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物力學論文

生物力學論文

時間:2022-11-11 10:55: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力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物力學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運動生物力學;教學;影響因素

論文摘要:本文根據運動生物力學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該門學科在高校開展的情況,從不同專業學生特點出發,論述了影響高校運動生物力學教學的因素。

前言運動生物力學是一門交叉學科,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現代的運動生物力學開始朝著系統綜合和微型微觀兩個方向發展。運動生物力學又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科學。它是解剖學、生理學、力學的理論與體育運動實踐相互交叉、融合后產生的一門新的綜合性學科。作為高校開展的運動生物力學課程也在我國實行新課標的大背景下也作出了很大的改革和創新,但是總的看來,高校運動生物力學在教學方面還是比較落后,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別人的先進教育,我們更應該結合本國運動生物力學發展現狀和我國高校學生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找到適合我國高校學生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1.在運動生物力學教材的編制中需注意的問題

隨著運動生物力學學科的發展,運動生物力學教材也在不斷的進行改編,開設運動生物力學的高校普遍使用運動生物力學通用教材,高校通用教材比較適合解決問題式的學習,但缺少了學生提出問題式的能力培養,其原因是缺少創新意識和方法論的導引。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影響學科發展的瓶頸,出版不同對象的運動生物力學書籍和著作應不同,應該倡導學術自由和流派爭鳴,鼓勵并支持編寫出版和翻譯出版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運動生物力學專著和教材,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教學和科研需求。

2.教師在基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從一定程度來說,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是運動生物力學這門邏輯性和實驗性都很強的學科,在加上各體育院校招收學生的標準不同,同一個院校學生不同專業文化知識有差異性,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要不能按部就班的模仿其他院校,也不能以一種教學內容一種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除了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外還有諸多因素,比如教師向學生傳授的課程思想等等。

2.1 教師在運動生物力學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注意的問題

由于我國體育院校辦學的根本任務不同,因此就導致了招生標準不同,學生的來源不同,因此特別是學生人學時的物理、數學基礎差異較大。體育院校專業多,各專業學生知識深淺程度不同,但是目前卻采用同一種教材進行教學,雖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適當的調整,但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同一教學大綱的內容和進度進行的。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中要考慮到本學校學生的知識結構,調整各專業內容、進度,并詳細了解本專業學生感興趣的章節。在者由于學生畢業后的教育對象主要是青少年,因此,對于有些專業的學生在教學中要適當的補充青少年方面的材料豐富教學內容。

2.2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運動生物力學的教學中應以專業施教,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如“直觀法”、“導學法”、“答辯法”和“程序框圖法”等教法,徹底破除一本教材、一種教法的模式。所期望的目標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想問題,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及邏輯推理以優化教學效果。多方法解決難點和重點既應講得準確、恰當、簡明、科學性強,又應講得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從而使學生掌握嚴格的定義、公式及原理,又能用其分析問題,實現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總目標。

2.3 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思想

關注學生學習思想,就是減輕學生學習該門學科的心理負擔,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教學的過程中不應把運動生物力學向學生夸大成難學難懂的學科,避免高年級學生向低年級學生講述該門學科難學的惡劣影響,造成學生從未接觸該門學科就抵觸的消極心理。要打消學生的畏懼心理。同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運動生物力學在工作、學習、生活等領域的重要作用,從而使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并加強綜合性練習。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質疑,互相討論,互相補充,提示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應首先提出具體動作,并對動作進行簡要表述,然后闡述相關理論,再將理論聯系實際得出結論。

3.運動生物力學師資隊伍建設

所謂師資隊伍建設,系指通過脫產學習或在職進修,集中培訓或個人進修等多種途徑、多種形式,拓寬、加深教師的專業知識,增強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水平,以適應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的需要。只有搞好師資隊伍建設,才能為學校的各項改革與建設。

小結:運動生物力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我們想要在有限的學時內和教學條件下講授大量的、濃縮了的科學理論,并教會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不容易。如何以最優的形式傳遞信息,還需在教材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方面作大量的探索。為了使運動生物力學教學適應當前科學技術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形勢,并趕上外域的發展水平,我們希望能夠關注現有教學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運動生物里學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徐玉明.“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在運動生物力學教學中的應用[J]南京體育學報.1994.第2期

[2]李齊茹.對不同專業生物力學教學的調查研究[J]成都體育學報.2001.第一期

[3]張健,王宇.改革運動生物力學教材體系的設想[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第二期

[4]李世明,部義峰.淺談運動生物力學的學科性質[J].安徽體育科技.2006,27(3)

[5]陳建民.體育學院不同專業《運動生物力學》教學實踐的區別[J].體育科學研究.2008,12(4)

第2篇

關鍵詞:生物力學 跳臺跳水 起跳技術

一、前言

竟技體育的目標是“更高、更快、更強”。運動員通過不斷 克服自我來提高速度、力量、動作的準確性。除了刻苦的訓練 之外,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手段是提高運動員成績的有效途徑。提高運動技術訓練科學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條件就是吸收各學科最新發展成果,采用先進的測量手段進行定量研究。 信息技術或者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深人應用引起了社會的巨大變革,對運動訓練和體育科學研究也帶來了前所未有 的機遇,正在改變體育科學研究與訓練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1、研究對象河北省跳水隊優秀的運動員

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國內外關于高臺跳水起跳技術的研究現狀,有關計算機模擬的相關文獻

(2) 計算機仿真模擬

①以三維方式逼真模擬技術動作。 通過形象化的方式讓運動員更容易、更快速地掌握技術動作要領,從而大幅度地提高運動員整體運動技能水平。

②新動作設計與技術動作標準化。可以編輯、修改、設計新動作,通過該工具還可以讓教練員設計出自己頭腦中“理想”的動作,據此建立標準技術動作庫,用于教學與(國際)裁判培訓,提高比賽成績。

③技術動作分析。可以對技術動作做量化分析,并以圖形方式展示分析結果。包括位移、速度、力等。在此基礎上,可以對“理想”動作與運動員技術動作做深層次的分析,并給出運動員改進技術動作的指導性意見。

④動作編排模擬與設計。從模擬的單個技術動作中,教練可以挑選出需要編排的候選動作,系統將按照教練的意愿模擬編排結果,教練員可以從各種編排結果中挑選最優的編排,從而輔助教練確定方案。

三、分析與討論

我國跳臺跳水技術在世界上已居前列,在重大的國際比賽中我國選手多次獲得金牌。跳水技術的發揮是多方面的,其中起跳技術是整個跳水技術的關鍵。在動作多周翻騰的方向上發展的今天起跳技術,大有改進的潛力。當前國內外選手在跳臺跳水動作的起跳技術上都采用助跑2~3步單腳起跳、雙腳落地制動緩沖,同時兩臂上舉,向后彎屈小臂,在蹬地同時兩小臂快速向上擺動以增大蹬踏力使身體沿一弧線躍起的技術動作(簡稱上擺臂式起跳技術)。

設定人體質量不變(同一個人),在動作技術過程中,水平助跑速度相同,下肢制動緩沖速度也相同,上肢擺動小臂的速度不一樣(取上肢重心移動速度的平均值計算)。起跳瞬間身體軀干姿態相同,用體操中的下擺臂起跳技術來模擬跳水的起跳技術。

良好的起跳技術主要是為獲得較大的垂直起跳力和繞身體重心的轉動力矩,從而保證有較長的滯空時間和翻轉角速度。

下擺臂式起跳優于上擺臂式起跳的主要原因是:上擺臂動作主要是小臂在擺動,因此上升距離(小臂重心移動)小,參予擺動的質量也小。而下擺臂動作是上肢進行擺動,蹬伸期間整個上肢重心擺動距離大,參予擺動的質量也大,從而獲得較大的蹬踏力。一個高難度旋轉動作的優劣,與身體騰空高度相關甚大,蹬踏力越大,騰空越高,騰空時間就越長,就越能保證運動員在該段時間內完成動作。

擺動臂對人體重心的力臂――取起跳瞬間相鄰圖片兩小臂重心連線至總重心距離

人體總質量為50 kg、蹬伸階段重心位移0.3 m、蹬伸時間0.2 s

從技術要點分析我們把蹬踏力定義為沿腳、髖關節連線方向上行下擺臂式起跳動作蹬踏力偏后,而上擺臂式則偏前,與水平夾角分別為75°86,前者更有利于制動。從表1中看出下擺臂式的起跳比上擺臂式起跳技術能獲得更大的轉動力矩,當踏跳時間相同時將獲得更大的沖量矩。另外上擺臂式起跳動作由于兩臂上舉人體質量分布距人體質心較遠,起跳瞬間的轉動慣量大于下擺臂式起跳的轉動慣量。根據動量矩定理(MΔt=I2ω2-I1ω1),當沖量矩不變時,轉動慣量大的角速度必然小,也進一步證明了上擺臂式起跳技術不利于獲得較大的轉動角速度。

總結

力學分析計算證明下擺臂提肘式的助跑前空翻起跳技術比上擺臂式起跳技術能獲得更大的前翻沖量矩,對發展向前的多周翻騰動作有利。跳臺跳水動作向多周翻騰發展難度時(109C、109B)建議采用下擺臂后提肘式的起跳技術為宜。

參考文獻:

[1]丁海曙,等. 人體運動信息檢測與處理. 北京宇航出版社,第1版,1992年7月

[2]國家體委科研所生物力學組. 中國亞運會巴賽羅那奧運會跳水運動員參數測試評估. 中國體育科技,1997年7月

[3]袁晉純. 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方法. 廣州體院出版社,1984

[4]國家體委. 競技體操競賽規則. 1994

第3篇

關鍵詞:大鼠;游泳運動; 跑臺運動; 脛骨; 骨礦含量; 力學特性

中圖分類號:G80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4-501-03

Effects of Different Impact Training on Mineraliz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owing Rats' Bone

FANG Dongmei1, ZHOU Daohua2,ZHOU Fenglin3

(1.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Jiangsu, China; 2. Doctor Graduate,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Jiangsu, China;

3.Linhuan Coal Mine Hespital,Huaibei Coal Group,Suixi 235136,Anhui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mpact exercises on growing rats' bone growth, 24 female SD rats (4 weeks old ) a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 running group (Run n=8), a swimming group (Swim, n=8) and a control group (con, n=8). During a 9 weeks training session (60 mins/day, 5 days/week), the Run rats are trained at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running speeds (1020 m/min), and weights attached to the tail of the Swim rats from the 4th week and then on. Wet weight, dry weight, ash weight, bone apparent density, bone ash density of the Run rats' tibiae a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 group, but only bone ash density of the Swim ra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 rats. Except maximum load, all the data of tibia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oth of the training groups a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 group, and the Run group's maximum deformation and bending deformation and elastic load of the Swim group are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 group's (P

Key words: rats; swimming; running; tibiae; bone mineraliza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本研究對生長期大鼠分別實施跑臺運動和游泳運動的干預,比較了兩種運動方式對骨礦含量和生物力學特性的影響。

1實驗方法

1.1實驗動物的分組

同一天繁殖的4周齡雌性SD大鼠24只(由徐州醫學院動物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平均體重為93.49±9.34,根據體重隨機搭配分成對照組(C組)、跑臺運動訓練組(R組)和游泳運動訓練組(S 組)三組,每組8只。

1.2動物的飼養與運動干預

大鼠單籠飼養,自由進食、飲水,以國家標準嚙齒類動物常規飼料喂養。動物房溫度維持在18~24℃,相對濕度45%~55%,自然光照。

所有大鼠進行一周的運動適應后,對照組大鼠常規飼養,不做任何運動干預。跑臺運動組和游泳運動組大鼠進行為期9周的運動訓練,運動方案的制定參照Bedford[1]和T H Huang[2],運動方案如下表所示:

1.3取材及指標的測定

最后一次運動后24 h,稱量體重,以氨基甲酸乙酯(20%體重)麻醉,取后肢左側脛骨,去盡結締組織,以生理鹽水浸透的紗布包裹,置-20℃冰箱保存,待測。

表1運動訓練組大鼠運動方案

周次持續時間/min跑臺運動速度

/m•min-1游泳運動負重

/%體重第一周20~3010~120第二周30~4012~140第三周40~5015~170第四周50~6018~201第五周至第八周60201標本復溫后,進行如下測定:

骨礦鹽含量的測定:以分析天平測定脛骨的濕重,后用排水法測量脛骨的體積,在進行三點彎曲試驗后將標本放入烤箱中,105℃加熱烘烤48 h,至恒重后測量干重,然后放入Muffle 爐中,650℃灰化,在24 h完全灰化后測定灰分重量。計算以下骨礦含量參數:

表觀骨密度(骨比重):骨濕重與體積之比;

灰分密度(骨礦鹽密度:骨灰分重量與體積之比;

骨灰度:骨灰分重量與干重之比;

三點彎曲試驗:用游標卡尺(精確度為0.02 mm)測量脛骨長度,在英國QTS―25質構儀上進行三點彎曲試驗,跨距為25 mm,加載速度為10 mm/min,勻速加載,直至骨折,記錄載荷――變形曲線,從曲線上讀出以下指標:

最大載荷:骨斷裂前所承受的最大載荷,單位為N;

彈性載荷:骨在彈性范圍所承受的最大載荷,單位為N;

最大撓度:骨斷裂前所承受的最大變形長度,單位為mm;

彈性撓度:骨在彈性范圍所承受的最大變形長度,單位為mm。

1.4統計分析

各組參數均以均值±標準差表示,用統計軟件SPSS11.5進行分析,組間差異顯著性采用獨立T檢驗,顯著性水平為p

2結果

2.1運動對生長期大鼠脛骨骨礦含量和水分含量百分比的影響

游泳運動組各項骨礦含量指標皆高于對照組,但僅有灰度骨密度具有顯著性差異。跑臺運動組的各項骨礦含量指標僅有骨灰度指標不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余各項指標均具有顯著性差異,尤其是骨灰度密度,非常顯著地高于對照組(p

游泳運動組大鼠脛骨水分含量比例在三組大鼠中最高,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但顯著性高于跑臺運動組,跑臺運動運動組的水分含量比例最低(表2)。

表2各組大鼠骨礦含量參數和水分含量

2.2運動對生長期大鼠脛骨力學特性的影響

游泳組大鼠的最大載荷高于其他兩組,跑臺運動組低于其他兩組,但無統計學意義。游泳運動組的彈性載荷非常顯著高于對照組(p

表3各組大鼠生物力學特性參數

3分析與討論

大鼠在3周齡之內為哺乳期,4~7周齡為生長突增前期,7~10周齡為生長突增期,11周齡之后為生長突增后期和成熟期。[3]大鼠的上述各發育階段和特點均與人體生長發育相似,人體的諸多研究發現,青春期前和青春前期進行適宜的體育運動所獲得的骨性效應更為明顯。大鼠在8周齡左右進入期,本研究選用了4周齡的雌性SD大鼠,適應一周,進行為期9周的不同應力水平的運動訓練,運動開始在期前,持續到其生長突增期和成熟期結束。以探討不同運動方式對骨量和骨生物力學特性的影響作用,可間接地為兒童少年生長發育過程中各種干預手段的運用、環境對發育中骨量的影響以及運動的選擇等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

遺傳的程度、激素的活性和骨的力學環境,這三個因素控制著骨的質量、形狀、結構和生物力學特性。骨骼的質量和形狀主要取決于其基因背景,但其結構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所處的力學環境,并趨向于實現用最小的骨量達到最大的骨強度。[4]施加到骨上的載荷在骨生理學活動中起著“方向盤”的作用,它決定了骨的形成、骨的吸收的發生部位,也決定著骨重建的形式。[5]

3.1不同應力水平的運動訓練對脛骨骨礦含量的影響

骨組織的其他組織不同,細胞成分少而基質成分多。骨基質的主要成分為骨的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含水量低,密度大。去除骨礦物質后的骨基質主要由膠原纖維組成和少量無定形有機礦物質組成。骨的無機鹽主要由磷酸鈣、碳酸鈣、檸檬酸鈣和其他磷、鎂等無機鹽組成。骨骼中礦物質沉積的多少稱為骨礦含量,是骨量(BMC)的表示方法之一。[6]在人體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測定骨礦含量和骨密度,但在活體骨上同時測定骨有機成分十分困難。在動物實驗中,可采用離體灰化的方法獲得骨礦含量。本研究采用采用這一方法測定了大鼠脛骨的骨礦含量。

本研究的實驗結果發現,跑臺運動組的濕重、干重、灰分重量、表觀骨密度和灰度骨密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尤其是骨灰度密度,具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Y-I.Joo 等對4周齡雄性大鼠進行為期10周,每周5次,每次50 min的28 m/min 的跑臺運動訓練后的各項指標與對照組的比較結果本實驗的顯著性更高。[7]羅冬梅觀察了4周齡SD 大鼠在分別進行為期3周、6周、9周的不同強度的運動后骨量的變化,發現3周的運動對BMC無明顯影響,但運動至6周時,低負荷運動組的BMC明顯增加,而高負荷組BMC增加幅度較小。[8]Jun Iwamoto對進行為期7周和11周的跑臺耐力訓練發現7周運動訓練就可以使大鼠脛骨BMC產生顯著性變化。因此,跑臺運動可以提高骨量,但要達到顯著性的變化需要一定時間的累積,對于生長期大鼠,持續時間越長,成骨效應越明顯。

游泳運動的成骨效應一直是存在爭議的。人體的研究發現,游泳運動員的BMD和普通人群沒有差別。[9,10]但對幼年動物的研究發現,游泳運動可以提高骨干沉積,長骨的生長,增加BMC 和骨的力量。[11~13]本研究也發現游泳運動組的濕重、干重、灰分重量、表觀骨密度和灰度骨密度與對照組比較除骨灰度密度外雖無顯著性差異,皆增高的趨勢,認為游泳運動具有一定的成骨效應。本研究的結果還顯示。跑臺運動組的各項以上各項指標均有高于游泳組,加之跑臺運動組各項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跑臺運動的成骨效應高于游泳運動組。T.H Huang 對分別進行8周跑臺運動和游泳運動大鼠的觀察發現,跑臺運動組的BMD高于游泳運動組和對照組,但無顯著性差異,[1]這也許是時間稍短的原因。其結果和本研究的結果都支持一貫認為的抗體重運動的成骨效應大于非抗體重運動的觀點。

在本研究中還發現,跑臺運動組的干重和灰分重量雖然都顯著性高于對照組,可其骨灰度和對照組間無顯著性差異,甚至略低于游泳運動組。因為骨干重和骨灰重之差是有機物的總量,此結果提示,跑臺運動不但提高了骨中礦物質的含量,也同樣提高了骨中有機質的含量,而且,其有機質含量的增加比列高于游泳運動組。由于一定量的有機基質只能容納下一定量的無機礦物質,若有基質減少,即使礦物質充足,也會出現骨量減少或骨質疏松,所以跑臺運動組的這一變化為脛骨的進一步礦化提供了相對較大的空間。而且有機基質在骨骼中起網狀構架作用,礦物質沉積到網狀構架中起硬化作用。礦物質含量和分布情況決定了骨的機械性能,因此這種變化也將影響到骨的生物學特性。

3.2不同應力水平的運動訓練對脛骨力學性能的影響

骨組織是一種有生命力、并按力學原理組成其內部結構的特殊結締組織,骨骼系統構成機體堅硬的骨架結構,骨骼的首要作用是滿足機體的生物力學要求,對機體起著支撐、保護和負重等力學功能。這些功能和骨的生物力學特性密切相關。骨組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在外界運動刺激下不斷對骨結構進行塑建和重建過程,骨生物力學特性的改變是骨形狀、骨量和微結構等的綜合表現,是評定骨質量的重要指標。

骨干的三點彎曲實驗主要反映皮質骨的力學性能。最大載荷和彈性載荷是反應骨抵抗斷裂即抗破壞的能力的力學指標,而最大撓度和彈性撓度是反應骨抵抗變性的能力的指標。最大載荷均高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意義。游泳組的彈性載荷最高,非常明顯地高于對照組,也明顯地高于跑臺運動組。T.H Huang 的研究也發現游泳運動組的最大載荷高于對照組和跑臺運動組。[1]說明運動提高了脛骨抗外力破壞的能力,尤其是游泳運動組的作用非常明顯。游泳運動組和跑臺運動組的最大撓度和彈性撓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特別是跑臺運動組,顯著性水平更高,并且還顯著性高于游泳組。這些結果說明了長期的耐力訓練可以提高骨的生物力學性能。同時揭示運動提高了脛骨抵抗變形的能力,即脛骨的剛度提高。

骨的生物力學特性受骨的幾何形狀、骨礦含量、骨質的質量即骨基質中和骨單位周圍存在的細微骨折數量等因素有關。骨量的增加往往伴有最大撓度和彈性撓度的降低,但在本研究中卻發現,跑臺運動組的骨礦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可是最大撓度和彈性撓度卻更加明顯地高于對照組,游泳運動組的骨礦含量略高于對照組,而這兩項指標卻顯著高于對照組,從而進一步說明,運動在增加骨礦含量的同時,也增加了骨的有機質的含量。

4結論

經過9周漸進的每天持續60 min的運動訓練,與對照組相比,跑臺運動明顯增加大鼠脛骨的骨礦含量和有機質的含量,大大提高了脛骨抗變形的能力。游泳運動能夠增加脛骨的骨礦含量和有機質的含量,但其作用小于跑臺運動。游泳運動訓練也可以提高脛骨抗變形的能力,其作用也小于跑臺運動訓練,可是其對脛骨抗斷裂能力等的影響高于跑臺運動,游泳運動的這種作用不是通過骨量的增加獲得的,可能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的,對于兩種不同應力方式的運動對骨生物力學特性改變的機制的差異,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T. H. Huang, S. C. Lin, F. L. Chang, S. S. Hsieh,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exercise modes on mineralization,structure, and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owing boneJ Appl Physiol,2003, 95: 300-307.

[2] Haapasalo H, Kannus P, Sievanen H, et al. Effect of long-term unilateral activity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female junior tennis players[J]. J Bone Miner Res 1998;13:310-19.

[3] Alvarez J.,Balbin M.,Santos F., et al.Different bone growth rates ar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express pattern of types Ⅱ and Ⅹ and collagenase 3 in proximal growth plates of the rat tibia[J]. J Bone Miner Res 2000;15:82-94.

[4] 黎小堅,Harold M Frost,朱紹舜,等.基礎骨生物學新觀[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1,7(3):253-261.

[5]Frost H,M. On a marrow mediator and estrogen: Their roles in bone strength and “mass"in human females,osteopenias, and osteoporoses-insight from a new paradigm[J]. Bone Metab .1998,16:113-123.

[6] 廖二元,譚利華. 代謝性骨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7-29.

[7] Y.-I.Joo,T.Sone,M.Fukunaga,et al.Effect of endurance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becular bone microarchitecture in young growing rats.[J]Bone,2003,33:485-493.

[8] 羅冬梅.運動對大鼠長骨發育作用機理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02.

