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小學生健康教育

中小學生健康教育

時間:2023-06-01 08:51: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中圖分類號]B84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1)05-0084-0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旨在普及心理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中小學生的心理活動表現,主要受當時文化背景、所處的年齡狀況與社會環境方面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面就本人在實踐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談幾點看法。

一、要積極培養小學生健全的人格

學生在校學習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學習征途上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機遇和競爭并存,成功與失敗同在,挫折與困難時時會與奮斗同行。要教育中小學生增強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和自制能力,樹立起與困難作斗爭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具備承受困難和挫折的能力;這就是我們中小學生應有的健全的人格。培養健全的人格必須在群體的活動中進行,讓學生在群體生活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悅,感受集體的力量,經受挫折的磨煉,學習他人對待勝利與失敗的坦然態度和沉著應付處理問題的方法,學會受己愛人,尊己尊人,相互幫助,培養群體意識和集體觀念,學會生存、做人、處世、善解人意,知己知彼,積極參與各種活動的競爭,勤奮學習,積極進取,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全人格。這樣在個人利益和別的個體利益、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也不至于把個人利益提得至高無上,有一個平衡健康的心理。有了這個平衡健康的心理,就不會去千方百計算計別人和集體,就不會絞盡腦汁地想把別人或集體的利益占為己有。

二、教師要具備對孩子的愛心

教師的愛是小學生健康心理形成必不可少的支撐點;教師應有的充滿慈母的心懷和充滿良師的風范,是小學生最容易接受和敬佩的偶像。中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長、長知識、長思想的黃金時期,對人生的諸多問題充滿著思考,但由于知識不豐富、社會層面狹窄,生活經驗欠缺,人生觀遠未完全形成,他們渴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作為班主任老師,我就因勢利導,在順境時督促他們頭腦冷靜,看到不足,戒驕戒躁,繼續勤學奮進;逆境時,鼓勵他們看到成績,樹立信心,爭取多學一些文化科學知識,為未來升學,擇業多打一點堅實的基礎。讓小學生在學習征途上能把握住自己,學會正確地對待順境和逆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學會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熱愛學生是熱愛教育的最集中最根本的體現。這種愛標志著前一代人對后一代人的社會責任。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學生的健康心理。正如凱興斯坦所說的那樣:“教育家的特征在于愛人,誰若活著不愛別人,他根本不配做教育家。”我的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就是貫徹著愛人――愛學生的這一條主線。只要以嚴師之愛,慈母之心,良師風范去接近學生,關愛學生,發揚奉獻精神,牢記陶行知先生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銜半根草去”。踏踏實實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他們在班集體中健康地成長,學習上得到滿意的成績,思想上得升華的進步。教師是學生的楷模,如若教師本身心理不健康,重家庭富者,輕家庭貧者,親成績優者,白成績次者,就會使學生心理更加扭曲。

總之,我們應把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為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去抓,并下功夫抓好,以達到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發生的目的,而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的關鍵,是增強學生自身的免疫力。

作者簡介:

聶全,重慶市北碚區三圣鎮初級中學(小學部),小學一級教師。

第2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師資培訓 制度保障 心理咨詢 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在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我國大部分中小學都在實施素質教育。為了更好了解遵義地區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情況,我們對遵義各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問卷調查,現將調查情況作以下分析與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遵義縣五所中小學,包括遵義縣一小、遵義縣三小、遵義縣蘆巖小學、遵義縣五中、遵義縣六中,整體隨機抽取在校的中小學生進行問卷。發放問卷122份,收回問卷120份。其中小學64份、中學56份。包括小學女生30名,男生34名。中學女生27名,男生29名。三年級15名、四年級16名、五年級16名、六年級17名、七年級26名、八年級30名。

1.2問卷工具

采用自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調查問卷。該問卷主要通過對學生調查,了解遵義縣各中小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況。本問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心理健康教育建議等方面。

2 結果

2.1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途徑調查

調查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比例較高,占到了80.8%,有40%認為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外活動,有40%認為沒有,有38.3%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教育教學,53.3%沒有,在學校的圖書館或閱覽室的書籍、報紙雜志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只占10.8%,學校建立心理咨詢室的只占16.6%,有76.7%認為沒有,學校的櫥窗文化中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只有20%,有46.7%認為沒有,學校的廣播中與心理健康相關只有21.7%,有50%認為沒有。

這個結果說明大多數學校已經開始在學校教育中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主要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設置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68.2%的學生認為所在學校每學期開設了心理健康課,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宣傳活動占58.8%認為學校只開展了一次,每學年、每學期,學校聘請心理專家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分別占3.5%、6.2%,學校從未聘請心理專家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占67.5%。

這個結果表明所調查中小學大多開設了心理健康課,而心理健康宣傳活動與心理專家的心理健康講座開展較少。

2.2學生心理健康觀念統計

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有85%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對自身的素質很重要,只有4%的學生認為不重要;當學生心理出現困惑時,首先想到心理咨詢的學生占到了65%,有12%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在學生現階段的學習中,經常接受個別心理輔導的學生占13%,從來沒有接受個別心理輔導的學生占74%;當學生心理出現困惑時,主要通過心理咨詢的占5%,通過心理健康教師的占7.2%,通過親密朋友的占56%。

3 討論分析

3.1總體分析

遵義縣地域內各中小學大多數學校都注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課納入學校的課程設置中,每學期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學校的各科教學中基本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學校開展了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課外活動。

