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水污染防治綜述

水污染防治綜述

時間:2023-05-31 08:56: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污染防治綜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水污染防治綜述

第1篇

摘 要:重金屬廢水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威脅了人類生存。本文介紹了重金屬廢水的來源、污染現狀及危害,分析了處理重金屬

>> 重金屬廢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重金屬廢水污染及其治理技術研究 淺談重金屬廢水污染及其處理方法 重金屬廢水污染防治技術研究及分類 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技術 突發性重金屬廢水污染事故處理菌劑的開發 淺析含重金屬離子的廢水治理技術的研究進展 土壤重金屬污染及其治理方法研究 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及其治理進展 食品中的重金屬污染及其檢測技術 重金屬污染的治理 淺析土壤重金屬污染與修復技術 淺談重金屬“鎘”的水污染應急處理技術 土壤重金屬污染及其防治 植物修復技術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機制研究進展及其應用前景 重金屬治理方案淺析 淺談電鍍重金屬廢水治理技術的現狀及展望 淺析土壤污染中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的選取 水體重金屬污染危害及治理技術策略探究 關于對土壤重金屬污染及治理技術的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6] 陳程,陳明,環境重金屬污染的危害與修復.業務探討:55.

[7] 吳瀛.含重金屬離子廢水治理技術的研究進展[J].科技資訊,2010,(24):153.

[8] 于曉莉,劉強.水體重金屬污染及其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J].綠色科技,2011,(10):123-126.

[9]李寧杰.白腐真菌對廢水中Pb2+的去除及穩定化機理的研究[D].湖南大學,2015.

[10] 劉愛明,楊柳.大氣重金屬離子的來源分析和毒性效應[J].環境與健康雜志,2011,28(9):839-842.

[11] 楊曄,陳英旭,孫振世等.重金屬脅迫下根際效應的研究進展[J].農業環境保護,2001,20(1):55-58.

[12]陶秀成.環境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9―132.

[13]馬前,張小龍.國內外重金屬廢水處理新技術的研究進展[J].環境工程學報,2007,1(7):10-14.

[14] 姜立萍.重金屬廢水處理技術綜述[J].上海環境科學集,2015,(1):94-99.

第2篇

關鍵詞: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PRB、復合治理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Sun Decheng 1 , Zheng Jixing 2 , sun Naren 2

(1.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 028000; 2. Tongliao Municipal Water Affairs Bureau 028000)

Abstract: groundwater is not only a kind of precious natural resources, the basic factor is th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ater cycle in nature,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pend on, and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survival, but this resource by industry, urbanization, city agriculture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have become less and less pollution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groundwater pol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y.

Keywords: groundwate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PRB, composite governance

目前人類對地下水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儲量越來越少,污染越來越嚴重。我國地下水污染面積不斷擴大和更加嚴重,目前在我國平原地區很難找出一塊未被污染的地下水區域。在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北方地區,污染狀況更加令人觸目驚心[1]。我國目前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技術方面剛剛起步,治理技術還沒有完善和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對地下水資源的科學開采利用和地下水污染的綜合治理是重要系統工程。

1、研究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重要性

隨著工業生產的高速發展、農業生產的不斷進步和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地下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地下水污染所帶來的對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突出,所以加強對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和相應技術的研究就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客觀上講,我國目前在地下水污染調查及地下水污染物遷移轉化模式方面做了不少基礎性工作,但在具體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方面的工作卻不多[2]。而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地下水點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且逐漸發展成較為系統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

2、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種類繁多,根據目前國內外地下水污染治理中常用的技術進行歸納闡述。

2.1 物理治理技術

地下水污染的物理治理技術是指用物理的手段和技術對受污染地下水進行治理的一種技術,概括起來有展蔽治理技術、被動收集治理技術和原位物理治理技術等。

2.1.1 展蔽治理技術

這種治理技術只能處理小范圍的劇毒、難降解污染物時應用,是臨時性的地下水污染初期治理方法。這種方法常用的有灰漿帷幕法、泥漿阻水墻、振動樁阻水墻、板樁阻水墻、塊狀置換、膜和合成材料帷幕圈閉法等多種[1]。其原理基本相似,在受污染地下水周圍用壓力法建立各種物理屏障,將受污染水體圈閉起來,防止受污染水進一步擴散蔓延。

2.1.2 被動收集治理技術

這種治理技術是一般在處理輕質污染物(如油類)效果顯著,國外應用較廣。基本原理是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挖一條足夠深的溝道,在溝內布置有效的收集系統,將水面漂浮的污染物質或被污染水地下收集起來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

2.2 化學治理技術

這種技術是使用化學原理來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技術。利用地下水污染區的井群系統,確定地下水污染源的種類和性質,根據氧化還原法和中和法等化學原理確定治理污染物的化學藥品和添加量,用自然填充或加壓填充等方法對受污染地下水注入有效化學藥品與水體污染物進行化學反應,將污染物消除。目前常用的有有機粘土法和電化學動力治理技術及原位化學治理技術等。

2.3 生物降解治理技術

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別培養的生物(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動物)在可調控環境條件下將土壤和地下水體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降解轉化為無毒無害物質的治理技術[3]。地下水中微生物有自然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利用抽出技術和井群系統等技術,有治理效果的生物注入被污染的地下水體中,對水體中的污染物進行降解達到凈化目的。目前常用的有天然生物治理技術和原位生物治理技術等。

2.4 水動力控制治理技術

這種治理技術一般用作臨時性的控制地下水污染,在地下水污染的初期能夠有效防止污染物的擴散蔓延。這種技術能利用井群系統,通過抽水或向含水層注水,人為地改變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從而將受污染水體與清潔水體分離隔開。根據井群系統布置方式不同此法分為上游分水嶺法和下游分水嶺法。上游分水嶺治理法的原理是受污染水體的上游布置一排注水井,并注入清水,在此處形成地下分水嶺,阻止上游清潔水體向下補給已污染水體,同時在受污染水體下游布置一排抽水井,將受污染水體抽出處理[1]。下游分水嶺治理法是注水井布置在受污染水體下游,將抽水井布置在受污染水體上游,原理與上游分水嶺治理法相同。

2.5 抽出治理技術

這種治理技術當前應用很普遍,將受污染地下水抽出后進行處理,處理方法與處理地表水相同。根據所抽出的地下水污染物種類和類型來選擇治理技術。一般有吸附法、重力分離法、過濾法、吹氣法等物理治理技術;氧化還原法、中和法和離子交換法等化學治理技術;厭氧消化法、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等生物治理技術。

2.6 原位治理技術

2.6.1 原位物理化學治理技術

目前國內外經常使用此類治理技術,包括滲透性治理床物理技術,這種技術主要適用于較薄、較淺受污染含水層,在受污染地下水下游挖一條深溝,溝內填充灰巖、活性炭和沸石等,受污染水流入溝內后與該介質發生反應,達到凈化的目的。還有填充化學藥物治理技術,通過井群系統對受污染地下水體灌注對污染源有效治理效果的化學藥物,用化學反應原理對地下水污染源進行凈化[5]。此外還有土壤改性治理技術和沖洗治理技術等多種治理技術。

2.6.2 原位生物治理技術

這種技術是地下水自然生物降解過程中的人工強化過程。首先通過大量的研究,確定原位微生物種類及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再確定其所需氧氣及其養分配比,然后用于實際地下水污染治理過程。這種治理能激發受污染水體原位微生物的生長,強化污染物的自然生物降解過程[5]。這種技術的工藝種類很多,有生物充氣治理技術、溶氣水供氧治理技術、過氧化氫供氧治理技術等。但一般情況下原位生物治理要與井群系統配合運行效果更佳。

2.7 復合治理技術

復合治理技術是在物理治理技術、化學治理技術、生物治理技術、PRB技術和抽出治理技術等多種治理技術中能同時使用兩種或以上治理技術的方法。如滲透性反應屏復合治理技術中同時應用了物理吸附、氧化-還原反應、生物降解等幾種技術;抽出處理復合治理技術中,對受污染的地下抽出水同時應用物理、化學和生物降解治理技術。在實際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采用復合治理技術,復合治理效果比單一治理效果顯著。

2.8 PRB治理技術

可滲透反應墻(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PRB)是一種將溶解的污染物從污染水體和土壤中去除的鈍性處理技術。近年來國內外流行的地下水污染原位治理技術中,PRB治理技術具有對多種污染物治理效果好、安裝施工方便、性價比較高等優點,目前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已對其做了大量的實驗和工程技術研究,并已經進入商業應用階段[4]。在我國目前PRB治理技術仍然處于試驗摸索階段,今后通過大量的研究,PRB治理技術在地下水污染物治理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

3、結語

地下水是地球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存、生活和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寶貴的自然資源。它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這種資源隨著社會的發展儲蓄量越來越少、污染越來越嚴重,對地下水資源的科學利用和有效的預防和治理污染是人類面臨的重大責任。■

參考文獻

1、徐鳳蘭,葉丹,曹德福.淺析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J].地下水.2005,(1):50~52

2、楊強,李金軒,丁偉翠.淺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徑、危害及防治[J].地下水.2007,(3):72~76

3、李靜,張甲耀,夏盛林,等.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復技術[J].農業環境保護.1997,(6):283~285

4、羅育池,李傳生.prb技術及其在地下水污染修復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7):8656~8658

5、王戰強,張英,姜斌,等.地下水有機污染的原位修復技術[J].環境保護科學.2004,(30):10-12

作者簡介:

孫德成(1961-),男,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方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第3篇

關鍵詞:多中心治理;京津冀環境污染;協同治理

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愈加嚴重,在對地區人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同時,也阻礙了地區環境與經濟的建設和發展。環境治理的工作量較大,且在相鄰區域的界限并不明顯,在此種情況下,加強多中心治理理論的應用與地區政府間關于環境治理的協同合作力度,已成為各地區政府及有關環保部門在環境治理過程中需要著重開展的關鍵工作。

