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22: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典文化的重要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4-0168-02
一、閱讀現狀調查與分析
經典閱讀現狀究竟如何?為了對這一情況有一個較準確的了解,筆者查閱了與此相關的書籍文獻,了解了一些研究者所做的調查結果,選取一些較有代表性的寫在下面。與此同時,筆者自己也進行了與經典閱讀相關的調查,其調查結果與其他調查結果相呼應,從中我們可以對今大學生的經典閱讀現狀有一個大略但卻具有代表性的認識,也為我們接下來分析原因和對策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
1.閱讀興趣低。在上海譯文出版社所做的調查中,選擇喜歡讀并且去讀的僅為5%;在對南通三高校所做調查中,學生的業余時間幾乎都用來上網,留給閱讀的時間并不多,平均每學期的閱讀數量也不是很多,在對圖書館的使用上,一部分同學也不是很充分。在筆者所做的問卷調查中,“每天用于閱讀的時間”一項中,選擇少于一小時的占樣本總數的32%,選擇1至2小時的占樣本總數的31%,選擇2小時以上的為8%,還有5%的選擇“幾乎不閱讀”;實際上,大學生每天的業余時間還是比較多的,而閱讀時間并不算多。“在平均每學期讀書數量”一項中,1至2本占樣本總數37%,選擇3至5本占樣本總數17%,選擇0本的占樣本總數9%。在“是否有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感覺時”選擇經常和較多的共占樣本總數的12%,選擇較少和沒有的占了88%;在“一學期花了多少錢買書一項中,選擇“不買和少于100元的”共占樣本總數的44%;在會“不會參加”與經典閱讀相關的社團一項中,明確表示不會參加的占樣本總數的39%,選擇“不清楚”的占樣本總數的20%。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到當今一部分大學生閱讀興趣低,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2.閱讀傾向娛樂化。在筆者做的調查中,“你讀書的目”一項中,選擇“消遣娛樂打發時間”的共占30%,其比重是很高的,而選擇“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提高自己的修養”的為19%,在“下列圖書喜歡哪一種”一項中,選擇純文字的經典原著的46%,選擇導讀文本的為54%,實際上,導讀文本是代替不了經典原著的,只有當我們親自與原著接觸時,我們才可能理解原著的精神,從中發掘出其思想和精神內涵,在“現刊閱覽室中,主要閱讀那類雜志”一項中,選擇“傳記類”占樣本總數的65%,選擇“時尚娛樂類”占樣本總數的52%,選擇“明星類”的占樣本總數的40%,而選擇“與專業相關”和“各大學學報”的占樣本總數的27%;在筆者所做的訪談中,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除去那部分沒有閱讀習慣或很少閱讀的同學,即使愿意讀書的同學,也往往選擇書名有趣,插圖精美,內容較少,讀起來輕松的書籍。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不難看出當今的經典閱讀現狀中存在較嚴重的閱讀目的娛樂化和忽視經典原著的情況。
3.閱讀功利化傾向嚴重。在筆者所查閱的與經典閱讀現狀相關的文章中,許多研究者均將這一點作為重點去分析,因此,筆者在撰寫此文時,也特別將這一點詳細分析。所謂功利化閱讀,即僅以能為自己帶來實際利益如升學和就業等作為讀書的目的。一本書假如能為自己帶來實際好處,就會花時間去讀,如若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好處,則往往不去問津。下面結合具體調查結果來談談這一問題。在“平時讀書種類”一項中,選擇“計算機類”和“外語類”共占樣本總數的52%;在“你認為經典閱讀現狀不佳主要原因”一項中,選擇“功利主義盛行”的占樣本總數的39%;在“是否會參加與經典閱讀有關的社團”一項中,明確表示不會的多于會參加的人數。這些都表明如今一部分大學生功利化閱讀傾向嚴重。
4.網絡化閱讀傾向明顯。傳統的手不釋卷已不是人們唯一的閱讀狀態,網絡化閱讀已成為人們的主要閱讀方式。在筆者所做的調查中,“是否經常采用網絡閱讀”一項中,選擇“經常”和“較多”的占樣本總數的59%;在“上網時間和閱讀時間哪個更多時”,選擇“上網多的”占樣本總數的41%。網絡化閱讀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淺閱讀,淺閱讀與深閱讀相比,我們提倡經典閱讀也即是提倡深閱讀,深閱讀有助于我們集中注意力,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而淺閱讀則不然,如果長期進行淺閱讀,則會降低我們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造成我們思維能力的退化,這對個人的發展是不利的。在筆者的調查中,“平時看書時瀏覽居多還是精讀多”一項中,選擇“瀏覽”居多的占樣本總數的62%。在筆者訪談中,很多同學也是承認這一點的。由此可見,網絡化閱讀及其引起的淺閱讀并不是個例。
二、大學生經典閱讀現狀的原因分析
1.大眾文化對青年的侵襲。大眾文化以其強大的沖擊力,海嘯般沖擊著人們的生活,使人們在欲望的滿足和尋找新的欲望之間疲于奔命并樂此不疲。網吧,歌舞廳,臺球社,酒吧等都是人們熟悉的大眾文化的代表,這些東西滿足了人們的感性愉悅。當代大學生受大眾文化影響頗深,甚至可以認為是在大眾文化的“浸泡”中長大的,他們喜歡動漫,電子游戲等新鮮刺激的事物,而對經典著作的關注則相對較少,無論是其自身還是所處環境都沒有為經典閱讀提供太多的空間。這造成了當代一部分大學生精神空虛,沒有追求,拜金拜物,娛樂自上,而這些問題的出現也是經典名著在其精神生活中占不上重要位置的重要原因,是經典閱讀狀況不佳的深層原因。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提倡經典閱讀的重要性,應該認識到經典閱讀不是如某些大眾文化一樣,只是生活中的點綴,而是我們內心最真摯最純粹的需要,是與大眾文化中庸俗的部分相對抗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目的功利化對經典閱讀產生影響。今天的教育領域功利主義思想盛行,大學成了職業訓練所,對有助于培養人文素質和人文情懷的經典閱讀重視和投入并不是很夠,而只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訓,有意無意地使其成為適應社會和滿足市場需求的“工具”,對學生發展至關重要的通識教育和人文教育則成了雞肋。為了是自己制造的“工具”有一個好的銷量和口碑,學校則對學生考取各種證書及參加各種職業培訓等采取默許或支持的態度,這是一部分人將大量時間用于考取外語等證書卻忽視了經典閱讀所應有的地位的一個重要但卻往往較少為人提及的一個因素。我們一直在強調經典閱讀的重要性,事實上,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識到其重要性,在升學和就業壓力面前,即使想讀也沒有時間,這其中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學校功利主義的教學目的也是不容忽視的,這直接導致學校在引導學生進行經典閱讀方面重視不夠,沒有為創造良好的經典閱讀氛圍提供資金和制度支持,如筆者的調查,“在使用圖書館時,發現的問題”一項中,選擇“書少書舊”的占樣本總數的59%,這是學校在督促學生進行經典閱時投入不足的很明顯的例子,實際上,這是學校教育目的功利化必然會出現的結果。
3.大學生自身對經典閱讀重視不夠,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若是真正意識到經典閱讀的重要性,端正態度,在改變此現狀的過程中還是很有建樹的。我們先看看一些項目的調查結果:在“當代社會提倡經典閱讀有意義嗎”一項中,選擇“沒有”和“較小”的占樣本總數的28%;前面說到《周易》的閱讀狀況不是很好;在“沒讀過《戰爭與和平》和《靜靜的頓河》的原因”一項中,選擇“太厚”和“沒興趣”的占樣本總數的61.5%;結合筆者對身邊同學所做的訪談和觀察,大學生在經典閱讀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問題:首先,對經典閱讀態度不端正,重視不夠,認為經典閱讀是錦上添花的事情,態度決定一切,這是造成經典閱讀現狀不佳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對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一部分大學生不管說所多少都是徒勞,在與同學進行交流時,筆者清晰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有的同學忙于考研考證時間本來很緊,不愿意去讀;有的同學沉迷網絡游戲不能自拔,無暇顧及其他。總之,沒有閱讀習慣,沒有這種內在的約束力,任何說教和規勸都顯得多余。
三、改善閱讀現狀的對策
首先,國家應將經典閱讀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廣泛借鑒國外經驗并結合我國特殊國情制定合理的路線圖,提高對全民閱讀的資金投入,制度投入,政策投入;通過主流媒體加大對經典閱讀的宣傳力度,條件成熟時,可以成立全民閱讀委員會以指導人們閱讀經典,編寫適合各類人群的經典閱讀指導手冊;加大對全國出版機構的監督力度,督促其生產即經典又符合市場要求的圖書,以滿足廣大群眾對經典著作的需求,與此同時,要加強對大眾傳媒的監管力度,堅決抵制庸俗文化,凈化當前的文化氛圍,從而使經典閱讀有良好的發展空間,使其有健康積極的發展氛圍。
同時,要加大利于經典閱讀的社會環境建設。有研究表明,從小養成閱讀興趣是終身閱讀的重要條件,這也提醒政府應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對少年兒童閱讀興趣的培養,保證中小學生有足夠的經典書籍和閱讀時間,建立促進小學生閱讀的長效機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積極營造經典閱讀文化氛圍。
最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充分認識到經典閱讀的重要性,將經典閱讀變成一種自覺行為,不為外界環境影響,自覺抵制各種誘惑,放棄功利主義的閱讀觀,將經典閱讀上升到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的認識高度,以實際行動將經典閱讀的意義落到實處。合理規劃自己的業余時間,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并嚴格執行。在此過程中,應杜絕不必要的上網和消遣娛樂等時間,可以選擇參加一些讀書社團,結交一些同樣喜歡閱讀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分享自己的經典閱讀體會。總之,我們應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將經典閱讀看成是充實自己的重要途徑。堅決不做大眾文化的犧牲者,通過閱讀經典作品來豐富和完善自己。
