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33: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中海氣候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09年浙江文綜,4~5)讀圖,完成下列題目。
世界不同地點氣溫和降水年變化圖
4.四地氣候類型的判斷,正確的是( )
A.①溫帶海洋性氣候;②亞熱帶季風氣候
B.②熱帶草原氣候;④溫帶季風氣候
C.①溫帶季風氣候;③亞熱帶季風氣候
D.③地中海氣候;④溫帶海洋性氣候
5.四地氣候類型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僅分布的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的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緯度40°~60°的大陸東岸
【簡要點評】
本題顛覆了傳統的氣溫與降水資料的呈現方式,變“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為“降水曲線、氣溫柱狀圖”,是一大創新點,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考查學生對“氣候類型的判讀”這一知識點的掌握。但在本題對氣候類型的判讀過程中,會出現以下疑問:
①同為“溫帶夏雨型”,是溫帶季風氣候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②同為“熱帶夏雨型”,是熱帶草原氣候還是熱帶季風氣候;
④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還是地中海氣候。
下面,對這幾種易混淆氣候類型的特點及判讀的方法與技巧予以說明。
二、易混淆氣候類型的特點及判讀技巧
1.參考資料:下圖是10種主要氣候類型的《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其分別代表的氣候類型如下表所示:
2.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
二者的氣溫變化區別很小,而降水量差別卻很大。溫帶大陸性氣候終年降水極少,單月降水量一般不會超過100mm,即使是同屬此種氣候類型但降水量稍多的紐約與莫斯科。而溫帶季風氣候則不同,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相比,降水要多一些,就單月來講,一般會有一或兩個月降水接近或超過200mm。
【判讀技巧】單月降水量接近或超過200mm的是溫帶季風氣候,單月降水量基本在100mm以下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就上題來講,①應為溫帶季風氣候。
3.熱帶草原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
二者的氣溫差異仍然很小,就降水的總體特征而言,都有明顯的干季與雨季之分。但就降水總量及單月降水量而言,差別卻是極大。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總量大,且單月降水量可達到或超過600mm,而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總量要小一些,且降水最多月份的降水量也遠遠小于600mm。
【判讀技巧】單月降水量達到或超過600mm的是熱帶季風氣候,單月降水量較小的是熱帶草原氣候。就上題來講,②應是熱帶草原氣候。
4.溫帶海洋性氣候與地中海氣候
應該說兩種氣候類型的年降水總量差別不大,單月降水量一般不會超過100mm,當然地中海氣候區有時單月降水會稍多于100mm。但就降水類型來講,溫帶海洋性氣候屬于“年雨型”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屬于“冬雨型”的氣候類型??梢哉f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氣溫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最熱月平均氣溫一般在20℃以下,而地中海氣候區分布在亞熱帶,最熱月氣溫可達27℃左右。
世界上的氣候有許多種,單說咱們初一這塊“風水寶地”就獨占多種,下面請您聽氣候預報??
地中海氣候
氣候特點:高溫時少雨,低溫時多雨,是個既好又不好的氣候。
適應特例:分班
放映鏡頭:
“哎呀,你也在這個班呀!”,一個同學向另一個同學喊道?!皩ρ綄ρ?,真是有緣啦。可惜××卻分到×班去了。”初一嘛,開學肯定要分班的,而分班對于同學們來說卻是一件既高興又傷心的事,有的好朋友分在了同一個班級,而有的又分走了,真是令人喜也令人憂。分班和地中海氣候簡直像一地孿生兄弟,都是又好又壞的“兩面派“。
高原山地氣候
氣候特點:嚴寒無比,但如果爬上山頂,卻會看到別樣的景致。
適應特例:學習
放映鏡頭:
“咣啷”一聲,“小靈通”從教室外跑了進來,可憐的門差點被他推壞?!疤卮笙?,學校將在下周的星期二舉行期中考試!”“什么?不會這么快嗎?”同學們立刻圍到他周圍問他打探來的消息。雖然同學們嘴上說著還沒準備好,實際上已經開始了緊張的復習。就拿歷史來說吧,上課前我們認真讀書,上課時認真聽講,認真背誦,終于在期中考試時,我們班的歷史總成績拿了全年級第一,同學們高興得不得了。
關鍵詞:“生成性教與學”;操作策略;農業的區位選擇
哈佛大學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索問題”,愛因斯坦也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同樣“生成性教與學”離不開問題的生成和解決。新課程要變教師帶著問題走向學生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問題,因此學生更關注“生成性的學”,關注“生成性學中的問題”。一堂優質地理課是教師“生成性的教”能引發學生“生成性的學”,師生共同解決“生成性教與學”出現的問題,并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將“生成性的學”延續到課后。
一、把握學情找準起點,預設多樣化情境引發“生成”
“生成性的教”應以充分預設為前提,并準備好預案。教師不僅備教材、教法,更要備學情、學法,借助自己積累的教學經驗,準確判斷學生認知的起點,預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引發“生成性的學”。
農業對于太倉高一“90后”學生來說非常陌生,即使生活在農村,由于長期在外讀書,回家后與電腦相伴,也基本沒有農業生產的體驗,而太倉農業歷史悠久,江南魚米之鄉,現代農業很發達。如何把握學情,尋找到農業教學的起點?如何在鄉土、生活、教材三者的平衡點上激發學生對農業的學習興趣?是該節課設計教學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
新課伊始,可用太倉“現代農業展示館”圖像資料作為導入,在同學議論紛紛之時,教師拋出問題:知道太倉有哪些名、特、優農產品?在肯定和表揚學生同時,可投影展示一組太倉水稻生長和種植的組合圖像并配以文字介紹:太倉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皇帝的糧倉……在這樣的鄉土情境中呈現問題:請談談太倉水稻種植的區位條件有哪些?(要求同桌2人一組,探究教材中的“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圖”,合作研究得出結論)
接著,可投影展示東北大米、蘇北大米、泰國大米的包裝袋圖和太倉市民在超市選購外地大米的組合圖;自繪“太倉糧食自給率變化圖”(2007年自給率55%;2013年自給率35%,且呈逐年下降趨勢)。此情此景引發學生的“生成性的學”。
生成1:太倉的糧食自給率為什么會逐年下降?
生成2:為什么超市內主要銷售的是外地大米?本地大米去哪兒了?
……
圍繞這些“生成性學中的問題”,大家自發討論,并很快形成“生成性學的解決措施”。
生成3:我家周圍原來全是水稻田,現在工廠林立……
生成4:我們能深切感受到太倉的工業化,學校周邊的德資企業、韓資企業、美資企業越來越多。工廠多了,耕地自然就會減少;耕地少了,糧食生產必然減少……
生成5:不但工廠多了,道路、樓房也多了,太倉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
生成6:隨著太倉經濟快速發展,外來人口迅速上升,太倉總人口在不斷增加,全市糧食自給率自然會不斷下降……
生成7:原來種水稻的地方現在有好多都發展成溫室大棚,農民改種花卉、蔬菜……
生成8:外地大米特別是東北大米在太倉銷路好,這與它的品質好有關,東北大米好吃的原因主要是黑土地,污染少……
生成9:東北大米質量好的主要原因是東北的夏天日照時間長,光合作用累積了大量養分,晚上溫度低,呼吸作用減弱……
二、科學處理教材,促進學生與教材對話實現“生成”
教材是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應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更不能唯教材至上。可挖掘教材精華,通過補充、拓展、參照、替換等多種形式實現教材的重組和構建,學會科學而創造性地處理和使用教材;促進學生與教材進行面對面的對話,在動態的“生成性的學”中踐行“教師帶著學生走向問題”的新課程理念。
“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安排了三個小活動:水稻的氣候選擇、千煙洲的立體農業、亞熱帶沿海地區農業景觀的變遷,以分析“農業區位的影響” 。這些活動對于生活在太倉的學生而言,有的離現實生活較遠;有的提供材料過少。如果教師完全按照教材內容組織活動教學,則很難引起學生共鳴,“生成性的學”也就無從談起。為使動有效果、研有深度,可將三個小活動有機組合。
[繪一繪]下發中國7月平均氣溫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空白的中國地圖。要求同桌兩位同學為一合作小組,根據相關圖像、資料在空白的中國地圖中用水彩筆繪制水稻在中國的分布區域……
[比一比]在基本完成繪制后,大屏幕先后投影展示1990年和2008年中國水稻產區分布圖,接著將兩圖組合一起并定格,學生拿著自繪圖,在圖圖比對過程中形成“生成性的學”。
生成1: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可是華南地區的珠三角水熱條件非常好,為什么水稻的種植面積反而減少?
生成2:觀察圖像發現華北地區不但水稻種植面積少于東北,而且水稻種植面積在減少,為什么?
生成3:西北地區的新疆、寧夏,為什么有水稻的種植?
生成4:東北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在增加,是否合理?
生成5(非預設):水稻生長在中國,因為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能滿足水稻生長要求。但教材說水稻生產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怎么理解?是否就不種水稻?
