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高標準農田整治內容

高標準農田整治內容

時間:2023-08-29 16:44: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標準農田整治內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標準農田整治內容

第1篇

關鍵詞 高標準農田;概念界定;內涵;外延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3-0212-03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HAO Zhe TIAN Ya-guang

(Liaoning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Liaoning 110013)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s the artificial measures of us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lving the land use problems whi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ches a certain stage.As the current hot topics and new things,som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were fuzzy and indistinct definition.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concept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and its construction were defined.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farmland;concept definition;connotation;extension

“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決定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戰略舉措,是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長久安全的物質基礎,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要求。

按照國務院批準頒布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1],2015年我國將建成2 666.67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進而2020年擬建成5 333.3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當前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以大規模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工作重點,增強土地資源對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并提出在資金分配和項目安排時重點向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傾斜[2]。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各級政府、國土資源部及國務院相關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首要任務[3]。

2012年6月20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 1033-2012)》[4],并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相關技術問題進行了闡述。但高標準農田作為新名詞新事物,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則還存在模糊、界定不清的問題。諸如:高標準農田的基本內涵是什么,高標準基本農田的要求,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標準等,這些問題均亟待作以深入探討和澄清。為此,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高標準農田基本概念進行界定和剖析,供相關設計與研究人員參考。

1 高標準農田概念的科學界定

對基本概念的嚴密定義是任何學科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標志之一。因此,有必要首先澄清有關高標準農田的最基本概念,給予其科學界定。

1.1 高標準農田

1.1.1 農用地、耕地和農田。

(1)農用地。農用地是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5],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可見,農用地的范圍大于耕地。

(2)耕地。耕地是種植農作物的土地,按照《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07)》[6],它包括水田、水澆地和旱地3個二級地類。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進入21世紀,人口不斷增多,耕地逐漸減少,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確保耕地的數量和質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糧農組織(FAO)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土地面積為18.29億hm2左右,人均耕地0.37 hm2;而我國現有耕地總面積為1.21億hm2,人均耕地0.08 hm2,只占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4。

(3)農田。目前,對于農田尚未給出準確的定義。就查閱資料來看,農田的定義可分為狹義和廣義2種。狹義的農田就是指耕地[7],中國古代有“已耕者為田”之說,因此農田應為經開墾耕種的土地;廣義的農田包括各類農耕生產用地,其范疇應介于耕地和農用地之間。農田分布受水分、溫度、土壤、地形等因素制約,尤以水分的影響最大,因此農田多分布在降水量比較充沛或水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年降水量低于250 mm地區農田較少。我國的農田大部分集中在東南部濕潤及半濕潤地區,即從大興安嶺起,經張家口、榆林、蘭州、昌都,自東北斜貫西南一線的東南部。這些地區受季風影響,雨量充沛,是我國主要農作區。隨著農業的發展,農田分布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農田可分為梯田、壩地、平壩田、沖田、圩田、條田、水田、水澆地、旱地和臺地等多種類型。

1.1.2 基本農田與一般農田。

(1)基本農田。是指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而確定的,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內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占用的耕地。這是從戰略高度出發必須確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稱之為“吃飯田”、“保命田”。基本農田是耕地的精華,是最高產優質的那一部分耕地。《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明確規定,基本農田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占用[8]。

(2)一般農田。是指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可以用作建設和其他用地,被確定為農業使用的耕地后備資源。主要類型包括:坡度大于25°但未列入生態退耕范圍的耕地、泄洪區內的耕地和其他劣質耕地等。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大約為1.2億hm2,基本農田約為1.13億hm2左右,其他逾666.67萬hm2為一般耕地;而我國糧食主產區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大約占其耕地的95%左右。

1.1.3 高標準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后達到標準的原有基本農田和新劃定的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除了與各省市地區的耕地質量等別情況有關外,還與其城市化進程等因素有關。鑒于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的高產性要求,高標準農田均屬于基本農田的范疇。

1.2 高標準農田建設

1.2.1 中低產田改造。我國耕地中有78.5%的中低產田,其中中產田面積占37.3%,低產田面積占41.2%。在我國傳統的土地建設項目中,針對不同土壤的障礙因素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改造中低產田比墾荒投入省、用工省、見效快,改造好了能長期見效益。改造中低產田的手段主要為增加養地作物,增施有機肥,并進行生態農業建設,提高土地生產能力。

1.2.2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的綜合整治,整治后田塊更加平整,灌排設施更加完善,路網林網更加科學便利,田塊集中連片程度提高,生產能力增強,耕地質量有所提高[9]。

土地整治歷經10余年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在目標上,已由單純的補充耕地向建設性保護耕地與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轉變,土地整治的目標更加多元化;在內容上,已包括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未利用地開發和土地復墾等內容;在內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數量為主向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并重轉變,區域綜合型特點更加鮮明;在外延上,已由分散的土地開發整理向集中連片的綜合整治轉變,逐步演變為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在手段上,已由以項目為載體向以項目、工程為載體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等政策的運用轉變[2]。

1.2.3 高標準農田建設。

(1)歷史沿革。20世紀80年代前,限制我國耕地土壤質量的主要問題是氮磷肥力不足,隨著多年來化肥投入量和作物產量的持續增長,土壤氮磷養分供應狀況已有較大改進,中低產田改造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但目前靠增加化肥投入量的產量增長已近極限,隨之產生的“低、費、污”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已逐步成為我國耕地土壤質量的新一輪核心問題。可見,為繼續提高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僅靠增加農用化學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是死路一條,只有提高耕地基礎地力、藏糧于土,才是建立我國未來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實現糧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選擇[2]。為解決這種現實困境與潛在隱憂,我國適時提出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提出原因。“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但是近年來的總趨勢是:建設用地的擴張一浪高過一浪,耕地、基本農田保護面臨嚴峻挑戰;地方政府過度追求經濟發展,盲目攀比,置資源環境問題于不顧;土地產權機制和土地收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導致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產權經濟機制缺失。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參與違法供地,引起部分行業和地區發展失控。另外,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建設用地也呈現“人減地增”的逆向發展趨勢,從而對耕地保護造成了一種“雙擠”局面。從國內外實踐來看,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緩解人地矛盾的最合理途徑就是大力推進高標準土地整治,從而增加建設用地的流量,緩解城市建設用地的壓力,支持城鎮化進程。因此國家適時提出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3)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屬于土地整治的一種。是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通過土地整理等方法,對農田進行土地平整和田間水利設施、田間道路、田間防護林等建設,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要求,使農田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如前所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建立在以往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的基礎上,為了應對當前建設用地過度擴張的嚴峻挑戰,提出的高標準土地整治工程。前期中低產田改造和傳統土地整治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有重要借鑒意義,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其升華和提升,是土地整治工程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新時期著力打造的亮點。

2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科學界定

隨著新時期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深入開展,需要給“高標準農田建設”界定合乎規律的內涵和外延,一是要求能客觀地反映新時期下高標準農田實踐,二是要求能準確地指出新時期下土地整治的發展方向。

2.1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涵

目前對“高標準農田”內涵的理解不一,不少實際建設內容僅顯露于表象,有的項目其實就是土地平整也被冠之以“高標準農田建設”,而實際土地質量根本未得到改觀。因此,高標準農田的科學內涵必須予以明確。現從以下5個方面界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涵。

2.1.1 動態發展過程與系統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應是與一定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相聯系的動態發展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現階段的高標準農田可以這樣理解:結合當地自然條件,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經過科學規劃所建設的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高產高效,并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優良農田。高標準農田是科學完備的農田基礎設施加先進的管理機制,綜合應用農業先進技術為依托的復雜系統工程[10]。

2.1.2 核心目標。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核心在于耕地地力提高和土壤綜合質量提升,有別于以往單純以增加耕地數量為目標的土地整理模式。目前我國耕地質量問題嚴重:一是土壤營養元素含量不均,全國有95%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鉀,14%的耕地磷鉀俱缺;二是土壤沙化、鹽堿化程度逐年加重,全國土壤沙化面積已達15 33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15%,鹽堿化耕地面積為763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8%;三是耕地退化加劇,干旱、半干旱地區有40%耕地嚴重退化。因此,提升耕地綜合質量,提高農用地等別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核心目標。

2.1.3 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要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集中連片,發揮規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完善田間基礎設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五是建立保護和補償機制,促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持續利用。

