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經濟生態環境

經濟生態環境

時間:2023-09-22 09:45: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生態環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經濟生態環境

第1篇

要]經濟轉軌是近年來研究熱點之一,但研究方面多涉及傳統經濟學領域,較少涉及生態環境領域。文章在總結前人觀點的基礎上分析經濟轉軌進程中生態環境效應,著重分析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生態環境正負效應??傮w而言,市場經濟生態環境效應要優于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為提高資源配置和資源效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生態環境經濟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同時也要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規避其帶來的生態環境負效應。

[關鍵詞]經濟轉軌;管理機制;生態環境效應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01-0019-05

一、引 言

國內外學者關于經濟轉軌的研究比較多,但對其還沒有形成一個確切的定義。經濟轉軌也叫“經濟轉型”或者“經濟過渡”,主要研究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社會主義世界計劃經濟消解、市場逐步形成的這一過程(胡德寶,2010)[1];經濟轉軌主要是指社會經濟從一個歷史階段向另一個歷史階段的轉變,具體而言主要是指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唐末兵,2005;光,2007)[2][3];轉軌經濟一般情況下,就其原來意義來說,無論“過渡經濟”、“轉軌經濟”,還是“轉型經濟”,其含義并無太大區別,均指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制度轉換(張仁德,2006)[4]。綜上所述,許多學者基于傳統經濟學的視角將經濟轉軌定義為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筆者認為經濟轉軌內涵非常豐富,不應僅僅指對資源配置方式起重要作用的體制的轉變,還應包括發展模式、發展要素、發展路徑的選擇。

目前關于經濟轉軌的研究內容多集中在傳統經濟學領域,例如市場化轉軌過程的描述和分析[3]、轉軌經濟比較方法論[4]、經濟轉軌過程中自然壟斷行業規制改革及績效差異[5]、轉軌經濟中的國有企業重構[6]、經濟轉軌不確定性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7]、轉軌路徑、經濟增長與轉軌理論范式研究[8]、經濟結構對體制轉軌國家經濟增長的影響[9]等。然而,經濟轉軌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上述社會經濟效應,它還改變了企業的運行模式和政府的管理模式,對企業的生態環境決策和政府的生態環境管理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帶來生態環境質量的改變。但當前對于經濟轉軌過程中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比較少,主要有李國柱、馬樹才從定性和定量方面研究中國經濟體制轉軌與生態環境質量的關系[10];侯偉麗從定性角度分析中國經濟轉軌的生態環境的效應[11];季斌、沈等從定性和定量、尤其定量的角度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轉軌的生態環境效應[12]等。因此,有必要研究經濟轉軌帶來的生態環境效應,對于區域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發展機制有重要的意義。

二、經濟體制的基本類型和特征

張春霖認為經濟體制是人類為解決資源配置和動力問題而確定的一組機制,包括決策、信息、激勵、約束的機制,強調所有制和協調機制并不是經濟體制的構成要素,進而又把上述四種機制分為兩組,即決策—信息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13]。張仁德認為經濟體制是借助于經濟體制實行資源配置的一整套經濟系統,或者說是對資源配置作出決策和執行這一決策的一整套組織安排[14];樊綱、光認為經濟體制是一定的經濟制度或者生產關系所采取的具體組織形式和運動方式,包括社會組織和管理經濟的制度、形式、方法及經濟運行機制[15]。上述定義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經濟體制的特征,筆者基于上述研究結論對經濟體制的含義進行重新界定。經濟體制主要是指資源配置的方式,這種方式也可以認為是在一系列機制運作下的制度安排,不僅僅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和企業所有制結構,還包括整個國民經濟的管理體系和制度,主要分為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兩種。計劃經濟體制是指經濟運行主要通過政府在整體的宏觀調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經濟布局等方面發揮作用,其主要特征是計劃成為配置資源的基本方式、國家通過指標的方式直接管理企業、國家所有制是經濟體制的基礎、強調國家利益等[16];市場經濟體制是指經濟運行主要通過市場在微觀經濟領域、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和有關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作用,其主要特征是市場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高效率地配置資源,生產者和消費者是決策的主體,追求個人、企業利益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動力[17]。

三、計劃經濟的生態環境效應分析

(一)“公地悲劇”的產生

馬歇爾·戈德曼(Marshall Goldman)曾對這個問題有過簡練的描述,計劃經濟形成了個人理性與集體經濟的偏離,由于不存在資源的私有產權,工廠經濟不必為其使用的土地和資源付費,這就導致了對資源的過度使用。從理論上講,計劃經濟體制可以避免外部性問題,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處置資源時,真正的“公地悲劇”才會產生。整個社會或者多個單位共同占有公共資源,公共資源的產權清晰而使用權模糊,經濟主體往往可以以較小的成本就可以獲取公共資源,最終會使公共資源枯竭[18][19],計劃體制對資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和企業將追求利潤作為經濟業績,也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和污染了生態環境。此外,計劃經濟體制下,資源、生態環境政策、制度、觀念不完善,往往導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生態環境污染。另外,國家作為社會成本的承擔者和強制執行者,僅具有純理論的意義,企業使用資源和排放污染物不需要支付成本或者支付很小的成本,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運營機制和價格機制也加速了資源的過渡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度;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制定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也對資源生態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重工業為重心的工業建設、和化運動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大三線”和“小三線”建設使得錯誤的工業布局引發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以鋼為綱”、“以糧為綱”方針忽視生態規律,造成生態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

(二)重工業優先發展趕超戰略的負作用

由于當時的國際背景和國內背景,迫切需要盡快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盡快實現工業化,我國采用蘇聯的工業化發展戰略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道路,然而重工業這種資金、資源密集型產業并不符合我國的優勢,因此重工業的發展必須在扭曲的宏觀政策中得以生存和發展。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重工業結構是生態環境效應的主要因素,是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主要驅動因子[20]??v觀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是計劃經濟時期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國重工業化時期大致分為五個時期,即1949年~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重工業優先、“一五”期間的重工業化、“二五”期間的“”對重工業的強化、1961年~1964年對“”的糾正、1965年~1978年備戰和三線建設對重工業優先的再次強調[21]。長久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了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的畸形產業結構,重工業的發展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而且使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研究員認為重工業一般具有兩大特征:一是高污染的特征,傳統的重工業發展模式往往是粗放的、外延式的發展道路,重工業的過度發展造成本來已經很脆弱生態生態環境加速破壞;二是資源的高消耗特征,重工業的加速發展必然使得本來已經非常短缺的水、土、煤、電、油等基本資源高度緊張,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群眾的正常生活都受到負效應的影響[22]。

四、市場經濟的生態環境效應分析

(一)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生態環境正效應

1. 市場機制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市場經濟最重要特征就是市場機制或稱為價格機制,市場機制在反映資源稀缺性、提高資源更有效率的利用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微觀層面上,企業對于市場上的價格信號能夠做出靈敏的反應。市場價格的波動,及時地反映出市場對各種產品的需求,以及各種資源的稀缺程度,通過企業的自發行為,促使生產要素流動,經過一定的過程,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23]。宏觀層面上,由于堅持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和宏觀調控,價格信息真正能夠在資源配置中起導向作用,市場經濟體制資源配置實現較計劃經濟體制高的效率。以水資源為例,研究表明,市場發育程度越高,水資源配置效率越高,反之越低[24]。建國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無償供水或者低價供水,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的價格也是嚴重扭曲,極為嚴重浪費水資源[25]。由于水資源的無價或低價,使用者很難通過技術創新來減小成本,據調查灌溉農田比噴灌、滴灌分別多耗水30%、70%,粗放使用不但加劇了水資源的浪費,還造成了土地鹽漬化和地面沉降等生態生態環境問題出現。市場經濟體制下水資源有償使用法律、辦理辦法等明確規定了各類用水全面實行有償使用[26],不僅使供水單位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且對節水工作的開展,提高用水利用效益,均起到了經濟杠桿的作用。另外,市場機制促進了非國有企業的發展,集體、三資、私營等各種產權類型的企業大量出現,這些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在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上展開了競爭。市場機制的引入建立了資源市場,在價格機制的引導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斷擴大。

2. 市場化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全要素增長率和產出增長的貢獻率遠高于傳統經濟時期,這將有利于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10]。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前蘇聯、東歐國家及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由來已久,政府多次強調轉變經濟方式卻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其原因何在?[27]著名學者樊綱認為歸根結底這不是認識、管理、政策問題,也不是發展戰略問題,而是體制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國外延式發展的問題不可能根治[28]。劉國光學者也認為,相比較而言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對經濟增長方式制約性更大,這種制約性不僅反映在微觀層次的企業經營機制上,而且體現在宏觀層次的經濟調控體系和調控手段上[29]。劉傳江學者認為傳統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因其忽視個人利益和經濟激勵、排斥市場制度與市場機制,因而不僅會因為缺乏技術創新、缺乏高效率的激勵和動力機制而內生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而且還決定了這種增長方式的鎖定狀態[27]。上述觀點表明,經濟體制轉變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應該是同步的,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市場化可以通過三個渠道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第一,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形成靈活、準確反映各類自然資源相對稀缺性的價格體系,逐漸替代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從而為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優化配置提供前提[10],目前價格幾乎全部決定市場上供需變動的產品,受指令性價格影響的工業品占工業總產值的份額較低;第二,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市場調整,形成有別于計劃經濟體制的高度化和協調化的產業結構;第三,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促進企業研發和采用新技術以在競爭中保持優勢,以增進資源配置效率和降低生態環境污染程度。