如何應對“生成性的學”中的問題是一門教學藝術,對于有把握回答的問題(如生成1,生成2),教師可直接解釋,也可以請學生回答;對于有一定難度、學生缺乏基礎知識與背景資料的問題(如生成4),則布置大家課后搜集資料,認真思考,尋求答案。
[議一議]對于一些符合適切性(與教學主干內容契合度高)、可行性(有相關知識儲備)、主體性(大部分學生關注)的問題(如生成3、生成5),稍加拓展就可轉化為小組議論的題目。
生成6:(學生上臺投影教材中的“羅馬的氣溫、降水圖”)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夏季高溫少雨,水稻習性是好暖喜濕,說明地中海氣候區夏季的降水條件不能滿足水稻生長要求,因此小組認為地中海氣候區沒有水稻的種植……
生成7:地中海氣候不適合水稻生長,但說地中海氣候區沒有水稻種植這個觀點并不正確。地中海氣候不適合水稻生長,只是從氣候因素分析,而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很多,從水源條件分析,只要地中海氣候區解決了水稻生長的水源問題,完全可以生長水稻。我爸爸在埃及工作,他告訴我埃及是沙漠氣候,但依靠尼羅河水的灌溉照樣有水稻的種植……
生成8:新疆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那里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新疆夏季高溫比這里還熱,因此種水稻熱量肯定沒有問題,關鍵是水,新疆有的地方有地下水(教師補充:還有高山冰雪融水),有水的地方就能種水稻……
生成9:請看西北地區圖,雖然寧夏也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達不到水稻生長所需的年降水量750毫米的要求,但母親河黃河從寧夏穿過……
[填一填]大屏幕投影展示“水稻種植主導因素表”,括號中內容由學生討論后自主填寫,教師小結(略)。
“生成性教與學”不僅要靠教師的預設,更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對教材進行多樣化、深層次的解讀,在學生解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傾聽,把握好解決問題的時機,靈活應對。教師不僅要及時對學生回答做出積極評價,肯定答案中的合理部分,發現思維的火花;而且要啟動過程性評價的機制,將“生成性的學”的質量、頻度記錄并進行量化考核,作為平時成績融入學期終評。
三、設計生成性作業,利用社會大舞臺深化“生成”
生成性課堂需要“風頭”、“豬肚”,更要有“豹尾”,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設計一個精彩的、耐人尋味的課堂結尾,不僅能起到鞏固新知的作用,且能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還會產生意猶未盡、回味無窮、“曲終音未絕”的感覺,使“生成性的學”從課堂向課后延伸。
本節課課尾,可大屏幕投影太倉現代農業景觀圖片。在學生情趣被點燃時,兩道生活化的生成性作業畫龍點睛。
①近年來農業生態游漸漸盛行,太倉緊鄰上海,作為太倉人,請拿起相機,推介家鄉的現代農業,以吸引更多人到太倉游玩;②暢想如果你是太倉農業局長,如何布局太倉農業生產、確定太倉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兩題中任選一題,并以此為題撰寫小論文,建議農村學生完成題目①;城市學生完成題目②)
1.有助于認識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規律。比較的目的就是認識比較對象的共性和個性,亦即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物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物在時間上的變化規律和空間上的分布規律更加明了,這樣也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做到條理清晰,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教學效果。
2.有助于使知識系統化。無論是同一時間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物的比較,還是同一空間范圍不同時段的地理事物的比較,它都至少有兩個比較對象,這樣就可以在比較過程中把幾個地理事物有機地聯系起來。同時,所比較的內容既有舊知,又有新知,這樣也可以使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由此可以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由于比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物的比較,不同知識點的比較,因而在比較過程中可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廣開思路,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使所學知識前后貫穿起來。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又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并使所獲取的知識記憶牢固,且在知識的獲取――比較――獲取的循環往復過程中,使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并在比較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比較分析能力。
北美和亞歐大陸的氣候比較
一、北美大陸氣候是亞歐大陸氣候的“縮影”
1.大陸性都比較顯著,只是北美大陸弱于亞歐大陸。北美和亞歐大陸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因此溫帶氣候類型占絕對優勢,寒帶和熱帶類型范圍較小。在溫帶氣候類型中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因而在氣候上具有大陸性和多變性特征,即四季分明,多氣旋活動,氣溫和降水年變率較大。北美1月份3/4的地區平均氣溫低于0℃,七月份部分地區平均氣溫高于20℃,氣溫年較差約為50℃,而亞洲氣溫年較差達65℃。
2.氣候類型構成都復雜多樣。北美和亞歐大陸在氣候類型的組成方面均有從寒帶到熱帶的各種氣候類型。大陸北部沿岸地帶是極地長寒氣候(也稱苔原氣候),其南是亞寒帶大陸性氣候(也稱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大陸東部都是東岸型的季風式氣候,即亞歐大陸是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而北美大陸是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和熱帶海洋性氣候;大陸西部北接亞寒帶大陸性氣候,自北而南都有溫帶海洋性氣候、亞熱帶夏干氣候(也稱地中海式氣候)和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而大陸的中部和山間高原與盆地中,又都是溫帶和亞熱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
3.氣候類型排列在高緯處具有明顯的緯向地帶性,在中緯處具有東、中、西氣候類型對比特色。
4.都具有寒潮、臺風(颶風)等災害性天氣。
二、北美和亞歐大陸氣候的差異
1.北美大陸西岸氣候類型所占面積有限
(1)溫帶海洋性氣候。北美西部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僅局限于42°N~58°N的西岸,呈南北向狹長條帶狀。亞歐大陸西岸擁有典型的、分布范圍很廣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它北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海岸(63°N),西起不列顛群島,向東呈楔形一直擴展到易北河下游、萊茵河中游和阿爾卑斯山脈西麓,分布范圍之廣,遠遠超過其他各洲的同類型氣候。
(2)地中海氣候。北美大陸西岸的地中海氣候區分布在32°N~42°N之間的沿海狹窄地帶,7月份均溫16℃~20℃,屬涼夏型;亞歐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區主要分布在31°N~45°N的地中海、黑海沿岸,7月份均溫24℃~28℃,最高達40℃,屬炎夏型。兩地的降水都屬夏干型,但北美大陸更少,僅占全年降水的2%,小于亞歐大陸的5%。
2.北美大陸東岸不具備(典型的)季風氣候
兩個大陸的東部雖都有季風現象,但亞歐大陸東部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北美則是濕潤氣候。北美大陸東岸的氣候類型自北向南依次是溫帶濕潤大陸性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熱帶濕潤氣候(海洋性),北美東岸降水季節分配均勻。亞歐大陸東岸降水集中在6、7、8月份。北美東岸1月份平均氣溫高于同緯度的亞歐大陸東岸,且年溫差較小。
3.北美內陸干旱、半干旱氣候范圍小于亞歐大陸
北美內陸干旱、半干旱氣候主要分布在落基山脈以東,100°W以西的大平原中部地帶以及科迪勒拉山間哥倫比亞高原、大盆地北部等地的溫帶型;大平原南部、科迪勒拉山間大盆地南部和科羅拉多高原的亞熱帶型;墨西哥北部和加利福尼亞半島的熱帶型。
亞歐大陸內陸干旱、半干旱氣候主要有分布在中亞的圖蘭平原、我國西北的內陸盆地、內蒙古西部以及蒙古東南部的溫帶型;從阿拉伯半島直達印度河下游塔爾沙漠的亞熱帶型,總面積比北美同類此氣候區要大得多,和撒哈拉地區共同組成世界最大的、東西長13000多千米的干旱區。
4.北美冰原氣候面積廣大
北美冰原氣候區包括格陵蘭島大部分和北極群島的北部,氣候嚴寒,氣溫終年在冰點以下;亞歐冰原氣候僅見于北冰洋各島嶼上,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候稍溫和。
5.北美大陸氣候具有突變性的特點
北美大陸氣候的突變性在冬季更突出。冬季,來自北冰洋的寒冷氣流,可在北美洲長驅南下,向東伸展到大西洋沿岸,向南可達墨西哥灣。這種冷氣流與北上的濕潤暖氣流在大陸交匯以后,往往出現暴雪天氣。另外,夏季來自墨西哥灣和大西洋的低氣壓,常常發展成颶風。颶風登陸,其破壞程度很大。
根據新課標精神,結合本學科特點和我校的新課改模式,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大膽嘗試,將側重點放在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這兩個環節上。下面我從這兩方面談一談自己的感悟。
合作探究——增長智慧
地理課程突出當今社會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闡明科學的人口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富含熱愛家鄉、熱愛祖國、關注全球以及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育內容。在教學中,經常遇到一些地理現象能與現實生活的熱點問題產生共鳴,在這種情形下,對一種觀點,一種現象,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只憑教師簡單講解是不夠的,必要時需要師生共同討論,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出路,以此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和問題的理解與消化。能夠通過這些地理現象和問題,聯系實際,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比如,在講解六年級地理大洲與大洋這一課時,我設計的基礎知識目標是世界上共分為幾個大洲,幾個大洋,各自的名稱;理解大陸、半島、島嶼、海洋的概念;能力目標是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畫出七大洲的基本輪廓以及相互的位置關系,其中我在能力目標中設計了兩個學生提出的探究題目:“世界上的海陸分布永遠是今天這樣的狀態嗎?”“南極洲在不斷變暖,以后會不會成為新的大洋?”
