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31: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分裂,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按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沒有任何一種災難比精神障礙帶給人的痛苦更加深重。”全球精神分裂癥患病率約為3.8‰~8.4‰,終生患病率高達13‰。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劉鐵榜教授說,若按2014年末總人口13.68億推算,中國內地精神分裂癥患者約有1780萬。
請看國外權威醫學科普網站對于精神分裂癥的
解說。 什么是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未得到照護的話難以生存。大約有1%的美國人罹患此病。罹患此病的人可能會無端聽到許多聲音,看見某些想象的景象,或者相信其他人正控制自己的思想。這些感覺會使人害怕,導致不穩定的行為。精神分裂癥雖然無法治愈,但治療通常可以控制某些最嚴重的癥狀。精神分裂癥與另一種精神疾病――多重人格障礙―不一樣。 精神分裂癥有哪些癥狀?
精神分裂癥患者可以有如下癥狀:
幻覺―聽到或看到想象中的事物;
妄想―瘋狂的錯誤信念;
偏執狂―害怕別人正在密謀反對你。
精神分裂癥的某些跡象,如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享受感和退出社交活動等,可以與抑郁癥患者的表現
相似。 精神分裂癥如何影響患者的思想?
精神分裂癥患者可能很難梳理他們的想法或作出邏輯判斷。他們可能會感覺思緒像是跳動的彈力球,從一個不相關的想法跳躍到另一個想法。他們有時會有一種“思想被剝奪”的感覺,即思緒從他們的頭腦中飛走了;有時又有一種“思想阻塞”感,好像思維流動突然被打斷了一般。 精神分裂癥對患者行為的影響
精神分裂癥對患者在許多方面都有重大影響。患者可能在說話,但話語毫無意義,或者說的是編造出來的話。他們可能會激動,也可能毫無表情。許多患者難以保持自身或自己家的清潔。患者會有一些重復的行為,比如來回走動。盡管有種種傳言,但患者以暴力侵害他人的風險很小。 哪些人易患精神分裂癥?
任何人都可能罹患此病。在男女之間以及各族群之間,其發病率通常相似。其癥狀通常始于16歲到30歲之間,男性比女性發病要早。精神分裂癥很少在兒童期或45歲以后開始發作。其家族成員曾罹患精神分裂癥或有其他精神障礙的人,可能更容易罹患本病。 引發精神分裂癥的原因
科學家尚未弄清精神分裂癥的發病原因。個人的基因、生活經歷和所處的環境都有可能誘發本病。有關精神分裂癥發病原因的假說包括:大腦工作的活躍程度和特定區域;某些大腦化學物質如多巴胺和谷氨酸的含量有問題。患者與正常人可能存在大腦結構上的差異,也可能由于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喪失,導致大量流體填充大腦空腔。 醫生如何診斷精神分裂癥?
沒有哪種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精神分裂癥,所以醫生通常根據個人的病史和癥狀來診斷。醫生將首先排除其他疾病原因。在青少年時期,家族病史和他們的某些行為相結合,可以幫助預測精神分裂癥的苗頭。這些行為包括退出社交團體和表達不尋常的懷疑情緒,但這并不足以作出明確的診斷。 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
某些處方藥物能減少患者異常思維、幻覺、妄想等癥狀。有些人服藥后會產生不良反應,包括震顫和體重迅速增加。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也可能干擾其他藥物或補充劑發揮作用。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藥物治療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必需手段。 其他治療方法的作用
心理咨詢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認識和處理他們的異常行為和思想,并改善他們與其他人的關系。實施認知行為療法(CBT)可以幫助患者學會檢驗他們的思想實際情況和更好地控制癥狀。其他形式的治療,目的都是提高患者的自我照料技能以及與他人溝通和改善關系的技能。 回歸社會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計劃就是教他們如何處理日常事務,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管理金錢、購物,進而找到工作并持續工作。當有人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并得到語言治療等時,這些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持續關心精神分裂癥患者
精神分裂癥患者有時會因為藥物的不良反應或不了解他們自己的病情而放棄藥物治療。這會引發癥狀復發的嚴重風險,并有可能因為脫離現實環境而導致精神分裂癥發作。定期進行咨詢可以幫助患者堅持治療,避免復發或免于住院治療。 應對工作中的挑戰
患有精神分裂癥的人通常很難找到工作或保持工作職位。這種情況的發生,部分原因是這種疾病會影響思維、注意力集中度和人際交流。但這也源于一個事實,即許多人的發病癥狀始于青年期,而此時他們剛剛開始其職業生涯。職業培訓可以幫助他們培養實用的工作技能。 當你所愛的人罹患精神分裂癥……
與精神分裂癥患者保持親密關系殊為不易。他們的異常想法和行為很可能會令朋友、同事和家人走開。進行治療可以有所幫助。治療的某種形式就是幫助他們形成和培育與他人的關系。如果你是精神分裂癥患者,你可能想要加入一個支持小組或獲得咨詢服務,這樣你就能夠得到支援,并了解其他患者經歷過的更多事情。 酒精和很危險
精神分裂癥患者比其他人更容易濫用酒精或非法藥物。某些物質,包括大麻和可卡因等,可能使癥狀加重。濫用藥物也會干擾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建議采用為精神分裂癥患者設計的糾正藥物濫用的方案。 妊娠之前的探討
患有精神分裂癥的婦女在懷孕前應與醫生討論,以確保她們服用的藥物在懷孕期間是安全的。關于妊娠期精神分裂癥藥物安全性的研究正在持續進行。但是,盡管精神分裂癥治療藥物和出生缺陷或嚴重妊娠并發癥之間并沒有明確的聯系,但很重要的前提是要先和你的醫生討論一下。 親人的重要作用
說服精神分裂癥患者尋求幫助是很難的。通常的情況是,由于精神分裂癥發作導致住院,才開始正規治療。一旦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穩定,家庭成員可以做以下這些事情,以幫助患者,防止復發:
鼓勵患者繼續服藥;
陪同患者一起參加各種活動;
精神分裂癥狀是最常見、最難描述、最難做出完整定義的重性精神病。在千余年的有關記載中,直到1896年才由德國的克雷丕林作為一個獨立疾病(早發性癡呆)進行描述,1911年瑞士的E?布魯勒建議采用精神分裂癥這一名稱。該病在一般人群中總患病率為3‰~8‰,年發病率為0.1%。我國1982―1985年進行的全國12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15歲以上人口中精神分裂癥的總患難與共病率為5.69‰,時點患病率為4.75‰。其中城市時點患病率6.06‰明顯高于農村的3.42‰。精神分裂癥的終身患病機率為7.0‰~9.0‰,平均8.6‰。
病因
病因尚未明確,近百年來的研究結果也僅發現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
生物學因素
遺傳遺傳因素是精神分裂癥最可能的一種素質因素。國內家系調查資料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血緣關系愈近,患病率也愈高。雙生子研究表明:遺傳信息幾乎相同的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遠較遺傳信息不完全相同的雙卵雙生子為高,綜合近年來11項研究資料:單卵雙生子同病率(56.7%),是雙卵雙生子同病率(12.7%)的4.5倍,是一般人口患病率的35―60倍。說明遺傳因素在本病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年齡 精神分裂癥發病與年齡有一定關系,多發生于青壯年,約1/2患者于20~30歲發病。
性格 約40%患者的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冷淡、敏感、多疑、富于幻想等特征,即內向性性格。
心理社會因素
環境因素 家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舉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縱、溺愛、過嚴)等都會影響子女的心身健康或導致個性偏離常態。
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及其精神交流的紊亂。
生活不安定、居住擁擠、職業不固定、人際關系不良、噪音干擾、環境污染等均對發病有一定作用。農村精神分裂癥發病率明顯低于城市。
心理因素 一般認為生活事件可發誘發精神分裂癥。如失學、失戀、學習緊張、家庭糾紛、夫妻不和、意處事故等均對發病有一定影響,但這些事件的性質均無特殊性。因此,心理因素也僅屬誘發因素。
發病機理
生化代謝障礙
精神分裂癥的生化發病機理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較大進展,比較有意義的有以下幾種假說:
多巴胺假說 近年來研究發現苯丙胺能促使多巴胺釋入突觸間隙,又能使正常人產生一種類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多種抗精神病藥物能阻滯突觸后多巴胺受體,藥物的這種作用與其臨床效價一致;精神分裂癥的尾狀核、殼核及伏隔核內有多巴胺受體密度增多;提出精神分裂癥的發生與腦內某些部位內多巴受能活動過度有關。但是,這種假說的直接證據尚不足,還存在著缺陷,部分患者的藥物療效不佳,因此不能都用多巴假說來解釋。
五羥色胺(5-HT)傳遞障礙假說精神分裂癥患者腦液內五羥吲哚醋酸(5-HIAA)含量低,血內5-HT的合成與降解力降低,提示發癥可能與患者腦內5-HT能活性降低有關。有人認為精神分裂癥發生可能與腦內多巴胺系統(活性過強)與5-HT系統(活性過低)之間的不平衡有關。
心理學發病機理
M.klein認為精神分裂癥的病源在嬰兒期,在此期內患者往往把自我與母親的化身分裂成“完全好的與完全壞的”兩個部分,如不能順利渡過此期,以后有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癥。心理生理學假說認為:除素質一應激作用外,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感知和認知方面存在有特異的缺陷。Kraepelin和Bleuler都認為精神分裂癥狀大都可追溯到注意與感知能力減弱。
臨床表現
本癥可發病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最多,20~30歲發病者約占1/2。男女發病率大致相近。一般起病緩慢,起病日期難以確定,也有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的。
早期癥狀
初期可出現類神經衰弱綜合癥或有類神經癥癥狀,但患者不會主動要求治療;有的逐漸表現孤僻、冷淡、缺乏主動性;有的變得敏感多疑,過多思慮,恐懼等;也有的突然出現令人費解的怪異行為,如無目的開關電門,在課堂叫喊,下雨時無故在室外站立不動,或突然沖動,毀物等。隨著這些癥狀的發展,逐漸顯露出精神分裂癥狀的特點。
發展期
思維障礙精神分裂癥在整個病程中的必不可缺的癥狀。在初期往往不引人注目,至發展期變得突出。思維障礙中有聯想障礙及思維內容障礙。聯想障礙開始多為聯想松弛,談話內容不緊湊,應答往往不切題,進而出現聯想散漫,重則出現思維破裂、聯想中斷。或有象征性思維、造新字或新詞等。思維內容障礙多為各種妄想,其思維邏輯推理荒謬離奇,無系統,脫離現實,且常有泛化,涉及眾人。妄想內容以被害、嫉妒等多見,也可有夸大、罪惡等妄想。還可有被控制感、思維播散、思維插入或思維被奪。
感知障礙 以幻聽最多見,如評論性、爭議性、或命令性幻聽,或思維化聲。其他幻覺次之。
情感障礙 精神分裂癥最易引人注意的癥狀。情感表現與思維活動和意志行為互不協調,與周圍環境也不相協調,是本病癥特征。情感障礙以遲鈍、淡漠多見,對人對事,多不關心。隨著病情發展,情感障礙日益加重,終日茫然。其他可有無明顯誘因的激怒、急躁、情感暴發、情感矛盾等。情感的變化令人感到與從前判若兩人。
意志行為障礙 多呈精神運動性抑制,表現終日呆坐少動,沉默寡言,孤獨退縮,獨居一處,與關系密切的人也不交往,甚至呈木僵狀態。相反的則出現不協調性興奮,如躁動不安、沖動毀物、自傷、毆打他人或出現緊張綜合征。有的表現幼稚、傻氣等。
智力障礙 智力尚保持良好,但有的隨著病情發展,于后期可有智力減退和人格改變。
其他 意識清晰,自知力不良。
后期
發展期癥狀如不緩解,或病情多次復發,遷延多年后,可呈所謂慢性期或衰退期精神分裂癥,此時,發展期的癥狀大部分消退,出現精神活動衰退,如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志和行為缺乏自發性,孤獨退縮,生活需人照顧,其記憶力、計算力、病前的技能和某些知識雖尚能保持良好,但總遺留某種程度缺陷,主要為主動性不足。
臨床類型