[9] Matsumoto T, Nakagawa W, Nishida S,et al. Bone density and bone metaboli markersin active collegiate athletes: findings in long-distance runnerjudoists, and swimmers[J]. Int J Sports Med 1997,18: 408-412.

[10] Taaffe DR, Snow-Harter C, Connolly DA,et al.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wimming versus weight-bearing activity on bone mineral status of eumenorrheic athletes. J Bone Miner Res,1995, 10: 586-592.

[11] Swissa-Sivan A, Azoury R, Statter M, Leichter I,et al. The effect of swimming on bone modeling and composition in youngrats[J]. Calcif Tissue Int,1990, 47: 173-177.

[12] Simkin A, Leichter I, Swissa A, and Samueloff S. The effect of swimming activity on bone architecture in growing rats. J Biomech,1989, 22: 845-851.

[13] K. J. HART, J. M. SHAW, E. VAJDA, et al. Swim-trained rats have greater bone mass, density,strength, and dynamics[J].J Appl Physiol, 2001,91:1663-1668.第30卷

投稿日期:2006-03-15

第4篇

1 研究目的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體育運動項目的增多,自行車在作為交通工具的同時,也成為一種體育活動的器械,自行車運動成為人們愛好的體育競賽項目。1880至1900年間,自行車運動開始于美國和歐洲,較流行的國家有比利時、法國、荷蘭、意大利、盧森堡、西班牙、瑞士等國。1896年,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夏季奧運會上就有該項目。世界上著名的公路自行車賽有環法自行車賽、環西自行車賽、環意自行車賽等。

北京2008年奧運會體育圖標-自行車

自行車運動從自行車比賽項目設置的發展來看,在1896年第1屆奧運會上,自行車項目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20世紀20~40年代,場地、公路自行車比賽設項都相對趨于規范;20世紀50年代后,國際自盟對奧運會自行車比賽的項目設置、競賽方法進一步規范化。同時,在奧運會上增設了賽事質量高、受觀眾喜愛的、比較成熟的競賽項目,如:山地越野賽、小輪車項目。中國的自行車運動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亞洲崛起,目前我國自行車運動女子項目已接近世界中上流水平,在亞洲處于領先地位。在全國自行車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自行車運動取得了突出成績,中國自行車項目的基礎建設和自行車運動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自行車項目發展的外部環境進一步優化。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子獲得兩銀一銅的成績。自行車運動是一項極富觀賞性的運動,緊張的現場氣氛,激烈的比賽場面能夠帶給觀眾刺激、愉悅的心理體驗。本文將就自行車運動項目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和最新試驗方法做一綜述,為中國自行車運動成績的提高提供綿薄之力。自行車運動項目的普及將積極推進地方自行車運動協會、社會各類自行車俱樂部的發展,大力促進社會性、群眾性的自行車運動發展。

2 研究方法

圍繞著本論文研究的項目及需要,而有目的、有計劃地查閱一些中英文獻資料,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分析提供基礎和依據。

3 研究討論

3.1 自行車運動員訓練的生理、生化監測

隨著體育竟爭的日趨激烈,采用大運動量高強度訓練來提高運動成績已成為競技體育的一種主要手段,因此長期跟蹤測試多項生理生化指標來監控運動訓練已成為當今體育科研的一個新的方面。嚴政等[3]對江蘇省優秀自行車女選手訓練過程的幾個主要生理指標的評定與監控進行了研究,針對自行車運動員項目的特點,選擇了最大攝氧量、無氧功率、激素和血乳酸4大生理生化指標并輔以血紅蛋白,心率等指標進行運動前后的跟蹤測定,并從有氧和無氧兩個方面對運動員生理機能和運動能力進行綜合評定。訓練監控普測是對在訓運動員進行血紅蛋白測試,了解運動員近期訓練、營養等情況,重點監測的服務對象是備戰的重點運動員,根據有針對性的測試,出具運動處方報告。 采用全程跟蹤整個冬訓周期,動態追蹤測試8名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調整訓練強度,建立運動員個人擋案,并在此基礎上對運動員實施個體化營養調控與補充計劃。在此期間,心率表將會適時測定運動強度并指導運動員進行適度運動訓練。

以上研究顯示:心率圖可以顯示出自行車訓練的特性,可以由此分析運動員的訓練狀態、精神狀態 ,還可以對比賽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的分析,并發現自行車運動員最大心率和乳酸閾心率存在較大個體差異。

3.2 短距離自行車運動成績的多因素分析及SR M訓練系統的應用

劉小學[6]等采用分段測試方法,對我國場地短距離自行車男子1公里運動員的全程競速能力進行了劃分和多因素分析,加速度能力和相對高速耐力是影響我國短距離自行車運動成績的兩個最關鍵因素。目前,根據SRM訓練系統在一些比賽中的測試結果,我們可以得知,自行車運動員的專項力量是在高頻率下的踏蹬力量,所需要的專項頻率也是在一定踏蹬力量下的頻率。只有符合這種要求的訓練才是專項訓練,單純地進行最大力量訓練或在過低阻力條件下進行的高頻率訓練都不符合專項需求[1]。

3.3 自行車生物力學研究

李強等[7]主要對自行車項目的踏蹬技術、自行車的設計與改進、自行車騎行時的阻力、錄像解析等方面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并對自行車項目的一些運動生物力學問題進行了初步理論探討。在踏蹬技術方面,鄧興國、白鴻毅等對自行車運動員的踏蹬方式進行了研究,發現踏蹬技術好的運動員在踏蹬效率達到70%時,踏蹬過程中每一踏蹬周期死點小于2個。證明了以有用力作為踏蹬技術好壞的指標是正確的,并再一次證明了踏蹬技術的好壞與踏角相對應。對于自行車阻力的研究,兩人跟騎時的空氣阻力,后者迎風面積小于前者。兩車輪間距為0.1m時,可減小單人車空氣阻力50%。隨著跟騎距離的增大,后者的空氣阻力增加緩慢;國外認為騎行時自行車主要受到五種阻力因素:驅動自行車的摩擦力、與自行車加速有關的慣性力、攀登時的重力、輪胎的滾動摩擦力和空氣阻力。

4 研究結語

關于自行車運動的相關研究比較多,主要集中于生理生化方面的監控和運動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但是在運動過程中的及時的跟蹤監控應用方面研究的比較少。但是中國對自行車運動項目越來越重視,相信中國自行車項目很快就會實現金牌數“零”的突破。

自行車運動是非常好的健身方式,現代人利用自行車娛樂健身,既可郊游又能交友。現在,各種自行車運動非常流行,讓人欣慰。自行車運動是非常綠色健康的運動方式,對身體和器械的要求也不高,適合普通百姓。而且更重要的是,騎自行車不一定要一較高下,享受自行車運動本身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主要參考文獻

[1]茍波,嚴金慧,李之俊,馬國強,劉茂.SR M訓練系統在場地短距離自行車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中的應用 [J].

[2]李衛.中國自行車運動發展現狀與訓練學思考[J]. 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 2006.

[3]嚴政,朱曉梅,徐松,韓曉莉.優秀自行車女選手訓練過程的幾個主要生理指標的評定與監控研究[J]. 1997.

[4]李世成,劉文軍,劉剛,趙永平,吳維毅,丘衛.優秀自行車運動員冬訓期間的訓練監控與營養調控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

[5] 郭龍臣,劉偉.自行車項目中心率監控的實際應用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

[6] 劉小學,劉秋玲,劉天太.我國優秀男子1公里短距離自行車運動成績的多因素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6.

參考文獻

[7]李強,劉衛國. 自行車項目生物力學研究的國內外現狀.[M].安徽體育科技,2005.

[8] Malhotra NS,et.al.Physiological basis for selection of competitive road cyclists.[J].Sports Med 24:49,1984.

[9] Veiesteinas A.et.al.Blood O2 affinity and maximal O2 consumption in elite bicycle racers.[J].Appl physical 57(l):52,1984.

[10]繆素沖等.對發展不同項目自行車運動員無氧和有氧能力的初步探討[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2):27,1983.

第5篇

關 鍵 詞:運動生物力學;立定跳遠;落地姿態;步向角;等動肌力

中圖分類號:G80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4)06-0129-05

A study of the rationality of landing postures adopted for standing long jump

ZHANG Xiu-li1,CHEN Bao-ling1,DU Gao-shan1,TIAN Wen-xue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Department of Poli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Police College,Guangzhou 51023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tested the results of standing long jump performed by 30 testees in normal and toe-out landing postures, their walking pace angles as well as ankle joint adduction and abduction 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probed into the effect of landing in a toe-out posture on the result of standing long jump,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s compared with landing in a normal posture, the effect of adopting landing in a toe-out posture for standing long jump on body stability after landing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results of standing long jump by adopting these two landing postur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en landing in a toe-out posture was adopted, 50% of the testees (8 males and 7 females) had a worse result, the decrement was 0.05 m, while 33.3% of the testees (4 males and 6 females) had a better result, the increment was 0.07 m,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ntage, increment and decrement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increment or decrement of the result of standing long jump by adopting landing in a toe-out posture had a medium degree of correlation with the pace angle, maximum extent of quick and slow ankle joint abduction (P<0.05). The said findings indicated the followings: as compared with landing in a normal posture, the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of the result of standing long jump by adopting landing in a toe-out posture varied with the testees, having a medium degree of correlation with the pace angle, maximum extent of quick and slow ankle joint abduction; the smaller the pace angle and the greater the maximum extent of ankle joint abduction, the greater the chance to enhance the result of standing long jump by adopting landing in a toe-out posture.

Key words: sports biomechanics;standing long jump;landing posture;pace angle;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立定跳遠分為3個階段:起跳、騰空和落地。國外對立定跳遠的研究多從運動生物力學角度,關注跳遠起跳階段的起跳技術研究,對擺臂在起跳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還有人研究了手持重物擺臂對立定跳遠成績的影響[1-14]。

立定跳遠是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和訓練的研究一直是國內體育工作者研究熱點,與國際文獻研究情況相似,國內研究也多集中起跳和騰空技術動作,對立定跳遠落地姿態的研究甚少,且有限的研究報道多為經驗性總結,尚未達成共識[15-23]。杜修民等[24]認為雙足落地呈“外八”、“外翻”或“外旋”等可提高立定跳遠成績;但杜高山等[25]的研究認為外八字落地對立定跳遠者有不利影響,尤其是對于女子的不利影響更大。立定跳遠落地究竟應采取什么樣的姿態合理?是否有規律可循?基于研究團隊前期研究基礎,男子外八字步態多,女子內八字步態現象普遍,筆者推測外八落地姿態對立定跳遠成績的影響可能與男、女日常步態有關,外八落地姿態對立定跳遠成績是否有利,可能與受試者的步向角、下肢肌力有關。因此,本研究通過對30名健康在校大學生正常和“外八”兩種不同落地姿態立定跳遠測試,步向角、等動肌力測試,探討“外八”姿態落地對立定跳遠成績的影響,探討兩種落地姿態的合理性,為立定跳遠甚至跳遠技術教學和訓練提供參考。研究預期:第一;外八字姿態落地使身體后仰或后退趨勢加重或更明顯;第二,兩種落地姿態的立定跳遠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第三,受試者應采取什么樣的落地姿態與步向角、下肢等動肌力矩特點有關。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測試對象

隨機在華南師范大學募集在讀健康大學生30名(男15名、女15名),男子年齡(22.3±1.5)歲,身高(1.75±0.08) m,體重(67.5±6.7) kg,BMI(21.9±1.9) kg/m2;女子年齡(23.2±1.1) 歲,身高(1.58±0.05) m,體重(52.9±4.9) kg,BMI(21.1±2.0) kg/m2。所有受試者均未取得田徑運動員等級,實驗過程中身體機能狀態良好,無下肢疾病。

