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08: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學地理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也是一門新的比較文學分支學科,所以,新的術語與概念的提出對于中國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是極其重要的,從該書的研究目標而言,它們也是相當適用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該書的理論性與學術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體現在這樣一些新的概念表述與話語方式上。大量的統計數據,是作者研究中國歷代文學作品與文學史的結果,也是支撐該書所有論點的堅實基礎。80多個圖表與統計表,分布在全書的五章之中,許多論點就是靠這些圖表來進行論證的,多數圖表都很直觀、具體,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圖表統計是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借用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文學,沒有想到梅新林運用得這樣到位,是其著作的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正是以上三點的統一,讓這部中國文學地理學研究著作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準,開創了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中國古代文學史研究的新境界。
二、然而,《中國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一書
只能是處于一定的歷史階段,因此它的局限性也是必然存在的,本文主要就第二章《流域軸線與文學地理》來談一談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①圖表統計的來源問題。在這一章中,主要的圖表是四個流域(長江、黃河、珠江與運河流域)著名文學家的分布圖,這些統計數據本身是有意義的,然而統計的根據是什么?什么樣的文學家才是“著名”的?作者也指出這些統計數據的來源是譚正壁先生所編的一部辭典,不過也是存在問題的:一方面,這部辭典是不是具有權威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者所編的與文學相關的全書之類的出版物,可謂眾多,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各卷、《辭?!分?,自然是具有更大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可以以一部為主,還可以參照許多其他經典性的著述,包括《全唐詩》、《全宋文》、《全清詩》之類。這樣才有比較充分的依據,同時也有統一的標準。這樣的數據是不是可以說明某一個流域文學歷史的變遷與中心的轉移問題。作家與詩人的產生是與地理相關的,并且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環境也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然而在某一個特定的時代,這個省多一個、那個省少一位詩人與作家,也許并不說明什么問題,特別是不可能一對一地說明流域中文學流變與文學中心轉移的問題。因為詩人作家的產生具有偶然性,同時作家詩人也是不斷流動的,出生地或者客居地對其創作所產生的影響哪個為大,存在多種多樣的情況。如果說到文學歷史發展的周期,作家的數量能不能夠說明它們的周期,也許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四大流域軸線擁有各自不同的生命節律與周期。黃河流域軸線較之其他三大軸線具有先發優勢,其中先后經歷了自西租東運動的四次波瀾。第一波始于傳說中的炎黃時代,終于商代;第二波始于周代,終于戰國;第三波始于秦漢,終于南北朝;第四波始于隨唐,終于清代。每一波都是從上游開始,經過一定時間的徘徊,最終止于下游,然后又開始新一波自西租東運動,以此往復循環?!保?69—170)這樣的觀點是不是經得起推敲,的確也是一個問題。以流域軸線來說明整個中國文學地理的問題,也許并不科學,不可能具有合理性?!氨本€諸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山東由53人增加到96人,河北由31人增加到48人,北京由8人增加到23人,天津由0人增加到3人,但南線數量升得更快,其中居于第一、二位的江蘇、浙江分別由327人、317人上升到481人、411人。安徽位居第三,由80人上升到98人,增幅不多。另,上海由55人上升到78人,位居第五,增幅比較可觀。所以元代以來運河流域文學軸線向南線傾斜趨勢在明代進一步加劇之后,至清代依然沒有根本的改變。若以元明清三代京杭大運河南北兩端所在北京與浙江文學家的數字變化做一比較,則分別為25∶144,8∶318,23∶411,后者分別為前者的5.76、39.75、17.87倍,可見從元到明,彼此的差距迅猛拉大,而到清代,似有所縮小,但相對于元代而言,依然不成比例?!保?47)因為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是中國人口集中的地區,也是文化發達的地區,運河流域自隋朝之后,也成為重要的文化與文學區域之一,可以說明中國文學地理的主體內容,然而廣大的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與西南地區,特別是蒙古草原與新疆南北地區,都并不在這四條河流的流域之內,那么它們的文學地理是如何的呢?所以,我們認為中國的文學地理不可能在流域軸線之內來進行全部的合理的闡釋,因為還有山地與草原,也還有邊地與沙原,因為那些地方并不是沒有人居住,詩人作家也是存在的,雖然不像上述四個流域,那么眾多,那么顯著。
三、結語
《中國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是中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成果是自不待言的,對于我們從事文學地理學批評與文學地理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我們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只是為了與同行進行討論,以讓文學地理學研究更加完善、更加科學,除此無他矣!
作者:胡朝霞 單位: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文學作品;地理學習興趣;心理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33-0065-02
興趣是人們力求探究和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對人們的行為起到動機作用。在地理學習上,有了地理學習的興趣,才會提升學習地理的動力,學好地理才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也成為地理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既是地理教學的起點,也是地理教學順利高效的良好保證,更是地理教學應當達到的目標。
一、突破定勢,體驗新奇,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對新奇的事物容易產生興趣。筆者以為地理的“新奇”既可以是新鮮、奇特、學生少見或未見過的地理事物和現象,也可以是讓學生發現平時習以為常的現象中所隱含的地理知識,對其有新的認識,產生“意料之外”的感覺。
例如,在“大氣降水”的講解過程中,筆者運用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火燒葫蘆嶼”的案例,基本上學生對這一情節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這一案例展示過程中,學生表現更多的是對諸葛亮“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的惋惜,對司馬懿父子最后借著大雨得以逃脫這一結果的不甘。此時,筆者通過一系列問題如“為什么在火燒葫蘆峪時突降大雨”“難道真是天不滅司馬父子嗎”“如果不是,這雨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假如你是諸葛亮,你有辦法避免嗎”等,來引導學生突破定勢和常規,換個角度看事情、想問題,讓學生意識到案例的背后還有地理規律在起作用,體驗到新奇,從而有效地誘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以情動人,激起共鳴,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在某種程度上與人們對事象的情緒和情感相聯系。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凡是能給以學生愉悅、成功等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的地理事象都可能引起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布魯姆也曾說:“積極的情感能使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痹谖膶W作品中所出現的地理事象,或是作者對其細致的描繪,或是作者借物抒情,其優美生動的文字蘊含著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其深遠、奇妙的意境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與深邃的思想。將這些文學作品巧妙地運用于地理教學之中,除了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順利突破重、難點,得到成功的心理體驗之外,更可以讓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讓學生猶如身歷其境地去領略地理環境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得到深刻的情緒、情感體驗,產生情緒上的共鳴,從而喚起其地理學習的興趣。
例如,筆者在進行“太陽對地球影響”一節的教學時,借用了著名詩人泰戈爾《初始之日的太陽》。這首詩是詩人在彌留之際留下的最后一首詩,反映了詩人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對人生的內省。(The Sun of the First Day / The sun of the first day /Put the question/ To the new manifestation of life / Who are you? / There was no answer. /Years passed by. / The last sun of the last day /Uttered the question / on the shore of the western sea / In the hush of evening / Who are you? / No answer came again./初始之日的太陽/向新顯露的生命/提出那疑問/你是誰?/沒有回答/歲月流逝/臨終之日的太陽/在西海岸濱/傍晚的靜寂里/提出那疑問/你是誰?/仍然沒有回答)筆者先對本詩的含義進行了簡單的解讀,為學生情緒的激發做了鋪墊。而后請班級里中文和英文朗誦比較好的同學,分別用中文和英文將其進行了朗誦。通過學生聲情并茂的誦讀,將人文情懷融入到自然地理的教學之中,讓學生沉淀思緒,在短暫的生命和永恒的太陽的對比中去靜心體會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感悟詩句中所蘊含的人生哲學。進而營造出一種思考人生的情感氛圍,激起學生內心的情緒共鳴,最終有效地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聯系生活,關注鄉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于文學作品來說,其創作源于作者對環境的細致觀察、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因此文學作品中有大量的與生活關系密切的地理案例。這些案例的使用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連接起來,在實踐中去驗證并應用地理知識,更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到地理的實用價值,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間接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地理學習的動機和意志力。而且,學生地理學習間接興趣的養成,可以使學生對地理學習保持比較長久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學習新的地理知識,提升自我,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例如,在“城市區位”一節的教學中,筆者用了著名話劇《雷雨》中周樸園和魯侍萍的一段對話作為案例。當學生聽到周樸園說出“無錫是個好地方”的時候,學生頓時哄堂大笑,來了興趣,整個課堂的氛圍為之一變。此時,筆者乘機提問:“你們笑成這樣,那無錫到底是不是個好地方?” 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鄉土情感,學生紛紛開動腦筋從自己的生活經歷著手,通過相互提醒補充,提出了諸如“無錫有太湖、無錫是魚米之鄉”等理由以證實無錫的確是個好地方。學生對這個問題雖然都是肯定的回答,但是從他們提出的理由來看,學生的認識是比較零散的、生活化的,缺乏條理、深度及科學性。于是筆者進行引導:“你們的證據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城市區位原理進行一下提煉?”引導學生從影響城市區位因素的角度對剛才提出的理由進行了梳理和提煉,將生活觀點上升為理論知識,做到了課堂所學知識原理與具體生活實踐的結合,起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這樣通過鄉土案例的使用,聯系了學生的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深入掌握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家鄉,升華了學生的鄉土情感。