精神分裂癥除上述特征性癥狀外,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若干類型。分型對估計治療反應和預后有一定指導意義。臨床上常見的類型有偏執型、單純型、青春型的緊張型。此外,尚有其他類型。
病程和預后
起病多緩慢。逐漸進展,病程遷延。有的癥狀波動。經治療后可緩解,有的可再發,或多次復發。預后與病型、病期和治療等有一定關系。病型中以緊張型較好,其次為妄想型和青春型,單純型欠佳。病期愈短,緩解率愈高,病期在半年以內的緩解率為60%~70%,一年以上的緩解率減低。抗精神病藥物可使3/4患者的病情好轉,堅持維持治療者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此外,有精神病家族史,起病因紊不明,病前具有分裂癥性格特征者的預后較差。
治療
由于精神分裂癥的病因與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尚無病因治療方法,以緩解急性精神癥狀和改善慢性期殘留癥狀為主要目標。通常采用抗精神分裂癥藥物等軀體治療,輔以心理治療的綜合治療措施。
【摘要】
目的:探討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期間照料者的精神負擔及其相關因素。方法:采用疾病家庭負擔量表(FBS)、社會支持量表(SS)、親屬應激量表(RSS)、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對照料者精神狀況進行調查評估,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逐步線性回歸分析的方法分析照料者精神負擔的相關影響因素。結果:影響照料者應激水平最主要因素是其家庭負擔,家庭負擔越重,應激水平越高;出院時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生存質量、日常生活能力嚴重程度,是增加照料者應激水平的重要因素。結論:照料精神分裂癥患者,是一項心理、生理備受折磨的工作,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照料者精神負擔在不同醫院之間無明顯差異。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 精神負擔 不同醫院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psychological burden of the caregivers of the schizophrene and find correltional cause in schizophrene at different hospital. Methods: The psychological burden of the caregivers of the schizophrene were assessed with RSS、 FBS、SS、WHOQOL-BREF, etc.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One-way ANOVA)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sis them correlative factor. Results: The most factor that inflenced the stress of the caregivers was the family burden,the more heavy family burden,the higher stress of the caregivers;the severity of the 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fe could enhance the stess of the caregivers. Conclusion:Looking after the schizophrene was a ridden job. There was no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sychological burden of schizophrenic caregiver among the three groups。
Key words Schizophrenia;Psychological burden;Different hospital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1],為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2]。精神分裂癥是成年人中最為突出的精神疾病[3]。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給照顧者帶來巨大影響(孤獨、困惑、應激),使親屬因疾病遭受痛苦、憂慮、悲哀、社會隔離等生活質量的損失[4]。病人的非自律性社會行為、家庭爭執、鄰居朋友的缺乏理解及同情均可使照料者感到焦慮、抑郁,導致軀體疾病,產生罪惡感或困惑。對照料者予以關注,是開展精神分裂癥綜合治療的重要環節。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昆明市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精神科、云南省精神病院、云南省心理衛生中心(下文中分別用a、b、c表示)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照料者,采用橫斷面調查方法進行精神負擔研究。
1.1.1 納入標準:2006年8月~2007年3月,對3家醫院住院病人中符合DSM-Ⅳ診斷標準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照料者進行調查。
1.1.2 樣本數量: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3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可能接受正式治療[5],據下面公式求得樣本例數:N=Z2(p.q)/d2=(1.96)2(0.3)(0.7)/(0.05)2=212≈220
樣本例數應該大于220例。共計收錄病例數239份。其中綜合醫院精神科67例,省精神病院96例,省心理衛生中心76例。
1.2 方法
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精神科牽頭并聯系云南省精神病院、云南省心理衛生中心醫院醫務科,進入每個患者的病房,對患者的照料者進行調查。
1.2.1 一般情況調查表:記錄照料者姓名、年齡、性別、民族、職業、教育水平等情況。
1.2.2 評定工具:用疾病家庭負擔量表(FBS)[6]、社會支持量表(SS)[7]、親屬應激量表(RSS)[8]、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6]等對患者的照料者進行測評。用精神分裂癥病人生活質量量表(SQLS)[6]、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9]對三家醫院的患者進行入院一周內第一次評估及出院前一周內進行第二次評估,作為照料者精神負擔的相關分析因素。
1.2.3 調查研究實施具體方法:三家醫院簽署科研協作協議。各自抽調專門人員共計5名負責調查工作。調查前由筆者統一培訓其余4名精神科醫生為調查員。培訓后進行一致性檢驗(Kappa指數>0.75)。通過面對面詢問患者、患者的照料者、醫護人員等方式評定各種量表。
1.2.4 調查管理:調查員每天檢查填寫情況,負責人發現問題及時與調查員進行討論,盡量提高數據收集的準確度和可信性。
1.2.5 數據庫建立:所有數據均輸入計算機,由Epidata3.1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見表1)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照料工作是一項常人難以想象與忍受的工作,從表1中我們發現,主要是父、母、配偶在照料患者,并表現出父親照顧兒子,母親照顧女兒的現象,在省心理衛生中心出現了單位同事照料的情形,三者比較,統計學差異不明顯;照料者的職業、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三者無統計學差異;省心理衛生中心的照料者年齡偏大,與綜合醫院精神科患者的照料者年齡有統計學差異。 表1 三家醫院患者照料者的情況比較
2.2 照料者精神負擔的比較(見表2)
2.2.1 疾病家庭負擔量表(FBS):如表2所示,精神分裂癥發病給三家醫院患者的家庭帶來的疾病負擔總的來說沒有區別,但就經濟負擔方面而言,綜合醫院精神科患者的經濟負擔高于省精神病院,兩者之間有統計學差異;就家庭關系而言,省心理衛生中心住院患者的家庭關系嚴重受影響,與其他兩家機構之間有顯著差異。表2 三家醫院疾病家庭負擔比較
2.2.2 社會支持量表(SS)(見表3):如表3所示,除了對支持的利用三者之間無統計學差異外,主要顯示出綜合醫院精神科的照料者的主觀支持分、客觀支持分、社會支持總分高于省心理衛生中心,有統計學差異。
2.2.3 親屬應激量表(RSS)(見表4):如表4所示,三者應激狀態之間無統計學差異。
2.2.4 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簡表(WHOQOL-BREF)(見表5):從表5可知,三家醫院患者照料者的生存質量之間無統計學差異。表3 三家醫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照料者的社會支持情況比較表4 三家醫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照料者的應激狀況比較表5 三家醫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照料者的生存質量比較
轉貼于
2.2.5 三家醫院患者測定SQLS所得分值比較
2.2.5.1 入院一周內測定:如表6所示,患者在入院時測定其生活質量,各分量表以及總分情況,三者之間無統計學差異。 表6 三家醫院患者入院一周內測定SQLS分值比較
2.2.5.2 出院前一周內測定(見表7):如表7所示,經過治療,三家醫院在出院時測定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就動力和精力分量表三家醫院之間無統計學差異;但就癥狀和副作用分量表、心理社會量表、總分等情況而言,省精神病院出院患者生活質量與省心理衛生中心出院患者生活質量相比,改善明顯,有統計學差異;綜合醫院精神科出院患者與省心理衛生中心出院患者之間生活質量改善無統計學差異。
2.2.6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所得分值比較(見表8):
2.2.6.1 入院一周內測定:如表8所示,三家醫院患者入院時就日常生活能力比較,三者無差異。
2.2.6.2 出院前一周內測定(見表9):經過住院治療,三家醫院患者出院時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比較,三者之間無統計學差異。表7 三家醫院患者出院前一周內測定SQLS分值比較表8 三家醫院患者入院一周內測定ADL所得分值比較 表9 三家醫院患者出院前一周內測定ADL所得分值比較
2.2.7 精神分裂癥病人照料者精神負擔的相關因素分析
以親戚應激量表得分(RSS)為因變量(Y),自變量為患者年齡(Age), 入院、出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入院、出院精神分裂癥病人生活質量量表(SQLS),患者家庭負擔量表(FBS),社會支持量表(SSD)的評分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以F≤0.1則被剔除變量顯著性水準,結果見表10。其中患者年齡(Age),社會支持量表(SSD)評分未進入回歸方程。 表10 照料者精神負擔相關因素方差分析可知,F=10.3814,P=0.0000,故回歸方程有意義;從偏回歸系數檢驗可知,疾病家庭負擔有統計學意義。
逐步回歸方程模型的建立,分別以X1、X2、X3、X4、X5、X6代表FBS、入院時SQLS、入院時ADL、病程、出院時SQLS、出院時ADL,建立逐步回歸方程:
Y=9.5614+0.4816X1-0.0389X2-0.0870X3-0.0049X4+0.0207X5+0.0630X6
結果顯示FBS、入院時SQLS、入院時ADL、病程、出院時SQLS、出院時ADL等的分值對精神分裂癥病人照料者RSS的得分有影響,由標準回歸系數(Beta)可見,影響程度由大到小順序為FBS、入院時SQLS、入院時ADL、病程、出院時SQLS、出院時ADL。
3 討論
3.1 照料者情況
照料者主要為父、母、配偶照料患者,這與現實相符合。照料精神分裂癥患者,是一項心理、生理備受折磨的工作,很難找到非親近親人愿意接近患者以及患者接受非親近親人照顧自己。在省心理衛生中心出現了單位同事照顧的特殊情況,這可能與鐵路部門較為完善的單位支持系統有關。
3.2 親屬照料者的精神負擔