3.2年級及性別差異分析

通過問卷,我們發現在小學的三、四年級,多數學生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之中,對學校的櫥窗文化以及校園廣播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不太注意,意識到心理咨詢重要性的學生較少。進入到中學的七年級以后,隨著學生積累的知識經驗的增多,很多學生慢慢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們會主動接受心理咨詢以及個別心理輔導。

從性別上,我們發現女學生更加重視她們的心理健康,會經常接受個別心理輔導;多數男學生不太關注學校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他們更關注外面的世界,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不強烈。在小學階段的女生較男生生理成熟早,而且性格乖巧、溫順,自我意識發展也早于男生,而小學階段的男生好動,注意不穩定,自制性、堅持性都較差,有時還伴有不良行為,學習成績、社會適應性也不如女生好,這與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由此可見,在中小學,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存在差別與學生的性別有關。

3.3城鄉差異分析

在問卷調查中,由于涉及的中小學有的是縣城學校,有的是農村學校。我們發現縣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較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各種途徑中,城鎮學校教育中都有所反映,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也較高。鄉村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不強烈。

4對策思考

通過對遵義各中小學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各校都在逐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質量存在差別,這與我國發達地區的距離相差甚遠。

4.1重視教師素質水平的提高,全面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在遵義縣各中小學,雖然大多數學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心理健康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須加大對教師的專業培訓。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一方面需要有一支能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隊伍,通過他們完成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工作。同時班主任以及德育工作者,他們和學生接觸交流的時間更多,承載著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他們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理論,將更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完成學校各科教育教學的教師,他們承擔著中小學的教育教學任務,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如果每一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能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夠得到保障。

4.2心理健康教育規章制度逐步完善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雖然大多數學校都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得到學生認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成效的學校不多。很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沒有得到提高,學生一旦出現問題,他們不是找我們的老師,而是更多依賴他們的朋友或自己。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大多數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太過于形式化,學校沒有真正重視。由此組織領導應不斷加強,由校級領導具體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具體的部門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構;定期向主管領導匯報的工作制度;定期召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討會。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對一些必要的規章制度成文上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制度和聘任心理健康教育兼職人員的資格審定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既為該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也是推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發展的重要保證。

4.3發揮集體效應,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全面的工程,從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任務、運行操作到支持保障,每一部分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一不可。我們利用學校的墻報、標語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在學校建心理咨詢室,發揮學校心理咨詢室的服務功能,為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輔導;通過學校電臺對學生中廣泛開展心理專題講座,為學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營造充裕的心理氛圍。充分發揮家長學校和家長會的輻射作用,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關心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大環境,使得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觀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關心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氛圍。

通過對遵義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我們了解了遵義縣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況,發現中小學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的問題,這些都是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在中小學教育中,只有我們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培訓,充分利用學校心理咨詢的作用,在學校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的根本保證,中小學教育的質量才能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11(C)-0185-02

引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師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有關理論,根據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課堂教育學、游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途徑,幫助小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認知,喚起小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意識,并對已經出現心理偏差或形成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以促進小學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全體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活動及其環境許可的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一般來講,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點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具體穩定的情感;(2)具體和諧的人際關系;(3)具有符合其年齡特點的多種心理特點;(4)智力正常;(5)意志力發展好,自控力較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員心理學專家馬文駒教授認為:學校心理輔導,要以全體學生為對象,注重預防性教育,關注教育對象的未來。因此,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以已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對象),也不等于心理咨詢(心理咨詢以正常學生中存在著心理問題或偏差的學生為對象,旨在幫助來訪者消除或緩和現實生活中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或心理癥狀。它屬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是面向每位學生,并促進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活動。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依靠學校普通教師來組織和實施的,必須最大程度地動員廣大教師參與。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于人生發展中的重要時期,一方面,他們的認識、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矛盾、困惑和斗爭,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

(1)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癥、厭學等;

(2)情緒問題,主要是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面情緒問題;

(3)學習中表現的不良行為特征,如多動、說謊、膽怯;

(4)身心疾患,主要是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癥狀與反應;

(5)問題,主要是指由于兒童的性無知而產生的性游戲行為。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體現小學教育的特點,基礎性和普及性是小學教育的兩個基本特點。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時期。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使小學生在認知,情感等領域里得到幫助和培養,讓兒童從小學會認知自己,接納自己,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向上的精神,以科學、主動、積極的態度去學習,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發展;讓兒童從小學會適應客觀環境。既要養成文明禮貌的言談舉止,成為會理解和尊重他人、誠實和積極進取的小學生。

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學重新開設一門課,而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優化整個教育過程。

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學科教育滲透法

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學科教學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要注意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

不管什么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學生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這就會使學科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要注意學科教學活動的設計

學生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發生發展的,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學科課程的教學活動過程,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通過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得到訓練與提高。

(三)建構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

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應和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融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無拘無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圍。同時,還要特別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對這些學生不能僅從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方面下工夫。而應著重分析造成學習困難的心理并加以輔導。

二、個別輔導

是指輔導員為某個來訪學生提供心理幫助的過程,要求輔導員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并祈求改善現狀的來訪學生提供幫助,使其克服成長中的障礙。

三、活動輔導

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動之中,學生通過游戲和其他饒有興趣的心理輔導活動,逐步領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運用心理輔導活動方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要多樣化,可根據不同的心理輔導內容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不同的活動,如角色、游戲、小品表演、講故事、猜謎、討論、文體活動等。每項活動設計至少要達到一向明確的心理輔導目標。心理活動的開展盡量與班級活動和第二課堂等活動結合起來,不要使活動成為一種新的課業負擔。同時.教師對心理輔導活動要精心準備和組織。