1.2 研究方法

1)測試時間、地點及儀器。

2013年5月,身高、體重、下肢等動肌力測試于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進行,測試儀器主要有SGT-A(II)身高體重儀、Cybex-NORM 等速肌力測試系統;步向角、立定跳遠測試于華南師范大學大學城校區田徑場進行,測試儀器主要有RSscan足底壓力板測試系統(0.5 m,300 Hz)、照相機(卡西歐ZR200)。

2)測試程序。

(1)立定跳遠測試:5 min熱身運動(伸展運動、彈跳、膝屈伸等)后,每人至少6次試跳練習(每種落地姿態至少3次),直至受試者感到舒適為止。正式測試時,隨機編號,5人一組,按序號依次進行測試。每種落地姿態進行3次有效試跳,取平均值作為正式成績,如受試者感覺疲勞,則要求其休息2 min。

(2)落地后身體穩定性測試:用卡西歐ZR200照相機的短片高速拍攝功能對立定跳遠進行全程拍攝,拍攝頻率為60 Hz。回放每個受試者視頻,觀察落地后單足或雙足后退(落地后由于站不穩,單足或雙足向后移動)、向后跌倒坐地、身體后仰的情況反映落地后身體的穩定性。后仰:側面觀,肩關節中點與髖關節中點連線代表軀干的位置,以通過髖關節中心點垂直于水平面的直線為參考,軀干在參考直線的后面即為后仰。

(3)步向角測試:步向角是指足的中軸線(足跟中點與第二跖骨連線)與前進方向之間的夾角,向外為“+”,向內為“-”。首先把比利時Footscan測力板平放于地面,在行進的前后方向上鋪設6.8 m的EVA 輔道,調試標定后,讓每個受試者以個人自然步態、步速在鋪設的輔道上行走,直至受試者步態自然,正式采集3次左、右足步向角有效值,取平均值作為受試者的步向角。采集頻率為300 Hz。

(4)身高體重測試:于步向角、等動肌力測試前進行,要求受試者穿短衣、短褲、赤足,用身高體重儀測量身高、體重并記錄。

(5)等動肌力測試:受試者熱身運動后,按照Cybex-NORM 測試手冊的規定,由經驗豐富的實驗員指導進行測試動作適應性練習和正式測試。測試對象取平臥位,下肢伸直,右足在踝關節處進行角速度為30、120(°)/s的內收、外展。每個角速度重復測試5次,取其中3次一致性較強的平均值作為下肢等動肌力測試指標,兩種速度測試之間間隔20 s。主要參考指標為:

峰力矩:足內收或外展過程中的力矩最大值。平均功率:足內收或外展一次的功率均值。峰力矩角度:足以一定的角速度內收或外展過程中出現峰力矩時的踝關節角度。正中位為零,外展為正,內收為負。踝關節活動范圍:足以一定的角速度內收或外展過程中達到的最大幅度(角度)。

3)數據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所測試數據進行處理,百分比用卡方檢驗,各組生物力學指標分別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T檢驗和單因素ANOVA處理,結果均以(±s)表示。P<0.05為顯著性差異,P<0.01為非常顯著性差異。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落地姿態后身體穩定性

對立定跳遠落地后單雙足后退、向后坐地摔倒、身體后仰情況進行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表1中列出了立定跳遠后的3種不穩定情況,實際上2種或3種情況會同時出現,但為了更好探討、理解2種姿態落地后身體不穩定程度的差異,本研究對3種現象進行單獨統計。

由于前2種情況觀察樣本數小于5,不符合卡方檢驗的條件,因此本研究只對身體后仰和總體不穩定現象發生率進行卡方檢驗,結果表明,卡方值為0.009,顯著性系數為0.924(P>0.05),即2種姿態落地后身體的不穩定程度不具顯著性。

2.2 不同落地姿態成績對比

兩種不同落地姿態立定跳遠成績對比如表2所示:第一,30名受試者采用正常與外八字兩種姿態落地,立定跳遠成績的總體均值分別為2.23、2.22 m,男子均值分別為2.47、2.46 m,女子兩種姿態成績均值在厘米級上相同,為1.91 m,進行配對T檢驗,均差異沒有顯著性;第二,從受試者百分比看,采用外八字姿態落地,1/2(男8名,女7名,共15名50.0%)受試者成績下降,1/3受試者(男4名,女6名,共10人33.3%)成績上升,卡方檢驗,不具顯著性;從升降幅度角度看,相對而言,平均下降幅度較小,為0.05 m,而上升幅度較大,為0.07 m,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差異不具顯著性;第三,一部分(男3名,女2名共5名16.7%)受試者兩種姿態的立定跳遠成績無變化,男、女成績均值分別為的2.45、1.98 m;第四,分別對采用外八落地姿態立定跳遠男、女成績升和降的幅度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均不具顯著性。

2.3 影響外八字落地成績升降的因素

表3、表4統計結果顯示:第一,外八字姿態落地立定跳遠成績升、降組受試者的身高、體重、BMI形態指標差異均不具顯著性,步向角在0.05水平上具有顯著性;第二,角速度30、120(°)/s的足內收、外展的等動肌力指標對成績升、降組受試者的影響是一致的,多數指標不具顯著性,只有踝關節外展最大幅度在0.05水平上具有顯著性。

進一步的相關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采用外八字姿態落地立定跳遠成績升降幅度與步向角,踝關節快、慢速外展最大幅度均中等程度相關(P<0.05),相關系數分別為0.395、0.404、0.397。

3 討論

立定跳遠分為3個階段:起跳(包括手臂預擺)、騰空和落地,在教學和訓練中,前兩個動作階段研究的人較多,技術要領都很明確,唯獨對落地動作技術的要求沒有一致的觀點,教學實踐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統一認識。本研究從生物力學角度探討“外八”落地姿態對立定跳遠成績的影響,揭示成績提高或下降的生物力學特點與機制,為立定跳遠落地技術動作的教學和訓練提供客觀依據,使立定跳遠技術教學有章可循。

3.1 落地姿態與身體穩定性

早期的研究認為足“外展”、“外旋”等成“外八”姿態的落地方式可以提高立定跳遠成績[24],但由運動生物力學影響平衡穩定性的因素可知,雙足“外八”落地導致身體向后的穩定性減小,有可能加劇身體后仰,增大后退或摔跤的幾率,從而影響立定跳遠成績。本研究通過30名受試者兩種姿態立定跳遠落地后不穩定現象統計分析,采用外八落地姿態,身體在前后方向上穩定性的變化對立定跳遠落地后的穩定性沒有顯著性影響。

立定跳遠的落地動作與跳遠相似,在身體騰空階段過最高點后就已經開始。動作要求:屈膝,收腹,盡量高抬大腿,前伸小腿,兩臂自上向下、向后擺,足跟落地,屈膝緩沖,上體下壓。但相對跳遠來說,立定跳遠沒有助跑,起跳階段獲得的起跳力小,騰空時間短,沒有受過訓練的普通大學生高抬大腿,前伸小腿的動作不能充分完成,即相對于正常落地姿態,普通大學生的腰腹肌力量完全可以彌補外八落地后身體重心在前后方向上傾倒力矩的變化,不足以造成更嚴重的身體后仰、后退和坐地現象。從這個角度分析,如果訓練有素的跳遠運動員采用外八字姿態落地,導致身體傾倒力矩增大的幅度和身體穩定性下降的可能性會更大,若要保持落地后身體的穩定性,則需要有較強的腰腹肌力量作為前提條件。

3.2 落地姿態與成績

外八落地姿態對立定跳遠成績的影響研究結果與杜修民等的研究報道相悖,部分支持杜高山等的研究結果:總體上來看,立定跳遠采用外八字姿態落地,成績并沒有明顯的提高或降低。第一,采用兩種不同姿態落地,立定跳遠成績均值幾乎相同;第二,從人數比例看,外八落地有負面影響,采用外八字落地姿態,1/3受試者成績上升,半數受試者成績下降;但從升降幅度看,下降幅度小于上升幅度。綜合分析可知,采用外八字落地立定跳遠是否能提高成績不能肯定,因人而異。

立定跳遠是一項以考察下肢爆發力、腰腹力量和上下肢協調能力為主的運動項目。從運動技術方面看,主要通過展腹、收腹舉腿、團身落地完成。但人體是由多環節組成的整體,是一個完整的運動鏈,人體某一環節動作的改變,勢必引起相鄰環節肌肉用力特點的變化,同樣,雙足成外八姿態的變化有可能引起下肢乃至軀干相關肌群用力特點的變化。因此,外八姿態落地對立定跳遠成績有利還是有弊,應取決于每個人的人體解剖學、生物力學結構特點及身體素質。

為了進一步探討影響外八姿態落地立定跳遠成績升或降的因素,本研究對30名受試者步向角、下肢等動肌力等進行測試分析,結果顯示步向角和踝關節外展最大幅度是影響立定跳遠成績升或降的兩個主要因素:受試者步向角越小,采用外八落地姿態立定跳遠的成績上升的幾率越大,踝關節外展最大幅度越大,采用外八字姿態落地立定跳遠的成績提高的幾率越大,相關性分析顯示,步向角、角速度踝關節外展的最大幅度與成績升降幅度在0.05水平上具有中等程度相關。

4 結論

1)與正常落地姿態相比,大學生立定跳遠采用外八字姿態落地,不會影響立定跳遠落地后身體的穩定性。

2)與正常落地姿態相比,外八字落地姿態立定跳遠成績沒有普遍的升或降,也沒有性別差異,因人而異。

3)外八字落地姿態立定跳遠成績的升降與受試者步向角、踝關節快、慢速外展的最大幅度具有中等程度相關。步向角越小,踝關節外展最大幅大越大,采用外八字姿態落地立定跳遠的成績提高的幾率越大。

參考文獻:

[1] Alberto E Minetti,Luca P Ardigo. Biomechanics:halteres used in ancient Olympic long jump[J]. Nature,2002,420(14):141-142.

[2] Blake M. Ashby,Jean H. Role of arm motion in the standing long jump[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2002,35:16311637.

[3] Blake M Ashby,Scott L Delp. Optimal control simulations reveal mechanisms by which arm movement improves standing long jump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2006,39:17261734.

[4] Cassie Wilson,Mark A King,Maurice R Yeadon. The effects of initial conditions and takeoff technique on running jump for height and distance[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2011,44:22072212.

[5] Feltner M E,Fraschetti D J,Crisp R J. Upper extremity augmentation of lower extremity kinetics during countermovement vertical jump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999,17:449466.

[6] Greig M P,Yeadon M R. The influence of touchdown paramete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high jumper[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2000,16:367378.

[7] Hiroyuki Koyama,Kazunori Koshikawa,Kazuhiro Aoki. Effects of a towing on the take off motion of the long jump[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2007,40:S320.

[8] Sear J,Dascombe B,Duncan M.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ding long jump and vertical jump to sprinting kinematics[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07,10:85.

[9] Nolan L,Patritti B L,Simpson K J. Long jump technique of elite female lower-limb amputee athletes[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2006,39:552.

[10] Lees A,Barton G.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lative momentum data to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ree limbs to the generation of vertical velocity in sports activitie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996,14:503511.

[11] Lenoir M,Clercq D D,Laporte W. The “how” and “why” of the ancient Greek long jump with weights:a five-fold symmetric jump in a row?[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5,23(10):1033-1043.

[12] Masaki Wakai,Nicholas P Linthome. Optimum take-off angle in the standing long jump[J]. Human Movement Science,2005,24:81-96.