一、多中心治理理論及相關文獻綜述

多中心治理,即社會中的多元行為主體在一定集體行動規則的指導下,通過相互協調、互相配合和彼此博弈,進而形成一種協作式公共事務組織模式并以此種模式進行公共事務管理與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并實現過目標可持續發展的一類治理方式。多中心治理理論下的環境治理則是多個行動主體為共同應對環境變化而采取的相關措施,主要包括知識傳播、決策制定、監督管理和激勵等。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環境治理過程中,需社區、企業、環境部門等多元主體的參與,但仍需要以政府為主,構建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論的環境治理措施。王小新進行了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政府間合作的研究。臧乃康分析了長三角區域公共治理合作機制,提出利用企業和民間自發可以全面推動長三角區域公共治理合作機制的建立。吳堅提出構建以協商為基礎的區域多中心跨界水污染治理體系來解決跨界水污染治理問題,充分調動政府和市場的力量。

二、京津冀環境污染協同治理現狀

受環境問題影響,京津冀地區進一步加大了關于環境污染協同治理工作的力度。2015年1月,天津市三次人大會議正式通過《天津市天氣污染防治條例》,其中專門設置了關于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的說明,同時指出,京津冀地區應定期對區域中的大氣污染防治的相關事項進行協商,并根據地區防治需要,進一步加速高污染交通工具的淘汰速度。北京地區則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將財政有效分配至地區多個環境治理主體當中,并根據《北京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北京水污染環境防治條例》等,調整并退出百余家污染企業,同時,強化與河北、天津的合作力度,展開關于大氣污染、水污染以及環境噪聲污染防止的科研工作,為推動京津冀地區節能減排與產業標準的統一奠定了良好基礎。河北省則通過出臺《河北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和《河北省環境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辦法》等,以改善全省與京津冀地區的整體環境為目標,以優化能源結構與加強環境協同治理為手段,調整產業結構,嚴抓重點企業的污染治理工作,并積極加強同北京和天津地區關于環境污染治理的合作,計劃以2013年為基準,在2017年將全省大氣的PM2.5年均濃度降幅25%。

京津冀地區近年來積極開展環境治理的協同防治工作,但環境質量的改善結果卻并不樂觀。因此,未來有必要也必須進一步加強包括大氣環境在內的京津冀地區的整體環境治理協同合作力度,將環境污染控制在標準范圍內,實現地區環境共同治理目標。

三、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論的京津冀環境污染協同治理措施

(一)加大政策法規建設力度

多中心治理理論下的京津冀地區環境污染協同治理應以相關政策法規作為基礎和前提。京津冀地區環境治理過程中,需要在進一步明確各省關于環境治理的相關政策方針的基礎上,根據地區環境治理的實際情況,加大對京津冀地區環境治理法律法規的建設力度,并將經濟快速發展與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行有機結合,促進并協調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此過程中,還應強調其他環境治理主體的合作和溝通。

(二)建立上級監督管理機構

各地區有關部門在環境治理的協同合作過程中,需要一個較為權威的機構對相關治理工作進行監督和管理,因地區政府間均為平行關系,故需要上級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對京津冀地區關于環境治理的合作情況和工作質量與進度進行監督,確保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夠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并落實相關節能減排政策,并對突發的環境事件做出迅速反應,減少因政府自利性和其他組織功利性而對環境治理協同合作產生的破壞,在明確各方權責的基礎上,確保京津冀地區環境治理過程中政府協同合作的高效性。

(三)改革政績考核機制

京津冀地區在后續的環境治理協同合作過程中,需改進以傳統的基于各地區單一GDP的政績考核機制,并從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的層面出發,以地區合作協定為依據,根據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政策戰略方針,將生態考核指標納入到各地區環境治理的績效考核機制當中,促使地方官員、企業領導者、監督管理部門和社會公民相互協作,提高環境治理效果。還需說明的是,各地政府在多主體的環境治理過程中還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將節能減排、治理重污染企業等相關工作提升到關系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將環境治理與相關負責人的政績相掛鉤,從而提高其參與京津冀地區環境治理協同合作的積極性,提高地方政府的關于環境治理的合作意愿,形成政府合作開展環境治理的自發機制,為京津冀地區環境治理協同合作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機制保障。

參考文獻:

[1]魏娜,趙成根.跨區域大氣污染協同治理研究――以京津冀地區為例[J].河北學刊,2016,01(14):144-149.

第4篇

[關鍵詞] 環境保護規劃 平潭 縣域 環境承載力

平潭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兩岸政治發展穩定、經濟合作多元、文化交流協調的大背景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如今的平潭地區已然成為福建省科學發展和兩岸人民溝通交流的實驗區,成為當今時代關注的熱點區域。而平潭經濟的發展需要土地、資金、人力、技術等多個要素的共同優化配置,這就要求我們充分了解平潭現有的優勢與不足。本文對新一輪平潭環境保護規劃和平潭縣域環境承載力現狀、問題進行了綜述,提出了提升平潭環境承載力的策略。

1 環境承載力的概念

關于環境承載力的概念,目前學術界有多種說法,但多數是從環境的“資源支撐能力”和“環境消納能力”兩個方面構建環境承載力的概念框架,例如有學者認為,環境承載力是指在維持區域環境系統結構與功能不受損害的前提下,某一區域的環境能夠為該區經濟發展提供所需必要資源的最大支撐能力和最大消納污染物的能力。而本文所指的環境承載力是特定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指特定尺度區域在一定時期內,在區域人類社會確保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條件下,資源環境能夠承載的人口數量及相應的經濟社會總量的能力,除包含環境的“資源支撐能力”和“環境消納能力”之外,也強調人口在環境承載力方面的主觀能動價值。

2 平潭新一輪環境保護規劃對環境承載力的整體規劃思路

《平潭綜合實驗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2010— 2030)》(以下簡稱“環境保護規劃”),是平潭新一輪土地規劃當中的一個專題規劃報告。環境保護規劃由生態建設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組成,其中生態建設規劃包括以平潭縣為代表的生態示范區的生態建設與原有破壞生態的恢復治理;環境保護規劃主要從環境質量保護與環境管理角度規范平潭地區的水質、噪聲、大氣等級等的達標治理。

本輪環境保護規劃中提出針對環境污染控制與監測、生態環境優化建設的相關思路,并提供了部分具體措施,對未來平潭環境承載力提升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2.1 平潭環境保護規劃對環境承載力的優化指引

2.1.1 環境污染控制與監測方面

環境污染控制的范圍主要針對平潭主島,具體包括:

(1)水污染控制。包括陸域水污染控制和海域水污染控制。陸域水污染防治的重點是優先保障飲用水安全,確保飲用水達標率。其核心是對三十六腳湖、六橋水庫、玉井水庫等集水區域的水源地保護。海域水污染控制主要是針對功能分區(如旅游區域、漁產區域、港口區域等),重點是保護海壇島長江澳、海壇灣等濱海旅游度假區海域以及石牌洋風景名勝區海域海水,保證一類水質(按照《海水水質標準》(GB3095—1996),下同);而漁產區域水質達到二類水質,港口區域(含漁港修造船廠)達到三類水質。

(2)大氣污染控制。主要針對平潭的未來建成區域的污染源控制,主要控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降塵的污染,大氣環境質量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的二級標準。采取雙B工程(公交優先與自行車出行)以及電動車與LNG公交的推廣,降低汽車尾氣排放。

(3)固體廢棄物控制。主要針對城市中心商務區、旅游休閑區、低碳科技園區,以及村鎮居民點。采用垃圾集中填埋處理、焚燒發電等方式,到2030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均達100%。

2.1.2 生態環境優化建設方面

基于平潭海島生態環境特征和自然格局,根據綜合試驗區發展定位和總體布局,規劃構建綜合試驗區的生態安全格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區(禁止建設區)和黃線區(控制建設區),通過實施生態建設工程和分區管理,維護海島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保障綜合試驗區的生態安全。

規劃中重點強調對飲用水源地的保護、防護林體系的建設、土地資源的保護、水資源的保護、自然景觀的保護等環境保護事項。其中在紅線區重點強調對于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口地區防風基干林帶、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區、濱海沙灘區域的保護。而黃線區則嚴格控制新開發建設項目,對合法已開發建設項目要保障其不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

(1)生態產業觀念。從農業、工業到第三產業全面引入生態產業觀念,將其作為平衡平潭區域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與環境保護的主要切入點。規劃提出了發展以承接福州高端機械產業、發展本地海洋生物科技產業、強化以風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密切臺海合作的低碳科技交流示范產業的生態工業發展觀念,并對現有的傳統工業進行優化與改造,統籌一島兩區的產業布局。同時,針對平潭現有的生態環境整體質量較好,規劃提出了中期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合理養殖密度,規范現代養殖業;遠期發展觀光農業、精致農漁業為代表的生態農業。在規劃期間將重視發展旅游觀光業為主體,商貿、金融服務業為配套的新興生態服務業。

(2)生態園林城市構想。規劃中在一些細節上體現生態宜居理念,在建成區保障綠地面積比重,推進生態化交通,構建“雙B”城市即強調公交優先與自行車出行,推進生態社區建設與綠色建筑普及。

2.2 平潭環境保護規劃對環境承載力引導存在的不足

2.2.1 規劃中對生態產業缺乏階段性重點產業指引

平潭地區目前仍然以農業為主體,就主島來說受到水源、土地等資源的限制,未來工業區主要分布在福清、長樂二地沿海地帶,所以主島產業最重要就是農漁業管理的現代化,農業污染的治理常態化。而平潭當地第三產業基礎較好的旅游業,作為之前和未來考慮的重點發展產業,在發展特色定位,打造平潭生態旅游島方面描述含糊。

