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地中海氣候特征

地中海氣候特征

時間:2023-06-02 09:19: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中海氣候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中海氣候特征

第1篇

(2009年浙江文綜,4~5)讀圖,完成下列題目。

世界不同地點氣溫和降水年變化圖

4.四地氣候類型的判斷,正確的是( )

A.①溫帶海洋性氣候;②亞熱帶季風氣候

B.②熱帶草原氣候;④溫帶季風氣候

C.①溫帶季風氣候;③亞熱帶季風氣候

D.③地中海氣候;④溫帶海洋性氣候

5.四地氣候類型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僅分布的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的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緯度40°~60°的大陸東岸

【簡要點評】

本題顛覆了傳統的氣溫與降水資料的呈現方式,變“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為“降水曲線、氣溫柱狀圖”,是一大創新點,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考查學生對“氣候類型的判讀”這一知識點的掌握。但在本題對氣候類型的判讀過程中,會出現以下疑問:

①同為“溫帶夏雨型”,是溫帶季風氣候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②同為“熱帶夏雨型”,是熱帶草原氣候還是熱帶季風氣候;

④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還是地中海氣候。

下面,對這幾種易混淆氣候類型的特點及判讀的方法與技巧予以說明。

二、易混淆氣候類型的特點及判讀技巧

1.參考資料:下圖是10種主要氣候類型的《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其分別代表的氣候類型如下表所示:

2.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

二者的氣溫變化區別很小,而降水量差別卻很大。溫帶大陸性氣候終年降水極少,單月降水量一般不會超過100mm,即使是同屬此種氣候類型但降水量稍多的紐約與莫斯科。而溫帶季風氣候則不同,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相比,降水要多一些,就單月來講,一般會有一或兩個月降水接近或超過200mm。

【判讀技巧】單月降水量接近或超過200mm的是溫帶季風氣候,單月降水量基本在100mm以下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就上題來講,①應為溫帶季風氣候。

3.熱帶草原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

二者的氣溫差異仍然很小,就降水的總體特征而言,都有明顯的干季與雨季之分。但就降水總量及單月降水量而言,差別卻是極大。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總量大,且單月降水量可達到或超過600mm,而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總量要小一些,且降水最多月份的降水量也遠遠小于600mm。

【判讀技巧】單月降水量達到或超過600mm的是熱帶季風氣候,單月降水量較小的是熱帶草原氣候。就上題來講,②應是熱帶草原氣候。

4.溫帶海洋性氣候與地中海氣候

應該說兩種氣候類型的年降水總量差別不大,單月降水量一般不會超過100mm,當然地中海氣候區有時單月降水會稍多于100mm。但就降水類型來講,溫帶海洋性氣候屬于“年雨型”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屬于“冬雨型”的氣候類型??梢哉f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氣溫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最熱月平均氣溫一般在20℃以下,而地中海氣候區分布在亞熱帶,最熱月氣溫可達27℃左右。

第2篇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氣候類型判讀仍然是命題的熱點,此類試題既有選擇題,也有綜合題。就題目呈現形式來看,可以說是“無圖不成題”,而且圖形多變,圖示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就氣候類型的判讀來講,可以說是“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掌握了氣候類型判讀的一般步驟,了解了氣候類型分布的一般規律,以及明確了各氣候類型的成因,此類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就考查的能力來看,此類試題多考查考生讀圖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對基礎知識活學活用的能力。

二、各類圖示解讀

1.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如下圖)

以①圖為例:首先讀圖,橫坐標為月份,縱坐標左為氣溫、右為降水量;其次根據氣候類型判讀的步驟讀氣溫曲線,7月份氣溫最高(該地為北半球),最冷月氣溫在-15℃~0℃之間(該地為溫帶的氣候類型);最后看降水柱狀圖,夏季降水最多(該地為夏雨型)。因此,①圖所示氣候類型為北半球的溫帶季風氣候。同理可知②為溫帶海洋性氣候,③為亞熱帶季風氣候,④為地中海氣候。

2.氣溫和降水點狀圖(如下圖)

圖中給出了12個月份的氣溫和降水資料,其中橫、縱坐標分別表示氣溫和降水量,圖中每個點的垂線與橫坐標的交點的值是該段時間的氣溫值,每個點的水平線與縱坐標的交點的值則是該段時間的降水量。圖中8月份氣溫最高,該地為北半球;最冷月份(1月)氣溫在0℃~15℃之間,該地是亞熱帶的氣候類型或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份(1月)降水較多,該地為冬雨型。據此判斷圖示地區為北半球地中海氣候。

3.氣溫和降水折線圖

折線圖實際上是點狀圖的一種,不同的是,折線圖是將表示各月數據的點用折線連接起來。在判斷時,考生可將此類圖示當作一幅點狀圖來看待,讀出每個月的氣溫、降水數據。下圖中A、B、C、D分別為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4.氣溫和降水變率范圍圖(如下圖)

將表示某一地區氣溫和降水量的各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即可得到氣溫和降水變率范圍圖,也可理解為該地各月的氣溫、降水資料都位于圖中的封閉曲線之內。其判斷方法與點狀圖相似,先選取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范圍,判斷所屬溫度帶,再依據降水季節分配判斷所屬氣候類型。圖中甲、乙、丙、丁所示氣候類型依次是溫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5.三維坐標圖(如下圖)

三維坐標圖是平面直角坐標圖的變式圖,圖中曲線表示氣溫變化,柱狀方塊表示降水量的變化。上圖表示南半球地中海氣候。

6.風向標圖(如下面甲、乙兩圖)

風向標由風桿和風尾組成,風桿上的橫道叫作風尾,風桿上畫有風尾的一方指示風向。風尾處的每一橫道表示的風力為4米/秒,即風力為2級;二橫道風尾,表示風力為4級;三橫道風尾,表示風力為6級……

問:若上面甲圖和乙圖表示某地區不同季節的風向變化,那么應如何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

答:該地在緯度40°附近,不同季節風向發生改變(甲圖中為西北風,乙圖顯示該地區被高氣壓中心控制),由此可以判斷該地位于30°~40°之間,位于南半球,氣候類型為地中海氣候。該地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

7.月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圖(如下圖)

由月平均氣溫及年降水總量判斷氣候類型,對考生來說比較陌生,因為考生比較熟悉據各月的降水及氣溫資料判斷氣候類型的方法。各種氣候類型的年降水量的特點如下表所示。

多雨型(季節

分配均勻)年降水量>2000mm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700mm溫帶海洋性氣候夏雨型(夏季多

雨,冬季少雨)年降水量>1500mm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750~1000mm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1000mm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500~800mm溫帶季風氣候冬雨型(冬季多

雨,夏季干旱)年降水量

300~1000mm地中海氣候少雨型(終

年少雨)年降水量

溫帶大陸性氣

候、極地氣候據上表分析,上圖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氣候類型分別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

三、經典回放

例1(2013年高考江蘇地理卷)圖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歐洲部分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圖2是①②兩種氣候類型的氣溫與降水量圖。讀圖回答問題。

圖1圖2圖2所示①②氣候類型與圖1中甲、乙、丙、丁四地氣候類型相符的有

A.①甲B.①丙

C.②乙D.②丁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雷達圖的判讀和氣候類型的判斷及分布。根據圖2中①②兩地的氣溫和降水資料判斷:①地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量的季節變化小,為溫帶海洋性氣候;②地夏季高溫干旱,冬季溫和多雨,為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進而分析圖1:甲地位于歐洲西部的英國,主要的氣候類型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乙、丙兩地位于內陸,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丁地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為地中海氣候。

【答案】AD

例2(2012年高考浙江文綜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南非東部海濱城市德班召開,大會重點關注了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問題。

據下表分析,德班的氣候類型是

表德班氣候資料(測站:29°50′S,31°2′E,海拔5m)。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氣

溫(℃)23.524.523.522.019.016.516.517.019.020.021.522.5降雨量

(mm)11812811391593626396385121124A.熱帶雨林氣候B.熱帶草原氣候

C.熱帶季風氣候D.地中海氣候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了考生對地理表格的分析能力和氣候類型的判斷方法。通過分析表格可知,該地最冷月為6、7月份,地處南半球,且最低氣溫在15℃以上,因此其所處的熱量帶為熱帶;通過分析該地降水資料可知該地為夏雨型。由此可知該地要么是熱帶季風氣候,要么是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較大,在1500mm以上;而熱帶草原氣候降水量要少一些,多在750~1000mm之間。綜上,該地氣候類型應為熱帶草原氣候。當然,本題最為簡單的判斷方法是南半球并沒有熱帶季風氣候。

【答案】B

四、強化訓練

讀大陸西岸四地氣壓帶和風帶影響時長示意圖,回答1~2題。

1.四地中氣候類型可能相同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僅考慮大氣環流影響,四地中降水季節變化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讀氣候資料圖,回答3~4題。

3.圖中①氣候類型為()

A.溫帶季風氣候

B.地中海氣候

C.亞熱帶季風氣候

D.溫帶大陸性氣候

4.關于圖中三種氣候類型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氣候類型分布區受氣壓帶、風帶的交替控制

B.②氣候類型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東岸

C.③氣候類型分布區最適合發展商品谷物農業

D.①②③氣候類型分布區夏季均高溫少雨

讀世界某區域圖,回答5~6題。

5.圖中甲、乙兩地的氣候類型是()

A.甲――熱帶沙漠氣候,乙――熱帶雨林氣候

B.甲――熱帶雨林氣候,乙――熱帶沙漠氣候

C.甲――熱帶草原氣候,乙――熱帶季風氣候

D.甲――熱帶雨林氣候,乙――熱帶草原氣候

6.下圖中能表示甲地氣溫和降水量年內變化范圍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圖為“沿某經線圈部分陸地氣候類型分布示意圖(陰影部分為陸地)”,O為極點,A、B均位于赤道上,①~⑧表示各氣候類型。讀圖回答7~8題。

7.在同一低氣壓帶控制下形成的氣候類型是()

A.①和⑧B.②和⑤

C.③和⑥D.④和⑦

8.氣候類型②③④所在大陸為()

A.澳大利亞大陸B.南美大陸

C.北美大陸D.非洲大陸

9.讀某氣候類型分布圖,回答下列各題。

(1)該氣候類型是氣候。除圖示地區外,類似氣候類型還分布在世界上等地區。

(2)試從地理位置、大氣環流等角度分析該氣候形成的原因。

(3)下面四幅氣候資料圖中,與乙地的氣候特征相符的是圖。與甲地區相比,乙地夏季氣溫偏,冬季氣溫偏,全年降水較。

參考答案與解析

1.C本題以創新的圖形提供信息,考查氣候類型的判讀及成因,屬于基礎知識考查題,對獲取、解讀信息能力的提高很有好處。讀圖可知,①地常年受赤道低氣壓控制,為熱帶雨林氣候;②地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為熱帶草原氣候;③④兩地均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而在副高和信風帶控制下的地區通常是干旱的,故兩地可能都是熱帶沙漠氣候。

