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

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

時間:2023-12-08 17:21: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景觀生態學 景觀規劃 原理應用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急速發展,地球面臨的負擔也與日俱增,人口、資源、環境等

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區域的開發和建設不斷得到加強,自然景觀逐漸被人文景觀所代替。這些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的景觀生態問題使得我們再也無法忽視其存在,從而令景觀生態學理論在景觀規劃中備受推崇。景觀生態學理論是解決環境和發展問題的重要社會研究課題,它的提出和運用,為景觀和生態兩門學科相融合提供一個契機, 也為維護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大城市區域經濟或資源的合理開發,為人類建設理想的城市生態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生物群落與主要環境條件之間錯綜復雜的因果反饋關系的學科。研究景觀結構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及其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強調空間格局、生態過程及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其景觀結構和功能原理、景觀異質性原理、生物多樣性原理、景觀變化原理對城市生態園林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1,2]。

景觀要素可分成3種類型:斑塊( 嵌塊體),廊道( 走廊),基底(本底),這就構成了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底”理論。

斑塊: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內部均質的空間單元。其基本原理是對城市內各類林塊綠地進行合理的調整并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塊狀綠地的作用, 斑塊的大小、數量、形狀、格局有特定的生態學意義,一般而言,大型斑塊與小型斑塊相比,大型斑塊能夠承載更多的物種,大斑塊更有能力持續和保存基因的多樣性。單位面積上斑塊數目即景觀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觀的破碎化對物種滅絕有重要影響;斑塊面積的大小不僅影響物種的分布和生產力水平,而且影響能量和養分的分布。園林綠地系統中的斑塊一般指各級公園、各企事業單位、居住區等。

廊道:是景觀唯一的線性要素,它具有連續性,由于人類的種種活動使得自然景觀被分割得很零散,從而造成景觀的功能受阻,所以連接零散的斑塊就唯有依靠廊道來完成。廊道有著雙重性質:一方面將景觀不同部分隔開,對被隔開的景觀是一個障礙物;另一方面又將景觀中不同部分連接起來,是一個通道。廊道在城市綠地系統中不僅要維護綠色斑塊之間的聯系,如山林斑塊、濕地等綠色斑塊之間的空間聯系,還要維持城內綠色斑塊與作為城市景觀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間的聯系,將城市內部的綠地與城郊的自然環境有機地聯系起來,不僅有利于城鎮空氣庫存與外界的交流,引入外界的新鮮空氣,緩解熱島效應,改善城鎮氣候,而且可以保護環境廊道并有效增加動植物物種的多樣性,特別是為野生動物提供保護和安全的遷移路線,并保持自然群落的連續性,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和諧。這些空間聯系的主要結構是廊道,包括“藍道”和“綠道”等形式,如水系廊道、防護林廊道和道路綠地廊道等。綠廊串聯著居住區、藝術中心、體育中心、教學園區和商業區等不同的城市區域[3]。

基底:在三因素中,基底是占面積最大、連接度最強、對景觀控制作用也最強的景觀要素。作為背景,它控制影響著生境斑塊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強化和緩沖生境斑塊的“島嶼化”效應;同時控制整個景觀的連接度,從而影響斑塊之間物種的遷移。城市綠地系統中,居住區等基底應實行“ 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則,使基底處于斑塊和廊道的包圍之中。應使人民生活在綠色之中,最大限度地貼近自然,體現“城市在綠中”的特色。

景觀規劃要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使廊道、嵌塊體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而適于人居。景觀生態學的的“斑塊―廊道―基底”理論,在景觀規劃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們的運用,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大有裨益。在景觀規劃中,會遇到不同的情況,所以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各個城市中,廊道既是各種流的通道,又是造成景觀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時還決定著城市景觀的輪廓,因而,城市廊道的發展引導著整個城市景觀格局的發展。在進行綠色廊道的植物配置時,應主要以鄉土植物為主,以地帶性植被類型為設計依據,盡量保持自然的本底。不同道路應當體現不同的主題與特色,如歷史特色、現代化內涵、文化連續性等[4]。

在景觀規劃中,需要運用到的景觀生態學理論無處不在,城市中需要一些大的塊狀綠地,使之有能力持續地保存基因的多樣性,同時,斑塊的大小、數目、形狀和位置都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綠地作用的發揮,故應合理布局,達到最大效益。大的綠地斑塊可以保護更多的生物物種,構成地區物種源地,還可涵養水源,

調節城市氣候,提供游憩機會,發揮多方面的作用。小的綠地斑塊可增加城市的景觀異質性,為物種提供遷徙地和擴散暫歇地,刨造豐富的生境資源和生態位。大中型綠色斑塊雖然數量少,但總面積卻比小型斑塊大,故應以大中型綠色斑塊為主,小型綠色斑塊為補充,相對均勻地分布于城市綠地系統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生態環境效益[5]。

在景觀方面,廊道作為城市結構的主要部分之一,本身具有鮮明和完整的形象。它不僅僅是一系列個別景觀的組合,更具有強烈的整體性。就功能而言,廊道把綠色最大限度地帶給居民。它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對環境質量有提高作用,對居民的日常生活起著調節作用,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從空間上看,廊道起到既劃分又聯系城市空間的作用,是不同城市區域聯系的紐帶[6]。

景觀發展的每一階段都與其特定的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都是在不斷地迎接社會挑戰中開拓專業領地,新的歷史時期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既是嚴峻的挑戰,同時也是難得的發展機會。將景觀生態學理論中的和諧發展理念融入到景觀規劃中,可以使理論和實踐進一步融合,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從而創造出更高質量的生活環境。在景觀規劃中,必須注重大型綠地斑塊的建設,同時也應注意布置小的綠地斑塊作為補充,斑塊之間的聯系越緊密,斑塊之間物種交換就越頻繁,整個生物群體的抗干擾能力就越強。根據生態廊道功能的不同,結合各自的特征,合理布置城市綠地各種類型網絡的寬度和網絡中綠地的構成。只有將這些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正確而充分的應用到景觀規劃建設中去,實施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樣才能建設出一個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城市生態園林環境。

參考文獻:

[1]唐東芹,傅德亮.景觀生態學與城市園林綠化關系的探討[J].中國園林,1995,15(3):40-43.

[2]李曉文,胡遠滿,肖篤寧.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生態學報,1999,19(3):390-407.

[3] 宣功巧. 運用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規劃城市綠地系統斑塊和廊道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 浙江林學院學報2007,24(5):599―603.

[4] 冀鵬飛. 關于景觀生態學理論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資訊,2012,NO.04.

第2篇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生態學發展的自然結合。景觀(Landscape)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對象和核心概念。景觀一詞最早出現在《贊美詩》中,用于描述基督圣地耶路撒冷的美麗景象,作為視覺審美的對象,在空間上與人物我分離,景觀所指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土地、人對城市的態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

在德語中,Landschaft一詞是景觀的同意語,但包含了更多的地理空間的含義,被解釋為整體空間環境中可視性的空間整體。19世紀初,德國著名地理學家Von Ilumboldt把景觀一詞引入地理和植被科學中,地理學家限制了概念的內涵,用于表示地殼的地理外貌和形態特征。

俄國地理學家拓寬了景觀一詞的含義,使之同時包含非有機體和有機體的現象,第一次使景觀有了生物學的含義。貝爾格1931年把它定義為:“地理景觀是物體現象的總體組合,在這個組合中,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和人的活動是同意的,協調的整體,典型的重復在地球的一定地域內的。

1971年,德國地理學家Troll將它定義為:“綜合了地理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和事物在人類生活空間的可見實體”,從而使人成為景觀的主體。

景觀作為符號,是人類歷史與理想,人與自然、人與人相互作用與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它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態系統相疊加的復合生態系統。任何一種景觀:一片森林,一片沼澤地,一個城市里面都是有物質、能量及物種在流動的,是“活”的,是有功能和結構的。

在生態學中,景觀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在廣義上,景觀是指現在從微觀到宏觀不同尺度上的,具有異質性或斑塊性的空間。狹義景觀則是指幾十平方千米至幾百平方千米范圍內,有不同生態系統類型所組成的,具有重復性格局的異質性地理單元。

二、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景觀生態學是地理學與生物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或者更具體的說是景觀學與生態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它以景觀為研究對象,通過能量流、物質流、物種流及信息流在地球表層的交換,研究景觀的空間結構、內部功能、時間與空間的相互關系及時空模型的建立。景觀生態學把地理學研究空間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與生態學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結合起來,探討空間異質性的發展和動態及其對生物和非生物過程的影響,以及空間異質性管理。

在1981年,當國際景觀生態學聯合會在荷蘭舉行第一次會議時,會議的組織委員會主席萘沃德在報告中說:“在時間空間中所有組成成分相互關系的研究稱為景觀生態學。但是那些利用景觀生物分部學與景觀分類結合,描述圖例、編制景觀圖的工作,不是景觀生態學。”C.Troll在1968年把景觀生態學定義為:“對景觀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與環境間的主要的、綜合的、因果關系的研究,這些相互關系可以從明確的分布組合(景觀鑲嵌、景觀組合)和各種大小不同等級的自然區劃表現出來。”由此可見,景觀生態學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它包含的內容相當廣闊。

三、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1、景觀的系統整體性原理

景觀是由景觀要素有機聯系組成的復雜系統,含有等級結構,具有獨立的、完整的結構,且有相應的生態學、經濟學和社會學功能,具有明顯的視覺特征和美學價值。景觀是具有明確邊界,在空間上可辨識的地理實體,一個健康的景觀具有結構上的完整性,功能上的整體性和連續性,以及動態上的相對穩定性。

景觀的系統整體性不僅表現在景觀總是由異質的景觀要素所組成,景觀要素的空間結構關系和生態過程中的功能關系等水平方向上,而且還表現在景觀等級系統結構中垂直方向上不同等級水平之間的關系。景觀的系統整體性明確了景觀生態學研究方向和方法論特點。

2、景觀生態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景觀生態的研究一般都有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尺度,在更小的尺度上分析其成因機制,在更大的尺度上綜述變化過程。

3、景觀結構鑲嵌性原理

鑲嵌性是研究對象聚集或分散的特征,在景觀中形成明確的邊界,使連續的空間實體出現中斷和空間突變。Forman所提出的斑塊-廊道-基質模型就是對景觀鑲嵌性的一種理論表述。

4、景觀演化的人類主導性原理

景觀演化的動力機制有自然干擾與人為活動兩個方面,由于人類活動對景觀影響的普遍性與深刻性,更有人為型、經濟型景觀。

四、景觀生態學的發展

“景觀生態”一詞最早是由德國著名地植物學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相片研究東非土地利用問題時首先提出的。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19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的學科綜合思想的萌芽期;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的學科思想鞏固階段;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學科初創期;從80年代初開始的國際景觀生態聯合會成立之后的全面發展時期。

直到這時景觀生態學才真正在把土地鑲嵌體(land mosaic)作為對象的研究中逐步總結出自己獨特的一般性規律,使景觀生態學成為一門有別于系統生態學和地理學的科學。以研究水平過程與景觀結構(格局)的關系和變化為特色。這些過程包括物種和人的空間運動,物質(水、土、營養)和能量的流動,干擾過程(如火災、蟲害)的空間擴散等。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景觀生態規劃發展歷程——紀念麥克哈格先生逝世兩周年.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p70-92,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 龍花樓.采礦跡地景觀生態重建的理論與實踐.地理科學進展,1997,16(4):68-74.

3 俞孔堅,李迪華.城鄉與區域規劃的景觀生態模式.國外城市規劃,1997/3.

第3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 觀光農業 應用

1.前言

景觀生態學由德國地理學家特羅爾于1937年在東非利用航空照片對景觀進行解釋時首次提出, 后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提高物質文明的同時,更加關注身邊的景觀環境和生態效應,使景觀生態學獲得長足的發展。景觀生態學主要運用于生物保護、景觀與區域規劃、農業與土地利用、自然資源管理等方面[1]。以農業活動為基礎的觀光農業,是結合了農業與旅游業的交叉產業。在景觀規劃中,要落實到具體的農業景觀格局,更需要以景觀生態學原理為指導。

2.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景觀尺度上的生態學研究已有較長歷史。但只是近期這種研究才被應用于實踐領域之上,且正在形成一個密切相關的理論體系。景觀生態學于60年代中后期在歐洲大陸迅猛發展,到80年代被北美所普遍接受[2]。初期的研究隨所涉及空間尺度和區域內部特征的差異顯得很不相同。歐洲面臨的問題是深受人類干擾的、破碎化的及密集均質分布的農業景觀,研究中尤其強調斑、廊和基的作用和功能。因為純農業景觀屬于不適宜大多自然物種棲居的基,所以碎化作用的調查分析著重強調非農景觀元素的維持。

景觀研究的基礎之一是要確定EcotoPe ― 均質的景觀功能單元,它在地表上通常具有清楚的邊界而區別于其他周圍環境。不管如何定義,有一點在本質層面上是一致的,即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由一系列Ecotope組成的數平方公里廣闊地域內的異質土地單元之間的空間結構與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態鑲嵌隨時間的變化。與生態學的其它傳統分支不同的是,人文因素包含在對景觀結構和功能的認識中。對時空尺度和人文因素的綜合考慮使得景觀生態學成為規劃和管理中富有潛力的理論框架。

