實施農業植保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有機植物的耕作原則是確保土壤和環境的自然和諧,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科學的耕作措施主要包括:①倒茬耕作,在同一塊土地上長期種植同一種農作物會導致土傳病原物的不斷繁殖,降低農作物的抗逆能力,因此采用倒茬耕作,可加大對有機植物的保護力度;②土壤保護,主要舉措是采用有機肥料加強土壤腐殖質和促進動植物機制的形成,確保土壤含有豐富的養分,為有機植物持續提供能量;③種子處理,采用有機肥料浸種,如堆肥、漚肥等,以確保種子不會對土壤造成影響;④水資源保護,傳統耕作往往采用大量化學藥劑或肥料,造成水資源污染,因此,采用病蟲害綜合治理手段,實行有機肥耕作,是保護水源和打造綠色耕作模式的重要舉措[1-2]。
2.2 有機植物的病害防治
在農業植保過程中,有機植物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有2種,即通過改造環境來控制病害的發生發展及消滅病原物或抑制其發生蔓延。其中,改造環境的主要措施有3種,一是采用倒茬輪作改變土壤環境,或采用間、套種植,以消除因病原物擴散而導致的農作物大面積病害;二是通過耕翻整地,使依賴土壤和農作物根茬的病原物被天敵捕食或自然消滅,從而減少農作物的病害;三是以保護水源為主要手段,使水源的各項指標都能夠滿足有機植物生長的要求,利用水源的優勢來改善土壤環境。進而,抑制病原物的主要舉措包括控制病原菌傳播和根除病原菌2種,其中,前者需要對種子和土壤進行檢疫檢驗,而后者不僅需要對種子和土壤進行清理,還需要不斷培育新的抗病品種,對有病植物和栽培環境不斷改善[3-5]。
2.3 有機植物的蟲害防治
有機植物的蟲害防治是一項系統的活動,首先,在耕作時需要依賴有機農業的植物培肥及營養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時科學浸種,使農作物的種子影響土壤,一方面提升種子的抗蟲害能力,另一方面也將土壤改造成消滅害蟲及其幼蟲的“有機農藥”。其次,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充分利用蟲害天敵來實現對有機植物的保護,如小黑隱翅甲、大草蛉、捕食螨、小花椿、塔六點薊馬等,寄生性天敵包括平腹小蜂、繭蜂、赤眼蜂等。再次,采用空間電場生物效應或土壤電消毒法進行物理防治,以、光誘和味誘捕殺害蟲成蟲,優點是能夠大大降低農作物的蟲害率,對大棚種植具有顯著的作用,缺點是成本較高,不適合家庭使用。
3 結語
只有樹立正確的理念,堅持構建有機農業的基本原則,才能在農業植保中化被動為主動,提升植物保護的效率和質量。有機農業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植物和土壤環境并非唯一的主體,只有將人、植物與環境進行有機地整合,才能為農業生態的多樣性提供持續關注和保護,進而也才能實現有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 參考文獻
[1] 尹立成.有機農業迅速發展背景下博山區新型植保體系構建[J].小麥研究,2010,31(1):9-13.
[2] 張百臻(譯).歐盟農藥再登記影響有機農業用藥[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9,30(10):63.
[3] 丁長琴.中國有機農業發展保障體系研究[D].長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關鍵詞 珍稀瀕危植物;資源調查;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
中圖分類號 S7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138-02
Abstract Plant resources and growth adaptability of Sanmenjiang National Forest Park were investigated.There were totally 26 specie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belonging to 22 families,but 23 species existed.Most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could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flowering and fruiting,a few species were capable of natural regeneration.Finally,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and threats,some appropriate protec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resource investigation;Sanmenjiang National Forest Park
植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種和自然群落持續生存的基礎,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品、醫藥、工業原料等直接經濟價值,而且具有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間接價值[1]。然而,隨著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對資源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過度的人類活動對植物遺傳多樣性構成重大威脅,造成大量珍稀物種消失,使其中的遺傳信息丟失,且這種人為破壞加快了珍稀樹種消失的速度。為了保護珍稀植物,對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進行了珍稀植物資源的調查。
1 調查地概況
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柳州市東郊(東經109°26′~110°48′;北緯24°10′~24°27′),1993年經原國家林業部批準建立,距柳州市中心6 km;海拔一般為200 m,最高海拔556 m;氣候屬中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0.7 ℃,平均日照時數1 410 h,年總積溫6 250 ℃,年平均降雨量1 450 mm;土壤以砂巖、砂頁巖、硅質巖及泥頁巖等發育的紅壤為主,占90%以上,有少量石灰土。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的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形成了天然的植物基因庫,據調查統計,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現有維管植物162科435屬881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有22科26屬26種。
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文獻查詢、資料整理、野外綜合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采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3]、《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桂政發〔2010〕17號)[4]的分級標準,對所調查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資源現狀進行評估。
3 結果與分析
3.1 園區主要珍稀瀕危植物
經調查統計,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現存及前引有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共26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植物18種,中國植物紅皮書記載的植物17種,廣西地方文件規定保護植物5種(表1)。26種珍稀瀕危植物中,原生植物僅6種,其余20種都為人工栽培。
3.2 園區引入的珍稀瀕危植物適應情況
三門江國家級森林公園中26種珍稀瀕危植物中,金毛狗、桫欏、樟樹、紅椿、白桂木、香果樹為當地自然生長植物,在其適生環境中生長較好。如金毛狗常在杉木林下,成為主要草本植物;樟樹在酸性土較肥沃地段成為常見種;紅椿則主要分布于溝邊等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段,常見高大喬木;白桂木、香果樹則多為散生狀,較為罕見;桫欏則僅分布于溝邊等陰濕處。
三門江國家級森林公園中珍稀瀕危植物中的蘇鐵、蓮、福建柏、水杉、金錢松、長葉竹柏、銀杏、蝴蝶果等為傳統園林植物,在當地生長較好,多能結實并繁殖苗木。但銀杏在當地雖已引種40余年,樹體生長良好,但尚未見結實。龍眼、荔枝、杜仲、喜樹為重要經濟樹,在柳州有較大規模的栽培,但在森林公園內由于氣候條件或局部環境條件的影響,生長較差。龍眼、荔枝雖可結實,但產量較低,特寒年份嫩梢常受凍;杜仲由于高溫氣候條件,生長較差,且蛀干害蟲危害嚴重;喜樹則由于栽植于疏林下,光照不足,生長差,逐漸死亡。
禿杉、南方紅豆杉、鵝掌楸、油杉、格木、任豆、頂果木、降香黃檀等為近年來廣西大力推廣的造林樹種,在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也有規模引種。禿杉、南方紅豆杉為山地樹種,喜溫涼濕潤環境,連續多年引種均失敗。任豆為強陽性樹種,引種時栽植于疏林下,生長勢弱,栽植后翌年或第3年均死亡。鵝掌楸、油杉、格木、頂果木、降香黃檀則在森林公園內生長良好,頂果木五年生樹高12.4 m,胸徑16 cm;鵝掌楸十二年生,樹高12 m,胸徑15 cm,表現極為速生。油杉、格木、降香黃檀則為珍貴用材,在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內生長也較快,可作為普通造林樹種規模發展。