2.B熱帶雨林氣候區全年多雨,降水季節變化小;熱帶沙漠氣候區全年少雨,降水季節變化?。粺釒Р菰瓪夂騾^分干、濕兩季,降水季節變化大。

3.A圖中①氣候類型七月份均溫為20~30℃,一月份均溫在0℃以下,屬溫帶氣候;七月份降水量大,一月份降水量較小。故①為雨熱同期的溫帶季風氣候。

4.B①是溫帶季風氣候,它是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②為南半球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該氣候類型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的東岸;③是全年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適合牧草的生長,但不利于商品谷物農業的發展。①②氣候類型分布區夏季高溫多雨,③氣候類型分布區全年溫和多雨。

5.D依據經緯網、河流和陸地輪廓定位,甲地位于南美洲東岸,受從海洋上吹來的東南信風、地形抬升及巴西暖流影響,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乙地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

6.B熱帶雨林氣候區全年高溫多雨,氣溫和降水量的年內變化均較小。

7.AO點為極點且位于大陸(南極大陸)上,說明圖示范圍位于南半球。地球上的低氣壓帶包括副極地低氣壓帶和赤道低氣壓帶,而在圖示范圍內沒有受副極地低氣壓帶影響而形成的氣候類型;A、B均位于赤道上,其附近的①⑧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8.A本題考查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區域定位。根據南半球的三個大陸南北所跨的緯度多少可排除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所以A選項正確。

9.(1)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南美洲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

第3篇

一、氣候類型的判讀技巧

世界氣候類型的判斷主要根據氣溫、降水這兩個主導要素進行,即先根據氣溫,再根據降水的步驟來分析。簡言之,即“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第一步:根據氣溫高低判斷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氣溫最高或1~12月氣溫變化曲線呈峰形,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氣溫最高或1~12月氣溫變化曲線呈谷形,為南半球。

第二步:根據氣溫曲線所示的最冷月的氣溫值判斷氣候類型的范圍。全年平均氣溫高于20℃,最冷月均溫在15℃以上,為熱帶氣候類型。最冷月均溫在0~15℃之間,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性濕潤氣候)或地中海氣候或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均溫在-15~0℃之間,為溫帶季風氣候或溫帶大陸性氣候。最冷月均溫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礎上根據降水量及降水的季節分布判斷具體的氣候類型。

年雨型――終年降水多且季節分配均勻,如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2000mm)、溫帶海洋性氣候(年降水量在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為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在400mm以下)、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500mm,最高月降水量在400mm以上)、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800mm)、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400mm)。

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如地中海氣候(年降水量為300~1000mm)。

少雨型――終年降水稀少,如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以及亞寒帶與極地氣候。

二、“氣候”類圖示分類判讀

(一)坐標圖的判讀技巧

1.圖示介紹

坐標圖是指采用數字坐標形式來表示氣候要素的數字信息圖像,最常見的有柱狀圖、點狀圖、變率圖、單元格圖等。例如:圖1為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圖2為氣溫和降水點狀圖,圖3為氣溫和降水變率范圍圖,圖4為氣溫和降水單元格圖。

2.判讀步驟

氣候坐標統計圖都含有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從氣溫坐標圖上能讀出每月的氣溫,根據最冷月或最熱月氣溫值能判斷南北半球、熱量帶和大致緯度,還可以計算出最冷月氣溫和最熱月氣溫之差(氣溫年較差);從降水量坐標圖中可以讀出各月降水量,還可以計算出全年降水量和四個季節的降水量分別占年降水總量的比例,分析氣溫和降水同時期的配合程度。據此可判斷氣候類型,總結氣候特點,分析氣候成因,并且可以判斷該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二)氣候分布圖的判讀技巧

1.圖示介紹

氣候分布圖是指各種氣候類型的主要分布位置圖。通過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如圖5),學生根據不同氣候的分布規律和所處地理位置的特點,可以判定氣候類型。

2.判讀步驟

據分布規律判斷氣候類型主要應從三方面人手:一是據緯度位置確定所在南北半球;二是據經度位置確定海陸位置(大陸東、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標定位法對照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如圖5)確定氣候類型。判讀前提:熟記全球13種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例如:圖6中A、B、C、D四種氣候類型的判定。根據氣候類型的分布特點判斷,A應為溫帶季風氣候,B為溫帶海洋性氣候,C為地中海氣候,D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三)景觀圖的判讀技巧

地球上不同植被類型的分布,基本上取決于其氣候條件,主要是熱量和水分條件。此外,海陸位置、土壤條件、地形狀況對植被的分布也有影響。但是植被與氣候帶的關系依然是最基本的,像各種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類型,無一不是氣候因素影響的結果。因此,根據某些典型地帶性植被類型可以判斷其生長地區的基本氣候類型。

例如:圖7所示氣候類型的判定。觀察圖中信息,可以看出圖中有長頸鹿、獅子,高大植被(樹)較少,草比較高,據此判斷為熱帶草原景觀,進而判斷該地為熱帶草原氣候。在熱帶草原氣候影響下,此類地區適宜畜牧業的發展,不適宜發展種植業。

(四)河流流量過程曲線圖的判讀

1.圖示介紹

流量過程曲線圖反映的主要內容包括:流量的大?。唬◤那€變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節變化;(從曲線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現的時間和長短;(從曲線低谷區了解)枯水期出現的時間及長短。

(1)地區(如圖8)。

(2)天氣(如圖9)。

(3)氣候(北半球,如圖10)。

2.判讀步驟

(1)信息提取。

①河流流量大小取決于降水量(或冰雪融化量)及流域面積。如以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量一般較大,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一般較小。但同樣是雨水補給,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河流的徑流量大小差別很大。

②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以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大;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小。

③汛期出現的時間。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季;以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汛期大多在春季。同樣是降水補給,夏雨型氣候區的河流汛期在夏季,年雨型的熱帶雨林、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河流則多無明顯的汛期。

④有無斷流。一般以降水補給、地下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不會出現斷流的情況。內流河斷流往往是由于氣溫低,冰雪不融化,沒有冰川融水補給所致。

⑤流量曲線變化和緩,則多是地下水補給,也可能是熱帶雨林氣候區或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河流,還可能是由于水庫的調節。

(2)河流流量過程曲線圖的讀圖方法和解題思路。

①橫坐標――時間變化――分析水文特征,如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汛期、結冰期、斷流等情況。

②縱坐標――數值特征――分析徑流量特征,如數值高低(峰值、谷值)、徑流量變化幅度、極值出現時間。

③解題思路:結合地理位置與海陸位置――分析氣候特征――確定徑流量隨降水量和氣溫的變化。

三、考題回顧

例1 (2014年高考天津文綜卷)讀圖11、12,回答問題。

(1)圖11中所示地區的地形類型是________。

(2)據圖12分析,與Q城相比較,B城的氣候特點有何不同?形成兩地氣候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3)據圖11、圖12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請答出三項。

解題思路:(1)地形類型的判斷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結合注記(高度表)看圖中高度的變化趨勢;二是看圖中水系(河流)的形狀及流向。

(2)氣候特點應主要從氣溫、降水兩方面作答。氣溫包括高低、年較差,降水包括多少、季節變化。圖12中橫坐標表示月份,縱坐標為降水量(左)、氣溫(右),曲線為氣溫變化曲線,柱的高度表示降水量。Q城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主要分布在溫帶大陸東岸;B城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受西風帶影響,分布在溫帶大陸西岸。所以形成兩地氣候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或海陸位置)。

(3)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有無結冰期等方面,影響因素主要有氣候、地形、植被等。

答案:(1)盆地

(2)氣溫年較差比Q城?。ǘ颈萉城溫和,夏季比Q城涼爽);降水季節變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大氣環流(海陸位置)。

(3)流量的季節變化較??;水位季節變化較??;含沙量較小;流速較緩;汛期較長。(答出其中三項即可)

例2 (2014年高考上海地理卷)非洲大陸有甲、乙、丙三個氣象測站,三地緯度大致相當,氣候類型相同,但由于所處海拔高度、離海洋遠近不同,溫度與降水量卻存在一定差異。讀圖13,回答問題。

三個氣象測站所在地的氣候類型是( )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

B.北半球的熱帶稀樹草原氣候

C.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

D.南半球的熱帶稀樹草原氣候

解題思路:從圖中氣溫變化曲線可以看出,7月份氣溫較低,為南半球,排除A、B選項;從降水量來看,夏季降水較多,冬季降水較少,可以排除C選項。故正確答案為D。

答案:D

四、能力測試

(改編)讀下面四地氣候資料圖(圖14),回答1~3題。

1.關于圖14中四地氣候特點的描述,正確的是( )

A.①――冬冷夏熱;降水較多,分配較均勻

B.②――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C.③――全年高溫,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D.④――冬溫夏熱;夏秋降水多,年變化大

2.圖14中表示的四種氣候類型在我國有分布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圖14中表示的四種氣候類型成因的相似之處在于均是( )

A.受單一大氣環流控制形成

B.兩種大氣環流交替控制形成

C.瀕臨海洋,有沿海暖流影響

D.同處低緯,全年高溫

(改編)讀圖15,回答4~5題。

4.圖15中四種氣候類型終年溫和多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圖15中氣候類型的形成與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有關的是( )

A.乙、丙

B.乙、丁

C.丙、丁

D.甲、乙

6.(改編)讀某河流流域局部圖及相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該河流名稱是_______,圖16所示范圍該河流經地區的氣候類型是_______、_______。

(2)簡要說明L1河上游地區降水豐富的影響因素。

(3)讀圖17,并結合圖16,分別說明Q湖以下河段在20世紀60年代與70年代流量變化的主要特點,并簡析出現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

7.(原創)讀圖18,完成下列問題。

(1)圖18中①所在地區遠離赤道,卻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原因有哪些?