3. 市場化有利于生態環境經濟政策的實施

生態環境政策是協調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手段,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延伸和實現其發展目標的重要調控手段[30]。生態環境政策包括生態環境經濟政策、生態環境法規制度、生態環境公眾參與等三個方面。目前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經濟政策,主要包括排污收費、排污權交易、生態補償、資源生態環境稅收等方面,生態環境經濟政策的實施對于降低生態環境保護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政府補貼、擴大財政收入以及提高公眾生態環境意識諸多方面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在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漸進的改革時期,這些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生態環境政策與市場經濟手段相結合,比較有效地緩解、控制了污染排放[31]。目前,主要存在兩種手段,一種是政府干預的方式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手段,如環境資源稅、環境污染稅或排污收費、環境保護補貼、押金退款制度等。另一種是市場機制的方式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手段,如自愿協商制度、污染者與受污染者的合并、排污權交易制度等。近年來國家積極推進環境稅費改革、環境價格和收費改革、綠色資本市場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的實施、排污交易市場的試點、綠色貿易和綠色保險的實現、環境污染責任強制保險、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綠色信貸和銀行綠色評級、企業環保債券等體現了我國環境管理的市場手段更加健全,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建設日臻完善,注重市場機制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作用。

(二)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生態環境負效應

市場經濟相對于傳統經濟體制在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但市場經濟體制的調節有以下缺點:①只能解決微觀經濟平衡問題,不能解決宏觀經濟平衡問題;②市場機制只能反映現有的生產結構和需求結構,而不能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的長遠的目標和結構;③市場機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充分競爭為前提的,而現實條件下由于信息不透明和壟斷等因素下難以實現充分競爭;④許多社會消費的公共產品難以通過正常的市場價格機制加以分配[17],以及生態環境資源本身的公共物品屬性使得市場經濟并不能解決所有的生態環境問題,相反有些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反而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變得更加惡化。

一方面生態環境和資源往往屬于公共財產,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資源將會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外部不經濟性,但卻可以降低生產者的邊際私人成本和增加消費者的邊際私人效應。換句話說,對于外部性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來說,市場機制是不起作用的,另外市場機制往往只能反映[前和局部利益,難以解決長遠和整體利益,因此市場經濟難以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32]。另一方面,我們的經濟體制轉變僅僅30年的時間,而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體制轉變卻用了上百年的時間,我們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在制度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由于生態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往往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外部不經濟性,卻能給企業和消費者帶來[前與局部利益,然而企業和消費者行為的不規范就表現為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惡化。

以海洋漁業資源為例,隨著水產品價格不斷升高,以及資源保護、維持水產品資源再生能力的意識極為淡薄,缺乏資源持續利用的觀念,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漁業市場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近海捕撈過度,水產資源嚴重衰退,傳統的底層魚類資源衰退最嚴重,形成了“見有就補,越捕越少、越少越捕”的惡性循環[33]。又如農村資源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幾乎沒有有效的經濟手段對農業生產中的社會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中的部分給予一定補償,對社會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費用。這實際上鼓勵了農村居民采用掠奪式生產方式。由于生態環境保護尤其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本身是一項公共事業,屬于責任主體難以判斷或責任主體太多、公益性很強、沒有投資回報或者投資回報率較小的領域,對社會缺乏資金吸引力。同時由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資金利用率較低,有限的農村環保資金沒有產生出最大的生態環境效益。目前在實施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項目上,還存在著資金分散、重復建設和“自上而下”的決策現象,資金分散到多個部門,難以達到協調統一效果[34]。綜上所述,市場機制并不能解決所有的生態環境問題,由于資源生態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市場體制也有不能企及之處,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市場建設方面的作用。

第2篇

一、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中,我國面臨著許多機遇。一是可以引進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先進環保技術。這些國家是全球環保產業強國,環保產業是其國家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國可以付出相對較低的成本,積極引進發達國家環保技術,積極吸收、創新。二是可借鑒國外發達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經濟的有益經驗。如美國西部開發中制定多項法律,科學配置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日本二戰后制定北海道開發法,立法保障生態環境。我國可借鑒國外先進治理經驗,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體制。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中,我國面臨著許多挑戰。一是人口持續增長,造成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中國是人口大國,龐大的人口總量成為現代化進程的一大障礙,這使很多邊遠地區難以致富。人口眾多使人均資源量越來越少,抵消了一部分經濟發展成果,加劇了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二是我國在經濟轉型期,結構性污染還繼續存在工業化過程中,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還將保留一定的生存空間,結構性污染問題還繼續存在。據預測,在將來10到2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還將持續,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式的轉變在短期內不會大改觀。大量的生態環境破壞現象在一定時期內繼續存在。三是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重視不夠。地方政府存在著先發展后環保的錯誤思想,造成嚴重環境問題。公眾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思想淡薄,參與度不高。四是環保資金投入嚴重不足。2002年,我國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占GDP的百分之一,這么低的投入不能有效遏制環境惡化趨勢。

二、中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路徑

1.大力發展知識經濟。21世紀以來,知識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越來越占主導地位,對推動經濟的協調、快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知識型經濟的主要特征表現在經濟的信息化、數字化、生物工程化,它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的協調發展。一是知識經濟主要依靠高新技術有效利用資源,減少資源消耗,開發新資源取代稀缺資源,能很好地實現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知識經濟下的信息產業、高技術產業大多是無污染或污染少的產業,有利生態環境健康持續發展。二是知識經濟強調人力資源、無形資本是第一要素,極大降低了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三是知識經濟促進人類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發生巨大變革,能使各種資源更好地得到優化配置。四是知識經濟推動新型工業化建設進程。知識經濟的最大特點依靠智力資源,充分發揮知識效能,有效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知識經濟為先導的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發展,能有效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格局。

2.建立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融清潔生產、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為一體,以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準則,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的經濟。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匱乏,消費總量大,對環境污染嚴重。近年來,我國水泥、鋼等主要原材料增速加快。如從1990年到2001年,鋼增長143%,資源消耗速度十分驚人。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難以支撐我國未來經濟持續增長,難以協調好生態平衡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能很好地將保護生態環境納入經濟發展中統籌考慮,使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從源頭上節能減排,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3.推行可持續的消費方式。引導民眾樹立人們正確的消費觀念,推行正確的消費行為,最大限度地減少消耗、污染、破壞,確保資源的持續利用。推行適度消費行為,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目前,西方社會高品質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高消費和資源高消耗的基礎上的。美國2億人口,每年要消耗4億噸石油,占世界石油總消耗量的1/3,同樣,如果中國也按美國國民消費模式消費,13億人年消耗石油要26億噸,是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2倍多,如果按這種消費速度,中國很快就要爆發能源危機。我國不能盲目模仿西方消費模式,造成過度消費,推行漸進式的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勢在必行。

4.有效控制人口增長。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不協調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基數過大,人口過多。人口眾多及人口增長過快都會嚴重消耗掉一部分經濟發展成果,同時,對生態環境也造成破壞。有效控制人口增長是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

作者:馮鑫永單位: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

第3篇

1林業局概況

內蒙古莫爾道嘎森工局是隸屬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的國家大型二檔森林工業企業,行政隸屬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市,年木材生產能力為27.2萬m3商品材。莫爾道嘎林業局地區屬于大興安嶺山地寒溫濕潤林業氣候區,并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的某些特征。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寒冷干燥,夏季濕熱短促,溫暖濕潤。地理位置東經120°00′20″~121°19′20″,北緯51°03′15″~52°08′08″,東西寬92km,西北長120km。北與奇乾林業局毗鄰,東靠滿歸、阿龍山、金河林業局,南與得耳布爾林業局接壤,西與吉拉林林業局相連,西北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隔河相望。在莫局施業區內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施業區植物區系以東西伯利亞植物區系為主,資源為蒙古植物區系,森林資源極為豐富。莫爾道嘎林業局采用先進的工業技術機械化作業,達到采、集、裝、運、貯、供銷相互配套的格局,商品材年產量達到27.2萬m3。全局營林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年生產能力更新造林達0.13萬hm2;天然幼、中林撫育達1.33萬hm2。林產工業,先后開發了板方材、地板磚、單板、抽屜板、衛生筷子、木棒、細木工板、指接集成材、本筆文具、雪糕把、裝飾條等多種產品。