景觀生態學的主要原理可以從結構、功能及時間分為三方面總結。這些原理中,最具爭議的是維持棲地內部結構間或維持更大空間范圍內結構關聯的相對重要性。無論如何,這兩種不同觀點在實踐中通常是互補的。例如,有研究發現,在保護較大群落時廊的質量限(即樹籬的結構復雜性)比其存在更為重要。盡管某些研究結果還不能完全確定,但有證據表明對某些特殊物種而言,斑的大小及相對孤立性可深刻影響物種種群的生存。斑的可通性或關聯對瀕臨滅絕的個別地方物種的保護也相當重要。[3]

3. 案例分析

浙江金華雙龍風景名勝區坐落于金華市北約12km處,是個近郊山岳型以地下懸河、巖溶奇觀、赤松祖庭為特色,以觀光度假、康體休閑、海外朝圣等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其面積約79.9平方公里,,包括雙龍洞、黃大仙、優游園、仙鶴妍、尖峰山及大盤天六大景區。其中大盤天景區開發程度相當小,其知名度和游客到訪率低。目前景區以小片分散的晚季蔬菜地和林地景觀為主。因其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以及和其它景區的空間關聯,開發觀光農業的潛力十分大。

3.1規劃的原理與原則

相同于其它內容的景觀生態規劃,觀光農業的規劃設計運用景觀生態原理,綜合考慮地域或地段的綜合生態特點及具體的目標要求,構建一個空間結構和諧、生態穩定、社會經濟效益理想的并主要用于旅游觀光的區域農業景觀系統。做到這一點,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應自始至終執行如下幾項原則:1.適宜面積原則;2.類型多樣性原則;3.景觀單元關聯原則;4.空間結構協調原則。

3.2景區觀光農業的總體格局

景區中主要景觀類型有:山地灌叢、針葉林地、梯田耕地、緩坡耕地、果園、各級道路、居民點及人工水面一西湖等。其空間結構表現為以東西兩大居民點(武平殿和盤前)分別為中心、以景區中部東西向主道路為中樞的不規則葫蘆狀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區位因素,從兩個中心向外依次為:居民點耕地、梯田耕地、緩坡耕地、果園、次生林和灌叢草坡等景觀類型,這亦構成整個景區觀光農業景觀的空間結構。顯然,這種結構既有對自然景觀生態合理利用的基礎,又具一定的景觀美學價值。

該景區位于雙龍風景區海拔最高的地域,擁有較高海撥和超過50%的森林覆蓋率使其具有獨特的地方小氣候環境,表現出近暖溫帶的特征。與山下相比,氣候大約滯后一個季度,因而具有相當長種植晚季蔬菜的歷史。這是可投資觀光農業開發利用的一大優勢。借助于塑料大棚等人工措施,還可同時豐富淡季觀光農業內容。

3.3觀光農業的結構分類

依據規劃設計的目標和區域的生態條件,劃分出以下各觀光農業景觀類型:

(l)梯田農業觀光類型針對于部分坡耕地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狀況,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礎上修建石級梯田,對其進行間作套種或林農兼種,開發面向市場,以精細農產品為方向的三高農業。農作物仍以蔬菜為主。同時組織游客參與到播種、鋤草、采摘、收割等務農活動,通過模仿、習作、體驗來體驗農業生產的艱辛和收獲時的滿足感。

(2)自摘果園類型是利用景區內現有的山植、彌猴桃等野果資源,引種一些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果樹品種,在園區內分片集中種植。園區內設置石桌石凳、休憩草亭、洗果水池等設施。到收獲季節組織城市居民來此自摘即食,體驗果農收獲的樂趣。

(3)反季節果菜園類型利用溫室大棚技術反季節地培育當地少見的瓜果蔬菜,以彌補露天種植的蔬菜瓜果只在夏、秋兩季成熟的缺點。采用溫室技術可不必考慮本地實際的氣候條件,可根據需要營造特定人工氣候;因此可在溫室中引種熱帶和溫帶特有的蔬菜和瓜果品種,一來以稀缺取勝,向金華市提供品種更多、質量更好的農產品,二來使水果的成熟期分布在全年各月。只要想采果,隨時可以出發,提高自摘果園的號召力。

(4)野生動物園充分利用了風景區內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在劃定的區域內封閉圈養野雞、野兔、野貓、野豬等野生動物,供游人觀賞、攝影留念及狩獵等。

(5)避暑度假類型優越的旅游氣候資源,使得這里可以作為夏季游客住宿休閑的場所,地址選在武坪殿附近。具體項目如下: 花園別墅、高中檔賓館、野味餐廳、帳篷露營區等。

(6)西湖水景園是個天然山頂湖泊,景色優美,旅游價值高。根據其體量和水資源的現狀用途(黃大仙景區的生活用水),未來擬開發成一個以自然水面為中心、湖四周以草地綠化為主的高山水景園。

4. 結論

景觀生態學在空間結構分析上具有獨特優勢, 為觀光農業景觀結構的研究提供相關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相應信息。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景觀進行規劃設計與農業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在景觀設計時需要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以保護為前提,以林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和美學的相關理論為指導,以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植被現狀和歷史特點為基礎,本著因地制宜、整體優化、突出個性的原則,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達到最佳的生態價值和美學效果,實現自然與社會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艷秋,申瑞玲,高鵬.景觀生態學在農業景觀生態規劃和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環境,2010,22(4):31 - 35.

第4篇

城市綠化中大樹移植的意義與可行性分析

程志剛1

馬洪德2

吳慧2

2

(1江蘇省建湖縣顏單鎮林業站,江蘇建湖224761;南京青龍山生態園林有限公司)

摘要大樹移植是提高城市綠地質量、景觀效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通過對多年大樹移植實踐總結,提出了大樹移植的基本原理,闡述了大樹移植的可行性。

關鍵詞城市綠化;大樹移植;意義;可行性中圖分類號S7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739(2008)22-0073-01

城市綠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城市的象征和文明標志。隨著城市的現代化發展,人們對城市綠化要求不僅僅在于城市綠地面積的增加,而且對城市綠化的質量和品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大樹的移植問題日益受到有關專家及園林建設者們的重視。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本文試通過對多年大樹移植實踐的總結,提出大樹移植的基本原理,并對大樹移植方面的問題提出個人見解。

空氣中的含菌量減少29%~65%。經粗略測算,一個中等城市每年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產生的生態效益折算為人民幣接近

100億元。

據有關資料介紹,喬木與草坪或“大色塊”的投資比例約為1∶10,而產生的生態效益之比為30∶1。大樹能縮短樹木在城市中由小苗到大樹的生長年限,讓城市居民提前享受到大規模喬木帶來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同時優化城市綠地的植物配置和空間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大樹具有較高的葉面積指數和改善生態的功能,在大樹移植恢復后,其生態效益將會發揮得更好。大樹的移植同時會給下層的植物提供較好的水濕及庇蔭條件,有利于中下層次景觀植物的發育,提高葉面積指數,并最大限度地發揮有效土地面積的生態效益。大量耐蔭植物如常春藤類、灑金珊瑚、八角金盤、吉祥草、虎耳草等在枝葉未茂的小樹下生長不良,而在大樹濃蔭下則可茁壯成長,發揮出較好的立體景觀和生態效益。

11.1

大樹移植的意義景觀意義

樹木特別是大規格的喬木,能在短期內提高綠地景觀

的時空價值,在城市綠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城市綠化的骨架,直接關系到城市的景觀效果。大樹都有幾十年生長期,移植后經精心養護并恢復生機可以使新建的綠地歷史提前幾十年。在景觀的空間層次上,高大的樹木構成了綠地景觀空間的主導者,把景觀重點向高層擴展,對擴大綠地的內部景觀和提高外部景觀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般合理的喬、灌、地被(草)平均比例應為4∶3∶3,目前大多數城市綠地離這一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2.1

大樹移植的基本原理及實踐可行性大樹移植的基本原理

(1)近似生境原理。樹木的生態環境是一個比較綜合的

1.2生態意義

大樹移植的生態意義是指對發達城市綠地的生態而

因素,但主要是光氣熱等小氣侯和土壤條件。移植后的生境優于原生境的,移植成活率較高;反之,一些高山生長的大樹移入平地,或將酸性土壤生長的喬木移入帶堿性土壤,由于其生態差異較大,成活率也較低。

(2)樹勢平衡原理。樹勢平衡是指喬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根須保持平衡。大樹移植首先是傷了根,因此同時必須根據樹種的根系分布情況對地上部分進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樹勢保持平衡。地上部分的過重修剪往往會影響到樹木的園林景觀,也會影響根系的生長發育(這是因為地下生長所需的物質營養是由地上部分供給的)。因此在實踐中地上部分往往要求多留枝葉,但這常常導致地上部分超過地下部分。因此,在實踐中要通過養護和一些人工措施來彌補。

言。城市屬于生態脆弱地帶,因為城市建設多為硬質景觀所占據,自然生態遭到破壞,因此大樹進城對在短期內恢復城市生態具有積極意義。

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生態效益的大小取決于綠量,綠量的大小則取決于園林植物總葉面積的大小。因此,應著手于改善城市綠地的植物配置和空間結構,堅持以喬木為主體,喬灌草結構合理,提高綠地的空間結構,增加城市的綠量,使有限的城市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

樹木特別是大規格的喬木,產生的生態效益遠遠大于灌木和草坪等產生的生態效益。據有關樹木產生生態效益的測算資料介紹,1hm樹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t,產生氧氣

2

2.2大樹移植的實踐可行性

(1)大樹的相對樹齡問題。通常所指的大樹胸徑一般為

12t;可吸收二氧化硫300kg;滯塵量可達0.9t;蓄水1500m;

3

蒸騰水分4500~7500t。成片樹林在調節氣溫方面,夏季比空曠地低2~3℃,降低噪音26~43dB,削弱風速40%~60%;使

收稿日期

15~100cm。其樹齡不過幾十年到100年。常見移植大樹胸徑

在15~50cm之間,這些樹齡只有幾十年,而其一般壽命在千

(下轉第75頁)

2008-10-20

《現代農業科技》2008年第22期

與復序烏桕(變種)(Sapiumsebiferum(L.)Roxb.var.multirace-菜;也作觀賞植物[4]。

園藝博覽

mosumDingetS.Y.Wang)的主要區別:葉大,三角狀圓形,

長5~8cm,寬3.5~7cm,先端突長尖,基部圓形,表面濃綠色。蒴果球形,較大。產于河南大別山區;生于山溝、河邊、路旁。用途同心果烏桕[4]。

(10)小葉省沽油(變種)(StaphyleabumaldaDC.var.micro-

此外,該區域還分布有河南特有樹木:河南杈葉槭(變種)、河南毛葡萄、復序烏桕(變種)、垂枝烏桕(變種)、塔形栓皮櫟(變種)等。參考文獻

[1]王遂義.河南樹木志[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戴天澍.雞公山木本植物圖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3]丁寶章,王遂義.河南植物志(第一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1.丁寶章,王遂義.河南植物志(第二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4]

社,1988.

[5]丁寶章,王遂義.河南植物志(第三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

社,1997.

phyllaB.C.DingetT.B.Chao)。省沽油科省沽油屬落葉灌木或

小喬木。本變種與省沽油(正種)(StaphyleabumaldaDC.)的主要區別:小葉窄卵形、披針狀卵形,較小,長2.4~4.5cm,寬

1.0~2.2cm。產于河南大別山區;生于山溝或山坡疏林中。種

子油可制肥皂及油漆;莖皮可提取纖維;嫩葉及花可作野(上接第70頁)

全蔑視自然,忽視地形、表土、氣流、水文、森林和植被。用推土機思考,用鏟土機規劃,不顧現狀,無視場地,人類為此已經付出太多的代價,但至今似乎仍沒有完全清醒,就如我們仍然在重蹈別人先污染后治理的舊轍。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類自己。沒有人類,自然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而沒有自然,人類能生存多久?

[***********][***********][1**********]

地“三通一平”前,對優質表土進行保存。場地內如有條件且建設需要用土,可就地中轉集中存放,待土建完工后回填至綠地內;若場地有限或無需用土,可就近調配至城鎮區域內需土地點。城鎮的建設是一個不間斷的連續過程,理論上多余土壤能在城鎮區域內有效地被利用而不必運到城外,往返運輸不但影響正常的城鎮生活工作秩序,也造成了能源浪費和空氣污染。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時無法消化,可集中運輸至城鎮某一指定場所儲備起來,作為城鎮綠化的調配用土。要實現上述措施,實現土壤的合理利用,必須建立一個信息共享網絡,對一個城鎮的建設有總體地控制與了解,并能統一協調。

方法。近幾年來,城市景觀已成為景觀生態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對城郊景觀演化序列、城市景觀分析、城市景觀異質性維持、城市景觀規劃、城市景觀生態過程等都有所研究。

3.2合理調配,建立信息共享網絡

目前,中國多數城鎮建設處于快速擴張階段,每年征用

大量農田。建設過程中,由于沒有采取相應地合理措施,缺乏整體性考慮,浪費了大量優質土壤。較可行的辦法是在場(上接第72頁)

格局,從景觀整體上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以增加景觀的異質性和穩定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多重價值,創造出高效、和諧的人工—自然景觀。

[***********][***********][1**********]

6參考文獻

5結語

在現有鄉村城鎮化研究的基礎上引入景觀生態學思想

和方法,注重小城鎮和城鎮體系形成發展的生態過程與空間格局的內在聯系,或許能為城鎮建設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上接第73頁)

年乃至千年以上(速生樹除外,速生樹常不用于大樹移植),如香樟(現有2000年以上的古樹)、銀杏(現有2000年的古樹)、雪松、廣玉蘭、櫸樹(已有1000年壽命)、桂花(千年左右)、金錢松(近千年)等。若按移植大樹平均50年計,與其1000年的壽命比只有5%,可以說50年樹齡(胸徑在30~

[1]金其銘.鄉村地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2]肖篤寧.景觀生態學研究進展[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王獻溥.城市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農村生態環境,1996,12(4):

32-36.

