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業管理論文

農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2 05:19: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管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業管理論文

第1篇

2000年12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正式了《國際會計準則第41號—農業》(以下簡稱IAS41),已于2003年生效。IAS41的得到了一些國家、地區的好評和積極響應。借鑒IAS41,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規范與農業活動相關的生物資產和農產品以及農業企業社會性收支的會計核算辦法近日即將由財政部正式。但是,對于同樣與農業活動相關的土地(已列為固定資產)、灘涂等稀缺自然資源的會計處理,由于不適用于辦法所規定的范圍而未能對其作出規范。作為資源性資產的土地是農業活動不可或缺的,是農業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于依法保護國有農場土地合法權益意見的通知》([2001]8號)強調指出,國有農場的土地是國有農場經濟發展的基本生產資料,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2年12月制定的農業企業財務會計制度雖然將農業企業使用的土地明確為固定資產,但囿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對其會計處理、列報和披露,均未能作出規定,因而只能在賬外造冊登記,即仍然未能完全擺脫傳統自然資源價值觀的影響,因而未能將土地資源的價值量化并真正上升到資源性資產的階段。顯然,時至今日,現行農業財務會計制度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的處理,已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黨的十六大強調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因此,在我國不同所有制的農業企業即將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專業核算辦法之后,借鑒國內外資源資產理論研究成果,按照我國有關法規的要求,盡快制定《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資源性資產(探討)》(以下簡稱探討辦法),采取資產化方式來經營和管理自然資源,使自然資源從實物管理過渡到價值管理;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的會計處理、列報和披露作出規范,從會計核算制度的層面上防止土地等國有資源資產的流失,就顯得十分迫切??梢哉f,這也是首先在農口將資源性資產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的一次創新性的嘗試。但是,探討辦法的制定,既涉及資源資產理論和會計技術問題,也涉及相關的法規問題,尤其是現行的《土地管理法》正在擬議修改中,所以,必須廣泛征求意見,使之切合我國各地農業企業的實際情況,更具有合規性和可操作性。

二、資源性資產的定義

要制定好一項會計核算辦法,首先要對辦法所依賴的基礎性概念作出科學、準確而明晰的定義,并從經濟學、會計學的角度給以界定。探討辦法應該遵循《企業會計制度》和生物資產辦法的有關規定,需要作出補充界定的只是“資源性資產”這一概念。在探討辦法中我們擬將“資源性資產”定義為:指農業活動所涉及的具有稀缺性和不可移動性的人工開發自然生成物,包括土地資源資產、農田水利資源資產、其他農業資源資產等。

這里我們先把這一擬定的定義與生物資產辦法中的生物資產定義作一比較。該辦法將“生物資產”定義為:“農業活動所涉及的活的動物或植物。”而“資源性資產”,則是指“農業活動所涉及的……人工開發自然生成物”。這樣下定義,與“生物資產”概念一樣,首先,抓住了資源性資產的本質物征,是人類勞動參與的天然形成的自然資源,比如,大自然恩賜的土地須經過開墾才能成為農用地。其次,從經濟學、會計學的角度,將其限定在農業活動范圍內,即既將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等明顯非農業活動適用的資源性資產排除在外;也將不須對其進行生物轉化管理(指人為提供營養、濕度、溫度和光照等條件,促成或加強轉化的發生)的天然生物及其衍生自然物,即雖屬于自然生成物但不屬于農業活動范圍內的森林資源(包括林區內的森林、林內動植物以及森林環境等)排除在外,同時,也為“森林資源資產會計核算辦法”的制定留下了空間。再次,自然生成物屬于有形資產,這樣定義也就把通過國家出讓、補地價方式取得或通過市場交易取得以及接受投資者投入等作為無形資產入賬的有一定使用期限的土地使用權排除在資源性資產之外。

再看這一定義對“自然生成物”的兩個限制性定語,首先是“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資源成為資產的必要條件,比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太陽能等資源,顯然不能成為資產;而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的土地資源就可能轉化為資產。其次,“不可移動性”將農業活動不可或缺的、同屬自然生成物的水資源資產也排除在外,因為水資源具有流動性。

總之,我們設想這樣定義,既能揭示農業活動所涉及的資源性資產的本質特征,又將其限定在土地資源資產、農田水利資源資產和其他符合條件的農業資源資產的范圍之內。

但是,這一定義是否與《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以下簡稱固定資產準則)的有關規定存在交叉甚至重復的情況呢?不錯,《企業會計制度》和固定資產準則的有關規定都涉及到土地,但上述制度和準則都僅在固定資產折舊的有關表述中提到了土地,并規定:按規定單獨估價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不計提折舊?!镀髽I會計制度講解》在固定資產的分類中也提到土地,并指出:土地,主要是指已經估價單獨入賬的土地。因征地而支付的補償費,應計入與土地有關房屋、建筑物的價值內,不單獨作為土地價值入賬??梢?,《企業會計制度》和固定資產準則所提到的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一般指已估價入賬的建設用地或擬改變土地用途的農用地;而探討辦法所要對其會計處理作出規范的土地,是指按現行農業企業財務會計制度規定,僅造冊登記而未入賬且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即農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探討辦法所要對其會計處理作出規范的土地資源資產,在我國現行的會計核算制度體系中,與《企業會計制度》和固定資產準則的有關規定,并不存在交叉或重復的情況。

按照擬定的資源性資產的定義,資源性資產一般包括農用地、水庫、水渠、已開發用于養殖的灘涂等;至于濕地,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看,應強調其生態價值與環境價值,不宜將其開發列為其他農業資源性資產。對于國有農場目前賬外的防護林等人工林資產,有的同志主張也應作為資源性資產入賬,但考慮到因其非屬人工開發自然生成物而符合生物資產的定義,故應適用于生物資產辦法。此外,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租賃》的有關規定,涉農企業向國有農場或農民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農用地也不能列入資源性資產。至于農業企業建設的機井、水泥曬場、養殖池、公路、橋梁、輸變電線路等,因其不符合資源性資產的定義,可按照《企業會計制度》和固定資產準則或社會性收支辦法的有關規定處理。

應該強調的是,列入資源性資產的土地必須是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向當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并完成了土地確權與登記、發證工作的農用地。

三、資源性資產的會計處理

資源性資產的會計處理擬分別從確認、初始計量、后續支出、折舊、處置、減值準備、會計科目等方面予以表述。

1.資源性資產的確認

資源性資產應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才能予以確認:因過去事項而由企業所控制;與該資產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該資產的入賬價格能夠可靠地計量。

確認的第一個條件,之所以不提“由企業擁有或控制”,而僅提“由企業控制”,是因為企業擁有,一般是指企業擁有該項資源的所有權,但國家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我國的資源產權采用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二元結構的公有資源產權制度。如《土地管理法》規定,我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因此,農業企業,如國有農場,對土地的實際控制,體現在依法確認其國有土地使用權并據以獲取經濟利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以下簡稱《框架》)指出:在確定資產的存在時,所有權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企業控制了得自不動產的利益,則該項不動產就是一項資產。再者,“控制”這一概念的外延比較寬廣,在這里,可以涵蓋了“擁有”,因此,《框架》在闡述資產的定義時,也是僅提“由企業控制的”。同時,明確必須“由企業控制”,對于自然資源來說,強調對其產生利益的控制,也是資源轉化為資產的必要條件。因為,資源如果沒有特定主體控制,比如太陽能、空氣,是無人控制的共享品,顯然,這樣的自然資源也就不可能轉化為資源性資產。

資源性資產確認的第二個條件,是與一般會計學上所說的資產確認共性的條件,不需贅述。至于第三個條件,由于國有農業企業使用的農用地,通常都是通過行政劃撥方式依法無償取得的,因而其入賬價格如何可靠地計量,既是資源轉化為資源性資產必須解決的難題,也是探討辦法會計處理的難點,以下將在初始計量部分進行探討。

2.資源性資產的初始計量

作為自然生成物的資源性資產的計量,與一般會計學上所說的資產的計量不同,由于其稀缺性、非交易性,其計量有一套特殊的方法體系,理論界往往采用收益還原法、成本法、市場價格法、剩余法等基本方法對其價值評估,或構建邊際機會成本模型和模糊數學模型等數學模型的方法對其價值計量;此外,對于單純性資源,如土地資源的價格,理論上還可以采用馬克思的地租資本化價格法,即: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但是,上述理論評估、計量方法,大部分還只局限于學術交流階段,認知程度較低,距離可實用性還有相當的差距,這也正是將資源性資產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的困難所在。

我們認為,對于資源性資產的初始計量,既要考慮資源性資產的特點,更要從我國國情出發,遵循相關的法規。如對于資源性資產中的土地,根據我國土地管理的法規,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交易,因而土地使用權存在市場價格;而法律規定不準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因而土地不存在市場價格。那么,應如何確定農業企業通過行政劃撥取得農用地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呢?由于土地資源資產入賬后將在資產負債表上作為資產列示,因此,在確定土地資源資產的入賬價格時,就應該考慮到因國家建設(如國家修建高速公路)的需要,農業企業使用的國有土地經批準可能會被“征用”(即指國家收回土地使用權;對于國有農場歷史上場隊合并或以場帶社并進來或帶進來原屬于集體所有的土地,“征用”則是指土地由集體所有轉化為國家所有),此時須將其從資產負債表中注銷,并將處置而形成的利得或損失,在利潤表中確認為收益或費用。顯然,土地資源資產的初始計量不可能按照土地中介服務機構對土地(使用權)的評估價入賬,也不能采用上述理論界對資源資產評估或計量的結果作為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但是,我們注意到,農業企業使用的國有土地被征用時,可按照有關法規的規定得到相應的土地補償費。如《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規定:經批準使用國有農、林、牧、漁場的土地,……應當根據原使用單位的投入情況,按不高于征用集體所有土地的同類土地補償費的標準給以適當補償。依照上述法規,我們設想,土地資源資產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可以參照《土地管理法》和各省、市(自治區)實施土地管理法辦法關于征用農業企業土地時應給以補償的標準確定。我們認為,對于土地資源資產,采用征地時的土地補償費作為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既具有可實用性、可操作性,又具有充分的法規依據;而且,在理論界,這也是得到認同的。

至于土地資源資產以外的其他資源性資產,可按其建設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全部支出,如水庫建設的支出,灘涂開發修建擋潮閘等支出作為初始計量的入賬成本;其所占用的農田水利用地和養殖水面另按土地資源資產確認和計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土地以外其他資源資產自然生成物部分的價值。為了與現行農業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相銜接,1993年以前建設的水庫、水渠,因其實際成本難以可靠地計量,宜仍按現行制度有關規定處理。

3.資源性資產的后續支出

與資源性資產有關的后續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業的經濟利益超過了原先的估計,如因對低產田改造提高了土地的肥力、使其單位面積產量有實質性提高,或者因水庫的擴建增大庫容而改善了農業的水利條件、增加了旱澇保收的農田面積,則應將這些后續支出資本化,增加該項資產的賬面價值。此外的任何后續支出都應該費用化,在發生的當期確認為費用。

這里之所以未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IAS16改進后對初始成本和后續支出運用單一確認原則的做法,主要是考慮到遵循固定資產準則的相關提法,同時這樣規定也更適應資源性資產后續支出的特點。

4.資源性資產的折舊

理論界對資源性資產的價值及其服務功能的補償稱為折補?!八^資源性折補是指為了維持資源資產開發利用功能恒定而進行的價值、技術等方式的補償”(姜文來等,2003)。對于農業企業資源性資產中的土地資源資產,從其特性來看,雖然具有質量的可變性,但從其可永續利用的自然屬性看,通常具有無限的使用期,且只要利用得當,可以使其“資源資產開發利用功能恒定”;從有關法律規定看,國有農業企業的農用地,其使用也不存在期限。因此,土地資源資產可不計提折舊。

土地資源資產以外的其他資源資產,由于其初始計量的入賬價值是按其建設過程的實際成本,因此應當對其計提折舊,折舊方法可采用固定資產準則所允許的年限平均法等折舊方法。

5.資源性資產的處置

資源性資產轉讓、報廢、毀損,或由于國家建設需要被征用時,應將其從資產負債表中注銷,并將處置收入,包括企業獲取的征地補償費等補償收入(在補償成為應收款項的期間)扣除其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后的差額作為損失或利得計入當期損益;同時,將與劃出土地資源資產對應的土地資源資本轉入其他資本公積。

后續支出已資本化的農用地在被征用時,其資本化價值應體現在據以計算該幅農用地征用補償費平均年產值的相應增加值上。

6.資源性資產是否計提減值準備問題

考慮到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以及我國法律關于“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不準買賣土地等有關規定,資源性資產中的土地資源資產不計提減值準備;其他資源性資產,由于其可收回金額在現階段難以可靠地計量,也擬不計提減值準備。

7.資源性資產核算的會計科目及賬務處理

為了規范資源性資產的會計核算,擬增設“資源性資產”,“資源性資產折舊”“資源性資本”三個一級科目,分別核算各類資源性資產的原價、折舊和土地資源資產的資本來源。同時,在“資源性資產”科目下設置“土地資源資產”、“農田水利資源資產”、“其他農業資源資產”等三個二級科目,分別核算土地資源資產、農田水利資源資產、其他農業資源資產的原價;在“資源性資本”科目下設置“土地資源資本”二級科目,專項核算土地資源資產入賬價值形成的國家權益,以明晰土地資源資產的國有產權。土地資源資產初始計量入賬時借記“資源性資產—土地資源資產”科目,貸記“資源性資本—土地資源資本”科目;處置時借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貸記“資源性資產—土地資源資產”科目,同時借記“資源性資本—土地資源資本”科目、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土地資源資產以外的其他資源資產,其資本來源仍然在原有的所有者權益科目核算。

四、資源性資產的列報和披露

農業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和會計報表附注中列示和披露下列與資源性資產有關的信息。

第2篇

明代華北農業的粗放經營

華北地區的二年三熟制,有人認為出現于兩漢,形成于后魏[1]。也有人認為始于唐代,但到明清時期才形成一種基本的耕作制度[2]。其實,直到明末清初,二年三熟制始終未能成為華北的種植制度的主要形式。王象晉在《群芳譜》中說:“凡田,來年擬種稻者,可種麥。擬種棉者,勿種,……若人稠地狹,萬不得已,可種大麥、裸麥,仍以糞壅力補之,決不可種小麥。”很明顯,能夠種植水稻、棉花的地區,是華北平原氣候、水利條件較好的地帶。然而據王象晉所說,二年三熟制尚不普遍,其實行的障礙是肥料問題。

華北地區的自然條件遠比南方差,農民很難以自己的土地以外獲得草木灰、河泥等肥料。而華北的社會條件—商業性農業不發達和作物收益性低,又限制了人們購買肥料使用的可能。因此,為了解決肥料問題,北方農民創始了綠肥作物與糧食作物的套種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指出:“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胡麻次之,率皆五六月中驥種。七月八月犁掩殺之。為春谷田,則畝收十石。”可見,在那時為了解決肥料問題,是以犧牲一熟為代價的。

華北地區實現二年三熟的另一個障礙是勞動力問題。這一問題可從明代耿蔭樓在農書《國脈民天》中提出的“親田法”得到說明。耿蔭樓在天啟、崇禎年間在山東臨淄、壽光做知縣,他認為:“青齊地寬農惰,種廣收微?!惫⑹a樓還認為,一戶人家是種不了百畝耕地的。耕作時,應把其中的八十畝照粗放經營方式耕種,其余二十畝則精耕細作。如果年成豐穩,這二十畝的收獲必比粗放經營的八十畝高出數倍。據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引王家賓《青州府志序》,青州的民戶三十萬,耕地為十三萬六千頃,以戶量地每戶平均45畝。青州在明代是人均耕地面積較少的地區。以萬歷六年(1578)為例,北直隸每戶平均耕地為115.79畝。河北與北直隸接近,為117.14畝。山東為45畝[3]。這些省的戶均耕地面積都或等于或超過青州,自然都屬于“種廣收微”的粗放經營之列,是不可能普遍實行二年三熟制的種植制度的。

此外,從人地關系的發展來看,當農民還有大量墾殖荒地的可能性時,是不會以實現二年三熟來提高復種指數的,而明代的情況正是這樣。據《天下郡國利病書》轉述明末一河南地方官的話說,河南各府中開封、汝寧、歸德、南陽等府,明初因荒蕪嚴重,稅糧最輕,經過多年墾辟,“各府之荒蕪,皆盡開墾”。北直隸各府的土地,根據《畿輔通志》卷三十二畝賦志所載數字累計,萬歷年間實丈畝數是492,564頃。比弘治十五年凈增222,859頃,增長了八成[4]。山東各府耕地增長的全面情況資料不足,從兗州、東昌兩府看,其耕地的增長亦屬可觀。兗州府轄濟寧州,舊額糧地4000余頃,嘉靖二十四年丈量后,增加三倍[5]。鄆城縣耕地增長,根據崇禎年間縣志記載,嘉靖年間耕地竟是明初的十二倍[6]。華北地區耕地面積增長如此之速,而未墾荒地尚多。嘉靖《山東通志·風俗篇》說,明朝“承平百余年,休養生息,濟、東、兗頗稱殷庶,而登萊二郡、沂濟以南土曠人稀,一望尚多荒落。”說明華北地區墾殖的潛力還是很大的,較多的勞動力流向墾荒,必然使原有耕地勞動力更加不足,只能實行粗放經營,根本談不上實行二年三熟的種植制度,提高復種指數。

[1]萬國鼎:《農史文獻中所見的農作制》,《中國農報》,1962年第2期。

[2]閔宗殿、董凱忱、陳文華:《中國農業技術發展簡史》第109頁。

[3]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乙表32,明洪武、弘治、萬歷三朝每戶每口平均畝地數。

[4]從翰香:《十四世紀后期至十六世紀末華北平原農村經濟的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3期。

[5]從翰香:《十四世紀后期至十六世紀末華北平原農村經濟的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3期。

[6]從翰香:《十四世紀后期至十六世紀末華北平原農村經濟的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3期。

