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8:00: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辣椒的栽培與管理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S641.3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1-0086-01
辣椒又叫辣角、番椒、秦椒、海椒、辣子等,是日常生活中一種重要的蔬菜及調味品。辣椒的果實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進食欲。辣椒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1位。
采用日光溫室秋冬茬辣椒再生技術,辣椒再生后因不經過苗期,比辣椒苗結果要早;再生辣椒側枝量大,結果多,不易發生徒長;與同品種、同時間定植帶大花蕾的辣椒苗相比,前期產量提高70%左右,總產量基本相等[1]。現將溫室秋冬茬辣椒再生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生產季節安排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種育苗,9月中下旬定植。第2年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割干再生,4月進入采收期,至6月拉秧。
2 品種選擇
溫室秋冬茬辣椒再生栽培選用的品種應具有生長勢強、耐低溫的特性[2]。普通辣(甜)椒如京甜系列、京辣系列、京雜系列、津椒系列、慶研椒系列、中椒系列、開椒系列等;彩色辣椒如黃瑪瑙、橙水晶、白玉、紫晶、紅水晶、白星、黃星、紅星、橙星、紫星等。
3 再生方法
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即日光溫室辣椒春季正常定植時進行辣椒再生。方法是:再生部位是將四門斗以上的枝條全部剪除,剪口在分枝以上1 cm處,剪口斜向外。剪枝最好用剪果樹用的果枝剪,剪口處剪成斜面,剪后在剪口上噴抹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防止傷口被病菌侵染,以提高成活率[3]。
4 剪后田間管理
4.1 溫光調控
再生剪枝后,白天溫度控制在28 ℃以上,夜間控制在12 ℃以上。在新枝出現以前,棉被晚起早放以保持較高的溫度,新枝2~3 cm后在保證溫度的適宜范圍內多見光[4]。陰、雨天卷棉被后1 h再拉開通風口,換氣時間40~50 min,中午氣溫高時再換氣40 min。晴天卷棉被后40 min,拉開后通風口換氣1 h左右,14:00再換氣1次,時間為1 h。晴天溫度較高時要加大通風量[5]。
4.2 植株管理
及時抹去多余的腋芽,新梢長至15 cm左右時,每株留4~7條新梢,其余剪除[6]。初蕾后,及時摘除植株上的嫩梢、無效枝芽和小花蕾,以減少養分消耗,促使果實膨大。新梢長至30 cm時可進行牽引整枝,牽引角度視植株新梢長勢而定[7]。
4.3 肥水管理
辣椒再生栽培生育期長,為了保證生育期有充足的養分,要施足肥料。再生前隨水沖施水沖肥750 kg/hm2。加強水肥管理,腋芽萌發并開始生長后,噴施1次30 mg/L的赤霉素。每層辣椒膨大期時隨水沖施氮磷鉀復合速效肥225 kg/hm2,以后每采收1~2次沖1次肥。
5 病蟲害防治
修剪后立即進行清園,將剪掉的枝葉、田間的雜草及時清除干凈,熏棚消毒,做好病蟲害防治。生長期間噴施2~3次病毒靈防病,同時注意消滅蚜蟲、白粉虱。常用75%百菌清600倍液,全株噴灑滅菌。此方法雖能殺菌消毒,但此時棚內濕度低,放風量小,增加了棚室內的濕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病害(如葉霉病、炭疽病[8-9]、疫病[10]等)的蔓延。煙霧劑熏蒸能夠避免增加濕度的弊端,采用敵敵畏、硫磺熏蒸法滅菌殺蟲效果良好。具體操作方法為:可用80%敵敵畏乳油7.5 kg/hm2拌鋸末75 kg/hm2與硫磺粉37.5 kg/hm2混合,分堆放在溫室北側行道點燃,熏蒸悶棚24 h,然后通風透氣。也可以夜間閉棚,用50%百菌清煙霧劑3.75 kg/hm2熏煙,進行滅菌消毒[11]。
6 參考文獻
[1] 楊樺,楊斌.日光溫室秋延后辣椒高產栽培技術[J].西北園藝,2007(5):16-17.
[2] 王元樂,謝維.秋延后辣椒越冬剪枝再生栽培[J].上海蔬菜,2012(1):41-42.
[3] 王久興,曹志剛.圖文精解設施果蔬栽培經驗——辣椒分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66-67.
[4] 王月英.蔬菜再生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6-37.
[5] 祁勇.塑料大棚春提早辣椒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4(10):86-87.
[6] 張鳴,朱忠選,司曉軍,等.早春覆蓋辣椒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0(3):33,35.
[7] 李曉霞,馮曉鴿,謝周峰.日光溫室秋冬茬辣椒再生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08(7):34.
[8] 楊青,易圖永.辣椒炭疽病及其防治研究進展[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7):107-109.
[9] 毛愛軍,胡洽,耿三省.辣椒炭疽病抗病性鑒定技術及利用[J].華北農學報,2004,19(2):87-91.
關鍵詞 加工型辣椒;栽培技術;育苗;田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 S64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072-02
辣椒(Capsicum annum L.),茄科辣椒屬,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番椒、海椒、辣子、辣茄等。辣椒的果實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進食欲[1-4]。辣椒果實形態各異,未成熟時呈綠色,成熟后變成紫色、黃色或鮮紅色,以紅色最常見。辣椒根據果型大小分為大果型、中果型和小果型,辣椒根據辛辣程度分為甜椒和辣椒。辣椒的食用部位是其果實,營養價值豐富,VC含量在蔬菜中居首位。
辣椒原產中南美洲,15―16世紀開始傳播世界,17世紀落戶我國。由于地域遼闊,土壤類型以及氣候復雜,栽培制度多樣,我國的辣椒品種資源十分豐富[3]。辣椒除作鮮食外,絕大部分以加工品的形式消費,因此,用于干制的紅椒和加工的辛辣類辣椒栽培面積大大增加[1,5-10]。近年來,我國在加工開發辣椒紅素上有很大進展,年產量在200 t左右。為方便加工型辣椒的田間生產管理,對加工型辣椒栽培技術做如下探討。
1 主要特征
辣椒喜溫暖而不耐高溫,喜光照而不耐強光,喜濕潤環境而不耐旱澇,喜肥而不耐土壤高鹽分濃度。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0~30 ℃,35 ℃時不能發芽。植株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30 ℃,開花結果初期稍低,盛花盛果期稍高,夜間適宜溫度為15~20 ℃。辣椒是茄果類蔬菜中較適宜弱光的作物,對光照強度的要求不高,僅是番茄光照強度的50%,其光補償點、光飽和點分別為1 500、3 000 lx[4]。辣椒對日照長短的要求不嚴格,但延長光照時間,可以促進果實生長發育。辣椒需水量不大,對土壤水分要求比較嚴格,既不耐旱又不耐澇,生產中應保持土壤濕潤,見干見濕。空氣濕度在60%~80%。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為好,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求比例約為1∶0.5∶1,且需求量較大。
2 栽培技術
2.1 栽培時間
露地栽培一般在上年的11―12月播種育苗,4月定植,5月下旬至10月中旬采收,收獲期長達6個月。根據品種不同,時間略有變動。
2.2 整地施基肥
辣椒忌連作,忌與同科作物如馬鈴薯、茄子、煙草、番茄等連作。選擇排灌方便、排水良好的地塊,并進行深耕。最好能冬耕,休閑凍土。定植前整地,表土仍保持較大土塊,以利透氣爽水。畦寬1~1.3 m,栽植2行。做畦的同時,施腐熟廄肥37.5~60.0 t/hm2、過磷酸鈣225 kg/hm2、草木灰375 kg/hm2作基肥。
2.3 育苗
辣椒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育苗前先曬種,用55 ℃溫水浸種,并不斷攪動,浸5~6 h,也可再用10%磷酸三鈉浸種15 min后用清水沖凈,達到再次滅菌的效果。
采用72孔規格穴盤育苗,在溫度適宜的大棚內育苗。育苗基質采用泥炭和河沙,其體積比為2∶1,播種后用霜霉威鹽酸鹽800倍液澆灌滅菌。2~3片真葉時用25%多菌靈500倍液噴施1次。用0.3%磷酸二氫鉀和0.2%尿素混合液葉面輔助追肥1~2次[5]。此時,白天、夜間溫度分別保持在23~28、15~18 ℃。在大棚內保持基質見干見濕,防止徒長。9:00―12:00澆水,澆水后2 h,再檢查1次,若發現局部仍呈干象[1-2],為保持辣椒苗生長一致,要補水。應注意的是,陰雨天不澆水。
2.4 定植
適期定植,促早發根。選擇株高18~20 cm、6~7片真葉,葉色濃綠、肥厚、無病斑、無蟲害,生長健壯,根坨成型,根系粗壯發達的苗定植。定植時淺覆土,以后逐漸培土封壟,定植后只依靠干旱蹲苗會損傷根系,因此辣椒苗期管理要小蹲苗或不蹲苗,一促到底[6]。一般青椒生產密度為4.5萬~6.0萬穴/hm2(雙株),行距、株距分別為50~60、25~30 cm。一般多采用雙株,能獲得較高的產量。選晴天定植,澆足定植水。定植成活后,及時淺中耕1次。定植后要搶晴天追施適量提苗肥。
2.5 田間管理
2.5.1 及時補苗。不管是直播還是育苗移栽,都應注意對死去或缺失的苗及時補栽。
