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2 15:19: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北師大版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學目標
1.在游戲活動中,幫助學生掌握有關“6”和“7”的加減法.
2.在游戲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積極交流、積極思考,并培養學生有序思維的能力.
3.在游戲活動中,使學生不斷積累經驗,發展他們的數感.
教學重點
掌握“6”和“7”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有序思維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師生進行猜數游戲
(一)猜數“2”或“4”
1.教師談話:我們一起玩一個猜數游戲好不好?(教師出示一個磁珠,讓學生看看它的大?。┎乱徊吕蠋煹膬芍皇掷镆还沧チ藥讉€這樣的磁珠?
2.學生猜數,并說出簡單的理由.
3.教師提問:
(1)老師的手里到底有幾個磁珠哪?想不想知道?
(2)看看老師的左手有幾個?(教師把左手的4個磁珠貼在黑板上)
(3)右手哪?(教師把右手的2個磁珠貼在黑板上)
(4)有誰猜對了?你怎么知道一共有6個磁珠呀?
(左手有4個磁珠,右手有2個磁珠,合起來一共有6個.)
(5)你能用數學算式表示嗎?
2+4=64+2=6
4.教師談話:還想不想再玩一次?我們還用這6個磁珠,(教師把這六個磁珠摘下,重新握在手里)老師的兩只手里都有磁珠,如果告訴你一只手里有幾個,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幾個嗎?(教師按照學生的意愿出示一只手中的磁珠的數量2或4)誰能猜出我的另一只手中有幾個?
5.教師提問:
(1)你猜對了嗎?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猜對了?
一共有6個磁珠,老師左手有2個,右手一定有4個.
(2)能把你的想法用數學算式表示出來嗎?
2+4=64+2=66-2=46-4=2
6.小結:你們猜得有理有據,所以都猜對了,快為你們的勝利鼓鼓掌吧!
(二)猜數“3”
1.我們還用這6個小磁珠,換個玩法好不好?(教師用手捂住3個)猜猜老師用手捂住了幾個?
2.你能用數學算式表示嗎?3+3=66-3=3
(三)猜數“1”和“5”
1.還是這6個磁珠,誰愿意當小老師帶大家玩一玩,(教師悄悄地引導請上來的學生捂住1個)猜一猜他捂上了幾個?
1+5=65+1=66-1=56-5=1
2.你們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數游戲?那同桌的兩位小朋友就來一次猜數大賽好不好?
二、活動二:生生進行“猜數游戲”
(一)教師談話:同學們從學具盒里數出7個小珠子,看誰數得快!
(二)教師說明游戲規則
一個同學捂,另一個同學猜,并說出算式.如果猜和算式都說對了,就可以從學具盒里拿出一個小珠子,放在盒蓋中,表示得一分.比賽結束時,誰得的小珠子多,誰就獲得了勝利.
(三)小組活動.
(四)你們倆是怎樣玩猜數游戲的,結果怎樣?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五)小結
我們一起玩了猜數游戲,玩得高興不高興?我們今天又結識了許多算式朋友!這些朋友可以幫助我們做許多事,信不信?
三、活動三:口算搶答
3+4=7-4=7-3=7-5=1+6=2+5=
6-3=7-1=7-7=&nb
4+2=3+3=1+5=
四、活動四:找朋友
(一)出示圖片:連一連
(二)教師提問:看一看,誰看明白了?(把加起來和是7的數連起來.)
說明:學生在連一連的時候,可能是把兩個數相連,有可能是把三個數相連,只要加起來和是7就是正確.
五、活動五:小老鼠背土豆
(一)出示圖片:老鼠背土豆
有一天夜里,一只小老鼠實在太餓了,他就到土豆地里偷土豆,你們看他來了.可能會有什么情況發生哪?
(二)學生自編故事
你們能把自己編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嗎?
(三)能根據他們編的數學故事列出數學算式嗎?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四)小結:看到你們這么聰明、能干,小老鼠自己卻不勞動,偷東西吃,心里非常難過,他表示以后一定改邪歸正,自食其力.
教案點評
本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數學游戲貫徹于課堂教學活動中,它好比強大的磁場,最大限度的激發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著孩子們主動地參與。
“小老鼠背土豆”這一活動,極具開放性。教師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編數學故事,針對數學故事中的不同情節,列出相應的數學算式,并說明含義。這樣一道題變成了一組題,克服了僵化的只看表面現象的思維弱點,使不同的學生的思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從質上有了一次飛躍,養成了全面的、合理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逐漸形成了良好的思維品質。
探究活動
奪金牌
游戲目的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競爭意識及集體觀念.
游戲規則
1.由教師或學生將比賽題目寫在一塊黑板上,并在最上面放上精制的金牌.
2.比賽分兩組同時進行,每組10人參賽,一組做上邊10題,另一組做下邊10題,一
人做一題.
3.兩組都從塔底開始做,一直到塔頂.
4.學生做題時能口算的可直接寫得數.后面的同學如發現前一位同學計算錯誤,允許先訂正,再算自己該做的題.
5.算得快且正確率高者得金牌.