三家醫院由于上述一般情況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病人群,對患者家庭及其照料者的影響也有所不同,表現為省心理衛生中心的患者家庭的家庭關系受到嚴重影響,這也許就是家庭成員把患者送到城市近郊(省心理衛生中心)治療的一個心理因素,尋求部分解脫的一個方法。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是上世紀70年代初出現在精神病學文獻中的概念[10],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系逐漸明確起來,多數學者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健康[11]。本調查顯示:綜合醫院精神科的照料者的主觀支持分、客觀支持分、社會支持總分高于省心理衛生中心,這可能是由于上述不同醫院不同病人群所致,提示醫護人員對于后者的關注程度應該加大;就照料者的親屬應激量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簡表得分情況看,三家醫院之間比較,均無差異,充分說明不論在任何地方就診,照料的應激狀況,生存質量不會有明顯改善,這又從一個側面說明精神分裂癥發病帶來的負面影響之深遠。
多元回歸分析表明,應激水平與FBS,出院時SQLS、出院時ADL的分值呈正相關,而與入院時SQLS、入院時ADL、病程的分值呈負相關。影響照料者應激水平最主要因素是其家庭負擔,其家庭負擔越重,應激水平越高,而家庭負擔較輕,應激水平則降低;患者出院時精神分裂癥病人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嚴重程度,是增加病人照料者應激水平的重要因素;患者入院時精神分裂癥癥狀、日常生活能力嚴重程度,與事實有些不符,可能與資料調查時照料者填寫RSS的時間主要在出院前一周內,這時可能由于患者與入院時相比癥狀改善明顯,照料者內心感到治療有希望有關,故應激狀態有所下降,或者與調查的誤差有關,也有可能其他原因所致。病程越長,病人照料者認為患者期望通過治療、護理使其恢復的可能性越小,心理應激反應減輕,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明園.減少精神障礙的未治率[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1):66.
[2] 趙寶龍,沈靜靜,施永斌,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干預的3年隨訪[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33(3):233.
[3] 許 可,胡善聯.從整個社會角度分析疾病的經濟負擔[M].中國衛生經濟,1994,14(6):56~58.
[4] 賈恩志.從國外疾病負擔比較看我國疾病流行新趨勢[J].國外醫學.衛生經濟學分冊,1999,16(1):7~10.
[5] 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疾病負擔.1996年版.
[6] 張作記主編.行為醫院量表手冊[M].第1版.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77~80,137~140.
[7] 汪向東,王希林,馬 宏主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8] 沈漁屯阝編.精神病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303~304.
[9] 張明園主編.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第1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首次住院;影響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8(a)-181-02
Analysis of the first hospitalization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YI Huanwen, YU Yingyi, YU Shijiang, LIN Yue'ai
(Shadi Hospital of Xinhui, Guangdong Province, Jiangmen 529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first hospitalization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Methods: A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ysis the related factors. Results: The factors promoting early hospitalization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included understanding degree(OR: 4.762), BPRS total scores(OR: 3.259), medical conditions(OR: 1.906), economic status(OR: 1.795) and payment way of medical treatment(OR: 1.413). Conclusion: The popularity of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and the coverage of the medical insurance should be increased, hospit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promote early hospitalization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First hospitaliz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目前,首診精神分裂癥患者從開始服用處方指定治療藥物到其停止用藥前的時間(time tountreated psychosis,TTD),被越來越多地作為臨床結局的衡量指標,TTD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功能水平的預后呈正相關[1],但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缺乏自知力,門診治療依從性較低,經常因停藥而復發,復發率較高[2]。對于首發患者要早發現、早治療,積極進行全病程治療。住院系統治療對疾病的預后和轉歸至關重要[3-4],本研究基于精神分裂癥患者首次住院情況,對影響其首次住院的因素進行分析,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早住院、早康復提供事實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均為2008年1~12月在我院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所有研究對象符合以下標準:①依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診斷明確者;②年齡16~65歲。排除標準:①住院不足48 h、資料收集不齊者;②曾在其他精神病院住院者;③目前患者有嚴重軀體疾病者。
1.2 資料來源
1.2.1 一般情況采用自制調查問卷搜集患者的一般情況,包括:性別(男/女)、年齡(歲)、職業(工人、農民、學生、個體)、文化程度(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醫療付款方式(自費、醫保)、就醫條件(滿意、不滿意)、經濟條件(以當地2007年GDP和農民平均年收入為標準,分上、中、下三等)。
1.2.2 精神癥狀的嚴重程度入院48 h內對每一位患者進行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評出總分及因子分。
1.2.3 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程度采用自編的精神病基本知識問卷,對每一位患者的主要監護人進行評定,評定結果分為3個等級,1:沒有認識,2:部分認識,3:基本認識。
1.2.4 住院情況早期住院:首次住院時總病程≤6個月;中晚期住院:首次住院時總病程>6個月。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 Epi Info 6.0軟件建立數據庫,以住院情況為因變量,以患者的一般情況、BPRS評分、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程度為自變量,并對多分類變量進行亞變量化,進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軟件為SPSS 13.0軟件包。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共197例,其中,男性101例(51.27%),女性96例(48.73%);年齡16~65歲,平均(32.00±7.18)歲;文化程度:小學12例(6.09%),初中98例(49.75%),高中或中專78例(39.59%),大專以上9例(4.57%);經濟情況:以當地2007年GDP和農民平均年收入為標準,分上、中、下三等,上等56例(28.43%),中等81例(41.12%),下等60例(30.46%);醫療付款方式:社保42例(21.32%),農村合作醫療93例(47.21%),自費62例(31.47%)。
2.2 BPRS評定
精神分裂癥患者入院時經BPRS評定,其總分及因子分分別為:BPRS總分(46.71±7.26)分,焦慮抑郁因子(1.72±0.48)分,缺乏活力因子(2.31±0.87)分,思維障礙因子(3.54±1.08)分,激活因子(2.08±1.32)分,敵對猜疑因子(3.58±1.67)分。
2.3 精神分裂癥患者首次住院影響因素Logistic 分析
調查中篩選出有意義的因素為:家屬對精神疾病的認識程度、BPRS總分、就醫條件、家庭經濟狀況及醫療付款方式。其估計相對危險度分別為4.762、3.259、1.906、1.795、1.413。因此,家屬對精神疾病的認識程度越高、BPRS總分越高、就醫條件越好、家庭經濟狀況越好、有醫保時,患者能夠早期住院。見表1。
表 1 精神分裂癥患者首次住院影響因素Logistic分析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如果存在嚴重的狂躁狀態、傷人毀物、干擾影響他人、影響社會安定或有自殺意念、不能堅持服藥中的一項內容時即需要住院治療。同時,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治療十分復雜。慢性病的療程長,需要科學、規范、系統化的住院治療,否則會導致疾病反復發作,殘留一些慢性癥狀,精神衰退,造成沉重的家庭、社會負擔。由于大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缺乏自知力,常會拒絕住院,需強迫入院[5]。因此,探討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首次住院的因素,使患者能及時住院、系統治療,最大程度緩解精神癥狀、恢復患者社會功能,是精神科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顯示,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首次住院的因素有5項:監護人對精神疾病的認識程度、BPRS總分、就醫條件、家庭經濟狀況和醫療付款方式。這與孫延強[6]的調查結果有所不同,其原因可能為調查對象不同所致。家庭經濟狀況和醫療付款方式對住院的影響較易為大家理解,其中,相關性最大的為監護人對精神疾病的認識程度,其對精神衛生知識了解越多,越容易接受早期住院治療,為此要求醫護人員要加大對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力度,普及精神衛生知識,消除人們對精神障礙的歧視和對住院精神患者的偏見,減輕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恥感,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回歸社會創造有利的條件。
就醫條件的優劣會直接影響患者及監護人對住院的態度,住院環境干凈、簡潔、明亮、寬敞,同時給予患者優質的人性化服務,開放和半開放式的管理,可消除患者及監護人對精神病院的恐懼,從而較易接受住院治療[7]。這一觀點已被精神病醫院管理者及臨床工作者所認同。作為反映疾病嚴重程度的指標BPRS總分越高,疾病越嚴重,越容易引起患者的監護人及醫生的重視,越能及早住院治療。
綜上所述, 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首次住院治療既有患者病情因素,也有家庭經濟及社會醫療保障因素,以及精神病院就醫條件因素。本研究結果對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及時住院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沈曉玲,江開達,張紅霞,等.影響門診精神分裂癥首次發病患者隨診一年療效的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9,42(1):21-24.