2.5.2 中耕除草,追肥澆水。中耕培土定植成活后及時中耕2~3次,封行前大中耕1次,深及底土,此后只鋤草,不中耕。地膜覆蓋的不進行中耕。結合淺中耕施二銨、尿素的量分別為225、150 kg/hm2。苗期至門椒坐果前,控制氮肥用量。門椒坐果后至采收初期,加大施肥量,視坐果情況追肥[7]。早春因光照不足,地溫較低,幼苗易徒長,前期要適當控苗。開始現花后及時隨水追施復合肥,及時采收門椒[1-3],并澆水追施三元復合肥300~375 kg/hm2[6]。結果后期,加強肥水管理,將追肥與澆水交替進行,為促進發新枝,形成二次結果盛期,增加后期產量,追肥應以速效肥為主。
6月下旬,進行溝灌,要避免灌水后下雨,應注意的是灌水前先除草、追肥。每次灌水相隔 10~15 d,以底土不現干,土層表面不龜裂為準。在辣椒開始掛果時插竹占、拉繩、設支架,進行綁枝扶苗[8]。對長尖椒類型的品種,進行整枝,保留第一茬果以下生長健壯的2~3個側枝,摘除其余側枝[9]。2.5.3 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嚴格實施輪作制度,清潔田園,深翻改土,減少越冬蟲源。及時摘除病葉、病果,及時拔除病株,帶出田間燒毀或深埋[10]。①疫病。疫病多發生于莖基部,高溫高濕有利于病菌發生。發病初期,可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中后期,發現中心病株后,用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病株根部。②病毒病。發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乳劑1 0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200~300倍液,以減緩病毒癥狀,間隔5~7 d噴1次,共噴3~5次。③青枯病。辣椒青枯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應以預防為主。發病初期,可用100~200 mg/kg農用鏈霉素或春雷霉素1包對水75 kg淋濕土壤,連防3次,10~15 d灌根1次,連續2~3次。其他有效措施還包括:實行輪作,防止重茬或連茬;調整土壤pH值,施石灰750~1 500 kg/hm2;及時檢查,發現病株立即拔除、燒毀,在穴內撒施石灰粉。④炭疽病。發病初期,用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劑800~1 500倍液[1-3],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1∶200倍波爾多液噴霧,7~10 d噴1次,連續2~3次。⑤白粉病。白粉病在田間主要靠氣流傳播蔓延。稍干燥條件下該病容易流行。種植前深翻土壤,噴灑新高脂膜800倍液殺菌消毒。發病初期,可噴灑多氧清1 000倍液加杜邦福星3 000倍液并加施新高脂膜[1]。⑥蚜蟲。主要用黃板誘殺蚜蟲,用100 cm×20 cm的黃板450~600塊/hm2,當黃板上布滿蚜蟲時,涂上1層機油,7~10 d涂1次。也可用10%吡蟲啉2 000倍液噴施防治。⑦煙青蟲。防治煙青蟲選用50%辛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40%乙酰甲胺磷乳油、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2 000倍液噴霧。
2.6 采收
加工型辣椒采收時要求果蒂紅,不變軟時采收。及時分次采收,紅熟一批采收一批,選擇在晴天進行采收。采收后,挑出爛果、蟲果進行保存。
3 參考文獻
[1] 辣椒[EB/OL].[2016-03-02].http:///link?url=PrdmdFva7m YzC4lZbkSTFmBX5FnfANqW0RW9msYJf1E_ctMW48AhiNq9LlvagAnc pNeYLMStb 6hNc2OGH6Ivn4bFS9OT-6gLZzthGdL-lcm.
[2] 張艷玲,李洪梅,馮定超,等.加工型辣椒露地栽培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2015(2):15-16.
[3] 李春.辣椒專用品種引種篩選及栽培關鍵技術的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8.
[4] 吳立東,羅英,曾紹貴,等.加工專用型辣椒品比試驗初報[J].上海蔬菜,2010(2):31-32.
[5] 濟南市農業局.綠色食品辣椒生產技術規程[J].山東蔬菜,2012(2):20-21.
[6] 周緒元,王獻杰,高中強,等.綠色食品露地辣椒生產技術規程[J].山東蔬菜,2011(1):24-26.
[7] 張世才,蔣長春,黃啟中,等.重慶加工型辣椒安全高效生產關鍵技術[J].辣椒雜志,2013(1):15-25.
[8] 黃啟中,呂中華,黃任中,等.重慶加工型辣椒配方施肥技術[J].南方農業,2007(1):81-83.
關鍵詞 辣椒;日光溫室;品種選擇;培育壯苗;定植;棚內管理
中圖分類號 S641.3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102-01
早春在日光溫室內栽培辣椒,能促進其生長發育,具有早熟豐產的顯著效果;且生育期內病害少,產品質量優,上市期可比露地栽培提早50d左右,經濟效益好。現將日光溫室大棚辣椒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選用品種
作為春早熟栽培的辣椒,只有選用早熟、抗病、豐產品種,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優勢。目前生產上多選用湘13號、早雜2號、早豐一號、新皖椒1號及早雜五號等雜交種。
2 培育適齡壯苗
適時早播,辣椒苗大而壯,冬季不易受凍害,而且早播節密花多,早花早果,可早采收。早播種、長苗齡、方塊育苗是奪取辣椒早熟高產的關鍵措施,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種,多用冷床育苗,2葉1心時移入塑料套方塊,培育早發育的大壯苗。覆蓋地膜有增溫、保肥、防止土壤板結等作用,對辣椒的早熟增產效果十分顯著,一般可比露地栽培早熟6~8d,增產20%~30%;而采用地膜加小棚覆蓋栽培,比單純蓋地膜的又可早采收7~10d,前期產量提高近1倍。
3 定植
當日光溫室內氣溫穩定在15℃以上、10cm處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即可定植。只要條件滿足,就能提早定植。淮河以北地區,定植期在3月上中旬。施優質有機肥45~60 t/hm2,施后整細整平作田畦,使墑情良好。定植前鋪好地膜,以提高地溫,促進幼苗生長。一般行距60cm,株距25cm,每穴栽1~2株,栽植6~12萬株/hm2為宜。選擇晴天上午進行,先按行、株距開穴,然后在穴內栽苗并澆足根水。
4 棚內管理
定植后應嚴密覆蓋小拱棚薄膜,5~6d不通風,白天畦溫可控制在26~30℃,若中午有萎蔫現象,可適當通風。數天后,選晴暖天氣中午揭開小拱棚,確保白天氣溫保持在23~28℃,夜間不低于15℃。辣椒開花時要控制澆水,門椒坐果后要進行1次大追肥,施復合肥或尿素375~450kg/hm2,施后澆1次水。白天溫度控制在21~26℃,夜間不低于15℃,隨天氣轉暖,白天要加強通風。為了提高坐果率,門椒開花后,可用毛筆蘸取0.010%~0.015%的2,4-D溶液涂抹花朵,或用0.02%~0.03%的防落素噴花。開花著果期間除注意防治病蟲外,還可用0.3%的磷酸二氫鉀葉面追肥,或用600~800倍的翠竹牌植物生長劑噴施。在門椒采收后,追1次肥,以后每隔20d左右追1次肥,每6~7d澆1次水,保持土壤濕潤。辣椒喜空氣稍干燥而土壤濕潤的環境。若溫度較高、空氣相對濕度亦偏高時既影響授粉、受精,也容易引起植株徒長,導致落花、落果。為此,進入開花結果階段后,應加大通風量,白天棚內溫度保持在25~30℃。當夜晚露地氣溫不低于15℃時,可以晝夜通風。實踐證明:通風良好,則植株表現生長茁壯,葉色濃綠,落花少,結果率高,棚內二氧化碳較充足,植株的光合作用旺盛,同化產物積累多,營養狀況得到改善;另外,通風也可降低棚內空氣溫度,有利于授粉、受精,從而減少落花、落果。在5月底至6月初,天氣已日趨炎熱,可部分或全部撤掉日光溫室的薄膜,以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空氣濕度,對坐果和果實膨大都有利。
5 病蟲害防治
辣椒的病害主要有花葉病(病毒病)、青枯病、瘡痂病、炭疽病和枯萎病;主要蟲害是煙青蟲。在防治上,加強肥水管理,增施磷、鉀肥,保證植物生長健壯以增強抗病力;實行輪作換茬,避免與茄果類蔬菜連作,盡可能與瓜菜蔬菜實行2~3年輪作;改進栽培技術,使用營養缽育苗,少傷根,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改良土壤,整地時施草木灰或石灰等堿性肥料1 500~2 250kg/hm2,使土壤呈微堿性,對抑制青枯病的發生有特效。對種子進行一定的消毒處理,可先用清水浸泡種子10~22h,再用福爾馬林100倍液浸種15min或1%的硫酸銅溶液浸種5min,撈出后洗凈催芽;或將種子用55℃溫水浸30min后,用冷水冷卻,晾干后播種。病毒病發病初期可用1 000倍的尿素加1%的高錳酸鉀防治;青枯病可用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噴霧,7~10d噴防1次,連續防治3~4次;瘡痂病發病初期可噴1∶1∶200波爾多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7~10d噴1次,共噴2~3次;炭疽病可用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80%的炭疽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0d交替噴防1次,連續防治2~3次;枯萎病可用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灌根,每株用藥液0.4~0.5L,根據病情連灌2~3次;煙青蟲的防治關鍵要抓住孵化盛期至2齡盛期,即幼蟲尚未蛀入果內的時期施藥,用25%殺蟲脒5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5 000倍液,或滅殺斃6 000倍液噴灑防治。
6 適時采收
要使日光溫室辣椒早熟、豐產,前期果產應適時早收,以節省營養,對莖葉生長和后期結果均有利。
7 參考文獻
[1] 劉建新.日光溫室辣椒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09(2):54-55.
