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7:17: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發展潛力,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導言
國家和地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在積聚人才、資本、物質、信息資源,不斷擴張生產規模,創造物質財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也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因大量碳排放而導致的環境污染和溫室效應就是明顯的例證。2003年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認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好的就業機會。隨后,低碳經濟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創新研究方法,對“低碳經濟”的內涵、指標、實現路徑和戰略措施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討,對實踐發展起到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從區域經濟的視角,在研究探討低碳經濟關聯性因素基礎上,對我國和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和潛力進行比較分析,希望有助于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化,并在實踐發展中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實現國家和地區節能減排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低碳經濟關聯性因素
所謂“關聯性因素”是指與發展低碳經濟關聯度較高的因素,包括:經濟、技術、社會人文和制度環境等。
1、經濟增長。人類在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最大資源之一是能源資源,而在當今經濟技術條件下,化石能源又是生產中采用比重高,且碳排放量較高的能源。因此,經濟增長越快,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多,經濟增長與低碳經濟呈負相關關系。
2、城市化率。人既是生產力的創造者也是資源的消費者,人口的增長對低碳經濟形成負面影響,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將消耗更多的能源。有資料顯示,我國城市化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城市人口約增加1,300萬。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對能源的消費是農村的3.5倍。因此,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必將增加對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城市化與低碳經濟呈負相關關系。
3、產業結構。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工業生產所需能源資源較高,第一和第三產業生產所需能源相對較少。在工業化進程中第一產業比重逐步減少,因此,第三產業越發達,比重越高,即產業結構越高級化,對能源資源的需求量就相對較少,二者具有較高關聯性,并呈正相關關系。同時,環保產業與低碳經濟具有關聯性,即環保產業越發達,對碳排放治理越有成效。
4、能源結構。能源結構指在一定量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情況下,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之間及其內部所占比重。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屬于不可再生能源,且碳排放量高。通過調整能源結構可以減少大量的碳排放。因此,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越高,即能源結構越優化,碳排放量就相對越少,二者關聯性高,并呈正相關關系。
5、能源利用效率。所謂能源利用效率指一定的技術條件下,消耗一定數量的能源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之間的比率,而能源利用效率又受能源利用技術水平的約束,即能源利用技術水平越高,能源利用率就越高,在一定的生產規模下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少,二者有較高關聯性,呈正相關關系。
6、碳匯林業。“碳匯”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體。研究表明,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匯,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進而抵消部分工業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匯林業與低碳經濟呈正相關關系。
7、制度環境。制度創新在低碳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度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法規政策體系、發展戰略規劃、建立資源和能源價格機制、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和市場、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生態補償和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長效機制等。
三、低碳經濟發展潛力的國際比較
1、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比較
根據本文對低碳經濟關聯性因素分析,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呈正比,對低碳經濟形成負面影響。從表1上述國家2009年GDP總量看,美國和日本超過中國,但2010年中國為5.87億美元,日本為5.47億美元,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GDP增長速度看,我國達到9.1%,遠遠高于上述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總量的迅速擴張,對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斷增長。據最新數據,我國2009年能源消費量306,647萬噸標準煤,比2000年的150,406噸標準煤增長了1倍多,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帶來較高的碳排放量。因此,對于我國來說,節能減排的任務十分艱巨。從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分析,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僅達到43,4%,處于工業化發展中后期。因此,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存在較大潛力。從城市化率指標比較,我國遠低于發達國家,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的加快集聚,將增加對能源的消費,對低碳經濟發展形成較大壓力。我國和各級地方政府應采取積極對策,使城市化進程與低碳經濟發展相協調。
2、能源結構與能源經濟效率比較
(1)能源消費結構比較
(2)能源經濟效率比較
能源經濟效率也稱能源強度,是指產出單位經濟量(或實物量、服務量)所消耗的能源量,能源強度越低,能源經濟效率越高。能源經濟效率指標通常用宏觀經濟領域的單位GDP能耗和微觀經濟領域的單位產品能耗來衡量。
從單位GDP能耗指標看,2009年中國為1.077噸標準煤,比上年降低3.61%,但仍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目前,中國單位GDP能耗約是美國4倍、日本的7倍、韓國的2倍、印度的1.8倍。但由于各國單位GDP能耗統計方法的不同,進而導致統計結果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一些學者建議采用單位產品能耗更具可比性和真實性。中國單位產品能耗國際比較,見表3。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問題。實踐表明,在一定能源生產和消費量情況下,能源結構的調整可以減少大量的碳排放。從表2看出,我國非煤能源比
重較低,僅達到29.7%,遠低于上述發達國家。在化石能源消費中我國煤炭消費占70.3%,石油和天然氣比重占22%。可再生能源中核能、水電和風能僅占7.7%。因此,應通過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降低碳排放量。鑒于我國短期內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不能徹底改變,還應特別注重能源技術創新,應用低碳技術、節能技術、減排技術,逐步減少傳統工業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從表3能源利用效率微觀數據比較看出,我國主要耗能工業產品單位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節能降耗還存在很大空間。應通過加大科技研發支出,構建起低碳經濟技術體系,提高能源利用體系整體效率。
3、碳匯林業發展比較
碳匯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學研究表明,林業生長每一平方米,平均吸收1.87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發達國家為保護生態環境,減少碳排放,積極發展碳匯林業。目前,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67%,韓國64%,瑞典54%,加拿大44%,美國33%,德國30%,法國達27%,印度23%。2009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0.3%。中國國土遼闊,森林資源少,森林覆蓋率低,地區差異很大。全國絕大部分森林資源集中分布于東北、西南等邊遠山區和臺灣山地及東南丘陵,而廣大的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貧乏。城市的森林覆蓋率也有很大差異,2009年,北京為31.72%,天津為8.24%,上海為9.41%,重慶為34.84%。從以上數據比較看出,我國碳匯林業還存在很大發展潛力。因此,要加快植樹造林,使碳匯林業在降低碳排放,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中發揮重要作用。
4 低碳經濟制度建設比較
發達國家通過專門立法或強化已有法律法規和標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2008年,英國率先頒布《氣候變化法》,要求政府每五年公布一次碳預算,組建專門的氣候變化委員會,評估減排行動和碳預算執行情況。美國國會也在積極推動氣候變化立法。美國眾議院2009年6月通過《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參議院也在推進溫室氣體減排的相關立法。澳大利亞也在積極推動低碳經濟立法,《碳排放交易法案》雖然兩次遭到參議院否決,但政府仍在繼續努力促成立法,以保障碳減排目標的實現。同時,強化和配套現有法規和標準。德國《節約能源法》規定,新建建筑能耗必須滿足節能標準才允許開工。歐盟和日本制定汽車排放標準,規定到2020年新車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分別降至95克/公里和115克/公里。
為支持低碳經濟發展還采取了積極的政策措施。英國為開發可再生能源,給投資成本高的海上風電項目提供30%-50%的投資補助;許多國家對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實行減免增值稅和所得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如葡萄牙、比利時、愛爾蘭對個人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免征個人所得稅;部分歐盟國家還增設了碳稅或氣候變化稅。同時,政府還通過與企業簽訂自愿協議,對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的企業,給予減免稅或其它激勵。
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與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發展相關的法規政策,但與低碳經濟直接相關的法規政策還很不系統和完善。應制定《能源法》、《低碳經濟法》、修訂《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電力法》、《煤炭法》等,并出臺與之相配套的各項專項法律和法規標準。同時應建立完整科學的政策體系。并對以往頒布的不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進行清理和調整。同時,應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形成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應加快我國能源體制改革,建立起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的價格機制和體系;加強可再生能源市場機制建設、促進排污權有償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推進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改革等。