注意事項
本課設計遵循新《英語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在學習中樂于參與、積極合作、主動請教。”的理念,注重在學習語言知識和內容的同時,培養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和觀察、想象、記憶、思維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以生為本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水平,進行各種活動,力求做到面向全體,促進全員參與。通過體驗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技能目標:
(1)能夠了解怎樣詢問生日、年齡和正確表達生日和年齡。
(2)能用本單元主要句描述過去發生的事情。
2.知識目標:
(1)基本掌握核心詞匯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語happy birthday. 能說,能簡單運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學重點:
1.怎樣詢問生日、年齡和正確表達自己的生日和年齡。
2.能用本單元主要句型描述過去發生的事情。
(三)教學準備:
課件,電子白板,習題
(四)教學過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課題,板書課題: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體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結: 新單詞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書設計: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業設計: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學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學英語北師大版第九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重點是關于詢問及介紹生日,年齡的句型,以及十二個月份的學習。本堂課的教學選擇了第一課時,關于課文教學。課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禮物,猜測是誰過生日,由此引入關于詢問和介紹自己生日和年齡的對話。
在教學中,我利用課件的展示把學生引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由聽力練習,到模仿對話,學習單詞,再到自讀課文,運用對話,由學習到模仿再到運用。
反思這堂課,在前半部分學習新知的環節上,先設計學生整體感知,再由整體到句,詞,對新單詞的學習采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邊聽邊讀邊學,分解了課文的難度。學生在學習時也就不會有太難而學不懂的感覺。
總之,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展示的舞臺。教學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認識到英語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英語,使他們喜歡英語,樂學英語。
一、教材分析:
為使學生了解確定位置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教材創設了樂樂去大鳴山游玩時迷失方向的情景,鼓勵學生能根據平面圖確定圖中任意兩地的相對位置(以其中一地為觀測點,度量另一地所在的方向,以及兩地的距離),設計了兩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是探索如何確定大本營和大鳴山的相對位置;第二個問題是利用數對確定大本營的位置。目的是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圖上標出物體的具置,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在第一學段學習了前后、上下、左右,以及八個方向(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等表示物體具置的知識,也掌握了簡單的路線知識。學生積累了根據方向和距離決定位置的生活經驗,這些知識和經歷為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在空間的具置打下了基礎。本課的學習對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認識生活周圍的環境,都有較大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進一步了解確定物置的方法。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會描述路線的過程,并能確定物體的位置。結合具體情景,能根據平面圖確定圖中任意兩地的相對位置(以其中一地為觀測點,度量另一地所在的方向,以及兩地的距離),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3.情感與態度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能根據平面圖確定圖中任意兩地的相對位置(以其中一地為觀測點,度量另一地所在的方向,以及兩地的距離),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2)在探究確定物置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能利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的位置或描述路線。
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物體的位置。
五、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給學生準備:課堂任務卡。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性復習舊知
1、六一兒童節來臨了,樂樂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大驚喜,她想帶同學們去尋寶,你們高興嗎?但尋寶是有要求的,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課件。學生回答。
2、同學們真厲害,能準確無誤地找到鑰匙,看來,你們收獲還不小。那么,那么能告訴老師: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嗎?(觀測點、方向、角度和距離)這些條件中,我們要先確定那個條件呢?(觀測點)為什么?(確定觀測點很重要)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確定位置的相關知識,有利于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新課作鋪墊。
二、情景導入新課,探索新知
師:知道了觀測點、方向、角度和距離就能確定物體的位置了,那么不知道方向怎樣辨別位置呢?今天就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習《確定位置二》板書課題。
樂樂離開了你們,去大鳴山游玩時迷失了方向,他想找到大本營的位置,你能幫他找到大本營嗎?
(一)描述簡單的路線
1.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出示大鳴山風景區的平面圖。
(1)認真觀察平面圖,討論:樂樂現在的位置(大鳴山)?她要到達的位置?就是要確定什么?(大本營在大鳴山的什么位置?)還發現了什么?(1cm表示100米)怎樣理解?
(2)
想一想,畫一畫,大本營在大鳴山的什么位置?
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同桌討論后匯報結果)
生1:先要確定觀測點(大鳴山),還要知道大本營在大鳴山的什么方向上。
生2:我認為不僅要知道大鳴山在大本營的什么方向上,還要知道大鳴山和大本營之間的距離。
師:你們同意哪一種說法呢?
生:我認為第二種說法能更準確地找到樂樂的位置。
注意:先畫方向標。在他們的描述中,你們有什么疑問?(要量角度,先以觀測點為中心畫方向標,連線觀測點與被觀測點)
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單1題。(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然后各小組進行討論與交流)
生展示成果,說明過程。強調:同一個角的兩種不同表示方法。
教師出示課件:演示
強調:方向標的射線要長些,這樣不容易出現錯誤。
誰能完整地告訴樂樂大本營在大鳴山的什么位置?
出示:大本營在大鳴山北偏東45°方向,距離大鳴山大約690米。
齊讀。
樂樂在同學們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大本營,在陌生的環境下,確定位置是不容易的,大家要注意安全,在出游時,帶上地圖或者指南針之類的用具,不走小路,也不能不按路線走,以免迷失方向。
回憶確定物置的方法:首先要確定觀測點,畫出以觀測點為中心的正北、正南、正東和正西四個方向的射線,再看被測物體與觀測點之間的線段往哪個方向偏,量出那個方向的射線與線段所夾的角的度數,然后量出物體與觀測點之間的距離,方向與距離結合起來就能確定那個物體的具置了。這就是:畫坐標圖的步驟。
2.鞏固提升,確定小清山的位置。
下面請同學們利用這個方法來確定一下小清山在寶塔的什么位置?
學生按照確定物置的方法,利用量角器等測量工具獨立完成后,小組交流。
【設計意圖
】 利用教材情景圖,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怎樣描述簡單的路線和確定物體的位置,在新課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解決其他問題的能力。
(二)理解數學迷畫中大本營的位置
現在數學迷用自己的方法畫出了從大鳴山到大本營的位置,你能看懂嗎?說一說大本營的位置。請同學們小組合作交流。(出示PPT課件)
通過觀察,誰能說一說你發現了哪些信息?
預設
生:數學迷的畫法是用數對確定大本營的位置的。
師:他是怎么確定的?
預設
生:把大鳴山的位置看成(0,0),每1厘米即100米為一格,確定大本營的位置是(4,4)。
根據此圖還可以用數對表示寶塔和小清山的位置。誰能說一說該怎樣表示呢?
生1:寶塔的位置是(1,2)。
生2:小清山的位置是(4,1)。
【設計意圖
】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教材情景圖,理解數學迷確定物置的方法,從而總結出用數對表示物置的方法。
三、分層練習
看到同學們已經具備了描述簡單路線和確定物置的方法和能力,下面老師要考驗你們一下。
1.(基礎題)填空。(以文化活動中心為觀測點)
(1)樹勛小學的位置在
的方向上,距離文化活動中心
千米。
(2)104中學的位置在
的方向上,距離文化活動中心
千米。
(3)交通銀行的位置在
的方向上,距離文化活動中心
千米。
【提升培優】
2.(重點題)小華從學?;丶业穆肪€是怎樣的?
3.(情景題)在下圖中畫出電影院、書店、電視臺的大概位置。
(1)電影院在小華家北偏西30°的方向上;
(2)書店在小華家東偏南45°的方向上;
(3)電視臺在小華家北偏東60°的方向上。
4.(難點題)如下圖所示,說一說開車從機場到賓館的路線。
四、拓展:介紹火炬傳遞路線
【設計意圖】拓寬學生視野,明白所學知識應用廣泛,不局限在所學范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五、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以后我們出去游玩時要注意什么事項?
