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7:35: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相關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7.100
白色念珠菌性陰道炎(monilial vaginitis)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生殖道感染疾病, 主要癥狀為白帶增多、外陰及陰道灼熱瘙癢、排尿困難等, 嚴重的影響日常生活質量[1]。?病極易復發, 在不斷完善治療措施的同時, 護理干預也顯得尤為重要[2]。本文探討分析育齡期女性白色念珠菌性陰道炎護理干預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為2014年9月~2016年10月在本院門診就診的280例白色念珠菌性陰道炎患者, 所有患者皆為育齡期女性, 均符合《婦產科學》[3]中相關診斷標準,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 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后納入。280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140例。
1. 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治療與用藥指導。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護理干預, 內容包括:①健康教育;②心理護理;③衛生干預;④其他干預:囑患者在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 加強營養與適量運動。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結束后, 比較兩組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臨床治療療效及隨訪3個月復況之間的差異。療效判斷標準[4]: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 病原體檢查結果陰性;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 病原體檢查結果陰性或弱陽性;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 病原體檢查結果陽性??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觀察組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90.7%高于對照組81.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7.9%高于對照組91.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患者隨訪3個月復況比較 觀察組復發率4.9%低于對照組21.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關鍵詞] 骨科;感染;健康教育;知識宣教
[中圖分類號] R19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6(c)-0131-02在本院骨科病房中,患者多為因車禍、機器押傷、滑倒或跌倒等直接暴力損傷患者,大多數需要手術治療,對于該類患者應該做好后期指導工作,以防止患者因為一再的感染、發炎而重復多次住院,若發生后期感染,會使患者及其家屬在心理、家庭、經濟等各方面都受到影響,因此對于該類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應該引起重視[1]。筆者回顧性分析本院骨科病房收治的14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相關知識宣教在降低骨科病房感染發生率中的效果,現對筆者收集的病例資料進行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均為本院骨科病房2010年12月~2011年8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共計145例,將所有研究對象遵照知情同意原則、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72例、觀察組73例。對照組中,男42例,女30例;年齡18~71歲,平均(39.6±3.2)歲;傷后至入院時間為0.5 h~7 d,平均(11.5±3.7) h;其中,四肢損傷35例,髖部骨折10例,脊柱骨折7例,其他20例。觀察組中,男44例,女29例;年齡19~71歲,平均(39.8±3.0)歲;傷后至入院時間為1 h~6 d,平均(11.2±3.5) h;其中,四肢損傷38例,髖部骨折9例,脊柱骨折7例,其他1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1)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監測其生命體征、意識狀態、出入量等,一旦發現異常變化及時處理。(2)根據患者疾病及治療情況正確安置,保持關節功能位,使患肢或者受傷部位得到良好的固定。(3)加強功能鍛煉,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和肌力訓練等,預防相鄰關節功能障礙以及不必要的肌肉萎縮。(4)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采用適當的心理護理措施做好心理護理,出院時進行出院指導,囑患者按時復查。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相關知識宣教:(1)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通過宣傳欄、公開講座、宣傳冊等方式讓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包括發病、治療以及預防知識等。(2)告知患者疾病恢復期的飲食注意事項,因為臥床患者大都會出現大便秘結等癥狀,飲食需清淡、易吸收和消化,食用些蔬菜、水果、魚湯、蛋類、豆制品等,少吃香辣、油膩和煎炸的食物,可以多吃蜂蜜和香蕉等,這些食物可以幫助排便,同時鼓勵患者多飲水。(3)告知患者疾病的預后情況,幫助其了解注意事項,預防壓瘡、墜積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同時通過與患者的交流幫助其建立治療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工作。
1.3 觀察項目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對自身疾病知識的知曉情況以及感染發生情況,組間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中患者對自身疾病知識的知曉情況通過自制調查問卷統計,問卷中包括疾病知識、護理知識、藥物知識、出院注意事項等內容,總分100分,95分以上為掌握,70~94分為基本掌握,少于70分為未掌握,以掌握、基本掌握合計知曉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包完成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相關知識宣教結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自身疾病知識的知曉率為97.3%,對照組為81.9%,前者明顯高于后者,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知識宣教結果分析[n(%)]
注:與對照組比較,P < 0.05
2.2 兩組患者的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感染發生率為2.7%,對照組為12.5%,前者明顯低于后者,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科病房感染發生情況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 < 0.05
3 討論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骨科器械也不斷更新,骨科手術種類更加多樣,手術方法也以大切口、大視野向小切口、微創手術發展[2]。目前臨床上手術治療方法是主要的治療方案,但是隨之而來的骨科感染及手術并發癥也相繼產生,明顯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應該引起重視。對于骨科手術而言,感染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往往會導致致殘率、致死率以及醫療費用的增加,因此減少骨科病房感染發生率,不僅對患者和醫生都很有意義,也是臨床研究的熱點問題[3-4]。在骨科感染的影響因素中,有些是可以改善的,故對患者健康教育是必須的。為了提升骨科醫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骨科手術的成功率,并減少骨科病房感染發生率,筆者在本研究中分析對骨科病房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相關知識宣教的效果,結果顯示對患者進行宣教,患者對自身疾病知識的知曉率明顯增高,感染發生率明顯降低,并且體現了統計學差異,具有明顯的優勢。相關知識宣教包括對讓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發病、治療以及預防知識等),向患者介紹其疾病的飲食以及保健內容,告知患者疾病的預后情況并幫助其了解注意事項等[5-7]。這樣通過對患者進行相對系統的相關知識宣教,使患者了解影響自身恢復健康的相關知識,積極配合臨床的治療護理工作,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加速康復速度,提高自身生活質量。
由上可見,對骨科病房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相關知識宣教,能夠使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的疾病,降低骨科病房感染發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 實用骨科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708-719.
[2] 羅從風,周蔚,翟偉韜,等. 鎖定接骨板治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9):978-980.
[3] S. Terry Canale主編. 盧世壁主譯. 坎貝爾骨科手術學[M]. 9版.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132-2134.
