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45: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旱災害防治,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唐宋時期;黃河中下游;水旱災害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9-0036-02
唐宋時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我國主要農業產區,在社會發展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歷史記錄中該地區地區也是水旱災害頻發地區。唐宋時期各級政府對黃河中下游地區水旱災害問題十分重視,并制定有預防、抗災減災以及災后救治等較為全面系統的政策措施和救助機制。由于近年來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自然災害頻發,損失巨大。因此,研究唐宋時期該區域水旱災害發生狀況及政府應對,對現代社會防災減災工作具有重要借鑒和指導意義。
一、唐宋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水旱災害及其影響
(一)水旱災害的成因
首先,氣候條件方面:黃河中下游地區位于我國中東部,屬于大陸季風氣候,降水集中于夏秋兩季,冬春降水較少,全面降水偏低,因此在唐宋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降水實況呈現兩極分化態勢――冬春旱災,夏秋水災。其次,地勢條件方面:受構造運動影響黃河中下游地區呈現出中間偏低而南北偏高的階地性地形,地貌以高原、山地為主,境內河流呈網狀密布,渭河兩岸支流眾多,受階梯狀地形影響河流比降大水流湍急。一方面,地勢平均海拔偏高,阻礙水汽進入從而誘發旱災,另一方面河網直流密布,夏秋雨水集中時期容易誘發水災。再次,生態條件方面:黃河中下游地區在唐宋時期地表覆蓋率較低,缺少地被植物的保護,對空氣的濕度調節能力弱導致土壤保墑性差,加之降水量低容易發生旱災;另一方面,雨水集中的夏秋季節,由于缺少植被保護,土壤固結性差,容易發生泥石流,加重水災影響。
(二)水旱災害的影響
1.對農業的影響
水旱災的發生無疑對黃河中下游糧食產區的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破壞,常引起農作物減產、絕收,農業用田遭到毀壞。春末、夏末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旱災多發期,而這時也是小麥和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生長需要大量水分的關鍵時期,旱災會致使其減產甚至枯死絕收。夏秋多發的水災不僅會淹沒農田,摧毀農作物,還會沖垮田地,導致大批良田被毀。
2.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方面,水災會直接導致百姓傷亡、房屋被淹、農作物被毀,就史料記載,唐咸亨元年大雨造成山洪溺死者超過五千。另一方面水旱災害導致農業發展受阻,糧食生產大幅減少,在農業為天的唐宋時期,大量百姓因饑餓而死。此外,水旱災后過后通常會頻發瘟疫等各類疾病,由于醫療衛生條件差,造成大批災民死亡。
3.對統治王朝的影響
唐宋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水旱災害頻發,一方面,災民數量驟升,為賑災救濟,中央財政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而災民聚集也容易誘發社會動亂,影響內部安定團結。另一方面,受封建思想的影響,許多災民將水旱災害歸因于天譴,一些不利于統治階級的言論在民間散播,統治階級對民眾的思想管制受到了一定威脅。
二、唐宋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水旱災害的治理策略
(一)災前預防
災前預防措施對于真正解決災害問題有著重要意義。首先,完善水利工程機構及設施。唐宋時期政府大興水利工程建設,建立并完善了自中央至地方全國性的水利管理機構,嚴格制定相關法令對農業灌溉、河渠提防的修筑及保護等問題進行了監管,將水利管理作為官員考核重要指標;其次,通過賦稅方式建立了諸如太倉、正倉等倉廩積極進行糧食儲備,隨時應對水旱災害造成的糧食短缺問題。再次,唐宋時期建立了完備的水旱災害申報機制和檢查制度,災害發生后得以通過縣――州――中央逐級奏報,保證了中央及地方機關應對災害的實效性,搶占災害防治先機。水利工程的完善、儲糧備荒舉措的推行以及災害申報機制的健全使政府在面對水旱災害時有了更多的應對空間。
(二)災害治理
唐宋時期,政府在面對黃河中下游地區頻繁發生的水旱災害時積極采納了系列措施,全力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首先,統治者將祈禳歸入到國家禮儀制度中。唐宋時期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從中央到百姓普遍將水旱災害歸咎于天譴,是上天神明對人類活動的懲罰。唐宋時期便采用多種形式的祭祀活動祈求神靈眷顧,陰陽平衡;以帝王為首的統治階級采取“避正殿、減膳、撤樂”等舉措回應上天譴責,表達自我反省、憂國憂民、與民眾共渡難關的決心。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這種祭祀活動雖有祈求神明的初衷,但其真正的效果卻體現在向百姓展現統治階層與民共苦的思想,實現穩定民心的效果。其次,在政策方面免除受災地區的賦稅,并調動賑濟糧實行災民救助,靈活采用賑給、賑貸、賑糶等賑濟方式保證災民生命安全,“開倉放糧”是唐宋時期解決水旱災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強化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力度,統治階層地位得以鞏固;另一方面災民數量大幅減少,消除了社會不安定因素。再次,地方與中央的無縫配合,地方政府雖然在中央的統一調配下之行救災任務,但同時與中央共同承擔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就是說用于賑災的資金一部分來自中央財政,還有一部分則有地方自己承擔。
(三)災后修復
災后的補救措施同預防、救治相輔相成。應災救治雖然能夠在短時期內取得實效,但并不能使災民完全擺脫災害影響。由此,唐宋時期政府采取了多種有利于人民修養生息的措施。首先,采取制度化的e復(e免、給復)舉措減免災民經濟負擔,災后一段時間內受災地區可免交賦稅,保證了寬松的生產恢復環境,這有助于穩定受災民眾的情緒,促使其投入的新生活當中。在相對寬松的賦稅環境下,受災地區的生產、生活得以恢復,經濟發展逐漸復蘇。其次,政府綜合采取幫助喪葬、房屋修葺、贖子等慈善恤民舉措安撫民眾,及時解決受災民眾的吃住問題,緩和社會矛盾,減低了水旱災害造成的次生危害。再次,統治階層厲行節儉為減輕賦稅創造條件;利用授田等優惠措施鼓勵流民返鄉恢復農業生產。
三、唐宋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水旱災害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一)重視民本思想
唐宋政府在水旱災害時的各種應對機制從本質上講是為了鞏固中央對地方對百姓的統治地位,只有從民眾那里才能獲得長遠利益。所謂的“仁政”實施的物質基礎歸根結底還是來源于百姓,所以上述種種舉措未能從根本上使民眾擺脫水旱災帶來的悲苦境遇,在唐宋時期水旱災害肆虐 、餓殍遍地、民眾窮困的現象依舊周期性出現。盡管如此,我們也應正確認識到在賑災過程中民本思想體現出的價值。對保護民眾生命財產、推動農業發展以及維護社會穩定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從災前預防、災害治理到災后修復,從中央到地方都是以民眾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盡管從長遠看利益最大方是統治階級,但不可否認的是民眾的困難得到了切實解決,生產生活得到了有效恢復。
現代社會中,自然災難發生時政府方面應樹立強烈的民本意識,從受災群眾的基本需求出發,在政策上、執政上體現出對民眾的支持和關懷。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與唐宋時期的封建統治大不相同,當今社會的實際統治者是人民,政府的執政思想體現的就是廣大民眾的思想,只有切實解決了民眾所需,民眾所求,才能幫助受災群眾從困難中走出來。
(二)提高執政能力
唐宋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水旱災害的防治效果與政府的執政能力息息相關:快捷高效的災情申報制度,完善健全的倉儲應對機制,以及中央到地方從上到下的貫徹執行力都能影響到水旱災害的實際防治效果。在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支撐的唐宋時期,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影響并不大,水旱災害的發生主要是不可抗力因素,因此無論在政通人和的年代還是在社會動蕩的年代,水旱災害并無規律可循。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水旱災害所造成的生產、生活、經濟、社會影響是不同的。政通人和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執政能力強,社會的抗災能力強,災害發生后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理,所造成的危害較小。例如,貞觀十三年魏征的一封上諫書中提到,貞觀初期自然災害頻發,但在政府的有效應對下政局動蕩年代或統治者昏庸無能,地方官員貪污受賄的時期,水旱災害發生后處于無人過問狀態,社會救差,必然會加劇惡劣影響。而到了后期卻因吏治黑暗而導致一般的災害也能使得人們怨聲載道。
(三)維護生態平衡
唐宋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水旱災害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生態條件不佳,主要表現在地被植物覆蓋率低,土壤松散、固結性差不利于調節生態平衡。黃河中下游地區屬大陸季風氣候,降水集中,水旱兩極現象嚴重,因此維護好生態平衡,構造和諧的氣候條件是根治水旱災害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選種抗旱能力較強的本地樹種,擴大高原、山地等地形的植被覆蓋率,固結土壤,防治水土流失,同時調節氣候條件,增加空氣濕度。另一方面,研發培育新樹種應用到生態建設當中,發揮綠色植被的生態價值。此外,強化群眾的生態意識,注重對現有植被進行保護,抵制亂砍濫伐,從而構建和諧的生態平衡關系。
四、結語
不可否認,水旱災害的發生與自然環境和有關,然而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亂砍濫伐、植被破壞等現象,必然會導致水旱災害的加速發生,鑒于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作用,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勢在必行。因此,面對水旱災害,進行科學應對;預防和規避黃河中下游地區水旱災害,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作為人類生存,留給子孫們最好的禮物。
參考文獻:
〔1〕袁野.唐代的洪澇災害―兩唐書?五行志有關記載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1(06).