[2] 馬連,高建坤,代淑芳.日光溫室大棚辣椒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8):25.
關鍵詞 辣椒;無公害;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088-01
辣椒是茄科辣椒屬植物,是人們普遍食用的蔬菜之一,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增進食欲、幫助消化等效用,適用于生食、炒食,還可加工成辣椒醬、辣椒油、辣椒粉[1]。可見,辣椒的無公害生產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現介紹辣椒無公害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1 品種選擇
無公害辣椒栽培宜選用抗性強、豐產性高的優質新品種,以減少農藥的使用。和政縣辣椒栽培品種主要是隴椒系列、長角王、航天5號等[2]。
2 育苗
2.1 營養土配制及消毒
營養土應選擇3~5年未種過茄科作物的大田或蔥蒜土,常用的配方為大田土5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份、草木灰1份混合。一般1 m3營養土加過磷酸鈣5 kg、三元復合肥1 kg,并將其碾碎過篩加到營養土中,再將營養土過篩即可待用。同時,1 m3營養土加入50%托布津或50%多菌靈80 g,也可用土菌靈或苗菌敵或25%敵百蟲60 g,將上述藥劑混拌均勻裝入苗床或營養缽內。這樣的營養土有高度的持水性、良好的通透性,也可采用育苗盤育苗。
2.2 種子處理
育苗栽培用種量一般為2.25 kg/hm2左右。種子通過溫湯浸種、藥劑浸種可防疫病和炭疽病。①溫湯浸種。將種子放入5倍于種子的55~60 ℃溫水中,使用溫度計不斷攪拌,讓種子均勻受熱,恒溫浸種15~20 min,自然冷卻至室溫。②藥劑浸種。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種20~25 min,或用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0~30 min。
2.3 催芽播種
把處理好的種子洗凈后再置于常溫下浸種8~12 h,用紗布包好,置于25~28 ℃環境中進行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2~3遍,5~6 d可出芽,待70%種子露白后播種。播種前將床土澆透水,將發芽種子均勻撒在床面(營養缽2~3粒),播種后蓋厚約1 cm的消毒營養土,上蓋薄膜以提溫保濕。夏季育苗還要用遮蔭網防暴雨及溫度過高。
2.4 苗期管理
播種后應提高苗床溫度,使溫度達到28~30 ℃,在高溫高濕下促進出苗。當80%幼苗出土后撤下地膜。根據幼苗生長不同階段應采取不同的溫度、水分管理措施。①溫度管理:播種至齊苗,白天溫度保持在28~30 ℃,夜間溫度保持在18~20 ℃;齊苗至頂心,白天溫度保持在25 ℃左右,夜間溫度保持在15~20 ℃;定植前,白天溫度保持在18~25 ℃,夜間溫度保持在15~20 ℃[3-4]。②水分管理:辣椒苗期一般不需要澆水,如果苗床墑情差,可選擇晴天上午澆水1~2次。忌澆水過多,因過多水會導致地溫下降,苗床濕度過大,易引發病害。定植前5~8 d進行8~10 ℃低溫煉苗,以利于培育壯苗,提高定植成活率。
3 定植
具體措施:①溫室消毒:定植前用80%敵敵畏乳油3 750 g/hm2拌上鋸末,與硫磺粉30~45 kg/hm2混合,每1 hm2分150處點燃,密閉一晝夜,待放風無味時定植。也可在前茬收獲后,于7—8月高溫季節,將麥草鍘碎按3 t/hm2均勻撒于地面,深翻土中,澆水后扣棚曝曬15 d進行土壤高溫消毒。但應注意棚中不能有任何作物。②施肥,做畦,定植:整地時施入優質腐熟農家肥60~75 t/hm2、油渣3 t/hm2、磷酸二銨300 kg/hm2,深翻細耙,并施肥料,使其土壤充分混合。按照壟寬80 cm、溝寬50 cm、壟高15~20 cm起壟覆膜,每壟定植2行,穴距50~55 cm,每穴2株,栽苗澆足水。
4 定植后管理
4.1 溫度管理
為了促進緩苗,必須保持高溫高濕環境。白天溫度保持在25~30 ℃,夜間溫度保持18~20 ℃。7 d左右新根長出,標志緩苗結束;以后白天溫度應控制在30 ℃以下,以防幼苗徒長。初花期午前氣溫保持在26~28 ℃,午后為了蓄熱,應盡量延長28 ℃的保持時間,一般在溫度降至17~18 ℃時蓋草簾,前半夜溫度17~18 ℃有利于光合產物的轉化,后半夜溫度以15~16 ℃為宜。
4.2 光照管理
在不影響溫室溫度的前提下,草簾盡量早揭晚蓋,陰雨天揭簾爭取散光。堅持清掃棚面,保持棚面清潔。滿足植物對光照的需求。
4.3 肥水管理
澆足定植水后,一般坐果前不需要澆水。緩苗后土壤水分不足,可在膜下暗灌。當門椒長到3 cm左右時,可結合澆水進行第1次追肥,施磷酸二銨375 kg/hm2、尿素150 kg/hm2。進入盛果期后7~10 d澆水1次,以后結合澆水進行交替追肥,每隔15 d追肥1次。
4.4 植株調整
門椒以下各葉間發生的葉芽應盡早抹去,及時摘除老、黃、病葉。
5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原則是以預防為主,采取綜合防治的措施,優先選用農業和生態調控,注意利用和發揮天敵的作用,化學防治要選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并在安全間隔期后采收,禁止使用高毒、高殘和“三致”農藥。按照無公害蔬菜的農藥使用準則,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及對天敵殺傷力小的農藥品種,采取科學的用藥方法,選擇最佳的用藥時期,減少用藥次數,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合理混用,以防止病菌或蟲害產生抗性[5-6]。溫室優先采用粉塵法、煙熏法,在晴朗天氣也可噴霧防治。
辣椒栽培中主要的病害有苗期猝倒病、疫病、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病毒病,蟲害主要有蚜蟲、白粉虱、紅蜘蛛。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一是避免與茄科作物連作;二是播前進行種子處理;三是采用高壟栽培;四是膜下暗灌;五是及時清除病葉、老葉;②物理防治:一是高溫悶棚,即選擇晴天中午棚內溫度達40~42 ℃,悶棚時間40 min,注意時間不宜過長;③化學防治:一般選用廣譜性、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科學交替防治。蟲害防治選用“先物理、再生物、后化學”的防治原則,可采用黃板誘殺,即用100 cm×20 cm的紙板,涂上黃色,同時涂1層機油,或懸掛黃色粘蟲膠紙,掛在行間或株間,高出植株頂部,懸掛密度450~600塊/hm2,當黃板上粘滿蚜蟲時,再重涂1層機油,一般7~10 d重涂1次[7]。
6 參考文獻
[1] 陳桂春,錢秀芳,錢忠貴.無公害辣椒設施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2(6):41-43.
[2] 周文芹.日光溫室辣椒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3(3):27-28.
[3] 呂霞,魏瀾濤,張淵.露地辣椒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4(S2):162-165.
[4] 樊煥宇.調整農田小氣候 防止辣椒青枯病[J].新疆氣象,1987(10):23.
[5] 張素芳,郭尚.辣椒病蟲害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J].上海蔬菜,2005(4):71-73.
