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7:16: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林木經濟價值,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林權形式;行使產權;林權改革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4-0-03
2003年,《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甫一出臺,林權改革遂成為炙手可熱的社會議題。人們希望這將是我國農村經營制度又一次脫胎換骨般的變革。但是,現實與期望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差距,比如,在幾近相同的政策條件下,福建與東北地區的林權形式沿著不同的走向演進發展。
一、東北與福建地區林權改革現狀
(一)東北地區林改推行情況
本溪等試點的改革實驗以及伊春的破冰之旅拉開了東北林區林權制度改革的帷幕,曾經“共有濫用”、“國有國營”的林業經營局面有所改觀。然而,林權制度改革在遇到了許多實際困難。要之,東北林區在產權形式和經營方式上主要有以下變化:
1.林地分配失衡
東北地區的山林主要分為國有林和集體林,國有林改革牽涉問題復雜,因此在推行過程中有關部門都極為謹慎,實際可供林場職工承包的山林面積并不多。以黑龍江省伊春市為例,2006年全市林地面積達310萬公頃,卻只劃出8萬公頃搞試點。每戶承包經營面積基本在10公頃之下。資金遂成為林地分配的主要尺度,經濟條件好、人力資本價值高的林場職工優先取得了林地的承包權,家境稍差的職工則望林興嘆。因此,在國有林權制度改革中,初始的林地分配就出現了失衡。
2.林地經營缺乏活力
許多東北林農在得到林地之后卻并不熱衷于林業的生產經營,他們想要的不是長期的收入流,而是可以當即兌現的收益。以遼寧省為例,據本溪市林業局相關人員介紹,很多分得林子的農民對所屬山林不管不顧,對病蟲害的防治毫不在意。這是因為政策禁止砍伐生態林,卻沒有規定不能砍伐垂危的病樹,于是蟲害的肆虐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實現當期收益的契機。當然,這種情況一般存在于生態林區,因為林權主體養護山林的所得基本只有政府提供的生態補貼。而離本溪不遠的遼東和遼西地區,林農種植楊樹的收益較為可觀,林業發展勢頭良好。但總得來說,在以生態林為主的東北地區,人們經營林地的熱情并不高。
3.林權交易頻繁
林權的流轉是新集體林權改革的重要內容。從實際的情況來看,林改實施后,東北地區的林權市場逐漸活躍,林地流轉日趨頻繁。以遼寧省沈陽市為例,2008年,全市森林資源“二次”流轉面積達到了49.44萬畝,涉及57個鄉鎮,552個村莊,參與其中的林農戶數有10.1萬戶之多,流轉金額接近10億元。①可以說,林地交易的市場化趨勢逐步形成,而這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扶植。一方面,在整個林權改革過程中,官方建立了大量林權流轉的有形市場;另一方面,政策確認了林地的流轉權,并規定了具體的流轉程序,這直接催生了林權交易市場的產生。
(二)福建地區林改實行情況
林改之后,福建林區基本形成了林地“共有私用”的產權和經營格局,林業資源得到了較妥善的利用和配置。當然,在郁郁蔥蔥的山林背后,福建省集體林權改革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利益分配不均與保障滯后缺位。綜合各方信息,林權改革推行之后,閩越地區的林地產權形式和經營情況發生了如下變化:
1.林地分配分散化
世代生活在山林之下的農民天然享有成員權。因此,閩越集體林區在推行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時,一般“本著先村內后村外的原則,即首先保證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有耕山意愿的林農有山可耕,再將剩余山林發包給其他經濟組織,使沒有耕山意愿的村民也得到一定的經濟補償,確保生產資料第一次分配的公平”②。而且,由于不同山林的經濟價值是迥然不同的,為了體現分配的公平性,按山林屬性的不同搭配均分。③這種分山方式導至了林權的分散化,出現“一山多主、一主多山”的局面④ 。
2.林地經營集中化
眾所周知,林木的生長周期較長,一般的樹木要經過20年才能變為成熟林。樹木的這種自然屬性要求大規模的生產經營,否則盈利困難。據各類調查報告顯示,在福建山區,林地經營的集中化初露端倪,各個山村都有一批林地經營大戶嶄露頭角,甚至出現了一些占林面積達十幾至數十萬畝的林業企業。以福建的L縣為例,在90年代后期,當地的縣林業投資公司和某私營公司就曾以很低的價格從村集體手中“抵押收購”了30000平方千米的林地,成為當地的 “林業大鱷”⑤。
3.林地流轉市場化偏弱
相關調查顯示,福建省林地流轉頻率偏低。“以永安林業要素市場的交易情況來看,2005年農戶流轉30起,流轉面積250.67hm2;2006年70起,流轉面積453.07hm2;2007年51起,流轉面積426.33hm2,2005-2007年3年間流轉面積1130.07hm2,占永安林業用地面積25.48萬hm2的0.44%。”⑥由此可見,林權改革之后,福建省并未出現林地大規模的市場交易。
二、東北與福建地區林權形式差異分析
(一)自然環境比較
在自然環境上,福建地區要優于東北三省,前者的氣候更加溫和,雨量充沛,更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林木生長周期較短,適于種植經濟林;相比之下,東北地區的氣候較為嚴酷,雨量分配不均,雖然區內的林木粗壯耐用,但生長周期過長,不易進行短期經營。
(二)市場環境比較
2000-2002年,福建省林業市場化程度居全國第3位,遼寧位居第九,黑龍江與吉林省則在20名左右。⑦這種差距的背后有著長期的歷史人文積淀。回溯以往,中國林業呈現出“南私北公”的產權格局,較之東北地區,閩越林業市場的發育程度更高。
(三)林權改革動因比較
綜合來看,福建省林權改革更多地是源于山區農民的自發選擇,他們通過改變林權形式打破了林地“共有濫用”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林地的經濟價值⑧;而以“國有國營”為主的東北林區則只能依靠強制性制度變遷改變產權形式⑨,其效果尚需進一步的考察。
(四)林地產權形式與經營方式的分異
長久以來,東北與福建都存在著林業資源“共有濫用”的現象。林改之后,在福建地區,雖然產權名義上歸集體所有,但私人利用資源的熱情和效率明顯提高;在東北地區,雖則部分山林得到了有效的開發與管護,但資源浪費的現象仍然突出,尤其是生態林的養護工作一直乏善可陳。
三、影響林權形式選擇的要因分析
本文將主要從政策因素、市場發育情況以及林業資源稟賦三個方面對林權形式的選擇展開討論,因為這三個變量能夠較好地解釋東北和閩越兩地區林權形式和林權行使方式上的變化和差異。
(一)政策因素
概括地講,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要包含了以下影響人們行為的變量:
1.林權排他性的落實
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圖在制度上確認和保障林權的排他性,《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就強調,“要依法嚴格保護林權所有者的財產權,維護其合法權益”。
2.林地經營權的穩定
在林業經營方面,產權的不穩定使林農不愿進行長期投資。為此,總理指出:“林地所有權還是集體的,但是經營權是農民的,而且這個經營權是長久不變的。我們依據林業的特點規定了比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更長的時間,70年不變。”⑽
3.林權的合理流轉
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指出,“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國家鼓勵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各種社會主體都可以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可見,至少在政策上,林權已經具備了可讓渡性。
(二)市場的促進力量
無論是東北還是福建,林木市場的發育對當地產權形式的變革都有促進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以福建為例,通過觀察該地區數年以來林業產值的提升,我們可以看到林業市場規模的巨大變化。
圖2顯示:在2004年之前,遼寧省的林業總產值要略高于黑龍江省,但自2004年以來,遼寧省林業產值的增長速度放緩,到了2009年,已經低于黑龍江省20.2億元。
同福建省相比,東北三省的林業總產值顯得相形見絀,即便是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的黑龍江省,也是花了近八年的時間才達到福建省2002年林業總產值的水平
(資料來源:《2010年國家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閩越與東北地區林業市場發展程度的不同解釋了其林權形式變革趨向的差異。在市場發育程度高,資源配置倚賴市場力量的地區,產權形式的私有化趨勢是較為明顯的,因為市場的健全、交易的頻仍意味著產權行使成本(也可以理解為交易成本)的降低。
(三)林業資源稟賦
林業資源的稟賦是左右林權形式選擇的基礎性變量。
自然稟賦的差異使東北和福建形成了不同的生產方式和林權形式,這是自然因素在產權形式上的反映。(見表4)自然稟賦對林權形式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自然稟賦對成本的影響
自然稟賦的差異體現在林業經營上是林木生產成本的高低。落葉松生長15年以上方可間伐、23年以上才能成材,東北主要的用材樹種紅松的生長周期則更長。林木生長緩慢意味著收益見效的遲緩。如果我們為東北林農開列一張清單,那么他付出的成本將包括:機會成本、長期經營成本、長期生活成本以及因紅松市場價格波動而產生的風險成本。因此,東北地區趨于選擇共有產權是合乎理性的。在福建,林農廣為種植的一種經濟樹種是毛竹,一株毛竹從出筍到成竹只需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當年即可作為造紙原料。若作竹材原料,也只需要三到六年的加固生長,造林五到十年后便可年年砍伐利用。對福建山區的林農來說,他們需要承擔的時間成本相對較低,收益的實現也指日可待,因此林權私有形式必然會比東北地區普及得多。
2.自然稟賦對收益的影響