莫爾道嘎林業局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主伐局中的一個開發較晚、資源較好的大型森工企業,也是林區上繳利潤大戶。從建局開始每年需大量采伐森林,而且隨著森林采伐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生產木材能力不斷增強,這就使得人類對森林資源索取速度加快,這種單純適應增長的技術體系,并由此產生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其一方面在一定時間內形成前所未有的生產力水平,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是資源消耗加快,消耗結構不合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負影響加劇,而恢復生態平衡技術卻嚴重滯后,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的功能失調。而且隨著莫爾道嘎地區人口增長呈上升的趨勢,造成人口和經濟增長對資源消耗的壓力有增無減,資源稀缺度將增大。與此同時,由于森林資源的日漸減少,莫爾道嘎地區生態環境出現了惡化,在莫爾道嘎地區從未出現的沙塵暴已開始光顧此地區,莫爾道嘎河和激流河的魚類數量明顯減少,近幾年,水災和旱災現象明顯增加。綜上所述,如不及時調整產品產業結構和經營發展戰略,二三十年后勢必重蹈“兩危”之覆轍。所以,對莫爾道嘎地區乃至整個林區必須實現生態平衡和經濟平衡的良好統一。而實現生態經濟平衡的首要條件是較好地控制人口的增長,逐步減緩人口增長對生態經濟系統的巨大壓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生態經濟適度人口的觀念,生態經濟適度人口的本質就是要把握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資源供給、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確定人口規模,改善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這是實現生態經濟平衡的重要環節。其次,充分認識資源的稀缺性,把保護資源和合理利用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資源集體化利用,集體利用方式主要是高度重視科技資源、信息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并科學合理地進行森林資源綜合利用以及科學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等資源。這就形成了對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集體化利用。從而不斷提高產出投入水平,降低資源消耗,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資源為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創造必要的條件。最后,應充分認識環境容量及其凈化能力的有限性,必須加大控制環境污染的力度,不斷提高環境質量。

2客觀生態環境平衡應遵循的原則

2.1雙重目標原則

生態環境平衡必須堅持生態平衡與經濟平衡雙重目標相統一的原則,這是由生態經濟平衡本質特征所決定的,在生態平衡這一有機統一體中,生態平衡是基礎,經濟平衡是主導,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強調生態平衡,而忽略經濟平衡,引起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失衡,生態經濟平衡不可能實現;如果片面強調經濟平衡,特別是在社會總需求日益擴張的情況下,就會因資源稀缺性、環境容量及凈化能力有限的影響,降低生態目標,基至導致生態系統惡性化循環,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生態經濟系統運行與生態平衡這一必要的客觀基礎和生態經濟平衡也不能實現,所以,生態平衡與經濟平衡雙重目標相統一,才能在提高生態質量的同時,滿足經濟日益增長的需求。

2.2綜合效益原則

就是指生態經濟平衡必須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長期以來,我們便重于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只顧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全局利益的短視作為,事實證明是行不通的,任何強調效益單一性的做法都會對生態經濟平衡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只有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才能實現生態經濟平衡。

2.3優化結構原則

生態經濟結構是具有立體網絡結構的復雜機構,由生態要素和經濟要素復合而成,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相互統一的整體,即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功能是在一定結構基礎上才能發揮作用,結構優化是功能正常和高效發揮的根本保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態經濟要素,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生態經濟結構優化對實現生態經濟平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4強化管理原則

生態經濟管理是實現生態經濟平衡的重要環節。從經濟上、法律上、行政上約束人的行為,充分發揮管理在維護、建設生態經濟平衡中作用,從而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保證生態經濟系統處于良性循環狀態,實現生態平衡。

3經營模式轉變途徑

目前,莫爾道嘎地區林業生產還未脫離傳統林業經營模式,如何把現有林業經營轉向生態林業生產,其基本途徑如下:

3.1正確把握生態與經濟二者的關系

把現有經營建立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在生態平衡基礎上經營現有林,必須正確處理保持生態平衡與開發自然資源的關系,關鍵在于科學地采伐與更新方式以及相應的營林措施。莫爾道嘎局在對現有森林資源管理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本著生態優先的原則,重點保護林業局的現有天然林資源,通過實施森林分類經營,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積極開發利用林下資源,妥善安置富余人員,逐步提高林區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林區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二是選擇合理的采伐作業方式,主要以低強度的擇伐為主,逐年減少高強度的皆伐作業面積。在生產中嚴格按規程要求作業,做到不超計劃、不超采伐限額、不超強度的三不超原則。三是加快更新造林步伐,林業局已成立了30個專業營林隊,配備了營林設備,全力開展更新造林和中幼林撫育。四是在防治森林病蟲害中,不斷強化森林病防站職能,采用國內先進方式滅蟲、滅鼠,認真貫徹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有效地保護了森林。五是在制定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計劃時,優先考慮制定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措施,做到開發與保護同步進行。#p#分頁標題#e#

3.2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促進森林資源增長

一是嚴格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和國家有關林業法律、法規,保護管理好這片資源。二是林業局資源管理部門與森林公安局聯合出擊,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在春冬木材生產季節,林業局都要組織資源管理部門與森林公安局進行晝夜巡護,設置舉報電話,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偷拉私運、亂捕亂獵等違法犯罪行為。三是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管理。四是認真組織開展森林資源管理的輿論宣傳。進一步加強對全局廣大職工群眾的宣傳教育,使大家更加了解森林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第4篇

關鍵詞:海洋經濟 生態環境 協調發展

一、引言

21世紀是海洋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海洋已成為國際競爭的一個主要領域。但隨著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漸突出,不斷影響到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有效解決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成為當前海洋國家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國內外關于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研究成果較多。2007年,Martinez等研究沿海區域的生態和經濟重要性,提出應繼續評估海洋生態經濟,以確保沿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010年,Kildow探討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貢獻的重要性,指出以現有資料衡量與海洋有關的經濟活動價值仍較困難。2005年,樓東等應用灰色系統法對海洋產業進行關聯分析和預測,認為海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等現象是制約我國海洋生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劉偉玲等利用生態足跡法,指出2003-2005年遼寧省及其沿海6市的生態足跡均超過了生態承載力,且生態赤字有逐年增加趨勢。然而,舟山作為浙江省海洋經濟強市,現有研究較少涉及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本文通過構建舟山海洋經濟和生態環境的指標體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協調發展模型,測算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度。進而,獲得舟山海洋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狀況及變化趨勢,從而揭示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關系。

二、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研究

1.構建指標體系

海洋生態經濟系統由海洋經濟和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組成。因此,本文首先構建包括上述兩個子系統的指標體系。

海洋經濟子系統由海洋產業總產值(億元)、海洋產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海洋經濟產值的增長率(%)、海洋二三產業產值比重(%)、港口貨物吞吐量(萬噸)和科技計劃項目(個)構成。生態環境子系統由工業廢水排放量(萬噸)、工業廢氣排放量(億立方米)、煙塵排放量(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萬噸)和赤潮發生的次數(次)構成。

對于本文采用的指標體系,需將逆向指標通過取倒數轉化為正向指標。在此基礎上,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的影響。

2.測算綜合評價值

本文選取2002-2011年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其中相關數據主要來自于《2011舟山統計年鑒》和中國舟山政府門戶網站。首先,對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進行因子分析,可知兩個子系統的KMO值分別為0.571和0.668,明顯大于0.5,故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然后,按照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可得兩個子系統只需取第一公因子和第二公因子。最后,根據兩個子系統提取的公因子,計算它們的綜合評價值(見表1),并給出其折線圖(見圖1)。

由圖1,可知2002-2011年舟山海洋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基本呈上升趨勢,并在2011年達到十年中的最大值。從2007年開始,海洋經濟的綜合評價值達到零值以上,表明海洋經濟的綜合發展水平超過了平均發展水平。然而,生態環境的綜合發展水平變化趨勢與海洋經濟的發展趨勢相反。2002-2011年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值基本呈下降趨勢。2007年之前生態環境的綜合評價值大于海洋經濟的綜合評價值,表明海洋經濟的發展潛力較大,這與近幾年舟山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相互驗證。2007年之后海洋經濟的綜合評價值大于生態環境的綜合評價值,表明生態環境的改善不能滿足舟山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表明海洋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較大。

3.測算協調發展度

根據海洋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綜合評價值,模擬出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以及生態環境與海洋經濟的回歸方程,其結果分別為

(2.1)

(2.2)

由(2.1)和(2.2),可得兩個子系統的協調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獲得兩個子系統的狀態協調度。其計算公式為

(2.3)

其中,為系統對系統的狀態協調度,為系統對系統的實際值,為系統對系統要求的協調值,為系統的實際方差。

由(2.3),可得兩個子系統的狀態協調度。進而,計算兩系統間的協調系數,其公式為

(2.4)

其中,為兩個系統的協調度指數,為系統對系統的狀態協調度,為系統對系統的狀態協調度。

由(2.4),可知整個系統的協調發展度(C),并進行等級劃分(見表2),然后給出其折線圖(見圖2)。

由圖2,可見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系數呈“U”型曲線。具體結果為2002-2004年協調發展度呈下降趨勢,2004-2006年協調發展度呈平滑趨勢,并在2006年達到最小值,這表明海洋生態經濟系統處于極度失調的狀態。2006-2010年協調發展度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并在2010年達到十年中的最優水平。2011年海洋生態經濟系統雖然是優質協調的狀態,但與2010年相比是下降的,這表明2011年生態環境的質量開始下降。

三、結論

本文以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為研究對象。首先,構建海洋生態經濟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而,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協調發展模型,測算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水平。研究結果表明,舟山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系數呈現“U”型曲線,這表明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發展并不是同步的。因此,對舟山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待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

[1]劉偉玲,朱京海,胡遠滿.遼寧省及其沿海區域生態足跡的動態變化[J].生態學雜志,2008,27(6):968-973.

[2]樓東,谷樹忠,鐘賽香.中國海洋資源現狀及海洋產業發展趨勢分析[J].資源科學,2005,27(5):20-26.