〔2〕殷淑燕、黃春長.唐代長安與洛陽都城水旱災害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4(08).
〔3〕么振華.唐代自然災害及救災史研究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2014(11).
?1、 加強水庫管理保障水庫安全
2、 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助推民生水利發展
3、 切實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4、 加強水利重點領域改革,完善水利治理體制機制
5、 踐行綠色發展,建設生態家園
6、 依法治水,嚴格管水,科技興水,保障國家水安全
7、 加強河湖保護與管理,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8、 科學防御水旱災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9、 推廣節水器具,提高用水效益
10、 建設節水型會,保障城鄉用水安全
11、 合理開發利用,重在節約保護
12、 推動水利跨越發展,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13、 創建節水型城市,促進可持續發展
14、 開發水電清潔能源,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15、 加強水土保持,建設秀美山川
16、 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17、 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18、 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19、 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20、 貫徹執行《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
21、 貫徹執行《山西省節約用水條例》
22、 貫徹執行《山西省抗旱條例》
23、 保護植被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
24、 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
25、 科學防御水旱災害,促進經濟會發展
26、 建設節水型社會,保障城鄉用水安全
27、 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
28、 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
29、 依法加強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
30、 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
31、 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32、 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33、 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34、 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35、 貫徹執行《黃河水量調度條例》
36、 加強河道管理,維護河湖健康
37、 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
38、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39、 營造水景觀弘揚水文化傳承水文明
40、 推進依法行政,促進依法治水
41、 建設節水型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
42、 優化配置厲行節約有效保護
43、 加強農村水利工作,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44、 加強農村水利工作,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45、 推動水利跨越發展,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46、 改善民生,共享水利發展成果
47、 推進依法行政,實現依法治水
48、 堅持團結治水,構建和諧流域
水文水資源工程的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自然科學知識,較好人文科學知識,較強的計算機、外語、管理等方面應用能力與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專業及專業基礎知識,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設、農林、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的就業方向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工作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的介紹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信息的采集及處理、水旱災害預測及防治、水資源規劃、水環境保護、水利工程規劃與設計、水利工程運行與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工程制圖、運算、實驗、測試等方面基本訓練,具有應用所學專業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科學研究、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的主要課程自然地質學、氣象與氣候學、水力學、河流動力學、水利工程、水文學原理、水文統計學、水資源學、地下水文學、環境化學、水利法規。
(一)主要成績
1水利基礎設施保證能力全面提升
比“十五”期間增加8.437億元,水利投資規模再創新高。全市十一五”期間全市水利投資達11億元。水利基礎設施保證能力全面提升。
2防洪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
全市綜合防洪體系初步形成和完善。十一五”期間全市以堤防工程為重點的防洪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市鄉村防洪工程、縣中潢圩堤局部竣工驗收。基本完成全市山洪災害預警系統建設。
市局部地區水旱災害嚴重,十一五”期間。全市四年累計損失達116億元。同時,防災減災也取得顯著成果,防洪減災效益達107億元。最大水平地減輕了水旱災害造成的損失。
3民生水利取得重大進展
共建成飲水平安工程7036處,農村飲水平安工程建設效果顯著。完成投資7533萬元,解決約17.47萬農村人口飲水平安問題;至2010年底可完成硬石嶺、五湖等19座中小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基本完成水利血防項目建設,縣、市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有序推進。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及節水示范項目建設有序展開,完成了縣白塔渠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恢復灌溉面積1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3萬畝;完成中型機電泵站更新改造4座。
4水利服務綠色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
全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07平方公里,水土堅持生態建設卓有效果。十一五”期間。實施水土堅持生態修復115平方公里,實施了國家水土堅持重點建設工程、鄱陽湖生態區水土堅持重點治理工程。
水資源質量監測工作全面開展。全市4個主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水資源管理和節水型社會建設穩步推進。制定公布了全市工業和鄉村生活用水定額。完成了全市水功能區劃、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
農村水電邁上新臺階。全市新增農村水電裝機近2萬千瓦。
5水利改革不時深化
至2009年7月,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效果。全市有改革任務的2個縣(市、區)10個國有水管單位均通過省級驗收。水務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區成立了水務局,城鄉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職能逐步得到加強。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蓬勃發展,全市共組建農民用水戶協會199個,農民參與用水管理灌溉面積6余萬畝。
6行業管理能力進一步增強
開展了全市江河流域綜合規劃修編工作,水利規劃體系不時完善。編制完成了流域綜合規劃、全市農田灌溉工程規劃等40余項水利規劃;水法制建設不時加強,制定《市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暫行方法》市河道采砂管理辦法》等地方性配套水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相繼公布,水利法制體系日臻完善;防汛抗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防汛抗旱指揮決策系統更加完善,36個鄉鎮成立防汛指揮部及其辦公室,353座中小型水庫設立了平安管理員,開展巡查報汛工作;水行政管理不時規范,河道采砂管理及涉水事務管理等水行政執法不時加強,水事秩序明顯好轉。
(二)存在主要問題
防洪抗旱減災體系不完善。
無控制性防洪工程。二是堤防工程防洪能力缺乏。市城區總體防洪能力仍達不到國家規范要求,防洪平安保證水平不高。一是區內無流域控制性工程。主要河流中。各縣(市、區)重要城鎮防洪設施普遍存在規范低、病險工程多等問題,防洪能力整體較低;大多堤防工程防洪規范不到10年一遇。三是多數中小河流尚未進行系統治理,山洪、泥石流等災害的監測與防御能力較低。四是鄉村和主要易澇區排澇能力缺乏。五是防洪抗旱基礎設施較為單薄,服務體系不健全,應對氣候變化和突發公共平安事件能力還不強。
2農村水利基礎設施仍然單薄。
農村飲水平安問題仍較突出。污染水、局部地區季節性缺水等農村飲水不安全問題不同水平存在全市預計還有約39余萬人的飲水平安尚未得到解決。
規范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依然單薄。現有灌溉工程絕大多數為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興建。不少工程帶病運行,效益衰減,特別是近年來呈現的水旱災情,凸顯水源工程供水能力缺乏,農田灌溉基礎設施十分單薄。目前,全市還有約15.7萬畝農田沒有灌溉設施或配套設施不全,且現有灌溉面積中大多灌溉保證率不高,抗旱能力缺乏。農田排水設施條件也很差,排澇能力缺乏,機電排灌泵站更新改造任務繁重。
病險水庫、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任務仍然較重。全市有9座大中型病險水閘和196座病險水庫亟待除險加固。
3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尚不完善。
但由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市水資源雖然較為豐富。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配置能力不高,水資源利用方式粗放,加上現有工農業生產、生活供水基礎設施單薄,工程型缺水普遍存在缺少應有的應急備用水源,難以應對特大干旱、水污染等引發的供水危機。
4水土流失依然嚴重。
全市現有水土流失面積978平方公里;現有崩崗1000余處,據最新遙感資料統計。崩崗面積400多公頃,515以上坡耕地面積34平方公里。同時,由于修路、采礦、鄉村新區、工業園區等開發建設活動和陡坡開荒、順坡耕作等不當的農業開發活動,以及亂砍濫伐、亂采濫挖等違法行為,致使全市每年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仍有1.6萬畝左右,局部地區“破壞大于治理”現象仍然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江河湖泊行蓄洪能力明顯降低,汛期經常呈現“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災情”進一步加劇了水患災害。
5水利投入缺乏。
制約了水利的發展。一是至今沒有建立穩定增長的水利投入機制,市及市以下各級財政的水利投入缺乏。近年來財政預算內用于水利的投入增長緩慢,水利項目地方配套少;二是水利融資平臺缺乏,投資渠道有限,融資數量少;
6水利改革和管理有待完善。
水價形成機制與水資源緊缺狀況還不相適應。基層水管單位運行管理和維修養護經費缺乏,水利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水利投融資體制和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等有待進一步深化;水價改革還不到位。管理設施新鮮落后,基層水利發展后勁缺乏。
二、十二五”工作布置
(一)總體思路
1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民生水利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堅持統籌兼顧。把提高水利對經濟社會的保證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堅持人水和諧。把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堅持生態優先。把服務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5堅持改革創新。把構建法制完備、體制健全、機制合理的水管理體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6堅持現代化方向。把以水利信息化促進水利現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發展目標
市水利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鞏固和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要求。完善防洪減災體系、城鄉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環境維護和河湖生態健康保證體系、水利管理和運行保證體系,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以水資源的可繼續利用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防洪抗旱減災目標