清代二年三熟制的發展

雍乾之際,二年三熟制開始在華北發展起來。至乾隆中期,二年三熟制在華北已較為普遍。在《憲廟朱批諭旨》中有大量關于直隸、河南、山東“收獲之地布種二麥”以及“麥收之地……耕犁布種晚谷秋豆”[1]的記載。二年三熟制得以在清展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種麥的普及。由于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北方冬季能夠在田間越冬的作物主要是小麥。所以,在二年三熟制復種組合中不能不以小麥為主作物,然而再根據麥收之后積溫的多少與生長期的長短來搭配其他作物。因此,華北二年三熟制的普及程度也就取決于種麥的普遍程度。雍正乾隆年間,華北各省大力提倡種麥,如“直隸各州縣凡高阜之處以及次等洼地悉皆播種冬麥,比舊甚廣,滋長發生,青蔥遍野?!盵2]順德、廣平、大名三府州縣“種二麥者十居八九”[3]。“東省農務麥田最關緊要”,“各屬種麥甚廣”[4]。至于河南,“產量唯二麥為最廣”[5]。清政府鼓勵農民種麥,是和推廣二年三熟制聯系在一起的。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司農司奏請飭令地方官查明瘠薄地畝只令種麥時,遭到了乾隆皇帝的駁斥:“地脈肥瘠不同,其播種所宜應聽農民相地土之宜自為布種,可兩熟者,農夫必不甘只令一熟,其只可一熟者,亦不能強之再種”[6]。這也從側面說明當時推行二年三熟制已經相當徹底了。

其二是肥料問題的解決。為了解決肥料不足與二年三熟制的矛盾,北方農民采用了以糞肥代替綠肥的辦法。糞肥的應用同人口的數字成正比。珀金斯在《中國農業的發展(1768-1968)》一書中曾指出:“在明代后期,浙江北部嘉興府施到地里的糞肥,恰好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華南的同一數值相同。那時候,該府人地比率也與三十年代整個華南的人地比率大致相同,大概在人口稀少地區,施用糞肥的數量要少得多。”《致富奇書廣集》曾說“北方不能用(人糞尿)”,實際上是由于清初北方地廣人稀,而人糞尿來源不足,才得不到相應的重視。這種情況到清代中期才大為改觀。十八世紀刊行的北方農書《知本提綱》把肥料分為十類,把人糞歸入好的肥料中的第一等,而把綠肥歸為一般的最下等。當時山東農書《農圃便覽》也有“人糞為上”的提法,可見,這時人糞已取代了綠肥的地位。北方農民還大力飼養畜力牽引大型化所必須的耕畜和中小家畜,以此來獲得大量的畜肥。我們從康熙末年行刊的《教稼書》中可以了解到,山東的富盛之家,每年都可以從鋪滿地磚、深達丈余的大肥料坑中生產出大量被稱作“池發糞”的肥料,隨著耕畜比例的提高,家畜所具有的肥源性質就更明顯了。養豬也大量地發展起來。據蒲松齡《農桑經》可以看出當時山東流行地主強迫佃農養豬以取得肥料的作法。畜肥的增加和隨著人口增加而來的人糞的增加,解決了華北肥源不足的問題,使華北的二年三熟制迅速發展起來。

其三是人口的壓力。清代的人口問題自康雍之際已見端倪,但真正因人口問題而造成經濟壓力,還是在乾隆以后。從雍正二年至乾隆十八年,直隸人口由3406843人激增至9374217人,凈增175.16%;山東人口由2278305人激增至12769872人,凈增460.50%;河南人口由204917人激增至7114346人,凈增247.14%;而人均耕地卻分別降至7.01畝、7.6畝和10.16畝[7]。人口的激增和人均耕地的劇減造成了糧食供給不足,糧價不斷上漲,驅使農民大量開墾荒地。但是,靠墾荒來增加耕地的可能性必定是有限的,因而進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就成為減緩人地矛盾的有力措施。另一方面,人均耕地的減少也為實行二年三熟制準備了充足的勞動力條件。顧炎武在《日知錄集注》水田注中說:“一夫之力,可耕旱地三十畝?!逼阉升g著的《農桑經》也說:“大約春秋田三十畝,必用一人?!币鼤辉凇毒搓愞r桑四務疏》[8]中以此作為精耕細作、兼收倍獲的標準。按每戶七口二丁計算,至此,直隸、山東、河南都達到和接近了這個水平。二年三熟制正是在這一時期迅速發展起來。

[1]雍正十二年五月十九日山東巡撫岳睿奏折,《憲廟朱批諭旨》第15函,第5冊,第32頁。

[2]《憲廟朱批諭旨》第13函,第6冊,第10頁。

[3]同上,第12函,第3冊,第3頁。

[4]同上,第15函,第5冊,第32頁。

[5]尹會一:《尹少宰奏議》卷2,第20頁。

[6]《大清高宗純皇帝圣訓》卷211,第9頁。

[7]《清朝文獻通考》卷4,回賦4《田賦之制》卷19,戶口1。

[8]尹會一:《尹少宰奏議》卷2,第11頁。

二年三熟制的分布及作物搭配

雍乾之際,華北平原三省已普及了二年三熟制,但因省而異,普及的程度及搭配的作物又有所不同。河南除最南部一直是實行一年兩熟制外,其余地區普遍實行二年三熟制。即春末種高粱或棉花,秋后種麥,來年麥收后種豆或晚谷,周而復始。在作物中,除小麥外,“高粱為盛”,這是因為河南地屬平原,夏季多雨易澇,“唯高粱質粗而桿長,較他谷為耐水,故種植者廣”[1]。又因為黃河流經河南,兩岸堤長工險,每年搶險都用秫秸(高粱桿),向民間征用較多,因此農民普遍種植高粱,再次是小米和棉花。山東二年三熟制也很普及?!捌碌兀ㄋ字^平壤為坡地)二年三熟……,初次種麥,麥后種豆,豆后種蜀黍、谷子、黍稷等。澇地(俗謂污下之地為澇地)二年三收,亦如坡地,唯大秋概種子……,麥后亦種豆”[2]。作物除小麥外,以豆為多,其次是谷子、子、禾稷等。麥后種豆非常普遍。在蒲松齡(山東淄川人)在康熙四十四年所著的《農桑經》和丁宜增(山東青州人)在乾隆二十年所著的《西石梁農圃便覽》中都有“趕雨種豆”,“且割(麥)且種”的說法。山東種豆較多,一方面是因為清政府征收黑豆以供“京師官兵牧養馬駝需用”,另一方面,是因為山東和江南相鄰,“青白二豆,向充江省糧食”[3]。河北在華北三省中是農業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地區。這主要是受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影響。一般來說,保定以南太行山東麓平原地區,水土條件較好,而“農工亦周到”。其他地方,特別是河間、天津、順天、水平等府,地土多瘠硬或沙堿,“農工亦茍簡”。所以不同地區之間單產高低很懸殊。南部地區較高,北部地區則處于低而不穩的水平。如河間府河間縣,“地鮮膏腴,竭終歲之力,收入頗寡,履畝但得五六斗,七八斗即慶有年矣”[4]。永平府灤州“不知水利,旱澇皆聽于天,計豐歲所收,每畝不過四五市斗”[5]。至于偏遠的山區,產量更為低下,易州廣昌縣在七月即已降霜,該地主要在清明時種麥、豆和五月種粟等作物,即使是豐年,每畝產量也不滿一斗[6]。由于河北北部地區天氣較冷,土壤條件差,作物的生長期短,通行是一年一熟。因為特別種麥需肥多,種植期長,產量低,所以種植較少;而雜糧因為生長期短,適應性強,產量較高,種植較多。因此,河北是華北平原三省中二年三熟制普及較差的地區。直到民國時期,二年三熟制尚不完全普及。如三河縣“有一地純種一谷者”[7]。河北的糧食作物有小麥、大麥、谷子、高粱和豆類。其中小麥、谷子占有較大比重。“土俗谷雨種谷,小滿中黍稷”[8]。“麥既登場……,或以種豆或以種禾”[9]。種的禾名叫“六十日還家”,看來是生長期較短的作物,適合當地的氣候條件。

實行二年三熟制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首先,從經營效益來看,二年三熟制是一種輪作制,它使土地肥料的缺乏得到一定程度的補償?!氨狈礁魇?,農產種類極多……,凡是充分利用這些不同作物輪植的地方,上等土地無須多施肥料,便可得到很好的收獲”[10]。在河南、山東的二年三熟地區,其基本輪作復種方式是:麥—豆—秋雜,這是豆類作物與谷類作物的輪作復種。在這種二年三熟的輪作周期中,安排一季夏大豆,對維持土壤氮素平衡,保證輪作周期糧食的總收量來說,起到了良好作用。因大豆有強大的固氮能力,據文獻記載,通過種植大豆能為每畝土壤積累氮素20斤,相當于硫酸銨100斤,或粗肥1萬斤。但大豆成熟期晚,不宜直接種麥,經冬閑之后,加強土壤養分的礦化作用,然后種植春谷或高粱,能夠增加產量,而且,二年三熟制是以小麥為主作物的,“通常麥價高于粗糧價格一倍”[11],經濟效益遠較單種雜糧為優。同年,還可以種高粱、豆類、谷子,解決飼料、燃料等問題。

其次,從勞動效益來看,實行二年三熟制的地區勞動期較長。從蒲松齡的《農桑經》和丁宜增的《西石梁農圃便覽》來看,勞動期都在十個月左右,一年間的農活分布,是較為平均的。而一年一熟制的地區一年中最忙的時間只有十幾天,農民的剩余勞動時間較多。而且,二年三熟制的輪作換茬方式及其相應的作物布局,可以使春耕秋耕交替進行,使勞動力、肥料得到合理的調劑,便于實行精耕細作。農民通常是把自己的土地分為兩部分輪耕的。雍正十年,河東總督田文鏡在奏折中描述了河南人民把土地分為兩部分輪耕的情況:“豫省民俗大率廣種秋麥,并無余地留種春麥。間有未種秋麥地畝,皆留以播種早黍、早谷、芝麻、高粱等項”[12]。乾隆十年,尹會一在《敬陳農桑四務疏》中也做了類此的描述。直到清末,《清國事情》還介紹了山東煙臺附近兄弟二人“四十畝地分作兩份,輪換耕作”的情況。農民把土地按作物品種分為第一年和第二年的來種植,三月種高粱早谷,五月種豆,八月種宿麥,使播種前后的各種收獲和中耕鋤草工作也都能合理地安排,從春天到秋天就可以不間斷地分配農活了。而且夏季作物收獲期按品種不同而分布在六月大暑天到八月秋分的特點,也有利于農活的平均分配。

[1]尹會一:《尹少宰奏議》卷2,第20頁。

[2]劉貴陽:《說經殘稿,沂水桑麻話》。

[3]馮柳堂:《中國歷代民食政策史》第237頁。

[4]乾隆:《河間縣志》卷3,《風俗》。

[5]嘉慶:《灤州志》卷1,《風俗》。

[6]乾?。骸兑字葜尽肪?0,《風俗》。

[7]《三河縣新志》卷75,第2頁。

[8]《憲廟朱批諭旨》28冊,第71頁。雍正五年四月十五日署理直隸總督宜兆熊、協理直隸總督劉師恕奏折。

[9]王筠:《夏小正正義》第38頁,《叢書集成》1336冊。

[10]《北華捷報》,1883年8月3日,第136-137頁。

[11]景甦、羅侖:《清代山西經營地主的社會性質》,第56頁。

[12]《憲廟朱批諭旨》第11函,第8冊,第43頁。

二年三熟制與華北農業的商業化和集約化

二年三熟制的普及使華北農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首先,自然經濟的農業開始向商業化農業發展。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民能夠生產出更多的商品糧投放市場,并且逐漸地把原來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部分地解放出來,改種經濟作物。據乾隆時編纂的河南《光山縣志》記載,當地農民“終歲所入,口食所余,悉以出糶”,“鄰縣遠方車騾運載不絕于途”[1]。同期的《羅山縣志》也記載“北人糶販步小車驅驢往來如織,日去米不下數百石”[2]。當時還形成了經濟作物產區和糧食作物產區的分工。如“山東臨清州所需糧食,麥、谷由河南販運。秫梁由天津販運”[3]。甚至有些地區,種植糧食作物完全是為了出售,如河南嵩縣人民食粟、麥而不食水稻。但水稻卻在嵩縣大量種植,其原因無疑是“多得緡錢”[4]。糧食的商品化還表現在踩曲造酒上?!昂幽纤胤Q產麥之區,遂有山西富商大賈挾其厚資乘麥收價賤時在于馬頭集鎮廣收麥石,開坊踩曲。每商自數十萬以至數百萬塊不等”,“耗麥奚啻數千萬石”[5]。乾隆初年,圍繞著禁曲還是開禁在朝廷上引起一場爭論。由于農民手中的余糧必然要找到出路,清廷禁而不止,終于被迫宣布在乾隆三年開禁。

農民不種糧食,改種經濟作物,一方面是因為手中有了余糧,另一方面是受市場價格的影響。如棉花價格高,“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因此農民種植較多。乾隆年間,棉紡業發達的松江,部分原料販自山東、河南[6]。直隸種棉,比山東、河南稍晚,但到乾隆年間,已相當普遍。直隸的冀、趙、深、定諸州“栽培棉花者十之八九”[7]。種煙之利,因“倍于百蔬,五倍于五谷”[8],種植更為普遍。山東的濟寧州,雍正年間“膏腴皆為煙所占,而五谷反皆瘠土”[9],州內業煙者六家,“每年買賣至白金二百萬兩”[10]。直隸、河南種煙也很普遍?!按湃松岜局鹉喾N煙葉靛苗,稻田漸減”[11]。河南鄧州“縱橫數十里,皆煙田”[12]。其次,粗放經營的農業開始向集約經營的農業發展。歷史上,華北的農業一直是粗放經營。張士元在《農田議》[13]中曾經勾畫出康熙實年華北農業的輪廓,“逾淮而北過山東直隸之境,則平原曠野,千里荒蕪,雖有種禾黍者,亦少深耕易耨之功,歲收益薄?!币鼤辉谇〕跄晁系摹毒搓愞r桑四務疏》[14]中,也生動地描繪了華北農業的粗放經營景象:“北方地土遼闊,農民唯圖廣種。一夫所耕自七八十畝至百畝不等,意以多種則多收,不知地多則糞土不能厚壅而地力薄矣,工作不能遍及面人事疏矣?!比欢?,這種情況隨著二年三熟制的普及開始發生變化。乾隆中期以后,華北農業出現了集約化傾向。

華北農業的集約經營主要表現在資本集約和勞動力集約上,它是一種把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和活勞動,集中投入較少的土地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經營方式。二年三熟制的普及,使華北的農業進入了良性循環;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的增加,使農民可以把部分原來種糧食的土地改種經濟作物,通過出售剩余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獲得農業資金,還可以用剩余的糧食喂養大型牽引牲畜和其他大小家畜。據乾隆二十年成書的《西石梁農圃便覽》記載,山東省青州府日照縣西石梁村丁宜曾家喂養的大型牽引牲畜和其他大小家畜就為數不少。二年三熟地不僅產量高,而且能生產商品價值高的麥和大豆。據景甦、羅侖的《清代山東經營地主的社會性質》一書,山東省濟南章邱縣東礬硫村太和堂李家就是在乾隆中期種植和出售麥子和大豆而發家的。太和堂在光緒時期,除了飼養十七頭耕畜外,還飼養著四十只豬和一百多只羊。這些家畜每年可產肥五千余車。從同書中引用的樹荊堂畢家的事例也可看到,畢家養有十幾頭牛和一百多只羊。這三家都是地主,種植方式都是高粱、粟—麥—黍、豆—休閑的二年三熟制,都飼養大量的大牲畜和大小家畜,積肥都比較多,經營都非常成功。雖說他們不一定能完全代表華北農民的經營方式,但是,這種大牲畜耕作的資本集約的經濟方式,無疑是當時華北地區占統治地位的經營方式。

華北農業的資本集約和勞動力集約還表現在經濟作物的種植上。如種植煙草,“必擇肥地,用十成糞”[15],每萬株需要“灰糞二三百擔,麩料糞水在外”[16]。山東濟寧州,種植煙草和種包谷的人工費用是四與一之比。“其工力與區田等”[17],種植煙草所需的肥料和勞動力因地區而異。據包世臣的估計,煙草需要六倍于水稻或四倍于旱地作物的肥料;在勞動力方面,也要求是其他作物的十倍多[18]。在河北,還種植著靛藍等經濟作物,也是需要花費大量的勞動力和肥料的。至于棉花為集約經營的經濟作物,更是無庸置疑的。

總之,華北農業的商業化和集約化是以二年三熟制的普及為開端的,二年三熟制促進了華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就此來說,二年三熟制的普及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經濟意義。

[1]乾?。骸豆馍娇h志》卷13,第6頁。

[2]乾?。骸读_山縣志》卷1,26-29頁。

[3]方觀承:《方恪敏公奏議》卷2。

[4]康基淵:《嵩民種田說》,康為乾隆時人,該書作于1765年前后。

[5]尹會一:《尹少宰奏議》卷5,5頁;卷1,21頁。

[6]葉調生:《鷗陂漁話》卷4,引吳偉業:《木棉吟》。

[7]嘉慶:《一統志》卷60,東昌府二。

[8]方觀承:《御制棉花圖》跋語。

[9]方苞:《方望溪全集》,集外文,卷11,《請定經制札子》。

[10]乾隆:《濟寧直隸州志》卷3,臧咸:《種蜀黍記》。

[11]包世臣:《安吳四種》卷6,14頁。

[12]吳邦慶輯:《畿輔河道水利叢書》,《水利營田圖說》,磁州。

[13]杜修昌:《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史略》。

[14]《皇朝經世文編》戶政十一,農政上。

[15]劉貴陽:《說經殘稿》。

[16]《清代文字獄檔·吳其檔輿獻策案》。

第3篇

一、農業環境

1、自然地理條件

從地質構造上看,臨汾、運城盆地都屬于新生代斷陷盆地,其大部分為沖積或湖相沉積平原,有著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早在石器時代,晉南河谷盆地就是先民聚居繁衍、進行經濟文化活動之中心區域之一,在這里較早地發生了農業文明。《漢書·地理志》記載“河東土地平易”,說明了此地區大部分地面平坦,有良好的土壤成分。河東郡四面環山,其上林木眾多。東漢靈帝時為修洛陽宮室,“發太原、河東、狄道諸郡材木……”⑴,可知此時河東境內仍有大量森林分布;朱顯漠分析,河東地區屬于森林—森林草原地帶中的褐色土—塿土及褐色土—重黑壚土亞地帶⑵,這種土壤有機質充分、土質肥沃,適于植物生長。

