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碳排放環境問題

碳排放環境問題

時間:2023-07-25 17:17: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碳排放環境問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目前我國環境污染總體上處于“爬升”階段,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環境形勢嚴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普遍存在。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而環境稅的缺位使得經濟政策對環境問題的解決缺乏有效的傳導機制。

一、開征環境稅對我國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對環境問題的態度,影響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工業化轉型的推進,中國的環境問題逐漸凸顯。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表明,環境問題已經日益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關注。一個國家和政府能否在應對環境問題上做出承諾和切實的努力成為檢驗國家責任感和國際威望的重要試金石。因此,打好“環境牌”對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2.環境稅的實施有助于整個環境經濟政策運行

環境稅是環境經濟政策和環境政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征環境稅,有助于引導全社會在保護環境中謀求發展,實現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同時,環境稅的實施將改變以往以行政辦法為主導的管理模式,轉變為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3.發達國家利用環境稅差異制造貿易壁壘,對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

環境稅作為重要的環境經濟手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采用。近年來,發達國家利用環境稅差異制造綠色壁壘,對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開征環境稅,既符合國際環境政策發展趨勢,也有助于消除不利國際影響,保護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征收環境稅的具體實施方案及須注意的問題

隨著我國的稅收改革逐漸深入,環境稅作為一個全新的稅種,不僅是經濟發展趨勢所向,也是對我國財稅制度體系的重要補充。

1.開征環境稅的主要目的

通過對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征稅,強化稅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調控作用,減少污染排放,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1)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

對特定排污行為或消費對環境有害的產品直接征稅。如通過開征碳稅以確保在某一個目標年度前使碳的排放量低于基年的水平,對污水排放征稅以保護飲用水源、恢復江河湖泊水質。

(2)節約能源消費

開征環境稅,提高能源消費成本,引導和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有利于減少能源消費,促進提高能源利用率、節約使用能源。

(3)促進環境技術提高和環保產業、再生資源業的發展

污染控制、廢物回收、能源替代等都依賴于環保技術的發展。環境稅應發揮調節作用,鼓勵新能源、新技術的研發、應用以及推廣。

2.環境稅的征稅范圍

(1)污染物排放行為

污染排放稅的計稅依據為污染物的排放量,通過對特定排污行為或消費對環境有害的產品征稅,直接增加排污成本,有助于直接刺激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經濟行為向環境友好的方向轉變。

(2)二氧化碳排放行為

鑒于二氧化碳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應考慮將其納入環境稅征稅范圍。作為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開征碳稅可有效激勵公民和企業削減二氧化碳排放,提高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國際形象。

3.環境稅的制度設計

環境稅的開征初期征稅范圍不應過大,應從重點污染和易于征管的課征對象入手,待取得經驗、條件成熟后再擴大征收范圍。當前我國污染排放環境稅稅目應基本確定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業廢水、二氧化碳四大類。

(1)二氧化硫稅制要素設計

面向我國境內生產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硫的單位和個人。對其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煤炭進行征稅,以其當期煤炭中的含硫量為計稅依據, 規定幅度定額稅率。對于大宗排放者,若其排放達標,可對所征收的硫稅實施返還政策或是補貼政策。一方面促進大宗排放者對二氧化硫末端排放的治理,另一方面又能減輕由于征稅使得成本增加的負面影響。

(2)氮氧化物稅制要素設計

面向我國境內生產過程中排放氮氧化物以及使用運輸工具排放氮氧化物的單位和個人。對其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氣、汽油、柴油進行征稅,以其當期燃料的使用量為計稅依據。定額稅率,規定每公斤NOX適用稅率。生產過程中排放氮氧化物的納稅人采用自行申報方式,使用運輸工具排放氮氧化物的納稅人采用由燃油銷售方代扣代繳稅款的方式。