健全防汛抗旱應急管理體制和機制,加強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設。完善防汛抗旱減災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突發水旱災害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降低水旱災害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市區、市區、縣城和重點地區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規范,防洪除澇:基本建成信江段防洪減災體系。即市區防洪規范50年一遇、市區、縣城防洪工程及縣中潢圩堤堤防20年一遇、萬畝以上圩堤堤防10年一遇;重點地區中小河流基本達到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標準;市區排澇規范達到20年一遇,市區、縣城、重點低洼地區和糧食主產區排澇規范得到提高,基本達到10年一遇以上。洪澇災害損失率(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量占同期GDP比重)降至1.0%以下。
城鄉生活、工業生產用水有保障,抗旱:重點地區、重要鄉村、糧食主產區的抗旱能力逐步提高。發生中等干旱時。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不遭受重大影響;發生嚴重干旱時,城鄉生活用水有保障,工農業生產損失降到最低水平;發生特大干旱時,保證城鄉居民生活飲用水平安。
2民生水利目標
并解決新增農飲規劃內人口飲水平安問題。農村飲水平安:解決規劃內28.69萬人農村飲水平安問題。
繼續實施以小型水庫為主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全面完成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全面開展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使病險水庫(閘)比例進一步降低。
加大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力度,農田水利:加快推進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步伐。逐步完善末級渠系和田間工程配套。以全國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強,保證國家糧食平安和新農村建設的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全市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2以上。
農田灌排條件有明顯改善。機電泵站改造:加快機電排灌泵站更新改造步伐。
農村電氣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村水電:積極發展農村水電。解決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重點維護區的小水電代燃料問題,啟動農村水電增效減排工程。
3水資源開發利用目標
水資源調配能力顯著增強,重點地區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得到有效改善。建立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供水平安保證體系。
提高供水平安保證水平;啟動市區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水源工程和水資源調配工程:加快推進重點地區、重要鄉村水源工程和水資源調配工程建設。提高應急供水能力。全市新增總供水能力約1.2億立方米,其中城鎮供水能力0.2億立方米。
4水資源節約和保護目標
推行用水總量控制,水資源節約:貫徹落實江西省水量分配方案。編制《市水量分配細化方案》建立健全用水定額指標體系,強化節水考核管理,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至2015年,全市萬元GDP用水量270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50立方米,全市平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65%以上,鄉村供水管網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5%以下。
加強水污染治理和水資源維護,水資源維護: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總量控制制度。著力改善水生態環境,保證水資源平安,重點地區河段水體質量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河湖水體功能狀況得到改善。2015年,依照水功能區劃要求全面實施水域排污總量控制,全市重要飲用水源區水質達標率應達到100%其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應在85%以上。
5水土堅持與河湖生態修復目標
逐步構建河湖及地下水生態維護體系,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充分發揮自然修復能力,水土堅持:切實搞好水土堅持生態建設。加強對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綜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00平方公里。
著力改善水生態環境,生態修復:加強水生態修復。保證水資源平安,生態修復面積85平方公里。
6水利法制建設目標
水行政、執法進一步得到規范和加強,建立較為完善的水利法制體系。以抗旱、水資源利用與維護等為重點的水法規配套體系建設基本完善。水事糾紛預防調處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水利法制化水平不時提升。
7水利行業能力建設目標
構建與水利發展相適應的水利信息化綜合體系,加強以水利信息化建設。建立和完善全市水資源管理系統、農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統、水土堅持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水質與水環境監測系統、電子政務系統。以水利信息化推進水利現代化。
提高防汛抗旱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加強水利應急管理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水利科研技術手段和能力。加強水利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水行政執法能力。加強水行政執法能力基礎設施建設和保證能力建設。
適應水利現代化建設需要;加強水利科學研究和科技效果推廣,加強水利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水利科技創新體系,為水利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8水利改革和管理目標
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改革和流域綜合管理體制,水利改革:進一步完善水管體制改革;健全水資源管理體制。基本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制度,水利管理:強化水利管理。加強農村水電的管理和監督,規范水能資源開發行為,實現水能資源可持續利用。
(三)保證措施
1加大政府投入。
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各級政府要把水利建設和管理作為財政預算布置的優先領域。健全財政轉移支付方法,加大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以及改善農村特別是老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項目的支持力度。同時加大融資力度,拓展水利投資渠道,做到政府投入與市場融資偏重。
2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規體系。
法規體系框架內,強化依法治水。建立結構合理、管理科學、順序嚴密、制約有效的監督管理和高效運作機制,加大政府對涉水事務和公共服務的監督檢查力度,保證工程平安、資金平安等,提高水利執法力度和執法水平。
3加強人才培養。
建立科學、合理、充溢活力的人才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人才選拔、評價、使用機制;構建符合行業特點的終身教育體系,健全與水利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水利人才資源開發體系。全面推進水利人才隊伍的協調發展,形成水利人才工作與水利事業發展良性互動的格局。
關鍵詞:防汛抗旱 工情信息 網絡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a)-0050-01
1 項目背景
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是“金水工程”的龍頭工程.是國家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重要決策支持系統。從2005年開始計算機網絡系統部分,先建立起從中央到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7個流域機構的骨干網絡,隨后進一步開展各省市及流域機構的地區網建設。
天津是我國北方及環渤海的經濟中心和重要的國內外貿易口岸基地,在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海河流域的諸河系匯集于天津集中入海,因而天津的防汛形勢相當嚴峻。為了從根本上防治天津市的洪、澇、潮災,必須同時開展防洪、排澇、擋潮方面的水利工程建設和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努力提高防洪抗旱工程的能力,并充分利用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信息技術,大力加強防洪抗旱非工程措施的建設,全面改造和提升防汛抗旱效率。因此天津工情中心網絡系統建設勢在必行。
2 建設目標
系統建成后應成為能夠提供以下主要工情信息的網絡系統平臺:(1)基礎工情。(2)實時工情信息。(3)災情信息。
3 系統建設和特性
天津工情中心主要應用于天津市防汛抗旱工作,用來提高防汛抗旱及工情數據顯示的速度和穩定性。數據傳輸要求全天候24h不間斷,要求承擔數據傳輸的設備應具有相當高的性能和可靠性。天津工情中心網絡系統由計算機網絡系統、網絡服務器、網絡終端組成。結合現有資源的整合利用,系統集成設備的配置、安裝以及系統管理專項設施建設。
天津工情中心的建設地點位于天津市水務局,要求具有符合條件的機房環境,提供基礎工情信息、實時工情信息和災情信息的存儲、查詢和管理。
工情中心網絡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計算機網絡系統。工情中心的網絡設備為H3CLS-S5600主交換機,兩臺H3CLS-5100邊沿交換機。與網絡服務器和工作站連接,構建了工情中心網絡系統基本結構。
(2)網絡服務器和網絡終端。工情中心的網絡服務器和一部分終端在中心機房中,服務器為HPDL580,對五臺終端選用了HPxw4600工作站。以保證工情中心網絡系統中各設備的正常使用,提高防汛抗旱及工情數據顯示的速度和穩定性。
工情中心網絡集成拓撲結構(如圖1)。
3.1 可靠性與穩定性
本系統面對的是為天津市防汛抗旱工作服務的要求極高的系統,系統長期可靠的運行,對保證防汛工作的正常進行具有重大的意義。防汛系統不同于其它系統,既追求極高的可靠性又不能投入過大的資金,系統應具有一定的容錯能力,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可作主干設備的備份、通訊線路的備份、系統數據的備份等。
3.2 可管理性
管理員能夠在不改變系統運行的情況下對整個系統進行調整,不管系統任何設備的物理位置在何處,網絡都應該是可以控制的。
3.3 擴展性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不斷發展及網上應用的不斷擴展,系統可以隨時增加網絡設備或模板來擴展整個網絡。用戶可以不增加任何投資,通過選擇通訊協議和通信速率來提高網絡傳輸速度,降低系統運行費用。另外,在用戶端應選用模塊化產品,方便的擴充網絡的現有容量。
3.4 復雜性
(1)支持多種通訊協議。所選擇的網絡設備支持多種網絡協議。局域網具備從以太網-交換式以太網-ATM順利過渡連接的途徑,在廣域網上具備實現DDN、FrameRelay、ISDN、E1等通訊協議的轉換和提升。
(2)支持多種傳輸介質。網絡系統基于各種不同介質和協議的網絡,它們也是防汛網的一部分,是一個多協議、多介質的網絡,能夠適應諸如屏蔽雙絞線(STP)、非屏蔽雙絞線(UTP)、光纖等多種傳輸介質。
(3)支持多種網絡協議。網絡系統不但支持目前最普遍采用的網間互連協議(TCP/IP),還支持如IPX和NETBUI等傳統網絡協議,以保證已有的各種防汛應用系統使用。
4 結語
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一期工程天津工情中心項目建設是重要的非工程措施的防災減災工程,建立了以各類防洪工程基礎信息為基礎、計算機網絡系統為保障的工情信息系統。系統的完成和投入運行為各級防汛抗旱部門及其它有關部門及時提供了各類防洪工程基礎信息、圖片及影像資料性,提高了防汛抗旱指揮決策的科學性,為防洪抗旱調度決策和指揮搶險救災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科學依據,充分發揮了已建工程設施的效能。此外,天津工情中心網絡系統的建立,作為多種工情信息的網絡系統平臺,提供了信息的存貯、查詢和管理功能。該系統的建設滿足了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對防汛抗洪、搶險救災,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該項目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
目前,一期工程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建設了信息采集系統、計算機網絡、通信及視頻會議、數據匯集、應用支撐平臺與綜合數據庫以及業務應用系統。這一系列建設成果對防災減災發揮了巨大作用,為防洪決策提供了技術手段和科學依據。國家防汛指揮系統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建設成果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建設信息采集系統(水情信息采集系統、工情信息采集系統、旱情信息采集系統)、通信與計算機網絡以及相關支撐平臺和綜合數據庫,為防災減災造福人民提供強大的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 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一期工程天津工情中心網絡項目建設實施方案[J].