參考文獻:
可以選的地理科學專業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城鄉規劃、城市規劃、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制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
地理科學專業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
(來源:文章屋網 )
哈爾科夫國立大學(簡稱哈大)是烏克蘭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建立于1805年,是烏克蘭著名的科學和教育中心。
現在有近12000名學生在大學的15個系學習,其中有近900名來自7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包括200余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
在大學里有超過2000名教師和助教,其中有136名教授和博士,還有822名副教授和教授候選人。
大學設有6個學術研究學科和超過60個專業。這里的畢業證書得到世界教科文組織的承認。大學是由三個科學研究院(生物學、化學、在生物學和醫學中的激光應用)組成,這里還有歐洲非常先進天文臺,自然博物館,烏克蘭最古老的植物園,圖書館(國有最大的圖書館之一),此外大學還有非常健全的體育設施和網球館及靠近黑海的學生療養中心。
哈大已進入世界名校前30名的行列。
學校專業
外國留學生預備中心(預科)
外國留學生預備中心對外國留學生進行語言培訓,畢業后可以轉入烏克蘭、原蘇聯任何一所高校攻讀。學期一年。截至招生時間在每年的11月15日之前。
預備中心對不同專業、不同學歷(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進行不同的教育。在預備中心學生們將緊張地學習俄語或者烏克蘭語(主要以俄語為主),還有進修課程。
預科系語言教育由學生自由選擇(俄語或烏克蘭語)。
經濟系專業設置
本碩連讀:經濟理論;國家經濟;國際經濟關系;行政管理;金融與信貸;經濟控制論;經濟統計學、市場營銷。
研究生:經濟理論;國家管理;經濟的計劃與調整;統計學;經濟數學模型;金融學;貨幣的流通與信貸。
外語系專業設置
本碩連讀:羅馬語―日爾曼語語言文學(英語、德語、法語)。
研究生:日爾曼語系(英語、德語)。
生物系專業設置
本碩連讀: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試驗診斷學。
研究生:植物學;遺傳學;動物學;社會心理學和歷史心理學;人和動物生理學;植物病理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工藝學。
心理學系
本科、碩士、研究生:心理學專業。
語言文學系專業設置
本碩連讀:烏克蘭語言和文學;俄羅斯語言和文學;古典語文學;應用語言學;新聞學。
研究生:烏克蘭文學;俄羅斯文學;外國文學;烏克蘭語;俄語;語言的掌握。
物理系專業設置
1、物理學系
本碩連讀:物理學;天文學。
研究生:固體物理;光學;激光物理學;理論物理;低溫物理;天體物理學和無線電天文學;太陽物理學。
2、物理工程系
本碩連讀:試驗核物理和等離子物理。
研究生:理論物理;物理和化學的試驗;原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
3、動力物理系:
本碩連讀:應用物理。
4、無線電物理系
本碩連讀:放射物理和電學;生物物理。
研究生:放射物理;生物物理;無線電天文學。
其他系專業設置
1、地質和地理學系
本碩連讀:地質勘探;搜尋和勘探;地理學;水文地質學;地質工程學;自然環境學;地貌學和古地理學。
研究生:制圖學;社會經濟地理學;古生物和地層學;自然物理學;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景觀;巖石學;水文地質學;自然環境學;地貌學和古地理學。
2、歷史學系
本碩連讀:烏克蘭歷史;世界歷史;檔案管理;考古學。
研究生:烏克蘭歷史;世界歷史;地史學;考古學。
3、力學數學系
本碩連讀:數學;力學;應用數學、信息學。
研究生:數學分析;微分學;拓補學;計算機技術學;氣體與液體力學;物理數學。
4、社會學系
本碩連讀:社會學;社會應用學。
研究生:社會理論和歷史學;社會文學;科研與教育;社會管理學。
5、基本醫學系
本碩連讀:醫療學。
研究生:心臟病學;外科;變態反應和免疫學;內科。
6、化學系
本碩連讀:化學。
研究生:量子化學;化學物理;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
7、計算機科學系:
本碩連讀:信息系統管。
費用:
預科學費:700美元/年
住宿費:200美元/年
醫療保險、體檢費和學校注冊費:110美元
申請費:20美元
專業學費:
大多專業:800-1000美元/年
醫學:1500美元/年;2388美元/年(英語授課)
聯系方式:
[學習目的]
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正確理解其內涵;了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正確認識自然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主要內容]
什么是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的特點
研究對象、內容、方法
自然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自然地理學在社會中的作用
一 、什么是自然地理學(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學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環境或其組成部分的科學。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科學。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二、自然地理學的特點
(一)全球性
由于地球系統過程具有明顯的全球性特征,因此許多自然現象和過程都不受國界的限制。20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學說的出現,首先在固體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觀概念。80年代以來大氣科學和海洋科學的發展,也已經走向全球化,著名的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引起的氣候災害影響遍及全球3/4范圍,就是一個實例。
自然地理學的全球性特點決定了人們必須采用全球范圍調查研究和觀察測試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地球的研究范圍,已經能從隧道掃描顯微鏡和離子探針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臺網的和軌道衛星所提供的數據得出的全球圖像。從地表的地學實地調查和標本采集,飛機和衛星對地面的遙感監測,大陸和海洋的超深鉆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對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探測等,為自然地理學的全球觀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與此相適應,80年代起一系列大型國際地球科學合作研究計劃的推出,如國際巖石圈計劃(ILP)、深海鉆探計劃(DSDP)/大洋鉆探計劃(ODP)、世界氣候計劃(WC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等,
已形成了對地球的全球立體研究網絡。
(二)多尺度性
另一個特點是地球系統內各種地學過程發生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具有極大的差別。以往對不少地學問題爭論不休,特別是環境預測問題上出現互相矛盾、脫離實際的情況,癥結之一就是不在一個時空尺度下討論問題所致。舉氣候變遷的例子。
地球系統過程的主要時間尺度大體可以劃分以下5個層次:
幾十億年至幾百萬年尺度 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生物滅絕、板塊構造、造山作用、等重大事件,是傳統地學的研究領域。
幾十萬年至幾千年尺度 冰期、間冰期的交替,土壤的發育,生物種類的分布,地球公轉的周期變化。
幾百年至幾十年尺度 該尺度的全球變化有氣候、大氣化學成分的變化,地表干燥度或酸度的變化,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土壤侵蝕、水系變遷,以及人類對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干擾,則是地球系統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人口問題、資源問題、能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全球性社會問題也都要在這個層次上解決。這一層次上的全球研究是對人類智慧的挑戰,既是科學發展的熱點,也是21世紀解決人類重大問題的認識基礎。
幾個季度至幾天尺度 天氣現象、洋流中的旋渦、極地海冰的季節消長,地面徑流、風化、植物生長的年循環,地球自轉的地理效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火山、地震活動等。
幾小時至幾秒尺度 湍流熱交換、大氣對流等。
幾年至幾小時時間尺度的變化,屬于大氣、海洋和生物科學的研究范疇。
地球科學的這種特殊時空尺度使得人們無法直接測量地球中心的溫度,也無法在實驗室再造地球系統的真實過程。因此,通過長期地學研究實踐總結的類比方法具有重要意義。19世紀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C.Lell)提出的“現在是過去的鑰匙”名言,后來被稱為“將今論古”的現實主義原則和方法,啟示人們可以根據現今地表發生的各種地學過程及其物質記錄,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古環境變化。由此類推,人們也可以運用“將古論今”的方法,根據地質和人類歷史中發生過的地球環境和巖石圈演變過程來預測地球的未來趨勢。類比方法普遍應用到天氣預報、災害預測等研究領域。例如,根據自然災害與天文現象周期的對應關系開展預報,日益引起人們重視。
(三)綜合性
(四)區域性
三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
1 研究對象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及土壤圈、生物圈、地貌
2 研究內容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構成其研究內容,作為一門綜合學科,要特別強調其研究內容應包括研究各個圈層的相互作用及其關系和作用效應。
3 研究方法:
現象記錄(描述) 統計過去(分析) 預測未來(判斷)
現象記錄:自然地理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統計過去:如對渤海赤潮事件的統計分析,預測渤??赡艹蔀槭澜缟系谝粋€“死?!?;
如日本地震學家對東京1885年以來發生的大地震進行統計分析,預言,東京
地區未來5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概率為90%。
三 自然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1 綜合化趨勢
地學、氣候學、水文學、土壤學、生物學、地貌學相互綜合滲透,人類生存發展的環境。
2 新技術手段的運用
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激光技術、同位素技術、信息系統技術、數字化技術等 玻璃地球(the glass earth)
數字地球(the digital earth)
3 由定性向定量發展:
高精度定位監測、動態摸擬、3S技術;
4 廣泛應用:
國土整治、環境工程、城市規劃、防災減災、生態優化、優質農業、食品安全;
5 加強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研究:
沙塵暴、沙漠化、石漠化、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6 全球性合作研究
四 自然地理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三峽工程
青藏鐵路
五思考題
1 談談你所理解的自然地理學。
【關鍵詞】地理;教學;學生素質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3-0301-01
1 如何提高中學生科技素質
基礎地理知識,無論是哪一方面,哪一部分的哪個課題,無不融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為一體。如果教師善于挖掘教材的內涵,發揮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就能夠通過教學,使以上所述的關于科技素質的主要三個方面同時到位。下面就略舉幾個事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知識是學習其他自然科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跟現代社會生產關系越來越密切。地理知識的傳授是提高學生科技素質的重要源泉。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知識可使學生在明白了“晝夜、四季”是怎樣形成的同時具備了批判的科學精神;探測月球和其他行星的地理意義、厄爾尼諾的發現等??墒箤W生在明白了地球上氣候異常是怎樣形成的同時,認識了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使他們明白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建立了環境意識;而對直然災害的斗爭及其保護環境的認識又使他們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從中得出有益的結論。
