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21: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酈道元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程大昌 酈道元 水經注
被忽視的酈學家
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是我國地學史上最著名的河流水文地理著作。一般認為,《水經注》的研究興起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對于早期酈學的發展脈絡,學人往往一筆帶過,語焉不詳。究其原因,文獻的缺乏固然是不可回避的事實,傳世文獻中尚未發現一部明代以前的《水經注》研究專著,①酈學史家只能從各類地書中搜尋零散的資料,而完整描述酈學研究的早期面貌顯得格外艱難。
南宋學者程大昌所著《禹貢論山川地理圖》大量引用《水經注》的記載,對其多有補正。就其時代而言,程氏的酈學研究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首先,程大昌所見的《水經注》無疑是極早的版本,內容相對較全。現在可考的《水經注》最早刊本是北宋的成都府學士刊本及稍晚的元二年刊本,這兩個本子不僅本身已殘,且早已亡佚。其次,程大昌的《禹貢論山川地理圖》從未得到酈學史家的足夠重視,無論是吳天任的《酈學研究史》,②還是陳橋驛的相關著作。陳橋驛雖將程大昌列為宋代的兩位酈學家之一,③但其論斷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陷:陳氏所見《禹貢論山川地理圖》為清代版本,不僅地圖殘缺,文字也頗多錯訛,實際上該書現存有宋刻本,中華書局1985年已將其影印出版。陳橋驛論及程大昌的酈學研究,說該書“今所見此圖28幅,雖較原作已缺少3幅,但基本上尚屬完整”,④可知陳氏未見全本。
對于早期酈學研究,陳橋驛有這樣的評述:“……隋唐時期,開始將其內容進行分類,收入于各種類書及地理書……唐宋之間,有些文人學士如陸龜蒙、蘇軾之流,多因欣賞此書的優美文字而愛不釋手。《水經注》由是著稱于世。” ⑤本文將證明,至少在南宋時期,程大昌對《水經注》已不是簡單地引用和收錄,更不是欣賞其詞章,而是從地理學角度對酈著進行了大量的補正和勘誤,這些內容對酈學史家重新考訂早期酈學的發展脈絡或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程大昌對古水道的再討論
大河及相關水道。古黃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跡道及流域一直是古代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大河及相關水道的地望也是程大昌《禹貢論》中的首要議題。在該書第二節,談到酈道元時他寫道:
若夫降水……酈道元辟淇共不用,而主屯河之說,其言曰:“地理志絳水發源屯河,及至信都復見絳名,河之過降當應此矣。”是說也,酈實無以得絳水之真……首受屯河而未流入漳者,自名張甲河,元非絳者,雖中間跡道頗嘗穿絡枯絳,而漢志本無絳水之名。則酈其更易他水為絳以應古語,其與鄭氏之誤曾無以異也。⑥
在程氏看來,酈道元自謂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將張甲河指為絳水,認為是禹時的降水,這一論斷有明顯的錯誤。他指出漢代尚無“絳水”之名,鄭玄與酈道元都只著眼于后代水道名稱,以此牽強附會地猜測古降水之所在,其法殊不可取。
辨析降水之后,他又認為酈道元等人關于王莽時大河干涸的判斷是錯誤的,并考證了“莽河”之所始:
……其以王莽為目,據臣所知,則曹魏時孟康訓釋漢志始有其語也。自此而后,酈道元……輩皆祖述其說,曰古河至王莽時始空無水也。
夫魏郡之北,號為故大河者,自周至元光,河既南徙則已空涸……豈待至莽時而后空也邪?
程氏認為,王莽為時議所不容,后世儒者將大河干涸這一不吉之象歸諸于他,事實上大河自周定王時改徙,原來的河道即已干涸,時間遠在王莽之前。
大河下游為《禹貢》所載的九河,歷代地志對其地望爭訟不清,鄭玄創齊威公塞八河之說,酈道元宗之。而程大昌認為這一觀點違背了基本的常識:
……鄭康成出,則盡黜漢人所言不用,而別為一說,謂八河者故嘗為齊威公所塞……酈道元宗用其說……然緯書起哀平間,既非古經正史,自不足據,而又揆之以理,知齊威之力有不能堪任此役……
程氏進一步指出,如齊威公有塞河之役,水患必然會被引向別國,當時的趙、魏等諸侯國不可能容忍這種以鄰為壑的工程。他再考諸載籍,發現史書中沒有威公時鄰國受灌或以堤至戰之事,據此他斷定酈道元等人純屬臆測。
濟水滎澤地望。濟水是另一條古老的水道,因古今變遷較為頻繁,加之其流域一直是傳統的人口聚居區,河流的跡道便有了很多人工的因素。程大昌在討論濟水流域的滎澤時,以酈氏之說作為古澤變遷的重要依據,同時作了一定的補正:
……春秋閔二年,衛侯及狄人戰于滎澤,鄭氏曰:“今塞為平地,滎陽民猶謂其地為滎澤。”酈道元所言亦與鄭合。然則滎澤在春秋時既可以戰,則已不復受河。而鄭氏之于東漢,酈道元之于后魏,所見皆同,則可以知滎本無源,因溢以為源。河口有徙移,則滎之受河者隨亦枯竭。
……滎本不枯,而鄭、酈二子書其所見亦已誤矣……桑氏敘濟自成皋以下凡七折始至滎瀆,已見其失……其失蓋起班固矣……而欽襲之也。酈道元雖本桑書以為經而時時有所駁正,蓋亦其理不安耳!
程氏參考鄭玄、酈道元的記載,判斷滎澤在春秋時已與大河不接,但從后世的地名可以判知此澤的方位,也可推斷其形成之因。他認為,古代本無濟水,正因滎澤溢成之后才形成濟水,而酈道元關于滎澤古來自枯的記載,與古滎澤、濟水沿岸沿用至今的地名稍加對照,便知其誤。這一錯誤實際上源自班固、桑欽,⑦而酈道元注《水經》時未能辨正。
漾、漢同一說。據程大昌所見,《水經》原文及酈道元的注均認為漾、漢為兩條不同的水,程氏本之《禹貢》,考訂其為同一條水道,并認為桑、酈身處后世,據當時所見創說亂經,不得古水道之真。他行文至此,筆端流露出尖銳的批評:
分漾、漢而二之,姑無問大禹、桑、酈之孰可信也,第以世數先后斷之,孰為處世傳未訛之初乎!而直為此,亦已左矣!