(2)圖19中的四幅氣候資料圖與圖18中②處氣候類似的是圖___________,此種氣候在_________洲最典型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參考答案與解析:

1.D圖14中,①圖顯示降水分布不均,夏季降水多,冬春降水少,選項A錯誤;②圖中冬季氣溫在0℃以下且降水較少,因此冬季寒冷干燥,選項B錯誤;③圖顯示全年氣溫并不太高,因此“全年高溫”說法有誤,選項C錯誤;④圖中冬溫夏熱,夏秋降水多且年變化大,選項D正確。

2.D我國主要是季風氣候,因此分布有②和④兩種氣候類型。

3.B圖14中四種氣候類型,氣溫、降水均有冬夏季的變化,說明都是由兩種大氣環流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4.B結合圖15中四地的氣溫和降水資料,可判斷甲、乙、丙、丁分別代表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終年溫和多雨是溫帶海洋性氣候的顯著特點。

5.C熱帶季風氣候的夏季風與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有關;地中海氣候是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的。

6.(1)尼羅河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

(2)受緯度位置(赤道低氣壓影響)和地形(位于高原山地迎風坡)因素影響。

(3)特點:20世紀60年代河流流量季節變化大,豐水期集中在8~10月;20世紀70年代河流流量變化小,各月流量相差不大。原因:(阿斯旺)大壩建成后,流量得到人為調節。

第4篇

關鍵詞:地中海風格;建筑設計;實際應用

建筑行業在不斷發展,建筑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建筑設計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現代的建筑設計融合了很多生活元素在里面,地中海風格就是其中的一種,地中海風格是建筑設計者的的一個創新,建筑設計者就是將地中海風格理念融入到建筑設計中,讓整個建筑從外觀上看,更加的浪漫、唯美,是具有建筑特色的,本文就是從地中海建筑設計風格中進行研究,讓建筑設計不斷創新。

1 地中海風格的總體特征

地中海風格的有自己的特性,在建筑中也是經常被應用的,地中海風格的最大特點就是生活融入到了建筑的每一個角落,讓建筑充滿浪漫的感覺,就像是身在自然中,享受著大海的沐浴一般,將品味升級到了一定的層次,地中海建筑風格在生活中是常用的一種設計理念,以下是對地中海建筑風格的整體介紹:

1.1 形成了拱形的建筑空間

地中海風格有它自己的建筑形式,建筑的整體形狀是拱形,建筑中的門和回廊是采用直接連接的方式進行建筑的,這樣在建筑中,就像走在了真實的景觀中,這樣的建筑能夠讓人身心愉悅,地中海的建筑風格可以在建筑的墻面迥嫘邪氪┰浠蛘呷穿鑿,這樣在建筑中就可以讓人體會到浪漫的感覺。

1.2 色彩是純美的

地中海風格是通過顏色的搭配形成的,這種顏色的搭配只需要三種搭配方式,分別是藍和白、黃藍紫和綠、土黃和紅褐,這三種搭配就形成了獨特的建筑設計,讓人們可以進行顏色的轉換。

其中藍與白是地中海風格中比較典型的一種色彩搭配,這種色彩搭配就是將白色村莊與海灘進行聯想,將窗戶和們使用白與藍進行搭配,還可以使用貝殼等海中的裝飾物來對房屋進行色彩的搭配,這樣就可以將藍雨與白的顏色對比發揮到極致,這樣才能夠讓建筑特色不斷進行體現,讓人們在建筑中可以進行充分的想象,藍與白可以讓人們知道色彩的重要性,就像身處自然中,這樣的建筑就是地中海風格的建筑。

黃、藍紫和綠是將向日葵等各種花卉的顏色在建筑物中使用,讓色彩可以對建筑形成一種敏感性,花可以表達出浪漫的特性,還是一種自然現象的體現,這樣的建筑特色中就可以讓你體現到不一樣的建筑風情,在地中海的建筑設計中,需要對色彩進行對比,這幾種植被的顏色還要與綠葉的顏色相適應,可以讓人們享受到建筑的美感,讓生活在這種建筑中的人們體會到地中海建筑獨特的設計方式,猶如身處在自然中,這種建筑設計模式在建筑中被廣泛應用,但是在地中海建筑的設計中,需要對建筑設計理念進行研究,只有了解透徹才能夠在建筑工程中使用。

土黃和紅褐色是沙漠、巖石、泥土等獨特的景觀,這樣的建筑融合了天空廣泛的感覺,讓建筑設計理念與土黃和紅褐色結合,這種深層次的色彩可以給人們一種廣闊的感覺,這樣人們生活在建筑中就可以體驗到建筑中獨特的感受,令人心情開闊。

以上就是這幾種建筑設計的主要色彩效果,利用這幾種兒菜進行搭配,可以將我國的建筑設計理念與地中海建筑風格相結合,對地中海建筑風格進行再創造,形成我國特有的建筑設計風格。

1.3 不修邊幅的線條

不修邊幅的線條就是指建筑風格中的線條設計并不是直線型的,線條進行變化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筑線條,屬于渾圓造型,線條主要的特征就是不規則,因而無論是家具還是建筑,都形成一種獨特的渾圓造型。白墻的不經意涂抹修整的結果也行成一種特殊的不規則表面。

1.4 獨特的裝飾方式

在構造了基本空間形態后,地中海風格的裝飾手法也有很鮮明的特征。地面則多鋪赤陶或石板。主要利用小石子、瓷磚、貝類、玻璃片、玻璃珠等素材,切割后再進行創意組合。素雅的小細花條紋格子圖案是主要風格。同時,地中海風格的家居還要注意綠化,爬藤類植物是常見的居家植物,小巧可愛的綠色盆栽也??匆?。

2 地中海風格在建筑景觀中的實際運用

在當前住宅區的規劃建筑景觀包括實施過程中我們需要賦予這個住宅區一個精神,強調地中海所謂的地域風情,不是簡單的建筑符號,不是符號的簡單嫁接,講的是健康、陽光、休閑。在一些地方我們會承載相應的符號,更多的是陽光健康和休閑,這是我國需要的。現選取了目前國內該風格比較典型的樓盤,加以淺議。是一個風情水景建筑社區。項目定位定位是以人為本,以水為中心,以陽光風情為主題的社區,在里面不單是氣侯,它的整體實際環境,更重要是生活的方式和旅游的方式,形成的所有地中海的風景,項目本身沒有辦法改變氣侯條件,所以從項目操作以及設計上把一些實際的環境,一些氛圍,生活的方式,以及活動的形式創作出來,形成一個所謂的地中海陽光的一個生活模式。以水為中心打造地中海風情的開發模式。是以人為本、以水為中心的一個居住項目,它以打造地中海陽光風情為主題,在居住小區內打造3.8萬平方米人工湖,創下全國之最。

2.1 整體規劃整個社區規劃為8個組團,都以水景為中心布置規劃,以創造地中海陽光浪漫休閑生活方式展開。(1)南北兩岸設計北岸設計風格采用規則的幾何剛性線條,同時建造了親水木棧道和臨水大平臺,充分體現了地中海的風格,建筑與組團花園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提供了更大的親水空間。(2)用組團產生不同的小空間順馳領海建筑物也是因為南北朝向的關系,可以增加居民看到水的機會,每一個路口進來看到的就是3.8萬平米的人工湖。

2.2 強調建筑與水景的聯系項目建筑物的朝向以南北為主,也增加人跟水的連貫,整個湖面線路的處理,在北面主要一個比較陰的面活動性比較強的建筑,跟廣場有一個直接連接,人可以繞到水邊活動,南邊一個比較自然的形式,軟性的暗線處理,增加它跟公園、山丘,跟植物的一些關系,變成在這個湖面上一個硬的處理,還有軟的處理,增加人對水的不同感覺。

3 結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居住環境及其質量。一個優秀的小區環境設計,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個樓盤的文化品味,渲染其個性,給樓盤帶來無可估量的價值,這一點已經是勿庸置疑的。所以,很多開發商也在嘗試著不同的居住區風格。但是,我們不能照抄照搬國外的景觀,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它更好地融入到國內的景觀中,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第5篇

(2014年高考重慶文綜卷)野外考察是發現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圖1是某地理興趣小組在野外考察中拍攝的照片。讀圖1,完成(1)~(3)題。

(1)圖1中礫石灘常見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p>

(2)下列地貌形態的形成作用中,有與圖1中使礫石變圓的作用類似的是( )

A.石筍

B.冰斗

C.風蝕蘑菇

D.花崗巖風化球

(3)粒徑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積物特性的重要指標。同學們繪制了四幅直徑2cm以上的礫石粒徑統計圖,其中能反映圖1中粒徑分布特征的是( )

解析:第(1)題,流水沖刷河床、河岸,使巖土崩解、掉落,混入流水中;流水與其搬運的泥沙加劇撞擊、磨耗河床和河岸,較大的卵石、礫石被紊流沖走,向下游移動。在河道彎曲處,由于橫向環流作用,凹岸底層水流攜帶的泥沙至凸岸淺水流速緩慢處沉積,形成水下沙灘,并逐漸發展為邊灘。河流邊灘的出現,更加劇了凸岸的沉積,結果在凸岸附近形成礫石灘。圖1中的礫石顆粒直徑達9cm,顆粒大而扁圓,說明其受到流水和泥沙的磨蝕作用而形成,并在流水搬運的過程中遇到凸岸逐漸沉積。故此類礫石灘常見于大河的凸岸地帶。

第(2)題,石筍多出現在喀斯特地區,是流水溶蝕石灰巖并堆積而成;冰斗多出現在冰川活躍地帶,是冰川運動過程中的刨蝕作用所致;花崗巖是堅硬碩大的巖石,其表面變得圓滑是因為風化作用而非侵蝕作用;在風蝕地貌分布區,由于在風力搬運顆粒物質過程中,風力磨蝕和風裹挾的碎屑物質的磨蝕作用,該地會出現圓狀顆粒物,且該顆粒物會伴隨風力減弱而逐漸沉積,選項C正確。

第(3)題,由題干材料可知,粒徑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積物特性的重要指標。從圖1中看出,縱坐標表示的是礫石的數量,橫坐標表示的是礫石的粒徑大小。根據分選作用原理,結合圖1中的“9cm”數據,判斷該區域內的巖塊直徑應該是差不多的,即直徑為9cm左右的礫石數量是最多的,而較大和較小的礫石較少,因此能反映圖1中粒徑分布特征的是D選項。

答案:(1)B(2)C(3)D

【解題準備】

1.建構完整的知識框架

(1)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如表1)。

(2)外力作用表現形式的相互關系(如圖2、圖3)。

2.重難點突破

(1)不同區域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地區以風力侵蝕作用為主,如風蝕蘑菇、風蝕洼地、沙丘、沙壟、雅丹地貌;濕潤地區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河流峽谷、丹霞地貌;高山地區以冰川侵蝕作用為主,如冰斗、角峰、“U”形谷;沿海地區以海浪侵蝕作用為主,如基巖海岸、泥質海岸、珊瑚海岸等。

(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如表2)。

(3)河流的堆積地貌(如表3)。

3.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的分析方法

(1)氣候因素(主要從氣溫與降水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干旱、半干旱地區: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表現為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濕潤地區:降水豐富,地表徑流量大。外力作用表現為流水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2)地質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巖和地勢兩個方面的影響)。

石灰巖分布地區,由于巖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表現為流水侵蝕、流水溶蝕作用;地勢較高的地區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地勢較低的地區表現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地勢差異較大的地區流水侵蝕為主要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蓋率高低的影響)。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生物風化作用顯著;植被覆蓋率低的地區,以侵蝕、搬運作用為主。

4.背斜、向斜的判讀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到張力作用,裂隙發育,容易遭受侵蝕而成為谷地;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巖層變得緊實,不易遭受侵蝕而成為山嶺。

