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17:06: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評價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大數據;統計學;數據分析;抽樣理論;理論
重構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當代獲取和儲存數據信息的能力不斷增強而成本不斷下降,這為大數據的應用提供了必要的技術環境和可能.應用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愈來愈明顯,它的應用能夠幫助人類獲取真正有價值的數據信息.近年來,專家學者有關大數據技術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很多領域也都受到了大數據分析的影響.這個時代將大數據稱為未來的石油,它必將對這個時代和未來的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意義和影響.目前對于大數據概念,主要是從數據來源和數據的處理工具與處理難度方面考慮,但國內外專家學者各有各的觀點,并沒有給出一致的精確定義.麥肯錫全球數據分析研究所指出大數據是數據集的大小超越了典型數據庫工具集合、存儲、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集,大數據被Gartner定義為極端信息管理和處理一個或多個維度的傳統信息技術問題[23].目前得到專家們認可的一種觀點,即:“超大規模”是GB級數據,“海量”是TB級數據,而“大數據”是PB及其以上級別數據[2].
一些研究學者把大數據特征進行概括,稱其具有數據規模巨大、類型多樣、可利用價值密度低和處理速度快等特征,同時特別強調大數據區別于其他概念的最重要特征是快速動態變化的數據和形成流式數據.大數據技術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是數據存儲、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數據顯示和數據安全等.大數據的數據量大、多樣性、復雜性及實時性等特點,使得數據存儲環境有了很大變化[45],而大部分傳統的統計方法只適合分析單個計算機存儲的數據,這些問題無疑增加了數據處理和整合的困難.數據分析是大數據處理的核心過程,同時它也給傳統統計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6].產生大數據的數據源通常情況下具有高速度性和實時性,所以要求數據處理和分析系統也要有快速度和實時性特點,而傳統統計分析方法通常不具備快速和實時等特點.基于大數據的特點,傳統的數據統計理論已經不能適應大數據分析與研究的范疇,傳統統計學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然而為了適應大數據這一新的研究對象,傳統統計學必須進行改進,以繼續和更好的服務于人類.目前國內外將大數據和統計學相結合的研究文獻并不多.本文對大數據時代這一特定環境背景,統計學的抽樣理論和總體理論的存在價值、統計方法的重構及統計結果的評價標準的重建等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
1傳統意義下的統計學
廣泛的統計學包括三個類型的統計方法:①處理大量隨機現象的統計方法,比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方法.②處理非隨機非概率的描述統計方法,如指數編制、社會調查等方法.③處理和特定學科相關聯的特殊方法,如經濟統計方法、環境科學統計方法等[7].受收集、處理數據的工具和能力的限制,人們幾乎不可能收集到全部的數據信息,因此傳統的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基本上都是在樣本上進行的.或者即使能夠得到所有數據,但從實際角度出發,因所需成本過大,也會放棄搜集全部數據.然而,選擇最佳的抽樣方法和統計分析方法,也只能最大程度還原總體一個特定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特征.事實上我們所察覺到的數據特征也只是總體大量特征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其他特征尚待發掘.總之,傳統統計學是建立在抽樣理論基礎上,以點帶面的統計分析方法,強調因果關系的統計分析結果,推斷所測對象的總體本質的一門科學,是通過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數據從而探索數據內部存在規律的一門科學.
2統計學是大數據分析的核心
數的產生基于三個要素,分別是數、量和計量單位.在用數來表示事物的特征并采用了科學的計量單位后,就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數據,即有根據的數.科學數據是基于科學設計,通過使用觀察和測量獲得的數據,認知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規律,或者用來檢驗已經存在的理論假設,由此得到了具有實際意義和理論意義的數據.從數據中獲得科學數據的理論,即統計學理論.科學數據是通過統計學理論獲得的,而統計學理論是為獲得科學數據而產生的一門科學.若說數據是傳達事物特征的精確語言,進行科學研究的必備條件,認知世界的重要工具,那么大數據分析就是讓數據最大限度地發揮功能,充分表達并有效滿足不同需求的基本要求.基于統計學的發展史及在數據分析中的作用,完成將數據轉化為知識、挖掘數據內在規律、通過數據發現并解決實際問題、預測可能發生的結果等是研究大數據的任務,而這必然離不開統計學.以大數據為研究對象,通過數據挖掘、提取、分析等手段探索現象內在本質的數據科學必須在繼承或改進統計學理論的基礎上產生.
統計數據的發展變化經歷了一系列過程,從只能收集到少量的數據到盡量多地收集數據,到科學利用樣本數據,再到綜合利用各類數據,以至于發展到今天的選擇使用大數據的過程.而統計分析為了適應數據可觀察集的不斷增大,也經歷了相應的各個不同階段,產生了統計分組法、大量觀察法、歸納推斷法、綜合指標法、模型方程法和數據挖掘法等分析方法,并且借助計算機以及其他軟件的程度也越來越深.300多年來,隨著數據量以指數速度的不斷增長,統計學圍繞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數據而展開,合理構建了應用方法體系,幫助各個學科解決了許多復雜問題.現在進入了大數據時代,統計學依舊是數據分析的靈魂,大數據分析是數據科學賦予統計學的新任務.對于統計學而言,來自新時代的數據科學挑戰有可能促使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術產生,這一挑戰也意味著對于統計學理論將面臨巨大的機遇.
3統計學在大數據時代下必須改革
傳統統計學是通過對總體進行抽樣來搜索數據,對樣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描述等,從而推斷所測對象的總體本質,甚至預測總體未來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從研究對象到統計結果的評判標準都是離不開樣本的抽取,完全不能適應大數據的4V特點,所以統計學為適應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必須進行改革.從學科發展角度出發,大數據對海量數據進行存儲、整合、處理和分析,可以看成是一種新的數據分析方法.數據關系的內在本質決定了大數據和統計學之間必然存在聯系,大數據對統計學的發展提出了挑戰,體現在大樣本標準的調整、樣本選取標準和形式的重新確定、統計軟件有待升級和開發及實質性統計方法的大數據化.但是也提供了一個機遇,體現在統計質量的提高、統計成本的下降、統計學作用領域的擴大、統計學科體系的延伸以及統計學家地位的提升[7].
3.1大數據時代抽樣和總體理論存在價值
傳統統計學中的樣本數據來自總體,而總體是客觀存在的全體,可以通過觀測到的或經過抽樣而得到的數據來認知總體.但是在大數據時代,不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部的數據,還需要假定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總體嗎?如果將大數據看成一個高維度的大樣本集合,針對樣本大的問題,按照傳統統計學的方法,可以采用抽樣的方法來減少樣本容量,并且可以達到需要的精度;對于維度高的問題,可以采取對變量進行選擇、降維、壓縮、分解等方法來降低數據的復雜程度.但實際上很難做得到,大數據涵蓋多學科領域、多源、混合的數據,各學科之間的數據融合,學科邊界模糊,各范疇的數據集互相重疊,合成一體,而且大數據涉及到各種數據類型.因此想要通過抽樣而使數據量達到傳統統計學的統計分析能力范圍是一件相當困難或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大量的結構數據和非結構數據交織在一起,系統首先要認清哪個是有價值的信息,哪個是噪聲,以及哪些不同類型的數據信息來自于同一個地址的數據源,等等,傳統的統計學是無法做到的.在大數據時代下,是否需要打破傳統意義的抽樣理論、總體及樣本等概念和關系,是假設“樣本=總體”,還是“樣本趨近于總體”,還是不再使用總體和樣本這兩個概念,而重新定義一個更合適的概念,等等.人們該怎樣“安排”抽樣、總體及樣本等理論,或人們該怎樣修正抽樣、總體、樣本的“公理化”定義,這個問題是大數據時代下,傳統統計學面臨改進的首要問題.
3.2統計方法在大數據時代下的重構問題
在大數據時代下,傳統的高維度表達、結構描述和群體行為分析方法已經不能精確表達大數據在異構性、交互性、時效性、突發性等方面的特點,傳統的“假設-模型-檢驗”的統計方法受到了質疑,而且從“數據”到“數據”的統計模式還沒有真正建立,急切需要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來指引,從而建立新的分析模型.去除數據噪聲、篩選有價值的數據、整合不同類型的數據、快速對數據做出分析并得出分析結果等一系列問題都有待于研究.大數據分析涉及到三個維度,即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和數據本身的維度,怎樣才能全面、深入地分析大數據的復雜性與特性,掌握大數據的不確定性,構建高效的大數據計算模型,變成了大數據分析的突破口.科學數據的演變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各種形式不斷豐富、相互包容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由一種形式取代另一種形式.研究科學數據的統計學理論也是一樣,也是由簡單到復雜的各種形式相互包容、不斷豐富的發展過程,而絕不是完全否定一種理論、由另一種理論形式所代替.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統計學理論必須要進行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以適應呈指數增長的數據量的大數據分析的需要.