2.1.4 創新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動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特點在于高標準,為此必須始終堅持技術創新,保證其科技領先,這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動力。高標準農田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以創新為引領,不斷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造一流平臺。這種創新體現在多方面:以理念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彩色;以管理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質量;以技術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強效益;以主體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添活力;以考評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加保險。

2.1.5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農田水利、機耕道路、綠化防護、土壤監測等設施完善,使用效率高,適宜機械耕作,便于集約經營,可有效抗御旱澇災害,確保旱澇保收;二是農田土壤的肥力狀況符合農業高產穩產的要求,支持有機肥積造,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保證土質肥沃,避免土壤沙化、土地鹽堿化和耕地退化;三是具備節能高效特征,生產成本和灌溉水用量等明顯下降,不因提高復種指數而降低土地產出率,不因常年連續耕種而出現年度間的產量大幅波動;四是要能夠防御風、沙等各種自然災害和防止水土流失,實現田園風光秀美,與自然和諧;五是對農田廢棄物、排放物和土壤肥力狀況等實現跟蹤監測,監控治理效果,提高耕地及水資源使用效率。

2.2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的界定思想

科學的建設標準,是保證高標準農田質量、提高建設成效的關鍵。在制定標準過程中,應對不同類型區的高標準農田工程,深入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廣泛聽取意見,使“標準”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2.1 高標準農田界定標準的復雜性。從概念上講,全國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應該是高等級、集中連片的農田。但這種高等級究竟是幾等地,由于耕地質量等別區域間的不平衡,在保證一定面積的基礎上,各地區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等級也不完全相同,這導致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界定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耕地質量分等定級成果讓耕地有了全國統一、可比的標準。但國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是針對全國范圍制訂的,而各地區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統一用這個標準來建設高標準農田并不完全適合,必須針對各省的具體情況進行修訂和補充,以反映出我國耕地質量區域分布不均衡、決定因素復雜等特征。例如,目前優等地僅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等別最高的1~3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等7個省份,等別最低的13~15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等22個省區。在這種耕地質量國情下,很難一刀切出一個全國通用、對應某個等級的“高標準”。另外,由于我國自然條件南北、東西差異較大,區域、局部性的耕地資源匹配情況不同,導致耕地質量等級建設難度不同,也會影響各省劃分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結果。

2.2.2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界定的指導思想。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具有完善的排灌系統、肥沃的土壤條件、優良的生態環境、便捷的田間道路、適度的農田規模、較高的生產能力。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堅持科學布局、典型示范的原則,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界定原則,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協調發展。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主要體現在:經過土地整治后的高標準農田至少應比整治前至少提升1個質量等別(等別劃分據《TD/T1004-2003 農用地分等規程》)。一般來講,農田每提升1個等級,平均增產糧食1 500~2 250 kg/hm2,生產水平低的農田,增產潛力更大。另外,建成后的耕地質量等級應達到所在縣的較高等級,高標準農田的農產品產出率和效益率必須高與當地平均水平的40%~50%才屬合理。

可通過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成果等基礎數據,對高標準基本農田里的元素進行檢測和評定,查明建設區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權屬狀況、耕地質量等級和生態地球化學背景等。將“提高1個等級”作為可測定、可考核、可檢驗的平均標準提出來,體現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學精神。該界定標準雖具可操作性,但過于籠統,具體的質量等級界定應依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1033-2012)》,根據不同省、市、地區土壤特征、農用地類型等分別制定細則,并出臺相應的地方行業標準。

2.3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外延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的就是保證土地建設可持續發展,其外延寬泛,應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等層面上,論述高標準農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現從以下幾方面闡述高標準農田概念的科學外延。

2.3.1 高標準農田建設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高標準農田建設,無論在全球、地區,還是局部區域,形成的是由水利、土壤、作物、耕作、田間道路、農田林網以及小氣候等多種因素組成的有綜合功能的生態復合系統。該系統以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動力特性,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進和變化,充分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2.3.2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充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用高標準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高標準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高標準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高標準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高標準發展理念引領農業。建設高標準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2.3.3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多學科的系統工程。這需要強有力的政府行為來保證宏觀上的有效調控、微觀上的協調運作;并需要調動各部門積極性,集聚各方力量、形成建設合力。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有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很多,相應的科研和設計部門要全面理解國土、農業、水利、林業、環保等相關部門制定的行業內外相關標準;施工人員也必須不斷“充電”、更新知識,才能擔負起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開發任務;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充分尊重農民群眾意愿,積極促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讓項目建設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

2.3.4 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因地制宜開展有差別化的整治活動。我國首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出臺,從國家層面對各環節以及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耕作層厚度等諸多要素提出了量化要求。然而,正如“高標準”并非全國通用的絕對標準一樣,高標準農田建設應是一種統籌區域特征的差別化土地整治活動。比如,東北平原區應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積極推行規模化、機械化糧食生產基地建設;長江中下游平原區和華南丘陵平原區應注重改善基本農田生態;云貴高原區應將農田整治與陡坡退耕還林政策有效結合,加強坡耕地整治;黃土高原區應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風沙防治綜合治理,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可見,“高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說更是對農田建設過程的高要求,需要各地從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出發,探索實施符合當地特征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

2.3.5 高標準農田是需要切實加強后期管護,保證工程效益持續有效發揮作用的建設項目。以前的土地整治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輕管”的現象,項目實施后將土地和固定資產移交給項目區鄉鎮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員會等管護主體后,整個工程就基本結束了,之后少有問津,這無疑使發揮資金投放效益和工程效益大打折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必須要全面加強工程后期管護:嚴格界定不同工程的管護主體,做到責任明晰;明確工程產權歸屬,使受益人、所有人、管護人合一,充分調動群眾對于管護工作的積極性;重新審視當前管護經費全部由鄉鎮、村來承擔的局面,考慮將部分費用納入財政預算;及時跟蹤工程管護實效,加強工程管護監管。

3 結語

高標準農田是當前的熱點話題和新生事物,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地方各級政府、國土資源部及國務院相關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首要任務,它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的必然選擇。本文針對高標準農田及其建設問題的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和深入剖析,供相關設計與研究人員參考。

4 參考文獻

[1] 地球雜志編輯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再建4億畝高標準農田[J].地球,2012(6):12-15.

[2] 劉新衛,李景瑜,趙崔莉.建設4億畝高標準農田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1-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33-201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4]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現狀分類[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32-2011,基本農田劃定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12-2000,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7] 江蘇省農業資源開發局.農業綜合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9(5):3-9.

[8] 鐘毅,陳超,蔣夙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幾點思考[J].國土資源刊,2012(6):86-87.

第2篇

信息進農家力度

據《法制晚報》1月29日消息,2012年農業部將加大農業監測預警等信息進農家的力度,提升信息化服務“三農”的水平,將在全國開展“12316信息進農家”活動。

農業部將在今年的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中,組織各級農業部門的市場信息系統,依托“金農工程”、“三電合一”項目的建設成果,利用12316三農熱線、農業信息網站、廣播電視節目、手機短彩信服務平臺等方式,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結合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應用,在全國開展“12316,信息進農家”活動,促進農業監測預警、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管、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等信息進村入戶,指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滿足農民群眾的個性化信息需求。

據悉,今年3月,農業部還將舉辦“12316,信息進農家”主題活動,全國統一的12316標識,動員號召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大信息進農家的力度,提升信息化服務“三農”的水平。

衛生部稱將

清理1900項食品國標中強制執行的內容

據《北京晨報》1月31日消息,衛生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規劃擬定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的污染物、生物毒素、致病性微生物等危害人體健康物質限量、農藥和獸藥殘留限量等食品安全基礎標準制定、修訂。

規劃指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以及行業標準中強制執行內容的清理整合,解決現行標準交叉、重復、矛盾的問題。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對現行1900項食品國家標準和3000余項食品行業標準中強制執行內容的清理。

國土部稱我國今年將建億畝

高標基本農田

據《法制日報》1月31日消息,今年我國將建設1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根據國土資源部印發《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試行)》規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成后,應根據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開展耕地質量評定。

所謂高標準基本農田即在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主要是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按照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5年我國將建成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2020年力爭建成8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