板書設計
確定位置(二)
畫坐標圖的步驟:
(1)確定觀測點;
(2)從觀測點引出橫坐標和縱坐標,并把觀測點和被觀測點連起來;
(3)標出連線與橫坐標或縱坐標的夾角;
(4)標出連線的長度。
師:確定位置的知識有很廣泛的應用,不僅應用于平常生活中,剛剛我們看到的國家火炬傳遞項目,也應用于大型的搜救和軍事上,還有運用到航天等科學領域方面,所以,你們要好好學習,為國家的更加強大做出自己的貢獻。
1、口算乘法
第1課時
教學內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學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數的方法;并能正確、迅速地口算。
教學手段:幻燈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學過程:
一、知識鋪墊:
1.表內乘法口訣(可用口算卡進行)。
2.50是幾個十?700是幾個百?
3.8個十是多少?24個十呢?24個百呢?
4.5個2是多少?
二、新課教學:
1.P1例1
(1)引導學生擺小棒:每堆擺兩捆(每捆10根),擺3堆。
(2)啟發學生議論: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計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導學生看實物,理解算20X3的思維過程:3個2是6,3個2捆(2個十)是6捆(6個十),6捆就是60根,即3個20是60。結果與加法相同。
2.小結:求3個20是多少,可用乘法計算??谒?0×3這樣想:
2個十×3=6個十=60
3.P2例2
(1)顯示例2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后掌握其數量關系。每堆有300塊小木塊,一共有4堆。
(2)讓學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塊。
(3)讓學生口算結果,并說出怎樣想。
(4)小結:求4個300是多少,用300X4計算。這樣想:
3個百×4=12個百=1200
三、練習設計:
1.P1“做一做”.2.P2“做一做”.
四、作業:
1、復習P1例1、P2例2.2.P4第1、2題。
第2課時
教學內容:P3例3、例4,一位數乘兩位數,一位數乘幾百幾十的口算
教學要求:掌握一位數乘兩位數、幾百幾十數(每位乘積不滿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手段:電化教學。
教學過程
一、知識鋪墊:
1.課本P3復習內容。
2.450里面有幾個百?幾個十?
二、新課教學:
1、P3例3
(1)看圖學算理。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意:
①左邊有3個10,就是30。
②右邊有3個2,就是6。
從而使學生理解:12里面有1個十和2個一,3個12就是3個10和3個2的和。
(2)看圖學算法;口算一般從高位算起。
這樣想:10×3=302×3=630+6=36
(3)指導學生看書P3例3,質疑。讓學生口述12X3的口算步驟。
(4)小結:一位數乘兩位數,可以把一個因數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分別和另一個因數相乘后再相加。
2.P3例4
讓學生在例3的基礎上,先類推試做;然后可通過四人小組議論,歸納出口算的方法;再由各組代表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最后師生共同總結。
小結:120是由1個百和2個十組成的,120×3是求:3個120是多少,就是3個百和3個20的和。計算時這樣想:100×3=300,20×3=60,300+60=360。
三、練習
1、P3例3下面的“做一做”。
2、P3例4下面的“做一做”。
第1題:計算后,進行評議,并讓學生講述是怎樣想的?鼓勵學生,誰還能想出別的口算方法?”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后,有目的地請中下生板演;及時糾正錯誤。第3題,可用開火車比賽的形式進行。
3.有白乒乓球21個,花乒乓球的個數是白乒乓球的2倍,有花乒乓球多少個?一共有乒乓球多少個?
四、作業:1.復習P3例3、例4。2.P4第4、5題。
第3課時
教學內容:P4練習一第6——11題。
教學要求:鞏固口算乘法的計算方法,熟練、靈活地運用口算方法:i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手段:幻燈
教學過程:
一、知識鋪墊:
1.表內乘法口訣。
2.口算乘法的方法。
二、練習設計:
1.填空:
(1)21×3可以讀作()乘(),積是()。
(2)3×6讀作()乘(),表示()個()相加。
(3)32×3讀作()乘(),表示求()個()倍是多少
2.做課本上第,7、8、9、10、11題。
做7、8、10題要注意用多種形式,如比一比,看誰算得對又快或以組為單位開火車,看哪組最先到達目的,奪到紅旗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第9題是有多余條件的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練習時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決定是否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特別注意輔導中下生。
3.第12、,13題是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獨立完成,根據實際安排在堂上進行或在課外進行。
4、思考題??芍谱骰顒踊脽羝瑤椭鷮W生理解題意。明確從小華家到公園無論走哪條路,到學校以后都有四條路可到公園。也可以讓學生在書上的圖畫一畫、數一數、找規律達到同樣的目的
每項練習做完后都應做好評價訂正工作。
三、作業:1.熟記乘法口訣。
2.P4第6題、P5第10題。
2、筆算乘法
一位數乘二、三、四位數
第1課時
教學內容:P6例1,例2.
教學要求:掌握一位數乘兩、三位數的計算方法、豎式書寫格式,能正確地進行計算養細心檢驗的習慣。
教學手段:電化教學
教學過程:
一、知識鋪墊:
課本P6復習的內容。口算乘法及豎式書寫格式。
二、新課教學:
1.P6例1
①從口算引入:出示題目后問“用口算時怎樣想?”
②筆算方法:借助P6的實物圖,指導學生閱讀P6虛線圍成的方框里分步演算過程。
③總結計算方法。
2.P7例2
(1)讓學生在例1的基礎上類推出計算方法,加深對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理解,著重抓用2乘百位上的2得4個百,寫在積的百位上。
(2)注意豎式的書等格式。
(3)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注意”的內容,讓學生把例2再乘一遍,并告訴學生,今后可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檢查乘法算得對不對,培養細心檢查的習慣。
三、練習設計:
1.課本P6“做一做”。
2.課本P7“做一做”。
3.做P7第1題第一橫行,第2題第一橫行。
四、作業:1.復習P6例1,例2。2.P7第1題第二橫行。
第2課時
教學內容:練第3—第9題
教學要求:鞏固一位數乘兩、三位數的計算方法、豎式書寫格式。
教學手段:幻燈
教學過程:
一、復習
筆算213×224×2
二、練習設計
1.練習一第3題。讓學生先讀題,再分析解答。
2.練習一第4題,筆算下列各題。
3.練習一第5題,列式計算。
4.練習一第6題,口算下列各題。
5.練習一第7、8題,應用題。
6.練習一第9題,脫式計算。
三、作業
復習課本第8頁。
第3課時
教學內容:課本P9例3、P10例4
教學要求:掌握不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兩、三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教學手段:幻燈,每位學生一份小棒。
教學過程:
一、知識鋪墊:
課本P9復習的內容:
5×3+62×9+76×8+34×7+5
二、新課教學:
1、P9例324×3=
(1)擺一擺
①第一行擺2捆。(每捆10根),另4根。
②再擺兩行分別與第一行同樣多。
(2)引導學生觀察,并回答問題;列出式子;
①每行多少根?共幾行?