3.3如何構建大數據時代下統計結果的評價標準框架
大數據時代下,統計分析評價的標準又該如何變化?傳統統計分析的評價標準有兩個方面,一是可靠性評價,二是有效性評價,然而這兩種評價標準都因抽樣而生.可靠性評價是指用樣本去推斷總體有多大的把握程度,一般用概率來衡量.可靠性評價有時表現為置信水平,有時表現為顯著性水平[8].怎么確定顯著性水平一直是個存在爭議的問題,特別是在模型擬合度評價和假設檢驗中,因為各自參照的分布類型不一樣,其統計量就不一樣,顯著性評價的臨界值也就不一樣,可是臨界值又與顯著性水平的高低直接相關.而大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是全體數據,因此不存在以樣本推斷總體的問題,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置信水平、可靠性問題怎么確定?依據是什么?有效性評價指的是真實性,即為誤差的大小,它與準確性、精確性有關.通常準確性是指觀察值與真實值的吻合程度,一般是無法衡量的,而精確性用抽樣分布的標準差來衡量.顯然,精確性是針對樣本數據而言的,也就是說樣本數據有精確性問題,同時也有準確性問題.抽樣誤差和非抽樣誤差都可能存在于樣本數據中,抽樣誤差可以計算和控制,但是非抽樣誤差只能通過各種方式加以識別或判斷[910].大多數情況下,對于樣本量不是太大的樣本,非抽樣誤差可以得到較好的防范,然而對于大數據的全體數據而言,沒有抽樣誤差問題,只有非抽樣誤差問題,也就是說大數據的真實性只表現為準確性.但是由于大數據特有的種種特性,使得大數據的非抽樣誤差很難進行防范、控制,也很難對其進行準確性評價.總之,對于大數據分析來說,有些統計分析理論是否還有意義,確切說有哪些統計學中的理論可以適用于大數據分析,而哪些統計學中的理論需要改進,哪些統計學中的理論已不再適用于大數據統計研究,等等,都有待于研究.所以大數據時代的統計學必是在繼承中求改進,改進中求發展,重構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新統計學理論.
4結論
來自于社會各種數據源的數據量呈指數增長,大數據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呈指數效應,大數據已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載者.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必然導致傳統觀念和傳統技術的變革.對傳統統計學來說,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無疑是一個挑戰,雖然傳統統計學必須做出改變,但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依然會是統計學,它會引領人類合理分析利用大數據資源.大數據給統計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統計學家們應該積極學習新事物,適應新環境,努力為大數據時代創造出新的統計方法,擴大統計學的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陳冬玲,曾文.頻繁模式挖掘中基于CFP的應用模型[J]沈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7(4):296300.
[3]卞友江.“大數據”概念考辨[J].新聞研究導刊,2013,35(5):2528.
[5]靳小龍,王元卓,程學旗.大數據的研究體系與現狀[J].信息通信技術,2013(6):3543.
[6]覃雄派,王會舉,杜小勇,等.大數據分析:Rdbms與Mapreduce的競爭與共生[J].軟件學報,2012,23(1):32-45.
[7]游士兵,張佩,姚雪梅.大數據對統計學的挑戰和機遇[J].珞珈管理評論,2013(2):165171.
[8]李金昌.大數據與統計新思維[J].統計研究,2014,31(1):1017.
關鍵詞:PBL;應用統計學;自主式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7-0098-02
應用統計學是經管類課程如質量統計技術、市場調查與分析等后續課程的重要學科基礎課程。在處理實際中面臨的問題,經常需要在統計抽樣調查的基礎上,利用統計學相關理論對相應的統計指標做出可靠的推斷和估計,以便做出正確科學的決策。應用統計學正是為協助處理這些問題一門學科,掌握統計學相關知識和方法對于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今后的就業至關重要。
但是,該課程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以下問題:(1)大多數高校統計學教學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輕視統計分析軟件的實際應用。(2)該課程課堂教學由1到4個班級組成,學生人數多,教學互動少,教師不能及時全面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和學習情況。(3)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先導課程(如概率論、線性代數等)內容深度和廣度不夠,對講授過程形成障礙。(4)學生學習方法單一,自主學習的能力有限,對教師依賴性強,學習目的就是不掛科,沒有把課程內容轉化為以后工作學習的工具。
從統計學課堂實踐教學的經驗來說,學生對課程的積極參與是需要激發的。只有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教材、查閱文獻及網絡資源,通過自身分析和自我質疑、與同伴的討論,主動積極解決問題,對學生學習更有用處。針對應用統計學課程重要性及課程存在的問題,通過以上分析,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應用PBL相關理念完成應用統計學知識點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習,采用問題導向的方法;對于方法的應用、軟件的使用等教學內容,采用問題和項目導向相結合的教學。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一、PBL理論和自主式學習模式
1.PBL。基于問題的學習(PBL)是指學生展開學習要以問題作為切入點,在學科教師的幫助下,采用小組互助合作和自我學習等主要學習形式,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學生有效的掌握學科的知識點和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問題”可能是其所在專業中的各種的案例,也可以是統計軟件背后的統計知識等,教師所面臨的問題可能是學生的統計水平高低,實際案例和專業結合的復雜性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等,教與學帶著問題展開,教與學才能緊密結合、相互促進。
2.自主式學習模式。本文自主式學習模式是基于PBL的自主式學習模式,即基于問題的自主學習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驅動學習,強調創設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資源提供者的作用,學生在各種交流平臺的幫助下,學生進行相互協作,師生合作、溝通,學生通過自我學習,相互學習,找到事物的內在聯系及規律。
二、應用統計學教學中的PBL設計
1.基于浙江省高校統計調查方案設計大賽的PBL學習活動。從2012年開始,浙江省教育廳、浙江所有高校和浙江省統計局聯合舉辦"浙江省大學生統計調查方案設計大賽",每年都如期舉行,屬于大學生學科比賽的A類比賽。以“浙江省高校統計調查方案設計大賽”等課外科技活動為依托,學生在課堂及實踐環節中設計調查方案、實地展開抽樣調查、進行相應數據處理和分析、撰寫調查報告。另外,學生通過校內的選拔賽,再到省級的初賽、復賽和決賽,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鍛煉。因此,在期末成績中加入此部分具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提高學習效果。
2.應用統計學課程問題設計。問題學習者要解決教師提供的問題,教師不僅要對問題進行簡單描述,還應該提供支持問題解決的相關資料,比如相應案例及以往學生是如何解決該類問題的。并講清楚學生完成該項問題,要有什么要求,提交作業、反思表及案例分析表等。應用統計學課程問題的設計見表1。
3.統計學課程的評價環節設計。應用統計學的評價環節用于支持和指導學習者的小組活動,應用統計學評價最終成績應考慮以下信息:小組基本信息(包括小組成員構成及選題背景)、統計調查方案、調查分析報告、評價量規(小組互評、自我評價和反思單)、及基于問題的作業等。學習活動反思單見表2。以中國計量學院獨立學院管理系2012級、2013級8個本科班300多人為對象,通過無記名問卷查的方式和對比2011級的期末考試情況,經過統計分析,發現不同性別的學生、學生干部、普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不同的學習特點和能力需求。通過比較我們發現評價體系的改變,學生自主投入統計學的學習更加積極、努力。在該課程的自選題教學設計中,六個人為小組,學生自主選題,每人至少獨立完成一個實驗的全過程,協助小組其他成員完成二到三個自選題,教學過程模擬科研項目調研、立項、實施及結題整個過程,充分利用SPSS統計軟件,通過教學與科研活動的有機結合,有效激發了學員的創造性,部分學員在后續的本科畢業設計中可以繼續開展所選實驗的研究內容,也可將自選題改造成。
三、結論
1.重教學內容呈現,重視學習環境設計、學習活動的設計。(1)要注重學習活動的設計(主要以浙江省統計方案比賽為活動)和學習環境設計,確保學習者能夠在活動中順利地進行研究及協作學習。任課教師對上課討論環節的組織、關注學習者學習活動,提升了統計方案比賽獲獎率。(2)如何進行小組活動的分組,如何監督小組活動情況,如何對小組階段性的工作進行評價和指導。(3)根據學生的專業不同,設計不同實踐環節、教學案例、學生自選題等資料。
2.改變評價形式單一。目前統計學課程最終的成績通過期末閉卷考試或教師在課堂上主觀地對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兩方面組成,評價主要集中在書面知識的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忽視對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探究能力、協作精神等方面的評價。
參考文獻:
[1]肖曉飛.PBL網絡教學模式中的輔導機制及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
[2]洪曉斌,謝凱.以雙PBL模式構建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學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6(1).
[3]王立強,王曉萍,杜立輝.基于項目學習和實踐的課程改革創新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4).