第5篇

關鍵詞:畜禽養殖 污染負荷 治理

中圖分類號:X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b)-0150-01

1 畜禽養殖污染綜述

最近幾年我國畜禽養殖業快速發展,同時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畜禽養殖業發展過快就我國生態造成很大的破壞,是我國環境的一大威脅。畜禽養殖業是地下水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我國的眾多河流中,由于畜禽養殖業的原因造成的水污染比比皆是,總體來說,50%以上的污染負荷均來自畜禽養殖業。其中飼養圈的清洗與污水的隨意排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糞便污水排入環境中,未凈化污水對水體造成破壞,許多專家研究表明畜禽糞便流失是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有機污染的關鍵因素。當然,畜禽業還會污染空氣,傳播細菌,危害生態,但歸結到底還是產生的糞便造成的。下面我們就探討一下該污染的負荷計算與治理分析。

2 禽養殖產生糞便負荷量計算

(1)畜禽養殖產生糞便負荷量,首先要考慮的是計算畜禽每年的糞便量,主要利用存欄量與排泄系數和飼養周期相乘求積。

(2)畜禽糞便負荷量的計算:計算完每年的糞便量后,便可以考慮負荷量計算,而糞便的處理方式也比較單一,即以有機肥料的形式重復利用。但由于不同畜禽糞便的肥料效果相差巨大,所以在計算負荷量之前還要以含氮量為基準將其進行轉化,轉化為標準豬糞當量,然后就可以計算負荷量。計算過程中,以耕地面積作為我們實際的負載面積,再根據糞便的負載量,即可算出結果。對應計算公式為:

式中,為畜禽糞便以豬糞當量計的負荷量[];Q為畜禽糞便轉化為豬糞的總量();s為有效農耕面積();X為各類畜禽糞便量();T為各類畜禽糞便轉換為豬糞當量的換算系數。

(3)畜禽最大負荷值計算:畜禽最大負荷值即可承受極限,作用為當地肥料是否超過農耕地的最大承受能力,是否對周邊會有環境威脅。計算公式為:

其中,R為各種糞便最大負荷值,為畜禽糞便以豬糞當量計的負荷量[];為農田有機肥料最大承載量。

(4)小結。

通過對近幾年一些調研結果的參閱,我們可以發現畜禽養殖污染負荷量與調研當地的自然條件關系很大,人口集中地和畜禽產品供應地的污染相當嚴重,同時必須要警醒的一點是,全國只有不超過10個省份污染負荷量合格,對環境都存在潛在威脅。所以,針對已經發生的情況,我們必須采取合理的措施去對這些污染進行治理,并在日常勞作過程中注意防治結合。

3 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分析

(1)畜禽業污染治理的第一步,就要最廣泛的使飼養者和企業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加強思想認識,提高環保意識,由于畜禽養殖業的工作疏忽給周圍帶來的環境問題致使周遭環境破壞,甚至造成與當地住戶的矛盾,所以宣傳工作很重要。此外,各大主要部門也要將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各級領導、有關部門要把治理工作記為議事日程,制定工作計劃,對于困難企業與個人政府要適當予以補貼與幫助,對畜牧業的主管部門給予經濟支持,把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2)根據不同地區的畜禽養殖現狀,可以適當調整布局,合理規劃,實現有效治理。同時應堅持加大治理投入,加大法制管理。在充分論證證據合理的前提下,對于污染較大的地方一定要嚴格處理,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基本原則來處理。相關污染防治的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管舉措,積極發揮政府職能,開展專項整治,地區政府部門之間通力合作,以糞便資源化和綜合利用為立足點,以環境容量為基準,嚴格按照《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來執行,同時加強對私排偷排的監管,對于那些完全依靠污水處理的企業或畜禽場提高征收費用,爭取早日實現地區污染負荷達標。

(3)對于畜禽養殖污染,最簡單最基本的處理方法是對污染物的合理處置,比如盡量減少水洗籠舍,改為人工清理糞便,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這樣就可以很大程度減小水的污染程度。其次,還可以加強廢水污水的處理,加大技術投資,爭取實現污水處理后的資源回收利用,如可以采用廢水厭氧處理方法等,都能有效治理污水,改善環境,還可在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推廣糞便干、濕分離技術,也可以達到變廢為寶的效果,實現生產模式從傳統農業“資源—畜產品—廢物排放”的生產過程向“資源—畜產品—再資源化”生產過程的成功轉變。

(4)我們要明確的一點就是處理污染的水資源是一方面,但其他處理的污染同樣不可忽視,比如如果動物為了保證生長需要攝入某些營養元素,如氨磷等,那么必然會造成排糞中兩種元素的污染;再比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采用種養配套結合的辦法,回收糞污返田,結果則是飼料中的其余添加劑的殘留致使土壤遭到破壞。相關問題還有很多,所以在思考的解決辦法時候必須從畜禽品種,圈養方法,食用飼料全方位多角度考量,這樣才能有效解決污染問題。

(5)加大科學投入與糞污處理與資源化技術研究。根據當前的養殖計劃,找到最合適的科學的養殖與排污方案,實現城市鄉村網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綜合利用。例如可以推廣清潔生產的技術,整個養殖過程從飼料,飼養管理,飼養清潔等多方面全程控制,控制飼料種類,以科學的方式喂養與管理養殖,科學飼養,科學配料,環保排放,增添防污措施,降低排泄物的氣味散發,廢水沼氣化,綜合利用各種條件治理防污。同時,在城市郊區,如果經濟能力允許,可以建設畜禽污水處理工程集中處理,也可與鄰近企業共建環保污水排放處理區;如果經濟能力不高或是規模不大,可以先作為試點高效肥料生產基地,研究有機肥料與飼料的改進方案;加強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研究,爭取技術早日完成研發,投入市場,這樣污染的防治定會更上一層樓。

(6)建立一批糞污處理企業也是一種解決途徑,畢竟現如今的很多污水污物排放都是企業或養殖場自行解決,處理手法業余,也沒有積極性,如果建立很多專門的廠商的話,問題就迎刃而解。另一方面要加強模范單位的帶頭示范作用,給予表揚與優惠,推廣成功經驗與經營模式,這樣會帶動整個行業的進步與發展。

4 結語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按照合法,科學,有效地污染治理道路前進,我有理由相信未來我國的畜禽養殖前途光明。

參考文獻

[1] 張緒美,董元華,王輝,等.中國畜禽養殖結構及其糞便N污染負荷特征分析[J].環境科學,2007.

[2] 張克強,高懷友.畜禽養殖業污染物處理與處置[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第6篇

摘 要 隨著國際能源需求的不斷加大以及國內石油資源的大規模勘探開發,不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少,并且在傳統工業模式下,石油開采會產生大量污染環境的廢棄物破壞環境,環境污染的同時又制約了石油企業的發展,二者形成了惡性循環。而環境倫理的提出打破了以往工業文明中人類只注重自身而忽略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達到共贏。遼河油田每年向遼河水系排放經處理過的污水約1700萬方。污水排放嚴重影響了遼河流域以及渤海水域水體狀況。針對遼河油田環境的復雜性和遼河油田稠油開采工藝的特殊性,對環境保護現狀進行評估,以及問題的分析。

關鍵詞 環境現狀 問題分析

環境保o措施是石油開采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最直接行為,因此,從生態倫理的視角下去研究個能源開發地區的環境保護措施,對該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經濟的增長、生態意識的提高,以及我國環境保護的發展都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論文首先簡述了環保措施與環境保護、環境倫理以及石油能源間的關系;然后結合中原油田的實際狀況,通過理論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就中原油田正在實施的環保措施從環境倫理層面進行研究,并根據現狀分析,從政府、公眾以及中原油田本身三方面提出了中原油田環境倫理的實踐路徑。

一、據遼寧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和遼寧省環境保護廳于2008年7月1日聯合遼寧省地方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DB21/1627-2008),該標準明確規定自2009年7月1日起執行本標準。該標準對污水處排放指標有了新的界定,主要污染物指標比原排放標準有了大幅度提高,COD(化學需氧量)和石油類排放指標由原來的100mg/l和10mg/l提高到50mg/l和3mg/l。新污水排放標準的實施對遼河油田污水外排處理帶來了嚴峻的考驗。面對這一形式,遼河油田污染防治工作有面臨新的任務和壓力。遼河油田華油公司4個污水處理廠基本處于滿負荷運行狀態,現有污水處理工藝、設施能力難于適應油田發展和新標準的要求,COD平均出口濃度85.18 mg/L,石油類平均出口濃度4.02 mg/L,NH3-N平均出口濃度7.80 mg/L。

二、為了有效利用水資源,減少采油污水排放量,遼河油田加大了污水回用力度。目前,遼河油田污水回用鍋爐處理工程現有6座,總設計規模為7.3×104 m3/d,目前污水回用熱采鍋爐共160臺,污水回用熱采鍋爐注汽量共4.5×104 m3/d。稠油污水回用鍋爐技術在遼河油田已有12年研究與工程應用的歷史,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總的來看,稠油污水回用鍋爐是成功的,但還有一些技術難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完善和提高。

三、在國家、地方節能減排政策和資源環境保護新要求下,遼河油田公司污染防治還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水污染防治及減排。為完成國家提出的節能減排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新目標,需要繼續優化污水處理與回用工藝,解決工藝節能增效、長周期穩定運行和達標外排升級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1)現有處理設施的單元工藝處理效率偏低,工藝流程冗長,操作運行管理較為復雜;(2)外排處理工藝生化處理設施運行效率低,工藝流程長,出水水質不能滿足新的要求,現有工藝技術升級難度大;(3)現有設施處理負荷偏高,工藝耐沖擊能力弱,難于實現穩定達標;(4)水溫高、乳化嚴重、水質波動大等特點,仍是污水處理面臨的難題。