②要求3行一共有多少根怎樣列式?
(3)在動手操作中明確算理。
①3個4根是多少根?滿10怎么辦?
②3個2捆是幾捆?加上剛才的一捆現在一共是多少捆?
③一共有幾捆幾根即多少根?
(4)觀察幻燈圖片,學習算法。
(5)指導學生閱讀P9例3,質疑。
(6)讓學生講述72是怎樣算出來的。
2.例4的教學
(1)學生讀題后,講述乘的順序。
(2)引導學生完成課本P10例4。
小結:讓學生講述P10例4怎樣算。重點講清4乘第一個因數十位上的9得多少1應向前一位進幾,乘積百位上的7是怎樣得來的
三、練習設計。
1.課本P9做一做和Pl0做一做。
2.課本P11第2題。
3.計算;
42×315×2271×3516×4
4.計算接力賽。(分四組,每組3人)
(除參賽的同學外,其余作裁判,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
四、作業;‘
,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1.復習P9例3,P10例4。
2、P11第1題。
第4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三第3—第9題
教學要求:掌握不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兩、三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教學手段:比賽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一個因數是一位數的乘法法則
二、練習設計:
1.計算P11第3題。
3.P11第6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訂正。
4.P11第4題、第5題。
5.P12第7題用比賽的形式,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部算對要做好小靖工作。
6.P12第8、9題如因時間關系可作為活動課內容。第10題應提示學生找出規律再填表。
四、作業:
復習P9、11的內容,理解、熟記一位數的乘法法則。
第5課時
教學內容:P13例5。
教學要求:掌握一位數乘法中連續進位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手段:電化教學
教學過程:
一、知識鋪墊:
1.課本P13復習的內容。
2.計算517×3后訂正,并讓學生說說計算時應注意什么?
二、新課教學。
1.P13例5的教學。
(1)用幻燈顯示例5的插圖,讓學生看圖列出乘法式子:454×4
(2)先由學生試算,通過集體評論訂正、進行學習。
(3)把例5與本節“知識鋪,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2)的豎式對照,找出異同點,使學生理解進位的道理。
2.小結:“一個因數是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時應注意:用一位數乘第一個因數的某一位時,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積有沒有進位,如有進位,不要忘記加上進上來的數?!?/p>
三、練習設計:
1.P13“做一做”
訂正后,讓學生找出哪一道題最容易出錯,為什么?
2.填上適當的數:
4.指導閱讀P14《你知道嗎?》開闊學生眼界,培養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北師大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40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觀察比較,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來表示兩數相除的商。
2、運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數與帶分數互化的算理,會正確進行互化。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來表示兩數相除的商。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來表示兩數相除的商。
教學過程:
一、口答:
2=
=
4
1=
=
3
3÷8=
8÷7=
=(
)÷(
)
=
=
=
=
=
二、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
=
=
=
=
三、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
5=
21=
10=
6=
四、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
==1
……
課后反思:
第六課時
練
習
三
教學內容:北師大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41-42頁。)
教學目標:
鞏固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重點:鞏固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難點:鞏固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摘要】我認為教師備好學生應抓住學生的四個點:認知起點、學習興趣點、新舊知識結合點、認知結構增長點;備好這四點,定能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四個點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57-01
高效課堂即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備好課。備好課的關鍵是備好學生。我認為教師備好學生應抓住學生的四個點:認知起點、學習興趣點、新舊知識結合點、認知結構增長點;備好這四點,定能打造高效課堂。
1.認知起點:上好一堂課,要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儲備,結合心理與知識的起點,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案。奧蘇伯爾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苯處熞獙Π嗉壵w和學生個人的原有知識基礎搞清楚,我們備課時應了解學生在各學階段已經學過的內容,如認識大數、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感知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等,這些都是小學掌握的知識,初中學習時應該簡單帶過無需費時費力,簡單復習即可,而對于初中新學知識要重點講解,仔細研究,強化訓練。另外還要了解學生心理需求,如初中學生喜歡卡通畫,同學之間喜歡競爭,喜歡合作等,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制作課件時選取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教學內容,課堂上多設計一些競賽活動,可以開展小組之間的合作與競爭。
2.學習興趣點: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钡拇_,興趣是開發智力、挖掘潛能的鑰匙,也是推動人們行動最好的動力。只有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才能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并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將自己對數學的學習內化為一種需要,一種樂趣和一種強的內驅力。我們在課堂上應借助教材生動有趣學習素材、開放、互助的教學形式尋找激發學生探究數學興趣點。我們所用北師大版教材每章前都精心設計了一個饒有趣味的序言,如在北師大教材第一章《豐富的圖形世界》的序言,密切聯系了實際,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所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北師大版教材中引用了許多真實的數據、圖片和一些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眾多有趣而富有數學含義的問題,這些素材教學中要應充分利用。老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趣的方式有多種:如我在教“軸對稱圖形”的時候,讓學生展開小組比賽,看誰找的軸對稱圖形種類多,看誰能出題難倒其他小組;教“可能性”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動手摸球、擲骰子……親身體驗可能與不可能。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枯燥的問題變得不再枯燥,復雜的問題也會一步一步慢慢解決,我們學生的學習成績將會大有提高。
3.新舊知識結合點: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經常要把舊知識與新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教學,結合舊知識學習新知識,以舊知識突破新知識,這樣才能做到溫故而知新,達到循序漸進、層層提高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顧本課時或者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單純從本課時的內容入手,而沒有考慮到知識的聯系性,沒有利用原來學過的舊知識和正在學習的新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行遷移性的過渡教學,那么就容易造成“知識斷層”,達不到舉一反三、以舊探新的學習目標。例如學習不等式時可以聯系方程,學習三角形相似可以聯系三角形全等,許多數學知識都是有一定的聯系的,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挖掘并引導學生掌握其聯系,找出知識間的異同點,利用類比的方法學習,才能讓學生理性的、連貫地獲得知識。