程氏認為,關于古水道的記載,時代越早的文獻越可信。
弱水、黑水流域的地望問題。《禹貢》中所載弱水、黑水因遠離中原,歷代地志大多含糊其辭。程大昌辨正其地望時系統地分析了酈道元的觀點,他根據古經“東漸于海,西披于流沙”的記載,認為流沙當在極西處,至少在積石以西。而酈道元等人將其判定為張掖刪丹,顯然不與《禹貢》相應。
對于黑水地望,程大昌亦不贊同酈氏之見,認為酈注所謂黑水源出張掖、自西域南流入南海之說,漏洞百出。他指出,張掖與所謂“南海”相隔萬里,山川、河道羅列其間,黑水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南流入海。
程大昌對酈注的評價
在《禹貢論》、《禹貢后論》中,程大昌多次提及他對《水經注》的基本態度以及他的辨正方法,從中不難看出,程大昌總體上對《水經注》的學術價值有著很高的評價,但他認為縱然酈氏博洽,其錯誤亦不能忽視。例如古濟、汴流域的地望:
酈道元之書汴、濟最詳,而不能疏別條理。
程氏治學崇尚理性,討論河流跡道時,他無不參以古時的人力、物力考證其真偽。他還特意對酈道元的“志怪”、不求真提出了批評:
酈道元最為尚怪,其敘注諸水,悉取小說、異教、奇聞、幻記以為實錄。
這種批判態度,正是程大昌被公認為早期酈學家的本質原因。對于《水經注》的記載,程氏不論采擇或補正,都本著嚴謹的學術態度,不盲從,不揣測,不惟古。對酈氏的錯誤觀點往往深究其源,追查誤之所起;判定酈氏正確記載之時,他必搜羅其他的正史資料加以佐證,絕不肯輕信。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來看,程大昌的治酈方法和學術精神,與明清時期的酈學研究有著明顯的內在傳承,程氏對《水經注》的辨正以及他的酈學思想似不應被酈學史家忽略。
結 論
程大昌治酈學,無論方法還是學術思想都已自成風格。程氏在系統梳理南宋以前主要地學家的觀點之上,對上古重要水道頗多發明。在今人看來,他對《水經注》的補正或許缺乏條理,其研究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如明代學者歸有光就批評程氏“山川、土地非身所履,終無以得其真”。⑧但對于酈學研究史來說,程大昌的工作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雖則明代以前的《水經注》研究專著俱已散佚,但明清以來的酈學發展高峰絕非平地而起。通過對程大昌的個案考察,我們似能窺見早期酈學更為瑰麗和深邃的圖景,遠非一些酈學史家所看到的那樣單薄。(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注釋
①③陳橋驛:“歷代酈學家治酈傳略?序”,《杭州大學學報》,1987年第17期。
②吳天任:《酈學研究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④筆者在將宋淳熙八年初刻本與清代四庫本對校過程中,發現四庫本缺字、漏字、內容錯亂的現象頗多,此處不贅述。
⑤陳橋驛:《酈學研究史?序》,《水經注論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9頁。
⑥文中所引程大昌對《水經注》的批注資料皆出自其《禹貢論》及《禹貢后論》。
三峽夏水特點:水漲(襄陵沿溯阻絕)、流急(朝發白帝暮江陵雖乘奔御風疾)。根據酈道元《三峽》選自《水經注疏》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來源:文章屋網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肥水》:“(肥水)北對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劉安,是漢高帝之孫,厲王長子也,折節下士,篤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十人,皆為俊異焉。忽有八公,皆須眉皓素,詣門希見。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駐衰之術,未敢相聞’。八公咸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煉金化丹,出入無間。乃與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余藥在器,雞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處,踐石皆陷,人馬跡存焉。故山即以八公為目”。按肥水之戰時,前秦苻堅登壽陽城望八公山草木,皆以為晉兵,即此山也。據《鳳陽府志·山川考》,八公為: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八人。
八極
古時謂八方極遠之地。《準南子·墬形訓》:“八纮之外,乃有八極。自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東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陽門;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閶闔之門;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
八駿
以謂周穆王之八駿馬。《穆天子傳》卷一:“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郭璞注:“八駿,皆因其毛色以為名號。”晉王嘉《拾遺記》卷三則云:“(穆)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騰霧,乘云而奔;八名挾翼,身有內翅。”則匪特名號迥異,其行跡更出以想象。古來襲用八駿泛指好馬如唐王李世民之八駿等。
八仙
民間有關八仙傳說不一,多有變化.明朱有燉雜劇《八仙慶壽》中以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藍采和、鐵拐李、韓湘子、徐神翁、呂洞賓為八仙;至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傳》(即《東游記》),去徐神翁而易以何仙姑。后代民間所傳之八仙,即本此為說。又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四云“明人有《西洋記》一書,載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事,中有八仙:一、漢鐘離,二、呂洞賓,三、李鐵拐,四、風僧壽,五、藍采和,六、元壺子,七、曹國舅,八、韓湘子。無張果老、何仙姑,而別有風僧壽、元壺子,亦異聞也。”又晉譙秀《蜀記》以為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為蜀之八仙。查唐代杜甫有詩名《飲中八仙歌》,看起來“八仙”之說,早始于唐。現代約定俗成的說法八仙是張果老、漢鐘離、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和鐵拐李。
八仙過海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明之神魔小說(上)”:《四游記》,其書凡四種,一曰《上洞八仙傳》,亦名《八仙出處東游傳》。“傳言鐵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鐘離權,權度呂洞賓,二人又共度韓湘曹友,張果藍采和何仙姑則別成道,是為八仙。一是俱赴蟠桃大會,歸途各履寶物渡海,有龍子愛藍采和所踏玉版,攝而奪之,遂大戰。八仙‘火燒東洋’,龍王敗績,請天兵來助,后得觀音和解,乃各謝去,而'天淵迥別天下太平'之候,自此始矣。書中文言俗語間出,事亦往往不相屬,蓋雜取民間傳說作之。”又據《東游記》,八仙過海時,呂洞賓倡議,謂不復得乘云而過,須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過。于是,鐵拐李投杖水中,自立其上,乘風逐浪而渡;韓湘子以花藍投水中而渡;呂洞賓以簫管投水中而渡;藍采和以折版投水而渡。其余張果老、曹國舅、漢鐘離、何仙姑等亦各以紙驢、玉版、鼓、竹罩投水中而渡。終俱得渡海。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脈望館抄校本《也是園古今雜劇》有《爭玉版八仙過海》一劇,即演斯事。民間圖案多有采用此典,參見本網之《中國傳統民俗圖典》。.
