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7:25: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教學問題和對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初中地理課程性質的界定是:一門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基礎課程,其中,實踐性是這門課程的特征之一,初中地理實驗教學的開展就是體現這一特征。而《天氣與氣候》有關地理實驗的教學內容比較多,通過地理實驗教學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觀測數據能力,記錄并處理數據的能力。
關鍵詞 初中地理;天氣與氣候;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6-0044-01
新課改要求突出對學生綜合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進一步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所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地理實驗,并在地理實驗教學方面有了新的研究進展。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實驗應該屬于廣義的地理實驗,包括室外實驗和室內實驗,主要讓學生參與教師指導或教師獨自進行,通過地理觀察、觀測、演示、繪制地圖、參觀、調查、記錄等一系列的室外和室內實驗,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和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并為進一步學習其它知識奠定基礎。
一、初中地理《天氣與氣候》實驗教學研究進展
1.國外研究進展。“重視地理實驗教學,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國際地理教學改革的方向,1992 年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頒布的《地理教育國際》把“發展學生提出問題、收集和組織信息、處理資料、分析資料、評估資料、發展通則、做出判斷、做出決定、解決難題等能力”作為培養目標,筆者分析用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實驗主要為地理觀測、地理觀察、繪制地圖、實地調查,以演示、參觀、記錄等形式開展。
英國的《國家地理課程》要求學生能使用簡單的儀器進行測量,如:直接觀測和記錄天氣或者畫出一張有注記的地圖并說明地形。而美國在1994 年實施的《生活化的地理學:國家地理標準 1994》就已經提出“使學生了解地理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掌握地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課程目標。美國不僅在地理課程標準里明確提出地理實驗的要求,還以不同的載體來呈現地理實驗,通過教材、期刊、叢書對地理實驗活動做出了充分地表達,使教師可以靈活選用素材并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實驗。除此之外,美國還編寫了與教材配套的《地球科學實驗手冊》,如加州地球科學教材配套編寫的California prentice hall earth science。由此可見,國外對地理實驗的重視以及在中學地理實驗教學方面做出了規范。筆者認為,在規范我國的初學地理實驗教學有可借鑒之處,尤其是在《天氣與氣候》這一章的實驗教學有指導意義。比如,可以借鑒英國的《國家地理課程》讓學生自己使用儀器去觀測一天的氣溫、地溫、降雨量,然后在計算機上制作出一天24小時部分時段氣溫、地溫、降雨量變化情況表,并在全班做一場交流報告。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還可以鍛煉對數據記錄、處理的能力,從而在與全班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時,提高了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2.國內研究進展。早在1956年,國家在《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對中學地理實驗教學的要求:“在初級中學一年級必須用地球儀做實驗”。不過,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地理實驗教學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2003年,“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開展地理實驗”的要求被明確寫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才使得在中學地理實驗教學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在實際的中學地理教學活動中,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很多學校還沒有從行動上給予地理實驗教學以應有的重視,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里,初中地理實驗教學有效開展顯得更為困難。
根據論文的數量與質量,筆者在中國知網里以“地理實驗”為關鍵字進行檢索,關于地理教學中的論文有165條記錄,關于高中地理實驗的論文有100多條(不完全統計),但是寫初中地理實驗的論文不到15篇,寫“地理實驗教學問題”的論文不到20篇。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初中地理實驗教學的論文偏少,研究初中地理實驗教學問題的論文就更少了,說明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對地理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地理實驗對教學開展以及學生能力培養方面沒能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有關專家學者針對中學地理實驗教學進行研究的論文是從 2005 年開始出現的,其中,內蒙古師范大學的徐寶芳教授、張衛青教授撰寫了有關中學地理實驗教學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中學地理實驗的內容設計研究》、《中學地理實驗與實習教育功能研究》等,并成立了“中學地理實驗教學研究”和“《中學地理實驗教學研究》課程教材及建設研究”兩個課題;2005 年之后,論文中漸漸出現了來自教學一線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地理實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研究以及大量的地理實驗教學實錄及分析。近幾年,不難看出中學地理教師在地理實驗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趨勢,但是在初中地理實驗教學問題的研究方面涉及甚少,對初中地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上丞待解決。