(3)工業廢水稅制要素設計

考慮到我國的現實國情,可以先把工業廢水納入到環境稅征收范圍,暫時對生活廢水和農業廢水免稅。

面向我國境內排放工業廢水的單位和個人。對其排放的工業廢水進行征稅,以排放量和污染程度為計稅依據。先確定基準的“污染單位”,廢水排放根據其排放量和污染濃度折換成標準單位后納稅,對超標排放污水實行加倍征收。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企業,在當前減排技術水平下仍承擔較重稅負的給予減免優惠。

4.開征環境稅須注意的問題

(1)分階段實施戰略

環境稅收政策應采取先易后難、先舊后新、逐步推進的實施戰略。首先實施條件成熟、易于推行的污染排放稅、污染產品稅以及生態保護稅,隨著條件的不斷成熟,在適當時機開征碳稅。在長期,逐漸將現行排污費全部納入環境稅體系當中。

(2)與現行排污收費制度的協調

費改稅是我國環境稅制度建設的必然方向。但由于環境稅和排污收費的不同功能定位,環境稅和排污收費政策結合使用將是一段時期內環境經濟手段的基本格局,

(3) 環境稅的收入歸屬

鑒于環境稅的開征并不以取得收入為目的,為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鼓勵地方改善當地環境,建議環境稅作為地方稅,由地稅征收。

第2篇

關鍵詞:揮發性有機物(VOCs) 污染防治 對策建議

當前我國大氣環境形勢十分嚴峻,以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為特征污染物的區域性復合型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損害人體健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VOCs是臭氧和二次有機顆粒物的重要前體物,在大氣化學反應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日益受到關注。

VOCs成為繼COD、NH3-N、SO2、NOx之后國家重點管控的第五類污染物,VOCs的控制和減排成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一項重要工作。VOCs具有種類多、分布廣、涉及行業眾多的特點,石化作為VOCs排放的重要行業,其減排工作是國家VOCs控制的重要內容。

1.石化行業V00s排放對總VOcs排放的貢獻率

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形成工業企業VOCs監控的有效機制。各種渠道公布的關于VOCs的來源、各排放源的排放量以及貢獻等資料大都來自于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Klimont等學者估算的2000年中國VOCs人為源排放量為1563.4萬噸,而最近的INTEX B污染源清單顯示2006年中國VOCs人為源排放量已達到2320萬噸。

2009年起環保部污控司組織中科院生態中心、清華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對VOCs人為源排放情況進行估算。機動車和溶劑使用是大氣中VOCs最主要的來源,所占比重分別為21.5%和23.2%;石化行業也是VOCs排放的重要來源,石化(石油化工、石油煉制)和油品儲運過程中排放的VOCs所占比重為14.5%,同時由于我國較大的石油化工企業多為央企,是國家及公眾關注的焦點,因此石化行業VOCs的防控日益成為國家重點監控對象、企業污染治理的重要內容。

2.石化行業VOCs污染防治相關要求

從2012年12月起,國家陸續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石化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方案》,對石化行業VOCs治理提出要求。

此外,國家還出臺了《儲油庫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0950-2007)、《汽油運輸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0951-2007)、《加油站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952-2007)等VOCs控制標準。環保部即將的《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石油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對VOCs控制要求和排放限值也做出了規定。

除了國家層面的相關標準,一些地方也已經或正在制定嚴格的VOCs控制標準。

2.1 建設項目要求

VOCs排放總量控制要求作為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新建石化項目原油加工損失率控制在4%o以內;新改擴建石化項目應在設計與建設中提高設計標準,實現設備、裝置、管線、采樣等密閉化。新建儲油庫、加油站和新配置的油罐車需同步配備油氣回收裝置。

2.2 排放控制要求

2015年底前完成儲油庫、油罐車和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工作;原油成品油碼頭進行油氣回收;治理工藝有機廢氣,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2015年底前完成嚴格控制原料、中間產品、成品儲運損失;推行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強化廢水廢液廢渣系統逸散廢氣治理加強非正常工況污染控制;完善廢氣監測系統(包括有機廢氣排放口和廠界)等。《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石油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要求有機廢氣排放口去除效率≥95%,特殊區域去除效率≥97%。