保監會稱農業險賠款

第3篇

[關鍵詞]土地整治;實施;質量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1-0401-01

一、實施土地整治的意義

(一)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

根據國家及相關部門的文件精神,近幾年明確提出大力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重點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耕地綜合生產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級耕地的比重,明確將“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列入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成為保發展、保紅線、促轉變、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礎平臺,對于嚴守耕地紅線,提高耕地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積,能滿足各項經濟建設占用和生態建設對耕地的需求;二是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三是科學合理的土地整治,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四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可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二)土地整治對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至關重要

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同步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農田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環境生態化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經營,為周圍地區的農業發展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為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三)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糧食始終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規模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可以有效解決農業水利設施配套、低產田改造和農田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增加農業抗災能力,提高糧食綜合產能,鞏固糧食安全基礎。通過整治積極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通過整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項目實施后為當地農民擺脫貧困、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提供了機會。

二、當前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意愿問題

在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過程中,群眾總體上是擁護的,但部分群眾也存在著不同利益訴求,對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群眾對當地的情況十分了解,因此為了實現項目收益的最大化以及項目施工順利完成,就要求在工程設計前期必須征求當地群眾的意見。然而,群眾意見并非都是合理的,而且考慮到設計規程以及有限的投資,很多合理的意見并不可行。整理區一般包含若干自然村,每個村又分為若干村民小組。基于本小組的利益考慮,每個小組代表的意見僅僅是符合小組利益的,具有局限性,不一定符合項目整體規劃,有些甚至與整體規劃相沖突。

(二)土地整治資金投入不足

我國土地資源豐富,可挖掘潛力較大,土地整治是一項投資巨大的基礎工程,需要投入的資金數量較大,盡管國家實行土地整治專項資金制度,但是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在實踐中土地整治大多體現為政府行為,土地整治的資金來源匱乏,主要來源于土地整治專項資金。許多地方財政緊張,沒有固定的資金來源,土地整治很難順利的進行。有的土地整治專項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導致無法“用在刀刃上”。從丘陵山區土地整治項目的后期運行情況來看,整理項目存在較為普遍的非農利用與非糧生產情況,致使專項資金并沒有真正達到“保護耕地,提高地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目的。

(三)土地整治項目規劃不到位

一是土地整治項目規劃人員現場工作不深入,對項目區自然、經濟、社會和環境狀況缺乏全面了解,以面代點。照抄照搬現象較為嚴重,勘察、測量深度和精度不夠。重技術經濟分析論證,忽視縣級論證,參與論證的代表不全面,特別是征求當地鄉鎮技術人員和村民代表意見不夠,為走程序而論證。二是項目預算準確程度不高,強套畝均標準,人為提高或降低投資。三是縣級國土部門技術人員參與不夠,多局限于收集資料和向導角色。因此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絕大多數項目都進行了規劃設計變更,部分項目變更幅度較大,個別項目進行了重新設計。

(四)土地整治實施管理不嚴謹

一方面規劃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審查不嚴;招投標方案審查不嚴;有的工程監理流于形式。離做精、做細、做扎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工程后續管護缺乏手段,已建好的單體工程存在破損、盜竊等現象,工程長效使用機制還需進一步探索總結。

三、開展土地整治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參與度

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應做好群眾的宣傳溝通工作,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主導地位;村民、村民代表、村領導班子應積極參與,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中事事征求群眾意見,全程讓群眾參與,極大地調動起廣大群眾參與農村土地整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并提出在實際生產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與規劃設計單位溝通協調做出適合當地的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規劃設計,使之有利于實現項目收益的最大化和項目施工的順利完成。

(二)擴大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土地整治正常的投資行為

目前,大多數土地整治項目的資金籌措主要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資金來解決,不能大規模的進行土地整治。資金來源應在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前提下,運用各種優惠政策,吸進單位和個人資金,開展國際合作,引進和利用外資,鼓勵通過合資、合作,吸引企業、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投入,允許民間資金進入土地整治市場,逐步形成土地開發整治多元融資渠道。

(三)科學規劃,確保項目實施的合理性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是一項綜合性工作,涉及面廣、工程量大,科學編制規劃至關重要。規劃編制中,要組織農業、國土、水利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學者進行充分論證,通過實地調查和踏勘,對項目區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新增耕地潛力、群眾參與意愿等進行綜合分析評定,做到匯集民智,集思廣益。規劃編制方案草案出臺后,要通過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在媒體公布等多種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以保證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切實符合當地實際,以利于長遠發展。

第4篇

【關鍵詞】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綜合成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落實國家保護耕地,尤其是對優質耕地實行特殊保護政策的具體措施,對切實保護耕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農民權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阜新市積極響應《阜新市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目標,目前已圓滿完成“十二五”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本文選取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紅帽子鎮東紅帽子等三個村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做為特色案例進行分析,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在土地整治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影響進行科學的評價。

一、項目區情況介紹

該項目是阜新市國土資源局批準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建設規模為515.6852公頃,預算總投資762.43萬元。

項目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紅帽子鎮東紅帽子村、紅帽子村和道力板村3個行政村,其土地大部分為三村集體所有,只有紅帽子村境內有小部分農用地權屬為國有,總面積為812.9751hm2。項目區所在地理位置為:北緯41°3′45′′―42°6′41′′,東經121°16′17′′―121°18′10′′。

項目區東至東紅帽子村東部山腳下,南至東紅帽子村南部林地,西至紅帽子村中部村屯北側,北至道力板村與好四家子村交界處。

項目區所在1:10000土地利用現狀圖圖幅號為:K51G044024、K51G045024、K51G045025、K51G046024。

本項目區內荒草地基本是天然溝壑,是暴雨洪水形成坡面徑流的溝道,不適宜開發成新增耕地,其他土地中的灘涂土地零星分散,開發困難較大,不能集中連片,不適宜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故本項目無新增耕地。

項目區總面積為812.9751hm2,除去不動工的果園9.1989hm2、有林地84.8824hm2、其他林地34.3426hm2、其他草地19.7309hm2、河流水面67.4023hm2、坑塘水面1.1696hm2、嚷教餐4.3218hm2、 村莊61.8781hm2以及紅帽子村和東紅帽子村內三處有條件建設區所占用的耕地面積14.3633hm2,項目建設規模為515.6852hm2。建設規模占項目區總面積的63.43%。

二、項目區實施前基礎設施條件

項目區對外交通十分便利,項目區距南部6.0km處有東西向101線通過,紅帽子鄉―大五家子鎮鄉級公路由東北向西南斜貫紅帽子鄉全境,并與101線相連,長約21.0km,是項目區對外交通的主要干線。

項目區內現狀:項目區內由田間道及生產路縱橫交織成路網,覆蓋了幾乎所有區內地塊,有效地解決了項目區交通運輸和生產運輸的問題,其道路通達率可達98%,可以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交通要求。區內有主要田間道9條,為素土道路,道路坑洼不平,雨季泥濘難行的不便現象發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標準,使道路平整,路面硬化,以滿足項目區群眾生產、生活的交通運輸需求。項目區中部村屯北側有一天然河道,屬承泄天然降雨洪水的季節性河流,平時無水流。在河道臨近村屯位置,由于多年沖刷,產生了弧形彎道,夏季上游大面積降雨徑流匯集該河道,短時間內大量洪水集結而下,對河岸彎道處造成了嚴重沖刷,并威脅著岸上耕地和臨近村莊的安全。根據當地政府及群眾的強烈愿望和專家現場踏勘的意見,在此河道處修筑擋水石籠壩。另外,由水利部門設計的機電井灌溉工程正在實施,設計灌溉面積213.33hm2(3200畝),打沉圈井64眼,但經紅帽子鎮說明其設計除目前已打井地塊1886畝外,剩余耕地中不再打井,故其余面積計入本次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目前已打井20眼,暫解項目區局部地塊干旱問題的燃眉之急,對于項目區大量的旱地地塊的灌溉,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項目區主要工程建設情況

項目區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農田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工程和其他工程。

農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水源井158眼,配備潛水泵及配套設備158套,柴油發電機組及配套設備158套,維塑軟管28440米,橡膠軟管2370米;修建過水路面7處,總長300米。

田間道路工程主要包括:修整4米寬田間道7349米(砂石路面),4米寬田間道1487米(水泥路面),3米寬田間道1863米(砂石路面),3米寬田間道900米(水泥路面)。