[4] 王蕾,羅濤. 鎖骨中段骨折: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的選擇[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7,9(4):304.
[5] Coats TJ,Brazil E,Hel''on M. The effects of commonly used resusci ration fluids on whole blood coagulation[J]. Emerg Med J,2006,23(7):546-549.
[6] 肖亞平,李娟,郭洪霞,等. 普通外科病房感染管理[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6):565.
關鍵詞: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路徑
為了對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圍手術期內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護理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分析,使該類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使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使患者對該疾病的相關知識有更加全面系統的了解,特組織進行研究。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來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六安醫院就診的56例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臨床確診患者,將其分為兩組,分別采用傳統護理方式和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護理?,F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7月~2011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56例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臨床確診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齡41~82歲,平均64.8歲;關節炎病程3~14年,平均6.1年?;颊咦匀毁Y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將抽樣中的56例臨床確診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28例。A組采用傳統方式進行護理;B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護理。比較分析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
1.3 護理路徑及內容
1.3.2 術前護理:①遵醫囑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止血劑等;②術后6 h沒有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的患者可進普食,避免進食刺激性、辛辣食物;③患肢下要墊軟枕,患肢穿彈力襪;④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⑤將術后恢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康復訓練方法向患者進行講解。
1.3.3 術后護理:①常規抗生素治療;②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③囑咐患者進行深呼吸,每天對會陰進行2次擦洗,適時將尿管夾閉;保持床單清潔,對骨突出處進行按摩,每2小時幫助患者翻身1次;④幫助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功能恢復訓練。
1.4 統計學處理: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 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關鍵詞】非內分泌??谱o士;糖尿病教育;胰島素注射;調查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327―01
胰島素治療是降血糖的最有效方法,適用于各種類型的糖尿病。隨著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延長和胰島素應用的深入研究,中國城市中心醫院胰島素應用比例持續上升[1,2],不僅內分泌??茟萌藬刀?,在非內分泌??茟萌藬狄草^多,特別是心臟腎臟神經及大中手術科室胰島素應用較為普遍。非內分泌專科護士是胰島素注射技術的具體執行者和指導者,其對胰島素注射知識技能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胰島素的正確使用和治療效果。為了了解非內分泌??谱o士能否勝任此項工作,作此項調查,結果如下:
1 對象
三級甲等醫院非內分泌專業22個臨床科室的工作年限一年以上中專以上學歷的169名護理人員
2 方法
2.1工具
調查采用自設問卷調查表的形式,包括兩部分:(1)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工作年限、工作科室、有無參加??婆嘤柕龋?)胰島素注射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調查測評表內容自行設計,調查表共40道題,計100分。內容涉及胰島素注射知識技能和技巧。
2.2調查方法調查者發放問卷,由護士自行完成。調查者不加任何暗示及解釋,發放175份,回收175份,其中有效問卷169份,有效回收率為96.6%
2.3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
3 結果
3.1調查結果顯示:非內分泌專科護士的答題正確率最高82.5分,最低10分,平均29.9分。回答正確率較高的問題是胰島素的作用保存溫度給藥途徑是否成癮及預混胰島素的注射時間等?;卮鹫_率不足20%的(最低的10個)問題是胰島素的適應癥、注射前需要搖勻的胰島素劑型、用于餐前注射的胰島素劑型、注射胰島素部位的正確輪換方法、正確的捏皮膚方法、針頭多次使用的危害、注射胰島素的不良反應、不正確或不規范操作引起的不良反應、低血糖的癥狀和正確處理方法以及外出攜帶胰島素的方法。
3.2影響非內分泌??谱o士胰島素注射相關知識掌握程度相關因素分析以護士胰島素注射相關知識測評得分為應變量,以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工作年限、工作科室、有無參加專科培訓等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非內分泌專科護士對胰島素注射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與職稱和工作年資相關。護師掌握程度較護士高,工作5年以上,10年以下護士掌握程度較5年以下和10年以上高,但工作年限5年以下與10年以上之間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非內分泌??谱o士對胰島素注射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與受教育程度相關。接受過??婆嘤栒莆粘潭容^未接受過??婆嘤柛?。本科學歷掌握程度較大專和中專學歷高,但中專學歷和大專學歷之間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非內分泌??谱o士對胰島素注射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與工作性質無相關性。內科與外科之間、糖尿病并發癥相關科室與非糖尿病并發癥相關科室之間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
4 結論
基層非內分泌??谱o士對胰島素注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3],難以勝任胰島素治療患者的指導和教育工作。建議:(1)需要胰島素治療患者盡可能到內分泌??凭驮\或請內分泌??茣\,使其得到及時正確的指導和治療。(2)醫院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和非內分泌??谱o士健康指導存在的不足,組成一個全院性的糖尿病教育護理網絡小組,在每個科室設置一名聯絡護士,依托本院糖尿病??漆t生和專科護士為主要的師資力量,形成醫院或內分泌科護士、聯絡護士、非內分泌科護士等級培訓形式[4],培養一支能承擔醫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護理骨干隊伍。非內分泌科護理骨干應結合本??铺攸c,利用每周科內業務學習時間組織糖尿病知識學習。護理部要定期對全院護士進行糖尿病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并定期組織考核,全面評價臨床護士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情況,真正使臨床護士的糖尿病知識上一個臺階,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卓惠珍,陳玉梅,林艷曦等.非內分泌專科護士對胰島素筆應用知識掌握情況調查[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9):262
[2] 潘長玉等.中國控制現狀糖尿病―指南與實踐的差距[J].國外醫學內分泌分冊,2005,25(3):174-178.