4.認知結構增長點:增長點即學生不能自行完成,需要經過啟發和師生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完成的學習任務。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依據優中差生的知識基礎,制定不同層次的、在現有知識基礎上經努力能達到的教學目標,找準知識增長點。學生的知識增長點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自主探索、小組協作得到提高,那么他就有了新的知識增長點。教學中可通過變式訓練來鞏固學生逐步提高的知識增長點。我們的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備課時應努力找到各種程度學生的知識增長點,讓他們在各自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北師大版新教材中習題分知識技能、數學理解、問題解決、聯系拓廣等環節進行設計,課本中引入知識的問題串的問題也都是分層次的,各層難度不同,螺旋上升,適應不同學習程度、不同時期選取,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
實現課堂高效,需要老師精心備課,結合課程標準,深挖教材,熟悉每一個知識點,抓住每一節課教學內容的學生知識起點、學習興趣點、新舊知識結合點、認知結構增長點,精心設計教案。有了老師的精心設計,學生的努力學習,加上課堂中師生的默契合作定會取得課堂的高效。
【關鍵詞】初中生物 生態系統 生活教學法 課堂教學
《生態系統概述》為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第五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根據教案的學習要求,該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基本基本功能,以及生物生產、流動和循環的過程。從而讓學生了解如何維護生態安全和生態穩定,并且認識到生物圈的形成、進化規律。進而讓學生養成生態思維和綠色環保理念。
一、從課內到課外:讓初中生物走向實踐性教學的道路
作為第八單元的開篇,教材第二十三章以《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為題具有深刻的教學考慮。首先,必須通過這一章的學習,讓學生對基本的生態知識具有通識性的認知。其次,對于生態學基本概念的了解是建立生態系統認知的前提,具有生態系統的體系認知后才能進一步了解生態系統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維持生態穩定性。再次,只有對上述知識了解透徹之后,才能自覺的運用相關知識分析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最后,對環境和生物有了切身的感知,才能對自己的生活和行為進行反思,從而養成生態性倫理指導自己的生活。
1、從實驗到游戲,體驗生態環境對人的切身利益
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人既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又是影響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人不可能脫離環境而存在,也不可能抽象地活在環境之外,因此對環境的必然性需要是人存在的基本出發點?;诖?,《生態系統概述》的教學就可以從學生的切身體驗入手,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身邊的環境、發現環境存在的第一性。初中生物教學在實驗方面占有天然的優勢,但是正在關在實驗室里的知識讓學生對環境產生了疏離。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切的體驗到生態的關鍵,有的教師就安排了關于生態學討論的活動。
2、從敘述到故事,增強生態學的多元趣味
該章內容是建立在對前面幾章內容的學習基礎上的,前面幾章對于植物、動物、微生物等類群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看到生物的多樣性,但是并未讓學生看到生物是統一在同一個生態系統之下的。該章內容研究生態系統,但是生態系統又是生態學研究的內容。因此,同學必須對生態學的意思有清晰的了解。該文就有一段內容是講述生態學的來由的。同學其實可以很容易就在課本上找到生態學的定義。關鍵是什么是生態系統的問題,該章通過對凱巴森林的描述來認識生態系統的多元和交互性。教師通過對凱巴森林的講述,既要向學生展示生物多元存在的畫面,還要把生態系統的有機性、完整性和趣味性揭示出來。
二、從生態到生活:讓初中學生養成環境倫理的選擇
通過對生態系統的分析,以及凱巴森林的故事性描述,已經讓學生對生態系統有了情感性的認識。作為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凱巴森林遭到破壞的原因,以及如何穩定生態系統,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理性認知,最后再引導學生運用理性知識指導生活實踐。
1、從情感到理性,幫助學生的生態認識形成
該文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然后理解食物鏈、能量流動、循環等等生物性知識。作為生物教師,應該善于把課程的知識鑲嵌在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中,幫助學生內化知識,建立生態性認知。生態系統的定義其實略為抽象,但是教師可以運用形象的比喻進行另外的描述式定義。因為如果教師跟學生講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環境就是生態系統,那么學生想必是難以理解的。但是我們知道,生態系統是一個對生態環境進行框定的概念,既可大,又可小,既深入到微細生物,又擴大到宇宙萬有。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自然就是生物圈,但是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外太空如果存在生物,那么是否屬于生態系統。
根據生態系統的不同,又可以劃分為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這種劃分的標準就在于人和自然的區分。自然生態系統包括水、陸兩種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則包括農田、城市生態系統。但是必須讓學生明確的是,不管生態系統屬于哪種類型,都是有生物及其生活環境構成的。
2、從理性到實踐,培養學生的生態倫理養成
除了分析性的概念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還要讓學生養成自覺的生態倫理。比如有的教師在上該課程的時候,就指導學生制作生態瓶,這不僅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規劃設計,同時又能讓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訓練技能。因為生命科學觀念的養成并不是依靠知識性的傳授,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養成的一種行為習慣。課程的教學既需要立足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又要引導學生有效的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當如,這種觀念的形成也不是非要在課外活動中才能形成,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關生態的題目引導學生思考。
比如可以讓學生判斷下面哪些內容屬于生態系統:
1、巴厘島上空的飛鳥。2、瀘沽湖的魚。3、泰山的所有樹木。4、大草原上的所有物種。5、一個枯死的樹樁以及上面生活著的所有生物。6、北京市某小區生活的全部人。如果有充裕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時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課外,也可以讓學生關于某一個具體的問題進行辯論。
綜上所述,關于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生態系統概述》的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可以推廣到所有的初中生物教學中:從實驗到游戲,從敘述到故事,從情感到理性,從理性到實踐,應該是課堂教學實踐的總方針。
參考文獻:
[1]洪勝康,初中生物案例教學設計[J].華夏教育;2010年第5期。
《小學數學新課程論》中強調,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堅持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模式,創新教學理念,以信息技術教學為基本的切入點,引進新型的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在整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創新、自主的學習意識,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即在課前按照課程標準進行備課,在課堂上按照課本內容進行機械講授。這種教學模式無疑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在新課改背景下,利用現代新型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很有必要。本文通過分析三種新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希望為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提供借鑒。
一、引進“翻轉課堂”,促進學生思考
在新課改下,“翻轉課堂”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逐漸被引進來。所謂的“翻轉課堂”,具體地說,就是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變傳統的單調的“講授”課為現在的“學生主動學習”課,進而轉變課堂的講授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想進行一堂完整的“翻轉課”,必須協調三個內容,也就是合理的網絡環境、自覺的學生和充足的時間。
