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酈道元水經注

酈道元水經注

時間:2023-05-30 10:35: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酈道元水經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清泉名的意思,在山西省虞城縣南。出自于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涑水》:“翠柏蔭峯,清泉灌頂。郭景純云:‘世所謂鴦漿也,發于上而潛于下矣。’”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江水又東,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

(選自《水經注?江水》)

思考練習

1.《水經注》的作者是______,字善長,_______(朝代)_______學家。《水經注》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_______著作。

2.酈道元,好學博覽,遍采文獻撰《水經注》與南朝宋裴松之的《_______》、唐代李善的《_______》合稱中國典籍的三大名注。三峽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總稱。

3.試給第一段中“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叁朝叁暮黃牛如故”一句加上標點。

4.給下列黑體字注音。

①逕黃牛山()②江湍紆洄()

③其石()④泠泠不絕()

5.解釋下列黑體字的含義。

①負刀牽牛_____②雖途逕信宿_____

③相去二里_____④悉作人面形_____

⑤或大或小_____⑥逕西陵峽_______

⑦猿鳴至清_____⑧非日中夜半_____

6.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字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至峽口百許里 每至晴初霜旦

B.至峽口百許里 絕壁或千許丈

C.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 自非亭午夜分

D.哀轉久絕 泠泠不絕

7.《三峽》一文中與“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第一段中與行者歌謠相呼應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8.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

②所謂三峽,此其一也。

9.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人灘”得名的原因。

10.試比較第一、二兩段文字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點。

11.《三峽》著重描寫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帶來的江水四季的變化,選文第一段文字著重描述此處江段的什么特點?

12.比較“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與“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二者表現的內容有何不同?

13.《水經注?江水》一文,都是以“江水又東”四字作為各段文字的銜接。請你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李水兵/設題】

參考答案

第3篇

【摘 要】西漢上谷郡夷輿縣地望從元代以來史學界一直存在分歧:一種意見以《遼史》為依據,認為在河北省懷安縣南部;另一種意見以《水經注》為依據,認為在北京市延慶縣東北。本文在對歷史文獻的記載進行分析并結合考古調查資料后認為,西漢上谷郡夷輿縣地望不在河北省懷安縣,而是在北京市延慶縣。

夷輿縣為西漢時上谷郡下轄縣之一,《漢書·地理志》載:“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調。……縣十五:……夷輿,莽曰朔調亭。”[1]其地望從元代以來史學界一直存在分歧:一種意見以《遼史》為依據,認為在河北省懷安縣南部;另一種意見以《水經注》為依據,認為在北京市延慶縣東北,由此成為研究西漢北方邊疆城鎮設置、發展、演變中尚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古代城池地望的確定,在學術界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首先要以歷史文獻記載為依據,其次要在歷史文獻記載的地域范圍內有同時代的古遺址為證,即近代史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提倡的在歷史考證中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相互結合、彼此印證的“二重證據法”。清代《宣化府志》[2]的記載及清以后各時期編修的《懷安縣志》[3]等地方志的記載,是西漢上谷郡夷輿縣地望在河北省懷安縣的主要依據,但其記述均來自《遼史·地理志》的記載:“懷安縣,本漢夷輿縣地,歷魏至隋,為突厥所據。”[4]而《遼史》這一記載存在很大的疑問。首先,《遼史·地理志》的記載可信度不高。《遼史》為元順帝時的右丞相脫脫等人所撰,于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編修,翌年三月告成,前后不到一年時間。由于時間倉促,潦草成編,史學界對其的總體評價不高,被認為在二十四史中以《遼史》最劣,而《遼史》中又以《地理志》“蕪漏復誤,觸目皆是”。清代李慎儒在比較遼、金二史《地理志》之后嘆曰:“《金志》精詳確實,鮮可疵瑕;《遼志》則地形舛錯者十之一二,引古舛錯者十之五六。”[5]其次,《遼史·地理志》記載的“懷安縣,本漢夷輿縣地”在清代就有學者指出是錯誤的。清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撰寫的《讀史方輿紀要》,由于地名齊全,考訂精詳,被譽為“千古絕作”,其在書中記載:“《遼志》云:懷安,漢夷輿縣地。按《水經注》夷輿在居庸故城(今延慶)東北,《遼志》誤也。”[6]

顧祖禹以《水經注》的記載為依據,認為《遼史》記載“懷安縣,本漢夷輿縣地”是錯誤的。那么《水經注》的記載是否正確呢?《水經注》為北魏酈道元所著,糾正了《水經》中的許多錯誤,是我國古代歷史地理名著。但由于受時代和條件的限制,《水經注》的部分注文也存在不少錯誤。清末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吸收歷代學者對《水經注》校勘注疏的成果,博采群籍,相互參證,著《水經注疏》,對《水經注》之誤多有指正。但他對《水經注》記載夷輿故城在延慶卻予以肯定,并作按語:“(夷輿)前漢縣,屬上谷郡,后漢廢,在今延慶州東北。”[7]