八陣圖
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 夔州西市,俯臨江岸,沙石下有諸葛亮八陣圖,箕張翼舒,鵝形鸛勢,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峽水大時,大樹十圍,枯槎百丈,破磑巨石,隨波塞川而下,水與岸齊,人奔山上,則聚石為堆者,斷可知也。及乎水落平川,萬物皆失故態,唯諸葛陣圖,小石之堆標聚,行列依然,如是者僅已六七百年,淘灑堆積,迨今不動。”又唐杜甫《八陣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謂此。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寫東吳陸遜為諸葛亮神奇陣圖所困、終被諸葛之岳父黃承彥引出之事,查陳壽所著《三國志》并無此一說,當是齊東野人之語。按八陣圖遺跡有三:一在陜西沔縣東南;二在四川新都彌牟鎮;三在四川奉節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已記之,但云“累細石為之”,歲月消損,磨滅殆盡。初無神話描繪,皆為后來所增飾。
八卦
《太平御覽》卷九引《王子年拾遺記》:“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按八卦以“一”與“‐‐”符號組成,以“一”為陽,以“‐‐”為陰。其名曰:乾(三陽)、坤(三陰)、震(上二陰下陽)、坎(上下陰中陽)、艮(上陽下二陰)、巽(上二陽下陰)、離(上下陽中陰)、兌(上陰下二陽)。
1、翻譯:在七百里的三峽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船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可以看到白色的急流在波浪中旋轉,綠色的池塘反射出各種景色的影子。在最高的山上,有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玄泉瀑布奔騰在山峰之間。水是清澈的,樹是輝煌的,山是險峻的,草是盛開的,真是情趣無窮。
秋天,當早晨天氣晴朗或是有霜凍的時候,樹木和山間溪流是涼爽而寂靜的。高處常有猿猴細長的聲音。聲音繼續凄涼。猿的聲音從空谷中回響。聲音凄婉,久久不見。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原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出處:南北朝時期《水經注》,作者酈道元。
(來源:文章屋網 )
一、【近義詞】
陳腐、迂腐、陳舊
二、【詞語注音】
gǔ lǎo
三、【基本詞意】
古老,指通曉故事的老人;陳舊的,時代久遠的。
四、【英文翻譯】
ancient; antiquity; old age; hoariness
五、【詳細解釋】
基本解釋
1.古雅而不同時俗。
古老的傳說。
2.年老;蒼老。
古老之人無所聞知。
3. 形容書畫文章等蒼勁樸實,有古人風格。
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
引證解釋
年老;蒼老。
《書·無逸》“昔之人無聞知” 孔 傳:“(小人之子)則輕侮其父母曰:‘古老之人無所聞知。’”
南朝 宋 鮑照《冬至》詩:“哀哀古老容,慘顏愁歲晏。”
形容書畫文章等蒼勁樸實,有古人風格。
唐柳宗元《陳給事行狀》:“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
孫枝蔚《壽汪生伯先生閔老夫人》詩附清 吳嘉紀評:“二首古老簡橫,真漢人之音。”
經歷了久遠年代的。
聞一多《神話與詩人——屈原》:“惟其端午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和中國人民同樣的古老’,足見它和中國 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離。”
丁玲《田家沖》:“那顯得靜的古老的黑的瓦和壁,那美的茅草的偏屋……是一種干凈的耀目的顏色呵!”
《北京人》第一幕:“屋內悄無一人,只聽見靠右墻長條案上一座古老的蘇鐘遲緩地邁著‘滴滴答答’的步子。”
故老,老年人。古,通“ 故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資水》:“水南十里有井數百口……古老相傳,昔人以杖撞地,輒便成井。”
唐韓愈 《月蝕詩效玉川子作》:“嘗聞古老言,疑是蝦蟇精。”
《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古老相傳云:‘天上一座星,謂之玄星……又謂之啟明星,世人不識,叫做曉星。’”
六、【拓展延伸】
1、古老而神秘的北京,對每一位游客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誘惑。
2、透過翠竹林,我們依稀可以看到那座古老的禪寺。
3、幾百萬年過去了,這些古老生物的骨骼慢慢變成了化石。
4、在一片繚繞的云霧當中,隱約可見一座被松林遮蓋的古老建筑。
5、改革開放使古老的中國煥發出青春。
6、這座古老的建筑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
7、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中華民族古老的風俗習慣。
8、改革開放的春風使古老的小鎮煥發了無窮的活力。
9、古老的長城經過整修,又煥發出青春。
10、奔騰不息的黃河孕育了古老的華夏文明。
11、北京是一座古老與現代并存的大都市。
12、這座古老的寺院見證了數代王朝的興衰。
13、元宵節賞花燈吃湯圓是民間的古老習俗。
先來看兩個詞條的解釋:
【瑕瑜互見】 xiá yú hù jiàn比喻有缺點也有優點。(《現代漢語詞典》1466頁)
【瑕瑜互見】 xiá yú hù xiàn瑕:玉上的斑點。瑜:玉的光彩。比喻有缺點也有優點,兩不相掩。(《中國成語大辭典》1393頁)
對照可見,“比喻有缺點也有優點”是兩詞典的共識,只是對該成語中的“見”字,分別標注為“jiàn”與“xiàn”。
試做如下分析:
一、 依“因聲求義、音隨義轉”的訓詁之法,“見”的兩讀顯然與其動態的方向、方式有關。讀jiàn時,多有看到、看出之意,包括主動的和被動的;讀xiàn時,多有表露、顯現之意。同時,由于上古沒有“現”字,凡“出現”的意義都寫作“見”。譬如:《史記?刺客列傳》:“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二、 在無具體語境的情況下,“互見”之“見”讀jiàn沒什么可討論的。那“瑕瑜互見”中的“見”為何會出現兩種注音呢?筆者認為皆有道理――從觀者的角度看,玉上的斑點和光彩同時可“看到”,故“瑕瑜互見”讀作xiá yú hù jiàn;從玉的角度說,玉上的斑點和光彩又同時“呈現”,故“瑕瑜互見”讀作xiá yú hù xiàn。
有一個說法,叫“孤證難以成立”。因此,我們不妨再看一下《漢語大詞典》上“互見”的詞條。
【互見】 交互出現。《后漢書?盧植傳》:“比年地震,彗孛互見。”晉?葛洪《抱樸子?省煩》:“今五禮混撓,雜飾紛錯,枝分葉散,重出互見。”
【互見】 互相參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濁漳水》:“漳水出鹿谷山,與發鳩連麓而在南,《淮南子》謂之發苞山,故異名互見也。”《新五代史?職方考》:“五代短世,無所遷變,故亦不復,而其方鎮軍名,以與前史互見之云。”
不難看出,“互見”中的“見”是可以兩讀的,只是一旦進入具體的語言環境,就應當有一個相對明確的讀音。因為“音隨義轉”并非空話。那么,司馬遷創造并在《史記》中所多處使用的“互見法”又該怎么讀呢?