關鍵詞:松干蚧(Matsucoccus sinensis);信息擴散;本溪
中圖分類號:S763.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2-0273-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2.017
松干蚧(Matsucoccus sinensis)作為本溪山區主要害蟲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因此,掌握松干蚧的發生規律及其風險評價,對林業病蟲害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樣本較少,應用傳統的統計方法得到的預測結果勢必會產生較大的誤差。目前國內已有學者將信息擴散技術應用到災害預測領域中,并得到較好的服務效果。馮利華[1]基于信息擴散理論對錢塘江每年5~9月降水量進行了風險分析;王春揚等[2]將信息擴散技術在福建省重大雷災預測中進行了應用;劉引鴿等[3]將信息擴散理論應用在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中;盧峰本等[4]把水產養殖災害風險評價應用到信息擴散理論中。但是基于林業病蟲害發生風險評估的報道較少。本研究依據信息擴散理論對本溪山區林業松干蚧病蟲害進行風險評估,以期客觀地反映該區域林業病蟲害發生概率,對指導松干蚧防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區域概況
本溪市位于遼寧省東南部,地處遼東半島腹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23°34′-125°56′與北緯40°49′-41°35′之間,版圖呈啞鈴狀,總面積為8 420 km2,現有森林面積62萬hm2,森林覆蓋率高達74%。本溪市不僅是遼寧的重點林區,也是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基地,有著重要的生態和經濟地位。赤松為長白植物區系的代表種,十分珍貴,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危害赤松的病蟲害種類有十幾種,其中松干蚧是危害赤松的主要害蟲之一。
2 信息擴散方法
信息擴散是為了彌補信息不足而采用的一種對樣本進行集值化的模糊數學的處理方法,該方法可以將一個有觀測值的樣本,變成一個模糊集,即將單位值樣本變成集值樣本,最常用的模型就是正態擴散模型[5-10]。
所謂的信息擴散過程就是將研究單個樣本的信息擴散到整個樣本空間里。它遵守信息量守恒的原則,即在一維條件下,當擴散區間為[a,b],若信息點xi擴散到論域U的信息量為f(xi,U),每個信息點擴散出的信息量總和為1,即:
利用模糊數學中有關信息擴散的理論,可以將松干蚧樣本資料的一個單值信息擴散到整個松干蚧指標論域中所有點,從而獲得較好的風險分析效果。
設n年的松干蚧指標的樣本系列為:
X={x1,x2,…,xn} (2)
式中,xi(i=1,2…,n)是松干蚧指標的樣本。在此使用松干蚧發生輕度面積、中度面積和重度面積3個指標。如果過去m年內每個松干蚧指標的實際記錄為y1,y2,y3,…,ym,則:
y={y1,y2,…,ym} (3)
為觀察樣本集合yj,j=1,2,???,m為樣本的實際觀測值。
設松干蚧指標論域為:
3.2 松干蚧危害風險評估實例分析
根據本溪山區1999~2013年松干蚧越冬代和越夏代蟲口密度(頭/10 cm2)進行計算分析,2個實測指標表示樣本集合:
X1={8.25, 13.00, 9.50, 6.50, 2.30, 6.30, 6.00, 11.20, 7.00,4.24,5.30,4.48,5.46,3.73,2.83}
X2={10.00, 18.80, 7.76, 7.70, 8.70, 6.00, 11.20, 5.90,9.80,3.18,4.14,2.78,3.60,1.96,2.27}
分別取一維空間上的集合[0,25]、[0,5]作為越冬代和越夏代蟲口發生密度的論域,并將論域進行離散,構成離散論域如下:
根據信息擴散理論,可以計算出2個指標的擴散系數分別為h1=2.052 2,h2=3.229 8。利用公式(6)~(12),即可分別求出每一蟲口密度本溪山區松干蚧越冬代、越夏生的概率(表2、表3)。
由表2和表1可知,對于越冬代蟲口密度,發生5級危害為1.8~2.2年1次;發生6級危害為2.9~3.9年1次;發生7級危害為5.2~7.2年1次,發生8級危害為10.3~15.7年1次;發生9級以上危害至少為26.7年1次。
由表3和表1分析可見,對于越夏代根據蟲口密度來看,發生5級危害為1.5~2.0年1次;發生6級危害為2.4~2.9年1次;發生7級危害為3.5~7.3年1次,發生8級危害為9.3~17.3年以上1次;發生9級危害至少21.2年1次。
4 小結與討論
依據松干蚧蟲口密度劃分危害等級,利用信息擴散理論方法分析危害等級發生規律。分析了1~9級危害等級歷史重現率。結果表明,本溪市松干蚧越冬生5級危害為1.8~2.2年1次,7級危害為5.2~7.2年1次,9以上危害為26.7年1次;越夏生6級危害為2.4~2.9年1次,8級危害為9.3~17.3年1次,9級以上為21.2年1次。
本研究利用信息擴散理論的風險分析方法,對本溪地區發生松干蚧危害的可能性進行風險分析。該方法簡單易行,分析結果清晰,對指導林業部門防治林業病蟲害起到了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馮利華.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要素風險分析[J].氣象科技,2000,28(1):27-29.
[2] 王春揚,楊 超.信息信息擴散技術在重大雷災預測中的應用[J].氣象科技,2010,38(2):270-273.
[3] 劉引鴿,繆啟龍,高慶九.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價方法[J].氣象科學,2005,25(1):84-89.
[4] 盧峰本,黃 瀅.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水產養殖災害風險評價[J].廣西氣象,2006,27(2):22-23,26.
[5] 黃崇福,劉新立,周國賢,等.以歷史災情資料為依據的農業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J].自然災害學報,1998,7(2):1-9.
[6] 張麗娟,李文亮,張冬有.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J].地理科學,2009,29(2):250-254.
[7] 王積全,李維德.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干旱區農業旱災風險分析―以甘肅省民勤縣為例[J].中國沙漠,2007,27(5):826-830.
[8] 劉亞彬,劉黎明,許 迪,等.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中國糧食主產區水旱災害風險評估[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8):1-7.