例如,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北師大版)“長方體的體積”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正方體、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并且在實際的練習中能夠進行正確的計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計算能力。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展示一些問題,即“長方形的面積怎么計算呢?面積計算與哪些變量有關系?那長方體的體積應該和哪些變量有關系呢?”教師指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本上的知識,嘗試尋找合適的答案。通過閱讀,同學們順利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同時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即“長方體的體積和長寬高三個變量之間的具體聯系是什么呢?體積單位如何進行換算呢?”教師再帶領學生在黑板上進行教學演練,分析這些具體的問題,解決學生的疑惑,從而順利實現課堂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計算能力。“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時間,提升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能力,促進了有效教學。
二、引進“微課”,促進學生理解
“微課”主要是采用視頻講課的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錄制幾分鐘的短視頻,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講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抓住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理解課程內容。它改變了傳統的教案設計的模式,直接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刪去不必要的講課內容,便于學生學習。采用“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很輕松地抓住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給學生點明了正確的學習方向,有了新的學習動力,不再是沒有頭緒地學習。
例如,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北師大版)“圓的認識”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并結合生活中的觀察和操作,理解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學會用圓規畫出?A,在此基礎上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體會圓的對稱性,提升學生的空間思維。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播放一個小視頻,在小視頻里面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講述,即“圓的基本特征、直徑和半徑的特點、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圓的對稱性和對稱軸的畫法以及圓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小視頻的模式使學生對本課中的重點和難點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通過畫圖和分析具體的案例來總結出圓的基本特性,并學會運用這些特性解決實際問題,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拔⒄n”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的理解和把握,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專業素養。
三、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決定著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要提升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學校要經常組織數學教師進行專業信息教學培訓,指導教師不斷追求創新,不斷激發數學教師的創新思維,從而把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運用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專業素養,從而促進數學有效教學;其次,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教案過程中,應多采用新型的現代化的教案模式,給學生提出啟發性的思考問題,從簡單的問題出發逐漸過渡到比較難的問題,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有效理解,順利地完成課堂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另外,教師需要給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高效學習數學。
在小學數學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創新教學模式,利用現代新型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數學專業素養。
下冊第二單元展開與折疊
課題
展開與折疊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正方體的認識。
2.在想象,操作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教學難點
發展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復習
1.說一說:復習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相
1
六個面
同
2
12條棱
點
3
8個頂點
不同點:六個面的面積。
二.新授
1.剪一剪:
引導學生通過把1個正方體盒子沿著棱剪開圖。
2.說一說:
正方體展開圖是怎樣的?
3.將長方體盒子沿棱剪開,試試看。
4.比一比。
學生回顧:
長方體的基本特征
正方體的基本特征
相同點
不同點
學生動手剪開正方體紙盒。
觀察,得到了一個怎么樣的展開圖。
小組中進行交流。說說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開圖是否相同?
引導學生剪開長方體盒子,觀察長方體的展開圖。
引導學生對長方體盒子和正方體盒子進行比較。
通過復習鞏固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引入認識展開長方體、正方體的折疊。
通過剪一剪等實踐活動,把長方體、正方體盒子剪開得到平面圖形的活動,引導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相同點:有六個面。
不同點:六個面的大小不同。
5.做一做:
引導學生觀察圖形正方體?
長方體?
①
圍成正方體所要的條件?
②
用手中的材料嘗試折疊。
③
獨立想一想哪些圖形符合要求。
④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三.練一練。
引導學生:看展開圖。
在操作中進行驗證。
思考:與1、2、3號面相對的的是幾號面?
同學間進行交流,利用附頁中的圖試一試。
途中哪兩個面是相對的
折一折,試一試。
通過做一做,引導學生體會展開圖形與長方體、正方體的聯系。
通過折疊正方體、長方體的展開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板書設計:
2001年,國家教育部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核準立項編寫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從此,由“人教版”教材一統天下的“一綱一本”體制被打破了。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導下,多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相繼出現,可謂是“一標多本”,百花齊放。(下面為了敘述方便,將“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簡稱“課標”;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簡稱“教材”)。全國目前主要有以下六個版本的教材:“人教版”、“滬科版”、“蘇科版”、“教科版”、“粵滬版”、“北師大版”。這六套教材都通過了國家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查。由于某些地區頻繁更換教材版本或教師間主動交換教材,使大多數教師擁有了2—3套不同版本的教材,有的老師甚至擁有了全部六套教材。但任何一種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適合所有的學生。由于我國東西部地區、城鄉之間存在的地理條件、教學環境、教學設施以及學生知識結構基礎、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差異,教材中設置的教學情景不一定都具有普適性,因而,在教材資源多彩紛呈的現代物理教學中,整合教材資源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2 教材利用的現狀
(1)只顧教好當前版本教材。有的老師只顧教好學生手中正在使用的一種教材,把以前在本地用過的別的版本扔在一邊,不關心、不研究,對其他版本教材更是不聞不問。這方面的情況還是相當嚴重的。