學生提出了問題,說明他們不僅理解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點,更說明他們愛動腦筋,勤于思考,并且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正是學習地理所需要的探究精神,更能提高他們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因此,我先讓他們閱讀《海陸變遷》一課的基本知識,然后,又對當前大氣變暖的原因和后果作了一點介紹,最后,給學生一個思維空間,讓他們分組討論:“今后海洋和陸地的輪廓變化會有幾種情況?解釋它們變化的原因或后果。”
全班學生每四人一個小組分別進行了為時5分鐘的討論,并派代表公布了討論的結果。在討論中我讓學生結合所學地理知識,闡明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大家各抒己見,對地殼的運動是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了明確的認識,同時,對于人類的活動也能夠改變海陸的分布情況有了新的認識。有的學生感受頗深,有的學生提出南極科考站應該大量發出警告,指出人類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的嚴重后果,堅決保護南極,讓企鵝永遠擁有自己的家園等。
趁著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又進一步將探究的問題引申,向大家闡明了氣候變暖的原因、現象以及危害。布置了一個思考題:“為緩解氣候變暖,我們應該怎么做?”作為下一節課的課前演講題材。實踐證明效果很好,學生的發言發自肺腑、感人至深。
這種合作式的探究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合作探究之后,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
在學習自然資源這節課時,當學生理解了資源的概念以及資源的分類后,我向學生拋出了兩個探究題目:“一個是:我們應該怎樣合理使用可再生資源?另一個是:當不可再生資源用完以后?人類應該怎么辦?”
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全班學生很快投入到了合作探究之中,他們中有人談看法,有人提出支持的觀點,有人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甚至有的學生不斷去否定別人的觀點,為自己的觀點標新立異。通過小組的探究,學生對自然資源中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很多想法。
比如:在北方的冬季應該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這樣可以緩解我國煤炭資源緊張的狀況,在農村應該有效利用沼氣;關于怎樣開發和利用好風能,有的學生提出建立能源“儲蓄庫”,當太陽能或者風能很充足的時候,將這些能源儲蓄起來備用,在天氣不好的時候,再啟用“儲蓄庫”里的能源;而對于如何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資源,學生提出了節約使用、循環使用、提高價格、限制使用、充分利用等很多辦法,每一點學生都列舉了很多措施,甚至還有學生寫了演講稿表達自己的觀點。
總之,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夠開動腦筋,積極參與,這樣不僅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也增加了他們的智慧。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知識點得以拓展和延伸,從而也突出和鞏固了教學重點,分散強化了教學難點,大家形成了對地理現象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逐步養成了善于觀察事物的習慣,提高了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學生具有了勇于探究問題和積極動腦思考的品質。
展示交流——提高能力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我經常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和不同特點,在備課中設計“交流展示”這一環節,這一環節的設置取代了以前一味地記筆記、背筆記的習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根據不同情況進行交流。
我設計的展示題目對每一組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每個學生都不一樣。到前面來展示的學生,也給沒有來展示的學生帶去了任務,他們負責的是檢查和評價。因此,這一環節能夠調動班集體參與,讓他們感到一種為集體爭光的榮譽感,他們在展示的過程中記憶了,而且不只是學習了知識,理解了知識,閱讀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比如,在講解氣候類型一課的時候,我讓每組學生根據所給的氣候類型圖片,分析該種氣候類型的特點,4種氣候類型分別是地中海式氣候、溫帶海洋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學生通過圖片,理解了如何看氣候圖。
但是,仍然有學生只說明了氣溫特點,沒有說明降水特點。還有的學生表述不夠簡潔,這些問題如果不通過“展示”這一環節,很容易蒙混過關,一旦在黑板上進行“展示”,那么“小丑”就會亮相,因為下面有很多眼睛在盯著他們所展示的結果或者答案,錯誤會及時得以,糾正并且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當我給一名展示地中海式氣候類型的學生以肯定評價之后,又有一名學生到前面來充展示一個南半球地區地中海氣候的圖片,他提出了南北半球既然季節相反,氣候也應該是相反的,因此,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地中海氣候應該有兩幅不同形狀的圖,我才意識到自己是按著慣例使用的北半球的氣候類型圖,設計時忽略了這一點。而這位學生所展示的南半球的地中海式氣候,開拓了思維,延伸了知識的廣度。經過分析,得到認可,大家對地中海氣候類型記憶更加深刻了,在以后的測試中顯示,判斷地中海氣候類型正確率極高。他為其小組獲得了榮譽,我對他這種動腦筋、愛鉆研的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同時我也深深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意義。展示不僅能給學生帶來收獲,也同樣會給教師補充不足。
再比如,學習《多變的天氣》這一課,教材中列舉了16種天氣符號,為了檢驗和對比教學方法以及學法的客觀性,我分別在兩個班級進行了測試,結果是這樣的,老師要求學生機械式地背記所有天氣符號的班級,這個班有一半學生記住60%~70% 的內容,而在另一個班級采用展示記憶,效果極其可觀,全班學生的記憶效果達到90%以上。
即使那些沒有達標的學生,經過其他學生的幫助也能很快記住,這種方法的好處還在于每當學生習慣了這種方法以后,在課堂上精力更加集中,他們會適應等待老師發出展示的“號令”,也十分愿意給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與大家一起分享成功,分享快樂,即使失敗了,他們也會從中得到收獲,因此,這一環節也更能體現出學生的情感目標。
本文以如何教授學生學習世界氣候的分部部分為例,提出了“由易到難、抓住典型、化整為零、分組‘肢解’”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簡化難點,促使其產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對當前的地理教學,乃至其它教學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由易到難肢解世界氣候類型分布特點初中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常會遇到很多感覺晦澀的東西,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征,教師應該選用一些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進行最有效的教學。世界氣候的分布,在學生們最初學習的時候,感覺是很難的,感覺很遙遠而又抽象,怎么也摸不到,學得糊里糊涂?!暗厍蚝偷貓D”一章的迎頭一棒給他們造成的“飽脹和晦澀感”還沒消失,心理上又再次憑空添堵,這為以后的地理學習造成了很大障礙,為此教師應該想盡辦法解決這個難題,淡化難點,消除“攔路虎”。
請允許我以自身經歷講一個生活中的故事。小時候家里很窮,離集市又遠,因為血脖那地方的肉便宜,所以媽媽偶爾會在買好肉的時候添上一些,回家后還常常先緊這種孬肉吃,把好的鹵了等著慢慢吃。而我想想那血脖血淋淋、還有白的紅的污穢東西就惡心地要吐,所以就說什么也不愿吃肉了,即使是后來給吃好肉也很不想吃。而好肉呢?因為我不愿意吃,時間久了也常常會壞掉,這樣我的父母便常常吃到的是“孬肉”了。父親一直對這個是耿耿于懷的,他經常罵母親:好好的肉,你不先吃了它,非得等壞了扔了才甘心,你是會過嗎?你這是敗壞!但是罵歸罵,家里還是母親做飯炒菜的多,所以我一直不喜歡吃肉。長大后,我可以幫助母親做家務、炒菜做飯了,當然也買肉,偶爾也會被肉販子加塞進一些讓我不喜歡的孬肉,怎么辦呢?我都是先吃好的,孬的呢?等好的吃完了,再把孬的中的好的部分剔除吃了,再不好的部分干脆扔了或者喂狗。
同理,在教學中,每遇到這樣類似的難題,我都會指導學生們先學最容易學會的,最后學難的,實在不會的,可以放棄,千萬別給“堵了”。像世界氣候的分布部分我就是這樣處理的:由易到難、抓住典型、化整為零、分組“肢解”。
先學會記憶名稱??礆夂蝾愋偷膱D例部分,最容易的是最后的“高山氣候”,很明顯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高山高原上,在地圖上主要分布在美洲西部的落基山、安第斯山上,非洲東北的高原上,我國西南的青藏高原上,其中重點掌握的是青藏高原上的高山氣候。
其次容易的是寒帶氣候,也可以叫極地氣候,那就是主要分布在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很顯然這里終年寒冷,降水稀少。
接下來的是熱帶氣候。其實就4種,都帶著“熱帶××氣候”,所以先記憶關鍵詞,分別是“雨林、草原、季風、沙漠”。學生們在記憶好了后,要先相互檢查背誦和聽寫,并在課本做圈劃標記,加深記憶。然后將這4種逐個落實在圖中的熱帶范圍。很明顯,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主要有非洲剛果盆地、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美洲的亞馬孫平原地區),最典型的是亞馬孫平原地區。而草原呢?以典型的非洲為例可以看出,就分布在雨林兩側。至于沙漠,在草原的兩側,尤以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和阿拉伯搬到地區為典型。季風呢?則分布在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須指圖幫助認識這兩半島)。這些介紹完了后,再給學生3分鐘左右的時間鞏固記憶,并作小組互查、個別提問落實記憶,并且還得在圖上指圖表述。
最后的是溫帶氣候。其實就5種,先解決都帶著“溫帶××氣候”的三個。分別是“大陸性、海洋性、季風”,注意強調一定不能是“季風性”,地理的記憶要求準確。學生們在記憶好了后,要先相互檢查背誦和聽寫,并在課本做圈劃標記,加深記憶。然后將這3種逐個落實在圖中的溫帶范圍,尤其是典型地區——亞洲、歐洲。很明顯,大陸性在溫帶大陸內部,西部大約緯度40~60度的靠大西洋地區是海洋性,而大陸東岸大約就是我國的北方地區是季風氣候。