農田防護工程主要包括:修筑石籠壩270米。

其它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標志牌1座。

四、項目取得的成效

第5篇

一是改善了生產條件。針對項目區“田塊不整、溝渠不全,遇旱難灌、遇澇難排”的實際狀況,采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清溝除雜,暢通水路;改土整地,化零為整;修路建橋,便捷交通;植樹造林,保持水土。通過綜合整治,項目區基本達到了“渠相連、路通暢、田成方、林成網”的建設標準,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二是強化了科技支撐。通過不斷加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力度,引進優質粳稻新品種“揚粳4227”,推廣稻麥標準化施肥、常見病蟲害防治和秸稈全量還田等技術,新擴良種種植面積400畝;注重與省里下河農科所、大學等高校科研所的合作,重點圍繞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秸稈還田、病蟲害防治、標準化種植等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共培訓1250人次,大大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水平。

三是帶動了農民增收。在增產增收方面,通過提高項目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8萬公斤,畝均增收達50元;在降本節支增收方面,通過襯砌渠道等灌溉設施建設,項目區節地、節工、節水、節電明顯,按平均每畝20元計算,每年可節本20萬元;在土地流轉得益增收方面,通過推進土地依法、自愿、有序流轉,實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項目區農民每畝可增收100多元。

根據我區2010年—2020年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到2020年,將新建高標準農田15.7萬畝,累計達24.89萬畝,占耕地面積比重的70%以上。為確保實現上述目標,我區將著力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一、把握基本原則

一是統籌規劃、重點開發。科學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認真安排實施年度建設內容,注重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結合。對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進行重點投資,做大做強農業主導特色產業和龍頭企業。二是多元投入、立體開發。充分發揮國家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積極引導信貸資金、民間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注重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堅持水利措施、農業措施、林業措施、科技措施、管理措施相結合,全面提升建設水平。三是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在規劃區內圍繞優勢產業、重點區域,集中力量。在規劃區內圍繞優勢產業重點區域,集中力量、重點投入、連片開發,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一片、成效一片、帶動一片、致富一方。

二、突出建設重點

一是突出基礎設施配套。針對丘陵地區水源相對不足的情況,挖塘浚庫,節水灌溉,新建灌溉泵站和襯砌渠道;針對沿江、沿湖地區雨季易澇的情況,疏浚排水通道,增建排澇泵站;針對田間交通不暢的情況,新建田間道路,配套田間建筑物。二是突出土壤培肥改良。針對土壤板結、肥力不足的現狀,通過施用農家肥、秸稈還田等措施,對土壤進行培肥改良,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提高土壤理化性能,增強地力。三是突出科技支撐能力。通過強化農民技術培訓、建設新品種和新技術示范基地、開展值保專業服務等形式,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農業技術,進一步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四是突出合作組織建設。引導鼓勵龍頭企業、種養大戶領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增強對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三、強化保障措施

一是組織保障。為抓好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建設,區政府成立了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農業資源開發局,具體負責項目的規劃、設計、管理、實施以及指導、檢查、考核、驗收等日常事務工作,統一管理調配人、財、物。各有關鎮也相應建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并依據區總體規劃,結合自身特點,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同時,強化考核激勵,區政府每年與各項目鎮簽訂農業綜合開發目標責任狀,明確任務和職責,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第6篇

【關鍵字】 生態型土地整治,灌排合一,農牧結合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上海市嘉定區外岡鎮市級土地整治項目以“四化――美化、綠化、硬化、凈化”為原則,注重規劃統籌和生態景觀保護,科學布局工程內容,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型土地整治項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提升生態環境及基本農田質量,發展農村休閑觀光產業,為上海市“都市農業”的建設發展探索了新路徑。

“四化”原則

生態型土地整治項目有機結合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生態農業,以“四化――美化、綠化、硬化、凈化”為原則,輔以“數量、質量、生態”并重,增加基本農田數量、實現基本農田質量和生態管護能力同步提升。

美化――發展大田作物與觀光農業,營造田園風光

統籌耕地保護與農產品最低保有量,明確土地用途,規劃、整理農田,合理保留生態景觀,結合農業資源,發展大田作物―田園式景觀和觀光農業,營造田園風光。

綠化――優化半自然生境和植被結構,凈化鄉間空氣

統籌耕地與半自然生境(如樹籬、農田緩沖帶、防護林)占地面積,優化植被結構,提高植被覆蓋率,加強對粉塵、微小顆粒的吸附、滯留和過濾作用,控制并減輕氣體污染物的危害,為治理PM2.5提供輔助。

硬化――合理硬化溝渠和機耕道路,修建灌排高效、節水工程

科學規劃灌排模式、設計節水工程,合理硬化溝渠和機耕道路,為農機下田耕作提供道路基礎,實現機械化、規模化耕作,保持整治效果長效性。

凈化――種養結合,實現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

科學利用農業資源及涉農重大工程,采用農業生物立體共生、生物能利用工程等技術,設計農林牧漁復合生態工程,種養結合、立體共生、凈化水源,實現生物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

應對措施

以“四化”原則為引導,生態型土地整治項目從統籌規劃、合理設計、資金投入和科學指導等方面實施建設,具體以嘉定區外岡鎮市級土地整治項目為例。

統籌規劃

緊密結合項目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總體規劃、農業布局總體規劃、水利規劃等多向管控指標,保證整治后的生態格局與項目區農業發展方向一致,合理填埋廢棄坑塘、擴建河流,采取生態培育和科學種養等措施,實現水源通達、基本農田數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綠化面積擴大的景觀農業。

合理設計

嘉定區外岡鎮市級土地整治項目的工程內容繁多,其中與生態景觀結合的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田塊歸并,調整生態格局

通過權屬調整、田塊歸并、邊角地修葺、土地平整,將農田耕種零散化轉變為集中種植,實現規模化生產;種植冬小麥,解決冬季土壤問題,形成“田成方、地平整、力均勻、無、無撂荒、無閑置”、整齊一致的田園式景觀【1】;合理保留原有樹林、村落等景觀要素,維持河道蜿蜒曲折的形態,為發展觀光農業提供鄉村景觀風貌。

(2)灌排合一,提高效率、節約占地及投資

采用灌排合一,提高灌排效率,節約占地及投資。為統一名稱,統稱斗溝(渠)為斗溝、農溝(渠)為農溝。具體實施時:各灌區由水泵從河系水道中提水灌入斗溝,以斗溝節制閘控制分田灌溉,農溝上每隔一定間距設置一個分水閘,內有兩個直通入田的孔,分別置于田面線以上、以下,通過控制農溝水位線的高低來控制灌、排。

基于整治后實行農機規模化耕作與整治效果的長效性,均設計硬化溝,而灌排合一比灌排分離的溝渠數量少,對土壤的影響小、投資金額少,與坑塘、河流水系保持通達性,共同構建水體生態景觀工程【2】。

(3)農牧結合,設計生態農業工程

項目區內規劃建設大型養豬場,會排放大量高養分含量的糞液,其中包含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氮、磷、鉀等營養成分和有機質,這些有機肥不僅是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的必需,更致力于增加土壤肥力【3】。利用這一涉農工程,由渣漿泵將沼液經暗管排入農田系統,實現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利于凈化水體、增加土壤肥力,促進糧食增收、提升糧食質量。

(4)“喬-灌-草”搭配集季相變化,構建溝渠路林一體化生態廊道

溝渠、道路、防護林等農田廊道景觀,既對農田昆蟲生物多樣性影響明顯,也是鳥類主要生境地。規劃在田間道、生產路兩側種植紅花酢漿草等草本,利于農田生物的遷徙與保護;河道兩側的護岸林與道路兩側的護路護溝林構成林帶網絡,均具有喬灌結合、多行林的林帶結構特征,強化防護林功效,且樹種選擇具有季相變化,體現生態景觀美;在溝渠―道路連接段,種植菜地以解決地表的問題。這種“喬-灌-草”綜合搭配的廊道植被系統,對于構建溝渠路林一體化生態廊道、保護鄉土生態系統有重要意義。

(5)整修萬福寺周邊,寓歷史人文景觀與休閑旅游于一體

嘉定古廟――萬福寺位于張涇西側,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氣息。規劃復墾其西北向已遭廢棄的魚塘時,開挖一條萬福寺河,使其四面環水,古剎―碧水―金色農田,一片草長鶯飛的優美景象。另修建兩座萬福寺橋梁,為帶動萬福寺周邊休閑娛樂產業提供道路設施。