清乾隆《延慶州志》[8]及現代編《延慶縣志》[9]等記載西漢上谷郡夷輿縣地望在北京市延慶縣東北的依據,是《水經注·漯水》的記載:“清夷水(亦稱滄水,今媯水河)西南流,谷水(今溪河)與浮圖溝水(今古城河)注之,水出夷輿故城南,王莽以為朔調亭也,其水俱東南流,注入滄水。”[10]清代晚期著名學者李兆洛亦認為夷輿縣地望在北京市延慶縣東北,其編纂的《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記載:“夷輿,西漢縣,上谷郡,今直隸宣化府延慶州東北。”[11]

1959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延慶縣文物工作者在延慶舊縣鎮古城村東北約250米處發現一座古城址。1984年,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對該城址做了較詳細的調查:該城址平面呈橢圓形,東西約237米,南北約430米,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城址西北角殘存夯土城墻約170米,城址內出土有大量的漢代瓦片及陶器殘片,證明該城址的時代為漢代。該城址的位置與《水經注》記載的夷輿縣故城相符,延慶縣文物部門將該城址命名為“夷輿城遺址”。1985年,此城址被公布為延慶縣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延慶縣文物普查隊對夷輿城遺址進行了復查,在城址的西北角仍可清晰地看到約170米長的城墻遺址[12]。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西漢上谷郡夷輿縣地望在北京市延慶縣境內,不僅多部歷史文獻記載準確,無疑義,而且在歷史文獻記載的地域范圍內發現有同時期的漢代城址為證。而認為西漢上谷郡夷輿縣地望在河北省懷安縣的歷史文獻記載則是錯誤的。

[1]《漢書·地理志第八下》,中華書局,2008年,第1623頁。

[2]清·王者輔等:《宣化府志·建置沿革》,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

[3]清乾隆六年楊大昆修:《懷安縣志·沿革》,北京大學圖書館藏,1986年;民國張鏡淵修:《懷安縣志·沿革》,1934年,第54頁;懷安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懷安縣志·建置沿革》,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第49頁。

[4]《遼史·地理志十五·西京道》,中華書局,2008年。

[5]清·李慎儒:《遼史地理志考》。

[6]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18“北直九”,中華書局,2006年。

[7]清·楊守敬:《水經注疏》卷13“漯水”,中國科學出版社,1955年。

[8]清·李鐘俾:《延慶州志·沿革》,乾隆七年版。

[9]延慶縣志編纂委員會:《延慶縣志·沿革》,北京出版社,2006年。

[10]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13《漯水》,華夏出版社,2006年,上冊第278頁。

第4篇

1、祖沖之,南朝,制定《大明歷》,編寫《綴術》,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

2、劉涓子,晉末,編寫最早外科專著《劉涓子鬼遺方》;

3、賈思勰,北魏,編制最早一部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

4、酈道元,北魏,字善長,撰地理專著《水經注》四十卷,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

5、皇甫謐,字士安,西晉學者、醫學家,匯編成醫學著作《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今年六一爸爸媽媽帶我去霧靈山游玩。

我們早晨七點左右進入景區。首先去的仙人塔,仙人塔是一塊人形巨石,遠遠望去真像一個巨人站在山中。隨后又去了龍潭瀑布和小壺口瀑布,這兩個瀑布下面還有冰呢。我想站上面,可又怕滑倒了,只用手摸了摸,哇!好涼啊!都快到夏天了,這里的氣溫依然很低。

下午,我們終于登上了霧靈山主峰——氣不忿峰,站在峰頂向下看,啊!云彩都在腳下哩!再看遠處連綿不斷的山峰,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好像在夢境之中。怪不得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曾在《水經注》中贊美霧靈山,山勢雄偉、峽谷縱橫、幽壇飛瀑、林海茫茫,為中國名山。

傍晚,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霧靈山。再見,霧靈山!我以后還會來看你的。

第6篇

1、趵突泉最早并沒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濼水的源頭,所以歷史上經常

2、以“濼”代指趵突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廟,也俗稱為娥英水。

3、宋代的曾鞏出任齊州知州時,為趵突泉取名“檻泉”。“檻”,假借為濫,泛濫之意。“檻泉”典出自《詩經》,《詩·大雅·瞻卬》中寫道:“觱沸檻泉,維其深矣。”但濟南百姓卻因“檻泉”之稱太雅,直接棄之不用。對于此事,金代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記載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檻泉,又立檻泉坊,取詩義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濟南百姓仍叫它“爆流泉”。“爆流”這個名字還引申出許多類似的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種。