[2]李巧敏,林秀英.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對于家庭護理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0):115-116.
[3]Shen YT.Psychopathology[M].Beijing: People's Health Publishing House,2001:393-413.
[4]He J,Lu YZ, Liu TS, et al. Psychopathology[M].Beijing:Chinese Medicine Publishing House,2000:599-616.
[5]李功迎,李凌江,馬洪霞,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對對住院態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精神醫學,2004,16(2):72-74.
[6]孫延強.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治療的心理、社會和生物學因素[J].中國臨床康復,2003,7(24):3328-3329.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強迫癥狀;病因學;臨床表現
近10年來,國內外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強迫癥狀的研究較多,為了解其系統研究的現狀,作者對其發生率、病因學、臨床表現及治療進行了簡要綜述。
1 OCSS的概念
Obsessive是指反復出現的觀點、思想、沖動、意象;Compulsive是指反復出現的、有目的的、有意識的動作行為。在美國的精神病診斷系統中將Obsessive和Compulsive統稱為強迫癥狀(OCS)。OCS在強迫癥(OCD)及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等疾病中的發生率較高。本文主要介紹精神分裂癥的強迫癥狀(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 schizophrenia, OCSS)。
2 OCSS的發生率
國內OCSS的發生率為1.7%~13.2%。唐瑞春[1]報道3595例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中61例(1.7%)有強迫癥狀;劉建勛等[2]報道3.9%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有強迫癥狀;李曉菊[3]報道5.3%的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有強迫癥狀;劉紅等[4]發現13.2%的兒童精神分裂癥患者有明顯的強迫癥狀;國外報道[5] OCSS的發生率為13%~40%。說明強迫癥狀是精神分裂癥的常見癥狀之一。
3 OCSS的可能病因學
3.1 強迫癥狀與腦結構異常改變 早在1992年YaLe大學的Woods[6]對以強迫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的大腦血流影響學研究發現,患者的大腦基底節前扣帶回、前額葉皮質的結構和功能異常。1999年美國加洲San Tose腦研究中心的Joseph[7]把有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和無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分成兩組,對照性的研究其腦結構和腦功能,發現有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腦結構的改變明顯,其基底節、紋狀體、前額葉的功能明顯障礙。
3.2 強迫癥狀與高香草酸 1994年Oades[8]研究發現,以強迫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尿中高香草酸(HAV)的濃度增高。HAV為腦中多巴胺(DA)的代謝產物,HAV的濃度增高說明腦中的DA濃度及活性增高。Oades同時還發現患者血清5羥色胺(5HT)的濃度明顯增高,說明患者腦內DA與5HT功能亢進。1995年Toren P等[9] 提出OCSS的產生可能與5HT功能低下或失調有關。2000年徐貴云等[10]提出OCSS的產生可能與5HT和DA功能失調有關。但是,OCSS與5HT和DA的確切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3.3 強迫癥狀與分子遺傳學 1999年Bengel[11]從分子遺傳學方面研究了強迫癥患者和正常對照組5HT轉運子(5HTT)5′端調節區域多態性,結果發現強迫癥患者5HTT的等位基因I與對照組存在明顯差異(46.7%/32.3%,χ2=5.19,P
4 OCSS的臨床表現
OCSS的強迫思維內容荒謬,這與精神分裂癥的病態思維相關。患者無焦慮、痛苦及求治愿望,自知力不全。而強迫癥的強迫癥狀內容接近現實,不荒謬,患者十分痛苦,自知力完整,治療要求迫切。下面,我們通過表1,表2來說明OCSS表現。
表1 61例OCSS表現[1](略)
5 OCSS的治療
近幾年的研究傾向于應用抗精神病藥物合并抗強迫癥藥物治療OCSS。其理由為抗強迫癥藥物可直接減輕強迫癥狀,同時可增強抗精神病藥物的血藥濃度[12]。Reznik I等[13]將30例存在OCSS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給予安定藥物加氟伏沙明,另一組給予安定類藥物。治療8 w后氟伏沙明組PANSS總分減少34.3%,YBOCS評分減少29.4%,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徐貴云等[14]將75例合并OCSS的患者分為利培酮合并安慰劑組(對照組)與利培酮合并氯丙咪嗪組(實驗組)進行治療,發現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9%,顯效率為68.6%;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7%,顯效率為89.2%。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P
對于藥物治療無效的強迫癥患者實施神經外科治療可能更為有效。而內囊毀損術治療難治性強迫癥已有30年的歷史,有報道顯示[16],其總有效率可達55%~78%。內囊毀損術主要是通過干擾額葉丘腦通路或破壞眶額皮質,恢復眶額丘腦間連接系統、額葉尾狀核蒼白球丘腦系統之間的平衡而達到治療目的。那么是否可以應用內囊毀損術治療經藥物治療無效的OCSS哪?