【關鍵詞】 健康教育;兒童;腹股溝疝;手術康復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939-01
小兒腹股溝疝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小兒外科多發病,多因為先天性的腹膜鞘狀突未完全閉合所致,臨床上多行手術高位結扎或修補治療。因為該病起病急、病程發展較快,患兒家長尚未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對疾病和治療方法了解不足。尤其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沒有育兒經驗,對于手術治療較為恐慌、憂慮,術后又沒有相關的防護知識,對手術的順利開展和術后的康復增加了一定的難度[1]。因此,本文作者對我院部分腹股溝疝患兒及其家長加強健康教育,對比觀察其對術后康復的影響,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從我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入院的腹股溝疝患兒中抽取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齡9個月-6.5歲,平均年齡3.07±1.24歲。所有病例經臨床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均已確診為腹股溝疝,擬行手術治療;排除手術禁忌癥或麻藥過敏、耐受,主要器官嚴重損傷或功能障礙,血液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患兒,以及患兒或家長不配合手術者。所有患兒家長均了解手術護理方案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服從醫護安排,符合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1.2.1 分組 將60例腹股溝疝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兒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9個月-6.1歲,平均年齡2.94±1.03歲,父母年齡23-35歲,平均年齡27.34±1.86歲;對照組患兒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11個月-6.5歲,平均年齡3.18±1.05歲,父母年齡25-36歲,平均年齡27.84±1.87歲。經統計學檢驗,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和年齡結構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及家長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及家長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強健康教育,其健康教育內容如下:
在患兒住院后,立刻對患兒家長及部分有溝通能力的患兒進行健康宣教,通過口頭、書面材料及多媒體等多種方式開展。其內容包括對疾病及治療的相關知識,如疾病的發病原因、病情特點、治療方法及治療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并針對家長比較關注的話題進行細致講解,如患兒手術適應癥、麻藥的選擇及對機體的影響等。同時耐心回答家長的疑問和質疑,與其進行良好的溝通。
術前向家長講明手術安排及手術過程、術前檢查的作用和必要性以及手術前期的注意事項,如更好舒適干凈的衣服、術前禁食禁水、術前一天夜間不得給患兒進水等。術后教育家長康復、護理常識,以及常見的并發癥情況特征和應對措施。如物作用效果、出現、感染等并發癥情況,家長一旦發現應立刻聯系醫護人員;術后效未消之前不得進食進水、更不可出院;對家長進行術后飲食、活動的指導和教育,多食水果蔬菜,限制性地做適宜活動等[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并發癥情況、住院時間及其家長的滿意度、對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并進行統計學對比分析。其中家長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采用自制調查問卷,滿分為100分,超過80分為家長已掌握相關知識。
1.4 數據處理 使用SPSS統計學軟件17.0版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檢驗水準為0.05,可信區間95%,p﹤0.05為樣本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統計學分析可知,觀察組患兒并發癥情況及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其家長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度和滿意程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小兒腹股溝疝作為小兒外科的常見多發病癥,在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因該病的起病較急、發展較快,患兒家長常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健康知識儲備,尤其對于初為父母的獨生子女家長,多無法應對疾病情況。而對于疾病及治療知識的缺乏和不理解,也造成了醫患之間溝通的障礙,甚至干擾到正常的醫護工作,影響手術及康復效果。因此對患兒家長加強健康教育,是建立和諧、良好的護患關系的橋梁[3]。
健康教育從患兒入院直至出院,貫穿于整個醫院內醫護過程,對于患兒家長對醫護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以及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起到了較大的作用[4]。及時、全面地向家長進行健康宣教,并耐心解答家長的疑問和關注問題,能夠增加患兒家長對治療的了解、理解其重要意義,緩解家長憂慮、恐懼的不良情緒,贏得家長的信任和對醫護工作的支持。而健康教育的內容可以幫助、指導家長做好圍手術期的護理、及對感染的防護工作,使家長積極配合醫護工作。
由本文研究結果可知,對腹股溝疝需行手術治療的患兒及其家長加強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家長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滿意度,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加快患兒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具有進一步臨床應用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胡娟,劉歡.健康教育在學齡前患兒腹股溝疝圍術期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5):302-303.
[2] 孫文琦,侯黎莉,高雯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股溝疝手術中的作用[J].上海護理,2012,12(1):21-23.
作者:曾靜 唐遠平 高薇薇 黃祝疆 單位: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調查方法將435例高血壓病患者以居委會為單位進行全面的體檢及上門訪視,建立個人健康檔案,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并發癥及家族史、體型情況進行發病因素的分析評估,制訂健康系統管理措施。觀察的指標對435例高血壓患者進行為期2年的健康系統管理,比較健康教育干預前后高血壓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高血壓患者引起的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自我控制率、服藥依從性,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改變、實驗室指標以及定時測量血壓的情況。干預方法危險因素的監測血壓的監測:每次隨訪測量血壓,每天讓患者自測血壓兩次,做好記錄。體質指數監測:每半年測量身高、體重一次,計算體質指數,平時體檢及自測可自行記錄。實驗室指標:監測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每年檢測1次。就診時如有相同檢測項目,可自行記錄結果。
健康教育從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起對該社區高血壓患者進行社區健康教育干預,通過講座和面對面的人際傳播等渠道進行健康教育,宣傳高血壓的特點、病因和并發癥的有關知識及防治知識,以及生活方式管理在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及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及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前后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接受治療率、服藥依從性、血壓控制率、系統管理滿意率的變化干預后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接受治療率、規律服藥率、血壓控制率、系統管理滿意率均有明顯提高,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略)。