3.石化行業VOCs污染控制現狀及存在問題

3.1 企業VOCs排放總量難以準確估算

石化化工生產工序多樣,涉及到VOCs排放環節較多。關于總量核算,環保部環境評估中心于2014年5月就《石化企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量估算方法技術指南》公開征求意見,將石化企業的污染源分為11類,針對每一類VOCs排放源,按優先順序列出了多種估算方法,如實測法、類比監測法、物料衡算法、模型估算法、公式計算法和排放系數法等。使用排放系數法,計算相對簡單,但與企業的實際排放量差距較大;采用實測法可以獲得準確的VOCs排放量,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監測統計技術規范,企業目前普遍沒有開展實測,導致準確核算VOCs排放量難度較大。

3.2 技術規范缺乏

設備泄漏是企業VOCs的重要排放源。目前國內的煉化企業多數是20世紀70年代建廠,部分設備、管道、閥門和輔助生產設施的設計標準并未考慮限制VOCs的排放。如:油泵的密封是單機械密封,甚至還有填料密封;設計規范中生產裝置閥門、法蘭、墊片的選用只考慮操作、壓力和物料的腐蝕性,對物料的滲透性和揮發性考慮很少。國家正在積極推行LDAR技術,但是尚未形成有效的技術規范。

3.3 有機廢氣處理效率有待提高

石化企業不同生產環節的污染源,VOCs組分氣量不同,適應的治理技術也不同。以污水處理廠的廢氣治理為例,企業采用的治理技術包括生物法、催化燃燒法、吸收法、吸附法和等離子體技術,但是不同處理技術的處理效果差異較大,加上部分企業對處理設施的管理比較粗放,導致非甲烷總烴的處理效率甚至不到50%。

4.石化行業VOCs污染控制的對策建議

4.1 完善VOCs監測統計體系

國外通常選用總有機碳或總烴濃度并同時選用特征污染物濃度表征VOCs。建議開展行業監測統計方法標準研究,針對每一類排放源建立VOCs監測統計方法,出臺行業監測統計技術規范,利用實測法得到各企業真實的VOCs排放總量。

4.2 推行清潔生產,源頭削減VOCs的排放

通過加強管理、原輔材料替代、工藝改革、設備改進等措施,源頭控制VOCs的排放。將鍋爐、加熱爐進行清潔燃料替代;改進工藝,包括推行儲油罐密閉一體化技術,轉變裝卸方式等;改進設備,包括選用高質量密封設備(如屏蔽泵等)、全面推行密閉采樣、油品浮頂罐二次密封等。

4.3 完善設計標準和技術規范

盡快修訂石油化工生產設備、管道、閥門和輔助生產設施的設計施工標準,在設計施工階段充分考慮控制VOCs的排放;盡快出臺LDAR技術規范,規范LDAR操作、數據的處理和統計等,解決企業檢測數據處理、檢測規范和維修要求缺乏等問題。

4.4 開展有機廢氣處理技術適應性研究

石化企業的有機廢氣污染源包括催化汽油氧化脫硫醇尾氣、聚丙烯裝置尾氣、苯酚裝置氧化尾氣、橡膠尾氣、對苯二甲酸裝置氧化尾氣、己內酰胺尾氣等有組織排放廢氣以及污水處理系統釋放氣、酸性水罐呼吸氣、油品中間儲罐呼吸氣、油品裝車裝船揮發氣等無組織排放廢氣。建議開展專項研究,分析不同污染源VOCs氣量、組分,結合工藝特點進行技術評估篩選,并開發新的處理技術,確定最佳可行技術名錄。

第3篇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BJY06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YJA790212);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2010ZDAXM002);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點課題(10JD011)