參考文獻:
[1]郭建敏.堪憂的閱讀現狀――對學生遠離名著的反思[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6).
[2]陳建華.關于大學生經典閱讀的思考[J].長江大學學報,2012(2).
[3]潘洪建,等.學生閱讀狀與對策[J].揚州大學學報,2009(10).
[4]孫妃.眾文化潮流下學生經典名著閱讀現狀調查――以浙中某高校為例[J].出國與就業,2010(5).
[5]張曉燕.大學生經典閱讀探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8(2).
[6]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關鍵詞]誦讀經典 實踐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11-0160-01
一、目的意義
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必須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中華文化的精華。然而,今天的小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集體觀念淡薄,個人至上,缺乏社會公德,道德意識有待加強,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因此,要倡導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充分注意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通過對古代詩文的學習會加深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理解,讓學生多讀、多寫、多誦讀,逐漸在閱讀中提升學生作文水平和人生品位,從而為傳統文化的復蘇與傳播起到積極的作用。
農村地區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蘊與氛圍,農村孩子接觸古今經典辭賦很少。通過強化誦讀經典來彌補這方面不足顯得尤為重要,借助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讓農村學生從小就在靈魂深處夯筑起民族傳統文化殿堂的基礎。
二、誦讀經典的有效探索
多年持之以恒的誦讀實踐,我們摸索出一條符合農村小學誦讀經典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環境展經典
孟母三遷的故事就說明環境的重要性。營造儒雅書香環境,讓學生時時刻刻與古代先賢對話。在學校走廊墻壁、教室懸掛、張貼古典名句,學校櫥窗、板報定期更換經典名作,上下課鈴聲為古詩詞歌曲,校園廣播經典之聲索繞于耳,讓學生在經典文化的長河中沐浴,受到耳濡目染、潛移轉化的影響。
(二)落實課時誦經典
1.每周安排一節誦讀課,指導學生誦讀經典。在誦讀經典的方法上,引導“巧”背,實現“量”的積累。(1)表演背。恰當的體態和語氣能促進學生對經典的記憶、理解,既能加深印象,又能提高誦讀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背誦的速度,而且記得牢。(2)據意背。這是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如將詩根據內容分為言志、抒情、寫景、敘事詩等。這樣背誦,學生不但分類清楚,而且背得多。(3)創設情境背。可以利用不同手段,創設各種誦讀氛圍,引導學生背誦。如是配上一首輕松活潑的音樂,或是哀婉低沉的曲子,或是配一幅大自然的畫面等,創設不同的情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氛圍,以此來促進背誦。(4)多種形式綜合背。多種形式綜合背,激發了學生的誦讀興趣。我們經常采用接龍背、輪換背、問答背、師生背;比賽的形式,如男女組賽、小組賽、兩人賽等。靈活而且富有變化的背誦,極大調動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
2.持之以恒,天天誦讀。每天晨讀時間,伴著優美的音樂誦讀經典,在誦讀中啟迪智慧,凈化心靈。
3.發動家長積極配合,保證學生假期每天誦讀經典。 本著輻射家長的原則,寒暑假學生即每周背誦一首古詩,開學后進行經典誦讀考核。
(三)學科教學滲經典
學科教學承載著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教師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補充相應的經典,讓經典滲透在課堂教學中。
(四)實踐活動促經典
組織經典誦讀手抄報、黑板報評比、書法比賽,定期進行經典誦讀成果展示、才藝展示、比賽等活動,調動學生誦讀經典的積極性。
全體師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創建一個充滿儒雅書香的現代校園環境,使大家置身在詩意盎然的溫潤氛圍中,時刻受到經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
三、取得的成績
幾年來的實踐,經典誦讀活動提升了學生的人文內涵,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營造了學校的文化氛圍。
1.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深厚了。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對誦讀經典的興趣明顯增強了。絕大多數學生有主動誦讀經典的興趣。每天課間休息、上下學路上,我們都能看到學生們饒有興趣的互相背誦,有些有創意的學生還把《三字經》《弟子規》編成拍手歌、接龍游戲,使得經典誦讀活動遍及校園。學生已經養成每天誦讀經典的良好習慣。
2.學生語言素養提高了。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以來,學生們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開闊,表達能力越來越強,習作和誦讀水平穩步提升。學生在各級寫作、誦讀大賽等活動中表現十分突出,2012年以來,十多名同學在省、市、區語言類大賽中獲獎。
國學經典教育凝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華、思想精華,體現出了無數先哲的智慧結晶。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國學經典都體現出了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和中華民族音樂審美意識。基于此,文章探討了在高職院校音樂審美教育中融入國學經典的相應措施。
關鍵詞:
國學經典;高職院校;音樂;審美教育
國務院在2014年曾經發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決定中指出:務必要對高職院校的課程予以合理、科學的設置,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在學生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全程貫穿人文素養教育、職業道德教育。這充分體現出了國家對于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視,也充分體現出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則離不開國學經典教育。國學經典教育凝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華、思想精華,體現出了無數先哲的智慧結晶。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國學經典都體現出了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和中華民族音樂審美意識,本文結合教學經驗,就國學經典融入高職院校音樂審美教育的意義和策略進行探討。
一、國學經典融入高職院校音樂審美教育的意義
古語有云:“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古人很早就將內心情感用嗓音來予以表達,這樣會顯得更加深刻、更加直接。國學經典中的很多古詩詞歌曲的歌詞精辟、妙句橫出,或憂而不傷、婉轉迂回,或直抒胸臆、詠史嘆世,顯出了一種帶有“自娛性”的氣定神閑、曠達超脫,也體現出了“含蓄蘊籍”“中正平和”的音樂審美趣味。音樂若和諧,那么能夠起到撫慰人心、安定人心的作用,進而還能夠促進社會、個人的和諧。由音和,到心和,再到人和、政和,等等,這就是國學經典給音樂審美帶來的魅力所在。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從精神文化極度缺乏的時代進入到了精神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尤其是隨著選秀類電視節目充滿熒屏之后,開啟了全民娛樂的時代。但是,過度的娛樂化卻導致社會大眾逐步喪失了反思文化、批判文化的能力,從而導致一些惡俗現象、低俗現象的出現,無論是“反智主義”,還是“文化丑角”,都是通過快餐式的精神來滿足某些人倦怠無聊、日益浮躁的不良心態。與此同時,娛樂時代的商業性指向也將文化的詩性指向掩埋。長此以往,中華民族文化素質將會出現持續降低的現象。就高職院校來看,大學生群體中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審美取向娛樂化、低俗化的特點,為此,將國學經典融入高職院校音樂審美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引導廣大高職學生演唱、品讀國學經典作品,在詩詞中領略古曲的幽雅,在古曲中唱出詩的意境,這不僅可以完善學生的鑒賞能力、感受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藝術趣味、文化人格,進而實現修身養性,而且能夠增強廣大高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二、高職院校音樂審美教育中如何融入國學經典
(一)注重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結合
目前,國人基本已經對國學經典的重要性達成了共識,國學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較大的作用。而民族音樂的國學素養較為豐富,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因此,高職院校應將民族民間音樂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讓廣大學生對于民族民間音樂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這對于增強學生的音樂素養也是極為有利的。