對此,教師可以在初中地理實驗教學設計方面進一步完善理論研究,以提高理論指導教育實踐的意義。這有待于部分師范院校專家、教授和廣大一線教師的不懈努力,以彌補理論部分的不足;同時,廣大一線教師還應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進一步改善初中地理實驗教學的現狀,尤其是對《天氣與氣候》的地理實驗教學設計有待改善,使其在真正意義上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而且《天氣與氣候》有關地理實驗的教學內容比較多,可以很好地通過地理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觀測數據能力,記錄并處理數據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用地理思維模式去思考、解決地理問題,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不僅僅停留在分數的提高層面,更重要的是地理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初中地理實驗教學的研究還是停留在理論上,很少有實驗是針對性地解決實際教學問題,沒有具體、細化的地理實驗操作步驟,使得地理教師在實際操作時很少有可借鑒、參考的標準。同時,學生參與地理實驗也是宏觀的理論指導較多,實際操作時也很少有可借鑒、參考的標準。對此,要進一步細化、改善《天氣與氣候》地理實驗的教學設計。當然,在初中地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上還得進一步深入,對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建議:①對初中地理實驗教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梳理,發揮理論知識的宏觀指導作用。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實地問卷調查的形式相結合,發現初中地理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并分析原因,以進一步探討初中地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從而給出相應的問題解決對策;②再通過典型的案例教學,給出教師在地理實驗教學時的建議及學生在參與地理實驗時的建議。③在新課標教學中,教師既要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還需注重過程與方法目標,更需要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同樣,在初中地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地理實驗來巧妙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如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科學態度,鍛煉學生的堅韌意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等。初中地理實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同時也會帶動教師的專業發展,這才是《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廣大中學教師在實施地理課程的基本要求,才能發揮好課程標準的指導性意義。
參考文獻:
[1]段玉山.“地理信息技術”內容解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5,(7-8):16-18.
[2]趙璇.中學地理實驗教學資源開發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3]李芹.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氣》地理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摘要】教育制度缺失,初中地理科目地位尷尬,導致高中地理教學難度凸顯,前后銜接問題較多。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學,更是讓科任教師難以展開工作,其中不乏學生認知、課時安排、教學模式死板、管理無序等問題。文章以四川省廣漢市為例,就已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廣漢;地理教學;教育體制;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4)24-0065-02
一、廣漢地區地理教學現狀陳述
廣漢地區教育制度缺失,初中地理被漠視,導致高一地理教學備受掣肘,加之高一未分文理科,學生對未來的茫然、對綜合科目的輕視,這些都影響著地理教學的展開。以筆者所任教的兩個班級來說,高一開始,50%的學生確定讀理科,30%的學生搖擺不定,只有20%的學生確定要讀文科。其中,這30%的學生恰恰是思想上認知不夠,行為不夠勤快,意志不夠堅定的。確定讀文科的20%的學生,有一半是喜歡文科,有一半則是因為偏科導致。綜上所述,文科教學前景堪憂。如何改變此種現狀,破解地理教學難題,不僅是擺在地理科任教師面前的難題,更是教育管理制度亟需改革的難題。
二、廣漢地區地理教學問題陳述
1.高一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不錯,但是抽象思維能力方面表現相對不足,空間感缺失,導致高一新生普遍認為自然地理為最難部分。尤其是在必修一地球運動部分,學生普遍反映內容難度較大、空間感缺失是根本原因。但是必修二學生普遍反映較為簡單,只需記憶即可,這也導致地球運動部分直至高考都是大部分文科生的首要難點。
2.現階段部分學生缺少激流勇進的勇氣,更是導致自然地理部分知識掌握情況每況愈下。學生長期缺乏正確的地理認知引導,認為地理科目死記硬背就一定能考高分,但事實是學生成績始終徘徊不進,導致喪失信心,進一步導致學生放棄其他部分的學習,影響了整體發展。
3.在“滿堂灌、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被動學習,缺乏主動學習能力,造成地理科目的理解片面、不完整。教學模式陳舊、課堂氛圍死板、填鴨式教學導致學生學習習慣欠缺,缺乏主動思考能力,知識體系的銜接不夠,知識點散亂,以死記硬背為主。現階段,題目多偏向能力培養,重點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僅僅依靠以前的老方法,不能滿足目前的教學要求,最終導致地理教學檢測通過率不高。
4.完全按照小學、初中的學習模式,一味重視地理現象的描述,忽視地理現象的成因、過程及規律的探究。目前,還有部分高中地理科任教師完全按照老方法教學,認為地理學習就是為了高考,重視地理現象的描述,而忽視成因分析、過程總結、規律探究等活動,導致學生理解一知半解,沒有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
5.學校及相關管理機構管理模式陳舊,停留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層次。學校重理輕文,管理階層對文科的認識度不夠,導致過去一段時間始終輕視文科的存在,現階段再想挽回過去的失誤,已經落后了太多。