四、環境渲染法

主要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營造一種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種輔助方法。主要方式有:

(一)心理輔導室

有專職教師負責,專門解答學生提出的多種心理健康問題,負責指導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輔導室要干凈、整潔,空氣流通、溫度適宜。保密效果要好,座位的軟硬、高矮要適應。成90度的擺放,窗簾等飾物應選用淺藍色、淡黃色調,裝飾畫要表現自然,積極向上的。選用一些花草調節氣氛,還要準備茶杯、紙巾等物品供來訪學生使用。

(二)心理信箱

學生書面提出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輔導老師作出解釋或個別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健康水平。學生書面提出心理健康問題允許他們不記名。以便于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專題廣播

通過學校廣播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以提高全校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能力,還可通過廣播公開解答一些學生提出的各種心理問題,這種方式影響大、效率高。不失為一種好的宣傳方式。

第4篇

【關鍵詞】 傳染病;知識;健康教育;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R 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1-0080-02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細菌性痢疾(菌痢)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病為我國法定傳染病。此3種傳染病居天津市傳染病報告發病位次的前列,嚴重影響居民的身心健康[1]。同時從社會經濟發展看,乙肝、菌痢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的發病情況是反映當地經濟條件、居民精神文明的敏感指標。 目前學校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相對比較薄弱,學校相關制度缺乏或未認真落實,學生對傳染病知識的知曉率較低,常導致傳染病暴發和蔓延[2]。為進一步加強學校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在天津市防病中心指導下,紅橋區開展“2006年中小學學生常見多發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項目”,通過在部分中小學校開展以預防乙肝、菌痢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病為主的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對相關傳染病知識的知曉率[3],加強學校的傳染病管理,減少中小學生中相關傳染病的發生。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紅橋區中、小學校抽取生源、師資水平接近的10所項目學校和4所對照學校。對項目學校和對照學校各4所四~九年級學生,以班為單位進行基線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知識和行為。隨后對10所項目學校進行干預,另外4所學校作為對照,并于1個月后采用同一試卷評估。第1次調查發放問卷2 113份,收回有效問卷2 087份,有效回收率為98.77%;第2次發放問卷2 090份,收回有效問卷2 062份,有效回收率為98.66%。經檢驗,干預組與對照組學生的性別和文化程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1.2 方法 由天津市防病中心設計編印統一的問卷,并經過預實驗和專家論證。分別于2006年11月和12月對學校學生進行調查,調查員經過統一培訓,調查時進行二級督導質控。調查學生近1個月腹瀉病發病情況、對乙肝、腸道傳染病的認知情況、生活習慣。掌握開展健康教育前、后學生對傳染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

1.3 教育內容 利用健康教育課、班會、隊會、講座、板報等多種形式,開展傳染病預防知識的宣傳。開家長會,發放宣傳材料,讓家長也參加此項活動,在家庭中督促孩子飯前便后洗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項目學校舉辦1~2次傳染病知識的專題講座,舉辦傳染病知識競賽。利用大眾媒體進行廣泛宣傳,編印多種圖文宣傳材料發放到學生手中,通過板報、廣播、電視普及健康知識。

1.4 統計方法 回收有效問卷經審核后,統一編號進行錄入,使用SSP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腸道傳染病知識及行為干預前后比較 干預組干預前、后腹瀉伴發熱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腸道傳染病知識方面,學生痢疾臨床表現知曉率由40.8%上升到68.9%(χ2=161.897,P<0.01),霍亂知識知曉率由29.3%上升到77.2%(χ2=469.331,P<0.01)。學生不喝生水的比例由88.8%上升到96.8% (χ2=49.354,P<0.01),特別是吃不干凈食物引起腸道傳染病知曉率從80.6%上升到93.8%(χ2=79.645,P<0.01);飯前、外出后洗手形成率從73. 4%上升至91.7%(χ2=118.652,P<0.01)。但干預前、后學生對預防腸道傳染病的主要措施知曉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識及行為干預前后比較

健康教育后學生乙肝防治知識有了明顯提高,“乙肝是由病毒引起”知曉率由37.8%提高到70.2%(P<0.01),對傳播途徑知識知曉率有了明顯提高:“接觸血液感染”由41.3%提高到78.0%(P<0.01),“和其他人共用牙刷能感染乙肝”知曉率由47.6%提高到86.1%。對乙肝的危害性認識更加提高:“感染乙肝不易治療且易慢性化”由67.0%提高到86.9%(P<0.01);“不與別人共用生活用品預防乙肝”由52.9%提高到85.7%(P<0.01)。48.1%的學生認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可以上學”而干預前只有15.7%。見表2。

2.3 衛生信息來源與需求 學生傳染病知識獲得途徑依次為電視、報紙、學校、廣播。通過電視獲得衛生知識由干預前的79.1%上升到干預后的89.3%;特別是通過學校獲得衛生知識由干預前的53.2%提高到干預后的92.4%,通過親友獲得衛生知識由干預前的44.3%提高到干預后的6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989,P<0.01);認為“衛生知識非常需要”由干預前的41.7%提高到干預后的7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4.772,P<0.01)。

3 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在開展健康促進活動后,學生腹瀉及腹瀉伴發熱的發病率明顯下降;乙肝防治知識知曉率有了明顯提高,充分說明學校健康教育收到良好的成效。知識的提高促進了良好行為的形成[4],干預后學生各項健康相關行為形成率均明顯提高,說明學校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學校健康教育課不僅提高學生傳染病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轉變為自覺的行為。其次學生對衛生保健知識需求不斷增加,多種形式的立體宣傳受到廣大中小學生的歡迎,學校健康促進是降低學生傳染病發病重要手段[5],是一項利民工程,必須長期堅持。