(2)多種教材并用,迷失在各種版本教材之中??吹讲煌姹窘滩膶ν恢R點的處理方法不同,既想講這個版本的處理方法,也想講那個版本的教學設計,甚至把各版本教材所有的處理方法都排在一塊全部教給學生!這樣由于分不清主次,應該掌握的重點知識反而受到影響,到頭來,學生只會什么都沒學好。這樣做也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與減負背道而馳。
(3)參照多種教材,只講各個教材都涉及的,對其他知識一筆帶過,就是取知識的交集。這種教師有自己的思考:都有的肯定是重點。殊不知,這種教法只是注重了知識的傳授,阻礙了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此浦攸c突出,實則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科學素質的提高。
3 教材整合的瞻望
《課標》在“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建議”中提到:“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和當地環境,從大量的教學資源中精選適當的教學內容,不要受某一種教科書的局限,要吸取不同教科書的長處?!笔褂枚喾N參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學的重點、難點,有利于選取豐富的教學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課標的要求。每個版本的教材都集中了大量專家的心血,都有不同的特點,都有大量可利用的資源。我們既不能無視這些優秀資源的存在,造成資源的閑置、浪費,也不能在教學時出現資源的擁擠、泛濫。而應該在理解《課標》和理解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學生的學習實際,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刪減、補充、替換、改編、擴展、調整,組合等。正如《課標》編寫組組長廖伯琴教授所說:“當你擁有不同版本教材的時候,你的空間,你的選擇就更大了,而你教學設計的臺階也就更高了,視野也更開闊了。所以,對我們老師而言,應該更廣闊地吸納不同版本的優勢?!比∪酥L,補己之短,百花齊放,博采眾長。這樣才能更有助于達成教學目標,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的全面科學素養的目的。對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認真研究《課標》
《課標》不僅是實施教學的依據,也是編寫教材的依據,更是中考命題的依據。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研讀《課標》對各部分知識的具體要求,理解《課標》要求的本質和意圖,從而準確把握住教學的重點、難點、考點。做到“《課標》在我心中,教學有理有據”。最大限度的減少課堂教學的隨意性,減輕學生負擔。教師在接觸不同版本的教材時,需要明確這部分教材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對應什么樣的《課標》要求。當明確了這些問題后,我們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們老師在實際的教學當中,不僅要看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看《課標》。只有把《課標》和教材結合在一起,老師的教學才有依據。
(2)準確理解教材
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地分析、理解教材,科學地使用教材。所謂認真地分析、理解教材,就是要認真鉆研、理解教材所承載的內容、重點難點、文化內涵和知識體系,還要認真分析理解其設計意圖和活動策略及其對學生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所謂科學地使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作為“活”的載體而不是“死”的陳述性知識,不是一味地機械“照本宣科”,而是靈活地使用教材。老師們在教學的時候,要綜合比較一下不同教材的優勢。但這種比較,一定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排在一塊全部教給學生,可以吸收不同版本教材的優勢,然后整合到自己的教案里。有可能你用的是“滬科版”教材,但你發現“蘇科版”的這個設計(或圖片、課題引入、探究活動、例題習題、編排順序)對你的學生更有效。比如在學習“電功、電功率”時,《課標》中要求“理解電功率和電流、電壓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痹撝R點屬“理解”水平;要求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分析電功率與電流和電壓的關系,從而得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并能應用公式進行簡單地計算。各版本教材的處理方法如下:
人教版對該知識點沒有設計實驗;蘇科版、教科版、粵滬版利用了圖1所示裝置;北師大版利用了圖2所示裝置;滬科版利用了圖3所示裝置。綜合比較會發現,圖l所示裝置結構簡單、便于學生操作、便于利用控制變量法做實驗,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我雖然使用的是滬科版教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用圖1所示裝置讓學生做了實驗,效果很好。認真比較不同教材對同一知識的解決策略,有利于教師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更方便學生接受、理解,減小教學難度。
(3)以“學”定“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情是教學的根本和出發點。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這是一個核心的東西。想學生所想,思學生之惑,真正以學生為本。若教學過程設計的天花亂墜,但不能被學生所接受,不能促進大部分學生的發展,也是枉然。比如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質量、密度”時,要用到科學記數法,對于指數運算特別是負指數的運算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經詢問后才知道,數學上的教學進度還沒有學到負指數。我看到在北師大版教材《探究——物質的密度》中有“科學記數法”的補充材料,對指數和負指數及其之間的計算進行了舉例。我把這些內容引入到課堂中,順利突破了教學難點。再比如在學習“物態變化”時,滬科版教材編排順序如下“第一節科學探究:熔點與沸點、第二節物態變化中的吸熱過程、第三節物態變化中的放熱過程、第四節水資源危機與節約用水”。大多數學生感到知識點編排太亂、重復、第一節安排太難。而其他五個版本的編排順序大體是“第一節溫度的測量、第二節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點、第三節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點、第四節升華和凝華、第五節水循環和水資源”,學生認為這樣
安排符合學生實際,易于接受。通過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可以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4)因“地”而異
不同教材的教學都要求有一定的教學資源,特別是一些實驗器材,但是不同學校的這些教學資源的情況是不同的,很多時候因為沒有合適的器材而導致教學任務不能很好的完成。比如在在學習“電功、電功率”時,老師們也可以根據本校實驗器材配備情況,選擇合適的實驗設計。在學習某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借鑒其他教材的內容,根據當地的學生情況、地理環境,使學生能夠分別找到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相同的材料,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激活學生思維,使老師與同學交流起來言之有物。比如在學“機械能”時,若對城里學生舉例“過山車、摩天輪、蹦極”,往往能喚起學生的大量體驗與興奮點,而大多數農村的學生對此缺乏直觀的體驗,用在教學中效果未必理想。但農村學生對“蕩秋千、滑滑梯、打彈弓”則比較熟悉。結合不同版本的教材的處理方法,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更有利于教師找到更加適合教學實際的方法。
(5)一本為主,博采眾長
《體積與容積》一課的難點是“同一個物體,形狀改變,整體體積不變”。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要讓學生理解并不太容易,因為學生一向是以直觀的視覺感知來判斷物體的大小。加上我是第一次教學這個知識點,毫無經驗可談。在查閱了他人的實錄及教案之后,我決定,還是在教學體積與容積的概念之后,再專門來研究這個問題。
但是事有意外。上課之時,準備的蘋果居然放不進量杯。是視覺欺騙了我,也是太不細心,居然沒有事先試一試。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突發事件,讓我順利地突破了難點。
片斷一: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材《體積與容積的認識》
師:拿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蘋果,問,哪一個大?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證明?
生:把蘋果分別放入裝有水的杯子里,看哪個杯子的水升得高。
……
師: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到底哪個蘋果大。
(我把蘋果放進杯子里,沒想到有一個蘋果放不進去。)
師:糟了,放不進去,怎么辦?
生1:把蘋果切開。
師:切開?蘋果的總體大小有沒有改變?
生2:變小了。
生3:不變。
師:到底是變了還是沒變?請四個同學為一小組,討論一下。
(小組討論后,依然各執一詞)
組1:切開了,蘋果自然就變小了。
組2:不對。雖然把蘋果切小了,但合起來還是原來蘋果的大小。
(學生演示)
師:那么,把蘋果切開后,整體大小有沒有改變?
生:沒有!