關鍵詞:互聯網+;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思考
生物統計學是以數理統計學來研究、揭示生物現象的學科,是生物學的方法論和生物專業的工具性專業基礎課,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該課程對生物專業學生的科研素質培養及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為大學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筆者針對生物統計學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對該課程的思政教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教學模式改革和過程考核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1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
生物統計學傳統教學成果調查評價顯示,學生普遍對該課程存在畏懼心理,對相關的數學原理、公式、方法等掌握不夠,統計分析應用不合理或分析不準確等。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課程設置和教學形式單一。生物統計學課程具有內容多、概念多、計算多的“三多”現象,存在教師難教,學生難懂、難記、難用的“四難”局面[1]。該課程教學課時一般為32~48學時,為了在較少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傳統教育多采用以教師課堂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相對單一,被動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抽象的概念和繁多的公式極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其次,由于課程概念和公式內容較多,教師的授課過于注重對原理、公式的講授和推導,而對統計方法的實踐訓練和案例分析不夠,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再次,教學過程中師生交流短路的現象比較普遍,課堂上往往教師講得激情四射,學生卻聽得頭暈目眩。最后,現代信息技術沒有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對統計軟件相關內容的介紹較少,學生全面掌握理論知識和靈活運用統計方法的能力不足,對學生統計學思維的培養不夠。
2“互聯網+”在教學中的作用
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在同年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中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2-3]。“互聯網+教育”充分發揮了互聯網在教育各環節上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云計算、5G、AR/VR等信息通信新技術和雨課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SPOC等新教學平臺和方法應用于教學各環節,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的師生地位以及教與學的時空限制,使學生能在課堂之外隨時復習課堂內容并與教師在線交流與討論,優化了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培養了適應信息時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4-5]。
3“互聯網+”背景下生物統計學教學改革
據CNNIC中國互聯網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本文結合生物統計學課程的特點和傳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以下方面展開探討:
3.1加強課程思政教育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6]思想是行動的統帥,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7]。教師在講解生物統計學理論知識時,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結合時展及社會熱點,及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幫助學生在面對浩瀚的網絡資源,能夠“披沙揀金、激濁揚清”,面對網絡上的負面信息和消極思想保持清醒的認知,能利用統計思維客觀、正確地看待世界[8]。
3.2完善課程教學內容
生物統計學是多學科交叉的一門綜合性課程,涉及理論、實踐和統計軟件等多方面內容,需要學生具有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高等數學等先修課程的基礎。科學的課前規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
3.2.1優選規劃教材
教材對于課程的教和學都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生物專業學生的學科設計和科學研究特點,選擇一本規劃教材。同時,篩選其他統計學教材中優秀的統計分析方法和內容并整合到教學中,這不但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掌握生物統計分析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還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統計的知識海洋中遨游[9]。
3.2.2加強案例教學
20世紀初,哈佛大學創造了案例教學法。該方法對真實事件予以典型化處理,形成可供學員思考、分析、討論、決斷的案例,從而提高學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生物統計學理論知識較抽象、不易理解,教師授課時可通過科研中的實際案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將抽象的概念表達出來。同時,在案例教學中,師生角色發生了轉變,學生是主角、執行者,積極參與案例分析、討論,而教師是旁聽者、激勵者、指導者。案例教學實現了學生主動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實現了教學目標。
3.2.3優化實驗教學
生物統計學計算機實驗教學是生物統計學課程系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計算機實驗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專業要求配備一套合適的統計學分析軟件,常用的統計分析軟件有Excel、SAS、BMDP、SPSS、EPINFO、Statistica、Origin、SPLM和Minitab等,這些軟件各有優缺點[10]。如Excel可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轉換與簡單計算,操作簡單,但統計分析的功能不夠強大。如需要更為專業系統的分析,可使用SAS和SPSS等專業分析軟件[11]。
3.2.4構建模塊教學
該課程包括概率、抽樣分布、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回歸相關分析、實驗設計等內容,內容多且分散。在教學中,可根據課程知識結構和教學目標,將學習內容分成幾大模塊,如概率基礎模塊、實驗設計模塊、統計檢驗與分析模塊、計算機統計軟件應用模塊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模塊之間的邏輯關系,又要強化它們之間的聯系。如概率基礎模塊是學習統計檢驗與分析模塊的理論基礎。又如科學的實驗設計是獲得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數據的基礎,而統計檢驗與分析的結果對實驗設計有反饋作用,有助于進一步優化實驗設計方法,提高實驗效率,獲得更加有科學價值的數據。
3.3深化“互聯網+”教學模式變革
鑒于“互聯網+”發展的新形勢,結合生物統計學傳統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建議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嘗試:
3.3.1互聯網+教師
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教育資源實現了互通共享。通過網絡,學生可以輕松獲取各種圖文并茂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這也成為學生攝取知識的一種新途徑。在此背景下,教師應適時轉變觀念,準確定位自身角色,及時完善個人知識儲備,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將學科前沿知識融入相關教學內容[12]。同時,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教學資源,教師應做好指導者和引領者角色,培養學生形成科學合理地甄別和利用網絡教學資源以及掌控知識與信息的能力[13]。
3.3.2互聯網+教學
在“互聯網+”時代,教學活動不僅局限于課堂。雖然生物統計學主要的教學活動依然是在課堂上完成,但師生間的知識交流應遠超課堂的45分鐘。教師應及時修正教學計劃,依據課程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課堂上,通過將板書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講解理論性、抽象性較強的知識內容。課后,將實操性強的技能教學安排在線下進行,形成線上線下優勢互補的教學方案。同時,教師利用微信、QQ、E-mail、騰訊課堂、釘釘課堂等在線工具與學生進行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實現個性化指導和因材施教。
3.3.3互聯網+資源
針對生物統計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課前,教師可利用網絡資源平臺,如中國大學MOOC,結合本校資源,根據教學重點、難點進行組課,并導入學校網絡教學平臺,要求學生預習。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學習會更具有針對性[14]。課后,通過微課等碎片化、目標知識點明確的學習方式,促進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深入研究知識點。
3.3.4注重過程考核
教學評價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合理的評價不僅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水平,而且還能夠考查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能力。在傳統教學中,考試、測驗等終結性評價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這種評價方式容易使學生過于重視卷面成績,忽視了學習過程的重要性,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15]。近年來,過程性評價作為一種改革傳統課程考核方式的教學評價方法,逐漸被應用于大學課程之中。過程性考核旨在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實踐活動參與情況、平時行為、個性能力發揮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和評價,能夠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內進行創新和探索[16-17]。生物統計學課程的過程性考核,應依據課程標準,結合“互聯網+教育”構建過程性評價測評策略。一部分過程性考核要通過平時成績來體現。可以借助雨課堂等網絡平臺記錄課堂上發生的提問與回答、討論等互動環節,教師可參考網絡平臺記錄給出學生的平時成績。另一部分過程性評測可根據學生課外實踐的參與度和應用統計分析軟件的能力評定。如軟件上機考核要求學生至少掌握一種統計軟件的操作技能。此外,借助微信、QQ等建立信息反饋機制,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方式,對學生的課外學習態度進行實時監督和考核[18]。
4結語
1形成性評價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我國醫學類院校最早成立統計學本科專業的是第四軍醫大學,隨后中山大學、濰坊醫學院、濱州醫學院等院校也相繼成立了統計學本科專業。該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未來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德、智、體、美等全面和i皆發展,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可熟練運用計算機分析數據,能在衛生行政機關、衛生防疫及醫藥相關部門從事統計調査、統計分析工作,或在醫藥衛生、教育機構從事科研與教學等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我院統計學專業本科(衛生統計方向)自2006年開始招生,其培養友案涉及的主干課程可分為醫學類(含基礎醫學_、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統計類、數學類、經濟管理類、計算機類、外語及人文社會科學7類課程。其中計量經濟學課程作為經濟管理類的核心課程之一,屬于統計學專業的必修課程。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已經學習的統計學和經濟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掌握計量經濟分析的方法和基礎理論,通過模型研究經濟問題的數量規律,對經濟問題的前景做出正確的預測,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統計學理論與方法分析、解決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評價采用的是終結性評價,即學生成績由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含考勤、作業)組成。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終結性評價存在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評價主體單一化、評價內容缺乏全面性等諸多缺陷,而“一考定乾坤“的不公平評價方式也給學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造成一定的考前突擊、考試作弊現象ra,不利于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提高。迄今為止,尚沒有形成性評價在計量經濟學課程中應用的文獻,但形成性評價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表明,它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具有明顯效果,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自信心得到增強M。因此,有必要對計量經濟學課程應用形成性評價的具體方案進行探討。