【關鍵詞】 日光;溫室;辣椒;栽培
引言
辣椒營養豐富,品種鮮美辛辣,能促進食欲,幫助消化,辣椒粉被廣泛作為配料、青椒可炒食腌制,是消費者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蔬菜。在栽培技術上,要突出選用良種,培育壯苗多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實現肥力供需平衡,為豐產打好基礎。
1、日光溫室大棚辣椒栽培技術研究
1.1品種選擇
溫室可以實現作物生長環境調控,其種植品種有一定要求。辣椒品種選擇應因地制宜,充分考慮早熟、高產、抗病蟲害等因素進行選擇。例如,在甘肅地區,選用地方隴椒2號、寶豐106號等抗病性強、優質、豐產的中早熟品種。
1.2育苗
育苗是溫室大棚種植第1步。適時早播能夠使苗子錯開低溫凍害的時節,辣椒苗大而壯,冬季不易受凍害,而且早播節密花多,早花早果,可早采收。要想在辣椒栽培中獲得高產,早播、辣椒苗齡長、方塊育苗是關鍵性技術,也就是培育壯苗。溫室大棚育苗一般采用苗床育苗,苗壯的制作因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一般選擇冷床育苗,但在播種前需要進行溫湯浸種,有利于種子的出苗。苗床育苗的同時可采取地膜覆蓋,有利于土壤增溫、保肥、防止土壤板結等功效,對培育適齡壯苗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且可相對提前辣椒的采收時間,對辣椒的增產效果明顯,對農戶的經濟增收意義重大。
1.3定植
辣椒定植前需提前進行低溫煉苗,以提前5~6d為宜,然后逐漸降低夜溫,定植前需短時間內將溫度降到3~10℃,以便使幼苗能適應定植后的環境條件,更好地生長。定植一般選擇在晴天上午,且溫室大棚內的氣溫以及地溫都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各地區因地方穩定的時間不同而定植時間有所差異。施上有機肥進行整地鋪勻,定植前應鋪上地膜,以提高地溫,以便促進幼苗的生長,一般種植行距為60cm,株距25cm,每穴栽1~2株,栽植6~12萬株/hm2為宜。在穴內栽苗還應澆足根水,以保證幼苗生長所需。
1.4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辣椒對溫度的要求,不同生育期要求不盡相同。種子發芽最適20~30℃,低于15℃不能發芽。辣椒對日光長度不太敏感,但在10~12小時日照下開花結果早,而且快,中等光照強度較好,其光飽和點為3~4萬勒克斯,補償點為1500~2000勒克斯。辣椒既不耐旱,也不耐澇,幼苗期適當控制水分促其扎根以防徒長,開花結果后應保持地面見干見濕為好。
1.5辣椒播種和出土前的管理
辣椒播種時保證營養缽雙苗。苗齡80~90d。當種子70%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每667m2選用10cm×10cm營養缽3000~4000只,將其裝滿營養土,不要壓實,每缽裝入量一樣,排列在苗床上,并將缽口推成正方形。播前將苗床澆足底水,覆膜升溫,地溫25℃,濕度均勻時播種。播種應在晴天上午進行,用食指在營養缽中央壓深1cm小坑,每坑放2~4粒發芽的種子,覆2~3cm營養土,呈尖堆狀,加小拱棚。播后在苗床中插1地溫計,出苗期適宜地溫為28~30℃,苗床溫度過高時,在小拱棚上覆蓋遮陽率30%~70%的遮陽網遮陰,雨水多時要注意防雨。
2、辣椒田間整理
冬春茬辣椒定植后生育前期處于低溫弱光期,應加強保溫、增加光照,而生育后期處于溫度較高的春夏季節,應加大通風量;秋冬茬辣椒定植后處于溫度較高季節,應加大放風量,隨著外界溫度的降低應逐漸減少放風量,增加覆蓋物,加強保溫。在溫度管理指標上,白天以26~28℃為宜,夜間前半夜23~18℃,后半夜18~15℃為宜。冬春茬辣椒定植初期應盡量少灌水,以確保地溫和蹲苗。門椒開始膨大后,選擇晴暖天氣的上午進行澆水,此后應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能大水漫灌。辣椒生育后期的高溫季節,采取小水勤澆的方法調節室溫。秋冬茬辣椒結果初期需要經常供應小水。進入深冬時要延長澆水間隔期,減少澆水量,一般每隔10~15天澆一次小水,保持土壤表土見干、見濕的程度以提高地溫和根系呼吸。辣椒追肥可從結果期開始,每隔4天進行一次,每次苗追尿素15~20千克及硫酸鉀8~10千克。隨著植株的生長要及早抹去門椒及其他葉片的腋芽,及時摘除病、老、黃葉。要適當修剪向壟內伸長的較弱側枝。同時要做吊架牽引或支架固定枝條,使植株枝條生長分布均勻,通風透光好。
3、辣椒播后管理
3.1溫室管理
根據天氣溫度變化和幼苗生長變化情況,進行科學的變溫管理,是培育壯苗的基本措施之一。播種后出苗前不通風盡量提高溫度。夜間保溫,使地溫保持15℃以上,20℃左右最好,促進早出苗。苗出齊后,揭掉地膜。從齊苗到真葉頂心,在增加光照時間的前提下,適當通風降溫,白天氣溫最高不超過30℃,下午降到20℃后再蓋簾,次日揭簾前保持室溫15℃左右,地溫20℃左右以促進根系發育,防止地上部徒長(“拔脖子”)。頂心后,為使第一片真葉順利生長和展開,晝夜溫度都要相應提高,白天高溫可控制在30℃,下午可控制在22℃蓋簾,同時開始進行通風鍛煉。通風面積調節午前由小到大,午后再逐步由大到小,室溫降到20℃時停止通風。注意嚴防冷風直接吹入。如果通風不久發現葉片開始萎蔫,說明通風過猛,就縮減通風量,通風還要看地溫,如早晨揭簾時地溫接近或低于13℃,就再適當推遲通風時間,將室溫上調使土壤積熱量。移栽前2~3天適當降溫,凌晨最低氣溫在13℃以上,其目的在于延緩生長,積累養分,加強鍛煉,為移栽后緩苗創造條件。
3.2覆土、間苗、噴水
平畦撒播時原來覆土很淺,在芽剛頂土時要加覆一層細土(3~5毫米),以利于種子脫殼。到第一片真葉頂心時進行間苗。拔掉過密和過弱苗,間距控制2.5~3厘米。邊間邊在留苗根隙處用指頭稍壓,間苗后噴水一次,防止“吊苗”。基質盤播育苗一般不間苗,但需每隔4~6天噴一次水,要掌握見干見濕的原則,即基質表面發干就噴,噴則噴透。每噴二次清水,改噴一次0.2%磷酸二氫鉀和0.3%尿素混合營養液(平畦育苗也可噴灑)。并需隨時倒盤(調換前后位置),使幼苗生長健壯整齊。
3.3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管理溫室大棚在辣椒種植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控制辣椒生長的空氣、水分等因素,使得辣椒增產,但是由于辣椒生長的環境條件相對于自然條件過于優越,也容易造成病蟲害的發生,溫室大棚種植辣椒高產還需進行病蟲害防治。辣椒病害主要有花葉病毒病、青枯病等;蟲害主要是煙青蟲。在防治上需要注意的很多,加強肥水管理,在保證辣椒生長必需外,不宜過多,適當增施磷、鉀肥,以保證辣椒苗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建議實行輪作換茬,避免與茄科類作物連作,減少土壤或病蟲害的抗性;還需進行栽培技術的改進,在育苗上需要少傷根,盡可能培育適齡壯苗,可使用營養缽育苗,增強植株抗病能力;還需改良土壤,在整地時可適當噴施殺蟲的農藥。
結束語
辣椒是經濟效益良好的作物,對于農民增收具有重大的意義,傳統大田種植辣椒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譬如雨水、日照等諸多因素,易造成減產減收。溫室大棚可以有效實現對辣椒生長環境調控,實現辣椒優質豐產,促進經濟作物種植、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樹廷.日光溫室辣椒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05:126.
論文摘要 從品種選擇,苗床制作、管理,適時播種,適時定植和田間管理等方面介紹了辣椒高產栽培技術。
辣椒是湄潭縣新南鄉栽培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近年來,人們對種植辣椒的積極性相應的提高,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通過近幾年的試驗示范,把辣椒種植建設成高產示范帶,輻射帶動周圍群眾,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筆者根據工作實踐將辣椒單產4 500 kg/hm2的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品種選擇
根據湄潭縣新南鄉的生態類型和市場需求,把適應市場的高產優質品種定為用種目標,堅持區域布局,合理密植,以選用成熟期一致,抗逆性強,坐果率強,味道香辣的品種為主,如韓國辣椒,遵椒一、二、三號,朝天王等。
2 苗床制作
2.1 苗床選擇 選擇背風向陽,未種過茄科類作物的蔬菜地、玉米地等作苗床。苗土要細、面要平。
2.2 苗床營養土配制 每公頃大田約需要苗床地150 m2,需腐熟渣肥或干豬糞3 000 kg、過磷酸鈣30~45 kg、硫酸鉀15 kg。苗床以1 m×10 m為1廂,每廂苗床拌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25 kg與苗床土充分混合均勻。然后澆透清水,輕輕壓平,再用細刀劃成小營養塊,每塊長寬約5 cm,每廂苗床可制4 000塊左右。
3 播種管理
3.1 浸種消毒 選晴天曬種2~3 d,種子用55 ℃的溫水浸種,冷卻后再浸泡5~6 h,放入1 000倍多菌錄液中浸30 min消毒,然后放在28~30℃的環境中催芽,待70%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3.2 播種時間 以2月上、中旬為宜,每塊營養塊土播1粒種子,播后用細土覆蓋0.5~1 cm厚,再覆蓋薄膜,用土壓緊四周,并搭小拱棚雙層膜育苗。
3.3 苗床管理 育苗初期做好保溫防凍,促進早出苗,出齊苗;中期合理調節溫濕度,防止燒苗,立苗后,可揭除地膜;后期加強幼苗鍛煉,防止徒長,遇高溫時,白天可揭開拱棚,使四周通風。發生苗期病害時應立即噴藥防治,可噴70%的甲基托布津或克病靈1 000倍液防治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等。在移栽幾天前逐漸揭去農膜煉苗。
4 適時定植
4.1 定植時間 營養塊土育苗移栽以4月中、下旬為宜。
4.2 整地移栽 選擇未種過茄科類作物的田土栽培為宜,提倡辣椒與水稻、玉米輪作。提前10~15 d整地,以1.33 m開廂為宜,在廂面中間開淺溝(溝寬20 cm、溝深10~17 cm),溝內按每公頃施腐熟的有機肥2.25萬~3萬 kg,露地栽培每公頃加辣椒專用肥600 kg、硫酸鋅45~60 kg、硼肥7.5 kg,混合然后覆土蓋溝,待移栽。
4.3 合理密植 寬窄行移栽,雙行單株定植,寬行66.66 cm,窄行50 cm左右,株距26.66 cm左右,每公頃栽約6.45萬窩,栽苗后及時淋清糞水定根,并用農藥進行防蟲。
5 加強田間管理
5.1 早施提苗肥 椒苗定植成活后10~15 d,每公頃用清糞水2.25萬 kg+尿素 75 kg提苗,以促根、莖、葉的生長。
5.2 中耕除草 定植成活后10~15 d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封行前進行第2次,除草應與化學除草相結合。芽前除草劑主要選擇乙草胺,苗后除草劑主要選擇金草克、蓋草能、賽鋤等,每公頃用藥劑900~1 200 ml對水450~750 kg噴霧,除草效果最佳。
5.3 穩施花肥 辣椒開花而果實尚不多時,每公頃用清糞水2.25萬 kg+復合肥300 kg淋窩并噴施開花素葉面肥,以滿足開花、分枝及結果的需要。
5.4 重施果肥 辣椒植株大量掛果時,因需肥量大,每公頃用清糞水2.25萬 kg+專用復混肥600 kg淋窩,并噴施高鈣磷酸二氫鉀0.3%溶液+0.2%尿素葉面肥,在采收1~2次果后,每隔10 d分別噴1次。
5.5 病蟲害防治 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以農業措施為基礎,化學防治做保障,采取“抓住適期,主動出擊,全面用藥”的防治策略,減輕或控制辣椒病蟲害的發生。化學防治時要注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以保證辣椒的品質,促進農民增產又增收。
6 適時采收
辣椒可連續結果多次采收。一般在花凋謝20~25 d后可采收青果。為了有利于上層多結果及果實膨大,提高產量,第1、2層果宜早采收。其他各層果宜果皮由皺轉平、色澤由淺轉深并光滑發亮時采收。采收盛期一般每隔3~5 d采收1次。若以紅果作為鮮菜食用的,宜在果實80%~90%紅熟后采收;制干辣椒要待果實完全紅熟后才采收。采收宜在晴天早上進行。
參考文獻
[1] 龍超榮. 平衡施肥在辣椒種植中的增產效果[J]. 農技服務,2007,24(1):28-29.