5.綠洲

在我國天山山麓、太行山東部山麓、祁連山北部山麓有較大面積的沖積扇,沖積扇邊緣往往形成綠洲;在沙漠地區,只要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會形成綠洲。我國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的邊緣,分布著大大小小許多綠洲,這里也是當地綠洲農業的主要分布地區。綠洲屬于非地帶性現象。

【能力測試】

1.(原創)圖4為某地實景圖,其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風力侵蝕作用

B.冰川侵蝕作用

C.地殼運動

D.變質作用

云南省地處我國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顯著。夏季受到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豐沛。讀圖5、圖6,完成第2題。

2.形成圖示地區地貌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風力侵蝕

B.海浪侵蝕

C.流水侵蝕

D.流水堆積

3.(原創)圖7是某高速公路沿線四處道路地質剖面圖,其中易發生滑坡現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原創)下列圖示中屬于河流沖積(洪積)扇地貌景觀的是( )

圖8中為澳大利亞某地的景觀,沙漠中樹立著無數塔狀孤立的石灰巖,故而得名“巖塔沙漠”。沙漠的周邊,卻有不少綠色植物,人們還在此地發現了硬葉林的古遺跡。據此回答5~6題。

5.“巖塔沙漠”景觀的形成過程可能為( )

A.固結成巖-風化侵蝕-內力抬升-風力沉積

B.固結成巖-流水溶蝕-內力抬升-海浪沉積

C.固結成巖-內力抬升-流水溶蝕-海浪沉積

D.固結成巖-內力抬升-風化侵蝕-風力沉積

6.“巖塔沙漠”景觀最有可能出現在圖9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7.圖10為我國臺灣省某地區局部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巖體近年來破壞嚴重的原因是什么?管理者應采取哪些保護游人的措施?

參考答案與解析:

1.B由圖4可以看出,該地區為冰川地貌中的角峰,很顯然是以冰川侵蝕作用為主的。

2.C喀斯特地貌受到流水侵蝕作用的影響顯著,選項C正確。

3.C從圖7中可以看到,①圖中,公路附近的巖石為花崗巖,巖石緊實致密,不易破碎,不易發生滑坡現象。②圖中,砂巖結構明顯,其層理構造顯然也不易于發生滑坡地質災害。③圖中,泥巖層理構造明顯,并且其層理與公路所在位置呈一定的順向坡度傾角,如遇暴雨滲漏,加之巖層自身的靜壓力,很容易發生滑坡地質災害,選項C為正確答案。④圖中,泥巖巖層與③圖中的巖層的傾斜角度相反,顯然不利于滑坡現象發生。

4.AA圖中為河流流出山口而形成的河流洪積扇,即河流沖積扇地貌,符合題干要求,為正確選項。B圖中為河流中下游地區常見的沖積平原地貌景觀。C圖中景觀位于河流人??诟浇?,因地勢低平,河流流速減慢,加之海水的頂托作用而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景觀。D圖中是我國的長江三角洲,為河口三角洲地貌。

5.D石灰巖屬海相沉積巖,經過了固結成巖作用;其形成時代該地為海洋環境,而現在石灰巖塔坐落在漫漫黃沙之中,說明經歷了內力抬升;地表黃沙是風力沉積物。所以“巖塔沙漠”景觀的形成過程為固結成巖-內力抬升-風化侵蝕-風力沉積。故選D。

第6篇

我國旱澇災害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是(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

(埃及)隔蘇伊士運河與亞洲接壤

美國著名的宇宙航空研究中心是(休斯敦)

國家多的半島(巴爾干)

紡織是(輕工業)

北回歸線所經過的亞洲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是(熱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極圈一年中有一半時間(是極晝)

已知甲城在乙城的正南,甲30s,40e,乙是(30s以北,如30n,40e)

中南半島上與我國為鄰的國家有(緬甸,老撾,越南)

位于五大洲之間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

印度到大西洋近便的航線(紅海-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我國西北內陸地區降水量少的主要主要原因是(受夏季風影響小)

京滬線與隴海線的交點是(徐州)

我國是世界上受臺風災害最為嚴重的(幾個國家之一)

當前我國土地利用中的核心問題是(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

水能與煤炭石油比較其優點(不污染環境,是清潔的能源)

(向斜)是一種地質構造

太原的鋼材運到鄭州(鐵路)

濕潤,半濕潤地區的搬運作用以(流水)為主

(地中海氣候)由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

我國水資源的究竟和時間分配特點(地區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以工業為主,農牧業不占重要地位的是(英國,意大利)

我國三大平原共同的地形特征是(主要都是河流沖積形成的,地勢低平)

關于我國能源(近年我國已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等處發現了豐富的石油資源)

我國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生產方式不同)

第7篇

1、京滬線與隴海線的交點是(徐州)

2、我國是世界上受臺風災害最為嚴重的(幾個國家之一)

3、當前我國土地利用中的核心問題是(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

4、水能與煤炭石油比較其優點(不污染環境,是清潔的能源)

5、(向斜)是一種地質構造

6、太原的鋼材運到鄭州(鐵路)

7、濕潤,半濕潤地區的搬運作用以(流水)為主

8、(地中海氣候)由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

9、我國水資源的究竟和時間分配特點(地區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第8篇

關鍵詞:西班牙景觀;成本控制;營造氣氛;臺地景觀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in the system of the Spanish landscape concept, application, design process, elaborated in detail the Spanish landscape in domestic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nish landscape design actual operation mode and key point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developer's angle analysis of the feasibility of landscape design, is a more practical design thinking process.

Keywords: Spain landscape; cost control; atmosphere; terrace 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P5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西班牙對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英勇戰斗的斗牛士,熱情的西班牙舞,和性格浪漫的唐堂吉訶德。西班牙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王國”,這與法國,美國并稱為世界三大旅游國,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總部設在馬德里。這個國家被認為是一個異國情調濃厚的夢幻國度。

1西班牙風格來源

1.1西班牙風格實際屬于地中海風格

大家通常理解的“西班牙風格”實際上是“地中海風格”的共顯特征,事實上并不存在什么建筑上的“西班牙風格”;西班牙風格之概念形成,更多的是國內地產商在歐陸風盛行時期及造夢機制的背景下,利用西班牙文化元素的多元、神秘、奇異特征,在概念形式上尋求差異化的一個吸引眼球產物。

我們所說的西班牙元素特征并不僅僅是西班牙建筑的特點,差不多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意大利、摩納哥等這些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沿海地區以及中近東地區的很多建筑都具有著類似特點;但從認知方面的來說,西班牙風格之類的說法不準確,但也并不錯誤,它更便于大眾的識別與傳播。

1.2地中海氣候以及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地中海風格

干壘的厚重墻壁用來遮蔽夏天的炎熱和直接的日照;全年少雨,麗日高照,庇蔭的需求塑造出了半戶外的回廊道,各異的回廊、穿堂、過道,一方面增添海景欣賞點的長度,另外一方面利用風道的原理增加對流,行成穿堂風的降溫效果;手工藝術的盛行,提供了鑄鐵、陶土磚、彩色馬賽克、編織等裝飾品的溫床,這些都是典型“地中?!钡脑兀皇a灰巖,造就了灰白手刷墻面綿延的風貌;四水歸堂的天井院子,大多里面有個小小的阿拉伯風格的水池,點綴而已,用彩色瓷磚裝飾。這里的人們大都喜歡聚會,幾百年前曾經被阿拉伯人統治;建筑設計的不對稱,不規整,高高低低的,饒有趣味,這是民間的做法;地面則多鋪陶磚,氣息很濃。

2西班牙園林景觀具有的特征

與東南亞風格園林對樹種要求嚴格有不同,西班牙、地中海風格的園林景觀設計對樹種選擇的要求并不是很嚴,體現西班牙風格特色主要體現在西班牙元素的運用、公共空間氣氛的營造上。

2.1臺地景觀

這是西班牙的主要景觀設計要素之一,項目地形原始是高差變化大,這是塑出造西班牙臺地景觀的很大優勢及條件。根據各個部位豎向高差的不同,因地制宜,作出高差變化豐富的臺地式景觀。

2.2色彩濃郁

用大片的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營造出色彩絢麗的地被景觀。西班牙景觀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色彩濃郁,熱情奔放,神秘而熱烈。表現在景觀上就是用大片的地被或宿根花卉來渲染,顏色對比強烈鮮明,引人注目。在大門入口或者各個組團的入口等醒目的位置可以用大片的色彩艷麗的地被來起引導行人路線。

2.3大量應用陶罐造景

這也是西班牙景觀風格的造景元素之一?;▔?,草地上,拐角處,看似很隨意,實則每一處都是點睛的搭配擺,令人賞心悅目,味道濃郁。

2.4運用雕塑來提升項目的文化氣息

雕塑可以反映一個區域的文化底蘊和生活態度??梢詫⑶榫霸佻F,用雕塑的形式來營造西班牙景觀氛圍和風情可以起到一兩破千斤的效果。

2.4水景的點綴

水景的運用會起到點睛的作用,大大豐富了景觀效果,點狀水景、面狀水景、配合雕塑結合地勢塑造的水景等等各式各樣的水景均會提升景觀的整體效果。

陽光、空氣、水、色彩鮮艷的花卉、立體綠化、靈動的曲線,一些綠色和人文的氣質,還有鋪裝和小品雕塑,這些原汁原味的質感都是地中海園林的體現;開放式的草地、精修的喬灌,或者是地上、墻上、柵欄上處處可見的花草藤木組成的立體綠化,是地中海園林特點的體現。另外,水景也是地中海風格園林非常注重的一個關鍵設計要點;地中海園林在整個景觀形態規劃上多采用曲線形式,自由奔放。

3西班牙園林景觀在小區中的應用成本控制是先決條件,因地制宜、長遠考慮是首要原則

國內較為純粹的地中海/西班牙風格園林景觀成本水平約為300~500元/,項目地價相對景觀造價的衡量以及項目檔次定位很關鍵,較高的園林成本投入會相對增加項目的資金投入及回收風險;因此,控制園林成本投入,是現在國內房地產商的先決條件,無形中這也成為園林景觀設計的先決條件。

地中海氣候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樹木主要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干旱灌叢或草地和硬葉;株洲是一個丘陵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風濕性運行,四個不同的季節,典型植被為常綠闊葉林,物種豐富;當我們設計區域差異的外部條件將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景觀設計要適應一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植物,沒有地中海/西班牙風格;國內很多項目,不照搬國外的社區,也適合一是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與植被景觀設計。