4 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珍稀瀕危植物保護措施
4.1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要完善野生植物資源保護法規體系,我國近年來頒布了環境和植物保護的相關法律和文件,但有關生物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法規尚不完善;其次,要加強法制的宣傳教育,通過普及有關植物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提高群眾保護野生植物特別是珍稀瀕危植物的法制觀念;再次,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植物資源保護的條例和地方性法規,對破壞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行為給予嚴厲打擊[5]。
4.2 定期開展調查工作
定期對森林公園內的保護植物開展普查工作,特別是瀕危的喬木種。要查明現狀,了解園內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種類、數量、生長環境等情況,從而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加以保護。
4.3 保護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就地保護是對植物保護的最主要方法。針對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內珍稀瀕危植物集中分布的區域,堅決不再開發新的旅游路線,對旅游路線之外的地帶實行封山育林,避免人為破壞,使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和發展,從而有效改善其賴以生存的環境。遷地保護是植物保護的另一種方式,公園自建園開始規模引進區內外的瀕危植物,觀察生長發育情況,探索栽培技術[6]。
4.4 探索開發和利用途徑
珍稀瀕危植物普遍具有一定的利用價值。實際上多數瀕危植物正是由于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而導致了人們的掠奪式開發,使其遭遇滅頂之災[6]。因此,在保護、發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這些寶貴資源的開發利用途徑,使之繼續為人類做出貢獻,即保護、發展的最終目的在于利用。通過合理開發利用,不僅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順應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潮流,推動生態旅游的市場,增強公園的經濟活力,而且有利于促進公園更好地開展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工作,提高工作者的積極性;探索園內珍稀瀕危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掌握其繁殖、栽培技術,通過人工栽植擴大其種群數量;充分利用園內豐富的資源條件,研究珍稀瀕危植物的采集加工技術工藝,研制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各類產品。
5 參考文獻
[1] 鄒新慧,何平,陳建民,等.云南省珍稀瀕危植物及國家保護植物區系成分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7(6):939-944.
[2] 國家林業局和農業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M].北京:國家林業局辦公室,1999.
[3] 傅立國.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4] 《農區生物多樣性編目》委員會.農區生物多樣性編目(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一、保護瀕危植物的意義
瀕危植物是研究植物起源、進化的有力證據。但由于種類少、數量不多,因此它成為了遺傳育種的珍貴材料,每個單獨的物種都是一個基因庫,對人類培養新物種有著重要的意義。很多瀕危植物在醫療、文化方面對人類有著重大的研究意義,如:人參、靈芝、枸杞等有著重要的藥用價值;水杉、杜仲、珙桐等對人類有著巨大的文化價值。
二、當前瀕危植物保護管理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立法問題:(1)立法效力低。(2)地方性立法有待加強。鑒于我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植物種類蘊藏豐富,當然各地的植物資源差異度也很多,這就需要根據各地區的特點,制定相關的地方法律法規。但目前我國有的區域在保護瀕危植物的法律法規上發展速度較快,有的則慢,甚至有的地方還是空白,這能讓我們清楚的看到我國當前的地方性立法有待加強。
(3)法律法規尚不完善。雖然我國目前在對野生植物資源的管理保護方面大多性出臺的只是法規或規章制度,但是關于這些法規和制度的數量也極其稀少,這就使得在針對性的保護瀕危植物的過程中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即使在一些規定中,有觸及到保護瀕危植物的情況,但可操作性和保護性的法規過少,法律法規的不完善,造成我國目前在保護野生植物資源方面做的尚不到位,導致大量的植物處在瀕危的邊緣。
2.行政執法力度有待加強。我國目前在保護野生植物資源方面的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行政執法力度有待加強,相關管理部門未能像保護野生動物資源那樣重視對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對于破壞野生植物資源的行為只是典型走一種形式,缺乏日常執法,執法力度欠缺熱情;在日常管理方面,還處于無序、應付的階段,更別談要達到規范化、法制化、正?;墓芾砹耍涣硗猓捎谖覈鴤鹘y思想觀念的影響,對環境的保護意識薄弱,大多數人不知道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的重要性,對珍貴瀕危物種還是隨意亂猜亂挖,因此使得我國目前的也是植物資源破壞嚴重。
3.保護管理力量比較薄弱。雖然目前我國已成立多個級別的野生植物資源管理機構,但是管理力度不夠,對很多破壞野生植物的行為沒有給予相應的處理,這種形似看管的管理方式很難適應現代化管理和科研的要求,保護管理力量的薄弱是目前管理機制上的一大污點。
4.保護經費難以保證。對于國家而言,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管理是其中最薄弱的環節,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機制不完善不說,就資金的投入都屈指可數。這是因為我國對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現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對其的經費投入還不穩定,所以導致在基礎設施建設、研究設施投入、宣傳教育等方面的工作都難以實施,很難滿足對瀕危植物的保護管理需要。
三、對瀕危植物保護的對策
保護自然,學會和自然和睦共處是人類的職責。國際上的一些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的組織,已提出要將保護瀕危野生植物列入所有保護的優先位置,以不破壞生態環境和影響人類正常的生活秩序下為前提,盡可能的挽救瀕危植物的生物資源,這樣才能確保長期以來生物多樣性的持續發展。因此,針對以上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保護性措施,作為參考:
1.成立野生植物專門管理機構。由于大多數的瀕危物種都生長在林區,所以將該部門設在林業部門旗下,以利于開展調查和研究。通過成立野生植物專門管理機構能夠通過調查、采集的方法確認瀕危植物的生長年限和年生長量,同時可以獲取瀕危植物的信息,這就為國家行政部門制定相關可行性的法律法規提供依據。
2.就地保護。因為大多數的物種長期的生活在固定的生態系統中,已經適應了環境本身,這時候通過就地保護的方式,不僅能夠保護了物種的種類,也保護了植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這樣能夠有效的防止物種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面臨的瀕危情況。這種措施就要求相關部門致力于提高民眾的整體素質,加強對民眾進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使其能夠在這種條件下進行物種的繁殖,促進植物多樣化的持續發展。
3.遷地保護。遷地保護就是相對于就地保護而言的,是由于瀕危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遭到破壞,而采用人工遷移的方法將其遷到人工營造的生存環境中實行就地保護措施。遷地保護已經成為人工保護瀕危植物的一種重要方式,它既是對就地保護的補充,又能對生存在自然環境之外的瀕危植物進行保護。
4.建立各管理部門的協調機制。當前我國的法律機制相當不完善,各部門缺乏溝通,相對獨立,這就導致了資源和信息不能進行流通。更何況在保護機制少之又少的瀕危植物保護方面,這就要求建立各管理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的機制,使各部門的政策互相呼應,形成完備的監管體系采集證的真正實施要靠對最終用戶的監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utilization status of China's wildlife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detail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opinion based on the problems.