師:也就是說,同一個物體的形狀雖然改變了,但是整體體積――
生:不變。
(師把切后的蘋果放進去,還是裝不下)
師:怎么辦?
生1:再切小點。
生2:老師,你干脆拿個榨果汁機把蘋果榨了,然后拿蘋果渣來比較,省得裝不下還得再切。
學生哄堂大笑,紛紛說,對啊對啊。
師:這個想法很有創意。如果把蘋果榨了,蘋果的整體體積有沒有改變?
生1:沒有。
生2:不。有改變。
師:為什么?剛才我們不是說同一個物體的形狀雖然改變了,但是體積不變嗎?
生:榨完后的蘋果不僅剩下蘋果渣,還有蘋果汁。
生:如果要比較,得把蘋果渣和蘋果汁加起來算。
……
反思:
課堂的活力緣于生成。最深刻的印象來自全身心地參與和創造。蘋果放不進杯子,這是意外,卻也是一個絕佳的生成機會,因為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開始主動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我及時把握住這個機會,把問題拋給了學生,“放不進去,怎么辦?”學生自然而然地說出了切蘋果的辦法。我又適時問道:“切開后的蘋果有沒有變小?”引導學生討論、辨析、演示,理解了切開后的蘋果只是形狀變小了,整體體積不變,從而得出了“同一個物體,形狀改變,整體體積不變”的結論。
第二次蘋果放不下時,學生提出了榨蘋果的辦法。這含有戲謔的成分,卻也是學生靈性的表現,因為它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我并沒有采取冷處理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分析“榨后的蘋果體積有沒有改變”,激發學生的思維。果然,學生分析后發現,榨后的蘋果分成了蘋果渣和蘋果汁兩部分,只算蘋果渣是不行的。這說明,學生對“同一個物體,形狀改變,整體體積不變”的理解更深一層了。而這些知識,都是學生自已發現的。
片斷二: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材《體積單位》
師出示:一個蘋果的體積是120( )
生1:120立方厘米。
生2:120立方分米。
師:哪個答案正確?為什么?
生3(拿起1立方分米的小方塊):1立方分米就這么大了,如果是120立方分米,豈不是比一個箱子還大?哪有這么大的蘋果!
生2:怎么沒有?你怎么知道沒有?我說,就有!
生4:哪有這么大的蘋果啊。
師:哦?你有這么大的蘋果???明天帶一個來給同學們開開眼界好嗎?
生(熱烈地齊答):好!
生2(不好意思地):沒有,沒有,沒有這么大的蘋果。
師:也許以后會有這么大的蘋果。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所以,正確的答案應該是120立方厘米,對不對?
生2害羞地點了點頭。
反思:
課堂是動態的過程。學生的思維隨時隨地都處于活動的狀態中。由于人的思維各異,因此學生對于同一個知識點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其中不乏錯誤的思維。如何在不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糾正學生的理解偏差,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生2是一個自尊心比較強的學生,在明知自己的答案錯了之后,還是心服口不服。此時,如果強制改正,雖然他不再堅持自己錯誤的看法,但學習積極性必然大受損傷。為了保護學生的這種精神,也為了讓學生心服口服,我順水推舟,既然你說有這么大的蘋果,那就帶一個來給我們看看。輕輕松松把難題拋回給生2。學生一下子犯難了,哪里拿得出來這樣的蘋果呢?就這樣,在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情況下,一節小小的課堂插曲完美地結束了。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任何精彩的語文課都不是完全在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從心與心的縫隙中,從思與思的搏動中,從情與情的觸摸中不斷生成的。
我在引導學生學習《畫龍點睛》(北師大版第三冊)一文中的倒數第二段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斷:我們班讀書最棒的傲霜正繪聲繪色地朗讀這一段:“于是畫家拿起筆來,給兩條龍點上眼睛。剎那間,天上響起轟隆隆的雷聲,墻壁‘嘩啦’一下裂開了。人們驚呼道:‘龍活了!龍活了!’只見兩條龍張牙舞爪,騰空而去。墻上只留下兩條沒有畫上眼睛的龍?!蓖瑢W們正為著畫家高超的畫技贊嘆不已時,我看見吳一同高高地舉起了她的小手,臉上一副急切的表情,還邊舉手邊迫不及待地小聲喊:“老師,我有問題!”我示意讓她站起,她“騰”地一下站了起來,大聲問道:“老師,前面不是說墻壁裂開了嗎,怎么后面又寫墻上還留下兩條沒有畫上眼睛的龍?墻壁都裂開了,怎么上面還有龍呢,這不是矛盾嗎?”
她的發問,讓我為之一怔。是呀,這個問題我怎么事先沒想到呢?該怎么辦呢?我急速地轉動腦筋,對,誰的皮球再踢給誰!于是,我微笑著說:“一同,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同學,你提的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同學們,請大家再讀讀課文,看誰能幫一同解答?!蓖瑢W們馬上看起書來,課堂上頓時安靜下來。片刻之后,澤宇舉手起來說:“可能因為墻壁只是裂開了花,并沒有壞掉吧!”可對他的解釋,一同還是感到不滿意,我只得把眼光又投向同學們。同學們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小聲議論。終于,小智多星稼祥舉起了手:“我覺得可能是墻壁從中間裂成了兩半,一半上面各有兩條龍,一邊的龍活了,而別一邊的龍還留在墻上?!蔽覇栆煌骸斑@個解釋你滿意嗎?”一同點點頭,心滿意足地坐下了。
新課標理念指出,只有把學生看作重要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在與文本、作者以及教師和同學思維的碰撞中產生“火花”,課堂教學才能不斷生成,語文課的教學才會別具魅力??墒窃诋斀襁@個習慣做秀的時代,我們的課堂也成了老師的“秀”場。不少老師的課堂教學只是按著預先的設計“走教案”,牢牢地掌握著課堂的主動權不敢放手,不允許偏差的存在,不允許意外情況的發生,對于課堂上生成的問題置之不理。殊不知,這樣做,卻有可能錯過一種新的可供開發的教育資源。實際上,預設與生成并非水火不容,關鍵看預設什么,怎么預設。我們備課時不妨多模擬一些情境,多考慮一些可能發生的情況,才能從容不迫地面對學生,才能胸有成竹地進行對話。當課堂出現未曾預設的情況時,才能游刃有余,將課堂引向精彩。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边@應當也是指導我們正確處理“動態生成”與“課前預設”關系的至理名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