3.1在保證效果的同時進行限額景觀設計

3.1.1空間布局

注重小區的空間布局,分清主次景的成本投入,從居住的生活行為習慣考慮布局,避免不合理和不必要的景觀投入。

3.1.2材料選擇

就地取材,所以植物景觀材料應該本地化;擴初的早期階段是由設計人員自己結合市場價位的估計,根據成本控制要求,在保證效果的適當的前提下進行材料選擇和調整;市場準入材料規格設計,減少物料損失,同時,充分考慮到材料廢料的產生和應用;注重高檔材料應在重要景觀節點和節點控制使用,酌情使用升級;注重材料的搭配運用的,不一定是昂貴的材料才能做出高端的設計;考慮不同的功能位置設計的材料厚度和質地的要求,充分考慮材料使用的細節,不僅能滿足效果而且要降低成本;從建筑墻體材料吸取元素使景觀材料與建筑呼應,增強整個社區環境解釋完整性和協調。

3.1.3植物搭配

充分重視植物的生長期的長短與快慢,選用有效果且耐旱、易維護的植物,重軟景,輕硬景,軟景比例一般達70%以上;充分預留出植物的生長空間,控制好種植密度,減少不必要的植物堆疊,硬景以配角形式出現;利用地塊內部、當地經濟性和生長都較好的高大樹種作主要景觀樹,少用昂貴樹種這樣更符合地產商的心態,充分利用場地原有植物,進行修整利用,降低成本體現生態性,達到可持續性發展目的;盡量提前考慮選用實生苗移植到苗場進行假植,進入施工階段時種植的實生苗經斷根已達假植苗效果,再移植到居住區種植既保證效果又節約成本同時還保證了存活率;通過增加草坪面積,縮小灌木面積,為灌木生長預留一定生長空間,同時巧妙運用節點大樹來營造氣氛有種心曠神怡,豁然開朗的視覺感受。

4西班牙園林景觀設計應主要圍繞西班牙特色風情元素、植物組合景觀運用、特色景觀軸線運用三方面打造

4.1西班牙風情元素

4.1.1西班牙特色廣場

廣場是西班牙、乃至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是項目展現西班牙風情特色的重要載體;規模不一定要大,重在風情氛圍營造,使人們充分體驗熱感受到烈濃郁的西班牙風情與韻味。

4.1.2西班牙風情小品

標志性塔樓、地面藝術馬賽克,陶土罐組合、彩瓷水池、精致的噴泉、西班牙風情雕塑……細節小品的打造以體現風情為首要原則,應用陶藝材料元素體現西班牙風格,以手工打造的特點增加趣味性與展示效果,給人以道地的感受。

4.1.3西班牙風情商業街

打造一條西班牙風情商業街,會為項目的景觀構成增色,風格上與西班牙的建筑風格相統一,使人們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4.2植物組合景觀運用

4.2.1樹種組合搭配

植物配置上應該做到形式多樣,物種豐富,科學合理的搭配組合,多選擇符合當地的抗性強耐污染的鄉土樹種進行搭配。

4.2.2不同層次搭配

植物搭配講究高低錯落營造層次感,上面是喬木,中間是灌木,下面是地被花卉,復層種植很關鍵。

4.2.3色彩搭配

充足的陽光、熱烈的色彩是地中海風格的一個重要特點,社區需保持一年四季植物景觀的色彩鮮艷、綠化常在。同時硬鋪使用暖色調,與建筑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4.2.4綠地布置設計

校仿自然景觀,多采用曲折迂回自然形式,不求對稱與規整,但求自然與生動;大景觀軸、景觀節點上運用規則式和自由式相結合的布局手法,既能與四周環境協調,又能在整體上產生韻律和節奏,使空間富于變化。

4.3特色景觀軸線運用

4.3.1主景觀軸

重點打造社區主景觀軸,是整個小區形象展示的關鍵點,起到劃分、聯系并貫穿各個組團的作用同時通過與社區車行道的交匯營造出二級景觀節點以及更多級別的景觀節點。

4.3.2社區中道路曲線化、景觀效果化

內部道路曲線化,營造溫馨、別致、充滿自然情趣的社區氛圍。這還可以在提升社區生活氛圍的同時減緩車速,弱化人車混行的缺點;充滿色彩變化及休閑特質的道路鋪裝,增添生活品味與情調。

8 小結

西班牙園林景觀之所以在國內地產業中備受好傳不單單因為它那充滿異域色彩之美的獨特景觀形式,同時更重要的還因它在營造效果的同時造價的可控空間較大,這也成了我們設計者所要關注的重點條件,某種意義上也是決定性條件,這也就左右看了我們設計時的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陳美珍.西班牙景觀風格在中國居住區的應用.《建設者》,2009,6.

第9篇

一、高考地理綜合題設計的價值取向

從總體上看,高考地理試題的設計,力求體現出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從宏觀層面上看,地理試題的設計期望能考查出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形成狀況,較明顯地反映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價值取向。

(一)關注考生地理學科能力的形成狀況

地理學科能力要素主要由空間定位能力、空間分布格局的覺察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較與概括能力、地理過程的簡單預測與合理想象能力、地理因果關系分析與推理能力、地理事象的判斷與評價能力等構成。為此,近年的高考試題命制十分注重對考生學科能力形成狀況的考查,尤其是綜合題的命制顯得更加突出。其命題方式大多為:創設問題情境(多用地理圖像語言)圍繞主題設問(并列式或遞進式)運用核心知識和能力作答。

例1 (2012年浙江文綜卷第36題)澳大利亞是世界上主要的鐵礦石生產國和出口國。圖1為澳大利亞部分區域示意圖,圖2為該國鐵礦石出口國家和地區的構成圖,圖3為圖1中①②③三地的氣候統計圖。請完成下列問題。

(1)描述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評價其鐵礦石出口的優越條件。

(2)說明①、③兩地的多雨季節并分析其成因。

(3)比較②地和③地水資源的異同點。

本題以“澳大利亞西部區域”為空間背景,采用并列式設問,側重考查考生的空間思維和綜合思維,要求考生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維對澳大利亞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作出正確判斷與分析。第(1)題側重考查信息的處理與分析能力、空間分布格局的覺察能力。從圖1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地集中在西澳大利亞州的中西部,從圖2中可以看出其出口地主要是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綜合圖1、圖2信息,則可得出鐵礦石出口的優越條件有:鐵礦資源豐富,分布集中;礦山接近大型礦石輸出港;距離東亞市場較近。第(2)題主要考查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較與概括能力、地理因果關系分析與推理能力。根據圖3信息,可以歸納出①地夏季降水集中,③地冬季降水集中。再結合圖1的空間位置特點,運用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可以分析得出其形成原因應是:①地夏季從亞洲吹來的東北季風越過赤道后轉向為西北季風,來自海洋的西北季風為其帶來降水;③地冬季來自海洋的西風為其帶來降水。第(3)題重在考查地理信息的處理與分析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較與概括能力。從圖1中可以得出②③兩地的相同點是都有豐富的地下水;結合圖1、圖3信息,則可歸納出②、③兩地水資源的不同點是②地水資源總量比③地少,地表水終年缺乏;③地地表水較豐富,集中在冬季。

(二)關注考生基本的地理方法的掌握狀況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對學生地理方法的形成提出了以下目標。一是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二是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圖、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并且在學業評價中提出了以下建議:“對地理科學方法掌握的評價,應重點了解學生對地理觀察、區域分析與綜合、地理比較等常用地理研究方法的領悟、掌握狀況和運用水平。其評價標準為:一是評價學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運用的步驟、要領;二是評價學生能否靈活運用正確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苯陙?,浙江省的高考地理試題對“基本的地理方法”的考查已有較好的體現,“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提出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已成為地理試題解答的思維主線,地理觀察、區域分析與綜合、地理比較等常用的地理研究方法也不時地出現在綜合試題的價值取向之中。如例1中對“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的地理觀察,對“①③兩地的多雨季節,②地和③地水資源狀況”的地理比較與區域綜合分析。在所有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較好地體現了對考生“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處理”方法的考查。

(三)關注考生地理觀點的形成狀況

中學地理教學在培養學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和基本地理方法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包括人地協調觀念、空間觀念、因地制宜觀念、可持續發展觀念等。地理試題命制在一定程度上關注考生能否體會地理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和地理學的應用價值,是否具有地理審美情趣與鑒賞力,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是否初步具有了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責任感,是否養成了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行為規范等。從近年高考試題的形式看,地理觀念的考查很少在試題中直接出現,它多以隱性方式進行滲透。試題設計一般通過對“某一區域環境中某項人類活動”的分析,折射出考生是否形成了正確的地理觀點。例如,2010年浙江文綜卷第36(3)題,要求考生對“熱帶雨林地所在區域非法牧場擴張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作出正確的判斷;2011年浙江文綜卷第37(3)題,要求考生回答“你認為沙地和旱地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應分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012年浙江文綜卷第37(2)題,以深圳市的產業轉移為案例,讓考生從環境承載力和交通運輸的角度考慮合理的轉移方案,引發學生思考,幫助他們建立科學的發展觀。

(四)關注考生地理問題探究方法或思維的形成狀況

“提供新知識,創設新情境,考查考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這一命題方式在近年的高考試題中時有出現。如2009年浙江文綜卷第37題的“區位商”、2010年浙江文綜卷第37題的“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體系”、 2012年浙江文綜卷第37題的“海油陸采”等,均是考生在中學地理學習中從未接觸過的全新地理知識,要求考生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作出正確的解答。

地理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和研究,作出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地理探究學習旨在引導學生能根據問題情境,提出各種假設、搜集整理多種資料、分析驗證假設、表達交流探究結果。這種學習方式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等各種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的命題價值取向,已成為新課程背景下高考地理試題的一大“亮點”,要求考生在真實、復雜、開放的問題情境中,積極參與探究,實現“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這一探究學習的思維過程。

例2 (2011年浙江文綜卷第36題)圖4為世界某區域示意圖,表1為圖4中甲、乙兩城市的氣候資料。

表1

(1)圣勞倫斯河是世界上水位最穩定的河流之一,說明其原因。比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異。

(2)簡述“雪帶”(降雪量明顯多于周邊地區)分布的特點,并解釋原因。

(3)蒙特利爾港是加拿大重要的小麥輸出港,簡要分析其形成條件。

本題具有地理綜合題的一般特征——以區域為載體,歸納地理特征(水文特征、雪帶分布特點)、探析地理成因(水位穩定、雪帶分布)、明析地理原理(小麥輸出港區位),除此之外,還創設了一個充滿誘惑力的探究性問題情境——五大湖地區的“雪帶”分布,以“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這一探究學習過程為問題設計的主線,考查考生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地理問題的思維過程。第(2)題的解答,首先要求考生在區域分布圖中發現一個現實問題“雪帶分布不平衡:分布在湖的東、南岸”,然后運用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來尋找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假設——可能是這些區域降雪量偏多,可能是這些區域有特殊的積雪堆積條件:若是降水量偏多,那么這些地方應該是空氣中有較多的水汽含量,并具備空氣上升的條件;若是積雪不易溶化,則應具備地勢高或背陰的條件。驗證假設——綜合圖示信息和所學知識得出結論:五大湖地區冬季多西風和西北風;冷空氣經過湖面時,增溫增濕;經過湖面后,暖空氣上升(在迎風坡有地形抬升作用),水汽凝結形成降雪,出現雪帶。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本題順利解答的關鍵,取決于考生面對新情境、新問題時,是否具備不畏困難的探究精神以及科學嚴謹的探究思維。