干預前后患者生活方式的變化干預后高血壓患者的生活方式均有明顯改善,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2)。干預前后患者的血壓變化干預后高血壓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為(132.35±12.13)mmHg、(83.25±9.66)mmHg,均低于干預前的收縮壓(168.85±9.77)mmHg和舒張壓(98.85±9.98)mm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前后患者實驗室指標的變化干預后高血壓患者實驗室各項指標控制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略)。
干預前后患者并發癥發生變化干預后高血壓患者各種并發癥控制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略)。3討論目前高血壓已成為我國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聲稱,高血壓控制不當是導致發達國家婦女死亡的頭號危險因素,也是導致男性死亡的第二號危險因素[5]。國外經驗表明,控制高血壓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區防治[6]。國內社區的高血壓管理試點結果同樣表明,社區高血壓系統管理及健康干預能直接影響與高血壓相關心血管疾病及腦卒中的發生[7]。高血壓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病程長、易復發,易產生并發癥,許多研究資料表明,高血壓與遺傳、不健康的生活因素、不利的物理及社會環境因素有關[8]。本研究結果發現,很多患者由于缺乏高血壓相關知識,雖然血壓已達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卻不能遵醫服藥,或者是由于各種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影響,雖然服用了降壓藥物,血壓也不能控制在理想水平。
本組病例在社區健康系統管理前對高血壓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血壓控制率、服藥依從性及良好生活方式均較低,大多數患者未定期監測血壓。通過2年的社區健康系統管理及根據不同的個體開展健康教育干預后,高血壓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血壓控制率、服藥依從性明顯提高。讓患者認識高血壓的危害性,認識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在高血壓中的作用,認識藥物不能根治高血壓只能控制高血壓[9],從而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強患者對社區慢病系統管理的認同,高血壓患者及高血壓高危人群的收縮壓、空腹血糖、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能明顯下降。研究表明,通過社區健康系統管理對高血壓及高危人群進行干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10],此方法在社區健康管理中切實有效,可廣泛應用。
[關鍵詞] 強化生殖知識宣教;育齡婦女;性知識掌握;生殖健康
[中圖分類號] R19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0(c)-0152-02
育齡婦女的性知識掌握情況對其生殖健康的影響較大,而對于育齡婦女的相關知識的宣教是改善其相關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但不同的宣教方式對其影響差異較大,因此要對育齡婦女性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有效干預,必要前提是選擇一種較佳的宣教模式[1]。本文中筆者就強化生殖知識宣教對育齡婦女性知識掌握情況及生殖健康的影響進行觀察,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12月的120名育齡婦女為對照組,2012年1~6月的120例育齡婦女為觀察組。對照組的120例育齡婦女中,年齡20~45歲,平均(30.4±4.3)歲,有婦科疾病史者49例,無婦科疾病史者71例;有意外妊娠史者19例,無意外妊娠史者101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8例,高中和中專40例,初中和小學62例。觀察組的120例育齡婦女中,年齡20~46歲,平均(30.7±4.1)歲,有婦科疾病史者50例,無婦科疾病史者70例;有意外妊娠史者20例,無意外妊娠史者100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7例,高中和中專42例,初中和小學61例。兩組婦女的年齡、有無婦科疾病史和意外妊娠史比例、文化程度構成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宣教,將常規的生殖健康知識進行宣教內容的制定,然后對育齡婦女進行宣教。觀察組則采用強化生殖知識宣教的方式進行宣教,主要為采用不具名的方式對育齡婦女相關知識盲點進行調查,然后進行評估,根據評估內容進行宣教內容的制定,并在教育的過程中注意與婦女的溝通,告知其掌握相關知識對于疾病等不良情況的預防價值;另外宣教內容及溝通方式要根據婦女的理解能力及需求進行不斷改進,并注意采用多形式化的方式進行宣教,再者適當提高宣教的頻率,以期達到最佳的宣教效果,引起育齡婦女對相關問題的重視。后將兩組婦女宣教前后的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和宣教后婦科疾病、意外妊娠發生率進行比較。
1.3 評價標準
對于育齡婦女知識掌握情況采用由其進行調查問卷填寫的方式進行評估,問卷涉及宣教知識的全面細節,問卷總分為0~100分,以總分在85分及以上為較佳,以總分為60~84分為一般,以60分以下為較差。
1.4 統計學處理
軟件包方面選用SPSS 16.0,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處理,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處理,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宣教前后的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宣教前兩組相關知識掌握較佳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宣教后觀察組的掌握較佳率高于對照組,P < 0.05,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
2.2 兩組婦科疾病及意外妊娠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宣教后隨訪期間1種、2種及2種以上婦科疾病發生率及意外妊娠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均 < 0.05,具體比較結果見表2。
3 討論
相關調查研究[2-3]顯示,我國育齡婦女對于性知識及相關知識的掌握普遍較差,而這不僅僅是對其生殖健康造成明顯不良影響的危險因素,也是導致意外妊娠等情況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進一步加強育齡婦女的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及引起其對相關不良情況預防的重要性是干預的重點[4]。強化生殖知識宣教是在常規知識宣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細節及頻率方面的宣教,其針對每位被宣教對象的需求進行宣教內容的制定,且宣教及溝通方式的選取也具有針對性,因此被宣教對象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宣教效果也更好[5-6]。
本文中筆者就強化生殖知識宣教對育齡婦女性知識掌握情況及生殖健康的影響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其較常規的宣教方式在改善育齡婦女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方面發揮出更佳的效果;另外,宣教后婦女的婦科疾病、意外妊娠發生率也進一步得到降低,說明強化生殖知識宣教的方式加強了其對相關知識的重視及接受情況,因此在行為中即得到體現,不良情況即得到有效控制,效果也即更好。
綜上所述,強化生殖知識宣教對育齡婦女性知識掌握情況及生殖健康的影響較為明顯,可有效降低不良情況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趙穎,巫春顏,魏惠紅,等. 深圳市龍崗區育齡婦女對生殖健康知識知曉率的現狀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5):2308-2309.
[2] 沈樹軍,陳東霞,高淑蓉. 社區已婚育齡婦女預防生殖道疾病的知識和態度[J]. 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9,20(2):99-101.
[3] 王松麗. 農村育齡婦女生殖健康知識教育干預效果評價[J]. 當代醫學,2009,15(1):156-157.
[4] Merry L,Gagnon AJ,Thomas J. The research program coordinator: an example of effectiv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10,26(4):223-231.
[5] 惠愛玲,白振京. 豫東農村育齡婦女生殖健康知識知曉度調查[J]. 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4):3390-3391.