[3]M.L.Martínez,A. Intralawan, G. Vázquez,et al. The coasts of our world: 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importan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3: 254-272.

[4]J.T. Kildow, A. McIlgorm. The importance of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s to national economies[J]. Marine Policy. 2010, 34(3): 367-374.

第5篇

旅游業的發展需要依托自然生態環境,同時對環境具有一定的輸出作用,主要是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同時旅游能為一個地方的經濟創收,反補地方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兩者具有對立統一的關系。如何實現旅游經濟發展與區域生態建設的共贏發展,是近年來旅游學界關注的熱點,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判斷條件。宋進喜探討了旅游經濟開發對城市環境的影響效應,對西安舉行了實證研究①。崔峰和王輝等分別以上海市、大連市為例探究了旅游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狀況② ③。龐聞,馬耀峰等以西安市為例對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耦合關系及協調發展進行了研究④。但針對新疆的旅游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鮮有報道,而新疆的地域生態環境獨特,生態承載閾值較低,同時新疆的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本文針對旅游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狀況及演進歷程進行分析,為新疆的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能夠達到協調狀態提供借鑒依據。

一、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指標體系的建立

本文根據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各自發展的特點,根據數據的易得性、連續性和指標的可操作性,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構建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二者耦合協調度指標體系(見表1),數據摘自2005—2011年《新疆統計年鑒》。

(二)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及協調發展度評價模型

本文借鑒物理學中的容量耦合系數模型,推動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互相作用耦合模型④,即:

,上式中,c 為兩個系統的耦合度,c ∈[0,1]。a為生態環境綜合指標,b為旅游經濟綜合指標。c 值越小,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關聯系越小,趨向于向無序混亂方向發展,處于不協調狀態; c值越大,系統之間相關聯系越大,趨向于向有序良性方向發展。但是,為了更精確的反應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關性,本文借鑒相應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出協調發展度d,進行實證分析,見下式。

, t=ma+mb本文由收集整理

上式中,d為耦合協調度,c是耦合度,t是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綜合發展指數,m和n是待定系數,經討論,我們將m,n均取值為0.5。為了方便判定新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程度,本文特引用協調發展度級別及劃分標準如表2⑥。(以t代表旅游經濟系統,e代表生態環境系統)

二、結果分析

由計算可得2005—2010年新疆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綜合發展指數a、b及耦合協調度d,劃分標準如下:在d值為0.1—0.19時為嚴重失調衰退類;在0.2—0.29時為中度失調衰退類,在0.3—0.39時為輕度失調衰退類,在0.4—0.49時為瀕臨失調衰退類,各分三種情況:①a>b為t損益型;②a=b為t和e共損型;③a<b為e損益型。在d值為0.5—0.59時為勉強協調發展類,在0.6—0.69時為初級協調發展類,在0.7—0.79時中級協調發展類,在0.8—0.89時為良好協調發展類,在0.9—1.0時為優質協調發展類,各分三種情況:①a>b為t滯后型;②a=b為t和e同步型;③a<b為e滯后型。

下文對新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現狀及關系的具體分析。

(一)新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綜合發展水平

從旅游方面看:從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旅游經濟評價指數 b由2005年的 0.04上升到 2010年的 0.60,旅游經濟的 5項指標中,都實現了正增長,國際旅游人數由最初的331145人增長到1065261人,年均增長率為36.95% ; 國際旅游收入由 10008.9萬美元增長到36844萬美元; 新疆的旅游社總數由378個上升到462個。旅游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良好,同時旅游業的基礎產業發展也都取得了較大進展。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旅游在2005—2010六年的發展中發生過兩次重大衰退,分別由2008 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和2009年新疆的“七五”事件所引發。 說明危機事件對旅游經濟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對其發展有較大的抑制作用。但是, 由于旅游經濟發展的彈性系數較大,旅游經濟的恢復力很強。從2010年旅游經濟評價指數b的快速反彈可以看出,“七五”解決后, 旅游經濟又呈現一個增長勢頭。同時,我們還須清醒的認識到,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對經濟來說是把雙刃劍,利用好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可以帶動以旅游為時尚引領的新型經濟, 但是, 如果忽視了環境的重要性則會適得其反, 環境的破壞必然會造成相應程度的經濟損失。

從生態環境方面看:新疆生態環境總體呈上升趨勢,環境綜合發展指數a由2005年的0.38增長到2010年的0.59。但是,2006年,2008年,2010年這三年有所下降。這是由于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擴容,能耗的增加,環境治理設施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區城區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兩項指標的排放較前一年有所增加。但是政府做出的一些實質性措施明顯的改善了新疆的環境質量。例如:烏魯木齊的“藍天計劃”讓烏魯木齊擁有更多的晴天天數;新疆跨國界河流環境保護工作座談會在烏魯木齊召開進一步強調了河流保護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新疆環保和交通部門聯手,杜絕公路施工破壞生態能更好的防止人為破壞生態行為的發生;學習貫徹十精神,為做好我區排污費征收工作等環?;顒拥拈_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新疆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評價

由表2可知, 2005—2010年d由中度失調晉升為勉強協調, 同時c的持續上升說明新疆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之間有密切的耦合互動關系,兩大系統趨向于向良性狀態發展。由于城市旅游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各自發展水平等級的不同, 可將每個耦合協調度類別再分為 3 種類型:a< b, e滯后型;a= b, t與e同步型; a> b,t滯后型。由表2可以看出, 新疆旅游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度出現轉變, 大致分為 3個階段:( 2005—2006年)中度失調衰退類經濟損益型, t滯后;( 2007—2009 年) 輕度失調衰退類經濟損益型,t滯后;2010年勉強協調發展類環境滯后型,e滯后。說明早期新疆經濟落后對于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不大,相比較而言,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很少。但從2009年開始,新疆旅游經濟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旅游業的井噴式發展對新疆脆弱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破壞,導致環境的滯后。

第6篇

關鍵詞:金融生態;經濟發展;金融運行

本文是2007年海南省教育廳研究項目《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項目批準號:HJ200797)的系列論文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

一、金融生態理論及其建設的必要性

金融生態是借用生態學的概念對金融外部運行環境的形象描述,而其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金融生態環境是指與金融業生存發展具有互動關系的社會、自然因素總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要素與金融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業生存發展的基礎。狹義金融生態環境是指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包括法律、信用體系、會計與審計準則、中介服務體系、企業改革的進展及銀企關系等方面以及金融體系內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產品,通過資金媒介和信用鏈條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系統。

良好金融生態環境主要包括:穩定的經濟環境、完善的法制環境、良好的信用環境、協調的市場環境和規范的制度環境。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可以促進金融資源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促使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并且可以有效防止金融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促使其將各種成本內在化到自己的治理結構中。加強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金融生態環境中各因素相互連接、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即金融生態鏈。金融生態主要是組成金融生態系統的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金融要素的優化配置。

金融生態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功能不暢,都會影響整個金融生態圈的良性循環或金融業的運行效率。重視和加強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無論是對金融業的發展還是對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首先,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才能對經濟社會各方面有宏觀、透徹、準確的掌握,能帶動整個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金融業控制著國家的信貸資源,只有加強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把個體微觀經營行為與整體宏觀經濟發展要求相結合,才能提高信貸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而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就是要推動金融業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通過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可以更好地發揮金融融通資金、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作用,推動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其次,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維護金融穩定和完善公司債券市場的重要保障。從金融生態的角度看,政府、公司屬于環境因素,但從政府、公司等角度看,金融業則是它們的環境因素。金融風險的累積不但削弱了金融職能,而且也影響到金融業的正常發展。更嚴重的是金融風險的累積最終可能引發金融危機,這將對整個國民經濟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起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而這場次貸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暴,導致全球鬧股災,從而使很多國家的金融生態環境惡化,市場對這些國家的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失去了信心。因此,建設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不僅是金融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維護國家穩定的重要保障。

最后,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社會誠信的重要載體,是對債權人的保護。金融業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特殊行業,金融生態狀況折射了社會誠信水平,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構建誠信社會的強大動力。金融生態建設和金融業的穩健、可持續發展將為自身和社會誠信建設創造條件。同時,金融生態狀況的改善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良好的誠信機制。在公司債券市場上,無論是信息披露還是信用評級,如果缺乏誠信基礎,那么就不具有存在的價值。尤其是投資者在債券市場獲取信息方面不占優勢,其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只有誠信才能構筑公司債券市場發展所需的生命線,讓投資者和融資者在公司債券市場上能夠進行理性的博弈。此外,良好的金融生態是促進社會充滿活力的重要力量,還能實現動態平衡,有效控制金融波動,降低不確定性,有利于推動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二、海南省金融生態環境分析