(二)多開展校園活動
高職院校應該將國學經典納入到校園活動中,走出課堂,融入校園,讓更多的高職學生感受國學經典和音樂結合所帶來的美。例如: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舉辦了國學經典誦讀大賽,押著古詩詞的韻腳,踏著婉約的節拍,和著古琴音韻,懷揣著對國學經典的熱愛,多支參賽團隊為廣大師生上演了一場國學傳統文化的精神盛宴。在誦讀大賽中,有朗朗上口的傳統美學讀物《論語》,有滿懷抱負的《將進酒》,也有壯闊柔和的《水調歌頭》……每首朗誦都精彩絕倫,每支團隊都意氣風發,演繹出了唐風宋雨的古典風雅和國學經典的獨特魅力,化成了一場見證我院“國學熱”的視聽盛宴。
(三)構建專業化的教學團隊
在高職院校音樂教學中,師資隊伍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首要條件。擔負教學的教師除了要具備精深的聲樂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具備廣博的國學經典知識及對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方面的分析解讀能力,這種高素質師資人才的缺乏是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教學難以在高職院校廣泛展開的原因之一。所以,高職院校應集合聲樂專業教師、音樂理論教師、古典文學教師共同組成“三合一”的教學團隊,形成學科知識的互補與共享,以獲得對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全觀視角”的整體解讀。
三、結語
“樂所以修內也”“樂者,德之華也”,這些國學經典中的名言名句都無不提倡要利用音樂作為手段來提高大學生的內心修養,并在音樂審美中體現以德為美的特點。國學經典融入高職院校音樂審美教育是必然的趨勢,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侯計先.高職院校開展國學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晉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16(15):255-256,258.
【關鍵詞】經典;閱讀;教育
一、重塑文學經典閱對教學的重要性和指導作用
(一)重溫文學經典閱讀的重要性
(1)語文教學實踐表明,要幫助學生習得知識、培養能力,光靠教科書中有限的單篇文章是很難實現的,這就要求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把語文教學由課內延伸至課外。魯迅在《給顏黎明的信》說:“讀書要像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再如老舍在《養花》中寫到的“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既須勞動又長見識。花的習性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里;有的喜干,就別多澆水。”我從這里體會到:要讀許多書才能學到很多,同時不斷地實踐才能得出真理。由此可見,優秀的文學作品能給人豐富的文化知識。
(2)文學經閱讀名著是提高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對學生大都也只讀一些簡易本的中國古典名著,對原著他們普遍表示一知半解,尤其有詩、詞、賦或與歷史有關的部分內容,學生的一貫做法就是一跳而過,因為他們的人生閱歷、知識有限,自然看不懂、理解不了。即使是現代、近代的文本,若沒有相關的生活經歷也難以體會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如朱自清的名著《背影》,對大部分初中生來說,文中所抒發的父子深情,他們大多沒有離家思親之情,只能模糊地聽教師的講解而懵懵懂懂,無法與之產生共鳴。因此才會出現把《背影》解讀成:“父親老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村農民,隨意翻越鐵路線”、“父親形象不夠瀟灑”。此外,經典閱讀要求讀者要有充裕的時間去品味、揣摩,去與作品中的人物進行超時空的精神交流。但是,別說是學生,從目前的情形來看,社會上能擁有較高的閱讀水平并有閑瑕時間靜下心來閱讀的讀者又能有多少。
(二)影響文學經典閱讀的因素
(1)應試教育給語文教育教學帶來一個奇特的現象――教師熱衷于講授經典,而學生只有被動地聽,家長更沒能力指導子女閱讀。做為經典的傳授者、引導者,教師應該是閱讀經典的主要群體之一,但很遺憾,如今大多數教師很少有人靜下心來閱讀經典。許多語文教師在傳授經典作品時,自己從未閱讀過原著,僅憑著手中有限的參考資料“熱情推銷”文學權威的評論,結果是學生不領情,不認同教師的講授,更無法對經典產生半點閱讀興趣。
(2)家長對文學經典的態度直接左右著學生。許多家長都把眼睛盯在學業成績上盯在考分上,他們更愿意孩子把時間放在專業功課上而不愿讓他們去啃這些大部頭的經典作品。這主要是由殘酷的現實造成的:經典作品雖然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氣質與品位,可是它卻不能像做習題練習那樣,保證孩子能得高分,能學得一身好本領,考進名牌大學或進入知名企業。而家長為了讓孩子達到目的,常常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與代價。權衡一下利弊,家長不讓孩子閱讀經典也在情理之中。
(3)學生閱讀文學經典沒興趣.對于學生來說,一方面,繁重的學業使他們無法顧及經典閱讀。即便他們想閱讀,也沒有閑瑕的時間,因為所有的業余時間幾乎被各種作業及家長的“加餐”所占滿。許多學生連睡覺時間都尚且不足,還能談閱讀?即使擠點時間閱讀,也因經典的文化內蘊厚重難以讓尚無人生閱歷的年輕人很快地進入閱讀角色,造成許多學生一見經典頭就暈,寧愿閱讀社會上流行的那些無需費心思考、輕松快捷的文化“快餐”而不愿涉足經典閱讀。這種現象在中學尤其突出。另一方面,社會上“讀圖”時代與商業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學生獲取信息的目的、方式、審美也隨著發生實質性的變化。由追求個性化到類型化;由發揮想象、積極思考到沉溺于視聽享受與追求時尚;由追求精神境界到熱衷于娛樂消遣。學生喜歡閱讀的是影視、體育、時裝讀物,文學作品也僅限于言情、武俠、偵探科幻小說,讀過中國四大名著或現當代名家名作的人少之又少。
二、經典閱讀的指南
(一)閱讀文學經典要追根究底
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伴隨著深思,才能知曉經典中的深刻含義。就如孔子《論語》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許多版本都把它翻譯為“學習知識并不斷地復習,不是很快樂的事嗎?”然而重復學習是很枯燥的,有什么可快樂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再加以探究就會發現:時,適時地;習,不是溫習、復習,引申為實踐、應用最托。孔子的本義應為“學了,然后按時實習,不也是很高興的嗎?”如果能把所學的理論真正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則如古人所言“古之學者為己”(古代學者的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修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一種古典學習理念――知行合一。
(二)學生閱讀文學經典要利用相關工具書
充分利用前人高質量的注釋、評點及相關工具書。如王國軒《論語譯注》、《中庸大學譯注》、楊白俊《春秋左傳注》;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莊子今注今譯》、《周易今注今譯》等不失為較為可靠的入門讀物。如欲進一步,可閱讀古注如宋朱熹的《四書集注》;魏王弼《老子注》等。同時也不妨在購買幾部常用工具書如商務印書館出版《辭源》;《康熙字典》或王力的《古漢語字典》等。
(三)明確文學經典閱讀的目的
第一要幫助家長走出認識誤區,把學生從功利閱讀中拯救出來。
中學生看的大多是教輔類書籍,絕少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再加上文理分科早,理科生在高二就不再學習歷史、地理等課程,這更造成他們人文知識方面的空白。很多家長教育孩子時都會用這樣一句話:“只要好好讀書,就能考上好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掙到大錢,討個好媳婦!”并且,現下的應試教育也使中學生的閱讀目標鎖定在獲得理想分數或能夠升學;或僅限于得到老師、家長的肯定或表揚。是一種典型的短視行為,它的特征是被動的,功利性的。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在平時做思想工作的過程中正確評價這種觀念,并通過與家長的交流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閱讀氛圍,將他們從功利閱讀中拯救出來。
第二把學生從痛苦閱讀中拯救出來,把文學經典閱讀大眾化,現代中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產生呢?答案驚人:太難懂,寫作背景不清影響理解。真正的問題應當是,教育失敗,得指導學生在這種情況下讀一讀相關的歷史書籍,了解一下作者寫作的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再重新審視文學作品,重新喚起閱讀熱情。
總之經典閱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不能立竿見影。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讀物、推薦書籍、網絡等教育資源篩選、補充、整合,構建學生閱讀平臺,使學生在人類優秀文化的熏陶中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潛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國學;語文教學;經典;傳承;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1-0022-01
國學博大精深,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注重拓展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國學的精髓,增加學生的國學涵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文章研究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元素的策略。