資金投入

本項目的預算編制嚴格依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上海市2000系列定額進行項目成本預算,其資金來源由市級土地整治資金與區、鎮兩級政府統籌資金共同構成,較高的畝均投資為實施上述規劃設計提供堅實保障。

科學指導

項目實施以區縣政府為主導,充分聽取地方政府及規劃與國土資源管理局、農委、水務局、綠化與市容管理局、財政局等相關部門意見,切實尊重村民意愿及訴求,重點解決當前農民生產、生活突出問題,保證項目實施的實效性和長期發展。為實現整治目標,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應結合整治后的具體環境和實際需求,制定相關的科學種養手冊,免費發放給種植者,同時為農民提供有力的植保防害等保護服務工作。

結論

嘉定區市級土地整治項目以“四化――美化、綠化、硬化、凈化”為原則,以田塊規劃創田園景觀、灌排合一促增效節地、農牧結合利生態農業、“喬-灌-草”搭配建生態廊道、古剎周邊修整興休閑娛樂為要點,順應地形起伏,維護河流水系、道路和農田邊界的原始蜿蜒形態,在實現新增耕地率、提高耕地質量等級、“五通一平”等剛性指標的基礎上,注重變革種植模式提高產出率,保留自然、人文、歷史景觀要素發展休閑娛樂產業,并結合項目區涉農工程建設生態農業工程,在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中融入鄉村生態景觀,不僅有利于整治成果的長效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更在上海市“都市農業”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宇振榮、鄭渝、張曉彤等.鄉村生態景觀建設理論和方法[M].中國林業出版社.

第7篇

近年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和財政部黨組的要求,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一主題,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全國大范圍開展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并突出對農業大縣特別是產糧大縣進行扶持。到2011年,全國共有2230個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市、區、旗、農牧場、團場),《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以下簡稱“《新增千億斤規劃》”)確定的800個產糧大縣不但已經全部納入了開發縣的范圍,而且也是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安排的重點。

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這幾項任務,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點,也是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農業綜合開發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資金辦大事,突出重點抓關鍵。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設高標準農田,這是保持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當務之急,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措施,也始終是農業綜合開發的基本任務。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我國糧食的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農業綜合開發二十多年的生動實踐表明,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走出了財政支持農業生產發展的一條新路子。

有人說,農業綜合開發是公共財政照耀農業的一束最燦爛的陽光。二十年來,農業綜合開發通過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通過采取綜合措施,實行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發展區域主導產業,有力地促進了項目區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了標準化生產、機械化耕作、科學化種田和產業化發展水平,為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1988~2010年農業綜合開發共投入資金4548.0億元,投入資金70%以上用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累計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6.1億畝,開展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433處,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5.6億畝,新增和改善除澇面積2.4億畝,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

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1988~2010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新增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為:糧食1970億斤,棉花37億斤,油料100億斤,糖料560億斤。

農業生產能力的顯著提高,為實現主要農產品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余歷史性轉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項目區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提高了科技含量,有效推動了農業科技進步。在項目區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集成適用的農業技術,尤其是發展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積極開展農民技術培訓,開展農業技術培訓1.6億人次,提高了廣大農民科技種田水平。這些“點面結合”措施,既促進了項目區農業科技進步,又為提高我國農業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奠定了基礎。

“十二五”時期,農業綜合開發要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促進農民增收,加大資金投入,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大規模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努力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

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級政府要將政策規定的配套資金全額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優先安排,足額到位。按照“農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決策、數量控制”的原則,鼓勵和引導項目區廣大農民群眾積極籌資投勞,并將項目區農民籌資投勞納入村內“一事一議”范疇,實行專項管理。

認真編制并組織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抓緊編制《全國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2011~2020年)》。同時,組織各地區按流域或灌區編制本地區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合理確定建設任務。根據不同區域自然條件,因地制宜探索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投資和建設標準,明確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時間表和路線圖。

推進資金整合和統籌。按照“統一標準、分類指導,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加大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與其他各類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的統籌整合力度,通過土地整治、農田水利、科技推廣等各項措施的集成投入,實現連片治理、整縣推進、區域銜接,充分發揮資金整合后的集聚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完善資金和項目管理機制。完善和落實各項資金和項目管理制度,建立覆蓋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行和管護各個環節的管理制度,加強資金和項目的全過程管理,提高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強化項目實施監督檢查。嚴格按照農業綜合開發招投標管理規定,規范組織工程招投標工作。要由具備資質的監理單位對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實施全面監理,確保監理職責到位。全面準確地公示項目內容,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確保項目工程建設質量。

加強工程建后管護工作。完善工程建后管護制度,按照誰收益、誰管護的原則,明確產權歸屬、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和管護經費,提高工程建后管護水平。加強灌區管理體制改革,推行農民用水戶協會參與管理,鼓勵農民用水戶以承包、租賃和股份制等方式經營管理小型水利工程,保證項目監督責任和管護責任一并落實,確保工程長久發揮效益。

第8篇

關鍵詞:土地整治;工程測量;常見問題

土地整治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戰略性措施。近年來,我國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土地整治,全國耕地質量有了明顯提升,農業生產建設的基礎設施得到大幅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得到大幅度提高。當前,國家又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重點,集中連片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大規模開展中低產田改造,提高高標準農田比重,掀起新一輪土地整治整治。土地整治工程規劃設計、工程施工、竣工驗收都離不開工程測量。及時分析和解決當前土地整治工程測量存在問題,加強工程測量成果管理,對提高土地整治工程質量、加強土地信息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工程測量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1.1 工程測量是規劃設計的基礎

要對項目區進行科學規劃,需要了解項目區地類分布、地形地貌、水源情況和現有生產生活設施分布情況,這些情況均需要對項目進行詳細現狀測繪,設計人員根據測繪成果和相關技術規范進行工程布局。

1.2 工程測量關系土地權屬調整

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整治重要內容,實施過程打亂了權屬界線,做好土地平整前的權屬調查和平整后的重估登記不僅關系到項目區群眾切身利益,也是工程能否順利實施、項目效能否發揮的關鍵。平整前的權屬調查和平整后的重估登記需要對平整區進行精確測繪。

1.3 工程施工控制需要

土地整治項目工程較為零星,且布局分散,準確進行施工放樣非常重要,同時敞開式灌溉輸水溝渠等設施施工對高程控制要求高,這些均需要利用工程測量技術對施工過程進行嚴格控制。

1.4工程量復核的需要

工程竣工后,需對施工工程數量、新增耕地面積、工程質量等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復核。土地整治工程一般分布邊遠山區,地形復雜,作業環境多變、精度要求較高,需要先進測量技術和測量儀器設備進行測量。

1.5信息化建設需要

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國土資源已逐步實現“一張圖”管理,土地整治項目工程復核將納入信息化管理。土地整治項目竣工后,需要GPS采集相關信息,經過處理后利用GIS技術建立、更新土地資源信息庫。

2 土地整治項目工程測量主要存在問題

2.1缺少行業作業技術規范,外業信息采集不規范

土地整治行業與其他行業有所區別,且各階段測量的關注點有所不同。目前行業內尚未相關測量作業技術規范,作業全憑測量人員對其他行業技術規范的理解和自己工作經驗積累,采集的信息達不到后續使用要求,如擬布設工程路線測量過于粗糙,圖根點不足;缺少與項目區密切聯系項目區范圍外地物信息;居民聚居區范圍用“居民點填充圖案”整塊填充,未測量其對內部布局情況等等。

2.2缺少行業成果檢驗標準,成果質量參差不齊

測繪行業已相關測量成果質量檢驗技術規程,但其作為指導全國測繪行業報導性文件,對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特點規定不夠細致。土地整治行業尚未出臺土地整治項目測繪方面的成果檢驗標準或規范。目前項目測繪單位主要是根據測繪行業的一般性標準和規定開展項目測繪業務,導致項目測繪采用標準不一致、測繪成果精度有偏差、成果質量不高。如存在圖斑圖形不封閉、圖斑內部相互交錯、圖斑地類不明確、坐標面積與報告面積不一致等問題。