關鍵詞: 野生動植物;資源利用;現狀;保護;看法
Key words: wildlife;resources utilization;current situation;conservation;opinion
中圖分類號:S8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6-0300-02
0 引言
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是世界物種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廣闊的地域使得我國的動植物物種數量位居世界前列,脊椎動物占世界物種數14%以上;無脊椎動物占世界物種10%左右,植物占到了世界物種數12%。此外我國還獨有多種珍稀動植物(珍稀動物:熊貓,金絲猴等;珍稀植物:水杉,珙桐等)。對于如此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如何加以合理利用與保護,使之得以永續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筆者結合當前現狀及國內外的處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野生動植物保護的現狀和已取得的成就
目前全國共建成自然保護區1800多個,面積超過1.33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6%以上,新建成的森林公園面積達到了750多萬公頃。國家重點保護的300多種珍稀動物及130多種珍稀植物的棲息地和生存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同時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起到的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也越來越深入人心,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此外,專門針對瀕危野生動植物的研究項目在全國各地紛紛得以開展。目前已建成的瀕危野生動物繁育中心已達到14個,珍稀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基地達到400多個。其中以大熊貓的保護工作最為成功,該項目的實施不僅有效地保證了大熊貓的種群數量沒有下降,還極大地拓寬了野生大熊貓的生存環境,讓大熊貓逐步擺脫了瀕臨滅絕的困境。另外野生揚子鱷,東北虎,金絲猴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的繁育工作也都取得了極大的突破,基本都已建立了人工繁育種群,種群數量都已得到了保障。第三,濕地保護工作也已見到成效。我國現存的濕地面積達6600多萬公頃,天然濕地面積大致為濕地總面積的二分之一,占到了全國國土面積的2.7%。為了更好地進行濕地保護工作,我國于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為國內濕地保護爭取到了大量的國際援助項目。同時,與濕地保護工作配套的相關機構建設,人員培訓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現已建成濕地類自然保護區達473處,達到國際重要濕地標準的多達36處。第四,在與國際合作與交流過程中,擴大了國際影響。我國相繼加入了多項與野生動植物相關的國際公約,積極開展了對外的合作與交流工作。在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的同時,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為我國大力發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軟件基礎,極大地促進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的良性發展。另外,我國的大熊貓,金絲猴作為中國特有的物種,在與多數國家的友好交流中,起到極好的“友好使者”的作用,在增進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的同時,為我國的外交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2 當前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存在的不足
首先,我國的野生動植物保護相關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善,這給執法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導致執法人員在處理相關案件時難以把握執法的尺度,執法成本直線上升。其次,野生動植物的保護等級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當前的保護制度固然對珍稀物種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但是從動物食物鏈的角度來看,如果對食物鏈底層動物保護不力,濫捕濫殺,那么位于食物鏈高端的珍稀動物也會因為找不食物,最終陷入滅絕的困境。而對于珍稀植物而言,有的珍稀植物是寄生或伴生在某種普通植物上的,如果對寄主植物破壞嚴重,那么珍稀植物也會隨著寄主的消亡,失去生存環境,從而漸漸走向滅絕。因此,想要保護好珍稀物種不致滅絕,要有針對性地將保護范圍逐步擴大,使整個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狀態,才會真正讓生態系統內的物種得以自然延續。第三,對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或生存環境保護措施未能跟上。由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大面積森林被砍伐,土地開墾劇增,草場退化嚴重,沙漠地域不斷擴大,導致野生動物棲息地面積日益減少,種群數量下降。而依照我國目前的相關法律,保護對象常常過于集中在野生動植物本身,而忽略了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及生存環境的保護,這樣的保護措施對野生動植物的種群恢復幫助有限。而棲息地喪失就是造成野生動物瀕危和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失去了原有的棲息地和生存環境,野生動植物就成為了孤立的個體,很難得到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就會慢慢出現退化現象,最終退出歷史舞臺。第四,在野生動植物的馴養、馴化管理方面存在著不足。目前對于野生動植物的經營管理及利用過程中存在著方式、方法老舊,效率普遍不高的情況。一些私營馴養場所或者動物園在捕捉野生動物后,一般只需交納一定數額的資源管理費即可實施捕捉活動,而在整個捕捉過程中缺乏監督機構的有效監督,這一點常常被一些利欲薰心的不法分子所利用,籍此進行亂捕濫殺活動。此類濫捕活動一旦過度就會直接造成野外種群數量的急劇下降,并最終導致野生動物資源的枯竭與瀕危滅絕。鑒于以上情況,我國將134種哺乳動物、156種鳥類、33種爬行類、2種兩棲類、15種魚類、343種無脊椎動物列入了ITES公約的附錄,使其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貿易中均受到了嚴格管制。第五,環境的污染及外來物種的入侵。人類活動造成的污染物通過污染食物鏈中的某個環節,使污染得以進入食物鏈,并通過食物鏈的放大作用最終將造成整個生態系統崩潰的惡果,最后將對自然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而外來物種的入侵導致當地物種的大面積滅絕,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我國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外界的接觸日益增多,于是首當其沖地成為了外來物種入侵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牛蛙對中國西南、江浙地區的入侵,其結果是直接導致了當地兩棲物種的大量
減少。
3 針對當前現狀及出現問題的應對措施
①首先應當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濫捕濫殺野生動植物的現象,盡快出臺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細則,讓執法人員有法可依,這樣才能對野生動植物的犯罪活動真正起到遏制作用,從源頭上減少針對野生動植物的犯罪活動。②加強政策宣傳教育,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在全國各地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政策宣傳教育工作,將宣傳工作推進到縣,鄉,村一級,增強當地人民群眾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對個別典型案例,要做到大膽曝光,對犯罪情節嚴重的偷獵分子一定要做到嚴懲,加大其震懾作用,用以警醒妄想依靠倒賣珍稀野生動植物發財致富之人。③重視經濟投入,成立各種研究機構。在野生動植物比較集中的地域設立自然保護區,讓它們能夠擁有使種群得以恢復的時間與空間。另外還要設立各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的研究機構,通過對瀕危動植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找出科學合理的拯救方案,確保這些珍稀物種不會完全滅絕,使種質資源得到保護。④積極研究藥用瀕危物種的替代品。瀕危物種之所以會遭到人類的捕殺或濫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的經濟價值,如果能盡快地研制出相關的替代品,就能極大降低市場對瀕危物種的需求,從而使這些物種免遭偷獵分子的禍害。