學生健康知識獲取途徑依次為電視、報紙、學校、廣播。這與電視普及、電視有專題節目直接相關[6],但也充分說明學校教育是學生獲取健康知識的最佳途徑[7]。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傳統的黑板報、標語口號式的社區宣傳形式不能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必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資源[8],要積極與電視臺合作制作通俗、科學、生動的專題節目或制作專題課件通過學生健康教育課播出,保證健康教育課時數[9]。學習是基礎,行為的發展是健康標志[10]。健康宣傳材料由學生交到家長手中,把健康知識帶回家,由家長督促學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潔食品,飯前、外出后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11]。在學校要保證健康教育課時,特別是配備專門衛生教材是今后學校教育部門和衛生部門共同的責任。

學生對健康知識的需求不斷提高,有97.0%的學生表示需要健康知識。健康促進是項社會系統工程[12],家庭和學校密切合作,通過家長會、宣傳單把健康知識送到家長手中,教師和家長對學生共同督促是干預不良行為、降低學生傳染病發病及控制學校傳染病暴發的關鍵。

4 參考文獻

[1] 鄭高,葉立萍,林馨,等.構建學校傳染病防治體系的探討.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4,10(6):62-63.

[2] WEINBER G.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f infection diseases at local,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5,11(1):12-14.

[3] 余小鳴,張芯,朱廣榮,等.中小學校健康教育研究:學生健康知信行相關影響因素.中國學校衛生,2007,28(2):111-123.

[4] JUDITH RW. Challenge and context in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J School Health, 2003,73(7):251.

[5] 楊曉劍,陳友蘭.廈門農村居民健康教育效果評價.中國健康教育,2007,23(1):22-24.

[6] 湯捷,莊道榮.廣東省“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工作中期效果評價.中國健康教育,2004,20(6):535-536.

[7] 廖文科.我國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面臨的形勢及其政策和任務.中國學校衛生,2005,26(2):172-176.

[8] 余小鳴.學校健康教育的發展及挑戰.中國健康教育,2005,21(5):368-380.

[9] GRIFFTTH T. Public health 1: Controlling infectious diseases role of the law. Br J Community Nur, 2005,36(6):729-730.

[10]黃敬亨.健康教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72-73.

[11]胡俊鋒,侯培森.當代健康教育與促進.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87-598.

第5篇

一、目前農村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認識誤區

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認識上的片面性、模糊性。突出表現在:

⑴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舉”。 長期以來,由于受“智育至上”思想的影響,人們關心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把眼光盯在考試分數上,根本無暇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

⑵過分夸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媒體認為,中小學生34%有心理障礙,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異常,甚至有報道稱只有17%的中小學生心理是健康的,而有關中小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呈直線上升或逐年遞增等話語更是屢見報端。勿庸置疑,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無可厚非的,但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到了如此聳人聽聞的嚴重地步,也是值得懷疑的。

⑶學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識。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了解甚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理解得不夠透徹,存在著認識上的片面性。他們有的認為,心理健康是人的“心里”活動,只要不想壞,心理就健康了,即“心理健康等于心里沒病”;還有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只有極少數心理不健康的學生需要進行心理輔導,而來心理咨詢的學生都是有心理疾病的;還有的認為,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而“后進生”就成了心理不健康的“問題學生”。

(二)雜拼心理健康教育從教人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教人員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素養和較出色的人際交往策略。但從總體上來看,農村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多以兼職為主,大多數學校的心理咨詢教師來源于學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員、班主任、醫務人員等,他們對心理學知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缺乏必要的了解,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學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或只經過短期的培訓,掌握現代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的很少。這種師資配置上的隨意性,嚴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德育化傾向嚴重

盡管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許多交叉、重疊之處,但兩者畢竟有本質的區別。思想品德教育要解決的是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問題,其目標在于增強中小學生調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發展自我的能力。

(四)片面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單一學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現代醫學、社會學等科學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種方法對中小學生心理施加影響,以促進其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種教育活動。其實施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僅就心理輔導而言,就有會談、角色扮演、信心訓練、行為矯正、心理溝通和心理測量等。但目前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學科化、知識化的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向中小學生強行灌輸有關名詞、定義、概念,強行記憶心理學知識和原理,甚至像其他學科教學一樣,機械地設定知識體系、目標任務。

(五)過分推崇心理測驗

目前,各地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常規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在中小學生心理檔案建設中,一些學校過分推崇心理測驗,甚至違反心理測驗的道德準則而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現在:其一,一些心理施測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熟悉測驗內容,測量程序不科學,施測現場環境混亂,影響了心理測量結果;其二,誤用、濫用心理測驗,把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均用測驗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載的游戲性測題或自編的問卷來檢測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強迫學生接受測驗;其三,未遵循心理測量的保密性原則,隨意處置測查結果,暴露學生隱私,或把學生的心理檔案作為品德評定的依據和人事檔案材料。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種種不良傾向或錯誤操作方式,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及其成效,不利于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維護。針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現代化、專業化和本土化等發展趨勢,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策略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一)學校除要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心理咨詢信箱,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開展團體心理訓練等活動外,還要加大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習問題的研究。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和學習問題是密切相關的,學習與考試壓力始終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學習問題也始終是中學生心理咨詢的主要內容之一。一旦學習方法有所改進,學習能力有所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定有所提高。