——以中山市為例[4]俞孔堅,葉正.論城市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連續性—

城市規劃,,():[J].199822414-17.

[***********][***********][1**********]

3

結語

(1)園林樹木種類繁多,各種喬木都有其移植的特點。尚有許多課題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是筆者近幾年來從事園林綠化工作實踐的經驗體會。所涉及的樹種較少,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入。

(2)盡管現在有許多種大樹移植生根劑,但大樹移植成本高,若移植后生長不良造成死亡,反而造成生態資源的浪費。

(3)大樹移植后,大樹所在地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大樹移植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50cm左右)對一般喬木而言是處于生命的幼齡時期,并不

是樹齡過老,而是處于童年期。換句話說,這些樹的可塑性很大,并且能在短期內恢復生長。

(2)大樹的抗逆性較好。在江南地區大樹移植一般均選在秋冬和早春,尤以秋冬最佳,因此時樹干的韌皮部積累了大量營養。大樹因移植使其根部和枝葉受到損傷后,其體內主要是樹干韌皮部積累的營養,可用于恢復根系和枝葉的重建,對不良環境條件(如土壤、溫度、空氣污染等)抗性較好,具有相對較廣的適應性。

4參考文獻

[1]奉樹成,成敏,陳鋼,等.大樹引入城市與改善城市生態環境[J].中國園林,1999(2):39-41.

[2]陳自新,蘇雪痕,劉少宗,等.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J].中國園林,1998(1):55.

第5篇

關鍵詞:風景園林;生態設計;景觀

目前全球有半數人口居住在都市區,到2050年,預計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區。就中國的情形看,無論是大都市,還是中小城市,其人口都在“爆炸”性的增長,來自四面八方的流動人口正在急速地向都市遷移。這種增長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城市迅速地向其四周的郊區擴張,而且是一種盲目的無序的不計后果的擴張。這種由經濟長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城市化運動,還將繼續發展下去。據估計,到2020年左右,中國的城市化程度有可能將達到60%。

這種人口不斷向都市區集聚的潮流,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城市環境承受著巨大壓力。人的整個生命過程需要空氣、陽光、水、食物、能量、衣服、住房、道路等來維持,同時產生排泄物和各種垃圾,所有這一切的背后隱含著巨大的環境成本,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人類的生存空間將會怎樣?人類的生命依然能夠健康的延續嗎?

透過歐美發展歷史和經驗教訓,不難看出,這些重大問題的解決必將落在風景園林工作者身上,風景園林生態設計理論與方法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1風景園林及生態設計的概念

1.1景觀概念

美國景觀生態學家斯坦納提出,景觀是人眼所見各部分的總和,是形成場所的時間和文化的疊加與融合,是自然與文化斷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種元素的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體、森林、荒漠、水體及居住區等。

北京大學的俞孔堅認為,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

1.2風景園林概念

風景園林是關于景觀的分析、規劃布局、設計、改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科學。

美國風景園林設計師協會的定義是:風景園林是一種包括自然環境與建成環境的分析、規劃、設計、管理和維護的職業。

加拿大風景園林設計師協會的定義是:風景園林是一門關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專業,它涉及與其相關的分析、規劃、設計、管理和恢復等。

筆者認為風景園林至少可以從以下9個層面來考察:

(1)風景園林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對土地和地上空間及物體進行布置的藝術。

(2)風景園林是對自然和人為環境以及人本身進行全面的考察、研究、分析、規劃和設計的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

(3)風景園林最注重的是藝術、美學、科學、自然、人類五者之間的直接的相互關系。其中,在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這一科學文化的新領域中,風景園林與設計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風景園林又是一種文化,一個歷史時代的縮影和代表。

(4)風景園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種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相互矛盾的哲學學說的支配,如日本的園林貫穿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概念,而文藝復興時的園林則體現了人是自然的主人的思想。

(5)在風景園林與園林設計中,藝術、科學和自然在觀賞園藝學的某些方面具有密切的聯系,例如新的草本和木本植物品種的培育,對園林景觀形成極為重要的園藝栽培、修剪整形技藝等。

(6)風景園林與園林景觀設計需要解決美學方面的問題,如空間,包括物質要素、人和人的視覺感受所形成的氛圍和環境;體量,空間的對立面,對于視覺實體來說,空間與體量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其轉化在于,觀賞者置身其中時產生空間感,置身其外產生體量感;線條輪廓、色彩、色調、聲音等。

(7)園林是城市建筑景觀與開闊的鄉村景觀的過渡,從而形成一種空間的連續性。

(8)由于樹木花草等植物不斷生長和四季周期性的繁茂凋謝,形成構建物和雕塑等靜態物所無法表達的一種連續性。

(9)風景園林要解決技術和功能問題。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現代風景園林的核心是要研究和處理好藝術、美學、科學、自然與人類五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1.3景觀生態設計概念

景觀生態設計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的含義。狹義層面是指以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的景觀設計,它注重的是景觀空間格局和空間過程的相互關系。景觀空間格局由斑塊、基質、廊道、邊界等元素構成。廣義層面是指運用生態學(包括生物生態學、系統生態學、人類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識,對某一尺度的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在這個層面上的景觀生態設計,實質上是對景觀的生態設計。

2風景園林生態設計的基本原理

景觀設計學以生態思維為其悠久歷史之核心,但也正是設計中的生態意義使景觀設計這一職業出現分異,其一極強調對生態過程的組織和條理,其另一極則強調藝術和美的表達和再現(Mozingo,1997)。這種由來已久的分野到生態設計中應得到溶合。

生態設計不是一種奢侈,而是必須,因為它關系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關系到每個人的安全和健康,也關系到人類的持續。如果把生態設計理解為遠離城市的叢林中或自然保護地的設計,或是環保主義者在其后院的一種實驗,或是認為只能在城市中的樣板區的一種擺設,那是對生態設計的偏見,至少是對現代和未來生態設計概念的不理解。

生態設計是一個過程,一種“道”,而不是由專業人員提供一種產品(Cunha,1997)。通過這種過程使每個人熟悉特定場所中的自然過程,從而參與到生態化的環境和社區的建設中。生態設計是使城市和社區走向生態化和趨于更可持續的必由之路。

生態設計更是一種倫理。它反映了設計者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是每個設計師的最崇高的職業道德的體現。已故景觀設計專業泰斗Sassakii說過,景觀設計師可以給地球帶來深刻的變化,同樣,他也可能陶醉在樂衷于雞毛蒜皮般的藝術的自我表現之中。有了對社會和土地的責任感,景觀設計師才有可能選擇前者。

生態設計是經濟的,生態和經濟本質上是同一的,生態學就是自然的經濟學(Nature's economy)。兩者之所以會有當今的矛盾,原因在于我們對經濟的理解的不完全性和衡量經濟的以當代人和以人類中心的價值偏差(俞孔堅,1998).生態設計則強調多目標的、完全的經濟性。

景觀生態設計,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對某一尺度的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它是把景觀作為一個生命系統來考慮。景觀是―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的綜合體。在―切景觀生態系統中,至少存在如下幾個層次的生態關系。

2.1景觀與外部系統的相互關系

例如一條城市濱江景觀帶,可能會遭受臺風、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會遭受空氣污染、交通、人流等人類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風景園林設計師在進行景觀生態設計時,需要處理好目標景觀與其外部的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期盡可能實現景觀生態系統與其外部系統之間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動態平衡。我認為,任一場地都必須被視為包含了該場地的較大一級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并且必須根據該態系統整體面臨的問題來處理該場地。

2.2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

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是一種水平生態過程與景觀空間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即水流、物種流(包括動物和植物)、營養流、人流與景觀空間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景觀生態學用斑塊、廊道、基質和邊界作為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這一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不同尺度的景觀,如森林景觀、農業景觀、城市建成區景觀、郊區景觀、校園景觀等。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的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繼而改變和調整景氣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

2.3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

從大的尺度來看,一片森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一片水域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一片濕地作為一個濕地生態系統;從小的尺度上看,景觀內的一個池塘、一小片樹林、一條溪流同樣可以被視為生態系統。它們的內部均具有自身的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在對某一尺度上的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在這個三面上所要考慮和實現的目標,是運用生態學原理使各個生態手統內部的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盡可能達到動態平衡,同時與相鄰生態系統保持有機的聯系。具體到設計的手法上,如在城市中,一個水體的四周用寬闊的硬質道路圍合封閉,稱為湖邊休閑游步道。這種全封閉的硬質道路布局就會切斷湖泊生態系統與其相鄰的森林生態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系,兩者的能流就會中斷,這樣的設計就不符合生態原則。

2.4景觀生命體與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

這個層面的生態關系包含植物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競爭與共生關系;動物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司的競爭與共生關系;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以及生物個體與群體的進化和演替過程。人也是景觀生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慮人的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2.5人類與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

實質上,任何尺度意義上的景觀,大到整個地球、一個國家、一個區域;小到一個公園、一座校園、一幢房子的花園,特別是城市景觀系統,與其關系最緊密的是人類自身。人類的活動和影響自始至終全方位的貫穿于整個景觀系統。無論是在時間和物質空間上,還是在精神空間上,均對不同尺度的景觀系統產生巨大的影響。實質上,上面所述的4個層面上的生態關系中,均包含著這一生態關系。

3風景園林生態設計的程序

景觀生態設計的核心原則可以這樣來描述:對于任何生物、人工、自然與社會系統,能夠提供維持其健康與幸福所必需的環境,就是這個系統最適宜的環境。這一原則并不受尺度的限制,它既適用于一家后花園的植物種植,也可以指導一個國家的發展。

風景園林的生態規劃與設計過程可分為如下步驟。

第一步:探求設計場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機遇。人類面臨眾多的社會、經濟、政治及環境等問題和機遇。景觀規劃與設計要解決的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

第二步:確立規劃設計目標。目標是對未來景觀的清晰的描述,目標一經確立,意味著相關人員或機構己對第一步中確認的問題和機遇給予了確認。目標的確定是解決問題的組成部分。目標的確定依賴于文化和政治系統,但應盡可能使與目標有關的人參與到確定目標的過程中來。”’

第三步:景觀分析,確定區域尺度。這一步包含各種尺度等級,如區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場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級的組織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某一等級尺度的整體即為更高等級的組成部分。

第四步:景觀分析,地方尺度。對更為具體的規劃與設計的區域上發生的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對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為了獲得對自然過程、人類計劃和活動的認識,包括對區域內的物理、生物及社會元素的相關資料的收集。

第五步:目標場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這一步需要針對目標場地建立景觀概念,并圍繞這些景觀概念提出多種預景方案,對其做進一步的景觀分析。在通常情況下,設計師運用自身擁有的各種知識、技巧和經驗,對調查和分析階段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綜合性的邏輯思考和豐富的想象,從而形成規劃區的景觀概念。

第六步:景觀規劃。景觀規劃是將最優秀的景觀概念和待選方案綜合在一起,這一步是規劃過程中的關鍵。景觀規劃強調對自然與社會的綜合考慮。一個景觀規劃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多少與本景觀規劃的人員和機構參與到規劃的決策過程中。有許多這樣的事例,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單位、某一房地產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項目的規劃方案或規劃設計方案,該規劃方案事先未同關系緊密的有關人員協商和探討,結果常常會遭到激烈的反對。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關人員參與到規劃過程中來,征求他們的意見,并將好的意見融入到規劃方案之中。這樣做可能會使前期規劃耗時更長,但卻能使規劃方案成功率比較高,為景觀設計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七步:景觀設計。景觀設計是在已定的景觀概念方案下,運用景觀與外部系統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元素內部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生命體與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人類與環境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進行景觀設計。

第6篇

關鍵詞 生態理念 景觀設計 環境建設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生態園林”強調重視園林的生態效益,利用園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態系統,造園要以植物為主要材料,模擬再現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觀的創造。生態學只是為園林提供了一部分目標及原則,并稍稍涉及到一些原理途徑。人類盼望園林和生態兩門學科互相引進互相借鑒,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融合以創造更美化、優化、凈化的高質量生活環境。

1生態學在景觀中的作用

景觀設計中整個項目的構成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主體包括植物和居住人群,這一生態系統是一個人為的小系統,是不可能達到靠自身的力量絕對平衡的,是需要人為維護的,但景觀設計的目的是盡最大的力量減少后期的維護的投資,現代生態學的研究方向是整個生態系統,是將生態系統中各組成要素都看成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一部分,通過這些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一個動態的、平衡的綜合體。但是,這種動態的平衡是建立在一定的壓力之下的,在景觀設計中,影響這一系統的最大因素是社區的居住人群,因此居住人群的活動規律以及活動特征將是景觀設計中應當著重考慮的因素,比如居住人群在生活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如何能在社區內自行消耗,利用一部分,使之成為維持整個社區生態平衡中可以利用的一個環節,通過一個個社區的力量,減少城市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從而達到整個大生態系統的平衡,將景觀設計和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從而實現各子系統之間的協作與共存。景觀生態學的興起提供了這一契機,它提供的概念系統可直接應用于園林,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理論原則上的指導,為園林學科的研究與實踐直接提供方法論。