關鍵詞:旱澇;災害;水土保持;預防
旱澇災害是氣象災害的一種,氣象災害是由大氣圈物質變化或異常活動引起的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中它的種類最多,危害范圍最廣,影響深度最大。而干旱和洪澇災害在所有自然災害中發生的頻率是最大的,嚴重的旱澇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
澇災特別是洪水災害所造成的直接損失較大。持續的大雨和暴雨可造成江河泛濫,淹沒城市、工廠、農場、村莊等,從而帶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旱災會導致森林枯死,赤地千里,顆粒無收。所造成的損失表現形式比洪澇災害緩慢一些,但它造成的后續潛在影響比較大。
1 旱澇災害的成因
從中國歷史上看,發生旱澇災害的頻率很大,最近幾年有日漸加強的趨勢,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1.1 大氣環境異常
旱澇災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氣環境異常而導致降雨量過多或過少造成的。直接原因如降雨量過猛過大,持續時間長,城市、水庫、農田等地方的水不能夠迅速排出,就會形成澇災。而長時間不降雨,或降雨量過少,各地水補給不足,就會形成旱災。
1.2 森林資源的長期破壞
在丘陵山區盲目毀林開荒,森林資源的長期破壞,也是導致發生旱澇災害的原因。森林資源的破壞會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會導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在土層淺薄的山區形成石漠化,直接喪失了可持續發展的土壤基礎,并加劇了土壤干旱;同時水土流失也會增加暴雨徑流,造成水體和河道淤積而加重洪澇災害。
1.3 日益加劇的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使大片的土地變為工業,商業用地,使土地植被大量破壞。不透水地面與路基面積不斷擴大,使其不透水程度增加20%-80%。同時城市排水防洪措施不到位,致使城市水災日趨嚴重。
2 旱澇災害的預防
2.1 建立監測防災網絡
建立監測防災網絡,我國已經建設了3.5萬個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和地下測井點,形成了遍布主要水域的監測防災網絡。有了全面的監測防災網絡,對于暴雨的預測就能有效避免暴雨帶來的災害,對于干旱的預測也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減小一定程度的災害。利用災害預報預警技術、灌溉排水技術有效減小災害破壞程度。
2.2 興修水利工程
防洪防旱首先應該治理大江大河,對黃河、淮河、海河、長江等主要江河的流域進行疏通、疏浚,沿岸堤壩進行了整修和新建,不斷提高湖泊水庫江河等調蓄洪水能力。分洪蓄洪為了減少特大災害造成的損失,不使大中城市和重要工、礦基地遭到洪水破壞,在大江大河沿岸,選擇低洼地帶建立分洪、蓄洪區水庫。
2.3 開展水土保持
治理水土流失,開展水土保持,是一項十分復雜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綜合治理,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在深山區,要首先實行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嚴禁陡坡毀林開荒。同時積極植樹造林,大搞閘溝淤地,努力建設多種涵養水源的生物蓄水工程。在淺山丘陵區,要吸取過去以糧為綱的教訓,堅持農、林、牧并舉,做到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大力開展封溝造林,荒坡植樹種草,修建水平梯田,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減輕當地和下游地區的水旱災害作用十分明顯。
2.4 改善居住條件
不斷改善居住地條件,以避免洪水破壞。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對大片低洼易遭受洪水襲擊地區修建圍村堤以阻止洪水;對平原易淹地區修筑高臺建房避水;對小片低洼地區實行易地搬遷,搬遷至高地不易受洪水侵襲地區;對易遭臺風暴雨襲擊的地區將土、草房改為磚瓦房。改善人口密度較大地區的居住條件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受災人口;提高耕地面積較大地區的農業生產作業條件,研制抗旱澇能力強的作物會降低旱澇造成的農業損失。
2.5 加強救災措施
防汛搶險每年汛期來臨,都要根據汛情出動成千上萬的防汛大軍。分片包干,日夜守候在江河、水庫堤壩旁,千方百計制止洪水漫堤,風浪破堤,搶堵險情。引水杭旱每年都要對受到干早嚴重威脅的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抗旱活動。對臨災地區的群眾和重要財物進行轉移這是抗御洪澇災害的主要辦法。我們國家為抵抗水災,每年都要有近百萬群眾進行臨時轉移,使人畜傷亡和財產損失大為減少。
3 小結
綜上所述.由于大氣環境異常,森林資源長期破壞,城市化進程加劇,導致旱澇災害越來越嚴重。但是目前,人類對旱澇災害還不能徹底的操控.然而卻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這就要求各個地區在旱澇災害的預防過程中,能夠立足于該地區的實際情況,將損害減到最低。
參考文獻
[1]馬培衢.農業旱澇災害協同防治體制創新探討,.農業現代化研究 -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 Vol.31(2), pp.183-186.
[2]王芳,芮玨.區域旱澇災害災損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安徽農業科學 -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Vol.39(4), pp.2002-2004.
[3]張治軍,唐芳林,劉紹娟,劉文國.森林資源與旱澇災害關系淺析. 林業建設 - Forestry Construction, 2010, Issue 6, pp.35-39.
[4]陳維杰 ,李重新. 水土流失與旱澇災害. 中國水土保持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1996, Issue 2, pp.15-17。
[5]田新程.西南大旱的警示:涵養水源惟靠森林.中國林業[J]. 2010, 5A: 4 -7.
為貫徹落實突發事件應對法,進一步加強我縣基層應急隊伍建設,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的意見》([20**]59號)文件及省、市政府辦公廳有關要求,經縣政府研究同意,提出如下意見:
一、基本原則和建設目標
(一)基本原則。堅持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著力提高基層應急隊伍的應急能力和社會參與程度;堅持立足實際、按需發展,兼顧縣鄉兩級政府財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現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逐步加強和完善基層應急隊伍建設,形成規模適度、管理規范的基層應急隊伍體系。
(二)建設目標。通過三年左右的努力,縣級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基本建成,重點領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得到全面加強;鄉鎮、企業等基層組織和單位應急救援隊伍普遍建立,應急志愿服務進一步規范,基本形成統一領導、協調有序、專兼并存、優勢互補、保障有力的基層應急隊伍體系,應急救援能力基本滿足我縣和重點領域突發事件應對工作需要,為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員財產損失、維護社會穩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強基層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一)全面建設我縣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以公安消防隊伍及其他優勢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依托,建立“一專多能”的縣級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在相關突發事件發生后,立即開展救援處置工作。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除承擔消防工作以外,同時承擔綜合性應急救援任務,包括地震等自然災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空難等生產安全事故,恐怖襲擊、群眾遇險等社會安全事件的搶險救援任務,同時協助有關專業隊伍做好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生物災害、礦山事故、危險化學品事故、水上事故、環境污染、輻射事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的搶險救援工作。根據全縣特點和需要,制訂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方案,細化隊伍職責,配備必要的物資裝備,加強與專業隊伍互動演練,提高隊伍綜合應急能力。新晨
(二)深入推進鄉鎮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各鄉鎮政府要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保安員、基層警務人員、醫務人員等有相關救援專業知識和經驗人員,建立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在防范和應對氣象災害、水旱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生產安全事故、環境突發事件、等方面發揮就近優勢,在相關應急指揮機構組織下開展先期處置,組織群眾自救互救,參與搶險救災、人員轉移安置、維護社會秩序,配合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做好各項保障,協助有關方面做好善后處置、物資發放等工作。同時發揮信息員作用,發現突發事件苗頭及時報告,協助做好預警信息傳遞、災情收集上報、災情評估等工作,參與有關單位組織的隱患排查整改。要加強隊伍的建設和管理,嚴明組織紀律,經常性地開展應急培訓,提高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應急保障能力。
三、完善基層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體系
在全面加強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同時,組織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重點加強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加強基層防汛抗旱隊伍組建工作。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各鄉鎮政府,要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農技人員、村民和相關單位人員參加,組建縣、鄉級防汛抗旱隊伍。防汛抗旱重點鄉鎮要指導協調有關村委會,組織本村村民和屬地相關單位人員參加,組建村防汛抗旱隊伍。基層防汛抗旱隊伍要在當地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的統一組織下,開展有關培訓和演練工作,做好汛期巡堤查險和險情處置,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各鄉鎮政府要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作用,合理儲備防汛抗旱物資,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資、裝備調用機制。
(二)深入推進森林消防隊伍建設。縣森林防火指揮部、各鄉鎮政府、國有林(農)場、森工企業、自然保護區和各旅游風景區等,要組織本單位職工、社會相關人員建立森林消防隊伍。縣森林防火指揮部及有關單位要加強森林撲火裝備配套,開展防撲火技能培訓和實戰演練,建立與公安消防、當地駐軍、預備役部隊、武警部隊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聯動機制,滿足防撲火工作需要。