四、簡短結語
關鍵詞:主成分分析;經濟發展潛力;因子得分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處華東地區腹地,蘇、魯、豫、皖四省之交,北接蕭縣,南臨蒙城,東與宿州比鄰,西連渦陽和河南永城。南北長108公里,東西寬60公里,總面積2741平方公里。自夏禹以來,淮北市經歷了多次變遷。1977年1月20日,國務院批準,將宿縣地區的濉溪縣劃屬淮北市,市政府駐相山區。至此形成了淮北市3個市轄區(杜集區、相山區、烈山區)、1個縣(濉溪縣)的格局。
所謂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潛力,指的是這個地區未來的發展潛能,是指區域復合系統(一定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管理調控等子系統通過相互作用、影響、制約而構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在維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所具有的潛在能力。本文首先利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分析淮北市第一、二、三產業的優劣。然后以區縣為基本空間單元收集區域發展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通過主成分分析,提取并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間分布狀況,在此基礎上進行以下處理主因子得分綜合,得到區域空間發展潛力。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考察多個變量間相關性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研究如何通過少數幾個主成分來揭示多個變量間的內部結構。首先是由K?皮爾森對非隨機變量引入,爾后由H?霍特林將此方法推廣到隨機向量。
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克服單一的變量指標不能真實反映區域的經濟情況的缺點,引進多方面的變量指標,但又將復雜因素歸結為幾個主成分,使得復雜問題得以簡化,同時得到更為科學、準確的經濟發展信息。
二、主因子得分
本文選取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14個變量指標,分別為總人口(萬)、非農業人口(萬)、農產值(億)、第二產業產值(億)、第三產業產值(億)、工業產值(億)、工農業產值(億)、區域面積(平方公里)、財政收入(億)、第一產業人口(萬)、第二產業人口(萬)、第三產業人口(萬)、遷入人口(萬)、高速公路(公里)。對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顯著主因子2個,累計方差貢獻率超過98%。主成分載荷為:
由上圖可知,第一主因子可以解釋財政收入(億)、第一產業人口(萬)、第二產業人口(萬)、區域面積(平方公里)、工業產值(億)、工農業產值(億)等等,可以解釋指標比較綜合。第二主因子主要解釋第三產業人口(萬)和遷入人口(萬)。
綜上所述,人口在淮北市的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全市常住人口2114276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239676人,增長12.79%。根據2010年各區縣的人口規模,我們得到淮北市區縣位序規模公式為lnp=5.0255-1.0989lnr,R2=0.9501,城市首位度為2.14,集中程度不是很高。這表明該地區的城市規模結構和人口集中程度結構正常、集中適當。
三、評估發展潛力
根據因子荷載矩陣以及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計算各鄉鎮主因子得分,如下表所示:
由得分可以看出,濉溪縣的綜合能力不錯,但是第三產業有待發展,與之對應的就是相山區的第三產業發展很好,但是其他方面則相對欠缺。
依據主因子得分乘以貢獻率權重得到的發展潛力是基于現狀的發展潛力或空間格局。其結果如下表:
綜合發展潛力分析表明,目前淮北市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濉溪縣,其次為市政府所在區相山區。杜集區以及烈山區的得分均為負,發展條件較差。在淮北市內部,淮北市的主要工業和居住區圍繞東湖和南湖成塊狀分布,分別為相山區一塊、烈山區一塊、礦山集一塊和東部新城。因此,淮北市政府可以將城市體系分為四個區塊,四個區塊有側重點的發展,同時加強區塊之間的聯系。
從宏觀上看,淮北市位于兩大經濟區之間:淮海經濟區和中原經濟區。由于淮北市目前的二、三產業主要位于東北部,而且與徐州市等周邊城市之間的影響也較大,因此淮北市可以努力加強與周邊地區,尤其是淮徐、淮蚌的對外交通聯系,同時改造城市內部的道路系統,形成完善的城市道路網絡系統。而對于中原經濟區,其戰略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等等。淮北市濉溪縣可以加強與淮阜和淮商的聯系,發展農業。
四、結束語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旋律,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更應該從當下開始,為將來的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對于一個城市,政府人員必須清楚自己所在城市經濟發展的不足之處,清楚城市的發展潛力,以后有針對性的揚長避短、重點發展。最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文在其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提出了發展潛力評估的初步方法,可以肯定其中必然還有許多不完善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地方,歡迎批評和指教。(作者單位: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潛力、河南省
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是按照一定的指標體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對某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大小進行定量測算與等級劃分,進而對所評價區域的發展潛力予以全面綜合分析。通過采用熵值賦權法的多因子綜合評價分析法,對河南省區域發展潛力進行評價,旨在于探討揭示河南區域可持續發展空間差異規律,為河南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區域發展潛力定量評價模型的構建
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要使區域發展潛力評價結果具體化和定量化并且全面、準確、科學地反映區域發展狀況,就必須遵循一定原則來構建指標體系。
科學性原則。只有科學的指標體系才能進行科學的評價,也才能科學的反映區域發展狀況。
規范性原則。區域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由多項指標構成的體系,由于這些指標的性質和特點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對各項指標進行分類和規范化處理。
可行性原則。指標體系必須根據區域發展內涵的要求來設置,根據具體的生態安全內容來確定相應的指標體系,在進行區域發展潛力評價時具有可行性。
層次性原則。根據評價需要將指標體系分解為若干層次結構,使指標體系合理、清晰。
動態性和穩定性原則。指標對時間、空間或系統結構的變化應具有一定的靈敏度,同時又保持指標在一定時期內的穩定性。
完備性和獨立性原則。能全面反映城市發展各個方面的特征和狀況,各指標間相互獨立或相關性小,避免包容和重疊,力求簡而精。
指標體系的選擇與建立。在一般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考慮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發展條件差異,建立能夠實事求是、全面、科學的反映經濟發展潛力水平的指標體系,將區域發展潛力評價因素歸并為目標層(A)、準則層(B)、指標層(C)。其中,目標層(A)即為各地市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的綜合指標,用來衡量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力。準則層(B)是各地市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的分項指標,是對目標層的細化和說明。指標層(C)是各地市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分項指標細化,是對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的詳細表述。
根據河南省的具體發展水平特點及現實因素,參照2006~2008年《河南省統計年鑒》等資料的有關數據,選擇1個目標層,對應6個準則層,再對應43個指標層,構成了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
1個目標層(A)為河南省區域發展潛力綜合評價(A1)6個準則層(B)分別為:經濟規模與產業結構(B1),科技創新能力(B2),社會發展水平與居民生活質量(B3),區位與基礎設施(B4),信息化水平與對外開放度(B5),資源稟賦與環境支撐能力(B6)。
43個指標層分別為:人均GDP,第二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百元投資利稅率每萬名從業人員中的R&D人員,R&D經費占GDP的比重,三類科技成果的產出數量,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技術市場成交金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恩格爾系數,城鎮化率,撫養系數,萬人擁有醫生數,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比例,每萬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客運周轉率,貨運周轉率,高速公路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積,用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排水管網密度千人擁有互聯網用戶的個數,百人擁有電話數,人均電信業務總量,人均實際利用外資,人均旅游外匯收入,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人均耕地面積,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單位GDP能耗,單位GDP電耗,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工業及城鎮生活廢水中的COD去除率,工業及城鎮生活廢氣中的SO2去除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熵值賦權法及其權重系數的確定。熵值賦權法是一種根據來源于客觀環境的原始信息,通過分析各指標之間的聯系程度及各指標所提供的信息量來決定指標權重的客觀賦權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觀因素帶來的偏差。由于文中指標體系的各指標間性質不同,單位不同,而且數量級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所有原始變量均要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以消除原始變量量綱影響。無量綱化處理后,用熵值法賦予各指標權重,最后得出區域發展潛力指數(DPI)。計算過程如下:
對于第i個被評價對象的第j項指標的指標值:Xij(i=1,2,…,m)。如果對確定的j,相應的Xij(i=1,2,…,n)之間的差異越大,則說明該項指標的相對作用就越大,即所提供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其熵值也就越小,具體的計算過程如下:首先,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為第i個被評價對象的第j項指標的特這比重。然后,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rj=1-Ij(j=1,2,…,m)。
差異系數是反映綜合指標作用大小的一個量,其值越大,指標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最后,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系數:
式中:Yij-第i個城市的第j項因子分值:α(j),Xj當第j項因子指標與城市競爭力正相關時,α(j)=1且Xj=Xmin當第j項因子指標與城市競爭力負相關時,α(j)=-1且Xj=XminXij第i個城市第j項指標值Xmax各城市Xij指標的最大值Xmin各城市Xij指標的最小值。
二、因素因子分值的計算。采用加權平均數法,城市競爭力評價的某一因素分值按照下式計算:。式中:Fik第i個城市第k個因素分值Wkj第j項因子對應上層第k個因素的權重值Yij第i個分等對象第j項因子的分值n第k個因素包含的因子個數。城市發展潛力綜合分值按照下式計算:
即為DPI區域發展潛力指數。式中:Si第i個城市競爭力的綜合分值Wk第k個因素的權重值Fik第i個城市第k個因素分值因素個數。
河南省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
可持續發展潛力指數(DPI)的計算。采用綜合評價模型,將權重系數Wj代入模型即可得出河南省地市的可持續發展潛力指數(DPI)。
發展潛力評價分析。從計算結果可以直觀的反映出,鄭州作為省會城市,洛陽作為河南省第二大城市,同樣是經濟發展的中心,其發展潛力綜合評價值分別為0。2216、0。0889遠高于其他各地市成為經濟增長極和副增長極,從而作為河南省經濟發展的龍頭帶動著其他地區的發展。從地域空間上來看,全省的可持續發展潛力指數(DPI)空間分布呈現由省會鄭州向想其他地區呈階梯狀下降的趨勢。
