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口腔護理操作方法

口腔護理操作方法

時間:2023-05-31 09:09: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口腔護理操作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口腔頜面外科 口腔沖洗 護理

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力求以美容為主,大多數手術切口在口內,病人術后術口的清潔主要依賴于行口腔清潔護理??谇粵_洗護理禁忌證為唇癌術后,因該病人術后其上下唇融合在一起,為避免影響瓣的存活,病人不能行漱口及口腔沖洗護理等。我院口腔頜面外科從2008年1月~20010年12月對102例病人實施口腔沖洗清潔護理,經過臨床觀察填補了傳統的口腔護理操作方法的不足之處?,F將操作方法及護理要點介紹如下。

腔沖洗護理操作方法及護理

口腔沖洗護理用物:電動負壓吸痰裝置一套或中心負壓吸痰裝置1套,吸痰盅2個(內各放置1把口腔鑷子),其中一吸痰盅盛冷開水、生理鹽水或0.1%洗必泰溶液等沖洗液,另一吸痰盅盛吸痰管1根,并備手電筒1把,薄膜手套1副,輸液管1根,必要時還應備舌鉗1把。

沖洗液:冷開水、生理鹽水、0.1%洗必泰溶液,生理鹽水400ml+雙氧水100ml(適用于口腔惡性腫瘤術后3天內)。

口腔沖洗護理操作步驟:①向病人解釋并取得合作;②:取坐位或半坐臥位(頭稍側向健側,頜下墊毛巾或中單);③調負壓吸力:一般在0.01MPa,套上吸痰管后試吸,先吸凈口腔內的痰液及口水,吸痰管放置口腔健側,沖洗管(輸液管)放置口腔患側,邊沖邊吸,舌體活動無受限的病人,囑其用舌尖對牙齒的舌側面按一定的順序按摩,起到清潔牙齒舌側面的作用[1],一般直至吸出液體澄清為止,每次沖洗沖洗液不能超過250ml,但首次沖洗液稍多一般300ml以上,沖洗次數一般每天2次,口腔惡性腫瘤的病人術后1周內每天3次。

幾種特殊情形下的沖洗方法

行頜間牽引(結扎)病人的口腔沖洗方法:吸痰管、沖洗管(輸液管)分別放置頜后磨牙間隙或缺失牙位間隙,邊沖邊吸,沖凈殘留于牙弓夾板和結扎絲上的食物殘渣,并注意觀察口內側牙弓夾板、結扎絲有無脫落及斷開移位等。

口腔癌或行組織瓣、皮瓣修復的病人:此類病人行沖洗前要用手電筒檢查口內切口及組織瓣、皮瓣存活情況,沖洗時沖洗管(輸液管)避免碰撞切口瓣,但沖洗液要直接沖向它,邊沖邊吸,同時囑病人舌體攪動。

吞咽功能障礙病人:舌癌術后病人因吞咽功能受影響,常出現流涎過多,術后1周內舌體活動度受影響,病人舌體半伸口外,難以回縮,令口腔沖洗操作無法進行,遇此情況首先要向病人做好??平】敌坦ぷ鳎嬷∪松喟┬g后流涎過多是暫時的現象,同時盡量將口水吞回,因口水有潤喉及幫助食物消化、自潔口腔作用,口腔沖洗時要先幫病人舌體縮回口內,囑其舌體在口內試行活動(上翹、左右擺動等),待其舌體活動度稍見靈活時吸凈口腔內痰液或口水后再行口腔沖洗[2]。

行上頜骨次全切除術后或腭切除術后病人:為避免病人口、鼻腔相通,術中會留置碘仿紗包分隔口、鼻腔,行口腔沖洗時會出現沖洗液從鼻孔流出,告知病人這是正常的現象,是手術后出現口、鼻腔相通引起的,病人進食時也會有食物自鼻孔流出(特別是流質飲食),口內留置的碘仿紗只能暫分隔口、鼻腔,待術后2個月后安裝修復體后情況會有所改善,這時要為病人做好口腔周圍護理,注意沖洗液滴速宜減慢。

討 論

口腔沖洗清潔護理操作填補了傳統的口腔清潔護理的不足,經過臨床觀察及病人的反饋,它能更好地保證口腔頜面外科病人的口腔清潔,提高了護理質量,促進口內傷口愈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第2篇

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是救治嚴重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種呼吸支持療法。由于經口腔明視氣管插管術較經鼻腔插管術操作方法簡單、快速、創傷小、排痰容易、并發癥少,因此被臨床廣泛應用[1]。但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護理卻一直是護理工作的一個難題[2]。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由于不能進食,吞咽、咀嚼功能受限,口腔經常處于開放性狀態,口腔內部局部黏膜抵抗力減弱,PH值易發生變化,利于細菌生長繁殖,而傳統的口腔護理因為沒有對患者的口腔進行徹底地清潔,致使很多患者都存在口腔異味,嚴重者甚至出現口腔潰瘍,給患者自身及護理人員工作帶來不適,使患者身心受損。所以,做好口腔護理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經口氣管插管的患者,由于口腔內放置了氣管插管和牙墊,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口腔護理無法對患者口腔進行徹底清潔。為了更加有效地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增加患者口腔的清潔度,減少口腔異味,增進患者舒適,我科采用小兒軟毛牙刷配合牙膏結合沖洗負壓吸引對經口氣管插管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入重癥監護室的危重患者8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9例,年齡25到60歲之間,平均年齡45.2歲。神經系統疾病28例,腹部疾病25例,胸部疾病18例,骨關節與脊柱疾病10例,其他患者7例,所有患者機械通氣均大于24h,口腔內均有牙齒8顆以上,入重癥監護室前口腔清潔度相似,均無口腔異味。將患者按住院日期的單雙數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49例,對照組39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種、牙齒數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1.2.1口腔護理方法

(1)此兩組患者的口腔護理均由兩名護士操作,按每6h(7:00、13:00、19:00、1:00)為患者實施口腔護理。實施口腔護理前,應抬高床頭15-30°[3],檢測氣囊導管充氣是否充足,保證氣囊與氣管壁密封,聽診雙肺呼吸音,觀察氣管插管距門齒的距離[4]。吸盡氣道及口腔內分泌物,解除固定的膠布和細帶,評估患者口腔情況,觀察口腔清潔度,即有無污垢、血跡及痰痂,評估有無口腔異味。(2)實驗組由一名護士固定好患者的頭部和氣管插管,使患者頭部偏向一側,取出牙墊,將氣管插管移至一側;另一名護士準備好負壓吸引器,調節負壓0.04~0.06 kPa[5],用蘸有少量牙膏的小兒軟毛牙膏像正常人刷牙方式為患者刷洗牙齒各面,刷牙時間為3min,之后以溫開水(35-37°)沖洗,邊沖洗邊負壓吸引,直至吸出液體無混濁及殘渣。操作過程中注意動作輕柔,以免損傷黏膜,清醒患者應隨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并嚴密觀察患者心率、呼吸情況,有無嗆咳、嘔吐、缺氧,保證患者生命安全。(3)對照組:按傳統方法進行口腔護理,即用生理鹽水浸濕小棉球后按照口腔護理操作常規步驟擦洗牙齒各面,注意頰部、舌面及腭部以及牙間隙內的殘渣,血跡、痰痂等。(4)兩組病人口腔護理完畢后均更換牙墊,觀察插管深度,更換膠布及系帶,將氣管插管固定好。

1.2.2評價方法

(1)口腔清潔度評價:牙面及牙間隙干凈無軟垢,無殘留物質,無痰痂,無血跡,口腔黏膜潔凈.(2)口腔內有無口腔異味。口腔異味評價方法:采用數字分級法(NRS)進行評估,數字分級法從0~10 的數字表示從無到最重,0為無口腔異味;1~3為輕度異味;4~6為中度異味;7~10為重度異味[6]。由檢測護士評估后圈出一個數字。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l7.0統計軟包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采用?2檢驗進行分析,P

2結果

3討論

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12月一2011年12月我科住院的行氣管插管危重患者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齡22~86歲,其中COPD12例,腦血管意外68例。