2)固體廢物資源化與無害化。落地原油、清罐油泥、鉆井廢棄泥漿和壓裂廢液等固體廢物都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受到國家嚴格監管,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處置,資源化利用率低,且成為環境污染重要隱患。關鍵問題在于固體廢物組成及性質差別較大,技術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選擇性。因此,需要對固體廢物進行有效的分類,提出不同性質的固體廢物處理工藝方案,并對相應的工藝技術進行完善研究,提高處理工藝運行的穩定性,降低處理成本。

3)廢氣污染防治及減排。遼河油田采用的都是蒸汽驅原油開采方式,廢氣排放主要來著加熱爐排放的煙氣和采油集輸過程中逸散排放的輕烴氣體。通過提高加熱爐熱效率,實施密閉集輸和輕烴氣的回收減少輕烴氣的逸散從源頭減少廢氣排放,但受技術還不成熟的限制,加熱爐煙氣脫硫脫硝工作還有待加強。

4)場地污染防治。遼河油田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環境相當敏感,其環境保護工作一直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關注。在油氣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一些場地污染問題,針對具有濕地特征的土壤和水體,需要從預防和污染的快速恢復兩個方面強化污染防治工作,建立相應的技術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 劉東升,曹云森.油田環境保護技術綜述[D].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

第7篇

關鍵詞:環保工程 綠色環保理念 設計運用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在社會經濟穩健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環保工程的施工技術水平取得一定的進步及發展。與此同時,為了滿足環保工程的設計要求,環保工程的工作重心逐步向綠色環保理念轉變。其中,環保工程,特指為了保護環境,所建設的工程,即:以環保目標為基礎,運用相應的技術手段,有組織性的解決環境問題的工程,其工程內容,主要包括:噪聲控制工程、固體廢物利用及處理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及大氣污染防治工程[1]。鑒于此,本文針對環保工程設計中綠色環保理念運用的研究,具備顯著價值作用。

1 G色環保理念與環保工程的概述

1.1綠色環保理念的概念

現階段,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環境污染日益嚴峻,社會對于環境保護的要求更為嚴格。從廣義角度來看,綠色環保理念,指科學、合理及合法的開采自然資源,減少環境污染,保障人與自然處于可持續性發展狀態的理念[2]。同時,環境污染的類型,主要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固定廢棄物污染及資源開發過度等,不僅嚴重破壞環境,還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安全。

1.2環保工程的概念

環保工程,屬于特定工程項目,即:以環保目標為基礎,運用相應的技術手段,有組織性的解決環境問題的工程,其工程內容,主要包括:噪聲控制工程、固體廢物利用及處理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及大氣污染防治工程。

2 傳統工程設計的現存問題

2.1污染環境

傳統工程的施工原材料普遍為高分子化學產品,不僅無法再次回收利用,還由于建筑垃圾的排放,破壞環境,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安全[3]。同時,一部分國家對于綠色環保的重視程度不足,缺乏健全的施工材料的規章制度,無法進行統一管理,造成原材料市場的規格混亂,嚴重污染環境。

2.2威脅健康

一般情況下,傳統工程的施工原材料所含有的化學成分,經焚燒后,產生有毒有害氣體,直接威脅周圍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或直接產生有毒有害氣體,例如:工程裝修后,形成的甲醛[4]。同時,我國已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施工原材料的入場標準,但是,少部分施工單位,以短期經濟利益為目標,忽視相應的工程標準及規章制度,違規使用有害的原材料,埋下安全隱患。

2.3設計風格過于傳統

從現階段我國工程的設計水平來看,受傳統因素影響較為嚴重,仍處于粗放型階段,設計手段落后,設計方法單一,設計效率低下,設計風格過于傳統,無法滿足不同用戶的設計要求,甚至,少部分工程的空間布局過于局限,影響用戶的生活質量[5]。

3 環保工程的設計要點

3.1確定設計主題

要求相關技術人員,為了滿足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需求,在環保工程的設計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身設計水平,積極引進科學的設計理念,以新型設計角度及模式為切入點,與環保工程的設計方法相融合,便于解決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同時,在工程空間布局的實際過程中,堅持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以滿足空間需求為主,融合綠色環保理念,保障工程空間的規劃合理性,提高空間的利用效率。

3.2減少環境污染

要求相關技術人員,在環保工程的設計過程中,合理選擇施工原材料,例如:選擇綠色、環保及可回收的施工原材料,同時,結合環保工程的具體情況,制定具體的設計方案,以新穎、簡潔及環保為突破口,避免造成原材料浪費,或產生有毒有害氣體,威脅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3.3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要求相關技術人員,在環保工程的設計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滿足不同用戶的工程設計要求,最大程度保障周邊居民的生活及工作處于正常運轉狀態。同時,在設計裝修的過程中,保證工程外觀美觀、大方、簡潔及優雅。

4 環保工程設計中綠色環保理念的運用

4.1選擇綠色環保的施工原材料

要求相關技術人員,在環保工程的設計過程中,堅持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加大對于清潔可再生資源的重視程度,減少電力設備的使用頻率,最大程度保護環境,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6]。同時,在選擇施工原材料的過程中,結合環保工程的具體情況,考慮其日常維護的工作難度,特別是一旦裝飾性原材料存在損耗時,盡量選擇更換難度小的流水線產品,減輕工作量,減少資源消耗。值得注意的是,施工原材料的環保性能直接影響其使用年限,即:材料的使用年限越長,其消耗頻率越低,能有效降低建筑垃圾的排放量,不同程度的減少人力或物力的損耗,控制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彰顯綠色環保理念。

4.2以綠色環保理念為基礎,合理布局

要求相關技術人員,在環保工程的設計過程中,堅持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結合環保工程的具體情況,考慮其空氣流通性,特別是在自然環境的條件下,保持工程內空氣流通,能有效發揮工程的溫度調節作用,以便于減少電力設備的使用頻率,例如:空氣凈化設備及空調設備,滿足綠色環保的設計目標,保證周邊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時,一般情況下,為了保障工程的采光率,在環保工程的設計過程中,合理布局,避免選擇過于高大的裝飾物,盡量選擇透光性及吸熱性良好的玻璃材質,減少應用燈光系統,滿足不同用戶的照明需求。同時,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大對于綠色環保的宣傳力度,逐步轉變傳統觀念,正確認識綠色環保理念,組織相應的宣傳活動,力求“從生活小事做起,從你我做起”,例如:以工程周邊為單位,組織相應的綠色環保“宣傳周”活動等。

5 結語

通過本文的探究,認識到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環保工程的數量不斷增多,環保工程的施工技術逐步成熟,為了提高環保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質量,加快環保工程的設計變革,分析傳統工程設計的現存問題及環保工程的設計要點,提出相應的運用措施,具備顯著價值作用。然而,從現階段我國環保工程的施工水平來看,受傳統因素影響較為嚴重,仍停留于粗放型階段,對于綠色環保理念的重視程度不足,缺乏健全的綠色環保理念運用體系,信息化水平薄弱,設計手段落后,設計方法單一,設計效率低下,不僅直接影響環保工程的施工質量,還可能埋下安全隱患,造成不可預估性損失。因此,要求相關技術人員,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結合環保工程的具體情況,轉變傳統理念,加大對于綠色環保理念的重視程度,落實環保工程的設計流程,強化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構建具有企業特色的綠色環保理念運用體系。同時,增強自身設計水平,積極引進科學的設計理念,與現有的環保工程設計方法相融合,便于解決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更好的服務于社會,進一步為推進我國環保工程行業的發展奠定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迎春.建筑給水排水設計中綠色環保理念應用解析[J].科技視界,2016,06:298.

[2]周勇.分析裝飾裝修工程中綠色環保理念的應用[J].現代裝飾(理論),2016,02:12.

[3]袁陽洋.試論環保綠色工程設計理念及運用[J].低碳世界,2016,08:7-8.

[4]呼延競飛.基于生態環保理念的綠色建筑結構設計的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6,11:121-122.

第8篇

關鍵詞:煤礦廢水 環境污染治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70%以上,煤炭開采過程中排放大量廢水,若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勢必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同時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無法實現循環經濟的目標。如何針對西南地區煤礦廢水酸性嚴重,水流量大,煤礦酸性水的pH、Fe~(2+)、SS、重金屬含量較高的特點,開發、利用好煤礦廢水資源,對西南地區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煤礦廢水的特征及特點

西南地區的煤礦,由于和煤伴生的硫鐵礦是在強還原條件下生成的,煤層開采后處于氧化條件,硫鐵礦和礦井水、空氣中的氧接觸后,經過一系列的氧化、水解等反應,生成硫酸和氫氧化鐵等,使水呈酸性。礦井水是煤炭開采過程中地下水滲透到巷道,為安全生產而排出的廢水。因此它具有地下水的特征,但由于受到人為污染,又具有地表水的特點。礦井水的特性取決于成煤的地質環境和煤系地層礦物化學成分,其中井田水文地質條件及充水因素礦井水的水質水量有決定性的影響。礦井水主要有懸浮物(SS)、硫化物、化學需氧量(CODcr)、氟化物、鐵等幾項指標,其中有機物是懸浮物附帶作用及水中某些還原性溶解物質所致,它將隨懸浮物的去除而大幅下降;其中鐵和氟化物的超標倍數都較低,一般可以通過混凝、沉淀過濾等方法去除。