可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是影響發展潛力高低的主要因素,處于較弱和弱發展潛力的區域多屬河南省四大經濟區域中的黃淮地區、豫北地區、豫西豫西南地區及中原城市群中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地區。距離省會政治經濟中心城市較遠,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河南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體系。淘汰高耗能、高耗材、效益低下、污染嚴重的落后生產技術和工藝,發展以先進的生產技術工藝,開發和引入清潔生產技術、節能降耗技術、廢物回收利用技術和資源的開發技術與替代技術,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提升河南區域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引言
交通可達性是指地域之間交通的便利程度,是空間相互作用的表征性指標。良好交通條件是旅游產品的價值得以實現的決定影響因素。旅游業發展潛力是指地區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在一定刺激條件下能夠展現出來的潛在的旅游持續發展的能力。該指標是衡量地區旅游業發展前景與持續能力的綜合性的指標,對提高旅游經濟效益有較大影響。學術界目前關于旅游競爭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國家或者地域為研究對象,以旅游業發展潛力概念和指標體系的構建為研究內容進行的研究。如曹新向(2007)構建了旅游產業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運用相關性分析對我國31個省旅游發展潛力的差異進行量化研究;丁建軍,朱群惠(2013)基于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以產業自我成長潛力和外源支出潛力等旅游業發展潛力指標對我國31個省市的旅游產業發展進行了研究;王學峰,張輝(2013)在借鑒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構建了旅游發展基礎、發展能力和發展空間等指標對西部12個省域的旅游發展潛力進行了比較分析。綜上所述國內關于旅游發展潛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或者區域層面上,指標體系構建主要還是從旅游自身的要素出發。基于以上分析,目前對省內各地市旅游發展潛力系統的研究尚不多見,以交通可達性與旅游資源優勢度來構建指標研究旅游發展潛力的就更少。為此,本文以安徽省16個地市為研究對象,通過交通可達性來構建旅游潛力指標運用相關性方法對安徽省旅游發展潛力進行研究,以期對安徽省的旅游發展提供幫助。本文相關數據來源于《安徽省統計年鑒》《各市統計公報》。
二、各地市交通可達性及旅游業發展分析
(一)各地市交通可達性評價
城市基礎交通設施健全與否是所屬地市交通可達性的客觀反映。本文對地市范圍內交通設施的狀況選用三個一級指標來衡量,分別為航空狀況、鐵路設施狀態、公路狀況。每個一級指標下設若干明細指標如表1。經過數據標準化及德爾菲法賦以權重,以此使各地市的交通可達性具有可比較性。
數據標準化處理如:
(1)
為第i個指標標準化的數值,0
可達性系數計算公式如:
(2)
(2)式中指第j個地市的交通可達性的綜合得分,分值越高其交通可達性越好;Aji為第j個地市第i個變量的標準化數值;為第j個地市的低i個變量的權重賦值。
通過以上構建的指標體系和相關的計算,得出如表2所示各地市的交通可達性系數。
從表2可以看出交通可達性系數最高的是安徽省會城市合肥,合肥的航空和鐵路的交通可達性水平較高;其次是阜陽,阜陽有九條航線且列車班次與其他地市相比最多;淮北、馬鞍山及銅陵等地市的交通可達性系數較低,低于0.1的水平,主要由于這些地區處于多山地區,(馬鞍山和銅陵處于半面環山一面環水(長江))且缺乏豐富的旅游資源,交通設施的建設有一定的難度。從三個區域來說,皖南地區的交通可達性均值處于最低水平,皖南主要是山地丘陵為主,交通較為不便;皖中地域的平均交通可達性水平最高;從交通可達性構成來看,各地市的公路交通可達性明顯強于航空和鐵路,12個地市沒有飛機場,多數地市的鐵路交通只有普通列車班次,安徽的交通水平總體來說欠發達。
(二)各地市交通可達性與旅游業發展水平相關性分析
旅游業的規模大小是旅游業發展投入指標,也是最基本的表象指標,而旅游業的收益是旅游產業發展的產出指標,也是其所追求的的最終指標,因此,本文以各地市旅游業的規模和效益兩個評價指標來衡量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水平。
(三)各地市交通可達性與旅游業產出水平相關性分析
本文采用各地市2012年旅游者人數和旅游業收入作為衡量各地市旅游業發展的產出指標,以此指標與交通可達性進行相關性分析。采用SPSS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結論如下:安徽16個地市交通可達性系數與旅游收入之間相關性達到0.637,雙側顯著性檢驗在1%水平上顯著,與各地市接待游客人次的相關性達到0.616,雙側顯著性檢驗在5%水平上顯著。說明地市市域內交通可達性越高可以相應的提高旅游業產出水平。
(三)各地市交通可達性與旅游產業投入水平相關分析
地區旅游產業規模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投入指標,投入越多規模越大。旅游產業投入主要是資本的投入和人力的投入,所以本文選用旅游業固定資產投入表現資本的投入,用旅游產業的從業人數表征人力投入。用2013年各市的固定資產數、旅游業從業人數和各地市的可達性系數運用SPSS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結論如下:交通可達性與旅游產業固定資產投入水平之間的相關性達到0.755,且兩者的雙側顯著性水平檢測在0.01以上顯著;交通可達性與旅游產業從業人數投入水平之間的相關性也達到了0.675,且雙側顯著性水平檢測也在0.01水平上顯著。
(四)基于交通可達性的旅游產業發展分析
從安徽省范圍內的分布來看,皖南地區的風景名勝在全省占比較多,且多集中在池州市、黃山市及蕪湖市,但由于這些地區多處于多山丘陵地區,導致城市本身的可進入性減弱。皖北地區旅游資源雖相對較為匱乏,但其公路交通的可達性較高,且京滬、京福等高鐵建成也相應提高了其鐵路交通的可達性水平,大大增加了其區域內的景點的可達性,對臨近區域客源有一定吸引 力。皖中地域的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如安慶的天柱山、六安的大別山等,且合肥作為安徽的省會城市,經濟較為發達,交通設施建設也較為完善。滁州、馬鞍山、蕪湖及宣城等地靠近經濟較為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與此四地級市的交通可達性也較高,可以將長三角地區的客源市場作為重點開發。基于合肥、六安等是安徽交通可達性最高的地市,其客源市場主要為沿高速、高鐵線路的1h和2h內可達的城市。如南京、常州、蘇州以及上海等地區。可以看出交通可達性的高低對于地區旅游產業的效益和規模的發展都起著正相關的促進作用,由此各地市在旅游開發建設的同時也要相應的考慮其景點的交通可達性強度。在做省內具體的交通規劃時可以適當考慮一些風景名勝區區位,加大省內風景名勝區的可達性,從而獲得較高的旅游業效益。
三、旅游業發展潛力研究
根據表2可以得出安徽省16個地市的交通可達性系數,結合文獻(韓春鮮.2009,基于旅游資源優勢度差異的新疆旅游經濟發展空間分析)中給出的方法經計算可以得到安徽省各地市的2013年旅游資源稟賦、旅游資源豐度以及旅游資源品位度等指標的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的方法,對各地市資源豐富度與交通可達性系數進行排序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通過旅游資源品味度A、旅游資源優勢度B以及各地市交通可達性系數C等指標構建旅游業發展潛力模型。首先對旅游資源品味度A、旅游資源優勢度B和各地市交通可達性系數C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SA、SB、SC。旅游發展潛力的公式如下:
(3)
對(4)中計算得到的旅游業發展潛力M業進行標準化處理,并以乘以10 之后的數據作為各地市的旅游業發展潛力值。如表6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旅游潛力最大的地區是黃山與宣城,這些區域的旅游資源處于較高的優勢度水平之上,因此這些地區是安徽省現在乃至將來旅游業發展的重點;處于第二層次旅游發展潛力的城市有六安、安慶和池州,三市旅游自然資源豐富,尚處于旅游景區開發初級階段,交通的可達性是制約這些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合肥與蕪湖處于安徽省旅游發展潛力的第三階段,交通可達性系數較高,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安徽省內前茅,因此客源市場較為廣泛;處于最后一個層次的是阜陽、亳州、淮北、蚌埠、宿州等9個地市,這些地市旅游資源優勢度較低,且交通的通達性也較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旅游業的發展整體上令人擔憂。從安徽省整個區域來看,旅游業發展潛力最高的還是皖南地區,其次是皖中地區,發展潛力最小的是皖北地區。皖南地區有豐富的國際性知名旅游景區,目前已具有一定規模,且有國家重點旅游建設項目的支持,其未來依舊是安徽省旅游發展的重中之重;皖中地區雖自然的旅游資源優勢度相較于皖南地區差些,但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皖中地區旅游發展建設徐轉換模式,其未來發展的爆發里較強;皖北地區的旅游資源優勢度和交通通達性皆低,該地區的旅游業還得從基礎做起。
四、結論與建議
現依據全文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及相應的建議:
首先,交通可達性對旅游業發展的效益與規模都有重要影響,但是由于安徽省各個地市的旅游發展的起步階段不同需要區別對待。如黃山市、池州市以及安慶市等地區的旅游業已較為發達,但是由于處于多山地區,交通設施不完善,究其未來旅游發展的方向是旅游的發展帶動交通設施的建設;六安、宣城等地區的旅游資源豐富但是旅游資源的特色不明顯,景點開發較晚,旅游發展處于初級階段,這些地區旅游發展要依賴于交通設施的完善,也就是說要以交通的便利性來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合肥、蕪湖、馬鞍山等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但是缺乏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旅游資源的城市要依托其經濟實力做好旅游產業模式的轉換,發展城市旅游,以城市的建設來帶動旅游業的發展。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經濟;灰色關聯度
一、評價區域經濟發展實力的指標選擇
人類社會始終圍繞著經濟活動在活動,而經濟活動需要在地理區域內進行的,這樣就形成了經濟區域。區域經濟發展實力可以從四個方面表現:(1)經濟發展水平,主要從地區GDP、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個指標分析;(2)經濟結構,分析一產、二產、三產占地區GDP的比重;(3)經濟發展活力,有經濟上有發展活力,地區才能健康運行。本文選取公路客運量和公路貨運量兩個指標進行分析;(4)經濟發展潛力。地區經濟的發展潛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要f明這種潛力,可以從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入手,對這兩個指標的投入大小可以看出地區經濟未來的發展潛力,同時也說明了地區經濟發展實力。因此,評價地區經濟發展實力就要比較地區在這四個方面的優劣。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1.經濟發展水平現狀分析
作為最能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實力的地區生產總值,可以看出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四川省GDP值2005年是7385.1億元,但到了2014年發展成了28536.66億元。增長了3.86倍,年均增長了16%。緊隨其后的陜西省,其GDP值從2005年的3933.72億元發展到2014年的17689.94億元,年均增長了19%,經濟總量擴大了4.5倍。陜西經濟具有資源豐富、前景廣闊、基礎堅實等有利條件,西部大開發,為陜西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可以看出陜西省的經濟發展后勁很足。
廣西因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北部灣經濟發展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帶來的經濟優勢是經濟增長速度上了又一個臺階,顯現出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2005年的GDP是3984.1億元,2014年的GDP是15672.89億元,從經濟總量上擴大了3.93倍,年均增長了17%。除了這三個省區以外,其他地區的GDP曲線相對平緩,特別是青海,漲幅很低。
2.經濟結構現狀分析
為了說明我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九個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狀況,本文根據2014年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各自占GDP的比重數據進行分析,在第一產業總產值占GDP比重中,新疆最大0.1659、重慶最小0.0744;在第二產業總產值占GDP比重中,陜西最大0.5414、新疆最小0.4258,而在第三產業總產值占GDP比重中,重慶最大0.4678、陜西最小0.3701。導致這種局面的關鍵因素是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
3.經濟發展活力現狀分析
四川省的公路客運量、貨運量一直處于九個地區最高水平,其中,2012年分別達到最大水平為266338萬人、158396萬噸;重慶市,在2012年公路客運量達到最大值152249萬人;廣西在2012年公路貨運量達到最大135112萬噸。