(三)加強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縣氣象局要結合鄉鎮政府組織村干部和有經驗的相關人員組建氣象災害應急隊伍,主要任務是接收和傳達預警信息,收集并向相關方面報告災害性天氣實況和災情,做好強降雨、大風、沙塵暴、冰雹、雷電等極端天氣防范的科普知識宣傳工作,參與村鎮氣象災害防御方案的制訂以及應急處置和調查評估等工作。縣政府有關部門及各鄉鎮政府要建立地質災害應急隊伍,主要任務是參與各類地質災害的群防群控,開展防范知識宣傳,隱患和災情等信息報告,組織遇險人員轉移,參與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和應急處置等工作。容易受氣象、地質災害影響的鄉村、企業、學校等基層組織單位,要在縣氣象、地質部門的組織下,明確參與應急隊伍的人員及其職責,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培訓。
(四)加強礦山、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縣安監局要指導協調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單位,依法建立由專職或兼職人員組成的應急救援隊伍。不具備單獨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小型企業,除建立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外,還應當與鄰近建有專業救援隊伍的企業簽訂救援協議,或者聯合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隊伍*時開展或協助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在發生事故時要及時組織開展搶險救援。要加強應急救援隊伍的資質認定管理。各鄉鎮政府及縣政府有關部門要組織建立隊伍調運機制,組織隊伍參加社會化應急救援。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及演練工作經費在企業安全生產費用中列支,在礦山、危險化學品工業集中的地方,縣、鄉財政可給予適當經費補助。
(五)推進公用事業保障應急隊伍建設。電力、供水、建設、供熱、交通等主管部門和基礎設施運營單位,要組織有關企事業單位懂技術和有救援經驗的職工,分別組建公用事業保障應急隊伍,承擔相關領域突發事件應急搶險救援任務。重要基礎設施運營單位要組建本單位運營保障應急隊伍。要充分發揮設計、施工和運行維護人員在應急搶險中的作用,配備應急搶修的必要機具、運輸車輛和搶險救災物資,加強人員培訓,提高安全防護、應急搶修和交通運輸保障能力。新晨
(六)強化衛生應急隊伍建設。縣衛生局要根據突發事件類型和特點,依托現有醫療衛生機構,組建衛生應急隊伍,配備必要的醫療救治和現場處置設備,承擔傳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職業中毒、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其他突發事件受傷人員醫療救治及衛生學處理,以及相應的培訓、演練任務。各縣級醫院要與鄉鎮衛生院建立長期對口協作關系,把幫助組建基層應急隊伍作為對口支援重要內容。衛生應急隊伍的裝備配備、培訓、演練和衛生應急處置等工作費用由縣、鄉財政給予適當支持。
(七)加強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隊伍建設。縣重大動物疫病防治指揮部要建立由獸醫、衛生、公安、工商、質監和林業行政管理人員,動物防疫和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人員,有關專家等組成的動物疫情應急隊伍,具體承擔家禽和野生動物疫情的監測、控制和撲滅任務。要保持隊伍的相對穩定,定期進行技術培訓和應急演練,同時加強應急監測和應急處置所需的設施設備建設及疫苗、藥品、試劑和防護用品等物資儲備,提高隊伍應急能力。
四、完善基層應急隊伍管理體制機制和保障制度
(一)進一步明確組織領導責任。縣、鄉兩級政府是推進基層應急隊伍建設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對縣級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行規劃,確定各街道辦事處、鄉鎮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數量和規模。縣政府有關部門要強化支持政策的研究并加強指導,加強對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的督促檢查。公安、國土資源、交通、水務、林業、氣象、安監、環保、電力、通信、建設、衛生、農業等有關部門要制定出明確的推進本行業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的具體措施,按照各自職責指導推進基層應急隊伍組建工作。
(二)完善基層應急隊伍運行機制。各基層應急隊伍組成人員*時在各自單位工作,發生突發事件后,立即集結到位,在當地政府或應急現場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按基層應急管理機構安排開展應急處置工作。縣鄉兩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基層綜合隊伍、專業隊伍和志愿者隊伍之間的協調配合,建立健全相關應急預案,完善工作制度,實現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同時,建立健全基層應急隊伍與其他各類應急隊伍及裝備統一調度、快速運送、合理調配、密切協作的工作機制,經常性地組織各類隊伍開展聯合培訓和演練,形成有效處置突發事件的合力。
(三)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應急工作。通過多種渠道,努力提高基層應急隊伍的社會化程度。充分發揮鄉鎮基層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治隊伍體系,加強知識培訓。鼓勵現有各類志愿者組織在工作范圍內充實和加強應急志愿服務內容,為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應急志愿服務提供渠道。有關專業應急管理部門要發揮各自優勢,把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志愿者納入應急救援隊伍。充分發揮共青團和紅十字會作用,由團縣委、衛生局負責組織建立青年志愿者和紅十字志愿者應急救援隊伍,開展科普宣教和輔助救援工作。應急志愿者組建單位要建立志愿者信息庫,并加強對志愿者的培訓和管理。新晨
關鍵詞:水利規劃;基本任務;優化方法
【分類號】:TV523
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利規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利規劃任務,應該堅持全面規劃的核心原則,從目前我國的水利規劃情況來看,是以“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為指導思想,目的在于提高我國水利治理的水平,改善水利治理的效果。
1 水利規劃的基本任務
所謂水利規劃,就是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旱災害而制定的總體措施安排。水利規劃的基本任務是:根據國家的建設方針與發展目標和有關地區、部門對水利的要求,以及規劃范圍內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條件、特點,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工程布局和資金配置,提出一定時期內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和防治水旱災害以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基本方針、任務、對策、主要措施、實施建議和管理意見,作為指導水利工程設計、建設計劃安排,以及水資源管理和水工程運行管理等各項水事活動的基本依據。具體地講就是通過水利規劃,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需求,確定水利發展的任務和重點;根據自然地理條件、水資源特點和問題,提出生產力布局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合理配置方案;根據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確保防洪安全的要求,確定水利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措施和對策;根據國家財力狀況和市場籌資能力,確定水利建設的規模和步驟。
2 水利規劃工作的重要性
2.1水利規劃是水利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
水利規劃是政府水利決策的依據之一, 是水利計劃工作的重要環節。如果規劃工作沒有做到位,那么水利計劃也就無法實現對比和選擇,計劃就沒有了合理性,這樣就會造成水利工程的建設不能從全局的角度來計劃,使項目失去前瞻性,導致整個計劃無序,水資源開發配置不合理,造成資源浪費,投資的效率低下,資金的投向不合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因此進行水利建設,必須先做好水利規劃。
2.2水利規劃是依法治水的依據
干旱、洪澇和水資源環境的惡化等災害,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為因素的原因。要想解決這3大水利災害,既要有工程建設方面的措施,也應該有非工程的措施,非工程的措施就要靠依法治水來實現, 而科學合理的水利規劃則是治水執法的權威性、公正性的前提。
2.3 水利規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及生態水利的基礎
現代水利和可持續的水利要求將水利資源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實現綜合開發和科學的管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配置、治理、節約和保護等工作,需要一個切實可行的,并且能夠和社會經濟相適應的系統規劃來進行指導。當前我國的水利規劃還有一定的缺陷,某些方面的規劃沒有涉及,某些方面的規劃工作并不全面或者已經過時,因此必須按照現代、可持續發展的思路進行修正和完善。現代、可持續發展的水利更加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同時對水資源的宏觀調控、工程管理體制以及水資源的節約保護等更加重視。
2.4水利規劃是水資源宏觀管理的前提
水利規劃工作所進行的是宏觀方案和策略的研究, 屬于資源開發戰略層面的內容,能夠為政府職能的行使提供決策依據,是實現水資源宏觀管理的必要前提。同時,水利行政部門要想實現職能的轉變, 必須根據轄區之內的水利規劃工作來對重點職能進行明確,實現相應措施的制定。因此水利規劃工作也是水利行政部門實現職能行使的基礎工作。
3 對水利規劃幾個關鍵問題的認識
水利規劃不論是綜合規劃,還是在綜合規劃原則下的專業規劃,都有其特定的目的,也就是規劃任務,這是規劃工作的主攻方向。規劃任務必須符合客觀實際和客觀需求。客觀實際即是規劃地區的基本特點(包括水文、地貌、經濟、社會等);客觀需求是該規劃地區內各行業各地方對水利規劃提出的要求,滿足他們發展或智力的需要。把兩者結合起來,經過分析論證,確定規劃任務和其主次關系,這是水利規劃所首先要做的關鍵工作。
3.1 全面掌握規劃任務的內容
水利規劃所涉及的大多數江河湖泊和地區,主要任務一般有防洪、除澇、防水(包括農業)、發電、水運、水土保持。這些任務在不同河流不同地區其排序不盡相同,需要根據其對國計民生的影響程度而定。在平原和丘陵地區,防洪往往都是首要任務,因為防洪是保障規劃地區國計民生安全的重要大事。防洪不是某個部門的需求,而是全社會的需要。除澇也是主要任務之一,在平原地區,防洪和除澇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般都與防洪一并研究,分別解決。而對一些山區河流,首先要明確對其下游平原地區的洪災危害性,只有那些對下游平原不存在重大威脅的山區河流,其首要任務才往往是發電或水運。有些山區河流開發對下游平原防洪有一定作用,但本身開發的發電或水運效益十分突出,也可以采取確保防洪效益的前提下,以發電或水運為主要任務。
3.2 對規劃任務進行合理安排