2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植物在園林中不可或缺,現代園林中空間圍合和景觀創造,很大程度上都需要由園林植物來營造。給人以現實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風景的再現和空間藝術的展示。以植物為設計素材進行園林景觀的創造是風景園林設計所特有的。有生命的植物材料與建筑材料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利用植物材料造景就必須既要考慮植物本身的生長發育特點,又要考慮植物與生境及其它植物的生態關系;同時還應滿足功能需要、符合審美及視覺原則。植物是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環,離開了植物,生態系統將不復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就是植物景觀設計。在植物設計的過程中,要達到較好的設計效果與生態平衡,必須嚴格按照遵循自然法則和生態理念來進行植物配置,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少后期的維護。植物的生存是離不開水的,因此水景的設計在景觀設計中可以在遵循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適當點綴,水景不但可以起到維持生態的作用,也是景觀設計中提升環境品質的一大亮點。

3生態理念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3.1樹種的選擇

在植物的選擇上必須遵循本土樹種優先的原則,在植物品種多樣化的前提下,應該優先選擇本土植物。由于本土植物是在長期自然選擇的過程中,在本土留下來的適應性最強的植物,這些植物與本地其它生物最容易形成具有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本土植物無論是在種源上,還是在運輸距離上、成活率上,都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證,從而避免因長途運輸以及較低的成活率引發的浪費現象,在打造綠色景觀居住環境時,要針對交通量大、環境污染強進行植物景觀設計,選擇具有較強的抗污染、強滯塵、降噪聲的綠色植物,吸收大量的空氣污染物、粉塵以及噪聲,降低對人體的傷害,創造景色宜人的優雅人居環境。

3.2植物的搭配

斑塊化的設計可以起到涵養水源,提升整體的抗干擾能力。一般來說,在自然界中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才有可能涵養水源,聯接河流水系和維持林中物種的安全和健康,庇護大型動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并允許自然干擾(如火災)的交替發生。總體來說,大型斑塊可以比小型斑塊承載更多的物種,特別是一些特有物種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塊的核心區存在。對某一物種而言,大斑塊更有能力持續和保存基因的多樣性,不過小斑塊也可能成為某些物種逃避天敵的避難所。在景觀設計中,斑塊可以看作植物搭配的原則性的配置,起到景觀設計的體量以及植物厚度,由于景觀設計中存在光照時間的影響,斑塊的設計組成也必須考慮到這一因素而調整配置,從而形成斑塊的多樣性,提升景觀設計的變化,斑塊的設計必須遵循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

第7篇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multi-value; spatial solution; eco sustainable landscape

景觀(landscape)一詞在英、德、俄語中頗為相似,都是自然風光、地面形態和風景畫面,近代作為科學名詞被引入地理學和生態學,具有地表可見景象的綜合與某個限定性區域的雙重含義。它具有明確的邊界和統一的外貌,可辯識性、空間重復性和異質性是其主要特征。無論在城市和鄉村的區域規劃中都經常面對景觀的管理與設計問題,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給予景觀以如下的新定義:景觀是一個由不同土地單元鑲嵌組成,具有明顯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它處于生態系統之上與大地理區域之下的中間尺度,兼具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

景觀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解決景觀水平上生態問題的實踐活動,是景觀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體現了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價值。景觀規劃涉及景觀結構和景觀功能兩方面,其焦點在于景觀空間組織異質性的維持和發展。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始終把景觀作為一個整體單位來考慮,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盡管景觀規劃脫胎于早期的風景園林設計,但隨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其應用范圍已擴展到多種多樣的景觀類型。

景觀規劃的發展也經歷了從定性描述到定量模型,從景觀分化到景觀綜合,從局部分析到整體優化,從傳統美學到生態美學,從常規方法到現代化技術的過程,在景觀開發保護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應用前景廣闊。本文針對四種人類活動方式、強度不同的景觀類型,探討景觀規劃的特點及其應用。

1 城市景觀規劃

城市景觀規劃的開拓者F.L.Olmsted于1863年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概念,將生態思想與景觀設計相結合,使自然與城市環境變得自然而適于居住。他所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至今仍是城市公園綠地系統的典范。其后D.S.Crowe將景觀規劃定義為從事創造性保護的工作,既要最佳利用地域內的有限資源,又要保護其美景度和豐厚度。麥克哈格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與C.A.Smyser所著的《自然的設計》兩書曾廣為流傳,是我國讀者所熟悉的。在書中詳細討論和介紹了將生態規劃應用于城市環境空間設計的案例[2]。

目前在美國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內容更加拓寬,包括了景觀設計、小區規劃、土地發展規劃、城市設計、區域景觀規劃、生態規劃和設計以及景觀人文設計等內容。

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注重環境容量與可持續發展;

②保護環境敏感區,對不得已的破壞加以補償;

③在人工環境中努力顯現自然,增加生態多樣性;

④合理安排城市空間結構,增加生態多樣性;

⑤發揮景觀的視覺多樣性;

⑥居住環境-生活質量-城市文化的相互促進;

⑦以綠色空間體系為中心的綠化、美化與凈化;

⑧環境管理與生態工程相結合。

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景觀規劃是重要內容之一。在對城市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分別規劃制定城市布局形態,從環境容量和可持續發展觀點進行遠景規劃,規定“不許建設用地”。國內外的經驗都表明,在居住環境的優化設計中有以下一些注意要點:①通過生態調查制定土地利用規劃,限定應保全的地區,指定需保護地段,勾畫開發區的輪廓;②土地開發要考慮水源、大氣、生物、噪聲和侵蝕等環境問題;③建立區域開放空間系統,使城鎮內部有均勻的綠地或曠地分布;④使城市具有緊湊的空間結構,在城市核心之間分隔以有自然風景的活動區;⑤盡可能把市區的文化娛樂設施轉移至城郊或衛星城;⑥組織和諧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雜、相互干擾的布局,如工廠和住宅商業樓的混雜;⑦使住宅離開交通干道,至少使建筑正面離開街道,以減少噪聲干擾;⑧在道路終端周圍或庭院設計住宅群,將住宅從面向熱鬧的街道轉向面對安靜的庭院或休閑活動空間;⑨居住小區應避免單調劃一,努力提供方便舒適、多種多樣和各具特色的生活場所[24,26~30]。

J.O.Simonds總結了道路景觀設計中的經驗,如道路選線要考慮人的視覺、感覺,展現主要的遠景并形成框景,建立和美化城市的交通大門,美化公路走廊,建立一系列了望點,消除視覺污染,限制路旁招牌,通過道路斷面和大規模的地形改造與造林綠化,調整和創造新的景觀,打開朝向河流和山巒的視窗。

在城市規劃中通常要進行景觀控制,包括主要景觀的特殊控制,主要道路和街景控制,中心廣場和步行林萌道的控制等,重點控制建筑物的體量、輪廓、色彩和綠化、小品等內容。近年來錢學森提出建設山水城市的設想,可以認為這是景觀規劃理論中東西文化有機結合的新發展。他提出城市應與園林山水相結合,可以考慮把中國園林建筑藝術應用到城市大區域建設,保護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融合,以發揚中國傳統的城市文化。他還提出提高城市的綜合效益,要重視城市環境質量,環境景觀多樣性與多層次選擇的可能性。

2 農村景觀規劃

農業景觀的發展通常分為四個階段,即農業前景觀、原始農業景觀、傳統農業景觀和現代農業景觀。從根本上講,原始農業、傳統農業是一個自給自足、自我維持的內穩定系統,人地矛盾尚不突出,人們未意識到農村合理土地利用的必要性,農村景觀規劃更無從談起。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正處于由傳統農業景觀向現代農業景觀的轉變過程中,巨大的人口壓力,大量人工輔助能流的導入,使現代農業景觀中人類活動過程和自然生態過程交織在一起,導致生態特征和人為特征的鑲嵌分布。

化肥、農藥、除草劑及現代農業工程設施的使用,使土地生產率提高,農業景觀異質性,土地利用向多樣化、均勻化方向發展,同時又通過土壤流失、有機質減少、土壤板結及鹽堿化對農業景觀變化產生影響。農村各產業的蓬勃興起,在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的條件下,各業相互競爭,物質、能量、信息在各景觀要素間流動和傳遞,不斷改變區域內農業景觀格局,農業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時空格局的改變使得小尺度農業生態系統研究已不能滿足農業持續發展的需要,因此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農業景觀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及農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理想的農村景觀規劃應能體現出農村景觀資源提供農產品的第一性生產、保護及維持生態環境平衡及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觀光資源三個層次的功能。傳統農業僅僅體現了第一個層次的功能,而現代農業的發展除立足于第一個層次功能外,將越來越強調后兩個層次功能。不同國家和地區基于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資源狀況的差異,農村景觀規劃的目的也各有側重。

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自然資源條件也相對優越,其農業景觀規劃較注重生態保護及美學觀光價值,如高強度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與陸地表面覆蓋物空間異質性關系,農田樹籬結構變化對鳥類多樣性影響,促進哺乳類和鳥類自由運動與水土流失調節的景觀設計[3,4]。對應于旅游業中人們“重返鄉村”和“親近自然”的情結,農村景觀規劃設計中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農業模式,如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精細農業等構成相應的觀光農業和農業示范觀光的資源基礎。

Forman基于生態空間理論提出一種最佳生態土地組合的鄉村景觀規劃模型,包括以下七種景觀生態屬性--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粒度、風險擴散、基因多樣性、交錯帶、小型自然植被斑塊與廊道;通過集中使用土地以確保大型植被斑塊的完整,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引導和設計自然斑塊以廊道或碎部形式分散滲入人為活動控制的建筑地段或農耕地段;沿自然植被斑塊和農田斑塊的邊緣,按距離建筑區的遠近布設若干分散的居住處所;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塊和建筑斑塊之間可增加些農業小斑塊。顯然,這種規劃原則的出發點是管理景觀中存在著多種組分,包含較大比重的自然植被斑塊,可以通過景觀空間結構的調整,使各類斑塊大集中、小分散,確立景觀的異質性來實現生態保護,以達到生物多樣性保持和視覺多樣性的擴展[5]。

這種景觀模式是根據美國和歐洲的農村情況,融合生態知識與文化背景的一種創新,有人稱之為可能景觀設計(possible landscape designing)。但是我國的國情不同,在長時期高度利用土地之下,農村景觀中自然植被斑塊所剩無幾,人地矛盾突出。景觀規劃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保證人口承載力又要維護生存環境。生態保護必須結合經濟開發來進行,通過人類生產活動有目的地進行生態建設,如土壤培肥工程、防護林營造、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等[31]。從空間布局而言,這類地區的景觀規劃應貫徹以下原則:

①建設高效人工生態系統,實行土地集約經營,保護集中的農田斑塊;

②控制建筑斑塊盲目擴張,建設具有宜人景觀的人居環境;

③重建植被斑塊,因地制宜地增加綠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塊,補償和恢復景觀的生態功能;

④在工程建設區要節約工程用地,重塑環境優美、與自然系統相協調的景觀。

3 園林風景區的景觀規劃

景觀的視覺多樣性與生態美學原理是風景園林區規劃建設的重要依據與理論基礎。一個優美的、吸引力強的風景區通常都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巧妙結合,由地文景觀、水文景觀、森林景觀、天象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的風景資源景觀要素,通過適當的安排與組合,賦予其相應的文化內涵,以發揮其旅游價值,可供人們進行游覽、探險、康體休閑和科學文化教育活動。 自然的文化概念有別于生態功能的科學概念,景觀外貌可反映其文化價值,而文化習俗也強烈地影響著居住地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空間格局;人類對景觀的感知、認識和評價直接作用于景觀,同時也受景觀的影響。關于景觀美學質量的量度,人類行為過程模式研究認為,人類偏愛含有植被覆蓋和水域特征,并具有視野穿透性的景觀[32]。

信息處理理論則認為,人類偏愛可供探索復雜性和神秘性的景觀,有秩序的、連貫的、可理解的和易辨別的景觀[6]。 美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以使用簡潔明快的喬木-草坪搭配為特色,紐約中央公園設計的綠草坪(Greensward)方案是其代表作。為了滿足各方面游人的娛樂需要,提供度周末和節假日的優美環境,以及方便周到的道路和設計配置,充分考慮自然美和環境效益,各項活動和服務設施盡可能溶化在自然環境中。城市森林的規劃則以生態學為基礎,并有景觀構圖;樹木以當地樹種為主,有教育意義,為群眾所喜愛。

我國園林景觀設計歷史悠久,從中國文化藝術傳統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以下這些命題既是生態美學的要義,同時滲透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思考:

①多樣性與獨特性,千姿百態與獨領;

②開闊度與縱深感,一覽無余與曲徑通幽;

③觀賞主體與時空變換,有時萬綠叢中一點紅更能起到畫龍點睛之妙;

④觀賞客體(游客)的環境感應,所謂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環境氛圍作用于人體的綜合感受;

⑤造型與景觀,包括形態、線條、色彩、質感;

⑥層次與系列,規整與隨意,井然有序與別有洞天;

⑦生機與活力,萬物鐘靈秀,生生不己;

⑧節奏與變幻,流暢與含蓄;

⑨邏輯和意境,采取象征方法突出生境、畫境和意境;

⑩景觀季相變化的時序美,草木催春與秋色斑斕。

在具體進行園林景觀的規劃和設計時,應注意遵循以下原則:①生機--少蓋房子多留綠地,以使景物充滿生機,景點應以綠色生態系統為主,而不要以亭、臺、樓、廊為主;②野趣--設計要有野趣,力求接近自然。自然景觀的韻味往往比雕琢的幾何圖案更具魅力;③和諧--要使人工建筑物與周圍環境保持和諧、協調;④格調--注意發揮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包括建筑物的格調、材料和應用于造園的生物種;⑤容量--精心設計以增加景觀的容量;以小見大。 近年來,一些原本以科學原則為指導的植物園、樹木園也考慮擴大其功能,從而提出建立生態景觀園的構想。這類園林應注意以生態仿真作為設計基礎,即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外貌和結構、功能關系,并取得高于自然的觀賞效果;以植物工程為主要手段,在植物配置方式上務必與環境相協調;在景觀的規模與尺度上創造出有代表性的自然風物,有別于一般的風景園林。