1.2 方法。

1.2.1 口腔護理溶液的選擇。目前,常用的口腔護理液有醋酸洗必泰、過氧化氫、生理鹽水、蒸餾水及其他配制的中藥等[2]。國內相關報道[3]:洗必泰和0.5%聚維酮碘液能夠有效地降低呼吸道感染的發生而被首選。但我院針對危重病人口腔DH值多為酸性的特點,選用1.5%的碳酸氫鈉或1.5%雙氧水進行口腔清洗。如果口腔粘膜有損傷、出血或感染,可根據情況選用制霉菌素液或呋喃西林液每天加洗一次,對較長時間機械通氣的患者,常規采集口腔分泌物進行培養,結合培養結果選擇口腔護理藥液。

1.2.2 操作前準備。

1.2.2.1 病人準備。①評估神志及合作程度,口腔粘膜情況。清醒病人做好解釋工作,確保病人配合;煩躁病人應遵醫囑予以適當鎮靜處理。②一般取半臥位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記錄氣管插管距門齒刻度,向病人解釋口腔護理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1.2.2.2 操作者及環境準備。操作者要徹底洗凈雙手,戴無菌手套及口罩,保持環境清潔,寬敞明亮及舒適。

1.2.2.3 口腔護理用物準備。治療碗內備棉球,倒入適量口腔護理液(根據病人口腔情況而定),備彎止血鉗、鑷子、壓舌板、必要時備開口器、手電筒各一,備長約50cm綁帶一條及吸痰器、吸痰管,石蠟油。

1.3 口腔護理操作方法。

1.3.1 患者及氣管插管固定方法。在進行口腔護理時應將患者床頭抬高30度,將氣管插管氣囊適當充氣,解開固定牙墊及氣管插管的固定帶,檢查有無口臭、口腔炎和口腔潰瘍,有無活動義齒等。確認氣管插管的深度后將頭部偏向一側。測量須取氣管插管距門齒氣管插管距離,一人固定氣管插管牙墊,一人行口腔清洗,操作畢,重新測量取氣管插管距門齒的距離,更換綁帶和牙墊并妥善固定。

1.3.2 口腔清洗的方法??谇磺鍧嵎椒ò凑铡蹲o理學基礎》介紹的棉球擦洗法進行[4]。先用棉球濕潤口唇,然后擦洗牙齒,擦牙方法為縱向擦洗,先洗外側分左右由內洗向門齒再擦洗內側分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含擦洗咬合面),頰部分左右弧形擦洗,擦凈腭部,橫擦舌面、舌底,洗完最后用石蠟油或潤唇膏潤唇。

1.3.3 口腔護理頻次的選擇。一般氣管插管患者每天護理2次,對于插管時間超過72小時,或口腔有感染、出血或口腔黏膜損傷者每天增加1~2次。

2 結果

有效清除病人口腔臭味、口垢、清潔濕潤口腔;護士能及時觀察病人口腔粘膜,并能采取相應措施;預防并發口腔感染并無脫管發生。

3 護理體會

3.1 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是一項具有一定難度和危險性的操作。進行口腔護理時易發生導管脫出的危險,導管脫出導致急性缺氧,病人表現為呼吸道阻塞征象,極度呼吸困難,甚至心跳驟停。所以應保持病人在充分鎮靜的情況下實施口腔護理,必須由兩名護士共同操作。口腔護理前,氣囊一定充滿氣體,以防口水順氣管插管流人下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至少兩名護士同時完成,切忌一名護士,一定要固定好氣管插管。如病人不能很好地配合,不宜用此方法行口腔護理,以防脫管發生危險。口腔黏膜異常時要給予對癥處理:每日將口腔氣管導管移向口角的另一側,以減輕對導管局部牙齒、口腔黏膜和舌的壓迫。

3.2 影響操作因素。由于氣管插管阻擋了口腔護理的通道,給護理操作帶來一定難度。另外,氣管插管病人病情多較重,護士操作時擔心插管脫出或移位,從而產生心理壓力。以上因素可能給護理操作帶來局限。所以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有嫻熟操作技術水平,熟練掌握呼吸道和消化道的解剖結構,氣管插管的操作原理和技術以及正確評估患者的病情,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3.3 加強護理人員對口腔護理的再教育。醫院感染近年越來越受重視,口腔護理也備受國內外護理工作者的關注。但一些護理人員對口腔護理的重要性目前認識還不到位,認為只是一種被動的操作模式,不認為如果護理不到位,對患者生命會造成潛在威脅,往往對危重患者只采取快速擦洗法,而忽略了口腔護理的真正效果。所以為提高口腔護理質量,應對所有護理人員的口腔護理知識進行系統化培訓。

3.4 氣管插管病人有效的口腔護理,不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醫院內感染率,縮短住院時間,而且增加了患者及家屬對護理行為的關懷性評價,增強醫護患之間的互相理解。當然,由于目前對經口氣管插管的危重病人口腔護理尚無最為理想的護理方案,臨床上還缺少循證醫學證據,有待于護理工作者去認真探索總結。

參考文獻

[1] 崔炎.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44-147

[2] 李冰琴,王妙珍,高曉玲.中藥清口液在口腔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2,17(5):359-360

第4篇

【關鍵詞】氣管插管;口腔護理;沖洗法

【中圖分類號】R4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1-0259-02

經口氣管插管的患者,口腔內留置有管腔較大的氣管導管和輔助固定的牙墊,固定導管與牙墊的膠布或一次性使用的牙墊阻礙了常規口腔護理的實施,同時口腔長期處于持續性開放狀態,容易造成患者口腔黏膜干燥、唾液減少,口腔的自凈作用和局部黏膜抵抗力減弱,使大量細菌在口腔內繁殖[1]。采用沖洗法為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是近年來有很多臨床護理工作者在探討這個問題,為進一步了解目前護士對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應用沖洗法的認識,合理選擇操作方法,重視并發癥的預防,本文對其應用進展綜述如下。

1 護理人員的認知及操作培訓

護士對沖洗法口腔護理缺乏理解及掌握,常采常規取快速擦洗的方法,忽略了口腔護理后的效果。尚少梅等[1] 采取問卷調查,對北京市6家三甲醫院的105名工作一年以上的護士的調查結果發現: 護理人員對于與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護理,相關新知識的掌握是不足的。

2 口腔內的細菌定植

細菌定植是指口腔內發現有細菌,但沒有產生活躍的宿主反應或感染癥狀。且經口氣管插管的患者,絕大部分病情危重, 極容易發生感染, 口咽部經常有大腸桿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等細菌在口腔定植[2];在因呼吸系統疾患住院的患者中, 大多數口咽、鼻部細菌已為G- 菌定植, 可認為這是導致發生呼吸機相關肺炎(VAP) 的第一條件[3]。另有研究表明[4-6],口腔的細菌極有機會被送到肺部,增加肺部感染機會。

3 口腔護理的方法

3.1 單純口腔沖洗法 :采用口咽腔沖洗的方法, 使積聚或附著于口腔黏膜、舌、咽部的分泌物及定植菌,通過沖洗液的沖擊、流動、振蕩的過程被吸出, 從而直接或間接減少經口咽部、下呼吸道的分泌物下漏及定植菌移行, 提高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的質量, 減少口臭、口腔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 降低VAP發生率[7]。