(二)在保證心理健康教師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大幅度提升培養的量,以滿足各中小學的人才需求。

第6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在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當前,很多中小學校已經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開始采取相關手段推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亟需解決,本文將詳細闡述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以期推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經專家驗證,當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大多形成于中小學時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關系到當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對于大學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厭學、焦慮、自私等現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心理健康狀況是可變的、可逆的和發展的,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學校未能重視心理活動課:中小學校未能夠重視心理活動課的重要性,在課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問題。首先,課程設置不合理。當前很多中小學校的課程量比較少,課程時間比較短,教學方式單一,而且還經常存在心理活動課被其他課程隨意取代的現象。其次,教學資源配置不足。教學資源配置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硬件設施不健全,很多學校教學設施不健全,心理咨詢室及相關心理咨詢輔導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備專業知識及豐富實踐經驗的心理學老師。很多中小學校的心理學老師都是兼職老師,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養老師,并不是心理學專業的職業老師。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現象: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現象,重視中小學生心理咨詢問題、忽視中小學生心理輔導問題,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矯正性心理咨詢、忽視對中小學生進行發展性心理輔導。同時在進行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時,很多教師存在僅就問題談論問題的現象,而未能夠進一步探索對該學生心理產生影響的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

1.3存在學科化傾向:中小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其培養健全人格。然而,當前很多中小學校未能明確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的目的,僅僅將它當做一門學科來進行,并未能深入學生生活運用心理活動課來解決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只是進行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灌輸,甚至還不科學地布置課程任務、組織考試。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夠實現開設心理活動課幫助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還給學生增加了課業負擔。

2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途徑

2.1強化課堂教學的滲透性:理論講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心理學理論基礎。但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出于現實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們以直接理論的方式理解與掌握這些復雜而專業的心理學理論。教師在進行相關理論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生動化及通俗化的處理,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理論知識實踐化。教師必須要具備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進行心理活動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矯正中小學生的心理,維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中小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師不僅僅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要善于運用相關心理學知識,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學生的心理干預措施以及心理輔導方案,解決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能夠真正發揮心理學教育的現實作用,而不僅僅把它當成一門學科對待。重體驗、重感悟、重反饋。教師必須要能夠真正發揮心理活動課的功能。因此,在進行心理活動課的教學時,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可在進行一堂課程之前,首先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電話家訪等形式與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據交流結果來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內容;第二,注重體驗。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相關理論知識之外,還應該注重活動情境的運用。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活動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來親身體驗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團結的力量、集體的溫暖以及互幫互助的優良品質等。通過活動情境的體驗,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饋。在心理活動課中,教師主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盡情釋放情感與體驗情感,以達到矯正學生心理之目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幫助學生領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夠運用于課堂之外其他問題的解決。同時,教師要倡導學生在課下養成將感悟記錄下來的習慣,并鼓勵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同學與家長之間相互交流與思考。

2.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教師培訓:教師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軍。要做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要培養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綜合素質較強的教師隊伍。當前,可以通過以下四種培訓方式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第一,專業技能培訓。中小學校可以與其他的高校聯合起來,邀請在心理學領域一些知名的專家或者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心理學老師來校進行專門的指導與培訓,以提高本校心理學教師的專業技能。第二,研討式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各種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學術交流會,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專業技能。第三,評促教式培訓。所謂評促教式培訓,是以一些公開課、交流課的方式讓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由專家聽課并在課程結束之后提出相關建議,以達到彌補其不足之目的。第四,講座式培訓。講座式培訓,就是由中小學校邀請相關專家針對當前心理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熱點問題、重難點問題或者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講座,學校相關教師以聽講座的方式進行學習。

3結語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中小學生當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長。培養健全人格、維護心理健康是學校進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教師必須要明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任務,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沖,孟萬金.國內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敘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8,(03).

[2]楊曉霞,尹麗娜.關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3]廖金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06).

第7篇

[摘要]目前中小學生心理教育,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在中小學生健康教育中,老師們總是偏重學生的身體保健教育,缺少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于中小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老師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健康教育觀念,幫助中小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培養方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每個家長都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在未來社會中能有更好的生存能力,能以正常的心態順利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社會和家長的期盼就是老師的責任,作為中小學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更是責無旁貸。

一、中小學教師要正確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的內涵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系協調,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自己有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 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于協調人際關系,有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已讓人的態度,能以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做人處事; 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能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系,在任何復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二、中小學教師要積極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目前,在中小學生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二是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為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三是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足,目前對健康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水平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轉變,因此,明顯存在著重生理保健輕心 理保健的現象,這種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普遍存在對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在于對中小學生身心關系的認識模糊,在于沒有認識到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四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嚴密的系統性,迄今為止,全國除了少量的中小學生心理衛生、行為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很少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在全國為數不多的學校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課程,而且如何培養學生活潑開朗的性格及個性的健康發展等內容很少。五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一方面,從事中小學生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較少深入到學校中去進行指導,更少去建立幾個點長期進行實驗;另一方面,中小學在開展此項工作時,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種對表面現象的認識,不能由現象認識其實質,因此,在很多時候,其工作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一種經驗的總結,而難以使之得到更深的發展,主題難以深化,妨礙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進行。六是教師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教育活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質、專業知識的結構及豐富程度,然而,在沿襲已久的師范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教師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七是操作過程不夠科學,例如“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的問題,有些教師采用宣泄的方法來矯正學生,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讓其發泄憤怒的情緒,而研究表明,學生在宣泄 后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可產生更強的攻擊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還有些教師甚至在對待這類孩子時采取體罰的方法,這更加強化了學生的攻擊,因為,體罰本身對學生的攻擊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再如“不能區分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在部分學生身上,說謊這一現象是較為常見的,這與成人時期的說謊有本質的區別,無所謂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學校,防止一旦出現諸如偷竊、說謊等行為時,斥責學生品德不好,將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混為一談的現象并不少見。如此等等,都要求教師家長多留心多關注,采取正確的方法引導才是上策。