4 結束語
我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雖然相對比較豐富,但是如果不規范當前的利用方式,不加強保護工作,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珍貴的物種將會永遠從國內,甚至從整個世界中消失。這將對世界種質基因資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在呼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這項龐大的保護工作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應該拿出愛心與勇氣,做到不吃野味,拒絕使用與野生動物相關的產品,為保護野生動植物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參考文獻:
[1]付開成.略論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1993.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陸生生態保護;環境監理要點
水利水電工程是為適應人類防治水害和開發利用水資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也會產生一系列的自然環境的破壞,打破生態平衡等環境影響。同時水利水電工程又是生態環境破壞與影響比較復雜的行業,其中水利水電工程的陸生生態保護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環境監理重點工作。
1陸生生態保護環境監理目標與原則
陸生生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分成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由于不同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陸生生態系統又進一步分為各種亞類型約600種。包括了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及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等。工程項目施工期陸生生態環境監理目標是,全面保護區域的生態系統整體性結構和生態過程,重點保護工程建設所涉及或影響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等敏感目標與其主要生態功能,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保護工程影響區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灘地和沼澤等濕地生態系統及其功能、結構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使區域和流域生態系統整體結構和功能,隨著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得到保護、補償、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環境監理的原則是: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按照預防、恢復、減緩、補償過程實施,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生態保護與生態補償相結合,一般性常規措施與特殊性重點措施相結合,妥善處理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實現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功能的可持續維持。
2陸生植被與植物保護環境監理要點
植被與植物對維系陸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生態瀕危物種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對外界環境極為敏感、極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類干擾等原因,導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瀕危物種。2.1珍稀、瀕危和特有植物保護遷地保護和就地保護措施。受工程影響的珍稀、瀕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樹木,都要實施有效的就地保護。在無法實行就地保護時,應進行異地移植。在植物遷地保護時,要根據工程區受保護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長現狀、地點以及受工程影響的面積、數量等,制定具體可行的保護措施,保證移植成活和可以長久地生存、生長。根據水庫淹沒處理設計規范,水庫蓄水前要進行清庫,以保證庫區水質。同時,在清庫過程中關注對珍稀野生植物的保護。水利水電工程影響珍稀、瀕危和特有陸生植物,不易遷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護措施,主要有避繞、圍欄保護、掛牌保護等措施。建立專門的珍稀、瀕危和特有陸生植物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或樹木園。這類具有特定保護目標的自然保護區,一般是殘存的保護對象的集中分布區。加強對殘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護,也是一種補償措施。對因特殊的工程建設需要而必須進行自然保護區調整的,必須按照國家《自然保護區條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調整和功能區調整及更改名稱管規定》等有關法規執行。珍稀、瀕危和特有陸生植物保護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據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劃定管理范圍,制定生態建設規劃,制定本工程陸生植物管理實施細則。嚴格工程施工環保監理和移民安置區環保管理,如嚴禁砍伐、損壞植被和保護珍稀、瀕危和特有陸生植物等。2.2森林、草原植被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保護的關鍵是保護植被。根據森林、草原主要種類、群落、覆蓋率現狀,明確影響因素、面積、數量和程度,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工程區現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護。任何工程建設都要侵占和破壞一定范圍內的植被,造成生態功能的的損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質量以補償這類損失。制定和落實切實可行的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撫育規劃及草原保護規劃,合理調整評價區的植被結構,提高植被蓋度和改生態功能。庫區要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種草、植樹,實現全覆蓋。壩址附近的山坡要作為重點,恢復和重建植被,不僅實現高覆蓋蓋率,而且要注意景觀美化,四季有花有綠。在工程施工期間,采用巡山和設卡方式進行森林管護。嚴格管理管護禁伐區內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區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區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區草原。根據森林草原資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結構、生態地理位置等因素,劃分管護片、責任區(或地塊),使資源保護落到實處。對可能恢復為耕地的施工跡地,必須恢復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發展種植業,對工程建設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時覆土,還林還草。2.3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監測和管理在工程建設施工期,進行生態影響全過程環境監理和監測,環境監理區包括主體工程建設區、移民安置區等及施工有關的區域和涉及敏感保護目標的地區。施工期主要監測水環境河流水質變化及噪聲和空氣污染影響。監測野生動植物生境的變化,區域植被動態變化以及生態系統整體變化,敏感環境區情況和重要敏感保護對象的生存發展狀態,采取的保護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等。
3陸生動物及其生境保護措施