3.2 沖洗法結合擦洗法:目前,國內外對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護理文獻認為,單純的應用口腔沖洗或口腔擦洗,均無法有效去除牙菌斑或對口咽區等特殊部位進行徹底的清潔[5] 。多采用口腔沖洗聯合擦洗法進行口腔清潔,先按需要吸凈氣管插管和口腔內的痰液,濕潤口唇,然后進行仔細擦洗,后吸取沖洗液進行沖洗,直至吸出的沖洗液潔凈為止,而擦洗方法各異,主要有以下幾種。⑴紗布擦洗。吳方苑等[8]認為,沖洗法口腔護理需兩人操作,先通過紗布擦拭口腔內各表面的污垢后進行的沖洗,可徹底去除口腔內各個角落的污垢、痰跡或血跡。⑵軟毛牙刷擦洗。林筱瑩等[9]認為單純的沖洗口腔不能有效去除牙菌斑,采用棉球擦洗對牙縫的污垢也難清除,而采用軟毛牙刷蘸取少量的牙膏對牙齒擦洗。⑶電動牙刷擦洗。王婷等[10]認為含氟牙膏刷牙結合無菌水沖洗法效果較好,比普通的手動牙刷更有效的去除牙菌斑。⑷喉鏡協助法 。吳卸仙[11] 將120 例患者隨機分傳統組、沖洗組、改良組三組。傳統組和沖洗組分別采用傳統的口腔擦洗和沖洗法,而改良組采用麻醉喉鏡明視下擦拭,直觀性強,操作的護士能始終在明亮清楚的狀態下徹底清潔口腔各個部位。麻醉喉鏡弧度適合,又有壓舌板的功能,口腔護理更徹底、更有效。

4 口腔護理液的選擇

⑴生理鹽水。有研究表明[12] :生理鹽水對經口氣管插管患者采用沖洗法進行口腔護理,可以減少呼吸機相關肺炎患者真菌的感染率。⑵呋喃西林液。與其他的抗生素無交叉耐藥性,對黏膜無刺激,控制黏膜感染的作用較好,能有效清除口腔分泌物,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13]。⑶碘伏。在用0.05%碘伏為氣管插管患者行口腔沖洗時,游離碘慢慢釋放,發揮了溫和持久的消毒作用,在口腔黏膜表面上形成一層無菌保護屏障,殺菌作用持久,可持續8 h以上[14]。⑷甲硝唑:對口腔內的厭氧菌有明顯的抗菌作用,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用生理鹽水沖洗后再用0.05 %甲硝唑液擦洗口腔,可以使到口臭、口腔感染發生明顯減少[15] 。⑸洗必泰:對口腔影響少,不含氯化鈉,不引起口腔黏膜及口唇脫水、皺縮而導致黏膜出血等不良后果,對經口氣管插管患者采用擦拭法可達到去除牙菌斑的作用[16]。

5 口腔護理頻次

黃秀玲等[17]將147 例經口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患者按入住ICU 先后順序分成四組,每日分別進行1 次、2 次、3 次、4 次口腔護理,觀察口腔清潔度及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口腔護理頻次的增加,每天2次以上的口腔護理,提高口腔清潔度,口腔潰瘍、口腔霉菌感染及VAP 發生率降低。

6 并發癥的預防

誤吸和吸入性肺炎是沖洗法口腔護理中較為嚴重的并發癥,采取的預防措施是在每次操作前正確放置患者,確認導管氣囊的充盈度,確保沖洗液不進入氣道,操作前先為患者吸凈痰液,操作后注意聽診肺部呼吸音,必要時再次吸痰[18-19]。

7 討論

7.1 護理人員對于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護理,主要延續工作中的過往習慣或經驗,缺乏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護理方面的操作技術規范,應加強學習及培訓。

7.2 口腔內的細菌定植這一概念逐步為廣大的護士們所熟悉。近年來對預防VAP研究不斷深入,認識到口腔護理是預防VAP發生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去除牙菌斑、減少口咽部定植菌、保持口腔濕潤、改善口腔衛生狀況,可降低VAP發病率,使擦洗法口腔護理在護理人員中逐步被視為一項常規的護理措施,且其重要性也已得到逐步、廣泛的認可。

7.3 應考慮牙菌斑成形的影響因素決定口腔護理頻次,牙菌斑是在牙面上由唾液糖蛋白形成的獲得性薄膜,后口腔內的細菌陸續粘附在薄膜上,發展成牙菌斑,所以隨著口腔護理頻次的增加,間隔時間逐步縮短,加大了細菌脫離力,減少了細菌的粘附量,有效抑制口腔內細菌繁殖及牙菌斑生成。每天2次以上的口腔護理可明顯改善口腔衛生狀況,從而增加口腔清潔度,減少口臭、口腔潰瘍發生率及VAP 的發生率。

7.4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沖洗法口腔護理的方法有多種,如單純口腔沖洗法、擦洗法結合沖洗法、喉鏡協助法等方法。單純口腔沖洗可單人操作,但對于附著牢固牙菌斑難以清除。紗布擦洗步驟相對簡單,對患者刺激較少,護士工作效率相應地提高了,護理效果也明顯優于傳統口腔護理法。軟毛牙刷擦洗有效清除牙齒表面及牙縫內的污跡,同時牙膏的清香氣味,可令清醒的患者感覺舒適,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電動牙刷擦洗電動牙刷的優勢在于動力比手動高,這種高頻效率遠高于手動牙刷,還可縮短刷牙時間,結合使用口腔沖洗法、含氟牙膏起到漱口的作用并抑制口腔細菌產酸,符合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患者感覺舒適易于接受。喉鏡協助法直觀性強,效果好,但應考慮患者的感受。

7.5 對于口腔護理溶液的選擇除根據口腔內酸堿度以外,對已有不同程度不同細菌感染的患者應視細菌感染情況來選擇口腔護理溶液。并預防誤吸和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口腔護理是護士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經過對文獻綜合分析并結合臨床經驗,新型口腔護理的方法的清潔度和減少口腔定植菌,都優于傳統的口腔護理方法,對于減少口腔感染及VAP發生有重要意義,因此,雖然觀點不一,可以在實際工作中根據患者的情況,在確保護理安全,考慮患者耐受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口腔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1]尚少梅,王榮梅,張海燕. 護理人員對經口氣管插管口腔護理認知狀況的研究[ J ].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6, 22(9) : 13 - 15.

[2]張建榮,鄭玉玲,龔遠紅. 兩種口腔護理方法用于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咽部細菌定植的比較 [ J ].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9):523-524.

[3]陳鳴, 府偉靈, 陳依賜. 呼吸機相關肺炎的流行病學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1998 ,8 (4) :211-213.

[4]陳永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與呼吸機集束干預策略[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197-200.

[5]鄧潔,鄭修霞,宮玉花.經口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8):623.

[6]王榮梅,尚少梅.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實施口腔護理狀況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7,22(20):64-65.

[7]胡曉,陳瑜.經口腔護理方法的改良與效果評價[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17):4058-4059.

[8]吳方苑,梁慧屏,吳杰玲.沖洗法口腔護理在ICU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2):1969-1970.

[9]林筱瑩,曾桂珍,許曉潔,等.口腔護理新技術在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的應用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9):1120-1121.

[10]王婷,宋燕波,萬里紅,等.經口氣管插管患者行電動牙刷結合口腔沖洗法的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6,24(17):1541-1543.

[11]吳卸仙.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三種口腔護理方法的比較[J ] . 當代醫學,2008 ,(143):108~109.

[12]侯冉.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行口鼻咽腔沖洗預防呼吸機相關肺炎的臨床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06 ,41 (3) :270 - 272.

[13]孫靈婭,孫雪林,曹麗梅.呋喃西林液口腔沖洗法在氣管插管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5):368-369.

[14]宣翠香,耿利瓊,辛 玲,等.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兩種液體口腔沖洗效果比較[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6):12-13.

[15]程宏瓊,夏世萍,董虹亮.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2 種口腔護理方法的臨床觀察[J ] . 現代護理,2007 ,13 (11) :989~990.

[16]劉雪,徐仲璇,李麗. 洗必泰在機械通氣患者口腔護理中的臨床應用[J ] . 臨床護理雜志,2008 ,7 (3) :74.

[17]黃秀玲,裴軍,趙慧.經口氣管插管患者不同口腔護理頻次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8,23(22):49-50.

