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45: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保息投資理財入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網絡借貸;中小企業;風險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5-0105-02
[作者簡介]和淑萍(1964-),女,h族,山西長治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
網絡借貸主要包括個體網絡借貸(即P2P網絡借貸)和網絡小額貸款。個體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在個體網絡借貸平臺上發生的直接借貸行為屬于民間借貸范疇,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范;個體網絡借貸主要為投資方和融資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不能提供增信服務或進行非法集資。網絡小額貸款是指互聯網企業通過其控制的小額貸款公司,利用互聯網向客戶提供的小額貸款。網絡小額貸款需要遵守現有小額貸款公司監管規定,發揮網絡貸款優勢,努力降低客戶融資成本;網絡借貸在促進金融資源配置、支柱產業跨界融合和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與此同時,網絡借貸行業也存在諸多問題,深入分析探究網絡借貸風險問題對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網絡借貸行業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信息通訊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互聯網與民間借貸行業快速融合,網絡借貸行業應運而生。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2448家網絡借貸平臺,其中,2016年新上線平臺為756家,第四季度新上線38家。與2015年數量大幅增加不同,2016年較上一年減少了985家,全年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呈現逐級減少的趨勢。受政策環境的影響,2016年大量平臺退出,網貸行業已經由“野蠻發展”邁向了“規范發展”的新階段,僅遼寧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增加1家,29個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的省市中,山東、廣東減少數量最多,分別減少了210家和183家。以山東中部某市為例,該市共有網絡借貸平臺10家,正常經營的僅4家,正常經營的網絡借貸平臺3個月累計交易總金額20168萬元,累計交易567筆,平均借款額度35 萬元,累計出借人3846人,逾期金額15萬元,逾期率為07%。與往年相比,該地市網貸平臺業務量明顯趨于下滑狀態。另外的6家企業因各種原因失聯。
(二)存在問題
一是失聯平臺數量較多。在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行業監管制度不斷完善、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部分平臺呈現失聯狀態,多為注冊地址未作變更但實際店面已無人經營,通過電話等多種渠道無法聯系企業負責人。二是監管真空,缺乏有效干預和指導。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規,網絡借貸尚處于監管盲區,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對其行為進行指導和監督。三是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目前網絡借貸處于發展階段,網貸平臺多為線下投資理財機構的線上投融資信息平臺,從業人員缺乏專業知識,管理水平不高,風險意識淡薄,防控能力較差,客觀上影響了網絡借貸的持續健康發展。四是存在非法集資隱患。從近期爆發的e租寶等案件看,部分平臺打著“金融創新、網絡借貸”旗號從事非法集資,通過網絡積聚資金用于揮霍,欺騙老年人、農民等風險承受能力較低者,造成社會不和諧隱患。
二、當前網絡借貸風險多發的原因
(一)與傳統金融相比,網絡借貸平臺聚集資金更快捷;與傳統銀行融資渠道相比,網絡借貸不受資本金管理,不受存貸比限制,交易成本低。在互聯網技術下,投資者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交易效率更高,聚集資金就更加方便、快捷、迅速。
(二)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監管缺位,準入門檻低。網絡借貸尚處探索發展階段,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約束。在網絡借貸準入、交易雙方的身份認證、合同的訂立等方面存在規則缺失或不完善情況,尤其在涉及民間融資方面法律缺失嚴重。
(三)中小企業外部融資渠道不暢,助推網絡借貸快速發展。近幾年,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一直難以解決,而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行為有著諸多限制,大量的信貸資金向支柱產業、優質客戶傾斜,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導致中小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為了生產周轉不得不向網絡借貸融資,個別企業通過虛擬營業執照、虛構融資項目信息、假標、進行“保本保息”違規宣傳等方式吸收社會資金,用于維持經營或償還債務。