[13] Michael T Butcher,John E,Bertram A. Jump distance increases while carrying handheld weights:impulse,History,and jump performance in a simple lab exercise[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2004,13(2):285-297.

[14] Tang R H,Huang C F. Legend or history?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extra weights on standing long jump[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2007,40:s609.

[15] 白春林. 如何提高高三體育考生立定跳遠成績[J].田徑,2006(10):23-24.

[16] 卜凡騫. 從體育高考看立定跳遠項目的訓練[J].田徑,2007(1):11.

[17] 蔡萬圣. 初中生立定跳遠動作生物力學分析及教法研究[J]. 學周刊,2014(1):213-214.

[18] 曹淑忠. 立定跳遠中小跳現象實踐研究[J]. 體育師友,2012(2):21-22.

[19] 曹丹丹,張秀麗,杜高山,等. 兒童內八字足底壓力及矯正效果探析[J]. 體育科學,2014,34(4):78-83.

[20] 韓靜,李世明,部義峰,等. 不同蹬地角立定跳遠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對比研究[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4):352-355.

[21] 劉玉卓,李小東. 立定跳遠足外旋展落地技術新探[J]. 中國學校體育,1997(6):35.

[22] 武金陵,徐永楠. 擺臂在立定跳遠蹬伸起跳階段中的生物力學分析[J]. 體育師友,2009(3):271-273.

[23] 章平. 影響立定跳遠成績分析[J]. 青少年體育,2013(4):52-53.

第6篇

 [論文摘要]本文從生物力學角度闡述了高重心預備姿勢對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的有利作用。 

 

一、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理論分析法 

二、結果與分析 

1.目前我國短跑運動員起跑預備姿勢是:預備姿勢時臀部稍高于肩,重心較低,前腿膝關節開放角約為90度,后腿膝關節開放角約為120度,兩腿前后距離較大,它與普通式起跑預備姿勢相似,目前大多數短跑運動員采用的姿勢,接近于一般預備姿勢。 

近些年來某些國家的研究認為,所謂高重心預備姿勢更為優越。預備姿勢時臀部抬腿的很高,超過肩15—20厘米,重心很高并超過肩。前膝關節約為90度,后腿膝關節開放約為130—140度,兩腿前后距離較近。本文把接近于上述情況的成為“高重心”預備姿勢。 

目前尚未見有關高重心預備姿勢的具體研究的資料。現接近于一般預備姿勢及接近高重心預備姿勢各自優缺的方法,來對高重心預備姿勢進行分析研究。因此主要從三方面對上述兩種預備姿勢進行分析比較: 

2.兩種不同的預備姿勢對起跑的影響 

(1)兩足離起跑線的長短,與兩腿離起跑器的力量有一定的正變關系,在一定范圍內,兩腿蹬離起跑器的力量,是隨它們的距離加長而增大的。兩腳離起跑線距離大,在預備姿勢時可使人體重心更多前移,使得起跑后蹬角度小,產生的有效推力較大。 

“一般”預備姿勢,前腳離起跑線較近,而“高重心”預備姿勢離在起跑線較遠,因此“高重心”預備姿勢在起跑時兩腿蹬地力量較大而均勻,兩腿蹬地時推動人體的有效力也較均勻。 

(2)兩腿膝關節開放角的大小。兩腿所能發揮的蹬地力量,在一定范圍內是隨著膝關節開放角的增大而增大的。通常認為膝關節處于130—140度時蹬地或起跑的效果較好。腿部力量較好的運動員的膝關節角度,可比腿部力量叫弱的運動員小些。“一般”預備姿勢起跑時,膝關節開放角度較小,因此起跑時,后蹬力量較小。同時伸直膝關節所需的時間較長,因此蹬離起跑時間較長,使步頻較慢。 

另一方面,當膝關節開放角較小時,膝關節伸展的動作幅度較大,即蹬地的工作距離較長,使人體受到后蹬力的沖力較大,這方面對發揮起跑速度是個有利的因素,因此“一般”預備姿勢起跑時在發揮起跑速度是有利的。“一般”預備姿勢起跑時,發揮速度方面優缺點兼有。由于動作幅度較大,因此比較費力,步頻較慢。 

“高重心”預備姿勢,在起跑時兩腿膝關節開放角較大,在起跑時能發揮較大的后蹬力。伸膝關節動作幅度較小,因此蹬地動作所需要時間短,便于提高步頻,由于后蹬動作幅度較小,這方面對發揮速度是不利的因素。因此“高重心”預備姿勢在發揮起跑速度方面也兼有優缺點,由于動作幅度較小,因此比較省力,步頻較快。 

起跑時后腿前擺至兩大腿平行時,前腿膝關節開放角“一般”預備姿勢為110度,而“高重心”預備姿勢為123度。這是由于“一般”預備姿勢前腿膝關節開放角小,前后腿的距離較遠,從而加大了后退前擺及前腿蹬地的時間。因此這方面“一般”起跑時步頻較慢,而“高重心”步頻較快,后者對于提高跑速有利。 

(3)臀部位置的高低。預備姿勢時臀部離地面低時,人體重心離地面也低。臀部的位置高時,其重心位置也高。 

“一般”預備姿勢重心較低,在起跑時重心上升幅度較大,因此過多地損失了起跑時推動人體前進的力量,同時加大兩腿的負擔,所以比較費力。“一般”預備姿勢起跑時,前腿的后蹬角較小,為41度,而”高重心“預備姿勢較大,為46度。因此前者在前腿后蹬時有效推動力較大,這方面,對發揮速度是有利的。 

3.兩種姿勢對起跑后加速跑的影響 

在疾跑第一、第二步著地時,“一般”預備姿勢人體下蹲較深,支撐腿膝關節開放角分別為90度和105度:而“高重心”預備姿勢下蹲較淺,支撐膝關節,開放角分別為103度和120度,因此前者蹬地時間長,使疾跑步頻慢,而且費力,不利于提高步頻。 

但是它使后蹬工作距離長,后蹬力的沖量較大,這方面有利于提高疾跑速度。后者蹬地動作時間短,較省力,對提高動作頻率有利,步頻的提高也是提高疾跑速度一個因素。 

最初幾步得支撐階段,在大部分的時間里,支撐點是處在身體總重心投影點的后面,因此是發展速度的最好條件,可以形成良好的后蹬角,并使后蹬的大部分力量用于提高水平速度。起跑后的加速跑段的支撐腿著地位置,一般是前2~3步腳著地與身體總重心的投影點的后面,隨后幾步在身體總重心投影點上著地,往后,則在總重心投影點前面著地。而最初幾步的兩腳著地點間的距離比途中跑稍寬,隨著速度的發揮,兩個腳著地點逐漸向中線靠攏。 

“一般”預備姿勢第一步的后蹬角為45度,而“高重心”預備姿勢為52度。在后蹬時所產生的有效推力,前者較大,后者較小,因此前者在這方面有利于發揮疾跑速度。 

綜上所述“一般”預備姿勢在起跑及疾跑時,后蹬角較小,在后蹬時獲得的有效推動較大,后蹬的工作距離較長,因此后蹬力的沖量也較大。從這兩方面講該姿勢有利于發揮速度。 

但是它的不足之處是向前擺腿和后蹬之前的準備動作以及后蹬動作時間較長。使起跑及疾跑步頻較慢。在起跑及疾跑時支撐腿膝關節開放角較小,身體重心上升幅度較大,較費力,容易引起緊張,這對于動作頻率是不利的,會影響速度的發揮。 

而“高重心”預備姿勢,在起跑及疾跑時后蹬較大。使得后蹬時產生的有效推力較小,后蹬力的沖量較小。從這兩方面來講對發揮速度是不利的。 

但它存在著明顯的優點,支撐腿膝關節開放角較大,后蹬及后蹬前的準備動作時間短,向前擺腿快,因此有利于提高步頻,從這個方面講有利于提高動作速度,身體重心向上移動幅度較小,使得動作省力而放松,不易引起過分緊張。 

根據短跑運動員動作緊張,全程步頻較快,步幅較小,后程減速情況。可以在“一般”預備姿勢的基礎上運用“高重心”預備姿勢的優點。 

 

參考文獻: 

[1]金云峰.體育論文匯編.沈陽體育學院,1982.217-220. 

第7篇

對于醫學方面的學者來說,基本上都是需要通過評定職稱的方式來得到晉升的機會的,而想要評定職稱,那么必須要在期刊上發表相關的論文,而核心期刊就是很多人會選擇的,那么醫學核心期刊發表哪些比較快?今天小編就帶著一起來全面了解一下。

第一:論文能不能發表成功跟文章的質量有很大的關系,一般給作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的命題,命題新穎有可考究性是留給評委的印象分,作者一定要把握住。

第二:很多研博的小伙伴都是跨專業考上來的,在進行新專業學習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的原專業,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將原先專業知識和新專業知識相結合,尋找一個契合點,不同專業知識點的結合本身就是選題創新,而且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研究趨勢。

下面小編推薦兩本醫學核心期刊好發:

1、《北京醫學》

《北京醫學》為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主辦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系綜合性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以廣大中、西臨床醫師、藥師及科研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本刊的辦刊宗旨是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推廣交流北京地區與各省市醫藥衛生科研成果和中、西醫藥防治疾病的實踐經驗,為提高醫學科學水平服務。

2、《中國臨床解剖學》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雙月刊)創刊于1983年,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解剖學會主辦,南方醫科大學承辦。《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旨在加強解剖學基礎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工作緊密結合,以促進現代臨床醫學的發展,側重發表與臨床應用密切相關的應用解剖學、實驗形態學、臨床生物力學等方面的學術論著。

如果大家對發表快的醫學核心期刊還有疑問,都可以咨詢我們,本站專注醫學期刊服務已有11年,實時更新各類期刊信息,有任何疑問我們都可以免費解答。

第8篇

【關鍵詞】 磨牙;三維有限元;模型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the first permanent mandibular molar

GU Wei-qin,ZHAO Shou-liang,WANG Ren-peng.

School of Stomatology,TongJi University,Shanhai 20007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rational and exact three -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first permanent mandibular molar. Methods The first permanent mandibular molar was scanned by CT and the images were processed by softwares such as PhotoShop. Then special software SolidWorks2010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three -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 Results A three -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first permanent mandibular molar was established, including enamel, dentin, pulp, alveolar bone and periodontium. Conclusion The modeling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reliable. The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has favorite similarities in geometry and biomechanics . It’ s a simple and precise method for dentists to establish finite element models .