作者簡介:徐盈之(1970-),女,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數量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王 進(1987-),男,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民經濟學。

摘要:運用1990~2010年我國省際面板數據,采用非參數逐點估計方法,就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關系進行了動態研究。研究表明:我國人均GDP和能源消費之間呈現N型關系,在人均GDP從低到高變化的過程中,存在一段平穩下降區間,在此區間前后人均GDP均顯著地促進了能源消費量的增加,能源消費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并不存在。進一步對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的研究表明,高收入地區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呈現倒U型關系,而低收入地區的能源消費持續提速。最后為我國制定能源戰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了若干政策建議。

關鍵詞:能源消費;經濟增長;非參數逐點估計; 環境庫茲涅茲曲線

中圖分類號:F22233;F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3)08-0001-05

1 引言

從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的簽署到2005年《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從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到2011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的正式出爐,由能源消費帶來的環境問題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能源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導致了不同程度環境問題的產生。因此,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一直是能源經濟學的一個熱點。

能源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在近些年來能源危機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眾多學者將其不斷引入到經濟領域,研究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時間序列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國經濟學家Kraft利用美國1947~1974年的數據,采用Sims方法首次發現了GNP與能源消費的一個單向因果關系[1]。Cole研究發現,1970~1992年OECD國家的人均能源消費和人均交通能源消費總量隨著GDP的增加而增長[2]。之后,許多專家學者運用協整理論以及基于誤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技術研究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如Stern[3]。二是面板數據研究。進入新世紀,面板數據分析逐漸成為主流。Lee最早將面板協整分析應用于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4]。之后,Bwo-Nung Huang等將研究拓展至動態面板模型[5],Mehmet Balcilar等采用Boostrap方法檢驗G7(除德國)國家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6]。國內學者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也進行了大量研究。最早的趙麗霞和魏巍賢把能源因素加入到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使用之間的關系[7]。陳幸祎等利用灰關聯分析方法,分析了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以及各行業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8]。趙湘蓮等通過空間計量模型,發現我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以及空間集聚狀態[9]。

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發現,其大都運用參數分析研究方法,并且對于面板數據的分析集中于線性模型。即使有研究考慮到非線性關系,也大都局限在線性方程設定的框架下,通過添加平方項方法主觀設定參數非線性的形式,如趙進文首先將非線性STR模型引入我國[10],而劉長生等采用門限回歸模型的非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得出其研究對象也具有類似非線性復雜關系[11]。參數模型設定存在兩方面的局限:第一,人為地設定模型形式有可能會導致非一致性和無效的參數估計;第二,參數估計結果無法表示隨著自變量變化因變量的變化趨勢。目前運用非參數方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計算生產率、測度能源效率以及模型優化等方面[12~14]。關于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關系的非參數研究還不多,劉浚僅用非參數方法得到我國能源消費與GDP之間的擬合曲線,并沒有更大的實際意義[15]。因此,本文將在Ullah等學者的非參數局部線性估計[16]的框架下,將經濟影響偏向效應的分析拓展至動態分析,以進一步豐富現有的研究。

基于以上思路,本文將使用全國省際面板數據,采用非參數面板數據模型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并對人均GDP的邊際效應進行逐點估計分析。一方面觀察隨著人均GDP的提高,其對能源消費有著怎樣的動態影響;另一方面考察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邊際效應又會發生怎樣的動態變化,特別是具有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之間人均GDP對能源消費邊際效應的動態變化會呈現怎樣的差異。

2 模型設定與變量說明

21 模型設定

參數、半參數和非參數分析是三種常用的面板數據計量分析方法。本文主要采用非參數面板數據模型估計方法,同時建立參數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對比。

本文在建立面板數據模型前,先通過模型設定檢驗來決定使用哪種形式的面板數據模型。檢驗步驟為:首先通過F統計量檢驗應該建立面板數據模型還是混合回歸模型,檢驗結果顯示F=4428>F005(28,549)=15,因此選用面板數據模型;接著通過Hausman檢驗來決定是運用固定模型還是隨機模型,檢驗結果顯示p=0021