(四)部分投資人在高利益刺激下對風險心存僥幸。不少投資者往往只看重網絡借貸的高收益性,風險意識不夠;有的投資觀念不正確,摸準了一些網貸平臺經營周期短、經營前期能及時提現等特點,明知一些非法行為不可持續,卻抱著“賺夠了就跑”的投機心理,在網貸平臺高投資收益率的誘惑下傾囊投入。
三、網絡借貸存在的潛在影響及危害
(一)不擇手段吸引投資者。部分網絡借貸平臺為獲取投資資金,利用權威媒體做廣告增信、借用銀行等金融機構信用等手段,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吸引很多抗風險能力差或不具備抗風險能力的投資者進入,如部分平臺將風險較大的理財產品推薦給了風險意識與金融知識匱乏的老年人群體,無形中透支了網絡借貸發展的后續潛力。
(二)擾亂金融秩序。有些網絡借貸平臺虛假的高利借款標的募集資金,有的采用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模式,有的用于自身生產經營,有的平臺游走在政策邊緣,短期內募集大量資金,甚至卷款潛逃,置監管法律法規于不顧,破壞正常的金融秩序和交易秩序,擾亂了網絡借貸市場的健康發展。這對網絡借貸市場和投資者的信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很多投資者的后續投資行為將更加審慎或者干脆遠離這個市場,這無疑是對金融市場的重大打擊,很多企業也將因此失去一個更加靈活的資金來源。
(三)涉及人員眾多,易引發,影響社會穩定。目前網絡借貸平臺整體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弱,特別是有些機構管理不規范,風險管理水平不高,借款人資質良莠不齊,而網絡借貸平臺金融項目往往涉及金額大、人員多、范圍廣,一旦投資項目資金鏈斷裂,容易引發大規模。特別是一些普通投資者缺乏法律意識,心理承受力^差,一旦投資失敗,可能采取各種手段甚至過激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極易引發大規模,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四、網絡借貸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規范日常監管,引導網絡借貸健康發展。一是完善網絡借貸配套征信系統建設,提高準入門檻。將網絡借貸平臺產生的交易信息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范圍,完善失信企業及個人黑名單披露、市場禁入和退出制度,加大誠信企業示范宣傳和典型失信案件曝光力度,強化信用自律;二是實行負面清單制度。對符合法律法規的創新業務予以成長空間,實行“負面清單”制度,嚴禁網絡借貸平臺從事特定業務,比如不得進行自融自保、不得直接或間接歸集資金、不得承諾保本保息、不得向非實名用戶推介項目等,并將上述負面清單列入行業監管的重要內容;三是加強網絡借貸平臺資金監管。要求網絡借貸平臺必須選擇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資金托管機構承擔實名開戶、借貸交易指令審核等責任,對資金進行存管、劃付、核算和監督。同時要求金融平臺自身資金與項目資金做好隔離,進行分賬管理;四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讓投資者充分了解網絡借貸企業具體運行信息,實現交易雙方信用信息的透明化和對稱化。披露的信息包括自身運營狀況,向投資者公布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平臺的合作機構以及資金托管機構等信息;披露項目的信息包括投資者的投資項目、資金流向、項目方資質和金融風險等。
(二)加大打擊力度,優化網絡借貸生態環境。目前網絡借貸平臺處于野蠻生長階段,現行法律框架下,相當一部分平臺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相互協作,形成合力,建立信息共享的工作機制,提高打擊犯罪的準確度和效率。根據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和網絡借貸領域違法犯罪的新特點,各職能部門密切配合,進一步突出打擊重點,依法嚴厲打擊通過互聯網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經營、違法發放貸款、集資詐騙等犯罪行為,在打擊過程中,要堅持打擊與維穩并重,切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三)加強宣傳教育,提升民眾風險防范意識。一是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大金融、法律、投資等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引導群眾提高風險投資意識,樹立理性投資觀念,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同時,有重點的曝光典型的、社會影響力大的網絡借貸犯罪典型案件,通過剖析典型案例,以案釋法,加大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存款、非法經營等違法犯罪案件的警示教育力度,增進社會公眾對非法集資、網絡詐騙的認識,不斷增強廣大群眾的防范和識別能力。二是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提高其風險意識和風險防控能力。
[參考文獻]
[1]曹磊,錢海利.互聯網+普惠金融:新金融時代[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