河東地區的水利資源在漢代亦很豐富,此地區的主要河流有黃河、汾河、涑水、澮水、沁水等等,此外,還有星羅棋布的湖泊澤藪點綴其中。黃河是晉與秦、豫的天然分界,河東郡可謂是環繞于大河之中。漢代黃河在中游區域是平靜的,她為河東人民的生產活動提供了安定的環境和方便的灌溉條件。汾河是黃河中游的第二大支流,雖然今日汾水在枯水期已能徒步而過,但秦漢時期流量充沛,河水清澈,便于航運。漢武帝祭后土,曾乘大型樓船入汾,并作《秋風辭》,其中“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⑶一句,表現了漢代汾河在秋季枯水期還能運載大船的良好水文狀況。關于澮水、涑水和沁水,據《水經注》的記載表明了這三條河在古代也是流量充沛而支流眾多,在河東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史書常以汾涑或汾澮來稱謂河東地區。汾涑流域的湖泊水資源在漢時也是十分可觀。據考,漢代此區域的湖泊有汾河流域的王澤、方澤和太子灘;涑水流域有鹽池、女鹽澤、董澤、濁澤、晉興澤、張澤;沁水流域最著名的湖泊為濩澤,且以澤名縣。⑷這些湖泊不但對河流具有水文調節作用,而且有利于農業生產。但河東郡位于黃土高原之上,屬大陸季風氣候,降雨集中于夏季,土地的水分蒸發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是農業生產中的不利因素,因此抗旱保墑成了農業生產的主題。

2、漢政府在河東郡的農業政策

河東郡在兩漢時都處于京畿地區邊緣,為司隸校尉,是漢廷直轄區域,其政治地位不言而喻。漢代統治者在河東郡設有離宮別館,其中有“蒲阪迎光宮”“蒲阪首山宮”“平陽宮”“安邑宮”“汾陰宮”等⑸?!稘h書·季布傳》記述文帝對河東守季布說“河東吾股肱郡”,一語道破了此郡之重要;特別是武帝時得鼎于汾陰又立后土祠于汾陰雅上⑹,拉開了漢皇帝屢幸河東祠后土的序幕。這樣,“汾陰縣的作用就有很大的改變”,“成為支應封建王朝統治者及其隨從的千乘萬騎頂禮膜拜時停頓的處所”,⑺河東郡也越發地受到漢朝中央的重視。漢朝皇帝每次巡幸河東后,大都要頒布減輕負擔的經濟優惠政策。以漢武帝時期為例:元封四年(公元前113年)“其赦汾陰、夏陽、中都死罪以下,賜三縣及楊氏皆無出今年租賦”;元封六年(公元前111年)祠后土,詔曰:“其赦汾陰殊死以下……”;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祠后土,詔曰:“……其赦汾陰、安邑殊死以下”⑻,以后諸帝巡行河東不一而足,隨后亦屢頒寬大詔令。封建帝王的巡行祭祀活動無疑是勞民傷財,但隨后的詔令又表達了幾層含義:“無出租賦”自不消說是為了減輕民眾的負擔,赦罪釋囚則是為了給當地的農業生產提供充足的勞動力,這一系列政策提高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投入到農業生產。漢武帝時期,“用事者爭言水利”,進行了大量的規模各異的農業水利建設,河東郡守番系實行的“引汾、引河入渠”工程,雖因河流改道而失敗,然在當時“發卒數萬人”。規模不?、汀I轿鞑┪镳^藏有“蒲反田官”量器表明朝廷還在當地專設田官來負責⑽,充分發揮了政府的經濟職能,且工程失敗后,把河東渠田予越人耕種,總算“令少府以為稍人”。東漢安帝元初二年,“詔三輔、河內、河東、上黨、趙國、太原各修理舊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疇”,表現了統治者對河東郡農田水利建設之重視⑾。

二、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漢代是我國北方旱作技術形成的時期,河東郡人民充分地利用了先進生產工具及生產技術,較好解決了旱地農業抗旱保墑保持水土的難題。

1、鐵農具的廣泛使用

《漢書·地理志》說河東“有鹽鐵之饒”,根據史料及近年來的考古資料顯示,此地在漢時有鐵官四處:安邑、皮氏、平陽及絳⑿,河東郡不但貯鐵豐富,冶鐵技術亦十分高超,大量各式鐵農具的冶煉,為當地人民的生產提供了便利。1975年2月,襄汾趙康古城出土了漢代鐵器32件,其中鐵農具有鏵、鏟、镢、鋤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當中的13件鏵,為合范鑄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差不到1厘米,且近似于現在晉南地區農村通常使用的耬鏵,標志著漢代此地鐵農具冶煉的先進水平。⒀九十年代對運城地區夏縣禹王城漢代鑄鐵遺址進行發掘。認定其為西漢時河東郡治安邑的手工業作坊,出土了大批用于鑄鐵的陶范,其中有鏵范、鏟范等鐵農具范,此外還發現鐵鍤三件。從陶范本身來看,當時的工藝水平是較為先進的⒁。另外,從1965年陜西隴縣所出土的褲形鏟土上的“東三”銘文可知,此地的鐵農具不但可供給本區生產使用而且遠銷于不產鐵的鄰近地區⒂。由上所述,漢代河東郡因為有鐵官生產大量形式多樣的農具,給農業生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牛耕的普遍推廣

鐵鏵及鏵范在晉南的大量出土,表明牛耕在漢代河東郡已推廣使用?!稘h書·食貨志》說趙過發明用“二牛三人”的“耦犁”方法并“教民相與庸挽犁”,眾多的考古資料也顯示了漢代已發展到了“二牛抬杠”這種較為先進的耕作階段。1959年山西平陸棗園漢墓⒃中出土的多幅壁畫反映了農業生產活動的場景,其中的牛耕圖是漢代晉南地區牛耕先進水平的最好證明,畫面上繪一農夫驅二黑牛翻田的情景。關于此圖,李發林先生認為“平陸犁耕圖只畫一人操作,而文獻記載三人,可能是畫工省去二人,也可能由于早已經學會用牛環穿牛鼻子的技術,能順利控制耕牛了”⒄,對是否是一人操作還不甚確定;而張振新先生認為:“漢代的牛耕方式最初是二牛三人,操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兩人在前各牽一牛,一人在后扶犁耕作;另一種是一人在前牽二牛,一人在單長轅的一側控制犁轅,調節犁鏵入土的深淺,一人在后扶犁;西漢晚期,由于出現了可供調節深淺的犁箭,便取消了掌轅人,又隨著使用耕牛技術的進步而取消了牽牛人,因而演變為二牛一人“⒅;仔細觀察平陸壁畫,可以看出其中表現了步犁結構的一部分,雖未畫出辦土(犁鏡)以及鏵冠,但犁鏵、犁底頭、犁箭、犁鏡、梢耙、犁衡都可見;且從1925年山西渾源李峪村東周墓中出土的牛尊穿有鼻環來看,山西地區在春秋戰國時已經可以控制牽引牛⒆;所以筆者認為平陸壁畫的牛耕圖是二牛一人的操作方式,節省了兩個人的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效率,在當時是較為先進的。

據說趙過又發明一牛挽三犁的播種方法,東漢崔寔在《政論》中說:“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犁,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尤賴其力”,根據描述可以推想那其實是耬車。平陸棗園西漢晚期墓的另一幅壁畫則印證了古史記載,畫面上一農夫駕一黃牛用耬車播種,耬斗下的三足尚可看見。上文提到的襄汾漢鐵鏵近似于耬鏵,則是耬車在漢代晉南地區使用的實物證明,同時也說明了在漢代河東郡從南至北都使用著這種先進的農業機械。耬車在播種時,由一牛牽而一人扶,種子盛于耬斗,耬斗通空心的耬腳,且行且搖,種乃自下;它同時完成開溝、下種、覆土三道工序;一次能播種三行,且行距一致、下種均勻。在干燥的黃土高原實行起壟條播有明顯的優越性,既省種子又利于保持水分?!吨袊r業科學技術史稿》說:“耬車是我國早在2000多年以前最先發明的畜力條播器。它是繼耕犁之后我國農具史發展上又一重大發明”⒇。

3、精耕細作技術的實踐運用

此外,趙過總結前人經驗而發明推廣的“代田法”也是一項適應黃土高原干旱地區的精耕細作技術。《漢書·食貨志》曰:“過能為代田,一畝三圳……而播種于圳中。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故儗儗而盛也”,其主要作用在于保持作物水分,防止倒伏兼以修養地力。趙過先在三輔用代田法結合“便巧田器”試驗,畝增產一斛以上,然后推廣到他郡。所以史載“是后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21],河東人民在西漢已經掌握了這項耕作技術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糧食種植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

1、糧食種植業的發展

適宜的農業生產環境和先進生產技術的使用,使漢代河東郡的糧食種植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其地不但有旱地作物以適應實際的自然氣候條件,還因地制宜地在水利條件較好的耕地上種植水稻,且普遍推廣種植冬小麥,使農作物種類豐富齊全。

河東郡的旱地作物主要有粟、黍、高粱等,這三種禾本科作物耐旱性較強,適于黃土高原的自然條件,因而成為河東地區最早獲得馴化栽培的作物。山西萬榮荊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碳化粟粒[22],說明了小米是晉南地區較早的農作物。《詩經·魏風·碩鼠》中“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句和《詩經·唐風·鴇羽》中“不能藝稷黍”“不能藝黍稷”二句顯示了黍在河東地區悠久的種植歷史。從平陸漢墓中陸續出土的谷子、糜子、黍子、高粱(米)的實物或碳化物可知漢代晉南地區主要旱作物種類。根據衛斯先生的報道得知:當時的糜子籽粒的形狀、大小與現代糜子相似;谷子的籽粒略小于現代的谷子;而高粱與平陸現代俗呼的“米稻秫”籽粒形狀、大小極似[23],這說明了漢代河東旱地作物種類相當齊全。

小麥雖非黃土高原的原生馴化作物,但在河東地區的種植時間亦較早。春秋時期位于汾涑流域的晉國已經種有小麥,據《左傳》記載:成公十年六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此“六月”為周歷正是夏歷四月[24],此時收獲的當然是冬小麥;《詩經·魏風·碩鼠》中“碩鼠碩鼠,無食我麥”句也表明了河東是較早的產麥區。冬小麥雖不比粟黍高粱耐旱,但其秋種夏收,恰可利用八九月降雨,又使農田在冬春兩季也有作物覆蓋,減少風蝕及其所造成的土壤水份流失。漢時因統治者的重視在全國大面積推植起來,到了東漢時期,麥子在糧食生產中已占主要地位。東漢皇帝的詔令中九次涉及麥[25],而此作物在河東地區的推廣種植也有考古資料作為證實:襄汾趙康古城出土的漢代器物中有一石磨[26],正是因為小麥的大量推廣種植,其從粗食到細食的轉化而使石磨成為小農經濟下糧食加工的必需品;1987年在芮城的東漢墓葬群中出土了四件帶有風扇車的釉陶磨房,其中的一件完整的磨房里,安裝著舂米、磨、風扇車等三件糧食加工機械。其臥輪式手拐陶磨模型和解放前農村長期使用的石磨毫無二致[27],此加工機械不僅表明了河東郡在東漢時期的先進的糧食加工水平,也暗示了當時小麥和稻米種植的普遍程度。

水稻是喜溫濕的優質高產作物。雖然晉南主要是旱作農業,但在鄰河近水的灌溉區是適于稻子生長的?!对娊洝ぬ骑L·鴇羽》中寫道:“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唐地在“河、汾之東”[28],就在今天的翼城一帶,正處于河東境,可見春秋時此地就已經種稻。漢代河東郡汾涑流域水文情況良好,在近水處也可種植水稻。武帝時河東渠工程因“河徙”失敗后,官府交予越人耕種,其用意是在于發揮越人“習水利”的特長,所謂的“習水利”即善于種植水稻[29],將汾涑下游的皮氏汾陰及蒲坂的“五千余頃”“河壖地”都種上水稻,可謂因地制宜。另外,新絳縣出土的水田模型[30]也說明了東漢時期河東郡仍然種植水稻。《山西省經濟地理》中記載現今晉南水稻種植區域為:臨汾盆地的汾河下游沿岸一帶,其中以臨汾市龍子祠灌區金殿鄉最為集中,其次為洪洞縣霍泉灌區,以及襄汾、侯馬、新絳、稷山、河津等汾河沿岸低洼地[31],與上文表述的古代水稻產地基本吻合。在農業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的前提下,河東郡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漢書·食貨志》稱代田法推廣到河東郡后“民用力少而得谷多”,糧食有了更大的豐收。武帝時河東渠開始估計能得谷每畝四石,比三百年前戰國李悝時期一畝一石半的產量提高了1.6倍[32];《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河東郡有“根倉及濕倉”;晉南的漢墓中大多數都有隨葬明器陶倉的出土,且每座墓中的陶倉模型往往不止一件,這些都反映了漢時河東郡糧食豐收、囤積頗多的現實生活。京師長安亦從河東郡糴谷來供應其糧食消費:宣帝五風中大司農耿壽昌奏言:“故事,歲漕關東谷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萬人。宜糴三輔、弘農、河東、上黨、太原郡谷,足供京師,可以省關東漕卒過半”,“天子皆從其計”[33]。

2、多種經營的產業結構

兩漢時河東郡不但有發達的糧食種植業,也有畜牧業、家庭養殖、果蔬栽培等多種經濟形式,使其產業結構更加豐富完整。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將龍門碣石作為漢代全國農牧業區域的分界線,此線正好將河東郡的汾水以北地區劃入了畜牧業區[34],實際上,汾北更確切地說是半農半牧區域。瀕臨汾水的“楊、平陽,西賈秦翟,北賈種、代”,成為農牧區之間的貿易中心,由于種、代人民“不事農商”,“故楊、平陽陳掾其間,得所欲”[35],兩個區域的交易當是以北地的牧產換取河東地區的農產品或鹽產。事實上,河東在古代植被條件良好,本地的畜牧業發展也較早?!妒酚洝へ浿沉袀鳌份d:“猗頓用盬鹽起”?!都狻贰啊犊讌沧印吩弧币欢斡涊d了猗頓在此地因“大畜牛羊”而暴富的事跡。至漢代,此地仍然有相當規模的畜牧業。《漢書·酷吏傳》載:“咸宣,楊人也。以佐吏給是河東守,衛將軍青使買馬河東,見宣無害,言上,征為廄丞”,可知河東馬在漢時仍大量養殖?!妒酚洝ず忧分刑岬胶訓|人民在汾陰蒲阪的黃河灘地“茭牧其中”,說明畜牧業在此地的普遍。

另外,漢代河東人民也進行一定的家庭養殖活動。平陽衛青“少時歸其父,其父使牧羊”[36];晉南曲沃蘇村漢墓出土的兩件豬圈(其中一件內有一小豬)[37],可以看出當時地主莊園內養豬的情況;平陸圣人澗出土的“望中池樓”[38]及新絳縣出土的陶樓[39]下部當作池塘的底盤中的浮鴨和游魚形象可以推知水產養殖的情形。東漢末年,杜畿為河東郡守,在此地大力發展家庭養殖業,“漸課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勸農,家家豐實”,以至于在漢魏間曹操“軍食一仰河東”,成就了魏國的霸業[40]。

河東地區的果樹栽培有著悠久的歷史?!对娊洝の猴L·園有桃》中“園有桃”、“園有棘”句,說明桃和棘在此地栽培甚早?!凹蹦耸侨斯しN植的野生酸棗,棗即由它馴化而來[41]。棗樹耐干旱,喜光照,宜種在土層深厚地區,適于黃土高原種植,于是成為晉南經濟林木之一。到了漢代,河東的棗尤為出名?!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穭e提出擁有“安邑千樹棗”者“與千戶侯等”,可見種植安邑棗的經濟效益;直至曹魏時此棗為“御棗”,時稱龍眼、荔枝不能比[42]。此外,平陸漢墓中出土的蔥籽、白菜籽顯現了河東人民的蔬菜種植[43]。

四、余論

漢代河東郡的農業經濟發展與地主莊園經濟的發展有很大關系。上文運用的考古資料大都表現出明顯的地主莊園特征。例如平陸漢墓表現了塢壁形象,平陸“望中池樓”和新絳陶樓亦如是。平陸壁畫牛耕圖中繪農夫短衣赤足趕牛犁地,而身后一人黑衣袖手端立,說明農夫是在他的監督下勞動,即為勞役制剝削。在河東漢墓的壁畫及隨葬明器里,既有不動產的樓閣、田地、谷倉。又有家禽家畜的陶制像,還有農業生產用具諸如風扇車、磨坊及生活奢侈品等一應俱全,將河東郡的地主莊園生活勾畫得一派生機。由此可知,其地的地主莊園中主要從事的是糧食生產,且生產水平已經很先進,兼以多種經營的生產結構,這種由地主組織生產的生產關系形式是適應并促進生產力發展的。

河東郡的人口在元始二年達到了96.2912萬[44],成為“土地小狹。民人眾”[45]的狹鄉。是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結果?!妒酚洝へ浿沉袀鳌贩Q“秦、夏、梁、魯、好農而重民。三河、宛、陳亦然,加以商賈”,把“三河”看作一個農商業都很發達的經濟區,河東郡也因為處于這樣的經濟氛圍內,加之適宜的生產環境,合理的生產關系,利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在漢代全國農業經濟中居于領先地位。

注釋:

⑴《后漢書·張讓傳》。

⑵朱顯謨:《黃土高原土壤與農業》,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年,71頁。

⑶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⑷田世英:《黃河流域古湖泊鉤沉》,《山西大學學報》,1982年2期。

⑸朱華:《西漢安邑宮銅鼎》,《文物》,1982年9期。

⑹⑻《漢書·武帝紀》。

⑺史念海:《河山集》二集,北京:三聯書店,1981年,115頁。

⑼《漢書·溝池志》。

⑽喬淑芝:《“蒲反田官”器考》,《文物》,1987年4期。

⑾《后漢書·安帝紀》。

⑿林劍鳴等:《秦漢社會文明》,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年,125頁。

⒀[26]襄汾縣文化館:《山西襄汾發現漢代鐵器》,《考古》1978年2期。

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夏縣禹王城漢代鑄鐵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94年8期。

⒂陜西省博物館、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省發現的漢代鐵鏵和鐴土》,《文物》,1966年1期。

⒃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西平陸棗園村壁畫漢墓》,《考古》,1959年9期。

⒄李發林:《戰國秦漢考古》,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170頁。

⒅張振新:《漢代的牛耕》,《文物》,1977年8期。

⒆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70頁。

⒇[41]梁家勉:《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年,176頁;144頁。

[21]《漢書·食貨志》。

[22]黃其煦:《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農耕文化中的作物》,《農業考古》,1982年2月。

[23][43]衛斯:《山西平陸出土的漢代農作物》,《農業考古》,1984年1期。

[2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805頁。

[25]衛斯:《我國漢代大面積種植小麥的歷史考證》,《中國農史》,1988年4期。

[27]趙家有等:《山西芮城出土風扇車模型》,《農業考古》。1988年2期。

[28]《史記·晉世家》。

[29]《漢書·溝洫志》師古注:“越人習于水利,又新至,未有業……”。

[30]張國維:《山西新絳縣發現漢代陶樓》,《考古》,1987年10期。

[31]張維邦主編:《山西省經濟地理》,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年,243頁。

[32][33]《漢書·食貨志》。

[34]史念海:《秦漢時期黃土高原農林牧分布圖》,《河山集》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63頁。