4、曾鞏在《齊州二堂記》中記載:“自(渴馬)崖以北,至歷城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在烏尤山山門牌坊上,現在仍能見到趙熙所題楹聯:“江神上古雷[廟;海穴通潮玉女房。”匾額則是趙熙大書的“壘坻”二字。人們自然要問:“雷廟”是什么廟?“玉女房”是什么意思?“壘坻”又是什么含意?趙熙為何這樣題名?這,得從他所撰的《離堆》碑和《離堆佛樓記》碑說起。

《離堆》碑系一通雅石石碑,現嵌于山門牌坊后巖壁上,碑上大書“離堆”二字。跋文云:“班志鑿離堆以避沫水之害,知沫水則知離堆矣。穿二江成都中,蓋又一事也。混之者誤。榮縣趙熙識。”趙熙在這里通過短短數十字,論證了離堆就在沫水口的樂山,并暗指它就是正對沫水水經的烏尤山。

《離堆佛樓記》碑也是一通雅石石碑,位于烏尤寺內彌勒殿前(現已移至烏尤寺羅漢堂外)。趙熙定名為《離堆佛樓記》而不是按常規定名為《烏尤寺佛樓記》,已見其良苦用心。碑文收入在烏尤寺1936年編印的《烏尤山詩》一書中。趙熙在該碑碑文中說:“烏尤古離堆也,唐以前曰壘坻,見酈道元水經注;晉以前曰雷,見常璩華陽國志(此處趙熙有誤,“雷”應是“雷垣”)。要之,古離堆耳。其壘坻、雷、犁之異,皆音協耳。”又說:“梁益州別駕李膺記青衣神號雷[廟,引班固言離堆下有石室名玉女房,蓋此神也。”

從碑文可知,趙熙認為烏尤山古稱離堆并論述其演變過程,所依據的是酈道元《水經注》“(南安)縣溉有灘名壘坻,亦曰鹽溉。李冰所平也”、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南安)縣溉有名灘,一曰雷垣,二曰鹽溉,李冰所平也”、李膺《益州記》“青衣神號雷[廟,即《華陽國志》之雷垣也。班固以為離堆。下有石室,名玉女房,蓋此神耳”等三條重要古代文獻。而“犁”之說則來自東漢《桂陽太守周憬功勛銘》“蜀守冰殄絕犁s”的記載,應是趙熙所知的第四條古文獻。

四條古代文獻的前兩條中,《水經注》的說法是沿用《華陽國志》的說法(僅“二”誤為“亦”),最先提到了“壘坻”與“雷垣”。第三條《益州記》最先提到了“雷”,同時提到了“離堆”;“離堆”是引用的班固《漢書?溝洫志》“蜀守冰作離堆,辟沫水之害”,而班固《漢書》則是沿用司馬遷《史記?河渠書》“蜀守冰作離堆,辟沫水之害”。因此,最先提到“離堆”這一重要名稱的,實際上是司馬遷的《史記》。也就是說,在古代樂山,“離堆”一名在司馬遷之前就已有了,且與先秦時代的蜀守李冰聯系在了一起。故可以認為,“離堆”之名在距今約2500年前就已出現在古嘉州大地上了。

從上述四條古代文獻可知,離堆、壘坻、雷垣(坻)、雷、犁皆為同一個名稱,“垣”為“坻”字之訛。這五個名稱均是音同或音近,僅字異而已。

那么,這五個名稱與嫘祖有什么關系呢?

首先,我們從《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妻雷祖,生昌意”、《史記?五帝記》“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的記載, 可知“雷祖”即“嫘祖”。

其二,經有關學者考證,“離堆” “壘坻”“雷垣(坻)”“雷”“犁s”與“雷祖”和“嫘祖”音同字不同而已。故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雷廟即雷祖廟、嫘祖廟。其供奉的神就是嫘祖。嫘祖自為神女,神女即玉女(王女),故嫘祖廟又可稱玉女房(即王女房、神女房之意)。

巴蜀史專家段渝先生在《嫘祖簡介》一文中考證說:“‘嫘祖’即‘n祖’,n字的本義,包含著始蠶、治絲、織綢等內涵,而祖的名稱則體現了起源和始祖的意義。因此所謂n祖,事實上就是蠶桑絲綢之祖。”《淮南子》引《蠶經》有云:“黃帝元妃西陵氏始蠶。”南宋羅泌《路史?后紀》載:“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蠶,故又祀為先蠶。”“先蠶”為最先養蠶之人,就是說西陵氏女為蠶桑之祖的意思。王《軒轅本紀》則載:“帝周游行時,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為祖神。”意即黃帝元妃名嫘祖。之所以稱為嫘祖,就是因為她是蠶桑之“祖”而神之,嫘祖就是蠶神。《后漢書?禮儀志上》:“祠先蠶,禮以少牢。”《隋書?禮儀志》載:“后周制……以一太牢親祭,進奠先蠶西陵氏神。”其時祭祀嫘祖已成為國家行為了。