[2] 李國君. 粵西地區水田冬種辣椒高產栽培技術[J]. 農技服務,2007,24(1):6-7.
關鍵詞:辣椒;濮優602;種植密度;肥料配比
中圖分類號:S641.3;S1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4)04-0044-02
早春大棚辣椒種植是濮陽地區的傳統種植模式,近幾年由于效益較好,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濮優602是濮陽市農科院最新育出的黃綠色尖椒品種,中早熟,始花節位9~10節,生長勢強,連續坐果性好,果長20~23 cm,橫徑4.1 cm,果肉厚0.38 cm,單果質量75 g;鮮果黃綠色,老熟果紅色;微辣,肉質脆嫩,品質佳。為探討濮優602高效栽培技術,進行了種植密度與氮、磷、鉀肥追肥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為濮優602,是濮陽市農科院選育的雜交一代尖椒品種,綜合性狀表現良好,適合濮陽地區早春大棚栽培。肥料用尿素(N 46.4%、中原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硫酸鉀(含量≥54%),磷酸二銨(N-P-K=18-46-0)。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2年冬季在濮陽市高新區王助鎮大村張立東的溫室內進行,棚室面積667 m2。定植前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7 000 kg、磷酸二銨50 kg、硫酸鉀20 kg作基肥,寬窄行起壟作畦,寬行70 cm,窄行50 cm,壟覆地膜。11月20日播種,工廠化育苗,40 d左右分苗1次。待苗子莖稈粗壯、節間短、葉片肥厚、葉色深綠、根系發達,且無病蟲害,植株頂花帶蕾,苗高15~20 cm時,于3月上旬定植于大棚。
1.3 試驗設計
①密度試驗 設5個處理,即A1、A2、A3、A4、A5處理的種植密度分別為2 200、2 400、2 600、2 800、
3 000株/667 m2。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長6 m、寬2.4 m,面積14.4 m2。定植密度由株距而定。結果盛期每摘1次果隨水沖施硫酸鉀25 kg/667 m2。
調查各處理辣椒主要經濟性狀,包括株高、果長、果肩寬、單果質量,統計產量和產值。產值按每茬次不同價格計算,青熟椒價格以當地市場銷售價格為準,總產值為各茬次產值總和。
②肥料配比試驗 設4個處理,即B1:N∶P∶K=30∶10∶60,B2:N∶P∶K=35∶10∶55,B3:N∶P∶K=40∶10∶50,B4:N∶P∶K=45∶10∶45。隨機區組排列,3 次重復,小區長6 m、寬2.4 m,小區面積14.4 m2。門椒膨大時開始追肥,每采摘1次果追肥1次,整個生育期追肥5次,每次每667 m2追肥按25 kg標準進行。定植密度為2 600株/667 m2。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定植密度對濮優602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在行距不變的情況下,單產隨種植密度的增加呈正態分布[1],即種植密度在2 200~2 600株/667 m2范圍內,單產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 600~3 000株/667 m2范圍內,單產隨栽培密度的增加而減少。株高、果長、果肩寬、平均單果質量隨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表1)。綜合各經濟學性狀和產量因素,以每667 m2種植2 600株最為適宜。
2.2 不同肥料配比對濮優602產量和效益的影響
由表2可知,處理B1和處理B3之間,在追施磷肥量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氮肥配比的增加,辣椒產量先增加后降低,以處理B3產量和效益最高,其產量顯著高于其他3個肥料配比處理;各處理間隨著追施鉀肥量的遞減,產量變化趨勢與氮肥相同。試驗結果表明,在辣椒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氮、磷、鉀肥應有合適的比例,即N∶P∶K=40∶10∶50。
3 討論與結論
辣椒的產量、農藝性狀和品質表現大多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2~5],產量與品種特性、種植密度、土壤肥力、栽培方式、管理水平等密切相關[6]。就具體品種而言,需要根據其品種特性和生產實際建立合理的栽培技術體系,以協調產量和效益之間的關系。
本試驗探討了早春大棚不同種植密度和追肥量對濮優602辣椒果實性狀與產量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濮優602辣椒早春大棚栽培11月20日播種,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7 000 kg、磷酸二銨50 kg、硫酸鉀20 kg作基肥,寬窄行起壟作畦,寬行70 cm,窄行50 cm,壟覆地膜,密度為
2 600株/667 m2左右,坐果后追施氮、磷、鉀肥配比為40∶10∶50時,產量、產值最好。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圍內隨著種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增加,辣椒產量呈上升趨勢,但過于密植,植株容易徒長,通風不良,坐果率低,單果質量較小,產量產值下降。同時,施肥過多,也會導致植株長勢過旺,開花結果推遲,落花嚴重,還造成肥料浪費,因此,在不同的生態條件下,應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宜品種、合理的群體密度、施肥水平及相應的栽培技術措施,以提高辣椒種植的比較效益[7]。
參考文獻
[1] 邢開德,劉佳業,許燦國,等.不同密度、氮磷鉀肥施用量對丘北辣椒產量的影響[J].云南農業科技,2010(1):12-14.
[2] 戴雄澤.辣椒產業配套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12-13.
[3] 鄒學校.我國辣椒的栽培季節與種植模式[J].中國辣椒,2002(3):32-33.
[4] 北京農業大學.蔬菜栽培學(保護地栽培)[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7:87-89.
[5] 涂祥敏,楊紅,詹永發,等.不同播期對遵椒2號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J].長江蔬菜,2009(24):29-30.