溫帶氣候還剩兩個,一個叫地中海氣候,另一個叫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就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而亞熱帶季風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這兩個也和剛才一樣做到記憶落實圖中。當然也可以順便把三種季風的分布做個簡單對比。
由此,本來很復雜抽象的氣候分布難點,在我的點撥下,學生大都可以比較容易地接受了。當然我覺得學生們通過這節課收獲更多的不是解決了這一個難題,而是他們學到了一些面對困難時候所要具有的態度和方法,那就是客觀面對,找出“敵人”的突破口,由易到難,學會“肢解”難點,再配合關鍵詞記憶、圖文結合等方法,攻克“敵人”的堡壘。長此以往,學習進入良性循環,學習興趣不減反增,學習效果可想而知。附圖:
【關鍵詞】氣候類型;緯度分布;海陸位置
【中圖分類號】G552.04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5-0031-01
氣候是指某一地區長時間內的天氣特征,包括天氣的平均狀況和極端狀況。由于各地受“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地形、季風、人類活動”等影響氣候的因素不同,因而氣候差異很大。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每一種氣候類型都是由各個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影響的主導因素是有差異的,在影響氣候的因素中,地形是一個重要因素。地形中由于“地形類型、地勢高低、山脈分布、山脈走向和迎風坡背風坡”等的不同,都會對氣候的特征和分布產生影響,甚至會破壞氣候的地帶性分布規律,因此地形是一個非地帶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對氣候有不同的影響,由于地形知識綜合性強、要求有很強的空間概念,因此也就必然成為學生的學習難點,因此對地形知識的拓展分析,有助于知識的掌握和難點的化解。一般情況下,從赤道到兩極依次出現的氣候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東岸是溫帶季風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和極地氣候。但由于受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氣候類型的分布常出現一些特殊現象,筆者總結如下:
一、緯度分布特殊
1、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大致分布在赤道至南北緯1O。之間的地區,受緯度位置及大氣環流影響,具有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剛果河流域、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及亞洲印度尼西亞等地。其實遠離赤道的地區,只要氣溫、降水等達到一定數值也可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如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部和中美地峽東北部。它們雖然遠離赤道,但由于處于來自海洋的信風迎風地帶,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從而使七述地不但氣溫較高,而且降水也較為豐富,符合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條件,所以發育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2、赤道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位于熱帶雨林氣候的兩側,是因為處于赤道低壓和信風交替控制之下而形成的。赤道穿過東非高原,本地理應為熱帶雨林氣候,但由于東非高原地勢較高,改變了此時的氣溫和降水狀況,從而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成因相似的是南美洲圭亞那高原上的熱帶草原氣候。
二、海陸位置特殊
1、沿海地區的熱帶沙漠氣侯。一般而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但由于受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沿海地區也有降水較少的氣候類型分布。世界上許多地區的熱帶沙漠氣候一直分布到西部沿海,主要是由于離岸風和流經沿岸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西側的阿塔卡馬沙漠、澳大利亞西側的維多利亞大沙漠、撒哈拉以南非洲西側的納米布沙漠的形成都是上述原因形成的,索馬里半島沿岸的熱帶沙漠也跟夏季的離岸風和索馬里寒流有關。
2、西風帶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大陸J陛氣候一般分布于溫帶大陸性內陸地區,距海洋較遠,干旱少雨。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脈東側,東西距海洋都近,并處于西風帶內,但該地地處高大安第斯山脈東側的背風地帶,受山地阻擋而降水稀少,因而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另外,亞洲小亞細亞半島中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也是距海較近,但由于地勢高,受海洋影響小,所以沿海地帶形成地中海氣候,而內陸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成因類似的還有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內部的溫帶大陸。眭氣候。
3、大陸東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緯4O°一60°之間的大陸西岸,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及南美大陸西岸,但由于海陸分布的影響,有一些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東岸。事實上,只要是溫帶地區,又常年受到西風的影響,終年有暖濕空氣從海洋面上吹來,就可以形成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如澳大利亞東南部及新西蘭南北二島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這種氣候的特征是冬暖夏涼,年溫差小:海洋性氣候區內愈靠近大洋,氣候的海洋性愈強。特別是在冬季,因沿岸有暖流經過,西風從暖流海面吹來,氣流溫暖潮濕,因此冬季氣溫比同緯度的大陸中心和大陸東岸暖得多。最冷月均溫均在0℃以上。夏季時暖流水溫仍較大陸溫度低,海上要比陸上涼得多,這里受西風影響最熱月均溫在22℃以下。由于冬暖夏涼,年溫差要比同緯度其它地區小得多。全年有雨,冬雨較多:此區正當溫帶氣旋活動的路徑上,氣旋雨量豐沛,特別是冬季時溫帶氣旋更為活躍,雨日很多,但降水強度并不大。冬季降水量在全年所占比例稍大,全年沒有干季。用一句話概括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關鍵詞】新課標 區域地理 復習策略
區域地理是地理學科的基礎和重要內容。高考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考查作為考查的主導方向,把地理表述能力作為能力考查的壓軸大餐。在多年的高考中,常常以背景材料、圖文資料的形式作為考題的切入點,對這部分的基礎知識與能力進行綜合考查。因此掌握科學有效的復習方法,對提高區域地理的教學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強化區域定位
(一)根據地理位置定位
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及相關位置。如在世界分區地理復習教學時,要充分利用第一節的政區圖加強區域定位。
(二)根據地理事物典型的輪廓或形狀來定位
許多地理事物具有明顯的輪廓或形狀,可以作為確定地理事物的重要標志。如山東省的輪廓像個駱駝,意大利的輪廓像個馬靴,墨西哥灣的半圓形狀外加西側的中美地峽及東側的佛羅里達半島,黑海的三角形狀內嵌北部的克里木半島,湘江從洞庭湖的西側注入,贛江從鄱陽湖的東側注入等特征,都可以準確對上述地理事物進行定位。
(三)根據區域的典型地理特征定位
從區域劃分的角度分析,每個區域都有其典型特征,這是區域差異形成的基礎。因此分析某個區域的典型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對該區域進行定位。如中國的某個地形區,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少,即可確定該地形區為四川盆地;再如某國的農業現代化、專業化程度很高,形成明顯的區域專業化,即可確定該地形區為美國的中央大平原。另外在平時的地理訓練中,要經常查閱地圖,對一些專業經緯線所穿過的知名地理事物及重要城市等控制點的區域定位,日積月累,區域地圖就好像粘貼在腦海里了。
二、構建區域空間圖像
地圖是構建區域空間概念的重要工具,它把區域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經濟現象的結構、空間分布規律、相互聯系以及人地關系較為直觀地表達出來,為學生發現問題、探討交流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地理課堂應善于利用這一載體,要求學生掌握主要經緯線經過的地區,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在腦海中建立清晰的立體空間圖像。在判讀區域地圖時,就能從經緯度和海陸分布特征、輪廓、形狀、主要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及特點,快速掃描思維圖像的信息,對區域進行準確的定位,并依托圖像,尋找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推斷區域地理特征及發展、變化的規律。
三、構建區域知識網絡
地理知識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初中地理(即區域地理),側重于讓學生認識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和人口、勞動力、技術、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特征,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高中區域地理(即系統地理)則是在初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評價。因此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識是學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已經淡忘,讓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難度加大。所以有必要加強初高中知識的聯系,用高中地理的理論引領初中地理的知識,把系統的地理基礎知識融入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
四、注重區域共性,掌握區域的個性差異