2 不同性質煤礦廢水的危害

2.1酸性廢水。分析調查顯示,酸性礦井廢水的主要污染物為:大量的氫離子,ph<6;鐵離子,呈二價或三價;含有一定的懸浮物,主要是煤、巖粉和粘土等細小顆粒物,尤其是煤粉,其含量為幾十至幾百mg/l;含鈣、鎂、錳等其它金屬離子及硫酸根、氯根等陰離子。如果直接外排含鐵、含ss的酸性礦井廢水,它將污染地表水體和土壤,使水體中的重金屬及無機物毒性增大,對生態環境產生毒害作用,損害生物生長,酸性水流入排水溝、河流之后,水體發黃(人們常說的銹水),色度嚴重超標,還將破壞自然景觀。

2.2非酸性礦井水。主要污染物是懸浮物。含懸浮物礦井水多呈灰黑色,排入水體后,會造成水體外觀惡化、渾濁度升高,改變水的顏色。懸浮物沉積河底淤積河道,危害水底棲生物的繁殖,影響漁業生產;沉積于灌溉的農田,則會堵塞土壤毛細管,影響通透性,造成土壤板結,不利于作物的生長。

3 煤礦廢水的主要處理技術

3.1預沉池曝氣。礦井廢水中含有少量的有機物,通過曝氣接觸氧化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另外,井下液壓支柱等設備產生少量油類,通過氣浮除油,使廢水中油類達標。

3.2混凝沉淀。煤礦礦井水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處理懸浮物主要采用混凝沉淀法,用鋁鹽或鐵鹽做混凝劑,混凝劑混合方式采用管道混合器混合。混凝沉淀裝置采用倒喇叭口作為反應區,水流在反應區中流速逐漸降低,使廢水和混凝劑藥液的反應在反應器中逐漸全部完成。完全反應的廢水流出反應區后開始形成混凝狀物質,經過布水區進入斜管填料,由于斜管填料采用PVC六角峰窩狀填料,利用多層多格淺層沉淀,提高了沉淀效率。將絮狀物沉淀到底部而被去除,清水從上部溢流排出。

3.3砂濾凈化。礦井廢水經混凝沉淀后,水中還含有較小顆粒的懸浮物和膠體,利用砂濾設備將懸浮顆粒和膠體截留在濾料的表面和內部空隙中,它是混凝沉淀裝置的后處理過程,同時也是活性炭吸附深度處理過程的預處理。砂濾罐為重力式無閥濾池,采用自動虹吸原理達到反沖洗,不需要人工單獨管理,操作簡便,管理和維護方便。

3.4活性炭吸附。煤礦廢水主要含有揮發酚,酚類屬于高毒物質,它可以通過皮膚、粘膜、口腔進入人體內,低濃度可使細胞蛋白變性,高濃度可使蛋白質沉淀。長期飲用被酚污染的水源,會引起蛋白質變性和凝固,引起頭暈、出疹、貧血及各種神經癥狀,甚至中毒。若處理后的水用作生活飲用水,必須用活性炭吸附裝置處理。活性炭的比表面積可達800~2000m2/g,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該裝置采用連續式固定床吸附操作方式,活性炭吸附劑總厚度達3.5m,廢水從上向下過濾,過濾速度在4~15m/h,接觸時間一般不大于30~60min。活性炭吸附了大量的吸附質,達到飽和喪失吸附能力,活性炭需更換或再生。

3.5消毒。廢水中含有一定的病菌、大腸菌群,處理后回用于洗浴時,若不經過消毒,對人體皮膚傷害嚴重。所以礦井廢水處理后作為生活用水必須經過消毒處理,本工藝采用二氧化氯消毒,現場用鹽酸和氯酸鈉反應產生二氧化氯,二氧化氯無毒、穩定、高效、殺菌能力是氯的5倍以上。

4污水廢水資源化技術

4.1連續膜過濾技術(CMF)。CMF技術的核心是高抗污染膜以及與之相配合的膜清洗技術,可以實現對膜的不停機在線清洗,從而做到對料液不間斷連續處理,保證設備的連續高效運行。CMF目前主要用于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二沉池生水的深度處理回用,海水淡化或大型反滲透系統的預處理。地表水地下水凈化、飲料澄清除濁等。

4.2膜生物反應器(MBR)。膜生物反應器是膜分離技術和生物技術結合的新工藝。用在污水廢水處理領域,利用膜件進行固液分離,截留的污泥或雜質回流至(或保留)在生物反應器中,處理的清水透過膜排水,構成了污水處理的膜生物反應器系統,膜組件的作用相當于傳統污水生物處理系統中的二沉池。 MBR中使用的膜有平板膜、管式膜和中空纖維膜,目前主要以中空纖維膜為主。生活污水經MBR處理后,生水水源已達到很高的水標準。此方法不僅限于處理生活污水,MBR技術也廣泛地用于染色廢水,洗毛廢水、肉類加工污水等水處理系統。

4.3用不同量的石灰乳中處理同一定量煤礦酸性水時,隨著石灰乳量的增加,pH值不斷的升高,但pH值不會超過9,同時pH在1-3時變化不大,這是由于煤礦酸性水中Fe~(3+)被沉淀為Fe(OH)_3時,大量消耗OH~-,從而在一定范圍內,使廢水中OH~-保持恒定。而在一定量的酸性水中,一次性加入定量石灰乳,在相同反應強度下,測定不同反應時間內的pH值的變化時發現在處理含鐵量較低的煤礦酸性水時pH值上升很快一分鐘就可以到達7左右;而處理含鐵量較高的煤礦酸性水時pH值上升較慢,需二十分鐘才可以到達7左右。同時發現經石灰乳處理后的煤礦酸性水中的Fe~(2+)、Cu~(2+)、Mn~(2+)、Pb~(2+)的含量也大量減小,這是由于石灰乳處理煤礦酸性水時會生成膠體,這些膠體會吸附重金屬離子。但這些膠體比重較小,經攪拌后,又使處理后的酸性水濁度升高,含重金屬離子仍然超標。

4.4用石灰石處理同一定量的煤礦酸性水時,石灰石的用量要大于石灰乳的1-2倍,而且反應的速度較慢、處理的時間較長。取出石灰石反應后的水樣,靜止觀察其沉淀物的分離時間,發現經石灰石處理后的出水懸浮物不能形成礬花,成渾濁狀態,極難快速沉淀,只有放置10小時左右,分層才較為清晰。同時,也發現處理后的煤礦酸性水中的Fe~(2+)、Cu~(2+)、Mn~(2+)、Pb~(2+)的含量也減小,但沒有石灰乳的作用明顯。

參考文獻:

[1]史競男,趙丙華,王濤.堿性物質中和法在處理煤礦廢水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5,30(6).

[2]王磊,李澤琴,姜磊.酸性礦山廢水的危害與防治對策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10(10).

第9篇

關鍵詞:總量控制;排污權初始分配;排污權交易;環境容量

中圖分類號:D922.6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4-0126-02

一、排污權交易制度概述

排污權一詞以經濟學中的“產權”學說為原型,歷經經濟學、法學、環境保護領域的長期實踐最終演化而來。排污是一種權利,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它屬于全民共有的權利。而具體到某一個國家,則應為該國全體國民共同享有,由國家統一管理,排污者可以通過特定的程序獲得排污資格。根據排污權交易理論和實際操作中排污權的行使方式分析,“排污權的法律屬性可以界定為行政許可性權利”[1]。

排污權交易制度是政府為履行控制污染職能而采用的一項環境保護措施。不僅可以調動排污者減排的積極性,提高治污效率,而且能夠節約整個社會的治污成本。排污權交易制度在控制環境污染方面兼有環境質量保障和成本效率的特點,成為當前備受各國關注的環境經濟政策[2]。

二、排污權交易國內外實踐

(一)國外的排污權交易實踐

1972年,美國在世界公害事件的影響下,為了保護環境出臺了排污總量控制政策,這成為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前奏。1990年美國通過的《清潔空氣法》修正案。規定了排污權交易制度,將二氧化硫排放量納入酸雨控制計劃,同時還進行了氮氧化物的排放權交易,水污染物排放權交易,鋅、鉛等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權交易的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而后,一些發達國家紛紛借鑒。有些國家建立了排污權交易制度,例如,澳大利亞為防治水污染,模擬排污權交易模式進行了鹽度交易計劃和磷的排放權交易;還有些國家,如加拿大和德國,這些國家雖尚未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但允許在排污者之間流轉污染物排放指標或者出臺與總量控制政策相仿的環境保護政策。

(二)我國的排污權交易實踐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在一些污染較重的城市(如包頭、太原)和沿海較發達的地區(如天津、上海),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引入總量控制理論并設立了排污權交易試點,但沒有出現成功交易的案例。90年代初,上海閔行區為治理水污染而進行的化學需氧量排污權交易較為成功,為我國的排污權交易開了個好彩頭。在我國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環境保護政策發生變化:拋棄了長期以來實行的濃度控制政策,正式確立了總量控制制度。這為我國推廣排污權交易制度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江蘇省、上海市等多個試點地區結合排污權交易的實踐情況,已經頒布了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另外還有一些地區還建立了排污權交易的專門服務管理機構。

三、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實施條件

(一)經濟條件

經濟因素是制約我國排污權交易制度能否推廣的重要瓶頸。如果經濟基礎薄弱,排污者之間邊際治理成本的差異性便不明顯,會導致在交易實踐中排污權供需主體無法保證,最終正常運作的排污權交易市場也難以形成。這就是為什么排污權交易制度最早產生于美國并且在一些發達國家首先推廣,為什么我國排污權交易試點多而交易少,在實施的地域范圍上,沿海地區強于內地的根本原因。

(二)技術條件

污染物總量控制是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前提,環境容量的確定對排污權交易能否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實踐中,確定環境中可容納污染物的總量,必須經歷長期、精確的計算過程,也就是解決“總量控制”中的“總量是多少”的問題[3];在排污權初始分配環節中,需要測定排污者污染物的允許排放量,據此來實現排污權的初始分配,如果測定結果存在偏差則不能實現公平分配。