關鍵詞 辣椒;高壟;覆膜;栽培技術;寧夏隆德
中圖分類號 S626.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085-01
辣椒又名番椒、辣茄,屬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中南美洲,為我國人民群眾所喜好的鮮菜和調味蔬菜。辣椒除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A以外,在胎座及其附近表皮細胞中,還含有辣椒素(C16H27NO3)。辣椒素有芬芳的辛辣味,有促進食欲、幫助消化及醫藥用。因此,辣椒的市場需求量特別大,為提高農民收入,隆德縣利用高海拔氣候冷涼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冷涼蔬菜,辣椒的生理習性決定了它是隆德縣發展冷涼蔬菜的主要品種。為了高產穩產及早上市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隆德縣主要采用溫室育苗、高壟、覆膜單株稀植栽培、適時定植等技術。現將辣椒高壟覆膜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土壤選擇
根據辣椒對土壤條件的要求,選擇土壤肥沃、透氣性較好的砂壤土,且排水、灌水、防澇效果好,前茬為冬小麥、胡麻、洋芋、玉米、甘藍等非茄科類蔬菜的地塊。六盤山沿山地段及河谷川道區大部分土壤適宜辣椒栽培[1-2]。
2 選擇良種,適時播種
經過多年的栽培總結,適于六盤山區露地栽培的主栽品種有亨椒1號、亨椒王。隆德縣辣椒栽培當家品種為亨椒1號,搭配品種為亨椒王、亨椒龍。為提高經濟效益應力求提早育苗,一般3月上旬在溫室或拱棚內育苗,5月中下旬晚霜過后移栽,8月中旬辣椒開始上市,此時南方蔬菜供應處于淡季,供應南方季節市場,可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3 整地施肥
定植前15 d清理田塊,清理前茬秸稈、廢舊地膜,再進行施肥整地。基肥的施用,應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為主,產量6 t/hm2以上高產田,施優質有機肥7.5~9.0 t/hm2,可用豬圈糞、人糞尿、土雜肥等,在此基礎上可再施草木灰1 500 kg/hm2、過磷酸鈣750 kg/hm2、尿素450 kg/hm2;或二銨450 kg/hm2、尿素300 kg/hm2。深耕土地,深度達到25~30 cm,使肥土充分混合[3]。
4 起壟覆膜
采用高壟、覆膜栽培,南北向起壟,壟高25~30 cm,壟上寬65~70 cm,壟下寬80~85 cm,壟溝寬25~30 cm。用1.3 m或1.4 m寬幅地膜覆蓋,用土壓緊地膜四周即可。
5 土壤處理
前茬為瓜類、葉菜類的田塊,整地前撒施多菌靈原粉7.50~11.25 kg/hm2進行土壤消毒;如前茬為果菜類,除使用多菌靈消毒外,在緩苗后用“NEB”540 mL/hm2、葉魁600 mL/hm2對水600 kg/hm2灌根,可克服重茬障礙。另外,如果田內雜草多,可在起壟后覆膜前用仲丁靈900~1 050 mL/hm2,對水750~900 kg/hm2壟上噴施,7 d后覆膜定植。
6 適期定植
定植以穴盤優質壯苗最好,優質壯苗的特征,即幼苗具有9~10片真葉、株高18 cm左右、莖基部粗0.3 cm,并開始有分枝,帶數個花蕾,無病蟲害及殘缺。定植前將辣椒種苗用葉魁1 000倍液+阿克泰2 000倍液蘸根,然后進行移植,可促進緩苗,提高幼苗成活率,同時可有效預防辣椒苗期立枯病、猝倒病等多種病害及地下害蟲。當土壤20 cm地溫達到10 ℃以上時可進行辣椒定植。每壟雙行,大行距60 cm,小行距40 cm,株距40 cm,每穴單株,定植45萬~48萬株/hm2。定植后要及時澆好定根水,一定要澆透,3 d后再澆緩苗水,澆水量以滲透整個壟面為宜[4]。
7 定植后管理
7.1 中耕除草
定植后地溫較低,根系少而弱,澆水需小水。緩苗后在大行間及時中耕松土、除草,可增溫保墑提高地溫。7―8月多雨季節,雨后應結合除草進行松土,避免土壤因缺氧而漚根死苗。
7.2 追肥灌水
定植后應再澆緩苗水,水量不宜過大。當門椒長到3 cm左右時進行追肥灌水,隨水澆灌沼渣(液)30 t/hm2或硫酸銨375 kg/hm2及鉀素化肥120~150 kg/hm2。門椒采收后,對椒、四母斗正迅速膨大,很快進入結果盛期,此時進行第2次追肥灌水,肥料施用量可比第1次適量增加,供秧保果,防止植株早衰。
8 病蟲害防治
一般苗期多發生猝倒病,幼苗莖基部縊縮成線狀,幼苗便折倒,葉片仍呈墨綠色。可用25%甲霜靈6 g+50%百菌清6 g與25 kg細土拌勻,撒在辣椒苗周圍,或溶于30 kg水灌根。苗期蟲害主要為地下害蟲及蚜蟲。地下害蟲可用80%敵百蟲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1 500倍液灌根;蚜蟲用2.5%功夫乳油2 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或10%吡蟲啉1 500倍液防治[5]。
成株期常發生的病害主要有青枯病、疫病、灰霉病、白粉病。青枯病用農用鏈霉素100~200 mg/kg倍液或30% DT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疫病用72%克露6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灌根、葉面噴霧;灰霉病、白粉病用70%代森錳鋅600倍液,或50%速克靈1 500倍液,每7~10 d噴1次,連用2~4次。收獲前7 d停止用藥。
9 適時收獲
門椒、對椒應適當早收,以免發生墜秧而影響植株生長。以后應按市場行情,靈活掌握,但原則上是果實充分長大、果肉變硬后開始采收。采收時為防止折斷枝條,最好用剪刀收獲。
10 參考文獻
[1] 馮錦乾,黃健超,陳仕軍.辣椒高效高產栽培技術[J].蔬菜,2014(1):40-42.
[2] 李玉福,楊麗,夏京艷.無公害干辣椒栽培技術[J].吉林蔬菜,2009(1):26-27.
[3] 楊樹廷.日光溫室辣椒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5):126.
摘要介紹了辣椒高產栽培技術,包括合理輪作與土壤消毒、培育壯苗、合理定植、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內容,以期為辣椒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辣椒;高產栽培;合理輪作;培育壯苗;肥水管理
茂南區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大面積種植辣椒[1]。但由于種種原因,從90年代開始,辣椒種植出現大面積死亡現象,產量、品質及效益均大幅度下降。該區有關農業技術部門和基層農技人員,經過多年的試驗,形成一套“辣椒病蟲害綜合防治高產栽培技術”,扭轉了辣椒生產連續多年萎縮的局面,保障了辣椒生產的健康發展。
1合理輪作,土壤消毒
在老椒區地域,必須實行稻—稻—椒水旱輪作,以減少土壤中殘留病原物,降低病害發生。土壤消毒最好在前作晚稻黃熟期用硫磺37.5~45.0kg/hm2均勻撒施,晚稻收獲后再用生石灰750kg/hm2加碳銨225~375kg/hm2撒施后犁田進行土壤消毒。犁耙田時將基肥均勻撒施于田面上,耙平后起畦蓋地膜再加蓋稻草,然后打穴移苗種植。
2培育壯苗
選用抗病、耐肥、豐產性能較好的品種,如中椒5、中椒105等圓椒品種,粵豐2號、粵椒1號等尖椒品種。辣椒適宜的生長溫度是15~30℃,過早播種,氣溫過高,不利于辣椒的生產和坐果。過遲播種,在寒潮來臨前無法搭好苗架,產量低。根據茂南區實際情況,在中秋節前15d播種最為適宜(最遲不應過霜降播種),產品上市時間在元旦至春節期間。采用塑料軟盤育壯苗,苗床最好選用塘底泥作為苗床泥,種子經過消毒處理和土壤消毒[2]。當幼苗長出2~6片葉時用土壤活化細菌菌劑30倍液噴施1次,移植前5d噴施1次光合細菌劑。
3合理定植
幼苗6片葉即可移植到大田,移植過遲必須苗帶土,移植時盡可能避免椒苗根系傷害。移植前6~8d適當控水控肥,使椒苗長勢壯,防止地膜下的高溫氣流從種植孔溢出燒傷幼苗。圓椒40cm×(25~27)cm的行株距雙行種植,植6萬株/hm2左右;尖椒40cm×30cm的行株距種雙行,植4.8~5.1萬株/hm2。種植時用竹棍打孔植苗,每種一苗都要隨即移回稻草將種植膜孔蓋住,以防前期陽光較強使地膜溫度較高而導致種植孔周圍的地膜燒傷幼苗。
4肥水管理
辣椒需磷、鉀肥較多[3],以產辣椒75t/hm2為指標制訂配方施肥,一般全生育期需純氮262.5kg/hm2、純磷277.5kg/hm2、純鉀277.5kg/hm2,其中基肥占總肥量的80%(以純氮計),有機肥作基肥一次施足(施用前要與磷肥漚腐熟)。施農家肥(豬、牛、雞、鴨糞等)45t/hm2、過磷酸鈣1 500kg/hm2、尿素600kg/hm2、硫酸鉀(或氯化鉀)750kg/hm2。辣椒生長前期一般不需要追肥。為了更好地促進椒果膨大和預防早衰,分別在第2批、第4批幼果有拇指大時各追肥1次,施優質復合肥300kg/hm2;以后根據椒苗長勢情況進行施肥。施肥方法:先將畦土適當灌濕,然后將地膜揭起至高的1/2處,沿著地膜邊緣條狀撒施肥,施肥后恢復地膜原狀。椒苗封行后的施肥,先將溝邊地膜揭起至高的1/2處,接著灌水至畦高1/2或2/3處,然后把肥料撒入水中,攪溶攪均,等水分自然干后恢復地膜原狀。一次灌水不宜過多,以當天內能吸干為準,畦溝不留漬水。移植后立即淋定根水,并用土壤活化細菌菌劑30倍液淋定根水。移植后每隔15~50d灌回根水,一般情況下,只要畦面不發白,都可不灌水。遇干旱時,先將地膜揭起至畦高1/2處,然后灌水到畦高1/2~2/3處,等畦土吸透水后立即排除多余水分并恢復地膜原狀。平時做到畦溝暢通,確保雨天不漬水。
5病蟲害防治
辣椒病害主要有疫病、莖基腐病、白絹病、枯萎病、白粉病等,蟲害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蟲等[4]。疫病防治,可用72.2%普力克800倍液,或72%克露700~800倍液;或64%殺毒礬500倍液+85%乙磷鋁500倍液,每5~7d用1次,連用2~3次。莖基腐病在發病初期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防治。白絹病發病初期用5%石灰水,或50%代森銨800~1 000倍液澆根防治。防治枯萎病,可用綠亨1號3 000倍液,或綠亨2號600倍液,或綠亨8號1 500~2 000倍液噴霧或灌根。白粉病發病初期可選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0%防霉寶水溶性粉劑1 000倍液等防治。防治小地老虎于1~3齡幼蟲期用2.5%溴氰菊酯,或90%敵百蟲8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可用10%吡蟲啉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3 000倍液噴霧。
6參考文獻
[1] 鄭光輝,吳華堯,車森,等.綠豐劑在辣椒上的應用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08(14):29.