區域地理中涉及許多概念、原理和規律,需要我們理解、掌握并通過歸類整理,起到“化零為整”的作用。如考試中經常出現的關于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在教學中,我們可通過分析該氣候的成因來掌握分布規律,并歸納試題中出現概率較大的屬于地中海氣候的城市(如馬賽、羅馬、舊金山、洛杉磯、圣地亞哥、珀斯、開普敦等),由此來掌握地中海氣候的特點和分布。又如世界主要農作物的分布情況,則可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入手去總結歸納,找出它們的“共性”。當然,在區域地理復習中還應強調各區域間的差異性。如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湖泊、東北平原與德干高原的黑土的區別、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差異等。
五、把握區域地理特征
凸顯區域地理特征,分辨地域差異是區域地理教學的目標。因為區域地理環境是各地理要素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形成的。所以對區域的分析,必須從整體出發,對各組成要素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歸納區域突出的地理特征,讓學生對整個地理環境特征及其成因有一個完整的概念,而分析的過程要善于抓住主導因素。
由于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基本要素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不均衡,所以不同的地區地理要素組合特征及環境發展變化的規律就必然存在著差異。利用區域地理環境的這種地域性,可以通過對有著某些共同屬性的兩個或多個區域、容易混淆的地理事項進行比較,明確各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共性與差異,找出共同的規律,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影響,使學生系統、熟練地掌握區域地理知識,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區域特征,借鑒區域發展的成功經驗,探討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六、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一、等值線的特征、判讀規律及等值線圖的判讀步驟
1.等值線的特征
(1)同一條等值線上的各點數值相等。
(2)同一幅圖中,相鄰兩條等值線的遞變間隔(等值距)相等。
(3)同一幅圖中,任意兩條等值線一般不會相交(等高線地形圖中的陡崖除外)。
(4)等值線一般是閉合的曲線,但在局部圖中不一定全部顯示閉合狀態。
(5)等值線彎曲度越大,說明彎曲處兩側的數值變化越大。
2.等值線的判讀規律
方法規律示意圖“大大小小”兩條等值線間的等值線閉合區域,若閉合曲線的數值等于相鄰兩條等值線中較大的數值,則閉合區域內的數值大于較大值;若閉合曲線的數值等于相鄰兩條等值線中較小的數值,則閉合區域內的數值小于較小值
若a>b,則甲>a,乙<b
若a<b,則甲<a,乙>b“高低低高”若等值線向低值方向凸出,則此處的數值較兩側地區偏高,反之偏低
若圖中為北半球某海區等溫線,則甲處溫度比同緯度兩側高“高高低低”若等值線向高緯(高空)凸出,則此處氣溫(氣壓)比同緯度(同一高度)其他地區偏高;若向低緯(低空)凸出,則此處氣溫(氣壓)比同緯度(同一高度)其他地區偏低
圖示為等壓面分布圖,則A點氣壓低于B、C兩點,D點氣壓高于E、F兩點“河流向凹”等高線凸出的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河流流向是等高線數值變小的方向
上圖中,若a、b為等高線,且a>b,則河流從甲流向乙“洋流向凸”受洋流影響而發生彎曲的海水等溫線,其凸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若圖示為北半球海水等溫線圖,則c>b>a,洋流自南向北流,為暖流“1陸南,7陸北”無論是南半球還是北半球,1月份陸地上等溫線都向南凸出,海洋上都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陸地等溫線向南凸,說明圖示月份為1月份,即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注意:在同一幅等值線圖中,相鄰兩條等值線的差值相同或者為零;等值線兩側的數值不同,一邊高于該等值線數值,另一邊則低于該數值。
3.等值線圖的判讀步驟
(1)看圖名,明確等值線圖中所反映的地理事物,認清地圖上的方向和圖示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
(2)掌握圖示的內容。等值線圖要從觀察等值線的疏密,了解等值線的間距,比較等值線的數值,分析等值線的走向,注意等值線的彎曲、閉合及影響因素等進行判讀。
4.常見等值線圖的判讀與應用
等值線是某地地理數值相等的各點的連線,等值線圖是用布滿一定區域的若干條等值線來表示某地地理狀況的圖形。由于等值線上注有數值,而且相鄰兩條等值線的數值間隔是相等的,因此考生可以根據等值線的數值大小、排列方向、形狀變化、疏密程度等,判斷該地理事物變化的急緩、遞變的方向及分布特點。
(1)等溫線。
①盆地海拔低,氣溫等值線呈閉合狀態,且為高值區;山峰海拔高,氣溫等值線呈閉合狀態,且為低值區。
②數值變化趨勢及其應用。數值向北遞減的地區為北半球,數值向南遞減的地區為南半球。
③疏密程度。判斷溫差大小:密大、疏?。欢久?、夏季疏;溫帶密、熱帶疏;陸地密、海洋疏。
④影響等溫線彎曲的因素有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
⑤應用。判斷所在半球、季節差異及氣溫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分析影響溫度變化的因素;與洋流結合判斷寒暖流;判斷地形高低、海陸分布等。
(2)等壓線。
①等壓線閉合處為高壓或低壓中心。北半球冬季,大陸上形成高壓中心,海洋上形成低壓中心。
②數值變化趨勢及其應用。由高壓指向低壓處,垂直于等壓線,產生水平氣壓梯度力,再結合地轉偏向力可確定風向。
③疏密程度。判斷風速大?。好芗庯L速大,稀疏處風速小。不同圖幅進行對比時要比較單位距離的氣壓差異。
④影響等壓線彎曲的因素有地形、氣溫、海陸、洋流等。
⑤應用。風向、風速的判斷;根據海陸氣壓中心判斷季節;根據氣壓場和鋒面氣旋判斷天氣系統、分析天氣狀況,低壓中心和低壓槽線附近多陰雨天氣,高壓中心和高壓脊線附近多晴朗天氣。
(3)等降水量線。
①大陸內部形成閉合低值區。
②數值變化趨勢及其應用。一般情況下,由沿海向內陸地區降水逐漸減少,赤道地區和溫帶地區降水較多。
③疏密程度。判斷降水差異大小:密大、疏小。
④影響等降水量線彎曲的因素有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和季風環流)、海陸位置、地形等。
⑤應用。判斷海岸走向、地形走向和降水的地區分布差異等。
二、宏觀把握知識體系
三、方法技巧
要提高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考生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知識的儲備和整理
在復習中,考生不但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更要注意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與邏輯關系,明確地理原理和規律的實際應用領域;既要認識地理現象的規律性和普遍性,又要認識不同地理事物的特殊性和差異性。
2.以熱點問題為中心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在復習中,考生可以將與熱點問題有本質聯系的主干知識遷移、重組,形成滲透綜合思維的新的知識體系。這樣可以在強化主干知識、側重知識相互滲透的同時,更強調以熱點為中心,形成多角度、系列、完整的知識新體系,更利于考生理解、運用主干知識,實現書本知識牢固化、分散知識組合化、理論知識實用化。另外,考生在認識和說明問題時應準確地運用相關知識和有用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回答,從而提高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3.以??贾R為依托構建考點模塊
對于高頻考點或問題,考生要善于歸納和整理,并進行有效的開發、分解或聚合,形成多用、常用的答題“模塊”,便于檢索,隨時調用,以提高考生的應變和創新能力。
4.針對現實問題整合文科綜合知識
在復習中,考生可將書本知識圍繞當前的生態問題、城市問題等新問題和新情境重新整合,體現各學科之間的滲透與融合,并運用多種知識從多角度進行分析、探討??忌挥兄匾暬A知識并理解其內在聯系,將原有平面知識結構提升到立體知識結構的層面上,才能靈活地運用多學科知識,多角度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進行規范的針對性訓練
在復習中,考生可通過仿真訓練總結調動和運用知識的經驗,摸索、感悟并形成規范的操作步驟,從而更加自如地調動和運用知識,提高單位時間內的解題效率。
四、經典回放
例1(2012年高考天津文綜卷)讀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回答(1)~(2)題。
(1)依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圖中所示區域最適宜發展的產業部門是
A.水產品養殖B.棉花種植
C.林產品加工D.水力發電
(2)在上圖所示的區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災害,主要是由于沿線
A.山體坡度大B.地表崎嶇不平
C.河水流速快D.泥沙淤積嚴重
【答案】(1)C(2)A
【命題立意】第(1)題:該題考查根據經緯度定位和從等高線圖中獲取信息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2)題:該題考查的是等高線疏密與地形、水流速度之間的關系。
【解題思路】第(1)題:首先,據圖中經緯線可判斷圖示區域為我國東北地區東北部;其次,結合圖中等高線的分布和林地分布廣泛的信息,依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判斷圖示區域最適宜發展的是林業和林產品加工。
第(2)題:據圖可知,公路的河流以西路段的西北側等高線密集,山體坡度較大,雨季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另外,從圖中可看出河流以西公路沿等高線延伸,因此B項錯。河流流經地區等高線稀疏,河流流速較慢,C項錯。由于圖中河流兩岸林地比重大,水土保持較好,因此河水中泥沙含量較少,并且橋梁地段河面較窄,而沙洲多出現在河面較寬的下游,因此D項錯。
例2(2013年高考天津文綜卷)某中學地理小組對下圖所示區域進行考察。讀圖回答(1)~(2)題。(1)在同學們繪制的地形剖面圖中,依據上圖甲、乙兩處連線繪制的是
(2)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當地政府計劃將圖中a、b、c、d四處居民點集中到一處。地理小組建議居民點集中建在水源最豐富的地方,該地應選在
A.a處B.b處
C.c處D.d處
【答案】(1)C(2)A
【命題立意】第(1)題:該題考查的是等高線圖與剖面圖的轉換。
第(2)題:該題考查的是據等高線圖判斷集水線,即山谷位置。
【解題思路】
第(1)題:剖面線所經區域除甲處為400米,再無高于400米的地區,排除A、B;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甲、乙連線穿過兩個山脊,①山脊海拔在300~400米之間,②山脊海拔可根據“高高低低”原則判斷出亦在300~400米之間,選項D中山脊位置分布與等高線圖有錯位,選項C完全吻合。