2.3缺乏足夠重視,施工測量成“瓶頸”問題

施工測量不僅是保證土地整治工程按規劃布局、按設計發揮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項目管理的重要措施。由于施工單位缺乏足夠重視,施工測量往往成為制約項目建設的“瓶頸”問題,如由于程施工放樣問題出現移位走樣工程,由于高程控制失誤出現倒灌渠道、波浪路面,由于沒有測繪出現竣工圖與實際不符等問題。

3 工程測量中的問題改進建議

3.1 加快土地整治行業測繪技術規范研究,進一步統一技術標準、細化各階段技術要求,及時、準確為土地整治項目各階段提供測繪資料。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陸續頒布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工程測量技術標準。

3.2 規范土地整治項目測量圖件檢驗。國土管理行業土地整治項目制圖規范,規定了現狀圖、規劃圖、工程設計圖、竣工圖編制要求,在此基礎上,加快第三方復核工程測量圖件技術標準研究,進一步健全測量圖件標準體系;國家測繪部門了平面控制、平面控制測量等成果質量檢驗技術規程,在此基礎上針對土地整治項目測量制訂成果質量檢驗要求,建立檢驗標準;同時,加強測量成果檢驗隊伍培養,適時培育第三方檢驗機構。

3.3提高施工測量重要性的認識。土地整治預算定額標準在預算內包括工程測量費用,通過施工測量控制工程布局和工程質量是施工單位義務。施工單位應通過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提升測量設備裝備水平、加強測量隊伍建設等措施保證施工測量規范運行,監管部門應通過條件設置、日常管理等措施,促使施工測量有序開展。

4 結語

工程測量是土地整治項目工程、權屬調整和重估權屬登記的基礎,是工程實施的重要保障手段。建議通過完善測量作業技術、規范工程測量圖件檢驗提高工程測量成果質量,同提加強施工測量管理,從而提高土地整治工程質量,更好服務項目區群眾生產生活。

參考文獻

[1]陳世權.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J].中國西部科技.2011(10):56-79.

[2]王 闖.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中應重視的問題[J].國土資源.2010(O6):99-122.

第9篇

關鍵詞:城鄉統籌 人地掛鉤 土地整治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10-157-02

1 引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以及國土資源部《關于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建設的意見》精神,創新城鄉土地管理制度,促進城鄉統籌和“四化”同步協調發展,以現代產業園區和美好鄉村建設為載體,通過創新城鄉土地管理制度,實施人地掛鉤政策,推進全市城鄉之間土地資源合理配置,促進農村人口有序轉移,構建耕地得到嚴格保護、各類土地得到有效利用、集體土地資產價值得到充分顯化、農民權益得到切實維護的土地管理新格局,為皖北后發地區跨越發展探索新路。

通過人地掛鉤搭建城鄉土地一體化配置的新平臺,促進城鄉空間的優化重構,奠定統籌城鄉發展的空間基礎。新時期農村土地整治,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及美好鄉村建設完全合拍,不失時機地大力推進,恰逢其時。

2 人地掛鉤政策的內涵

人地掛鉤是在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的基礎上“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定居規模掛鉤”,把“地隨人走”作為人地掛鉤政策的核心內容,遵循人口遷移規律和現代城鎮發展規律,以現代城鎮體系聚集人口增量控制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以現代城鎮體系聚集人口增量(以前兩個年度城鎮化率之差,即城鎮化增長率)與人口總量的乘積,扣除上級下達的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后,作為開展人地掛鉤的年度規模控制指標。通過優化土地空間布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促進土地集約利用、農業規模經營、農民園區就業、農村環境改善。

3 研究區人地掛鉤潛力測算

3.1 宿州市農村建設用地現狀及存在問題

3.1.1 農村居民點用地中空閑土地多,利用效率低

宿州市農村居民點面臨布局分散、閑置浪費現象較為嚴重的局面。農村居民點是以低層、單戶房為主,樓房很少,居民點建筑物密度與建筑容積率低。另外農村居民點用地中的一些生產性用地,如庭院用地,存在土地利用不充分和閑置問題。

3.1.2 農村居民宅基地超標多,農民集約用地觀念淡薄

宿州市一戶多宅、“空心村”及閑置宅基地等問題突出,造成土地資源使用粗放浪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農村相繼出現建房,由于缺乏嚴格管理、科學規劃和合理引導,農民建房一直處于隨意性的自發建設狀態,致使農村居民宅基地超標嚴重,許多新建房戶并不退出舊宅,已進城務工經商并購置商品房在城市居住的農民大多也還保留農村舊宅,于是就出現雙重占地,甚至一戶多宅、多重占地的現象,而老宅的棄置不用則出現了“空心村”現象,土地資源閑置浪費問題十分突出。

3.1.3 農村建房無序,村容村貌較差

由于農村村莊建設規劃滯后,農民建房隨意性很大,沒有統一的規劃設計,農民在建新房時多選擇在村莊交通方便,視野開闊,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段建房。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科學性指導,致使新建住房新房零亂無章很難達到美觀及質量要求,廁所、牲畜圈等輔助設施常與新建住宅連在一起,而且生活垃圾隨處亂棄,沒有統一的處置措施和統一的污水排放管道,雨天污水橫流,晴天穢氣難聞,農村居民點生活環境狀況較差。

3.2 潛力測算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潛力的測算方法較多,比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人均建設用地標準法;(2)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現場調查統計法;(3)戶均建設用地標準法;(4)農村居民點內部土地閑置率法;(5)根據農村人口及人均居民點用地變化趨勢測算規劃潛力。

本研究采用第(5)種方法,即根據農村人口及人均居民點用地變化趨勢測算規劃潛力。主要基于由住建部規定的不同地區農村宅基地占用面積標準推算得出的人均居民點用地規模標準,測算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理論上具備的整治潛力。

以建設部規定的人均農村居民點面積最高限150m2,利用宿州市現狀農村人口數據和預測得出的宿州市未來農村人口規模,計算得出宿州市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治的潛力,具體計算公式(1):

S= S現狀-P規劃0 (1)

式中,S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治的潛力,S現狀為現狀農村集體建設用地,P規劃為目標期宿州市農村人口規模預測值。

2012年宿州全市總人口為651.66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537.8萬人,城鎮化率為34.8%,農村人口為350.6456 萬人。2012年土地變更調查全市村莊用地為180.89 萬畝,人均村莊占地面積為343.59 m2/人。所有村莊全部進行集中整治后按照人均150 m2計算,需要安置用地78.90萬畝,可節余土地101.99萬畝,節地率高達56.38%。

4 人地掛鉤土地綜合整治模式需要堅持的原則

4.1 堅持保護耕地,節約集約

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落實節約優先戰略。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優化建設用地布局,實現轄區內耕地和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不增加用地更集約,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

4.2 堅持以人為本,城鄉統籌

始終把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放在首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目的,把保障縣域經濟和農村發展、促進產業園區發展作為立足點,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新機制,理順農民、集體和政府之間土地收益分配關系,促進土地、資金、人口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優化配置。

4.3 堅持依法穩妥,有序推進

堅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有序推進;始終把握政策走向,制定配套政策和嚴格的監管措施,確保土地綜合整治和人地掛鉤工作依法合規、穩妥有序開展。

5 開展人地掛鉤土地綜合整治的預期目標

5.1 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現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得到全面實施,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持續提高,土地閑置浪費、低效利用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轉,用地布局更合理、糧食安全有保障。到試驗期期末,全市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耕地耕地保有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有效保障經濟社會發展。

5.2 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同推進

通過優化土地、人口、產業空間發展布局,構建中心城市、縣城、重點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四級特色鮮明、產城共融的現代化城鎮體系,形成產業支撐有力、人口轉移有序、資源集約利用、環境保護良好、發展成果共享的城鎮化發展新局面。

5.3 城鄉統籌發展機制初步建立

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初步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形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股份化經營穩妥推進,農民合法權益有效維護,美好鄉村建設成效顯著,產業園區經濟發展壯大,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實現協調發展。建立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宅基地管理、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制度體系,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6 開展人地掛鉤土地綜合整治的建議

6.1 探索資金籌措渠道

由于掛鉤項目投入巨大,因此必須建立多方而的融資渠道。一方面,政府可以每年拿出部分國土專項資金包括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采煤塌陷區村莊搬遷資金等及整合涉農資金包括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小型農田水利、高標準農田、農村環保工程等各項涉農資金用于人地掛鉤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另一方而,也可以出臺配套政策以及管理措施,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此項工作當中。