(1)

其中,被解釋變量PEC表示人均能源消費量;解釋變量PGDP表示人均實際GDP(1990年不變價);αi是截距項;β1i和β2i表示PGDPit和PGDPit2的估計系數;εit表示殘差項,服從均值為0、方差為σ2的正態分布;i和t表示第t年的第i省份(市、自治區)。

為克服上述參數模型設定中存在的局限,本文建立了如下的非參數固定效應面板模型:

(2)

其中,αi為省(市、自治區)固定效應,m·為未知的回歸函數,除光滑性外未做其他限制,所以非參數模型比參數模型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模型(2)可依照Ullah等學者的非參數局部線性方法進行估計[16],具體過程為:

(3)

其中,εit中包含局部線性化后的余項,βx等于mx的一階偏導數,即βx=mxx,表示人均GDP對能源消費的邊際影響。由式(3)可得:

(6)

同參數估計不一樣的是,非參數模型的估計式m(x)為X的函數,而同時偏導數βx不再是固定的常數。因此,自變量對因變量的邊際影響將不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自變量的取值不同而發生動態變化。

為得到人均GDP在平均水平處的估計,本文計算非參數估計x在處的值,即,=1/nT∑ni=1∑Tt=1it。為進一步刻畫人均GDP對能源消費的邊際影響,本文采用逐點回歸的方法,將區間mini,txit ,maxi,txit 等分成49個子區間,在每一區間點處應用式(5)估計x,用式(6)估計x,以此來觀察人均GDP與能源消費之間呈現出怎樣的變化關系,然后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分別求得人均GDP動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以考察隨著時間演進和人均GDP增加能源消費邊際效應的變化。

22 變量說明

本文的分析對象是1990~2010年除和港、澳、臺地區以外的29個省(市、自治區)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其中1997年后重慶各年的數據并入四川。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自治區)的統計年鑒。具體而言,計量方程中各變量的含義分別如下:

PECit:第t年第i省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即能源消費量與人口的比率;

PGDPit:人均GDP,即實際GDP與人口的比率,以1990年不變價計算人均GDP的實際數。

①本文也做了a=09、15時的估計結果,但對比發現非參數估計對窗寬的選擇并不是非常敏感,因此,只取a=12時的結果進行分析。 3 實證結果與分析

31 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動態關系

在非參數面板數據模型中,采用高斯函數(即標準正態核函數)為核函數,K(u)=12πexp(-u22)。根據Ullah[16]等最優窗寬的選擇標準h=a×n-1/7,其中a為正常數,n=580為面板數據的樣本總量。本文對回歸函數x和導函數x進行非參數逐點估計,其中非參數估計的設定和圖形做法是:取a=12,將區間mini,txit ,maxi,txit 等分成49個子區間,共有50個端點,在每一個端點處應用式(5)估計x,再用式(6)估計x。利用等分點以及估計出來的x,描述出我國人均GDP和人均能源消費的關系圖,如圖1所示。

圖1給出了參數估計和非參數估計(a=12)①兩種情況下的關系圖,可以發現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參數估計的結果顯示出人均GDP與人均能耗之間呈明顯的倒U型關系,當人均GDP水平為55萬元時,人均能耗達到最大值,而后不斷減少,這一結果與許廣月的研究結果[17]基本一致。非參數估計的結果顯示出人均GDP與人均能耗之間呈N型關系,低人均GDP水平下經歷倒U型變化之后,人均能耗開始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快速上升。因非參數面板估計模型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因此本文著重研究非參數逐點回歸方法下的擬合曲線。如圖1所示,當人均GDP較小時,人均能耗隨著GDP的上升而增大,大約x=35萬元/人時人均能源消費量達到最大,為37噸標煤/人,也就是倒U型的頂點。此后,人均能耗隨著人均GDP上升而緩慢下降,大約到x=62萬元/人時,這種倒U型關系被打破,人均能耗又與人均GDP呈正相關。相比第一階段,這種升幅速度有所提高。此后,人均GDP與人均能耗的顯著正相關關系一直維持穩定,到x=73萬元/人時人均能耗達到了41噸標煤水平。