第(2)題:上圖中③曲線為山谷,積水面積廣,則水源最豐富。b、c為山坡,d為山脊,水源條件差。
例3(2013年高考全國文綜新課標卷Ⅱ)下圖示意某地區年均溫的分布。讀圖,完成(1)~(3)題。
(1)影響該地區年均溫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臺風B.海陸分布
C.地形D.大氣環流
(2)圖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3)樟樹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優勢樹種。圖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樹集中分布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1)C(2)A(3)B
【命題立意】以區域等值線圖為信息載體,從等溫線的角度考查氣候,并考查獲取、解讀等值線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影響氣溫高低、降水多少、植被分布等地理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等溫線圖信息的正確解讀。
【解題思路】根據經緯度和海陸信息定位,圖示區域為我國臺灣島部分地區。
第(1)題,提取圖像信息,如等溫線主要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中東部等溫線分布密集且在島嶼中部閉合,聯系臺灣山脈主要為東北-西南走向,故該地區年均溫分布特征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形。等溫線分布屬于氣候規律,而臺風是天氣活動,不會對等溫線造成影響;島嶼東西距海近,故海陸分布不是影響等溫線的主要因素;大氣環流主要影響降水而不是氣溫。
第(2)題,比較①②③④四地的降水差異,首先應明確臺灣的降水類型主要是夏季的鋒面雨,其對臺灣各地的影響基本是均衡的;其次應明確島嶼東部因處于夏季風的山地迎風坡而形成地形雨,島嶼西部因處于冬季風的山地迎風坡而形成地形雨;最后應明確臺風是天氣現象,各地降水受臺風移動路徑影響。③地在夏季風的迎風坡,夏季多地形雨;②④在冬季風的迎風坡,冬季多地形雨;①地氣溫高,海拔低,為島嶼西部沿海平原地區,無地形雨,降水最少。
第(3)題,從設問中提取信息“樟樹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優勢樹種”,因此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熱帶的④地被排除;據等溫線判斷,③地海拔較高,山地植被的垂直變化導致該地已經不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①地氣溫較高,海拔低,位于島嶼沿海平原,多數地區已開辟為耕地,故無樟樹集中分布;②地既在亞熱帶,又非平原和高海拔地區,故最可能有樟樹集中分布。
五、強化訓練
下圖中a、b、c為等壓線,箭頭表示A地風向,d、e為等溫線,g、f、h為等高線。讀圖回答1~3題。
1.影響等溫線d、e呈現東西延伸的主導因素是
A.緯度B.海陸位置
C.地形D.大氣環流
2.根據圖中信息可以推斷
A.b
B.從②引水灌溉比從①引水有利
C.e
D.圖中湖泊可能為咸水湖
3.若此時A地多云,則A地的天氣變化最有可能是
A.晴朗、氣溫升高、氣壓降低
B.晴朗、氣溫降低、氣壓升高
C.陰雨、氣溫降低、氣壓升高
D.陰雨、氣溫升高、氣壓降低
讀圖,完成4~5題。
4.圖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圖示區域內擬建一座小型水庫,設計壩高約13米,若僅考慮地形因素,最適宜建壩處的壩頂長度約
A.15米B.40米
C.90米D.65米
下圖為我國部分地區地表年蒸發量等值線圖。讀圖回答第6題。
6.據圖中的等值線分析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丙地年蒸發量小于500毫米
B.圖幅南部地區年蒸發量由東向西遞減
C.單位距離年蒸發量變化甲地區大于乙地區
D.400毫米等值線同內、外流區分界線基本一致
讀下圖,回答7~8題。
7.該區域所在的半球及其氣候可能是
A.北半球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B.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
C.南半球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D.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
8.圖示期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珠江口易出現咸潮
B.我國華北地區地下潛水位達一年中最大值
C.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晝短夜長
D.亞歐大陸正受印度低壓控制
圖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歐洲部分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圖2是①②兩種氣候類型的氣溫與降水量圖。讀圖回答9~10題。
圖1圖29.對甲、乙、丙、丁四地天氣狀況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陰雨,受冷鋒影響
B.乙地降雨,受暖鋒影響
C.丙地晴朗,受氣旋影響
D.丁地強風,受上升氣流影響
10.圖2所示①②氣候類型與圖1中甲、乙、丙、丁四地氣候類型相符的有
A.①甲②乙
B.①乙②丙
C.①丙②丁
D.①甲②丁
11.下圖是我國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氣溫、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剖面線上,東、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點是什么?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
(2)剖面線上,長江中下游平原與四川盆地相比,年太陽總輻射量較低的是哪里?為什么?
(3)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農業地域類型是什么?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有哪些?
參考答案與解析
1.A本題考查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圖中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因此主導因素是緯度。
2.D本題考查獲取信息,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與運用知識的能力。根據圖中信息得出等壓線a、b、c的大小關系是a>b>c;根據圖中信息無法判斷d、e的大?。桓鶕雀呔€判斷出①線可以自流灌溉;湖泊只有河流匯入,沒有流出,為內流湖泊。
3.D本題考查鋒面天氣系統過境前后的天氣。據此時A地風向可以得出它正位于暖鋒的鋒前,則最有可能受到暖鋒影響;然后暖鋒離開,A地受暖氣團影響。所以有可能出現的是陰雨、氣溫升高、氣壓降低。
4.C本題考查等高線疏密與河流水流速度的關系。①②③④四處,③處等高線最密集,河水流速最快,C正確。
5.B本題考查從等高線圖中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和運用比例尺計算的能力。由圖例可知壩頂長約40米。
6.C本題以地表年蒸發量等值線圖為載體,考查相關基礎知識以及判讀等值線圖的能力。圖中丙地位于600mm閉合等值線內,根據閉合等值線判讀規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判斷丙地年蒸發量大于600mm,選項A錯誤;圖中南部地區三條年蒸發量等值線都是600mm,這說明南部地區年蒸發量由東向西先遞增再遞減,選項B錯誤;圖中甲地區等值線分布密集,乙地區等值線分布稀疏,這說明單位距離年蒸發量變化甲地區大于乙地區,選項C正確;我國內、外流區域的分界線大致是大興安嶺西麓向西南,經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直達西南國境線,圖中400mm等值線位置偏南,選項D錯誤。
7.B本題考查的是等溫線與季節的關系,以及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布規律。根據等溫線在海洋上向北凸(或在陸地上向南凸)判斷此時為1月份,又因圖中等溫線表示最冷月均溫,所以該區域位于北半球。再根據緯度和最冷月均溫為5℃,判斷該區域氣候類型為地中海氣候。
8.A本題考查的是咸潮與河流徑流量的關系,潛水水位與降水量的關系,以及地球公轉的意義和氣壓與季節的相關知識。根據上題解析得出此時為北半球的冬季,我國珠江流域和華北地區均少雨,故珠江口易出現咸潮,華北地區地下潛水位達一年中的最小值;亞歐大陸正受亞洲高壓控制;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故選A。
9.A本題考查等壓線圖中各種天氣系統的判讀和常見天氣系統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狀況。根據圖中等壓線分布狀況及鋒面符號可知甲地位于冷鋒后,冷氣團一側,為陰雨天氣,故選A;乙地位于暖鋒后,暖氣團一側,為晴朗天氣,故排除B;丙地位于高氣壓中心,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朗,故排除C;丁地等壓線較稀疏,且水平氣壓存在差異,因此該地有風,但風力不強,故排除D。
10.D本題考查雷達圖的判讀,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判斷。從圖中氣溫曲線可以看出①②兩地均位于北半球,且最冷月氣溫大于0°C,為亞熱帶氣候類型或溫帶海洋性氣候。結合降水狀況,①地降水較為均勻,因此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南緯40°~60°和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②為冬雨型氣候,即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南緯30°~40°和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典型分布區為地中海沿岸)。由圖1可知,甲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丙地處大陸內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乙處于波羅的海沿岸,緯度高于60°N,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丁地處意大利沿海,為地中海氣候。
11.(1)分布特點:東部多,西部少。影響因素:地形、大氣環流(海陸位置)。
關鍵詞:園林花卉 種植 氣候
2l世紀城市化水平將加速提高,城市建設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城市總面積在不斷地加大,城市的綠地率也不斷地提高,城市園林花卉種植設計及布局的水平直接影響與關系到城市市民生活環境的質量。園林花卉種植設計及布局包含著方方面面的內容,其中氣候學對園林花卉種植有著重要的影響[1]。
1、花卉種植氣候區的劃分