4 自然保護區的景觀規劃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途徑,然而關于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原理、方法仍很不完善。70年代中期,Diamond依據島嶼生物地理學的“平衡理論”提出了一套自然保護區設計原則,據此形成的自然保護區圈層結構(核心區、緩沖區、過渡區或實驗區)的功能區劃模式成為現代自然保護區設計的基礎[7、8]。

與群落生態學途徑(島嶼生物地理方法)并行的種群生態途徑,如種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le analysis,PVA)和碎裂種群(Metapopulation)理論80年展起來[9],由于PVA技術研究小種群的隨機絕滅過程,得出的主要結論是最小可成活種群(MVP),使其成為目前自然保護區設計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10~13]。同時,人為干擾導致的棲息地破碎化使不少物種都以碎裂種群的形式存在,因此碎裂種群理論成為近年來保護生物學研究的熱點之一[14]。

Collinge[15]認為島嶼生物地理和碎裂種群理論為生境破碎化研究提供了可資檢驗的假說。生態學家們據此探究生境碎片的大小、形狀、隔離度、周圍背景(context)及生境質量或異質性對動植物種群的維持、群落成分和生態系統過程的影響。 隨著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的成熟與發展,景觀規劃設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景觀規劃在自然保護區設計中的優勢體現在其規劃思想既注重島嶼生物地理理論的格局研究,又重視PVA及碎裂種群的過程研究,致力于兩種設計思想的結合。此外,景觀規劃不僅考慮斑塊本身,還注重斑塊周圍環境(不同類型基質)的作用。另外,景觀規劃還強調從單個保護區到區域自然保護區網絡等不同尺度的規劃單元。基于景觀生態學原理,目前已提出不少有意義的保護區設計原則和框架。

Noss和Harris認為,一個全面的規劃應該以生物等級各個層次的受脅成分或節點(Node)作為保護對象,目標是將每一景觀中各種大小的節點連接成整體的保護網絡,并在區域和大陸尺度上建立景觀保護體系。這一規劃途徑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所謂景觀群島模式(ArchipelagoModel)或稱綜合利用模式,它包括一個絕對保護的核心區和周圍緩沖區。沿核心區向外人類活動強度逐漸增強,核心區是生物多樣性等級系統中任一層次上的某一節點。

Forman認為,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原則包括:①考慮規劃區域外較廣闊的空間背景;②考慮保護區較長的歷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歷史和自然干擾狀況;③設計中要考慮對未來變化的靈活性;④未來5年、10年或20年內可預料的保護區面積變化是規劃關鍵部分;⑤規劃應有選擇余地,其中最優方案應基于規劃者明智的判斷,而不涉及現實政策,這樣其他可供選擇的交易性(trade-off)方案才能清晰、明確。因此,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中有5個要素必不可少:時空背景、整體景觀、景觀中的關鍵點、規劃區域的生態特性和空間屬性。

據此他還提出了一個土地規劃中協調保護與開發矛盾的“空間解決途徑”(spatial solution),此方案主要包括如下組成:“必要的格局”(indispensable patterns)、“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aggregatewith-outliers pattern)及“戰略點”(strategic points)[5,17~19]。 最近,Poiani和Karen[20]探討了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區域規劃,提出一個新的自然保護計劃框架,這個框架通過設計和保存生態區的一系列立地以保護所有現存的本地種和群落。包括關注所有物種和群落,不僅僅是稀有種,取決于生態因子的大尺度規劃單元而非行政邊界;生境選擇及種群生存力分析等。

在應用新框架時,景觀生態學許多基本原理需進一步考慮。當選擇立地和分析目標物種存活時,必須考慮諸如大的植被斑塊的重要性,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碎裂種群動態及生境斑塊連接性等概念,這種廣尺度景觀生態規劃框架將提高自然保護的效率和有效性。 我國學者也提出了一些很有創見的規劃思想。

吳兆錄等[21]認為,要保持足夠個體需要最小種群,要保持足夠種群需要最小群落,要保持足夠群落需要最小景觀。據此,針對用種群生存力分析MVP確定保護區面積的局限性提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理論框架--生物最小面積概念,包括空間最小面積、抗性最小面積和繁殖最小面積,最小景觀是指能使保護對象(物種、自然遺跡、文化遺產)長久存在,或使要控制的生態過程達到理想狀態的地理空間及其各成分的組合,應用生物最小面積概念,自然保護區功能區的劃分就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既核心區必須大于保護對象的繁殖最小面積(PVA)或最小景觀,緩沖區是維護繁殖最小面積或最小景觀的一個外加部分,而緩沖區的寬度(面積)則要根據自然保護區所在區域外界干擾的類型及強度來確定,保護區的最小面積應不小于最小景觀面積。 傳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被動強調現存瀕危物種和景觀元素的保護,如果把生物對景觀的利用作為一個能動的生態過程--一種對景觀競爭性控制過程,情形可能會很不一樣。在這種假設下,通過識別關鍵性的景觀局部和空間聯系,利用物種自身對空間的探索和侵占能力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會有一種全新的景觀規劃途徑,我國學者俞孔堅[22,23]新近提出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正是這些方向上的一個積極探索。

盡管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不同,但一些空間戰略普遍被認為有效,這對克服人為干擾有積極作用,包括:①建立絕對保護的棲息地核心區;②建立緩沖區以減少外圍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干擾;③在棲息地之間建立廊道;④增加景觀異質性;⑤在關鍵部位引入或恢復鄉土景觀斑塊;⑥建立動物運動的踏腳石(steppingstone),以增強景觀的連接性;⑦改造棲息地斑塊之間的質地,減少景觀中的硬性邊界頻度以減少動物穿越邊界的阻力。

5 結語

景觀規劃是景觀管理的基本手段,它包括的內容非常豐富,應用領域也很廣泛,景觀規劃主要特點體現在規劃思想上的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性、宏觀性及開放性,景觀規劃原理是對各種設計思想兼收并蓄基礎上形成的,地理學的格局研究與生態學的過程研究相結合作為原理的核心,吸收園林及建筑美學思想,綜合考慮各種社會學、經濟學、環境學、文化人類學等因素,并強調規劃設計的動態調整。 景觀規劃應注重規劃客體的價值多重性及空間分異,人地矛盾使這兩點更顯突出。不少自然景觀(森林、濕地等)都具有生態保護、旅游及經濟開發等多重價值。同時,不少人類管理景觀,如農業景觀等除提供農產品外也具有生態保護及旅游觀光等多種潛在價值。

但在同一時空條件下,這些價值往往是相互沖突的,如何考慮規劃客體的空間分異規律,尋求緩解、協調這些價值沖突的空間解決途徑,使景觀最大程度發揮其具有多重價值的功能及潛力,這正是景觀規劃所要解決的問題。 景觀規劃的共同目標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時空結合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即建立生態可持續的景觀。因此,景觀規劃也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經濟規劃、環境規劃與景觀設計的結合,使區域開發、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相銜接與配合,生產建設、生活建設與生態建設相適應,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總體人類生態系統的整體最優化這一景觀規劃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孫永斌 ,陳濤 .景觀規劃設計透視 ,肖篤寧主編 : 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 .中國林業出版社 , 1991.

[2] 麥克哈格 (丙經緯譯 ) .設計結合自然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2.

[3] Brandt ,J .andE .Holmes ,Spatialheterogeneityin intensivelyusedagriculturallandscapes .IALE 9 5- TheFutureofOurLandscape ,ProgrammeandAbstracts ,19 9 5.

[4] Dubs ,F .andF .Burel .LandscapeandlocallevelsonbirdassemblageinhedgerownetworkinBrittany (France) ,IALE 9 5-TheFutureofOurLandscape ,ProgrammeandAbstracts ,19 9 5.

[5] Forman ,R .T .T .LandMosaics :Theecology of landscapeandregions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 19 9 5.

[6] Nassauer ,J .I .Thecultureprinciplefor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Ecology , 19 9 5,10( 4) :229 - 237.

[7] Diamond ,J .M .Theislanddilemma :lessonsof biogeographicstudiesforthedesignofnaturalre serves .BiologicalConservation , 19 75,7:129 - 146.

[8] Wilson ,E .O .EOWillis .Appliedbiogeography .In :Cody ,M .L ,J .M .Diamond (eds .) .Ecolo gyandEvolutionofCommunities .TheBeckrap PressofHarvardUniversity ,19 75. 522- 534.

[9 ] Soule'E ,M .Introduction .In :M .E .Soule' (ed) .Viablepopulationconserv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 19 87,1- 9 .

[1 0] 李義明 ,李典謨 .種群生存力分析研究進展和趨勢 .生物多樣性 ,19 9 4,2( 1) :1- 10.

[1 1] Simberloff ,D .S .andL .G .Abele .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conservation :strategyandlimitations .Science , 19 76,19 3:1032.

[1 2] Soule' ,M .E .andD .Simberloff .Whatdogenet icsandecologytellusaboutthedesignofnaturere serve ?BiologicalConservation , 19 86,35:19 - 40.

[1 3] Simberloff ,D .Thecontributionofpopulationand communitybiologytoconservationscience .Ann . Rer .Ecol .Syst . , 19 88,19 :473- 511.

[1 4] 張知彬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若干理論基礎 .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原理與方法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 9 4.

[1 5] Collinge ,S .K .Ecologicalconsequencesofhabitat fragmentation :implicationsforlandscapearchitec tureandplanning .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 ,19 9 6,36:59 - 77.

[16 ] Noss ,R .H .andL .D .Harris .Nodes ,network , andMUMs :Preservingdiversityatallscales .EnviromentalManagement , 1986,10( 3) :299 -309 .

[17 ] Forman ,R .T .T .Somegeneralprinciplesoflandscapeandregionalecology .LandscapeEcol . , 19 9 5 , 10:133- 142.

[18 ] Forman ,R .T .T .andCollinge ,S .K .The“spatialsolution”toconservingbiodiversityinlandscape andregions .In :R .M .DegraafandR .I .Miller (Editions) .ConservationofFaunnalDiversityin ForestedLandscapes .ChapmanandHall.London , 19 9 6 . 1- 22.

[19 ] Forman ,R .T .T .andCollinge ,S .K .Naturecon servedinchanginglandscapeswithandwithoutspatialplanning .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 ,19 9 7 , 37 :129 - 135 .

[20] Poiani,H .andKaren .A .RegionalEcological Planning . :Wherelandscapeecologymeetsthe ground .UnitedStatesRegionalAssociationof IALE , 12THAnnualSymposium -ThePaceand PatternofLandscapeChange , 19 9 7 .

[21] 吳兆錄 ,閆海忠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理論框架生物最小面積概念 .生物多樣性 ,19 9 6 , 4( 1) :26 - 31.

[22] YuKongjian .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andGISapplication .GeographicalInforma tionSciences , 19 9 5 , 1( 2) :1- 17 .

[23] YuKongjian .Securitypatternsandsurfacemodel in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andUrban Planning , 19 9 6 , 36 ( 5 ) :1- 17 .

[24] 王紫雯 .景觀文化與景觀生態學初探 .建筑學報 , 19 9 5 , ( 8 ) :34- 38 .

[25] 艾定增 .景觀園林新論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 9 5 .

[26] 李敏 .生態綠地空間與人居環境規劃 .生態學報 ,19 9 5 , 2:34- 38 .

[27] 薛兆瑞等 .城市生態規劃研究承德市城市生態規劃 .氣象出版社 , 19 9 3.

[28] 羅桂求等 .長沙市城市生態建設總體規劃研究 .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 9 2.

[29] 羅良鏞 .芒福德的學術思想及其對人居環境學建設的啟示 .城市規劃 , 19 9 6 , 1:35 - 41.

[30] 孟慶民等 .大城市區域景觀生態 .城市規劃匯刊 ,19 9 6 , 3:41- 48 .

[31] 高建華 .邊緣效應對農村景觀的影響及其調控 . 地域研究與開發 ,19 9 3,12( 4) :16 - 19 .

[32] 俞孔堅 .景觀敏感與閾值評價研究 .地理研究 , 19 9 1,10( 2) :38 - 5 1.

[33] Turner ,T .LandscapePlanning .Hutchinson Education .London . 19 8 7 .

[34] NavehandA .S .Lreberman .LandscapeEcology TheoryandApplication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19 9 5 .