一般而言,當林業資源的經濟價值較高時,人們往往愿意選擇私有產權形式,即便存在著阻礙因素。資源的稀有珍貴使人們有承擔風險的信心。福建林區是“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潛力最大和最可能以較短時間建成大面積速生豐產林基地的地區”⑾。福建用材林以杉木為主,杉木經濟價值較高,生長迅速,39年生平均樹高可達29.2m,胸徑 25.6cm,每畝蓄積量高達78立方米。此外,毛竹、馬尾松等樹種不但經濟價值高,生長也比較快。閩越地區較高的林業資源價值使人們追求林權的排他性,這可以解釋福田村自發的林權改革。
自然稟賦對林農收益的另一個影響體現于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均衡,即外部性問題⑿。按功能屬性,森林可分為公益林和經濟林。其中,公益林以涵養水源、凈化環境為主要功能,其效用主要體現在社會價值的增益上,對經營者的回報微乎其微。東北地區生態林分布廣泛,以遼寧省為例,該省公益林比重較大,“全省公益林面積占林分總面積的50%以上,有的超過70%;公益林中集體林占80%以上”⒀。林改后,分得公益林的農民,除了國家給予的補貼外,基本沒有其它林業收益。公益林對社會的助益極大,而對農民個人來說,價值卻極低,林地經營的社會收益與個人收益之間出現了極端的不均衡。因此,農民自然會放棄行使私有產權,轉而選擇林地共有的形式,這樣才能彌合個人與社會收益之間的裂隙。
四、結論
產權理論表明,產權形式的選擇取決于行使產權的費用。東北與福建正是因這種費用的差異而出現了不同的經營格局與產權形式。首先,市場發育程度的不同導致了林木交換成本的差別,較之東北地區,福建林業市場的規模更大,發展更早,林木交易成本低,收益權快。其次,自然稟賦賜予了東北與福建不同的成本/收益結構,福建地區林木經營的等待成本低,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差距不大,因此林權形式趨向于私有,與之相反,東北地區林木經營的等待成本較高,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差距較大,林權形式趨向于共有。
注釋:
①參見遼寧省林業廳:《沈陽市林權流轉中要把握的“四個問題”》,沈陽市林業局網站,http:///lnlin/citysite2009/showinfo.jsp?infoid=1000076926,最后訪問時間:2010年12月26日。
②同上。
③在表面上,林權改革分配的是山林,而實質上是對山林所蘊含的經濟利益的分配,出于這種考慮,林山和荒山、近山和遠山需要在村民之間公平合理的分攤。
④程云行:《南方集體林區林地產權制度研究綜述》,《林業經濟問題(雙月刊)》2002年第6期。
⑤朱冬亮:《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的林權集中因素分析》,《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2008。
⑥曾華鋒、聶影:《林地流轉的必然性和弱市場化趨勢調控——以福建省為例》,《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9期。
⑦徐秀英:《南方集體林區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林權制度研究》,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頁。
⑧賀東航:《農村林權制度改革與土地制度改革比較》,《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⑨宋雪蓮、仉慶華:《伊春試點:國有林權改革第一案 ——中國的第三次》,《中國經濟周刊》2006年第37期。
⑽:《高度重視林業的改革和發展》,http:///politics/2009-08/15/content_11885915.htm最后訪問時間:2011年3月26日。
⑾丁建民、徐廷弼主編:《中國的森林——中國自然地理知識叢書》,商務印書館,1996,第36頁。
⑿參見【美】庇古:《福利經濟學》,張勝紀等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0頁。
⒀《遼寧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進展、做法及成效》,國家林業局網站,http:///,最后訪問時間2010年12月28日。
參考文獻:
[1]程云行.南方集體林區林地產權制度研究綜述[J].林業經濟問題(雙月刊),2002(06).
[2]丁建民,徐廷弼,主編.中國的森林——中國自然地理知識叢書[M].商務印書館,1996.
[3]賀東航.農村林權制度改革與土地制度改革比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2).
[4]庇古.張勝紀,等譯.福利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2006.
[5]徐秀英.南方集體林區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林權制度研究[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6]宋雪蓮,仉慶華.伊春試點:國有林權改革第一案 ——中國的第三次[J].中國經濟周刊,2006(37).
[7]曾華鋒,聶影.林地流轉的必然性和弱市場化趨勢調控——以福建省為例[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9).
1園林有害生物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
園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效果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園林有害生物增多,危害面積增加,林木損失加大。這些問題的出現,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戰術戰役上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是在戰略上有些失誤。過去認為失掉了防治時機、搞錯了方法是失誤,忽略了防治戰略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二是園林有害生物防治成果較多,但推廣應用到實際工作中較少,科研成果沒有完全轉化為生產力,個別地方和單位沒按照科學的方法辦事,做了一些防治效果差的工作。三是園林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方面提高很快,但領導重視林業有害防治的意識落后于形式的需要。對園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認識不夠,抓得不緊,沒有充分調動林業職工群眾的積極性,是園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緩慢的根本原因。以往在林業有害防治技術上找原因,只追究技術人員的責任,不在組織管理上找原因,不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這些說明,加強園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領導,抓好管理是工作的重點。加強林業有害防治的管理,要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抓好統籌、協調、服務、監督幾方面的工作。
2加強園林有害生物管理工作的思路
防治園林有害生物應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林況方面,既要考慮防治價值,又要考慮防治的現實性;蟲情方面(病情)方面,既要考慮它的危害性,又要考慮防治的效益;環境方面,主要考慮環境污染和生態變化;社會經濟條件方面,考慮人口、勞動力和經濟現狀;科學技術水平方面,科學技術越進步,受其制約性因素的程度就越小。如何確定防治的重點,從林區而論,經營強度大,經濟價值高的中、幼林。從園林有害生物種類而論,應該選擇危害性大、蔓延快又易于控制的病害和蟲種。如食葉性害蟲的松毛蟲等。嚴格執行林業政策,保護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要加強權屬的確定,保護林木經營者的利益不受侵犯,使他們在經濟上得到實惠。在防治工作中認真貫徹誰受益、誰防治的原則,在上級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自籌資金進行防治。做好各方面的協調工作首先做好上情下達,下請上報。搞好縱向協調,上下齊心協力搞好防治工作。其次要協調組織各有關部門和有關單位共同協作,防治單位以防治為主,結合防治搞一些推廣性、應用性的科學試驗。以防治面積、效果和成本三大指標為考核的主要內容。另外,在造林設計、采種育苗、整地造林、撫育管理到采伐利用,各個階段都要協調好園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建立園林有害生物防治責任制度一是行政責任制。因防治不利,造成重大園林有害生物災害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二是林權責任制。園林有害生物大發生時,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防治,不積極調查、上報、防治,造成園林有害生物發生蔓延災害的,應受到處罰。三是技術責任制。
防治部門在園林有害生物發生時,及時制定出防治方案,指導各防治單位和個人對其發生地及時進行防治。做好園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服務工作一是做好技術培訓、咨詢和指導的服務;二是建立好預測預報網,及時預報園林有害生物的發生情況及發展趨勢,提供信息服務;三是及時供應防治園林有害生物防治的藥劑、藥械,提供必要的物質服務。加強行政管理要重視森防工作建設,穩定森防專業人員隊伍,對人員的設置、財務、物質的管理,加強園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安排的部署監督檢查。定期交流防治工作經驗,表彰獎勵先進等,以促進園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問題;對策