具有重要經濟價值或科學研究價值的受工程影響的珍稀、瀕危、特有陸生野生動物,都是環境監理重點保護對象。3.1野生動物遷地保護和就地保護施工期間的野生動物保護的就地保護,是根據擬保護動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現狀分析確定保護動物與工程相距位置及影響程度,按其生態習性,尤其是繁殖的習行環境要求和食物來源情況,提出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對無法實施就地保護而受影響野生動物又具有異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遷地保護措施。遷地保護措施方案還要在試點或科學試驗基礎上確定。應選擇在動物遷徙時期進行個體捕獲、運輸、棲息地安置,在新的棲息地要配備飲用水供給,修建防護欄,進行食物供給、疾病防治等養護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陸生動物采用就地保護措施確定其保護范圍,建造專門通道、護欄、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動物種群普遍衰退和物種瀕危甚至滅絕的重要影響因素是生境“島嶼化”。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就必須打破阻隔,使野生動物“島嶼”式生境相互聯系起來,建立“生物通道”。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區嚴禁捕獵野生動物施工人員必須遵守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施工期嚴禁在施工區及其周圍捕獵野生動物,特別是國家保護動物。有針對性地對一些地勢比較平坦、水流緩庫漢進行有效的管護,嚴禁捕殺水生經濟動物。嚴禁任何人對鳥類進行獵捕。嚴禁施工人員和當地居民捕殺兩棲和爬行類動物。3.3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安全水庫蓄水期,庫區的野生動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傳播者(部分鼠形獸),將向非淹投區轉移,在庫周其密度將有所增加。此時,既要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關系,又要重視對非淹沒區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員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3.4減少施工爆破對動物的驚擾要減少工程施工爆破噪聲對野生動物的驚擾,做好爆破方式、數量、時間的優化。在鳥類繁殖期,尤其須防止爆破驚擾,對爆破施工應規定避開動物繁殖期。
參考文獻
[1]張保利,楊林.建設項目工程環境監理100問[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2]張保利,楊林.建設項目環境監理實施要點[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
[3]王伯鐸,劉旗龍.建設項目環境監理規范[M].北京:《陜西環境優秀論文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4.
[4]鄧彥,葛鴻,康海濤.輸變電工程施工期環境管理要點[M].北京:《陜西環境優秀論文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4.
[5]魏克霞.公路建設對陸生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保護、恢復與優化措施[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1(6):258.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 項目化教材 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 課程改革 教材建設
一、概述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作為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重大變革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和使用,在2011年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指出要“繼續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 [1] 。為此,許多高職院校都投入大量資金對相關的專業課開展項目化教學。作者所在學校的農業技術工程系的專業課也采用了項目化教學。通過采用了項目化教學,它最大突出的優點是將純粹的理論教學變為現場教學,將抽象的知識詳細化。同時項目化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密切相關,因此要求老師要選擇典型模塊的教學內容,要盡量將課本中與學生未來就業有密切關系的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確實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了不少。但是在項目化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缺少和項目化教學模式相配套的教材。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急需開發和項目化教學模式相適應的項目化教材,這也是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證。 [2]
二、目前高職院?!秷@藝植物保護》教材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 教材知識點過于陳舊
目前園藝技術專業所使用的園藝植物保護教材版本數量很多,但是教材內容大都是由本科類教材《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改編而成,幾乎是千扁一律,并沒有突出新知識、新方法,未形成職業教育特有的內容結構體系。
2. 教材體系不符合人才需求培養
根據高職教育目標,為了更好地突顯實踐教學和職業技能培訓的特色,需要以項目化教學為依據編寫全新的高職教材體系。
3. 教材編寫的理論依據不夠充分
目前高職教材的編寫于然是以舊的教學大綱作為依據,而舊的教學大綱與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脫節,已滿足不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體系要求。高職教材的編寫應該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與國家職業標準(職業資格證書)相融合,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3]
4.新方法、新技術的實際運用不夠
根據幾十年教學所使用的園藝植物保護教材中發現,這些教材很少收錄近年來園藝植物保護上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未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新的教學方法,未將教材建設真正轉入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軌道上。
5.對當前高職教育不適合
近年園藝植物保護方面的知識內容更新很快,一些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和防治方法研究取得了新進展,農藥如何的安全使用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對一些劇毒高殘留危害環境和人類身體健康的農藥國家已經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但現有教材的內容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很明顯不適合當前高職教育的需求。
6.教材缺乏對職業氛圍構建的要求
目前高職教育強調學生過硬的動手操作動力,在校期間就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扎實的實踐能力,那么在授課過程中老師要盡量模擬和詳細分析工作過程的情況,為學生盡快融入工作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礎。教材應對任務完成所需職業氛圍作出明確要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同時加深工作情感的體驗。[3]
三、.《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項目化教材建設的構思
職業教育的項目化課程是依據職業崗位的需求設置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課程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并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和發展職業能力。因此,教材的建設應該充分體現職業教育改革項目化課程的特點,其目標是構建滿足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的知識、素質和能力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2]
項目化教材建設的思路是:首先以項目化教學為主體,通過工作任務驅動式,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組織編寫。以學生更好掌握亞熱帶園藝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和操作技能為基本目標,徹底摒棄學科課程的思路與想法,緊緊圍繞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目標來選擇和組織課程教學內容,更好地突出工作任務與知識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基礎上,得到很好的實踐鍛煉,提高教學效果。在編寫過程中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四、《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項目化教材的建設步驟
