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7:10: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歷史基礎知識匯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歷史 課堂教學 有效性 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改革歷史課的教學,提升教學成效勢在必然。如何把素質教育推進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去,從而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科在培養現代化人才中的作用,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探討的。
筆者認為只有在歷史教學中創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各個環節,以更加素質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教學成效的提升。以下是筆者在實踐中的幾點教學體會: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只有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才能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由于的學生在心理、見識和文化等方面都與同齡的其他地區學生存在著一些差異。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想提升教學成效,必須針對其興趣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曾經在教學中利用教材中唐朝婦女身穿絲綢的插圖進行了設問:從圖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有關唐朝的歷史信息?對于這個問題,學生的興致頗高,學習興趣一下就來了,紛紛小聲地議論起來。有的說反映了唐朝十分發達,物質生活很富有,有的說反映了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觀,有的說體現了唐朝服飾的特點……此時,還有一位學生說反映了唐朝的婦女還比較開放,問其原因,學生答道是因為圖中婦女穿的衣服領口較低。此話一出,立馬引的同學哈哈大笑。順著學生的回答,我總結到:唐朝的確是個開放的社會,有著開放的道德標準,開放的民族、外交、文化政策。類似這樣結合史料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式不勝枚舉,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追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語言問題是地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最大障礙,教學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教學活的靈魂。教學語言技巧掌握的好,不僅能促進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活躍課堂氣氛,還能顯著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在歷史教學中就十分注重語言的藝術性,希望通過將晦澀難懂的歷史知識用較為通俗、較為幽默且易于理解的語言去表述,讓學生容易接受知識的同時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追求語言感染力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語言的適當與得體,不能丟棄歷史課堂語言應有的專業化、科學化和規范化。
比如,在講明太祖廢除丞相后為何設立殿閣大學士這個問題時,我就這樣來闡述這個問題:據統計,曾經有一段時間朱元璋每天要處理208件奏章、424件事,這么多的事情需要他做,就是每天廢寢忘食、嘔心瀝血也完成不了,于是幫助他完成這些事的秘書班子應運而生,這個班子當時就叫作殿閣大學士。通過這樣的解釋,學生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問題。可見,課堂語言在教學中十分重要,它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著課堂氣氛和教學質量。
三、增強課堂教學過程的針對性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在課前沒有系統的預習做好準備工作,那么就算教師的教學水平再高,其課堂教學效率也是很難提升的。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預習,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這是將課堂教學活動前移的一個關鍵環節。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先搜集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通過資料的收集來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以及對信息的知曉度,這是把課堂教學做了一個科學的前移處理。與此同時,教師應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的要求,自己思考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基礎性歷史知識,以此來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此外,在預習的過程中,也要求學生將自己通過工具書或者網絡也無法解決或理解的地方總結出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指向性。教師在上課前可以讓課代表將這些信息進行收集匯總,針對學生的問題來對自己的教學計劃做適當的調整,讓整個教學過程更具針對性,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凸顯自主探究活動的重要性
針對地區學生歷史基礎知識薄弱,教學中不能簡單地采用對其他學生的一般教法,而必須花時間和氣力幫助他們闖過掌握一般歷史知識的難關,扎實牢固地掌握歷史,循序漸進,見縫插針,把能力的培養自然而然地寓于歷史教學過程之中。
例如,在講授“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一組相關的探究題目:①什么是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哪個國家?結果怎樣?②工業革命在加快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對政治領域又有怎樣的推動作用?③19世紀上半葉,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產階級開展了哪些革命或者改良運動?其結局怎樣?④第二次工業革命具有哪些特點?⑤兩次工業革命之間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對于這一系列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并針對每個學習小組的情況進行適當的點撥,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這對學生全面深入的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地區學生在歷史思維過程中的障礙,教師必須及時地、積極地開展教學反思工作,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創造性的開展新時期歷史教育工作,優化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從而真正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覺是新穎、圖文并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體系,對知識進行了重組,以專題化方式出現,似乎教材變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學實踐中卻感覺到新教材不好用。轉念一想,新教材是許多專家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材,這樣的編排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我發現,其實是自己觀念上的問題,對新教材的理解是膚淺的,是“教教材”的傳統觀念在作怪。通過進一步學習及與同行交流等方式,我發現新教材有許多亮點,尤其是有利于學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用好新教材,實現三維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前提。比如,用好“歷史縱橫”和“模塊鏈接”模塊,用好圖文史料,用好“學習延伸”模塊等,在安排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一些史料,以擴展知識面,補充基礎知識,提高學生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良好的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無定法。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群體,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學是一門藝術,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就能找到切實可行的教法。
1.材料學習法。材料學習法是新課程教學中最重要和最能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它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求證歷史的方法,并形成有嘗試的歷史認識。材料學習法讓學生經歷了一個“發現一分析思考——得出結論”的過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學習的特征,體現了研究性學習實質的要求。
2.討論法。討論法主要適用于原因、影響、評價類型的問題,一般采用分組討論。學生結合課內外所接觸的史實,通過分組討論、匯總,使其對歷史問題有一個更全面、清楚的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辯論法。辯論法主要適用于一些思辨性較強、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會有不同結論、目前史學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歷史問題。通過辯論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
4.比較法。比較法教學是歷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組織學生比較一些相似或相異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思考影響歷史事件的復雜因素,學會靈活分析問題的能力。
5.講授法。講授法是傳統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在新課程教學中仍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對于解決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尤其是學生知識儲備不足、思維能力難以達到的問題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除上述外,還有觀察法、實踐法、圖表法等。若能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安排,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創設民主環境,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習興趣
1.創設民主的課堂環境。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教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進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課堂教學有效性體現在教師能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的民主程度越高,學生自覺學習熱情就越高,課堂教學效率也就越高。
2.教學目標設置要具有層次和符合學生實際。由于學生發展和能力的差異,教學目標既要讓大部分學生吃飽,又要讓一部分學生吃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全體學生都有所獲。
3.提高學生參與度。有專家指出:“考查教學效率標準之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要想提高學生參與度,要求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想、有所問、有所講、有所作、有所學、有所獲。
4.采用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是問題設置要有梯度,有循序漸進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帶著愉悅而奮進的心情一步步邁人知識的殿堂,為其終身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