一、國學概念之界定
什么是國學,現在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清朝末期,西方思想理論開始傳入中國,很多有識之士預見到西方文化對中國價值體系的影響,呼吁大家學習經典,提高對本國文化的認知。一般認為,國學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并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從廣義上來看,包括中國的歷史、思想、哲學、政治乃至書畫、音樂、醫學等。國學也可以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中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國學融入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國學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寶藏,是民族強大的不竭動力。 想要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就要不斷提高國民的人文素質,而培養人文素質的最好途徑就是學習國學,誦讀國學經典。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是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見語文教學與國學之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將國學融入語文課堂,能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有效培養,能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升華。在青少年階段,學生的個性還沒有成熟,記憶力也處在發展的最好時期,可塑性是最大的。因此,在這個時期進行國學教育,對學生將來的學習或生活造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經典文化,無疑能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啟迪學生的智慧,完善學生的人格。學生接受能力強,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明辨是非,提高綜合素質;學生可塑性強,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元素的策略
國學教育是傳承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培養民族精神的一種教育。語文與國學同源共流,語文教師要轉變認識,注意教學方法的創新,做國學的傳播者。通過有效的誦讀、研習、踐行,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1)完善國學教育環境。首先,教育主管部門正確引導學校開展國學教育。教育主管部門要將國學教育正式納入語文教學當中,制定一定的鼓勵和傾斜政策,為國學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學校充分重視國學教育的開展。教育工作者要將國學教育與日常教學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在學生啟蒙階段開展國學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最后,家長要重視國學教育。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明白國學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要與孩子一起學習國學,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完善孩子的理想人格。
(2)豐富國學教育教學方式。第一,用寓言故事增強學生的好奇感。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寓言故事的方式把國學經典展現給學生,這既能改變以前死板僵硬的課堂氣氛,又能增加學生的好奇感,使同學們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其次,通過模擬強化感悟。讓學生通過角色互換、情景模擬等形式,親身體驗故事中的角色,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得以更加形象具體,強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悟。再次,通過環境營造氛圍。在校園里,可以通過板報、校園廣播等宣傳陣地營造濃厚的國學氛圍,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國學素養。可以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全校性的國學文藝匯演、作品展覽,讓學生切實參與其中,既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也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3)在歷史故事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語文是一門工具性、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歷史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上課期間,教師可以將課本中的知識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講解,這樣既能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課本內容,又能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國學。比如,《母親的恩情》這一課,講述年老的母親擔心詩人外出時間過久而衣服破損,于是就著微弱的燭光連夜為詩人縫補衣服,反映母親對孩子的深切關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聯想中國經典文化中表達母子情深的故事。孟郊的“報得三春暉”和《三字經》中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名句,千百年來一直被廣為傳誦,是有道理和緣由的。中國有許多經典著作傳承著民族精神,弘揚著優秀文化。教師可以試著慢慢讓學生從簡單的《三字經》學起,并經常組織感悟分享會,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四、結束語
“國學熱”的出現,體現了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語文教師應該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注重拓展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國學的精髓,增加學生的國學涵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國學教育的形式,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學習國學并不是階段性的,而是永久性的。在這一點上,語文教師將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1]應雀靈.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實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04).
讀書的重要性英語作文一
With th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standard, a growing number of e-books have been available for the readers. Therefore, some people hold the idea that e-books will replace traditional books in the future, because the former is more advantageous than the latter, such as more convenient and less expensive.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讀者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電子書。因此,有些人認為電子書在未來會取代傳統書籍,因為前者比后者更有優勢,如更方便和更便宜。
However,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e-books will not and cannot replace traditional books. Firs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books, we cannot get the same pleasure from reading e-books in that e-books are easier to make our eyes to be tired and dry when reading. Second, with concern about copyright, there are many books are not available in digital form, especially classics. In other words, the resource of e-books is quite limited and cannot satisfy the readers. Third, there is a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books that e-books do not have—as a gift and a collection. I suppose that those who love reading would be willing to keep a printed form even though he has read the electronic form of it.