第5篇

【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口腔護理對保護Ⅱ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的重要意義。方法 選取來我科就診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均予嚴格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試驗組給以早期口腔護理和指導,對照組不采取任何處理措施,1年后對其牙列進行檢查。結果 試驗組牙周病明顯患者少于對照組(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嚴格控制血糖的情況下進行早期口腔護理可以降低牙周病患病率。

【關鍵詞】 糖尿病 牙周組織 口腔護理

Ⅱ型糖尿病患者均有較高的牙周疾病易感性,糖尿病是牙周疾病的一個危險因子。在糖尿病人群中,牙周病的發病率高,糖尿病是牙周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為了更好保護患者口腔健康,防止牙周病的發生, 對患者加強早期口腔護理并進行口腔護理指導,作了對比分析,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5月-2010年2月來我科就診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年齡最小31歲,最大69歲,平均50歲,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按患者就診的先后順序編號,序號為奇數者為試驗組;偶數為對照組。試驗結束時兩組受試對象均為50例,年齡、性別比例、健康狀況比較無明顯差異。

1.2 試驗步驟和方法:以預防為主要目的,對患者進行早期口腔護理和指導,充分調動患者自我防護意識。兩組患者均嚴格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試驗組患者進行早期口腔護理及口腔護理指導,以便患者出院或者回家后能進行自我口腔護理??谇蛔o理包括: (1)指導患者選用軟毛牙刷,每日早、晚各1次刷牙。(2)用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棉簽擦拭口腔內積存污物。(3)用3%雙氧水在清晨、飯前、飯后、睡前漱口,每次含漱3~5min。 (4)需要時隨時可用生理鹽水漱口。1年后進行口腔健康檢查,記錄試驗組及對照組牙周病患病情況。

1.3 觀察方法和評判標準:凡出現超過3mm牙周袋,牙槽骨吸收,牙齦炎,牙齒松動患者均歸為牙周病患者。

2 結果見表1

本試驗結果采用 檢驗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具有顯著差異性(p

3 討論

近年來,繼糖尿病性腎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大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等并發癥之后,牙周病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為糖尿病的第六大并發癥[1]。由于糖尿病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牙周病發病率高,目前研究發現,糖尿病與牙周炎具有相互促進關系,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機構的數字也顯示,有牙周疾病的人更易患心臟病、糖尿病的等。其發病機理是:

1 糖尿病患者發生牙周疾病的幾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4倍。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感染不容易控制。而牙周病一旦發生則牙周狀態無法痊愈,只能通過良好的牙周治療手段很好的維持。這個時候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所以對于正常人來說可能不會引起感染或者僅僅是輕微的感染的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來說則會引發明顯的感染甚至可能無法控制。

2 牙周病所存在的細菌,可形成難以清除的膜樣細菌結構,稱為生物膜,可不斷向血液中排放細菌和毒素,從而不時造成機體一過性菌血癥或毒血癥,可損傷機體多臟器功能,同時慢性炎癥刺激可產生a-腫瘤壞死因子,此物質可干擾肌肉和脂肪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從而出現胰島素抵抗,使糖尿病進一步惡化,糖尿病惡化牙周病加重,形成惡性循環。血糖波動或難以控制,往往與牙周病有關,同時,由于牙周病導致牙齒酸軟或者缺失,可能讓人不愿意吃蔬菜和膳食纖維等,這也增加了患糖尿、心臟疾病的風險。因此防治牙周病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3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影響正常血流,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加強,抗凝因子減少,紅細胞脆性增加,可使包括牙齦組織在內的全身中小血管的肌膜增厚,造成組織缺氧有利于厭氧菌及毒素的侵襲和感染的發生。

早期口腔護理使用3%雙氧水及生理鹽水棉簽擦洗口腔并使用3%雙氧水及生理鹽水漱口,可能因為3%雙氧水、生理鹽水殺滅致病菌,從而使牙周易感性降低,而且操作方法簡單易行,患者依從性良好,可以長期控制,牙周情況良好,有利于進食,可以增強患者抵抗力[2,3]??梢姡蛐吞悄虿』颊咴趪栏窨刂蒲堑那疤嵯逻M行早期口腔護理可以降低牙周病患病率。

參考文獻

[1] 駱凱,閆福華.牙周病與全身健康[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 2009,(04): 4-5.

[2] 范麗鳳,陸菊明,晉敏,等.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病變及其口腔保健知識與行為的調查[J].護理雜志,2008,(11):18-19.

第6篇

【關鍵詞】四手操作技術;醫源性感染;醫院感染管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426-01

四手操作技術概念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40年代,美國醫生Kil Pathoric提出的,但受當時經濟形勢及工業技術等原因未能付諸臨床實踐。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牙科醫生Beach提出“平衡的家庭操作位”,并在臨床應用。到了80年代,Beach又在“平衡的家庭操作位” 的基礎上提出了“pd”理論?!皃d”理論意譯為“固有感覺誘導”,其核心觀點是“以人為中心,以零為概念,以感覺為基礎”。這種操作原理是通過人的本體感覺誘導,使人的各個部位處于最自然,最舒服的狀態,在這種姿勢與下進行精細操作,既保護了醫生免受不良姿勢造成的損害,又保證了護士的工作效率,使治療達到最大功效。經過長期臨床實踐,Beach將這種由pd理論指導的牙科四手操作稱為“pd操作”。從而為口腔醫護人員正確的操作姿勢和提供了理論基礎。

四手操作是指一位醫生和一位護士(或助手)共同配合為一位口腔病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操作方法,是指在口腔治療的全過程中,醫生和護士始終保持坐位操作,醫護的雙手都在工作,醫護之間平穩而迅速地傳遞器械、材料和其它用品。它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更重要的是他最大限度的阻斷了醫源性傳播途徑,避免了交叉感染的機會,而且還大大減少了醫生的勞動力,避免了護士無效地忙碌。

從醫療實踐中來看,口腔疾病的治療操作均在患者口腔中進行,患者口腔中的唾液、血液、病菌等直接污染醫生的手及器械,醫務人員的手及診療器械又成為傳染的主要媒介,特別是經血傳播的病毒感染危害更大。與此同時,在使用高速牙鉆、三用槍時,所產生的飛沫對空氣、環境的污染,以及一些醫護人員不規范的操作,使得口腔科發生醫院感染的潛在危險也日益突出。在傳統的口腔診療中一名護士需配合多位醫生,常穿梭在幾臺椅位之間,不能及時吸去牙鉆磨出的飛沫,造成診室空氣的污染;醫生會在診療中重復起身取用物,造成手、器械之間、物品之間的交叉污染。

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口腔醫務人員感染HBV陽性率高達38.5%,而乙肝感染率為25.8%。此外,我國的結核病人、HIV攜帶者者在不斷增加,因此口腔科已成為醫院感染的高??剖?。

我院特診科2007年建立以來,開展口腔牙體牙髓病治療、口腔修復治療、以及牙周病治療等項目。2011年以來,引進四手操作技術,課題組有意識地進行了對比試驗,這些年在實施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F抽取2010年以前未實施四手操作技術的100例病例為對照組;2011年-2013年實施四手操作技術后的100例病例為觀察組,操作者為相同的兩位主治醫師,以保證操作水平的一致性。對照組以傳統模式即一名護士同時服務于幾位醫生;觀察組實施一名護士只為一位醫生配合。

通過對比觀察,兩組病例中未實施四手操作技術的病人復診率高、醫生工作強度大、患者舒適度差;而實施四手操作技術的病人復診率低、醫生工作強度小、患者舒適度較好;

幾年來,我們逐步建立了規范的四手操作技術流程。

四手操作實施方法

1、組織和分工:由1名醫生和1名護士組成治療小組,醫生負責計劃及治療,護士負責安排病人,準備治療用品,調配材料,傳遞和回收器械,合理組織編排常規治療的每個部分。

2、器械和材料;活動器械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臺面為工作操作臺,下面抽屜內放有治療必備的各種小器械、材料和藥物等。

3、治療和護理:

3.1 醫生、護士及病人均采取舒適的,按四手操作規范要求、做好醫護人員自我防護,操作時戴口罩、帽子、防護眼鏡或面罩。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醫生的手只接觸到病人口腔及相關器械;