地理學處處充滿著觀察、假說、驗證、類比、模擬、科學抽象、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數學推導等科學方法。比如地球儀是經過科學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伽俐略通過望遠鏡證實了太陽上有黑斑這一現象。科學史表明,往往不是先設計出驗證方法,然后才發現規律,絕大多數情況總是先提出了假說,然后根據假說來設計檢驗方法證實它或它。雅魯藏布江瀑布群的發現證實了假說,日食的觀察了假說。假說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掌握了科學方法,比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認識了假說在科研中的作用,并且使他們具備了運用科學假說的能力構思和設計驗證性實驗的能力,那么他們在未來所從事的工作中,就會表現出不同凡響的水平。
2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地理學發展史就是一部地理學先驅們創造、發現的歷史,創造推動了地理學知識完善的進程。沒有地理學家們的不斷創造和發現,就不可能有現代地理學的輝煌成就。他們是進行創造活動的榜樣,同時地理學家們在創造活動中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經驗知識,為我們進行創造提供了示范指導。地理學史中蘊涵著豐富的創造教育素材。地理學史料的教學能讓學生的思維跨越時空,回到先前的地理學前沿。通過人類認識地理世界的真實而又令人興奮的探索歷程,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學家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地理奧秘時的那種科學創造的與激動,并受到研究方法的熏陶。
3 地理課程在國民能力素質培養中的功能
能力培養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能力也是國民素養非常重要的部分。地理課程除了向學生傳授基本的地理事實、概念、原理等知識外,更重要的在于使學生具備地理能力,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素養。
提出地理問題到解決地理問題所必需的能力是地理能力培養的核心。國外有些國家的地理課程把提出地理問題的技能、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回答地理問題的技能作為五項核心地理技能;也有國家的地理課程強調地圖運用和野外技能注重觀察、解釋、綜合、評價、預測能力的培養。《地理教育國際》把發展學生提出地理問題、收集和組織地理信息、處理分析資料。評價判斷、解決問題等能力作為能力培養目標,強調這些能力培養要滲透在具體地理技能培養的內容與過程之中。
4 地理課程在國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中的功能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而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品質,是國民基本素質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當今社會,一個人只有知識、能力不行,還應該善于與人合作對社會和自然負有倫理義務,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質。地理課程按照人才綜合素質特征的要求確立合理的地理知識、地理能力和素質結構,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
地理課程,作為一門以人類可持續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基本內容的課程,是培養辯證觀念和形成與自然和睦相處的情感態度的重要途徑。環境教育以課堂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課堂中,在學習了有關環境方面的知識之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環境價值觀樹立起環境保護意識。課外實踐中,可以引導學生去調查分析,直觀地從識環境問題并提高自己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培養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節約用水等良好的環境觀念和自覺自律的行為規范。
關鍵詞 基礎課程 差異化教學 自然地理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37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WANG Tao
(College of Geomatic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Physical geography has open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jors, resources protection majors, even engineering majors of many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at reflecting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ny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 conclusion physical geography teach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major was obtained. By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related to student's profession will be training well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Key words basic cours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0 引言
自然地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眾多高校的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土地科學、地理科學等,甚至測繪工程類專業得到開設,促進了相關專業學生對自然地理學的科學認識。①由于高校性質的差異,如綜合性高校、師范類高校、農林類高校及地礦類高校等,自然地理學課程在開設過程中,教授內容存在較大的差異。②③受到高校自身發展過程的影響,對于自然地理學教學歷史較長的高校,其自然地理學教學內容更為豐富,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以及實驗教學等得到更多的應用。④
作者所在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以測繪學為基礎,先后開設地理信息科學(原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和遙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目前,以上4個專業均開設自然地理學課程,但課程性質在專業間存在的差異,課程教學學時也存在差異。比如測繪工程和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32學時、地理信息科學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為48學時。
針對測繪類和地理類專業中自然地理學課程性質、教學學時的差異,作者認為,測繪類專業與地理類專業應該在教學內容與教材選擇及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開展差異化教學。
1 教學內容與教材建設
1.1 教學內容的差異化
自然地理學課程覆蓋內容較廣,教學內容較多,涉及到地球表層的諸多要素,如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等。依據教學學時,在教學過程中,不同專業涉及內容需要有所側重,有所為有所不為。
對于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和地理信息科學等地理類專業來說,自然地理學是專業基礎課,考慮到學生畢業之后的工作內容多與地理相關,在該兩個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對涉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等內容均進行詳細的講解。對于作者所在的礦業類高校而言,地理類學生畢業后就業傾向于測繪類、地礦類、土地類。據此,教學內容中地質、地貌內容需要重點講述,有必要單獨開設地質、地貌概況類課程,滿足學生未來就業及進一步學習深造的需求。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除涉及自然地理理論外,在實際應用及生產方面,側重于資源環境方向,水文、土壤、植被(生態學)教學內容也應該加以重視,增強學生水文學原理、土壤學、生態學的相關知識與內容,有利于學生未來在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與規劃方面的基礎理論應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對于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來說,自然地理學課程是該專業的重要基礎,自然地理學課程的學習,為之后的相關課程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48個學時的教學,明顯不能滿足自然地理學課程的教學要求,基于目前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在實驗教學方面的欠缺,應將自然地理學教學學時提高到80個學時左右,待實驗教學條件滿足后,增加實驗教學內容,使自然地理學課程理論與實驗教學超過100學時。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從就業來說,作者所在高校傾向于計算機編程技術、測繪、土地規劃等方向,除編程技術為特色外,與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就業方向較為相似。由于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培養學生側重于技術方面,對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的學習則以強度適中為主。雖然自然地理學課程也是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但與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相比,對自然地理學課程的依賴較輕。故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等內容要詳細講解之外,更多的是引入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思想及軟硬件等內容,與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相結合,增加學生地理信息與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的關系認識,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及就業方向的認識。但是,就目前教學學時來說,學時偏少,可以提高到64個學時左右,增強自然地理學的基礎理論教學及部分實驗教學內容,使得地理信息科學自然地理學課程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內容達到80個課時以上。
測繪工程和遙感技術與應用是測繪類專業,但遙感技術與應用專業對自然地理學課程的基礎理論依賴性要高于測繪工程專業。盡管二者的教學均為32學時,但在教學內容方面也應該有所差異??紤]到測繪工程專業的就業多集中于工程部門,野外實踐較多,在自然地理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傾向于地質、地貌、水文方面的教學內容,氣候和植被方面內容適中,土壤內容較少。突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講授內容,才能在有限的教學學時內,使學生最大的掌握專業相關的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遙感技術與應用與測繪工程專業均為工科專業,就業初步定位攝影測量及其它方向,但前者對自然地理學課程基礎理論的需求要高于后者。結合遙感技術發展及應用前景,該專業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地質、地貌、植被、土壤內容應該側重,水文、氣候內容適中,考慮到僅有32個教學學時,根據該專業的就業方向,又設定地貌、植被為重點講授內容,地質、土壤次之,水文、氣候最少。盡管測繪工程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從之前的16學時增加到了現在的32學時,但32個學時的教學學時也是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的。將測繪工程和遙感技術與應用兩個專業的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提高到48學時更能滿足教學學時的需求。