【Key words】 Molar;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Model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11.17

作者單位:200072

同濟大學口腔醫學院(顧衛芹 趙守亮);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王人鵬)

第一恒磨牙是口腔內承擔主要的咀嚼任務的牙齒,但因其是最早萌出的恒牙,故常因過早齲壞、折裂而致殘冠、殘根,甚而缺失。對第一恒磨牙的受力狀況和應力分布信息的分析能夠為牙齒缺失的預防、治療及保存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近年來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各種功能齊全的大型分析軟件的開發利用,使有限元分析技術可以應用到各種復雜問題的力學研究,并作為一種有效工具在口腔生物力學研究領域發揮效力。由于圖像合成技術的成熟,所以建立在可視化牙齒模型三維重建基礎上的三維有限元方法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本實驗采用Philip Tomoscan螺旋CT掃描機,對所選擇右下頜第一恒磨牙進行掃描,獲取建模所需右下頜第一恒磨牙的三維形態數據。用PhotoShop等圖象處理軟件,通過特定的SolidWorks2010有限元軟件建立了下頜第一恒磨牙三維有限元模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標本的選擇:選擇牙列完整、咬合關系正常、無牙周疾患及牙槽骨吸收、無后牙牙體缺損及明顯磨耗的成年男性志愿者1名,進行下頜第一恒磨牙三維形態數據測量。

1.2 方法

1.2.1 CT掃描 檢測者取仰臥位,微張口,頦部抬高,采用Philip Tomoscan螺旋CT掃描機進行掃描,掃描截面盡可能與牙體長軸垂直,約從下頜頦部下緣起始,至磨牙牙冠上方1 mm平面止,掃描間距為0.70 mm,共獲得40張斷層影像。

1.2.2 CT圖象處理 將以醫學圖像通訊標準(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DICOM)格式導出的CT影像經挑選共獲得22張影像位圖,通過Photoshop以及自編的Matlab程序進行降噪、增加清晰度和對比度的處理,然后進行邊緣增強和邊緣提取,提取出要重建部位的邊界輪廓線上的特征點。為計算方便和提高計算速度,表面重建不必采用輪廓線上的所有點,而只須使用若干個關鍵點,這些點的連線能近似表達出輪廓線的形狀,并將關鍵邊緣點坐標化,存為*.IGES文件。

1.2.3 輪廓線的擬和

將生成的輪廓邊緣數據讀入SolidWorks 2010中,采用樣條曲線擬和,將各層數據讀入,形成模型的線框圖。

1.2.4 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本實驗所研究的下頜第一恒磨牙可分為牙釉質、牙本質、牙骨質、牙髓和牙槽骨五個部件(相對牙釉質及牙本質而言,牙骨質極菲薄, 且材料性質與牙本質相近,為簡化模型,本研究忽略牙骨質部分不做單獨計算[1])。SolidWorks識別具有特征造型的輪廓線生成三維實體模型,包括牙釉質、牙本質、牙髓、牙周膜和牙槽骨,并裝配成下頜第一恒磨牙的三維實體模型。

1.2.5 三維實體模型的網格化

將各組織形態模型通過SolidWorks軟件自動劃分出網格,總節點41629個,組成23136個單元(其中釉質4791個節點、2635個單元,牙本質17980個節點、10887個單元,牙周膜10134個節點、4970個單元,牙槽骨5307個節點、2881個單元,牙髓3417個節點、1763個單元)(見附錄圖1~6)。模型各部分組織的材料參數選自有關文獻[2-6](見表1所示)。

1.2.6 實驗條件假設 本實驗將模型中材料和組織假設為連續、均質和各向同性的線彈性材料。

1.2.7 邊界條件

牙槽骨近遠中面以及底部固定,即各點在X、Y、Z 3個軸的位移等于0,其余面為自由邊界。

2 結果

本研究利用CT掃描技術和CT圖像三維重建技術,建立了具有良好力學相似性和幾何相似性的下頜第一恒磨牙的三維有限元模型。

3 討論

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是一種從工程結構分析發展起來的求解連續介質力學問題的數值分析方法[7]。它將連續的彈性體分割成形態簡單的有限個單元,每個單元通過節點與其他單元相聯系,以單元的結合體來代替原彈性體,通過每個單元的控制參數、加載力以及邊界條件的集合來求得整個彈性體的近似結果。這種方法對于邊界條件和結構形狀都不規則的復雜問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現代分析方法。自從1973年被Farah[8]引入口腔醫學領域后,它展現了極大的優越性和應用前景,已經在口腔生物力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有限元法研究結果準確與否的關鍵在于模型的建立。模型的幾何相似性、力學相似性、網格的劃分直接影響計算的結果。牙頜組織作為人體的一部分,材料的結構組成復雜,并且幾何形態不規則,因此,牙頜組織的三維有限元建模是進行有限元分析的重要前提。

根據數據收集方式的不同建模方法可分為三種[9]:

3.1 手工建模法 選擇一顆較完整的牙作為標本牙,在牙合面中央窩或各切片層面取一點作為坐標原點,用三坐標測量儀測出牙體表面或各層面明顯解剖標志點的三維坐標,然后將數據輸人計算機,使其自動生成三維立體模型。

3.2 半自動建模法 將完整的牙齒用環氧樹脂等材料包埋成一方塊后,沿著與牙合平面平行的方向按一定的層厚對其進行切片,然后對每一層面進行掃描,并將其轉化為數據圖像,再用相應的圖像處理系統識別出各層面牙釉質,牙本質和牙髓的界限從而建模。

3.3 自動建模法 用CT掃描的方法來收集牙齒各個層面的數據而不破壞標本牙。現在國內外常用的是CT掃描圖像來建立牙頜組織的三維有限元模型。

無論是手工建模還是半自動建模的方法,均是通過切片或是磨片來得到每一個層面的信息再測繪出外形。包埋料的選擇,圖像的拍攝、處理,邊緣提取等環節都可能產生誤差,難以精確地反映牙齒的實際情況,而且建模過程中要破壞標本。

CT掃描建模具有不損壞模型、適用于任何復雜形態和各種密度的三維結構、有較高的分辨率、每個斷層面的解剖結構清晰可辨,能較真實的代表原物的結構、實用、簡單、快捷、誤差小等優點。本實驗通過CT圖像處理法,采用螺旋CT掃描,其照片準確、安全、無創傷、分辨率高,所得到的斷層信息可較清晰地顯示牙釉質、牙本質、牙髓腔等結構,不破壞標本的完整性,并且各斷層是每間隔0.70 mm的連續掃描,使從CT掃描片通過圖像的數據化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更具有可靠性與真實性。

本實驗通過較為成熟、容易操作的SolidWorks2010軟件實現CT圖像與三維模型的轉換,在可視化的界面下對模型進行修改,縮短了建模時間,提高了建模的效率和可操作性。通過此方法成功地建立了表面形態和內部組織結構都與真實牙體組織高度一致的下頜第一恒磨牙有限元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模擬了牙齒的生理狀態。本實驗在建模過程中,應用了具有強大的幾何輸入功能、支持多種格式的復雜裝配幾何模型讀入及多種有限元文件的輸入和輸出的SolidWorks2010軟件,節省了大量時間,提高了模型的計算精確度。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與實體具有良好的幾何相似性與逼真的組織形態結構,并且可以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切割或添加各種不同的材料或組織,為進一步的生物力學研究提供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曾艷,王嘉德.下頜第一恒磨牙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應力分析.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5, 40(5):394-397.

[2] Lin CL, Chang YH, Liu PR. Multi-factorial analysis of a cusp-replacing adhesive premolar restoration: a finite element study. J Dent 2008;36:194-203.

[3] Wagner A,Krach W,Schicho K.A 3-dimensional finite-element analysis investigating the bio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mandible and plate osteosynthesis in cases of fractures of the condylar process.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2,94(6):678-686.

[4] Magne P. Efficient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dental restorative procedures using micro-CT data. Dent Mater 2007;23:539-48.

[5] Toparli M.Stress analysis in a post-restored tooth utiliz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 J Oral Rehabil, 2003,30(5):470-476.

[6] Chang KH, Magdum S, Khera SC.An advanced approach for computer modeling and prototyping of the human tooth.Ann Biomed Eng,2003,31(5):621-631.

[7] 龍馭球.有限元法概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24-30.

第9篇

Abstract: Through consults 117 tennis papers which in 1998-2008 year sports core journal publishes, the utiliz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the logical analytic method, the data method of average, to the paper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domain and the quotation distribution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carries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 indicated: Research technique's synthesis utilization is relatively weak; The research area is imbalanced; Quotation distribution mainly by periodical and monograph primarily.

關鍵詞:網球科研現狀

key word: Tennis Scientific researchPresent situation

一、研究目的

隨著網球職業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中國網球競技運動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此同時,科研工作者針對我國網球運動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探討,對推動我國網球競技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1998-2008年體育核心期刊中發表的117篇網球科研論文進行統計和分析,揭示十年來我國網球運動科研的特點和變化規律,發現網球科研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解決的方法和措施,從而進一步提高網球運動科學研究水平,推動網球科研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研究對象

對1998~2008年13種體育核心期刊中的117篇有關網球的科研論文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3.1科研方法運用的周期分布

體育科學是人們對體育的認識的結果,休育科研方法是人們認識休育的手段[1]。統計結果顯示,1)網球科研方法的運用呈現周期變化(表1)。通過對3個周期所運用研究方法總量的對比分析,我們可知,從前兩個周期的對比來看,各種研究方法的運用率變化幅度不明顯,而從第三周期開始,每種研究方法的運用率都明顯增加,這個時期正是我國網球職業化發展的繁榮時期的開始,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和提倡更多的運用新式的研究方法,大膽創新,使我國網球科研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2)網球科研方法的運用主要集中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理論與邏輯分析和問卷調查法,而觀察、訪談、實驗、比較、測量等研究方法在網球科研中運用相對較少。文獻資料、數據統計、理論與邏輯分析和問卷調查法在網球科研中的運用相對廣泛。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新式儀器和設備的問世,科研工作者們開始逐步運用觀察、實驗、比較、測量等方法來進行研究。

3.2科研領域分布狀況

統計結果顯示,網球科研涉及內容廣泛,并隨著網球運動的發展有不斷拓展的趨勢。但是,研究領域呈現不均衡性(表2)。統計發現,運動訓練學方面的論文最多,有60篇,占論文總數的51.3%,主要研究網球技術訓練、戰術訓練及身體素質訓練等,表明網球運動訓練是我國網球科研人員的主要研究方向;教學方面論文16篇,占論文總數的13.7%,主要針對高校、專業課和公共課教學的研究;社會學方面的論文12篇,占論文總數的10.3%,主要研究網球文化和網球職業化,表明科研工作者已經開始注重對影響網球運動發展的社會學因素的研究;運動生理生化方面的論文6篇,占論文總數的5.1%,著重對運動員訓練、比賽前后的生理變化進行研究,它是檢驗運動訓練質量和對運動員進行醫務監督的重要指標;運動心理學、短網、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軟網、場地與器材、規則與裁判法等方面的研究論文較少,共有23篇,占論文總數的19.7%。說明網球科學研究中存在研究內容的不均衡性,由于對上述內容研究較少,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就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使得我國在網球運動員的選材、裁判員、教練員的培養、比賽場地以及網球運動法律法規等諸多方面滯后于網球運動的發展,阻礙了職業網球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四、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網球科研論文研究領域較為廣泛,但研究內容不均衡,而且還存在重復研究現象。

4.1.2體育類引文主要源于期刊和專著,二者數量之和為581條,占總引文量的86.3%,然而其它引文來源僅占13.7%。

4.2建議

4.2.1加大對網球科研的關注與投入,鼓勵研究方法與內容的創新。

4.2.2加強網球科研后備人才的培養,從而使網球科研整體水平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一飛,張新民.對體育科研方法總體特征的探討[J]. 浙江體育科學,1997, 19(2):28~31

[2] 馬樟生,朱國華.對我國1994~2000年中文體育類部分期刊足球運動科研論文的統計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2,38(1):30~33

[3] 蔣偉浩.1994年―2004年我國網球運動的科研發展現狀與分析[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3):40~43

第10篇

關鍵詞:場館管理;學術梳理;動態分析;運營成本

一、外文文獻來源

(1)從《2010年SCI收錄體育期刊目錄》和百度提供的《國外體育類核心期刊》選取12種英文期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The sport psychologist》《Quest》《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Journal of sport economics》《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通過查閱以上英文期刊近年來發表的論文,有9篇內容涉及體育場館運營成本。