關鍵詞: 流動兒童; 免疫規劃; 健康教育; 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 R 186 文獻標志碼: B
為了解城市流動兒童家長對免疫規劃知識的知曉程度,探索更為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我們于2011年對寧波市某街道2個社區的流動兒童家長開展了免疫規劃知識的宣傳和干預,并在干預前后對流動兒童家長的免疫規劃相關知識、態度、行為進行了調查評估。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某街道2個外來人口較為集中的社區,對暫住期在6個月以上的0~4周歲流動兒童的家長或主要監護人共234人進行干預前調查,并在實施多形式干預后進行效果評價。
1.2 方法
首先采用問卷調查表進行干預前問卷調查,了解流動兒童家長免疫規劃基本知識知曉率及對免疫規劃的態度和行為情況。之后采用現場醫生講解、發放免疫規劃知識宣傳資料、媽媽班課堂宣教、播放多媒體宣傳片、同伴教育等多種健康教育方式,對抽取的流動兒童家長進行免疫規劃相關知識宣傳和教育,干預1個月后再對流動兒童家長進行免疫規劃知識知曉率、對待免疫規劃的態度和行為改變等情況的問卷調查,評估干預的效果。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軟件進行數據雙錄入, 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234名調查對象中,男48人,女186人,平均年齡31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者占33.33%,初中占35.47%,高中占22.65%,大專及以上占8.55%。以家長自填問卷的方式為主,對不能獨立完成問卷的流動兒童家長,由醫生詢問并記錄來完成調查。健康教育干預前后分別調查了234人,分別收回有效問卷234份。
2.2 免疫規劃相關知識水平比較
對于11個免疫規劃相關知識的問題,干預前家長的知曉率為15.38%~85.47%,干預后為67.52%~96.58%,各問題干預前后知曉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后總知曉率從43.47%上升到86.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1)。
2.3 對免疫規劃相關態度的比較
流動兒童家長對免疫規劃具有積極態度的比例由干預前的46.26%上升到干預后的85.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所調查的4個問題,具有積極態度的家長比例干預后均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表2)。
2.4 對免疫規劃相關行為的比較
本次評估設置了2個免疫規劃相關行為的答題,流動兒童家長具有積極行為的比例由干預前的42.95%提高到干預后的92.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3)。
3 討論
流動兒童是免疫規劃工作的難點和弱點,也是免疫規劃工作的重點。大量的報道表明,免疫規劃預防的疾病在流動兒童中的發病率遠遠高于常住兒童。流動兒童家長所掌握的免疫規劃知識,及對免疫規劃的態度和行為將直接影響兒童的預防接種情況,因此很有必要在流動兒童家長中開展干預,以提高他們免疫規劃相關知識的水平,提高對免疫規劃的依從性。
3.1 干預提高了流動兒童家長的免疫規劃知識水平
健康教育前流動兒童家長對免疫規劃知識的掌握屬低水平,這一結果與陳妍等\[1\]的報道相一致。說明我國流動兒童家長免疫規劃知識水平較低。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家長缺乏相關的信息和教育。健康教育后,兒童家長對免疫規劃知識的掌握水平明顯提高,這與郭素蘭等\[2\]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健康教育對提高流動人口的防病保健意識,推動免疫規劃工作有舉足輕重的作用\[3\],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3.2 干預增強了流動兒童家長的免疫規劃意識和行為
健康教育前流動兒童家長對免疫規劃的態度、行為水平屬低水平,這一結果與家長缺乏免疫規劃相關知識有關。說明流動兒童家長由于缺乏免疫規劃相關知識,從而影響了家長對免疫規劃的態度和行為。健康教育后,流動兒童家長對免疫規劃的態度 、行為水平大為提高。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明確表明,知識水平的提高是信念和行為改變的前提,知識的提高、信念的提升,將有利于行為的改變。當然行為改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多因素影響,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并且需要社會支持的大環境。因此,必須堅持不懈地開展健康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免疫規劃。
本文結果還表明,干預后家長對“通過采血了解孩子疫苗接種的效果”自愿程度較低,主要還是因為相關知識了解少,且對采血存在恐懼心理。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干預中,要抓住薄弱環節,加強對容易引起混淆的知識點的講解。盧磊紅等\[4\]認為,對于新知識,以不同的教育方式,不斷重復、強化,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成效。
3.3 “同伴教育”模式可提高免疫規劃工作的宣傳效果
在流動人口聚集地通過“同伴教育”的模式\[5\]可有效提高免疫規劃工作的宣傳效果。本次調查發現,流動人口因其流動性大,到了一處新地方后,不知道可以繼續接種疫苗,很多都是通過同鄉或朋友的相互提醒而知曉。因此,應該在預檢登記時主動詢問流動兒童家長其周圍是否還有新來或未接種的兒童,向其發放接種告知單,囑咐其向周圍的流動兒童家長進行接種提醒,提高流動兒童接種率。
總之,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流動兒童家長的知識水平,知識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其態度、行為水平。所以在日常免疫規劃工作中,要重視對流動兒童家長的健康教育,同時在教育形式和內容方面要大力創新,吸引兒童家長積極參與,設計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加強不易理解知識點的教育。
4 參考文獻
[1]陳妍,陳德容,李一,等.天津市紅橋區流動人口育齡婦女免疫規劃知識調查與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09,25(2):101-102.
[2]郭素蘭,李志敏.對兒童家長實施免疫規劃知識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河南預防醫學,2009,20(5):369-370.
[3]陳偉,朱向軍,高志剛,等.兒童家長計劃免疫知識認知情況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4):466-468.
[4]盧磊紅,趙穎.影響健康教育的相關因素及對策\[J\].黑龍江醫藥雜志,2003,26(4):73.