4.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在地方財政科技支出指標中,四川省投入的數額水平最高,由2007年的20.78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81.76億元,增大了3.9倍;其次就是廣西,2007年投入額為13.19億元,到了2014年達到了59.93億元,增大了4.5倍;其他地區的漲幅度比較平緩。
在R&D經費指標中,四川省也同樣投入力度最大,2011年到2014增大了1.9倍;陜西和重慶的投入接近,2011年投入分別是陜西966768萬元、重慶943975萬元,2014年投入分別是陜西1606946萬元、1664720萬元。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下區域經濟發展實力評價
我國東西部的地域差距的局面短期內不會消除,相信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將會改善這種不平衡。通過分析參與經濟帶戰略的九個省份的經濟發展實力的因素,利用灰色關聯度對全國31個省市的各指標平均值組成參考序列(母序列),其余地區組成比較省市,重點研究西部九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實力。首先,求各個省市11項指標的均值;用各個指標原始數據除以各自的均值;將均值化的參考序列數據減去均值化后的各個比較序列,再對差值求絕對值,并找到絕對差值的兩級最大值和兩級最小值;根據灰色關聯系數的公式求灰色關聯系數(取ρ=0.5);最后對灰色關聯系數進行加權處理,得到關聯度ri,并進行排序,從結果來看,九個地區的經濟實力排名依次是四川省、陜西省、重慶市、廣西、甘肅省、云南省、新疆、寧夏、青海省。
1.四川省的經濟發展實力在九個地區中最大
四川省在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和發展活力方面都表現最佳。四川省分別突破了地區GDP、公路客運量、公路貨運量、第一、二產業總產值占GDP比重這五項指標的平均水平,位居西部第一。2014年,四川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了1960112萬元,可以看出,四川想要朝著更高的經濟實力邁進,未來四川省的發展將會備受矚目。
2.陜西省的經濟發展實力在九個地區中位居第二
陜西分別突破了公路客運量、公路貨運量、第二產業總產值占GDP比重這三項指標的平均水平。在經濟發展實力的4個方面雖然不如四川省的表現,但是陜西的經濟增長潛力很大,后勁很足。陜西的灰色關聯度排名16,為0.9756,經濟綜合發展潛力很強,這與多方面因素有關。首先,陜西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化和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但陜西省的重點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則仍然表現出不足的現狀。其次,陜西煤炭儲量全國排名第三位,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未來發展前景不可估量。從宏觀政策環境來看,國家已將單位GDP的CO2排放量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在全國開展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陜西天然氣儲量很大,這在客觀上將成為助推陜西天然氣產業發展的有力引擎。
3.其余七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實力相對一致
剩下的七個地區,經濟發展實力整體差距不大,灰色關聯度排位分別是重慶18、廣西23、甘肅24、云南25、新疆26、寧夏28、青海30。這七個地區中,重慶市的經濟發展實力相對來說比較好一些,它的11個經濟指標都很樂觀。2014年,重慶市的GDP值為14262.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5147.23元,公路客運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63630萬人。而廣西的2014年GDP值達到了15672.89億元,廣西一直在追趕陜西經濟。
四、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實力的建議
通過分析可以看到九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省市經濟發展實力表現不錯,潛力很大。所以通過尋找和探索出可行的發展路線,爭取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提升我國經濟大國的地位。
1.始終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投入
作為西部省份,更是應該瞄準教育、科技。政府的財政政策也應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增加人力資本,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和增加研究與開發投資的政策措施。
2.重視特色產業培育
要從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思路入手,不斷調整優化本地區的產業結構,達到一定程度的產業競爭力,進而擴大市場占有率。憑借地區優勢,發展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出口基地。加強省際間、國際間要深度合作,推動跨區域合作模式的建設,擴大和聚集產業規模,重視承載能力的提升,努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3.加強民間交流與合作
只有不斷的交流、不斷的碰撞才能產生意外地收獲。在旅游方面,加強合作交流,擴展旅游規模,共同打造帶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間實惠又精致的旅游線路和特色產品。特別是在科技上,加強科技合作,鼓勵科技人員之間進行科技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為科技創新提供新的思路。要不斷利用網絡社交平臺,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便捷特性,形成和諧友好的文化生態和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關鍵詞:竹產業;竹產品;再設計
益陽,中國“竹子之鄉”,楠竹等竹類資源豐富,當地基于竹資源發展的產業發展前景良好,發展潛力巨大。益陽市城市歷史悠久,藝術底韻深厚,通過對竹產業的開發和對竹產品再設計的挖掘以及竹產品與當地聯系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在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弘揚傳統竹文化。
1 竹產品的開發意義分析
1.1 竹產品的開發對于環境的影響作用
竹生長迅速,分布范圍廣。在益陽,竹的歷史由來已久,當地竹業資源已成為產業發展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優勢。竹子能夠保持水土,固土、保水等效用良好,同時也具有其他植物同樣的綠化功能――吸收二氧化碳,此外,竹子還有濾水功能,成片的竹林下都有竹根水,利于土壤健康。
1.2 竹產品的開發對經濟的影響作用
益陽市可觀的竹業資源成為了益陽市城市發展和建設不可或缺的極有利優勢。
第一,拓寬產業發展的渠道,促進產業多樣化。以竹產業為發展基點,提攜周邊產業的發展,形成“以一帶多”、“以多促一”等的相互滲透的產業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可選擇以竹產業為主,形成原料出售、原材料深加工的“一條龍”產業發展;也可以選擇以竹產業為首,多產業共同促進的模式,拱衛竹產業的發展道路,各行業以此共同致富,形成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此舉,可拓寬當地的產業發展渠道,拓寬各產業的發展空間,提升各產業的發展潛力,同時也促進益陽市產業多樣化的發展,為今后的經濟騰飛做鋪墊。
第二,加強各行業與竹產業的內在聯系,深入挖掘各行業的發展價值。與竹產業相關的產業發展潛力的大小,取決于當地的竹產業的發展力度。尤其以竹作為產業發展關鍵點的產業來說更是如此,如原料(竹木)加工行業等。竹的利用價值隨著不斷地開發和挖掘將不斷地加強,同理,隨著加強周邊行業與竹產業的粘連度,行業的發展潛力勢必增大。對于依賴竹產業發展的產業來說,當地竹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加強各行業與竹產業的粘連度,拓寬交互發展的渠道,有利于促進竹產業和各行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加強各行業與竹產業的內在聯系除了能夠增加自身產業的發展潛力外,同時也能進一步提高竹子的利用價值,進而開拓竹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空間。
1.3 竹產品的開發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
益陽當地竹業的優勢背景哺育、滋養了竹文化的生長發展。竹產業的發展勢必促進傳統竹文化的發展。竹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各種竹制品和竹具,其涵蓋的領域之廣足以覆蓋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發展竹產業,不僅能夠完善并形成具有益陽特色的竹文化景觀,而且更重要的是當地人的文化自信心得到了提高,使人們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提升了人民的精神文明素質,讓保護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2 竹產品的再設計對當地的影響分析
2.1 產品引導
基于優勢的產業資源和經濟發展建設,益陽本土的竹產業不能僅僅囿于原料的生產和銷售的產業圈。從未來的產業發展高度來看,產品的設計與制作是現今益陽本土竹產業發展的最有利環節,也是即將步入的一個產業發展階段。益陽用竹的歷史由來已久,然而時至今日,傳統文化受到現代文明的強烈擠壓。這是一個文化與時代相適應的過程和過渡。新的生產關系必須與新的生產力相適應,竹產業的發展與它所匹配的生產關系息息相關。所以,在面對益陽竹產業將要步入的這一發展階段時,更應該考慮的是使新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匹配。市場的需求,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迫使產業的結構優化和升級。所以,為了引導產業與未來的產業發展模式相適應,就不得不考慮產業資源的細化利用和資源分配。現代設計是使產業適應需求的一種極佳的改造方式,是實際產能匹配實際需求的一種有利途徑。
2.2 消費引導
消費來源于需求。消費的選擇權在大眾手中。產品設計本身已將自身的理念植入其中,除了銷售的環節之外,產品的設計中還需要有一些“誘導”功能。因為舊時代的竹制品只需要使用,現代社會的竹制品不僅需要滿足自身的“實用”功能,更多的還應考慮與消費者、社會和時代的自適應。當生產關系滿足不了現有的生產力,那么只能通過改善(革)來解決問題,而在審美和使用方式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改革切入點。
設計可以引導大眾使用一種新的且更有效地發揮他們想法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因人而異。如竹擔子的再設計,可以考慮是否能夠結合人體工程學原理,為使用的過程中減少使用者的負擔,或者是以竹子為原料,發明創造一些能夠代替挑物工具等。我們可以看出,產品的再設計是可以對大眾起到一個消費引導的作用的。
2.3 文化引導
在傳統文化發展的今天,拯救和弘揚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本土文化的鞏固和發揚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當今國際文化相互交融的時代,談如何傳承文化顯得頗為費力。這事關于一個引導的問題,是產業發展的問題,更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問題。
竹是竹文化的最主要載體,是竹文化之源,必然成為傳遞、引導的媒介。
由于竹產品的運用領域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通過原先竹制產品的再設計,融入文化理念,成為與消費群眾貼心的文化引導媒介。這樣產品的消費行為就升華成了對大眾的一種文化引導,一種意識觀念的傳遞與精神塑造。
3 結語
基于益陽地區的竹業資源優勢,其開發意義深遠,而就目前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竹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空間巨大,距離形成規模化、成熟化的產業經濟運營還有一段較長的距離。但從客觀上說,益陽的竹資源在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其發展潛力巨大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基于竹產業開發的竹產品行業,一定程度上受其開發力度的制約,此外還有市場、經濟、傳播等方面的因素。但就目前產業情況來說,益陽的經濟生產總值將會隨著竹產業的進一步開發而增長,發展前景喜人。而當地的相關行業也會隨著竹產業的發展而興起。產品的再設計需要各方有志人士共同建設、引導和規劃。隨著竹產業與產品再設計力量的聯合發展,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將會進一步地發展、更新、與時俱進,向著更美好的未來進發。
參考文獻:
2006年安徽十強縣座次已排定(分別為寧國、鳳臺、肥西、繁昌、當涂、天長、蕪湖、無為、肥東和廣德),這次評選也采用了全國百強縣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因此,這十個走在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其反映出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是可以與全國百強縣作對比的。那么安徽哪個強縣能率先步入全國百強縣之列呢?