[35]《史記·貨殖列傳》。

[36]《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37]臨汾地區文化局、曲沃縣文化館:《晉南曲沃蘇村漢墓》,《文物》,1987年6期。

[38]衛斯:《平陸縣征集到一件西漢彩釉“望中池樓”》,《文物》,1985年2期。

[40]《三國志杜畿傳》。

[42]《藝文類聚》卷87《果部》下引“魏文詔群匝曰”。

第4篇

關鍵詞:現代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宣恩縣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1]這對于國家重點扶貧縣,“八七”扶貧攻堅縣,國家農業部、湖北省農業廳定點扶貧縣的宣恩山區,既是一項全新的課題,也是一個偉大的實踐。地處鄂西南邊陲的宣恩縣,集老、少、邊、窮于一體,山水資源豐富,生態農業特征突出,但生產條件惡劣,農業基礎十分脆弱。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強農惠農政策,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增收為核心的大前提下,應突出生態經濟特色,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將發展山區現代農業作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的一項戰略措施。

一、突出山區特色,發展生態農業

宣恩山區,生態環境優美,物產資源豐富,素有“中國貢品之鄉”之美譽,是天然的綠色有機農業生產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山青水秀民富的科學有機統一,在于突出山區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圍繞“興致富產業,建生態家園,創文明新村”,積極發展山地現代生態有機農業。

(一)以生態經濟為核心,培植現代生態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包含農業農村經濟一、二、三產業,這是與傳統農業本質的區別。謀劃山地現代農業,必須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思維定勢,要以高效生態經濟為抓手,培植現代生態有機農業產業。

1.做大生態有機農業板塊,優化第一產業。堅持以特興山、以林蓄水,依托山地生態經濟資源,加速推進板塊經濟的基地、企業、設施、品種、品牌、標準、服務等要素的連接和整合。堅持科學規劃,聯片開發,提升素質,扎實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區域開發,規模經營。在產業發展的布局上,應重點建設萬寨—椒園—曉關“貢茶經濟帶”,沿209國道初步形成的“貢水白柚經濟走廊”,特色中藥材產業和畜牧業等生態有機板塊。力爭“十一五”期末,茶葉總面積發展到66667hm2;年發展商品豬35萬頭、商品羊8萬只,家禽100萬只,畜牧業總產值達4.43億元;特色水果總面積達到8000hm2;建立2667hm2中藥材GAP規范基地;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8667hm2,其色商品蔬菜生產面積達到4667hm2,總產值達到1.5億元。

2.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第二產業。凡是優勢資源都可做成支柱產業,凡是支柱產業都要培植龍頭企業,凡是龍頭企業都應建設訂單基地。通過“招商引資引龍頭、政策支持扶龍頭、聯合重組強龍頭、創造環境壯龍頭”等方式,培植一批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農業龍頭企業。圍繞特色主導產業發展,重點扶持宣桃公司、錦合公司、萬盛茶廠等茶葉加工企業;永豐食品、宏偉牧業等畜產品養殖加工企業;武陵中藥材、民豐藥業、湯木瓜等藥材種植加工企業;松樂公司、沙坪白酒、西部食品等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壯大龍頭企業,帶動煙、茶、畜、果、菜和中藥材等六大主導產業體系的良好快速發展。

3.積極發展現代農村物流,搞活第三產業。以城鎮化建設為載體,用第三產業的大發展,拓展農民就業創業空間,豐富現代農業內涵。積極發展農業中介、專業服務、農村超市、連鎖經營等現代農村物流新產業,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充分利用宣恩山區豐富獨特的人文、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家樂、流域漂流、天然氧吧、鄉村度假觀光等現代旅游觀光農業。

(二)以有機農業為旗幟,打造現代山地農業品牌

圍繞發展山地有機農業,適應消費市場由營養型向健康型轉變的潮流,實施綠色有機品牌戰略,把高效生態經濟開發與宣恩土家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有效嫁接,整合綠色有機品牌,把山地現代農業品牌叫響做強。堅持對獲綠色有機品牌認證企業的獎勵制度,引導企業積極開發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發展伍家臺貢茶,“宣恩早”蜜柑,宣恩富硒火腿、貢水白柚等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將其做大做強,樹品牌、創名優,提高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

(三)以質量標準為抓手,創建綠色有機產業生產示范區

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產品質量標準化。積極引導企業帶基地、聯農戶,用質量標準化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強特色產業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的研發制定。在已制定的黃金梨、木瓜、竹節參等技術標準的基礎上,加速研發實施綠色白柚、有機貢茶、中藥材等特色產品標準。建立綠色有機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示范企業、示范市場,用示范促推廣,帶農民。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組織引導企業和農民,嚴格執行標準,推進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良好農業操作規范(GAP)的實施,把宣恩建成綠色有機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二、明確發展任務,強力有序推進

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宣恩山區“三農”變革的新趨勢,集中反映了建設山區現代農業的新走勢。準確把握山區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深刻認識現代農業內涵,必須堅持突出山區特色,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緊扣著力點。

(一)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

現代農業以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轉型,在轉型中升級。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同業求專、同品求精、同類求特”的原則,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較大市場影響力的特色農業板塊經濟,以特色爭市場,以規模增效益,切實解決市場狹路碰撞和效益偏低的矛盾。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因地制宜,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以市場為導向,引導廣大農民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堅持差別化競爭、特色化取勝策略,著力挖掘和發揮本地農業的比較優勢,增強農產品的國際國內競爭力。

(二)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強化發展現代農業的設施支撐。

1.抓好生態家園建設。以沼氣池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廚、改廁、改圈,建沼氣池、垃圾池,建致富園,建生態家園),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

2.抓好鄉村道路建設。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著力抓好通村公路、通村油路和鄉村客運站、候車棚及渡口建設,提高鄉村公路及渡口的通暢率。同時,加大鄉村公路的管護力度。實現80%的村通油路和90%的村通公路的目標。

3.抓好農田水利和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省、州支持,搞好全縣各類小型病險水庫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積極改善耕地灌溉條件;著力實施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煙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大飲水安全項目實施力度,解決好全縣農村人畜飲水和鄉集鎮的飲水安全問題。

4.抓好生態環境建設,繼續實施好天保工程。積極爭取退耕還林政策,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管理,建設生態良好、環境適宜的“生態宣恩”。

(三)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以培養新型農民為重點,強化發展現代農業的人才支撐。要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

1.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鞏固“普九”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落實好“兩免一補”政策。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農民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本領。加強農村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建好“農村科技書屋”,實施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科技、文化、醫療”三下鄉活動,繁榮農村文化、體育事業。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2.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重點實施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星火計劃”和“溫暖工程”,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務農、打工技能,努力把廣大農民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

3.充分發揮農村“鄉土人才”的作用。在農村,有一批擁有一技之長、實際收入較高、思想觀念較新、適應市場能力較強的能工巧匠,他們在農民中認同度較高,對農民的影響更直接,引導更實在,示范更有效。因此,應充分發揮他們增收致富的帶動作用、科技應用的示范作用。對農村這一批人才要從政策上給予扶持、服務上給予便利、技術資格上給予確認,輿論上給予鼓勵,促進他們壯大規模,增強實力,進而在廣大農民中形成學技能、闖市場、做實業的良好導向,帶動更多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學會經營本領。

4.加強對農民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守法的自覺性和維權能力。大力倡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引導農民樹立尊老愛幼、鄰里和睦、見義勇為、扶貧濟困的文明新風,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

三、創新推進機制,發展現代農業

(一)構建宣恩現代農業建設投入機制

1.發揮財政投入的主體作用,加大對現代農業的投入。[3]要充分貫徹落實2008年4月6日副總理在宣恩考察時的講話精神,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里的政策和項目支持,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將建設資金主要用于農業生產轉變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機制上根本解決農業生產發展的投入問題。

2.加強對農業投入資金的整合。對不同渠道的資金,實行“統一規劃、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最大限度的發揮項目資金整體效應,形成“各炒一盤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從根本上杜絕分散使用、重復建設等現象的發生,以提高投資效益。

3.抓好招商引資。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出臺優惠政策,大力引進資本、技術和經營人才,做強做大優勢產業。

4.建立信用支農金融機制。加大對龍頭產業的扶持力度,同時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和農業信用擔保,提高金融支農的政策效果。

5.創新投入機制。在國家政策性投入以外,本著“誰經營誰投資、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企業投資,引導農戶投資,廣泛聚集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增加農業投入。

(二)構建宣恩現代農業建設的支持和保護機制深化改革創新,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全面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

1.建立完善統籌協調的農業產業發展機制。按照大力推進“一主三化”戰略,促進現代農業與工業化、城鎮化統籌互動發展。

2.建立完善現代農民培育創業服務機制。加強勞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民工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加強農民工維權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機耕、機收、機防隊伍等農村第三產業。

3.建立完善以城帶鄉的現代農業幫扶機制。鼓勵和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新農村和現代農業建設。建立對口幫扶以規劃和發展農村產業、支持建設農業基礎設施、推廣農業技術為重點,形成上下聯動,齊心協力,以點帶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技術承包等形式開展科技幫扶服務。

4.建立完善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經營管理機制。適應現代農業標準化、商品化、集約化的發展要求,在堅持基本經營制度和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經營機制創新。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平臺,采取股份制、租賃制等多種形式,推進土地向龍頭企業、農業大戶集中,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和集約經營。鼓勵企業采用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辦法,把生產第一車間建在農村,引導企業采取“公司+協會+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形式與農戶結成生產、加工、銷售利益共同體,形成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格局。

(三)構建龍頭企業帶動的農業發展機制

1.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發展。[4]目前,全縣已發展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州級重點龍頭企業9家,帶動基地8000hm2。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成果,堅持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用市場化的手段提升農業,促進龍頭企業發展壯大。

2.發展完善合作組織,組織農民發展。目前,宣恩縣已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44個,入會會員達3萬余戶。按照“政府引導協會、協會引導農民”的思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圍繞茶、果、煙、菜、畜、藥等主導產業,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措施,進一步大力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以合作組織為紐帶,組織千家萬戶的農民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分享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利潤。

3.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拓寬銷售渠道

。積極培育和完善各種形式的中介服務組織,發展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為農民提供系列化服務。依托龍頭企業、運銷大戶和其他中介組織大力實施訂單農業,形成產銷鏈條。

(四)構建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1.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銜接的農業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大力發展農業遠程教育。強化用人單位建立和規范帶薪學習制度。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培訓資源,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農業人才教育培訓。加強農業人才教育培訓基礎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重點建設一批農業人才教育培訓基地。改革教育培訓內容,創新教育培訓方法,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確保教育培訓質量。

2.增加農業人才開發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農業人才開發投入力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對農業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農民培訓的投入。要把人才開發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廣泛動員社會資金,建立各種農業人才培養和獎勵基金。農業企業要根據自身需要和可能逐步增加職工崗位培訓的投入。

3.健全農業人才服務體系。整合各類人才信息資源,構建農業人才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業行業各類機構、各類人才提供信息服務。加大政策傾斜和優惠力度,改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作條件,引導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支持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科技開發、技術推廣、試驗示范等有償技術服務,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和經營所得。

4.營造有利于農業人才成長的環境。加強政策引導,進一步破除體制障礙,為農業人才健康成長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定期開展農村優秀人才表彰,繼續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的推薦選拔工作,大力宣傳優秀農業人才典型事跡,在農業系統營造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向優秀人才學習的良好氛圍。

5.建立農業人才的評價機制。積極推進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加快農業人才的培養。建立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有效銜接的機制,鼓勵、引導和促進技能型人才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積極建立技能人才憑業績貢獻確定收入的分配機制。加快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農業高技能人才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文中平,陳耀明,徐國祥.用新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J].現代農業科技,2008,(12).

[2]劉昌勇.宣恩縣綠色家園創建工作思考[J].湖北林業科技,2008,(10).

第5篇

關鍵詞:生態旅游農業;開發模式;實證分析

Abstract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mergedinthe60’sof20century,whichhasthecharacterofvacation,entertainment,demonstration,knowledgeandeducationfunction.Formulateanecology,cultureandtourindustry,Undercertainsocialeconomicscondition,itwillbethenewmodelofagriculturalexploration,whichexploitagriculturallandscape,ecologicallandscapeandfarmlandlandscapedeeplyandoverlappingwithtourindustry.Inthispaper,theconnotationofecologytourofagricultureisadvanced,andempiricalanalysisofZhuhaieco-agricultureS&Tzoneisconducted.Aftersummaryofitssuccessexperienceandoperationmodel,webelieveitisthedevelopmentmodelthatChinawillbeadoptedrecentlyandfuture,anditseffectiverealizationwayis.tosetupEcologyTourofAgriculture.

Keyword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xplorationmodel,empiricalanalysis

一、引言

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閑、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加上政府積極宏觀引導,及時推出了“黃金周”節假日,為城鄉居民休閑消費提供時間保障,許多工商企業紛紛響應,加大投資力度,抓緊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增加城鄉居民選擇的旅游天地。據統計,我國東部沿海省份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已見成效。如浙江金華石門農場的花木公園,富陽縣的農業公園,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觀園,廈門華夏神農大觀園,上海浦東孫橋現代化開發區等。廣東省已發展80多個觀光果園,每年接待游客400多萬,收入達10多億,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

二、生態旅游農業的內涵

1、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

生態旅游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產業。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僅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的生態旅游涵蓋較為廣泛,主要包括“觀光農業旅游”、“休閑旅游”、“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等不同概念,具體講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業產品加工與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是旅游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產業。

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有具備開發農業生態旅游的資源基礎。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觀光農業,必須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觀光開發的農業資源基礎上,從而把農業資源轉化成旅游觀光資源,擴大農業資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對傳統農業進行加工和包裝,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旅客參與農事活動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三,要以生態旅游為導向。農業生態旅游是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廣了生態旅游觀光功能,巧妙利用城鄉各種差異來規劃、設計、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費欲望。使旅游者親身感受和參與現代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等大自然情趣,把現代農業及自然資源景觀與旅游資源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既發展了農業,又保護了環境。第四,觀光農業旅游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伴隨著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新興課題,而旅游業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此種情況下,經營者迎合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個性化”、“生態化”,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需求心理,把兩個領域有機結合起來而成為一個新的項目,是農業和旅游業的進一步延伸,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2、生態旅游農業的特征

與傳統農業和旅游業相比較而言,生態旅游農業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齊全、雙重效益。生態旅游農業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鄉村空間,旅游者在景區內觀光、休閑、參與娛樂、品嘗美食。甚至親自勞作,既增長知識,親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園區內還可舉辦節日慶典活動,加強游客之間感情交流,傳播信息,增進友誼,縮小差距。企業和農民則通過銷售產品,提供食宿服務和勞務以增加收入。

(2)保護環境、持續發展。觀光農業的建設嚴格按照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要求進行生產,只允許在殘留有害物質規定標準范圍內適量的使用化肥、農藥,其產品為無公害的、安全、營養的綠色保健食品,大量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環境優美,生物多樣性在這里得以充分體現,植被覆蓋率也大大高于一般農區。這種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適當注重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做法,遵循了農業發展的規律,符合農民的利益,使農業走向一條健康的持續發展道路。

(3)回歸自然、身心享受。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導致城市污染的加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使人們的精神日趨緊張,人們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態旅游農業滿足了城鄉居民的這一要求,它用生態學、美學和經濟學理論來指導農業生產,通過合理規劃布局,自然調節和人工調節相協調,使農業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具有生產、加工、銷售、療養、旅游娛樂等綜合功能。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不是簡單的轉換,而是把農業中(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漁業等)具有旅游資源部分的功能進行整合發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個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農業。生態旅游農業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農業的具體體現,尤其在一些大型觀光農業科技園區,大片土地通過平整與規劃,用先進農業技術進行開發,由掌握先進技術的人來管理,造成具有相當規模、各具特色的農業整體,成為具有較高的先進農業技術支持和科學管理手段的新型農業。這種農業不論在優質品種、栽培管理技術還是在農業生產工藝、景觀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籌,是一般大田農業區無法比擬的,游客在這樣的環境中游覽,不僅賞心悅目,還能學到科技知識,產生深刻印象。

3、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布局原則

(1)因地制宜。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合季節性,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根據各地區的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條件合季節特點,充分考慮其區位條件合交通條件,因地、因時制宜,突出區域特色。

(2)盡可能與旅游業相結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區和景點,擴大和增加觀光農業項目,通過相互帶動作用,發展農業與旅游業合一的新型產業。

(3)充分考慮客源市場。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對觀光農業的要求強烈,經濟條件可能,交通比較便利,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條件比較優越。

(4)必須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搞好交通、水電、飲食、住宿等基礎設施,設計專門的旅店、餐廳、農宿以及娛樂場所和度假村,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游產品,以供游客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

(5)與農村建設規劃相結合。要搞好農村居民點和道路規劃,合理開發和整治土地,改善農村環境,在保留歷史民俗農舍的同時,興建體現觀光特色的農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觀光旅游。

三、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開發實證分析

珠海市生態農業科技園是一個集農業高新技術引進、開發與生產、加工、出口以及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該中心是在原珠海農科所基礎上僅憑5000元流動資金起家,園區現已發展集科研、生產、商貿、旅游、教育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集團化科研經濟實體,2001年該中心的科技創收就達5000多萬元,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出口創匯達860多萬美元,成為目前我國最具實力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區之一。

1、區位與市場分析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的建設,區位優勢比較明顯。珠海地處富饒美麗的珠江三角洲,陸地與澳門相連,有二個口岸可直接與澳門通關。水路與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時。離廣州、深圳不到2小時的車程。京珠高速、珠海機場、珠海港、九洲港構成了陸、海、空的立體交通。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地處珠海的城鄉結合部,環境優美,面積廣闊、交通便利,基礎條件十分好,從交通上來說,從園區到市區只有10分鐘車程,并且已開通了公共汽車和觀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車道的旅游景觀路直達園區的門口,交通非常便捷。從地域上來說,園區的核心區2000畝,已成為永久性的農業科研用地并辦妥了征地手續,領取了土地證。市政府還給園區預留了1500畝的土地,可以作為第二期的開發用地。