然而,我認為電子書不會、也不能取代傳統書籍。首先,與傳統書籍相比,從電子書中我們不能獲得同樣的樂趣,因為電子書閱讀的時候更容易使我們的眼睛累,干燥。第二,因為版權問題,有許多書是沒有電子形式,尤其是一些經典著作。換句話說,電子書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無法滿足讀者。第三,傳統書籍有一個電子書沒有的功能——作為禮物或拿來收集。我想那些愛閱讀的人會愿意保存著紙質版的書,盡管他已經閱讀過電子版的了。
In a word, traditional books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in our reading.
總之,在閱讀方面,傳統書籍會一直成為最重要的形式。
讀書的重要性英語作文二
people often say that gold and silver are the most valuable things in the world. but i don't think so. in my opinion, to read books is more valuable than anything else.the old saying“to open a book is always helpful”clearly shows us how good it is to read a book.
books are our friends. they introduce us different kinds of knowledge.they lead us down the road to success.books are our teachers. they teach us truth, scienc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of life, besides they increase our knowledge, enlarge our experience, strengthen our character and do many other things which we can not do without them.we have to learn as long as we live. but our life is limited, and the knowledge is boundless. there are many things which are very necessary to learn and there are also many which should be avoided. books tell us 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evil. and only books can tell the good from the bad.
therefore to read more books is the best policy for our young students。
讀書的重要性英語作文三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people can get a lot benefits from reading classics. On the one hand, it is a good way for reader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 and increase their knowledge in many aspects. For instance, they can learn the society characters by reading classic literature novels about history or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rovides a chance for them to enhance their aesthetic taste in that most of classics has a very beautiful or unique language style and arts, which gives readers more enjoyment and interest.
不可否認的是人們從閱讀經典中可以獲益匪淺。另一方面,閱讀經典也是讓讀者開闊視野、多方面增加知識的好方式。例如,他們可以通過閱讀關于歷史和文化的文學經典小說來了解社會人物。另一方面,閱讀經典還為他們提供增強審美觀的機會,因為大部分的經典都有著美麗而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藝術,這可以給讀者更多的享受和興趣。
However, nowaday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are unwilling to or cannot spend their times in reading classics. There are some reasons accounting for the phenomenon and I would like to state two of them. For one thing, people are distracted by other things increasingly, which can give their more joy and fun and have no requirement in thinking, such as all kinds of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For another, some people think that it is no use of reading classics because these classics are outdated and useless to our society and lives.
然而,如今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不愿意或不能花時間去閱讀經典。對于這一現象有很多原因,這里我只想列出兩點。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被由其他的東西分散了注意力,它們可以給他們更多的樂趣也不用思考,如各種娛樂活動。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閱讀經典是沒有用的,因為這些經典著作在我們的社會和生活中已經過時了而且也沒有用。
一、明確誦讀中華經典的意義
國學啟蒙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學瑰寶,凝聚先人智慧,蘊涵民族美德,具有永恒的傳承價值。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國學啟蒙經典中包含了很多美好的思想品質,如:孝老愛親、誠實守信、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勤勞勇敢……學校作為促進學生成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如果能將中華經典文學與誦讀緊密結合,通過多種方法與途徑,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就能讓他們在經典誦讀的熏陶中成長,提高道德素養。
當前,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文化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我國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軌的同時,也在努力保持著自身的獨立性,我國現今正處在多元文化侵蝕的危機中。西方文化憑借各種不同的方式影響我國傳統文化,中華經典誦讀教育的開展,不僅能夠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強思想素質的提高;還可以從行為上指引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營造良好的經典誦讀環境
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可以讓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激發誦讀經典的興趣,同時也能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內豐富的教學資源,將校園中的一些小角落改造成學生學習經典、感悟經典的宣傳園地。例如:教師可以利用黑板報,讓學生發揮才能,搜集自己喜歡的古詩文或經典國學,在班級環境的感染中提高道德修養。
同學們還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將古詩詞通過繪畫和剪貼的形式表現出來,然后粘貼在教室的經典展覽欄里。教師可以在教室的圖書柜里存放一些經典的書籍,如:《弟子規》《三字經》《詩經》等中華經典圖書。教師還可以在教室粘貼一些名人名言、書畫以及學生的手抄報,使學生在經典文化的氛圍里成長,將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滲透到德育教育中。
三、開展各種形式的經典誦讀活動
為了使學生真正地從經典的國學誦讀中獲得思想和行為的提高,我校開展了“誦經典 我成長”活動,周一至周五晨誦時,由教師選擇內容,如古詩、《弟子規》《三字經》等,采用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優生領讀、學生自由誦、背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堅持天天吟誦,語文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誦讀的方式加強德育教育。經過一段時間的誦讀后,學校內開展了“《三字經》講故事比賽”及“經典誦讀伴我成長”主題演講,舉行了古詩文默寫比賽及經典文化手抄報、優秀經典書畫展覽等活動。通過各種活動讓同學們了解了經典國學,走進了傳統文化,獲得了思想上的共鳴。
四、在活動中巧妙進行德育教育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由于父母或祖父母的過分溺愛,導致很多孩子出現蠻橫無理、任性、以自我為中心、不講信用、不懂得謙讓等一系列問題,形成了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筆者認為,教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正面引導孩子。而經典誦讀正是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水平的教育形式和載體,開展經典誦讀,有利于培養孩子的道德修養。
我校以《三字經》為內容,進行了一次講故事比賽。比如通過講《孟母三遷》的故事,讓孩子明白母親為了孩子的成才,不惜幾次搬家,讓孩子有讀書成才的好環境,從中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孩子通過這次活動,可以明白很多的生活道理。把這樣的思想教育融入到了一個個小故事當中,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們的道德修養。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許多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即使是我們的大學校園也不再是一片凈土。諸如“我爸是李剛”等事件充分表明了當今大學生心態的驟變。我們的傳統優良美德在被人忽視,傳統道德搖搖欲墜。社會呼喚國學,人大校長紀寶成也曾說過:“國學教育,可以提高國人道德水平,可以提高個人文化素養,提高國民精神生活水平,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國學,即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中國固有的傳統思想文化學說及對其研究的學問。“博曉古今,可立一家之說;學貫中西,或成經國之才”。在大學校園開展國學經典教育能改善大學生彷徨迷茫的“糾結”狀態,慰藉浮躁心理與枯燥心靈,增強自信心與抗挫折能力,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徐梓教授認為:“國學經典教育是通識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質教育。”我們深切感受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國學經典教育,讓大學生培養起良好的人文素養、心理品質、道德品質和人生修養,增強自我調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從而為大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定基礎。
(一)凈化心靈,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總理曾經說過: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精華,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師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會倫理思想等等。國學經典中蘊涵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既有“仁、義、禮、智、信”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載物”、 “和為貴”、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天下”等人生指南的義理和修身養性的準則。而這些正是我們目前大學生最為薄弱的。