1.確定項目化的教學內容
通過對市場和企業的專業調研,聘請生產一線技術專家參與討論,依據園藝植物生產、技術推廣及農資營銷等崗位能力要求、植物保護課程涉及的工作領域和工作任務范圍,并參照農作物植保員國家職業標準。根據崗位群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確定設置課程典型工作任務是能識別病蟲害,設計防治方案,組織實施及防治效果的評價。
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課程是依據園藝技術專業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而設置的,是園藝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亞熱帶園藝植物病蟲基礎知識、亞熱帶園藝植物主要病蟲害的綜合治理和亞熱帶園藝植物病蟲害調查與預測預報。本課程教學以任務驅動教學,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以實現職業能力目標為核心,培養學生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課程目標如下表1所示), 同時,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環保意識、創新思維及團隊精神。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 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
課程教學內容根據崗位要求和職業資格標準,精選了五個典型工作過程的項目:亞熱帶園藝植物昆蟲識別、亞熱帶園藝植物病害診斷、亞熱帶園藝植物病蟲害調查和預測預報、亞熱帶園藝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和農藥使用技術。這些項目也就是教材所要確定的項目。項目的設計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前面項目是后面項目的基礎,每一項目下分有若干工作任務,每一任務都有相應的技能和相關知識、拓展知識;在多個項目的反復操作過程中,學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得到鍛煉和加強。
2.設計具體的工作任務
教材的各個項目確定后,開始著手組織每一項目的具體的工作任務。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實行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就是圍繞具體的工作任務開展教學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不斷思考和探索,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的教材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項目內容,讓學生在完成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昆蟲外部形態的識別、昆蟲變態的識別、昆蟲主要類群的識別、植物病害癥狀識別、植物病原物形態識別、植物病害診斷、植物病蟲害調查方法、植物病蟲害防治方法、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規程、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及有效的防治方法、常用農藥的劑型及使用特點、農藥質量鑒別、農藥的配制方法、農藥的合理使用及安全使用、常用農藥特點及使用等工作任務,教材內容突出學生對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綜合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既要以“適度,夠用”為標準涵蓋該學科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能力所必需的理論知識點有機地融入到工作任務當中。
3.實施具體的工作任務
通過上面的任務布置后,課程就要確定了所有的工作任務,并且為每項任務制定了知識目標和學生要達到的技能目標,緊接著要具體地實施工作任務了。工作任務的實施過程主要包括: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個工作步驟。教材內容的編排方式要遵從工作任務的實施步驟(工作任務實施步驟以項目2作為例子,如表2所示)來執行。
教材按上面的格式編寫能充分體現了項目化教材主要以技能為主,以相關知識為輔的編寫原則,理論實踐知識合理的融合,學、練、考、評編排合理,既利于教師很好地組織教學,也便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
五、《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項目化教材的編寫特色
1. 一體化
項目化教材的編寫能夠把實踐與理論教學融為一體,充分改變以往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特別注重教學方法的綜合性和教學內容的實際應用性,多讓學生在虛擬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實質性的技能訓練,訓練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更好地服務工作,并在工作中發現新問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體現教學過程中理論傳授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
2. 實用性
基于項目化教學為依據的教材編寫過程中理論知識以“適度,夠用”為準則,重點圍繞著項目任務這個中心開展教學工作,要求學生首先明確項目的任務目標,然后利用所學過的理論知識,采用科學、有效、實用的辦法逐步完成項目任務,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3.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教材在內容安排上主要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化課程教學,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教材將努力實現數字化,隨書配備電子教案、課程教學軟件、Flash動態、多媒體聲像、試題庫等多種資料,最大限度地方便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
4. 突出重點與新穎性
教材應打破傳統的教材編寫格式,以亞熱帶園藝植物為主,突出常見亞熱帶園藝植物主要病蟲草害的為害狀、識別要點與防治等技術。教材應盡量運用圖表說明,做到圖文并茂、簡潔明了、重點難點突出、便于學生查閱。同時每個任務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章節結束后面附有思考題,有利于學生掌握本章節的重點內容。另外,教材內容還增加了與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有關工種的考證知識,圍繞考證內容,學生的綜合技能訓練得到進一步的鍛煉。
5.加強特色培養,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教材在內容上著重以技能操作、綜合實踐技能培養為特色,注重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技術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戰技能。
6.行業資深人員參與
學校的老師具有比較強的組織教學能力,理論教學水平高,但老師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與行業資深人員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實踐經驗不如行業資深人員豐富。一本好的教材應該是教師與行業專家共同合作完成的結果。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是一門實踐性強、技能型課程,從項目的選取, 工作任務的設計等都聘請行業資深人員參與,這樣才可以寫出一本與職業技能深度相融合的教材。
總之, 編寫適合項目化教學的專業教材是高職教育的迫切需求, 因此要編寫好項目化教材,首先要明確教材建設目標和方向,具體掌握當前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教材存在的問題, 同時在編寫過程別要注意的問題。本文希望通過對《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課程》項目化教材的建設探討,為高職教材改革的建設提供有利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Z],2011-09-29.
[2] 關 巍.基于項目化的局域網組建課程教材的建設探討[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110(12):92―100.
[3] 劉 玉 新.淺析高職項目課程教材的設計與開發[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3(5):175―176.
[4] 徐智躍.基于崗位能力培養的《機械制圖》教材建設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198):117―178.
[5] 張 迪、申永康、劉潔.基于工作過程的情境化模塊式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學術月刊,2010,11:96―98.