6 結語
OCSS在精神分裂癥中較常見,此類患者的大腦基底節、紋狀體及前額葉的結構與功能均有明顯障礙,其病理過程的產生可能與5HT及DA功能失調有關,但目前還不十分明確。那么是否可通過嘗試研究5HTT基因的異常來探索OCSS的發病機制哪?應用抗精神病藥物合并氯丙咪嗪或SSRI類抗抑郁劑治療效果較好,但對經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是否可以嘗試神經外科手段治療,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唐瑞春,楊家良.具有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61例對照研究[J].四川精神衛生,1994,7(2):81
[2] 劉建勛,李蓮芳.精神分裂癥的強迫癥狀臨床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6,22(1):25
[3] 李曉菊.精神分裂癥的強迫癥狀[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1):37
[4] 劉紅,羅隕軍,林節.兒童精神分裂癥的強迫癥狀臨床分析[J].四川精神衛生,1995,8(4):232
[5] Berman L, Merson A,Viegner B,et al.Obsession and compulsions as a distinct cluster of symptoms in schizophrenia:a neuropsychological study[J].J Nery Ment Dis,1998,186:150
[6] Woods SW. Obsessive and Compulsive in schizophrenia A Study on Cerebrum blood stream phantom[J].J Clin Psychiatry,1992,53:20
[7] Oades RD. The brain changes comparison research in schizophrenia[J].J Neural Tramsm Gen Sect,1994,96:2143
[8] Joseph. Case study:biochemistry abnor chang on Obsessive and Compulsive in schizophrenia[J].Psychiatry,1999,62:138
[9] Toren P,Sarruel E,Weizman R,et al.Case study:emergence of transient compulsive symptoms during treatment with clothiapine[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5,34(11):1469
[10] 徐貴云,馬崔.精神分裂癥的強迫癥狀[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1,27(1):76
[11] Bengel D. Obsession in molecular genetics comparison research[J].Mol Psychiatry,1999,4:463
[12] Zohar J, Kaplan Z, Benjamin J. Clomipramine treatment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symptomatology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J].J Clin Psychiaty,1993,54(10):385
[13] Reznik I, Sirota P.Obsessive And Compulsive in Schizophrenia a randomized with fluvoxamine and neuroleptics[J].J Clin Psychopharmacol,2000,20(4):410
[14] 徐貴云,馬崔.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強迫癥狀的對照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1,27(2):129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 強迫癥狀 問卷調查
對象和方法
調查對象:隨機選擇寶雞市康復醫院2008年3月1日~2008年4月30日住院患者214名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和排除標準,無嚴重軀體疾病、人格障礙和情感性精神障礙。其中年齡13~65歲。男96例,平均8.08±8.431歲;女118例,平均18.27±13.228歲。首次住院者者110例,住院2次者52例,住院3次者26例,住院4次者16例,住院5次者2例,住院8次者2例,住院9次者2例,住院10次者2例,住院20次者2例。職業分別為電工2例,干部2例,工人34例,公務員2例,教師2例,居民6例,農民124例,無業20例,學生22例。
調查工具:萊頓量表(LOI)有一般強迫觀念、怕臟和污染、幸運數字、作業四個因子,共20題。首先由被試者對在近1個月內每一題目是否存在做出回答,若回答‘否’記0分,回答‘是’記1分。若回答‘是’,被試者尚得對該題目對其學習、生活的干擾程度進行自我評分。干擾評分為無干擾(0)、有點兒干擾(1)、部分干擾(2)和許多干擾(3)四級。是否得分反映被試者在問卷中肯定存在的題目數,具有人格的成分;而干擾分更多反映強迫癥狀的嚴重程度。
指導語:下面是一些可能煩擾你的問題。首先根據你近1個月的情況作出‘是’或‘否’的回答。若回答‘是’,則用‘’把‘是’圈住,并根據以下的標準評定該問題對你學習、生活的干擾程度,再用‘’把相應的數字圈住。若回‘否’,則把‘否’圈住就可以。
評定標準:0-表示這問題不妨礙自己做自己想干的其他事情;1-表示這問題有點兒妨礙自己做某事情或浪費了自己一點兒時間;2-表示這問題妨礙自己做一些事情或浪費了自己一部分時間;3-表示這問題妨礙自己做許多事情或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
調查方法:采用萊頓強迫問卷為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篩查,問卷調查主要以病區為單位集體進行。因興奮狀態和木僵狀態影響測試的不合作患者先治療10天,病情穩定后再進行個別補測。每例答卷5~10分鐘,完成后即時收卷。以萊頓強迫問卷干擾分≥20分作為判定精神分裂癥患者是否同時存在強迫狀態的標準。所有結果均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
結 果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本次調查發放萊頓強迫問卷214份,有效答卷214份。本次調查共篩查出伴有強迫癥狀精神分裂癥患者48例,其中男42例,女6例,發生率為22%。
性別分組萊頓強迫問卷干擾分統計學,見表1。
本次共調查女118名,男96名,經t檢驗,男女干擾分值差異存在顯著性。
以首發和復發分組萊頓強迫問卷干擾分比較,見表2。
首發和復發分組萊頓強迫問卷干擾分比較,t=1.076,P>0.05,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篩選48例性別分布比較:對萊頓量表干擾分≥20者分男女進行計數頻數、卡方檢驗,X2=45.484,P<0.05顯示男、女之間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討 論
本次調查發現伴有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有較高的發生率。高于Poyurovsky等報道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有14%伴強迫癥狀,李氏報道5.3%的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為強迫癥狀。周氏等人研究發現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強迫癥狀發生率為16.4%的報道,及氏等人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伴有強迫癥狀98例,發生率為18.5%。上述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與所使用的診斷理論及測量工具有關。盡管結果有差異,但伴有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在精神科臨床中并不少見,應引起更多的關注與重視。
本調查發現精神分裂癥伴強迫癥狀男、女性發生率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與氏等報道精神分裂癥的強迫障礙多起病于26~35歲,男性多于女性的結果相一致,與孫氏等人報道有差異。伴有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在性別上男性多于女性的差異,分析其原因,可能與男性和女性在精神分裂癥上具有異質性有關。
本次調查新發現,首發、復發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其強迫癥狀的干擾分無統計學差異,提示強迫癥狀是精神分裂癥的一個穩定癥狀,貫穿疾病的始終,不隨病情的好轉而變化。多數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癥的強迫癥狀在精神分裂癥中較常見,它可以發生在疾病的早期、進展期、緩解期。對精神分裂癥強迫癥狀的歸因,一種觀點認為,強迫癥狀是精神分裂癥的固有成分,另一種觀點認為部分精神分裂癥出現強迫癥狀是抗精神病藥引起。從國內精神科用藥現狀來看,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藥使用較為普遍,尤其多用于復發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李占江,王極盛.萊頓強迫問卷的信、效度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9,7(2):94-96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認知矯正治療;認知缺陷;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R74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2-0297-01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來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庫爾勒市巴州精神衛生中的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均在我院痊愈出院,按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選擇86例,其中男42例,女44例;平均年齡(32.38±9.79)歲;平均受教育年限(7.20±3.06)年;用藥劑量換算成氯丙嗪,平均劑量為(216±142)mg。入組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分值≤36;臨床總體印象量表(CGI)分值≤2為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單一用藥者;住院最后年齡18~50歲;獲得受試者或監護人的書面知情同意愿意參加神經心理測驗與認知矯正治療。排除標準:患有嚴重軀體疾病;酒、藥物依賴;服藥依從性不良者;正在接受其他藥物(非抗精神病藥)、心理治療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2方法:應用隨機表法將患者分為認知矯正治療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3例。兩組各有3例因病情波動而脫落,最終80例患者進入結果分析。采用Wykes等改編的神經認知矯正手冊(漢化)為治療工具,由經過培訓的治療師的指導下,對認知矯正治療組患者進行認知作業練習,包括認知靈活性、工作記憶、計劃執行功能3大功能模塊。每周練習4次,每次45 min,持續6個月。對照組予一般工娛活動,主要包括音樂治療、個人生活技能訓練和手工制作等。在治療前和治療6個月,兩組患者分別進行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BPRS、WCST量表評定。
1.3統計分析:所得數據輸入計算機,采用SAS統計軟件處理,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間采用t檢驗;以SDSS總分為應變量,分別與WCST(自變量:X1正確反應數、X2錯誤應答數、X3持續錯誤反應數、X4非持續錯誤、X5分類數)進行方差分析、多重線性回歸和相關分析。脫落病例不納入統計分析。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BPR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PRS總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2.2兩組治療前后SDSS評分比較:治療前后SDSS總分比較,對照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明顯下降(P<0.05);兩組間SDSS總分比較,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明顯(P<0.05)。
