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7:23: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文學常識匯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注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同”“通”混釋;二、注釋錯誤。
“同”“通”混釋另文討論,這里主要討論注釋錯誤。
注釋錯誤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注音誤;字形誤;釋義誤。
1注音誤
1“未數數然也?!保ā跺羞b游》)
注[未數(shù)數然也]數數然,拼命追求的樣子。
數(shù)注音有誤。應為(shuò )。《莊子全譯》:“數數然:急急忙忙的樣子。”《辭?!罚骸皵禂担╯huò),猶汲汲,迫切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歷代散文選》等皆注為(shuò)。
2“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保ā豆篡`滅吳》)
注[疾疹(chēn)]指患病的人。
正確的讀音應為(chèn)。“疹”通“”。病。如張衡《思玄賦》:“毋綿攣以幸己兮,思百憂以自疹?!?/p>
“”的讀音辭書均作chèn?!渡瞎乓羰謨浴罚骸?,文?透?去?!弊槿ヂ?,而不是平聲。
3“媼不實信,務要盟約?!保ā栋浊锞殹罚?/p>
注[務要(yiāo)盟約]堅持逼使對方締結婚約。要,要挾。
注音明顯錯誤。按《漢語拼音方案》拼寫規則第四條,i行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yi、ya、ye、yao……注中的“yiāo”應為“yāo”。
2釋義誤
注釋釋義有誤的分幾種情況:①不明通假造成的錯誤②不注意語法造成錯誤③不清楚古代文化常識造成錯誤④漏注,翻譯未落實或其他方面造成的錯誤。
甲、不明通假造成的錯誤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注[參]驗,檢查。
“參”解釋為“檢查”不妥。理由是:
“參”與“三”在古漢語中可以通用。《說文通訓定聲》:“參,假借為三”?!墩撜Z?泰伯》“參分天下有其二”,皇疏:“參,三也?!?/p>
“日三省”是古代士人所普遍推崇的道德規范之一?!墩撜Z?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荀子》古注釋“參”為“三”。王先謙《荀子集解》引唐朝楊注:“參,三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p>
建議注為:[參]通“三”,多次。
5“后雖小差,猶尚?!保ā都烂梦摹罚?/p>
注[小差(chài](?。┥詼p。
本條注有兩處失誤。第一,“差”應注出通假?!安睢笔遣『昧说囊馑?,但這個意義后來已經寫作“瘥”了。應注:差同“瘥”。第二,病字括號多余。本來“差”就是病好了,“小差”是病稍好。用括號引起歧義,難道其他什么好了也叫“差”?
乙、不注意語法造成錯誤
不注意語法造成錯誤包括詞性弄錯,詞義弄錯,句式弄錯,成分弄錯等。
6河水清且直猗 (《伐檀》)
注釋:“直,平。這里形容水波不興?!?/p>
“直”,這里不應是“平,形容水波不興”,而應是直波。
《廣雅疏證.釋水》:“直泉者,涌泉也”王念孫疏:“《爾雅》:‘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钛沧⒃疲骸獜南律铣鲈挥咳V?,猶正也?!?“河水清且直猗中的“直”,也表水的動態,所以應為直波。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三五八頁:“河水清且直猗”傳:“直,直波也?!?/p>
從詩句的句式結構看,上段有“河水清且漣猗”,下段有“河水清且淪猗”?!皾i”、“淪”均指波浪?;ノ囊娏x,“河水清且直猗”中的“直”,不是“平,水波不興”,而是直波,細小的波紋。
7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釋:[即]則,就。
“即”作“就”解,整句翻譯就是“想不給,就擔心秦軍來攻趙。”語義不暢。
“即”應作“又”解。看看下邊一些句子。
(1)與之地,即無地以給之。(《韓策》
(2)夫楊,橫樹之即生,倒樹之即生,折而樹之又生。(《韓非子?說林上》)
(3)今單于能,即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史記?匈奴傳》)
(4)彼背其主降,陛下侯之,即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史記?周勃傳》)
以上幾句中“即”字,皆含“又”意。第二句中尤明顯?!凹椿记乇畞怼钡?/p>
“即”,與上幾個“即”相同?!妒酚浳陌自u精選》將這句譯為:“不給秦國吧,又怕秦國派兵來打。”
8勿復重紛紜(《孔雀東南飛》)
注釋:[勿復重紛紜]不必添麻煩吧!也就是說,不必再提接他回來的話了。
這條注釋較為籠統。
“紛紜”的可能解釋,―是盛,多貌;―是雜亂。課文里的“紛紜”,指的是前邊仲卿說的話,仲卿告訴蘭芝,叫她暫且回娘家,自己去府里辦事回來后,就去接她。意思很明白,談不上亂。
由雜亂引申為“麻煩”是可以的,但如果要用“麻煩”這個意義的話,那指的是以