【關鍵詞】 高齡;心房顫動;綜合護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96
心房顫動(房顫)是一種常見的持續性心率失常, 發生房顫時, 患者心跳頻率具有快而不規則的特點, 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縮功能[1]?;颊咄霈F心悸、眩暈、氣短等癥狀。引起房顫的因素有很多, 如高血壓、冠心病、心臟外科手術等, 并且與飲酒、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房顫會導致心房內有血液淤滯, 在二尖瓣狹窄患者和心室率很快的時候尤其明顯, 因而容易導致心房內形成血栓, 一部分血栓脫落會導致體循環的動脈栓塞, 其中腦栓塞最為常見[2]。因此, 房顫嚴重危害著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房顫患者的護理是其接受治療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為尋找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本院選取56例高齡房顫急性發作期的患者分組進行護理,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高齡房顫急性發作期患者56例, 按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常規護理組和綜合護理組, 各28例。常規護理組患者平均年齡(72.2±9.4)歲;血流動力學穩定25例, 不穩定3例;男性占68.4%;綜合護理組患者平均年齡(74.3±7.2)歲;血流動力學穩定22例, 不穩定6例;男性占65.7%。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常規護理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 即給予患者必要的檢查和藥物。對綜合護理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 包括房顫相關知識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 具體如下。
1. 2. 1 房顫相關知識宣教 ①向患者說明房顫的致病機制, 要求語言通俗易懂且表述精確;②向患者解釋治療的基本方案及過程, 以消除患者的疑惑心理, 同時也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認識, 避免患者出現心理期望過高而對治療失去信心的消極心態, 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③向患者說明房顫的并發癥, 如腦中風和心力衰竭, 使患者能對疾病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1. 2. 2 心理護理 房顫患者面對生理痛苦的同時, 會有更大的心理壓力, 由經驗可得, 患者通常會有焦慮、恐懼、抑郁和悲觀的心理特點, 這就要求護理人員關注患者的心理, 找出導致患者心理變化的原因, 并采取相應措施緩解甚至消除患者的消極心理。以焦慮心理為例:焦慮是患者在受到客觀環境影響后引起的一種主觀情緒表現, 通常表現為煩躁、精神緊張、坐立不安, 并有可能出現心悸氣短、四肢發冷等現象, 針對此類患者, 要與其及家屬進行溝通, 了解引起患者焦慮的原因, 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在實際護理中, 患者常會因進行一段治療后效果不佳而出現焦慮情緒, 此時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講解, 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發展以及治療過程, 從而減輕或是消除患者的焦慮心理。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房顫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房顫相關知識的掌握率, 包括房顫的致病機制、藥物治療方法以及飲食注意事項;采用調查問卷對產婦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 包括工作態度、職業素養及專業技能3個方面, 評價指標分為非常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房顫并發癥發生率:常規護理組有9例, 發生率為32.1%, 綜合護理組有2例, 發生率為7.1%,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高齡房顫患者承受的心理壓力甚至會大于生理壓力, 具有明顯的心理特征, 因此對于高齡房顫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及心理護理。本院提出的綜合護理干預方法, 除了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以及有針對性的用藥指導外, 從心理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 能夠有效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和憤怒心理, 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避免其因對自身疾病及醫學知識認識的不足而產生負面情緒, 影響治療效果[3]。
綜上所述, 對高齡房顫急性發作期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 能有效降低患者房顫并發癥的發生率, 提高患者對房顫相關知識的掌握率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臨床可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莉, 郭云萍, 谷巖梅.導管射頻消融治療房顫40例的手術配合及護理體會.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 7(12):77-78.
[2] 胡玉芳, 許風英, 翟大玲, 等.三維射頻消融治療心房顫動126例圍術期護理.齊魯護理雜志, 2009, 15(10):66-67.
【關鍵詞】
出院隨訪;急性心肌梗死;抑郁;依從性
作者單位:234000安徽省宿州市立醫院心血管內科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肌缺血性壞死,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屬冠心病(Coronaryartery disease, CAD)的嚴重類型。其病死率和致殘率相當高。面對這一心臟事件, AMI患者常有抑郁癥狀,并且在病后12個月內持續存在[1-2]。 AMI患者病情基本穩定后便可回家繼續康復治療。而對于出院返家的患者,卻鮮有研究報道。為了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尋求有效的干預措施,作者對7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進行了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齡31~85歲。入組標準。①確診為AMI者。②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3]。③排除其他軀體合并癥。④住院期間及出院時均給予相關詳細健康指導,并對指導內容進行簽字認可知曉。⑤經住院治療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總分小于8分。隨機抽取39例作為觀察組,37例作為對照組,兩組在病程、病情程度、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隨訪方法及內容
1.2.1 觀察組 患者出院后12個月內,前3個月每月2次,之后每個月1次,共隨訪15次。隨訪采用登門家訪與電話隨訪相結合。隨訪內容: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知識了解情況、院外服藥情況、有無藥物不良反應并能否處理、是否病情穩定或復發再次住院、能否門診隨訪,社會和家庭的支持情況等。隨訪過程中若患者提出相關治療問題,如增、減藥量及更換藥物等,及時與醫生商量后再對患者進行指導或請醫生解答。12個月后按測評表記錄隨訪情況,并進行統計。
1.2.2 對照組 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對其不進行隨訪,每個患者出院后12個月,由護理人員登門家訪或電話隨訪,按照測評表記錄情況,并進行統計。
1.3 評價標準
1.3.1 依從性問卷測評 根據是否按醫囑服藥分為完全依從(能堅持按照醫囑用藥),部分依從(間斷執行醫囑),不依從(停止用藥)。