關鍵詞: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物理隔離保護法;主流保護法
中圖分類號:S1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19
農業野生植物是在農區范圍內,對人類具有實用和潛在利用價值的所有野生植物。農業野生植物不僅是植物資源的重要鏈條,也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有著密切的關聯。農業野生植物具有作物所不具備的優良基因,并且一些藥用野生植物是中藥材原料,堪稱是植物資源中的無價之寶。中國具有豐富的農業野生植物,約有1萬種,這些珍貴的野生植物被分別用在食品領域、藥物領域、工業領域、飼養領域以及觀賞領域等等。但是,在社會生產的影響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致使農業野生植物資源慢慢減少,尤其是建筑公路、興修水利、亂砍濫伐、采挖等,造成一些農業野生植物頻臨滅絕的危險。人類對這種情況的嚴重性開始予以重視,國內外都已經開始對農業野生植物采取保護行動。
1 農業野生植物生境保護方法
1.1 物理隔離保護法的實踐
物理隔離保護法在我國采用優先于主流化方法,其通過圍墻、圍欄等隔離設施,使農業野生植物和周邊環境得到保護,避免畜禽和人類對其形成干擾。物理隔離保護法適應于分布集中、面積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瀕危農業野生植物,保護點的當地農民和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并且保護點建成之后,需要對其進行長期的維護。
我國從1985年開始開展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行動,目前,我國27個省共建設了154個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對39種農業野生植物進行保護。采用隔離方式對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進行保護。
1.2 主流化保護法的實踐
主流化保護方法是一種農民所參與的保護方法,這種方法以不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為基礎,在農民自愿、踴躍地參與其中,對農業野生植物進行保護。主流化保護方法對物種和保護點的選擇與隔離法基本相同,同時又比隔離法多幾項內容,包括政策法規的約束、以生計替代為核心的改善、以資金激勵為向導以及提高民眾對農業野生植物的保護意識。我國自2006年開始開展了主流化保護方法,目前,在全國15個省建立了72個農業野生標的物分布點,對31種農業野生植物進行保護。
2 物理隔離法及主流化2種方法的優劣
物理隔離保護法和主流化保護法都是國際上推廣的保護方法,不過就目前而言,主流化方法較適用于發達國家,隔離法適用于發展中國家,這也主要決定于一個國家對農業野生植物保護意識的強弱。物理隔離法在我國已經應用了30多年,主流化方法也有10多年的應用,尤其是近些年來2種方法同時應用實踐,通過對比,2種方法都存在自身的優劣。
物理隔離保護法由國家一次性投入建設,優勢在于土地權屬關系明確,并且有效防止人畜進入對農業野生植物資源進行破壞。然而這也是一把雙刃劍,正是由于土地使用權的變更,這就需要建立專門組織,對保護點進行管理和看護。同時,需要對設施設備進行長期的維護和維修,再者,保護點內禁止人畜進入,也會造成物種消長現象,伴生植物越來越旺,而被保護物種卻呈弱勢發展。
主流化保護方法相對較為“開放”,主要是靠農民對農業野生植物的保護意識。主流化保護方法的最大優勢是農牧民的踴躍參與,劣勢就是由于土地的使用權是民眾,那么農牧民如果想要占用保護點也不違規。劣勢主要表現為保護物種被分為毫無價值的植物和被炒作為珍貴的植物2種,造成浪費或過度采挖;沒有建立可持續性激勵措施,農牧民在一開始得到了補償,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如果沒有長久的激勵措施,那么也就不存在長久的保護行動。
3 結 語
物理隔離保護法和主流保護法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劣勢,不過2種方法又彼此互補。因此,可以采用將2種方法進行有機結合,使2種方法的優劣相互補充,有利于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的可持續性發展。此外,還需要將保護點空間在原有基礎上更加均衡化,科學調整保護點區域,并強化對保護點的管理,建立監測預警體系,使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得到更加有效和完善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王述民,張宗文.世界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現狀[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1(03):325-338.
[2] 陳志宏,李曉芳,O旭疆等.我國草種質資源的多樣性及其保護[J].草業科學,2009(05):1-6.
1發展歷程
植物保護研究所是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直屬的科研機構之一。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的前身,即1909年成立的河南省農事實驗場,距今已有百年。1929年沿革為河南省農林試驗總場,當時設有病蟲害股;1950年農林試驗總場更名為河南省農業試驗場,設有植物保護組;1958年更名為河南省農業科學研究所,設有植物保護系;1959年更名為河南省農科院,1960年植保系與土壤肥料系合并為植保土肥系,編制25人;1962年9月,河南省農科院改名為河南省農科所,植保土肥分列兩系,植保系編制18人;1963年2月農科所又改為農科院,植保系隨之改為植保所,編制仍18人;1969年11月廣大科技人員下放勞動,1970年1月河南省農科院改名為河南省農林技術服務站,植保所改為植保組;1971年農林服務站變更為農科所,植保組改為植保研究室;1972年農科所改為河南省農林科學院,1973年恢復植保所,下設病害、蟲害2個研究組;1979年植保所下設病害、蟲害、生物防治、農藥4個研究室;1983年,增設小麥害蟲研究室(含地下害蟲);1984年實行課題組管理,取消研究室,設有麥病、棉病、葡萄病害、芝麻病害、大豆病害、大豆害蟲、蔬菜病蟲、中草藥病蟲害預測、地下害蟲、生防、農藥應用和農藥殘留分析等14個課題組,編制70人;1985年1月河南省農林科學院改為河南省農業科學院,1989年增設農藥試驗廠;植保所課題組基本保持在8~12個,人員保持在70~78人;1993年又實行研究室管理,設有小麥病蟲害、棉蟲、生防、生物技術、芝麻、農藥6個研究室;1999年成立種子開發部;2001年成立綠保公司;2007年,機構改革,編制為60人;2009年植保所內設辦公室、植物病害室(含小麥病害、棉花病害課題組)、植物害蟲室(含小麥蟲害、棉花蟲害、昆蟲天敵課題組)、生防室(含生物防治、分子生物學課題組)、生物技術室(含生物技術課題組)、農藥室(含農藥殘留課題組)、農藥廠和綠保公司。
2遵從院訓,積極進取,不斷推進植保事業發展植保所始終堅持“團結、創新、求實、奉獻”的院訓,根據河南省各時期農業結構和發展狀況,圍繞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大豆、芝麻、果樹、蔬菜、中草藥等主要優勢作物的生物災害問題,積極開展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和新技術、新成果的示范推廣,為河南省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促進了植物保護事業的蓬勃發展。1978年以來,全所共完成計劃項目500多項,項目總經費6000多萬元,獲獎成果164余項,其中國家級成果獎5項,省部級二等及以上成果獎46項(表1),省部級三等獎47獎,其他獎60項。發表專業論文875篇,其中國家核心期刊362篇,出版專著57部。
2.1傳統學科優勢明顯
在歷代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一批在國內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的學科領域,如小麥、棉花、水稻、煙草、果樹、蔬菜、中草藥等作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和農藥應用技術等。