[2] 史維芳,馬瑞,葉爾波.無公害辣椒高產栽培技術[J].新疆農業科學,2008,45(A01):129-130.
關鍵詞 辣椒疫病;發病規律;癥狀;原因;防治方法;黑龍岡
中圖分類號 S436.41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4-0146-01
辣椒疫病是青岡縣春茬辣椒的一種常發性病害,每年均有發生。由于近幾年棚室面積逐漸擴大,農戶種植辣椒的比較效益相對較高,農戶種植辣椒的面積相應加大,重迎茬面積增加,同時由于農戶種植一些感病品種以及栽培管理不科學,致使辣椒疫病在青岡縣發生逐年加重,已成為辣椒的毀滅性病害,嚴重時造成辣椒整棚死亡,農戶損失嚴重。
1 辣椒疫病發病規律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引起,其以卵孢子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成為第2年的傳染源。病菌在田間傳播蔓延的方式很多,如灌溉水、雨水、氣流以及農事活動都可以傳播病菌。當棚室溫度在27~29 ℃、陰雨天多、光照少、棚室濕度大時,病害將大流行。
2 辣椒疫病識別癥狀
辣椒疫病在辣椒的整個生育進程都可發生危害,危害高峰期是坐果后。苗期發病后,先在莖基部產生水漬狀暗綠色病斑,病部逐漸縊縮,病苗或直立枯死,或折斷倒伏。當棚室內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白色稀疏霉層。成株期感病后,在莖干和枝條上產生黑褐色條斑,受害部位常常縊縮而腐爛,導致植株枯萎,逐漸干枯死亡。葉片感病后,首先出現暗綠色圓形病斑,邊緣不明顯,潮濕時葉面出現白色霉狀物,后期葉片軟腐,容易脫落。果實感病后,先出現水漬狀暗綠色病斑,不規則,逐漸軟腐,潮濕時密生白色霉狀物,嚴重時整個果實腐爛[1]。
3 辣椒疫病重發原因
3.1 多年重茬連作
由于近幾年種植辣椒效益較高,所以農戶開始大面積種植辣椒,導致大棚春、秋2季種植辣椒的重迎茬面積增加;而辣椒疫病主要是土壤傳播的病害,連作年限越多,土壤中的菌量越充足,如果溫濕度條件適宜,就會大流行。
3.2 種植感病的辣椒品種
現在農戶種植的辣椒品種大多是易感病品種,一旦發生病害,就會很難控制,幾天以后就會蔓延全棚,病死率很高。病株萎蔫枯死以后,成為田間的再傳染源,有利于病菌的傳播和再侵染,造成病菌的反復侵染,使病害加重[2-3]。
3.3 溫濕度調控不及時
青岡縣大棚春茬種植辣椒時,外界氣溫和棚內溫度差異很大,大棚內的溫濕度不易調控,如果棚內溫濕度過高,非常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發展,發病越早,病情就會越嚴重。
3.4 栽培管理措施不當
春茬辣椒在栽培過程中,農戶對有些栽培細節不認真,管理不科學,人為地創造出有利于病菌滋生和擴展的環境條件。如在高溫時,澆水次數多,或大水漫灌;氮肥施用過多,磷鉀肥施用不足;栽培密度過大,棚內通風不好,濕度大,均能引起辣椒疫病的發生和加重。
4 防治方法
4.1 實行輪作
疫病主要危害茄科和瓜類蔬菜。因此,辣椒一定要避免與茄科和瓜類蔬菜連作,最好與蔥蒜類、十字花科等茬口實行2~3年以上輪作,具有較好的防病效果。
4.2 選用抗病品種
辣椒品種之間對疫病的抗性有一定的差異,選種抗病性較強的辣椒品種如湘研4號、湘椒1號、佳粉15等,可以減輕辣椒疫病的危害。
4.3 清潔田園
為了減少土壤中疫病菌量,每季辣椒收獲后,必須徹底清潔田園,實行深翻土地,減少田間菌量;定植前進行高溫悶棚,徹底消滅棚室內殘留病菌,定植以后要嚴格棚室管理制度,避免病菌的相互傳染。
4.4 科學管理
4.4.1 合理施肥。有機肥和無機肥配方搭配,基肥要施足,適時根外追肥。施肥時要注意以下2點:一是不要偏施氮肥;二是不要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
4.4.2 合理灌水。灌水時要注意棚室內的溫濕度,溫度過高或過低時,都要防止大水漫灌,以免導致棚室內高溫高濕或低溫低濕,引發辣椒疫病或其他病害。
4.4.3 合理通風。合理通風能夠控制棚室內的溫濕度,為了保持辣椒的正常生長,棚室內溫度以白天25~28 ℃,晚上15 ℃以上,相對濕度在70%左右為宜,保持這樣的溫濕度環境,不利于辣椒疫病的發生[4]。
4.5 種子處理
溫水燙種:播種前用55 ℃溫水燙種15~20 min,撈出后陰干。
藥劑浸種:用10%福爾馬林溶液浸種30 min。
4.6 藥劑防治
發現棚室內有中心病株后,一方面摘除病葉、病果或拔除中心病株,另一方面可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每5~7 d噴1次,連續2~3次;遇陰雨天時,可用45%百菌清煙劑4.5 kg/hm2進行煙熏,效果較好;也可用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灌根,每株灌藥液250 g,灌1~2次,5~7 d灌1次,這樣可以控制發病中心,對辣椒疫病的蔓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5 參考文獻
[1] 阿里木·吐爾遜.溫室辣椒疫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新疆農業科技,2012(3):26-27.
[2] 管理和.辣椒疫病的發生及防治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2,28(6):159-160.
關鍵詞:辣椒;氣霧;霧培;栽培
辣椒屬于茄科辣椒屬,它的適應性廣,營養豐富,是一種大眾化果菜品種,各地都廣泛栽培,但忌連作,而氣霧栽培可避免連作障礙。氣霧栽培也叫氣霧培,是一種新型的無土栽培模式,它是把植物根系置于氣霧環境中,通過霧化的水氣滿足植物根系對水肥的需求。氣霧栽培由于可有效解決傳統土壤栽培中難以解決的水分、空氣、養分供應的矛盾,使植物根系處于最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從而發揮植物的增長潛力,使植物生長量、生物量得到大大提高。另外,氣霧栽培脫離了土壤,水分充足,從而栽培出的蔬菜瓜果會更潔凈、鮮嫩,品質上乘。
1氣霧栽培基地的準備
1.1溫室
氣霧栽培是在設施大棚內進行,因此,需要有溫室,可以是簡易大棚也可以是聯棟溫室,或者是近幾年新興的鳥巢型球體溫室,但溫室高度相對高曠會較好。
1.2計算機智能控制系統
計算機智能控制系統由傳感器、運算中心、執行部件三大部分組成,三者之間的控制邏輯為:首先,傳感器采集外環境、營養液、根域環境的相關參數,如營養液EC值、液溫、根溫等,傳送給計算機運算中心,然后計算機按照植物生長模式進行運算判斷發出執行指令,再開啟相關的執行部件進行調控。
1.3栽培床的構建
辣椒的氣霧栽培方式較多,可以采用槽式栽培、梯形栽培、金字塔式栽培、管道化栽培和桶式栽培等。以下主要簡單介紹梯形栽培床的構建:
梯形栽培方式是氣霧生產中應用較多,建造與操作簡易的一種栽培系統。它是一種立體栽培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的使用率,為傳統栽培的2~3倍,甚至更高。它的建造方法是:(1)首先,在大棚內的地面開1.2m寬,小于30m長的v字型或u字型槽作苗床,床底修成縱向傾斜3‰的坡度,方便營養液的回流。其次,在苗床上依次鋪設無紡布和塑料膜,并在苗床最低一端處留回流水孔,用于營養液回流到營養液貯液池用,栽培床之間留出0.8m寬的過道。(2)布設回流管與進液管。回流管與進液管一般埋設在地面下,把每個栽培床的回流管連接好并與主回流管相連,主回流管再連接到營養液貯液池內,管徑大小根據栽培面積布設,原則為宜大不宜小,以免來不及回流。進液管由主管與分支管組成,主管與貯液池相連,通過水泵將營養液抽到管里,再由主管送到各栽培床的分支管中,通過霧化噴頭將營養液霧化成水氣噴施到植物的根系上,供植物生長。(3)用木條或鋼管等材料搭建下底1.2m寬、上底0.4m寬、斜面長1.5m的梯形栽培架,栽培架左右各布設上下兩道彌霧管道,噴頭每隔0.6m安裝1個,上下兩道管的噴頭交錯安裝,要求噴霧無死角以確保每株植株的根系都能夠噴施到營養液,扣好打好孔的擠塑泡沫板,形成栽培面。擠塑板選擇3cm厚的板,并在板上按設定好的種植密度進行均勻地打孔,用于定植辣椒苗。
1.4營養液貯液池
根據整個栽培面積大小修建合適的營養液貯液池,一般是在地下建設水泥池作為貯液池,因為地下溫度較地面穩定,而且也方便營養液的回流,建池原則為宜大不宜小。如一個240m2的溫室,營養液貯液池可以建設成6m3以上,池深一般不宜超過4m。貯液池上要用水泥板加蓋,并預留出一定面積的操作口用可移動蓋板覆蓋,便于日常操作。需要注意的是,營養液池必須做好防滲防漏工作,避免營養液滲到池外造成良費,另外池底可以做一個低點,這樣可以方便營養液池的清洗。