《漢書?地理志》載“蜀都有蠶陵縣”。而《水經注》官本“蠶陵”刻作“西陵”。沈炳巽謂“西陵是蠶陵的筆誤,西陵氏即蠶陵氏”。西陵氏本作蠶陵氏,蠶陵為蠶叢陵墓所在地,即嫘祖與蠶叢氏同居一地并為同一氏族。

至此,若干古代文獻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嫘祖即蠶叢氏(西陵氏)女首領;嫘祖者,蠶叢氏女神別稱也。

嫘祖即蠶叢氏女神,而蠶叢氏神又稱青衣神。宋《太平寰宇記》載:“成都圣壽寺有青衣神祠,神即蠶叢氏也。”這說得極為明確。宋《方輿勝覽》載:“蜀王蠶叢氏祠,今呼為青衣神,在圣壽寺”,重申了這一說法。唐《元和郡縣志?青神縣》載;“青神祠,即青衣神,在今嘉州界。”“青神故城,在縣南二十三里。”“西魏恭帝遙于此置青衣縣。”由此可知,唐以前,今青神縣已有青衣神廟,青神縣因青衣神而初名青衣縣,后改名青神縣沿作至今。清《四川通志》卷三十七載:“青衣廟在(青神)縣治北,祀蠶叢氏衣青衣教民蠶事。”所指為青衣縣故治,在今瑞豐鎮(劉家場),與樂山接境。明《蜀中名勝記》卷十五載:“青神者,以蠶叢衣青而教民農事,人皆神之是也。”這便進一步說明了青神縣的得名確與蠶叢氏有關。

可知,嫘祖―蠶叢氏神―青衣神,乃一脈相承。

由于嫘祖即蠶叢氏神,即青衣神,雷廟就是嫘祖廟也即青衣廟,故而建有雷廟的烏尤山在唐以前得名青衣山就在情理之中了。唐嘉州刺史岑參登烏尤山,有《登青衣山中峰》詩道:“青衣誰開鑿,獨在水中央。”宋《元豐九域記》明確記載:“龍游縣(今樂山市中區)有青衣山。”范成大《吳船錄》中也載:凌云山“又名九頂山,舊名青衣山。青衣,蠶叢氏之神也。”

其后,明任有齡在《青衣義橋記》記載說:“郡東南歷凌云、烏尤諸山而下為青衣川。世傳有神著青衣,著靈異,佑我蠶桑。土人德之,為立祠食報。因以名其地云。”從該記中我們可以知道:岷江經凌云山、烏尤山、馬鞍山等山而下的一段河流稱“青衣川”(即明安磐詩“青衣江上水融融,隔岸遙聞戒夜鐘”中的青衣江);當地世代傳說講特別靈異的青衣神一直在保佑農民栽桑養蠶,故在明以前就建有“佑我蠶桑”的青衣神廟;因此,所建橋也稱“青衣義橋”。

這青衣神廟似乎延續到清代。民國《樂山縣志》載:“青衣別島……左有東岳廟。廟后青衣觀,碑刻題詠亦甚多。”“清漪院,一名青衣觀,在別島東岳廟后。”這青衣觀應該就是青衣神廟;只是入民國后,無論從規模還是名氣上講,都已遠遜于東岳廟了。

由于青衣神崇拜,烏尤山之南一帶還有“青衣壩”等地名,有明人魏瀚《璧津樓》詩“雞犬青衣壩,魚鳧綠樹洲”句可證。明萬歷《嘉定州志》中“青衣壩”條下還有“青衣鋪”,是一個服務于驛運交通的鋪站。當然,“青衣川”“青衣壩”“青衣鋪”等名均緣于青衣神廟的影響。

最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岷江該段別稱的“青衣江”在有關詩文中出現更多,除前述明人安磐詩外,還有清人李崧霖《游凌云山因題長歌》“青衣江上煙數點,游人談此興不淺”、清人李宗傳《游凌云山酒后長歌》“昨渡青衣江上水,天風吹上凌云山”、趙熙《泛舟至烏尤》“青衣明似鏡,漁唱紫云回”等,不一而足。