“互見法”是司馬遷為適應紀傳文體的需要而創造的述史方法和表現手法,它是將一人事跡、一件史事,分散在數篇之中參錯互見,彼此相補。可見,司馬遷采用“互見法”就是為了更為全面而又獨到地表現人物、刻畫形象。
我們今天閱讀《史記》,解讀人物,自然應以人物的本傳為主,同時也應用心查看那些不宜在本傳述寫而在別的篇章中呈現的內容,交替地去看,可謂“互見(jiàn)”。
司馬遷當年創作《史記》用了“互見法”,我們今天閱讀《史記》要會“互見”。兩個說法中的“見”顯然不能同讀。
關鍵詞: 蔡夢弼 《史記》 表
本論文以南京大學藏清同治五年至九年金陵書局刊刻三家注《史記》(簡稱金陵本)為底本,與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干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兩家注《史記》(簡稱蔡本)對校。
撰寫體例:本論文每條校勘記首出金陵本文字,并先標金陵本頁數行數,隨其后再標出1959年版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的卷數、頁數、行數。次行出蔡本異文,凡二本文字有不同,則在金陵本文字下標下劃線以示強調。最后出考訂按語。
本論文參校以下各本:單注集解本為北宋景v監本《史記》(簡稱景v本);兩家注本為南宋淳熙三年張f桐川郡齋刻八年耿秉重修本(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簡稱耿秉本);三家注本為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簡稱黃本);明萬歷四年刻本史記評林(簡稱凌本);清光緒二十九年五洲同文局石印殿本史記(簡稱殿本);會注本:史記會注考證(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本)(簡稱會注本)。
三代世表第一
“卻行車”《索隱》“逼帝令如卻行車使不前也”(十五下行四)(2/507/13)
“逼”,蔡本作“遏”。
按:耿秉本、黃本、凌本、殿本同蔡本。《說文?u部》:“遏,微止也。”①《韓非子》卷十三《外儲說右上》“然而驅之不前,卻之不止”奇猷案:“《藏本》‘止’作‘正’,非。卻之乃之停止,與前相對。《御覽》作‘至’,非。”②下文又有“使不前也”,當以蔡本為長。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熊勇”《索隱》“熊勇熊延之子熊繹十一代孫”(二下表七行二列)(2/512/7)
“十一”,蔡本作“九”。
按:耿秉本、黃本、凌本、殿本同蔡本。蔡本及各本皆誤。《札記》:“《楚世家》自熊繹至勇僅七世,即增楊延,皆以弟繼兄,為九世,亦不得云九代孫,疑‘十一’兩字即‘七’字誤分,九與七亦形近而F。”③《札記》是。今查《楚世家》得“熊繹至勇”子孫之序為熊繹、熊艾、熊、熊勝、熊楊(以弟為后)、熊渠、熊渠有三子(熊康、熊紅、熊執疵)、熊毋康、熊摯紅、熊延(摯紅之弟)、熊勇,不計“以弟繼兄”,熊勇為熊繹七世孫。本條《會注考證》云:“《索隱》‘十一’當作‘七’。”④當據《札記》改“十一”為“七”。
六國年表第三
“魏景踉年”(四十五下表二行一列)(2/751/2)
“ 保蔡本作“鰲薄
按:黃本同蔡本。景v本、耿秉本、凌本、殿本、會注本同金陵本。《廣韻?魂韻》:“昏,《說文》曰:‘日,冥也。’亦作‘e’,呼昆切。”⑤陳垣《史諱舉例?唐諱例》:“民改為人,或為m,從民之字改從氏。”⑥可見,“ 庇κ竊諤拼避李世民之諱而改作“鰲保蔡本仍用此字而未改。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都平陽”《索隱》“豹從漢又叛韓信虜之”(十三下表十七行)(3/779/17)
“豹”,蔡本作“后”字。
按:耿秉本、黃本、凌本、殿本同蔡本。《魏豹彭越列傳》:“漢元年,項羽封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東,都平陽,為西魏王。漢王還定三秦,渡臨晉,魏王豹以國屬焉,遂從擊楚于彭城。”⑦此段文字可知,魏豹從漢擊楚當在其定都平陽之后。如若從金陵本所言,則易誤認為魏豹定都平陽就立即從漢擊楚,故當從蔡本改“豹”作“后”為是。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長沙”《索隱》“五年吳芮薨六年子成王臣立”(三上表二十七行)(3/804/27)
“臣立”,蔡本后有“為長沙王”四字。
按:黃本、凌本、殿本同蔡本。《呂太后本紀》:“非劉氏功臣番君吳芮子臣為長沙王。”⑧疑蔡本是。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四年夷侯時”《索隱》“夷侯音止又音市案曹參系家作時今表或作案漢書……”(四上表七行)(3/881/7)
“夷侯”,蔡本作“時或作”。蔡本無“案曹參系家作時今表或作”十二字,且此條《索隱》置于下文“元年”之后。
按:耿秉本、S本、殿本同蔡本。凌本脫此條《索隱》。《索隱》“夷侯”及“案曹參系家作時今表或作”皆是表達此處“時或作”之意,蔡本為求《索隱》表述簡潔而故意刪改。蔡本此類刪改不當,蓋后人不易知曉“時或作”之因。“四年夷侯時元年”本為一整句,而金陵本卻于“元年”之前出《索隱》注,不便閱讀。當從蔡本于“元年”之后出注為是。
惠景閑侯者年表第七
“禪五世”《索隱》“禪者傳也案諸侯王表芮國至五世而絕”(一上行七)(3/977/12)
此條《索隱》,蔡本置于下文“以無嗣絕”之《集解》之后。
按:耿秉本、黃本、凌本、殿本同蔡本。“以無嗣絕”《集解》:“徐廣曰:‘孝文后七年,靖王薨,無嗣。’”⑨可見,《集解》與《索隱》文字雖異卻意思相同,皆表達長沙國經五世,因無嗣而絕。所以,此條《索隱》是為“禪五世”及“以無嗣絕”作注,出注位置當從蔡本為是。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悼侯扁訾元年”《索隱》“扁必顯反”(十一上表五行)(3/1042/5)
“必”,蔡本作“北”。
按:黃本、殿本同蔡本。二者皆可。《漢字古音手冊》:“必:‘(古)幫質’,‘(廣)卑吉切,幫質開三入臻’。”⑩《漢字古音手冊》:“北:‘(古)幫職’,‘(廣)博墨切,幫德開一入曾’。”{11}可見,“必”與“北”上古與中古皆屬“幫”母,二字皆可作為反切上字。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二年五月乙巳康侯劉偃元年”(六上表四行二列)(3/1078/4)
“偃”,蔡本作“衍”。
按:黃本同蔡本。景v本、耿秉本、凌本、殿本同蔡本。《札記》:“宋本、凌、毛本‘偃’,它本作‘衍’。”{12}《水經注》卷二十六《膠水》:“又北徑平度縣,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川懿王子劉衍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利盧也。”{13}蓋是蔡本涉上文“劉衍”而訛,當從金陵本。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太始元年”《索隱》“裴以為自天漢已后后人所續即褚先生所補也后史所記又無異呼故今不討論也”(十七上表一行一列)(3/1142/1)
蔡本無“裴以為自天漢以后后人所續”十三字。“又”蔡本作“不”。
按:耿秉本、黃本、凌本、殿本同蔡本。本句《集解》云:“班固云:‘司馬遷記事訖于天漢’,自此已后,后人所續。”{14}可見,《集解》所述與蔡本《索隱》所脫部分義同,應是蔡本故意刪削。《索隱》下文有“故今不討論也”,蓋上文應是“又無異”,正因后史所記無異,故而有不討論之說。蓋是“又”與“不”形近,蔡本訛為“不”。
注釋:
①[漢]許慎撰.〔清〕徐鉉校定.說文解字?u部.北京:中華書局,2013,第35頁下.