近年來,我國林業改革發展工作以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強化生態建設保護、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等為重點,全年計劃完成造林592萬hm2以上,森林撫育525萬hm2,中低產林改造逾166.67萬hm2,義務植樹25多億株,年林業總產值力爭達到1.7萬億元。截至2009年底,全國已確權林地面積10 093.33萬hm2,占集體林地的59.4%,發證面積7 573.33萬hm2,集體林木采伐管理機制改革取得突破,在24個省區進行了改革試點。
1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
1.1山林權屬的爭議
山林權屬界址不清、爭議多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現象。勘界發證、明晰所有權(具體指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是本次林改的首要任務,據調查農戶反映,當年“三定”時期發放林權證時,沒有進行實地勘察邊界,而是由個人自主填寫。有為了減少稅費而故意少填的,也有為了搶占資源而夸大面積的。本次林改在細致地實地勘界中發現,“一山多主”和“有山無主”的問題同時存在。由于林木(包括竹林)的經濟價值顯著,爭搶山林的糾紛時有發生,大大增加了確權發證的難度,嚴重制約和影響發證的進度。
1.2采伐限額的放寬與約束
采伐權是農民對山林的經營權乃至處置權和收益權的重要體現。對采伐權限定條件,增加農民行使經營權的交易成本,這種鼓勵投入而限制收入的做法已實質上形成產權殘缺。實施采伐限額,對于生態公益林則是嚴格禁伐。調查顯示,采伐指標通過“省—縣—鄉—村—村小組”的渠道分配進行層層下達,由村小組集中使用而不是分配給農戶個人。其原因在于有限的分配指標落實到為數眾多的山區農民頭上,平均只有673.34 m2/人。由于采伐指標供不應求,相關部門的尋租行為難以避免,炒賣、倒賣采伐指標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有90%的農戶認為當前采伐證制度存在申請困難、年采伐量指標嚴重不足等問題[1]。
1.3檔案管理不健全
我國的林權歷經多次變更,原始憑證檔案管理不夠完善,管理人員經常變動,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措施不規范,林權檔案管理有很大欠缺或失誤。在發生產權糾紛時,無據可查,不可避免地造成錯誤[2]。
1.4缺乏專業評估機構
在林改的過程中,對林分林地的資產價值、生態價值沒有專業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無法對林地林分做出系統的價值衡量標準,嚴重影響集體林權的改革。
2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策
2.1實施科學經營,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
按照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森林經營方針,允許非公有制林業經營者,對所經營管理的林木進行撫育間伐及主伐利用,使業主的林木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相統一[3]。
2.2建立健全科技支撐和社會服務體系
林業主管部門應大力推動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并圍繞林業產業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為林業生產經營者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有力的保障機制,推動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抓住機遇,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既是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和擴大生態建設成果、實現林業生態經濟雙贏、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建立健全適合當地實情的產權歸屬清晰,經營主體到位,責權劃分明確,利益保障嚴格,流轉順暢規范,監管服務有效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可以充分調動社會各階層投資山林、發展林業的積極性,全面推進林業生態建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3確保收益權的體制構建
確保收益權,不僅要從政策上,而且要從體制上加以法制化、穩定化、長期化。基于對我國林業稅費存在種類多、征收環節多、重復征收、稅負不公、使用不當等問題的反思,必須在法律上規范農民合理的稅費負擔,界定加重農民負擔等行為的法律責任。同時,以公共財政支出為框架,增加消費人群的生態建設支出,以維持正常的營林費用支出和行政支出。
2.4實施林地經營技術入戶,培養鄉土技術人才
行政村是林業發展的基本單元,村級技術員是林業技術推廣的第一線力量。培養林業經營技術人才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科技培訓力度,使林地經營技術入戶,支持和鼓勵林業專業技術人員通過開展林業科技承包、試驗示范和下鄉支農等活動培訓林農;二是組織力量選編一批形式多樣、通俗易懂、適應地方特點的林地經營和林木經營培訓教材,通過發放技術手冊,利用電視、網絡等現代媒體,開展先進技術示范推廣;三是依靠科技,提高效益,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提高林地經營的科技含量,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5堅持林農自愿、典型引導的原則
從林農需求出發,尊重林農意愿,不搞強迫命令,注重政策引導和典型帶動,轉變林農對林地的經營觀念,提高經營自覺性和積極性,使其成為林地經營的責任主體和受益主體。
3金融支持集體林權改革的建議
3.1加大國家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國家林權抵押貸款補貼基金。中央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林權抵押貸款實行財政貼息,減輕林農的貸款利息負擔,拉動貸款需求,促進林農對林業生產的二次投入;二是政府部門可以建立林權證抵押貸款保證金,以及林業產業發展風險金,為金融部門增加林業信貸投入提供風險補償,放大“兩金”扶持林業發展的政策效應。
3.2鼓勵開辦林業保險業務
國家應開展林業政策性保險業務,并為商業性保險公司開展林業保險業務給予優惠政策。通過政策性保險和信貸業務的有效結合,擴大信貸對林農的覆蓋范圍,及時為林農、林企提供保險保障,以降低災害風險、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造成的損失[4-5]。
4參考文獻
[1] 賀東航,朱冬亮.中國集體林權改革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社會主義研究,2006(5):79-81.
[2] 苗吉偉.明晰產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核心[J].中國林業,2008(19):54.
[3] 何得桂.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建議[J].中國發展觀察,2008(6):46.
關鍵詞:退耕還林;生態補償;難點與問題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20302
1 引言
隨著我國20世紀90年代末展開的還林退耕事業序幕的展開,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與退耕還林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對生態環境進行補償的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與工作難點有待于同行業從業人員展開討論,并加以科學的方式給予解決,如果這項事業無法順利、科學的發展,那么將會嚴重的導致整個退耕還林工作的良性循環與發展。
2 退耕還林生態補償存在的難點
2.1 林戶自身權利方面所存在的限制
其最重要的表現就在于采伐受益權受到到了較大限制與制約。在與退耕還林相關的政府性文件與政策中已經明文規定,退耕農戶依舊享有自主采伐收益的權利,不過這種結果必須是要以不破壞環境生態為首要前提的,而且這種采伐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采伐,它必須要經過若干部門、機構進行專業評定與審批,方可開始對自有林木開展采伐工作。不僅如此,新的政策還對農戶采伐林木的數量、時間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可以說這種狀態下的林木采伐工作開展將十分艱難,特別是考慮到林木的生長速度過緩這個因素,也直接制約了農戶對這部分的收益水平。綜上而言,現階段的農戶受到制度、規定等方面的制約,在退耕還林背景下的林木采伐經濟收益必須要給予政策性的傾斜保護,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對林戶自身權利給以照顧。
2.2 在受益以及受損主體的界定上存在明顯的難點
針對新形勢下的中國退耕還林補償政策來看,政府成為了唯一的補償主體機構,它的負擔是十分沉重的。這是由于林木資源作為一種共同資源,其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排他性,這就導致了受損與受益主體定義在界定的時候十分模糊,而受損主體幾乎沒有辦法在受益主體身上尋求有效的補償。雖然政府的這種唯一性補償機制的建立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戶提供一些經濟補償,但由于沒有市場效益的趨勢,并且在受益以及受損主體認定上的不明確,直接導致了這種情況下的政府職能所承擔的補償方式變得十分沉重。
鑒于此,提倡新興生態補償模式的出現,應當實行誰開發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付費的補償原則及補償主體確定方式,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彌補實際的退耕還林工程不被受益及受損主體界限上的局限影響。