第8篇

關鍵詞:城市;可持續發展;生態景觀規劃;

中圖分類號: P9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可持續發展和城市生態規劃

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于1980年由自然保護國際聯盟(IUCN)首次提出。1983年由五大洲多國官員、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對全球發展與環境問題進行了三年大跨度、大范圍的研究,于1987年出版了著名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其中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需要的發展”,1987年后便被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廣泛接受,并逐漸作為全球首腦會議的重要議題(Agenda 21,1992),至此對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相關研究也逐步開展。

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一定的時空尺度上,以長期持續的城市增長及其結構進化,實現高度發展的城市化和現代化,從而既滿足當代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又滿足未來城市的發展需求,實現城市由不協調劍協調、由非可持續劍可持續的變化過程。它包括經濟系統、環境系統、社會系統和制度系統的可持續。其中,環境可持續性是基礎,經濟可持續性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性是目的,制度可持續是保障,四者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性的關鍵(城市生態規劃是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使斑塊、基質、廊道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而適于人居聚,其既要最佳利用地域內的有限資源,又要保護其美景度和豐富度。目前,城市生態規劃的逐步拓寬,工作領域覆蓋到從宏觀城市整體環境規劃到微觀的細部環境設計的全過程,可以分為城市總體景觀、城市區域景觀與城市局部景觀等三個層次。

2. 可持續發展模式下的生態城市規劃途徑

可持續城市意味著在現代觀念的基礎上實現一種價值轉換,城市建設更關心對自處環境承擔責任的生態價值觀,關心所有生命的神圣性和后代人的福利。可持續發展對規劃方法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就此眾多景觀學者提出了可持續生態城市發展的相關途徑。

美國學者認為城市的無序蔓延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因為將土地的潛在經濟價值置于生態過程之前所致,率先提出環境優先思想(Honachefsky,1999),主要包括:

(1)重新恢復總體規劃的核心地位,不應過分依靠區劃來確定城市的土地利用和開發;(2)在城市總體規劃當中,應將生態置于先行考慮的地位,在此基礎上制定土地利用和開發規劃; (3)對環境狀況進行長期的科學監測,建立適合當地的生態指標,從而對自然資源的健康予以評估和監控; (4)采用地理信息系統(GIS)來輔助規劃決策;(5)將各個方面的利益主體和人員納入土地利用決策當中來,尤其對何種環境應該受到保護予以協商。

而通過對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定義的理解,以及相互間關系的進一步解釋,我國學者也針對中國的快速城市化問題和國土生態安全,從自己角度對城市生態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如廖日紅等(2006)人《在論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一文中提到幾點原則:自然優化原則、多樣性原則、持續性原則、特色性原則、綜合性原則、生態美學原則、以人為本的原則;而俞孔堅等從概念到方法及實施途徑等方面系統地提出了城市生態基礎設施戰略(俞孔堅,李迪華等,2005),其強調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空間格局與景觀戰略,就此而提出十大規劃戰略,主要包括:(1)就是要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2)保護和恢復城區和城郊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態;(3)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態系統;(4)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5)溶解城市;(6)開放專有綠地、完善城市綠化系統;(7)溶解公園,使其成為城市的生命之樹;(8)非機動車綠色通道;(9)林網建設;(10)建立鄉土植物的繁育之地。

由以上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城市開發的真正難題在于其開發模式并不是本身,適當的地方進行適當開發才是關鍵。只有保證生態系統的健康,才能實現城市建設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的雙贏局面。它強調不是將土地保護與發展孤立或對立起來,而是充分考慮土地開發、城市增長以及市政基礎設施規劃的需求。因此,不同于傳統的開放空間規劃途徑,可持續的生態城市規劃途徑被認為是先見性而非反應性,系統性而非偶然性,整體的而非零碎的,多權限而非單一權限,多功能而非單一目標,多尺度而非單一尺度。

3.討論

可持續發展思想是經過了西方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后,對于人地關系的客觀發展態勢和規劃的主觀意識走向有著深入思考。但我國的人情、地情以及主觀意識較之十分不同,但卻正在面臨著更為嚴峻的人地關系危機的現實。而我們不得不意識到無論是何種目標為前提得可持續規劃模式都是非常困難的,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規劃得非絕對的、非唯一的,其既非經濟決定論的,也非環境決定論的,它具有多樣化、可替代、可辯護可選擇等特點;再者由于環境對發展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規劃導致規劃中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

現代可持續型生態城市強調通過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規劃手段建設優化景觀格局及過程,減輕熱島效應、水資源耗竭及水環境惡化、溫室效應等環境影響,旨在達到物理形態、生態功能和美學效果上的創新,遵循整合性、和諧性、流通性、活力、自凈能力、安全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等科學原理。因而可持續的生態城市建設途徑探討絕非追隨時髦概念和照搬國外理論,恰恰在于為中國人地關系危機所迫,對于重新審視中國國土與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提供了重要借鑒。。

參考文獻

第9篇

關鍵詞:城市河道、整治、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城市河道的功能

(1)防洪排澇功能。河道的自然形態及兩岸的濕地具有減緩洪水行進速度的功能,從而減輕河道下游洪峰的強度和形成。河道的行洪排澇作用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對位于城市內河道或河段的最基本要求。

(2)灌溉供水功能。河流具有一定的蓄水、滯水作用,是城市居民與其他生物維持生存,以及城市環境得以存在的必要因素。從河道引水灌溉農田、供給工業和市民生活用水,因此,良好的河道水環境是保障水資源持續供應的基礎。

(3)調節小氣候與凈化空氣的功能。河道具有調節局域小氣候的作用。由于城市河流有較大的水面蒸發,河流水的高熱容性、流動性以及河道風的流暢性,可以增加臨近區域的空氣濕度,減弱城市的熱島效應,為城市居民提供舒適宜人的生活空間。

城市河道的周邊綠化可以吸附灰塵、汽車尾氣等毒害氣體,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同時帶狀的綠化還可以消解嘈雜的城市噪音以降低噪音污染。

(4)景觀功能。城市河道是一個城市的綠色生命帶。美麗的濱水景觀可得幾乎由直線條方塊體構成的城市不再機械,水面轉化了固體邊界,水體潛藏著無限神秘,水流充滿了勃勃生機。無論奔騰咆哮的大河,或是清澈見底的涓涓溪流,幾乎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水域都會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流動的水體和穩固的岸堤構成了河流景觀動與靜的和諧統一。

(5)休閑娛樂功能。城市河道不僅帶給人們安謐性、運動性、持續性和舒適性的美學享受和精神體驗,同時還具有休閑、娛樂功能。河流生態系統能夠提供的娛樂活動可以分為兩類:①直接利用水的娛樂活動,如劃船、滑水、游泳、漁獵和漂流等;②沿河岸進行的休閑活動,如露宿、野餐、遠足休閑和攝影等。

(6)生態功能。自然狀態下的河道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邊坡植被可截留部分污染物;生態河岸可有效降低岸邊土壤流失,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作為景觀生態學中的線性要素,河道的異質性決定其河流廊道的身份,供野生動物棲息,尤其是輸送礦物養分滿足生物遷徙需求,具有其他廊道類型所無法替代的作用;河床的透水性可以保證河水與地下水交換,減弱河道的水文變化。

2城市河道整治的原則

在城市河道綜合整治的過程中,應充分遵循河流本身的自然規律和自然屬性,使得通過河道整治的相關工作,還原河道的本質屬性和自然屬性,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城市河道的各項功能。因此,在城市河道的整治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基本原則。

(1)遵循河流本身特性的原則。這是城市河道綜合整治的基本原則與本質性規律性所在。在整治的過程中,河流自身的水流特性、水力學特性、生態流量、降解特性、生物屬性等自然屬性是整治工作的依據和落腳點。

(2)防洪安全與生態安全并重的原則。在河道整治的過程中,需要同步解決防洪排澇問題和河道生態安全問題。河道整治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防洪排澇安全,更重要是為了供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和水環境的質量安全。

(3)地域適應性原則。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特點,地域的差異性和特殊性要求在河道綜合整治過程中不能照搬照抄,需要因地制宜選擇適應的整治措施。

(4)河道獨特性原則。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的整體目標應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然而其河道景區內的各功能分區、景觀節點、建筑小品、河道護岸風格等應各具特色。

(5)截污治污同步原則。城市河道整合整治的同時必須進行系統的截污治污工作,這也是保證河道整治成效的關鍵環節。

3城市河道生態景觀工程技術

城市河道生態景觀工程是城市河道綜合整治的重要環節,是確保河道整治工作成效的基礎與關鍵,其工程技術體系已逐漸發展與完善。具體的工程技術內容包括生態護坡技術、水質綜合修復與凈化技術、河道景觀設計3大塊,這3個方面協調發揮作用,缺一不可。

3. 1生態護坡技術

對于標準“梯形”漿砌石斷面或混凝土斷面對河道生態系統帶來的不利影響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為了合理解決防洪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各類河道岸坡生態護坡技術應運而生,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解決河道整治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態護坡技術是基于水土保持學、生態學、水利工程學和生物科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利用植物及植物與工程材料相結合的方法,在邊坡上構建具有生態功能的護坡系統,通過生態工程的自我支撐、自我組織與自我修復等功能,實現邊坡的抗沖蝕、抗滑動和生態恢復,以達到減少水土流失、維持坡面植物生存環境、提高坡面動物和微生物棲息地的質量、營造健康的河流生態系統和改善人居環境等目的。

發展到今天,生態護坡技術的體系已日臻完善,根據土質條件可分為土質生態邊坡防護和巖質邊坡防護,巖質邊坡防護的關鍵是創造植被生長的有利條件。生態護坡必須考慮邊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植被的選擇與周圍大環境相協調一致,并考慮植被的生態性、形態性、地域性,應適合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條件,且抗逆性強,生長迅速、自繁殖能力強、適應粗放管理,維護工作量小。當前國內外采用的各種生態護坡技術主要有生物工程技術、土工網復合植被技術、植被型生態混凝土技術、多自然型技術等。

3. 2水質綜合修復與凈化技術

城市河道水質修復與凈化需要從3個方面做好工作。①系統的截污、治污,確保排放到河道的水滿足相關的質量標準。同時,需要做好河床的清淤工作,使得整治后的“初始河道”歸位于清潔的狀態。否則,就算是其他工作做得再好,對于河道水質的治理也無濟于事。②確保城市河道所需要的基本生態流量、流速等特性與性質參數,使得河道保持一定的自凈能力。③通過對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方法等水質凈化技術,包括土壤滲濾技術、人工濕地技術、穩定塘技術、人工浮島技術等的綜合運用,保持城市河道水質,且實現穩步提高的理想效果。

其中,人工濕地技術充分利用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同作用,通過過濾、吸附、沉淀、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具有投資小、處理效果好、運行維護方便等特點,同時水生植物的搭配還能起到良好的景觀效應。人工濕地技術廣泛應用于景觀水處理、湖泊生態修復、生活和工業、農業等污水處理。

3. 3河道景觀設計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親水是我國永恒的主題。中國人在幾百年前己經引進了水利景觀的概念,追求的是自然的地理景觀,以青山綠水、煙波浩森為美。而現代人除此之外,還追求有人工建筑的美,如園林、水鄉、水城、親水建筑和水的文化氛圍。

河道景觀設計的牽涉面較廣,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主題的河道景觀差別較大,但在保持河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引人城市歷史文化元素、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功能多樣性以及鮮明的景觀主題等方面的基本原則是一致的,需要綜合考慮相關因素。

4結語

第10篇

本文作者:邢雯嬌、張雪花、張宏偉 單位:天津工業大學、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GIS在城市生態規劃中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GIS的強大功能可以代替人工作業進行各種數據采集、分析和模擬工作,在生態規劃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GIS技術在城市生態規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3],目前已有很多專家學者在此領域展開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根據研究現狀,可以總結出GIS在生態規劃應用中的三方面功能。通過GIS,可以使生態環境信息能在空間上進行直觀的顯示[4],例如生態功能區的劃分,道路、河流的顯示,土地利用類型的分類顯示等。此外,通過GIS可以動態地顯示生態環境空間信息的變化,如生態功能區的重新劃分、水環境功能區的改變均可通過改變矢量圖層或與其關聯的數據庫來實現[5]。

研究現狀述評

通過整理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可以將GIS在城市生態規劃中的應用分為兩個方向,一方面是以GIS為主要工具的生態規劃研究,另一方面是GIS與其他技術相結合的生態規劃研究。

孫青麗和姚崇懷[8]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綠地景觀的生態規劃中,以地理信息系統軟件Arc/INFO為支撐,運用其強大的信息管理、空間數據處理分析功能,結合景觀生態研究理論,在景觀評價的基礎上,對武漢開發區綠地進行景觀生態規劃設計。該研究主要運用了GIS的分析功能,對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綠地從5個方面進行單因子評價,然后將其疊加,進行疊加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綠地景觀生態規劃。陳小華和張利權[9]在廈門市沿海岸線景觀的生態規劃中,根據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運用GIS技術與因子加權疊加法,對廈門市沿海岸線進行了多目標的景觀生態適宜性分析,提出廈門市沿海岸線及近岸海域的景觀生態規劃方案。該研究主要運用了GIS的分析和空間可視化功能,對廈門沿海岸線從6個方面進行加權疊加評價,綜合得出合理的規劃方案,系統地將沿海岸線分成7類功能區域,提出了每一區域的主導功能和生態保育對策。白占勇[10]等人在臺州生態市建設規劃中,從空間數據庫的建立、生態規劃分析研究和專題圖制作三方面,探討了ArcGIS在整個規劃過程中的應用情況及應用方法。該研究利用ArcGIS的個人GeoDa-tabase數據優勢,分類建立了基礎資料的空間數據庫;利用ArcGIS的空間分析功能,獲得了大量的圖形數據,完成了較為復雜的生態規劃分析研究;利用ArcGIS的圖形功能和豐富多樣的數據符號化方法,繪制了不同類型的專題圖。劉海斌和吳發啟[11]在黃土塬區村級土地生態規劃中,以陜西淳化縣西坡村為例,借助于GIS技術,對其土地生態系統進行了分析,將西坡村土地劃分為39個生態單元,并根據坡度、土壤和PI值的大小,將其分為7大類。并且利用GIS技術將各專題圖件進行疊加,得到不同的土地生態單元。最后對全村土地利用進行了生態規劃,做出不同土地類型利用的設計方案。趙兵[12]在汶川縣威州鎮的生態規劃及災后重建研究中,通過ArcGIS生成的空間數據模型和生態經濟協調分析,將姜射壩列為生態保育和限制開發區,郭竹鋪鳳坪列為農業耕作功能區,七盤溝列為工業功能區,主街區(包括較場壩、桑坪)為居住集中區。結合生態分區策略,提出災區生態恢復和產業調整政策,為汶川縣縣域的災后重建提供政策依據。