②[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771頁.
③[清]張文虎撰.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第120頁.
④[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十二諸侯年表.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第11頁.
⑤[宋]陳彭年等編.宋本廣韻?魂韻.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第33頁下.
⑥陳垣著.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1962,第147頁.
⑦[漢]司馬遷.《史記》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3142頁.
⑧[漢]司馬遷.《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第505頁.
⑨[漢]司馬遷.《史記》卷十九《惠景e侯者年表》,第1170頁.
⑩郭錫良編著.《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第138頁.
{11}郭錫良編著.《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第211頁.
{12}[清]張文虎撰.《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第255頁.
{13}[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卷二十六《膠水》.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634頁.
{14}[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二《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1352頁.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清]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清]張文虎撰.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M].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
[5][宋]陳彭年等編.宋本廣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6]陳垣著.史諱舉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7][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一、以文解文,觸類旁通拓積累
在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時,學生深深為孟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論述所折服,誦讀起來搖頭晃腦,十分入境。這時,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感受進行例證。
經過短暫的小聲議論后,有個學生搶先提出,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有一段可印證,意思是說,文王被拘禁時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窮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后寫出了《國語》;孫臏被砍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兵法》;呂不韋被貶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流傳世上;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下了《說難》《孤憤》……
有個男生發言:“洪戰輝的經歷就證明了這段論述。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擔起了對另一個更弱小孩子的責任,撐起了困境中的家庭,在貧困中求學,在艱辛中自強。他是精神上的強者,是在逆境中成長的好漢。”
有個女生說:“邰麗華是自強不息的典范。她從小落下殘疾,但她在不幸的人生旅途中頑強抗爭,以驚人的毅力練習舞蹈,吃盡苦頭,終于從不幸的低谷攀登上了藝術的巔峰,成為著名的舞蹈藝術家。”
有個學生說,中國的保爾――張海迪更是在高位癱瘓的情況下,成就了人生的傳奇。
有個學生拿牧野的《生存其實很簡單》一文的內容舉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附近的深海中生活著一種與眾不同的水母,它與虎鯨、鯊魚等海洋中最兇猛的動物為鄰,為了逃命,它們快速游動,把身體鍛煉得十分強壯,觸須有人的手臂那么粗。它們每只重達60公斤,不但體型大,肌肉也比其他地方的水母強健有力。這些水母時常被虎鯨、鯊魚咬得遍體鱗傷,觸須也被折斷,但它們不但不會死,而且會很快從折斷觸須的根部長出新觸須,傷口也會迅速愈合,因為傷痛刺激了新陳代謝。水母就在這樣殘酷的環境里,在肉體劇烈的傷痛里,將自己一點點變得強大起來。
豐富的例證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形象地演繹了“逆境與不幸造就強者”“自古雄才多磨難”的論點,還通過以文解文的方式把孟子的哲學思想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靈深處。
二、以詩歌解文,相得益彰增底蘊
學習酈道元的精美游記《三峽》,研讀到三峽山的高峻美、水的奔放美時,學生浮想聯翩,迸發出了思維的火花,上演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以詩解文的好戲。
有的學生說:我們小學時學過的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就與本詩的情境相吻合,其中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與第2段中的“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相印證;“兩岸猿聲啼不住”與第4段中的“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意境相近。詩中的寫景與融情、浪漫與夸張、飄逸與豪放,與《三峽》一樣,都達到了一種高境界。李白的詩與酈道元的文真可謂珠聯璧合,相輔相成,成了詠唱三峽山水美景的“絕代雙嬌”。