(三)法律條件

排污權交易制度需要以法的形式加以規定,使其制度化、明確化,進而為排污權交易參與者的活動提供依據。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經歷了一個從濃度控制到總量控制的過程。實踐證明,濃度控制因不能約束污染物排放總量而具有片面性,相反,總量控制與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從長遠看,該項政策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污染控制政策必須從“濃度控制”轉到“總量控制”上來[4],有必要將總量控制政策的基本內容寫入法律,也有必要將排污權交易的整個流程以及在流程中涉及的參與者的職責、權利、義務等寫入法律。

四、排污權交易制度的總體構建

建立一套完備的排污權交易制度是排污權交易市場形成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排污權交易順利進行的制度保障。

(一)污染物總量的確定

環境保護部門對污染物的排放總量進行控制是實施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前提。在排污權交易實踐中,對排污總量的確定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行政計劃總量,即根據某一階段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環境的現狀制定排污總量目標。這種方式由政府主導,充分體現政府對環境保護的管理職能。但不足之處在于不能調動排污者污染減排的積極性,用于改善環境質量的成本過大;第二種是環境容量總量,即通過測量得到某一區域環境所能容納的污染物總量,即該區域環境可以承受的污染物的最大限度。運用這種方式關鍵是要建立某一區域各種污染物環境容量的標準數據庫,這對于檢測技術的要求較高。現階段出于技術因素考量,各地確定區域排污總量仍以行政計劃總量為主,但可以在經濟、技術水平較高的市縣建立環境容量方式的試點。

(二)初始排污權的分配

排污是一種權利,但是這種權利是有限的,排污者想排污,就必須事先確定允許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總量。在實踐中,不同行業的確定標準不一,其中可以作為參考的有環境影響報告、限期治理、建設項目等驗收報告的數據資料。以初始排污權分配方式是否有償為標準,可以將其分為無償分配和有償分配。其中有償分配方式又可依是否以固定價格出售為標準,分為定價出售和拍賣。

1.無償分配。指政府環境保護部門依照一定的標準將排污權指標分配給排污者。這種分配可以充分調動排污者污染減排的積極性,大面積推行排污權交易制度,提高減排效率,但是容易出現政府工作人員在行使分配職權時濫用權力而影響分配公平性的問題。

2.有償分配。定價出售,指政府環境保護部門結合環境容量、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數量以及排污權交易市場上的需求狀況,以某一固定價格將排污權指標分配給排污者。它的優點是能夠公平地對待每一個排污者,防止“權力尋租”現象的出現;缺點是以固定的價格來分配排污權,容易使交易價格過于僵化,從而降低市場的調節作用。競價拍賣,即將排污權出售給叫價較高的排污者。這種分配體現了市場機制公平競爭的特點;但在競價中中小型企業相對于大型企業在資金上處于劣勢,若未拍到一定數量的排污權,將會抑制他們的發展。

三種分配方式各有利弊,應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行業類別,排污者接受能力和減排效率等因素來確定選擇何種方式。在我國排污權交易實踐中,同一個省份的不同市縣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的現象是存在的。

(三)排污權交易

排污權交易制度是一項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措施。它創造性地引進了市場機制,可以使排污權按一定的交易規則在排污供需主體之間流轉,簡單地說,排污權可以像商品一樣在市場上進行交易。

1.交易對象。排污權交易對象是連接排污權交易買賣雙方的節點,也是政府環境保護部門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基于污染物對環境的破壞程度,排放數量,控制成本以及現有技術水平等因素考慮,不宜將所有污染物都列入排污權交易對象的范疇。現階段,環保部針對我國水、大氣這兩個污染問題比較突出的領域,下發了以控制排放量為目的的污染物排放指標,指出水環境排污權和大氣環境排污權的交易對象分別為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

2.交易范圍。交易范圍即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大小。在排污權交易制度實施初期,可以兩種形式劃分交易范圍。第一種,行政區劃的地理界線,在實施的范圍上,可以具體到某市縣,某一地區。第二種,污染物的特殊屬性,如向水體排放的污染物,可以把交易范圍規定為該水體的流經區域。相信隨著該制度的不斷完善,會有更多行業的排污者參與到排污權交易市場中來,排污權交易的范圍也將逐漸擴大,這對于排污權指標的優化配置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3.交易標的。排污權交易標的指排污許可證中確定的允許排放量與排污者實際排放量之間的差額[5]。用于交易的排污權指標一般是排污者積極減排的結果。剩余的指標,其來源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排污者改進排污設施,革新排污技術,積極減排的結果,也可以是排污者由于合并、破產等原因剩余的排污權指標。

(四)排污許可證

1.排污許可證的核發。排污許可證以排污權交易制度的第一個環節為基礎,同時又制約著第二個環節的實行,可以說是連接前兩個環節的紐帶。排污許可證是排污者合法排污的通行證,也是進行排污權交易的主要依據。排污許可證需要通過行政許可程序獲得。

2.排污許可證的有效期限。排污許可證有效期限與排污者的經濟利益緊密相連,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排污權交易的實施狀況。在排污權交易實踐中,排污許可證的有效期限存在短期、中期、長期三種形式[6]。排污許可證的期限過短或過長都不利于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形成。筆者認為,在有效期限的選擇上,中期較為適宜。因為它與國家對經濟的宏觀發展規劃相銜接,既能克服期限過短而導致的管理費用過高的問題,又能扭轉期限過長而造成的減排效率過高的局面。

小結

排污權交易制度理論雖然產生已久,但它在環境保護工作中所能夠發揮的作用和繼續存在的意義卻絲毫沒有退減。排污權交易制度需要具備經濟、技術、法律、思想等一系列條件才能夠順利實施。因此,排污權交易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多個主體,多種制度,多個環節共同參與、相互協調,不具備實施環境而強行實施將得不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沈滿洪,錢水苗,馮元群,徐鵬煒.排污權交易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2]吳玲,梁學慶.我國排污權交易制度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4,(3):32.

[3]馬中,杜丹德.總量控制與排污權交易[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125.

[4].邁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102.

第10篇

【關鍵詞】鄉鎮 環境保護 措施

【分類號】:X832

引言

環境問題是事關國計民生和子孫后代的大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淵源,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上必須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由于社會和經濟的迅猛發展,鄉鎮企業的突起,致使環境污染的趨勢已由城市轉向農村,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息息相關。如何科學地處理鄉鎮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是正確合理地處理新農村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鍵所在。下面筆者探討了鄉鎮環境保護的相關措施。

一、我國鄉鎮環境存在的問題

1、農業“白色污染”大量增多

隨著農業的發展,農藥、化肥對農產品的污染及農膜產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鎮居民產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燒秸稈造成大氣污染,規模化養殖及水產養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嚴重。特別是以化學肥料替代有機肥料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

2、鄉鎮工業污染不斷增多

我國鄉鎮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與農村工業企業(鄉鎮工業)的粗放式經營和發展也是密切相關的。改革開放帶來了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農村小城鎮的復蘇和興起,但由于鄉鎮企業的發展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和經營粗放等特征,使得周邊環境污染嚴重。鄉鎮工業廢水化學需氧量、粉塵和固體廢物的排放量占全國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過50%。農村工業中從事汞制品、砷制品、鋁制品、聯苯胺等產業,以及噪聲和振動污染的行業,由于技術工藝落后,設備簡陋,管理和各種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允許排放標準的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職工健康。

3、鄉鎮基礎設施滯后

這方面突出體現在城市氣化率低、熱化率低、綠化率低、煙塵控制區發展水平較低,煙塵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力度、治理資金投入較低。目前,大多農村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煤炭,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同時由于集中供暖建設滯后,居民取暖、做飯及餐飲業的耗煤多為直接燃燒,低空排放,大量的由煤炭消耗產生廢氣直接排放到大氣中直接影響著環境質量狀況。

4、生活垃圾對環境污染嚴重

隨著農業產品在農民生活中不斷增多,農村的生活垃圾已經由過去的菜葉、瓜果皮逐漸被塑料袋、廢舊電池、農藥瓶等所代替,垃圾中的難降解有機物迅速增加。這些垃圾還有大量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目前在農村,并沒有建立有效的垃圾清運處理系統,這些垃圾不能及時回收和有效處理,只能隨意找個空地如公路旁、江河邊、溝壑里等傾倒,任其在自然條件下分化和分解,這些垃圾長期露天堆放產生了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有害氣體,不僅嚴重污染了大氣,而且在堆放腐敗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酸性和堿性有機污染物及重金屬會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

二、加強鄉鎮環境保護的措施

1、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

在鄉鎮工業發展過程中,造成鄉鎮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們的環境意識不強,觀念淡薄。一方面鄉鎮領導、企業負責人只管經濟發展、企業擴張,追求的是經濟效益,不管對環境產生什么影響。另一方面,鄉鎮居民的環保意識不強,環境受害者缺少環境保護意識。所以要加強環保教育,尤其要通過一定方式的教育,加強公眾環保意識。可以說,公眾對于環境問題的參與,有力地促進了有污染企業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對于鄉鎮工業而言,由于它們分布在農村,有的企業甚至很偏遠,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無力對這些企業進行直接控制。因此,需要形成一種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化的機制,通過當地居民的參與來影響鄉鎮工業治理污染的行為。這一措施的前提是加強環境宣傳,提高群眾的環境意識。所謂環境意識,它是指人與自然環境關系所反映的社會思想、理論、情感、意志、知覺等觀念形態的總和。它反映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念。然而環境意識不可能自發、自動產生,主要應靠教育和公眾的實際行動。提高鄉鎮人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單純是認識問題,它同鄉鎮工業同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正比例關系。因此,我們應在鄉鎮工業自身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基礎上,努力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