2.3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的比較:治療6個月后,治療組WCST中正確反應數明顯增加,持續錯誤反應數明顯減少;對照組WCST中持續錯誤反應數明顯減少;治療前后兩組WCST各項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2.4多元回歸分析:以治療前SDSS為應變量,以治療前WCST各項指標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變量X1正確反應數、X3持續錯誤數、X5分類數進入回歸方程。由標準偏回歸系數的絕對值大小排序依此為X3>X1>X5。對回歸模型進行方差分析顯示F=36.84,P<0.001,說明WCST與SDSS所擬合的回歸方程具有統計學意義。以治療后SDSS為應變量,以治療后WCST X1、X2、X3、X4和X5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變量X3持續錯誤反應數進入回歸方程。對回歸模型進行方差分析顯示F=58.89,P<0.001,說明WCST與SDSS所擬合的回歸方程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國外研究普遍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個人生活技能、社會交往、職業能力、婚姻家庭等社會功能常有明顯下降,且與患者認識缺陷有關。認知矯正治療能夠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故研究他們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顯示,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經過6個月的認知功能矯正治療,患者的精神癥狀無明顯變化,而認知功能與社會功能則有明顯改善,這與目前觀點認為精神癥狀與認知缺陷是兩個獨立的癥狀群相符。本研究采用WCST對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的認知功能作綜合評定,SDSS總分與WCST的多元回歸分析顯示,認知功能與社會功能的改善有明顯相關性,這與McGurk等的研究相符,其中WCST中持續錯誤反應數最具指標意義。提示認知功能的恢復水平可能影響著患者社會功能的改善程度。由于本研究樣本較小,且社會功能的影響因素較多等,本研究結果能否較好的反映出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與社會功能的變化關系并作為預測指標,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澄清。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認知矯正治療能明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缺陷和社會功能。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缺陷的恢復水平影響著患者社會功能的改善程度,并有可能成為一項預測指標。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將為患者最終回歸社會帶來希望,值得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效果評估
在進行認知干預前和干預后使用用藥態度量表(DAI)、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ITAQ)、精神分裂癥病人生活質量量表(SQLS)和精神護理觀察量表(NOSIE)進行測評。
2統計處理
運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
3結果
應用認知干預前后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用藥態度、自知力與治療態度的改變,見表1;應用認知干預前后研究組和對照組精神護理觀察量表得分的差異,見表2。
4討論
4.1認知干預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認知干預,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的差異,見表1。有研究結果表明,精神癥狀和藥物不良反應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有極大的負面影響,而社會功能和社會支持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呈顯著正相關。一些患者經過系統治療,病情完全緩解,但生活質量仍很差。心理護理干預能夠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釋放,使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重新面對社會。以認知行為療法為主的綜合心理護理干預,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4]。本組患者通過認知干預,充分認識自己所患疾病,能主動參加康復活動,激發對生活的興趣,隨著社交能力的恢復和自信心的增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4.2認知干預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用藥態度,自知力和治療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認知干預后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用藥態度、自知力和治療態度均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認知干預可改善患者的用藥態度﹑自知力和治療態度。認知領悟治療不僅有助于緩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減少社會功能受損程度,還可改善患者用藥態度和提高患者的自知力水平。
4.3認知干預可以提高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能力等的因子分和總積極因素分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認知干預后研究組與對照組的精神科護理觀察量表(NOSIE)評分,在病情總估計﹑社會能力、個人整潔﹑激惹因子、總積極因素等評分兩組有統計學差異,見表2。說明心理行為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的康復治療是切實可行的,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的效果明顯好于單純藥物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廣泛的認知功能損害,患者的預后和社會功能障礙均主要取決于認知受損的程度,許多研究顯示認知受損與社會功能呈負相關,認知受損越嚴重,社會功能則恢復越差,故對認知功能障礙的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整體功能的恢復有重要意義。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可改善認知功能,對患者的康復訓練能調整大腦功能,減輕精神癥狀,調整人際關系,培養適應能力,生活自理及社會適應能力明顯改善,對患者重返家庭﹑社會創造了條件。
5結論
【關鍵詞】 奧氮平;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治療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099
奧氮平是一種難治性精神分裂癥以及比較嚴重的陽性癥狀(如出現幻覺、思維出現障礙、對他人充滿敵意、猜忌心變重等)和陰性癥狀(幾乎沒有感情表達與交流、懼怕社會交際、語言能力退化等)的良藥, 不僅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而且副作用小[1]。本文對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進行治療的60例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奧氮平在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治療中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文以2011年1月~2014年1月來本院進行治療的60例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齡23~65歲, 住院時間6個月~10年, 住院次數1~10次, 病程4~40年。所有患者的診斷符合我國精神病分類標準和第3版精神病診斷準則, 治療效果均不明顯, 主要表現在經過3個月以上的治療仍然表現出2種以上的陽性癥狀, 平均改用氯氮平已經持續6周以上。其中偏執型患者32例, 青春型患者13例, 單純型患者1例, 無法定型的患者14例。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住院次數、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由于60例患者均已采用氯氮平, 在治療中逐步用奧氮平(本研究中使用的奧氮平為國產藥, 國藥準字H20010799)代替, 利用4周時間完全將治療藥物換為奧氮平, 在治療前和治療持續的4、8、12周內分別對患者的陰性癥狀量值、陽性癥狀量值、不良反應進行評定, 在出院后通過隨訪的辦法了解患者的生活質量。
1. 3 評判標準 對患者陰性癥狀量值、陽性癥狀量值進行評定, 分析其不符合常規的行為的減少程度來判斷奧氮平的治療效果。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的評定主要包括能否與他人進行簡單的交流, 血常規檢查是否正常, 有沒有頭暈、惡心、嗜睡、視力弱化等不良反應。
1. 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60例患者中40例在8周內順利完成了奧氮平與氯氮平兩種藥物的置換, 其余20例在8周之內出現了病情的微小波動, 加入原來劑量1/3~1/2的氯氮平, 相應的將奧氮平減少5~15 mg后, 癥狀有所好轉, 另外7例患者的癥狀加重。
與治療前的陰性和陽性癥狀量值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經過8周的換藥治療, 癥狀發生了明顯減弱(P
在進行藥物替換前, 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人數分別為視力弱化者12例, 嗜睡者15例, 血壓降低者13例, 便秘者29例, 頭昏者27例, 心跳加速15例, 而經過奧氮平治療后, 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為視力弱化者2例, 嗜睡者1例, 血壓降低者0例, 便秘者6例, 頭昏3例, 心跳加速2例。
60例患者治療結束后, 在生活質量的提高上有很大的突破, 生命體征基本上趨于正常水平, 生理機能也有了較大程度的恢復。
3 討論
從以往的研究資料中可以看出, 奧氮平可以使30%~6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之前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得到明顯的改善, 通過本文的研究認為奧氮平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效果確實非常好。
雖然在陽性癥狀量值的評估中, 通過奧氮平治療前后的效果差異并不顯著, 效果相當, 但對于陰性癥狀, 奧氮平的效果比氯氮平好,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 經過藥物替換后, 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有明顯的改善, 與相關研究成果保持一致[2, 3]。
在奧氮平治療中, 對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指標進行評估, 發現在生活質量的提高上有很大的突破, 生命體征基本上趨于正常水平, 生理機能也有了較大程度的恢復, 這大約與患者在治療期間的自我感覺有關系。不良反應的減少對于患者體力、腦力上的損耗少, 而且藥物作用起到了一定鎮靜效力, 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的負面影響較少, 進而在生活的表現中更加優良[4, 5]。
另外, 患者中13例病情出現波動, 而再結合以氯氮平治療后病情得到了控制, 這就說明奧氮平的治療中如果輔以氯氮平將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 奧氮平在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上具有很好的效果, 尤其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出現, 在緩解陰性和陽性癥狀方面的效果也很好, 對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宋昊, 馬建東, 陳永新, 等.奧氮平聯合牛黃寧宮片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3, 19(21):306-310.
[2] 程德君.奧氮平聯用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糖脂代謝的影響.江蘇醫藥, 2014, 40(5):583-585.
[3] 蔣鵬.阿立哌唑與奧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和對糖脂代謝影響的對比研究.重慶醫學, 2014, 43(1):96-98.
[4] 彭成國.齊拉西酮與奧氮平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的臨床對照研究.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 25(7):1494-1495.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利培酮;喹硫平;療效;不良反應
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是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經藥物治療后大約有30%~6%的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也有部分患者達到完全治愈的目標。但是目前抗精神病藥物品種較多,各種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中,療效及不良反應如何,國內外資料都有相關報道。筆者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就研究組利培酮(商品名:可同)與對照組喹硫平(商品名:舒思)在精神分裂癥的治療,進行了比較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為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份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排除嚴重軀體疾病和酒精、藥物依賴、妊娠期女性。PANSS評分≥60分。納入組均簽定了入院告知書和知情同意書。