6.2 探索城鄉統籌利益共享機制

探索城鎮產業園區與鄉鎮結對共建美好鄉村、統籌城鄉發展新路徑,高標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促進農村人口在新型社區集中居住、轉移園區就業;原村莊建設用地進行復墾整治,在核銷美好鄉村建設用地、留足農村發展用地后,節余指標經批準有償調劑用于結對產業園區發展建設;指標收益全額返還結對鄉鎮,專項用于拆舊區復墾、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農民拆舊補償與建新補貼以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等,促進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優勢互補、合理配置,逐步形成城市反哺農村、工業支持農業的良性機制。

6.3 創新農村土地管理制度

按照產權清晰、用途管制、依法自愿、有償有序的原則,全面推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集體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按規劃用于除商品住房以外的建設;探索宅基地使用權有償退出、流轉機制,開展轉移落戶到城鎮的居民退出農村宅基地、房屋交易試點等工作。

6.4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通過集群式承接產業轉移,大力推進園區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實現非農就業,鼓勵農民由個體進城務工向家庭式遷居城鎮轉變,完善相關政策、推動進城農民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和待遇,基本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促進農民工與城鎮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衛生服務,健全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確保進城農民安居樂業。

6.5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以現代農業“兩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平臺,加快培育以農業企業為龍頭、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家庭農場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完善金融、科技等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引導城市工商資本投資農業,促進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 劉彥隨.農村土地整治要讓農民受益[N].人民日報,2010-11-12.

[2]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S].

[3] 宋偉,陳百明,陳曦煒.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測算模型的理論與實證[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l):1-5.

第10篇

關鍵詞:和諧社會縣域地區 城鄉規劃

前言

新安縣的經濟建設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不少地區因地制宜,或發展現代農業,或發展特色旅游,或依賴礦產、資源等優勢建設產業集聚區。因此,在城鄉一體化的大目標下,縣區的城鄉規劃還是要從土地規劃開始,具體到縣城和鄉鎮,還會有一些規劃思路上的變化。

1、保障土地資源的高效運轉,科學規劃

我們新安縣是個人口大縣,更是個礦產大縣,煤炭、鋁礦石為新安縣帶來了義煤集團和萬基鋁業兩大支柱企業。但這些資源優勢還不足以讓所有轄區人口都圍繞這兩樣礦產展開生活。因此,還是要因地制宜全面發展各項事業,這就需要將土地資源管理、規劃和利用好。

1.1科學規劃,因地制宜

首先,農村土地整治要考慮論證是否符合《縣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開發墾復整理專項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鄉村建設規劃》、《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做到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提供宅基地和新建住房;統一土地整理肯復;統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統一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其次,要因地制宜,典型示范。要在符合相關規劃的前提下,實現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達到耕地數量質量的增加。讓現代農業運營的基礎設施、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社會主義特色的新農村展示出來。并且總結經驗,做好推廣。再次,要制定土地整治項目的專項計劃,配套實施,包括制定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計劃,制定新建改建村莊計劃,制定建設用地置換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計劃,農民承包土地向二、三產業轉移計劃。

1.2創新農村土地整治新機制,尊重農民意愿

農村土地整治要實行“政府統籌,國土搭臺,部門協作,鎮村為主”的機制,要由國土部門“一家做”變為“大家做”。在橫向面上,統籌各部門的項目、資金、技術等資源,集中智慧。在縱向面上,實行縣、鄉、村三級聯動。

在和諧社會和無產階級當家作主的我國,農村土地整治在項目立項階段,要廣泛宣傳,充分調動項目區的干部群眾對土地整治的積極性,要經項目區的農民大會或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體現農民意愿。二是在項目設計階段,要充分調查,聽取村委會、村民代表的意見,特別是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村莊的拆除、改建、新建,生態環境協調,土地承包權的流轉和調整等,要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和“一言堂”,發揮農民積極性,汲取農民創新、創造的智慧。三是實行政務公開,對土地整治項目的建設規模、內容、政策標準、監督渠道等全面公開,保障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區農民知情權、監督權。

2、加強縣鄉生態環境建設

2.1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增強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

大力宣傳《環境保護法》、《森林資源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除了對有關管理人員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教育外,應著重對公眾開展環境教育,不斷增強公眾的法制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輿論氛圍,使每個公民都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此外,聯合教育部門在中小學有計劃地增設和開展一些生態環境保護課程和宣傳教育活動,使中小學生知道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己,從小養成良好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2生態保護與城鄉建設和退耕還林工作齊頭并進

生態治理必須體現保護與開發建設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對可通過保護措施而自然恢復的區域,應以保護為主,村莊、公路、鐵路沿線等需要采取防護措施的地方則應加大綠化保護力度。

在新的歷史時期,退耕還林也要把生態建設放在第一位。搞好退耕還林,就是要把退下來的耕地利用好,農民感到退耕還林后的經濟效益不比退耕前的差,才能使農民愿意退耕還林,達到穩定退耕還林的效果。因此,要正確處理好農、林、牧的關系。首先,要有以林為主的思想意識。綜合治理應定位在生態功能的發揮上。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基礎。大力發展林業,是實現以新安縣為代表的豫西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道在于興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糧豐,糧豐才能致富。

3、相關職能部門要提高村鎮建設規劃與設計能力

3.1村鎮編制與實施管理的指導思想

村鎮規劃編制與實施管理對于村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與意義,各級政府都在強調。地方各級領導除了要樹立規劃意識外,對群眾的規劃意識要加以引導和保護。除此之外,要把保護環境和資源放在村鎮規劃的突出位置。要努力防止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追求“政績”的短期行為,防止對資源、環境、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最后,還要注意做好規劃的服務工作,進一步提高規劃系統對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關注和支持,推進農村城鎮化和建設健康發展。

3.2因地制宜,加強新時期小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

村鎮建設的規劃和管理,一定要納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建立起相應的機構。在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中,應當在鄉鎮級政府中設立村鎮建設規劃與管理的專職人員,像民政、計生人員一樣,把工作落實到實處,突出村鎮規劃的重要性,加強管理。在小城鎮規劃建設方面,應大力扶持區位重要、經濟基礎較好的重點鎮建設。如區鎮、縣鎮等衛星鄉鎮;地處相對偏遠,遠離城市中心區和各區縣的區域中心;現已具備一定的產業優勢和經濟基礎,對周邊村莊發展具有較強的輻射力和帶動力。此類鄉鎮在規劃建設上應充分放權,給予優惠政策,大力促進其快速發展。

對于近城區的郊區鎮也應盡早納入城區管理。比如新安縣磁澗鎮,目前雖是建制鎮,但已基本與城區相連,此類鄉鎮不能再按建制鎮來相對獨立地規劃建設,而應及早納入城區,按城市標準進行統一規劃建設管理,使之功能定位、配套設施與城區銜接。

參考文獻:

[1]楊榮金.生態城市建設與規劃[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7

第11篇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關于開展對口幫扶貴州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對口幫扶雙方積極性,以提升受幫扶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核心,幫扶工作重點向貧困地區、基層一線傾斜,著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著力促進雙方經貿合作,支持受幫扶地區構建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著力加強人才培養與交流,強化科技、人才支撐能力;著力建立健全對口幫扶長效機制,形成共謀發展、共同進步的對口幫扶工作新格局,推動貴州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和時代要求的發展之路,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對口幫扶工作期限初步確定為2013-2020年,由上海、大連、蘇州、杭州、寧波、青島、廣州、深圳八個城市分別對口幫扶遵義、六盤水、銅仁、黔東南、黔西南、安順、黔南、畢節。

貴州將建600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

《貴州省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日前通過國土資源部審查。按照規劃,貴州將投入資金223.2億元,選擇10個項目作為示范,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到2015年建成600萬畝 (40萬公頃)高標準基本農田。相關工作由省國土資源廳負責組織實施。

目前,貴州耕地質量差問題十分突出。統計數據顯示,全省上等耕地面積47.83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12.73%;中下等耕地327.91萬公頃,占87.27%。600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成后,將降低耕作面坡度,提高復種指數,減少土地時間,促進“兩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貴州生態建設。同時,還能增產糧食30萬噸,解決720萬人基本口糧,進一步提高貴州糧食安全保障程度,有效緩解人地矛盾,促進貴州“三化同步”發展。