3.2 醫護在治療前做好詳細的治療計劃,護士準備好治療用物,如移動器械柜、藥品、獨立包裝的小器械及輔助設備,避免診療過程中走動。

3.3 在光固化機、熱牙膠機的接觸部位包好避污膜,以及治療中要接觸到的牙椅調節按鍵、燈柄等部位也要每次更換避污膜。

3.4 診療過程中護士要及時吸除病人的唾液、血液及飛沫。

3.5 護士準確傳遞器械,在顯微鏡下傳遞時注意器械尖端方向,避免刺傷。并且保持一只手相對清潔,拿取清潔物品。

3.6 診療結束后對牙科手機空轉30秒,避免回吸;將所有物品分類,尖銳器械入銳器盒;其它送供應室清洗消毒滅菌。用KAWA布擦拭牙椅。準備接診下一個病人。

實踐證明,四手操作技術在預防口腔科醫源性感染有著非常明顯的效果,

通過實施口腔護理四手操作消毒滅菌,有效降低有病毒、飛沫、粉塵、帶來的感染,確保醫療安全,防止治療中治療后的醫患交叉感染。

四手操作技術則使口腔科消毒隔離規范得到了充分落實。由護士來準備器材、調節燈光、調拌材料、傳遞器械等可以保障醫生戴手套的手不被污染,也不去污染別處;醫生的手只接觸病人的口腔和檢查盤里的器械,護士及時吸唾,避免水、唾液、血液等污物污染治療區,可以降低醫源性感染的發生;護士合理地放置和傳遞器械,減少針刺傷的發生,杜絕了與病人之間出現交叉感染,也使口腔醫護人員這樣的高危人群身體健康得到更好的保護。

結果

通過四手操作,醫護人員護理意識得到了提升,四手操作是由原來的被動工作模式轉變為主動工作模式,把原來治療過程中單一、局部的配合工作轉變為密切配合工作和共同操作,可最大限度的發揮護士的椅旁作用,真正地體現了護士的自身價值與重要性,同時也減輕了醫生的壓力和疲勞,提高了口腔治療的工作效率及治療質量。從而縮短了病人的就診時間,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

四手操作治療模式的優越性已得到口腔臨床的證實和普遍認可。在提高預防感染觀念的同時,采用四手操作法,在便利操作、提高治療效率的同時,通過更加合理科學的操作,有效地減少交叉感染。

討論

現代口腔診療服務中醫護四手操作技術逐步推廣,極大地提高了治療效率和患者的舒適度,保證醫療安全,并且在預防醫源叉感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減輕了醫生和護士壓力和勞動強度,總之,這項技術在口腔臨床治療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佛容.口腔護理學[M].第2版.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21

[2] 李亞英.口腔科預防院內醫院感染的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9):2583.

[3] 萬正敏.加強口腔科門診醫院感染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5):936.

[4] 劉利,施金玲.大型綜合醫院門診感染控制與管理[J].中華醫學院感染學雜志,2003,13(2):148.

[5] 劉利。施金玲,余建華,等.大型綜合醫院門診感染控制與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4):145―148

[6] 劉雅芹* 淺談四手操作技術對預防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作用 內蒙古中醫藥2013 ,08-0063-02

第7篇

【摘要】 目的:探討口腔科門診采用纖維樁修復牙體缺損過程的護理配合要點。方法:對73例采用纖維樁修復牙體的患者進行護理配合。操作結束后詢問醫生和患者對護理配合意見。結果有9例患者對費用表示較高,護士進一步解釋后表示可以接受,5例患者對治療過程中吸唾情況不滿意,一位醫生對兩次配合時棉捻的制作不滿意。其余醫生和患者對護理配合效果滿意。

【關鍵詞】 纖維狀;四手操作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7-8517(2009)24-0183-01

1 操作步驟

四手操作是隨著牙科技術不斷發展和牙科設備器械不斷改革,以及口腔醫生、護士對自身勞動力的要求而發展起來的口腔門診的操作方法。在口腔護理的全過程中,醫生、護士采取舒適的座位,患者采取放松仰臥位。醫護雙手同時在口腔治療中完成各種操作,已完成工作。配合要點:(1)操作前用物準備齊全,給予患者心理護理,讓病人放松心情,同時也要向病人做健康教育。(2)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用吸唾器及時吸取水和多余的物質,避免患者反復起坐,吸唾的時候應注意位置和力量,動作要輕柔,位置不能太靠后,以免引起患者惡心。(3)及時傳遞給醫生所需的器械動作要快而穩。(4)協助醫生做好隔濕工作,避免感染。(5)配合完畢后整理用物。

2 結果

醫生對護理配合比較滿意,患者也比較滿意

3 討論

在纖維樁的護理配合過程中,醫護協調配合對提高臨床工作效率和避免污染有重要的意識。纖維樁是一種新型的復合成裝品樁材料,是近來歐美國家選擇應用的修復牙體缺損手段之一。其優點是纖維樁克服了傳統金屬鑄造的許多不足,如抗疲勞、抗腐蝕與樹脂產生強的化學結合,易于取出便于二次修復。纖維樁無金屬,修復患者可以安全地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隨著纖維加強樹脂性能不斷改進,纖維樁會廣泛用于臨床。四手操作也是牙科的一個發展趨勢,提高了效率,避免了污染。(1)護士必須充分了解新材料的性能及使用中注意事項,按產品說明進行操作。(2)配合時需要把用物準備齊全,避免在醫生操作中帶來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要清楚醫生的每一步操作,每一步操作需要什么,做到主動配合眼疾手快。(3)在粘纖維樁的時候,協助醫生清潔酸蝕吹干牙面,酸蝕劑不能接觸到患者根管外其他組織,醫生沖洗時護士要及時吸干,在吸唾的時候(4)面捻制作要粗細合適,便與醫生好用。

第8篇

【關鍵詞】有效吸唾;窩溝封閉;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392-01

有資料顯示:我國6-12歲兒童患窩溝齲發生率占兒童齲病發生率的90%,這一年齡段的第一恒磨牙容易發生齲齒,預防窩溝齲最有效的辦法是對新生恒牙進行窩溝封閉。窩溝封閉是不損傷牙體組織,將封閉材料涂布于牙冠咬合面、頰舌面的窩溝點隙,阻止致齲菌及酸性代謝產物對牙體的侵蝕,以達到預防窩溝齲的方法。[1]窩溝封閉劑的保存率直接影響防齲效果,嚴格的隔濕是提高封閉劑的保留率,進而影響防齲效果的關鍵。為了做好嚴格的隔濕,我科在2009―2010年對68例小兒進行窩溝封閉術中醫護密切配合,四手操作,護士在各項操作環節及時有效的吸唾,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病例選擇 選擇到我院口腔科就診需要進行窩溝封閉的兒童68名,其中6-8歲46名,9-11歲22名,所選病例均為雙側上下第一磨牙完全萌出,無齦瓣覆蓋,牙合面窩溝較深,無齲。

1.2器械和材料 器械:治療盤(口鏡、探針、鑷子)、棉球、吸唾管、低速手機、小毛刷、光固化機、咬合紙。材料:光固化窩溝封閉劑(賀利氏古莎公司,德國),自酸蝕粘結劑(3M公司)

2.操作方法

2.1根據口腔四手操作理論,將醫生、護士、患兒的位置關系假設成一個鐘面,患兒的臉為中心,分成四個時鐘區[2]?;純旱念^頂為12點,下巴為6點,醫生在7-12點區域操作,護士在2-3點區域操作。

2.2護士協助醫生牽拉口角,保持視野清晰。護士位于患兒的左側,將與強吸橡膠管連接好的吸唾管斜壓在舌頭上。

2.3在進行右側下頜第一恒磨牙封閉時,護士應將吸唾管頭位于下頜第一恒磨牙牙合面下方1cm左右的位置處于懸空狀態。

2.4進行右側上頜第一恒磨牙封閉,護士應將吸唾管頭頂在右側下頜第一恒磨牙的舌側邊緣上,這樣能將右側上頜第一恒磨牙腭溝與舌體隔絕接觸,有效的預防了唾液對腭側酸蝕面的污染。