世界大花卉原產地氣候型 ,即大陸東岸氣候型、中國氣候型、大陸西岸氣候型、歐洲氣候型、地中海氣候型、熱帶高原氣候型、墨西哥氣候型、熱帶氣候型、沙漠氣候型和寒帶氣候型 ,大部分可在中國國土上找到·其中冷涼花卉區及喜溫花卉區均屬大陸東岸氣候型 中國氣候型 前者為冷涼型 ,此區原產花卉主要有牡丹、荷花、芍藥、海棠等,而主產北美東部的百合等就適宜在此區種植 后者為喜溫型 ,原產花卉有梅花、櫻花等著名花卉 ,而屬于同一氣候型原產非洲東南 部 的 非 洲 菊也適合此區栽培 熱帶花卉區夜蓋著我國兩廣、臺灣、海南及閩東南、滇西、滇南等南亞熱帶或熱帶地區 ,屬 大花卉原產地中的熱帶氣候型 ,原產著名花卉有桂花等 ,而適宜此區栽培的花卉更多以 非洲紫羅蘭等最負盛名 其中海南西部地區盛產多漿植物,具有沙摸氣候型特征·高原花卉區主要包括滇東 、滇 中、黔西及 川西地 區 ,適宜栽培晚香玉、球根海棠、報春 、云南山茶 、常綠杜鵑等,我國只缺少歐洲、地中海和寒帶氣候型 ,其中寒帶氣候型花卉生產潛力不大 ,歐洲和地中海氣候型的花卉可進行保護地栽培[2]。
2、加強園林花卉種植的措施
(1)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 從事園林綠化的單位、集團和公司越來越多。為優化產業結構, 各縣(市)應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如園林局),協調和指導產業的開發。
(2)花卉產業是以開發生物有機體為內容的特殊產業,要求較高的自然科學資質和人文科學素養。從業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綜合素質, 要用科技密集型取代過去的勞動密集型開發模式。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是加速培養掌握現代科學技術, 具有高度敬業精神的園林專業人才。
(3)加強園林科學研究, 逐步培育和建設園林科研隊伍。近期可設立室內觀葉植物、 郁金香商品種球、冷涼型花卉商品盆花開發研究基地、亞熱帶香花植物研究開發基地等開發項目, 以科研為動力, 發展花卉龍頭企業,采取公司+ 農戶的生產模式, 推動產業發展。
(4)拓寬投資渠道。在產業啟動初期, 適度規模的國家投資是必要的, 但是國家投資不能代替民間投資的作用。只有真正喚起民間投資才能推動產業發展。要簡化企業注冊審批程序, 降低納稅標準, 減少企業運作的前期風險, 要改善投資環境, 吸引外地資金流入, 推動產業快速成長。
(5)要立足擴張式戰略, 制定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充分利用氣候優勢和資源優勢, 把產品推進華東、華南的花卉市場, 參與競爭。
(6)發展綠色文化,興辦綠色刊物,開展文化研究。通過舉辦花卉展銷、畫展、 攝影展、綠色知識競賽等形式,大力宣揚綠色文化,營造人人參加綠色植物栽培的文化氛圍。要加強綠色教育, 增強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力度。
(7)開展花卉產業信息研究, 建立花卉生產銷售的計算機網絡,開展網上貿易, 定期綠色產品信息, 研究國際、國內花卉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結構, 加強花卉拍賣市場、網上花店或花卉供應商的站點建設, 積極發展網上花卉交易。聯合省內、區內現有園林綠化公司, 建設花卉銷售聯盟, 逐步發展為花卉產業集團。
3、極端氣候的防范對策
3.1設立園林花卉苗木業國家政策性保險基金
隨著國家政策性保險基金覆蓋面的擴大,建議設立園林花卉苗木業國家政策性保險基金。園林花卉苗木業作為一種朝陽產業,世界各國都在扶持和鼓勵。比較中國同荷蘭、以色列等國同面積花卉業的產值,我國只是前者的1.7%和5.9%。說明我國發展花卉苗木業的潛力大,政府更應加以引導發展園林花卉苗木業,加大抗擊自然災害經費投入,設立園林花卉苗木業國家政策性保險基金。提倡開展災害保險、再保險和利用各種金融手段提高園林花卉苗木業防災抗災的能力,從而實現從減輕災害損失到減輕災害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這無疑會提速中國園林花卉苗木業的發展步伐。
3.2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提升園林花卉
苗木業抗災減災科研水平自然災害對花卉業造成的損失是多方面的,為此,政府職能部門應整合各學科優勢,如地質學、氣象學、信息學、植物學、水電和水利等學科,共同研究花卉苗木業抗災減災的具體防范技術和措施,努力在提高園林業抗災能力上尋求突破點。同時,借鑒國際農業、林業抗災減災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并有選擇地用之于園林花卉業。還要加強抗擊自然災害制度建設,爭取資金支持,通過國家出一點,企業擠一點,社會集一點來加大科研經費投入。
3.3加強災前防范和災后恢復自救
在自然災害多發時期,如夏季既是干旱時期,也是洪澇多發時期,同樣是臺風肆虐時期,各地要根據受災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災害防范措施。當災害發生后,要根據受災特點,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人員進行災后自救。如洪澇災害后應及時做好清溝排水、樹木洗苗、補植、苗木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如大雪天氣,要及時掃除大棚、樹木上的積雪,減輕積雪對大棚設施、樹木枝干的壓力;對壓斷的樹枝要進行整形修剪,并做好修剪口的防腐工作;為減少干旱的危害,要利用水循環原理,充分做好雨水的收集貯備工作,為營造節水型園林打好基礎,從而全面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4、結論
總之,氣候對園林花卉的種植是綜合而又復雜的,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文提出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的建議 ,僅供有關部門及花卉生產者參考。
參考文獻:
Roussillon:
The vintage wine of Mediterranean
露喜龍:地中海邊的佳釀
順著法國普羅旺斯薰衣草的芬香一路南下,地中海的氣息越來越強烈,溫暖的陽光,柔順的微風,在法國靠近比利牛斯山脈腳下,坐落著一座聞名遐邇的葡萄酒生產地――露喜龍產區。
順著法國普羅旺斯薰衣草的芬香一路南下,地中海的氣息越來越強烈,溫暖的陽光,柔順的微風,在法國靠近比利牛斯山脈腳下,坐落著一座聞名遐邇的葡萄酒生產地――露喜龍產區。
孕育百變葡萄園
露喜龍葡萄酒的生產和貿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的古希臘時期,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如今,露喜龍地區葡萄酒生產量占法國總產量的第九位,而天然甜葡萄酒的產量則名列前茅。上帝似乎就是為葡萄酒而創造了露喜龍,這里日照充足、礦物質豐富,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露喜龍全年日照在2531小時以上,是法國日照時間最長的地區,充足的日照是保證葡萄酒甜度的最佳條件,為甜葡萄酒之鄉提供了天然的氣候環境。由于露喜龍位于多省份交界處,其土壤類型之豐富令人驚訝,而每種不同類型的土壤又誕生了不同種類優秀的葡萄品種:紅色片麻石―― 象征著力量、成熟,從一片紅色中可以捕捉到麝香、迷迭香、薰衣草、杜松子的復雜;灰色片石――象征著細膩、微妙,它能給我們帶來奇妙的感受,從口腔前部至中部,果香馥郁滿厚,香甜柔順;黑色巖片石―――象征著烈性,略許煙熏味道加略許辛辣,那是飄過黑胡椒的余味。不遠的海風更為這里的土壤添加了鹽分、海藻清新的酸度和清淡的口感??傊?,在這里舉起杯中酒才知道自己的味蕾原來從未打開。
上帝的調色板
露喜龍地區東面臨海,其余三面被群山環抱,陡急的地勢都在這里急轉而下變得緩和。這樣的地勢是不同板塊基巖斷裂穿錯的結果,造就了露喜龍地區豐富的土壤地質環境,猶如一塊調色板。再加上流經的三條河流和臨海的一面頻繁吹來的季風,以及當地和葡萄混植在田地里常見的地中海式灌木(garrigue)帶來的特殊味道,這里出產的葡萄酒豐富的風格令人印象深刻。在一些酒莊美麗的葡萄園里就可以看見遠處高聳的加尼古峰(Canigou),還有走著走著就讓人心神跌入一片碧藍的地中海,詩情畫意,如癡如醉。
目前在中國,露喜龍和與它相鄰的朗格多克(Languedoc)產區一起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法國南部”(Sud de France)的概念推薦給中國的消費者,但是露喜龍因為其獨特的風土條件值得單獨研究品賞。
天然甜葡萄酒之鄉
目前露喜龍地區主要出產干紅葡萄酒和天然甜葡萄酒, 還有少量的干白和干型桃紅葡萄酒。 在風格多樣的露喜龍葡萄酒中,天然甜葡萄酒(VDN)是相當特別的一種,是用夏季炎熱干燥的露喜龍出產的含糖量高的葡萄為原料,在葡萄酒發酵尚未完成時加入高度的天然中性葡萄酒精中斷發酵過程,這樣就保存了葡萄酒中的天然糖分,與一般甜酒在發酵后添加糖分的方法不同。所以露喜龍天然甜葡萄酒實際上是一種加度甜葡萄酒,酒精度至少為15度。按照工藝和選擇葡萄品種的不同,有天然甜紅、天然甜粉紅和天然甜白葡萄酒之分。
天然甜葡萄酒還可以根據是否陳化分為明顯的兩大類。不做陳化的一類從開始釀造到裝瓶上市的時間比較短,追求的是新鮮的果香和清爽甜蜜的酒體,比如大部分的里韋薩特蜜思嘉甜白(Muscat de Rivesaltes),葡萄收成之后的來年開春就已經上市了,喝的就是清爽新鮮的怡人風味,作為餐前開胃酒或者搭配帶有奶油味的甜品都很不錯。
Tips
不要錯過的葡萄園:
Chateau Nadal-Hainaut 酒莊
Chateau Nadal-Hainaut酒莊建于18世紀,是在原來的古修道院遺址上建成的,仍保留著古老的小教堂,莊園位于露喜龍中心,比鄰佩皮尼昂。莊園不僅具有自己的葡萄園,從事釀酒業務,還因其具有優美的風景,承辦一些旅游、接待業務,很多當地的法國人都在此舉行婚禮宴會。莊園的葡萄園主要種植歌海娜、佳麗釀、西拉和麝香,還具有上百年的葡萄老藤。莊園正在計劃對國外開放,或許會成為眾多情侶選擇蜜月之旅的最佳地點。
人教版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東半球其他的地區和國家試題
(時間:45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1.(2012•福建永定期末)世界著名的人類文明發源地:①黃河流域、②印度河流域、③幼發拉底河流域、④底格里斯河流 域,其中位于中東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2•福建泉州期末)沙特阿拉伯男子的傳統打扮是著長袍、戴頭巾。長袍多為白色,十分寬大。這些習俗與下列哪一因素有關?(
)
A.美觀休閑能保暖
B.地形崎嶇宜行走
C.炎熱干燥多風沙
D.狩獵探險真方便
3.一艘從中東波斯灣往世界各地運送石油的船只需要經過的海峽是(
)。
A.直布羅陀海峽
B.白令海峽
C.霍爾木茲海峽
D .莫桑比克海峽
4.(2012•長沙期末)暑假期間,小明隨父母去耶路撒冷旅行,不可能看到的景觀是(
)。
A.清真寺中朝拜者絡繹不絕
B.大批僧侶從世界各地趕來取經
C.圣墓大堂中基督教徒虔誠地做禮拜
D.猶太人在“哭墻”下祈禱
5.(2012•福建泉州中考)中 東地區經常爆發沖突、戰爭,下列原因錯誤的是(
)。
A.紅海沿岸分布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為爭奪石油而戰
B.地處“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
C.位于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降水稀少 ,為爭奪水資源而戰
D.多個宗教發源于中東,因宗教沖突而戰
讀“歐洲西部氣候類型分布圖”和“四種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完成第6~7題。
6.歐洲西部因海陸位置差異,形成的兩種氣候類型是(
)。
A.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