有的學生補充說,李白《巴女詞》中的詩句“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也可印證課文中描寫的三峽夏水的急湍浩蕩。
有的學生說,杜甫《登高》中的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與課文中描寫的秋之凄婉之景、冬之清幽之象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詩中的“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更是生動表現了三峽水的磅礴氣勢和源遠流長。我們從中仿佛看到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少英雄人物、多少風流賢達在這滾滾洪流中沉浮起伏,又有多少世間的繁華、多少朝代的興盛在這滾滾洪流中消逝。透視長江三峽的驚濤駭浪,真讓人有世事通明之感。
通過詩文互印,學生不但進一步理解了三峽的山水之美,更從有形之象延伸到對世事滄桑的審視,對人生價值觀的探討,這對增厚學生的文學底蘊有莫大的益處。
三、以影劇鑲文,對聯成趣增亮色
學習《唐雎不辱使命》一文,賞析到唐雎面對秦王的威脅慷慨陳詞一段時,大家不禁高聲朗讀,情緒激昂,議論紛紛。
交流發言時,有學生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從容與唐雎的慷慨激昂比較辯論藝術,有學生用明代著名才子解縉巧對鄉紳的對子來比較辯論風格……
最精彩的是一位學生用電影《東京審判》的經典臺詞對課文進行了生動的演繹。他先給同學們講述了電影《東京審判》的劇情,接著朗誦片中中國法官梅汝的經典臺詞:“柏奈爾先生,您說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取決于是否廢除了死刑,某種角度上我贊同您的觀點,但是我還是有些疑惑。按照您的邏輯,文明應該被尊重嗎?我想我不用知道您的答案,您應該不會否認生命是最寶貴的,因為對每個人來說生命都只有一次。如果說杯子代表人類、水代表文明,(他將一只盛滿水的玻璃杯摔碎在地)文明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如果沒有人類,文明從何談起呢……如果法律不給日本,不給這些戰犯以嚴厲的懲罰,誰敢保證日本有一天不會再次挑起戰爭?誰敢保證日本不會再侵略別的國家?誰敢保證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不會再次復活?”最后他作了一副對聯作總結:“唐雎君巧說秦王守國土;梅汝敖智摔水杯伏戰犯”。
到了曲阜,自然要游覽“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游覽名勝古跡在于用心去感受,在于發“思古之幽情”。就說孔廟吧,最初是建于孔子歿后的次年,即公元前478年。當時魯哀公命令祭祀孔子,始以孔子故宅三間作廟。而那三間故宅現今安在?今日自然是無眼福親見的了。便是唐宋兩代增擴的建筑,亦早被南下的金兵焚毀得片瓦無存。現在所看到的孔廟是經過明清兩代欽定建筑完成的。僅在雍正帝手里,便撥銀十七萬兩進行過大規模的擴建。
站在孔廟的“先師手植檜”前。先師手植檜者,孔子親手栽植的檜樹,算起來樹齡該有兩千五百年左右了吧。那檜樹被石欄圍護,粗可合抱,高達六丈余,樹冠亭亭如帷蓋,青蘢蒼翠。此樹果真為孔子親手栽植?不過是傳說而已。唐人封演在他的《聞見記》中就曾記載說,曲阜縣文宣王廟內的“柏葉松身之樹”,高有五丈,“相傳夫子手植”。遙想當年,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鼓吹自己的學說,風塵仆仆返回家鄉時已六十八歲。在集中精力整理《詩》《書》等先世典籍之余,突發閑情逸致,踱出門外,興致勃勃地栽植了一株幼檜。此后每有閑暇,老人家便給它澆水松土,小忙一通,自得其樂……圣人栽植的檜樹自是與眾不同,內蘊靈氣,欣欣向榮,終成一棵名副其實的常青樹。如明人鐘羽在他的《孔廟手植檜歌》中所言:“何人見榮落,終古傲青蒼。元氣收東岳,孤根接大荒。”
與先師手植檜異曲同工者尚有孔宅故井。井深丈余,水頗清冽。井四周建有雕花石欄,東南二欄柱以手叩擊能作金石之響,系用響石刻制而成。此井相傳乃孔子當年的吃水井。想那萬世師表的圣人便是吃著這口井內的水長大的,真可謂是“圣水”了。若汲而飲之,想必能沾些圣人的靈氣吧?不知是否有人試過。而清高宗弘歷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倒真的飲過一回的。飲過之后,還鄭重其事、恭而敬之地寫了一首飲水拜師的《故宅井贊》,贊曰:“疏食飲水,曲肱樂之。既清且渫,汲繩到茲。我取一勺,以飲心思。嗚呼先圣,實我之師。”乾隆說他是飲了一勺的,不知其味道究竟如何。
游過孔廟之后再進孔府的大門是頗為乏味的。無什么稀見物可看,更無什么思古之幽情可發。匆匆走了一個來回,不過是大堂、二堂、三堂、后花園之類。剛出府門便已淡忘,腦中空留一些模糊的影子。倒是孔府的大門,進出之際讓我稍有駐足,吸引我的是府門兩旁明柱上懸掛著一副藍底金字的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此聯乃清人紀曉嵐所書,新奇之處在于上聯中“安富尊榮”的“富”字少了上面一點,這是有名堂的,叫做“富貴無頂”;下聯中“文章道德”的“章”字下面“早”的一豎竟穿日而過,一直通到了上面的那個“立”字,這也是有名堂的,叫作“文章通天”。
夕陽斜照中,步入孔林,一種肅穆而悠遠的氣氛圍繞著我。孔林乃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兩千多年來的殯葬活動從未間斷。墓地約三千畝之廣,內有故墓十余萬座,古樹兩萬余株。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泗水注》中云:“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孔林可以說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久的家族墓地了。
在孔子墓前,我久久地徘徊。公元前496年,作為魯國司寇的孔子誅殺少正卯后,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然而這種結束對他來說卻是幸運的,他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教授門徒、傳播思想上。其后的十三年里,率領弟子們周游列國,為的是尋求一個能夠實現周禮的國度。當他返回故鄉時,已垂垂老矣。他并不氣餒,一邊致力于教育,一邊整理《易》《書》《詩》《禮》《春秋》。公元前481年,正埋頭于《春秋》的孔子聽說魯國國君打獵時捉到一只麒麟,便失望地嘆息:古人有言,世道和平,君王圣明,麒麟才會出現;如今世道大亂,它卻出現了,豈非咄咄怪事!我的智慧已經枯竭。于是他就此擱筆,兩年后滿懷悵惘地辭世。