2調查結果分析
自制“計量經濟學課程形成性評價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形成性評價的認識、態度等,以便改進。在2011級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本科學生中,抽取兩個班級進行整群調査。發放調査問卷80份,收回有效問卷8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調i。問卷調査結果顯示,首先是認識方面,91.25%的學生認為形成性評價的主體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相結合;其次是態度方面,90.00%的學生對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感興趣,98.75%的學生認為計量經濟學考核實行形成性評價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再次是授課效果評價方面,87.50%的學生對教師授課的總體評價是優;最后從結果來看,95.00%的學生認為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對計量經濟學的掌握有進步,87.50%的學生自我評價分數達80分及以上。由此可見,在計量經濟學考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保證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的基礎上,充分貫徹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增強學習效果,促進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提高。
3結語
綜上所述,形成性評價在計量經濟學考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順應教學改革潮流的現代化考核方式。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優化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可先通過構建和完善形成性評價結合終結性評價的課程評價體系,然后逐步過渡到形成性評價。同時,形成性評價在計量經濟學課程考核中應用的成功經驗對醫學類院校統計學專業其他課程考核方面的改革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作者:韓春蕾羅文海相靜單位:濱州醫學院山東大學經濟學
[關鍵詞] 新輔助化療;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價
[中圖分類號] R445.1;R73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2-0065-02
目前,乳腺癌的治療模式從單一手術治療發展為注重早期全身治療新模式,其中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or primary chemotherapy,NCV)[1],得到廣泛認可,在臨床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但在NCV療效的評價上,至今仍無與其相對應的評估依據及標準,對乳腺癌治療策略及方案優化不利。因此,探索精準、簡便的NCV評價方法勢在必行。為此,本院對NCV治療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聲療效評價進行了初步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6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40~70歲,平均(49.5±12.4)歲;腫瘤直徑0.9~12.5 cm,平均(3.0±2.2)cm;其中,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髓樣癌分別為68例(64.2%)、24例(22.6%)、14例(13.2%);Ⅰ期12例(11.3%),Ⅱ期21例(19.8%),Ⅲ期33例(31.1%),Ⅳ期40例(37.8%)。
1.2 病例入選標準
①所有患者經穿刺細胞學及病理活檢確診;②Karnofsky不低于80,之前未進行放化療;③血、尿常規及肝腎檢查正常,心電圖及腹部B超均正常,未見精神障礙及全身嚴重感染疾病;④排除炎性及轉移性乳腺癌病理;⑤均簽訂了知情同意通知書。
1.3 治療方法
采用表阿霉素+紫杉醇的ET方案:表阿霉素(EPT)40 mg/m2(靜滴),紫杉醇(PTX)175 mg/m2(持續靜滴3 h),3周一療程。所有患者均行2~4個NCV療程,之后行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2周內開展手術,手術方式為:保乳手術12例,改良根治術94例。
1.4 評價方法[2]
采用飛利浦iu22及日立小二郎神等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在開展NCV前后對患者乳腺癌病灶進行超聲,頻率7~10 MHz。評價指標:①原發灶面積、體積、阻力、指數(RI)、最高流速(Vmax),并依據Adler血流分級將癌腫內血流速度分為0~Ⅲ級;②同時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并探討超聲評價符合率。
1.5 療效標準
依據WHO實體瘤標準評定[3]:緩解:病灶完全消失(CR);部分緩解(PR):病灶體積縮小>50%;病情穩定(SD):病灶體積縮小25%~50%;病情進展(PD):新病灶出現或病灶體積增大比例高于25%。有效=CR+PR。
1.6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17.0軟件開展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NCV臨床效果評價
病理組織學、超聲有效率分別為71.7%、70.8%,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2,P > 0.05)。以病理組織學為準,超聲符合率達88.7%(94/106)。見表1。
2.2 NCV化療前后癌腫血流類型
NCV治療后,有效組76例癌腫內血流類型0~Ⅰ級居多,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無效組化療前后無明顯變化。見表2。
2.3 化療前后血流動力學參數比較
NCV治療后,有效組Vmax、RI均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無效組雖有所改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NCV前后原發灶面積、體積比較
NCV治療后有效組原發灶面積、體積均顯著縮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無效組雖有所改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2.5 NCV后轉移淋巴結變化
化療前共發現異常淋巴結97例,化療后29例(29.9%)消失,66例(68.0%)縱/橫比(L/T)出現縮小,2例(2.1%)無變化;97例異常淋巴結內均能夠檢測到血流信號,NCV結束后,67例(69.1%)血流豐富程度降低,23例(23.7%)消失,7例(7.2%)無變化。見圖1、2。
3 討論
NCV又稱誘導化療,是一種于局部手術或放療治療之前開展的一種全身化療,可有效縮小癌腫體積,減低分期,提高化療藥敏度,進而提高保乳率、生存率[4,5]。NCV的臨床評價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病理學評價須術后進行,而彩色多普勒超聲成像不僅可反映腫瘤組織的大小、形態特征,還可提供癌腫內的血流參數信息,是監測NCV臨床效果的無創有效的方法,也為選擇手術時機及調整化療方案提供指導[6-10]。
本組中,病理組織學、超聲有效率分別為71.7%、70.8%,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2,P > 0.05)。以病理檢測結果為準,超聲符合率達88.7%(94/106)。提示超聲診斷結果的準確性。而NCV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腫瘤原發灶超聲圖像的圖像反映如下:①腫瘤的二維圖像特征:NCV后原發灶體積較化療前明顯變小。本組中,NCV治療后有效組原發灶面積、體積分別為(1.60±0.52)m2、(2.54±0.36)m3,均較治療前顯著縮小(P < 0.05);而無效組雖有所改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②血流特征的改變:NCV后,腫瘤內血流Vmax、RI均會較化療前降低。彩色多普勒血流圖(CDFI)是一種非創傷性的快捷檢測工具,可用于組織結構血流的評估[11]。有供血血管腫瘤才會生長,因此,病灶內血流信號的消失或減小,對預后及療效判定有重要意義。CDFI對新輔助乳腺癌化療前乳腺癌腫血流動力學分析發現,癌腫內動脈流速提高,RI值增大>0.77,顯著高于良性腫塊(P < 0.05)。這是因腫瘤新生血管相互交織,管壁較薄而使得血流速度加快;而細胞增殖過快,使組織壓力、RI升高[12]。NCV后腫瘤細胞壞死,腫瘤供血血管塌陷,血流遇阻速度降低,腫瘤血供降低,RI降低。本組中NCV治療后有效組Vmax為(16.33±10.22)cm/s,RI為0.58±0.16,均與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③腋窩淋巴結的超聲圖像變化:NCV后,淋巴結髓質回聲減低,縱/橫比變小,血流減少或消失。本組中,97例異常淋巴結內均能夠檢測到血流信號,NCV結束后,69.1%血流豐富程度降低,23.7%消失,7.2%無變化。
總之,本組研究顯示,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于乳腺癌癌腫內血流類型、流速、阻力、乳腺癌癌腫病灶面積及淋巴結病變情況均可準確顯示,同時提供血流動力學參數,為乳腺癌NCV的臨床療效評估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Pierce LJ,Moughan J,White J,et al. 1998-1999 patterns of care study process survey of national practice patterns using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ge I-II breast cancer[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5,62(1):183-192.
[2] Therasse P,Arbuek SG,Eisenhauer EA,et al. New guidelines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J]. J Nal Cancer Inst,2000,92(1):205-216.
[3] 劉慧,張恒偉,崔樹德. 新輔助化療在乳腺癌保乳手術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1):4981-4982.
[4] 陳麗榮.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臨床意義和病理學評價[J]. 中華病理學雜志,2010,39(4):218-221.
[5] 劉慶儀,任洪文. 新輔助化療在局部進展期乳腺癌治療中的臨床價值[J]. 中國腫瘤臨床,2010,37(13):753-756.
[6] 陳雁威.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評價[J]. 實用腫瘤學雜志,2007,21(6):507-509.
[7] Rigas JR,Dragnev KH,Bubis JA. Docetaxel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J]. Semin Onc,2005,32(4):39-51.
[8] 孟方,李征毅,喬軍,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評價中的應用[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0,26(7):612-615.
[9] Gurpreet Singha,Pratik Kumar,et al. Role of color Doppler indices in predicting disease-free survival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dur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J]. European Joumal of Radiology,2010,75:158-162.
[10] 趙麗,周曉東. 超聲及超聲造影技術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療效評價[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0,26(8):702-704.
[11] 沈德娟. 乳腺癌的超聲診斷及其新進展[J]. 醫學研究生學報,2007,20(2):203-205.
關鍵詞 信息量思想 科研能力 教學改革
Abstract Objectiv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dical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we applied the thought of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n class and taught students to select the correct statistical methods. Methods:The concept of amount of information included in the data was introduced by the case analysis, and the basis for statistical methods selection was the efficiency. The variance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examination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he teaching reform. Results:Both of the single score and the total score for medical statistics were increased yearly and the effect was significant. However,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otal score for the scientific basic methods.Conclusion:While thought of amount of information is helpful for improvement of the capability about the correct statistical methods selection, it is insufficien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design.