2、設計景觀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策劃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即達到“一區多園、一園多用”的目的。園區策劃者認為,旅游的概念很廣泛,只有差異才是最好的旅游資源。人們出國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們從未看過的東西,正如外國人看長城,我們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種非常想看的沖動。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旅游業,就在于它可以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不同來顯示出差異,加之把其藝術化處理,就成為非常好的旅游產品。所以,制造差異就可能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并且這種旅游還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正是源于這種理念,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建設初始階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進去,每建設一個溫室或安排一個項目,他們都考慮到了生態、環保、休閑觀光、教育培訓、商貿銷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園區一邊建設、景點一邊可以開放,2002年該園區就接待了來自我國外的賓客30多萬人,旅游創收超過了1000萬元,占園區總收入的1/4。入園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市場,人流帶動了物流。園區內生產出來的花卉、種子、種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這些商品的銷售價格都高于外邊的市場。比如,該園區在溫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來說,農貿市場銷價為5元/斤,而在園區內則可銷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貴,就在于它是一個特殊的旅游產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錢的心理準備,但一定要花得開心,所以只要產品的質量好,加上銷售的方式奇特,他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該園區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來賣,而是長在溫室內,掛在藤上賣。如果一家三口來旅游,小孩子都樂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邊摘一邊吃,一直到摘了滿滿的一袋才罷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樂開了花,再高的價格也會買,這正是體驗經濟的所在??梢娐糜伍_發,必然會帶動商貿的發展,真是一舉三得。

3、開發生態旅游農業資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劃理念,走企業化、市場化發展之路。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和產業優勢以及園區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在主導產業上選擇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設施生產,在策劃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閑、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把差異作為最好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的不同顯示出其差異,達到開拓市場的目的。

(2)產學研緊密結合,多層次、多元化發展。一方面,園區自身就是一個農業科技研發、產業化拓展的孵化器,通過其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了產業圈。另一方面,園區也積極的與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聯合開發高新技術。

(3)以科技為本,優化資源配置。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經過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發展優勢,確定了獨具特色的科研發展方向、主導產品和技術定位。在技術定位上實施自有技術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戰略,注重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在主導產品上發展本土品種與引進西洋品種相結合,既不斷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種,也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品種,為園區設計獨特的生態旅游景觀提供了技術支撐。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設施。利用設施農業和先進的生產模式,種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個品種,創造出新、奇、特的觀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應的旅游設施“農科之窗”、“荷塘觀賞”、“八卦田園”、“野菜園”、“水車陣”、“垂釣走廊”、“珍禽園”、“沙漠植物園”、“心靈茶莊”等一大批集科研、環保、生產、旅游于一體的生態園林景觀,吸引了大量的境內外游客。

四、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開發的經驗與啟示

1、理念創新。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從籌建就樹立了“差距產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認真思考如何尋找和利用差異來改造傳統農業。他們通過尋找自然資源、農業產業、區位優勢等方面差異點來營造新的生態旅游景觀,打造園區獨特的品牌。例如園區于2000年元旦至春節在園區成功舉辦珠海首屆南瓜文化藝術節,展示了全世界數百個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種,大的如大鼓,重達100多公斤,小的如雞蛋,輕才20克,黃、白、紅、綠、青、藍、紫七彩繽紛。進入南瓜園仿佛進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藝術殿堂。南瓜節開幕一個月,創下門票收入130萬的記錄,由此也帶出了一個新的產業——觀賞玩具南瓜規?;a。這樣通過理念創新,運用農業高新技術開發新品種,利用生態學和景觀學原理精心設計各種差異化的景觀和景點,打造出一個融“自然美景、現代科技、人文情懷”的生態旅游區,豐富和發展了農業和旅游的內容和新領域,找出一條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道路。

2、制度創新。一是科研管理體制創新。首先,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打破傳統立項方式:不搞純理論的基礎研究。其次,科研立項與市場供求密切結合,由市場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第三,完善對科技人員和項目承擔單位的激勵制度,對于課題成果的產業化效益,實行“技術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勵機制。第四,建立起課題組成員課題研發的風險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體制創新。該科技園區作為事業單位,存在多種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編內人員由財政負擔工資,編外人員由企業自收自支)。通過大力提倡績效工資,形成報酬級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崗位津貼和獎勵制度,對承包部門實行“定職能、定崗位、定編制、定工資總額”的“四定”改革,將津貼和獎勵與個人的工作崗位和業績掛鉤,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拉開檔次,園區內崗位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使該園區逐步向現代企業用工制度方向邁進。

3、組織創新。珠海農業科技園內實施的是一種將科研、生產、示范推廣、科普教育、觀光旅游及貿易緊密結合的戰略。因此在園區的組織結構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體組織架構如下:

一是園區運作的管理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建立了園區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園區的各項工作,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對外聯絡、招商引資、項目監督、后勤服務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學決策的專家機構。農業園區的運作還必須建立各類專家決策機構,以對園區的重大項目進行咨詢、決策。珠海農業園區采取緊密型的專家依托機構與松散型的專家群體相結合的方式。如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建立了較為緊密的業務關系,把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珠海大學園區作為技術依托單位。在重大項目的申報、規劃、實施之前,均要征求這些院校專家的意見。而對于一些階段性或臨時發生的問題、項目,則采取專家會議或專項邀請專家具體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

三是項目創新的研發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區是以名優花卉、特色蔬菜、南亞熱帶水果及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園區,因此設立了與項目相關的研發機構,如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組織培養研究室、育種中心、蔬菜研究室、觀賞植物研究室等,負責園區內各種技術攻關、產品開發,并完成國家、省、市各種科技攻關項目。

四是項目實施的企業管理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區設立了生產部、設計部、綠化工程部、餐飲部、旅游部銷售部等機構,專門負責產品的開發、項目的承接、實施和運作,是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部門。主導產品的技術支撐來源于研發機構,實施部門視為生產性機構。

五是成果推廣的網格系統。園區設立了技術推廣部,主要任務是推廣、普及農業高新技術,配合當地農業部門抓好各項農業技術服務工作,同時組織科技人員深入項目區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及時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同時還在當地的農業產業區建立示范基地,從產前提供種苗、產中指導、產后回收產品,實行一條龍服務,解決了農民的技術、資金和市場問題。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訓機構。園區建立了培訓機構,一方面采取各種形式對農民和農業技術干部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確保各項高新技術措施在生產中得到落實,也負責對來園區學習、參觀學生的農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同時還與珠海市電視大學、珠海市職業中學聯合開辦了園藝花卉大、中專班,為當地城市美化培養中初級技術人才。園區現在不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時也是“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廣東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農業科技干部再培訓基地”、“珠海市中小學生的農科教實踐基地”等。

七是市場接軌的營銷網絡。園區在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銷售中心,專門負責國外市場的開拓,各個產品均形成了銷售的網絡,為中心的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2002年園區的出口創匯達860萬美元,年旅游收入達1200萬元,生產性收入達4000萬元。

4、科技創新??萍际菆@區發展和壯大的動力源泉,園區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工作。

一是確立主導產業,發展與之相關的技術和產品。通過對珠海區位優勢、氣候優勢、資源優勢及市場需求的認真分析,珠海農業科技園區確立了以名優花卉、特色蔬菜、優質種苗和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并以此為目標建立相關的農業技術體系。由于主導產業和相關技術體系的建立,促使珠海農業園區的發展目標明確,各個主導產品均按既定目標實施。如:名貴蝴蝶蘭在園區的年生產量已達120萬盆,組培苗達300萬株,成為國內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之一,成為園區強大的經濟支柱。

二是實施自有技術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戰略。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認識到國際市場競爭的嚴峻性,不僅注重開發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如甘茶蔓高產種植技術、保健植物加工技術、名優花卉的優質高產技術等,同時還不斷引進和發展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如無土栽培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形成了在國內外均具有競爭力的技術資源體系,為技術創新奠定了基礎。

三是發展本土品種與引進西洋品種相結合。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近幾年一方面不斷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種,如本地南瓜、豬籠草、樹仔菜、荔枝、龍眼等,也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品種,并進行試驗、篩選、鑒定,確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優品種,為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實現產業化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也為園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供了廣泛的資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珠海高科技農業園區送展的產品一舉奪得廣東省瓜果類金、銀、銅三個大獎,在第四屆中國(廣州)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上,珠海園區設計建設的“奇異瓜果園”獲得“室內藝術園景設計大獎”,種植數個特優品種獲得園林精品的單項金獎、銀獎和銅獎等殊榮,說明園區在品種的研究上處在國內同行的先進水平。

四是短期性項目與長遠性項目相結合。如近兩年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根據市場的需求,在春節、國慶節、元旦等重大節日時,引進種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產品,獲得了時效性的經濟效益。同時,園區也十分注重與園區科技的長遠發展規劃和目標緊密相關的項目,它們或許短期內見不到效益,如:組織培養、育種、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項目,但它卻是園區發展最具生命力和創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農業園區每年投入近百萬元用于該類應用基礎項目的研發,現在各類名貴花卉的無性繁殖系統和各種樣品的分析測試手段已經建立,為園區科技發展儲備了充足的項目。

五是完善科研設施,努力創造項目實施的設施條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農業技術和品種,就必須擁有與人才、項目相適應的先進儀器設備,以確保項目的高質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來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投入了300多萬元,購置了國際一流的儀器設備,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組織培養室、分析測試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國農業園區具有競爭優勢的實驗設施,為吸引人才、實施項目、創立品牌奠定了設施基礎。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科技推廣體系。為了實現園區這一目標,珠海農業科技園經過幾年實踐,摸索了一條科研+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模式,即將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門農民的土地上,實施產前提供種苗、肥料、農藥,產中指導農民技術,產后回收產品的一條龍服務,將科研成果、技術、種苗與農業生產和市場緊密結合,形成規?;霓r業產業鏈,用科技和市場帶動農民致富。目前該基地已經將綠色蔬菜出口到澳門及珠海市的各大機關、超級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七是重視信息系統的建立,隨時掌握科技的發展趨勢。珠海農業科技園在信息系統的建立上,不僅注重國內科技期刊和資料的收集,建立了園內圖書資料室、科技檔案室,還為各個職能部門、主要科技人員均配備了計算機,充份利用國際互聯網系統搜集國內外科技信息,同時還建立了園區自己的農業科技網站,這些均為科技資源的搜索、電子商務的運作、項目的國際化奠定了信息資源的基礎。

5、模式創新。通過幾年的實踐,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園區的管理上,有民營企業的做法;有外資企業的管理;還有領導的個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為此,稱之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在宏觀管理上,注重分析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在重大科研項目上對人財物進行宏觀調控,集中有限的資金,進行投入、集中的打殲滅戰。在微觀上按照市場規則進行運轉,采取目標管理,放權讓利,各自經營實體實施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政策,充分調動了園區企業和員工的積極性。

二是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園區借鑒民營經濟機動靈活,果斷決策,管理到位的管理優勢,為我所用,提高效率。這一管理模式對領導層、決策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園區領導們敢于負責,善于拍板,不錯過任何機會,給投資者十足的信心和優質服務,有利地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如該園區領導們在與臺灣商人談判合作規?;_發蝴蝶蘭花項目的過程中,無論對方提出什么問題,馬上作答。雖然投資額在1000多萬以上,但只用了2小時便簽訂投資協議,一個星期后開始興建,三個月開始產出,速度之快,連臺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國有企業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優勢。在吸取民營企業管理先進經驗的同時,同時注重吸收國有企業好的管理模式。國有企業組織健全,規范經營,依靠群眾,充分發揮黨團、工青、婦衛等組織的作用,強化各部門的功能,特別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來抓,這些都是農業科技園在管理上要借鑒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鑒臺資企業的管理模式。臺資企業具有很強的管理優勢,他們在管理理念上比較先進,完全是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制訂出既先進、又科學的管理制度。臺資企業注重市場調查預測、控制成本核算、保證產品質量、做好售后服務、重視人的作用。這種經營策劃的理念值得學習。如園區在與臺灣商人合作生產蘭花的項目運作過程中,確實學習到了臺商的精明能干,信息靈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開拓市場、敢于大膽投入,市場占有率高等先進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發揮領導集體或個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個園區,還應強調領導或領導集體的個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樹立領導威信很重要,企業員工對他的主管有點崇拜也并沒有害處,但不應搞個人崇拜。當然,領導的威信或他人對你的崇拜都應建立在領導的個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礎上,即領導政治上的成熟、業務上的精通、懂得領導藝術、率先垂范、關心同事、以人為本,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整體,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創出了品牌,創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條特色的路子,這無疑與領導層的威信有著很大的關系。

五、結論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和科技優勢以及園區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在策劃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把差異作為最好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的不同顯示出其差異,選擇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設施生產作為主導產業,走出一條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并通過其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致富。這一案例的實證分析表明:一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可以產生獨有的農業要素差異,可以發展為新型的特色主導產業;二適應消費層次的深化和生態保護的需要,農業的性質發生巨大變化,它已經成為具有多功能性的產業,農業將成為體驗經濟的主導產業;三有效的經濟組織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科技園區作為現代農業和旅游業交叉的載體,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創新,它將成為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資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資源、現代管理、風險投資等方面的優勢,將在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郭煥成等:觀光農業發展研究,經濟地理,2000(2)。

2.盧云亭等:觀光農業,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蔣和平: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論,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年7月。

第6篇

大體說來,原始農業時期,已發明了整地、收獲、加工脫粒等三類農具。商周時期已產生中耕技術,出現了中耕農具,并且發明了青銅農具。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牛馬為動力的犁耕并發明了鐵農具,同時還創造了加工農具石磨。漢代是我國農具史上最為重要的時期,發明了整地機械耦犁和播種機械耬犁以及加工機械踏碓和風扇車。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一套抗旱保墑的耕耙耱技術,相應地創造了耙耱等整地農具。唐代在農具上的最大成就則是發明了曲轅犁,大量使用碾磨。宋元以后的農具雖有一些改良和進步,但沒有根本性的突破,中國傳統農具已經基本成熟定型。下面扼要介紹各地出土的農具。

1.整地農具

整地是為了給播種后種子的發芽、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整地農具包括耕地、耙地和鎮壓等項作業所使用的工具。在原始農業階段,最早的整地農具是耒耜。先是木質耒耜,稍后又發明了石耜和骨耜,以后又有石鏟、石鋤和石钁,在新石器時代末期,還發明了石犁。商周時期的整地農具新增了青銅制作的鏟、钁、鍤及犁。春秋戰國時期的整地農具有鐵制的耒、鍤、犁鏵、鋤、钁及多齒鋤等。漢代的整地農具除了犁鏵之外,新發明了耬犁和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整地農具新增了耙。唐代的整地農具主要是完善了耕犁的結構,出現了曲轅犁,同時還發明了碌碡等。宋元時期新增加了在水田使用的耖。明清時期的農具基本上繼承宋元,沒有太大的突破,在考古發掘中明清不是重點,因此出土實物不多。

斧、錛

斧、錛是遠古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出土的數量也最多。人們既可用它作為武器,也可用來打擊野獸,還可以用它來砍伐森林、加工木材、制造木器和骨器。在石器時代,人們從事火耕和耜耕農業,開墾荒地之時,就需要用石斧、石錛來砍伐地面的森林,砍斫地里的樹根。石錛也可用來掘土翻地,所以石斧、石錛也是原始農業開辟耕地時的重要農具,只有在商周之后,由于農業的進步,已脫離刀耕火種階段,砍伐森林已不是農耕的重要任務,因此斧、錛在農耕作業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但在手工業中卻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早期的石斧是直接用手掌握使用的,稱為手斧,以后發展為裝柄使用,提高了功效。石錛(尤其是有段石錛)一般都是安裝在木柄上使用的。安裝方法通常是用繩索將石斧、石錛捆綁在木柄上,但是石斧的刃口和木柄呈平行方向,石錛的刃口和木柄則是橫向的。因而斧的功用是劈,錛的功用是斫。不過,從各地出土的考古資料來看,有些斧、錛的安裝方法則是直接套入木柄前端的槽孔之中,一些有孔石斧則是先套入槽孔內再用繩索加固(圖一八)。

耒、耜

耒、耜是兩種農具,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耒的下端是尖錐式,耜的下端為平葉式。耒是從采集經濟時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發展而來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以后在下端安一橫木便于腳踏,入土容易,甲骨文中的就是它的象形。再后單尖演變為雙尖,稱為雙尖耒(圖一九),甲骨文中的就是它的象形。單尖木耒的刃部發展成為扁平的板狀刃,就成為木耜。它的挖土功效比耒大,但制作也比耒復雜,需要用石斧將整段木材劈削成圓棍形的柄和板狀的刃,即所謂神農“破木為耜”、“斫木為耜”[135]。早期的耒、耜都是木質的,即《周易·系辭》所說的“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因此不易保存下來。不過在陜西省臨潼縣姜寨和河南省陜縣廟底溝等新石器時代遺址都發現過使用雙齒耒挖土后留下的痕跡,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和羅家角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過木耜。由于木耜的刃部容易磨損,后來就改用動物的肩胛骨或石頭制作耜刃綁在木柄上,成為骨耜或石耜,它們都比木耜更加堅硬耐磨,從而提高了挖土的功效。目前北方較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如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和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遺址以及遼寧、內蒙古等地的遺址中都出土了很多石耜,其年代最早可達8000年前,由此推測,木質耒耜的起始年代當更為久遠。目前發現早期骨耜最多的地方是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和羅家角遺址,距今7000年左右。骨耜是用偶蹄類哺乳動物肩胛骨制成,肩部挖一方孔,可以穿過繩子綁住木柄。骨耜中部磨有一道凹槽以容木柄,在槽的兩邊又開了兩個孔,穿繩正好綁住木柄末端,使木柄不易脫落,其制作方法已相當進步。這種骨耜在南方水田中使用,功效也很高(圖二)。

耒、耜使用的年代相當長久,直到商周時期還是挖土的主要工具,《夏小正》載有“農緯厥耒”,《詩經》中多次提到耜。戰國時期耒、耜依然是主要的整地農具。《管子·海王》載:“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并且還在耒的齒端套上金屬套刃,使其更加堅固耐用,工效倍增。如在湖北省江陵縣紀南城水井中發現一件戰國木耒,其雙齒套有鐵刃,挖土功效更為顯著,這是木耒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圖二一)。甚至到了漢代,犁耕已經普及,但耒、耜仍未絕跡,不但文獻上經常提到,各地漢墓中也常有耒、耜的模型或實物出土。大約到三國以后,耒、耜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因為成書于后魏(6世紀)的農書《齊民要術》提到的整地農具中就沒有耒耜。后代文獻所提到的耒耜只是農具的泛稱而已,如唐代陸龜蒙的《耒耜經》,實際上是指耕犁。