(2)國外出版的有關體育場館管理方面的著作3部,內容涉及體育場館運營成本。

(3)國內的學位論文和出版的專著2部,內容涉及美國等國外體育場館的運營成本。

二、國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態

一是較早意識到體育場館的環境成本問題。1993年丹麥的Soren Nagbol就在《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上撰文指出,哥本哈根新建的國家體育場改變了自然界與人類的關系,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受到了影響。以后,Judith Grant Long(2005),Jay Scherer and Michael P. Sam(2008),Sebastion Uhrich and Martin Benkenstein (2010)等均在各自的論文中提到體育場館運營的環境成本問題。

二是對體育場館運營的各個環節均有較深入的研究,涉及體育場館運營成本的所有研究內容。Eric C. Schwarz, Stacey A. Hall and Simon Shibli(2010)認為,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包括設施運營管理、設施服務管理和風險管理三部分。其中,設施運營管理包括設備和場地運營、保養和維護、更改管理、庫存管理、能耗管理、垃圾管理及回收、環境管理等;設施服務管理包括安全、票務、停車、內務、特許、前臺、業務管理等。John L. Crompton, Dennis R. Howard(2013)認為將納稅人的錢用到體育設施上的成本分為顯性成本、隱性成本和外部成本。其中,顯性成本是政府的實際支出,它包括活動成本、土地和基礎設施成本以及經營和維修費用。隱性成本是納稅人看不到的花費,如預先決定的房地產稅款、資本成本的戰略性低估、置換成本、納稅人與受益人之間不公正的聯結。外部成本是地方管轄權界限范圍之外納稅人所承擔的成本。

三是體育場館運營成本內容的界定各國不一致。美國羅切斯特邊界運動場的運營成本包括運動場的租金、管理費、保養和維護費、能源費、保險費、外部服務、折舊、停車、純凈水稅、活動、辦公與其他、職業費等。新西蘭西太平洋體育場的運營成本包括活動運營支出、維護費、人員費、托管費、資產處置損失、審計費、運營租賃支出、其他運營支出等( 陳元欣,2014)。

四是體育場館運營成本降低的方法均很專業。美國的體育場館大多引入專業體育經理公司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和場館維護;少雇正式工,多雇臨時工;場館運營專家就場館的節能、降耗、環保等與場館建設者進行良好的溝通等(劉冬梅,2009)。

五是根2006年SSCI收錄的國外會計學專業的期刊目錄,查閱《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等五種英文期刊2010至2016年發表的論文,尚未發現專門研究體育場館運營成本和閑置成本問題的文章。

六是國外體育科學前沿主要集中在運動成績、運動心理、兒童與青少年體育鍛煉與健康、運動疲勞、運動恢復、運動生物力學、橄欖球運動損傷等領域(王琪等,2010)。因而,國外對體育場館運營成本的研究也是附屬性的,即論文主要論述如何加強體育場館的管理,附帶提到運營成本問題,國外對體育場館運營成本的研究依然表現為不夠深入。

參考文獻:

[1]Amber Wiest & Ryan King-White,“Selling out (in) sport management: practically evaluating the state of the American (Sporting) Union,”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18, no.2(March 2013):200-221.

[2]Rick Eckstein and Kevin Delaney,“New Sports Stadiums, Community Self-Esteem, and Community Collective Conscience,”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 vol. 26,no. 3(August 2002):235-247.

[3]Judith Grant Long,“Full Count: The Real Cost of Public Funding for Major League Sport Facilities,”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 vol.6, no.2(May 2005):119-143.

[4]Timothy B. Kellison,“Book Reviews: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 for major league sports facilities,”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 vol.15,no.4(August 2014):420-423.

[5]John L. Crompton, Dennis R. Howard,“Costs: The Rest of the Economic Impact Story,”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vol.27,no.5(September 2013):379-392.

[6]Sebastion Uhrich, Martin Benkenstein,“Sport Stadium Atmosphere: Formative and Reflective Indicators for Operationalizing the Construct,”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vol.24,no.2(March 2010):211-237.

[7]Seunghwam Lee, Hyun Jae Lee, Won Jae Seo, Chris Green,“A New Approach to Stadium Experience:The Dynamics of the Sensoryscape,Social Interaction, and Sense of Home,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vol.26,no.6(November 2012):490-505.

[8]“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s 2008,”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vol. 26, Supplement 2(November 2008):s1-s143, Published online: 7 May 2009.

[9]Jay Scherer, Michael P. Sam,“Public Consultation and Stadium Developments: Coercion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Debate,”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vol. 25, no.4(December 2008):443-461.

[10]Eric C. Schwarz, Stacey A. Hall and Simon Shibli, Sport Facility Operations Management, Elsevier Ltd.2010.

[11]Richard F. Mull, Brent A. Beggs, Mick Renneisen, Recreation Facility Management, Human Kinetics,2009.

[12]Audit Commission, Public Sports and Recreation Facilities: Making them fit for the future, London: Audit Commission,2006.

第11篇

由于該項目的創新性和實用性較強,市場前景廣闊,除能在國內推廣應用外,還有望進入國際市場。尹志勇團隊正積極工作,完善系統硬件和軟件,力爭早日形成產品,讓其能夠在全國甚至全球推廣使用,造福人類。

踏實刻苦 在求學科研的途中

尹志勇出生在四川省一個偏遠小鎮,從小成績優異,對數學和物理有濃厚興趣,對難題更是情有獨鐘,常常為破解難題花費1整天甚至1周的時間不放棄。初高中階段,他多門學科成績全年級排名第一。1979年,尹志勇考入重慶大學無線電系學習,大學畢業又考取了重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研究生,獲碩士學位后志愿到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工作。

從小立志當工程師的尹志勇到部隊后充分發揮自己動手能力強的優勢,幫助同事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是他最感興趣的事情。到部隊不久,看到課題組正在通過外協方式研制用于糾正偏癱病人足下垂的電子助行器,便主動請纓對原有產品進行改進。針對原有產品存在的問題如灼燒皮膚引起刺痛、功耗大導致電池使用時間短、電路復雜導致成本高調試維修困難、功能單一等問題,采用高頻變壓器替代普通變壓器解決體積、重量問題;采用一級按需升壓電路降低助行器能耗,大大延長電池使用時間,降低使用成本;采用導電橡膠電極取代不能與皮膚很好貼合的金屬電極,減少皮膚刺痛感;采用變頻脈沖刺激避免神經肌肉產生適應性;采用低功耗時基電路控制輸出,使助行器不僅用于助行,還可用于早期治療,使之更加實用。改進后的產品在1988年首屆北京發明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銀獎。隨后得到了廣東珠海飛梭集團的青睞,愿意花100萬買斷該技術。為了更好地將該產品推向市場造福人民,最終與飛梭集團成立聯合實體共同開發系列產品。除電子助行器外,還開發了用于地震截癱病人鎮痛的生理鎮痛儀。

精業博學 在追隨導師的路上

1997年,尹志勇有幸師從王正國院士開展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轉向交通醫學。期間除對原有的BIM-Ⅰ生物撞擊機、BIM-Ⅱ臥式生物撞擊機等致傷平臺進行改造外,還針對交通傷基礎研究工作需要對大量小動物進行致傷的需求,研制出小型多功能生物撞擊機。

為了解決交通心理研究效率低且不太適合國情的難題,擅長對人體生理信號采集和分析的尹志勇開始思考:若研制部分儀器設備來開展交通心理研究,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第國際交通醫學大會上,尹志勇的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外國專家的好評。

隨后尹志勇被抽調去負責院所重點建設項目:組建大型生物碰撞實驗室。在系列生物撞擊機的基礎上,構建和完善了能逼真地模擬現場交通事故且國內唯一的生物碰撞試驗平臺,即使與國外發達國家的生物碰撞實驗室相比,在實驗室規模、設備的先進性和研究內容方面,該平臺也具有顯著優勢。實驗室竣工后,尹志勇積極組織開展對外服務和生物碰撞實驗研究。一方面積極為汽車廠家提供法規碰撞實驗、新車型研發試驗、進口車商檢試驗和出口認證試驗,為我國汽車工業提供技術服務;另一方面又開展了大量的生物碰撞實驗研究,明確了部分損傷生物力學機理,如深入地探討了臟器損傷規律,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還提出了一種新型的約束系統,并通過生物碰撞實驗研究證實其有效性,傷亡率和創傷評分大大降低。該平臺的建成為我國交通醫學研究工作的深入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過去交通事故處理的主要依據是剎車痕跡和散落物等,如今由于多數車輛裝備了ABS,這些車輛在高速公路的柏油路面上發生事故時,由于ABS的作用,痕跡越來越少,甚至部分事故根本就看不見痕跡。如何分析事故成因、如何區分責任成了難題。能否根據車輛的變形等情況確定事發時的車速?能否根據現有信息確定事故形態?而當時尹志勇正面臨一個難題:如何將王正國院士領導下的交通醫學研究成果應用于社會?如何才能促進交通醫學研究的深入?為解決這一難題,尹志勇帶領團隊積極思考、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最終建立了多種車輛速度分析方法,并于2009年2月成立了重慶市八益交通事故司法鑒定中心,一方面為相關部門處理交通事故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又通過大量典型交通事故案例的研究,促進交通醫學研究的深入。

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下,建立了“顱腦損傷過程的動態可視化技術”,為揭示顱腦減速傷的發生機制提供了直觀影像學證據。該可視化定量分析方法是一種無損、非接觸式的測試手段。通過該實驗研究可望從另一角度揭示顱腦減速傷的發生過程,并為顱腦減速傷的防護和診治提供生物力學依據。

為解決現有交通傷研究方法存在的諸多不足,尹志勇建立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即基于有視頻的典型交通事故案例的“真人”碰撞生物力學研究。該方法選擇有監控錄像的典型交通事故案例,通過視頻分析獲取事故發生時的碰撞速度、碰撞角度等致傷物理參數;在獲得遇難者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對尸體進行64排CT掃描和三維重建獲取人體損傷細節;采用3D激光掃描獲取事故現場信息和車輛的變形;最后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建立它們之間的聯系,再現交通事故的發生過程和人體損傷過程,逐步建立傷害嚴重度與損傷物理參數之間的量效關系。隨后,尹志勇團隊又通過與公安局共建實驗室、通過司法鑒定工作、通過參加NAIS體系建設、通過與保險公司合作、通過與其他司法鑒定機構聯合實現數據共享方式獲取更多的研究案例來支撐該項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路向前 精彩每一個瞬間

隨著研究的深入,常年戰斗在交通事故一線的尹志勇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交通事故發生后,最常使用的工具就是皮尺和相機,近年來盡管引入了全站儀、三維激光掃描儀、攝影測量技術等新技術新方法,但收效甚微。交通現場信息的采集還是沒有解決耗費時間長、工作量大等難題,現場數據漏測、漏標、錯標等情況時有發生,而一旦現場撤除交通恢復就不能再次測量和核實數據了。經過數月的冥思苦想,尹志勇想到了采取從空中拍攝事故現場照片,快速獲取事故現場信息的方法。此外,他們還在單位領導和學術帶頭人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積極攻關,逐步篩選出了能滿足項目技術指標要求的四軸飛行器、航拍相機、云臺伺服系統,為了便于交警使用,還引入GPS定位技術。