2.3 利益評定制度制定上的問題
現階段退耕還林工作中所出現的利益評價機制尚不完善,很多退耕還林過程中出現的受益評估也不夠準確,這將會直接影響到中國退耕還林事業發展能否進行得有序、科學、完善。作為生態環境經濟補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退耕還林利益體的評估與評定工作現階段還尚不完善,可以說目前經歷了若干年的發展尚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可行的評價制度,很多專業人士在進行評定的過程中只是依靠水土保持相關項目的制度來進行,并沒有形成一整套具有生態價值評定與綜合價值評估的退耕還林系統創建。特別是生態價值的評估,由于其中涉及到生態學以及生態經濟學中方方面面的內容,所以這些都導致了在開展退耕還林的實際工作中,對其項目產生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略有偏差。因此在進行退耕還林工作的利益評價體系上,依然還存在著相當大的空間可以進行改進與提升。
除了上面提到的問題外,退耕還林工作由于在開展支出還投入了較多的勞動力與資金財力,很多林業專家與經濟專家均紛紛指出,該種環境下的利益評價體系在進行綜合評估的過程中,如何平衡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則成為了需要不斷改善的中心問題。
3 退耕還林生態補償問題闡釋
3.1 不能與現實情況相適應
這種與實際情況不相適應的現象主要體現在補償制度的適用性上。中國作為農業大國,退耕還林工程所涉及的規模、范圍均十分遼闊、廣大,而開展退耕還林的區域之間則存在相對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包括地域的自然經濟發展現狀、社會發展現狀等問題,甚至就連退耕還林的主體地質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自然差異,這就導致了我國整體的退耕還林工作產生了很多實際性困難。雖然退耕還林地區的經濟補償制度是由國家及相關政府部門統一制定的,而且該制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與透明性,但站在實際角度來看這種補償制度卻缺少一定的非針對性。特別是從實際地域補償情況來看,個別地區的補償標準超過了實際情況,而個別地區的補償則出現了短缺的情況。例如在比較偏遠的四川阿壩地區,它們的平均海拔高達3500余m,且地理位置復雜、峻峭,這種復雜的地勢如果僅僅按照國家制定的平均退耕還林標準來執行,那么無疑是增加了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難度與補償金額不對等的現象。一旦引發了農戶的不滿,將會直接削弱這種生態經濟補償機制的良性激勵作用, 同時還將會對退耕還林的整體工作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因而產生的民眾負面心聲也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發展的長治久安。
3.2 補償金額上存在問題
從經濟補償金額環節來看,其中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政府退耕還林補償金無法滿足農戶的心理期望值。而理想的補償金額應當是高于農戶的正常勞作獲取、高于農作物種植的社會平均經濟效益的。但在實際的退耕還林補償金額相關規定中,個別地區的補償金額不僅沒有實現增長,甚至還出現了一定的補償金額下調,這種補償金直接與農民的內心期望值產生了很大的差距,繼而產生的不滿將會直接導致農民參與退耕還林的積極性有了直線下降的趨勢。
例如,在南方區域及長江周邊區域的退耕還林過程中,第二周期的補償款為地125元/畝,而北方區域與黃河周邊的退耕還林補償金為90元/畝,通過這兩種實例發現,同種糧食作物所獲得的補償利益具有較大差距,肯定會在思想上與行動上削弱了農戶對于退耕還林制度推廣與開展的滿意程度。只有退耕還林地中所發放的補償金能夠超過農戶的種植受益才能夠實現退耕還林人員收入不會出現負增長,才能夠確保這種補償金政策能實F激發農戶積極性、從而促進環境保護良性循環的作用。可是在實際的補償工作中,特別是在第二周期生態補貼工作的實施過程中,依舊有很多區域的退耕還林補償金出現了減少的情況。
3.3 補償時間上存在缺陷
退耕還林的補償時間不緊要適合林木的自然生長規律與自然經營周期,同時還需要充分的考慮到退耕還林農民的生活實際需要。與其它領域不同,由于我國的林牧業發展起步較晚、底子薄弱,同時其生長周期還受到時間與自然環境的制約,很難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較為明顯的經濟收益與生態效果。這種狀態下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能夠結合實際的農戶需求及自然生長規律,通過對林業的生態環境給予長期、持久的科學計劃。以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為例,退耕還林的柏木經營周期通常在20年左右,有的經營周期更長,而核桃樹、杜仲、桑蠶等經濟林的種植、栽培最終的盛產期則是必須經過近10年的過程。從現行的退耕還林補償政策來看,則是缺少了對這部分現狀的法律法規約束力,僅僅對林木的生長階段給予了一定數量的經濟補償,卻對后期農戶管理、守護方面的投入沒有給予考慮。可以說這種狀態下造成了農戶應得利益與國家既得利益產生了時間差,同時經濟利益也產生了較大的失衡現象。從生態建設的層面來看,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的產生,國家就必須通過對退耕還林的補償年限進行適當延長,才能夠消除這種現實問題。在此建議生態林補償年限應該延長至20年以上、經濟林應當延長至10年以上,保證能夠順利地過渡到盛果期。
4 結語
現階段的退耕還林工作在對農戶給予生態補償的過程中雖然得到了較多的提升,但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與難點,有待于林業從業者不斷革新、解決。特別是一些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資源條件不對等的地區對于生態補償項目的依賴程度均有不同影響。特別是在后退耕還林時期的林木收益期間,農戶們對林木的采伐、應用等問題均提出了較多的現實要求,然而現階段的還林政策雖然已經對農戶所擁有的權益及林權有了更多的傾斜照顧,但依舊還存在著較大的改進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夠突破一些不良的制約實現收益權的有效推廣,打破區域性跨流域補償的舊格局。所以說新時期下的生態補償對象的設立與范圍的擴大必須要遵循公平、公正、公開、傾斜于弱勢群體保護等核心原則,也只有這樣退耕還林項目才能夠得以良性循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安浩,林 超.關于后退耕還林時期生態補償的難題及處理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16):267.
[2]喻永紅.退耕還林生態補償標準研究綜述[J].生態經濟(中文版),2014,30(7):48~51.
[3]李文輝.陜北黃土丘陵區退耕林中政府職能與農戶利益協調機制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4(2):57~62.
[4]王正淑.基于碳匯的縣南溝流域退耕生態林補償標準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2016.
關鍵詞:杉木;木荷;混交林;生長效果;技術研究
收稿日期:2010-06-18
作者簡介:王青天(1952―),男,福建安溪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森林培育研究工作。
中圖分類號:S791.27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07-0072-03
1 引言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是我國南方特有的用材林樹種,也是福建省安溪縣20世紀中后期主要荒山造林綠化樹種,其樹生長快,產量高,材質優良,用途廣泛,經濟價值高。但由于杉木針葉養分含量低,分解慢,造成林地土壤肥力差。因此長期經營純林會導致林地土壤肥力衰退,生產力下降,林木生長不良,林地生態環境惡化,甚至致使林地水土流失。為了提高林木生長量,充分發揮林種多樣性,提高林地土壤肥力,改變林地生態效益,把部分杉木純林改造,調整林分結構,改變林地生態環境,將杉木針葉樹種與木荷闊葉樹搭配混交造林,是當前改變林地生態效益的惟一途徑。
木荷(Sd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屬常綠大喬木,是我國珍貴樹種之一。木荷樹干通直,樹高達30m,胸徑1m,屬深根性樹種,主根發達,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均能在黃紅壤和紅壤山地生長。木荷樹冠濃密,葉片較厚,革質,樹冠可阻止野火蔓延,能起到森林防火作用。木荷樹調落物多,在林地的地表層上能減少暴雨洪水的徑流。在一定的時間內枯枝落葉物腐爛后,可增加林地的土壤肥力,改變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林分生長量,改變林地生態環境。杉木淺根性樹種與木荷深根性樹種混交造林,形成陰陽樹種相結合,可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能產生一定的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筆者對14年生的林木進行觀察,杉木與木荷兩種樹木混交造林,林木生長效果良好。對杉木木荷混交造林的林木生長效果進行研究總結如下。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于福建省安溪豐田國有林場河坂工區烘北山。此地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氣溫20℃,降雨量1800mm,空氣相對濕度80℃左右,1月份平均氣溫16℃,極低溫-1℃,7月份平均氣溫32℃,極高溫37℃,全年≥10℃的活動積溫7000℃,無霜期332d。一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足。試驗地的海拔368~489m,坡向東南,坡位屬下部,坡度20~23°,土壤為酸性黃紅壤,土層腐殖質層一般,肥力較差,pH值4.7~5.8,立地條件屬Ⅲ,適宜營造杉木木荷混交林,試驗面積13.3hm2。