后接蘭芝回焦家的事??商m芝這句話針對的是眼前,說焦仲卿話說得再多也無用。所以此地的“紛紜”應為“多”。“勿復重紛紜”就是:“不要再多說了!”這樣才能反映出蘭芝當時復雜的思想感情。我們可以體會出她那不耐煩的神情。
9“異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注[撰]才能,指為政的才能。
“撰”,本意為著述?!侗笔??崔光傳》:“光與李彪參撰國書?!薄端蜄|陽馬生序》:“撰長書以為贄。”
“撰”通“”,引申為陳述?!额惼罚骸笆鲆病?。
這樣,在上面這個例子中,“撰”從陳述活用為“說的話”。
楊伯峻《論語譯注》譯作:“我的志向和他們三位所講的不同?!薄吨袊鴼v代散文選》注為:“和他們三個人所說的不同。撰:同‘’,述,陳述。一說,撰,具,才能。即指為政的才能?!薄吨袊鴼v代文學作品選》:“撰,述。這句大意是,我的志向和他們三位所講的不一樣?!?/p>
10“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注[無能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已,同“矣”。
“能”不作“能夠”,應為“能力”。
“不能干什么了”,意味著“能”是“能夠”之意。“無”,一般應作“沒有”“不分、不論”解。在文中應是“沒有”。“能”一般作“能力、才能”解。所以,這句應譯為“沒有能力再干(這些事)了”。《左傳譯文》譯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了?!?/p>
11“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勾踐滅吳》)
注[其]副詞,表詰問,同“豈”,難道。
這里的“其”可以不看成通假,更不是甲乙兩字音義皆同的通假?!捌洹迸c“豈”音不同?!捌洹敝?,群聲,“豈”微韻,溪聲。即使音近,兩字各表其義,訓釋也應是“通”。
“其”本身就可以作語氣詞,表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在上句中就是表反問的意思,所以,把“其”看成通假,是一種誤解。
1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注[興焉]興,起。焉,還有下面的“生焉”“備焉”的“焉”都是助詞。
“焉”在這里作助詞解不妥。作兼詞理解恰當。
“焉”可以作代詞、疑問代詞、兼詞、連詞、語氣詞、形容詞、副詞詞尾等。這里區別以下助詞和兼詞。
“焉”作助詞有幾種情況:
①作形容詞副詞詞尾,如《尚書?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②作語末助詞,提起下文?!豆騻??莊公元年》:“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③助詞,用法同“乎”?!蹲髠??昭公三十二年》“遲速衰序,于是焉在”。④語末助詞,表感嘆?!妒酚??張釋之傳》:“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
“焉”作兼詞,“于是,于之”。如《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彼有人焉,未可圖也。”《左傳?襄公二十年》:“昔陪臣書能輸力于王室,王施惠焉。”
比較這兩種用法可以看出:作語末助詞時,“焉”的前邊一般是副詞、形容詞等。“焉”不作前邊詞語的補充;而作兼詞時,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于此、于是、于之”,“焉”的前邊是動詞、形容詞,“焉”作補語,補充說明處所,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提到動詞前作狀語。
所以,“風雨興焉”“蛟龍生焉”“圣心備焉”幾個“焉”字應作兼詞解,相當于“于此、于是”。
《中國歷代散文選》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譯為:“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就在山里興起?!薄段难陨⑽牡钠胀ㄔ挿g》將這幾句譯為:“堆積泥土,壘成高山,風雨就從那兒興發起來;匯總流水,潴成深潭,蛟龍就從那兒生長起來;積累好事,形成美德,又無不洞察的智慧運用自如,最崇高的思想就從那兒齊備了?!?/p>
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注[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此條注不完備,且容易引起讀者誤解?!澳堋笔莿釉~,表什么意義?是“能夠”還是“游”?這里應補注:水,名詞活用作動詞,“游水”?!豆糯鷿h語》(朱振家)注:“能水:能游水。水:用作動詞,游水?!薄吨袊鴼v代散文選》注:“能水:善游泳?!?/p>
14“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
注[倍賞]加倍賞賜。[累罰]屢次懲罰。
對于“累”的注釋,應該也有問題。前邊的“倍”是“加倍”,與“厚賞”相照應。而“累罰”釋為“屢次懲罰”就與“重罰”不能照應。根據前后文推斷,釋為“加重懲罰”為妥。