三、中小學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后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在這里,我們僅僅是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分析,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有賴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學校、家庭、社會諸方面的共同努力。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而是關乎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積極有效的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沐浴著全社會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設者。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恒,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世紀社會生活的棟梁之材。

第8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督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學生和教師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從中

>> 淺析我國中小學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特點及趨勢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力研究述評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現狀及策略研究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從政策角度看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特點及趨勢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及對策 轉型期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 我國鄉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試論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基本對策 論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模式的創新 論我國中小學安全教育的實現條件 論我國中小學生閑暇教育的問題與對策 從教育督導職能的回歸看我國中小學教育問題的解決 淺談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中小學校督導評估指標體系 淺論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國近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綜述 教育部召開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8]李娟.學校心理咨詢督導制度的建立與完善[J].青少年研究,2004(5):21-22.

[9]王宏方.美國學校心理學家的培養過程[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9):24-26.

[10]宋寧.心理教育的“朋輩督導”[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4):22-23.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蕪湖,241000)

第9篇

〔關鍵詞〕行動力;積極心理學;幸福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10)08-0020-02

積極心理學為提升人類幸福感,提供了健康方向。這要感謝馬斯洛,他在《動機與人格》中就曾倡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要感謝榮格,他提出對生命意義進行研究;要感謝易經,它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告訴我們中國文化中的積極心理學;還要感謝塞里格曼?謝爾頓( KnnonM. Sheldon) 和勞拉?金(Lawra King)等多位教授,他們把積極心理學推廣到全世界。

教育塑造人的價值和生命意義,應該是積極的、健康的、溫暖的與和諧的。這個理念符合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積極品質、活力與美德”的本質特點。作為教育基礎的中小學,更需要在孩子們純真的心靈中根植積極品質,充分挖掘學生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健康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實現人我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世界和諧的理想。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省會城市,石家莊經濟與文化都處于起步階段,它的發展需要倍加努力。所以,我們選擇圍繞營造中小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的心理品質來設定教育發展目標。從1995年探索起步,到今年,石家莊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走過了十五個年頭,這十五年,可以說是探索與實踐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十五年。

第一個五年,我們選擇了幾所理念先進的學校,委托他們研究促進中小學生積極品質形成的因素,發現兩個環境對學生積極品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這個研究結果使得我們把研究的第二步,鎖定在了如何營造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學校環境,如何開展有效的家庭教育。第一中學、28中學等一批學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

第二個五年,是我們培養具有積極發展能力和預防能力的教師隊伍的五年。我們專門成立了“心理咨詢師培訓中心”,出臺了“中小學心理咨詢師培訓規劃”。以人為本,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與發展,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是培訓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學校心理咨詢師要走“學者化”道路,向著科學、制度、職業、規范化發展。

第三個五年,石家莊市教育局聯合石家莊市委宣傳部和省會文明辦成立了“石家莊市未成年人心理維護中心”,同時啟動未成年人心理維護三級體系建設,構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學校環境,讓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風吹到每一位中小學生心中。一個中心、26個分中心、245個三級站點,2000名心理咨詢師,形成了石家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局面。2012年,心理咨詢師將覆蓋石家莊市每一所中小學。

我們知道:教師是學校教育的執行者,全力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和職業使命感,讓有幸福感的教師培養獲得幸福感的學生,既是對教師生命的尊重,也是對中小學生教育環境的適宜營造。這是石家莊市在2009年啟動《教師健康促進工程》的重要因素。

第10篇

關鍵詞:中小學生;體育鍛煉;心理健康;影響

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對人的精神和心理具有按摩作用,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呵癢”作用,使人學會情緒自我調節,而一個人要保證其心理處于健康成長狀態,就必須充分發揮積極情緒對其心智成長的促進作用,不斷減少消極情緒對其心理健康成長的阻礙作用。為此,要更好地提高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質量,將中小學體育鍛煉教育和對其的心理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就顯得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1中小學生體育鍛煉對其心理健康所產生的影響

1.1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有利于中小學生學會自我安慰

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有利于中小學生學會自我安慰。比如:中小學生由于小小的誤會而失去一個朋友的時候,通過體育鍛煉進行一定程度的情緒調節,使得學生通過體育鍛煉認識或結交更多的伙伴或朋友,排除由于他們缺乏伙伴,而出現內心孤獨而渴望交朋友的情感趨向,同時更好地減少他們內心的失望感,幫助他們交更多朋友,從而獲得更多的友誼,獲得更多的同伴的支持。

1.2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有利于中小學生學會自我控制

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有利于中小學生要學會自我控制。比如:中小學生由于和同學發生爭吵,人際關系比較緊張,由于處于青春期,比較容易沖動,控制不住自己想對同學出手。而通過課間或體育課堂科學可以使學生情緒得到緩解,更好地學會自我控制。并且通過體育老師的引導使他們知道學會自我控制,知道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懂得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尊重同伴或其他人的人格和尊嚴,在日常學習活動和體育鍛煉中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對同伴的一視同仁;同時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尤其是對同學的語言暴力和人身攻擊等傷害同學尊嚴的行為。