6.相關制度亟需改革,激勵制度、評價機制缺失。激勵制度、評價機制不完善,導致文科教師缺少積極性,更多地認為干多干少一個樣,導致在地理教學中能過則過,不予重視。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導致學生對地理科目缺乏認知,難以建立地理素養。
三、廣漢地區地理教學發展建議陳述
1.加強高一新生地理學科能力培養,提升地理學科素養。在新課改背景下,注重以學生為本,在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的同時,還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的培養。要培養學生提出地理問題的能力、地理信息能力、表達交流能力、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地理實踐能力等。
(1)加強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通過地圖教學,構建心理地圖,最后強化空間思維,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感。此外,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掌握識讀、解圖的能力。因此,心理地圖的形成必然是重復、持續的過程,可通過反復講解、讀圖、用圖來感知,以完善學生的心理地圖。
(2)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的,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也容易被挫折所擊敗。所以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養地理學科能力的重要一環,但又要通過教師的細微觀察,保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不被挫傷。
通過創造性的問題教學設置,學生之間的問題討論,廣泛涉及學科外知識點,因此,教師應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使之敢于質疑思維。在講課過程中,教師應將問題留給學生討論,通過同階層之間的對比,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這樣既擴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升華了他們的創新思維。事實證明,廣泛開展地理興趣教學活動,如制作地理模型、觀察天文現象、看地理科教片等,既能增長學生的見識,還能深化課堂知識,更促進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增長。
2.改變教師授課“滿堂灌、一言堂”的現狀。要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就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環境,因此,筆者建議讓學生在合作競爭中學習,有對比方能有差距,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1)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多采用課堂討論的形式,然后分組把答案展示于投影儀上,再花兩分鐘時間進行教師總結。此方法既能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培養了他們的學習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授《地球運動——地球公轉》中地球公轉方向及軌跡特征時,筆者采用模型討論的方法,將班級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中有一只地球儀。筆者先在多媒體中播放了一遍地球公轉、自轉模式圖,讓每個小組討論,總結地球自轉、公轉方向及地球軌道和太陽系其他行星軌道的特征。任務布置以后,各小組迅速討論,自己組織語言,然后把答案寫在一張便簽上。接著,筆者再將每個小組的答案進行編號,用投影儀投影于屏幕上。最后筆者總結知識點,學生同時做筆記。
(2)學生與教師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體驗當教師的樂趣。此種情況下,可讓優等生講授較為容易的知識,這樣既能完善優等生的知識體系,又能加深其印象,更能增加基礎較弱學生的進取心。
又如,在講授《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時,筆者充當學生,在不停的提問中,讓優等生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并引導其講授此課。授課完成后,再由其他學生點評,包括優點、缺點、意見等。最后,筆者補充遺漏知識,完善知識框架結構。
實踐證明,此方法既能培養優等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于班級來說,還起到了帶頭作用,激發了其他學生的好勝心理,以及地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了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促進了整個班級學生的全面發展。
3.加強地理教師再教育基地建設,提升在職培訓力度。
(1)目前對中學地理教師的評價過于單一,仍是以學生成績為主,學生的考試成績代表了教師的一切,忽略了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個人發展等。最終導致教師將全部精力都用在為學生應付考試中,沒有建立完全的發展性教師評價體系,這種體系嚴重制約了中學地理教師的發展和技能提升。
(2)廣漢市地理教師的數量缺失,尤其是年輕地理教師的引進較少,導致地理教師年齡結構偏大。針對此種情況,市政府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有計劃地引入人才,增加經費投入,加快繼續教育的實施,加強現代化教學技術培訓,適當與高校或兄弟學校聯誼,提升教師素養,培養教師良好的職業情操。
(3)建立健全教師評價體系,促進地理教師成長。傳統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的發展,要提升地理教師的熱情,就必須有針對性地建立地理教師專業素養,提高發展體系,包括地理教學水平、師德建設水平、地理教學態度、工作績效、地理教學新方法研究等。
提倡地理教師的主動性,倡導自我批評、自我教育、自我監控、自我反思,以激勵教師不斷縮小與其他科目教師、發達地區地理教師的水平差距。同時,還要做到有的放矢,增強彼此的交流合作,從而促進地理教師的健康發展。
地理教育任重而道遠,不是一個地理教師、一所學校、一個部門就能做好的,需要各級領導部門、各位地理教師及其他科任教師互相配合,方能把新課標貫徹到底,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袁小紅.多媒體技術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師書恩,孟月萍等.計算機輔助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劉戈.如何提高多媒體教學的效果[J].中國職業教育,2002,(3).
[4]王冉.多媒體技術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3).