鏟是一種直插式的整地農具。鏟和耜是同類農具,在原始農業的生產工具中并無明顯區別?,F在一般將器身較寬而扁平、刃部平直或微呈弧形的稱為鏟,而將器身較狹長、刃部較尖銳的稱為耜。最早的鏟是木制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就出土過木鏟(圖二二)。各地出土更多的是石鏟,也有少量骨鏟。鏟的器形較多樣,早期的呈長方形,較晚出現的有肩石鏟和鉆孔石鏟,使用時都需綁在木柄上。商周時期出現青銅鏟,肩部中央有銎,可直接插柄使用。河南省鄭州市人民公園出土過一件帶柄的青銅鏟,由此可以了解商代青銅鏟的全貌(圖二三)。春秋時出現鐵鏟,到戰國時鐵鏟的使用更為普遍,形式有梯形的板式鏟和有肩鐵鏟兩種。至漢代始有鏟的名稱,《說文解字》已收有“鏟”字。漢代的鏟器形較為多樣,有寬肩、圓肩、斜肩幾種形式。四川漢墓中經常有執鏟陶俑出土,陶俑所執的鏟肩寬且平,刃部收縮呈弧形,附有長柄,從其與陶俑高度的比例測算,與現代的鐵鍬大小一樣。鐵鏟在漢唐以后一直是主要的挖土工具之一,在宋元時期稱為鐵杴或鐵鍬。王禎《農書》:“煅鐵為首,謂之鐵枚,惟宜土工?!北狈降囊恍┙鹪獣r期遺址中常有鐵鏟出土,其形制大小都與現在的鐵鍬相似,說明鐵鏟到此已經定型,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化。

鍤為直插式挖土工具。鍤在古作臿,《釋名》“臿,插也,插地起土也”。最早的鍤是木制的鍤,與耜差不多,或者說就是耜,在木制的鍤刃端加上金屬套刃,就成了鍤,它可以減少磨損和增強挖土能力。鍤是商代新出現的農具,發展于戰國,盛行于漢代,一直沿用到南北朝以后。商周時期的鍤多為凹字形的青銅鍤(圖二四),春秋時期的銅鍤形式較多樣,有平刃、弧刃或尖刃。戰國時期開始改用鐵鍤,主要有一字形和凹字形兩種。鍤是漢代的主要挖土工具,在興修水利取土時發揮很大作用,故有“舉臿為云,決渠為雨”的民謠(《漢書·溝洫志》)。鍤的鐵套刃在漢代叫鐅,《說文解字》:“鐅,河內謂臿頭金也。”安裝鱉的木板叫“葉”?!夺屆め層闷鳌罚骸捌浒逶蝗~,像木葉也。”使用時雙手握柄,左腳踏葉之左肩,用力踩入土中,再向后扳動將土翻起?!痘茨献印R俗訓》:“修脛者使之跖臿?!备哒T注:“長脛以蹋插?!焙祥L沙馬王堆3號西漢墓出土一把完整的鍤,其木葉左肩比右肩突出而稍低,就是為了便于左腳踩踏而設計的(圖二五)。從四川等地漢墓出土的持鍤俑,也可見到鍤的完整形狀。鍤在南北朝時期繼續使用,但出土的實物遠少于漢代,《齊民要術》中沒有提到鍤,說明已不是主要農具。隋唐以后,鍤已很少出土,但是并沒有絕跡,至今在南方的一些偏僻農村仍在使用,如江西省奉新縣、湖南省桃源縣的農村中現在使用的一種鐵鍬,就還保存著古代鐵鍤的原始形狀。

犁犁是用動力牽引的耕地農機具,也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整地農具,但是它產生的歷史較晚,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才出現一種石犁,是用石板打制成三角形的犁鏵,上面鑿鉆圓孔,

可裝在木柄上使用,估計當時還不可能采用牛耕,應是用人力牽引(圖二六)。由于考古發現的都是石犁鏵,木質的犁架未保存下來,因此對原始耕犁的犁架結構尚不清楚,而且當時也未能普遍使用,但它已具備動力、傳動、工作三要素,遠比其他原始農具的結構復雜,可算是最早的農機具,它的出現在我國農具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到商代,開始出現金屬犁鏵,江西省新干縣大洋州商墓出土過兩件青銅犁鏵,呈三角形,上面鑄有紋飾,一件寬15厘米、長11厘米、高2.5厘米,另一件寬13厘米、長9.7厘米、高1.7厘米。這是目前僅有的兩件經過科學發掘有明確出土地點和年代判斷的商代銅犁鏵。它證明商代確實使用過銅犁。雖然沒有犁架出土,仍不明其具體結構,但從銅犁鏵的形制觀察,已和后代的鐵犁鏵相類似,因此推測其犁架結構應和西漢畫像石上的框形犁相似,早已擺脫了石犁的原始狀態。盡管目前還無法確定商代是否使用牛耕,但青銅犁的出現為以后鐵犁的使用開辟了道路,因而在我國農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戰國時期,牛耕開始推廣,鐵犁鏵也取代了青銅犁鏵,陜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戰國的鐵犁鏵出土,說明犁耕已在中原地區廣泛使用(圖二七)。但出土的多數是V字形鏵冠,寬度在20厘米以上,比商代銅犁大得多。它是套在犁鏵前端使用的,以便磨損后及時更換,減少損失。這說明戰國的耕犁已比商周時期進步得多,大大提高了耕地能力。只是此一時期犁架的結構仍不明了。

耕犁到了漢代才得到普及,不僅中原各省都有鐵犁鏵出土,西北、東北邊陲也出土了不少鐵犁鏵,就連史稱“火耕水耨”的江南地區,遠至福建、廣西、廣東等地,也有鐵犁或牛耕模型出土,它們成為漢代農業生產力顯著提高的主要標志之一。漢代的鐵犁鏵品種多樣,大小不一,小的長、寬各20厘米左右,大的長、寬可達40厘米以上。陜西、河南等地還出土了漢代的鐵犁壁,有單面的,呈菱形或板瓦形,可向一面翻土;也有雙面的,呈馬鞍形,可雙面同時翻土,適于開溝起壟。犁壁是翻土碎土的重要裝置,這一發明標志著中國耕犁已走上成熟道路,是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從各地畫像石和壁畫的牛耕圖上,還可看到漢代耕犁的具體結構,漢代耕犁已具備了犁轅、犁箭、犁床、犁梢等部件,說明已趨于成熟定型。大體說來,西北地區(如陜西、內蒙古)的耕犁犁床和犁梢區分明顯,屬于長床犁或框形犁(圖二八)。東部地區(如山東、江蘇)的耕犁形制有所不同,犁床和犁梢連成一體呈弓形,是用一根彎曲木頭制成,看不出明顯的犁床,故亦稱為無床犁(圖二九)。兩類耕犁都是直轅犁,有用二牛牽引的長直轅犁和用一牛牽引的短直轅犁。長直轅犁適于在大塊田地上使用,短直轅犁轉彎靈活,適于在小塊田里使用,是一種因地制宜的發明創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耕犁基本上是繼承漢代的,但犁鏵的形制還是有所變化,犁鏵冠由漢代的長翼變化為較短的翼。西漢鐵犁鏵接近等腰三角形,從東漢開始向牛舌狀改進,至南北朝定型化。犁鏵有大、中、小三種,反映犁鏵多樣化。從魏晉墓壁畫牛耕圖看,當時的耕犁還是二牛挽拉的長轅犁。但《齊民要術》已指出:“長轅耕平地尚可,于山澗之間則不任用,且回轉至難、費力,未若齊人蔚犁之柔便也?!闭f明山東一帶已出現適合在山問谷地使用的蔚犁。將蔚犁與長轅犁相比,則蔚犁應是一種操作靈活輕便的短轅犁。這種犁的出現可能為唐代曲轅犁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耕犁發展到唐代又有一次重大的突破,這就是曲轅犁的出現。據陸龜蒙《耒耜經》記載,唐代晚期江東農村的耕犁共由11個部件組成,犁饞和犁壁是鐵制的,其余的犁底、壓饞、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犁粲等部件都是木制的。犁身全長4米,比現在的犁要長許多,但它的轅是彎曲的,末端設有能轉動的犁架,可用繩索套在牛肩上,牽引時犁可自由擺動和改變方向,克服了漢魏時長直轅犁耕至田邊地角時“回轉相妨”的缺點,更適合在江南田地面積較為狹小的水田中使用,故被稱為曲轅犁。曲轅犁的另一個優點是設有犁評,可調節犁箭上下,改變牽引點的高度,并可控制犁地的深淺。又因犁壁豎立于犁鏵之上,兩者不成連續曲面,既便于碎土,又便于形成竄垡,因此操作起來比直長轅犁簡便輕巧,能適應各種土壤和不同田塊的耕作要求,既提高耕作效率,又提高耕地質量。可見,我國的耕犁發展到此已達相當完善的地步。從此以后,曲轅犁就成為我國耕犁的主流。目前考古資料中,只在陜西三原李壽墓壁畫上看到一幅長曲轅犁的形象(圖三)。

宋元時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轅犁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使犁轅縮短、彎曲,減少策額、壓饞等部件,犁身結構更加輕巧,使用靈活,耕地效率也更高了。正如王禎《農書·墾耕篇》所說:“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闊狹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蔽覈缰链艘淹耆墒欤髑鍟r期的耕犁已沒有什么太大的突破。

钁又稱镢或鎬,為橫斫式整地農具。掘地部件為長條形,上有銎,可安裝橫柄,是深掘土地的得力工具,多用于開墾荒地,農家亦用于刨掘作物的根株,是農家主要的整地農具之一。钁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鹿角钁和有段石錛。商周已出現青銅钁,當時稱為欘。《國語·齊語》:“惡金以鑄鋤、夷、斤、欘,試諸壤土?!表f昭注:“欘,斫也?!薄稜栄拧め屍鳌罚骸绊街^之钃?!惫弊ⅲ骸拌懸?。”《說文解字》:“钁,大鋤也?!敝吝t在戰國時期,鐵钁已得到推廣,并且出現了橫銎式鐵钁。在此之前的钁都是直銎式的空首钁,其裝柄的方法是在銎的頂部銎口插入長方形木塊,在木塊上橫鑿一孔以裝木柄,或直接安裝樹杈形的彎曲木柄。橫銎式的鑊則是銎口橫穿钁體的上方,直接橫裝木柄,加塞木楔,使之更加緊固牢靠,使用時不易脫落,其掘土功效更高,因此很快就淘汰了直銎式的空首钁,成為漢代以后的主要掘地農具之一。因此,漢代的《淮南子》一書就經常提到它,如:“今夫徭者,揭钁臿……”(《精神訓》),“奮儋(擔)钁”(《兵略訓》),等等。王充《論衡·須頌篇》亦提到:“以钁臿鑿地……如復增钁臿?!薄盎蛞澡懪a平而夷之?!睆暮幽鲜瞥乜h出土的鐵農具中,可知南北朝時期的钁已有大中小三種,可適應不同的用途。至宋元時期钁已定型,與今天農村所用者毫無二致。王禎《農書·钁臿門》將钁放在首位:“钁,斫田器也……又作钃,誅也,主以誅除物株也。蓋钁,斫器也。農家開辟地土,用以斫荒。凡田園山野之間用之者,又有闊狹大小之分,然總名钁?!睆某鐾翆嵨锟疾欤卧F钁確有闊窄之分,其闊者,南方亦稱為鋤頭,至今仍在使用。

第7篇

一、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改革與人事檔案管理改革思路

1.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改革與人事檔案管理改革要遵循的主要原則

為了保證整個農業科研單位的正常秩序,保證農業科研單位的市場競爭能力,必須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制度原則,并在整個過程之中,受到這些基本原則的約束。因此,在進行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制度設計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設計原則。第一個要考慮的原則是對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物質性人事管理和檔案管理原則。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在基本職位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所獲得的基本工資數目也是相差無幾的,那么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所能夠提供給的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員的額外金錢就成為了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追逐的方向,是可以極大促進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的。因此,要進行考慮的首要原則是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物質性人事管理原則。第二個要考慮的是對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和檔案管理原則。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在獲得職位的晉升之后,不僅僅可以獲得更加多的物質性收益,還可以收獲來自各方的尊敬,這也是促進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積極工作的源動力之一。但是,由于農業科研單位的管理職位畢竟有限,沒有物質性的人事管理的使用廣泛。因此,其次考慮的是原則是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原則。第三個要考慮的是對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和檔案管理原則。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在農業科研單位之中,因為種種原因,總是難以得到自己應有的人事管理。除此之外,在競爭之中,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也難以避免拉客等惡意競爭行為的出現。例如在家族性農業科研單位之中,就很少有工作人員能夠真正地晉升到管理層之中去,這就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機制的運行,農業科研單位的人事管理機制也難以激發出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因此,在進行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制度設計的時候,要注重對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原則。

2.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改革與人事檔案管理改革思路

進入新世紀,在信息化的時代下,傳統的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機制已經不能夠滿足人才的切實需要。針對這樣的情況,在農業科研單位推行人事管理機制的時候,一定不能夠僅僅考慮到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經濟方面的人事管理,還要注重對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全方位人事管理。例如,可以在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做出了對農業科研單位巨大的經濟貢獻的時候,可以考慮為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設立相應的職位,滿足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未來發展。也可以為工作人員去報一些專業技能知識培訓班,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為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以后的發展提供保證。在進行整個農業科研單位的人事管理與人事檔案管理制度的評判過程之中,可以隨時進行變化,并使用相關的檔案管理手段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并根據這些變化改變變量(例如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性別情況、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年齡狀況、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學歷狀況、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婚姻狀況、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狀況、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的職位狀況等變量),就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模型。通過對這些基本的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變量的研究,可以得出各個變量改變之后,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所接收到的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回報,以及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具體的滿意程度,制定出符合農業科研單位長遠利益、有利于農業科研單位發展的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基本制度,等等,這樣就可以拉近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科研單位工作人員之間的距離,促進農業科研單位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二、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具體地分析了一個農業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和檔案管理制度的制作過程,以及這種人事管理制度的檢測過程。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個行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作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獨立存在的個體,農業科研單位為了保證自身的運用和發展,必須擁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立足。為了有效地保證農業科研單位的市場競爭力,就需要農業科研單位的工作人員齊心合力,共同做好工作,為農業科研單位的進步添磚加瓦。

作者:張英妹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第8篇

一、生產經營全過程很難進行實時監控

農產品的生產經營過程比較的特殊,農作物的生長具有季節性以及周期性,這些都是不確定因素,所以很難進行現場的實際控制與監控工作,這就為成本控制帶來很大的難題。這里面還包含很多的人為因素等,農業企業的財務人員也缺乏對于農作物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的具體認識,沒有進行定期的現場勘查工作,很容易在成本控制方面出現盲目預算,這樣就會造成成本核算與控制工作很難順利有效的進行下去。

二、農業成本管理的有效方法

1.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對于農業企業來說,成本的有效管理對于農業企業的生產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農業企業的成本通常來說不合理,存在不規范性,承包戶較多,很難進行集中管理,所以也就很難實現企業成本控制的系統性以及全面性。為了規范化管理,強化管理秩序,農業企業應該加強成本管理控制,充分發揮成本管理的效用,提高農業企業的成本優勢,增強農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成本的投入與產出方面做好比例的安排,更好的實現農業效益的最大化。

2.規范化成本核算。農業企業要想獲得高的收益與效益就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上文已經提到成本核算包括物資費用以及人工費用,對于物資費用來說,像購買種子、化肥等的花費,應該做好充分的登記處理,各種各樣的資金使用都要規范到位,同時也要合理的使用資金,將資金進行最大化處理。人工費用的支出一般比較多,但是農業企業應該重視人工費用的核算,安排好人工費用的使用,像種植費用、農作物的管理費用等。成本核算應該具體規范核算流程,做好財務預算管理,經營指標的管理,流動資金的管理,健全財務管理人員素質。財務部對于農業企業的管理方面也頒發了相關的文件來規范農業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即《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通過對農業企業的特點分析對會計科目進行進一步的核算與補充。資產分為流動資產與固定資產兩類,對于固定資產應該加強管理與控制,流動資產應該處理好財務的預算與安排,做好審批與登記工作。對于很多存儲時間短、流動性較高的產品,應該對存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精確的存貨管理體系,避免產生賬實不符的情況發生。

3.提升成本管理人員的素質與責任心。對于農業企業來說,管理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更是缺乏專業的管理觀念與意識。農業企業涉及的方面有很多種,不僅有人為因素,還有自然因素,像天氣等原因,天氣是對農作物最致命的災害,這是人力無法改變的,但是現在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自然會有相應的技術去改變這一現狀。對于管理人員首先應該明確企業工作的各個環節,包括生產、財務支出、資金流動等各個方面,只有進行全員控制,每一個人都能夠參與到成本管理與控制中,才能形成有效的經濟核算體系、全員成本管理體系。在加強成本管理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對專業人員的專業素質的培訓及專業技術的改進。聘請國內外優秀專業人員來企業進行技術交流與指導工作,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及管理經驗。農業種植不僅需要悉心栽培與培育,還需要技術以及經驗,好的培育以及技術經驗,會產生更好的效益,這需要企業加強成本管理工作,加強管理人員專業素養以及專業知識,增強他們對新技術以及新設備的學習工作,提升他們的創新管理能力,靈活的運用專業知識進行農業成本管理,方能實現最大化的效益產出。

4.建立規模化企業。企業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不斷的進行突破與創新,擴大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農業企業可以進行土地流轉或者實行股份合作制等,實現規?;慕洜I管理。因為只有企業達到規?;?,其各方面的工作開展也會變的更加正規化,人們的工作熱情以及工作效率也會逐漸的增強,加之再合理分配生產要素,提高新技術的使用,降低單位農產品的人工費用等,從而提高企業的利潤與效益,實現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企業的發展與轉型,加強成本管理,做好企業各方面的預防與抑制,在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化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結語

在農業企業的成本管理中,要對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實現成本使用的最大化效益,提高農業的生產優勢,增強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價值的最大化。堅持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并不是一味的去降低成本,還要完善農業成本的管理制度以及提升專業人員的素質,最終實現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效益,從中國國情出發,最終使中國成為農業大國以及農業強國。

作者:崔麗娟 單位:成都邑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第9篇

八十年代以來,吉林省農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以全國1/25的耕地,為全國提供1/10的商品糧,1/5的專儲糧和1/2的玉米出口量,糧食生產10年跨躍了3個臺階。吉林省的農業之所以能夠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其決定因素是堅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動力,大力推動農業和農村的科技進步。