類似的新情境、新問題的考題在2012年的高考試題中也有出現,如第37題的第(1)小題要求考生運用新材料和區域分布圖(如圖5)簡析“海油陸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條件下進行。

材料 勝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陸采”的方式開采石油,即建設自海岸線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設人工島,并在島上鉆井開采海底石油,這種開采方式可顯著降低生產成本。

很多考生面對這一問題時,感覺束手無策。其實,該題的命題意圖十分明顯,主要考查考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地理信息的有效獲取與解讀)和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思維。文本材料已明確告知考生“海油陸采”的兩個要求:建設入海道路與人工島;圖像信息也隱約告知考生海上油田與陸地的位置關系。若能把握這兩個關鍵點,就不難得到“海油陸采”的自然條件應是:石油資源靠近陸地;淺海;受潮汐和波浪等影響較小。

二、高考地理綜合題的命題特點

如果我們對近三年浙江高考文科綜合的地理綜合題作一個微觀的比較分析(見表2),不難發現其試題設計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以區域為載體入題,淡化識記要求,凸現原理性知識的應用考查

地理綜合題在區域選擇上重在考慮區域特征是否鮮明,能否找到相關系統地理原理的落腳點。一方面,在空間定位上不為難考生,力求讓大部分考生能上手做題;另一方面,在問題設置上主要追求知識的廣度而不是深度,淡化對區域具體知識的識記要求,突出區域內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原理性知識的分析應用:描述與闡述地理分布(規律),歸納與比較地理特征,分析與探究地理成因,探討與評價人類活動等。

(二)方向的選擇側重遍平化,凸現主干知識、核心能力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一般而言,以區域為載體的地理綜合題設問方向的選擇有兩種常用的方式:一是以區域主導要素為中心入題,采用“遞進式”設問,即幾個問題緊緊圍繞某一主題由淺入深進行“剝筍式”的追問;二是以區域主要特征為中心入題,采用“并列式”設問,即幾個問題與區域內的主要地理特征相關,各問題之間沒有太多的關聯,體現對知識廣度的要求。從近三年浙江高考綜合題的形式看,多傾向于知識、能力的遍平化,力求凸現地理主干知識、核心能力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三)信息的呈現趨向多樣化與簡明化,凸現對提取與分析信息能力的考查

從近三年浙江高考綜合題信息呈現的方式看,多樣化與簡明化特征十分明顯。一方面,除常規的區域示意圖之外,往往配以能反映區域內自然或人文要素特點的多種形式統計圖或統計表,或者配以地理原理的示意圖和文字材料,要求考生能將多樣的信息有機地整合,來思考、分析、解決相關的地理問題;另一方面,盡力刪減與設問無關的干擾信息,追求信息呈現的簡明化,減少考生的閱讀和取舍信息所花費的時間,提高解題的有效時間。這一特點也傳遞給考生一個明確的信號,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與分析必須十分重視試題中出現的符號、數據、文字等有效信息,否則就會答非所問,或丟三落四,從而造成嚴重的失分現象。如2011年浙江高考文綜卷第36題圖中的7m、75m兩個數據,第37題圖中的圖例(土地利用類型)等信息對獲取正確答案至關重要。

(四)問題的設計趨向單一性與小切口,凸現對具體地理要素及關聯性的考查

近三年高考綜合題中小題的設問有兩個明顯的趨向。一是切口變小,指向更具體的地理要素,并關注要素間的關聯性分析。如2012年第36題第(2)問,要求考生關注的不是兩地宏觀的氣候特征,而是要求考生觀察更小切口的降水要素的時空分布特征,并能分析不同區域大氣環流對降水的影響。二是對某些問題作出了行為動詞或外加條件的限制,使設問更具單一性,避免考生“模式化”答題或“慣性化”作答。如2012年浙江文綜卷第36、37題的6個設問均對考生的答題行為作出了明確的要求:“描述、評價、說明、分析、比較、簡析、判斷”,而第37題的第(2)問還對考生設置了問題思考的的方向性限制:“從環境承載力和運輸條件角度考慮,判斷深圳市轉出企業應轉至何地并說明理由。”

三、提升地理綜合題得分率的復習策略

針對上述分析中得到的高考綜合題設計的價值取向和命題特點,若能在復習教學中處理好以下的教與學的環節,則能較好地提升考生的地理綜合題得分率。

(一)把握區域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提高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地理綜合題設計重點關注的是地理學科的兩大特點——區域性與綜合性,側重考查考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的復習過程中重視對區域分析與綜合方法的訓練。對于某一區域而言,需要較好地把握區域的空間位置、空間分布、空間規律、空間結構、空間聯系等,以提高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例如,在復習南歐(地中海沿岸)地區(如圖6)時,可以按以下區域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加以把握。

1.了解地理位置與分布,即明確它在哪里——緯度位置(40°N附近)、海陸位置(三面臨海,南靠地中海)。

2. 認清地理事物的特征,即觀察并歸納區域主要地理事物的特征——山地為主的地形(高大的阿爾卑斯山系),冬溫濕、夏干熱的地中海氣候……

3. 理解地理因果關系,即探究區域內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搞清楚“它為什么在那里”——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隆起形成高大的阿爾卑斯山系;西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冬溫濕、夏干熱的地中海氣候等。

4. 理解地理事象的發展變化過程,即從時間的角度把握地理過程——古地中海(沉積地層)板塊擠壓運動(地殼活動劇烈、巖漿活動)地中??s小與阿爾卑斯山系隆起(褶皺山系、多火山地震、石灰巖變質形成大理巖)等。

5. 理解空間上的相互關系,即分析區域內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明析某一要素對空間中其他地理特征存在所起到的作用——如巴爾干半島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與地中海的關系(古地中海形成了可溶性的石灰巖,地中海氣候滿足了降水條件)。

6. 理解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即辯證地認識人類活動與區域環境特征的關系,特別是要探究怎樣使某一地理要素有利于自然環境和人類——如充分利用地中海氣候的特點(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發展地中海農業(花卉、蔬菜、園藝)、旅游業等特色產業。

(二)區域與系統有機結合,選擇特征區域進行綜合思考

以區域為載體的高考綜合題在區域空間選擇上有兩個指向比較明顯,一是區域內具有鮮明的地理特征,二是與社會熱點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在考查方向選擇上也往往考慮兩個指向,一是區域突出的地理特征(區域地理學習內容),二是能承載地理原理的典型地理要素(系統地理原理性知識的應用)。為此,在考前的綜合復習階段,若能將區域與系統有機結合,選擇特征區域進行綜合思考,則能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首先,依據區域特征的鮮明性和社會熱點的關聯性框定你認為高考可能重點關注的區域(如圖7的樣式)。區域范圍大小的確定要合適(不宜過大或過小),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大部分考生能夠正確判斷,二是能承載試題分值所需要的地理要素。

其次,從系統地理的角度選擇綜合思考的方向,主要考慮區域內突出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在本區域中可以說明地理原理的典型案例。如圖7中的A區域(美國西部地區),其地形和氣候的分布特征,可以承載分析“地形、洋流對氣候的影響”這一原理性知識;而“硅谷”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既反映了這一區域的世界性地位,又可以落腳高科技產業布局的區位要求。

再次,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角度梳理區域內主要地理要素的空間聯系。如圖7中的E區域,可以選擇以“氣候”為中心進行如圖8所示的主題式綜合思考:從地理(緯度、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角度可以正確認識澳大利亞東部和新西蘭的宏觀氣候分布;從洋流和地形分布可以正確理解澳大利亞東部和新西蘭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點;從氣候分布入手可以正確理解該區域的自然景觀的分布特色(澳大利亞的半環狀景觀和新西蘭的溫帶草原)和河流水文特征;綜合各自然要素特點和人類活動可以正確理解區域產業布局的特征(澳大利亞東部城市人口分布特點和混合農業的發展,新西蘭的畜牧業發展等)。

最后,選擇主導地理要素,進一步探究區域內普遍規律中的特殊地理現象的發生。如圖7 E區域中澳大利亞東北部特殊的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信風、地形、暖流等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如圖9為新西蘭北島西部某地的氣候統計資料,具有終年溫和多雨的總體特征,但還是存在較為明顯的季節差異性(冬季降水更豐富)。此時,則需要對其成因作出更為細致的分析:觀察圖像信息中降水量與氣溫的關系,分析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冬季(6-8月)氣溫低,區域內氣壓梯度大,西風更強盛,帶來豐沛降水”。

(三)依據設問指向,有效提取與分析信息,針對性地組織答案

從近年考生回答綜合題的總體情況看,答不全、超答或答非所問等是造成失分嚴重的主要表現。究其原因,除少數考生沒有真正掌握分析問題所必備的知識、能力和方法之外,更多的是審題不到位,沒有領悟命題者的意圖而造成回答問題的方向性偏差,或者是簡單套用答題模式按慣性思維作答,又或者是不能有效地提取材料信息而自圓其說,等等。

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考試說明》對考生提出了明確的能力要求: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這一能力要求基本上是按考生解決地理問題的常規思維過程而提出的,絕大部分教師和學生也是按這一能力要求開展復習教學與解題訓練。筆者發現這一常規的復習教學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一是考生受無關信息的干擾較多,造成在審題上花費的時間偏多;二是對問題指向的把握不夠精確,造成答題不全或無的放矢。若能將解題的思維過程作適當調整,“從問題指向入手,直奔問題解決”則能較好地彌補上述提到的“兩個弊端”,有效提升答案的針對性。其操作方法為:粗讀整題、了解主題提取設問、明確方向調運知識、檢索信息推理分析、針對作答。

例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 環境影響費用=氮素滲漏損失費+滲漏水對環境影響費。

(1)依據圖10中棉花種植的自然區位,推測棉花的生長習性。

(2)根據材料及圖11、圖12,分析說明過度灌溉棉田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本題為2011學年紹興市高三質量調測卷中的一道綜合題,看似簡單的問題,考生的得分情況卻很不理想。第(1)題得零分的考生不少,其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缺失了“推測”這一問題的指向要求。在考生所答的第(2)題答案中,60%以上的有“土壤(地)次生鹽堿(漬)化”這一內容,說明考生在答題的思維過程中無視設問的前置限制條件“根據材料及圖11、圖12”。類似的失分現象在考生中具有普遍性。如果運用“從問題指向入手,直奔問題解決”的解題方法,則能較好地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第10篇