大學應順應時代潮流,響應國家構建“學習型社會”的號召,利用自身優勢,激發大學生的讀書熱情,培養讀書習慣,倡導大學生“退而結網”、“寧靜致遠”,把讀書特別是誦讀國學經典擺在突出位置,變成一種生活必需的精神大餐。大學生應堅持讀典誦經,讀古代的詩歌,讀古代優秀的散文,能體會到它里面滲透的崇高的人文理想和文人士大夫憂國憂民的情懷,逐漸養成“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抱負和“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氣質。
(二)提升品位,營造校園和諧文化氛圍
國學對構建大學校園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大學校園文化中增添國學色彩,有助于提升校園文化品位,促使作為學校靈魂的校園文化更加人文化、博雅化,大學校園文化會因此更具有文化底蘊、書香氣息與人文關懷。針對當今大學生視野更加寬廣,接受教育渠道更加多樣,思想發生裂變,時尚、個性、前衛已成為大學生的新追求,文化世俗性、膚淺性、商業性等傾向已滲透到校園的現狀,高校應搞好校園規劃與建設,規劃“國學區”,設置“古風”情境,增添國學文化景觀,搭建國學教育的平臺,加強滲透氛圍中的國學隱性教育,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從而被國學潛移默化,“博學與文,約之以禮"。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一個人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其專業知識與學科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而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提高又是以其人文素養為基礎,受人文素質的制約。只有人文素質提高了,專業素質與專業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國學教育進入大學,必然能影響大學生的精神世界與行為方式,培養出符合傳統美德典范的、人文氣息濃郁的、適應時代需要的、氣質形塑皆佳的新時代大學生。
(三)凝聚人心,增強民族責任感
大學承擔著文化知識整合與發展的重大任務,大學生肩負民族振興、國家復興的歷史責任。通過國學教育,在學習和鑒賞經典的過程中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使他們樹立報國之志,并轉化為行動,把自己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會計學院國學教育現狀分析
(一)學生認知情況
為了深人入認識和把握當前會計學院大學生國學教育現狀,會計學院對部分大學生國學教育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如下特點:
一是大部分大學生對國學有一定認識,但對其概念認識不清。大部分學生基本了解國學的涵義,對國學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國學的具體內涵認識不清,閱讀量也較少,通過調查問卷顯示,大部分只讀過《弟子規》。二是對學習國學經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大部分學生表示閱讀國學經典, 是應學校、老師或家長要求,認為國學經典類書籍難懂,費解,而且專業學習太忙,沒有時間學習,即未認識到學習國學經典的重要性。
(二)學院開展情況
從2010年初開始,會計學院就在全院范圍內開展了普及國學教育活動,兩年來,國學普及教育已經在全院形成一定規模,通過舉辦講座、觀看影像、網絡互動等形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優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染,將傳統文化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結合起來。從學生被動的學習,到學生自己去講、去學習,已經形成會計學院學生工作的一項特色內容。
一是開辦學生自己的國學課堂。每周二的下午,會計學院有一個特殊的課堂――學生國學大講堂,在這個課堂上,每個班級的同學會輪流推薦學生作關于國學的講座。大家一起分享學習心得,通過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鼓勵更多的學生自主學習國學。
二是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學習。在國家級“青年文明號”旗幟的引領下,會計學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團日活動,通過“觀看影像、演講會、‘學習心得’交流會、辯論會、情景劇表演等形式,在全院青年學生中普及國學教育活動。除了特色活動,每天的早自習或課余時間,會計學院的同學們還會進行《論語》、《弟子規》等的誦讀。為了積極響應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開展普及國學教育活動的號召,營造良好的文學氛圍,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中提出的“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一方針政策。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會計學院于2012年舉辦了以“學國學經典,傳禮儀之風”為主題的第三屆中華禮儀文化大賽。
三是創新國學教育模式。在國學教育普及上,會計學院的老師們不斷創新,為了體現信息化時代的教育理念,注重青年學生各項技能的培養,充分利用網絡化學習,教育青年學生理性、科學、文明地使用綠色網絡,學習紅色文化,倡導學生發揮個人特長在本人博客及QQ空間日志上撰寫學習國學的啟示、感悟、心得等文章,以網絡為平臺,加強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
會計學院開展國學活動正是為了讓同學們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使學生成為‘講儒雅、有誠信、懂專業、勤工作、愛生活’的現代化應用型人才,為行業領域樹立榜樣,也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會計學院應有的貢獻。
三、“三位一體”構建國學教育新模式
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提高國學教育的學習效果,目前會計學院己初步形成學生講、教師講、專家講“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
(一)學生講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家一起分享學習心得,通過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鼓勵更多的學生自主學習國學。通過學生社團組織文體活動,如舉辦中國傳統文化的詩詞名作、經典格言的誦讀活動等,在欣賞感悟經典文獻與歷代名篇詩文的過程中使大學生思想素質與審美能力得到提升。給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提高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教師講
國學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理論創新,要想使國學教育在現實生活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就必須根據時代的要求開拓出新的局面。只有結合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和教師教育方法的轉變才能實現大學國學教育水平持續提高。課程教學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們要力戒單純抽象的理論灌輸和呆板的說教, 大量借助優秀道德事跡的陳述等切身體驗途徑,激發和滿足大學生的道德需要,并改變他們的道德認知,形成主動自覺的道德養成。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實物圖像、聲音等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展現傳統文化的形象魅力,有時還可以采取課堂討論、辯論賽、主題演講等動感畫面來詮釋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學生參與其中,增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結合、抽象性與形象性相結合,使文化經典煥發青春活力。
(三)專家講
國學教育除了國學課程外,還可以結合校內外資源,邀請名師、專家不定期開展國學經典專題導讀和講座,在對學生解讀經典的過程中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從而加強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培養民族自豪感,弘揚民族精神。通過專家講解讓廣大學生實現感悟和領會。專家講解的優勢在于他們有深厚的學術功底,豐富的演講經驗。他們激情睿智的話語、幽默詼諧的風格以及對人生的深刻領悟和信手拈來的案例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小學道德教育;國學經典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深入發展,國學熱也席卷了整個文化領域,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道德倫理價值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熱切關注。而以道德倫理為取向的國學,同時也為小學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些國學經典中所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和道德意義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在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后的人生態度和方向。因此,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是小學生道德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小學生教育教學的影響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13歲以前的少年兒童,他們的記憶能力較強,而其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盡早讓兒童學習中國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既是在他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有智能和價值的經典。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其次,國學經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潛移默化而非灌輸。現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讓兒童身心疲憊,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其核心價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學規律被漠視。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里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三、在小學教育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
在小學教育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是語文老師的責任,也是全體教師的責任。例如:教師可以在晨會班會上進行系統教育,讓傳統美德在21 世紀發揚光大。在數學課上,通過數學家成長的經典故事,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通過數學與生活的對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達到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做呢,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加強課內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山西五臺山等都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傳統文化,明間工藝、藝術、風俗等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這就對教師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天馬》一文,天馬又稱“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一件藝術珍品,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冶鑄技術的結晶,是我國歷史文化的杰作。作為中華旅游的圖形標志,它不僅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代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正在騰空飛速前進,走向世界。在學習本課時,教師不僅要了解青銅奔馬的歷史背景,通過學習引導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象征意義,還要學習濃郁的中國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識的海洋里,教師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R。