2.2 林木生長量的調查
2010年4月份,分別在河坂工區烘北山,對1996年2月份采伐跡地營造的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面積13.3km2,不同的試驗地內的林分進行調查。各選擇3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設立標準地,面積為20m×20m。根據一年不同的季節,在不同的標準地內立木,樹高1.3m處測定林內的溫度、相對濕度,取年平均溫度、相對濕度值。在各個標準地里設6個樣園,檢測各個樣園內的林木樹高、胸徑、冠幅,取14年生的杉木、木荷混交林木的平均數值,選標準木,然后計算每公頃的林木的株數和蓄積量(表1)。
表1 杉木、木荷混交林與杉木、木荷純林生長效果比較
林分面積/km2坡度/°坡向海拔/m溫度/℃相對濕度/%郁閉度林齡/a現存株數/hm2平均樹高/m平均胸徑/cm平均幅冠/m蓄積量/m3
純林杉木4.419.5東南4081979.50.8142 25413.114.45.4212.8
木荷4.420.0東南4592080.00.8141 90411.613.66.8154.2
混交林杉木4.420.5東南4672180.50.91499715.618.26.5165.5
木荷98112.915.67.6106.4
2.3 林分生物量的測定
分別在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的林內,各個標準地里選取標準木。將標準木伐倒,挖出地下的根系,測定地下根系的主根、側根、細根,并分別測定地上的干、枝、葉鮮生物量。另取部分樣品帶回室內烘干,將樣品放在烘干箱內保持溫度105℃,烘干24h,稱其干生物量,重復3次。然后分別計算出兩種林分單位面積(hm2)鮮、干生物量(表2)。
表2 杉木、木荷混交林與杉木、木荷純林鮮、干生物量比較
林分地上部分(t/hm2)干枝葉合計
地下部分(t/hm2)主根側根細根合計
合計
純林杉木52.516.97.877.28.26.84.219.296.4
木荷65.426.211.2108.811.59.24.925.6134.4
混交林杉木62.020.19.191.18.97.14.920.9112.0
木荷75.030.312.6117.912.99.85.828.5146.4
2.4 土壤肥力調查
分別在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不同的林地內,不同的標準地里,選取立地條件基本一致,土層的厚度相差不大,土壤肥力相似的地段,按品字型挖出9個土壤剖面,各深度90cm,選出3個為樣本,其他調查剖面為參照比較樣本。并按照調查剖面記載土層厚度、土層質地和結構。然后用100cm3的環刀分層取樣,即0~50cm為一層,51~90cm為一層,迅速將環刀內濕土裝入鋁盒中,帶回室內,用烘干法測定土壤肥力(表3)。
表3 杉木、木荷混交林與杉木、木荷純林土壤肥力的比較
林分取樣深度/cm土壤容重(g/cm3)pH值
全量含量/%NPK
速效含量(mg/100g干土)
NPK有機質/%
純林杉木0~501.025.61.560.535.91073.910532.251~901.035.71.480.505.81063.810331.1
木荷
0~501.015.51.700.596.31104.511134.651~901.025.61.620.566.11084.311031.8
混交林杉木
0~501.005.61.980.636.71214.912236.6
木荷51~901.015.71.820.676.51194.812135.4
3 結果分析
3.1 林木生長分析
根據豐田國有林場河坂工區烘北山,1996年2月份采伐跡地營造的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試驗面積13.3hm2,經過十幾年的經營管理,于2010年4月對試驗林的林木生長效果進行調查。對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的林木生長效果進行分析,在同樣的立地條件里,其林木的生長,坡度、坡向、海拔相同,各差別不大,而林木生長具有一定的差別。杉木純林林木生長針葉養分含量低,凋落物分解慢,林木生長一般。木荷純林幼林生長較慢,個別樹木側枝分杈多,主干不明顯。杉木、木荷混交林林木生長較快,樹干通直,凋落物多,分解快,養分含量高。杉木、木荷混交林可改變幼林的生長環境,減少幼樹根際萌蘗和莖干下部側枝徒長。杉木、木荷混交林的林分生長量,比杉木和木荷純林的林分生長量好。從表1可以看出,14a生的杉木、木荷混交林的林木枝葉茂盛,林地內凋落物多,平均溫度分別比杉木、木荷純林高2℃、1℃,相對濕度大12.6%、0.6%,每公頃郁閉度大12.5%,每公頃株數杉木、木荷混交林的株數比杉木純林少14%,比木荷純林多38.8%,而平均樹高高大8.8%、22.8%,平均胸徑粗17.3%、24.3%,平均樹冠大31.5%、4.4%,每公頃蓄積量多4.4%、31.5%。這表明針葉樹種與闊葉樹種混交,兩種樹種株行距混交搭配合理,林木生長良好。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010年7月
綠 色 科 技
第7期
3.2 林分生物量的分析
根據對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的生物量的測定,杉木、木荷混交林的生物量,比杉木、木荷純林的生物量多。從表2可知,杉木、木荷混交林地上部分平均的干、枝、葉生物量,比杉木、木荷純林平均的干、枝、葉生物量分別多18.1%、12.1%,18.9%、15.6%,16.7%、12.5%。地下部分杉木、木荷混交林平均的主根、側根、細根生物量,比杉木、木荷純林平均的主根、側根、細根生物量分別多12.2%、8.5%,4.4%、6.5%,16.6%、18.4%。實踐證明深根樹種與淺根樹種結合,杉木與木荷兩種樹種混交造林,其林木生長比杉木、木荷純林的樹高大,胸徑粗、枝葉茂密,而純林的林木生長樹高比較低,胸徑較細,枝葉較稀。即混交林的生物量比純林的生物量多。
3.3 土壤肥力的分析,
河坂工區烘北山杉木采伐跡地,造林杉木、木荷純林、混交造林面積13.3hm2試驗。對采伐跡地林地全面清雜整地,挖穴施肥,促進穴中的土壤發酵、疏松,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營造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13.3hm2,經過14a的經營管理,撫育除草、施肥,各試驗地的林木生長枝葉茂盛,林地內的地表層調落物多,在林地的地表層能阻擋暴雨、洪水的徑流,能保護林地表層,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尤其林地地表層枯枝落葉物腐爛后,可增加林地的土壤肥力,改變林地的理化性質,起到一定的作用,促進林木生長。根據2010年4月份的調查,對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林不同的試驗,對林地內土壤結構進行抽樣調查,對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林地的土壤肥力進行測定,對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林地的土壤容重,土壤養分全氮含量N、P、K,速效含量N、P、K,有機質進行比較。發現杉木、木荷混交林林地的土壤肥力,土壤容重,土壤養分全氮含量N、P、K,速效含量N、P、K,有機質,比純林林地的土壤肥力土壤容重分別重1%、2%,土壤養分全氮含量N、P、K分別大25%、14.5%,25%、12%,11.8%、6.5%%,速效含量N、P、K分別大12.1%、10.1%,25.6%、11.4%,17.3%、9.9%,有機質分別大8.4%、13.7%。通過化學分析表明,杉木、木荷混交林各根系,在土壤內不同層次中吸收不同的營養,能緩解兩樹的根系在土層中的競爭。杉木、木荷常綠樹種混交搭配造林,混交林可改良林地的土壤,改變土壤理化性質,能提高林地的土壤肥力。
4 結語
采伐跡地營造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試驗。林木經過14a的經營管理,撫育除草、施肥。對14a生的林木的生長效果進行觀察調查研究,原杉木造林地營造二代杉木,杉木純林的林木生長比較差,木荷幼林生長較慢,杉木、木荷純林難以成大材。杉木、木荷混交林可改變幼林的生長環境,林木生長良好。杉木、木荷混交林平均單株的樹高,分別比杉木、木荷純林平均單株樹高分別大26.7%、10.3%,平均胸徑分別粗26.4%、19.1%,平均樹冠分別大25%、18%,每公頃的郁閉度分別大12.5%,每公頃蓄積量分別多52.9%、67.8%。杉木、木荷混交造林試驗,杉木屬淺根性樹種、幼樹偏陰,幼林生長較快,而木荷屬深根性樹種、幼樹偏陽,幼林生長較慢,兩種常綠樹種互相搭配,其樹木可相互促進生長,能提高林分蓄積量,形成多層次林分,起到生態效益作用。
采伐跡地營造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試驗,對14a生的林木生長狀況進行觀察調查研究,林木生長效果良好。杉木、木荷混交林的林木生長比純林的林木生長枝葉茂盛,森林林冠層能截留雨水,又能抑制草木和灌木的生長,林地內的地表層凋落物多,能阻擋暴雨洪水徑流,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尤其凋落物腐爛后,可促進土壤的發酵,增加土壤肥力。對杉木、木荷純林、混交林的林地土壤肥力進行測驗研究,土壤養分含量N、P、K進行分析比較,杉木、木荷混交林的土壤肥沃大于純林,林地的的土壤養分含量N、P、K,比杉木、木荷純林的土壤養分含量N、P、K高。杉木、木荷混交林可調節土壤養分,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林分蓄積量。因此,杉木、木荷混交造林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余新妥.福建主要造林樹種培育技術[M].福州:福建農林大學出版社,1992.
[2] 陳存及,陳伙法,闊葉樹種栽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3] 劉正忠.杉木萌芽純林與混交林生長量及經濟效益的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3,123(4):49~51.
[4] 王青天.杉木萌芽混交林土壤肥力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2005,48(12):7~9.