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累:堆積,積累?!独献印罚骸熬艑又_,起于累土。”引:重疊,積累?!俄n非子?五蠹》:“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古代漢語》(朱振家)注:“累罰:加重懲罰?!?/p>
15“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五蠹》)
注[期修古]期,希求。修,遠。修古,遠古。
“修”應理解為“學習”、“遵循”。在《韓非子》中,“修”除用于地名“修武”外,其余都是表“美好”、“修治”、“修行”等意思?!峨x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修”也是表示長度上的“長”,而不是表時間上的“遠”。《商君書?更法》:“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修古而新;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法古”“修古”都是動賓結構,而非偏正結構。課文的“修古”也應為動賓結構。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修,研究,學習。《韓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韓非子全譯》:“修,應解為‘學習,遵循?!薄吨袊鴼v代文學作品選》:“‘’,同‘修’,治,習?!薄豆糯鷿h語》(朱振家):“不期修古:不期望因襲古代。期:期望,要求,:據考證當是‘循’的誤字。循:遵循,因襲。”不管取哪種說法,“修”在這里作“遠”理解是不當的。筆者認為應取學習、遵循之義。
16“聞之于宋君”(《呂氏春秋?察傳》)
注[聞]聽見,聽到。
這個句子,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使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聞”應是一個表使動的詞,作一般動詞理解和語譯不通。注釋應為:“聞,讓……聽見,讓……聽到”。一般的文言文學習讀本都將“聞之于宋君”譯為“讓宋國國君聽到了。”
17“具以東渡意告之”(《世說新語?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注[具以東渡意告之]把晉王朝東遷的原委具體地說給他聽。具,具體。
“具”作“具體”講,不妥?!熬摺痹跀盗可媳硗陚錈o缺,引申出述說完備,清晰。如《宋史?梁克家傳》:“命條具風俗之弊”?;蜃鞲痹~“全、都”。如《鴻門宴》:“具以沛公言報項王?!薄傲寄巳?,具告沛公?!薄熬摺碑斪鳌叭俊薄霸敿殹苯馇‘?。
18.“句讀之不知”(《師說》)
注[句讀之不知]句讀的不明,下文的“惑不解”結構同。
“句讀的不明”,不符合漢語的語法習慣。讀起來很別扭?!熬渥x之不知”是一個賓語前置句,“之”字起標志前置賓語的作用,不是結構助詞“的”。符合漢語語法習慣的翻譯應為:不明白句讀。
“之”標志賓語前置的情況:“……夫子之謂也?!保ā睹献樱苛夯萃酢罚靶臒o雜慮, 唯魚之念”(《列子?湯問》)“是之不憂,而何以田為?”(《左傳?襄公十七年》)
以上幾句的動賓結構可譯為:謂夫子、念魚、不憂是?!爸保瑯酥举e語前置。
19“此言得之”(《六國論》)
注[此言得之]這話對了。得,適宜、得當。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之”在注釋中作代詞理解了,不妥?!暗谩庇傻玫?、獲得引申為“事情做對了”“話講對了”等,在這種情況下,作形容詞用,不帶賓語?!爸痹凇暗谩焙筮?,不受“得”的支配,它不是代詞,而是助詞,沒有實在意義,起補充音節的作用。
實際上,課文注中譯文把“得”譯為形容詞“對”,其他選本基本也是這樣。如《古文選讀》譯為:“這話說對了 ?!薄段难陨⑽牡钠胀ㄔ挿g》譯為:“這句話把情況說得很對?!?/p>
20“動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解?!罚?/p>
注[委]卸落。
土怎么卸落在地上?不好理解。事實上,“委”應作“堆積”。
《辭源》委㈣:累積。《公羊傳?桓公十四年》:“御廩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薄掇o?!肺埽骸岸逊e”。揚雄《甘泉賦》:“瑞穰穰兮委如山?!薄杜f唐書?杜審權傳》:“書詔云委?!?/p>
把“如土委地”理解為:(分解后的牛肉)好象堆積在地上的泥土(一樣,筋骨已不相連接了)。
《古代漢語》(王力):“委,堆積。”《中國歷代散文選》:“委,堆積。”
21“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保ā读H藺相如列傳》)
注[宜]應該。
“宜”作“應該”講沒有“適宜”恰當。
“宜”有“適宜、應該”等義。在文中,它與“可”是同義詞的重疊,都是“適合、相稱”的意思,所以在這句中當作適宜、適合解。
課文里,宦者令繆賢向趙王推薦藺相如作趙使者使秦,講了許多可作使者的理由,是說藺相如有無條件作使者,合不合適,而不是說藺相如有沒有資格,該不該去。
“宜”作適宜用的例子: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蓖醴骸稘摲蛘??相列》:“曲者宜為輪,直者宜為輿?!薄妒酚洠课牡奂o》:“諸侯將相侯王以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辭。”《察變》:“天擇者,存其最宜者也?!?/p>