1.3.2 抑郁癥的相關知識問卷測評 包括抑郁癥基礎知識、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調節情緒、定期復查等。滿分10分。6分以上為知曉,6分以下為知曉差。
1.3.3 抑郁癥復發標準為明顯的抑郁癥狀出現,HAMD評分>20分。
1.4 統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組間分析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分析用χ2檢驗, 規定P
2 結果
2.1 出院隨訪對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依從性的影響
觀察組完全依從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出院隨訪對患者抑郁相關知識知曉率的影響
觀察組相關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出院隨訪對患者抑郁復發率的影響
觀察組抑郁復發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住院冠心病患者中,約50%并發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或)抑郁癥狀,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發生率更高[4]。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可能為[5-6]:①對疾病本身恐懼,對AMI預后的不了解或過度關注。②心肌梗死作為一種強烈應激源,致使血兒茶酚胺等增加。③對較高的醫療費用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的憂慮。④對將來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擔心喪失工作能力。而抑郁也可增加AMI后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7]。發病機制可能為:①抑郁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導致血栓栓塞事件增加。②抑郁患者心率變異度降低,心律失常增加。③體內氧化作用增強,抗氧化的保護作用減弱,氧化型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多。④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導致由自主神經介導的心臟壓力感覺性反射功能失調,從而引起猝死。⑤抑郁癥患者往往對治療心血管疾病及改變生活方式建議的依從性均較差。故提高抑郁癥患者康復出院后維持治療的依從性尤其重要。其中服藥依從性差的表現為停止服藥、間斷服藥、服錯藥量、增加或漏服藥次、自行合并其他用藥等。治療依從性差的主要原因有:①患者及家屬對藥物維持治療認識不足。②過多擔憂藥物不良反應及不能耐受藥物不良反應。③無人提醒、督促服藥而斷續用藥或隨意增、減服藥劑量。出院后護理人員進行隨訪,可及時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服藥情況,可及時發現藥物不良反應并予相應措施、也可對院內健康教育進行反復宣教、強化,并對隨訪中發現的錯誤觀點、行為予以糾正、指導和幫助。本研究結果觀察組完全依從率及抑郁相關知識知曉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證實了上述觀點。另外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抑郁復發率低于對照組,且有統計學意義。這與按時服藥、定時復診有關。
調查發現,約有87%的患者表示愿意接受隨訪和健康指導[8],而出院隨訪有利于患者對醫學知識的了解,也給患者康復以重要的心理支持,同時并能減少復發。但尚需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 考 文 獻
[1] 楊園園,洪黛玲,陳建軍.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抑郁的研究現狀.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4):383-384.
[2] Lane D, Carroll D, Ring C,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persistenc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Br J Health Psychol,2002,7(1):11-21.
[3]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89.
[4] 鄧必勇,崔建國,李春堅,等.住院冠心病患者1083例心理狀況的調查與相關分析.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8):702-705.
[5] 高立碩,劉純.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對病人的影響及干預措施.護理研究,2007,21(10):2549-2551.
[6] 梁愛瓊,王曉武,張衛.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抑郁情緒患者治療依從性分析.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23):2824-2827.
[關鍵詞] 護理干預;重度燒傷;康復期
[中圖分類號] R6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b)-0139-03
重度燒傷是指燒傷面積在30%以上,或Ⅲ度燒傷面積在10%以上,或總面積不到30%而合并下列情況之一:全身情況嚴重或休克,合并嚴重創傷,重度吸入性損傷[1]。重度燒傷患者的救治往往偏重挽救患者生命及治療創面而忽視患者焦慮、緊張情緒及肢體功能的恢復,因此,創面愈合后,患者常合并瘢痕增生攣縮、肌肉萎縮、關節僵直等,嚴重影響其運動功能,甚至無法生活自理。而這部分患者普遍存在消極悲觀心理,為促進重度燒傷患者身心康復,筆者嘗試對康復期患者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重度燒傷患者58例,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齡4~60歲,平均28歲,燒傷面積20%~90%;深Ⅱ度燒傷36例,燒傷面積25%~90%;Ⅲ度燒傷22例,燒傷面積20%~60%。致傷原因為硝火燒傷22例,開水燙傷11例,火焰燒傷9例,瓦斯爆炸傷7例,熱水泥燙傷6例,石灰燒傷3例。將5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9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康復期護理,不進行強化管理和干預。實驗組采取綜合干預管理,建立以護士、患者、家屬共同合作的管理模式,對患者進行0.5~1.0年的護理干預。
1.2.1 心理干預 ①與患者(或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多關心患者,同情并表示充分理解,傾聽患者的情感表達,給予情感支持[2],讓患者把憂慮擔心盡量表達出來,同時鼓勵其樹立信心,介紹以往成功病例,也可請病友做現場宣傳,發揮榜樣示范作用,以穩定患者情緒,使其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康復的重要性;②調動家屬積極性,使家屬認識到他們是患者最有力的支持者,給患者充分理解和關心,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樹立康復信心。
1.2.2 認知干預 開展康復期知識宣教,每星期開展一次講座,內容包括重度燒傷患者康復期需了解和掌握的相關知識,如的選擇、功能鍛煉內容、瘢痕形成的原因及防治等方面的知識;印制宣教資料或宣傳畫發放給患者,并在病區走廊張貼鍛煉示意圖,增加患者鍛煉的趣味性和可行性,讓每位患者掌握早期鍛煉的必要性和方法步驟[3-4],如患者已出院,每星期以電話的形式,對患者或家屬進行督導。