2. 從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
通過課內課外閱讀,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積累詞句,體會故事情節及文章內涵,使學生心靈有所觸動。如:在開展課內外閱讀活動中,我安排了一組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專題,展開了閱讀一系列的傳統文化典故。這些典故在內容安排上,體裁多樣,內涵豐富。文本中既有描寫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話故事,既有對古代建筑的介紹,也有對古代繪畫藝術的描述。使學生在閱讀本組文本的時候,能夠從多個側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知曉了敘事性的散文描寫,也深刻的理解了說理性的文章,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知了精神,也收獲了知識,能更進一步加深了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和增強民族自豪感。
3.從古詩詞入手,加強傳統文化熏陶
古詩詞是古代文化的遺傳,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更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學習古詩文,不僅可以培養閱讀能力,而且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我們只有了解了當時“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才能體會到唐王朝軍隊收復了根據地后,詩人欣喜若狂,激動的淚水沾滿衣裳的高興心情。再如,宋代詩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詩,是詩人在政治上的主張受到挫折后所寫的,詩中借梅花在嚴寒中怒放,清香高潔的品格,來烘托自己不畏強權,孤芳自賞的情懷。古詩語言精致凝練,只有反復朗讀、吟誦,才能真切體味出詩情、詩意、詩味和詩美。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吟誦起來音韻鏗鏘,旋律婉轉,悅耳動聽,使人心曠神怡。古詩詞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樣的。李白、蘇軾、辛棄疾的詩詞往往以雄偉、粗獷、奇特等感性形象給人精神力量。這些古詩詞以其精練的語句,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傳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贊歌。
4. 開展有意義的傳統文化活動
圍繞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如:搜集和積累各種豐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藝品,書畫比賽,詩歌朗誦,演課本劇等等,這都是和學生的學習緊密相連,適合在不同地域開展。在課堂上學生可搜集、摘抄、閱讀有關祖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在課余時間,教師可指導學生舉行各種文化比賽,通過各種途徑,采用多種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傳統和身邊的文化傳統。
總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是整個世界文化的重要標志和遺產,需要我們去弘揚和傳承,但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我們必須要把它和語文教學相結合,與生活相融合,這樣才能永久地弘揚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安晶.孫芳芳.傳統文化與小學教育的幾點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01.
[2]張欣.對傳統文化在小學教育教學中重要性的幾點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5.
【關鍵詞】閱讀;經典;益處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7-241-01
一、對提升自身修養有極大的幫助
對提升學生民族文化素養的意義,平心而論,現代學生的一個不足,就是缺失閱讀文化方面的知識與修養。缺乏這種閱讀修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今天,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積極地參加演講、辯論,閱讀報刊雜志,學會收集資料,交流等等。例如,西方文藝復興的作品、近代世界經典名著、前蘇聯著名。有助于提高文化修養對提升思想品德素養的重要性。
二、對現代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文化經典是古代中國人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巨大作用。一方面滋養了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另一方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產生過重要影響。17至18世紀,西方傳教士把一些中國文化典籍介紹到歐洲,引發歐洲出現了空前的“中國熱”。一些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如狄德羅、盧梭、霍爾巴赫、孟德斯鳩等人,都曾受惠于中國文化和思想。
今天,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文化經典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礎。
中國文化經典首先表現了很強的現實性。在《論語?子路》中,孔子就提醒過他的學生,學習經典,是為了在現實政治生活中的運用,他指出:“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專對:指擔任使節時獨自隨機應答);雖多,亦奚以為?”魏晉南北朝時的顏之推也說:“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物耳,不圖高談虛論。”同樣表明了注重現實的態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顧炎武更大力倡導經世致用之學,主張“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可以說,積極入世,求真務實,是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也是中國文化經典至今仍具有啟發性的關鍵。
也正是從這種現實性出發,民本思想成為貫穿中國文化經典的一條紅線,從《論語》講“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明夷待訪錄》對君主專制的批判,都體現了鮮明的民本主義主張,有助于我們今天理解“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治國思想。中國文化經典還表現了很鮮明的包容性。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中庸》也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個“和”包括和諧、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義。古代認為,只有和衷共濟、同心同德,才能推動社會的前進。
本著貴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的社會關系。《周易》就有“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的主張,而這樣的思想與當今世界文化的多元開放趨勢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中國文化經典中對“和”的提倡,可以成為促進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諧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資源。
中國文化經典又表現了對自然的親和態度,這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眾所周知,當今中國正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向工業國跨越。在這一過程中,環境破壞相當嚴重,資源的短缺與需求的不斷擴大的矛盾日益尖銳,而這其實也是世界性的問題。面對這一艱巨的挑戰,中國文化經典同樣可以給我們豐富的啟迪。因為中國古代一向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人是大自然和諧整體的一部分,主張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實際上,從夏、商、周以來,歷代朝廷都頒布過關于保護山林、水道、植物、鳥獸和魚類的法律規定,這在世界上都是比較早的,它體現的正是中國文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中國文化經典還有其他有價值的思想,比如對道德修養的倡導、對科學規律的尊重、對藝術審美的探究等等,因此,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
目前,國際社會矛盾重重,而任何世界性危機的克服,都不可能由某一個國家及某一種文化來獨立承擔,只有通過各國及各種文化的共同努力,才能創造人類和平共處的美好明天。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之實現創造性轉化,以適應現實的需要,也是當前中國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就這一點而言,今天的中學生可以說責無旁貸,任重道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通過學習中國文化經典,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的基本內涵,才有可能擔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
三、閱讀經典有利于提高靈魂層次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見,古人對閱讀的情有獨鐘。其實,對于任何人而言,閱讀最大的好處在于: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讀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暢游在粒子、生命和星體的處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澤,猶如攀登高山一樣,瞬間眼前呈現出仿佛九疊畫屏般的開闊視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詩中所寫到的“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閱讀經典可以使我們內心平靜,更有修為,更有素質。
參考文獻:
《國學啟蒙》四年級(古詩、詞、古文)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古詩文,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過誦讀古詩文,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強優秀文化的熏陶。
3、通過誦讀古詩文,培養學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力,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
4、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通過天天誦讀活動,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過誦讀以及背誦一些經典的古詩文,使學生有意識地積累經典古詩文,拓展知識面。
三、各學期教學標準及評價方式
四年級上學期:
學習內容:學習古詩、詞(1《觀滄海》――16《登飛來峰》)
學習形式:以誦讀、品悟為主。
要求背誦的篇目:
(1)《飲酒》、《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望天門山》、《望岳》、《黃鶴樓》五首。
(2)教師自選詞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領學生背誦。
評價方式:
優秀:能夠熟練背誦五首古詩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夠熟練背誦五首古詩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夠熟練背誦3首古詩以及2段名句。
