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29: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歷史知識總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教學語言的內驅力
自信心、意志、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中,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機,唯有熱愛歷史,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能力。首先,我認為應以歷史教育的實用性和社會性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歷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現,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敗的經歷,是人類經驗和教訓的總匯。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正是歷史學社會功能的突出表現。因此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力求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盡量選擇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科學地使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這樣,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就會覺得歷史并非過眼云煙,而是完全可以和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接軌。
二、教學語言的重要性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里明確指出:“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仔細分析這一要求,很明顯可以看出,新課標把歷史教學方式提到了極為凸顯的位置上。從這一要求出發,我們轉變教學方式是必然的,而歷史教學語言的新運用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前蘇聯早期著名的教育實踐活動家和教育理論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我們的教學方式可以轉變,可是如果沒有相應的教學語言,其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教學語言在教學方式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重視它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學語言的操作性
1.必須講究科學。歷史教學語言,本身是一種教學語言,最重要的是準確無誤,因為歷史既是客觀的又是嚴肅的,語言的準確無誤實際上就是重視科學性,這是對歷史教學最起碼的要求。強調科學性,首先要注意語言的語音和吐字,這是國家推廣普通話的基本要求。在歷史教學中,發音標準,吐字清晰,才不致于影響歷史知識的傳授,進而破壞歷史教學過程,故此,我們應予以高度重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知識中,有一些歷史名詞,其讀音與今天不一樣,或者容易誤讀的,那就更加要準確表達,不能誤導學生。
2.必須追求精練。恩格斯曾經說過:“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了解就能牢牢記住,變成口號,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因此,教學語言表達要言簡意賅、干凈利落。
3.必須具有感情。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可夫曾有感而發:“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課標里面,情感教育是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被專門列項提出,成了歷史教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語言要融入自己最真實、最真摯的感情,以情入理,以情感人。我們歷史教學語言需要融入情感,而且是有感染力的真實情感,是教師內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4.必須開發思維。從語言實施效果角度出發,衡量一種語言是否有生氣、有魅力,標準應該是看語言的思維質量。語言是思維的體現,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我們運用語言,自然也需要質量。有鑒于此,我們把思維質量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放到歷史教學語言的新運用上來。大家知道,歷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畫卷,這個過程卻不能重現,也不能像物理、化學那樣去做實驗。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語言就充當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那么為了讓語言使歷史“活”起來,我們就必須講求思維質量。
5.必須通俗易懂。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我們的教學語言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的語言要來源于生活,要貼近學生、通俗易懂也要體現時代氣息。教學語言要通俗易懂,首要的一點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來表達。書面語言雖然雅觀整齊,可是離生活較遠,不如口頭語言那么流暢鮮活。從情感方面,學生也比較容易接受口頭語言,畢竟那是他們的日常語言,理解起來十分得心應手。其次,語言要具有時代氣息。歷史教學語言最犯忌的是,在講古人古事的時候,亂用現代名詞、現代術語,相反地,倒是應當引用古人說過的原話、古籍上記述的原文。如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西斯德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時,引用一句希特勒原話:“把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抹掉,是我不可動搖的意志。”法西斯德國的囂張氣焰便暴露無遺!最后,要適當應用身體語言。很多教師容易忽略身體語言,事實上,身體語言是師生之間交流最默契的語言,而適當用身體語言教學,也能取得相當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