目前,海南的金融生態環境在金融產業體系的外部和內部都存在諸多問題。

一方面海南省的金融產業體系的外部環境沒有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依據金融生態環境內涵的界定,金融產業體系外部環境主要包括法律環境、地方政府和區域經濟發展基礎三個方面。在區域法律環境方面,盡管改革開放已進行了很多年,但海南計劃經濟時期的行政權力至上、以權代法的做法仍隨處可見。我國的法律基本上是以粗線條為主,這為執法者在具體操作中留有很大的自由度。基層地區的許多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此原因造成的。有關金融業運作的全過程,如產權、進退出制、創新、整合、監管、重要業務、自律、保護、破產等方面尚存在許多法律空白。在地區層面,配合國家已頒布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及結合地區特點制定的法規還很欠缺。在地方政府方面,海南省地方政府的觀念既表現為仍較保守,又表現為急功近利,即對新事物、新體制、新做法吸收較慢,且不能將之與地區區情有機結合,眼光短淺、圖省事、圖政績、擺花架子,缺少長遠打算。在經濟基礎方面,海南在經濟體制改革的較長一段時期內,由于歷史包袱拖累造成了改制緩慢、改革滯后,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均較慢,這在相當程度上阻滯了金融產業的正常發展和金融業創新成果的出現。

另一方面海南省金融產業體系內部環境也阻礙了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的形成。在區域信用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信用體制不完善和信用意識淡薄。海南省信貸征信體系的建設基本上不能成為銀行系統對貸款風險進行有效評估的基本支持和重要依據,這使海南省對其內部資金不能進行有效利用,從而形成內部資金通過總行一級的資金池流向其他地區,嚴重阻礙了其他地區的資金向海南的正常流動和授信程度,從而總體上導致海南省在經濟振興過程中的資金“瓶頸”。

另外,由于海南省信用環境欠完善,銀行無法對貸款風險做出合理評價,騙貸、三角債、逃債、虛報、隱瞞等事件屢屢發生,從而導致海南省金融業的發展非常滯后。在區域金融產權方面,以國有銀行制度為主是我國金融環境的一個重要特征,在建制、運行和管理監督等方面,滲入了較濃厚的國有銀行管制的色彩,這是在新時期金融體制改革中出現的新的金融產權制度不明晰問題。由于金融產權不明晰導致產權關系不清,進而引發風險承擔責任人不明確和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等市場化運作機制不能有效落實。在區域金融機構方面,海南省的金融機構主要仍然以國有獨資四大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為主,支撐經濟、社會事業的運行,缺少引領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區性銀行機構。在區域金融中介方面,海南省為銀行提供服務或與其業務相匹配的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及會計師、律師、財務師、審計師事務所不僅數量有限,而且整體水準和工作人員素質不高。

三、海南省金融生態環境缺失對經濟金融發展的影響

海南省金融生態環境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遭到嚴重破壞,金融體系失去平衡,金融機構、司法環境、執法環境、信用環境等不同程度惡化,導致地方金融有效供給嚴重不足,信貸供求缺口問題突出,地方經濟在嚴重“缺血”的狀態下低效運轉,金融生態系統的效能難以正常發揮,嚴重制約了經濟增長,導致了海南經濟在沿海開放城市中一直處在欠發達狀態,各項經濟指標一直在沿海開放城市中排名靠后。金融生態環境的缺失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對海南省經濟形成制約:一是地方企業獲取貸款困難,成長完全靠自身積累,以致企業規模小,發展速度慢,始終達不到規模效益;二是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資金來源,招商引資受阻,無力承受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全球產業鏈的轉移,海南省外資投入在20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顯著減少就是很好的證明;三是產業結構調整滯后,缺乏金融支持,就缺乏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四是投資環境退化,難以吸引外部投資者進入。以上這些制約因素,使海南省經濟金融生態鏈陷入“金融生態環境惡化金融業嚴格控制信貸金融業務和盈利水平低下金融機構收縮業務和網點地方企業成長受阻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的惡性循環。這種“累積性惡性循環”使得海南省經濟增長一直受到金融生態環境缺陷和金融生態效能弱化的制約。雖然九十年代后期以來,海南省政府盡最大努力重樹沿海開放地區經濟金融形象,但信用重建需要時間積累,地方經濟的恢復卻時不我待,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金融生態環境被破壞之后的重建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四、構建和諧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促進海南經濟金融協調發展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時增加有效信貸投放。要全面理解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準確把握市域經濟運行的

特點。正確處理防范風險、發展業務和支持地方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在著力搞好信貸結構調整的同時,適度增加有效信貸投放,建立起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機制。首先,要在繼續保持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成果的基礎上,正確審視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過熱跡象不明顯的地域特征,在加強調控的同時,要注重引導支持,防止信貸的過度萎縮;其次,應增強宏觀意識,跟進研究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變化趨勢,準確把握銀行業運行情況和風險狀況,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市場分析,避免貸款投放的盲目性,傾力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最后,應繼續調整與優化信貸結構,支持地方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適時、適度地調整和優化信貸投向,積極向上爭取授信額度,適當放寬對企業的評信標準和限制,降低門檻,進一步擴大信貸投放,在調整和改造過程中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發現和培育新的經濟“亮點”和“綠洲”,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優化經濟金融發展環境,促進經濟和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一個金融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必然是最吸引資金的“洼地”。構建和優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一是要建設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要培養信用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金融意識和誠信意識。重塑新型銀企關系,對改制后中小企業、私營企業進行規范化管理的同時,要樹立起新的、長期、互信的銀企關系,對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進行嚴厲制裁,從根本上杜絕逃、廢、賴債劣跡的發生,維護銀行債權;二是要建設良好的政策環境。將銀行業作為地方的一個優勢行業,把支持銀行業的發展作為擴大招商引資的一項重要舉措,支持銀行業提高資產經營質量和經營效益,為金融機構向上級行爭取更多的信貸規模,開辟信貸投放綠色通道提供政策環境;三是要建設良好的法制環境。嚴厲打擊涉及金融領域的各類違法行為,加大案件執行力度,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四是建設良好的輿論環境,充分利用新聞部門的輿論宣傳優勢,堅持從正面宣傳報道金融政策、金融環境和金融經營管理情況,為金融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三)加強政府、銀行、企業三方合作,共同創建寬松的融資環境。可以由政府牽頭做大、做強現有的擔保公司,完善擔保機制,健全貸款擔保制度,積極引導和推進形式多樣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社會法人,特別是那些有一定規模、生產經營活動正常,負債率低的民營企業之間成立信用擔保機構和發展擔保業務,發揮對民營經濟融資的橋梁紐帶作用,鼓勵解決民營企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要督促有關部門簡化抵押評估、登記、公證等手續,降低收費標準,努力解決民營企業抵押難的問題。同時,政府應協調各經濟管理、司法、新聞宣傳和金融等部門,扎實開展創建金融安全區工作,教育企業強化信用意識,重諾守信,在全社會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還應建立民營企業信用評價機構,根據全市民營企業信用信息,對民營企業做出綜合評價,實現信用信息共享,逐步完善信用登記、信用評估、風險預警、風險管理等企業信用評價功能。對于通過國企改制來的民營企業,要將改制后的民營企業與改制前的信用區別開來,注重考察新企業的信用。另外,政府還應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管理,鼓勵組建行業自律性組織,如行業協會或行業商會等,對民營企業自身行政管理、財務管理等進行培訓。要監督和管理民營企業,注重增加積累,提升技術含量和產品檔次,切實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幫助民營企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駕馭市場經濟的本領,從經營機制、經營策略、組織管理、自身素質等多方面進行提高,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強行業協會內部企業的聯保作用,從根本上改善區域融資環境。

(四)強化銀行業經營管理,提高風險防化能力。一是要緊緊抓住海南省目前良好的機遇,用好、用足、用活中央已給政策,采取超常規手段加快處置不良資產,消化歷史包袱。要拓寬信息渠道,抓住政策導向,及時向上級行反映實際情況和風險程度,積極爭取核呆指標,最大限度處置不良貸款;二是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采取轉讓、打折出售、打包處理、租賃、招標、拍賣等方式直接處置不良貸款。同時,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區域性資產重組和置換,盤活不良資產;三是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相關責任,堅持常規手段“抓降”,加大不良貸款清收力度;四是加強貸款分類監管,要真實反映資產質量,既要敢于亮底,又要積極處置,要進一步加大對惡意隱瞞不良貸款行為的處罰力度,切實防范不良貸款反映失實造成的風險。

(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發展。海南省應針對中小企業規模小、數量多、發展快、資金需求量大的實際,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信貸管理機制。首先,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明確中小企業信貸職能部門,培養中小企業信貸專門人才,完善適合中小企業信貸人員的業績考評和績效掛鉤體系;其次,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的資信評估標準,對中小企業的評估和信用評級應以定性為主、定量為輔,注重對成長性指標考核,突出對業主個人的信用評級以及對其所處經濟環境、市場環境和信用環境的評價;第三,應完善授權授信制度,改變目前從建立信貸關系到每筆融資都要上級行審批的辦法,根據各基層行的決策、管理水平和所在地區經濟結構及企業融資狀況,分層次明確融資審批權限,減少貸款審批環節,提高辦事效率;第四,應推進信貸融資產品創新,拓寬擔保渠道,探索新的貸款擔保形式,解決中小企業抵押資產不足的問題;最后,可以適當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減少中小企業貸款融資的高成本和高風險代價。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白欽先.金融可持續發展研究導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第7篇

【關鍵詞】經濟林發展;生態環境保護

目前,經濟林已逐漸發展成為許多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成為我國農村經濟,尤其是山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經濟林在我國國民經濟和人民群眾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粗放開發、管理不嚴、監督不力、野外違規外用火等問題屢禁不止,并且亂砍濫伐林木,盲目開發山地引發了許多生態問題。因此在新形勢、新要求下,如何充分當地特色經濟林資源優勢,科學合理的配置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積極開發有地域特色的支柱產業,實現區域生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與經濟“雙贏”已成為目前的焦點難題。