第8篇

朱學勤曾說,他不是“學術中人”,而是梁漱溟總結的那類“問題中人”,即使是博士論文,也時見詩家情懷,文筆跳蕩。

去年7月在學界鬧得沸沸揚揚的朱學勤抄襲嫌疑案,近日有了結果。復旦大學公布調查結論,認為舉報內容部分,只在學術規范上存在一些問題,如漏注、誤注、將間接引文注為直接引文,外文翻譯上也有一些錯誤或不確切之處,但剽竊抄襲的指控不成立。這樣的“結論”當然是指技術層面的,它沒有提及《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內容上的開拓性意義和價值。其實評價一部學術著作,后者更切合其本來與本質。

在我眼里,做研究向來有兩大路數,一種偏于技術,一種偏于開拓。技術型學者埋首故紙堆,大量引經據典,考證、梳理一些多半沒有什么現實意義的掌故、枝節之來龍去脈等。譬如,后半生幾乎全部花費在對酈道元《水經注》的研究上,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寫了200萬字,得出的結論只是,戴震校《水經注》(殿本)前,沒有看過趙一清的水經注校本,從而否定他抄襲趙一清的說法。我所關注的是,單在一個陳舊的歷史問題上糾纏,傾注如此多精力,值得嗎?

今天不少的學者專家,做的便是這類性質的研究。他們無疑受到了最為科學規范的訓練,但其成果來自圖書館,發表后至多圈內人看看,很快又回到圖書館。不過,即使它們再沒有價值,終究也能成其為問題,的確需要一些專門家去推演,作為文化傳遞鏈上的一種積淀或補充。只是人力有限,研究問題的性質有重輕、急緩、大小之別。

比較來說,朱學勤和他的《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就很不一般。10多年前就讀了《覆滅》,又找來剛剛推出的《顧準文集》,讀后曾無比驚嘆,覺得這兩部著作,跨越歷史、思想、哲學、政治學諸界,是中國20世紀后半葉的思想大書,堪為意識形態的破冰之作,其現實意義與價值,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可以說自此以后,困擾中國知識界幾十年的“謎團”,豁然通朗――原來我們―直在“鬼打墻”,它的終點,直抵那代學界前輩的始點。因此,如果說朱學勤抄襲的指證者,其“比對”式研究路數屬于前類的技術型的話,那么朱學勤的研究和問題意識,就是開拓型的。

開拓型的人在荒蕪的荊棘地探索,篳路藍縷,趟開一片坦途,難免毛糙,難免不精致,難免不圓整,難免有缺憾,但從來美玉都有瑕疵,這時技術型的專家恰好派上用場,可以為前者修補、訂正。然而無論技術型的專家做得多么好,也無法取代前方開拓者的功績、地位。今天,錢穆的《國史大綱》、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等幾乎都成了經典,遠到《三國》、《資治通鑒》、《史記》,這些作品都具有開拓性,都是美玉,然而在那些正規出身的訓練者眼里,它們的“抄襲”成分占多少,引用了哪些無名者的資料,為什么沒有逐一標注,這是作者的品德問題嗎等,是可以一直追問下去的。然而類似的追 問,對《國史大綱》等著作的地位,有影響、能撼動嗎?

那么如何界定我們的學術標準,確立我們的學術規范,就成了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道德理想國的覆滅》無疑能做得更為完美、更加規范,但我們不必苛求。誰又能保證自己盡善盡美?況且,作者當年寫這本書,是冒了很大風險的。這樣的風險,往往又是一個學生所不能獨立承受的。

朱學勤曾說,他不是“學術中人”,而是梁漱溟總結的那類“問題中人”,即使是博士論文,也時見詩家情懷,文筆跳蕩;隨筆更是好讀暢銷,以通俗手法,傳播思想,讓深澀的思想承載詩情的光華,使更多的大眾讀者吸收和喜愛,獲得影響。這樣的優秀學者,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他們理當是我們的精神脊梁,值得讀者愛戴和善待。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我們仍在抓“小節”、揪瑕疵,達到否定大義、毀損優秀學人的目的,那顯然也是―種惡意。

第9篇

1、翻譯:在七百里的三峽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船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可以看到白色的急流在波浪中旋轉,綠色的池塘反射出各種景色的影子。在最高的山上,有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玄泉瀑布奔騰在山峰之間。水是清澈的,樹是輝煌的,山是險峻的,草是盛開的,真是情趣無窮。

秋天,當早晨天氣晴朗或是有霜凍的時候,樹木和山間溪流是涼爽而寂靜的。高處常有猿猴細長的聲音。聲音繼續凄涼。猿的聲音從空谷中回響。聲音凄婉,久久不見。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原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出處:南北朝時期《水經注》,作者酈道元。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0篇