Keywords thought of amount of inform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2011年4月24日,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高等教育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提高教育質量,進行創新人才的培養。
目前,我國關于醫學教育長期受“課業壓力大”、“醫學是經驗性教育”的束縛,采用共性的培養。學生學習的目的是應試,對知識死記硬背,很少主動思考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導致醫學生的科研能力明顯不足。①②七年制學生又是我校高中入學層次最高的學生,擔負了學校發展與壯大的重要使命,對他們培養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我校的發展。且七年制臨床醫學生的培養不同于五年制臨床醫學生,其重要的區別是“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而科研能力的培養在校階段主要體現在醫學統計學與科研基本方法這兩門課。以往的教學主要以書本為主,側重理論講授,結果學生考試的分數不低,但實際應用卻不行,為此我們進行了教學改革,以提高教學效果,更提高醫學生的科研能力。
1 研究方法
以2010、2011級七年制臨床醫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其二年級第2 學期、三年級第1學期的醫學統計學與科研基本方法的教學中進行教學改革實驗,采用歷史對照選取2009級臨床醫學生為對照,評價教學改革的效果。
教學改革的方法:③④首先由案例(論文)引入統計學的作用與概念。通過實例說明方法的應用沒有對與錯這樣的定性結論,而是效率高與低的定量評價,給予信息量的思想概念。通過不同資料類型的定義及轉換,給出資料的不同提供的信息量不同,第二次涉及信息量的思想。通過不同資料的描述方法的比較,講解描述指標的選擇,第三次涉及信息量的思想。通過不同的統計推斷方法(檢驗與相關),說明設計不同、資料的特征不同應采用不同的統計方法,選擇的依據還是依據信息量的多少,反復強調信息量的思想。
以醫學統計學、科研基本方法的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指標,評價教學改革的效果。輔以開放式學生的訪談。
統計方法: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管理與分析,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不同年級間學習成績的比較。
2 結果
2.1 不同年級醫學統計學成績分析
表1 不同年級醫學統計學成績分析
由表1可見,隨著教改的進行,學生醫學統計學的成績,無論是單項成績、還是總成績都逐年提高。
2.2 不同年級科研基本方法成績分析
表2 不同年級科研基本方法成績分析
由表2可見,隨著教改的進行,學生科研基本方法的成績差異不一,單項成績不同年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總成績的差異卻沒有統計學意義。
【摘要】目的 評價心理治療對抑郁癥的療效。方法 計算機檢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納入心理治療抑郁癥的隨機對照試驗(RCTs),評價納入研究質量并提取資料,并用RevMan 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共納入6篇RCTs,meta分析顯示:兩組生活質量綜合評定(GQOL I-74)和第6、12周末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
【關鍵詞】心理治療;抑郁癥;系統評價
抑郁癥被心理學家稱為人類的“精神感冒”,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心境障礙,患者往往自卑、悲觀厭世,甚至出現自殺行為,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WHO預測,抑郁癥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主要殺手。抑郁癥目前主要靠藥物控制,但心理治療也不容忽視,本研究收集所有關于心理治療抑郁癥的RCTs,采用Cochrane系統評價方法,尋找心理治療抑郁癥有效性的證據,以提高抑郁癥治療效果,盡可能恢復患者社會功能。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標準 納入心理治療+抗抑郁藥組VS抗抑郁藥組治療符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的RCTs,從治療有效率、顯效率、GQOL I-74和HAMD評分方面評價療效,排除伴有嚴重軀體疾病者。
1.2 文獻檢索 以“心理治療”、“抑郁癥”、“Psychotherapy”、“Depression”為檢索詞檢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等數據庫,檢索時間范圍從各庫建庫至2011年8月。
1.3 方法學質量評價與資料提取 采用Cochrane系統評價手冊推薦的質量評價方法,對納入研究進行評價:①是否描述具體隨機分配方法和進行分配隱藏;②是否采用盲法;③有無失訪或退出;④是否存在各種偏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Cochrane協作網提供的RevMan 5.0統計軟件進行meta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相對危險度(RR)為療效分析統計量,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MD),各效應量均以95%可信區間(CI)表示。各納入研究結果間的異質性采用χ2檢驗,若P>0.1和I2
2 結果
2.1 納入研究一般情況及質量評價 按上述檢索策略和資料收集方法,共檢出文獻339篇。通過閱讀標題、摘要及全文,按納入標準及數據完整性進行篩選,共納入6篇RCT[1-6]。6篇RCTs均提及隨機分組,均未描述隨機分配方法、分配隱藏和盲法實施,均無失訪和退出。
2.2 meta分析結果
2.2.1 治療有效率、顯效率 3篇RCTs [1,4,6](246例)報告了有效率和顯效率,各研究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P
2.2.2 治療后各時點HAMD評分
2.2.2.1 第2、4、8周末HAMD評分 2篇RCTs[1,5](246例)報告了第2、4、8周末HAMD評分,各研究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P
2.2.2.2 第6周末HAMD評分 2篇RCTs [1,6](246例)報告了第6周末HAMD評分,各研究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P
2.2.2.3 第12周末HAMD評分 2篇RCTs[2,3](246例)報告了第12周末HAMD評分,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97,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兩組在第12周末HAMD評分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SMD=-0.48, 95%CI:(-0.79,-0.17), p=0.003]。
2.2.3 治療12周末GQOL I-74評分
2.2.3.1 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 2篇RCTs [2,3](246例)報告了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96,I2=0)、(P=0.86,I2=0)、(P=0.75,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兩組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SMD=0.60, 95%CI:(0.29,0.92), p=0.0002]、[SMD=1.17, 95%CI:(0.84,1.51), p
2.2.3.2 物質生活 2篇RCTs [2,3](246例)報告了物質生活,各研究間無統計學異質性(P=0.96,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兩組在物質生活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MD=0.13, 95%CI:(-0.18,0.44), p=0.41]。
3 討論
抑郁癥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資料顯示遺傳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對抑郁癥的發生有明顯影響。心理治療的目的在于解決病人所面對的心理困難,減少焦慮、憂郁、恐慌等精神癥狀,改善病人的非適應行為,包括對人對事的看法、人際關系,并促進人格成熟,能以較有效且適當的方式來處理心理問題及適應生活[7]。
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對心理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純抗抑郁藥組相比,心理治療+抗抑郁藥組雖不能提高抑郁癥治療的有效率和顯效率,但其在第6、12周末時HAMD減分更為顯著,說明心理治療+抗抑郁藥組起效快。GQOL I-274評分兩組除物質生活無差異外,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等三方面心理治療+抗抑郁藥組均顯著優于抗抑郁藥組,說明心理治療能提高抑郁癥患者的生活質量。
系統評價納入的6篇RCTs均有明確的納入、排除標準,各研究均對治療前年齡、性別、治療情況等因素進行了基線一致性分析,心理治療+抗抑郁藥組與單純抗抑郁藥組具有可比性。納入的10篇RCTs無一描述隨機分配方法、分配隱藏和盲法實施情況,無一報告結局指標(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等),因而存在實施偏倚和測量偏倚的中度可能性。但總體而言,納入研究對結果有一定得論證強度,提示心理治療在抑郁癥中的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基金項目: 蘭州大學2010年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026)
參考文獻
[1] 唐思源,嚴良卉,蔣淑紅.老年抑郁癥門診心理治療的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09,7(7):55-56
[2] 劉玉珍,于發平,劉玉萍,等.心理治療對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青島醫藥衛生,2008,40(1):17-18
[3] 胡雄,付慧鵬.藥物與認知心理治療對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對照研究[J].當代醫學,2008,(143):9-10
[4] 孟繁榮,張憲玉,張冬瑞.抑郁癥患者康復期的心理治療[J].中國實用醫藥,2007,2(19):57
[5] 張春平,葉敏,陳志興.抑郁癥患者心理治療的臨床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7,13(15):54-57
[6] 尹宗瑩.抑郁癥心理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4):436
[7] 沈漁主編.精神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17-618
統計學在現代社會經濟中得到廣泛地運用的發展,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手段。統計學與社會經濟存在著密切聯系。本文通過分析統計學與社會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將統計學更好地運用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
【關鍵詞】
統計學; 社會經濟; 關系
1 統計學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
統計學在社會經濟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為收集經濟數據提供必要的方法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必須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建立經濟數量模型,開展定量分析。因此首先有必要收集必要的經濟數據。經濟統計學給出了各種經濟統計指標的科學定義和計算口徑,給出了具體收集各種指標的方法和途徑。離開了統計學的支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能夠真實反映客觀世界的經濟數據。
1.2 為總結和提煉客觀經濟現象的數量變動規律提供方法
社會經濟的個別現象受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了相當多的偶然因素,只有通過統計的大量觀察法,才能從偶然中發現必然,總結出現象變動的數量特征。微觀經濟學中著名的恩格爾曲線(Engel’s curve)與宏觀經濟學中的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 ,就是通過統計觀察發現數量特征的典型事例。
1.3 為檢驗經濟學理論的真實性和完善程度提供方法論基礎
任何經濟理論都只是相對真理,只能在特定的歷史階段較好地解釋某些經濟現實。因此需要人們利用經濟數據去檢驗這些理論是否能夠與實際情況相符。這種分析被稱為實證分析。實證分析所獲得的新知識常常為實質性學科的研究開辟新的領域,例如消費函數。