[5]宋叔華.淺談地理課堂教學的開放[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
[6]齊占東.談實施貼近學生生活的地理教學[J].教育探航,2007,(35).
[7]曹瑋.新課標教材教學中的幾點建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3,(12).
[8]李井芳.談多媒體在地理課教學中的應用[J].承德職業學院學報,2006,(1).
[9]余臘英.開放式中學地理教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
[10]劉家會.讓地理教學走向開放[J].當代教育科學,2005,(10).
[11]吳大明,查良松.新地理課程標準背景下的高師地理教學改革[J].安徽師范大學學(自然科學版),2004,(3).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3]江敏等.淺談中學地理教材變化對高師地理專業課程改革的影響[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1,(6).
關鍵詞:地理;教育;現狀;對策
我國教育部分的薄弱環節仍然在農村基礎教育,農村課改也是在全國課改中很難實現落實的一個環節。
一、農村初中地理的教育現狀―以重慶市農村幾所中學為例
此次調查研究采用問卷的調查的形式對于重慶市農村地區的幾所中學做了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對于問卷中提到“學生是否喜歡地理課程”這一問題上,A中學、X中學喜歡程度的占有比例是70%,其他幾所學校的學生在這一問題上表現出的喜歡程度是稍低的,都不足50%。有20%的學生因為“地理課程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而喜歡這門課程,有10%~20%的學生是因為“這門課程與生活之間有一些關聯”,對于其他的選項選擇比例都是10%以下。在學生“是否感覺到地理課程的重要性”這一問題上,X中學問卷中認為“地理課程非常重要”的占有比例是56.4%,而其余的幾所學校對于這個答案的占有比例是不足50%的。而進一步的調查中發現,學生給出答案的相似性是非常高的,其中“之所以將地理課看得重要,是因為‘可以使自己視野拓寬’”這個答案作為選項的比例是20%,其他的選項分別占有10%左右的比例。而部分認為地理課程不重要的學生,在整合調查問卷結果的時候發現,學校與教師不重視地理課程的選項占有比例最高的學校已經達到10%~20%,剩余的學生選擇了“地理課程與升學沒有關系”這個選項,占有比例在38%。此次調查問卷中顯示出了地理課程不受重視的原因是來源于學校、教師、教育制度幾個方面整體影響的。對于現在農村地區的地理現狀來看,學生普遍覺得這是一門本該受用的課程,但是結果看來這種受用的程度并沒有通過學校、教師以及某種教育形式表現出來。
二、農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問題及原因
在上述調查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農村初中教學中地理課程不受重視的程度,但是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是多向并非單一的。
(1)傳統的應試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杠桿作用,高考這面定向旗幟顯然不受教育改革之風而拂動,甚至掌控了社會教育認識導向。這一導向的偏差就導致了學校以及教師在辦學、教學的過程中被固定思維,認為升學才是受教育的目標,這一框架深深地在各大校園中層層建構而起。所以一些不具備應試能力的課程就會被忽視。
(2)農村教育資源短缺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農村的學校中沒有圖書室,現在我們學校面臨的情況就是這樣,沒有供學生閱讀參考資料的圖書室,即使是有圖書室的學校大多也是不針對學生開放的,只提供教師學習借閱。那么校外資源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是不敢想象的,城鎮中知識資源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相對路途遙遠,所以說這種社會資源在農村學校中只是一種概念形式。
(3)農村中學的師資力量影響因素。相對于城市學校中教師來說,農村中學的教師隊伍是存在一定的非專業性的,針對專業不對口的學科課程教學,教師缺乏專業素質,只能夠將書本中的內容照本宣科。
三、農村初中地理課程教育對策及建議
(1)教學課程做整改革新,將新課程應用到傳統地理教學中,在具體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國民情感,這樣使地理課程具有自己鮮明的課程特征,使其他課程無法超越替代。
(2)地理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的人生觀得到革新和改善,對于周圍的環境、全球的自然風景文化特征、人文風俗都會逐步形成認知,能夠良好地培養學生文化意識以及國際化的眼光。
(3)農村基層的教育領導干部要有針對性地為教師、學校開展大力宣傳,使地理課程文化的重要性滲透到現有的教學模式中,將地理學科的重要意義展現出來,結合學生的個人發展以及社會促進作用,將這門課程重新提到教育日程上。
(4)在教育制度上要相應地做出模式創新,給學生的學習環境并非單一應試教育的形式,要將知識性與個人未來較好地結合在一起,地理知識的教學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給學生補充社會、自然等各方面知識,這門課程豐富的不僅僅是知識,也是人性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