規劃任務的安排主要是確定首要任務。規劃地區各部門各地方政府都會對河流規劃提出各種要求,對防洪、供水、發電、水運更會提出具體目標。對規劃任務的安排,首先要根據河流本身特征,初步確定各種要求的現實可能性,對不合理的要求(例如過高的供水要求)予以調整。經調整后的各項任務,通過初步計算分析,確定其大致的效益和作用,再作出安排。例如我縣松古平原水資源配置(南水北調)規劃,是構建松古平原大水網的“宏篇巨制”。 該工程將供水作為首要任務,通過建設引水管道和調蓄水工程,將東塢水庫水引至江北片,同時通過對原有干渠及主要引水水系的改造,實現整個松古平原水資源統一調配、綜合利用。
4 注重生態水利規劃對水文環境的積極影響
生態水利規劃的開展是水利工程建設的必然準備階段,是保護水域生態環境不受破壞以及有效維護水文環境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見生態水利規劃意義重大。生態水利規劃的意義在于,對水利工程所在水域的水文環境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認識到了水文環境對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影響,并在水利工程的前期通過開展生態水利規劃的方式予以干預。由此可見,生態水利規劃維護了水文環境的一致性,保證了水利工程施工水域內的水文環境在施工前后不發生大的改變,從而減小水利工程對水域生態環境的危害。所以,從水文環境的角度來講,生態水利規劃維護了水文環境的一致性,同時實現了對水文環境最大程度的保護。生態水利規劃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保護水文環境和生態系統,減小水利工程對水域系統造成的二次傷害。所以,無論是從目的還是意義來說,生態水利規劃對于水文環境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從目前的應用情況來看,生態水利規劃在水利工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我縣圍繞把松陰溪(縣城段)創建成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目標,規劃完成了松陰溪堤壩除險加固和綠化美化工程,建成松陰溪人工湖、“在河舟”江心公園、2個生態灘和皮劃艇訓練基地,使松陰溪成為縣城的靚麗風景線。未來的水利工程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似應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1 大興安嶺地區出現的生態問題
1.1 氣候變劣
溫室效應加劇,林區10年內氣溫升高達到0.509℃;極端天氣事件增多,1992年6月7日發生了有資料記載以來罕見的霜凍冰雪天氣;1996年7月22日的大暴雨日降水量達116.5毫米;2001年4月7日首次出現嚴重的沙塵天氣;2002年7月5日出現連續5天的高溫天氣,最高溫度達39.4℃。氣象災害的頻率越來越高,氣候也呈現逐年惡化趨勢。干旱、洪澇、低溫、大雪、冰雹,春季晚霜凍等災害不斷出現,尤以洪澇、干旱,特別是春旱災害最為突出。
1.2 洪澇災害上升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主要流域內水量平衡要素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嫩江流域同等降水條件下,80年代流量比60—70年代增加38.0%,徑流深增加60毫米,洪水匯流進程平均縮短60小時;90年代的流量比80年代增加18.2%,徑流深增加了40毫米,洪水匯流歷時平均縮短50小時。由于森林蓄積量減少,土壤薄層化,削弱了蓄水功能,江河年內徑流分配不均衡。致使水旱災害交替演進,受災面積、成災率和發生頻率均呈增大趨勢,最近20年內,造成嚴重的旱澇災害的年份就達9次之多。其中:1991年呼瑪河流域大洪水致使林區6個縣(區)38個鄉鎮共13萬人受災,受淹城鎮3座,直接經濟損失達5.1億元;1998年黑龍江大洪水致使林區4個縣(區)21個鄉鎮共4.38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02億元;2003年呼瑪河、甘河、額木爾河、多布庫爾河等流域均出現較大洪水,致使林區10萬人受災,沖毀道路橋梁多處,大面積毀壞農田。直接經濟損失2.2億元;2007年的林區夏秋連旱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38萬元。
1.3 水土流失加劇
根據2002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普查數字統計,本林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2735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蝕為2623平方公里,凍融侵蝕為20112平方公里,分別占總面積的11.5%、88.5%。
1.4 濕地功能減弱
由于森林生態系統退化、采金生產和農田開墾等影響,林區凍土退化嚴重,引起土壤、植被及草場退化,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泉口位置下移、沼澤濕地減少、湖塘消失等水資源減少和水環境變異,造成了林區濕地面積萎縮,貯水量下降,持續時間變短,涵養水源和凈化水質的功能減弱。
1.5 凍土退化嚴重
大興安嶺林區多年凍土是高緯度型歐亞大陸多年凍土區最南的突出部位。經過45年的開發與建設,人為活動逐步加劇,在氣溫持續轉暖和人為因素疊加的強烈影響下,多年凍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多年凍土區退化嚴重,速度明顯加快。區域性凍土退化速度表現為:南部大于北部、城鎮大于田野、農田快于林區、采伐過林區快于原始林區。凍土融解后,在原本凍土的地區,出現土壤干燥的現象,而在低洼地則多出現濕地,興安落葉松的生長條件發生了惡性變化,使這一地區的森林逐漸消亡。同時,永久凍土的廣泛融化正在對建筑、管道、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造成嚴重危害,導致地表收縮而變得凹凸不平,從而產生一些地坑,對鐵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筑造成損害。在多年凍土區內出現島狀融區,縣、區、林業局址所在地周圍和河流兩側,現已出現融區擴大的趨勢。
2 大興安嶺生態保護方面的建議
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多樣性,保護天然林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鼠害的發生,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通過生態恢復(封育)、生態修復(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態重建(造林、礦區復墾、河流兩岸植被重建)工作,努力實現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和生態資源良性循環。
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完善生態保護政策;調減森林采伐量;重視森林管護與保護,改善森林防火和管護設施;促進森林資源培育;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濕地保護建設;開展退耕還林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力度,積極支持林區以煤代木、以氣代木、以電代木的民用替代能源項目。
2.1 加快培育后備森林資源
全面停止大興安嶺林區的非保護性采伐,進行必要的以提高森林質量為目的的撫育采伐和更新采伐,確保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森林撫育、低產低效林改造、火燒跡地恢復等森林經營活動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加快修復天然林生態系統,加快培育后備森林資源。
2.2 積極創新經濟發展模式
將大興安嶺林區作為全國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重點區,加大中央財政的補償力度。重點支持生態保護和涉及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在資金分配情況和資金使用效果評估中,重點考核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并按照績效考評結果,實施適當獎懲措施。
2.3 要積極推進林區開展森林碳匯經濟試點
研究出臺鼓勵林區發展碳匯經濟的政策,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工作,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2.4 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建立由國家投入為主的穩定、長期的資金來源渠道,提高管護費用標準,加大資源管護、林政執法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提高資源管護效能。
建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立法,逐步完善生態補償標準,加大生態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態補償的財政政策體系。
關鍵詞:煤礦開采 瓦斯災害 生態環境
近些年來大規模的煤礦開采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也給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煤礦的違規違章操作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因此,研究各種環境地質問題產生的機理及預防、處理措施對保證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正常進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采煤引起的各種地質災害與環境影響
1.1瓦斯災害
煤礦瓦斯是在開采過程中,從煤層或圍巖中涌出的各種有害氣體的總稱,主要成分為沼氣(CH4)。
瓦斯爆炸是一定濃度的沼氣在引火源誘發下產生的激烈氧化反應,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造成人員傷亡和井巷設備的嚴重破壞,還揚起煤塵,形成連續爆炸,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致使井下人員傷亡,是煤礦事故中破壞性很強的重大災害事故。
1.2采礦引起的地面沉降,河流斷流和建筑物地基的破壞
埋藏于深部的煤層,未開采以前,煤層承受著上覆巖體的重力,處于穩定狀態,很少發生不良的工程地質現象。當煤層開采后,采空區的上覆巖層形成垮落帶,導水裂隙帶和地表彎沉帶,若繼續向上發展會造成地面沉降,地表形成低洼地,由于地表潛水位較淺,在沉降低洼處地下水位接近或高于地表,會在地表形成沼澤區或積水池。
1.3采礦引起采空區地表開裂
由于采煤,地下形成采空區,采空區上方的巖層易產生變形,一般會形成垮落帶、導水裂隙帶和地表彎沉帶(三帶)。根據各礦煤層厚度、開采規模、巖石性質和地質構造等的不同,其三帶規模也不大相同。
如煤層薄(<1m)、采空區高度有限、煤層上方有巨厚的堅硬灰巖存在以及斷層和節理不發育,則垮落帶高度有限,地表彎沉帶也不明顯,地表也不形成開裂。如煤層較厚(一般>2m)、相應煤巷高度大,煤層上方煤系軟弱地層較厚、構造斷裂較發育、三帶發育均良好,則會在地表形成較為明顯的地表開裂現象,形成具有一定方向性的地裂縫,地裂縫長度和寬度各不相同。由于煤層的開挖,在地下形成采空區,改變了巖體內的天然應力場,應力將重新分布以達到新的平衡狀態。采空區內部壓力消失,巖體聚積的彈性能被釋放,造成采空區附近地層巖體移動與變形,這種變形從采空區傳遞至地表,就形成了地表塌陷、地裂縫等不良地質現象。如汛期強降雨,會加劇地面下沉,可能導致漏油事故,將危及油庫附近工礦企業和居民的安全,而且可能對市區造成較大的危害。
1.4水土流失和水土污染
煤與水是自然界的共生資源,采煤必然影響水資源與生態環境。隨著采煤引起的水文地質條件變異和對自然環境破壞程度的不斷加重,誘發水旱災害的程度也不斷加劇,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將越來越嚴重,出現了吃水難、耕地用水缺乏等問題。
采煤、洗煤、選煤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渣廢液排放量很大,并含有大量的硫化物,經風蝕,淋溶、水蝕作用,形成酸性水流入河道或滲入地下污染水源。同時含有的有害氣體污染大氣和環境。從而造成植被的大面積死亡,土層中大量的氮、磷、鉀等營養物質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污染水切割農田、淤積河道,既影響著工農業生產又形成了嚴重的生態和社會問題,致使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2、我國煤礦地質環境保護的措施