2、加強農村環境污染防治

對于農村養殖業污染、農用塑料薄膜污染、農業污水污染等污染嚴重的領域應盡快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對觸及農村環境污染防治,但內容過于簡單、籠統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細化相關內容,明確相應的法律責任。對于城市污染向農村的轉移,應消除產生這種現象的制度性因素,將水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固體廢物轉移事前知情同意程序等相關制度擴及農村地區。地方政府應加大環境保護投資,必須將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納入工作計劃,從監督機構、人員、經費和宣傳教育多個層面確保相關立法順利實施。

3、創新思路,切實做到管理到位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人們在還處于相對貧困的情況下,環境保護意識十分淡薄。面對農村環境保護的現狀,加強宣傳教育。讓廣大農民群眾了解環境保護知識,掌握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及法規。結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和目標,廣泛宣講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各鄉鎮要組建相應的環境保護機構,配備專職環保工作人員,將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形成縣、鄉、村三級環保管理網絡,以確保農村環境保護機構和工作人員落實到位。農村環境保護具有分散、面廣、量小的特點,必須加強管理,積極服務于農村環境保護。農民建房選址定點、畜禽圈舍的布局、農藥及化肥的使用等都是新農村建設中環境保護不容忽視的問題,以更好地控制農村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4、加大地方政府的參與度,形成環保工作合力

農村環保是內涵豐富、涉及面廣、任務量大的一項系統工程。應納入地方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中,并將目標轉化到經濟社會發展評價范圍和干部政績考核。抓好環境規劃、執法監督,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密切協作配合,形成環保工作的合力,同時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

首先,確立農民主體地位,建立長效機制。農村環境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要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滿足農民的需要、尊重農民的意愿。不搞統一模式、統一標準、不搞“一刀切”。努力探索既符合市場經濟法律又適應農村特點的長效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制度。其次,科技領先,切實做到技術到位。農村環境污染因素復雜,污染源分散不集中,治理難度大,對治理技術的要求較高。因此,必須堅持科技領先的原則,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以及先進治理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目前運城推廣的農村沼氣利用技術具有很好的環境效果。大力發展沼氣、風能、太陽能、秸稈氣化生物質能等新型清潔能源。第三,協調配合,切實做到參與到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需要環保、農業、林業、水利、畜牧等部門的通力協作和配合,積極參與,才能有更大的整體性的收效。按照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發揮各自的職能和職責,做到力度到位、措施到位,真正承擔起保護環境的重任。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鄉鎮環境問題,我們應該按照生態學思想,合理利用空間,建立科學的新農村人居環境,協調新農村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關系,才能真正創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村。努力使農村向著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蔣國平.資源節約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探析[J].改革與戰略,2006(8)

第11篇

關鍵詞 降水量;農業抗旱;減災對策;山東濟寧

中圖分類號 P426.61+4;S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44-02

近些年,水資源安全、農業生產安全受全球氣候變暖和氣候異常影響嚴重,導致極端干旱事件的增加。農業是我國的重要產業之一,旱澇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造成糧食損失的比例高于50%。在我國經濟、社會尤其是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旱澇災害始終是不可忽視的制約因素。我國的水資源較為匱乏,而山東省內水資源的總量又僅為全國水資源的總量的1%左右,其中,每人平均擁有水資源的量為334 m3,僅為我國人均所擁有水資源的14.9%,僅為世界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的4%,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小于500 m3的重度水資源缺乏地區。因此,山東省屬于氣象災害頻繁且較重的省份,而濟寧市人均占有水資源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4,且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受降水、地形地貌及人類活動影響較大,因此研究年降雨量的演變趨勢和預測年降雨量是區域水資源規劃中的當務之急。

1 濟寧市降水量變化分析

利用濟寧地區11個氣象觀測站(其中兗州為一級站,其余為二級站)1958―2014年的逐年降水量資料進行分析(季節劃分按照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

1958―2014年濟寧市近60年年平均年降水量為677 mm,年降水量達到600 mm的年份占80%,達到700 mm的年份占60%,達到800 mm的年份占30%。定義降水量大于平均值連續3年以上為連豐期、小于平均值連續3年以上為連枯期。用年降水量5年滑動平均分析濟寧市降水的連豐、連枯期。可知,第1個連豐期為1961―1968年,第2個降水連豐期為1971―1977年;第1個連枯期為1983―1992年,第2個連枯期為1995―2000年。近57年降水量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全年及夏半年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冬半年則不一致,西部、西北部和東部山區降水量仍呈上升趨勢,其他地區呈下降趨勢。雖然部分縣市冬半年降水量呈上升趨勢,但由于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半年,所以年降水量仍呈下降趨勢。年降水量。近57年濟寧地區平均年降水量為682.6 mm,其中20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初期的平均年降水量分別為713.2、575.1、690.3、751.6 mm。

濟寧市各地平均年降水量在500~900 mm之間。從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濟寧市各縣市區的降水量差異明顯,其中,梁山、汶上的降水量較低,微山、泗水的降水量較高。總體來講,全市年平均降水量由濟寧西北部地區至東南地區的降水量大致呈逐漸遞增態勢。

2 濟寧市農業抗旱減災對策

結合濟寧干旱災害脆弱性評估研究結果,并且依據國內的抗旱規劃和山東省實際情況,本研究提出以下抗旱減災的對策,以期達到以下的3個目標:一是當處于遭遇中等程度的干旱期間,為了達到農業生產狀況與農業生態自然環境不受嚴重的破壞與影響,應首先選擇保障人民生活及工企制造業用水;二是當處于遭遇嚴重的干旱災情發生期間,為了盡量使農業、工業、企業生產的影響與破壞程度能夠降到最低,應首先保障城市和農村的水資源能夠滿足群眾基本的生活需要;三是當處于發生特大干旱期間,堅持以人為本,首先保障區域城鄉居民生活的正常用水,保障重點工業企業、重點糧食產區的抗旱用水資源。

2.1 提高節水效能,構建節水型社會

2.1.1 農業節水領域。提升農業渠道輸水,過水的效率,盡量降低從水源輸水到田間由于“跑、滴、漏”造成的水資源損失。提高農業用地灌溉用水的綜合利用率,重點選取試點地區普及滴灌、噴灌、滲灌等先進抗旱節水技術與方法,然后逐步推廣應用。采取科學灌溉和計劃用水的方式,并且在農業干旱脆弱性相對強地區主動推廣雨養農業和旱作農業技術。

2.1.2 工業節水領域。在沿海地區,例如威海、煙臺、青島、日照等地區,積極利用海水來替代淡水進行工業冷卻。為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工業用水領域制定科學規劃,重點是有計劃地改造現有的高耗水、低效益的工業生產項目,改進企業的工藝流程,以降低耗水量,加強工業廢污水的回收利用。由于重點區域在農村地區,所以重點要加強鄉鎮企業節水用水的管理措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逐步推行在一些試點區域使用清潔能源,切實加強對污染排放單位的審核和監管,嚴格管控以達到實施達標排放和水污染物總量控制的目標。

2.1.3 城鎮生活節水領域。完善城市的供水管網設施改造和管理,大力減少“跑、冒、漏”水的現象。研制創新新型節水器具,推廣節水型的生活設備,在水資源緊缺地區積極推廣污水回收利用的中水道系統。政府管理部門科學規劃生活飲用水的水源地保護區域,由于水污染防治重點之一就是保障群眾的生活飲用水安全,所以日常工作期間,在水源地保護區域內對水資源的保護進行開展實時監督,嚴格管控護水資源保護區內的各項工業生產排水達到規定標準。

2.2 加強水資源保護與水土保持建設

2.2.1 科學制定水資源綜合保護規劃,加強污水排放監管。政府管理部門依據目前的現狀,通過制定科學的水資源綜合保護規劃,劃分出不同的水體功能,依據不同類型水體制定和完善使用原則,以控制工業污水的排放量。加強對企業的監督管理,提高監測水平,貫徹落實工業廢污水治理達標排放制度,堅決貫徹“誰污染,誰承擔責任”的原則,嚴格執法。

2.2.2 貫徹退耕還林政策,減少水土流失。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提出的退耕還林,封山植樹的長期政策,逐步減少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積極推進人工補植、人工造林和水土保持田的建設,加強涵養水源力度,充分發揮丘陵地區林木蓄水保水的作用。山東省平原區在農田林網建設方面拓展工作范圍,進一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山東省丘陵地區開展植樹護林工程,保障林木范圍只增不減。

2.3 改善農業條件,建立全方位旱情監測預警系統

2.3.1 制定抗旱總體規劃,科學合理開發地下水。政府管理部門制定長期抗旱、科學抗旱的總體規劃部署,在省、市、縣,特別是在鄉鎮農村,大力加強旱災宣傳教育工作,并通過持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高抵御干旱災害的實力。政府管理部門聯合制定科學合理的開發地下水資源的工作規劃,在山東省地下水資源充足的區域,有步驟、有計劃的開發地下水資源。在山東省地下水資源超采區域,為了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的平衡,保護水資源,必須嚴格控制超采,山東省泰安、濟寧、棗莊和聊城的丘陵地區要推廣應用雨水集流工程,修建調蓄水工程,在東營、淄博、濟南的平原地區修建平原水庫,利用河湖溝汊調蓄水工程,蓄住汛期來水。

2.3.2 建立覆蓋全省的旱情監測預警系統。由省級管理部門牽頭,在山東省內建設與完善省、市聯動的水源動態監測系統平臺,在對歷年來旱情的信息采集、傳輸、分析以及預測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對旱情的監測和管理能力,實現旱災的實時預警,以減少旱情損失。在信息的采集、傳輸和分析環節上,政府管理部門與企業共同聯合采用現代技術和網絡互聯平臺,在農業旱情出現后及時匯總分析雨情、水情、墑情、災情等信息,并通過各抗旱減災部門的聯動機制盡量將旱情災害降低。

3 參考文獻

[1] 苑文華,張玉潔,孫茂璞.山東省降水量與不同強度降水日數變化對干旱的影響[J].干旱氣象,2010,28(1):35-40.