1.5設備設施的安裝工作
安裝好進液管、回流管、噴霧頭、電磁閥、水泵、過濾器、殺菌裝置等,并連接好氣霧栽培控制計算機,放置好傳感器,設定好參數待用,確保辣椒苗種上之后計算機能運行工作,通過傳感器,如EC值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實時監測各項參數,實現智能控制,為植物創造良好的根域生長環境,使其正常生長。
1.6營養液殺菌裝置
氣霧栽培中營養液采用循環利用,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營養液,但是也存在不足之處,就是病菌的傳播,植物一旦染病就可能威脅到每株植株,因此,需要采用紫外線殺菌裝置對營養液進行殺菌。
2栽培流程
2.1育苗
辣椒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5-30℃,可將催好芽的種子播放在育苗基質中或者是直接播在海綿塊中(海綿塊制作方法是,一般是購買切成長寬約2.5cm×2.5cm的海綿條,再在一面居中的位置劃一道0.5-1cm深的口子,根據需要剪成小塊,通常剪成約2.5cm×2.5cm×2.5cm的小方塊備用),放入室溫白天25~30℃、夜晚15-18℃的溫室中長苗,期間要注意水分平衡,若是放在海綿塊中育苗的,出苗后要每天澆營養液,以保證苗期的營養供給。
2.2營養液的配制
小苗定植后需要噴施營養液,因此,在定植前就要先配制好營養液。營養液配方可用山崎辣椒配方:每1t硝酸鈣354g、硝酸鉀404g磷酸二氫銨77g、硫酸鎂246g、硼酸2.86g、硫酸錳2.13g、硫酸鋅0.22g、硫酸銅0.08g、鉬酸銨0.02g、螯合鐵30g。營養液pH值控制在6.5,小苗期的EC值為1.2-1.4ms/cm,營養生長期為2.0-2.2ms/cm,開花期為2.2-2.4ms/cm,坐果期為2.4-2.8ms/cm。
2.3定植
當辣椒苗真葉長到5-6片時可以進行定植。從基質中取出小苗時,注意不要傷根,用水將根上的基質沖洗干凈,再用600-1000倍夜的多菌靈浸泡幾分鐘后再定植,并用海綿將辣椒苗固定好,定植株距為30-40cm。注意定植前就要開啟計算機,讓其正常運行。
2.4整枝修剪
辣椒分枝能力強,不同部位的分枝,其結果能力也不同。一般第一、二級分枝結果能力最強,商品果率也最高,隨著分枝數量的增加,結果能力下降,商品果率降低。結合整枝修剪技術,疏去植株上多余的分枝,減少無效結果枝對營養的消耗,使營養集中供應,有利于提高整個植物的結果能力。整枝修剪時,去除內膛枝,保留外強枝,可避免植株間郁閉,以利于通風透光。及時去除植株下部老葉、病葉、黃葉和殘葉,可減少植株營養消耗和防止病害發生,同時辣椒喜光,側枝長到一定高度時,及時拉枝,以利于光照和通風。需要注意的是,整枝宜選擇晴天上午進行,以減少發病。不要傷害莖葉,抹杈時動作要輕,避免拉斷、碰斷枝條或損傷葉片。
2.5病蟲害防治
主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相結合。在門口和通風口處安裝防蟲網,進出溫室及時關好門,防止外面的蟲體進入。日常管理中,做好溫室內的清潔衛生,及時去除黃葉、爛葉、病葉等。結合紫外線殺菌裝置定期對營養液池中營養液殺菌,一般1周2次。溫度較高時加強通風管理,可以定期向栽培空間噴施殺菌類的藥物,發現病蟲害要及時治理,化學防治應選擇低毒濃藥。
關鍵詞 小辣椒;德隆紅星;特征特性;稀植;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6-0102-01
1 特征特性
德隆紅星屬于中早熟簇生朝天椒品種,植株高大,株高約96 cm,分枝性強,植株直立性好,枝條硬,葉片厚,葉色濃綠;果實小羊角形,果長7 cm左右,果寬1 cm左右,青熟果綠色,紅熟果鮮紅;果實簇生,朝天,每簇紅果6~9個,平均單株結果400個左右,果尖鈍圓,前后期果實一致性好,單果重6 g左右,鮮椒產量達30~45 t/hm2,干椒6~9 t/hm2,辣味濃,單株掛果多,豐產潛力大,耐濕熱,抗性強,適合用于脫水加工、干椒或泡辣椒,是國內外市場暢銷產品。
2 稀植高產栽培技術
2.1 培育壯苗
(1)育苗時間。春栽辣椒2月中旬,可采用麥套、大蒜茬、油菜茬等,大麥茬2月下旬,小麥茬3月上旬。每栽1 hm2小辣椒約需150 m2苗床。
(2)建床施肥。多采用小拱棚育苗,苗床應選擇背風向陽、土壤肥沃、有水澆條件的生茬地。每畦苗床施腐熟農家肥150 kg、尿素0.5 kg、過磷酸鈣1 kg、磷酸二氫鉀0.1 kg,肥土要拌勻打碎。苗床要高出地面20 cm,四周開寬、深各20 cm的溝,以利于排水[1-2]。
(3)床土消毒。厚15 cm的床土,可加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 g/m2,或用70%甲基托布津20 g/m2+64%殺毒礬15 g/m2與床土混合均勻。雜交種子,用種量少,必須防治地下害蟲,每1 m2床土可用2.5%敵百蟲可濕性粉劑100 g,也可在澆水時隨水沖施50%辛硫磷乳油10 mL。
(4)播種蓋棚。把混合均勻的營養土直接鋪在已整平的苗床上,厚15~20 cm,耬平踏實后澆足底水,待水滲下去后即可播種。約需種子450 g/hm2,要均勻地撒在苗床上,播種后上面覆蓋0.5 cm厚的細土。如需防治雜草,可噴施專用除草劑——苗床清,然后蓋上地膜,插拱架蓋棚膜,拱頂距床面50 cm,膜四周用土壓嚴保溫,嚴防透風。
(5)苗床管理。出苗前要保持較高的溫度,主要是防止破膜,增加光照,保證床溫;床溫保持在白天25~30 ℃,夜間18~20 ℃,保持10~15 d,當幼苗破土時及時揭掉地膜。幼苗長到2片真葉時,如果溫度過高,應該選擇晴天中午前后放風,揭開拱棚兩端薄膜通風散熱,降低棚內溫濕度;放風量可根據氣溫的高低而定。隨著氣溫的升高和椒苗的長大,應逐漸加大通風量,直至夜覆晝揭,陰覆晴揭。通風時如遇突然降溫,應立即停止放風,嚴防幼苗受到凍害,從而達到培育壯苗的目的。移栽前7~10 d揭膜,控水和通風煉苗[3-4]。
2.2 整地施肥
小辣椒不能種植在低洼地,不宜重茬,冬季深耕,初春耕耙,保證地平,土碎,活土層25~30 cm,開溝起壟,按照寬窄行起壟,寬、窄行行距分別為60~80、40~50 cm,一般溝寬30 cm、高15 cm。
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施優質農家肥30.0~37.5 t/hm2或充分腐熟的雞糞15 t/hm2,三元復合肥(16-16-16)750~1 120 kg/hm2。
2.3 移栽
春植選擇無霜期過后,一般在4月底5月初定植;前茬作物收獲后應立即施肥整地,搶時早栽。密度宜稀,單株定植,起壟栽培最好。最好采用寬窄行定植,有利于通風透光,便于采收。株距30 cm,栽植5.25萬~6.75 萬株/hm2。合理密植的原則是肥地易稀,薄地易密;早栽易稀,晚栽易密。
2.4 田間管理
德隆紅星是雜交品種,分枝能力強,苗期要加強管理,保持土壤濕潤和營養供給,初花期噴施幾遍鈣肥。等門椒紅后要及時采摘,以促進后期開花結果。
一是查苗補栽。幼苗栽植后5~10 d內,要加強檢查,發現死苗缺株,要及時挖大苗補栽。二是及時中耕除草。辣椒苗成活后要及時中耕除草,現蕾前2~3遍,最后一次結合追肥進行封根培土。三是病蟲害防治。防治疫病可在發病初期噴施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炭疽病可噴施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70%代森錳鋅800倍液或50%多菌靈600倍液;防治病毒病可從苗期防蟲防病開始,噴施2%菌克毒水劑200倍液或嘧呔毒素600倍液;防治蚜蟲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抗蚜威3 000倍液。其他病蟲害可參考常用防治技術,交替用藥,以免產生抗性。四是追肥。如果地薄,前期可以追施尿素150~225 kg/hm2,8月(掛果盛期)如果肥力不足,可追施復合肥450~600 kg/hm2,9月后不再施氮肥,以免造成椒果貪青晚熟。德隆紅星小辣椒坐果力強,結果多,可以無限生長,采取分批采摘,增產潛力大;一次性拔棵晾曬,應帶棵曬干后再上垛,以免水分過大,上垛后霉爛變質,影響商品性。
3 參考文獻
[1] 方玉兵.有機辣椒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1(14):171-172.
[2] 李曉佳.日光溫室越冬辣椒栽培技術[J].吉林蔬菜,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