技術措施積極開展煤礦環境地質調查工作,掌握煤炭開采過程中的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分布規律和危害特征。煤礦的環境地質調查工作主要做好以下方面:對礦區內各種地質災害,尤其是采動影響、煤矸石堆放引起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其形成條件、成因、分布規律、影響范圍、危害程度等,并針對性的實施連續監測,對煤礦建設和開采過程中可能誘發或加劇的地質災害進行預測、評估和預報。
建立礦區地質環境空間數據庫,充分利用“3S”技術,逐步實現礦區環境的動態監測,開展礦區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開展加強各類環境地質調查的同時,研究運用新型煤礦開采技術,做好煤炭開采規劃,合理地開發煤炭資源,實現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政策措施建立一支技術高,設備精良,素質好的地質災害監測隊伍。建立地方群眾性監測網。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必須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原則。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首要特色是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大各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積極推行資源有償使用;全面征收礦產資源補償費、水資源費,建立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備用金制度;嚴格實行排污收費制度。同時著眼于構建長效機制,積極探索生態補償的市場化運作機制。
進行礦區瓦斯地質調查,調查煤層瓦斯賦存、來源及分布規律,評價礦井瓦斯的涌出量、涌出特征,掌握影響瓦斯抽放的各類地質條件及改良方法。
【關鍵詞】水土保持;發展趨勢
0.概況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水土保持,一個是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是與水土流失對應的。水土保持是對水土流失的對抗。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在內的多種因素造成的干旱與半干旱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現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對土地的危害,都會造成土地退化[1]。一旦水土流失出現,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甚至是整個物種的滅絕,土地遭到破壞后也是極其難復原的[2]。
1.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水土流失的成因
1.1.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氣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首先,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又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的國家,山地丘陵和黃土地區地形起伏,黃土或松散的風化殼在缺乏植被保護情況下極易發生侵蝕。其次,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我國特殊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是造成水土流失易發的主要原因。
1.1.2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壞和移動的不合理的生產建設活動以及其他人為活動,如戰亂等。
1.2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充足的沙源,氣候變化異常,不合理的開荒、挖采和樹木砍伐,過度放牧,水資源浪費等。
1.3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危害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現象,但它們造成的危害大致是相同的,只是沙漠化的危害要嚴重許多。
(1)生態環境惡化,影響人們生活,危害人類健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對當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態環境、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都造成極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壞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響農業生產,威脅城鎮安全,加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導致群眾生活貧困、生產條件惡化,阻礙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對農業造成了不小的損失。由于水土流失,農田中大量的營養成分隨著水分一起流失,影響了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土壤失去孕育農作物的能力,導致農作物減產,直接造成人類食物短缺。在沙漠化的地區,往往種子播種下去也會被風吹走,長出的幼苗被沙塵覆蓋,影響光合作用,植物不能正常生長或直接死亡。沙漠化還會造成草場退化,畜牧業虧損,許多以畜牧業為生的牧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另謀出路。
(3)阻礙經濟的發展。土地荒漠化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溫度高、沙塵彌漫、空氣干燥,這樣的天氣最容易引發火災,造成房屋倒塌,人畜傷亡,電路、通信線路被毀,污染環境等,影響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嚴重損害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4)加劇貧困化,拉大了貧富差距。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主要發生在離城市較遠的地區,也就是較為貧困的地區,直接導致貧困地區原本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受到損害。在城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時,貧困地區的生活水平不斷降低,拉大了城鄉的貧富差距,與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國民政策相違背。
2.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發展趨勢
2.1水土流失扔很嚴重
根據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為356萬平方千米,其中水蝕165萬平方千米,風蝕191萬平方千米。在水蝕和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6萬平方千米。目前仍有很大的水土流失面積需要治理,需要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才能得到初步治理。此外,我國水土流失強度大、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遏制,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仍然存在。
2.2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27.2%,其中風蝕荒漠化160.7萬平方千米,水蝕荒漠化20.5萬平方千米,冰融荒漠化36.3萬平方千米,土壤鹽漬化23.3萬平方千米超過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和。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3]。
2.3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按水資源總量考慮我國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四分之一。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國排名中僅列第121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到21世紀中葉,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緊缺的形勢將更加嚴重。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缺水高峰將在2020年至2030年出現,據估計到那時我國將缺水2000億立方米。另外,我國水環境污染的形勢也越來越嚴重。
3.水土流失與荒漠化防治對策
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預防和治理,否則就只能等待滅亡。近年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就愈發重要了,主要措施有以下幾種。
3.1退耕還林
牧針對一些人口密度較小,降水量充足的地區,應該實行退耕還林的政策。促進生態環境的自然修復,增加植被的覆蓋率,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進程。生態環境的修復有利于農業和畜牧業的增產增收,在較小的耕地面積上收獲更多的糧食,養育更多的人,達到山青、水秀、人富。
3.2節水灌溉
在一些人群比較集中的地區,農作物種植面積較大,就不適宜采用退耕還林的政策,這是我們就應該推廣節水灌溉。缺水是當前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節水灌溉不僅使農作物更好地生長,使水分得以充分利用,還將多余的水節約下來,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要根據不同農作物的需水量特性,給予它們適宜生長的土地,使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不同的氣候也應該有不同的灌溉方法,要隨時掌握農作物的習性。
3.3防風固沙
防風固沙的方法有許多,包括設置沙障、在沙層上覆蓋致密物、利用廢塑料治理沙漠等。設置沙障有設置植物沙障、土沙障、籬笆沙障等。植物沙障不僅可以抵擋部分沙塵的侵蝕,延緩土地沙漠化的進程,還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可以將部分降雨留在植物沙障內,促進植物生長,增加土壤水分。土沙障則是像一堵堵土墻,與風向垂直,有很好的擋沙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的粘土來增強墻壁的韌性。在沙層上覆蓋塑料薄膜有防止水分蒸發的作用,防止土地沙化加劇,但是覆蓋的塑料薄膜極易被風吹走,同時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不太提倡這種方法。
4.結語
面對我國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水土保持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我們應當齊心協力解決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不把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代價,從各方面采取措施來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參考文獻】
[1]黃月艷.荒漠化治理效益與可持續治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