1、切實加強基礎建設疏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基礎建設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建立農技推廣組織機構,形成以省為主渠道,以市為重點,以鄉為骨干,以村為基礎,以民間科技組織為補充的農技推廣網絡和以農業站、畜牧站、園藝特產站、農機站、林業站、經營站、水利站等為主體的橫向網絡的門類廣、功能全、多層次、多成分的上下貫通、縱橫交錯、左右聯系的農技推廣組織體系,全省已擁有縣級推廣站64個,實現了縣縣有站;鄉級站919個,占全部鄉鎮的99.5%。二是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成果推廣的全程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轉化的有效性,促進科技成果向規模化、產業化方面發展。例如,為了轉化肉食雞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這項科技成果,在養雞的重點鄉成立了科技服務公司,對養雞行業進行全過程服務,做到"七統一到戶",即統一貸款到戶、統一送雛到戶、統一送料到戶、統一培訓到戶、統一防疫到戶、統一回收到戶、統一結算到戶。三是抓科技情報信息系統建設、舉辦科技成果展示會、召開成果轉化交流會、大力宣傳科技成果等四個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盡快送到農民那里。四是從3個渠道促進科技人員與農民的結合。其一以農業科技人員為核心建立農業專業研究會和農民技術協會;其二采取"四包一掛"的形式,即包技術、包產量、包效益、包賠嘗實行責權利掛鉤;其三以省內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骨干組成的科技服務小分隊,在農業生產的關鍵季節到農村去搞技術講座,現場傳播技術知識。

2、積極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源在農業科技示范工作中,重點抓"三區"建設:

一是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993年,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在東部山區、西部農牧區、中部產糧區和城市郊區以鄉、鎮為單位建立了11個有代表性的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通過完善組織機構,實事求是地制定切實可行的園區建設發展規劃和與之相配套的優惠政策,積極組織對園區的科技培訓,大力轉化推廣先進成熟的科技成果,強化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長和發展起來,效果非常明顯。幾年來,11個園區共轉化推廣了67項科技成果,培訓農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為止,重點建設了10個星火技術密集區。這些星火技術密集區已成為科技成果推廣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為全國最大產糧縣之一的梨樹縣,自建立星火技術密集區以來,連續幾年實施了以轉化推廣玉米豐產、耐密型玉米高產、工業應用的良種玉米栽培、米麥間作及長白雜交瘦肉型新豬種、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養豬等農業科技成果的星火計劃項目,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三是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全省建立了15個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在示范區的總體布局上,確定了四大生態區、7種區域類型模式和18個技術體系與技術經濟體系,經過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區內農民純收入比輻射圈內的農民同期年平均增長60%;示范區內糧食每年每公頃增長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頃增產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進行技術組裝,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綜合效益技術組裝重點是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圍繞糧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豬)、水產(中小水面)、優勢特產資源和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進行攻關,使其形成規模效益的項目,并與全省大農業工程配套,與國家計劃項目配套。例如,在農作物新品種方面,圍繞玉米、水稻、大豆三大優勢作物,產前、產中、產后的一些關鍵技術(如耕作方法、病蟲害防治)開展系列攻關,取得像玉米早熟豐產綜合技術、玉米抗旱保苗技術、玉米大面積機械化綜合高產技術、赤眼蜂、黑光燈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盤育、水稻育苗床土調酸綜合技術、鹽堿地種稻技術和大豆綜合豐產技術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與生產條件相適應的耕作栽培及病蟲害防治的配套技術。二是合理組裝,全力組織推廣。把各單項技術組裝起來,有組織、有計劃地加以大力推廣。從1990年開始,把65項組裝配套技術列入省重點科技推廣計劃,選擇基地為推廣計劃項目承擔單位,計劃采取滾動式,每年進行一次調整和補充。經過幾年的努力,我省良種普及率達到97%,推廣面積超過7萬公頃的農作物新品種近20個。鹽堿地種稻以稻治澇、以稻治堿和旱改水配套技術的推廣,使全省水田面積迅速擴大,由20萬公頃增加到66萬公頃,增產稻谷45億公斤。創造出"吉林大米"名牌產品,不僅解決了本省人民吃細糧的問題,還內銷到關內各省。

4、經常開展農技培訓,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受體和載體農技培訓,主要圍繞五個方面展開。

一是加強農技培訓中心建設,全省已建立省級農業技術培訓中心1個,市級農業技術培訓中心1個,縣級培訓中心29個。這些培訓中心已成為培訓農民學習農業科技和文化知識的大學校,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通過農技培訓中心培訓的農村干部和群眾達360多萬人(次)。二是開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師團活動,分別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利用農閑時間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組織起來,組成科技致富大王講師團到各地進行科技致富宣傳,使農民在親身體驗、現身說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廣綠色證書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獲得了"綠色證書",有6萬人取得了農民技術員職稱。這些農民已經成為全省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成為轉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新技術、培育和選用良種、防治病蟲害及技術咨詢的帶頭人,相當一部分綠色證書獲得者被聘為科技副鄉長。四是實行農民職業規范化教育。以農村職業技術學校、農業廣播學校、實行(3+1)體制的普通中學和各類技術培訓中心為陣地,對農民進行較系統的培訓,使農民職業教育經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五是結合實施星火計劃培訓人才。優先考慮星火計劃的實施,按計劃要求的內容進行專題講座。先后圍繞玉米、人參等十大星火系列開發計劃編寫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錄象帶。

5、有效行使政府職能,加大科技成果轉化行政支撐的力度

5.1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意識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所作為,省委、省政府堅持把這項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努力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總識。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與經濟結合領導小組。二是建立了市(州)領導班子科技進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積極選派科技副職。

第10篇

1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實行綠色供應管理的內在訴求分析

1.1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環境訴求生態休閑農業是一種依靠自然環境的綠色產業。一方面,休閑農業開發對生態環境要求高,既要求時間上園區景觀四季可供觀賞,體現四季生機,充分體現綠色價值,另一方面,對休閑農業的開發也加大了生態環境的壓力。由于休閑農業發展主要以自然農村環境為背景,在大眾進行休閑旅游的過程中,人流、物流、能量流不斷互換,其對生態環境的驅動影響比傳統農業更為嚴重。在調查走訪中,我們的確也看到很多休閑農業園區暴露出很多陋弊,例如園區游客隨意露營、野炊產生的大量垃圾、煙塵;節假日超容量的游客旅游對景區植被的踩踏,園區農戶經營者對農作物化肥、農藥的隨意濫用等環境問題堪憂。

1.2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資源訴求資源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樣對于生態休閑農業而言,自然環境中的水、土、木、氣是必不可少的資源要素和先決條件。在當前各地政府大力開發農業用地進行生態休閑農業建設過程中,雖然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新農業經濟增長,但是,盲目而欠規劃的開發建設其實是在浪費生態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在調查走訪中,我們看到很多正在等待開發的土地其實是很好的可耕地,加上園區冷熱不均的經營現狀,使得這些耕地一直被荒廢閑置,導致耕地資源不斷減少,不少農民由于被政府征地后也失去了經濟來源,怨聲載道。其實在國家土地政策中,有明令規定要保護農業耕地,而現實中不少開發者罔顧土地法規,規避用地審批,擅自改變土地利用類型,進行大量違規建設。這種不顧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經營模式是與綠色經濟發展背道而馳的,必然要遭到大眾的質疑和自然的報復。

1.3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效益訴求生態休閑農業作為新型農業形態,是當前我國振興第一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從目前的經營模式來看,其實它是橫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交叉型產業,包括農產品種植、加工、包裝、休閑旅游服務等多種形態,是一種新經濟增長點。因此,在各地政府大力推動發展中,需要積極研究如何實現多產業聯動,使有限資源創造最大收益,以形成高效的跨企業、跨產業、跨農戶的經濟聯合體。

2對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綠色供應鏈管理既關注“上游”的資源整合和最佳配置,又關注“下游”的市場反饋和客戶需求,所以對生態休閑農業實行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就是要按照市場發展需求,將農業生產運作過程系統化、整體化,整合內外資源,提高休閑農業供應鏈的整體協同能力,才能更加符合自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使休閑農業的自然供給與大眾的市場需求之間良性互動,提高休閑農業的資源效益。

2.1推動閉合運作的供應鏈構建綠色供應鏈沒有終止點,是“從搖籃到再現”,利用節能、低消耗、高效率的閉路循環技術,讓產品報廢后回收再處理還能再使用,或粗加工后作為原材料進行新利用,從“廢物”到“原料”,使綠色供應鏈成為一個循環再利用系統。所以在對生態休閑農業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時,從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角度出發,必須重視閉合供應鏈的構建,這是進行休閑農業供應鏈優化重整的第一步,只有在這種無縫對接的循環體系中,才能將休閑農業的生態資源價值進行充分實現,并使環境污染降到最低。國內的休閑農業園區經營者可以自身為核心,構建完整的農產品種植、生產、加工、銷售、配送等一體的綜合農業經營實體,也可以優勢互補,組成經營聯盟,與優質生產企業、銷售企業、物流企業等合作,以生態價值理念為導向,打造內外資源整合、閉合運作的供應鏈,使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資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產業共生組合,實現資源整合優化的科學性規劃。上海多利農莊以生態有機農業為經營模式,倡導科學、低碳、環保、高效的經營理念,與優秀的冷鏈服務商結成合作伙伴,構建智慧農業和物聯網系統,進行品牌化、產業化運作,從農業生產源頭直至最終消費者加強全過程循環供應鏈控制,推進了生態農業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運作,給國內眾多生態農業園區起到了示范作用。

2.2優化休閑農業園區的生態設計生態景觀是休閑農業園區成功的重要基礎,這與綠色供應鏈管理推行優化生態設計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休閑農業園區的規劃設計必須突出生態景觀、生態技術和環境保護的原則。具體而言,一方面園區可以以生態農業規?;a為導向,構建具有強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季相景觀(四季各有大面積的水果、蔬菜、花卉及觀賞果木);或者利用生態系統循環食物鏈、立體種植等原理設計高效農作物種養模式。另一方面對諸如園區農作物病蟲害、農藥使用量控制、經營戶生產生活污染、游客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景區停車場位置設置、園內環保交通工具配置等問題做好環境治理維護工作。只有做好生態環境優化設計,才能打造園區自然、和諧、干凈、舒適的休閑旅游環境,才能真正提高園區經營者的經濟收入,這也是政府投資建設休閑農業園區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2.3督促政府技術支持與數據處理從當前實踐來看,生態休閑農業現代化管理過程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例如多利農莊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理念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先后兩次來到多利農莊進行調研,并批準建立了“上海有機農業工程技術中心”。因此,在構建生態休閑農業的綠色供應鏈運作體系中,一方面需要政府與相關機構盡力營造綠色資源數據庫,給于政策指導、示范推薦、數據分析等資料與技術幫助,使綠色生產模式、綠色物流資源、綠色品牌構建、綠色規劃體系等相關資料得到共享,提高園區經營者的信息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對休閑農業園區經營者實施嚴格準入制度,進行統一化管理和標準化操作規則,實行實時監控和動態跟蹤,建立規范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評估系統,提高園區經營者規范管理水平,健康、科學、合理地打造生態休閑農業的綠色供應鏈體系。

總之,生態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必須有賴于對這一新型產業的合理規劃和布局,從源頭到終端,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本質要求,進行全過程的生態設計,在政府的政策指導下,借助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平臺,加強鏈中農業生產資料提供者、休閑農業經營者、冷鏈配送服務商、農產品加工銷售商、消費者等環節的緊密合作,使生態休閑農業這一交叉性產業的發展真正實現環境和經濟的“雙贏”。

作者:王玲單位:金肯職業技術學院

第11篇

與傳統成本相比較ERP系統將銷售系統、采購系統、存貨系統、供應鏈以及總賬系統集成在一個系統中,簡化了信息在農業企業內部流動的程序,加速了信息在農業企業內部流動的速度,減少了因信息滯后帶來的機會成本,將原本孤島的信息逐級傳遞。ERP系統實現精細化成本管理,主要從規劃階段,物流,資金的管理三個模塊來實現良好的成本管理,及其全方位管理操作。

1.1農業企業生產準備、計劃的精細化

傳統生產準備人為的主觀意志作用比較強,對于市場的需求以及變化,都是聽風則風,聽雨則雨。沒有準確的市場預測信息,也沒有明確的生產計劃。對于生產過程中需要的物料用量也沒有準確的數據,而由于人工記賬操作,庫存數據也不能夠得到及時的反映。這一系列的管理弊端,最終將導致存貨的滯留和堆積,原材料供應不足生產被迫停工,產品不能滿足市場多樣性的需求,資金占用現象嚴重,人力物力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等一系列問題。

1.1.1主生產計劃的精細化。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計劃是保證生產順利進行的保證,只有做好了計劃,農業企業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ERP系統接收到市場的銷售預測信息、客戶的訂單以及其它信息后,首先由主管人員做出主生產計劃,計劃精確地包含了每一生產階段的毛需求量。緊接著進行粗能力的權衡,確定出所需要關鍵工作中心的加工能力和設備的負荷能力,與實際的數據進行比對,進行初步的計劃確認或調整,再與銷售部門做出的銷售計劃進行比對以進一步確認和調整主生產計劃,最后提交給有關管理部門,進行計劃的確認,并在生產過程中進行不斷地修正。

1.1.2物料需求計劃精細化。ERP系統解決了需要什么、生產什么、怎么生產的問題,物料需求計劃,即MRP詳細記錄了物料需求信息、物料清單、生產的工藝路線以及物料的可用量。例如要生產一臺儀器,那么制造這臺儀器所需要哪些物料,物料的需求量是多少,經過多少道加工工序,當前的庫存量信息,都會在系統中記錄,一旦某一個環節斷層,系統會給出提示或者警告,而依據傳統的生產方式任何一個環節跟不上生產節奏,農業企業內部都無法做出迅速的反應,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1.1.3能力需求計劃精細化。計劃的最后一階段是對能力需求的計劃,即CRP。簡單的來說它就是依據生產的每一階段和工序的物料需求信息,精確地計算出需要投入的能力和設備的負荷數據,并根據實際情況對農業企業生產能力以及負荷情況做出調整,最后制定出CRP。運行時系統會根據CRP中加工產品的數量,所在的時間段,實際所需要占用的能力負荷,對比在系統內設定的標準能力負荷情況,生成能力需求報表。而傳統的生產準備計劃階段,并不能夠像ERP系統這樣實施全面精細的計劃,物料的需求、能力的負荷情況都不能得帶及時反饋,生產過程中補充的信息也不能夠及時更新信息。

1.2農業物流管理精細化的實現

1.2.1農業企業生產過程的精細化。隨著市場不斷的發展,產品的生產周期不斷的縮短,對品種的需求多樣性不斷提高,產品的交貨期不斷縮短,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生產管理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的需要,傳統的生產車間管理沒有進行明確地分批分類管理,對于生產所需的物料也得不到及時反饋,沒有明確的進度安排,產品交貨時間也沒有明確統計,對每一項加工產品的工序也沒有進行細致分工。對于插單的業務,農業企業也疲于應對,物料需求跟不上進度,生產能力也不足,農業企業往往需要拆東墻補西墻,而且傳統的期間費用分配也不準確,分配的標準往往是根據人工或者機器的工時總數來定義,管理者無法獲取準確的成本信息,無法做出具有競爭力的定價決策。ERP系統下,生產的整個過程是由MPS生成各個車間和工作中心的生產任務,下達產品生產指令,根據產品交貨的到期進行產品的任務優先級的排序,對產品的整個生產周期都有明確的規劃,確保產成品能夠及時完工交貨。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在ERP系統下每一項完工產品都有固定的工藝路線,物料需求也有明確的信息記錄,能夠保證產品有條不紊地進行生產,并且細化工序,將一項復雜的加工業務簡單化、重復化、高效率化。半成品在車間的轉移,原材料、配件的領用,生產加工進度的控制,各個時間段加工狀態的信息,在產品的統計分配信息都被統計及時記錄到了工作中心中,由工作中心生成報表進行統計和分析,并將信息及時傳遞給ERP系統下的其它有關子系統,管理人員根據信息進行生產調度,物料的補充等等;這些信息也是產成品成本計算和制造費用分配的主要依據,它定義了許多產品成本計算的相關公式,比如機器加工的工時和物料的用料比例,由成本動因推動費用的分配,期間費用能更加準確地分配給完工產品,統計數據顯示在ERP系統的車間管理下制造成本下降了12%左右,停工待料減少了60%,產品延期交貨下降了80%。因此走ERP精細化管理之路,是農業企業實現利益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選擇。

1.2.2農業企業庫存管理的精細化。庫存管理的主要作用是維持銷售產品的穩定,保證生產順利地進行,在保證盈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農業企業的資金占用率,降低成本,增加投資。傳統的制造業庫存管理中,由于農業企業所屬行業產品的復雜性,管理已經銷售模式的局限性以及滯后性讓原本就復雜的庫存管理受到了許多非技術性的影響。統計與匯總指標的工作量巨大,庫存信息不能夠及時有效地反映給有關管理部門,嚴重制約了生產的順利進行,甚至造成存貨積壓、資金嚴重占用的現象。ERP系統下的庫存管理貫穿整個農業企業管理,覆蓋范圍廣,利用數據庫將存貨的信息反映在一張統計表中,提供的登記出庫入庫的信息,存貨的類別,提供下級編碼標識,產品的批次,出入庫時間、質量狀況以及價格等,都被詳細地計入在系統內,支持存貨跟蹤查詢,能夠即時反映庫存的盤點數據,并對其它相關聯的子系統提供實時數據,這是傳統管理無法實現的。在發貨的時候嚴格按照先入先出的順序發貨,降低了因存貨變質、積壓而增加的風險和機會成本。ERP下的管理模式改變了倉庫保管員的勞動組織方式,對倉庫可以按照產區分類,按照業務進行區分,細化了日常的管理業務。ERP系統對存貨的控制方法也有許多種,如ABC法、零庫存控制法、在途物資的管理方法等等,農業企業可以根據自己庫存的復雜性進行方法的選擇。對于入庫管理根據生產和銷售的需要發出需求,降低不必要的庫存費用,降低資金的占用和存貨毀損的風險;對于領料出庫的業務,可以限制材料的數量,以防止因為任意領料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費,引起成本增加,最終導致產品價格失去市場競爭力。統計數據表明在ERP庫存系統管理下,庫存下降了30%~50%使得庫存資金投資減少了1.4~1.5倍,庫存的周轉率提高了50%,這些都是傳統庫存管理無法實現的,因此農業企業只有在ERP系統的精細化管理的平臺上才能越走越遠。