2 社會經濟統計研究成果的評價標準
美國著名統計學家Tukey1962年發表了題為“數據分析的未來”的長篇文章,論及對數理統計研究的評價標準。對分析數據工作有無直接作用。是否發明了新的統計方法或者將一些統計方法組合應用于新的領域。對分析數據工作有無間接作用。雖然未發明新的統計方法,但就學科的理論框架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為學科的發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開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領域。如費歇在1921年發表的題為《理論統計學的數學基礎》和1925年發表的題為《點估計理論》的文章,雖則并末提出新的統計方法,但其中所提出的概念和理論框架,主導了以后許多年的數理統計學的研究思路影響延續至今。成果的數學水平。解決或推進有統計學背景的數學問題方面有獨到和創新之處。
對于社會經濟統計研究來說,衡量社會經濟統計研究成果也可以有類似的三個標準:
第一,經濟學標準。通過對經濟數據的分析,發現了新的經濟規律,或者是很好地論證和說明了某種經濟現象發展的趨勢和數量變動規律。
第二,對經濟數據分析工作的直接作用。提出了新的經濟指標及其核算方法、發明了新的分析方法或者是將產生于其他領域的方法成功地應用于經濟社會領域,或者是巧妙地結合運用已有的方法等等。
第三,對經濟數據分析工作的間接作用。雖然未提出新的方法,但就學科的理論框架進行有益的探討,為學科的發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開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領域。關于大統計學科的討論等等,經濟統計領域大國民核算體系的提出等等也屬于類似的工作。
長期以來,我國的數理統計學界,采用發展純數學的方法去發展統計學,特別是在成果評價方面,重理論輕實用。這種“政策導向”使許多數理統計學者對實用問題不感興趣。研究內容流于空疏,無補于實際。
我國的經濟統計學界沒有很好地將現代統計方法應用于社會經濟領域,去得到一些非統計專業的經濟學者難以得到的很有參考價值的定量分析結論。因此,難于獲得社會的支持。使學科發展的“良性循環”無法形成。相當一部分經濟統計學論文的統計特色不夠鮮明,不會江統計學深入運用到社會經濟領域。與經濟學其他學科的研究沒有明顯的區別。個別論文甚至只有文字的論述或數學公式的推導,而很少統計方法與統計數據的應用。
3 統計學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正確運用
3.1 堅持統計學的正確方向
對社會經濟進行研究時,需要應用通用的統計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密切結合有關經濟理論,建立和完善以有關經濟現象為對象的特定的統計方法。因此,搞經濟統計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經濟理論,而應該從我國國情出發,要密切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將研究適合經濟領域特有的統計方法作為研究的重點,同時積極參與重大社會經濟問題的研究,發揮經濟統計學的作用。
3.2 經濟研究最重要的是經濟思想而不是數學公式
不能以數學水平的高低來衡量經濟學家的水平,也不能以運用數學的多少和它的難易程度來作為評判經濟學論文質量高低的標準。我們在對社會經濟進行深入研究時,不能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不注意問題的實質和方法的適用條件,片面追求復雜的方法和復雜的模型。我們應該找的最佳的方法和手段來解決復雜問題。
3.3 重視社會經濟思想的運用
在肯定數學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需要指出:經濟學不是數學。在經濟研究中,經濟思想是最重要的,數學和計量方法只是體現和執行經濟想法的工具。經濟學的主要領域是靠經濟學知識而不是數學取勝。
【參考文獻】
[1]陳希孺:數理統計學及其與社會經濟統計學的關系[J].中國統計,2001年第7期。
[2]余明江:統計學基本理論問題的再認識[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2年第1期。
隨著PBL教學模式逐漸被引入到我國的醫學高等教育當中,并日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13,我們嘗試在醫學統計學教學過程中引入PBL教學模式,針對醫學生的背景和特點,PBL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動性。例如通過學生自己用電腦軟件編寫“抽樣實驗”的程序,以形象的方式展示“樣本均數的抽樣規律”,明白“可信區間”的真實涵義。通過電腦實驗形象展示隨機現象及其規律,加強學生應用電腦完成習題和科研數據處理的能力。PBL教學模式強調基本概念和統計學思維,知道統計分析結果的解釋,淡化數理推導和計算,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不斷自我更新知識,自覺的終身學習。
一、PBL教學模式的特征及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
傳統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一種灌輸式教學,往往注重理論教學,忽視了問題的導入,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生雖然能夠領會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但在遇到實際問題時,仍然不能確定該選用哪種統計方法,這也是統計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明顯降低,由于長期的死記硬背,學生的分析問題、來解決問題。而問題導入式教學法則是在介紹每章內容前,要先提出一個或多個在實際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問題,然后再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對統計方法的原理尤其是應用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實際工作中就能夠正確選擇統計方法了.
通過理論研究及實踐應用,可初步總結PBL醫學教育的教學模式主要特征如下:
1. 以自學和交互討論為主要學習方式,便于密切師生聯系和雙向交流,其核心是采用基礎學科和臨床實踐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和訓練,幫助學生樹立整體的醫學觀,掌握系統整體性的方法和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同時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
2. 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思路,并不強調學生的記憶和背誦,而是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強調學會獲取知識的“過程”,即獲取知識的能力,體現了知識與技能并重的原則。
3. 以醫學專業背景中的實際問題為根本。圍繞具體的問題(實際病例)展開交流和討論,從而獲取知識,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問題的環境中學得的知識和技能才是最牢固的。
4. 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他們的參與意識。包括學習內容的選擇,討論的論題和學習目標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己的判斷和個性化的需求。
為了反映PBL教學模式的效果,我們將往年傳統教學模式下(受試人數126人)醫學統計學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與PBL教學模式下(受試人數120人)作了對比,結果如附表所示。
結果顯示:在醫學統計學的7個基本教學內容上,兩組學生的掌握情況在秩和檢驗1個章節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在其他6個部分的差別均有統計學意義,PBL教學模式的效果均優于傳統教學模式,總合格率兩組亦存在顯著性差異,附表兩種教學模式效果的比較傳統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統計推斷合格人數率(%)合格人數率(%)X2P。
二、醫學統計學教學過程中引入PBL教學模式的關鍵
在醫學統計學教學過程中引入PBL教學模式,其關鍵是問題的設計。PBL教學模式將問題作為學習的起點,問題的設計應體現以下特征:
1. 問題必須能引出與所學領域相關的概念原理。譬如在講方差的概念時,可以通過離散趨勢的描述引入。假設有甲、乙、丙三名醫生,分別對相同的5份血樣進行紅細胞計數(萬/mm3)甲得出了560、540、500、460、440乙得出了520、510、500、490、480,丙得出了510、505、500、495、490,三名醫生的計數結果得到的均數均為5005個數值之和均為2500。甲醫生得出的5個觀察值間的差異(離散程度)較大,而丙醫生得出的5個觀察值間的差異(離散程度)較小。離散程度的大小從統計學的角度究竟用什么指標最合適?可由學生自己比較,最終用一組數據的平均離散水平這個指標最合適,從而引入方差概念。
2. 問題應該是典型的、開放的、真實的,比如真實的病例、實際的經營管理問題等。通過醫學研究的實際例子,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辨析,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強調學科的實用性。問題應該具有足夠的復雜性,包含許多相互聯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問題應該是實際問題,從而能夠在學生的經驗世界中產生共鳴。將學習置于復雜的、實際的問題情境中,這有以下好處:學習知識的情境與以后應用知識的情境具有相似性,這可以促進知識的提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進學習在新問題中的遷移17。另外,先前學習的實例可以應用到與此類似的問題解決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他們去探索。
3. —個好問題能夠隨著問題解決的進行自然地給學生提供反饋,讓他們能很好地對知識、推理和學習策略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并促進他們的預測和判斷。另外,從整個PBL的課程來看,各個概念應在幾個問題中多次涉及,以便使學習者建構起更靈活的知識,且避免重要概念的可能遺漏。另夕卜,問題的選擇要具體考慮教學目標以及學習者的知識、技
三、在醫學統計學教學過程中引入PBL教學模式的一般步驟
1. 組織小組,明確目標。在作為一個小組探索問題之前,學生們要互相認識,為合作學習建立基本的規則,創設舒適的氣氛。學生與教師分別做自我介紹,互通姓名,形成毫無偏見的氛圍。開課前發給學生一份課程的教學安排的書面材料,使之明確課程目標、教學要求及課程評價方法。用少量的信息來提供給學生一個復雜的需要運用醫學統計學知識來解決的專業問題,這個問題應該盡量與學生本專業的實際情況相接近,能夠吸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開始,學生和教師要對問題解決的目標形成共同的理解。
2. 討論問題,教學互動。在開始問題之前,教師可能會問學生:通過這個問題你想學到什么?’,這個問題可以激發起共同的學習目標,而參照該目標,教師可以更好地監察小組的進步情況,及時糾正,或提醒學生看是否需要調整目標。學生可能會向教師提問題,以便獲得有關信息,也可能通過自己做實驗或編制軟件運算程序來獲取更多的資料。教師可能要問一些認知性的問題來鼓勵學生的反省性思維,比如,讓學生解釋為什么他認為這種方法是好的,或者在解決問題時為什么會需要某方面的信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要確定對解決問題而言很重要、而他們又不太理解、需要進一步學習的概念,即學習要點。在開始,教師可能會更多地引導,比如問學生是否該把某些概念列在他們的學習要點中。
隨著學習的進行,學生能更多地管理他們的學習要點,教師發言的時間就要逐步減少。當學生對問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理解,而某些知識的缺乏又嚴重地阻礙了問題的解決時,學生們就要分頭去探索他們所確定的學習要點了['教學過程中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同時,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要求教師明確目標,適當提供學習材料和可利用的學習資源,采用小組討論與授課相結合的方式,完成課程目標。
3. 后續學習,課程評價。小組成員再次集合,溝通他們所學的東西,基于他們新學習的東西生成新的解決問題的假設。在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時,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生們要評價自己的信息以及他人的信息,看信息是怎樣得來的,來源是否可靠等,這是促成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對各個統計理論的來源和有關原理的了解。
各小組利用各種不同形式來報告自己的結論以及得出結論的過程,比如分析、圖表、口頭報告等。PBL所強調的不只是讓學生解決問題,而且要讓他們理解問題背后的關系和機制。最后根據學生出席情況、小組討論情況、書面作業及綜合測試對學生進行評價。
4. 課后總結與反思。為了提煉學生們所學到的東西,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反思問題解決的過程。要考慮這個問題
括和理解新知識的應用情境。而且,在學生們評價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現時,他們同時也在對自主學習和合作性問題解決活動進行反思,這對于高級的思維技能的發展來說是很有意義的。