綜上,自然地理學與資源環境和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二者皆為地理類專業,但在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側重點不同。前者需要將自然地理學各要素深入講解,使學生理解、掌握,并能利用其分析與解釋地理現象;而后者更多的是將計算機、地理信息技術引入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促進技術與理論的結合,拓寬學生的專業范圍。測繪類專業中測繪工程專業應側重于地貌、地質、水文方面的教學內容,而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側重于地貌、植被方面的教學內容。同時,以上4個專業均需增加理論教學課時才能滿足自然地理的教學需求,待實驗教學條件滿足時,也需要增加實驗課程教學學時。
1.2 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學科和專業建設中的重要內容。⑤作者所在高校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教材使用過王建教授主編的《現代自然地理學》、伍光和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以及吳成基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等。目前本科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以伍光和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教材為主,該教材已經出到第四版,也是自然地理學本科教學中的經典教材,內容豐富,結構合理,教學過程中學生易于理解與學習,是自然地理學的綜合性教材,應用范圍較廣。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和遙感科學與技術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中,均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教材,對于開展自然地理學課程的差異化教學來說,仍需要進行適合相關專業的自然地理學教材建設。具體建設可以結合上述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增減。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自然地理學教材需要增加實驗教材和實踐教材,理論教材采用伍光和教授自然地理學即可;地理信息科學專業需要增加地理信息系統軟件與自然地理學的相關教學內容,實驗和實踐教材內容可以與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相似,但側重于自然地理學的計算機應用方面;測繪工程專業自然地理學教材以地質、地貌和水文內容為主,精簡原有教材內容,突出重點內容,可以在自然地理學與資源環境專業實驗和實踐教材中,選擇野外實驗和實踐內容,作為該專業的實驗與實踐課程內容;遙感技術與應用自然地理學教材建設應以地貌和植被為主,擴充二者的內容,精簡其他內容,增加自然地理學與遙感的結合內容,實驗和實踐教學教材也可選擇自然地理學與資源環境專業實驗和實踐教材的部分進行學習。
綜上,教材的差異化建設,能夠促進學生對教材本身的關注,亦作為后續專業主干課程學習提供幫助。
2 實踐教學環節建設
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包括諸多環節,其中最主要的為課堂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其中實踐教學是重要環節。⑥課堂理論教學環節在上文已述,主要是進行差異化的教學模式,側重于各專業自身特點,將自然地理學基礎理論與專業特點相結合。實驗教學過程因實驗室還在建設過程中并未開設,是自然地理學教學過程的一個損失。我校自然地理學實踐課程環節主要放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末,進行為期2周的野外實踐學習,包括溶洞地質、滑坡和崩落、地壘與地塹及山崩地貌、山地植被、人文環境、土壤侵蝕監測等實踐內容,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開設后,相關實踐環節內容在不斷發展和完善。
在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僅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有設置,其它專業均為其專業實習,如土地調查實習、工程測量、地形測量實習等。這里主要討論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實踐環節建設,其它專業涉及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內容均可參照。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環節是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重要的學習過程,是其它課程學習的基礎,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契合點。就目前自然地理學實踐教學環節而言,實踐環節時間較少,僅2周時間??紤]到實習過程主要在陜西省境內,去掉周末,僅剩10天時間,對于諸多自然地理學要素的實踐學習而言,顯然實踐環節安排時間太短,可考慮增加到3周。目前實習內容以地貌實習為主,包括溶洞、崩塌、滑坡、山崩、地壘與地塹等內容,植被、土壤、水文、氣候方面的實踐環節較少。結合實驗室建設內容,土壤、氣候實踐環節內容可以融合起來,植被環節實習與山崩地貌、山地地貌實習相結合,水文與土壤侵蝕監測相結合。可考慮將實踐環節增至3周時間,學生可供實踐的時間為15天,地貌實習4~5天,人文實習1~2天,土壤、氣候環節1~2天,水文、土壤侵蝕監測內容1~2天,再增加1~2天的室內實踐理論教學時間,以及1~2天的實習報告寫作時間,構成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環節內容。
3 結語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等學科重要的基礎課程,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與改革關系到眾(下轉第99頁)(上接第79頁)多本科學生基礎知識學習過程,應當結合眾多教學工作者的建議和意見,形成較為成熟的、完善的差異化教學過程,形成適合多種專業自身特點的自然地理學課程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等內容。
基金項目:西安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應用型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改革(JG12 19)”、“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野外實習基地信息化建設研究(JG14033)”
注釋
① 戴仕寶,王崠.基于不同授課對象的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滁州學院學報,2009.11(3):76-78.
② 王文福.測繪專業《自然地理學》教改體系的構建[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5):85-88.
③ 黎遺業.高師自然地理學學科課程教學研究[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25(2):86-88.
④ 陳效逑.“自然地理學”穿心教學體系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24-27.
1、是明朝末期的。
2、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了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3、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并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4、徐霞客游歷考察的三十多年間,先后四次進行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徐霞客的游歷,不僅是為了尋奇訪勝,更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并著有代表作《徐霞客游記》等?!缎煜伎陀斡洝肥窍到y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徐霞客于1641年正月在家中病逝。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建設思路;體系結構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習模式和學習方法發生了巨大轉變,課程網絡化成為教育方式多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網絡化是學習者在網絡環境下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質量的提高。
一、“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意義與目的
“人文地理學”是高校地理科學專業的主干專業課。人文地理學是研究關于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以人地關系為研究主體,側重于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由于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課程資源極其豐富,因此,發揮計算機網絡的優勢,進行人文地理學課程資源網絡化建設,對于深化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以及研究性教學的開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人文地理學有著復雜的學科體系,具有眾多的分支學科。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主要有經濟地理、城市地理、鄉村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軍事地理、旅游地理、社會地理等,各學科互相交叉,構地理綜合體。復雜的體系結構,困擾了很多剛入門的學生,需要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將這種體系結構展示出來。
其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廣泛,信息資源非常豐富。第一手資源雖然有著親身體驗,印象深刻,但是人的直接行為空間畢竟有限,通過間接行為空間,獲取間接資源,同樣很重要。
再次,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在不停地運動中,并且運動速度相對于自然地理的研究對象要迅速很多,各地區人文現象的分布面貌是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所以,學習與研究人文地理學,不能僅僅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特定的環境下,而要有時間跨度,這樣的學習和研究才更有深度。而傳統的媒體資源更新較慢,不能響應更新頻繁而迅速的人文地理研究對象,因此需要一種新的媒體資源來支持人文地理的學習與研究。
最后,人文地理學研究對象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文字,還有各種地圖、動態和靜態的圖像以及大量的統計數據等。因此,人文地理研究不能單純地依賴某一種媒體,要多種媒體結合,使用各種媒體資料。
綜上所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結合人文地理學科特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由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逐步轉變為課堂講授與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模式,擴展學習主體自主學習的途徑,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平臺,強化學生能力培養,是“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的根本目的。
二、“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思路