由此可見,我國人均GDP與人均能耗之間實際呈N型關系。正如“重組假說”所描述的情況:能源壓力和經濟增長分離狀態不會長期持續下去,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高收入時的物質利用會再次增加,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會重新組合。我國出現這種現象,本文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政策原因。我國實施與節能相關的政策措施起步較晚,缺乏有效的監控手段,導致企業用能粗放、效率低下,居民的節能意識欠缺。二是經濟原因。我國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減物質化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經濟增長率超過了能源消耗強度,從而出現重新組合的情況。

32 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動態邊際效應

我國人均GDP與人均能耗之間為什么會出現N型的關系,高收入水平下人均GDP與人均能耗相互連結的影響是什么?以下通過分析人均GDP對能源消費的動態邊際效應來尋求回答。為了同時體現隨著時間演進和人均GDP增加對能源消費動態邊際效應的影響,采用與上節一樣的逐點回歸方法分別求得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全國各省份各人均GDP水平上的動態邊際效應,以觀察人均GDP對能源消費的動態邊際效應會隨著時間演進發生怎樣的變化,所得結果如圖2所示①。

首先,綜合考察樣本期內所選取的5年人均GDP對能源消費傾向的動態影響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演進,這種邊際能源消費傾向大體呈倒U型,即人均GDP對能源消費的邊際效應隨時間變化先上升后下降,在2000年前后達到最大值,此時平均邊際能源消費傾向為125;隨著人均GDP的上升邊際能源消費傾向呈U型,即人均GDP對能源的邊際效應隨人均GDP的上升先下降后上升,在人均GDP水平達到很高時出現穩定情況,并且在這期間人均GDP對能源的邊際效應全部大于0。

①本文選取的5年中,將每一年的人均GDP等分為50個點,在每一個點上估計出了人均GDP對能源消費的邊際效應,由于篇幅所限,這里只展示了其中隔點選取的20個數據點。

②參考《中國統計年鑒》中區域的劃分,把我國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其中,東部地區包括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吉林、黑龍江、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區),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四川、陜西、青海、寧夏、新疆、甘肅、貴州、云南和廣西10個省(區)。由于沒有相關數據,并且將四川和重慶的數據合并成大四川,所以本文研究的三大區域共包括29個省(市、自治區)。 其次,研究樣本期內隨著時間演進和人均GDP的變化,能源消費傾向的邊際效應又如何發生變化。研究發現,隨著人均GDP的提高,邊際能源消費傾向基本保持U型,但是仍然發生了一些變化。第一,在樣本期的前一段時期,人均GDP對能源消費的邊際效應在經歷短暫的下降后迅速進入平穩狀態,而后一段時期則完全經歷了一個U型變化才變得平穩。這表明我國能源的邊際消費傾向是隨時間變化而不斷改變的,各個時期都有特定的邊際效應,與當年的產業結構、能源效率、節能措施均息息相關;第二,隨著時間推移,能源消費的邊際效應出現拐點時所對應的人均GDP基本上是不斷增大的,分別為:23、19、23、41和63。這表明,我國能源的邊際消費傾向并不是簡單的遞減趨勢(如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一樣),而是會在更高經濟增長水平轉折呈增長趨勢,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呈現N型關系。

最后,進一步考察人均GDP對能源消費邊際效應的變化趨勢。本文給出了1990~2010年二者之間的平均變化關系圖,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能源消費的邊際效應開始出現小幅下降,之后隨人均GDP的增長而上升,到達21萬元時,邊際效應最大,為11;接下來能源消費的邊際效應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下降過程,到人均GDP為62萬元時,邊際效應最小,為028左右;最后,當人均GDP突破62萬元后,邊際效應又開始呈上升趨勢。