關鍵詞:生態;布局;利用
中圖分類號 S7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7-106-02
1 引言
歙縣隸屬于黃山市,是安徽省林業建設重點縣之一,也是一個以生態林業發展為主體帶動旅游經濟發展的生態大縣。近年來林業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生態建設的同時通過合理的生態布局分區并指出各區域的利用方向,使林地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可以更好的提高林地生產力和利用率,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2 技術線路
(1)根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特別是生態體系建設、土地利用規劃、城鎮化及工業化發展、農業及農村現代化建設等對林地利用帶來的作用和影響,作出具有全局性和長遠戰略意義的區域布局。
(2)以地形地貌狀況、林地利用方向這2個因素為區域布局的主導因子,根據主導因子區域分布的相似性及差異性,將歙縣林地區分成若干個區域。地形地貌可分為山地、丘陵2種類型,林地利用方向一般按林種類型進行分類。
(3)盡量保持鎮(鄉)級區域的完整性并在地域上連片。某些區塊雖與周邊地區自然社會及林地利用方向差別較大,但因區塊面積不大,尚不足以形成規模時,則就近并入相鄰區域。
3 林地利用區域布局
根據上述技術路線,結合歙縣實際情況,按照相關林業區劃資料,將全縣劃分為:白際山系水源涵養林區、新安江干流及支流水土保持林、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林區、天目山系用材及經濟林林區、歙西北經濟林區、一般用材林集約經營區6個區域。
3.1 白際山系水源涵養林區
3.1.1 區域范圍及生態特點 該區包括石門鄉、石門林場、長陔鄉、獅石鄉、森村鄉、紹濂鄉共計5個鄉1個林場,有土地面積34 854.77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6.41%。本區山林眾多,交通較為不便,氣候溫暖濕潤,氣溫偏低,降雨量偏高,土壤大都為山地黃壤和黃紅壤,呈酸性,適宜發展林木、竹林和茶葉。地貌以中低山地貌為主,陡坡,白際山生態保持良好,現狀林地面積31 874.83hm2,森林覆蓋率高達83.52%。
3.1.2 林地利用方向 林地利用方向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重點,大力建設水源涵養林,保護水源、保持水土;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安全,維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生態環境。以生態林建設為重點,穩定生態公益林地面積,采取有效措施,有目的地經營培育高質量、高密度、多樹種、多層次的水源涵養林,優化區域森林群落結構和有林地樹種結構,提高森林生態等級,提高林分的整體質量,使林地的水源涵養能力達到最佳,發揮最大的森林生態效益。區域內的商品林地,在加強未成林地和中幼林的撫育管理的同時,改造低產林地,改善林地質量,提高生長量。特別是對速生豐產商品林基地,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精心培育,提高單位面積蓄積,提高林地生產率,并適當壓縮采伐面積,加快宜林地的造林步伐。
3.2 新安江干流及支流水土保持林區
3.2.1 區域范圍及生態特點 該區包括街口鎮、新溪口鄉、小川鄉、武陽鄉、深渡鎮、坑口鄉、徽城鎮、雄村鄉、王村鎮等新安江干流鄉鎮及昌溪鄉、璜田鄉、桂林鎮鄭村鎮、桂林林場、歙西林場、實驗林場、縣林科所、園藝場、練江牧場、行知中學,共涉及計17個鄉鎮、場、國有單位等。該區有土地面積83 464.74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9.30%。地貌為低山丘陵,氣候溫暖,熱量豐富,光照條件好,溫度偏高,無霜期長,土壤條件好,呈酸性或中性,新安江的主要干流和支流流經本區,連川水庫、瑤嶺水庫也座落在本區,是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的重點區域。本區母巖由千枚巖、頁巖、紫色砂巖、花崗巖構成,千枚巖和紫色砂巖面積相對較大,千枚巖、頁巖土層較穩定,土壤也較深厚,有利于樹木生長;紫色砂巖易分化,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區域林地面積62 113.54hm2,森林覆蓋率72.63%。
3.2.2 林地利用方向 一要重點建設好公益林,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重點,以封山育林為主,輔以人工造林,提高林分質量,構建區域生態屏障體系,使林地生態效益得到逐年提高。二要利用該區環境幽靜,自然景觀豐富,氣候宜人,適于休養避暑的特色,開發森林生態旅游,發展以闊葉色葉樹種為主的風景林。本區集中了全縣最為核心的風景旅游資源,區域內現有新安江山水畫廊風景區、棠樾牌坊群、徽州古城(含許國石坊)、雄村等著名的旅游景區,通過生態旅游認證提升森林旅游企業生態管理水平。在富煺頡⒉溪鄉等地新建森林旅游休閑區,在旅游業發展的同時提升公眾的生態意識,保護生態環境,減少生態破壞,進而促進旅游發展,形成良性互促共進新格局。三要在本區域北部邊緣及南部沿江一帶,發展經果林。同時要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發展竹、木加工業,以提高經濟效益。
3.3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林區
3.3.1 區域范圍及生態特點 該區為南部的中山區,包括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約1 038hm2)和三陽鄉嶺腳村、竹鋪村、白石源村部分林地,共2 292.48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08%。該區人口密度相對較小,地處偏僻,離縣城較遠。森林植被資源豐富、森林類型多樣、群落結構穩定、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域內地層古老、地形復雜,自然景觀獨特,生態系統完整,天然植被保存較好,生態系統保存完整,不僅珍稀動物種類繁多,還有大量具有特殊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的優良珍貴樹種,有野生植物1 570種、脊椎動物377種。具有較強的典型性、稀有性、瀕危性、代表性,是華東地區保存完好的野生物種基因庫。本區現狀林地面積2 249.43hm2,森林覆蓋率79.11%。
3.3.2 林地利用方向 該區利用方向是保持生態公益林地的穩定,提高森林生態功能。同時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在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適度發展生態旅游,發展森林旅游,發展以闊葉樹種為主的自然保護區林,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4 天目山系用材及經濟林林區
3.4.1 區域范圍及生態特點 該區包括三陽鄉、金川鄉、霞坑鎮、杞梓里鎮、北岸鎮、岔口鎮、水竹坑林場、斯干苗圃,共計8個鄉鎮場。該區有土地面積60 144.74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8.32%。地貌為中低山為主,氣候溫暖,降水量適中,大部分土壤呈微酸性的黃壤、紅壤,養分較差。區域林地面積52239.86hm2,森林覆蓋率82.12%。
3.4.2 林地利用方向 在注重生態建設的同時,合理優化林種結構,發展用材林。該區山地廣闊,自然條件優越,竹木經營生產有一定基礎,在保證該區省級生態公益林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根據該區自然條件、技術力量、經濟狀況和市場需求,大力發展以木材、竹材產品的速生豐產用材林。同時鞏固用材林地,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盡可能多地發展短輪伐期用材林,提高用材林分的單位面積蓄積量和產竹量,提高林地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3.5 歙西北經濟林區
3.5.1 區域范圍及生態特點 該區在歙縣經濟比較發達的中部,具體為許村鎮、上豐鄉、溪頭鎮、富煺頡⑿澩辶殖4個鄉鎮1個林場。有土地面積31 421.51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4.80%,也是全縣林地所占比例最低的區域。該區位于歙縣西北部,黃山南麓,以中低山地貌為主,土壤為黃壤和紅壤,呈酸性,有機質含量豐富,肥力較好,氣候為溫涼陰濕性氣候,年平均溫度較全縣偏低,降水量較全縣偏高。區域林地面積23 057.80hm2,森林覆蓋率64.23%,是全縣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區域。
3.5.2 林地利用方向 該區域是歙縣經果林主要分布區,林木生長速度快,今后在重點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應加快發展經濟林。經濟林生產以原產名果為基礎,在原名果產地建立商品生產基地,同時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如油茶等名優經濟林,以科技為先導,培育引進優質品種,提高果品質量;要加強管理,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要延長產業鏈,提高綜合經營效益。該區為離城區及交通干線較近的低丘緩坡區,開發利用條件好,用地成本低,須適度承擔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供地職能。
3.6 一般用材林集約經營區 該區面積177.76hm2,為黃山市博村林場的東關工區,行政版圖坐落在歙縣,全部為喬木林。由博村林場森林經營方案決定該區域林地利用方向。
參考文獻
[1]汪樹人.歙縣林業生態建設及產業化發展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16).