“十強縣”與新鄭市的差距
河南省新鄭市在2005年全國百強縣中名列第100位。根據是次評價結果,安徽十強縣綜合發展指數比新鄭市低21個百分點。其中,發展水平指數、發展活力指數和發展潛力指數分別低24.17個、15.03個和7.09個百分點。十強縣中,寧國的綜合發展指數與新鄭市的差距最小,為13.02個百分點,無為與新鄭市的差距最大,為27.46個百分點。其中,發展水平、發展活力和發展潛力三類指數中,寧國的發展活力指數比新鄭市高5.29個百分點,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兩類指數最高的寧國比新鄭市分別低17.15個和1.46個百分點。
發展水平指標比較。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差在經濟總量上。2006年,安徽十強縣縣均GDP不及新鄭市的一半,GDP總量最多的無為只及2005年新鄭市的64%;縣均地方財政收入相當于新鄭市的67%,最多的寧國只及2005年新鄭市的89.8%。由于安徽十強縣經濟總量偏小,導致經濟密度偏低。2006年,安徽十強縣經濟密度僅為新鄭市的23.2%,最高的鳳臺只相當于2005年新鄭市的40.6%。
二是差在經濟結構上。2006年,安徽十強縣非農產業比重比新鄭市低14.6個百分點,最高的繁昌比新鄭市還低5.1個百分點。
三是差在人均水平上。2006年,安徽十強縣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及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相當于新鄭市的41.1%、60.4%和81.2%,人均GDP最高的寧國僅相當于新鄭市的71%,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只有寧國和繁昌好于新鄭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當涂高于新鄭市。每萬人擁有社會福利院數床位數,安徽十強縣比新鄭市少4.9張,除寧國、鳳臺和繁昌3個縣(市)多于新鄭市外,其他縣(市)均少于新鄭市;每萬人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安徽十強縣比新鄭市少5.7張,只有寧國多于新鄭市;每萬人擁有醫院衛生院技術員數,安徽十強縣比新鄭市少8.1人,也只有寧國多于新鄭市。
發展活力指標比較。差距主要表現在:其一,發展速度慢。2006年,安徽十強縣地區生產總值指數和投資變動率比新鄭市分別低6.5個和56.2個百分點。
其二,經濟外向度低。2006年,安徽十強縣出口總額與GDP之比比新鄭市低1.1個百分點,除寧國、天長和廣德3個縣(市)高于新鄭市外,其他7個縣(市)均低于新鄭市。
其三,利用外資少。2006年,安徽十強縣實際利用外資額與GDP之比比新鄭市低2.7個百分點,除繁昌和蕪湖兩縣高于新鄭市外,其他8個縣均低于新鄭市。
其四,每百戶居民民用汽車擁有量少。2006年,安徽十強縣每百戶居民民用汽車擁有量比新鄭市少4.6輛,沒有一個縣(市)多于新鄭市。
其五,人均貸款額低。2006年,安徽十強縣人均貸款額相當于新鄭市2005年的86%。10個縣中除寧國、繁昌和天長高于新鄭市外,其他縣均低于新鄭市。
其六,投資水平低。2006年,安徽十強縣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相當于新鄭市2005年的85.4%。10個縣中鳳臺、肥西、天長、無為和肥東均少于新鄭市。
發展潛力指標比較。差距主要表現在:第一,人均常用耕地面積少。2006年,安徽十強縣人均耕地面積0.98畝,相當于新鄭市的93.3%,除鳳臺、天長和肥東多于新鄭市外,其他縣(市)均少于新鄭市。
第二,基礎設施落后。2006年,安徽十強縣公路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8公里,相當于新鄭市的63.9%,沒有一個縣超過新鄭市。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安徽十強縣比新鄭市低0.7個百分點,肥西、繁昌、當涂、天長和蕪湖等5縣均低于新鄭市。
第三,工業勞動生產率不高。2006年,安徽十強縣工業勞動生產率比新鄭市低15.1%,除肥西、鳳臺、肥東和廣德縣等4個縣高于新鄭市外,其他6個縣均低于新鄭市。
第四,科教事業滯后。從反映科教事業發展的四項指標看,2006年,安徽十強縣人均科教事業費支出相當于新鄭市的86.7%,只有寧國、繁昌和天長3個縣(市)高于新鄭市;每萬人中的中學生人數相當于新鄭市的63.7%,沒有一個縣(市)好于新鄭市;每個教師負擔學生數比新鄭市多0.4人,只有寧國、繁昌和廣德3個縣(市)少于新鄭市;每萬人擁有專利申請數僅相當于新鄭市的11.9%,最多的寧國市也不及新鄭市的一半。
第五,文化基礎條件較差。2006年,安徽十強縣人均圖書擁有量相當于新鄭市的61.1%,除寧國、繁昌和廣德3個縣(市)多于新鄭市外,其他縣(市)均少于新鄭市。
追趕之希望在哪里
從2005年全國百強縣評價測算出的綜合發展指數看,安徽十強縣的綜合發展指數均處于全國2070個縣的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寧國、鳳臺、繁昌、當涂、蕪湖和肥西等6個縣(市)的綜合發展指數排名在全國縣域500名左右,說明安徽十強縣沖擊全國百強有一定基礎。
首先,這些縣(市)發展潛力基礎條件較好。從2005年全國百強的評價結果看,安徽十強縣發展潛力指數與全國百強縣的差距相對較小,不超過10個百分點。其中,寧國和繁昌與全國百強縣的差距不到4個百分點,與新鄭市的差距不到2個百分點,說明安徽十強縣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這也是安徽十強縣沖擊全國百強縣的優勢條件。從影響發展潛力指數的12個具體指標看,安徽十強縣的地方財政收入相當于GDP比例、公路密度及人均常用耕地面積三個指標略高于全國百強縣;地方財政收入相當于GDP比例、耕地產出率、農業勞動生產率等指標明顯高于新鄭市。寧國、繁昌和天長的人均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接近全國百強縣水平,超過新鄭市;鳳臺、天長和肥東的人均常用耕地面積多于全國百強縣,也多于新鄭市;除寧國、繁昌和廣德公路密度低于全國百強縣外,其他7個縣(市)均高于全國百強縣;寧國、鳳臺、無為、肥東和廣德的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高于新鄭市。
其次,十強縣發展活力條件較優。2006年安徽十強縣的發展活力指數與全國百強縣的差距雖然較大,但要小于發展水平指數(比發展水平指數低5.2個百分點);與新鄭市相比,差距僅為15個百分點。
從影響發展活力的因素看,一是外資企業比重相對較高。2006年,安徽十強縣外資企業比重雖然低于2005年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但比新鄭市高12.9個百分點,肥西和肥東兩縣甚至比全國百強縣還要分別高27個和8.3個百分點。二是工業企業增長速度較快。2006年,安徽十強縣工業企業增長速度雖然低于全國百強縣,但比新鄭市高10.4個百分點,寧國、繁昌、當涂、蕪湖、無為和廣德等6個縣(市)的增長速度均在30%以上,遠高于新鄭市。工業企業的較快增長,將迅速壯大縣域工業經濟;而工業經濟的不斷壯大,將對整體縣域經濟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三是投資增長速度較快。2006年,安徽十強縣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比2005年全國百強縣高13.5個百分點,有7個縣(市)的增幅高于全國百強縣,寧國、繁昌、當涂、蕪湖和廣德等5個縣(市)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均高于新鄭市。投資的較快增長,為后續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原動力,并將以其乘數效應進一步拉動經濟增長。此外,安徽十強縣中部分縣利用外資形勢較好,繁昌和蕪湖利用外資與GDP之比已超過新鄭市,達到全國百強縣水平;經濟外向度較高,寧國、天長和廣德等3個縣(市)的出口總額與GDP之比均超過新鄭市,將更增添這些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
再次,十強縣發展水平提升空間較大。目前安徽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已成為制約沖擊百強縣的最大障礙。但是,從安徽十強縣未來發展前景看,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很大。
先來看寧國。該市工業發展基礎好,工業化率超過40%,已初步形成以水泥、橡膠零部件、電子電器等六大支柱產業,擁有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優質產品,如橡膠汽車密封件、耐磨材料、燈具電容器。較強的支柱產業,既有好企業,又有好產品作支撐,加之毗鄰發達地區,又有優先承接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明顯優勢,寧國經濟有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鳳臺是全國煤炭資源大縣,已探明儲量達百億噸,已投產煤礦原煤產量超過1500萬噸。隨著淮南三大基地的建設和境內丁集、顧橋、楊村煤礦的開工建設和達產,未來鳳臺的原煤產量有望突破5000萬噸。這在全國縣域是絕無僅有的。資源優勢,將助推鳳臺經濟高歌猛進。
肥西依托江淮和昌河汽車,正在致力于打造全國汽車制造及零部件加工業重要基地,規劃到2010年基地實現工業產值400億元,引進配套企業100家以上。目前,桃花工業園內江淮汽車60萬輛乘用車生產線正在加緊建設(轎車已下線,并將于下半年上市),已引進配套企業50余家。該縣與合肥高新區聯合開發的柏堰科技園已初見雛形,總投資10億元的格力空調生產基地即將建成投產。
繁昌的水泥年產量將在2008年突破2000萬噸,即將開建的臺灣寶成鞋業(總投資1.2億美元)、富鑫鋼鐵(總投資6億元)、三鹿乳品(總投資2.2億元)等大項目,籌建中的荻港新型建材工業園和船舶工業園等,都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新支撐點。另外,總投資233億元的核電項目落戶該縣,將更使其經濟發展如虎添翼。
當涂眾多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刃模具、機床、筑路工程機械配件享譽全國,并已形成了密集的產業集群;長江鋼鐵和蒙牛乳業等骨干企業已進入穩定發展成長期,在建的力通稀土鋼纜、山鷹紙箱、比倫生活用紙及中意合資發酵肉制品等兩億元以上項目,將對全縣經濟發展形成重要支撐;而正在籌建的大唐當涂電廠,總投資達120億元,將于2009年建成,又將助推全縣經濟躍上新臺階。
天長是東向發展前沿陣地,民營企業和外向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目前已形成了線纜、化工、電子等眾多的支柱產業,其中工程塑料、電視元件、柴油機缸蓋以其生產規模大、技術含量高、配套能力強,在全國同行業已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優勢產業的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有望使該市經濟快馬加鞭。
蕪湖縣作為蕪湖市支柱產業(汽車制造)的重要配套基地,已被批準為國家級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已形成較為緊密的產業鏈。截至2007年5月底,僅該縣工業園內就簽約企業近700家。不難想象,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將使該縣經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無為依托資源發展的羽毛羽絨加工、紡織服裝加工基礎雄厚,船舶制造開始形成氣候,聞名全國的高溝特種電纜產業群正方興未艾,即將開建的上海華誼集團投資超百億元的化工“航母”,又將構筑該縣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形成新的產業格局。
肥東作為全國糧油生產重點縣、全國農產品優質化工程十強縣、全國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縣,依托農業產業化開發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成效將逐步呈現;受合肥市區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已形成的家電、機械加工制造等支柱產業正步入快速成長期;正在建設中的化工工業園,將接納眾多大型化工企業整體搬遷。工農業并舉,又是著名的建筑之鄉,伴隨著合肥市區大建設大發展,必將贏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文/張志明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國內外關于小微企業發展潛力評價的研究現狀,構建了新疆小微企業發展潛力評估指標,通過層次分析法賦予指標權重,建立評價體系,最后采用新疆地區多個小微企業為指標體系驗證實例,對小微企業進行評價,對結果分析后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 小微企業;新疆;發展潛力;層次分析法
【作者簡介】張志明,新疆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戰略。
隨著新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小微企業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部分,它在提供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融資困難、人在匱乏等問題,使其在與中大型企業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對其持續發展能力提出嚴峻挑戰。因此,新疆小微企業必須從實際出發,科學分析自身競爭優勢,不斷發掘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使其能持續發展下去。新疆小微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持續發展下去,就必須清晰認識自身的發展潛力,因此,對小微企業發展潛力進行科學的評估顯得非常重要。
一、小微企業發展潛力評價發展現狀