1 運用多元化理論指導。根據《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即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因此,“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應在現代課程理論、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和現代遠程教育理論等多元理論的共同指導下進行。例如,根據現代課程和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每一位老師和學生對課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釋中,總要融入個人獨特的生活經驗,形成不同意義的生長域。因此教學設計不再是簡單的設計之后加以實施的問題,而是一個在學與教的具體情況下和在學與教的互動中發展演化的過程。結合現代遠程教育理論,在“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時堅持教學設計和系統設計并舉。其中,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指導下,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根據教學對象、課程特點,合理地選擇和加工教學信息,設計和組織教學環節。同時特別注意網絡的教學環境和課程特點,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實時互動的優勢,追求創設支持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使課程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教學過程個性化、自主化。
2 體現人文地理學科特色。人地相關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始終貫徹在人文地理學發展的各個階段的一條主線。在選取課程資源、構建網絡課程體系、進行授課輔導時要始終貫穿人地和諧的思想,并突出人文地理學的社會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特點。人文地理學是一門社會性較強的學科,不僅研究內容具有明顯的社會性,而且人文地理的社會性還突出表現在其歷史性上,比如人口的分布、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傳播、聚落的形成與分布等,在教學資源建設時既要突出現狀,也要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地域性是地理學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學的特性之一。人文地理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的差異,根本點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學包含了區域研究的特性,重視區域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因此在課程網絡化建設時要突出區域性特點。人文地理學的綜合性不僅體現在其自身的綜合性,而且體現在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密切聯系,如政治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等的發展,都大大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因此在課程網絡化建設時,不僅僅著眼于人文地理學本身,還要與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與核心內容緊密結合,并且利用其他學科的方法,比如將地理信息技術引入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
3 發揮網絡平臺教學優勢。網絡平臺具有以下教學優勢:一是直觀性。網絡課程資源具有圖文并茂、音畫俱全的特點,針對人文地理教學中難懂難教的問題,以地圖、圖片、圖表、視頻、動畫和邏輯示意圖等多種形式展現,直觀、形象、生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并擴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二是互動性。網絡平臺具備網上論壇、電子郵件、聊天室等工具,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學生被動接受模式,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夠隨時與教師溝通,答疑釋惑。三是友好性。網絡平臺界面美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提示信息詳細、準確、恰當,使師生都能夠容易操作。四是創新性。在設計上可以采取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作用。如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根據自身特點,自行瀏覽課程知識,及時查漏補缺;學生可以通過各種互動工具就教師提出的主題進行討論與思考等。
4 展示自身學科建設成果。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是共性與個性的綜合,一方面網絡課程需要較為穩定和規范的結構,涵蓋教學必須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根據課程特點及自身學科建設及教學與科研成果,設計個性化的內容,體現課程特色。
例如,教材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地理學具有眾多的分支學科,除人文地理總論以外,各分支學科也需要配套的教材與論著作為課程教學的支撐。
南京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專業自創立之初,老一輩著名地理學家李旭旦、金其銘等先生陸續出版了多部極具影響力的人文地理教材及著作。在課程網絡化建設中,將教材建設成果作為一個特色模塊,拓展學生視野,幫助學生了解學科研究方向和動態,方便學生查閱、比較和學習。
5 著眼于學生能力培養與提高。課程網絡化建設不僅是以網頁形式呈現課程的內容,而且是教學的一種重要資源,是網絡教學的支撐環境。它可作為課堂環境和課外環境下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內容和材料,學生的許多學習活動都是在網絡的支持下完成的。因此,課程網絡化建設除了內容的展示,還必須增加強大的學習功能,保證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鉆研精神和科研能力,是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的建設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
三、“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體系結構
課程網絡化建設的體系結構設計十分重要,它是網絡課程整體設計理念和指導思想的體現。從教學設計的角度來看,整體結構設計包括兩個方面:整體頁面層次和各層頁面中內容的組織。學生是通過訪問各層次進行學習的,整體層次及各個層次頁面中的具體內容及其結構必然對學生的學習直接產生影響。
人文地理網絡課程結構分為四大模塊,即課程模塊、教學模塊、互動模塊和特色模塊(見下表)。
特色模塊是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的一大亮點。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起系列教材建設、教學資源導航、實踐拓展訓練和中外文獻選讀四大特色欄目。
1 教學資源導航。沒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也就無法建構起理想的教學環境。網絡教學資源是為學生提供大量學習材料和學習工具、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培養營造理想環境的基礎。根據人文地理學課程特點,教學資源導航欄目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包括英漢對照人文地理詞匯和國外人文地理學者兩個子欄目,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國外人文地理發展和人文地理大師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經歷。目前已有國外著名高校34位人文地理學者的簡歷及其相關網址,涉及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旅游地理學等專業領域。第二部分為主體教學資源,包括專題地圖、實景圖、規劃圖和統計年鑒等子欄目。地圖是地理學的重要語言,用地圖說明問題往往比文字更有效。教學資源包括經濟、聚落、文化、人口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景觀圖片、專題地圖等,所有圖片均使用高分辨率圖像;同時,為幫助學生學習掌握規劃工作的方法與技能,分類搜集整理了國內外眾多具有代表意義的規劃圖件。另一方面,隨著數學方法的引入,人文地理研究越來越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撐,教學資源的統計數據庫涵蓋了中國經濟、社會、城市、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權威統計年鑒,便于教師、學生及其他研究人員的查閱。第三部分為考研指導,主要是提供國內絕大多數人文地理學招生院校及網址信息,并提供部分院校歷年人文地理考研資料。
2 實踐拓展訓練。實踐教學與訓練在人文地理課程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已經建立了南京市城市地理、南京江寧經濟開發區、黃山與寶華山風景旅游區、廬山區域地理等實習基地。同時,開設科技文獻檢索、規劃制圖、論文寫作等實踐性選修課程,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依托地理科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開設了“虛擬實習”的特色欄目,利用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地理環境模擬實驗室,增設了城市景觀三維表現、數字小區三維表現、主要商業區三維表現、城市交通流三維表現與模擬等極具特色的實驗項目。
3 中外文獻選讀。人文地理學科歷史悠久,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人文地理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研究,撰寫了大量的論文,出版了眾多的教材和專著。為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人文地理的理解,設立中外文獻選讀欄目,精選各種經典文獻,包括國內外代表性教材、中外著作和詞典以及國內外人文地理相關資源網站等。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結合對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利用也是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新形勢下,高校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知識的組織者,也應成為教學資源的建設者,共同促進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麗,從學習策略規律思考高校課程網絡化建設[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6(3):77-79
[2]趙榮,王恩涌,張小林等,人文地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3]賈雪梅,楊改學,網絡課程建設與發展的若干趨向[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5(1):55-57
[4]曾海文,高校網絡課程建設的問題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24):137-138
[5]吳傳鈞,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4(Z2):4-5
我國未來的產業優化與升級、農業發展、高技術產業發展、國際貿易、城市化、人口健康、資源綜合利用、社會可持續發展、能源結構優化、環境改善和國家安全等都需要地理科學做出積極貢獻。地理科學專業旨在培養適應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備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信息科學與技術等基本理論與技能,了解本學科前沿并受到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能在有關部門從事教育教學、科學研究、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或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人才。西華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自1986年創建以來,長期、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與專業內涵建設,已于2000年被評為四川省惟一的地理科學專業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2008年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一、專業辦學條件