1.2.3農業企業采購管理的精細化。采購管理是對采購行為進行組織管理和控制的模塊,采購工作主要是在合適的時間為生產部門提供生產所需要的合適的質量、價格、數量的原材料(或加工部件),以保證生產順利正常進行。傳統的采購管理存在許多的問題。首先,沒有一個標準的體系管理供應商,致使采購信息總是不能及時下達到供應商;其次采購計劃編制不準確,采購數量不足或采購不及時以及物料逾期未入庫,車間的生產線只能被迫停產。生產制造過程中,插單的業務極為常見,物料計劃人員無法快速評估其影響,信息傳遞慢,采購提前期長。無法及時下發采購信息。而且對于市場的價格走向也沒有很好統計記錄,主觀判斷采購存貨的數量以及批次,致使采購成本高昂。ERP環境下的材料采購計劃是由主生產計劃生成,根據生產車間以及銷售部門傳遞出的物料需求信息,然后下達到采購部門,并同時將信息傳遞到總賬系統以及倉儲部門,簡化了信息傳遞的流程,極大增加了信息處理效率,據統計表明應用ERP系統實現采購管理的農業企業,采購提前期縮短了50%。ERP系統中建立了一套信息精確的客戶資料,以及客戶所能夠提供的物料信息,一旦系統得到采購的命令就能及時將信息下達到供應商,逾期未收到的采購物資也能在系統中得到查詢,發出催貨通知,或者及時變更供應商降低生產線停工的風險。在生產制造的過程中一旦有插單的業務發生,計劃部門也能夠及時進行生產計劃的修訂,進行能力的評估,將物料需求信息及時傳遞到采購部門,及時進行物料的補充,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此外ERP系統還提供了物料需求的規格資料,保證入庫產品的質量符合生產要求;系統還提供了比價的功能,能夠讓管理者迅速做出最優決策。

1.2.4農業企業銷售管理的精細化。在一個農業企業的銷售系統是農業企業生產的最終產品與外部市場的輪轂連接,是價值的生產是實現農業企業最關鍵的一步。其主要職能是以滿足客戶消費需要為前提,實現勞動價值到社會財富的轉換。而傳統的銷售管理下,銷售部門往往憑借個人主觀經驗進行報價,缺乏成本數據參考,無法獲知準確的訂單利潤,沒有穩定的銷售市場和渠道,客商信息混亂,信用額度很難掌握,增加許多無形的財務風險。對于地區以及不同的客戶報價策略在手工作業下工作量龐大,準確性也很難把握。銷售人員很難追蹤訂單的采購狀況、生產狀況、入庫狀況,導致銷售人員很難和客戶溝通進度。逾期交貨現象嚴重,信用等級下降,客戶流失現象嚴重。ERP系統下的銷售模塊將銷售任務細分成以下幾個階段,①根據預測信息和銷售訂單制定銷售計劃,并做出合理報價決策;②開辟可供銷售市場,并對市場進行細分,建立確定的客商檔案和長期可供穩定銷售的銷售渠道;③結合歷史、目前、市場調研數據進行銷售;④根據客戶的訂單信息,組織貨源,下派生產命令,并組織倉庫發貨;⑤開出銷售發票,并轉交財務系統記賬;⑥對已經銷售的產品提供跟蹤服務,進行信息反饋、分析,提出方案。根據應收系統的傳遞信息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制定銷售策略,發出催收貨款的指令,而傳統的銷售管理無法及時對訂單做出反應,也不會對銷售進行售后的跟蹤分析,不利于市場地位的穩固和簡歷長期穩定的銷貨渠道。

1.3農業企業資金流管理的精細化

資金是一個農業企業的血液,資金的運轉是關乎到農業企業生死存亡的問題,傳統的農業企業資金管理混亂,對于資金的預算、費用的支出很難控制,對于未來的資金流入流出也無法掌握,科目繁多,往來賬目不清,管理人員工作量大。ERP系統下,當采購或者銷售行為發生后,系統會根據采購訂單、發票在應收和應付形同中生成相應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為農業企業提供精確的未來資金的流入和流出情況,相關的票據還含有供應商以及客戶的相關信息,能夠準確地將每一筆收入以及費用與客商相聯系。對每一筆零用基金進行分類管理,完善對銀行賬戶的管理,能將收入或者支出與相應的票據相聯系,實現收入與票據相匹配,對于外幣也有專門的賬戶管理,能夠及時地反映賬戶的資金信息,減少了人工管理不必要的麻煩。對于資金的預算和費用的支出都有嚴格的控制,大大降低了農業企業的資金占用率,使得農業企業的資金能夠維持農業企業正常運轉。

2農業企業ERP精細化管理存在的問題

2.1管理者對ERP認識程度低

ERP是一種先進的管理軟件,而不是單一的數據儲存軟件,很多管理者思想仍然停留在只是單一的將財務信息化,而沒有融入精細化管理思想,再加上國內實施ERP成功的也就只有聯想、海爾、移動公司等一些大型的知名農業企業,因此很多中小型農業企業對實施ERP精細化也只是持有觀望的態度。

2.2農業企業缺少精細化成本文化氣氛

盡管許多農業企業引進了ERP系統實施精細化管理,但是農業企業沒有注重對精細化的文化建設不夠重視,有些制度建立得并不合理,甚至導致極少數個別員工出現抵制的情緒,而農業企業實施精細化管理的規章制度也形同虛設無法落實。

2.3ERP系統實施對人員要求較高

ERP成功實施對操作者、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程度的要求比較高,它要求不僅僅要懂得操作還要懂得原理,否則實施的過程中麻煩不斷。而ERP系統的發展歷程比較短,普及的程度也不夠,許多管理者甚至沒有ERP的概念,更談不上操作和應用了。ERP將管理與技術融為一體,這要求操作者不僅僅是個管理者還要是個技術員,而且培養出這樣的人才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2.4農業企業基礎管理制度規范性不夠

科學的管理,要求農業企業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和個性化,是精細化管理實現的基礎,基礎設施管理制度不規范,它會影響到精細化管理的效率。

2.5實施ERP系統后期維護不足

許多農業企業在引進ERP后,前期沒有制定計劃和目標,導致后期發現團隊實施能力不足,特別是在系統的二次開發上。農業企業生產發展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僅靠一次完整實施而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是不太現實的,這又使得ERP后期發展滯留,最終導致農業企業擯棄實施。

3ERP精細化管理問題的對策

3.1管理者轉變思想

ERP精細化管理要成功實施需要管理者有高度的思想上的覺悟,將管理不僅僅局限在傳統農業企業運營上。管理者不僅要轉變自己的思想同時還要培養整個農業企業的員工精細化的意識,只有各個部門協調一致,分工明確,才能使得精細化成本管理理念在農業企業中得到真正的應用。管理者需要將目標放長遠,從各個方面實現精細化管理,才能帶領農業企業在未來成長的路上越走越遠。

3.2建立精細化成本管理農業企業文化

環境決定一個人的成長,同樣農業企業文化氛圍也是農業企業成長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建立起良好的農業企業文化氛圍,農業企業才能在未來的路上越走越遠。建立起農業企業精細化管理文化首先需要培養精細化成本管理的思想,現有理念才能應用到實踐中。其次,要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諸如物質獎勵、精神鼓勵、調動積極性和懲罰措施,讓員工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農業企業精細成本管理中,并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改進和創新。

3.3加強對員工的后續教育

農業企業對實施ERP系統以及操作的關鍵人員,要在后期不斷的進行教育和培訓,以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對于ERP這樣先進的管理系統,隨著時間的變更也會不斷更新,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在操作和應用過程脫節,才不會造成資源浪費的現象。而且ERP運用需要熟練的技巧以及豐富的知識,只有全員的整體素質提高了才能使得ERP的管理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從而降低管理成本。

3.4規范農業企業基礎管理制度

農業企業的基礎管理,是農業企業實施和管理的前提,只有堅實的基礎,農業企業可以在未來發展的舞臺上越走越遠。農業企業首先需要加強農業企業原始信息核算的管理,提高原始數據的準確性;再次是優化農業企業的規章制度,優化農業企業生產流程,加強全面成本預算的管理。

3.5成立實施ERP精細化的項目組

要成功實施和應用ERP系統,光依賴軟件公司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并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只有在農業企業內部建立一個ERP執行和組織協調的ERP組織機構才能解決問題。在其領導之下,農業企業內的所有部門達成一致的目標,卻又各司其職,通過定期組織會議培訓,讓農業企業內部各部門不僅能夠了解ERP運行的情況,還能夠站在各自部門的角度提出一些專業性的意見。經驗一起分享,問題一起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ERP系統運行起來,使得ERP精細化的管理成功地在農業企業內部實踐,提升農業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

4小結

第12篇

1.1人事管理部門缺乏主動性,不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我國農業科研單位現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沿用的是黨政機關單位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部門的工作任務由主管部門布置并檢查監督,是一個完全的責任主體,自身沒有主動性。因此,對人事制度有很大的限制。在這種體制下,多數科研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還停留在執行工資政策、人員調配、職務晉升、職稱評聘等傳統的人事勞動管理。在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上明顯不足。這種管理模式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科研院所逐漸凸顯出不適應性。

1.2現行人事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以人為本”已成為當今高科技人才有效管理的指導思想,為激勵科技人才的創造熱情和創新精神營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圍,“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正逐漸得到認同。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產生推動各項工作不斷發展的強大動力。而傳統的人事管理模式不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事為中心、重事不重人,已明顯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

1.3傳統的管理機制嚴重制約農業科研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的勞動人事管理機制仍被廣泛應用,農業科研單位的發展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會受到嚴重制約。除此之外,科研單位的人員培訓對象主要以管理人員與科研人員為主,對工勤人員的技能培訓較少,直接影響了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轉化,無法為科研工作者提供較好的輔助服務。另外,農業科研單位本身就缺乏健全的、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農業科研單位內部科研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人才結構不合理等因素使得農業科研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

1.4科研人才流失嚴重,影響科研事業的發展

在農業科研單位,科技人才的規模和素質是衡量其科技實力和潛力的重要指標。雖然人力資源越來越受到各單位管理者的重視,但目前我國農業科研單位人才的流失越來越嚴重,一是農業科研單位的經濟和環境存在著明顯的劣勢,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從事基礎性科學研究的農業科研單位往往處在生活條件較差的偏遠地區,在這些地區工作和生活會比在大城市生活艱苦得多,且面臨子女上學、配偶就業、住房難等問題。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工作艱苦,自身效益較低,導致科研人才福利待遇低;科研設施、條件簡陋,缺乏與高端研究相匹配的實驗條件。三是普通農業科研單位獨立爭取國家、部、省級重大科研項目日趨困難,導致科研經費嚴重不足。上述原因不僅導致高層次人才流失,也是高層次人才引進困難的主要原因。人才的大量流失,增加了單位的成本,降低了科研單位的競爭力,影響了科研的發展。

1.5農業科研隊伍結構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來,由于多種原因,農業科研單位人才隊伍結構嚴重失衡。一是人才學歷結構不盡合理。目前,農業科研單位高學歷(博士、碩士)人才較少,中等學歷人才(大專以上學歷)沒有得到充分培養和利用。二是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不盡合理,科技開發、管理和推廣人才匱乏。例如,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2010~2012年人才情況表可以看出,2010~2012年,專業技術人員總數呈遞增趨勢,但工勤人員總數呈遞減趨勢,對于一個搞基礎性研究工作的農業科研單位來說,工勤人員比例結構是不合理的,勢必導致大事搶著干,小事沒人干,都在爭課題、搶項目,而田間試驗工作任務卻日趨繁重,嚴重影響了科研成果產出效率。另外,正高級職稱人員及博士學歷人員比例較低,人才是科研發展的核心,在當今知識型的市場經濟時代,高學歷人才的引進是關鍵。

2農業科研單位加強人事管理的重要性

人事管理是有關人事方面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總稱。通過科學的方法、正確的用人原則和合理的管理制度,調整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組織的關系,發揮最有利的人力運用,促進事業的發展。人事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第一階段,有時也作為廣義的“人力資源管理”的代稱。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識到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英國經濟學家F•H•哈比遜認為:人力資源是國民財富的最終基礎,資本和自然資源是被動的生產要素,只有人才是積累資本,開發自然資源,建立社會經濟和組織并推動國家向前發展的主要力量。在知識競爭與人才競爭的新時代,農業科研單位的人事管理是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更是農業科研院所發展之根本保障。

3農業科研單位加強人事管理的幾點建議

3.1圍繞科研中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是靈魂,是人的行動指南??蒲袉挝坏乃枷胝喂ぷ骶褪亲畲笙薅鹊卣{動廣大科技人員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保證科研任務的順利完成。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是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科研工作進行,要深入科研第一線,了解科研人員的思想活動,幫助他們解決研究工作中的思想問題,調整他們在科研活動中的人際關系。做好科研人員的思想工作要采用深入、細致、疏導的方法,不能用搞運動的方法,要保證5/6的科研時間,要多做正面的教育工作,從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和學習上多關心他們,愛護他們,讓科研人員感受到“家”的溫暖,進一步增強科研團隊的凝聚力,從而促進科研組織目標的實現。

3.2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機制,盡快制定合理的人才開發目標

要創造一個包括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分配制度及其他各項規章制度的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等有利于人才合理配置的優良環境。就目前農業科研單位的發展而言,想要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必須建立和完善比較健全的人事管理機制,對原有的管理結構進行整合,逐步實現資源共享,確保農業科研單位的工作能夠正常進行,有效地提高科研效率。同時,盡快制定合理的人才開發目標,針對人才資源的規模、質量、分布及激勵環境等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穩定存量,調整增量,改善結構。當務之急是要穩定現有農業科技人員,在人力資源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要不斷改善人才結構,合理地引進和培養科研人才、管理人才、開發人才和推廣人才。

3.3積極推行“終身教育”制度

科研單位是一個不斷出成果、出人才的生產知識的機構,“終身教育”制度是知識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加速科研單位人才成長的有力措施。在農業科研單位積極推行“終身教育”制度,應把培訓、考核和使用緊密結合起來,形成育人、選人和用人一體化機制,把開展在職繼續教育納入單位目標責任制管理,并作為單位領導業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落實繼續教育培訓與考核、任職和晉升相結合的制度,使繼續教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由于不同的工作崗位對知識、技能有不同的要求,加上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越來越快,因此,科研單位黨政管理干部、第一線的科研工作人員和普通的科研輔助人員,都應接受終身教育,不斷更新知識充實自己。人事管理部門要根據單位發展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和多形式地對在職人員進行教育培訓。通過繼續教育,一方面,提高了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充分挖掘了科技人員的潛能;另一方面,有利于營造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這樣不但可以留住現有的科技人才,還能吸引更多的優秀科技人才,形成人力資源開發的良性循環。

3.4建立符合科研人員特點的考核、晉升制度

科研人員的職稱是衡量科研人員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標志,也是鼓勵科研人員多作貢獻的有力措施。通過公平、公正、合理的績效考核晉升科研人員是科研單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科研勞動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又是探索性很強的復雜勞動。科研單位對科研人員的考核、晉升要充分注意這一特點??己烁刹恳话惆ǖ?、能、勤、廉等方面。但對科研人員的考核,不能過分強調考勤,而應該側重對他們的考績。創造性的勞動是很難用考勤尺度去衡量的,科研人員的考核和晉升應該著重考核他們的專業知識,考核他們的創造能力、判斷能力和表達能力,考核他們的工作態度和品質素質。搞基礎理論研究的要看學術的數量,但更重要的是看學術論文的質量;搞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的,應看其科研成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水平。年資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工作經驗,但創造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并不與人的年資成正比,據有關專家推算,科學家創造力的最高峰值年齡是36、37歲,因此,在考核、晉升科研人員的時候既要重視科學工作者的知識經驗,更要重視科學工作者的科學研究能力,絕不能“論資排輩”以工齡去評定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科研人員職稱是一項學術性很強的工作,在評定方法上不能用行政任命的方法,應采取同行評議。不僅有所內專家參加,還要請所外專家評議,這可避免評定的主觀性、片面性和不正當的人事關系。

3.5保障職工利益,重視激勵機制

職工利益是構成單位利益的基礎。如果否定了單位每一位職工的具體利益,那么單位的整體利益也就無從說起。單位制定激勵機制時要以員工的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管理者應認識到員工的個人利益與單位的利益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正如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所說的那樣:“激勵是調動人們積極性、創造性的一種方法,激勵在管理活動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對群體成員的激勵,是提高個體活動效率的根本前提。”因此,科研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對實現科研活動的任務和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保障作用。與此同時,也應制定相應的懲處制度,懲罰、警告那些對科研工作持消極態度、不按規定履行科研合同、違反有關科研管理規定、違背學術道德和職業規范以及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個人或部門,做到賞罰分明,人人平等。激勵的方式多種多樣,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1)目標激勵。

科技人員本身熱衷于具有挑戰性、創造性的目標任務,并盡力追求完美的結果,渴望通過這一過程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實現自我價值。通過層層制定目標,使每個人的行動都與自身目標聯系起來,而且與組織的目標聯系在一起,同時,實行責、權、利掛鉤,使職工增強了集體責任感,行動有了方向,自覺地控制行為,達到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目的。

2)榜樣激勵。

單位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在“獎勤罰懶”上明確責任制。通過開展“先進典型”、“發明創造”、“崗位標兵”和“合格管理者”等各類活動,樹正氣立典型,用榜樣的力量激勵更多的員工愛崗如家、同舟共濟。同時,對有突出貢獻的員工給予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

3)經濟激勵。

使用金錢激勵最直接有效,激勵科研人員積極從事科學研究,最大化地追求科研利益,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科研任務??蒲袉挝徊捎迷黾营劷?、科研經費資助、科研獎勵金額提高和其他與經濟掛鉤的獎勵等經濟激勵方式的同時要注意不可給員工制定難以實現的任務,否則員工會覺得獲得獎勵遙不可及。經濟激勵體現了多勞多得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改變了經濟收益只與職稱、工齡、學歷掛鉤的現象,實現了按科研工作情況及績效取酬,使積極從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員勞有所獲,從中獲得公平感和成就感,充分發揮物質激勵的作用。

4)評判激勵。

評判激勵是指對人的某種行動作出一定的反應。對職工在一個階段內的表現,要及時、公平地給予肯定或批評,對取得成績的職工給予表揚、獎勵,滿足其榮譽感和成就感;對出現問題的職工,正確客觀地批評,激發其改正錯誤或追求上進的強烈愿望。

5)競爭激勵。

競賽能增強集體的榮譽感、凝聚力,促使人產生敏捷的思維、提高能力。人事管理部門要經常組織開展各種有益的競賽活動,如開展優質服務競賽、崗位技能比賽等,激發、激勵職工積極進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6)知識激勵。

知識激勵就是給職工提供學習培訓機會,使他們充實知識、培養能力和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例如,通過等級證書學習、進高校深造、出國培訓等方式,為他們進一步發展提供機會。

4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里县| 平舆县| 安新县| 武义县| 南雄市| 平谷区| 平南县| 曲松县| 旌德县| 湟源县| 兰坪| 定兴县| 河津市| 满洲里市| 遂平县| 舞阳县| 上饶县| 平顶山市| 济宁市| 海丰县| 石门县| 株洲市| 通山县| 黑河市| 怀柔区| 西充县| 双峰县| 通河县| 石河子市| 资中县| 沅江市| 滨海县| 昌江| 泾川县| 毕节市| 周宁县| 沁水县| 华阴市| 黄冈市| 施秉县| 祁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