四、討論
醫學統計學是學生普遍認為難學的一門課程,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是要不斷探討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法、充實教學內容,不斷進行教學改革。而PBL教學模式不失為一種實用性強、教學效果好、適用于醫學統計學教學的新的教學方法,值得在醫學統計學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推廣。但仍需看到PBL教學模式仍須在以后的醫學統計學教學中不斷完善和充實。PBL的實施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加以改進,主要表現在:
1. 目前的教師隊伍都是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容易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對PBL的優越性及深遠意義認識不足。學生習慣于傳統教學方法,不適應PBL教學。經驗不足,無現成教材。PBL教學模式是一個全新的學習模式,教師、學生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應該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更新觀念,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根本需要出發,以適應時代新的要求。
2. PBL教學模式在支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同時,并不忽略教師的作用,反而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需要教師擴展知識面,包括延伸自身醫學和統計學知識的覆蓋面,不斷增強在PBL教學模式下制訂課程計劃和講授課程的能力。注重群體、社會、心理、行為等科學領域對醫學的影響,在課堂討論中注意啟發學生注意分析和評價這些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影響。
關鍵詞:網絡空間教學;衛生統計學;教學改革
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基于網絡環境的教學改革已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2012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十年發展規劃》,部署了教育信息化發展整體框架,網絡空間教學的興起與發展,給教育教學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變革[1]。目前,在"世界大學城"云空間上進行的空間教學是當前高職院校流行的一種輔助教學活動[2,3],現在這種教學逐漸伸入到本科院校中,湘南學院是湖南省本科院校中第一所實行網絡空間教學的學校。《衛生統計學》是預防醫學專業重要的專業主干課程之一,本次教學改革,我們通過借助"世界大學城"這個平臺建立《衛生統計學》教學空間,探索將網絡空間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并與傳統教學法進行比較,為探討新的教學方法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湘南學院2010級預防醫學專業學生57人,設為網絡教學班(實驗組);2011級預防醫學專業學生49人,設為傳統教學班(對照組)。
1.2教改內容
1.2.1實驗組教學 實驗組采用網絡空間教學模式,即授課老師首先建立基于"世界大學城"的《衛生統計學》開放式課程教學網絡空間,利用網絡的資源和互動性開展師生交流的教學方式。
在上課前,學生利用老師空間了解《衛生統計學》課程設置、課程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要求等。學生可以進入教師空間進行自主預習。教師可布置相關作業,如要求學生在網絡上尋找與課程相關的資料。在上課過程中,可以實行傳統課堂面授與空間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課后,學生通過網絡空間教學平臺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與教師、其他同學進行網絡互動,進一步鞏固課堂學習成果,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并提高獨立搜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如遇到問題可以當面與教師討論,教師通過學生在空間群組的討論參與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情況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估。
1.2.2對照組教學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即教師將教學內容按備課時的教學過程有步驟講解給學生,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教師對當堂課的重難點和基本概念進行總結,以達到教學目的。
1.3教改效果的評價 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定量采用:①問卷調查法,問卷為自制的調查表,在教改前后對全部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內容包括:課程的學習興趣、查閱文獻能力、發現和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研究創新能力等方面,答案采用5分制衡量,分數越高,表示效果越好;②課程結束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同學采取閉卷考試的評價形式,題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計算與分析,內容均來自于講授章節,滿分100分。定性評價主要通過對實驗組的訪談進行,內容主要包括網絡空間開展《衛生統計學》課程教學對于學習提高有些什么方面的幫助,以及對于網絡空間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等。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均數之間的比較使用t檢驗。P
2結果
2.1一般情況 研究對象包括實驗組57人,對照組49人,所有研究對象均參與問卷調查,問卷回收率100%,均為有效問卷。兩組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均為通過普通高考進入我院就讀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兩組學生的入學分數以及人口學特征(包括年齡、性別,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所有學生均由同一老師授課,使用教材、課程標準、考核大綱、教學課時、教學進度以及考試內容完全相同。
2.2問卷調查結果 見表1,基于網絡空間教學平臺進行的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實驗組學生的教學效果評價普遍高于對照組(P
2.3考試成績比較 見表2,實驗組學生的《衛生統計學》平均考試成績高于對照組(P
2.4訪談結果 通過對學生進行訪談,實驗組學生100%回答通過網絡空間開展課程教學對于《衛生統計學》的學習提高有所幫助,尤其是在課程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能力這兩個環節上最為顯著,分別有91.2%和87.7%的學生回答有較大提高。同時,學生們也對以后開展空間教學提出了建議,認為老師對于空間建設內容的更新速度,老師在網絡空間中與學生交流的程度,并且是否及時回答學生的疑問,將直接影響學生登錄空間的積極性,影響學生利用空間平臺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網絡空間教學法需要老師能熟悉電腦及網絡信息技術,而現在熟悉網絡技術的教師一般是青年教師,學校應該加強對于不熟悉網絡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從而使網絡空間教學法能更廣泛的開展。這些都是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還要改進的地方。
3討論
《衛生統計學》是預防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是醫學研究領域一門很重要的方法和工具類學科,它能透過復雜的醫學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對揭示醫學領域中各種現象的真實面目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學生普遍反映《衛生統計學》是比較難學的一門課程[4]。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主要在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有很強的系統性,但是也存在明顯的弊端,體現在學生過分依賴于老師的講解,學習缺乏主動性,不善于利用各種學習資源,也沒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5]。
現代教育要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它不僅要培養學生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衛生統計學》作為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強的課程,在教學中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認識到教師與學生相互依存的關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本次教學改革研究中,我們通過建立基于"世界大學城"的《衛生統計學》開放式課程教學網絡空間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做到:①利用開放式網絡空間上傳豐富的學習資源,改變了教學和學習的環境與模式。老師在空間中可以上傳各種圖文并茂、交互性強的《衛生統計學》課程資料,包括教學電子課件、教學視頻、音頻及課堂練習等,學生可以很方便的通過這些資料充分了解《衛生統計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②利用網絡空間建立虛擬實踐網絡平臺,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針對《衛生統計學》應用性較強的特點,在空間中根據教學各章節的內容建立虛擬實訓室,適當選擇工作中的實際案例,比如利用統計學知識設計"胃癌危險因素的調查"等調查方案,讓學生可以在課后完成實訓項目,同時也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③利用網絡空間提高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教學互動系統是網絡空間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重大區別之一,網絡空間教學很好地解決了師生互動的問題。湘南學院在校師生每人都擁有自己的空間賬號,可以添加任課教師及其他學生為好友,在空間里對其他人的文章進行評論、學習,在網絡上交流學習和生活的心得,進行良性互動,極大地提高了師生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際交流和溝通能力。④利用網絡空間客觀反映學生學習效果和能力水平。教師在空間定期布置空間作業,并對學生完成情況進行追蹤、評價和監督,促使教師加深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
通過與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開展網絡空間教學后,學生的教學效果評價和考試成績均普遍高于對照組(P
本研究通過在《衛生統計學》開展網絡空間教學,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①網絡空間教學需要電腦及網絡,并非所有學生都具備這樣的條件。②利用網絡空間平臺搜索他人的資源,人人都能免費下載,如何保護老師的知識產權問題。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去解決。總而言之,改革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希望通過這次教學改革的嘗試對今后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參考,共同促進我國預防醫學高等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湖南省教育廳.王柯敏廳長在湖南省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R].湖南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2012.
[2]陳獻輝.基于空間教學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探討[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報,2013,13(3):34-36.
[3]王芳.基于網絡空間教學平臺的高職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改革實踐[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0(1):95-97.