2.5在進行左側上下頜第一恒磨牙封閉時,吸唾配合相對右側較困難一些。護士固定吸唾管的手需放在右側口角處,這時需要護士交換不同的來配合醫生調整適合她們的椅位。

2.6護士在配合醫生進行操作過程中,左手要持續吸唾,動作要敏捷、輕柔,要避免吸唾管頭接觸患兒的舌根、咽部,以免引起患兒的不適。注意酸蝕后的牙面不能與患兒的舌頭、特別是唾液有任何接觸,否則會影響封閉效果。醫生操作完畢后,檢查封閉劑封閉完好,效果滿意后,護士取出吸唾管,關閉吸唾器。

3 結果

囑患兒在窩溝封閉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定期復查,檢查封閉劑保留情況。結果顯示:68名患兒封閉劑全部保留,保留率為100%。

4 討論

窩溝封閉術作為一項成熟的防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防齲效果得到了肯定,只要封閉劑保留完整,就能有效預防兒童齲病的發生。在臨床操作過程中,控制唾液污染能提高窩溝封閉的防齲效果[3]。這就要求護士在配合醫生操作過程中要做好完全的隔濕,操作的同時,護士要密切觀察患兒口腔內唾液情況,保證工作牙面處于干燥、隔濕的狀態,避免因唾液等的污染而導致封閉失敗。唾液污染酸蝕后的釉面后,會形成有機唾液薄膜,阻止封閉劑與釉質表面的化學和機械結合,導致封閉劑與牙面的粘結力下降,微滲漏增加,久而久之產生封閉劑下繼發類齲損[4]。因此,有效的護理配合不僅能夠協助醫生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強窩溝封閉劑長期防齲效果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辦公廳.口腔預防適宜技術操作規范(S).衛辦疾控發.2009(15號):3

[2] 趙佛容.口腔護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23

第9篇

關鍵詞:呼吸衰竭;機械通氣;臨床護理

嚴重的呼吸衰竭患者由于肺部呼吸功能嚴重受損,無法進行正常的呼吸運動交換氣體,進而引起患者體內低氧及二氧化碳的潴留,最終導致患者生理功能紊亂、酸堿失衡和呼吸性酸中毒。因此,對呼吸衰竭患者行積極的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能夠及時地環境患者缺氧狀態、改善二氧化碳潴留情況,進而提高患者搶救的成功率。本研究將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行氣管插管呼吸衰竭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總結護理體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56例患者,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齡29~76歲,平均年齡49.67±13.64歲。 所有患者均呼和機械通氣的臨床指征。

1.2 機械通氣的操作方法

1.2.1 呼吸機與患者的連接 面/鼻通氣罩用于無創通氣,選擇適合患者的面罩對機械通氣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影響。在急診搶救中,大部分氣管插管采用經口插管,因為經口插管較經鼻插管容易,但經鼻插管不通過咽后三角區,不會刺激到吞咽反射,使患者容易耐受。一些需要長期機械通氣、頭部外傷等患者需要氣管切開。

1.2.2 通氣模式 控制通氣(controll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指呼吸機完全替代患者自主呼吸,分為容積控制通氣和壓力控制通氣。輔助控制通氣(Assisted CMV,ACMV)是指在主動呼吸觸發呼吸機后,呼吸機能夠按照預設的參數送氣。間歇強制通氣( intemf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IMV)是指安預設的頻率給予CMV。壓力支持通氣(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是指吸氣達到觸發標準后,呼吸機提供高速氣流 使氣道壓力迅速達到預設的輔助壓力水平,以克服吸氣阻力。

2 護理方法

2.1 口腔護理 人體的口腔和咽部經常會有大量的細菌滋生和寄居,而行機械通氣的患者可能在吸痰操作時導致細菌入侵下呼吸道,進而引起嚴重的肺部感染。因此,在呼吸衰竭患者氣管插管的臨床護理中,護士應每天為患者進行3次或3次以上口腔護理,預防患者口腔寄居細菌移行導致肺部感染。

2.2 氣管插管 保持氣管插管位置的正確并進行固定,觀察患者胸廓運動是否對稱、氣體是否有溢出。交接班時記錄氣管插管位置和深度,防止插入過淺或過深,定期更換用于固定氣管插管的膠布。

2.3 氣道濕化及分泌物的吸引 本研究中采用的氣道濕化方法為持續氣道濕化法,其效果明顯優于間歇濕化,能夠使氣道始終保持濕潤,減少對氣道粘膜的刺激,使患者感覺舒適。為了防止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將氣管插管阻塞,應及時為患者吸痰以提供通氣效率。在進行吸痰操作之前,應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宣教,告知患者在吸痰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不適感,如憋氣感等;在操作過程中,要指導患者在吸痰時進行咳嗽以配合痰液的咳出。在吸痰操作過程中,操作人員要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進行操作。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吸痰管,硬度要適中,直徑不得超過插管直徑的1/2,因為吸痰管過細可能導致吸引不暢,過粗可能導致負壓過高進而引起肺不張。

具體的吸痰方法為:(1)阻斷吸痰管負壓,將其插入氣管導管內,直到有明顯阻力感后放開負壓,在吸痰的同時鼓勵患者自主咳嗽。(2)向上提吸痰管,并左右旋轉。整個操作過程中動作應保持輕柔且迅速,每次時間不得超過15s。在吸痰過程中要密切監測患者血氧飽和度、脈搏、血壓、呼吸頻率和心電圖變化。

2.4 患者的心理護理 在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時,患者可出現短暫的失聲,應提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告知和宣教,并應教會患者能夠使用簡單的手勢進行交流,可利用卡片、寫字板等其他方式進行交流,并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主動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促進康復。

2.5 撤機及拔管的護理 當患者恢復自主呼吸,且頻率

在對患者撤機后仍需繼續觀察24h,在患者病情穩定、無反復的情況下才可行拔管操作,在該操作前需講呼吸道和氣管插管內的分泌物清理干凈,放出氣囊中的氣體,緩緩將氣管插管拔出,然后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防止嘔吐誤吸。在拔管后4h內禁飲食,密切觀察患者生命指標,并清理患者口腔、檢查有無潰瘍。

3 結果

本研究中,56例患者有45例在一周內緩解,通氣時長為5~21天(平均10天),均無并發癥發生,有2名患者在機械通氣過程中發生依賴,最終行氣管切開術后繼續機械通氣,分別于18天和24天后實現了自主呼吸。1例患者因其他疾病死亡,本研究中無患者因呼吸衰竭作為直接病因而死亡。本研究呼吸衰竭患者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的有效率為75%。

4 討論

對呼吸衰竭患者進行及時的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是目前臨床上最有效的救治手段,而完整和優質的護理技術在搶救患者的過程中有顯著的作用,能夠提供患者搶救的成功率,幫助患者實現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宋曉玲,李愛萍,蔡敏,劉召粉.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的護理[J]. 臨床肺科雜志. 2007,12(2):158

[2] 黎毅敏,何國清,陳榮昌,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長期人工通氣撤機指標的臨床研究[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4):217-220.

[3] 徐海琴,陳文積,仇麗雯等.呼吸康復護理對老年COPD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雜志.2009(12):64.

第10篇

我科于2011年11月7日收治1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進行PEG,術后解決了患者的進食營養問題以及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現將具體方法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病例介紹

患者男,62歲,因顱腦外傷外院行“顱內血腫清除術+去骨瓣減壓術”后3天,于2011年11月7日入院。一般情況差,昏迷,無法進食,為解決此問題,取得患者家屬同意后即行PEG.