1.3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有利于中小學生學會注意轉移

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有利于中小學生學會注意轉移。比如:中小學生因為談論意見不統一發生爭執,情緒異常激動,負面情緒積攢了許多,無法得到排泄。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使學生學會注意轉移,并且通過稍稍帶有一定強度的體育鍛煉項目將自己心里的負面情緒及時排泄出去。而且與同學發生爭執的使用,要懂得通過打球、跑步或其他體育鍛煉項目創造彼此交流的機會,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可以讓同學發表一下自己意見來轉移注意力,要給同學表達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的機會,讓同伴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再思考誰對誰錯,如果自己錯了就應該表示歉意,而不是一味爭得對方認可自己錯誤的觀點,而是對于自己觀點不足提出改進建議或意見。這樣不僅鍛煉了身體,也通過體育鍛煉轉移了自己以前比較氣憤的心情,更化解了和同學之間的爭執局面或僵硬的關系。但整個過程中教師要以鼓勵學生為主,從而通過和諧式師生關系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和個性發展。

1.4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有利于中小學生學會發泄消極情緒

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有利于中小學生學會發泄消極情緒。比如:中小學生由于考試失利,心情低落消沉,短時間內提不起奮斗的激情,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項目使中小學生學會適當地發泄內心的壓抑或難過,將自己的憤怒轉化為自己鍛煉的動力,通過體育鍛煉將所有的壓抑和難過都排泄出去,更好地防止學生抑郁、焦慮等負情緒的出現并嚴重化。從而可以以親切的目光、平易近人的態度和具有親和力的語言與同伴、同學和老師交流;并且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還可以幫助中小學生表現出對同伴、同學、老師等人的信任和關愛,因為體育鍛煉可以改變人的心境。同時,體育老師借助這種平等的理念更好地激發中小學生的求知欲望,懂得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綜合素質。

2如何更好地促進中小學生體育鍛煉

2.1更好地將課內體育教學與心理教育結合起來

在教育新課改的新形勢下,要充分發揮中小學生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重要,更好地實現中小學學生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在促進體育鍛煉的同時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中小學首先就必須設計好體育教學與心理教育有機結合教學模式,要引導體育老師要充分理解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身體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及時理解和掌握中小學生認知變化特征、情感成長變化特征、意志強弱變化以及其性格諸多方面所產生巨大變化,從而將課內體育教學與心理教育更好地結合起來。為此,體育老師要引導學生多參加班級集體體育鍛煉活動,可以采取小組式活動形式,不斷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促使學生學會在團隊中尊重同伴,學會相處和關心同伴,從而更好地滿足小學生的心理需求,促使他們形成更好的行為習慣,改變以往不好的習性,更好地樹立自信心,更好地增強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培養他們的集體奉獻精神,從而將課內體育教學與心理教育更好地結合起來。

2.2樹立學生是主體的體育鍛煉教學理念

在教育新課改的新形勢下,要充分發揮中小學生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重要,就必須不斷樹立學生是主體的體育鍛煉教學理念。采取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相結合的主體教學方法,在組織體育鍛煉教學活動的時候,體育老師要把學生作為主體,努力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理論知識的探究性學習,將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進行合作學習。然后通過具體的體育鍛煉項目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尤其是他們人際關系的改善,因為許多心理健康問題都是由于人際關系緊張和矛盾所造成的。始終做到老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引路人,將體育鍛煉課堂真正回歸給學生,使學生成為體育鍛煉課堂的主體,自由與同伴鍛煉,引導學生將體育鍛煉與談心結合起來,這樣有利于學生將負面情緒通過體育鍛煉及時發泄出去。

2.3建立新型的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

在新形勢下,要充分發揮中小學生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建立新型的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顯得比較重要。必須不斷加強師生間的合作,在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改變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促使老師與學生進行民主和諧的相處,使學生從老師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中學會如何做人,學會如何待人接物,形成更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形成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為其心理健康成長提高積極健康的情感環境;同時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可以讓中小學生更喜歡體育鍛煉,并且使他們通過集體體育鍛煉項目的比賽等形式深切地享受到奉獻班集體、奉獻他人所帶來的與眾不同的快樂,并且通過體育老師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自信和喜悅的情緒體驗,以此確定自己奮斗的目標,形成比較獨立的個性和人格。

3結語

在新課改背景下,不斷分析和研究中小學生體育鍛煉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有利于將中學生體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中學生體育教育教學新模式;有利于實現體育課堂教學聯系學生自身實際情況(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實現健康教育人文化和科學化教學,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發展,更好地提高我國九年義務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

作者:楊榮遠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夾河鄉夾河中學

參考文獻:

[1]李聰英,王宏建,李志軍,等.論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4(4):73-75.