[2] 王健,楊士恩,韓風軍.聊城近50年夏季旱澇特征分析[J].山東氣象,2011(4):6-11.

[3] SHIAU J T,HSIAO Y Y.Water-deficit-based drought risk assessments in Taiwan[J].Natural Hazards,2012:1-21.

[4] SHAHID S,BEHRAWAN H.Drought risk assessment in the western part of Bangladesh[J].Natural Hazards,2008,46(3):391-413.

[5] ALCAMO J,ACOSTA M,CARIUS A,et al.A new approach to quantifying and comparing vulnerability to drought[J].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8(4):137-149.

[6] PANDEY R P,PANDEY A,GALKATE R V,et al.Integrating Hydro-meteorological and physiographic factors for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to Drought[J].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10,24(15):4199-4217.

[7] 倪深海,顧穎,王會容.中國農業干旱脆弱性分區研究[J].水科學進展2006,16(5):705-709.

[8] 徐新創,葛全勝,鄭景云,等.農業干旱風險評估研究綜述[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0,28(6):263-270.

第12篇

關鍵詞:污染源;水質;響應關系;模型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06503

1引言

河南省惠濟河發源于開封市濟梁閘,流域包括5區(開封市的龍亭區、順河回族^、鼓樓區、禹王臺區、開封新區)7縣(開封縣、杞縣、睢縣、柘城縣和寧陵縣5縣及蘭考縣和鹿邑縣2個省直管縣)。河南省境內河長166km,流域面積4125 km2。惠濟河現已無天然水源,沿途接納開封市、開封縣、杞縣、柘城縣等地區的大量工礦企業廢水,河流污染情況不容樂觀。“十三五”時期是落實推進《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5〕17號)的關鍵時期,河南省也已開始進行為期3年的“水污染防治攻堅戰”(豫政辦〔2017〕5號)。目前的水環境形勢正在倒逼水環境管理向網格化、精細化轉變[1]。建立河流的污染源與水質響應關系顯得愈發重要。

水質模型是根據自然界最樸素的動量守恒、能量守恒以及物質守恒原理等,用數學方法描述水循環的水體中各水質組分所發生的物理、化學、生態學等諸方面變化規律和相互關系的數學模型[2,3]。水質模型是建立河流污染源與水質響應關系的重要工具。目前,很多國家已經提出了各自比較成熟的水質模型,并在這些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可視化集成開發。至今,已開發出較多水質模型軟件,如MIKE[4]、Delft3D[5]、QUAL2K [6]和EFDC[7]等。最初,EFDC是由美國弗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利用Fortran77語言開發的一個開源軟件,后由美國國家環保署改用Fortran95語言進行再次開發,并得到廣泛應用。

EFDC模型在國內的研究和應用已然較多[8~10],但在河南省的應用尚不多見。本研究探索基于EFDC模型對惠濟河河南省段建立污染源-水質響應關系,以期為其他相關研究提供指導,為流域精細化管理的實施提供有效支撐。

2惠濟河概況及網格劃分

惠濟河河南段的水系構成主要有小蔣河、淤泥河2條支流。睢縣板橋、柘城磚橋、鹿邑東孫營為該河流上的3個省責任目標考核斷面。

本研究采用delft3d進行網格劃分,在河流橫向共劃分3層網格,生成網格2845個,劃分結果如圖1所示。對生成的網格進行正交化檢驗正交性檢驗結果顯示大部分都位于0~0.05的范圍內,即誤差小于3度,所以,網格劃分滿足模擬需求(河流網格線的交角余弦值要小于0.2,部分貼近河流邊界的網格余弦值允許出現略有偏高的現象)。

3河流水動力模擬

3.1邊界條件及參數設置

3.1.1邊界條件

(1)排污口概化。針對惠濟河河南段涉及企業及排污口開展現場調查,對惠濟河河南段進行概化,如圖2所示。圖中有在線監測數據的污染源采用在線監測數據,無在線監測的采用調查數據。

(2)邊界條件設置。結合概化圖2對邊界條件進行設置,污染源邊界和支流匯入邊界均設置為流量邊界,該段河流出口設置為開邊界。

3.1.2相關參數設置

除河流出口邊界外,其余各邊界均為流量邊界,做水動力模擬時只需定義各邊界處的流量即可。各邊界都以現有最詳細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模擬,采用2014年數據進行率定,2015年數據進行驗證。利用收集到的水利工程測繪過的惠濟河河南段河底高程數據,導入EFDC為每個網格分配河底高程。河流的初始水深設置為1.5 m(初始值隨著模擬的進行很快會被覆蓋掉)。參考一般平原地區天然河流的糙率值,將惠濟河河南段的糙率設置為0.03[11,12]。

3.2水動力模型率定及驗證

3.2.1模型率定

選用大王廟水文站和磚橋閘水文站的水位數據對模型進行率定。對比大王廟水文站和磚橋閘水文站水位的模擬值與實測值,如圖3所示,大王廟水文站的平均相對誤差為1.18%,磚橋閘水文站的平均相對誤差為4.87%。可以看出。河道糙率為0.03時,兩個水文站水位的模擬值與實測值誤差均較小,水動力模型較為準確。

3.2.2模型驗證

將重點監控企業、污水處理廠、支流斷面、生態補水的數據更新為2015年的數據,再次進行水動力模擬,得出2015年大王廟水文站和磚橋閘水文站水位的模擬值與實測值對比,如圖4所示。全年的平均相對誤差分別為1.62%和5.54%,與率定時的數據相比,誤差較為穩定,水動力模型通過驗證。

張寬,等:惠濟河河南段污染源與水質響應關系模擬研究

環境與安全

4河流水質模擬

4.1模型率定

水質模擬在水動力模擬的基礎上進行,將各邊界2014年COD排放濃度數據加入模型中對應邊界。經模擬值與實測值對比調整, COD衰減系數為0.05時,由上游至下游3個斷面COD濃度的模擬值與實測值對比分別如圖5~7所示。可知,當衰減系數為0.05時,惠濟河睢縣板橋、柘城磚橋和鹿邑東孫營3個斷面2014年全年52周的模擬值與實測值平均相對誤差分別為3.02%、9.37%、22.42%。水質模型較為準確。

4.2模型驗證

在其他數據都不改變的情況下,更改污水處理廠數據、重點企業監測數據、生態補水數據為2015年最新數據,分析模擬值與實測值誤差,對模型進行驗證。惠濟河2015年1~12月份的COD模擬值與實測值對比如圖8~10所示,睢縣板橋、柘城磚橋和鹿邑東孫營斷面COD濃度模擬值與實測值的平均相對誤差分別為10.23%、31.80%、26.73%。模型較為準確,通過驗證。

5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基于EFDC模型,通過企業調查、現場勘測等多種手段獲取相關河道信息和數據,構建了惠濟河河南段的水動力模型,得出惠濟河河南段的河道糙率為0.03,并以COD為模擬因子建立了水質模型,模擬得出惠濟河河南段COD的綜合衰減系數為0.05/d,所建立的水動力和水質模型模擬值與實測值誤差較小,模型準確度較高。本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可以為河南省其他河流水環境模型的建立提供指導。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如因現有數據基礎影響,某些對河流水質影響較大的污染源無法獲得長時間序列的監測數據,導致從變化趨勢上看,個別時間段模擬與實測值不太吻合。本研究后續還有待完善之處。

參考文獻:

[1]

石效卷. 落實“水十l”全力推動水環境管理戰略轉型[J]. 環境影響評價, 2016, 38 (2):32~35.

[2]郝芳華. 流域水質模型與模擬[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3]陸莎莎, 時連強. 水質模型研究發展綜述[J]. 環境工程, 2016, 34 (增刊): 78~81.

[4]王領元. 應用MIKE對河流一、二維的數值模擬[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 2007.

[5]廖庚強. 基于Delft3D的柳河水動力與泥沙數值模擬研究[D]. 北京:清華大學, 2013.

[6]湯冰冰. 基于QUAL2K水質模型參數靈敏度研究[D]. 重慶:西南交通大學, 2016.

[7]劉夏明, 李俊清, 豆小敏, 等. EFDC模型在河口水環境模擬中的應用及進展[J].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11, 34(6G):136~140.

[8]謝森揚, 王翠, 王金坑, 等. 基于EFDC的九龍江口-廈門灣三維潮流及鹽度數值模擬研究[J]. 水動力學研究進展, 2016, 31(1):63~75.

[9]熊家慶, 賴格英, 彭小娟, 等. 基于EFDC模型對鄱陽湖湖面面積的推算方法[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2016, 8(1):56~63.

[10]張鵬, 逄勇, 石成春, 等. 基于EFDC的閩江干流下游DO變化研究[J]. 水資源保護, 2016,32(5):91~1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平市| 石台县| 丹棱县| 佳木斯市| 武城县| 随州市| 崇文区| 武隆县| 驻马店市| 策勒县| 昌乐县| 遵化市| 钦州市| 刚察县| 崇文区| 洪湖市| 离岛区| 建平县| 大兴区| 闸北区| 萍乡市| 泌阳县| 临漳县| 郸城县| 通州区| 朔州市| 体育| 南涧| 右玉县| 江孜县| 牡丹江市| 芷江| 博兴县| 临沧市| 修文县| 大宁县| 龙游县| 青田县| 湾仔区| 额尔古纳市| 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