研究組病例196例,其中男103例,女93例,年齡15~68歲,平均(28.96±4.52)歲,總病程1月至27年,平均(4.74±0.96)年,偏執型116例,緊張型12例,青春型28例,未定型40例。對照組病例193例,其中男102例,女91例,年齡16~70歲,平均(29.86±5.42)歲,總病程1月至30年,平均(6.64±1.99)年,偏執型110例,緊張型9例,青春型31例,未定型43例。
1.2 方法 單獨使用利培酮(可同)治療精神分裂癥196例,劑量(3~6)mg/d,平均(4.18±1.32)mg/d,對照組為使用喹硫平(舒思)治療193例,劑量(300~700)mg/d,平均(478.33±121.37)mg/d,比較兩種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1.3 療效評估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2、4周末使用陰性和陽性量表(PANSS)及簡明精神癥狀量表(BPRS)進行評定,以PANSS減分率作為療效評定標準,分為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效四級評定。顯著進步以上為顯效;進步以上為有效。精神癥狀消失,自知力恢復,減分率≥75%為痊愈;精神癥狀大部分消失,減分率在50~74%為顯著進步;精神癥狀部分消失,減分率在26~49%為進步,減分率≤25%為無效。并分別于治療1、2、4周末,評定不良反應量表(TESS)。
1.4 結果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使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 治療4周后評估療效,其中研究組利培酮(可同)組痊愈17例,顯著進步64例,進步97例,無效18例,顯效率41.97%,有效率90.82%,無效為9.18%。對照組喹硫平(舒思)組痊愈14例,顯著進步59例,進步99例,無效21例,顯效率37.82%,有效率89.12%,無效為10.88%。顯效率比較,利培酮(可同)略優于喹硫平(舒思)。
2.2 治療前后PANSS評定結果比較 見表1
表1顯示:兩組比較,治療精神分裂癥,對控制陽性癥狀及陰性癥狀均有效,均在治療后2周明顯起效。
2.3 精神分裂癥各型患者治療前后BPRS總分比較 見表2
2.4 精神分裂癥各型患者治療不良反應比較
表3顯示:利培酮(可同)組不良反應以靜坐不能(P
3 討論
在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中,目前治療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藥物治療,各種藥物治療的效果及不良反應如何,我們都在探討當中和摸索之中。本研究通過對利培酮(可同)和喹硫平(舒思)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兩種藥物在治療精神分裂癥,控制陽性癥狀及陰性癥狀方面均有效,有效率為89.12%~90.82%,與商氏研究接近[1],均在治療后2周明顯起效。顯效率比較,利培酮(可同)(41.97%)略優于喹硫平(舒思)(37.82%),與商氏結果略低[1]。
不良反應比較,我們的研究顯示:兩組均以心電圖改變[2]和靜坐不能、嗜睡多見,而利培酮(可同)出現月經不調及泌乳較喹硫平(舒思)多見,喹硫平(舒思)出現體重增加較利培酮(可同)多見。
利培酮與喹硫平均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大多數學者認為:利培酮影響內分泌功能,出現性激素,特別是女性雌二醇及孕酮血清水平降低,雄激素及脫氫表甾酮水平升高[3],故對女性月經影響較大,喹硫平影響代謝功能,導致體重增加,與食欲改變和能量利用失衡有關[3]。本研究印證了此觀點。
參 考 文 獻
[1] 商秀珍,祝家勝,曾德志,等.齊拉西酮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對照分析.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7,17(6):392,393.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兒童;青少年;護理
近年來,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衛生狀況非常令人擔憂,最近的數據顯示,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的數據顯示,全球高達20%的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某種致殘性的精神障礙,多達50%的成年人精神障礙起病于青少年,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約占精神障礙總數的4%,其中,起病年齡在13~18歲之間稱為早發性青少年精神分裂癥(earlyonestschizophrenia,EOS),約占精神分裂癥患者總數的三分之一,起病年齡<13歲的兒童期發病稱為早發性兒童精神分裂癥(childhoodonsetschizophre-nia,COS),占精神分裂癥患者總數的百分之一。目前,臨床上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的診斷主要依照DSM-5或國際疾病分類法第10版修訂列出的標準,與成人相同,不考慮發病年齡。與成年發病患者相比,EOS患者存在明顯的認知功能障礙及大腦結構和功能改變,其中遺傳危險因素和先天發育因素在其發病過程中起更為重要的作用。由于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與首次發病的年齡有關,且發病早期癥狀又不典型,本文就EOS和COS的發病特點以及疾病護理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EOS和COS的疾病特點
早發性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是指以基本個性改變、特征性思維障礙、感知覺異常、情感與環境不協調、孤獨性表現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礙。相對于成人精神分裂癥,EOS存在病前發育異常,臨床癥狀嚴重,藥物療效和預后差等特點,認知功能損害同樣是COS的主要癥狀之一。且早期發病的EOS其社會功能方面預后更差,可能與心理理論能力的早期受損有著密切關系。但Holmen等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執行功能損傷與發病年齡無關,是疾病本身的特質性改變所致。雖然,起病于青少年時期的精神分裂癥相對少見,但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預后較差。有研究顯示,EOS的社會功能缺陷是其高遺傳性的表現之一。另外,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空間記憶能力的測驗(wechslermemoryscale—Ⅲ,WMS—Ⅲ)發現其在空間廣度這一維度上的成績低于正常人群,所以研究者認為患者的視覺空間記憶受損,這表明患者空間工作記憶的受損對記憶負荷的增加表現得更敏感。
有研究指出在前額葉損傷患者的心理理論能力測試中發現,識別失言問題考察的是認知心理理論能力,理解失言問題考察的是情感心理理論能力,并且設計了控制對照問題來考察被試者是否理解故事的內涵,得到了分離的結果,研究發現EOS的識別失言情境的能力保留,理解失言情境的能力受損。而對于COS患兒,如果母親在妊娠期間受到感染,兒童就更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癥,200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稱,大約20%精神分裂癥患者都是由于母親產前感染所致。而在逐漸演變成為精神障礙之前有長期的前驅期癥狀,且要作出肯定的診斷是十分困難的,但多項研究發現,即使該人群患者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精神病性癥狀,至有效治療開始之間的時間間隔仍然很長。另外,COS患兒的早期癥狀多以性格改變和類神經癥樣表現為主且癥狀不具特征性,其認知及社會功能的受損常首先被教師及家長發現。
2EOS和COS患兒的治療和護理措施
現階段對精神分裂癥治療主要方法: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電痙攣治療、音樂治療、工娛治療等,一般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在康復期輔以心理治療。EOS和COS患兒目前的治療方法類似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但在藥物治療方面,強調低起始劑量,緩慢加量的原則,因在此階段的患兒對治療效果與副作用均較敏感,多數的研究者建議,應選用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對于EOS和COS患兒的護理,除了常規的護理措施外,目前還強調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和護理、服藥依從性的護理、松弛療法的護理、社交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基于網絡平臺的交流治療與護理、家庭護理干預,定期隨訪,開放式護理管理以及精神分裂癥的整合護理路徑(integratedcarepathways,ICPs)等。
2.1服藥不良反應及依從性的護理
2.1.1EOS和COS患兒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與護理
有研究報道,精神分裂癥的急性期治療對于預后十分重要,其中選擇合適劑量的藥物治療尤為關鍵。由于青少年患兒身體發育不完善,且絕大部分患兒為首次發病、首次治療,因此往往對精神病藥物特別敏感,很容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甚至威脅到患兒生命安全。比如,精神分裂癥患兒在初次使用阿立哌唑后體質量均增加。此外,使用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治療的患兒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水平顯著升高。因此,護士及時提醒和幫助患兒定期監測體質量指數、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血壓、糖尿病癥狀,對于體質量增加的患兒控制其攝人量,督促患兒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另外,青少年男性和女性患兒在服用利培酮后血清催乳素伴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高血清催乳素血癥臨床主要表現為泌乳、閉經、不孕、障礙、脫落、骨質疏松等癥狀,并可增高乳腺癌的發生率。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密切觀察患兒病情以及相關檢測指標的變化,特別是軀體狀況的變化,并及時記錄和匯報。
2.1.2影響EOS和COS患兒服藥依從性的原因及護理干預一項國際調查研究顯示,診斷為精神分裂癥相關疾病的青少年中,約75%的患兒在治療18個月之內就不能堅持服藥。影響服藥依從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患兒對自身疾病的認識不足,往往在治療過程中癥狀緩解,患兒自認為疾病已痊愈,不愿繼續服藥,或者因為患兒不能耐受藥物的不良反應而自行減少藥量或停藥,使治療受阻,最終影響患兒治療依從性,再加上青少年患兒處于叛逆期,容易出現認知錯誤,阻礙治療。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患兒認知因素的好壞直接影響治療的依從性[22]。在兼顧服藥依從性的同時,在患兒長期維持治療過程中,需要定期監測精神癥狀、藥物不良反應、軀體變化及治療依從性。長期治療的目標是將藥物維持在最低有效劑量,藥物不良反應最小,盡最大可能恢復兒童和青少年的社會功能。因此,護理人員可以以分組授課與討論的形式,講解精神病的發病原因、服藥的重要性、服藥方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等,組織患兒進行討論,通過現身說法傳授堅持服藥的心得體會,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Kane等研究也表明,經過服藥管理訓練的患兒在出院后的病情穩定性、服藥依從性均有提高。
2.2松弛療法
付文英等對50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松弛療法進行治療,如呼吸松弛訓練、想象松弛訓練、自我暗示松弛訓練等,對比觀察所有青少年患者在治療前后的情感反應、溝通能力、行為控制等情況后發現松弛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其病情,具有非常顯著的干預效果。音樂松弛療法就是其中的一種松弛治療,其有利于改善早發性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的病情,促進社會功能的恢復,具有良好的臨床康復治療效果。具體方法是護士可以讓患兒在單獨的房間進行音樂治療,治療前讓患兒排空大小便,采取舒適的,然后以親切溫和的語言對患兒進行引導,使之注意力集中,輕輕閉上雙眼,以患兒能接受且感覺舒適為前提,引導身體盡量放松,然后聽松弛音樂20min,再慢慢睜開雙眼,完成一次治療。治療結束后安排10min的感受交流,鼓勵患者說出內心的感受和體驗,并給予肯定和指導。
2.3社交技能和生活技能的培養與訓練
在社交能力護理方面的研究結果提示,小組工作、康復技能培訓等非藥物療法能有效改善EOS患者的精神癥狀,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國外學者近期也有相似的研究結果。社交技能培養主要包括語言交流技能訓練、人際交往基本技能訓練、自信心訓練、問題解決技巧訓練、幫助他人與尋求幫助的技能訓練共5個方面的社交技巧。目前大多數學者提倡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結合生活技能訓練可較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會功能。
2.4基于網絡平臺的交流治療與護理