第11篇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77 G 479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12-1151-02

【關鍵詞】 眼;知識;行為;學生

2004年全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顯示,視力不良仍然位于中小學生常見病的首位,且患病率逐年上升,出現了低齡化、重度化趨勢[1]。為了解廣州市中小學生用眼衛生知識及行為情況,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據,筆者于2006年對該市中小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抽取廣州市中、小學校各5所,共調查中小學生5 626名,其中小學生2 504名,中學生3 122名。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由學生獨立填寫問卷,問卷內容由用眼衛生知識及行為兩大部分組成。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用眼衛生知識知曉情況 從表1可見,中學生的用眼衛生知識知曉率大部分高于小學生,但“不正確握筆姿勢可致眼疲勞”的知曉率低于小學生(P<0.01),可能與中學生不注意握筆姿勢,缺乏教師、家長的督促有關。小學生用眼衛生知識知曉率達到80%以上的較少,尤其是護眼方法的知曉率偏低;女生用眼衛生知識知曉率大部分高于男生。

2.2 用眼行為形成情況 中學生日常用眼衛生行為形成率大多低于小學生,尤其是中學女生;超過50%的中學生有躺著看書的不良習慣。經常使用計算機和游戲機的中學生多于小學生,男生多于女生。學生遠眺和適當體育運動的形成率較低;小學男、女生使用護眼方法最多的是做眼保健操,而中學男生使用護眼方法最多的是看綠色植物,中學女生使用護眼方法最多的是做眼保健操。

3 討論

2004年廣州市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顯示,7~12歲(小學階段)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42.7%,13~15歲(初中階段)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69.5%,16~18歲(高中階段)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82.2%[1]。學生視力不良的檢出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已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成為學校衛生工作的難點。有研究認為,緊張的學習、室外活動減少、視近時間過長,是學生視力低下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因素[2]。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用眼衛生知識知曉率低于中學生,特別是護眼方法的知識較欠缺,反映出教育部門、學校、家長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沒有足夠重視;正確用眼衛生的形成率低于知曉率,中學生的用眼衛生行為習慣不如小學生,且中學生受計算機、游戲機的干擾較大,小學生與中學生都缺乏適當的體育鍛煉,正確的讀寫姿勢等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沒有得到重視。

針對以上情況,筆者建議:(1)加強中小學生用眼衛生的健康教育,采取定期宣傳、開設健康教育課、舉辦知識競賽等形式提高學生用眼衛生知識的知曉率,除健康教育課外,還要有衛生技能學習、重視知信行模式的教育。(2)及早對學生用眼衛生的行為進行干預,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寫姿勢。正確的讀寫距離和握筆姿勢符合眼調節生理功能的要求,可以使眼肌調節緊張度達到最小的程度,防止眼疲勞引起的眼軸變長導致近視的發生[3]。正確的讀寫姿勢對學生的脊柱、胸廓的正常發育也有直接的影響[4]。因此,教師、家長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讀寫姿勢,糾正中學生不良的讀寫姿勢。(3)采取綜合干預措施。除堅持做眼保健操外還要堅持遠眺訓練,教師要督促學生課間休息時離開教室到室外遠眺。改善學習環境的采光照明條件。學校應加強課桌椅的管理,按國家標準為中小學生配備與其身高相配套的課桌椅。(4)采用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促使學生進行戶外鍛煉,增強體質,使視覺器官得到正常發育。

4 參考文獻

[1] 熊莉華,郭仰峰.2004年廣州市中小學生視力現狀分析.中國校醫,2006,20(5):524-525.

[2] 汪芳潤.近視眼.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188-215.

[3] 張彬.中小學生眼病防治300.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88-89.

第12篇

摘 要:日本《體育振興基本計劃》將提高中小學生體質作為首要目標,并且制定行之有效的詳細實施方案;在《學習指導要領》內容

>> 利用項目學習方式培養中小學生的21世紀技能 關于增強中小學生體質的思考 區域性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的實踐及啟示 探析體育教學中小學生體質測試的作用 關于21世紀中小學圖書館建設的思考 21世紀美國中小學道德教育的政策背景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對體育教學的啟示 新加坡促進中小學生體育運動的舉措及啟示 中小學生體質下降問題及其解決 體育活動對災區中小學生心理創傷的干預策略 中小學生體育培訓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推進策略 中小學生的數學需要觀及其實踐策略 中小學生的同伴關系及其心理輔導策略 論美國中小學“21世紀技能”計劃中的教育核心價值 在21世紀工業情境中促進中小學科學教育 龍川縣中小學生體質狀況的動態分析 影響中小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 北京市中小學生體質下降原因的調查分析 陜西省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的分析研究 安徽省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教育的調查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1-11-15.

[3]日本文部科學省. 學習指導要領解說體育編[M].東京:東山書房,2009:1-2.

[4]東京書籍編輯部. 中學校保健體育科學習指導要領修改要點[M]. 東京:東京書籍,2008:4-6.

[5]列巴馬特維也夫. 體育理論與方法[M]. 姚頌平,譯.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6-21.

[6]日本文部科學省體育青少年局. 體育青少年局相關的數據集[Z]. 2006:5-9.

[7]文部科學省. 學校保健統計調查[EB/OL]. http://mext.go.jp/b_menu/toukei/chousa05/hoken/kekka/k_detail/1313690,2011-11-20.

[8]陸作生. 我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運營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4:2.

[9]于文謙,韓偉,王樂. 日本綜合性社區體育俱樂部的發展[J]. 體育學刊,2007,14(7):43-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砚山县| 阳朔县| 安龙县| 昆明市| 宁河县| 那坡县| 洛阳市| 通许县| 嘉兴市| 松阳县| 宿迁市| 靖江市| 嘉定区| 建平县| 秦安县| 崇义县| 绩溪县| 锡林郭勒盟| 贺兰县| 沁水县| 平凉市| 华容县| 来安县| 河北省| 汶川县| 胶南市| 阿勒泰市| 巴塘县| 荔浦县| 隆尧县| 延川县| 德州市| 邢台县| 南城县| 大理市| 濉溪县| 禄丰县| 朝阳市| 西昌市| 宁蒗|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