2、方法

操作方法:根據患者意識反應情況決定是否行靜脈麻醉,先常規行胃鏡檢查,選擇內鏡在左側中上腹壁透光點為造瘺位置,消毒局麻后做一0.5cm小切口,穿刺針穿到胃腔內,拔出針芯置入導線,胃鏡連同導線退出至口腔外,將導線連于造瘺管上,牽拉腹壁外的導線,將造瘺管經胃腔、腹壁拉出,胃鏡再次進入,調整固定造瘺管,使胃壁與腹壁內側緊密相貼,造瘺管留出約20~30 cm剪斷1 。

3、結果

手術順利,術后造瘺管供給營養要素,患者營養狀況得到改善,未發生任何并發癥。

4、術前準備

4.1 病人準備 術前需做腹部CT檢查明確胃與結腸、肝臟、脾臟等鄰近器官的解剖關系。術前12h禁食水。術前10min靜脈推注胰高血糖素1mg。應用止痛、鎮靜藥,吸氧2。

4.2 器械準備 電子胃鏡,胃造瘺一套,氧氣裝置,吸引器,吸痰管,監護儀

5、術中護理

術中護士積極配合醫生操作,密切觀察病人的意識、呼吸、心率、血壓及SPO2的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觀察口腔、氣道有無分泌物,有分泌物時及時吸引。

6、術后護理

6.1 定期監測血生化、肝功能,開始每周2次,以后每周1次。

6.2 定時巡視病人,妥善固定管路,防止牽拉、拖拽,打折,觀察傷口周圍有無紅腫及分泌物,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6.3 預防感染 遵醫囑輸液,用抗生素及止血劑3天。造瘺口根據具體情況換藥,有胃內容滲漏者,可用鋅氧油等皮膚保護劑3。如出現造瘺口感染,先用2%過氧化氫清洗,再用0.9%氯化鈉溶液清洗后涂百多邦軟膏保護。或給予10%氯化鈉溶液局部濕敷。必要時按醫囑使用消炎藥抗感染治療。

6.4 飲食 術后24h先經造瘺管給予生理鹽水,24h后再給予鼻飼液,推注或滴入速度要慢,量由少至多,溫度為38℃-40℃。飲食配方的選擇應根據患者的能量需求,耐受程度及全身疾病狀況的具體情況而定。該患者使用的是營養均衡的能全力、瑞能等腸內營養液滴入,配合自備的米湯、蛋白粉、魚湯流質食物,絞碎的蔬菜、肉類等半流飲食。每次管飼前應回抽胃內容物,超過100ml暫停管飼。管飼時應取半臥位或坐位,注食后30分鐘應保持原,禁翻身、拍背、吸痰。加強口腔護理。

6.5 避免造瘺口肉芽組織生長:平時可用10%氯化鈉溶液清洗局部可以預防肉芽組織生長所引起的局部出血。

6.6 堵管:食物的顆粒過大,藥物與食物配伍不當是引起堵管常見的原因。管飼食物應作精細,所用食物均用攪拌機絞碎調勻;喂藥時藥片要碾碎溶解后注入,給藥后用30-50ml溫開水沖洗管道一次,盡量避免與營養液混在一起。如出現堵管,可用胰酶片劑溶解在小蘇打溶液中沖洗。

第11篇

【摘要】 目的:探討消化道出血患者三腔二囊管治療臨床護理方法。方法:選取臨床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使用三腔二管止血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本組50例治愈,好轉9例,1例轉外科手術,總有有效率達98.33%。結論:護士操作方法正確、規范、過程順利,確保三腔二囊管在胃內,管道通暢,固定穩妥。理解置管意義并能主動配合。利用三腔二囊管食管氣囊及胃氣囊充氣后直接壓迫食管下段1/3靜脈和胃底靜脈,達到壓迫止血的目的。

【關鍵詞】 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搶救; 三腔二囊管;護理

三腔二囊管是用于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時的緊急壓迫止血治療。三腔二囊管置入術是指利用食管囊和胃囊的壓力,直接壓在出血的靜脈上,以達到止血的目的,主要用于肝門靜脈高壓引起的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緊急止血,止血率可達到95%[1]。選取臨床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使用三腔二管止血的臨床護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6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為肝硬化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45歲。使用雙囊三腔管壓迫止血,止血時間24~72 h止血,平均30h止血。

1.2 方法 三腔管經鼻腔插入,確認進入胃腔后胃囊注氣200ml(壓力40~60mmHg),以500mg的物品牽引壓迫胃底。經胃囊壓迫后仍有嘔血則說明胃囊以上食管仍有出血,此時需附加食管氣囊充氣壓迫,食管氣囊注氣50~80ml(壓力30~40mmHg)。放置三腔管后,應抽出胃內容物,并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如胃內抽吸物無鮮血,同時患者血壓、脈搏漸趨穩定,說明出血已基本控制。如出血停止,將食管氣囊放氣并放松胃氣囊牽引,再觀察12~24小時,確已止血,排空胃囊空氣,沿管壁滴入液狀石蠟,把N三腔管慢慢拉出。經治療本組50例治愈,好轉9例,1例轉外科手術,總有有效率達98.33%。

2 護理

2.1 操作前護理 向神志清醒的病人做好解釋工作,說明目的、操作過程、配合方法,消除恐懼,取得合作,教會其正確吞咽動作,以利手術中配合。術前12小時禁食,協助取下活動義齒,躁動不安者應用鎮靜劑。檢查三腔管內各段長度標記是否清晰,三腔通道的標記是否正確和易于辨認,各管腔是否通暢,氣囊有無漏氣,氣囊膨脹是否均勻。精確測量各囊最大的注氣量。備齊用物。

2.2 操作中護理 配合醫師插管,同時應立即建立靜脈通道,保證足夠的晶體膠體灌注,并遵醫囑給予止血藥,必要時輸血。協助病人取仰臥位,將頭偏向一邊,以免嘔吐物吸入氣管引起肺炎。檢查好三腔二囊管無漏氣且氣囊均勻后依照置胃管方法測量管長度,置入55~60cm。先充胃囊(充氣150~200ml,壓力維持在50~70mmHg),充好后向上提,遇阻力固定再充食管囊 (充氣120~150ml,壓力維持在35~50mmHg)。充好后在鼻腔外緣的管壁上作標記[2]。將三腔二囊管與病人口唇成45°角持續牽引,拉力為1kg。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觀察并記錄抽吸出的胃內容物、胃腸減壓量以及糞便次數、量、顏色等,以判斷有無繼續出血。置管期間保持鼻粘膜的清潔濕潤,及時清理分泌物和結痂,并可將石蠟油滴入鼻腔,減少管對鼻粘膜的刺激。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定時或排便后為病人清洗臀部,預防頻繁血便或局部受壓引起褥瘡。如管向外移位,應立即剪斷,以防氣囊壓迫氣管引起窒息。

2.3 操作后 在放置三腔管24小時后應放氣15~20分鐘再注氣加壓,以免食管、胃底粘膜受壓過久引起缺血、壞死。以后隔一段時間放一次氣。三腔管放置48~72小時,若無活動性出血,可先抽出氣囊內的氣體,再繼續觀察12小時,在胃管內無血性內容物或糞便轉黃后,可考慮拔管。拔管前先讓病人口服30ml石蠟油管壁,以免拔管時損傷粘膜造成再次出血[3]。先放掉食管囊的氣體,再放胃囊的氣體,然后緩緩拔除三腔二囊管。拔管后仍要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有無再出血。注意口腔、鼻腔清潔,囑患者勿將唾液、痰液咽下,以免誤吸,引起吸人性肺炎或發生窒息。每日兩次鼻腔滴入少量石蠟油以免三腔管黏附于鼻黏膜上??谇蛔o理每日兩次。

2.4 拔管后護理 拔管后有再次出血的可能,因此拔管前要準備好急救物品。拔管后禁食24h,然后循序漸進給予流質、半流質及軟食。注意勿進食過熱、粗硬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宜進食溫涼、纖維少、易消化的食物。指導患者進行原發疾病的治療及護理。

2.5 心理護理 多數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患者體質較差,年老體弱,因突發大量嘔血而驚恐不安,在置三腔二囊管前應耐心解釋,以溫和、關心體貼的語言安慰患者,給患者講述心理、生理的一般知識,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了解插管止血的目的和必要性,克服緊張、害怕與恐懼等不良情緒;啟動患者自身正常的心理防衛機制,增強自我應激能力同時運用轉移注意力的語言,控制患者的沖動與憤怒等情緒,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插管[4]。置管期間鼓勵性的言語激勵患者,特別是對初次置管的患者,鼓勵他們盡量忍受因氣囊壓迫胃底、食管及咽喉部產生的不適;幫助患者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減少煩惱,穩定情緒,做到安心靜養。置管后做到“五心”:即主動與患者談心;鼓勵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解決患者困難誠心;生活起居主動關心;執行護理操作細心;主動與家屬聯系,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參考文獻

[1] 陳亞飛.三腔二囊管治療下消化道出血的護理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3(7):972.