2.1.1小麥病蟲害研究河南省是全國小麥主產區,2008年小麥播種面積、單產、總產量和對國家的貢獻均居全國首位。20世紀50年代開始,開展了小麥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技術研究。“七五”以來一直參加或主持國家科技攻關和“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目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在植保所設立了小麥吸漿蟲防控科學家崗位,承擔著銹病、赤霉病、紋枯病和麥蚜等多項國家公益性行業科技項目,小麥銹病、白粉病和小麥蚜蟲、吸漿蟲等病蟲害的研究在國內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摸清了主要小麥病蟲害的流行發生規律,篩選出進行化學防治的有效農藥,可有效控制河南省各個時期小麥病蟲危害,有力地推進了河南省小麥生產的快速發展。
在小麥病蟲害研究領域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5項、省部級三等獎15項。
2.1.2棉花病蟲害研究20世紀60-70年代初,針對河南省當時危害嚴重的棉紅鈴蟲、棉金剛鉆、棉鈴蟲和棉花枯萎病、黃萎病進行了深入研究;70-80年代初對棉蚜進行了系列研究;80年代對棉花紅蜘蛛進行了系列研究;特別是90年代對大暴發的棉鈴蟲進行了防治技術研究和示范,有效地挽回了棉農經濟損失,激勵了農民種棉積極性。2000年后進行了抗蟲棉和棉花盲蝽象的系列研究。在棉花病蟲害研究領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獎10項,其中省、部級二等獎及以上7項。
2.1.3農藥應用技術研究20世紀60年代在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源農藥、害蟲天敵等領域開展了深入地研究,現擁有20%辛高氯乳油殺蟲劑、22%吡辛乳油和30%氰津莠懸浮劑13個農藥新產品,并在該項領域中獲得省部級二等以上成果獎6項、三等獎4項。為河南現代化農業發展、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提高農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植保所是農業部批準的農藥大田試驗認證單位,承擔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大田試驗和評價,為我國農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2拓寬研究領域,提升新興學科
隨著河南省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業結構的調整,植保所緊緊圍繞河南省農業生產的實際和重大需求,在鞏固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上,不斷拓寬研究領域,發展新興學科。
2.2.1植物脫毒及抗病毒基因工程技術研究在抗病毒基因工程方面,1980年與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合作,開始進行轉基因抗病毒煙草純合系的選育工作,利用基因工程和常規育種相結合的方法,在國內首次培育成功雙價抗病毒轉基因煙草,并進行了較大面積的示范。近年來,先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創新基金、國家攻關引導項目和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進行抗病毒轉基因番茄、抗病毒轉基因小麥和抗病毒轉基因甘薯等研究,獲得了一批轉基因植株。在植物脫毒技術研究方面,建立了甘薯、地黃、山藥和草莓等植物的脫毒培養和主要病毒的檢測技術,培育成功了系列脫種,并在生產上獲得較大面積的應用,脫種的增產效果顯著。目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在植保所設立了甘薯病蟲害研究室。該研究領域先后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5項,申請發明專利3項。
2.2.2中藥材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20世紀末,為適應中藥現代化發展的需要,植保所抽調精干力量,加強了中藥材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九五”以來先后承擔了科技部攻關項目四大懷藥規范化種植技術研究、地黃等3種中草藥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河南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關鍵技術研究和省重大攻關項目優質中藥材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等10多項,針對河南省主要藥材病蟲害,開展了病蟲害和害蟲天敵種類調查,病蟲發生規律研究,生物農藥和無公害化學農藥篩選及應用技術研究,農藥殘留動態研究,品種資源的收集、鑒定和良種選育,中藥材的組織培養和基因工程。主持完成的四大懷藥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2004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楂規范化種植技術研究獲2005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0篇。經過多年的努力,建立了技術全面、設施完善的中藥材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平臺。
2.2.3生物農藥研制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生物農藥的研制,此后在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省農科院科研專項資金和孵化項目支持下,微生物農藥的研究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篩選出生防菌株100多個,從國外引進生防菌株2個,并對其中一些菌株如B-903、96-79、96-80、07-17的抑菌機理、抑菌成分、小試發酵、田間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制定了96-79微生物農藥的小試生產技術規程;建立了96-79活性成分的分離、純化方法,鑒定出9種脂肽類抗生素;開發出96-79水劑和可濕性粉劑,其對蘋果褐斑病等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還篩選出殺蟲效果良好的白僵菌和昆蟲病毒。解淀粉芽孢桿菌和微生物劑型及其制備方法已申報專利一項。
在植物源農藥方面,以棉籽餅為原料,開發出1種植物源殺菌劑,對黃瓜白粉病和霜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篩選出1種具有較高殺螨活性的植物———地膚。在天敵昆蟲方面,開展了小花蝽的規?;曫B、田間釋放技術研究,為天敵昆蟲的產業化開發奠定了基礎。
2.3強化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開發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始終堅持以自身科技優勢為依托,以服務“三農”為己任,以市場為導向,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這個主題,通過實施成果示范推廣、科普下鄉,開展技術咨詢與培訓、興辦科技企業等方式,積極探索農業科技與農林經濟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創建了鹿邑、溫縣、新鄉、原陽、杞縣等5個示范基地,形成了示范作用輻射全省的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網。選育開發棉花、小麥、甘薯、中藥材等植物新品種12個,研發農藥新產品20余個。其中,標雜A1、A2累計推廣33.33余萬hm2,產生自身效益600萬元,社會效益10億元。生產銷售農藥新品種1萬t,產生自身效益5000萬元,社會效益30億元。技術成果轉化累計2000萬元。
2.4堅持人才興所,不斷加強科研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