該專業現有專任教師2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高級實驗師1人、講師5人;博士后3人,博士和在讀博士共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2%。專任教師主要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和中科院的北京地理所、成都山地所、新疆地理所等,具有良好的人脈資源與學緣結構。專任教師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人。教授與副教授每年至少為本科生講授一門專業基礎課或主干課。近年來,專任教師先后主持或承擔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四川省科技廳、教育廳和國土資源廳以及地方政府委托的科研項目23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8部,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358篇,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5項,科研考核連續5年獲全校理科第一名。同時,專任教師還主持或承擔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9項,教學成果獲省部級獎勵8項。建設有四川省級重點課程1門(人文地理學),省級精品課程4門(環境保護、人文地理學、旅游學、水文學),校級精品課程3門(自然地理學、地球概論、區域分析與規劃),精品課程數量位居全校前列。
該專業課程教學與科學研究所需的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等較為充足。學校圖書館藏書230余萬冊,有地理類藏書近10萬冊,有中國期刊網、重慶維普、超星數字圖書館以及ebscohost、eco psp、ccc、isi proceeding等多種中外文電子期刊數據庫。學院資料室的面積約200m2,有100余種國內外專業學術期刊和近萬冊藏書,每年新增圖書、雜志1 000余冊。專業實驗室面積約5 400m2,有基礎實驗室28個、開放實驗室23個,儀器設備總價值600余萬元,萬元以上大型儀器28臺;有arcgis、erdas、mapgis、geostar和cass等國內外專業軟件實驗平臺。其中,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為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丘陵地區國土資源統籌利用工程實驗室為四川省教育廳高校重點實驗室,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實驗教學中心為四川省地理科學專業惟一的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該專業的專業實習和教育實習基地不斷完善。1996年,經四川省國土局同意、省教育廳批準,由四川省國土勘測規劃研究院和川東北地區58個市、縣國土資源局聯合成立“四川師范學院國土管理學院董事會”。董事會不僅為專業建設提供資金與智力支持,同時為學生的實習和見習等提供條件,這也是四川省地理科學專業校地合作辦學的成功案例。此外,還有南充市污水處理廠、青居曲流國家地質公園、凌云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嘉陵江中游階地等近郊實習基地;樂山—峨眉山地區的部門地理野外實習基地,成都—西安—延安地區的區域地理野外實習基地;以南充市5所中學為核心,輻射四川盆地的廣安、綿陽、廣元、巴中、達州、德陽、樂山、眉山、內江、南充、遂寧和雅安等12個地市的70余所中學地理教育實習基地。
二、主要優勢特色
教師教育是師范院校固有的優勢和特色。作為四川省屬重點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是四川省教育師資培養的重要基地,歷來把師范專業特色建設作為提升辦學實力的根基。地理科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層自然、人文各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時空變化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等特征。學科特征要求地理科學專業教育必須重視“厚基礎”、“強實踐”。
1.負重自強、鑄魂勵教,矢志不渝為基礎教育服務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地理教師,必須具備厚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扎實的教育教學功底,必須能夠結合實際、靈活自如地將專業知識應用到教學一線。課程與課堂教學是專業知識傳授和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西華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最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于2008年修訂、實施。為了增強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新方案將各部門自然地理學單獨設課,并開設天文學概論、旅游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災害地理學、數字地球導論、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經濟學、環境地理學、環境影響評價、水土保持學、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規劃、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土地法學、房地產估價、可持續發展導論等與中學地理教育和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緊密聯系的選修課程。為了夯實學生的教育教學功底,新方案除開設教育學、心理學、普通話、書法和地理學科教學論外,還增設鄉土地理教學與研究、地理素描與三板藝術、地理活動與地理教學、中學地理微格教學、中學地理新課程改革、地理教學技能訓練等地理教師教育課程,還組織
轉貼于
編寫《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必讀》供學生查閱拓展閱讀書目、地理學人風采、專業期刊網站、報考研究生及地理教師職業發展等相關信息。
為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風氣,除了落實新生入學教育、教學督導制、學生信息員制、期中教學檢查和嚴格考試紀律等常規管理外,還組織大一、大二學生固定時間、固定教室上自習。大一學生參加手工繪圖技能比賽,大二學生參加自然地理野外調研報告比賽,大三學生參加課堂教學技能比賽,所有學生選擇性參加數字測圖技能比賽、gis軟件操作與二次開發技能比賽、遙感專題應用技能比賽、城市規劃軟件操作技能比賽、autocad軟件操作技能比賽、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設計比賽等,通過各種比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核心競爭力。為了促進學生將專業知識應用到教學一線,除了選派中青年教師到中學掛職鍛煉、評聘基礎教育兼職教師外,還定期邀請基礎教育一線名師如四川省教科所張白峽教研員、南充高中何從春高級教師、南部中學趙海特級教師、德陽二中饒萍教師(第五屆全國優秀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等給學生講授示范課,還定期將學生帶到南充市5所中學去參加教研活動、聽公開課、評閱試卷等,還選派優秀本科生去頂崗實習或參加中學地理教師置換培訓項目等,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真刀真槍地磨煉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
2.校地合作、科研強化,千方百計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地理學人,必須具備豐碩的實踐經驗、敏銳的學術思維和強烈的創新欲望。實驗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拓展知識面、提升綜合素質和激發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地理科學專業教育必須高度重視的關鍵環節。西華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已建立起由基礎到綜合、由驗證到設計、由設計到創新,“基礎驗證實驗—綜合設計實驗—創新探究實驗”逐步推進,“實驗—實訓—實習”互為補充,“課內—課外、校內—校外、教學—科研”互相結合,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融為一體、課程教學與科學研究融為一體、專業教育與擇業教育融為一體的新型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必修課非獨立設課實驗實踐均有嚴謹的教學大綱及配套講義,非獨立設課實驗實踐占總學時9.9%;一些技術性或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如計算機地圖制圖、測量與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等,特別重視綜合性、設計性和探究性實驗,占其實驗實踐學時85.0%;近郊鄉土地理實習、樂山—峨眉山部門地理實習、成都—西安—延安區域地理實習、地理教研論文寫作等,獨立設課實驗實踐占總學時20.3%。
作為地處非中心城市的地方性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建校65年來歷經兩次分合、七易校名,學校建設發展深受無區位優勢、隊伍不穩和投入有限等問題的困擾與制約,但西華師大人一直秉承團結一致、毫不氣餒、孜孜以求、積極作為的優良傳統。地理科學專業教師承蒙社會厚愛及董事會成員單位支持,已在嘉陵江中游、川東北地區、川中丘陵區、四川盆周山區的土地利用與保護、城市與區域經濟、自然災害與風險管理、數字地貌與環境信息等領域主持或承擔200余項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科研項目。教師以身作則,將專業知識應用到生產實踐,激發學生更加熱愛所學專業。利用教師項目較多優勢,鼓勵學生參與地圖數字化與專題制圖、空間數據庫建設與維護、遙感圖像解譯、地理信息系統開發、區域綜合調查、大比例尺數字化測圖等工作,通過科研工作磨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激活學生的學術思維、點燃學生的創新熱情、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等。學生結合科研工作申請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發表科研論文和撰寫畢業論文等成效顯著,廣泛涉獵土地利用評價、旅游資源開發、地質遺跡保護、生態環境評價、區位優勢分析、教育教學改革等領域。
關鍵詞:文學空間;現代漢詩;文體學;共時性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14)01004504
收稿日期:2013-09-18
基金項目:2013年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當代詩學空間批評理論研究”(13Q0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黃雪敏(1978-),女,廣東潮州人,副教授,文藝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與現當代文學。
The turn of “literary space”: theoretical chance
of the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poetry
HUANG Xue-min
(School of City Cultur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oshan, Guangdong 528225, China)
Abstract:Literary space is a kind of artistic world constructed by the artists in their aesthetical conceptions as well as a platform where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make dialogues about their literature and thoughts. Synchronic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based on literary space, namely “the poetics of space”, is not only a new kind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but also a supplement and perfection of diachronic literary criticism and especially a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ntemporary poetics at a deeper and broader level. Thus, to conduct a dialogue on poetic stylistics by means of space is a thoroughfar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ommonality and fusion between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poetics.