通過對小微企業的發展潛力進行評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發展能力,改善經營狀況,進而促進企業的良好發展。特別是對于處在轉型期的新疆小微企業來說,更需要對其發展潛力進行評估,以提高企業競爭力。近年來,國內外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并且提出了多種評估體系。國外對企業發展潛力評估的研究主要是從風險投資項目的角度進行。學者Welle 構建了包括管理水平、產品技術、市場因素、變現能力等5個一級指標,管理層承諾、產品、市場等多個二級指標的評估體系。他認為技術與產品因素是反映企業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國內的學者更多注重對小微企業自身發展的分析,孫衛東等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從市場反應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營銷能力和企業文化5個方面構建中小企業發展潛力的評價模型。朱勇萍指出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創新潛力是其能否發展的關鍵因素,他從創新投入、創新研發、創新生產實施、創新市場化和創新盈利5個方面著手,采用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建立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劉志國在分析企業發展潛力關鍵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從外部環境、企業資源實力、企業經營能力和企業文化素質4個方面構建企業發展潛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綜上所述,目前研究小微企業發展潛力的文獻比較少,雖然已經有一些評價指標和方法,但未能全面評價小微企業的發展潛力,究其原因,是因為發展潛力是一個模糊性的概念,影響小微企業的發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本文將運用層次分析法來評估小微企業的發展潛力,并試圖對該問題做進一步探討。近幾年新疆的經濟發展迅速,小微企業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評價小微企業發展潛力,不斷提高小微企業競爭力,促進小微企業的又好又快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
二、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se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法) 是由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教授、運籌學家ToLoSaaty 在20 世紀70 年代初提出的。
AHP 法是一種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方法,是針對多層次、多目標規劃復雜決策問題的有效決策方法。AHP 法的基本原理是將復雜問題系統化、概念化,通過對其多個因素分析,理清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建立有序的層次結構模型;請相關專家對同一層次的各因素進行較為客觀的判斷,給出定量表示,建立判斷矩陣,計算出每個層次所有因素的相對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再加以排序;然后歸結為最底層相對于最高層的權重或者優劣次序。這種方法在很多領域已得到廣泛的應用,如社會學、經濟數學等。
三、新疆小微企業發展潛力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 新疆小微企業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通過科學合理地構建新疆小微企業發展潛力的評估指標體系,并通過該體系對小微企業進行評價,不僅能對新疆小微企業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更能認清自身發展的不足,并加以改進,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因此,本文將按照以下原則進行發展潛力指標的選取。
1.科學性原則。發展潛力的指標體系構建必須在符合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新疆經濟、文化等區位特色,并且選取的數學統計方法已比較完善,以此確保指標體系的科學性。
2.系統性原則。將企業看作一個完整的系統,各個分指標分別代表子系統,不僅可以避免指標選取的重復性,也可以避免指標的遺漏。因而,指標選取完整合理。
3.代表性原則。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種種困難與挑戰,特別是新疆小微企業的發展,面臨更多的內部和外部的影響因素,指標數量繁多。因此,本文的指標選取將遵循代表性原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發展潛力指標。
4.全面性原則。通過對小微企業內部和外部進行綜合分析,特別是小微企業所處的經濟、政策環境的分析,使發展潛力的指標描述盡可能地全面。這樣不僅能反映企業的當前情況,而且更好地反映小微企業發展潛力。
(二) 新疆小微企業發展潛力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通過對小微企業的影響因素分析,并依據上述原則,結合眾多新疆小微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綜合顧朝兵和孫衛東等人的研究成果,我們建立了評估小微企業發展潛力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分為三層: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其中競爭能力為總目標,設計了5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
1.評價管理能力(B1) 的指標。管理能力是指對企業的人力和物力的合理配置能力以及對企業未來發展的規劃能力,對小微企業發展能力至關重要。小微企業要想持續發展,其管理模式必須是有競爭力的、獨有的。只有這樣,小微企業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爭取到更大發展空間。我們設置了戰略規劃能力(C11)、組織協調能力(C12)、抓住機遇能力(C13)、獲取資源能力(C14) 來評價管理能力。
2.評價營銷能力(B2) 的指標。營銷能力是小微企業運用特有營銷技能將企業產品轉化為利潤的能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保障,是小微企業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的基礎。營銷人員比重(C21)、新產品推廣能力(C22)、細分市場能力(C23) 這3個指標可以用來評估小微企業的營銷能力。
3.評價財務發展能力(B3) 的指標。企業的發展狀況首先體現在財務上,因此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評價更能體現企業當前的發展狀況以及對企業未來的預測。總資產平均增長率(C31)、凈資產平均增長率(C32)、新產品平均貢獻率(C33) 這3個指標可用來評價財務發展能力。
4.評價環境支持能力(B4) 的指標。小微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它所處的環境,因此環境支持能力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小微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對未來環境的預期,將關系到小微企業的未來發展。政府支持力度(C41)、企業融資環境(C42)、市場成長空間(C43) 這3個指標可用來評價環境支持能力。
5.評價企業文化發展(B5) 的指標。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不竭動力,有活力和凝聚力的企業文化有助于小微企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保持持續競爭力。員工的團隊意識(C51)、員工精神面貌(C52) 這2個指標可用來評價企業文化發展。
四、評價小微企業的發展潛力的各層級權系數
(一) 構造判斷矩陣并賦值
為準確判斷小微企業發展潛力評估中的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運用專家意見法,采用1~9標度的層次分析法, 構造判斷矩陣。設P={P1,P2,…,Pn}為評價指標集,T為評價目標,在矩陣A中,元素兩兩比較其重要程度(見表2)。
采用1~9標度,其含義如下。
根據專家意見統計結果構造6 個判斷矩陣A-B, B1-C1j, B2-C2j, B3-C3j, B4-C4j,B5-C5j, 并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和λ max值。矩陣A-B 中B1~B5 的權重值依次為0.24, 0.17,0.11,0.43,0.05, λ max值為5.04;矩陣B1-C1j中C11~C14 的權重值依次為0.47, 0.07, 0.15,0.31, λ max 值為4.20;矩陣B2~C2j 中的權重依次為0.47, 0.23, 0.30, λ max 值為4.10, 矩陣B3~C3j 中各指標的權重依次為0.09, 0.50,0.41, λ max 值為4.02;B4~C4j 中各指標權重依次為0.28,0.49,0.23, λ max值為4.07;B5~C5j中各指標權重依次為0.49, 0.51, λ max 值為4.15。
(二)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由于在構造判斷矩陣時依據專家意見,所以判斷矩陣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λ max是矩陣的最大特征值,C.I.試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R.I.是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C.R.是判斷一致性比率,是C.I.與R.I.之比。由表3 得出, 所有矩陣C.R.值均小于0.10,則可以認為這6個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三) 層次的總排序和一致性檢驗
從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各指標對于總目標的權重值, 企業融資環境(C42) 占的權重值最高,其次是政府支持力度(C41) 和戰略規劃能力(C11),前三者所占的權重之和為33.5%,剩余指標所占權重和為66.5%,這些數據可以很好地反映新疆小微企業發展潛力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對層次總排序的一致性檢驗。
C.R.=0.045<0.1
通過對層次總排序進行一致性檢驗,結果是合理的,可以用于實際評價。
(四) 指標體系信度和效度檢驗
本文采用spss20統計分析軟件對搜集的數據進行處理。本次發放問卷共50 份,收回問卷44份,有效問卷40份,有效率到80%。對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本文采用Cronbach系數檢驗問卷的內在一致性,通過Spss的計算,本問卷的17項指標信度系數為Cronbach Alpha=0.815>0.8,說明問卷的內在一致性符合相關統計要求。
效度分析,本文用Spss對評價指標進行相關性檢驗,通過計算得到相關系數矩陣,各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較高,表明指標呈較強線性關系,因此,效度分析結果可以接受。
五、實證分析
為驗證本文的評價體系的實用性,選取烏魯木齊市的5家小微企業,通過向這些小微企業發放問卷,獲得各評估指標的數據,經過計算獲得評價結果。5家小微企業的得分如表5。
由表5可知,2號小微企業的得分最高,4號小微企業得分最低,相差達20多分。在評價中,C41 和C42 兩指標得分最高,因此,在小微企業發展潛力中,政府政策支持和金融環境兩個因素是制約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管理能力指標,對小微企業的發展潛力起比較重要的作用。
六、對策與建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構建新疆小微企業的發展潛力評估體系,并通過層次分析法對每個指標的權重進行賦值,最后,通過對5家新疆小微企業問卷調查,利用該體系計算小微企業的發展情況,并對小微企業發展潛力進行分析后提出建議。
(一) 小微企業通過企業內部的轉變提升企業競爭力
1.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由于小微企業本身職員較少,所以小微企業管理層大多身兼數職,并不是專業管理人員,因此,管理人員需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對企業資源配置、戰略規劃進行高效管理。
2.提高營銷能力。營銷在企業中地位比較重要,因此,小微企業可以通過增加銷售人員數量、進行市場細分等方式提高小微企業自身的營銷能力。
(二) 政府和金融機構采取措施促進小微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政府通過制定一些列有助于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不斷營造公平競爭健康發展的環境,通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推動小微企業的發展;金融機構完善服務體系,給予小微企業適當優惠政策,簡化信貸流程,方便小微企業融資。
參考文獻
[1]Priskin,J..Assessment of nature resources for naturebased tourism:The case of the central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J].TourismManagement.2001,(22).
[2]劉志國.企業發展潛力指標評價體系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4,(10).
[3]顧朝兵,張正亞.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潛力評價指標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3,(6).
[4]霍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評價方法研究——以東北三省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12,(2).
[5]夏蕓.民營科技型企業發展潛力的綜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5,(5).
[6]馮學鋼,王瓊英.中國旅游產業潛力評估模型及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9,(8).