通過以上人均GDP對能源消費的動態邊際效應的分析,再一次驗證了我國并不存在能源消費的環境庫茲涅茲曲線,而是呈現N型的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我國主要通過大量的物質、人力和資本投入來促使經濟的增長,并不考慮能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導致國內能源消費快速上升。之后,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國家也開始提倡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邊際能源消費傾向開始降低,能源消費有所下降。但是,當我國的經濟發展到更高程度(人均GDP達到62萬元),可以發現邊際能源消費傾向開始出現上升趨勢,這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33 區域間差異的進一步比較

我國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由于各個區域經濟基礎不同、區位優勢不同以及能源儲量上的差異,造成了我國各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較大差異。因此,研究我國不同地區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有利于該地區制定出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和能源戰略選擇的政策和法規,有助于縮小我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②。

研究的具體方法與上文介紹一致,將每個區域的兩極值之間分成49個區間,然后求出每個端點所對應的x,最終根據端點與估計值描述出三大區域人均GDP和人均能源消費的關系,如圖4所示。

由圖4可以看出,我國三大區域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關系存在明顯的差異。東部地區人均GDP與能源消費之間基本呈倒U型曲線,在人均GDP為58萬元時達到最高點,但是進一步觀察發現,當人均GDP超過62萬元后,人均能耗有微弱上升的趨勢;中部地區人均GDP與能源消費之間呈一條緩慢上升的直線,隨著人均GDP的提高,中部地區的人均能耗也隨之上升;西部地區人均GDP與能源消費之間呈一條快速上升的直線,伴隨著人均GDP的上升,西部地區的人均能耗將快速增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上述三大區域出現明顯的差異?本文將通過分析東、中、西三地區人均GDP對能源消費的邊際效應來尋求問題的答案。

由圖5可以發現,西部地區的邊際能源消費傾向最大,其次為中部地區,最后是東部地區。這就說明了在同樣的收入水平下,每增加一單位的人均GDP,西部地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具體而言,西部地區人均GDP對能源消費的邊際效應呈M型,在人均GDP為15萬元時,邊際效應達到最低點,為16,當人均GDP大于4萬元時,邊際效應趨于穩定,在18附近;中部地區大致呈倒U型曲線,在人均GDP為1萬元時,邊際效應達到最高,之后開始下降,在邊際效應為06時穩定;東部地區呈明顯的倒U型曲線,除開始邊際效應隨人均GDP的上升有所下降之外,其余部分與倒U型曲線相吻合,最高點是當人均GDP為21萬元時,邊際效應是082。對于我國各區域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關系呈現出差異的現象,可以總結為以下兩方面原因:第一,我國改革開放政策以及經濟發展戰略對區域能源消費差異的影響較大。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實施優先發展戰略,引進和采用國際先進科學技術,促使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均能耗下降,出現能源消費的倒U型曲線;中部地區受“中部塌陷”效應的制約,產業規模并不是很大,但是近年來在“中部崛起”的推動下,導致了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剛性需求;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作為我國主要的能源供給區,能源消費量和經濟增長速度隨之迅速發展。第二,各地區現有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造成了區域能源消費差異較大。東部地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中部地區以農業、原材料加工業為主,西部地區由于勞動力水平較低、資本投入有限,因此以資源型產業為主。根據產業轉移理論可知,在能源資源使用過程中,優質的能源資源會向經濟結構好、發展水平高的地區轉移,而經濟基礎差的地區則存在各種要素的流失。因此,造成了我國現階段三大區域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關系的明顯差異。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運用1990~2010年我國省際面板數據,采用非參數逐點估計方法,對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關系進行了動態研究。研究發現,我國的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之間呈現N型關系,并不存在能源消費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進一步分析我國三大區域間的差異表明,高收入的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呈現倒U型關系,中部地區則表現為緩慢的“雙增”趨勢,而低收入的西部地區能源消費將持續提速。