Key words:literary space; modern Chinese poetry; stylistics; synchronicity
空間是有形與無形事物存在的根本載體,“文學空間”同樣包含著文學生產、文學傳播和文學消費的全過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空間問題己經逐漸成為當代社會理論的一大熱點,西方學術界也發生了所謂的“空間轉向”,“空間理論”成為文化研究的主要認知范式之一。在“空間轉向”的學術背景之下,從空間的維度出發對文學活動進行重新詮釋,無疑是當下文學研究的一個新的途徑。盡管時間和空間都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基本要素,但在傳統的文學研究中,人們都只對時間傾注了過多的熱情,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空間。將“空間批評”作為解讀詩歌的理論角度,一方面意味著承認現代漢詩對于古典詩歌的全方位突破,如文字的、題材的、價值的、情感的、形式的、風格的等方面的空間創新;另一方面也將從文體自身或比較文學的角度,探析個體與公共、鄉土與都市、精英與民間、心理與現實等詩歌空間的內在關聯,進行全新的以空間為坐標的詩歌文體理論體系探索。
一、詩學空間反思與探索
20世紀文學的研究,一直以來學者們習慣于采用時間線性研究或派別、思潮的歷時性研究途徑,這兩種研究途徑雖然描述起來簡便易懂,但也容易遮蔽漢詩的整體風貌。進入20世紀后期,文藝研究在經歷“語言論”、“認識論”、“人類學”等轉向后,呈現出“空間轉向”的新面貌,學者們紛紛將以前給予時間、歷史、社會的青睞轉向空間上來??臻g研究在當代知識和政治發展中日益呈顯學之勢。在多元交織、互相滲透的后現代動態語境中以空間理論深入文學學術研究無疑是一個重要新維度。因此,“文學不再是觀照世界的一面鏡子,任何一種個別的敘述,都難分難解地涉及到其他的敘述空間。文學空間不再是對某種固定空間之中時間演繹(事件或情感)的模仿、再現或表現,文學文本必然投身于空間之中,文學空間固然來自于現實空間,但同時,更重要的是文學本身就成為社會現實空間建構的重要組成。”[1]
目前,從“文學空間”視野出發去研究文學的做法,己經取得了不少成果。就目前能見到的資料來說,國外最早可以追溯到俄國的文藝理論家巴赫金,他成稿于1937年的著作《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歷史詩學概述》,首次把哲學層面的時空體用于文學意義上的轉義。法國的雷蒙德?威廉斯1973年發表的《鄉村與城市》一書考察了有關“城市”和“鄉村”空間關系不斷變化著的“情感結構”,從16世紀的田園詩一直延伸到當今的全球文學。其后,克里斯丁?羅斯1988年的《社會空間的興起:蘭波和巴黎公社》,考察了蘭波的詩歌道路,以及其他很多文化生產;另外,邁克?克朗在1988年出版的《文化地理學》中以“文學景觀”為題,辟專章討論了文學中空間的含義,認為文學,諸如小說、詩歌、戲劇、傳奇等,都體現了以不同方式進行的對空間進行闡釋的努力,文學景觀是“文學和景觀的兩相結合?!?/p>
在國內,對于空間理論的研究相對來說尚處在起步階段,主要是一些學者對外國理論家的相關論述的譯介。著作方面,主要有包亞明主編的《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和《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王文斌譯的《后現代地理學》等著作,主要是從社會學角度對空間理論進行翻譯和介紹。而運用空間理論對文學進行研究的工作目前在我國還比較少,主要有閻嘉主編的《文學理論精粹讀本》,其中專門介紹了“空間批評”;朱立元主編的《當代西方文藝理論》2005年的增補版也增加了由陸揚所寫的《空間理論》一章??梢哉f,空間理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范式正在逐漸被我國學術界接受,對社會學理論、城市研究、文化研究以及文學研究等都產生了影響。進入新世紀,傳媒詩學與文化傳播模式嬗變問題日益引起國內學者的興趣和關注,國內知名學者如王岳川、歐陽友權、金元浦、黃鳴奮等人側重對傳媒與消費社會、公共空間、文化及權力話語、全球一體化的文化意識編碼、媒體的狂歡等做了多維度、多層面的探討,但專門針對現當代漢語詩歌采用“空間視域”進行研究的著作不多,姜濤《“新詩集與中國新詩的發生》、張桃洲《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新詩話語研究》部分采用了現代漢詩的“空間性”理論進行研究,是這方面具有代表意義的創新之作。
從目前在“中國期刊網”能檢索到的論文來看,當前已有的涉及漢詩及其文體的空間化研究的一般性論文約190篇和15篇碩博畢業論文,如楊有慶《空間詩學――對后現代文學活動的空間化研究》、盧楨《現代中國詩歌的城市抒寫》等。專題論文還有:周云鵬《新詩詩性空間的開拓(1917-1937年)》、敬文東《二十世紀后半葉中國文學的“空間主題”》、沈天鴻《時間、空間與詩》等,還包括《江西社會科學》的學術專欄“文學地理學:文學研究向空間維度延展”等。這些作品或理論研究,一方面承認了“文學空間”的合理性,對研究對象進行歷時性的空間研究或者是對某一類型的文學體裁進行空間研究,但另一方面,缺乏將現代漢詩看作一個整體系統進行共時性空間思考和闡釋,也沒有對其多維審美空間的研究和觀照。因此,本課題基于后現代文學活動的空間化,力圖從“文學空間”的維度,即從與時間的歷史性向度相對的一種共時性的視角出發,對一直以來以時間、流派為尺度建立起來的那種文學觀念進行“空間還原”。具體地說,就是把研究的重心從以往的歷時研究轉移到現在的共時研究上來,以一種橫向超越的方式對后現代語境中的現代漢詩的基本問題進行思考。
二、文學空間的多元化構建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一直存在著“理論缺失焦灼癥”,而“空間批評”作為當代學術的一種新穎的理論尺度和方法論,有必要引入文學研究尤其是詩學研究。空間理論以空間區域(有形和無形)為模塊,補充或者改變傳統上以時間、派別、思潮為軸心的詩歌史研究,提供一種新穎的理論視野和批評方法,更全面、更細致地理解現代漢詩,因為“空間批評”理論蘊含著哲學思維范式的嬗變與詩歌美學理論概念的焦點轉移,為中國詩學特別是二十世紀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觀照可能和問題框架。
構建文學空間的理論,探索“空間詩學”,所要進行的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確立“文學空間”理論及其“空間視域”的內涵和外延。
“空間理論”的內涵在于,“文學作品不只是簡單地對地理景觀進行深情的描寫,也提供了認識世界的不同方法,揭示了一個包含地理意義、地理經歷和地理知識的廣泛領域。將文學評價成主觀的恰恰遺漏了這個關健問題。文學是社會的產物,事實上,反過來看,它又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發展過程?!盵2]而進入文學場域后,“空間理論”進入文學研究而形成的“文學空間”理論即“空間詩學”,就從外在表現上被學者界定為三個彼此聯系并逐層遞進的“文學空間”層次,即以“文學地理學”為中心的現實關系層次,以“文學場”為中心的文本空間層次和以“文本互文性”為中心的審美文化層次。
其次是具體分析“空間詩學”所采用的具體批評手法,從更實際的意義上說,就是普遍的“空間詩學”如何應用于特殊的現代漢詩研究,如“文學空間”三要素(背景、場景、場面)、三類型(意象型、幻象型、意境型)原理在詩歌創作論和鑒賞論中的審美和批評價值,以及“空間視域”在詩歌文體批評方面的獨特性應用優勢。
再次,以現代漢詩為基礎,追溯古典詩學的藝術空間理論,打通古代詩學話語和現代詩學理論之間的藩籬。古代詩學的空間意識,不僅在“言――象――意”三者之間展開,也在從“意象――意境――境界”三者之間展開,構建了我國詩歌審美空間的經緯。古典詩歌的“養氣說”、“胸中有丘壑”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說,以及鄭板橋的“眼前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理論,都不同程度地從創作主體、創作技巧、作品構成或藝術鑒賞等角度,涉及了文學藝術的審美空間的創造方式。這也是我們審視20世紀詩學與古代詩歌之間脈絡發展問題的一個主要途徑。
最后,在空間批評理論的指導下,通過細致的文本閱讀、比較與舉證,分別探析現代漢詩在語言、題材、情感、意象、意境、哲理等六個層面對于古典詩歌以及西方現代詩歌的繼承、突破和創新。20世紀現代漢詩這種文體在這六個方面開拓了新的詩歌書寫空間。
三、詩學空間的藝術探索
20世紀中國文學,尤其是伴隨著“白話文運動”而蓬勃興盛的現代白話詩歌,始終伴隨著政治和革命的車輪,從一開始,就烙印上了民族、民主和民生的痕跡,在神州大地上進行了無數次的思考、探索和斗爭。因而,從內容層面看,詩學空間探索如果以20世紀詩歌,即現代漢詩為研究對象,那么就必須具體解決一下這些詩學及相關文體問題。
第一,現代漢詩的地域空間論。這是空間詩學最直接的、最本源的問題所在。因而,所要討論的對象,一是包括鄉土詩歌與都市文學中的空間話語異同,如黃禮孩等主編的《出生地:廣東本土青年詩人作品》和《異鄉人:外省青年詩人作品》詩集影響深遠而廣泛。二是“西部文學”(于堅等人提出)及“西部詩歌”對于文學空間的拓展,其中糾纏著諸多地域主義、民族主義等復雜情懷。三是“詩分南北”觀念從古代到當代的發展脈絡。從顏之推《顏氏家訓》中的“詩分南北”一說提出后,這種觀念一直在古代文學中頗有流傳,南方婉約而北方剛健的詩風的認識得到了認可,在“京派”、“海派”文學的對比與研究中也有一定呈現。四是在20世紀末期,“打工詩歌”在當代詩壇中的獨樹一幟,開辟了“當代詩史”(楊克語)。五是港臺詩歌的審美空間拓展,尤其是臺灣詩歌中的鄉土情懷的抒發。六是“文學空間”理論視域觀照下的古典詩歌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并以新面貌呈現在現代學術版圖的“坐標”中(如“唐詩地理”、“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的研究等)。這種“詩歌地理學”的理論范式也反映在現代漢詩的“版圖”研究中。