1.經濟林發展的意義

(1)發展經濟林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隨著我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積的日益銳減,決定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必須走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開發之路。通過發展經濟林,一方面可以可以豐富食物品種,改善飲食結構;另一方面可以緩解對耕地的壓力。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林,既可以增加社會物質財富,又可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對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發展經濟林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

許多經濟樹種不但能生產經濟林產品,而且具有觀賞價值、發揮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功能。如: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沙棘,集果用、材用、葉用及園林綠化為一體的銀杏等。因此在今后營造水土保持林、平原地區營造林網和農田防護林、城市鄉村的綠化美化造林時,要認真考慮樹種的選擇,在滿足其主要功能的前提下,也應注意發揮其經濟效益,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融合,發展良性循環的林業道路。

(3)發展經濟林有利于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我國經濟林栽培面積大,經濟林產品較多,在各個領域中有著極為廣泛的用途。很多經濟林產品是加工工業的原料。通過產品的深加工既可以實現原料的增值,又可以提煉數以千計的原料,如:松香可用于造紙,生漆可用于化工、紡織等。

由此可知,發展經濟林生產帶來了經濟、生態、社會三效益的統一,在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改善和優化。經濟的富裕能夠推動人口素質的提高,進而促進山區的可持續發展。

2.經濟林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1資源開發利用發展不平衡

以往由于森林大量砍伐,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造成了不少野生經濟林資源日益減少,甚至不少品種瀕于滅絕。如:對貫葉連翹、野黃連、紅豆杉等品種的過度開發,加上保護力度匱乏,目前已列為瀕危物種。目前我國許多山區為了為發展經濟林開辟果園,沒有進行統一規劃,盲目發展,造成了許多剃得精光的山頭,引發了水土流失,對周圍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上部分山區對森林資源的認識程度不足,使得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不高[1]。

2.2規劃布局不合理,發展具有盲目性

一些地方在發展經濟林產業時沒有堅持適地適樹的基本原則,沒有做到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結果造成不少劣質低產林。還有一些地方和群眾盲目追求經濟林的收益率,不重視對經濟林的規劃布局,單純的認為面積越大,利潤越高,忽視了集約經營和管理投入的重要性,其結果往往導致產品的低產劣質,甚至不少工程往往最后無疾而終。如:某鄉鎮在引資種茶葉項目中,缺乏對查外商經濟實力和信譽的調查,僅僅在少量資金到位后,就大面積毀林開山種茶苗,當后續資金鏈無法到位后,該工程被迫終止,對該鄉鎮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2.3經營管理粗放,增加了環境負擔

經濟林生產不僅需要良種,也需要良法??茖W管理是豐產優質高效的根本保證。然而調查發現,一些山區群眾因文化、經濟等原因,根本不重視科學管護工作,如施肥、打藥、墾復、修剪等。一些地方在林種、樹種結構調整中,貪多求快,往往不分品種好壞,見種就采,見苗就栽,導致良莠不齊,品種混雜。不少地區依然采用用材林和防護林的傳統管理方法,思想上只注重經濟林的種植,但在管理上放任自流,使得多數經濟林缺肥缺水,嚴重影響了產量和質量,不僅難以獲得經濟效益,而且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3.經濟林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舉措

3.1經濟林發展應具有規劃性

為實現經濟林的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經濟林發展必須具有規劃性,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①農林牧草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則;②以生產現狀為基礎,以自然地理條件為依據,綜合考慮區劃的社會經濟特征,綜合進行整體規劃的原則;③以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并重,促進區域生態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

3.2采用與生態環境條件相適應的高效配置模式,發展生態經濟林

在生態經濟林建設中,要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適喬則喬、適灌則灌、做到資源配置與利用的科學化、最優化。要采用與各地生態環境條件的高效配置模式,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如:在大巴山北坡的低山地帶、漢水谷地,選擇茶、桑、漆、油桐、板栗、杜仲、香椿、花椒、山茱萸等經濟樹種,營造生態經濟型防護林,既可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又可防止水土流失,還有助于農戶脫貧致富,具有良好、可靠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3]。

3.3營造有利于生態經濟林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1)加強和完善與產業化相配套的社會化服務,包括:

大力推廣適宜各地條件的名、特、優、新經濟林品種,加強引導和示范;建立規范有序的培訓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加強對廣大林農群眾的教育培訓。

(2)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強行業調控和管理,加大依法保護力度。對于經濟林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加強管理,統一領導,對經濟林發展須統一規劃,統一審批,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對于不適宜開發經濟林的地段,要堅決予以制止,避免引發生態問題。

(3)客觀調控政策創新。調控重點要由一般農戶向規?;剞D變,調控方式要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調控策略要由小而全、大而全的均衡調控向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非均衡調控轉變。

3.4加強宣傳教育 , 使廣大群眾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山區出現的亂砍濫伐林木、亂燒山的現象,嚴重破壞了我國的森林資源。究其原因一是權重自身環保意識淡薄,二是經濟利益的驅動。其中群眾思想上的重經濟,輕生態的現象最為嚴重,因此必須要加強宣傳教育,結合本地區或其他地區的生態危害的實例,使人們從思想上認識到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僅存在對立的一面,也存在著統一的一面,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只有協調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才能實現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林的發展必須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目標和“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的戰略方針,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林業產業發展道路。只有優先實現經濟林的生態建設,才能既抓住經濟林生態體系建設的薄弱環節,又符合國家對經濟林生態體系建設的投資方向,真正的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第8篇

山西省是典型的資源型省份,煤炭、冶金、電力和焦炭四大傳統行業占全省工業的75%,產業結構單一;高科技、高附加值行業占比較小,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有效培育起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自2012年以來,受煤炭等主導行業持續下行,山西經濟經歷“斷崖式”增長,經濟增速由2010年一季度的20%,一路下滑至2015年的3.1%,位于全國倒數第二。經濟持續下滑,在此背景下,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出現惡化:

1.銀行信貸風險持續高企。截至2015年12月末,山西銀行業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881.6億元,比年初增加123.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4.75%,比年初上升0.2個百分點,不良貸款持續“雙升”。受企業回款不暢、資金周轉困難影響,銀行墊款成為隱性不良資產來源;同時,正常類、關注類貸款向下遷徙概率有所加大,銀行信貸風險將呈現持續高企態勢,逼近警戒線,具體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形勢最為嚴峻。12月末,股份制商業銀行持續“雙升”,且不良貸款規模和不良率均明顯提高。12月末,全省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142億元,較年初增加73億元,不良額占全省不良貸款總額的58.9%;不良貸款率為3.96%,較年初提高1.72個百分點。二是不同規模企業的不良貸款呈現兩端分布。大型企業不良貸款規模居全省首位,小型企業形勢也不容樂觀。截至2015年12月末,全省大型企業不良貸款余額占全省企業不良貸款總額的將近一半;小型企業不良貸款余額占全省企業不良貸款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不良貸款率的情況正好相反,微型企業由于自身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貸款呈現出大面積劣變的趨勢。三是采礦業的不良貸款反彈幅度最大。11月末,采礦業不良貸款率較年初大幅提高1.03個百分點,主要集中于煤炭行業,煤炭行業主要指標維持下滑勢頭,煤企生產經營困難局面加劇,整個行業的信貸風險承壓加大。

2.風險事件不斷增加。2015年上半年,山西發生了工商銀行代銷的中信?古冶集團信托計劃1號、2號,招商銀行代銷的“泛亞”產品等多起風險事件,同時還有部分銀行銷售的涉及聯盛、海鑫等企業貸款的理財產品,目前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風險事件涉事企業多為煤炭行業,其牽涉面廣、相關利益方多,加大了風險處置的難度。同時,由于部分金融機構經營管理不到位,內部控制薄弱,存在借、冒名貸款,私自銷售第三方理財產品等違規行為,也引發了多起風險事件。風險事件的增加,一方面降低了公眾對銀行的信任感,容易導致銀行信用危機,直接影響銀行的業務開展和未來發展;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銀行內控和風控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這些均為金融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導致金融生態環境出現惡化。

3.擔保圈風險持續發酵。山西一些大型的煤炭、鋼鐵行業民營企業,由于行業持續下行,企業經營困難加劇,信貸違約風險逐漸暴露。這些企業多采用擔保、互保等方式從銀行獲得貸款,一家企業出現信貸危機,很快會通過擔保鏈、擔保圈等途徑持續擴散風險,呈現出融資額大、風險傳播快、波及面廣等特點,給維護區域金融穩定帶來很大挑戰。據調研,目前對外擔保最多的一戶企業同時為幾十戶企業貸款提供擔保,已形成大量不良貸款。同時,擔保企業風險相互傳染,交叉作用,成為潛在的重要風險隱患。如聯盛金融風險事件伴生擔保圈風險,破壞了企業間互保的增信方式,多數企業不愿給別的企業擔保。受信用環境不斷惡化影響,金融機構普遍反映“擔保”、“質押”的風險加大,以往認可的“助保貸”等貸款產品風險逐漸顯現,出現擔保企業違約、貸款難以追償的局面,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更加關注第一還款來源和市場前景,貸款投放更加謹慎。