[2] 李乃蓮,張瑞玲,吳旭友.三腔二囊管留置方法的改良和應用[J].護理研究,2009,23(2C):529530.

第12篇

【摘要】目的 討論留置胃腸減壓管及護理。方法 核對醫囑,正確選擇胃管品質及型號,評估病人。持胃管通暢,維持有效負壓。負壓吸引力不宜過大,避免因吸力過大使胃黏膜附于胃管頭端的小孔內致引流不暢。遵照醫囑每隔2~4h用生理鹽水10~20ml沖洗胃管一次。結論 應妥善固定胃腸減壓裝置,防止變換時胃管牽拉加重對咽部的刺激,以及胃管的體外部分受壓或折疊影響胃腸減壓的效果。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胃管移位或脫出至食管內或口咽內,尤其是外科手術后的胃腸減壓,胃管一般放置于胃腸吻合的遠端,胃部手術后胃管一旦脫出,護士不能盲目重新留置,再下管時可能損傷吻合口,引起吻合口瘺,應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關鍵詞】留置胃腸減壓管 護理

胃腸減壓是利用負壓吸引裝置,通過導管將積聚于胃腸道內的氣體和液體吸出,減輕胃內氣體及液體潴留,防止胃過度膨脹,減輕腹脹。胃部手術后留置胃腸減壓還可以減輕吻合口張力,預防吻合口瘺的發生,降低胃腸道內壓力和張力,改善胃腸壁血液循環,有利于炎癥的局限,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通過對胃腸減壓吸出物的判斷,可觀察病情變化協助診斷。進食毒物時可作洗胃用。下面將留置胃腸減壓管及其護理報告如下。

1 用物準備

治療碗、涼開水或生理鹽水、治療巾、20ml注射器、聽診器、胃腸減壓裝置、彎盤、鼻貼、牙墊。胃管是腹部外科極為常用的引流管。一般為12號、14號、16號橡膠管或硅膠管,頭端有5~6個側孔,管尾略大可銜接吸引裝置。

2 操作方法

2.1常規護理:核對醫囑,正確選擇胃管品質及型號,評估病人。室內溫度18~20℃,濕度50%~70%。選擇合適的胃管,按操作規范的要求正確留置,并妥善固定。

保持胃管通暢,維持有效負壓。負壓吸引力不宜過大,避免因吸力過大使胃黏膜附于胃管頭端的小孔內致引流不暢。遵照醫囑每隔2~4h用生理鹽水10~20ml沖洗胃管一次。

觀察引流物的顏色、性質和量,并記錄24小時胃液量。每日按操作規范完成口腔護理。

在胃管上標示出留置的長短位置,防止脫出。

2.2心理護理:解釋胃腸減壓的重要性,取得家屬和病人配合,解除焦慮心理,減輕不適。

3 護理觀察要點

3.1注意事項

3.1.1胃管插入長度要合適,一般成人插入約55~60 cm,即胃管頭端插至胃幽門竇前區。若插入過深,胃管在胃內盤繞;過淺,則胃管頭端接觸不到胃液,兩者均會影響減壓的效果。

3.1.2插胃管時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黏膜,出現呼吸困難、發紺等癥狀應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新留置。

3.1.3應妥善固定胃腸減壓裝置,防止變換時胃管牽拉加重對咽部的刺激,以及胃管的體外部分受壓或折疊影響胃腸減壓的效果。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胃管移位或脫出至食管內或口咽內,尤其是外科手術后的胃腸減壓,胃管一般放置于胃腸吻合的遠端,胃部手術后胃管一旦脫出,護士不能盲目重新留置,再下管時可能損傷吻合口,引起吻合口瘺,應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3.1.4保持胃管通暢。維持有效負壓,以20~30cmH2O為宜,負壓吸引力不宜過大,避免因壓力過大,使胃膜吸附于胃管頭端的小孔上致引流不暢。每隔1~2h用注射器抽吸胃液,確保減壓通暢。非胃部手術者遵醫囑每隔2~4h用生理鹽水10~20ml沖洗胃管一次,沖去堵塞小孔的胃內容物,以保持管腔通暢。

3.1.5觀察引流物的顏色、性質和量,并記錄24 h引流總量。觀察胃液顏色,判斷胃內有無出血情況,一般胃腸術后24 h內,胃液多呈暗紅色,2~3d后逐漸減少,如有鮮紅色液體吸出,說明術后有出血,應停止胃腸減壓,及時通知醫生。觀察胃液的量,判斷吸出量是否過多而影響水電解質平衡。一般情況下,胃腸減壓者應每日補液2000ml以上,防止脫水及電解質失衡。應合理安排輸液順序及輸液速度,若出現水電解質紊亂跡象,應與醫生聯系及時糾正。

3.1.6注意觀察腹部體征及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胃管拔除的指征:正常腸鳴音恢復;引流量減少,每天少于400~500 ml;有排氣排便;腹痛緩解。

3.2胃管引流的并發癥

3.2.1呼吸道感染 胃管放置后,會干擾通氣,影響咳嗽,容易引起痰液積聚及肺部感染等。

3.2.2體液丟失、電解質紊亂 胃管引流可導致大量上消化道液丟失,使Cl-、H+、K+減少。如胃管插至幽門以下的消化道,或有膽汁、胰液逆流,也可產生Na+減少。

3.2.3鼻孔潰瘍及壞死若胃管長期放置于一側鼻孔,會壓迫該側鼻腔黏膜或軟骨,從而引起鼻孔潰瘍及壞死。

3.2.4胃內容物及膽汁反流,并可引起食管炎、食管狹窄,導管本身也可引起食管黏膜的侵蝕和糜爛,甚至出血,但臨床比較少見。

3.2.5經口呼吸因鼻孔內有胃管,影響經鼻呼吸,病人不得不經口呼吸時,可引起口咽部干燥,并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如腮腺炎等。

3.2.6其他少見的并發癥有鼻竇炎、中耳炎、創傷性喉炎及聲啞、創傷性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導管打結致不能拔出、導管斷折、鼻黏膜創傷性出血、與環狀軟骨相對的食管或咽部壓迫壞死、咽后壁及喉部感染及膿腫等,雖偶有所見,但應引起重視。

3.3常見并發癥處理

3.3.1鼻胃管性胃炎 自限性,亦可形成黏膜出血,可將吸引力下調,并囑病人變換。遵醫囑給予胃黏膜保護藥和H2受體拮抗劑。

3.3.2惡心 咽部刺激癥狀的惡心可讓病人深呼吸,分散其注意力;非咽部刺激癥狀的惡心應適當調整胃管深度,保證有效吸引。

3.3.3口腔黏膜改變表現為咽部不適、口干、咽痛。應保持口腔的清潔和濕潤,及時口含維生素C提高舒適度,增加抗病能力,促進唾液腺分泌,避免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如腮腺炎。每日早晚口腔護理。

3.3.4呼吸道感染置管后可以干擾通氣,影響咳嗽和深呼吸。應遵醫囑常規給予霧化吸入。

參 考 文 獻

[1]陸曉霞.胸外科胃腸減壓插管深度的探討.護理學雜志,1999,14(4):2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缙云县| 西充县| 静乐县| 吴忠市| 涡阳县| 定西市| 新乐市| 方正县| 三台县| 华宁县| 页游| 吴江市| 商河县| 海南省| 斗六市| 河北省| 香河县| 石景山区| 宝清县| 固阳县| 沁水县| 乌鲁木齐市| 滨海县| 赤壁市| 尉氏县| 叙永县| 万盛区| 蓬莱市| 姜堰市| 金昌市| 赫章县| 渝北区| 繁峙县| 万山特区| 阳春市| 靖安县| 安义县| 津南区| 徐闻县| 西丰县| 三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