巖畫是用石器、金屬器具或顏料刻制涂繪在巖石上的圖畫,形象夸張,內涵神秘,是一種先民的古文化現象。在沒有文字之前,巖畫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載體。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和法國拉斯科洞窟都發現過石器時代的巖畫。 有一年夏天,我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同留在當地的天津知青老周聊起巖畫的事。他說克旗有不少巖畫,還說,在他們下鄉那陣子就已經看見過巖畫了,有的巖畫很怪,時而能看見時而又看不見(因為光線的變化、顏料的變化),由此還衍生了種種傳說――比如鬼神顯靈之類。老周帶我去看他說的巖畫,是在克旗芝瑞鄉的山谷里,正趕上那天漸近黃昏,光線略顯晦暗,加之畫是在三四米高的石壁上,所以沒看太清楚,恍恍惚惚是個疑似人形的圖像。也許是因為沒看清,就更有一種期待。后來查閱資料才知道,我有幸見到的這幅巖畫,屬克什克騰旗白岔河巖畫系列。據記載,這一帶共有數十組巖畫。

還有一次見到巖畫,是在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烏蘭花的丘陵上。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當地老鄉指給我看幾幅巖畫。那些巖畫近在咫尺,在陽光的照耀下盡收眼底,甚至可以伸手去觸摸。圖案有人面形,有獸形,紋路很清晰。看著那些巖畫,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令人怦然心動。我無法確定這些巖畫是何人所為,創作于什么年代,他們來自哪個民族――匈奴、突厥、鮮卑、回鶻還是蒙古,抑或是我們尚未知曉的部落或人群?四子王旗巖畫是烏蘭察布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后來才知道的,當年與這些巖畫面對面時,只覺得有些怪異,卻不懂得它的珍貴,更不懂得那些神秘的畫圖蘊含著怎樣的情感。

我下鄉時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的五原縣,地處陰山之南的黃河套,在地里干農活的時候,抬頭往北一看就是起伏的山巒。綿延千里的陰山山脈橫亙于內蒙古中部,由西往東依次為狼山、烏拉山和大青山。狼山坐北朝南呈弧形環抱著河套平原,我們看見的就是狼山。當地老鄉稱狼山為后山。村里每年都有到后山打草拉石頭的人,一去個把月,也從沒人說過巖畫的事。或許,即便看見了巖畫,在那個年代,也沒心思多想。

我曾經尋訪過一些在有巖畫的地方生活過的老知青,他們之中不少人見過巖畫。提起巖畫。并不覺得稀奇,好像巖畫是很普通的事物,差不多就是長城腳下的老鄉面對長城磚的那種感覺。對早就見過巖畫的這些人來說,對遠古的巖畫早已熟視無睹,無所謂發現不發現。但是,若從宗教、史學、民俗、民族學乃至藝術諸層面而言,他們卻也無法意識到其中的意義。看見了卻沒有發現,可見發現是需要一雙慧眼的。這就像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不識貨的人即便捧在手里,也會把它當成石頭。

公元5世紀時,陰山巖畫被北魏水文地理學家酈道元發現,他在《水經注》中做了如下記述:“河水自臨河縣東經陰山南,東流經石跡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馬之跡。”又稱:“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這些記述,是現今流傳下來的對陰山巖畫最早的文字記錄,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記錄巖畫的文獻。酈道元所說的“悉有鹿馬之跡”、“盡若虎馬之狀”的“畫石山”,即在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今巴彥淖爾盟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鄉一帶,距我的下鄉地不過數十里之遙。而我在內蒙古生活了9年,與狼山低頭不見抬頭見,遠比酈道元在內蒙古逗留的時間長。也就是說,盡管我無數次地眺望過狼山,亦曾從山腳下漫不經心地路過,而且還游覽過烏拉山和大青山,卻因為缺乏一雙慧眼,居然與號稱千里畫廊的陰山巖畫失之交臂。

有機會而無緣分,這有點兒像初戀時不懂得愛情,飽經滄桑后,方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世紀70年代末,內蒙古文物考古專家蓋山林,在陰山山脈的狼山一段發現多幅珍貴巖畫。其后的十幾年里,文物考古專家共發現陰山巖畫1萬多幅。陰山巖畫的作畫方式以敲鑿、磨刻為主,風格樸拙粗獷,主要分布于巴彥淖爾陰山山脈狼山段的懸崖峭壁上,其年代久遠,上限可追溯至石器時代,那時候,陰山南北還是廣袤的森林草原。此外,在內蒙古的阿拉善、烏蘭察布、錫林郭勒以及寧夏賀蘭山、新疆阿爾泰山,也相繼發現了大量的巖畫。這些巖畫的內容多表現狩獵、戰爭、放牧、舞蹈、祭祀、動物、神靈、生殖崇拜、日月星辰以及抽象符號等,從諸多方面展示了北方先民的生活面貌。