第二,現代漢詩的個體與公眾空間論。個體空間是作家和讀者個人的、私隱的空間,是藝術的、生活的、情感的自我空間。而公眾空間是群體的、國家的、政治的空間,是泛化的、開放的、革命的廣場空間。因為20世紀中國的獨特歷史階段,因而個體空間與公眾空間存在著契合、疏離、矛盾和對抗。因而,涉及的具體問題包括:一是分析現代漢詩對于“個體空間”(私人的、隱秘的、藝術的空間)的尊重,強調和突出個體情感在詩歌抒情中的“在場”,以及20世紀詩歌中個體抒情對于傳統詩美的繼承和發揚;二是分析現代漢詩對于“公眾空間”(大眾的、革命的、政治的空間)的參與,通過文本細讀來展示現代漢詩在20世紀中國革命進程各個階段的歷史性使命(“啟蒙”、“救亡”、“革命”、“自由”等);三是分析現代漢詩在個體和公眾空間中的游走、對抗、妥協等,反思現代漢語詩歌的“公眾空間”對于“個體空間”的侵蝕、干涉和占領,以及現代漢詩的先天不足和藝術缺失。
第三,現代漢詩的傳播空間論。傳播空間是詩歌或文學賴以存在、發展的物質通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詩歌的生命力。因而,必須著力于探討民刊、選本、詩集、論壇等傳播空間的內在邏輯以及建構作用。這個方面,大約需要深入挖掘的問題有六個方向:一是文學期刊和雜志、報紙等傳統媒體中的漢詩傳播(如《星星詩刊》、《羊城晚報》“花地”副刊等);二是個人詩集和詩群詩集的傳播(如艾青《歸來者的歌》、黃禮孩《一個人的好天氣》及《東莞青年詩人30家》等);三是詩歌民刊的傳播(如黃禮孩主編的《詩歌與人》及《大象詩志》《九月詩刊》等刑物);四是詩歌選本傳播(如楊克主編的《中國新詩年鑒》、王光明主編的《年度最佳詩選》等);五是詩歌論壇的傳播(如“詩江湖”、“詩生活”網站等);六是理論??械臐h詩傳播(如黃禮孩《詩歌與人》的“完整性寫作”專刊等)。這六種播途徑共同構建了現代漢詩的物質化存在和傳播空間。
第四,現代漢詩的接受空間論。按照陳文忠先生的意見,人們對經典文本的接受可區分為相互聯系的三個維度:作為普通讀者的純審美的閱讀欣賞(效果史)、作為評論者的理性的闡釋批評(闡釋史)、作為創作者的摹仿借用(影響史)[3]?,F代漢詩的接受空間就由欣賞審美空間、闡釋批評空間和影響創新空間組成。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探討現代漢詩在港澳臺地區和海外空間的接受問題。因為現代漢詩在中歐、中印、中美等文化交流中的具有“空間互涉”的能力,即由于現代漢詩在域外文學空間中的傳播和接受而引發的多種詩學問題。
由此可見,在“文學空間”理論視域中,采用不同于時間、派別的空間視野(也會比照思潮和流派),審視現代漢詩在體式、題材、風格、傳播、接受等空間領域所進行的突破,我們會發現它對于20世紀中國文學,對于中國現代文明的進程所起到的極其重大的作用,并作出了(幾乎超越自身的)美學的、思想的、政治的巨大貢獻。
綜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研究已經獲得了較大成就,但是歷時性的闡述模式過于機械,缺乏空間性、邏輯性,也存在著諸多的爭議與缺陷。因為文學的創作并非完全按照因果律進行,而是充滿著“天才式”、靈感型和偶然性的創作。文學的研究,必須在傳統的歷時性思潮、流派等研究基礎上,引入新的“空間批評”理論。近百年來,我國文學的形式、題材、形象及其所處的文化、社會、時代環境等等都出現了的空間上的巨大遷移和變化,因而以“空間批評”理論重構二十世紀文藝學的理論體系是值得嘗試的學術探險。
參考文獻:
[1]劉進.“空間轉向”與文學研究的新觀念[M].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5(3):42-45.
關鍵詞:人地關系 書法地理學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這種地域性差異在書法藝術領域也有著深刻的體現,從清代開始,書法風格的地理學研究就已經開始了,阮元在《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中指出,南帖“揮灑寫意”,北碑“嚴謹峻峭”。梁啟超對書法的南北之分也有著比較清晰的見解。近些年,人們開始關注書法地理學,對書法家分布、地域風格等情況進行了認真考證,但是至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書法地理學體系,對書法中的人地關系問題缺乏比較深入的討論。
一、書法與地理
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關于書法的研究局限在作者自身審美情況和藝術風格的表現,研究重點在審美心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產物。書法地理學則將地域特點對作者個人行為的影響考慮進來。將書法作品的審美行為與人地關系的復合審美聯系起來,書法大賽等書法欣賞環境和展廳效應也改變了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人們書法的創作目的逐漸從人生修養、自娛自樂轉變為自我表現,這種轉變和地域性差異之間有著明顯的相互關系。
書法地理學的發展是從人們對從書法藝術的認識轉變開始的,人們不僅僅將書法視作個人藝術追求的產物,也將其視作一種人文景觀,和人文、自然景觀聯系起來,組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景觀,碑林就是最典型的一種。
書法景觀有著明顯的地理學特征。首先,書法展現有著明顯的直觀性,書法作品通常都有著一定的規模,往往展示在非常醒目的位置;而且書法內容和形式往往取材于當地的人文社會以及自然景觀元素,《蘭亭集序》作為不朽的書法作品,其內容本身也是傳世的文學巨作,鮮活生動的記載了當時的人文景觀,有著顯著的地域差異;并且書法展示有著固定的形式或者模式,有著不同類型和尺度范圍,對人地關系有著十分清晰的展示。
二、書法的地域性人文景觀元素
書法地理學將書法視作人文景觀,最初重視書法現象的空間與區域差異,書法的其余性特點和語言的分布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的古典書法理論中已經對地方書法風格有所研究,但是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并沒有深入研究。書法地理學中對書法的地域性差異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
1.地域隔離
文字統一是秦初開始的。在商周和戰國時期,金文的風格存在著明顯的地域隔離,這和當時分封諸侯是有著密切聯系的。
2.作品流傳制作方式的差異
南北朝書法之間有著一定的風格差異,其中南朝書法飄逸俊秀,北朝魏碑書法強勁獷樸,出現這種情況和作品流傳方式有著一定的關系。字帖能夠較多保留作者毛筆書寫的信息,本身比較細膩,而北朝書法主要通過碑的方式流傳,匠師的斧鑿與自然風化導致作品更傾向于古拙嚴謹,流傳方式自身比較粗獷。
3.書法流派的傳承
書法名家的師承方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域風格流派的形成。比較典型的傳承序列有王羲之、王獻之、陸柬之、虞世南等。
4.區域內審美偏好
地域內人的整體審美偏好存在趨同性,例如近年河南書風的形成就是創作群體對王鐸書風的認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但是應該注意到,地域性書風差異是統計學意義上的規律,但是個人書法風格的形成和自身的審美追求也有著密切關系,并非全部作者的書風都符合南帖北碑的規律。
三、書法中的人地關系地理元素
書法景觀是人地關系中的地理環境元素,對人類的環境感知、場所行為以及地方感都有著影響。作為環境元素的書法主要有摩崖石刻、碑林、牌匾、招牌等,室內則有裝潢、旅游商品等。根據書法景觀的尺度可分為書法景觀、書法場景兩類。
1.商貿區書法景觀
國外的唐人街和中國城在異國情調建筑和外文招牌林立的城市中獨樹一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城中有著眾多的漢字書法招牌,是中國城中非常直觀的標志,書法景觀和地方感之間有著明顯的相互促進作用。首先,地方知名書法家或者群體書寫招牌,形成有明顯主導風格的書法景觀,逐漸形成地方感。
2.城市形象書法景觀
城市有組織有目的的創造書法景觀,如江西撫州古稱才子之鄉,使用書法團扇作為街道照明箱,營銷了濃厚的人文氣息,樹立了內涵豐富的城市景觀。
3.室內裝潢書法場景
室內裝潢是營造室內人文環境的重要措施,賓館飯店以及商店等服務場所書法作品是營造地方感的重要措施,家庭中裝裱的書法作品除了能夠渲染文化氛圍,還能夠明確界定個人特質。
結束語
書法地理學理念在我國古代關于書法地域性的研究中就已經有所體現,是對書法現象特征以及空間分布規律和書法對人類空間感知影響進行研究的學科,通過對多種學科的引入,推動書法自身的發展,將書法藝術在旅游和城市規劃中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馮健,胡牧.書法文化的區域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1,11(2):89-95.
[2]馮健,張小林.人文區劃方法及世界書法文化區的劃分[J].世界地理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