在拍攝寬廣的交通事故場景時,為避免飛行器飛得過高影響航空飛行安全,便引入廣角鏡頭進行拍攝,由此又帶來鏡頭畸變和透視畸變等問題。攻關小組又采用新技術對鏡頭進行標定和校準,并提出了相應的補償算法,解決了現場實景照片畸形的校準難題,隨即編制了相應的軟件,除能對圖像畸變進行校準補償外,還可采用圖像測量的方法將過去交警必須在事故現場進行測量的工作移至辦公室完成,大大減少交警在惡劣天氣下在室外的停留時間。此外,由于現行的法律法規需要交通事故現場圖存檔,尹志勇團隊又增添了軟件功能,可根據交通事故現場實景照片快速生成事故現場圖。為了確保結果的準確性,在不同高度拍攝現場照片,并采用圖像測量的方法獲取事故現場數據,并開展測試結果的精度分析,結果表明:現階段航拍技術測試數據的相對誤差可控制在2.5%,即10米的測試距離誤差在0.25米以內。對精度要求較高的個別數據,可采用激光測距儀進行補充,誤差僅1毫米。從而大大減輕了交警的勞動強度,盡可能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縮短交通事故現場的處置時間,盡可能避免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擁堵。該系統在重慶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和重慶市高速公路行政執法總隊試用后,得到了相關專家和領導的一致好評。

第12篇

[摘要] 循證醫學的迅速發展預示著臨床醫學發展模式的新趨勢。對于推拿學科來說,這是挑戰,亦是機遇。在學科發展、課題研究、教學模式轉換和個人學術發展方面,推廣循證醫學概念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將循證醫學引入推拿的臨床研究中,建立具有推拿學科自身特色的方法學,才能推動推拿學科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 循證醫學; 評價研究; 推拿

Chinese Tuina: Challenge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BSTRACT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which aims to get the best evidence from medical research, is a growing international movement in health care. Because of this new shift in medical practice,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how to introduce EBM into Chinese Tuina, and this i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uina. To adopt EBM will be beneficial to developing Chinese Tuina, improving clinical research, renewing education mode and getting more academic achievem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new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combined with EBM in order to get great progress in Chinese Tuina.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valuation studies; Tuina

1992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David L. Sackett教授及其同事,在長期臨床流行病學實踐的基礎上,首先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正式提出了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概念。其后,在短短的十幾年里,EBM對醫學研究尤其是臨床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隨著EBM的迅速發展以及國際醫學界對其的認可和積極推廣,EBM已成為指導臨床醫學研究的“金標準”。在MEDLINE數據庫中,EBM的文獻量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1年幾篇,至2000年其文獻量已超過了1 900篇,文獻量呈指數性增長。相對而言,EBM的實驗設計方法更為科學嚴謹,所獲得的結論也更具可信度。由此可見,EBM將成為本世紀臨床醫學發展的新趨勢。

1 EBM對于推拿學科發展的意義

1.1 推拿學科的發展需引入EBM 中醫傳統的推拿治療具有悠久的歷史,如同社會發展一樣,中醫推拿學也應與時俱進。推拿本身的發展歷史也就是不斷吸收與發展的歷史。從最早甲骨文中有關推拿文獻的記載,到被動導引手法的引入、膏摩的出現及手法器具的發展、經絡腧穴理論的引入、推拿流派及手法種類的發展演化,直至現代解剖學、生物力學及康復醫學知識的引入,都標志著推拿醫學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只有兼容并蓄、不斷揚棄,才能保持推拿學科自身的生命力,才能跟上世界醫學前進的步伐。目前,推拿學科的國際影響正日益擴大,EBM作為新世紀醫學的重要概念,相信會有助于中醫推拿學新的發展。

1.2 科研課題的持續性發展應以EBM為基礎 推拿學科研究工作的實際情況是臨床課題較基礎課題來說,相對較多。所立課題項目需具有一定的可持續研究性。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的臨床課題都屬于類似的或簡單的重復性研究,缺少深入性的研究,在理論上也鮮有突破。究其原因,大多數的研究課題都存在設計不嚴謹、重復性差、所得結論缺乏說服力的弱點。因此,以EBM的概念及方法為基礎發展推拿學科的臨床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3 是否具備EBM理念已漸漸成為個人學術發展的前提 國際、國內醫學核心期刊的投稿審核制度都十分嚴格,評定職稱時對所送論文的質量也很重視,而衡量論文質量高低的標準中往往包含著是否應用了EBM理論、隨機對照和意向處理分析等元素。因此,在撰寫論文尤其是臨床研究報道時,要從多方面加以注意以提高論文質量[1]。

1.4 EBM概念推動了推拿臨床教學理念的轉變 臨床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意味著臨床教學已不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主要的是把科學嚴謹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授給學生。傳統的知識灌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EBM將會推動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轉變,從經驗轉向證據。

2 EBM對于推拿學科發展現狀的挑戰

基于基礎理論及實踐方式的不同,現代醫學更容易適應EBM的要求。中醫學是一門傳統的經驗醫學,是通過臨床觀察、引經據典、結合醫生個人的思維活動,司外揣內來研究醫學問題的。因此,中醫學接受EBM的難度較大,作為中醫治療內容之一的推拿亦面臨相同的情況。

2.1 驗證推拿的臨床療效需科學證據的支持 傳統推拿的繼承與發展主要以發展繼承中醫理論、總結個人臨床經驗、師承授受及臨床驗案報道等方式進行。現在則漸漸出現了一些屬于臨床描述性研究的報告,開始采用隨機、對照等方法,甚至采用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但往往由于研究方案存在設計缺陷、具體執行方法不正確以及診斷、療效判定標準和觀察時間等方面的問題,導致研究質量不高,臨床療效的評判結果也難以被醫學界所廣泛采信。目前,推拿文獻中研究結果的陽性率過高是一個普遍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方法學問題。例如將病情輕的患者納入治療組,病情重的患者納入對照組;或者進行所謂的“技術處理”,把脫落的病例都予以剔除。如此處理后所獲得的研究結果陽性率自然就很高。Moher等[2]經過研究發現,相比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低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可以提高陽性率達35%。這樣,自然會導致相當一部分專家或從事相關工作的研究者對研究結果持不肯定或否定的態度。例如,推拿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性已廣為人知,但有文獻報道:1998~2003的6年里,有關手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報道共有242篇,但只有10篇符合EBM標準,且文獻質量都不是很高[3]。面對這種無證可循的情況,推拿就只能局限在經驗醫學的模式里。因此,將EBM的方法及標準引入推拿學科的臨床研究十分必要。

2.2 EBM有助于推拿在國際醫學界的推廣 近年來,國外的手法醫學發展迅速。有資料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起,單是美國,每年就要進行超過9 000萬次的手法治療。許多國家的官方衛生部門對手法治療的態度也從禁止到支持或默許。1994年,美國衛生保健政策研究處更是推薦手法治療作為急性下腰痛的一種治療方法。國外手法治療的種類很多,譬如我們熟悉的按脊療法、沖擊法、肌肉能量法、肌筋膜松解術和指壓術等等,相當一部分都是按比較正規的醫療程序來進行的。如果國內的推拿學科能和國外的手法醫學以及相關學科進行交流,那么對于推動推拿學科的發展無疑是很有裨益的。但國際醫學界的交流通常都有一個通用的公認標準,如同書寫論文及引用文獻,都有一個標準的格式。就目前而言,推拿的國際交流只是單向輸出,且使用的是我們自己的技術語言,因此與國外的手法醫學等很難進行順暢的交流,更談不上彼此之間的互動了。由此可見,推拿的發展需要一個建立在技術層面上的國際公認的交流平臺,而EBM正符合這種交流的需要。

3 推拿學科的未來發展策略

EBM對于中醫推拿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能抓住機會,必將加快推拿走向世界的步伐。

3.1 建立臨床試驗專家咨詢審核制度 建立EBM專家咨詢審核制度,將會大幅度提高臨床試驗的研究質量。將統計學專家納入課題組,會大大提高研究的科學性。

3.2 建立規范的推拿臨床研究方法 EBM原理是一個普遍性的規律,但在具體學科的應用上亦存在特異性。例如,如果在臨床外科手術時一味強調雙盲,不僅不符合實際情況,亦無法做到。同樣,EBM應用于推拿的臨床試驗設計時也存在類似情況。因此,正確地將EBM理念應用于推拿試驗方法學的研究中,是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1)對以往發表的文獻進行嚴格評價,以指導新課題的設計。對臨床研究項目的設計在“查新”的基礎上還要“查證”。“查新”是從課題的新穎性出發對以往原始研究進行檢索和比較。“查證”則是對已有的系統評價的結論性意見進行檢索,并通過其結論性意見來調整研究的內容和試驗設計。(2)隨機、對照、盲法及獨立評價員的設置。隨機對照是推拿臨床試驗設計的基礎,而EBM要求臨床試驗的設計一定要應用盲法,且要盡量做到雙盲。但從推拿的實際情況來看,雙盲的設置很難實現,因此要盡量貫徹單盲的設計,例如只有試驗研究者知道分組的方法,而推拿操作人員則不知道。必須安排專人,最好是專職的統計學人員作為獨立評價員,對數據進行獨立的整理和分析。有觀點認為獨立的評價員和統計員也是盲法的一種。(3)手法治療的質量控制問題。手法研究已向定量化方向發展,實踐的安全、有效和可操控性已逐漸成為指導手法操作的共同原則。目前的推拿臨床試驗設計應盡量采用簡單的手法,進行標準化后以統一的標準應用于臨床研究中。診療常規的研究則應嚴格按照手法操作的規程予以實行。(4)患者的脫落問題和安全性控制問題。臨床試驗脫落病例在所難免,按照EBM原則,對脫落病例均應作意向處理分析,即留在原組內作臨床療效分析。同時,必須重視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問題,對臨床試驗方案涉及的安全性評價標準、觀察指標及判定異常等項目的設計,都必須明確而具體。加強不良事件的監測,如果產生不良事件,應詳細填寫不良事件病例報告,并作關聯性評價。(5)隨訪及長期療效的觀察。療效評價亦是EBM的重要內容,必須重視隨訪和全局性療效的評價。

3.3 強調多學科交叉,規范評價體系 隨著醫學的發展,單純的有效率、治愈率已不足以準確客觀地反映推拿的治療效果,需要使用一些量化的標準進行療效評價。推拿學科與神經生理學、生物力學、運動醫學、分子生物學、計算機技術等各種學科理論的結合,有利于多層面、多角度地觀察推拿治療的臨床效應。運動醫學、康復醫學、保健醫學思想的引入,更豐富了推拿治療的內容。引入一系列的評估量表,有利于量化、細化療效評價標準,準確地評價臨床療效及規范評價體系。

3.4 借助EBM加強推拿的國際交流 推拿要真正地與國外相關醫學進行學術交流和融合,必須具備一種國際上公認的“通用語言”,而EBM則可以提供這樣一個交流的平臺。EBM有可能會成為推動推拿走向國際醫學界的最大助力。

傳統的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其獨特的優勢和鮮明的特色,將EBM的方法運用于中醫藥學的研究是近年來醫學界人士關心的熱點。用EBM的觀點和方法評價過去的推拿醫療成果,能夠發現其中的優點和不足。用EBM的原則和方法指導今后的推拿學臨床研究,改善研究方法,提高推拿臨床試驗的研究質量,必將會推動推拿醫學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勞力行. 提高中醫藥臨床研究報道質量的建議[J].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4, 2(6): 4024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阳县| 塘沽区| 岳阳市| 德庆县| 湄潭县| 大丰市| 陈巴尔虎旗| 调兵山市| 尼勒克县| 马尔康县| 大荔县| 晋江市| 洛隆县| 搜索| 广饶县| 长海县| 六枝特区| 淄博市| 新巴尔虎右旗| 遂溪县| 道孚县| 芒康县| 双峰县| 金门县| 松桃| 西青区| 年辖:市辖区| 乡城县| 长乐市| 溧阳市| 西城区| 聊城市| 曲周县| 田林县| 阿克| 平舆县| 高碑店市| 兴文县| 西青区| 石狮市| 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