關鍵詞:會展旅游;層次分析;發展潛力
隨著上世紀70年代末國門的開放,我國參與國際、國內會展旅游活動的次數逐漸增加,會展旅游逐漸成為國內各大城市和地區的新寵,很多城市開始紛紛大力組織發展會展旅游,并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中心的會展旅游經濟圈。但是由于國內會展旅游業起步比較晚,發展基礎比較薄弱,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挖掘其發展潛力并可持續發展成為很多城市和地區關注的問題。本文借助層次分析方法對其發展潛力進行評價。
一、會展旅游發展潛力簡介
所謂城市會展旅游發展潛力,是指一個城市在發展會展旅游的過程中,利用其自身資源及其優化組合,推動自身會展旅游發展的能力。也就是從影響會展旅游的各個因素入手,評價影響城市會展旅游發展能力的各因素的強弱,分析評價城市會展旅游的發展能力。
發展潛力的評價與測量,主要采用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HP)最初用于服務領域,是美國運籌學家沙旦(T.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AHP是將決策者的定性判斷和定量計算有效結合起來,它采用數學方法將哲學上的分解與綜合思維過程進行了描述,建立了決策過程的數學模型,是解決多目標,不確定性決策的一種有效的決策和評價工具,是一種實用的決策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將一個復雜問題分解成若干層次和若干因素,通過比較因素的重要程度構造判斷矩陣,利用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值和它所對應的特征向量,確定下層元素對上層元素的貢獻程度,從上到下逐層計算,最后得到基本元素對總體目標的重要排序結果。運用AHP的一般步驟如
圖1-1層次分析法的實施步驟
二、廊坊市會展旅游發展潛力評價體系的構建
1.確定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的選取對于評價結果有著極大的影響,需要謹慎。但實際應用過程中,具體指標的選取過程存在著一定的主觀性,用不準確的指標體系來評價系統必然導致評價結果的偏離。在確定會展旅游發展潛力評價體系指標的時候,應遵循目的性、全面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原則,從復雜的關系中找出起主導作用的因子。
關于會展旅游發展潛力的評價指標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本文在分析會展旅游發展潛力影響因素及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了一套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1所示)。
該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目標層,以會展旅游發展潛力作為定量評價的目標;第二層是準則層,以經濟因素、基礎設施、區位因素作為影響會展旅游發展潛力的因素;第三層是因子層,是準則層指標的更進一步分解和具體化。
2.建立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的確定是AHP分析法的核心問題。判斷矩陣表示的是針對上一層次中某一元素而言評價層中各元素的相對重要性,其基本形式為:
對于任何判斷矩陣來說,都應滿足以下條件:Xii=1且Xij=1/Xij。Xij表示對于Ak而言的元素Xi和Xj相比,Xi重要性的判斷值。本文中的判斷矩陣是請有關專家給出的。例如,會展旅游發展潛力(A)準則層(B)的判斷矩陣為:
同理,我們可以建立因子層的判斷矩陣。
3.計算判斷矩陣的權重
判斷矩陣的權重指的是該指標占上級指標的權重。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ai就是所求權重,i=1,2,…n
經過計算,現求得準則層(B)的權重分別為:b1=0.637,b2=0.258,b3=0.105;
同理可得因子層(C)的權重分別為c1=0.376,c2=0.412,c3=0.212,c4=0.679,c5=0.321,c6=0.408,c7=0.315,c8=0.277。
4.一致性檢驗
一致性檢驗是AHP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步驟,在構造判斷矩陣時,雖然沒有要求所有的判斷達到完全一致性,但是要求判斷具有大體的一致性。因此,在出權重系數之后,還要進行一致性檢驗,這是保證結論可靠性的必要條件。一致性檢驗的公式是:
公式中,CR是相對一致性檢驗指標,當CR≤0.1是,我們就認為判斷矩陣是基本合理的,否則就要對判斷矩陣進行調整;RI是平均隨即一致性指標,通過工具書的查詢能夠得到;CI為一致性檢驗指標,其計算公式是:
其中,n是判斷矩陣的階數,λmax是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其計算公式為:
公式中,A為判斷矩陣,a為判斷矩陣A所對應的各因素的權重向量。
經計算可得準則層的λmax=2.929,CI=0.036,查表得3階RI為0.52,因此,CR=0.069≤0.1,可以認為判斷矩陣基本合理。
同理可對因子層進行一致性檢驗,經檢驗得知因子層的判斷矩陣也都基本合理,可以使用。
5.指標量化
指標量化是指將所有影響因子都賦予一定的量化數字,但這些影響因子有些可以從相應的統計資料中查找,具有確定的數據,有些則沒缺確定的數值。對于能具有確定數據的那些指標可以通過功效系數法來進行確定,那些沒有確定數據可以參考的指標則可以通過德爾菲法進行確定。
功效系數法是根據多目標規劃的原理,對每一個評估指標分別確定滿意值和不允許值,然后以不允許值作為下限,計算各指標現實滿意度的程度,并轉化為相應的評估分數。各項指標的滿意值和不允許值一般是行業中最優值和最差值,也正因為這樣,功效系數法的一個最大優點就是能夠反映企業某一時點在行業中的地位。本文將具有直接參考數據的量化指標進行轉化,其公式為:
Si=(Zi-Zib)(Ziy-Zib)*40+60
式中,Zi是指標的實際值;
Zib是指標不允許值;
Ziy是指標最優值。
按照功效系數法計算出來的分值范圍在60-100之間,為了和后面的取值范圍相統一,將計算結果縮小10倍,變為6-10之間。
本文涉及的指標當中,適合采用功效方法進行量化的分別是C1、C2、C3和C4,在查閱相關統計資料和文獻的基礎上,經計算可確定各指標的取值(表2)。
表2 功效法確定可量化指標的數值
德爾菲法又稱專家意見征詢法。它采用一套系統的程序,采用匿名和反復函詢的方式進行。擬定調查提綱,并提供背景資料,經過幾輪的征詢和反饋,使不同意見漸趨一致,最后匯總,用簡單的統計方法進行收斂,從而得出統一的預測結果。德爾菲法主要對評價因子中那些難以找到數據支撐的指標進行量化。
本文中評價因子C5、C6、C7和C8在實際中都很難找到數據支撐,因此采用了德爾菲法對他們進行評分,以得到量化結果(表3):
表3 德爾菲法確定的不可量化指標的數值
根據確定的權重和進行量化后的指標數值,首先計算準則層的分值Bi:
經計算得出:B1=8.17,B2=8.52,B3=8.93。
然后,計算廊坊市會展旅游的發展潛力(A):
三、廊坊會展旅游發展潛力綜合評價
經過計算A=8.34,即廊坊市會展旅游發展潛力為8.34,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優勢。通過以上的分析,廊坊會展旅游在今后工作當中,應加大經濟發展、加快基礎設施、利用區位優勢、重視文化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增強其發展能力,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馬勇.會展旅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2] 吳秉堅.模糊數學及其經濟分析[M].中國標準出版社,1994.
[3] 毛小崗.武漢會展旅游發展研究[D].武漢大學,2004.
關鍵詞:保護;發展;城鎮規劃;思路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生態環境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促進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實現城鎮、產業、生態及文化在空間上的協調布局,有待我們在進一步發展中研究和創新。
1 現狀概況
某縣縣域總面積約1761.5平方公里,擁有36個鄉鎮,49萬人口。由于區位偏遠、自然條件制約,某是一個土地匱乏、城鎮分散、人口稀少、經濟欠發達的典型多山地區城鎮。
2 規劃思路與方法創新
基于某優越的自然生態資源和風景旅游資源,以及自身較低的發展水平和眾多發展條件的制約,規劃提出“生態優先、城鄉統籌、交通引導、軸群發展、山地特色”的新思路。
2.1 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強調區域劃分與規劃控制
某縣屬于生態區,縣域有四大水系流域,占縣域總面積的89%。位于西北部的水系占縣域面積的49%,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飲用水源區。基于某縣的生態優勢和保護要求,規劃強調縣域內的整體規劃,以此一級區域為單元對地域空間進行分區控制,重點強調以生態及水源保護為主的“西北生態保育區”和以產業及旅游開發為主的“東南經濟發展區”的協調與控制。針對此區域的資源和特色不同,提出相應的控制要求,并加強此區域間的協作分工。西北生態保育區應嚴格控制飲用水源區內的城鎮規模,偏遠與不具發展潛力的小型鄉鎮建議拆遷合并,重點發展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第二產業集中布置在東南經濟發展區的產業基地內,與西北生態保育區通過自然山體形成有效分離,實現生態保護和城鎮發展協調共生。
根據現狀建設情況及城鄉發展對地域生態環境的影響,按不同地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對此區域進一步細分,建立包括規劃管制、區域與通道管制、項目選址管制的網絡化空間管制分區體系,構筑安全友好的生態網絡系統。
2.2 以生態承載能力為條件,合理確定城鄉發展規模
通過生態容量法、生態足跡等方法科學測定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合理確定縣域人口、城鄉發展的規模容量,由單純滿足建設規模需求轉變為生態容量和規模需求的雙向協調,保障城市穩定、持續發展。縣域人口由45萬增長到規劃期末49萬人,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由29.6平方公里增加到規劃期末的31.4平方公里。規劃為了避免遍地開花的發展方式,保護縣域整體生態環境,提出“小縣大城關”發展戰略,將有限的資金和土地指標投放到中心城區,吸引各種要素向土地資源較為豐富的中心集聚,規劃城鎮人口為12萬人,約占縣域人口的1/3,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為11.85平方公里。同時,在交通區位和用地條件良好的地區培育此中心城市,積極打造旅游服務中心。嚴格控制西北生態保育區內的城鄉人口和建設用地規模,對生態環境保護造成較大影響、偏遠與不具發展潛力的小型村鎮建議拆遷合并。
2.3 以生態功能區劃為指導,形成“軸群式”城鎮空間布局
從協調區域發展角度提出了多種發展模式,充分考慮新省道、省道及高速公路某支線等發展廊道的軸向聯系和中心集聚功能,通過方案比選和優化,以“軸群式”的布局模式,規劃形成“一主一次,兩軸四片”的縣域城鎮空間結構。規劃以城市為核心,以城鎮為次中心,以省道構成的交通走廊為發展主軸、高速公路某支線交通廊道為發展次軸聯系西部、北部、南部和東部四大片區的城鎮組群。中心城市為主的西部片區以綜合功能為主;組合城鎮為次中心的東部片區,發展旅游服務中心,以旅游度假功能為主。
各城鎮組群內部以公共服務設施為半徑,提倡城鄉基礎設施共享,形成半小時交通圈,體現“點—線—面”有機集中的發展思路。
2.4 以資源稟賦為前提,實行差異化產業發展策略
結合某縣域資源稟賦,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規劃提出“旅游主業化、工業集聚化、農業生態化”的差異化產業發展策略。
首先,規劃突出旅游資源優勢,樹立旅游精品名牌,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重點,加快旅游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延伸旅游半徑,快速提升某縣生態旅游業形象和影響力,成為更大范圍旅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旅游先導作用,帶動配套產業發展,使其成為主導產業。
其次,發揮省道改造帶來的區位優勢,在對縣域環境影響較小的東南經濟發展區著重建設產業基地,把沿省道產業帶培育成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動力,推動農村產業化進程。
最后,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沿省道形成茶葉種植基地、經濟林果基地、蔬菜種植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畜禽養殖基地為主的特色生態產業基地,促進傳統農業向綠色經濟農業、生態效益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現代精品農業等現代農業轉型,結合歷史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規劃鄉村發展民俗文化型、鄉村度假型、農園觀光型的農家樂休閑產業。
2.5 與山區地形相結合,統籌城鄉基礎設施規劃
受地形條件影響,某對外沒有高等級公路,縣域內部缺乏快速聯系通道,道路等級低。規劃結合山區地形形成高速公路、干線公路網和鄉村公路網三個層次的“一高三縱三橫多連”的等級公路網框架體系。全力推進高速公路某支線的建設,構筑對外快速交通走廊。以新省道及省道為主骨架,多條樹枝狀城鎮道路連接線快速、便捷地連接各鄉鎮,強化公共交通優先,構建一體化城鄉道路網,減少交通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2.6 注重歷史文化保護,突出山地城市特色
某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豐富,為了更好地保護自然生態及人文環境,規劃強化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大文物保護力度。依據山地城市的自然特征,避免“攤大餅”式的過度集中連片布局,破壞山城特色,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規劃選擇山地生態城市的建設模式,各城鎮結合地形條件在空間布局上采取分片式、帶狀式或組團式的分散布局形態。規劃在城鎮風貌、街道空間、建筑高度、傳統材料和建筑形式等方面進行規劃引導控制,形成城鎮、建筑、地景三位一體的山地特色城鎮形態。
3 結語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對于生態環境優越地區,更要協調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充分發揮生態資源的后發優勢,促進經濟與生態的良性互動發展,堅持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發展老路,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
參考文獻:
[1]萊斯特 R 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M]. 林