4.“銀企”關系有所惡化。一方面,面對企業經營困境、銀行信貸風險不斷積聚等為題,金融機構出于風險防控的考慮,普遍調整行業信貸政策,采取限制煤炭、鋼鐵等行業貸款、進一步收縮貸款規模、總行上收貸款權限等一系列措施降低信貸風險;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對銀行不信任,擔心按期還款后無法重新獲得銀行貸款,加劇資金緊張局面,所以對于到期的債務償還意愿不強,甚至出現惡意逃廢債行為。企業和銀行的“博弈”,看似理性,但實際容易造成兩敗俱傷局面,銀行審慎放貸,企業還款不積極,甚至逃廢債,反過來加劇銀行風險,兩者相互作用,形成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金融生態環境。

二、金融生態環境欠佳對經濟金融發展帶來的挑戰

1.生態環境欠佳直接削弱銀行的盈利水平。風險防控成為銀行首要任務,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費用,一定程度上影響銀行正常業務的開展,壓縮銀行的盈利空間。2015年,山西省銀行業加強風險排查與化解,加大不良貸款清收、核銷和處置力度,經營成本不斷提高,成本收入比率同比出現上升;面對風險暴露,銀行進一步強化撥備管理,以提升抵御風險能力,2015年前三季度山西省金融機構資產減值損失累計高達160億元左右。受經營成本提高、撥備增加等因素影響,銀行利潤出現下滑,2015年山西省金融機構全年實現利潤356.6億元,同比減少27.9億元,盈利水平明顯下降。

2.風險處置進展緩慢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企業融資在抵押不足的情況下,多采取擔保、聯保方式,如被擔保企業無法償還貸款,則擔保企業將被追訴、代償,影響企業的經營發展。如甲集團為乙集團就對外經貿信托5億元融資提供保證擔保,因乙集團違約,債務沒有及時處置,則甲集團被對外經貿信托起訴,要求履行擔保責任,并被凍結了其上市公司的股份,影響了甲集團資產重組和定向增發融資,如果該集團融資能力持續受到制約,容易產生較大的債務違約潛在風險。被擔保企業無法償還貸款,按理會啟動風險處置程度,如果進展較快,對擔保企業的影響較小,擔保企業尚能承受,但由于目前風險暴露的被擔保企業多為大型民企,涉及面太廣,地方政府出于維穩考慮,往往擱置風險處置。對山西影響較大的聯盛、海鑫時間,目前仍由政府主導進行重整,海鑫也已進入重整程序,風險處置時間持續較長,影響為其擔保的企業正常經營。

3.銀行信貸投放更加審慎,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有所減弱。受不良貸款持續反彈、金融風險事件及政治生態環境影響,一些金融機構總部對山西信貸需求“另眼相看”,在分配貸款規模、項目審批方面“冷落”山西。如:某銀行總行考慮到山西整體塌方式腐敗因素,將陽泉、呂梁等地市列為審慎類貸款投放地區,限制投放貸款,導致這些地區的棚改項目無法得到該銀行的資金支持,影響棚改項目資金到位率。鑒于“擔保鏈”、“擔保圈”風險不斷積聚,銀行普遍提高了對企業第一還款來源的要求,變相提高了企業貸款條件,不利于企業獲得信貸資金支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

三、重視和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需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搭建有利于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政、銀、企合作平臺。

1.轉變方式,提升經濟增長質量。一方面,對煤炭等傳統行業,加快去產能進程。建議國家建立戰略產業維穩基金,在必要時,向受經濟沖擊影響嚴重的大型煤炭國有企業提供政策性低息貸款,維護社會穩定。同時地方政府要以國家去產能戰略部署為契機,盡快確定好優質企業名錄,配套財稅資金,淘汰落后產能,做好煤炭去產能化工作;同時促進煤炭產業結構升級,延長煤炭產業鏈;另一方面,鼓勵發展非煤產業,努力做好經濟轉型。加大對非煤產業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裝備制造、輕工食品、醫藥等產業,集中力量積極扶持加工制造業企業和項目,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加工企業,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升增長質量,為山西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保障。

2.堅持大局和堅守底線,有效防控金融風險隱患。一是金融機構堅持大局意識,切實履行社會責任。通過支持重點領域、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力推進山西經濟企穩回升和結構調整;通過完善基礎金融服務設施和機制,改善薄弱領域金融服務;避免“一刀切”式抽貸、斷貸,環節企業資金緊張局面。二是堅持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切實提高風險防控能力。關注經濟形勢現狀、行業企業發展變化,嚴格貸款“三查”,遏制信用風險高發;堅持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兼顧、傳統產業升級與新產業培育發展并重、合理配置信貸資源,降低信貸行業風險;精細化流動性管理,提升主動負債能力,增強負債來源穩定性,降低流動性風險。

第9篇

論文關鍵詞:土地生態,分區,生態經濟

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當前國土資源開發與保護的主要內容,土地生態環境安全是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本文以江蘇阜寧縣為例,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特征、土地利用狀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對全縣的土地生態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并根據不同生態環境條件提出不同的生態經濟發展類型,旨在為阜寧發展生態經濟提供參考。

阜寧縣地處江淮腹地,位于江蘇省鹽阜平原北部,南北長52.5千米,東西寬48千米,總面積1439.33平方千米,西枕黃河故道,與淮安市的漣水縣隔河相望,東瀕射陽縣,南北分別與建湖縣、濱海縣接壤,地處東經119°27’~119°58’,北緯33°26’~33°59’。田園秀美,溝河縱橫,素有“江淮樂地“的美稱。阜寧縣現有20個鎮,1個開發區,全縣共有人口106.66萬人,土地總面積143933.7公頃,人口密度為741人/平方千米。

1評價與分區方法

1.1評價指標體系

本研究將土地生態環境評價因素分為生態負荷、污染負荷、生態敏感性、經濟發展狀況等四類要素,在各評價因素下面又分不同的子指標來表征,見表1

表1土地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因 素

權 重

子指標

權 重

生態負荷

0.33

生態綠地比例

0.63

耕地比例

0.37

污染負荷

0.15

土壤鹽漬

0.41

土壤侵蝕

0.59

生態敏感性

0.32

弱質生態空間(規劃)比例

1

經濟發展狀況

0.2

建設用地比例

0.35

第10篇

【關鍵詞】區域生態環境;經濟協調發展;探索;重要性

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的環保意識非常的薄弱,工廠所獲效益往往是通過犧牲環境為前提,直到近代人們才更多的注意環保問題,也提出了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的思想。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它們不屬于一個行列,卻是密不可分的兩個主體,經濟發展往往是依賴于自然所帶來的資源,而且許多傳統工業對生態環境破壞特別大。如果想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是必然。只有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才能讓人類社會進一步前進,人們賴以生存生活的環境才能更安全。

一、區域生態環境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生態資源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往往都離不開自然資源,也稱為“勞動對象”。人類利用的資源可分為直接資源產物和間接自然資源產物,直接資源是樹木、礦產、土地、石油等;間接資源包括鋼鐵、棉紗等。對于人類有需求的資源,必定出現人類的生產活動,無論是自然的直接資源或是間接資源在人們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資源,人類的經濟發展絕對離不開自然資源。

(二)生態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每個地域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地域的經濟基礎,我國就存在許多的生態條件,也導致了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的分化問題,各個地域的生態資源狀況決定了當地投資的側重點以及發展點,生態資源很大程度上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方向、水平。生態環境是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如果生態環境被破壞,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會成為空談。

二、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加強我國對區域生態的宏觀調控以及各地政府生態制度。我國應該加強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調控,出臺更多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把經濟以及社會發展成果投入到保護生態環境中去,社會應該不斷完善、健全經濟管理制度,加強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大降低對生態的危害。各個地方政府應該制定一個符合當地需求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促進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加強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對于一些資源要進行有效的再利用,做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經濟保護宏觀上需要國家與政府相互幫助才能有效完成,而且二者要相互監督,達到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

(二)區域政府應該用經濟調控手段以及先進科技保護生態環境?,F如今的生態問題,最主要的罪魁禍首就是各個企業,企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破壞了區域生態環境,而生態環境更是影響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對環境的破壞應該間接成為各個企業的生產成本,但是這些問題卻是由社會來背負。所以,政府應該針對一些高污染企業,進行對企業成本調控,讓生態成為企業的內部成本。對于一些破壞生態平衡的企業,政府應該通過政策提高企業賦稅,作為生態環境補償。

(三)建立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要想保證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一個好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當地政府應該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社會不僅是需要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同時也需要與區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使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在生態環境承受之內,生態環境能夠有效凈化。而且生態環境協調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企業不應該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長遠發展。

(四)加強區域保護生態環境微觀化,提高對企業的監督力度。想要從根本上緩解區域生態問題,政府應該將區域環境保護微觀化,對各個企業進行嚴格管理及監控。把環境破壞列入法律的范疇之中,對于環境問題要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把法律政策落實到各個企業之中,讓企業每個生產環節都要考慮到環境保護的問題,加強企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由于每個企業的生產側重點不同,使得企業對生態環境的需求不同,當地政府應該結合當地情況,制定一個符合當地發展的生態保護政策與標準,對于生態資源的擷取要適度,鼓勵當地人民對企業的監督,讓企業的生產過程更加透明化。