巖畫是人類歷史非常重要的資料庫,它提供了人類數千年前乃至上萬年前的記錄,具有其他古文化遺產所無可比擬的特殊價值。巖畫是無聲無韻的史詩,當你面對它時,也會感到某種神秘的靈動。尤其是在晨光熹微或暮色迷茫、甚而電閃雷鳴那一刻,這些居住在危崖深谷中的精靈――酋長、獵人、巫師和騎士們,仿佛就在氣象的異動中“復活”,隨大漠草原的勁風疾雨打起唿哨,舞起“胡旋”,傳遞史前的信息,唱響先民的古歌。

第11篇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把《逍遙游(節選)》一文“斥 笑之曰”句中的“斥 ”釋為“池沼中的小雀”,揣摩莊子的寫作意圖,覺得甚為不妥。今加以考釋,以供方家指正。

要準確把握“斥 ”之意,關鍵是正確理解“斥”。教材把“斥”釋為“池,小澤”。查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皆不見“斥”之“池,小澤”之義。那么,“斥 ”之“斥”究竟作何解呢?其實,“斥”之義就是“小”。

《漢語大詞典》:“斥鷃:亦作斥 ,即鷃雀。《莊子·逍遙游》:‘斥 笑之曰:“彼且奚適也?”’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斥,小澤也。本亦作“尺”。 , 雀也。’成玄英疏:‘ 雀,小鳥。’”看來,“斥”之“小澤”義源于司馬彪。只是司馬氏對“斥”的解釋不確,“斥”僅可訓為“小”而不可訓為“澤”。不過“斥”有“澤崖”之義。《文選·張衡〈西京賦〉》:“若夫游鷮高翚,絕阬踰斥。”薛綜注:“斥,澤崖也。”但“澤”不同于“澤崖”。司馬氏之所以將“斥”訓為“小澤”,實則是誤以“斥”為“斥澤”了。《漢語大詞典》:“斥澤,即尺澤,小澤。《淮南子·精神訓》:‘而況斥 乎?’漢高誘注:‘斥澤之鷃雀,飛不出頃 。’唐成玄英疏:‘ 雀小鳥,縱任斥澤之中,騰舉踴躍,自得蓬蒿之內。’”又:“尺澤:小池。《文選·宋玉(對楚王問)》:‘夫斥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李善注:‘尺澤,言小也。’”可見,司馬氏言“(斥)本亦作‘尺’”是正確的。孫詒讓正義:“斥,尺,聲近古通。”《辭源》(二):“斥,通‘尺’,見‘斥 ’、‘尺蠖’。斥 :……斥,本作尺,古字通。”(P1371)又《漢語大詞典》:“尺,‘斥’的被通假字。”又:“斥,通‘尺’,小。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漯水》:‘清水流潭,皎焉沖照,池中嘗無斥草。’”“斥草”當是“小草”之意,而“斥澤”與之相類,則此“斥”皆是“小”之意。又“斥”通“尺”,“尺,小也”,則“尺澤”與“斥澤”一也,這就足以說明“斥”不可能是“池,小澤”之意了。“斥”僅是“小”之意。又:“斥蠖,即尺蠖,尺蠖蛾的幼蟲。”《辭源》(二):“斥蠖:小青蟲。”(P1371)“斥”皆訓為“小”。

再結合原文,我們發現,莊子意在以“ ”之極小與“鵬”之極大兩相對比,從而譏諷“ 雀”之無知,彰顯“小大之辯”的主旨。這種小大對比的句子俯拾皆是。晉葛洪《抱樸子·明本》:“猶之斥 之揮短翅,以凌陽侯之波。”又,《吊同志》詩:“斥 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葛、毛二人皆以對比的方式譏諷 雀不自量力之可笑。含“小”義的“尺”字亦多作此用。西漢李陵《答蘇武書》:“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杜篤《吊比干文》:“寄長懷于尺牘。”陸機《文賦》:“函綿邈于尺素。”又有“尺幅千里”等詞語,無不在對比中凸顯“尺”之“小”義。可見,“斥 ”之“斥”釋為“小”更妥當。 雀原本很小,再以“小”加以修飾,就更顯其小之極,竟不自知,反而“笑”大鵬,這一對比就極富于諷刺意味。若“斥”釋為“池沼”,或許可暗示其生活環境,但與作者的寫作意圖無涉,也就達不到應有的表達效果。

由此可見,“斥”因通“尺”而有“小”之義。故“斥 ”可譯為“小小的 雀”,這更可表現作者對 雀的藐視。

(江西省贛州市贛州中學;341000)