基于以上結論和實證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隨著我國人均GDP水平的不斷提高,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已經出現了“重新組合”的情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刻不容緩。鑒于我國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處于能源消費伴隨經濟增長的現實,政府應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同時,政府應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大力開發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從根本上降低經濟增長對于能源消費的推動效應。

第二,結合我國三大區域之間的明顯差異,在考慮各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制定適當的協調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區域政策,統籌三大區域共同健康發展。東部地區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基本呈良性循環關系,需要各省在當前的技術經濟發展水平下盡可能地因地制宜;中部地區是我國能源消費較高、高能耗產業的集中區域,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加快技術進步,實現經濟與能源的協調發展;西部地區工業發展落后、技術缺乏,需要充分利用西部豐富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優勢,加大對西部地區技術和資金的投入,帶動西部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第三,鑒于我國政府在能源領域調控作用十分顯著,因此政府首先要保證我國能源相關政策和管理的長效機制,通過相關立法等工作規范

我國能源管理和政策制定工作,保證能源管理政策的統一性、連貫性,形成能源管理的長效機制;其次,要制定和完善我國的能源立法,保障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產業健康發展;最后,在能源結構調整中,通過制定相關標準來規范和度量新能源的開發應用以及傳統能源的節能增效,通過標準的規范從而引導能源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Kraft J A Kraf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J]. The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1978, 3(2): 401-403

[2]Cole M A, Rayne A J, Bares J M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 Empirical Analysis[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2(4): 433-450

[3]Stern D I 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Energy in the US Macro Economy[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2): 267-283

[4]Lee C 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ointegrated Panel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 2005, 27(3): 415-427

[5]Bwo-Nung Huang, M J Hwang, C W Yang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Growth Revisited: 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67): 41-54

[6]Mehmet Balcilar, Zeynel Abidin Ozdemir, Yalcin Arslanturk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Causal Nexus Viewed through a Bootstrap Rolling Window[J] Energy Economics, 2010(32): 1398-1410

[7]趙麗霞,魏巍賢 能源與經濟增長模型研究[J] 預測,1998(6): 32-34

[8]陳幸祎,黃棟 湖北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灰關聯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11(20): 126-128

[9]趙湘蓮,李巖巖,陸敏 我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空間計量分析[J] 軟科學,2012(3): 33-38

[10]趙進文,范繼濤 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內在依從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7(8): 31-41

[11]劉長生,郭小東,簡玉峰 能源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線性與非線性回歸方法的比較分析[J] 產業經濟研究, 2009(1): 1-8

[12]鄭京海,胡鞍鋼 中國改革時期省際生產率增長變化的實證分析(1979-2001年)[J] 經濟學(季刊), 2005,4(2): 264-293

[13]陳詩一 節能減排與中國工業的雙贏發展:2009-2049 [J] 經濟研究,2009(3): 129-142

[14]Azomahou T, F Laisney, N Phu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2 Eissions:A Nonparametric Panel Approach[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6(90): 1347-1363

[15]劉浚 我國能源消費與GDP關系的非參數的回歸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09(12): 112-1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泰县| 增城市| 九江县| 延长县| 佛学| 乌拉特前旗| 合肥市| 上思县| 铁岭市| 沅陵县| 民丰县| 佳木斯市| 房山区| 滨海县| 弋阳县| 柳州市| 浠水县| 略阳县| 睢宁县| 金湖县| 同仁县| 东乡族自治县| 北宁市| 平泉县| 邢台县| 张家口市| 巩留县| 甘泉县| 阳谷县| 天台县| 桦川县| 三河市| 拉萨市| 南川市| 新干县| 巴林右旗| 太原市| 大渡口区| 潜山县| 辽中县| 商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