1.2.3行為干預 ①的選擇:應選擇關節可能攣縮的相反方向的位置,放置于伸展位,如肩部外展90°,不宜超過100°,肘關節呈伸直中立位,腕關節背屈20°~30°,掌指關節屈曲70°,第2~5指的指間關節伸直;髖部應伸展,避免內旋和外展;保持在微屈的伸展位;踝關節固定在90°的中立位,平臥時使兩足置于撐腳板上,俯臥位時應將小腿墊高,足懸空,以防足背平放[5]。②功能鍛煉:功能鍛煉應盡早進行,只要病情允許便可開始鍛煉,告知患者或家屬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和不進行鍛煉的嚴重后果,開始鍛煉時多給予指導,如上肢、肘關節多行伸屈鍛煉,手腕行背屈、掌屈、環繞鍛煉,前臂行旋前、旋后動作,肩關節行外展、屈伸及內旋、外旋,逐漸增加活動量,而下肢鍛煉則可下床活動,活動原則是范圍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強度由弱到強,明確鍛煉進度,制訂鍛煉時間表。③瘢痕防治:向患者以及家屬講解燒傷瘢痕形成的原因及防治相關知識,采用加壓療法、局部按摩、抑疤靈噴霧等;在創面基本愈合、瘢痕未隆起前開始使用彈力繃帶壓迫,壓力維持在20~30 mm Hg日夜持續使用,一般成人需持續8個月,兒童持續1~2年;創面一經愈合就以手法按壓揉摩局部皮膚,促使血液循環,軟化愈合皮膚,增強皮膚彈性,預防軟組織粘連;創面愈合后可將抑疤靈噴霧劑直接噴霧在基本愈合創面上,每日2~3次,持續7~9個月。
1.3 評價指標
采用自行設計的重度燒傷患者焦慮程度調查表調查患者焦慮情緒,其內容包括害怕創面疼痛、瘙癢,擔心自我形象,擔心瘢痕及殘疾程度,害怕家人遺棄等,分別進行焦慮程度評分,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重。采用自制問卷調查患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焦慮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焦慮評分的比較(分,x±s)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相關知識評分的比較
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瘢痕防治、功能鍛煉、選擇相關知識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相關知識評分的比較(分,x±s)
3 討論
3.1重度燒傷患者焦慮的原因及對策
重度燒傷不僅面積大,伴有深度燒傷,且燒傷多為突發事件,患者往往無思想準備,在休克期患者表現出恐懼、焦慮、緊張等情緒,而在康復期多數表現為焦慮、消極心理,極為擔心自己的容貌、形象及肢體的功能,擔心今后的生活和學習是否能恢復正常。
本文主要采用心理干預降低焦慮程度,即主動接近患者,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給予情感支持、鼓勵,消除患者的疑慮和恐懼,使其保持樂觀和自信[6]。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及行為干預,是保證燒傷患者心理健康的關鍵[7]。同時還要調動家屬的積極性,獲得家屬的支持。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對重度燒傷康復期患者采取心理干預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重度燒傷患者的康復護理
燒傷康復中功能康復最為重要,康復最基本的目標是使患者生活能自理,或者能進行力所能及的工作,不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①早期保持肢體正確功能位:療法干預即患者入院時就要注意的擺放,為燒傷愈合后功能康復創造良好條件,為以后功能鍛煉,抑制瘢痕增生打下基礎;②早期功能康復鍛煉:最大限度地減少瘢痕組織增生,減輕關節粘連及攣縮畸形,抑制瘢痕生成及發展是功能康復治療的核心;③加壓和藥物療法干預:如局部按摩或彈力繃帶壓迫,使用抑制瘢痕藥物,借助一些器械和彈力球來進行鍛煉。同時必須對患者進行康復期相關知識培訓,指導鍛煉。護士是重度燒傷患者功能鍛煉最重要的宣教者和實施者,首先要使患者或家屬提高認識,然后把功能鍛煉的相關知識通過各種方式傳授給患者,再根據患者不同燒傷部位、手術方式、不同時期等制定個性化康復計劃[8],并由護士反復講解和示范,監督患者完成康復計劃。本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選擇、瘢痕防治及功能鍛練知識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系統的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重度燒傷患者的負性情緒,并能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但重度燒傷患者身心康復是漫長的過程,不少患者無法堅持完成康復鍛煉,加之管理不足,或其他經濟原因而終止康復,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更有效的康復管理方法。
[參考文獻]
[1] 陶祥玲,莊永康.燒傷護理 [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43.
[2] 孫寧,趙紅.自然流產患者心理問題及其干預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7):651.
[3] 宋紅霞,安士慧,王麗娜,等.系統化護理干預對戒毒康復期海洛因依賴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4):57.
[4] 謝肖霞,陳楚芬,梁月英,等.PDCA循環在四肢深度燒傷患者功能鍛練指導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2, 12(9):664-666.
[5] 方之楊,吳中立.燒傷理論與實踐[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587-588.
[6] 張二霞.護理干預對骨折術后患者焦慮及抑郁影響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1):12.
[7] 徐榮祥.皮膚再生之謎[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37.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長垣縣中醫院收治的60例肺心病患者,均符合1977年修訂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診斷標準,排除精神、認知異常及意識障礙者以及有嚴重軀體疾病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為(58.53±10.05)歲;病程3~5a者5例,6~10a者13例,>10a者12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1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為(57.48±12.14)歲;病程3~5a者4例,6~10a者13例,>10a者13例;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1例。兩組性別、年齡以及自我護理能力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采用系統的自我護理教育,具體方法如下。
1.2.1自我護理教育針對肺心病患者自我護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制定教育方案,其主要內容有自我飲食管理、自我護理技能培訓以及疾病相關知識普及和自我日常行為管理等。
1.2.2教育方法挑出具有3a以上護理經驗的護士進行專業培訓,使其掌握肺心病的相關護理技能,理解所制定的護理教育方案并付諸實施;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進行自我護理教育的意義,取得他們的認可和配合;在結束自我護理教育后,進行自我護理能力及水平的評估工作。自我護理教育主要有集中授課、個體教育等多種形式。其中集中授課內容主要包括疾病相關知識的講解、自我護理技術的操作示范、病情檢測及用藥等知識的普及等,個體教育則包括對患者日常飲食、情緒以及認知等的解決方法等。
1.2.3教育時間自我護理教育時間為4個月,共實施教育8次,其中6次在住院期間實施,另外2次為患者出院后的電話指導和家訪。
1.3效果評價
1.3.1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這一測量工具是Keamey和Fleischer根據Orem的自我護理理論設計的,包括4個維度和43個條目,采取5分制評分,患者的分數越高,則表示其自我護理能力越強,該量表可實現對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自護理能力的有效比較,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1.3.2肺心病相關知識問卷根據長垣縣中醫院肺心病相關專家修改和制定的調查問卷,其中包括肺心病的成因、癥狀、護理等方面的知識,共100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獨立樣本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自我護理教育后,觀察組自我生活能力及疾病知識掌握情況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