(五)提高區域人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對區域生態的破壞不僅是企業這一部分,社會公眾也有推卸不了的責任,人們在享受著科技帶來的成果的同時,環境保護意識卻沒有絲毫提高。各個區域政府應該大力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公眾應該做到環境保護從我做起,在享受自然給我們帶來美好生活的同時,做到對自然的保護,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

三、結語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生態自然所提供的資源,人類社會發展不應建立在破壞生態環境之上,要真正地做到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國家及政府應該加大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的法律力度,利用人類最新的科技成果投入到自然保護中去,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第11篇

    一、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指標體系的建立

    本文根據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各自發展的特點,根據數據的易得性、連續性和指標的可操作性,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構建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二者耦合協調度指標體系(見表1),數據摘自2005—2011年《新疆統計年鑒》。

    (二)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及協調發展度評價模型

    本文借鑒物理學中的容量耦合系數模型,推動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互相作用耦合模型④,即:

    ,上式中,C 為兩個系統的耦合度,C ∈[0,1]。a為生態環境綜合指標,b為旅游經濟綜合指標。C 值越小,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關聯系越小,趨向于向無序混亂方向發展,處于不協調狀態; C值越大,系統之間相關聯系越大,趨向于向有序良性方向發展。但是,為了更精確的反應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關性,本文借鑒相應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出協調發展度D,進行實證分析,見下式。

    , T=ma+mb

    上式中,D為耦合協調度,C是耦合度,T是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綜合發展指數,m和n是待定系數,經討論,我們將m,n均取值為0.5。為了方便判定新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程度,本文特引用協調發展度級別及劃分標準如表2⑥。(以T代表旅游經濟系統,E代表生態環境系統)

    二、結果分析

    由計算可得2005—2010年新疆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綜合發展指數a、b及耦合協調度D,劃分標準如下:在D值為0.1—0.19時為嚴重失調衰退類;在0.2—0.29時為中度失調衰退類,在0.3—0.39時為輕度失調衰退類,在0.4—0.49時為瀕臨失調衰退類,各分三種情況:①a>b為T損益型;②a=b為T和E共損型;③a<b為E損益型。在D值為0.5—0.59時為勉強協調發展類,在0.6—0.69時為初級協調發展類,在0.7—0.79時中級協調發展類,在0.8—0.89時為良好協調發展類,在0.9—1.0時為優質協調發展類,各分三種情況:①a>b為T滯后型;②a=b為T和E同步型;③a<b為E滯后型。

    下文對新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現狀及關系的具體分析。

    (一)新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綜合發展水平

    從旅游方面看:從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旅游經濟評價指數 b由2005年的 0.04上升到 2010年的 0.60,旅游經濟的 5項指標中,都實現了正增長,國際旅游人數由最初的331145人增長到1065261人,年均增長率為36.95% ; 國際旅游收入由 10008.9萬美元增長到36844萬美元; 新疆的旅游社總數由378個上升到462個。旅游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良好,同時旅游業的基礎產業發展也都取得了較大進展。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旅游在2005—2010六年的發展中發生過兩次重大衰退,分別由2008 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和2009年新疆的“七五”事件所引發。 說明危機事件對旅游經濟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對其發展有較大的抑制作用。但是, 由于旅游經濟發展的彈性系數較大,旅游經濟的恢復力很強。從2010年旅游經濟評價指數b的快速反彈可以看出,“七五”解決后, 旅游經濟又呈現一個增長勢頭。同時,我們還須清醒的認識到,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對經濟來說是把雙刃劍,利用好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可以帶動以旅游為時尚引領的新型經濟, 但是, 如果忽視了環境的重要性則會適得其反, 環境的破壞必然會造成相應程度的經濟損失。

    從生態環境方面看:新疆生態環境總體呈上升趨勢,環境綜合發展指數a由2005年的0.38增長到2010年的0.59。但是,2006年,2008年,2010年這三年有所下降。這是由于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擴容,能耗的增加,環境治理設施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區城區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兩項指標的排放較前一年有所增加。但是政府做出的一些實質性措施明顯的改善了新疆的環境質量。例如:烏魯木齊的“藍天計劃”讓烏魯木齊擁有更多的晴天天數;新疆跨國界河流環境保護工作座談會在烏魯木齊召開進一步強調了河流保護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新疆環保和交通部門聯手,杜絕公路施工破壞生態能更好的防止人為破壞生態行為的發生;學習貫徹十精神,為做好我區排污費征收工作等環保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新疆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評價

    由表2可知, 2005—2010年D由中度失調晉升為勉強協調, 同時C的持續上升說明新疆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之間有密切的耦合互動關系,兩大系統趨向于向良性狀態發展。由于城市旅游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各自發展水平等級lunwen.1kejiAN.com的不同, 可將每個耦合協調度類別再分為 3 種類型:a< b, E滯后型;a= b, T與E同步型; a> b,T滯后型。由表2可以看出, 新疆旅游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度出現轉變, 大致分為 3個階段:( 2005—2006年)中度失調衰退類經濟損益型, T滯后;( 2007—2009 年) 輕度失調衰退類經濟損益型,T滯后;2010年勉強協調發展類環境滯后型,E滯后。說明早期新疆經濟落后對于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不大,相比較而言,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很少。但從2009年開始,新疆旅游經濟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旅游業的井噴式發展對新疆脆弱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破壞,導致環境的滯后。

    三、結論與討論

    2005—2010年新疆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的綜合發展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但2008—2009年有所下降,耦合協調等級由2005年的中等失調到2010年的勉強協調。這說明新疆的生態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呈良性的正向發展。取得此進步,源于新疆對旅游和生態環境的建設。因此,要想做到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的協調發展,就必須在進行旅游規劃時,“因地制宜”根據旅游目的地的特殊環境規劃。在設計旅游產品時,突破傳統的旅游產品觀念,設計體驗型旅游產品,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根據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耦合作用機理, 二者主要存在兩種基礎作用:一是生態環境承載并約束旅游經濟的發展; 二是旅游經濟促進并脅迫生態環境的建設。就新疆的實際情況看, 二者的協調度呈總體上升趨勢, 旅游資源的開發通常會改變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 從空間和時間上來看地區的環境也需要適應旅游發展差異而不斷調整, 使地區生態環境的作用發揮最大效益。這就是旅游發展脅迫地區環境時空格局的調整。新疆的實際情況反映出, 我們現階段應加強旅游對生態環境的協同效應, 才能使得旅游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同時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改變—修復—再改變—再修復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①宋進喜,王伯鐸,李懷恩. 西安市旅游開發的環境效應及環境整治建設[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2(6):683—686

    ②崔峰. 上海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5):64—69

    ③王輝,林建國,姜斌.大連市旅游與環境協調發展度分析[J].海洋環境科學,2006,25(1):84—87

    ④龐聞,馬耀峰.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關系及協調發展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1(6):2—3

    ⑤余華銀,李超,黃萍.熵值法在EXCEL中的VBA實現[J].統計教育,2004,(3):12—13

第12篇

摘 要: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如何實現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將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核心議題.本文以長江經濟帶的36個城市為研究對象,從生態環境壓力、狀態、恢復潛力三個維度出發構建生態環境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熵權綜合評價模型,對各城市生態環境健康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長江經濟帶城市生態環境水平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長江下游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指數整體高于長江中游和上游.根據長江沿江36個城市生態環境各指標的差異,借助PCA排序對其進行分類,將36個城市大致分為六大類型.最后,利用相關分析探討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壓力、狀態、恢復潛力等指標的關聯性,了解城鎮化背景下長江經濟帶城市生態環境水平的差異,結果表明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壓力呈現指數曲線變化;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城市間生態環境與城鎮化的耦合特征不同.

關鍵詞:生態環境健康;綜合評價;PCA分析;城鎮化;長江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X826 文獻標識碼:A

Eco-Environment Health Assessment of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in Economic Zone Based on Urbanization Approach

WANG Xu-xi1,2, PENG Li1, SU Chun-jiang1, MA Yu-xiang1,3, XU Ding-de1,2

(1.Chengdu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engdu,

Sichuana 610041,China; 2.Univ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3.Sichua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ater, Chengdu,Sichuan 610045,China)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how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will be the central top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36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were studied, three indices were selected to build an eco-environment health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pressure, status and restoration potentia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 entropy-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comprehensively assess the eco-environment health of each cit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co-environment level of 36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has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 and the synthetic index of environment of the cities o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higher than those o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various eco-environment indices of 36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the 36 cities are divided into six types with the PCA ordination. Finally, the stud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pressure, status, restoration potentia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understand the eco-environment level differences of 36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wit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pressure exhibit exponential curve and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of cities o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differe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禾县| 丰县| 江西省| 密云县| 三台县| 通州市| 云浮市| 广西| 无为县| 资源县| 高清| 金湖县| 江阴市| 垦利县| 玉溪市| 湾仔区| 本溪市| 凤阳县| 南部县| 东乡族自治县| 玉溪市| 崇左市| 泸溪县| 巴彦淖尔市| 永川市| 尉氏县| 长岛县| 苏尼特右旗| 鱼台县| 邵阳县| 长沙县| 横峰县| 安达市| 根河市| 玛曲县| 临邑县| 无极县| 靖州| 长沙市| 泽州县| 柏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