圓圓的土堆中,埋葬著孔子。孔子于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歷二月辭世后即埋葬于此,筑起墳頭。當時墓地大可一頃, 魯國國君每年來此祭祀,大夫士子亦常至孔子墓前習禮。漢末《皇覽》記載:“孔子冢去城一里,冢塋百畝,冢南北十步,東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現在看來,孔子墓比當初是高大了許多的,墓前巍然矗立著石碑,上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八字。墓東有一墓為孔鯉墓,孔鯉即孔圣之子;墓南有一墓為孔墓,孔乃孔圣之孫。這種墓葬布局是頗有講究的,名曰“抱子攜孫”。墓西則是“子貢廬墓處”。《史記》記載:孔子死后,弟子們多守墓三年而去,獨子貢在此“結廬守墓”六年方離開。
暮色漸漸籠罩了偌大的孔林。靜,出奇地靜。我緩緩地向外踱去,身后是一片深沉,一片古老。
湖水連天天連水1,秋來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2。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3。 帝子有靈能鼓瑟4,凄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5。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宋] 滕子京《臨江仙》
1湖:洞庭湖。2君山:在洞庭湖中,以產茶聞名。蓬瀛:蓬萊和瀛洲,傳說中的兩座海上仙山。3氣蒸二句:用唐代詩人孟浩然《望洞庭湖呈張丞相》詩句。4帝子:指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她們聽說舜在南巡時死于蒼梧,追至君山并死在那里,化為湘水之神,夜夜彈琴鼓瑟,懷念丈夫。5蘭芷:蘭花白芷,兩種香草。
說到位于湖南北部、長江南岸的洞庭湖和君山,人們立刻會想起唐代詩人劉禹錫“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望洞庭》)的著名詩句。其實早在遠古時期,洞庭湖在《尚書?禹貢》中被稱為“九江”,當時它水域遼闊,曾匯集漸、沅、、辰、酋、溆、資、湘、澧九條河流;在《戰國策》、《史記》等書中它又稱“五諸”,那是因為有長江和湘、資、沅、澧五條大河在這里匯合的緣故。春秋時它在長江以北的部分稱云,江南的部分稱夢,合稱為云夢;到了戰國時代,江北的云泥沙淤積,漸成沼澤,江南的夢仍一片,于是它由云夢澤改名為洞庭湖。
關于湖名的來歷,據《湘妃廟記略》的說法,是由于湖中有一座洞庭山(即詞中所說的君山),相傳那里有一個神仙的洞府,以山為庭,故名洞庭。人們也就把這里的大片湖水定名為洞庭湖了。最初湖的面積非常廣大,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稱。經過泥沙長年的淤積,如今水面不斷縮小,但仍達2432.5平方公里,在我國是僅次于鄱陽湖的第二大淡水湖。
前人描寫洞庭湖自然風光的佳作很多,最早的如屈原《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都有涉及,而唐人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望洞庭湖呈張丞相》)、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等,更是千古流傳的名句。然而洞庭湖的迷人,還在于其中的君山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神話之一是說當時湖中并沒有山,是一個叫麻姑的仙人運用神力,將昆侖山上的一塊巨石吹落湖中,才有了洞庭山;神話之二是說72個螺絲仙姑,因見湖中來往船只無處停靠躲避風浪,于是脫殼化為峰,組成了洞庭山;神話之三最具浪漫色彩,是說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隨之趕來,不料船被風阻擋在洞庭山,這時又傳來了舜帝死于蒼梧(今湖南寧遠)的噩耗,于是悲憤痛哭,淚滴灑在竹上,留下斑斑痕跡。不久,兩人憂郁而死,被葬在洞庭山的東麓,洞庭山就此改名為君山。所以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洞庭湖中有君山,……是山湘君之所游處,故曰君山。”直到如今,君山還留有二妃墓,前后長滿了斑竹。宋人滕子京寫的這首詞,即很好地再現了洞庭湖和君山的自然風光和神話傳說。此外,像“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李白《陪族叔……游洞庭》)、“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君山》)、“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之二)等,也都是令人齒頰生香的好詩句。
要觀賞洞庭湖和君山的美麗景色、品味二妃殉情的動人傳說,便在風清氣爽的秋日,駕一葉小舟于萬頃碧波之間,自然有一種古風猶存的韻味;然而如果像宋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寫的那樣,登樓眺望洞庭湖的陰雨或晴明之景,體驗古人心懷天下的胸襟氣度,倒也不失為人生的一大快事。
“屏風九壘障蕉林,砥柱雙高插水心。”――瞰沅江,觀水寨,訪廟庵……佇立夷望山頂,眺望護衛、陪伴389級陡峭臺階的銀灰色鐵鏈,猶如一匹從九天垂掛的瀑布,飛落在夷望溪上。
夷望溪,別稱怡望溪,亦稱漁網溪――湘版的桂林山水,常德的九曲溪――由酈道元水經作注、袁宏道彩筆記游、楊嗣昌溯源考證、闕士琦潛行探秘的勝水,幽幽流淌在雪峰山深腹險峰峻嶺環抱的低山寬谷之中,是一處春秋以來“五溪蠻”的隱居之地,一道仿佛被世間所遺忘的神秘之水。
從山頂扶鏈而下,坐在“女兒船”上仰望,扼守咽喉的便是水心寨。夷望溪與沅水交匯之處橫空出世的夷望山,它素有“水心砥柱”之稱,又有“曲溪映峰”之譽。夷望山四周環水、雙峰并峙,宛如兄弟相隨,恍若天成二塔,袁宏道贊“漁網溪橫嚙其趾,遂得躍波而去”;片石般的滟堆與之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亦可與龍門、砥柱、小孤、大孤、金山、君山爭其古奧,一較高下!
乘船上溯,夷望溪水色碧綠,“荷田柳池不足以寫其殊艷”。一蓬碩大的漁罾由兩岸粗長的尼龍繩牢牢地繃緊,橫臥在溪流之上――許是忙碌后的休整,捕撈前的憩息。溪灣里,老筏工咿咿呀呀駕排的動作剛勁、粗獷,就像表演似的嫻熟,宛如生活在天堂的神仙。
溪上巨崖獨立在幽深的碧流中,不時擦船而過。溪北面青壁數十尋,斑駁燦然。有大石依山塞道,若遇暴風驟雨,長灘鼓怒,奔雷轟響,洶涌澎湃之氣與洪濤相鼓蕩。看山峰數百座奔來溪側,有的如齊鳴的鐘鼓,有的如馱步的大象,有的如吐信的靈蛇,有的如戲水的麒麟,有的如怒吼的雄獅,有的山崖絕壁上似掛著一彎探云的新月;還有的五六峰皆峭立一壁,表里雙削如掌,欲橫空飛去。每回顧一山,未嘗不悔其倉促、急遽。
溪上,五孔連跨石拱橋凌空飛渡。兩岸楠竹青青、杉樹蒼蒼,蔥綠逼近夷望溪的深水線河岸。遠處山嶺上昂首矗立的輸電鐵塔倒映碧流,讓人觸摸到現代工業文明的光輝。像山脈一樣高低起伏的云團橫臥天際,飄蕩在九曲回腸的溪流中,追逐著我們乘坐的游船。不甘寂寞的一只兩只白色的水鳥也在碧波上飛掠而過,激起滿船的歡呼!