B.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C.地中海氣候和高山氣候
D.極地氣候和高山氣候
7.以上四幅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與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最相吻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2012•河南師大附中期中)關于歐洲西部的描述,錯誤的是(
)。
A.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
B.地形以平原為主
C.阿爾卑斯山脈的阻擋,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范圍很小
D.礦產資源豐富,使其最早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地區
9.歐洲西部多種多樣的自然條件和人文風情使其旅游業十分繁榮,下面旅游景點搭配不正確的是(
)。
A.艾菲爾鐵塔——法國
B.風車——荷蘭
C.峽灣風光——挪威
D.地中海沿岸陽光沙灘——德國
10.楊璐暑假期間在歐洲旅游時,拍了許多照片。下圖是其中的一張幽深、陡峻、連綿的峽灣景觀照片,拍攝地點有可能在(
)。
A.挪威海
B.波羅的海
C.地中海
D.黑海
11.關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形以平原、盆地為主
B.東非裂谷帶是在地殼運動過程中斷裂形成的,現在還在繼續擴張
C.海岸線曲折,海灣島嶼較多
D.剛果河流入大西洋,尼羅河流入印度洋
非洲有許多獨特的野生動物,如成群的斑馬 和羚羊、脖子長長的長頸鹿、兇猛的獅子。澳大利亞也有許多獨特的野生動物,如袋鼠、鴯鹋等。根據這段文字,完成第12~13題。
12.這些野生動物主要生活在(
)。
A.熱帶雨林中
B.熱帶草原中
C.熱帶荒漠中
D.亞熱帶森林中
13.非洲與澳大利亞野生動物的主要差異是(
)。
A.非洲多食草動物,澳大利亞多食肉動物
B.非洲動物善于奔跑,澳大利亞動物奔跑速度很慢
C.非洲的動物適合生活在熱帶草原,澳大利亞動物適合生活在熱帶荒漠
D.非洲的動物進化比較快,澳大利亞的動物比較古老
(2012•山東泰安中考)讀圖,完成第14~15題。
馬賽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線
14.下列有關馬賽人游牧的說法, 錯誤的是(
)。
A.我們暑假期間,馬賽人正處在向北遷移過程中
B.一年中馬賽人要在兩個國家之間輾轉越境遷移
C.馬賽人游牧地區位于熱帶草原氣候區
D.當地生態環境惡化是造成一年中馬賽人遷移的主要原因
15.非洲乞力馬扎羅山地處赤道附近,但山頂終年白雪皚皚,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地形地 勢因素
B.緯度因素
C.海陸因素
D.氣候因素
16.(2012•山東泰安中考)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在南非德班召開。下列描述不可信的是(
)。
A.會議在德班召開期間,該國正值夏季
B.德班是該國最大港口城市,位于熱帶,瀕臨大西洋
C.在好望角可看到有大型油輪經過
D.該國首都是比勒陀利亞
17.2010年6月2日,“非洲印象”綜藝表演亮相上海世博會。節目期間主持人穿插介紹了關于非洲的一些知識,小剛同學沒有聽清楚,記錯了一句話,請你幫他找出來。(
)
A.氣候普遍炎熱,被稱為“熱帶大陸”
B.地形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
C.降水量分布不均,是世界上干旱面積最大的洲
D.資源貧乏,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口增長緩慢
18.在我們的印象中,圣誕老人穿著皮襖,坐著雪橇,而澳大利亞的廣告畫面中,已出現了身穿背心短褲、暢飲橘子汁的圣誕老人。這是為什么?(
)
A.澳大利亞人追求新潮
B.澳大利亞的圣誕節是6月25號
C.過圣誕節時,澳大利亞是夏季
D.澳大利亞位于熱帶地區,終年炎熱
19.下面對澳大利亞農牧業生產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農場規模較小
B.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
C.農場耗用勞動力較多
D.農牧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很小
20.澳大利亞的羊大多集中分布在東南部和西 南部沿海地帶,這是因為(
)。
A.這里地形平坦,降水較多,牧場廣布
B.這里人口密集,城市較多,乳畜產品的消耗量大
C. 這里交通便利,便于將乳畜產品運往全國各地
D.這里氣溫相對較低,便于乳畜產品的儲存
二、綜合題(共40分)
21.(2012•山東青島中考)(14分)讀“埃及和法國農業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
(1)埃及90%以上的土地為沙漠,是一個名副其實的________之國;法國地勢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平原和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
(2)填寫表格。
22.(2012•湖南株洲中考)(9分)閱讀相關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歐洲西部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等因素的影響,氣候的海洋性特征明顯,冬季氣溫比同緯度的亞歐大陸東部明顯偏高。但在2011年底和2012年初出現了罕見的冰雪災害天氣。
材料二:第30屆夏季奧運會于2012年7月在歐洲某國舉辦。
材料三:歐洲西部氣候類型分布示意圖。
(1)圖中A、B、C三個城市中作為2012年第30屆夏季奧運會舉辦地的是________(填字母)。該城市的名稱是________。
(2)圖中英國和法國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同屬________氣候類型,但兩國農業生產差別較大,法國是歐洲重要的小麥產區,而英國則是以乳肉畜牧業為主。法國地中海沿岸地區夏季氣溫高,降水________,特別適合葡萄的生長。
(3)A、B、C三地年平均降水量按從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是____________,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認為材料一所述冰雪災害天氣對歐洲居民的生活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23.(6分)讀“加納經濟圖”,完成下列問題。
(1)加納最主要的出口產品是__________,像這樣依賴某一種或幾種初級產品出口賺取外匯的經濟類型被稱為“____________”。
(2)加納進口產品中占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賴其他國家供應此類進口產品,其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納所在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被稱為“黑非洲”,原因是(
)。
A.人到那里會被曬黑
B.當地的大部分居民是黑人
C.那里 有大片的黑土地
D.那里有很多黑色礦產
(4)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條件惡劣
B.民族內部不團結
C.自然資源缺乏
D.長期遭受殖民統治
24.(11分)讀“澳大利亞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中①是________洋,②是________洋。
(2)澳大利亞畜牧業發達,被譽為“________”的國家,其________數量和________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3)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被譽為“________”的國家,其礦產品大量出口的有利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據圖中鐵礦和煤礦的分布特 點進行歸納)。
(4)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國土的________地區,形成這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東半球其他的地區和國家試卷參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B
解析:耶路撒冷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的圣城,但與佛教無關聯。
5答案:A
解析: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
答案:6.A 7.B
8答案:C
解析:歐洲西部由于西風、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B
解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海岸線平直,島嶼、海灣較少;剛果河流入大西洋,尼羅河注入地中海。
答案:12.B 13.D
答案:14.D 15.A
16答案:B
解析:讀圖可知該國是南非,位于南半球,12月正值夏季;德班位于印度洋沿岸。
17答案:D
解析:非洲資源豐富,被稱為“富饒大陸”,但由于長期的殖民統治,經濟發展水平低;非洲人口增長迅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
18答案:C
解析:全球的圣誕節都是每年的12月25日,那時正值澳大利亞的夏季。
19答案:B
20答案:A
21答案:(1)沙漠 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2)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是:尼羅河 巴黎 熱帶沙漠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長絨棉 小麥
22答案:(1)A 倫敦
(2)溫帶海洋性 少
(3)A、B、C 距海遠近不同
(4)影響交通、出行;影響城市基礎設施如通信、供暖系統等;影響日常生活用品的供應;影響居民身體健康。(任答兩點或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23答案:(1)可可 單一商品經濟
(2)交通設備及機械 交通設備及機械等是工業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價格昂貴,購買費用高(意思答對即可)
(3)B
(4)D
24答案:(1)印度 太平
(2)騎在羊背上 綿羊 羊毛
(3)坐在礦車上 礦產地靠近沿海(或鐵礦、煤礦等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便于運輸
(4)東南沿海 氣候溫暖濕潤 沿海交通便利開發早
看了“人教版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東半球其他的地區和國家試卷”的人還看了:
1.七年級地理下冊東半球其他的地區和國家單元測試試卷
2.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期中試卷
3.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