22“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病梅館記》
注[繩]約束。
“繩”應作“以……為標準、以……為規范”恰當。
《辭海》:繩⑤按一定標準衡量?!稘h書?匡張孔馬傳贊》:“彼以古人之跡見繩,烏能勝其任乎?”《辭源》繩㈤,衡量?!抖Y記?樂記》“以繩德厚。注:繩,猶度也?!薄豆盼倪x讀》注此句:“繩,木匠用的墨線,用來衡量木材直不直的。這里指用上述標準來衡量?!?/p>
“繩”,由木工用的墨線,引申為標準、法則,作動詞用則是“以……為標準、以……為規范”。
丙、不清楚古代文化常識造成錯誤
有些注釋,因忽視了古代文化常識,造成錯誤。如:
23“妻子雞犬臼碓皆具”(《入蜀記》)
注[妻子雞犬臼(jiù)碓(duì)皆具]臼,碓,舂米的工具。臼是石槽,盛還沒有去皮的谷子。碓是一塊圓形石頭,系在桿上,一上一下地搗臼中的谷。圓形石頭系在桿上的那是“杵”,而不是“碓”。碓是包括臼、杵、木桿及其他附件組成的舂米的工具的總稱。
《辭海》:“碓(duì隊),舂谷的設備。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裝杵或縛石,用腳踏動木杠,使杵起落,脫去谷粒的皮或舂成粉?!短接[》卷七六二引桓譚《新論》:“‘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p>
把“碓”釋成“杵”,猶把車釋為輪一樣。車輪并不是車,“杵”也非“碓”。
24“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師說》)
注[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個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p>
“三”譯為“三個”太死。古代漢語里的“三”,很多時候不表具體數字,而是泛指多。在《論語》中,“三”出現56次,表次數之多的9次,如:“三年無改于父之道”(《論語?學而》),“三”,長期。“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論語?公冶長》),“三”,多次?!白釉邶R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三月”,長時間?!叭蕴煜伦?,民無得而稱焉?!保ā墩撜Z?泰伯》),“三”屢次。
可以看出,“三人行”并不一定實指三個人同行,理解為“幾個人同行”更準確些。
丁、漏注,翻譯未落實或其他方面造成的錯誤。
舉幾個例子。
25“一日身死”(《五蠹》)
注[一日身死]一旦死了。
“身”未譯出?!吧怼?,自身,自己。本文里:“兔不可得,而身為宋國笑?!迸c“一旦身死”之“身”同義。《韓非子全譯》將此句譯為:“一旦自己死了?!?/p>
建議在注中補進:“自己”二字,使身字落實。
26“采椽不斫”(《五蠹》)
注[斫]砍原作,加工。
注釋“砍”后應該有一個句號。為:斫,砍。原作,加工。這樣才順暢,有節奏。
27“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作琳、王璨相繼死去……”(《與吳質書》閱讀提示。)
這里屬印刷錯誤,“作琳”應是“陳琳”。
28“坐縻廩粟而不知恥?!保ā顿u柑者言》)
注[坐縻(mí廩粟]徒然消耗國家的俸祿。坐,空。縻,應作“糜”,浪費、消耗。
這里可以把“縻”看成通“靡”,但不應是“糜”?!懊摇?,有奢侈、浪費義,《禮記?檀弓上》:“昔者夫子居于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而“糜”義為①粥;《釋名?釋飲食》:“糜,煮米使糜爛也?!雹谒闋€。《漢書?賈山傳》:“萬鈞之所壓,無不糜滅者?!?/p>
《中國歷代散文選》此句注:“坐縻廩粟――坐在那里白吃俸米。縻,同“靡”,浪費。
【參考文獻】
[1]《辭源》(商務印書館)
[2]《辭?!罚ㄉ虾^o書出版社)
[3]《辭詮》(楊樹達著 中華書局)
[4]《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5]《古漢語虛詞手冊》(韓崢嶸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6]《上古音手冊》(唐作藩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7]《古漢語綱要》(周秉鈞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8]《古代漢語》(王力著 中華書局)
[9]《古代漢語》(朱振家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0]《左傳譯文》(沈玉成著 中華書局)
[11]《中國歷代散文選》(劉盼遂、郭預衡主編 北京出版社)
[12]《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3]《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 中華書局)
[14]《古文選讀》(中國青年出版社)
[15]《文言散文的普通話翻譯》(于在春翻譯 上海教育出版社)
[16]《史記文白評精選》(韓兆琦、龍德壽主編 吉林人民出版社)
[17]《訓詁學基礎教程》(鐘業樞、酈亭山主編 學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