四年級下學期:
學習內容:學習古詩、詞、古文。
學習形式:以誦讀、品悟為主。
要求背誦的篇目:
(1)《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滕王閣詩》三首。
(2)教師自選詞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領學生背誦。
評價方式:
優秀:能夠熟練背誦三首古詩詞、4段名句以及熟讀優秀古文。
良好:能夠熟練背誦三首古詩詞、2段名句以及熟讀優秀古文。
合格:能夠熟練背誦三首古詩詞、2段名句以及會讀優秀古文。
四、活動安排
根據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課程設置基礎上,抽出一節地方課用于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并明確了各時間段的任務要求。
1、每周抽出一節地方課用于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誦讀課重在指導和學習新內容;
2、在每天晨檢上課的前10分鐘,為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時間,重在復習;
3、每天上課前時間10分鐘,重在檢查,待誦讀結束后自然轉入學科課程;
經典誦讀知識答題和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一、經典誦讀教材情況分析:
我校學生擁有國學經典誦讀讀本,分為小學高、中、低段。其中小學四年級為中段。內容是《弟子規》,《論語》。
二、經典誦讀課程開設情況:
我校每兩周開展兩次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各班班主任擔任,通過晨課讓學生進行誦讀活動。
三、數據統計分析:
學生此次活動是通過誦讀答題和問卷調查,答題有多選題、單選題、判斷題組成,共100分。問卷調查是固定的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回答。我校四年級的學生參與,從學生的數據來看,我校大多數學生都體會到國學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問題:學生學習國學的途徑單一,但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教師此次活動是通過經典誦讀答題和問卷調查,答題有有多選題、單選題、判斷題組成,共100分。問卷調查是固定的問題,教師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學校的情況進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師參與。從統計數據來看,我校對經典誦讀十分重視,有固定的時間安排和評價措施,但是教師認為教材太難,學生很難理解。
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總體情況
多年來我校一直將“經典誦讀活動”傳承、繼續、并將之發揚廣大:保證教師、學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國學課及誦讀國學的時間;定期開展國學誦讀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取得了以下成效:
1、豐富了學校的文化內涵。
(1)通過實踐,初步探索出一條符合本校實際的中華經典誦讀的路子。
(2)探索教師導讀的方法,培養了一批導讀骨干教師。
(3)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優秀思想與學校教育、管理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2、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1)在誦讀實踐中,感受中華經典的魅力,提高記憶力,積累語言。
(2)陶怡情操,發展個性,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促進各門功課的學。
3、提高了教師的文化底蘊
(1)通過活動,理解中華傳統經典對學生做人、做事、學習等方面的重大影響意義,陶怡自己的情操,樹立更好的學習、生活的態度。
(2)掌握小學生經典誦讀的方法,初步能創造性地展開活動,提高誦讀效果。
存在問題:
1、國學教學形式單一,僅僅在早讀時間和少年宮活動時間學習、誦讀。
2、活動開展不夠,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輕松、快樂地學習、誦讀。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經典誦讀與活動結合。
將古詩文誦讀貫穿于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吟誦、演唱、舞蹈、情景劇表演等文藝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辦與古詩詞相關的板報、專欄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古詩文誦讀能力。
2、經典誦讀與學科結合
與語文科相結合,讓經典誦讀與識字、閱讀、表達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語文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學的補充、拓展和延伸。
關鍵詞:經典誦讀;德育;應用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現代的初中生社會經驗不足,看待問題比較片面,但是又很逆反,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是家庭和學校比較關注的問題。教育實踐經驗證明,經典誦讀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我們學校特意以北山中學初二(10)班、初二(15)班和初二(20)班的全體學生為對象,在他們之間率先實行經典誦讀,以便在學校范圍內全面展開。
一、經典誦讀在學校德育中的重要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出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爾雅的品質。同樣的,在中學生中開展經典誦讀,可以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首先,古時候的經典隱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可以指導學生正確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立足于我們的社會;其次,在學生中進行經典誦讀,可以使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總之,學習經典誦讀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道德水平,教會學生如何開闊視野,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經典誦讀在德育中的具體運用
1.經典誦讀的內容要保證原汁原味
我國的傳統經典內容博大精深,覆蓋領域廣闊,在學校進行經典內容誦讀時可以選擇適合學生德育發展形成的內容。比如,有學者認為《三字經》中孟母三遷過于強調外部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對學生成長不利。其實這種做法大可不必,我們學習經典,讓學生經典誦讀就是應該尊重經典原文的思想,保證誦讀的內容是原汁原味的,當然,在此基礎上我們也可結合當今社會形勢以及學校現實特點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教育。
2.經典誦讀的內容要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結合
在經典誦讀時一定要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起來,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德育形式,調動學生的誦讀積極性和探求知識的愿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營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國學經典的感染和熏陶,在班級文化建設上結合經典誦讀內容和學生作品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布置,既可以增加學生對經典誦讀內容的感受體會,也可以讓學生產生一種班級的主人翁責任感;另外,也可在校園的文化長廊里張貼有關經典誦讀內容,既可以美化校園環境,也可以使學生在這種全校濃厚的文化德育信息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2)各科學科領域的強化滲透。國學經典誦讀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語文、音樂、美術、書法、體育等各方面內容。學校也可以結合這些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進行教育。比如,在學習語文時可以結合語文教材中的經典詩篇對學生進行德育。在體育課跳繩等活動項目時可以結合《三字經》或者《弟子規》等讓學生邊跳邊讀,進行德育滲透。總之,學校要加強各個學科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強化滲透,確保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3.在班級管理中深化國學經典
班級管理最重要的是對學生的管理,在班級管理中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是做好班級管理的前提,在班級管理中,可以依據國學經典,豐富班會內容,在我國的經典中《三字經》《弟子規》中有許多優秀內容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它們在“忠、孝、禮、仁、義、智”等方面都提倡人的全面發展以及良好道德的重要性。班主任可以根據這些誦讀內容結合本班實際情況把這些必備的道德素質細化于自己的班級管理之中。比如,像“凡出言,信為先,過能改,歸于無”等是對學生進行人格信譽教育的典型,教育學生要忠誠待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再比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通過這些經典誦讀可以使學生明白光有遠大的理想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付出自己的實際努力等。通過這種活動可以使“仁、義、禮、智、信”等慢慢轉化為自己的班級文化。總之,在初中班級管理中利用國學經典誦讀等其他活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在社會實踐中升華經典誦讀
學校要緊緊圍繞通過經典誦讀加強德育這個主題開展各種社會活動。比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等傳統節日,在此期間選擇一天作為“經典誦讀日”展開各種民俗活動,詩詞歌賦誦讀比賽等活動,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從而營造一種濃厚的誦讀氛圍;另外,經典誦讀里面還有許多記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優秀詩篇,比如,勤勞簡樸、勤學好問的美好品質;中華民族共同抵抗外來入侵者的愛國情懷;以及尊老愛幼、忠孝節義、威武不屈等許多崇高品質,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寶貴財富,使學生從小就具有“民族情結”,通過經典誦讀可以使學生受到浸潤、熏染,養我中華浩然之氣,育我民族精神之魂,傳承民族精神。總之,學校要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5.經典誦讀活動要以德育德,螺旋上升
縱觀我們的傳統德育課堂,教師說得多,學生聽得多,但結果卻是學生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改變和進取,而經典誦讀活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可以以德育德,使學生的德育呈螺旋上升趨勢,并且在活動中重在學生自己感悟、體會。因此,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我們要把經典誦讀作為我們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突破口,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學生心底扎根,讓其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在經典誦讀積累的過程中自然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
總之,在當今形勢下,我們要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把繼承誦讀歷史和開拓創新的精神結合起來,嚴格貫徹落實中央政策精神,堅定信念,讓學生在經典誦讀中,在自我教育、自我約束中,逐漸明白做人的道理,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王曉艷.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反思[J].學周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