第12篇

瀟湘,原是湘江的別稱,最早見于《山海經?中山經》:“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羅含《湘中記》:“湘川清照五六丈,是納瀟湘之名矣。”酈道元《水經注?湘水》也有“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瀟湘者,水清深也”的記載,可見瀟湘最初是指清澈幽深的湘江。“爾家何在瀟湘川,青莎白石長江邊”,李白詩句中的“瀟湘”就是這個意思。

歷朝不乏贊嘆湘水的詩作,詩人們多從江水的清深入筆。“湘水清見底,楚云淡無心”(劉長卿)、“婉孌瀟湘深”(顧況)、“水色瀟湘闊”(李商隱)、“翠欲滴瀟湘”(王元)、“窗戶碧瀟湘”(齊己)、“瀟湘水空碧”(孟郊)等形容湘江水色的一干詩句,無不顯示出詩人們對湘江水的喜愛。“紅亭枕湘江,蒸水會其左。瞰臨眇空闊,綠凈不可唾。”(《合江亭》)韓愈面對明凈碧綠的湘江水,不忍唾臟水面,此后,“不可唾”便成了形容水色綠凈的專用詞。

瀟湘還是湘江和瀟水的并稱,后泛指湘江流域。瀟湘荒蠻偏遠,歷來是遷客騷人的寄居地,瀟湘也因此被涂上一層濃重的愁怨色彩。屈原、賈誼的貶謫之恨,杜氏祖孫的羈旅之苦,柳宗元的獨居之憤,都曾留給瀟湘。范攄《云溪友議》載,唐代天寶年間,徐安貞避罪衡山岳寺。李邕游岳時,遇到徐安貞,“因同載北歸,止潭州,察使水亭相迓。徐侍郎指李北海呼曰:‘行者瀟湘逢故人,得隨歸客,止乎汀洲之娛,若幽谷之睹太陽者矣。不然委頓巖谷,卒于寺隸也。’”“若幽谷之睹太陽”,似乎有點夸張,但我們不難領會湘江流域當時的寂寞幽遠。“瀟湘過客稀”(皇甫冉)“莫厭瀟湘少人處”(杜牧)等詩句也都是很好的印證。

據《列女傳》載,舜巡游南方,死于蒼梧,二妃娥皇、女英追至湘江,痛哭揮淚,染竹成斑,因稱“斑竹”“瀟湘竹”“湘妃竹”。娥皇、女英最后投水而死,成為湘水女神。“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屈原《湘君》)湘夫人思念湘君,可久候不見湘君如約聚會,因而產生了失望、懷疑、哀傷、埋怨的復雜感情。自屈原以后,文士們紛紛闡釋演繹這個動人的傳說。“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遠別離》)李白以湘妃故事起興,極寫相思之痛。“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劉禹錫的《瀟湘神》更是催人淚下。“于是出亭過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著意觀覽。忽抬頭看見前面一帶粉垣,里面數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這是文學家曹雪芹在“大觀園”意安排的一處景點,《紅樓夢》十七回中由賈寶玉題名為“有鳳來儀”,后來元妃省親時賜名“瀟湘館”。瀟湘館中最典型的植物是竹子,“鳳尾森森,龍吟細細,一片翠竹環繞”,林黛玉因“愛那幾竿竹子,隱著一道曲欄,比別處更覺得幽靜”,便選中此處作為自己的居所。書中三十七回探春開黛玉玩笑:“如今他住的是瀟湘館,他又愛哭,將來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瀟湘妃子’就完了。”瀟湘的典故,不僅象征了林黛玉自然脫俗、不屈不撓的性格,而且暗示了林黛玉將要在幽怨的淚水中度過短暫而又凄美的一生。

“湘水澄碧,赤岸若霞,石子若樗蒲,此《騷》材所從出也。其中孕靈育秀,宜有慧人生焉。其人皆能不守故常,而獨出新機者。有首為變者出,則不憚世之毀譽是非而褰裳從之矣!”正是這明澈清幽的湘江水孕育了清慧堅韌、獨立不羈、標新立異的瀟湘人,確實不負“唯楚有才,于斯為盛”的美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兴区| 独山县| 墨脱县| 苏尼特右旗| 盱眙县| 灵石县| 平江县| 乌鲁木齐市| 八宿县| 镶黄旗| 钟山县| 浙江省| 垫江县| 沅陵县| 柳河县| 尖扎县| 蒲江县| 肇庆市| 平邑县| 贡山| 安义县| 五寨县| 湘西| 霍山县| 柯坪县| 营口市| 德钦县| 佛教| 原平市| 潞城市| 梁山县| 贞丰县| 甘德县| 葵青区| 大埔区| 宁夏| 乾安县| 海安县| 恩平市| 许昌市|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