1.公主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公主嶺 136100;2.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吉林長春 130021;3.白城衛生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 目的 應用秩和比法綜合評價吉林省學生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效果,并探討其實際應用價值。方法 應用基于秩和比的可信區間法評價2009—2012年和3個項目縣(區)健康教育前后學生氟中毒防治知識知曉率情況。結果 從不同年度學生健康教育效果看,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兩兩年度之間、健康教育后2010年和2012年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兩年度之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不同縣區學生健康教育效果看,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兩兩縣區之間、教育前鎮賚縣和寧江區之間、教育后寧江區與鎮賚縣和前郭縣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333)外,其余兩兩縣區之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0333)。結論 秩和比法用于評價不同年度不同縣區健康教育前后效果綜合評價的原理自明,操作簡單可行,可以進行多重比較,值得推廣應用。
[
關鍵詞 ] 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教育效果;學生;秩和比;可信區間;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 R5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5)01(a)-0031-02
[作者簡介] 劉建麗(1972-),女,吉林公主嶺人,大專,主要從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地方性氟中毒是吉林省重點防治的一種化學性地方病,健康教育尤其是對學生群體開展相應活動是該病第一級預防的重要措施。為了更好地防控地方性氟中毒在人群中的傳播和流行,筆者應用秩和比法綜合評價2009—2012年吉林省三個不同健康教育項目縣區的健康教育效果,為更好地開展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活動提供客觀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2009—2012年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抽取鎮賚縣、前郭縣和寧江區3個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項目縣(區),每個項目縣(區)每年抽取3個健康教育干預鄉(鎮),每個干預鄉(鎮)對4~6年級小學生開展既定的健康教育活動,實施健康教育干預前后,對抽中的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得到的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識知曉率情況見表1[1]。
1.2統計方法
應用基于秩和比的可信區間法[2]綜合評價200—2012年和3個項目縣(區)健康教育前后學生氟中毒防治知識知曉率(%)情況。不同年度和不同縣(區)健康教育效果兩兩比較時,檢驗水準按bonferroni法[3]進行校正。
2結果
2.1秩和比的計算
將表1中不同年度不同項目縣(區)學生氟中毒防治知識知曉率(%)混合按大小順序編秩,數值相同者編以平均秩次R(見表1實際觀測值后括號內的數字)。行和列秩和比的計算公式分別為RSRr=ΣR/mnp和RSRc=ΣR/mn2(式中m表示列數,n表示年度數量,p表示項目縣數量,下同),分別計算得到不同年度基線調查秩和比RSR1和效果評價秩和比RSR2,計算得到不同項目縣(區)基線調查和效果評價的秩和比,見表1。
2.2不同年度學生健康教育效果的評價
將反映不同年度健康教育效果的秩和比RSR1和RSR2進行平方根反正弦代換,其代換值yr95%CI(調整檢驗水準α=0.05/28≈0.002,u0.002=3.09[4])見表2。
由表2看出,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兩兩年度之間、教育后2010年和2012年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2)外,其余兩兩年度之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02)。
2.3不同項目縣(區)學生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較
將反映不同項目縣(區)健康教育效果的秩和比RSRc進行平方根反正弦代換,其代換值yc95%CI(調整檢驗水準?=0.05/15≈0.00333,u0.00333=2.94[5])見表3。
由表3看出,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兩兩縣區之間、教育前鎮賚縣和寧江區之間、教育后寧江區與鎮賚縣和前郭縣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333)外,其余兩兩縣區之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0333)。
3討論
地方性氟中毒既是環境地球化學性疾病,又是與行為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健康教育是地方性氟中毒防制的主要干預措施之一。通過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識的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病區群眾自愿地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實踐證明,采取以健康教育為先導,實施以改水降氟等能夠切斷氟源的綜合措施,能夠取得較好效果。
本文應用基于秩和比的可信區間法綜合分析吉林省學生氟中毒防治知識知曉率情況。從不同年度學生健康教育效果看,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兩兩年度之間、健康教育后2010年和2012年之間的有差異外,其余兩兩年度之間均無差異,說明健康教育明顯提高了學生防制地方性氟中毒的知識和技能,且基線調查隨著年度的增加,教育效果有一定的提高,教育有一定的后效應。教育前后效果均有一定的提高,以2010年提高幅度最大。由于教育后2010年和2012年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2012年教育效果最差,應引起項目實施單位和監督機構的注意和重視,找出效果下降的原因,采取有針對性措施改進健康教育工作。從不同縣區學生健康教育效果看,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兩兩縣區之間、教育前鎮賚縣和寧江區之間、教育后寧江區與鎮賚縣和前郭縣之間有差異外,其余兩兩縣區之間均無差異。說明通過4個年度的健康教育,3個縣區健康教育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且教育后寧江區效果最好。但是,由于編秩只看指標數值的相對排序,出現鎮賚縣和前郭縣教育效果相同的現象,此時可通過改變編秩方法、計算加權秩和比等方法[6]校正,以客觀反映其教育效果。可見,秩和比法原理自明,操作簡單可行,值得在疾病健康教育前后效果綜合評價中推廣應用。
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是一項長期任務,仍需深入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學生健康教育工作,使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識廣泛、深入地滲透于思想意識之中,形成并促使家庭形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不斷提高病區群眾的自我防護意識和防病能力,有效預防地方性氟中毒,杜絕氟斑牙和氟骨癥發生,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
參考文獻]
[1] 張海濤,黃長青,姜爽,等.2009-2012年吉林省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4,33(3):354.
[2] 孫愛峰.秩和比法在不同地區人體蛔蟲感染現狀調查結果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1):226-227.
[3] 方積乾主編.醫學統計學與電腦實驗[M].第4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4] 董艷,孫愛峰.秩和比法在三類特定人群艾滋病傳播途徑知識知曉率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2,9(36):117.
[5] 戰揚,孫愛峰.秩和比法在不同滅鼠劑滅鼠前后鳥類數量變化比較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26):44-45.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97
腦血管疾病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也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1]。腦血管病在歐美發病率降低的趨勢下, 我國仍持續上升, 且我國腦血管病的復發率非常高[2]。為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如何提高腦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 本科制定了腦血管病患者護理干預的內容及方法, 自2014年6月開始實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本科收治的200例腦血管病患者, 男115例, 女85例, 年齡42~75歲, 平均年齡(64.65±3.64)歲, 病程 10~21 d, 平均病程(15.0±3.0)d。入選標準 :經頭顱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證實為首次腦梗死或腦出血的患者;均病情穩定、意識清醒者。排除標準:急性期重度昏迷、嚴重腦疝或并發心肌梗死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重癥感染、嚴重糖尿病等患者;有認知障礙、不能配合檢查和治療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每組100例。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包括:①心理護理:鼓勵患者參與治療、護理過程, 多關心患者, 與其經常交流溝通,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用樂觀的態度去感染患者, 消除患者的消積心態, 以積級的心態面對疾病,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②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解所患疾病的概念、發病情況、危險因素、治療方法, 讓患者正確認識自己所患的疾病, 增強對疾病治療的信心, 積極控制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原發病, 預防疾病復發。③飲食護理:良好的飲食習慣對腦血管病患者非常重要, 進食以低鹽、低脂肪、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多食用新鮮水果、蔬菜及粗糧, 少食膽固醇高的食物, 控制油、鹽攝入。④康復訓練:對腦血管病引起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 給予肢體被動運動, 按摩肢體及腰背部, 避免肌肉萎縮。指導患者進行手指和足趾的屈伸、關節伸展、內旋等活動。鼓勵患者進行日常活動, 如吃飯、洗漱、穿衣、上下床、大小便等,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減輕社會及家庭負擔。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以SF-36評價兩組患者健康相關生命質量。SF-36是包括36項條目的結構式量表, 其中一個條目健康變化用于評價對健康狀況總體變化的主觀感覺, 僅有1個條目, 單獨計算, 其余所有條目組成8個維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 對8個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維度進行評價。各維度功能介紹如下[3]:①PF:測量健康狀況是否妨礙了正常的生理活動, 共有10個條目。②RP:測量由于生理健康問題所造成的職能受限情況, 共有4個條目。③BP:測量疼痛程度以及疼痛對日常活動的影響, 共有2個條目。④GH:個體對自身健康狀況及其發展趨勢的評價, 共有5個條目。⑤VT:測量個體對自身精力和疲勞程度的主觀感受, 共有4個條目。⑥SF:測量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對社會活動數量和質量所造成的影響, 共有2個條目。⑦RE:測量由于情感問題所造成的職能受限情況, 共有3個條目。⑧MH:測量4類健康測量項目即激勵、壓抑、行為或情感失控、心理主觀感受, 共有5個條目。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命質量各維度得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干預后干預組生命質量各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社會心理因素、生活行為方式日益受到重視, 人們對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 僅僅根據有無疾病來判斷是否健康是不全面的, 還需要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健康的問題, 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 因此生存質量的評價被引入了醫學界, 它能夠綜合評價個體和群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狀態[4, 5]。用 SF-36全面了解腦卒中患者的軀體、心理、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環境及認知評價、情感體驗等方面, 有利于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找出防治重點, 促進腦血管病患者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