命題角度一氣候成因與特征的考查

氣候成因及特征是氣候相關試題最主要的考查內容。試題通常要求學生先對試題中出現的氣候類型進行合理、正確的分析與判定,然后再對其進行成因與特征分析。如2011年高考全國文綜大綱卷第36題對黃麻產區氣候特征的分析,2010年高考全國文綜卷1分析氣候對葡萄生長的影響,2009年高考全國文綜卷1分析里斯本氣候等。這需要學生識記教材中13種典型氣候類型的成因與特征,以便在考試中能運用自如。

[高考回放](2011年高考全國文綜大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節選)

黃麻適合在濕熱的氣候環境中生長。收獲的黃麻在水中浸濕后,才能進行和加工以獲取制作麻袋、麻布、紙張等的原料。圖1中甲城市為世界最大的麻紡織工業中心,也是該地區聯系河運和海運的重要港口。圖2中為甲城市的氣候資料。 答案全年高溫(各月均溫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1600mm以上),5~10月(6~9月)降水較豐(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較少(為干季)。

思路歸納針對氣候成因、分布與特征這一知識點,我們應該加強對全球典型氣候類型的分析,如地中海氣候、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等。本題以經濟作物為切入點,考查氣候類型的特征。根據圖中“孟加拉鷹”這一信息,首先可以判定該區域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再結合氣溫和降水柱狀圖,將圖中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的信息轉化成文字即可。

命題角度二氣候形成因子的考查

氣候形成因子是學生在分析某種氣候類型的成因時應考慮的主要內容,是答題的方向所在。該知識點在近幾年高考中頻頻出現。如2011年高考江蘇地理卷中分析甲、乙兩地降水差異的原因,2010年高考浙江文綜卷中分析喀布爾冬溫較低的原因,2008年高考江蘇地理卷中分析南亞與東亞季風氣候特征差異的原因等,這些試題均考查氣候的形成原因。

[高考回放](2011年高考正蘇地理卷)圖1為北非簡圖,圖2為甲、乙兩地氣溫和降水統計圖。讀圖回答問題。(節選)從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分析產生上述差異的原因。

答案降水甲地降水多,主要在冬半年,乙地全年降水少。氣溫乙地全年高于甲地,乙地年較差大于甲地甲地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冬季受濕潤的西風帶影響,乙地常年受副熱帶高壓、信風控制。

思路歸納氣候形成因子主要有太陽輻射、下墊面(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洋流等)、大氣環流和人類活動四大方面,其主要用于分析某種氣候類型的成因以及對比某兩種或兩種以上氣候類型的成因。學生在答題時要全面考慮各個因素,特別要注意哪個因素起主導作用。試題中甲、乙兩地氣候形成因子的差異,致使甲、乙兩地的氣溫和降水具有一定的差異,這恰恰是本題考查的內容所在。首先根據氣候資料圖判斷甲、乙兩地氣溫和降水的差異,然后根據甲、乙兩地所處的緯度位置,從氣壓帶和風帶的角度解釋水、熱差異的原因。

命題角度三氣候要素之氣溫的考查

氣溫作為氣候特衍的一大要素,是高考考查的一個重點。在很多時候,試題只側重對氣溫特點的考查,經常利用氣溫折線圖和等溫線圖等考查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以及影響溫度的因素等,如2010年高考重慶文綜卷巾等水溫線,2010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中基多氣溫特點,2009年高考浙,工文綜卷中歐洲等溫線等均是很好的例證。

[高考回放](2010年高考海南地理卷)讀下圖,分析基多氣溫特點,并說明形成原因。

答案特點終年溫和,年溫差很小,晝夜溫差大。形成原因地處赤道附近,海拔高(接近3000m)。

思路歸納針對氣候要素――氣溫的特點,我們應從氣溫的高低、氣溫的日較差、氣溫的年較差等方面去分析和捕述。在分析過程中,注意結合影響氣溫的幾大因素,如緯度位置(太陽輻射)、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洋流等,要綜合分析。赤道附近海平面常年高溫(大于25℃),但從圖中等高線來看,基多海拔接近3000m,晝夜溫差應該比較大,又考慮到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遞減(海拔每上升100m氣媼降低0.6℃),因此,基多常年溫度在17℃左右。總結得出基多氣溫特點應該是“終年溫和,年溫差很小,晝夜溫差大”。由此也可以得出其影響因素為緯度(赤道附近)和地勢(海拔近3000m)。

命題角度四氣候要素之降水的考查

與氣溫相比,高考對降水的考查也毫不遜色。如2011年高考浙江文綜卷,2010年高考上海地理卷,2010年高考江蘇地理卷,2008年高考全國文綜卷Ⅱ,2008年高考北京文綜卷中分別對降水條件、降水類型、影響降水的因素等進行了考查,同時也突出考查了學生的讀圖能力。

[高考回放](2008年高考全國文綜卷Ⅱ)閱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問題。(節選)

D湖泊(圖a)的湖面海拔約3800米,降水資料如圖b所示。D湖沿岸地區地形平坦,發現有大量古代農耕遺近,包括相互交織的人工堆土高臺、人工水渠(圖c)以及人工運河和水塘。

歸納D湖沿岸地區的降水特征。

答案年降水量約600(580~620之間皆可)毫米,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

思路歸納降水作為氣候要素之一,是近年來高考考查頻率較高的一個知識點,主要是對水汽來源、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空間變化、降水的時間變化(季節變化、年際變化)、雨季、旱季等方面的考查。降水相關試題往往結合降水柱狀圖、表格或者區域圖等,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由于本題已經確定了空間范同為湖泊,可以不分析降水的空間分布特征,降水的年際變化特點在圖中也沒有體現出來,也可以不分析。只從降水總量和雨季兩方面進行討論即可。

命題角度五氣候類型的考查

氣候類型的判定是我們解答氣候類試題的前提條件。試題常以區域圖、氣溫折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為主要載體,學生只有依據試題所給的信息對出現的氣候類型進行正確的判定,才能解答相關題目。但是高考考查比較多的是非地帶性氣候類型的分布,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特殊氣候類型的分析。如2011年高考四川文綜卷,2010年高考浙江文綜卷,2007年高考全國文綜卷Ⅱ中都有相關試題。

[高考回放](2011年高考四川文綜卷)下表中為四地氣溫、降水統計資料。讀表回答(1)~(3)題。

(1)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A①――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

B②――亞歐大陸橋西端附近

C③――大興安嶺西側

D④――西經130度附近

(2)④地降水特別豐沛的主要原因是

A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受地形阻擋抬升

B位于中緯度地區,臺風活躍

C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環流顯著

D受暖流影響,大氣中水汽含量豐富

(3)下列關于②③兩地地理事象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兩地冬、夏風向都有明顯轉換

B兩地自然帶均屬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C③地較②地更容易發生旱災

D②地較③地更適宜牧草生長

答案(1)D(2)A (3)B

思路歸納我們通常用“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的方法來判定氣候類型,即依據試題給出的氣溫和降水數據來判定氣候類型。第1小題,結合表中氣溫和降水數據,可判定①②③④四地的氣候類型依次為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①地位于北半球,而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選項A錯,亞歐大陸橋西端附近為溫帶海洋性氣候,而②地為溫帶季風氣候,選項B錯,大興安嶺西側為溫帶大陸性氣候,而③地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選項c錯,④地為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選項D正確。①②③④四地氣候類型判斷準確,則第2小題和第3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

命題角度六氣候其他相關因子的考查

氣候作為一個重要知識的核心點,與此相關的眾多知識點也受到了命題者的青睞。如2011年高考浙江文綜卷中“雪帶”(降雪量明顯多于周邊地區)分布的特點,2010年高考江蘇地理卷中對霧的考查,2009年高考福建文綜卷中的等云量線,2008年高考全國文綜卷Ⅱ中的櫻花初放日期等值線等,試題中新名詞的出現突出了對氣候相關因子的考查。

[高考回放](2008年高考全國文綜卷Ⅱ)下圖示意日本本州島部分地區櫻花初放日期。完成(1)~(3)題。

(1)導致該島濱海地區櫻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太陽輻射

C土壤

D降水

(2)導致N地櫻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導致P地櫻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陽輻射

D降水

答案(1)B (2)B(3)A

思路歸納 氣溫和降水是我們描述氣候特征時需考慮的兩大要素,但氣候并不是只有這兩個要素,氣壓、風、蒸發量等也是氣候的要素,由這些要素引出的氣候相關知識也是高考考查的對象,如積溫、凍土、無霜期、太陽輻射量等。它們是由氣候衍生出來的知識點,與氣候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教材中并沒有對其進行詳細的講述,因此在命題時命題者往往給出相關概念或材料對其進行一定的說明。解題時,我們必須熟讀試題所給材料,提取有用信息,并結合相關知識進行解答。影響花期的因素主要是溫度和濕度,影響溫度和濕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陽輻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洋流等。(1)提取“自南向北變化”這一重要信息,不難判斷。(2)M、N兩地位于圖示島嶼同一緯度的東西兩岸,N地花期要早于M地,說明N地附近洋流的增溫增濕作用強。(3)M、N、P三地位于同一緯度。通過等值線的分布情況,判斷P地的地勢高于M、N兩地,依據氣溫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規律,判斷P地氣溫低于M、N兩地。故P地花期晚于M、N兩地。

命題角度氣候與生產活動關系的考查

氣候是與人類生產活動關系密切的自然要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的某些生產活動與居住環境。高考試題利用這些貼近生活的地理知識可直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能力,這與當前的新課標要求一致。因此,氣候與生產活動的關系是考查學生能力高低的一個很好的切人點。

[高考回放](2010年高考全國文綜卷I)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節選)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釀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長過程中,特別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晝夜溫差與其椐分積累呈正相關。圖a中甲、乙兩地均為優質葡萄產地。圖b中為乙地典型的葡萄種植園景觀。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 2度)的優質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產的葡萄釀制而成的。

簡述乙地氣候類型和特點,并說明氣候條件以及葡萄種植園地表鵝卵石對葡萄生長的影響。

答案乙地(臨地中海)為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葡萄生長季節光照、熱量充足。鵝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滲,防止土壤水分蒸發),鵝卵石白天(受到太陽輻射)增溫快,夜間降溫也快,增大氣溫的日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積累。

第11篇

教材分析

《分析判斷氣候類型》是魯教版必修一第二單元單元活動的教學內容,內容包括:常見氣候類型的分布、成因、特征以及氣候類型的判斷等。本節是高中地理教學內容中的重要部分,對于學生認知大氣運動、洋流影響、分析區域有很大的幫助。本節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其他章節知識的學習效果。

教學目標

1.閱讀氣候類型圖,說明世界氣候類型的特點、成因和分布規律。

2.通過對氣候形成原因的分析,明確影響氣候的因素。

3.利用氣溫、降水資料,學會分析判斷氣候類型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4.在活動中鍛煉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和應用地理信息的技能,培養學生組織協調、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氣候的特征和成因,判斷氣候類型的方法。

難點:氣候類型的判讀和氣候的成因。

學情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面向的是高一學生,高一尚未分科,在各高中學校基本都是平行班教學,所以班內學生的程度差異較大。再加上本節內容需要較高的讀圖能力,所以建議運用分層次教學的手段,同時多總結規律。既要照顧程度較好的學生,也要照顧較差的學生,教學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方法

1.問題探究教學法:設置若干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學案導學。

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分析判斷氣候類型》,初步掌握在地形圖上辨別氣候分布的基本方法,可以說出常見氣候的特征。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并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設計意圖:檢查學生預習的落實情況,并了解和歸納學生的疑惑,使課堂教學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課件展示:世界不同地區氣候景觀視頻以及課本2-4-2圖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說出常見氣候類型有哪一些?它們是如何分類的?(學生基本可以發現按照溫度帶劃分氣候的規律)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常見氣候類型的分布(板書)

課件展示:《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圖

(1)結合多媒體展示圖片,說出熱帶氣候有哪一些?