(一)森林資源培育的重要性
1、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需要
縣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2%,境內群峰聳立,高差懸殊(最高海拔1732米,最低海拔218米),山高坡陡,谷峽水急,加之雨量充沛,且在4-6月較為集中,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對坡耕地、殘次林、荒山荒地等生態脆弱的地塊采用造林、封育、補植等培育措施,增加林地面積,是保護和改善山區生態環境的最佳途徑。
2、提高林分質量、增加森林附加值的需要
我縣的森林資源存在較大弱點,首先是資源分布不均,以山區為主的紅巖、洗車、水田較多,而以丘陵為主的里耶、城郊較少;其次是樹種結構較單一,天然林以楓香、櫟木等為主,人工林以杉木、榿木、日本落葉松為主;再次是林分質量較差,單位面積蓄積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過森林培育工作,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宜撫則撫、宜補則補、宜改則改、宜造則造,是提高林分質量、增加森林附加值的最佳手段。
3、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需要
通過造林、封育、補植等培育措施,可以增加林地面積,可以實現現有林分提質增效,進而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各種野生動植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間,其種類和數量將會逐年增加,森林的總體功能將得到加強。
4、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通過森林經營、造林等培育措施,確保森林資源后續儲備增加和森林質量提高,同時實行合理采伐,確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將森林資源變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銀行,實現森林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可持續發展。
(二)我縣森林資源培育總體概況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州林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縣的森林資源培育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主要表現如下特點:
1、以林場為骨架,點面結合
縣林業局1982~2001年以來,先后建立了永龍界、跑馬坪、砂子坡、萬寶山等12個林場,林業局局屬林場林地總面積達18938hm2,占全縣林業用地222368hm2的8.5%,活立木蓄積230327m3,占全縣活立木蓄積3636240m3的10.3%。另外,我縣有鄉(村)級林場及大戶林場1234個林場,經營林地面積18938hm2,我縣多個林場廣泛開展了造林、改培、森林經營等培育活動,規模大,標準高,有力帶動了我縣森林資源培育工作。
2、建基地,突出地方特色
2001年以來,我縣建立了兩大特色基地,一是成功引種日本落葉松,全縣已累計營造日本落葉松15萬畝,成為省最大的落葉松基地,目前長勢良好,改寫了南方千米以上為“難利用地”的歷史,副廳長、唐苗生副廳長等領導多次現場考察、指導,得到了省林業廳領導、專家的高度評價;二是大力推廣生物能源林—光皮樹,全縣已累計營造光皮樹8.86萬畝,為我省最大的光皮樹基地,光皮樹種子能加工生物柴油,具有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意義,同時,加工的油可食油,營養豐富,前景廣闊。特色基地的建立對改善縣域生態環境、培植縣域支柱產業、增強林業發展后勁,意義十分深遠。
3、大力發展珍稀樹種,提升森林價值
2007年以來,我縣培育了大量珍稀樹種苗木,樹種涉及南方紅豆杉、鄂西紅豆、紅櫸、紅稠、紅椿、銀杏、珙桐等,累計育苗株數達210萬株,珍稀樹種累計營造林達8200畝,因珍稀樹種推廣工作出色,2013年我縣大黃溝示范場被省林業廳授予“省百個珍稀樹種培育示范基地”。珍貴樹種的推廣,提升了森林價值,以閩楠為例,其木材價格為同規格馬尾松的10-20倍。
4、造、改、撫、封結合,提升培育效果
我縣森林培育工作中實行造、改、撫、封結合,2000年以來,完成人工造林92.1萬畝,改培0.1萬畝,封山育林9.5萬畝,撫育3.8萬畝,森林經營10.6萬畝,無節良材培育5.5萬畝,因地制宜選擇培育方式,提升了培育效果。
5、整合資金,為森林培育奠定基礎
2000年以來,我縣采用多渠道籌資,國家、地方財政累計投入森林培育資金達105131.8萬元(含退耕還林補償),同時馥生開發公司、現代中藥材開發公司等企業投入資金1200萬元,用于油茶、藥材基地建設,為我縣森林培育提供了物質保障。
(三)我縣在建林業重點工程概況
1、退耕還林工程
退耕還林項目:我縣于2001年秋季實施國家退耕還林二期項目,到2016年冬季止,共實施退耕還林70.8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15.4%。其中退耕地造林37.4萬畝(經濟林1.23萬畝),配套荒山造林33.4萬畝,退耕地按生態林補償16年(前8年230元/畝.年,后8年115元/畝.年)、經濟林補償10年(前5年230元/畝.年,后5年115元/畝.年)、配套荒山造林補助50元/畝苗木費,累計國家投資達92361.5萬元。
退耕還林荒山造林項目:我縣于2008年秋季實施國家退耕還林荒山造林項目,到2014年春季止,共實施退耕還林2.1萬畝,其中人工造林0.7萬畝,封山育林1.4萬畝,按人工造林300元/畝、封山育林70元/畝計,累計投入國家專項資金達308萬元。
鞏退項目:我縣于2008年秋季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到2014年春季止,共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5.2萬畝,國家累計投資2703.7萬元,其中速豐林0.1萬畝,投資32.5萬元;光皮樹造林2.4萬畝,投資716.0萬元;毛竹造林1.3萬畝,投資1209.2萬元;油茶低改300畝,投資16.0萬元;油茶新造林1.4萬畝,投資730.0萬元。
2、長防林工程
我縣于1990年開始實施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其中2000年至2014年春共實施長防林工程9.6萬畝,其中人工造林4.4萬畝,封山育林5.2萬畝,按人工造林300元/畝、封山育林70元/畝計,累計投入國家專項資金達1695.8萬元。
3、石漠化綜合治理林業工程
我縣于2011年開始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至2014年春止,共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1.6萬畝,累計投入國家專項資金達1020.8萬元。其中人工造林1.0萬畝,投資870.1萬元;封山育林(含補植型封育)0.6萬畝,投資150.7萬元。
4、中央財政補貼森林撫育工程
我縣于2011年開始實施中央財政補貼森林撫育工程,至2014年春止,共實施中央財政補貼森林撫育工程3.8萬畝,累計投入國家專項資金達380萬元。其中幼齡林撫育2.3萬畝,投資230萬元;中齡林撫育1.5萬畝,投資150萬元。
5、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工程
我縣于2013年開始實施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工程,共實施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工程2700畝(其中新造1500畝,改培1200畝),累計投入國家專項資金達135萬元。
6、德援項目
我縣于2005年開始實施中德財政合作造林項目,共實施中德財政合作造林工程21.0萬畝,累計投入資金達2834.6萬元,其中:人工造林8.0萬畝,投資1813.2萬元;封山護林2.4萬畝,投資6.8萬元;森林經營10.6萬畝,投資1014.6萬元。
(四)綠色工程實施概況
根據州委、州人民政府實施“綠色”的要求,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全力以赴,2008-2013年累計完成24670.8畝(2008年度1590畝,2009年度6060.6畝,2010年度6904.2畝,2011年度4366.0畝,2012年度3250畝,2013年度2500畝),涉及里耶、召市、水田等28個鄉鎮。綠化涵蓋公路(里耶-八面山公路、“209”國道、省道S305線等)、庫區(石牌鎮臥龍水庫)、城鎮(民安、里耶等)街道及可視山體、河流(洗車河、果利河)等,同時打造了惹巴拉、入城口等景點。共計用苗297.1萬株,米徑1.5cm以上的大苗栽植占32%,樹種涉及樟木、深山含笑、木蓮、杜英、拐棗、醉仙含笑、連香樹、七葉樹、蘭果、毛竹、華榛、楊梅等30余種。綠化采用喬、灌、草相結合,實施整體綠化,并配有花臺、水池、奇石、亭榭等,形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我縣2008-2013年“綠色”行動累計投入資金3890萬元,其中2008年度投入資金130萬元;2009年度投入資金507萬元;2010年度投入資金1343萬元,2011年度投資1100萬元,2012年度投資959.3萬元,2013年度投資85.4萬元。2014年我縣創造巖板、苞谷等林業生態村16個,完成四旁樹造林82.9畝,公路綠化1.2公里(折合面積15.6畝),古樹保護29株,封禁保護11579畝,造林樹種為桂花、南方紅豆杉、紫薇、深山含笑等,打造了特色生態村。
(五)在建種苗工程概況
林木種苗是林業發展的基礎,為確保造林成效,我縣強化種苗質量管理,規范種苗生產,截止2014年8月,全縣辦理種苗生產經營許可證12戶,苗木種類涉及造林用苗、綠化大苗、經濟林苗等,樹種有毛竹、馬尾松、楓香等34個,近年來特別加強了閩楠、大葉櫸、亮葉水青岡等珍稀鄉土樹種的培育,年產優質珍稀鄉土樹種苗木達50萬株。全縣良種使用率達85%以上,一級苗使用率達90%以上,為我縣森林資源培育奠定了堅實的種苗基礎。
(六)國有林場森林培育概況
我縣有國有林場兩個(國有砂子坡林場、國有曾家界林場),經營總面積38000畝,2000年以來,國有林場開展了多項森林資源培育活動,完成人工造林5200畝,改培1200畝,封山育林1450畝,森林撫育25640畝,森林經營26410畝,無節良材培育350畝…,國有林場高標準、高質量開展森林培育工作,帶動了全縣森林培育工作,發揮了以點帶面的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長遠、統一的規劃,以工程為單位,各自為陣。