陳春來[13]等以嘉善縣魏塘鎮生態規劃為例,在RS與GIS技術的支持下,對研究區域進行了生態敏感性分析、生態適宜性評價及生態建設工程的生態環境效益分析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對該區域提出了生態功能分區、規模化利用土地及調整產業布局等規劃方案。鄧文勝[14]等在孝感市的生態規劃中,采用遙感影像進行土地利用分類獲取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具有科學性、真實性和實用價值。在研究過程中應用RS、GIS技術與生態足跡法結合進行了科學和直觀的生態規劃。范文義[15]等在哈爾濱市郊景觀生態規劃中,采用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數據,利用GPS精確定位,以GIS為平臺將數據綜合處理。利用GIS對多個因子進行綜合分析,并借助數字高程模型(DEM)進行景觀生態規劃,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功能區的劃分。在“3S”技術支持下,建立哈爾濱市郊的景觀生態類型編碼系統,并根據實際需要,制作多種景觀類型專題圖,得出科學的規劃方案。

綜觀以上實例,研究者們在生態規劃研究中不同程度地運用了GIS的相關功能,其研究成果也各有不同。其中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生態規劃研究[8]、廈門沿海岸線的生態規劃研究[9]、黃土塬區村級土地生態規劃研究[11]和汶川縣災后生態規劃研究[12]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上頗為相似,都運用了GIS最基礎的可視化及分析功能進行因子加權疊加。但是,陳小華和張利權在廈門沿海岸線的研究過程中選擇分區域進行研究評價,在研究成果中,也將研究區域科學地劃分成不同功能區,形成了更加科學規劃方案;而趙兵以汶川縣威州鎮為研究對象,介紹了GIS在災后重建中的應用,為汶川縣縣域的災后重建提供了決策依據。臺州市的生態規劃研究[10]則更加全面地運用了GIS的強大功能,該研究中不僅運用了空間可視化及分析功能,還運用ArcGIS建立了空間數據庫,有效管理規劃所需的基礎資料;在研究過程中進行了嚴格的功能區劃分,明確了臺州市生態系統類型的結構及其空間分布特征;在研究成果中,依據ArcGIS強大的制圖功能繪制了不同類型的專題圖,包括現狀專題圖和規劃專題圖等,使規劃方案更加直觀,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與此類似的還有Ibra-himBaz[16]等人運用ArcGIS所進行的伊斯坦布爾生態規劃研究。嘉善縣魏塘鎮生態規劃研究[13]、孝感市的生態規劃研究[14]和哈爾濱市郊的生態規劃研究[15]中都介紹了GIS和其他技術的結合應用。在哈爾濱市郊的生態規劃中,研究者在數據收集分析、功能區劃分、制作專題圖以及得出規劃方案的過程中,綜合運用GPS、RS和GIS技術,并且建立了DEM數字高程模型,通過定性分析,最終做到對景觀的定量規劃。從該研究案例可以看出3S技術的結合已經成功地應用于城市及區域生態規劃中,并且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類似的研究還有劉洪岐[17]等人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生態規劃研究。GIS在城市生態規劃領域的應用已經趨于成熟和完善,但是,目前的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現有技術所支持的數據精度尚不理想,大多數誤差大于1m[18],因而還不能應用于小尺度范圍、高精度要求的規劃設計;其次,由于環境統計的深度及廣度也不盡人意,統計數據的缺乏更使得基于GIS的生態規劃決策支持系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些都制約了生態規劃的發展。

前景展望

在城市生態規劃工作中,GIS功能多樣的分析技術為規劃提供了更具科學性、效率更高的決策依據,其應用也逐漸趨于成熟和完善,效益十分明顯。隨著技術的發展,數據精確度的不斷提高,小尺度范圍、高精度要求的區域生態規劃將成為研究的熱點。并且,隨著歷史數據的積累,GIS的動態分析和模擬功能將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尋找變化規律,模擬景觀未來的發展動態,因勢利導,根據趨勢實現城市和區域的動態規劃。

第11篇

1問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生態學學科分支眾多、知識體系龐雜,是當前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同時,其實踐性強,應用面廣,尤其與農林牧漁生產實踐和環境污染修復治理結合緊密。此外,近些年新技術、新方法的廣泛應用,也使得生態學學科研究著眼于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很多重大問題,如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因此,生態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其實驗課程對加深學生對生態學理論的理解和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生態學作為一門典型的實驗性學科,其實驗教學一直廣受關注,但國內大學尤其是地方高校長期以來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相對陳舊的教學內容,這與目前生態學蓬勃發展的現狀和應用型人才培養不相適應。因此,筆者深感生態學實驗教學,僅停留在教材層面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堅持深入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尤其應面對全球及區域生態環境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索。此外,由于歷史原因,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師資隊伍、儀器設備條件以及學科專業體系構建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由于長時間以來區域化、單一化發展模式的束縛,導致教育教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等存在諸多不足,進而對具體課程的實驗教學也產生較為嚴重的不利影響。

2態學實驗教學面臨的現實困境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生態學已日益發展成為一門應用性強、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基礎學科。而生態學實驗教學則是生態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國內高校生態學實驗教學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評價等方面尚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學生在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筆者結合多年來的生態學實驗教學實踐及教學反思,對高校生態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歸納,總體可概括為如下5個方面:

2.1實驗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師主導功能和學生主體作用難以得到充分體現

傳統教學理念中一直認為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的輔助與補充,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應用性人才需求愈發強烈。因此,實驗教學對于當今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對生態學這樣一門實踐性強、綜合性強的課程而言,加大實驗教學改革力度更是迫在眉睫。但當前生態學實驗教學存在較為突出的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問題,更由此導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功能和學生主體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的情況出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對實驗教學的重視不足,實驗課程處于從屬地位,且其不健全的實驗內容體系難以突顯一個明確的主線和培養目標,因此由目標定位不明確和思想不重視共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性得不到充分體現。

2.2實驗內容繁雜,課內教學時數嚴重不足

生態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多尺度、多層次的生態現象、生態過程和生態機制問題。而相對于理論教學,生態學實驗同樣包含分子生態學、生理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直至景觀生態學、區域生態學和全球生態學等若干方面的內容,若再以實驗對象和作用方式來分,則其包括的內容更為繁雜[3]。由于當前各高校在專業教學計劃調整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總學分和學時數有較為嚴格的上限要求,因此生態學實驗教學同樣存在課內學時數嚴重不足的問題[4]。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講授足夠多的內容,開展足夠的實驗項目,使學生能夠接受生態學基本科研技術和方法的訓練,鍛煉和提高學生動手動腦與初步的科研實踐技能,這顯然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換言之,僅靠課內實驗教學是難以實現的。基于上述情況,國內一些高校開展了“第二課堂”,即由專業教師作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訓練,或教師吸納學生參與有關科研課題。毋庸置疑,“第二課堂”的開辟與運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內教學時數的不足,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即教學和科研實驗室對學生的完全開放后的安全管理與維護問題。

2.3實驗項目設置隨意,內容體系不完善

如前所述,生態學實驗內容繁雜,而面臨的第一困境便是課內教學時數不足這一現實問題。因此,很多高校在生態學實驗教學方面,為符合課時數要求,在實驗項目設置方面常有隨意化的現象出現。而實驗項目的機械疊加和堆砌,常導致實驗教學內容體系的不完善,甚至培養目標的錯位和主旨的缺失。雖然,近年來很多高校將生態學實驗獨立設課,并在實驗項目中分出基礎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以及綜合性實驗等類目,但劃分標準和依據模糊。另外,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實驗儀器設備等基礎條件先天不足,在生態學實驗教學中,還常出現一種現象:實驗項目列出多、開設少,實驗類目層次多、效果差。基于上面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大力加強生態學實驗教學改革,尤其對其內容體系和實驗項目構成進行改革與完善。

2.4實驗教學過程管理不到位,實驗報告欠規范

顯而易見,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加之實驗保障條件有限以及任課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投入的不足,自然導致實驗教學從課程設計到項目執行直至最后考核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如在實驗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對組織教學重視不夠,通常以完成形式上的課程教學為主要目標,同時對于分組進行的某些實驗項目管理不到位,導致很多學生在實驗開展過程中處于身份游離或角色缺失狀態。另外,也存在學生實驗報告撰寫不規范,實驗結果缺乏必要的統計學方法的應用和數據統計分析,最終導致生態學實驗教學效果不理想。

2.5考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評價不全面

現有的生態學實驗課程考核,多采用筆試形式進行,而學生為完成考核,則只需簡單復習相關實驗項目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即可。而即使設置實踐操作能力測試環節,期考核內容也多以已在課上做過的實驗項目為主。這仍屬傳統考核形式,無法通過考核進一步鞏固強化生態學理論基礎和拓寬學生實踐能力范圍。換言之,缺乏一種對學生實驗課程學習情況的過程考評機制,以及最后對學生結課考核的綜合測評。綜上,現有生態學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評方法等各方面均存在不足,與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間存在偏差。

3現實問題的主要成因

3.1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完善,課程功能屬性和目標定位不明確

課程是構成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要素,是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基本載體。而在具體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并非單一孤立的存在,而是作為有機體系要素而發揮作用。因此,對于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準確定位當是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完善的首要任務。但目前對于新建地方院校來講,恰恰缺乏培養方案制定前的充分調研與論證,甚至照搬照抄其他高層次本科院校相關專業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導致目標不清、定位不明。

3.2重理論、輕實踐,課程內容缺乏設計論證,實驗保障不力

由于生態學具有綜合性、應用性和多學科交叉性等特點,因此在實驗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有很大的空間和余地。怎樣科學設計課程內容,優化完善實驗項目體系便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但國內高校中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風氣,致使在實驗課程教學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均不足。尤其對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前身多是高專類院校(以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為主),無論在師資隊伍,還是儀器設備、專業結構、學科水平等方面均較薄弱;同時,因多地處欠發達地區,升本后后續發展優勢不突出、特色不鮮明,加之經費緊張,致使實驗教學平臺體系建設滯后。對于生態學實驗等需要大量測試分析儀器的課程而言,更是難以保證其教學質量。因此,在實驗項目設置上、內容體系的構成上,均處于為開課而開設、重數量輕質量的狀態。

3.3專業教師隊伍薄弱,實驗課程組織教學不力

對于高校課程教學,應該既注重教學過程,又重視教學效果。對于生態學實驗教學來講也是一樣,不僅要求學生把握好學習過程,也應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但對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師資隊伍人員構成復雜,學歷水平、業務能力參差不齊。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系由3所高專類學校及3所中專類學校合并組建而成,原單位教師按相應學科專業并入有關院系。在實驗課程的開設過程中,大量無專業背景的教師充當實驗管理、實驗教學教師進行實驗課程講授,因此,實驗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此外,雖然近年來新引進大批碩士、博士等青年教師,但很多青年教師無教學經驗或師范教育背景,在授課過程中不注重教學設計、組織教學等環節,常導致實驗課堂上學生不注意聽講、紀律渙散、秩序混亂等狀況出現。另外,很多實驗指導教師不熟悉實驗設計與數理統計分析等技術方法,因此導致在學生實驗報告撰寫和數據分析指導中存在數理統計方面的缺失。

4結語

第12篇

國際景觀規劃設計學術研究的影響,工程實踐的示范,國務院學位辦對于園林學科專業目錄的調整,以及環境藝術與旅游規劃等新興學科專業與實踐領域的興起,來自這四個方面的變化,影響,制約,激勵,促使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專業正在進行著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重大轉變。對此,作者基于多年的研究,認為確有必要認清形勢,理順思路,明確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專業所處這一轉變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采取相應的實施對策。

1 定性——加速學科專業觀念轉變

與全世界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潮流同步,向國際同類先進學科專業看齊,在過去的20年間,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與教育正在從以古典園林為核心的傳統園林設計轉向以現代景觀為核心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知識體系,實踐取向這四方面都發生著結構性的轉變,并且,隨著新世紀的進入,這種轉變正在加速。對此,本文稱之為轉型期我國風景園林世界的轉變。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國國務院學位辦于1998年之前制定的本科專業目錄名稱,1999年起,該專業名稱取消,僅在碩士點設城市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方向專業中有此名稱][國際學科名稱為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國際上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科而獨立存在的。在中國,盡管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中,該學科依附于傳統園林,已有斷斷續續的生產發展,然而,就現代與國際接軌的學科意義而言,這一學科專業目前尚處于形成初期,經歷著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結構分化,重組,轉變。學術方面,一是受到中國傳統園林,農林園藝,建筑規劃的影響,二是受到國際景觀建筑學學科專業的推動;社會實踐方面,一方面,迅速發展的景觀與園林建設的市場需求為該學科專業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魚目混珠,外行多于內行的狀況,導致該專業實踐成果缺乏原則,“克隆”國內外景觀實例成風,水平難以提高。對此,首先需要在學科專業觀念上有一個重大轉變,是解決轉型期該學科專業“定性”問題的基本出發點。這一觀念轉變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學科關注重點的轉移和范圍的擴展;從傳統園林到現代景觀的重點轉變,從單一傳統專業擴展為綜合交叉的現代專業;二是隨之而來的學科核心內容的轉變;從以植物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規劃設計到以包括植物等多種元素構成的以景觀為核心的綜合環境規劃設計。中國風景園林界的這種觀念轉變已具備了客觀條件基礎,其來源于近年迅速擴展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市場需求與工程實踐。與過去幾十年的實踐相比,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項目種類,規模和工作深度均以大大擴展。列如,在許多城市發展規劃中,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已從總體規劃中的專項規劃中分離出來而作為一項相對獨立的規劃;又如:近年興起的城市景觀風貌規劃,濱水區規劃設計,街道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規劃設計,新型的居住區景觀環境規劃設計,交通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旅游度假區規劃設計,等等。事實上,這些景觀工程實踐的類型,規模,深度已經與國際同類行業的實踐接軌。隨著國外高水平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介入和國內景觀規劃設計院所日趨國際化的景觀規劃設計的操作方式,學科專業觀念的轉變與國際接軌的實踐操作已深入人心,勢在必行。這一觀念轉變的主觀條件是國內一批專家學者數十年堅持不懈的追求,倡導,宣傳,開拓。誠然,時至今日,在專業名稱的理解上,仍然主張各異,稱呼有別,反映出對于該學科專業理解上的差異和觀念轉變上的不同。對此,作者呼吁,重要的不在稱呼,關鍵是需要就以下三方面學科專業基本原則達成共識:

(1) 專業現代核心:廣義的景觀規劃與設計;

(2) 專業傳統根基:園林營造;

(3)與近鄰專業的關系:該專業在建設界是與建筑學,城市規劃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無法替代的學科專業。

面對來自主客觀兩方面的轉變,作者認為,對于原本就屬于交叉學科的,多元化的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專業,百家爭鳴,各抒己見,這是需要的。然而,縱觀古今中外學科專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在學科專業根本問題上,在學科專業的基本定性上,的確需要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求大同,存小異”,協調出一個統一的認識。

2 定位——實行學科專業的實質性擴展

當今中國風景園林學科正在迅速擴展。傳統風景園林界由園藝植物和建筑規劃共統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傳統風景園林,環境藝術,旅游游憩三大專業共創景觀規劃設計天下的“三國格局”。不足為奇,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其核心就是這三大方面綜合而成,即所謂景觀規劃設計三元論[劉濱誼1999]。一元是藝術,即以景觀環境形象為核心的景觀藝術,在這方面,環境藝術專業最為擅長;一元是物質環境的規劃設計,即以植物的綜合運用,以環境綠化,水土整治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藝術與技術,這是園林專業的強項;此外,園林綠化也好,環境藝術也好,所營造的景觀園林環境終究是為人類所使用的,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為,什么樣的環境為人們所喜愛,什么環境下會引發什么樣的行為活動,等等,進一步通過組織人的活動,安排娛樂休閑時間,這樣又引出一個大的分支,國際上叫有憩娛樂學。在中國名義上沒有這個專業,但在實際上正在從旅游管理、風景園林學科中產生。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從與這三元相對應的教育來看,目前全國,設有園林專業的大專院校有約100所左右;設有規劃專業的大專院校有50所左右;設有旅游管理(旅游規劃方向)類專業的大專院校約80多所。盡管迄今中國還沒有“景觀規劃設計”這一學科專業名稱,這些院校專業背景也不盡相同、專業名稱各異,或是一級學科、或是專業、或是某專業中的方向,但都在培養著從事景觀規劃設計的人才。從與這三元素相對應的規劃設計院所來看,國內已存在風景園林類、環境藝術類、旅游藝術類、旅游策劃規劃類三類規劃設計院所,其工程實踐的核心也都是景觀規劃設計。

從學科基本組成而論,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學科包含這三大方面。從專業操作過程看,環境藝術以“設計”為全過程,風景園林以先期“規劃”、后期“設計”為全過程,游憩娛樂以項目選取、游人活動組織管理的先期“策劃”和風景園林景區運營的后期“管理”這四個過程的結合構成了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全過程。

從學科發展演化來看,環境藝術、游憩娛樂都是近現代、工業革命以后引入的,園林專業則較為傳統。

學科支撐專業的增加、過程的完善、實踐領域的擴展,這是當代任何具有競爭生存力的現代學科的必備條件。對于當前中國風景園林學科,面對未來學科之間的競爭,這種學科與專業的擴充無疑有利的。但是,目前國內三個專業及其托主管部門之間缺乏交流、各自為主的局面已經造成了學科上的混亂。應當改變目前這種群雄逐鹿的“三國格局”為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學科的“三位于一體”。為此,對于這一學科專業的整合“定位”,中國風景園林界和國家建設部理應為主,擔起重任。   3 定型——實施專業教育的大調整

首先是專業教育結構層次的調整。要使中國風景園林學科具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其專業教育需要有三個層次:

(1) 面向學科:為長遠學科建設培養的高層次博士、碩士人才;

(2) 面向社會:為國家園林管理和規劃設計建設部門培養的大學本科、碩士人才;

(3) 面向中國數量與質量日益高漲的風景園林建設市場:為各類規劃設計院所、園林工程公司培養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

在這三個層次中,第三個層次已運轉多年,為中國風景園林事業培養了上萬的專業人才。第二層次也走上了正軌。專業教育層次結構的完善,將為學科未來的加速發展鋪平道路。

與世界各國的同類專業教育相比,三層次教育中,大學本科專業教育當為基礎。但是,目前,恰恰是這個基礎被釜底抽薪。原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工科)本科專業取消,獨立碩士點降級為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點中的一個方向,在轟轟烈烈、日漸上升的風景園林事業表象背后,教授、講師們已感受到了由于這種專業教育大地震所造成的日蒸顯露的學科危機:專業人才短缺,后繼乏人,高層次人才培養斷源,外行大量涌入,學科專業水平難以提高。對此,需要一個專業教育上的“二萬五千里”,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恢復工科本科和碩士點專業目錄;實行“曲線前進”,采取多層次、多途徑、多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申辦全新專業:景觀規劃設計。

其次是專業知識結構的調整。當前中國社會的風景園林需求孕育著機關報型的專業人才知識結構。除了環境藝術(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規劃(理科)專業的興起,一批近鄰、邊緣學科專業的實質性介入也大大擴展了傳統風景園林專業的知識范圍:建筑學科、地理學科、計算機與信息學科等。原有的傳統風景園林專業教育課程設置面臨著擴展轉變的需求。對于這種轉變,作者主張:一方面,要考慮引入環境藝術、旅游策劃的專業課程;同時,還要引入建筑學科、地理學科、計算機與信息學科、社會人文學科等專業知識。這是以課程設置為實質的專業知識結構調整。對于一名適應現代潮流的景觀規劃設計師,如果要把三大專業及其近鄰邊緣學科知識都濃縮于一身在4~5年內,他應當如何掌握如此廣泛的知識呢?作者認為,可以把知識獲取的渠道方式分解為三種:一是通過看書、聽講座、思考學到的;二是必須動手實踐才能得到的,比如園林規劃設計;三是并非靠學校書本,而是通過社會實踐靠閱歷、經歷去逐步積累起來的。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也就大不一樣。與傳統風景園林教學相比,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學生培養所要求三方面的比重需要一個大的調整。這也是專業教育大調整的又一關鍵。

總之,培養什么樣的景觀規劃設計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專業的知識?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這些都直接關系著中國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發展壯大,關系著學科專業的“定型”。

4 定型——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元為導向

這是一個更加需要仔細斟酌、共同探討的問題。從國際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來看,作者認為,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踐的基本方面中均蘊含著三個層面不同的追求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理論研究:

(1)景觀感受層面,基于視覺的所有自然與人工形態及其感受的設計,即狹義景觀設計,對應理論:景觀美學;

(2)環境、生態、資源層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體、動植物、氣候、光照等人文與自然資源在內的調查、分析、評估、規劃、保護,即大地景觀規劃,對應理論:景觀生態學;

(3) 人類行為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包括潛在于園林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的文明,即行為精神景觀規劃設計,對應理論:景觀行為學。

如同傳統的風景園林一樣,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這三個層次,其共同的追求從古至今始終貫穿于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的三個層面。作者將上述三個層面予以概括提煉,引出了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大方面:

(1) 景觀環境形象/景觀美學;

(2) 環境生態綠化/景觀生態學;

(3) 大眾群體行為心理(/景觀行為學)。

作者稱之為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三元(或三元素)。

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三元素,源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實踐。縱覽全球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例,任何一個具有時代風格和現代意識的成功之作,無不飽含著這三個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慮,所不同的只是視具體規劃設計情況,三元素所占的比例側重不同而已。

景觀環境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從人類視覺形象感受要求出發,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實體景物,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

環境生態綠化是隨著現代環境意識運動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生理感受要求出發,根據自然界生物學原理,利用陽光、氣候、動物、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創造令人舒適的良好的物質環境。

大眾行為心理是隨著人口增長、現代信息社會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

景觀環境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大眾行為心理三元素對于人們環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通過以視覺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景觀環境形態,在人們的行為心理上引起反應、創造共鳴,即所謂鳥語花香、心曠神怡、觸景生情、心馳神往。一個優秀的景觀環境為人們帶來的感受,必定包含著三元素的共同作用。這也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三境一體——物境、情境、意境的綜合作用。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同樣包含這一傳統中國園林設計的基本原理和規律。

強調景觀環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鮮明而優美的視覺形象;強調環境生態,首先要有足夠的綠地和綠化;強調群體大眾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夠的場地和為大多數人所用的空間設施。這三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恰恰是現代景觀規劃設計與傳統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踐側重的差異所在,也正是中國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和建設自始至終所面臨的三大難題。考察時下中國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踐,只要能夠首先把作眼點放在解決這三方面的問題上來,就可以算是一半。

當前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在形象總體上,從南到北,照搬模仿;思想追求,俗不可耐;很少有個性鮮明、耐人回味、境界高遠、意味深長的作品。而且不少設計往往被僵化地局限于傳統園林的模仿照搬。

環境綠化,目前我國大多數的園林規劃設計往往側重于構成園林環境的“硬質景觀”,而忽視了綠地林蔭一類“軟質景觀”的規劃設計。園林綠地建設中,各類崗磚、花崗巖、石料、不銹鋼等金屬材料所占比例是越來越多。相比之下,綠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體則往往處于從屬地位。回顧古今中外人類風景園林塑造的歷史,硬質景觀材料適合那些紀念性的建筑:如市政廣場、墓地、遺址等。軟質景觀材料才適合大眾所需要的充滿生活性氣息的環境。試想,沒有林木,那來的鳥語花香;而一連鳥類都不愿意停留的地方,人類還能健康地聚居生存嗎?

場地問題,這是不難體會的。眾多的人口,幾十年來戶外環境空間建設的“欠帳”,其結果是戶外環境場地空間的極度缺乏。習以為常之后,甚至就連風景園林師們也喪失了“提供足夠的活動場地”這一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基本意識和追求。當今,對于居住,人們都知道建筑面積、人均居住面積的術語;可是,對于居住的景觀環境,若要問一下,一個人起碼應該有多少的戶外活動場地才適合,恐怕就連我們專業人員也很少去認真思量。對此,僅僅計算綠地率之類的指標,還是遠遠不夠的,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所應強調的不僅僅是為人所“看”,更不是為少數人所“鳥瞰”,而是要為眾人所“用”,為蕓蕓眾生身臨其境而活動其中!

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鮮明的視覺形象、良好的綠化環境、足夠的活動場地,這是基本的出發點,隨著景觀環境建設的發展,僅僅滿足這三方面,肯定還遠遠不夠。但這畢竟是遠期景觀建設發展的基礎,對于未來景觀建設的騰飛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三元,在眾說紛紜的各類景觀規劃設計流派中,三種新生流派正在脫穎而出:

(1) 與環境藝術的結合:重在視覺景觀形象的大眾景觀環境藝術流派;

(2) 與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結合的城市景觀生態流派:以大地景觀為標志的區域景觀、環境規劃;以視覺景觀導向的城市設計,以環境生態為導向的城市設計;

(3) 與旅游策劃的結合:重在大眾行為心理景觀策劃的景觀游憩流派。

這三種流派代表著現代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發展方向。

5 結論——中國風景園林學科專業迫在眉睫的三大轉變

實現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專業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需要相應的人為轉變:

5.1 觀念的三個轉變

(1) 從以建筑為核心的傳統人居觀轉向以景觀—城市—建筑三位一體的現代人類聚居觀,確立現代風景園林在人類聚居環境建設中的統領作用和地位;

(2) 從傳統的“園林”觀念轉變為現代的“景觀”觀念;

(3) 廣義理解“景觀建筑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建筑學(Architecture)”,不是實體的“建筑設計”,而是景觀的“規劃與設計”;

5.2 學科專業的轉變

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以人類聚居環境規劃設計為專業核心的中國“景觀規劃設計學科專業”教育;

5.3 體制轉變

盡快實施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師注冊制度,確立該專業及從業人員專業實踐的責任與權力。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基金》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劉濱誼.風景景觀工程體系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2]劉濱誼.論跨世紀中國風景建筑學的定位與定向[J].建筑學報,1996,Vol.333(6):19~22.

[3]劉濱誼.重要的學科-景觀建筑學[J].世界科學,1997,Vol.228(12):25~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临泉县| 青浦区| 二手房| 洛隆县| 奉节县| 扬中市| 错那县| 勐海县| 喀喇沁旗| 萍乡市| 宝鸡市| 元江| 莒南县| 盐池县| 延长县| 蒲城县| 榆林市| 东兴市| 武宣县| 宾阳县| 新津县| 海盐县| 石狮市| 新沂市| 阿拉善右旗| 济阳县| 拜泉县| 杭州市| 仁布县| 资中县| 东海县| 永昌县| 公安县| 肇东市| 科技| 故城县| 中卫市| 茌平县| 陈巴尔虎旗| 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