師:熱帶氣候主要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2)結合多媒體展示圖片,根據熱量帶,氣候大致劃分為幾類?

師:熱帶氣候、亞熱帶氣候、溫帶氣候、亞寒帶氣候、寒帶氣候。

(3)圖中氣候具有什么規律?

師:其分布具有一定的帶性特征,并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基本對稱。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有個初步的印象,為下一步分析判斷氣候類型做好鋪墊。

探究二:氣候特征(板書)

(1)根據教材P54圖2-4-2想一想:描述氣候特征的主要要素有哪些?

師:氣溫和降水。

(2)根據教材P54圖2-4-2想一想:從氣溫上來看,熱帶氣候、亞熱帶氣候、溫帶氣候的共同特征各是什么?

師:熱帶氣候的最冷月平均溫度大于15°;亞熱帶氣候的最冷月平均溫度大于0°,小于15°;溫帶氣候最冷月溫度小于0°;

(3)說出熱帶草原氣候的特征?

師:全年高溫,干濕分明

說出地中海氣候的特征?

師: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

說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

師:全年溫和多雨,降水平均;

說出溫帶季風氣候的特征?

師: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通過上述的氣候特征結合課本P55內容,你認為影響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師: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下墊面性質、地面物質的組成、植被覆蓋狀況、洋流等;另外人類活動也會影響氣候。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分析,歸納出影響氣候特征的主要因素,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應該從氣溫和降水兩大方面去分析氣候特征。

探究三:氣候的成因(板書)

多媒體給出下圖:

(1)讀圖說出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是什么?

師:全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高溫多雨。

說出熱帶沙漠氣候的成因?

師:冬季受到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夏季受到來自大陸的信風帶控制,

說出地中海氣候的成因?

夏季處于副高控制下,干燥炎熱;冬季處于盛行西風控制下,溫和多雨;

說出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師: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

說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成因?

師:全年受到西風帶控制,加上來自暖流的暖濕氣流,所以全年降水平均,且氣溫溫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氣壓帶、風帶、洋流的位置,理解這些要素對不同地區氣候的影響。

(2)掌握判斷氣候類型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板書)

閱讀課本P55至P56頁圓點知識,找出判斷氣候的基本步驟:

生:1.根據平均氣溫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現的月份,判斷該地所屬的半球,若平均氣溫最低月出現在1月,最高月在7月,表明該地在北半球,反之在南半球。

2.根據最冷月和最熱月平均氣溫,判斷所處的熱量帶。

3.根據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況,確定降水季節分配類型;

4.綜合考慮熱量帶和降水季節分配類型,判斷氣候類型。

探究四:判斷氣候類型的依據是什么:

1.從基本步驟中可以看出判斷氣候類型的主要要素是什么?[來源:學,科,網Z,X,X,K]

師:最冷月與最熱月的平均氣溫還有降水的季節分配狀況

2.如何利用氣溫變化曲線判斷所在的半球?

師:北半球七月高溫,一月最冷;南半球相反;

3.劃分不同熱量帶的氣溫界限分別是多少?

師:熱帶氣候的最冷月溫度大于15°,亞熱帶氣候的最冷月平均溫度大于0°,小于15°;溫帶氣候最冷月平均溫度小于0°;寒帶氣候的最冷月平均溫度小于0°,并且最熱月平均溫度小于10°;

4.降水的季節分配有哪幾種情況?

師:年雨型、冬雨型、夏雨型、少雨型

5.課件給出下面的規律: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本節是第二單元的單元活動,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氣候的相關知識,并能更好的利用氣候知識,促進今后的地理學習。請同學們預習第三單元第一節,預習好教材并做完本節的導學案。

第12篇

例1 讀下面兩幅“區域示意圖”,回答(1)~(3)題。

[海][洋][洋][海][海][海][洋][洋][甲][乙][70°][10°][40°][70°]

(1)甲、乙兩地氣候類型不同,但年降水量都很多,其共同的影響因素是( )

A.緯度 B.地形

C.大氣環流 D.洋流

(2)關于甲、乙兩地氣候特征及成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降水的季節變化都很大

B.多雨期與高溫期都一致

C.多雨期的盛行風向都相同

D.少雨期的主要原因都是盛行陸風

(3)關于甲、乙兩地自然和人文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兩地水熱充足,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均為季風水田農業

B.兩地河流徑流量大,航運條件都很優越

C.兩地都位于兩大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D.兩地都容易受到旱澇災害的威脅

解析 讀兩區域圖可知,甲地主要是西南季風受到地形的阻擋,形成豐富的降水;乙地是西風受到地形的阻擋,形成豐富的降水,所以兩地降水豐富的共同影響因素是地形。甲為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乙為地中海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所以甲、乙兩地氣候特征是降水的季節變化都很大;甲地少雨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冬季風的控制,乙地少雨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副高控制。甲、乙兩地由于降水豐富,且季節變化明顯,所以都容易受到旱澇災害的威脅;甲地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為季風水田農業,位于板塊內部;兩地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對航運條件影響大。

答案 (1)B (2)A (3)D

例2 右圖為某區域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甲、乙、丙、丁四區域( )

A.是按照綜合指標劃分的

B.邊界有實有虛

C.屬不同層次的區域

D.相互間的區域特征差異較大

(2)下列有關四區域自然環境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區域光照充足而熱量不足

B.乙區域降水少但季節變化大

C.丙區域河流長而流量變化小

D.丁區域土層厚但土壤肥力低

解析 由圖中信息可知,該圖為非洲部分地區的植被分布圖,圖中四區域是以單一要素(植被)來劃分的,屬于均質區;四區域之間存在一定的過渡區,沒有明確的邊界;四區域內部特征具有相對一致性,而區域間差異較大。甲區域為地中海氣候區,夏季炎熱干燥,光照和熱量條件都非常充足;乙區域為熱帶沙漠氣候區,降水少且季節變化不大;丙區域有著名的尼日爾河,因熱帶草原氣候干濕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變化明顯;丁區域為熱帶雨林氣候區,水熱充足,土層發育深厚,但因流水的沖刷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養分含量較少,肥力較低。

答案 (1)D (2)D

點撥 如何全面地認識一個區域

首先,清楚區域類型,看清楚是按什么標準劃分的,是什么類型,這是認識區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作用。然后,認識區域特征,也就是認識區域內各地理環境要素之間的關系,一般從位置、氣候、地形、河流、生物等自然地理環境方面分析對區域發展的有利與不利影響;從人口、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旅游與商業貿易等人文地理環境分析對區域發展的有利與不利影響;還要分析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區域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影響的變化。再次,概括區域共性,分析區域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聯系,還要概括出區域共性,如我國西北地區共性為干旱。最后,明確區際間的聯系,由于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區域之間資源的開發、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區際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玉米原產地在墨西哥,十六世紀明朝時傳入中國,玉米在中國的播種面積很大,分布也很廣,讀中國玉米分布圖,回答1、2題。

[哈爾濱][長春][沈陽][呼和浩特][上海][杭州][1. 北方春播玉米區][5. 西北內陸玉米區][6. 青藏高原玉米區][2. 黃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區][3. 西南山地丘陵

玉米區][4. 南方丘陵玉米區]

1.東北地區多春播玉米,華北地區多夏播玉米,造成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播種時間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A. 氣候變化 B. 市場需求

C. 作物熟制 D. 水分差異

2.為了解決東北地區賣糧難的生產銷售怪圈問題,應采取的合理對策是( )

A. 對農民增加糧食直補

B. 發展養殖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業

C. 減少農作物播種面積

D. 提高機械化水平

蘋果是常見水果,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蘋果生產國,在東北、華北、華東、西北和四川、云南等地均有栽培,下圖是我國蘋果的主要產區分布圖,讀圖回答3、4題。

3.黃土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符合優質蘋果生產七項氣象條件的地區,與沿海蘋果帶相比,它的突出優勢是( )

A.氣候溫暖潤濕 B.氣候大陸性強

C.降水集中 D.土壤深厚肥沃

4.蘋果濃縮汁是將成熟的蘋果經過揀選、清洗、破碎、壓榨、濃縮而成的原料性產品,影響蘋果濃縮汁產業布局的主導區位是( )

A.市場 B.交通 C.技術 D.原料

讀某區域圖,回答5~7題。

[贊][比][河][盧薩卡][利隆圭][哈拉雷][維多利亞瀑布][卡布拉巴薩水壩][馬拉維湖][20°][30°][10°][20°][河流][首都][季節性河流][湖泊、水庫][海洋][大壩][瀑布][沼澤][沙漠][上、中、下游分界線][海][峽][克][比][桑][莫]

5.贊比西河是非洲第四大河流,下列有關贊比西河自然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上游支流短小急促,峽谷險灘廣布

B.支流對稱發育,中游地勢低洼

C.上游西南部降雨量小且變率大

D.該河的汛期出現在7、8月份

6.關于贊比西河流域綜合開發利用方向的敘述,最合理的是( )

A.上游重點利用水能發電、積極發展航運業

B.中游重點建設自然保護區、積極發展旅游業

C.下游重點利用水資源、積極發展灌溉農業

D.三角洲地區充分利用外資、積極發展外向型工業

7.贊比西河干流上現有4座大水電站,有關卡布拉巴薩水壩工程利弊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建設大壩最主要是為了發展交通和旅游

B.能夠調節徑流,增加馬拉維湖的通航能力

C.保障了中下游的航運,利于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蛟河市| 新晃| 库车县| 深圳市| 武清区| 甘南县| 望江县| 陆河县| 滦平县| 长阳| 延庆县| 观塘区| 健康| 河曲县| 肃北| 杂多县| 林芝县| 乌鲁木齐市| 建宁县| 泗阳县| 航空| 息烽县| 崇阳县| 招远市| 蛟河市| 昂仁县| 德保县| 太和县| 宁城县| 崇信县| 武冈市| 乌拉特中旗| 石台县| 庄浪县| 江山市| 马边| 凤山县| 阿巴嘎旗| 万源市| 常山县| 防城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