縣地處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每年林業工程項目規劃較遲,較粗糙,省里的任務下達到縣里后,縣里通過一段時間,進行項目整合,再由縣里下達到各部門或建設單位一般都要到年底,各部門或建設單位為了完成任務,未做到科學規劃,只顧眼前,各項目單位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各自為陣。缺乏整體的、長遠的規劃。
(二)投入嚴重不足。
1、工程項目立項不全
縣地處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外出學習的機會相對較少,難以與時俱進,建立合理、科學、全面的項目儲備庫,爭資上項缺乏競爭力。
2、單位面積投資成本嚴重偏低,標準不一
缺乏國家林業專項定額標準,各林業項目單位面積投入差異顯著,以長防工程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為例,長防工程投入直接費300元/畝,而石漠化綜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復工程近800元/畝。長防林實施過程中苗木費約需65元/畝,造林工資、撫育費、管護等約需590元/畝,資金缺口大,且長防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無間接費,工作開展有難度。
3、配套資金難以到位
縣屬老、少、邊、窮地區,財政資金困難,而國家下達的各行各業項目基本需要地方配套,配套資金難以到位,國家財政補貼、需地方配套的項目難以順利實施,建議取消各項林業重點工程州、縣兩級地方財政配套資金。
4、難以整合社會資金
林業周期性長,用材林一般20年左右方可受益,經濟林一般5-8年才能受益,加之自然災害頻繁,如2008年冰災、2013年特大干旱,同時面臨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的威脅,嚴重影響了林農、企事業單位的投資積極性,社會資金對林業投入少。
(三)森林資源培育手段不科學。
1、重造輕管
造林要取得成效必須是“三分造,七分管”,可在有些鄉鎮是“七分造,三分管,甚至沒有管”,片面追求造林數量增加,忽視造林質量提高,在造林撫育培管上以點代面,忽視撫育質量,經營不合理,造林與政府力推的其他產業存在理解上的沖突,毀林開荒現象嚴重,打擊力度不大,致使造林成效難以鞏固。
2、重造輕改
縣自2000年以來通過退耕還林、長防、德援、鞏退、石漠化治理等工程造林面積達92.1萬畝,再用來造林的土地空間不多了,林業的重點要轉入到中幼林的培育和低質低效殘次林的改造。近幾年局屬林場通過德援、森林撫育等項目進行森林經營、中幼林撫育僅達14.6萬畝。面上中幼林培育、低質低效殘次林的改造基本沒有涉及,僅油茶低質低效殘次林面積可達10萬畝。
3、重利用輕培育
多年來縣里的商品材指標集中在林場發放,面上基本上沒有發放,導致面上木材黑市經營猖獗,各鄉鎮疲于林政管理,疏于森林培育。
4、應對自然災害的機制不健全
面臨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干旱等自然災害的威脅應對機制和機構不健全。
(四)特色資源培育嚴重滯后。
1、珍貴用材樹種培育嚴重滯后
珍貴用材樹種是指具有特殊經濟價值、特殊生物學地位、特殊生態功能的樹種,多數分布在天然林中,少數為人工栽培。這些樹種對擴大資源,滿足經濟社會的需求,保存優良基因、增加生物多樣性、維系生態平衡,均有重要意義。近2年來縣林業局通過多方努力,珍貴用材樹種造林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別是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鞏退營造林項目,市場引導農戶在認識上發生轉變。
2、無節良材培育剛起步
無節良材是樹干無節、通直、圓滿、勻稱的優質木材,能大幅度提高林木經濟效益,社會需求巨大。縣林業局把無節良材培育作為健康森林科學經營,森林資源提質增效重要抓手。與大徑材培育、木材戰略儲備、森林撫育、森林經營相結合,以提高森林質量和林地生產力為中心、人工整形修枝為技術手段、獲得優質木材為導向、促進高效林業發展為目標,采用高標準新造林與現有培管提質相結合方式,無節良材培育,在局屬林場實施,效果好,面上林農開始接受,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
3、珍貴花卉苗木培育不夠
花卉在幾千年的栽培與應用中,各地各時期都積淀了豐厚的花卉文化,在產業結構調整、農民致富、解決農民就業,保持生態環境,發揮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的良性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縣花卉市場主要依靠進口花卉,很少有長治的特色花卉和苗木。二是大多數經營者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不能對購買者在養護管理方面做出專業的指導。三是一些經營者從南方運來的花木沒有經過緩苗期和適應期,直接賣給消費者,大多以地栽苗充當盆栽苗,花木很難正常生長,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害。花店所銷花卉,除干花外,都以外來花為主,極少有地產花。
4、名、特、優、新經濟林培育不到位
主要表現在經濟林樹種、品種結構不合理,品種老化,經營管理粗放,產品科技含量較低,供應時效受限,儲藏保鮮手段落后,深加工產品檔次低、質量差,流通渠道不暢通。
(五)部分林業工程多頭管理,行政干預大。
林業本屬弱勢行業,單位面積投入少,加之林業周期長,受旱災、冰凍、火災的機率高,再者貧困山區從事專業造林的公司、企事業單位少,因此要對有資質的造林單位進行招標,難上難,況且若有單位中標,也不可能用機械在山區作業,最后完成造林施工的是當地農民工。因此我縣在實施該項目時,利用過來有造林經驗的當地農民工,自愿組成專業隊,每隊10-20人,承包造林200-300畝,各隊采用抽簽確定施工地點,效果很好。故建議該項目若為當地農民工施工,可免予招標。鞏退、石漠化等項目資金在縣里基本上要進行一次整合,項目資金進行調整,項目的規模、整體效果均不能達到預期目的。
三、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領導,科學規劃。
縣委縣政府成立縣林業項目領導小組,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審計局、林業局等相關單位責任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負責督查、協調、監督相關單位的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林業局。縣財政局長、縣林業局長為項目責任人。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林業局與實施單位簽訂實施責任狀,實行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位”。
堅持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觀念,積極推行科技興林戰略,建立具有良種繁育、用材林培育技術、森林經營技術、水土流失治理、現代林業工程管理等一整的科技支撐體系。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項目科技支撐組織體系,組建和充實省級、縣級科技專家團隊和技術咨詢小組,組織、管理和協調項目的科技支撐工作;二是積極引進和培育用材林新品種、推廣最新林業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三是積極開展多形式的科技支撐活動,開展規范化的管理與技術培訓;四是把科技支撐作為基地建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基礎,制定現代林業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術標準;五是建立通過國家項目的龍頭帶動和基地樣板示范,提高我縣珍稀樹種和珍貴大徑材基地建設水平。
(二)拓寬渠道,加大投入。
加強示范項目資金管理,保證項目有序實施,一是要專款專用,不得隨意挪用。項目資金要專款專用,單獨核算,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準挪用、截留和滯留。二是根據相關辦法,嚴格程序,加強資金管理,確保項目建設質量。三是抓好配套資金的落實。地方配套資金是項目建設使用中央資金的先決條件,是實施好項目的重要保證。積極籌措地方配套資金,并保證及時足額到位。
(三)加強引導,突出特色。
近2年來縣林業局通過多方努力,珍貴用材樹種在新造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別是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鞏退營造林項目。無節良材培育,在局屬林場實施,效果好,剛剛起步。油茶產業通過鞏退、石漠化等項目營造1.4萬畝,但由于農戶的認識不足、項目投入太低、造后培育管理不到位,目前效果差。特色花卉苗木培育較少,農戶小打小鬧,沒有規模,沒有市場。大部分花卉苗木都是從外面買來又直接賣給消費者。三木藥材主要集中在水田片區,農戶有種植習慣。不成規模,林下種植全縣均有,不成規模。基本上沒有得到國家項目資金扶持。
基于這種現狀,一是各級政府及各職能部門搞好宣傳,加強引導。使農戶從根本上認識,各級政府及各職能部門有專門機構。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項目科技支撐體系,積極引進和培育新品種,推廣最新林業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和技術培訓。三是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搞好樣板示范帶動,突出特色。
(四)理順關系,爭取項目。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積極、主動爭取中央、省、州項目,爭取民族政策,爭取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優勢條件;爭取工程項目和投資及相應的優惠條件,縣成立了林業相應項目領導小組,分管林業的副縣長任組長,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審計局、林業局等相關單位責任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負責督查、協調、監督相關單位的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林業局。縣財政局長、縣林業局長為項目責任人。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林業局與實施單位簽訂實施責任狀,實行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位”。理順關系,利于項目的爭取和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