船到蕉林坪,滿眼又是一幅山水映襯的人間秘境。據《水經注》記載:此地“昔有蠻民避寇居之”。蕉林坪是距桃源縣城西南50公里的蕉林村的幽居之地,100多戶人家結廬而居、伴溪而行。登上蕉林坪,時在立秋時節,雖未置身油菜千畝連片的花海,但碧青的玉米浪波也讓人流連忘返……
不遠處的幾塊水田嵌在河堤與山腳之間,偶爾可見兩三個農夫在叱牛耕耘。他們一邊扶犁,一邊悠閑地哼著土腔小調,幾只黑身白翼的笨鳥飛起飛落,似乎一點兒也不懼怕,待農夫吆喝著耕牛走近時才怏怏地竄飛一旁,依舊邁著散漫的步子呆呆地緊盯著,好一幅寫意的《桃源隱耕圖》!
這里的村民依舊保留著湘西人家淳樸的風俗,每有客來,他們便會獻上秘釀于古夷邊寨的土酒,讓你不醉不歸。小憩時,熱情的村民為我們端上了發源于秦漢流傳至今的擂茶,跳起了遺存于避秦絕境的民間歌舞――九子鞭,舞起了世外桃源頗具特色的草把龍。
但見山腳炊煙裊裊,幾行白鷺盤旋于山水田園。遠遠地望見一株千年古樟守望著古寨村落。走近樹腳,仰望大樹,但見其高達二三十米,干圍有六米之粗,五人牽手才能合抱,樹冠蔭庇地面有兩畝之大。古樟揮手伸出的一條條蒼勁的虬枝,撫慰著稻田綠野,敞開博大的情懷構筑鳥兒愛的天堂;也讓勞作后的老者坐在它的樹根上,吸幾口竹竿旱煙,聽幾聲山鳥啁啾,觀幾場鷺鷥翔舞,這對老者不啻為人生的一大快意、一種滿足。古樟,宛若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目睹了多少歲月的風霜!
1.《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漢末依荊州牧劉表,劉備三顧其隱居草廬。亮建議劉備乘劉表年老昏聵而占有荊州,乘劉璋暗弱而奪取益州,并結好孫權,以北抗曹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漢室可興矣!”宛,當今南陽市;洛,當今洛陽市一帶。這話是諸葛亮隱居地望絕不可能是當今南陽市之強證。因為諸葛亮本隱居劉表統治之荊州,既建議奪占此荊州,則下面緊接所說由一上將所統率“荊州之軍”的“荊州”,自指奪占成功后之荊州,亦即這時諸葛亮與劉備正促膝密談時所在地之荊州,而絕不可能指別的地方。如果這一隱居地是在宛,則諸葛亮怎么會說由一上將統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呢!說“向”,便表明諸葛亮隱居地亦即亮、備密談之地,與宛決非一地。聯系時賢所考可知,只有二人密談之地當今襄樊市,“宛、洛”遠在北方,說“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方才符合地理方位。而且,后來劉備占有荊州,委上將關羽鎮襄陽,與北方曹軍對峙,豈不就是這時諸葛亮建議的一個具體體現,而構成待“天下有變,……以向宛、洛”的態勢,從而進一步證明諸葛亮與劉備密談之地決不在宛嗎?
2.《太平御覽》卷百八十引盛弘之《荊州記》曰:“襄陽西北十許里,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這條史料有的學者已引過 [2],但在分析上似尚略有剩義,試加申述。首先,盛弘之,南朝劉宋時人(公元5世紀) [3]。時間離諸葛亮約200年,不算太遠;且當時襄陽在劉宋境內,盛弘之又可能是荊州人 [4],或許對隆中還實地探訪過,故《荊州記》在這一問題上的證明力,雖比不上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5],相對說,還是較可信的 [6]。其次,更重要的是,關于隆中地望記載,《荊州記》和《漢晉春秋》全都認定是在襄陽,而又略有出入。在方向上,一個說隆中在“襄陽西北”,一個說在”襄陽城西”;在距離上,一個說“十許里”,一個說“二十里”。這一出入,正好證明《荊州記》并非抄自《漢晉春秋》,而是另有所據。而從另一角度看,時間相隔100年,出于不同史料來源,盡管在方向、距離的記載上小有出入卻全都認定諸葛亮隱居地襄陽,而并非歷史上的南陽,豈非更增強了這一結論的可信性?甚至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說,《荊州記》的存在,使得《漢晉春秋》關于這一問題記載的證明力更提高了?
3.《文選》卷三七《(前)出師表》李善注引《荊州圖副》曰:“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這條史料也被稱引過 [7],試略探剩義。
首先,《荊州圖副》在《水經注》中被多處稱引 [8]。酈道元乃5世紀末、6世紀初人,則《荊州圖副》寫作時間自當在這之前 [9],離諸葛亮時間也不過200多年光景,大體當等同于《荊州記》或略晚,史料價值相對說也還是比較高的。其次,這里所記“鄧城”,見《晉書》卷十五《地理志下》,乃襄陽郡下縣名。系西晉在襄陽縣以北,與之毗鄰的原漢魏鄧縣地區改建 [10]。由于后來又省鄧城縣,恢復鄧縣之名 [11],所以所謂“鄧城舊縣”,當理解為“舊鄧城縣”,即西改建的鄧城縣治所在地。這一記載說明兩個問題:在原漢魏鄧縣地區改建的鄧城縣治,西南一里是沔水,“隔沔有諸葛亮宅”,則宅必在沔水之南,而不在沔水以北,此其一;既稱“西南一里”,則宅必在原漢魏鄧縣地區的西南方,而不是北方,此其二。這兩個問題都是《荊州圖副》以前某些史料雖然涵蘊,卻未明確說出的。而這兩個問題恰好又都有力證明諸葛亮宅絕對不可能遠在約200里以外、北方的“宛”,而就地理方位說,卻與《漢晉春秋》關于襄陽城西的記載吻合。
以上贅考,只是對時賢成說的一點小小補充,祈識者指正。
[1]參見《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下簡稱《論文集》。
[2]見《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張澤咸先生文。
[3]《隋書·經籍志考證》卷6。
[4]《通典》卷一七一《州郡典序》稱盛弘之《荊州記》是“自述鄉國靈怪,人賢物盛。”由此可以推定。
[5]習鑿齒,4世紀人,時間早于盛弘之;且本身為襄陽人,在發展比較遲緩的古代社會里,記載的可信性十分強。
[6]所謂“相對”,是和距諸葛亮千余年元年以后的南陽地方志比較而言。
[7]見《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徐揚杰先生文。
[8]見《水經注·沔水中》。
[9]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王庸先生在《中國地圖史綱》(商務,1959年)30頁說:此書“可以確定是南北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