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5:56: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數學知識點大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學目標目標設計
數學教學要想取得預期效果,最終都得回歸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本身又涵蓋了很多內容。筆者認為:在教學所有環節中,課堂目標設計應該是最重要的一環;課堂目標設計合理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此也談談課堂目標的設計。
一.數學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理論思考
(一).課堂教學目標應該從整體與個體來分。
整體是指整個高中階段或是整個學期的教學過程應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而個體可具體到每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二者不可單獨隔離開來設計。整體應該按照國家要求的大的方向來制定,對于每節課的課堂目標,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主動的方式去完成。
(二).對所任教的學生作全面的分析,并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定位。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學應以學生的為主體地位,對學生的分析是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前提。所以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來確定每堂課的具體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學生作全面分析。對學生的分析,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基本情況分析:主要是了解學生學習的學習情況,能力之間的差異,性別之間的差異、年齡性格特征,興趣愛好,身體狀況,家庭狀況等;學生的認知結構分析:主要是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的準備情況。例如教師在給統計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就必須對學生對于初中統計相關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有充分了解,否則,當你講了半天,講得口沫橫飛時,學生突然插一句‘什么是眾數,什么是中位數’時,就千萬別怪罪你的學生啦;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及學習習慣。之所以將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單獨列出來,是筆者覺得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在很大程度上這個最終的學習效果。
(三).在對學生作了充分的分析及定位之后,確定每堂課的目標。
在這方面,筆者覺得應該參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這三個維度具體內容是:
1、知識與技能:知識與技能指的是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簡單來說就是完成‘是什么’、‘做什么’及‘如何做’。知識與技能按層次又可分為:了解、理解、掌握、綜合運用。了解、理解、掌握、綜合運用都是針對某一具體數學知識而言的。綜合運用則強調綜合各種知識來解決問題,而這里的所說的“問題”則包括純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以及介于這兩者之的應用題(部分是理想化了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指的是通過數學學習過程,把握數學思想方法、形成數學能力,發展數學思維和數學意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描述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常見術語有:經歷……過程、培養……能力、領悟……思想方法、發展……意識、學習……的問題解決方法;觀察、參與、嘗試;探索、研究、發現;合作、交流、反思。在寫過程與方法目標時,可以根據其內容和上術術語來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是指在數學活動過程中的比較穩定的情緒體驗;數學態度是指對數學活動、數學對象的心理傾向或立場。數學態度可以演變為數學信念――對數學持有的較為穩定的總體看法觀念。刻畫情感態度目標的術語有:感受……、體會……、領悟……、形成……觀點、養成……習慣、欣賞……之美。
在上述三大點中,筆者認為,對學生的分析,是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沒有好的對學生的分析,也就不會有好的課堂教學目標設計。
二.數學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實踐探索
(一).學生方面的分析:
1、結合我校的教學實踐分析,以高二下學期的文科普通班的學生為例,班上男女比例大概是四比六。學習方面:學生的總體成績偏弱,而且有部分同學偏科嚴重,男生懼怕英語,女生懼怕數學。男生稍快,但較懶;女生勤快,但不愛思考。家庭環境大都比較一般,多數為獨生子女,依賴性較強。2、學生動手能力、理解能力及總結能力較弱,但本節課前已復習相關知識點并通過練習得以加強。3、學生的觀察及自我總結時,用時要多點,并多加鼓勵,才敢于回答教師的問題。
(二).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會根據觀測數據的特點來選擇回歸模型。2、使學生通過探究體會到有些非線性模型通過變換可以轉化為線性回歸模型。3、初步體會不同模型擬合數據的效果。
(三).過程與方法:
在必修三的統計一章中學習了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兇括畫散點圖、求回歸直線方程、利用回歸直線方程進行預報等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案例介紹回歸模型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應用,使學生體會數學模型的擬合方法及不同模型的擬合效果及發展學生的自我主體學習意識。
(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以科學的態度評價兩個變量的相關性,理解處理問題的方法,形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鍥而不舍的求學精神.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中適當地利用學生合作與交流,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體會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李玉琪:《中學數學教學與實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