自新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我國西北五省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總面積約為297萬km2,占全國總面積的30.94%。西北五省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和半干旱氣候(陜西南部和關中平原除外),年降水量40)600mm。西北五省區是我國沙漠和戈壁的集中省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但它們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區域內石油及煤炭資源極其豐富,是依靠能源發展的地區。2011年,西北五省區能源消耗分別為9761萬t標準煤、6496萬t標準煤、3189萬t標準煤、4316萬標準煤、9927萬t標準煤,能源消費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4.6%、14.2%、19.9%、18.7%及13.7%,增長速度較快。同時,西北五省區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上處于落后水平,產業結構不完善,能源結構不合理,仍以高排放的傳統能源為主,使西北五省區迫切需要走低碳經濟之路。
2指標體系構建及數據來源
低碳經濟是以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為原則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通過更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達到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生活。為了評價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本文在借鑒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西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了由低碳經濟發展基礎、低碳排放、低碳產業、低碳消費和低碳資源5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構成的評價體系。
3結果與分析
我國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陜西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地較高,寧夏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最低,青海、甘肅、新疆處于中間位置。形成此格局的主要原因是:¹西北五省區能源結構不合理,煤炭能源消費仍然占據很大比重,使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碳排放強度高,碳排放壓力過大。º西北五省區大多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工業所占比重較大,且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品的需求量大,導致碳排放量大。»西北五省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水資源失調、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程度加劇,生態環境惡化,使社會發展成本增加,限制了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¼西北五省區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對低碳經濟認識不夠,使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2007)2011年,我國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逐年提高,陜西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由0.6125提高到0.7359,年平均增長率為3.09%;甘肅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由0.3977提高到0.4225,年平均增長率為1.37%;青海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由0.5426提高到0.6307,年平均增長率為1.95%;寧夏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由0.2467提高到0.2723,年平均增長率為0.64%;新疆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由0.2633提高到0.3197,年平均增長率為1.41%。這說明我國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在提高,但各省低碳發展速度存在差異,陜西省低碳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寧夏低碳經濟發展速度最慢。從權重來看,5個一級指標的權重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4.82%、23.85%、15.43%、24.58%和21.32%。權重越大,表示對評價結果影響越大,因此低碳消費和低碳產業兩個一級指標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起主導作用。碳排放可反映出區域的碳排放情況,直接反映出低碳經濟發展程度。在低碳排放方面,得分較高的是青海、陜西和甘肅,說明這3個省份的節能減排做得較好;得分較低是寧夏和青海,說明這兩個省區的能源利用率較低。低碳產業發展程度決定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在低碳產業方面,除陜西得分為0.1688以外,其余四省的低碳產業發展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得分僅僅為全國的平均水平得分的1/7)1/2。一個地區經濟社會資源基礎從一定程度決定其區域發展程度和方向,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和城市化水平能直接反應出區域社會經濟資源基礎條件。新疆和陜西的低碳經濟發展基礎較好,得分分別為0.1470和0.0971;甘肅得分最低,為0.0592,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2。在低碳消費方面,陜西和甘肅得分較高,分別為0.1283和0.0787;青海得分最低,僅為0.0242,說明其能源消費效率低,產業結構不完善。在低碳資源方面,西北五省區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森林覆蓋率低,使其碳吸收能力弱。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主要是: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均總體較低,仍然處于高碳發展階段。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為陜西,其次為青海,寧夏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最低。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逐年提高。2007)2011年,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各省低碳發展速度存在差異。陜西的低碳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長率為3.09%,寧夏低碳經濟發展速度最慢,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64%。低碳經濟發展難度較大。西北五省區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大,高耗能行業所占比重較大;且西北五省區多為能源大省,長期以來對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賴性強,已處于/碳鎖定0模式。這種模式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使西北地區低碳經濟發展難度增大。低碳經濟發展潛力大。國家對西北地區的支持力度較大,特別是/西部大開發0和/新絲綢之路0的提出,為西北五省區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戰略機遇;國家在西部實施生態和經濟和諧發展戰略,為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政策保障。西北地區新能源發展較快,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的潛力很大、發展速度較快,為低碳經濟發展奠定了明顯優勢;陜西是我國著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高等人才眾多,為西北地區發展高科技產業、發展低碳經濟模式奠定了人才優勢。因此,西北五省區低碳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4.2建議
1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
新變量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并無相關性,并且在一般情況下,這些新變量可以包含n個原始變量的80%以上的信息。如果定義X1,X2,…,Xn為原變量指標,F1,F2,…,Fm(m≤n)為新的綜合變量指標,那么要求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Fi與Fj(i≠j;i,j=1,2,…,m)相互無關。(2)F1是X1,X2,…,Xn的一切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F2是與F1不相關的X1,X2,…,Xn的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Fm是與F1,F2,…,Fm-1都不相關的X1,X2,…,Xn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則新變量F1,F2,…,Fm分別稱為原變量X1,X2,…,Xn的第一,第二,……第m主成分[2]。
2主成分分析法的應用
利用Spss軟件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因為所選取的11個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利用降維的思想來減少變量的個數,從而能更好的對各個沿海省市經濟發展綜合實力進行分析和評價。
2.1數據處理
在軟件處理過程中,設定選擇的標準是各成分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數據處理結束后,即經過主成分分析后,所得到的新變量,是由原來的11個指標經過整合后得到的更具綜合性的評價指標。這些互不相關的新變量,成為我們進行綜合分析的重點。在將2011年10個主要沿海省市在11個指標上的相關數據輸入并分析后,得到的數據處理結果如圖1和表1所示:從表1中,根據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遴選后,得到了3個新型變量,這3個主成分的累計解釋方差達到總方差的91.772%。主成分分析法原理中,說明了在一般情況下,要求累計解釋的方差應該在80%以上。通過比較,可知這次數據處理選擇的標準是合理的,因此,可繼續進行下一步分析。表2所示的是原有的11個指標在三個主成分上各自所占的比重。
2.2數據分析
從表1中得出的3個主成分,總的累計貢獻率為91.772%,這表示三個主成分在91.772%的程度上反映了沿海省市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另外,3個主成分各自的貢獻率為48.226%,32.571%和10.975%。第一主成分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每十萬人口高等學校平均在校人數、技術市場成交額等指標上負載較大,可以說主成分1可以概括為經濟發展水平與發展潛力。另外,第一主成分的權重最大,接近50%,對總體評價占據一半的分量,是最重要的評價指標。通過更具體的分析,包括在第一主成分內的所有指標中,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系數最大,揭示出推動城鄉建設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同時,對于農村的建設更是重中之重,這一點符合我國目前的發展政策,加強農村經濟發展,縮小貧困差距。對于第二主成分,比重較大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客運量、郵電業務總量等指標,其次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綜合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某地區的消費水平、各種資源流動的活力,所以主成分2可以概括為經濟發展活力因子。其中,4個指標中,客運量所占比重最大,達到94.6%,這表明當一個地區的客運量較大時,也意味著該地區與外界在政治、文化、經濟、旅游、教育等各方面的互動會更為頻繁,帶動了自身與外界的交流,增強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對于第三主成分,以外商投資進出口總額占GDP總重指標比重最大。因此,為了便于敘述,稱主成分3是外商投資進出口比重因子。本文所研究的對象是沿海省市的經濟發展,其中大部分都是我國在改革初期最先對外開放的地區,最先對外招商引資的地區,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這一指標因素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沿海省市的經濟騰飛,也使這些沿海省市成為我國經濟、文化、旅游等方面最為繁榮集中的地區。
3結論
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得到評價我國沿海省市經濟發展綜合實力的指標可概括為以下3個:經濟發展水平與發展潛力、經濟發展活力和外商投資進出口比重,并且每種成分所包含的的變量都是正相關的,因此在評價沿海省市經濟發展綜合實力時,可以僅抽取每一個主成分中的某一個指標,所得到的結論近似程度將達到90%以上,可以大大減少統計時間與精力,降低成本。另外,如果每個沿海省市想通過相互比較來找出自身與其他地區在3個主成分方面的差距,可進一步通過因子分析,得到各因子得分以及綜合得分,從而找出自身不足之處,加以彌補與發展。
作者:劉歌 單位:東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