貴州新獲國家審批電源項目678.6萬千瓦

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近日核準、批復貴州多個電源項目。其中,織金電廠2×60萬千瓦級獲核準,六枝電廠2×66萬千瓦、華潤電力畢節電廠4×66萬千瓦、盤北低熱值煤電廠二期擴建1×30萬千瓦等項目獲批復同意開展前期工作,25個風電項目120.6萬千瓦列入國家“十二五”第三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

截至目前,貴州新獲審批電源裝機達678.6萬千瓦。此外,國家能源局對普安、清江等其他電源項目正在審批中。據省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到去年12月底,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裝機容量為3824.53萬千瓦,去年全年累計完成發電量1531億千瓦時。預計今年將新投電源裝機400萬千瓦以上,全年發電量將達1700億千瓦時。

國家知識產權局出臺九項利黔措施

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下發《關于加強知識產權工作促進貴州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通知》,出臺支持貴州加強知識產權工作、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九項政策措施。

具體內容包括:與貴州建立專利審查協調和聯系機制;支持國家專利技術(貴陽)展示交易中心建設;推動貴州省知識產權舉報投訴服務(維權援助)中心建設;加強國家知識產權軟科學研究、專利戰略推進工程等對貴州的支持;支持貴州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支持建立特色優勢產業重點領域專利數據庫;支持貴州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工作及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托管工作;支持貴陽、遵義、安順開展城市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工作;支持貴州特色優勢產業園區開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園區工作以及國家專利產業化基地建設工作;加大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力度,實施“十百千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工程”等。

仁懷獲批籌建

“全國醬香型白酒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

第12篇

【關鍵詞】中小河流;土方施工;方案

鹽城市鹽都區地處里下河地區腹部,全區總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圩內保護耕地面積約80萬畝,人口78.5萬人,全區轄8個鎮10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管委會,境內河網縱橫交錯,所有河流均屬淮河流域里下河水系。境內區域骨干河道13條,即沙黃河、蟒蛇河、朱瀝溝、紅九河、東渦河、岡溝河、鹽河、皮岔河、蚌蜒河、興鹽界河、團結河、橫字河、皮汊河,152.6公里;縣級河道47條,502.2公里;鄉級河道416條,1739.77公里;村級河道3148條,1448.87公里,是真正的水網之鄉。由于資金等多方面原因,多年來中小河流幾乎沒有進行整治,近年來隨著國家、省、市財政投入的加大,鹽城市鹽都區中小河流整治已經進入。從2011年至今,鹽都區已先后實施橫字河、東渦河整治,正在實施團結河、皮汊河整治,整治土方均達100萬方左右,極大地提高了中小河流防洪、排澇、灌溉條件。從實施的情況看,由于土方量大,土地占用又比較難,中小河流整治的土方施工方案越來越成為制約工程的關鍵因素。針對我區近幾年實施和正在實施的中小河流,從整治土方占地等方面,談談如何確定中小河流土方施工方案。

1 兩側灘面較大的橫字河,疏浚土方采用機械干法開挖加高加寬青坎

橫字河位于大縱湖鎮,全鎮地勢低平,水網稠密,湖蕩相連。地面真高僅為1.0米,與常水位0.8米,相差不大。橫字河西起興化市沙溝鎮,東至蟒蛇河,長12.2公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開挖的一條橫貫王莊蕩等湖蕩中間的人工深泓,深真高-2.0米,底寬10米,坡比1:2,灘面真高0.0米左右,自然河口口寬60米多,現兩側均圈圩養殖。當時是利用舊溝槽開挖,結合加高兩側圩子,形成圈圩養殖,由于開挖后至今已有半個世紀,均沒有疏浚,淤積至真高-0.0米,整治土方65.3萬方。

通過調研,認為通過圩區優化,橫字河已經調整為內河,行洪作用已經不大,故其疏浚標準為恢復原設計標準,按青坎真高2.0米計算口寬只要26米,同時疏浚土方不需要加固圩堤。考慮河道兩側灘面較寬的實際情況,決定保證青坎真高2.0米時口寬26米的前提下,疏浚土方全部加高灘面形成真高2.0米的青坎。施工方案為:打壩排水后,先將灘面淤泥用干法機械挖掘機、推土機全部推入河槽中,并倒毛原始灘面土層,開挖灘面靠圩側土方,填筑青坎擋土圍堰,圍堰頂寬2米,真高2.0米,坡比1:2,施工時必須層層壓實。圍堰驗收合格后,再用挖掘機開挖河床土方至設計標準,淤泥經過翻曬,符合要求后,再分層填筑在圍堰內,填筑形成青坎。

橫字河整治只占用灘面,整治后形成20米左右寬的高標準青坎,綠化后,形成一條景觀河道,達到了治理效果。

2 圩堤標準偏低的東渦河,拓浚土方采用機械干法加高加寬圩堤

東渦河是里下河地區排水入海“四港”中新洋港上游蟒蛇河的一級支流,位于鹽都區境內。拓浚前河道淤積量大、排水不暢;圩堤年久失修、坍塌嚴重、十分低矮。東渦河整治工程的主要建設內容:拓浚東渦河24.6公里,加固兩岸圩堤49.2公里,設計底寬15米,底高程-2.5米,坡比1:2,拓浚河道正項土方約130萬方。

東渦河整治被列為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后,通過調研,認為東渦河屬于自然加人工河流,沿岸圩堤標準嚴重偏低。考慮其圩堤現狀高程 2.5~3.0m,頂寬2~3m,堤高和頂寬不滿足要求,需要加固修復的實際,整治必須以加固圩堤為首要目標。根據加固圩堤的要求,確定施工方案為:河道拓浚采用打壩排水后干法施工,即用推土機、挖掘機進行開挖施工,河道土方開挖全部結合填筑圩堤。

東渦河整治雖然占用圩堤及其保護用地,但經過整治,東渦河沿岸圩堤全部達標,2012年梅雨期,其沿岸圩堤發揮了防洪作用,受到沿岸群眾的一致好評。

3 清淤為主的團結河,疏浚土方采用泥漿泵水法沖填沿岸溝塘

團結河位于里下河地區,西接蟒蛇河,東入東渦溝,與朱瀝溝交匯。團結河是鹽都區主要引、排河道,干河為東西走向,全長19.02km,流域面積222km2。團結河為人工開挖河道,設計標準底高程-2.5m,底寬10米,坡比1:2.0。團結河自開挖以來未進行疏浚,現狀底高程-0.5~-1.0m,河床泥沙沉積(淤深達2米左右),已嚴重影響汛期河道排灌,迫切需要進行疏浚整治,疏浚土方110.2萬方。

團結河整治主要為河道疏浚,恢復原設計標準,經分析比較,因清淤為主,結合沿岸為里下河湖蕩地區、溝塘較多的實際情況,故團結河采用打壩排水后泥漿泵水沖進行疏浚,疏浚土方全部沖填溝塘。雖然整治土方占用了溝塘,但通過填筑,溝塘可以改造成農田,受到沿線群眾一致擁護,提高了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 交通繁忙的皮汊河,拓浚土方采用挖泥船開挖、泥駁運土、泥漿泵送土填筑道路路基取土坑

皮汊河位于鹽都區主城區,具有承泄上游里下河腹部地區澇水、引水灌溉、通航等功能,長10.74公里。現狀皮汊河河道淤積嚴重,影響排水和航運。為適應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高皮汊河地區防洪排澇、供水能力和航運條件,進行皮汊河治理。皮汊河拓浚設計標準為:河底寬30米,河底高程-3.0米,河道邊坡均為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州市| 天镇县| 岗巴县| 靖安县| 刚察县| 辽中县| 文成县| 九台市| 江西省| 寿光市| 海安县| 营口市| 宜兴市| 高平市| 霍州市| 延庆县| 台南县| 楚雄市| 犍为县| 闸北区| 巍山| 玛多县| 平利县| 黔江区| 诸暨市| 黄大仙区| 城固县| 东莞市| 招远市| 满城县| 瑞丽市| 宁远县| 双城市| 临沧市| 莱芜市| 霍城县| 南城县| 永平县| 博野县| 伊川县|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