Steinwachs等通過對50例13歲以上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和臨床醫生進行基于網絡平臺的溝通交流治療后,發現該治療方案能夠體現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原則,目的是通過網絡對話,改善患者與醫生護士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同時可以基于患者的這些網絡治療性對話來制定合適的治療和護理方案,且該方法適用范圍廣,對于社區衛生服務站或者醫院的醫護人員以及患者都適用。
2.5家庭護理干預
劉軍等采用防御方式問卷和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對46例EOS進行問卷調查,并與46例正常受試者加以比較后發現,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與成熟型防御方式呈正相關,與不成熟和中間型防御方式呈負相關,懲罰嚴厲、過分干涉保護、拒絕否認、偏愛被試與成熟型防御方式呈負相關,與不成熟和中間型防御方式呈正相關,說明父母的養育方式對防御機制的形成有影響,提示在對兒童青少年患兒進行心理治療時,提高其使用成熟型防御機制的能力是一個方向,改善父母的養育方式對于改善患兒的預后可能會有幫助。因此,父母的教育方法很重要,護理人員可以采取集中授課的形式對患兒的主要監護人進行家庭健康教育,傳授精神分裂癥基本知識、藥物知識,幫助家屬認識患兒疾病的特殊性,指導家屬督促患兒按時按量服藥,識別藥物不良反應以及不良反應出現以后如何處理,使家屬認識堅持服藥的重要性,領悟服藥帶來的益處,提高患兒服藥的依從性,同時,指導監護人如何改善居家環境條件,提高家庭功能,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協調及相互支持,幫助患兒有效應對家庭、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危機及應激等。
2.6定期隨訪
國外關于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的5年隨訪報道中認為,多數兒童青少年有中、重度社會功能缺陷,其中80%~90%有2次或2次以上病情復發。大多數是由于患兒以及家屬對正規療程治療的認識以及定期隨訪的意義不夠深入了解,造成疾病反復發作,所以,醫護人員需要通過對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心理干預,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提高患兒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糾正對疾病和治療的錯誤認知,增強患兒及其家屬對治療的信心,提高遵醫依從性,這對促進患兒康復、降低復發率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采用電話、上門訪問、門診復查等形式,至少1次/月,每次隨訪時繼續提供家庭干預,針對患者及家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
2.7開放式護理管理
劉建瓊等對240例在相同藥物治療基礎上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封閉式與開放式兩種隨機分組的護理管理模式后發現,開放式護理管理組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簡明精神病量表評分、住院患者觀察量表評分均顯著優于封閉式護理管理組,所以該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相較于封閉的護理管理模式下,在開放式護理管理和治療模式下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于繼蘭認為,相較于傳統封閉式護理限制人身自由、封閉隔絕、統一治療、統一管理的呆板模式,開放式護理管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精神分裂癥護理模式,該模式主要是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醫患平等互助的原則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開放的、人性化護理。整個過程應由護理人員為主導,與主治醫生、患兒、患兒家屬四方同時商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病區內患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服飾、陪護親人以及相關護理人員。同時,根據患兒的病情程度對部分患兒可以允許其參加相關聚會或逛街或從事相關不影響病情的工作等,使其從醫院病區得到解放。開放式護理管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治療上,無論是代表患者社會生活功能情況的ADL,還是精神狀況改善情況,或是護士觀察量表中,患者總的積極因素改善情況均效果顯著。
2.8精神分裂癥的ICPsICPs稱為臨床護理路徑或者關鍵護理路徑,是一個多學科合作的護理計劃,根據患者的具體健康狀況來構建詳細的護理程序和護理干預方法。當然這個過程非常復雜,需要院內的醫生、護士、醫院領導以及其他院內服務人員共同制定。對于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ICPs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系統下每個分支下的臨床路徑的評估、干預及有效管理的設定是否合理。ICPs的合理設定可以為特定診斷和治療的患者群體制定一種清晰明確的常規治療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可以按照計劃有序地進行護理工作,這對降低醫療費用、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及護理質量等方面都具有促進作用。
3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的治療與護理是國內外臨床護理共同面臨的難點問題,由于其發病年齡段以及癥狀的特殊性對其今后的生活質量產生深遠意義,所以在治療和護理方面需要特別重視。在臨床護理方面,做好治療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與護理,服藥依從性的教育,注意選擇合適的健康教育方式,而在護理管理方面,主要選擇合適的護理管理模式來促進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的治療效果,包括開放式的護理管理模式或者適合醫院的護理路徑等,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難治性精神分裂癥;亞型;陽性癥狀;陰性癥狀
【摘要】 目的 探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不同亞型的臨床特征。 方法 對116例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根據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中評分≥4分項目數的不同為標準,將患者分為陽性亞型組、陰性亞型組、混合型組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 各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7.569,P=0.023)。陽性亞型組較其他組首發年齡大,總病程短,住院次數少,差異顯著(P<0.01或P<0.05);混合型組較其他組用藥種類多,差異顯著(P<0.01或P<0.05);陽性亞型組急性或亞急性起病者顯著多于其他組,陰性亞型組和混合型組起病慢性。 結論 陽性亞型組首發年齡較大,總病程較短;混合型組使用過的抗精神病藥物種類較多;陰性亞型組和混合型組起病以慢性為主,住院次數也明顯比陽性亞型組多。
【關鍵詞】 難治性精神分裂癥;亞型;陽性癥狀;陰性癥狀
Comparative studies of different subtypes of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different subtype of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 Methods 116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cs were pided into positive, negative and mixed subtype group according to numbers of item's score ≥4 from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3 groups(χ2=7.569,P=0.023).Compared with the mixed and negative subtype groups, age at firstonset was elder,total course of disease shorter and frequencies of hospitalization fewer in the positive subtyp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
【Keywords】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c;subtype; positive symptom;negative symptom
自從Key等[1]1987年明確提出陽性與陰性癥狀評定量表(PANSS)以來,它一直被廣泛應用于精神科臨床。有學者根據陽性量表或陰性量表中評分≥4分(中度)的項目數的不同,提出了陽性亞型、陰性亞型、混合型、非陽非陰型的概念。本文擬據此探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中不同亞型患者的臨床特點。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01年1月~2003年12月在深圳市康寧醫院住院的116例難治性精神分裂癥[2,3]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曾接受≥3種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其中有兩種以上化學結構不同,每種藥物劑量至少相當于氯丙嗪600mg?d-1,療程≥4w無效者,或使用氯氮平≥450mg?d-1治療4w無效者。(3)"無效"標準為PANSS減分率≤20%。
1.2 方法
1.2.1 評定工具 應用自行設計記錄表對資料進行系統記錄,包括一般資料、首次發病年齡、病前性格、精神病家族史、起病形式、治療前病程、總病程、病程特點(間歇性、持續性)、曾用藥物種類等。采用PANSS評定患者入院時與治療4w末的精神癥狀。
1.2.2 分組 根據入院時PANSS中評分≥4分(中度)的項目數的不同進行分型,若陽性量表中評分為中度的項目≥3項,但陰性量表中評分為中度的項目<3項,則患者歸入陽性亞型組,反之則為陰性亞型組;若兩個量表均有≥3項為中度,則歸入混合型組;若兩個量表無一達到≥3項者則為非陽非陰型組。
1.2.3 統計方法 所有資料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中的Kruskalwallisχ2檢驗。
2 結果
2.1 PANSS評定結果 116例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陽性亞型組43例(37.1%),陰性亞型組25例(21.5%),混合型組48例(41.4%)(χ2=7.569,P=0.023)。
2.2 三組計量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三組計量指標比較(略)
注:F檢驗,LSD法多重比較,陽性亞型組與陰性亞型組比較*P<0.05,**P<0.01;陽性亞型組與混合型組比較##P<0.01;混合型組與陰性亞型組比較ΔP<0.05
表1顯示:陽性亞型組較其他組首發年齡大,總病程短,住院次數少,差異顯著(P<0.01或P<0.05);混合型組較其他組用藥種類多,差異顯著(P<0.01或P<0.05);三組間治療前病程差異無顯著性。
2.3 三組計數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三組計數指標比較
注:*P<0.05
表2顯示:不同亞型組性別、家族史、病程特點無顯著性差異;起病形式:陽性亞型組急性或亞急性起病者顯著多于其他組,陰性亞型組和混合型組起病以慢性為主,陽性亞型組與其他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住院的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陽性癥狀突出者占37.1%(43/116),陰性癥狀突出者占21.5%(25/116),陰性及陽性癥狀均較突出者占41.4%(48/116),各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陰性癥狀突出者所占比例較少,可能與以陰性癥狀為主的患者對他人或社會的直接危害較小,被送入院者較少有關。
一般認為精神病的發作以陽性癥狀的出現為標志[4],但70%的研究表明患者出現陰性癥狀比陽性癥狀更早[5],有報道[6]首次發病之前的前驅期一般持續1~2a。本研究顯示,陽性亞型組患者首發年齡較晚,與上述觀點一致。
陽性亞型組總病程較短,提示陰性癥狀可能延長病程;混合型組治療前病程最短,提示陽性癥狀與陰性癥狀混合出現時,容易引起關注,并給予早期干預;混合型組使用過的藥物種類最多,可能因陰性與陽性癥狀同樣突出,需要多種藥物控制。
陰性亞型組和混合型組起病以慢性為主,住院次數也明顯比陽性亞型組多,提示慢襲者,病情更容易復發或加重,與李毅等觀點一致[7]。
參考文獻
[1] Guelfi JD. The PANSS: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J]. Encephale,1997,23(2):35
[2] KaneJ.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c patient[J].J Clin Psychiatry,1996,57(9):35
[3] 劉鐵榜,臧德馨.難治性精神分裂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0,10(2):114
[4] 陳瑜,謝世平.首發精神分裂癥的早期干預[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6):371
[5] 劉海燕,趙靖平.對精神分裂癥早期干預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2,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