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8:55: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傷感抒情散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警鐘為誰長鳴
哥哥,或許你聽不到我的聲音了,你如此安靜地沉睡在一個無聲的世界里,了無牽掛。你麻木了,沉睡了這么久竟也不曾睜眼看看你的親人。哥,我們已經在這里守候了好久,時間在我們指間一點一點地滑過,卻在你的生命里停止了流動。
哥,你真的好自私,你靜靜地躺著,似乎一切都是不曾發生過的樣子,而對于我們來說,它卻是永遠無法抹去的殘酷記憶。
從你失事的那天起,母親就不曾停止哭泣,她整天魂不守舍,嘴里反復念叨:“假如你不超速行駛,假如你不闖紅燈,假如…或許這一切都不會發生,你一定還好好的…”但是,從醫生宣布你將成為植物人的那一刻起,這一切的假設都毫無意義了。
哥,你現在是否還能隱約憶起你的夢想呢?你說過,你想要成為一名賽車手,你渴望自由--像雄鷹,你渴望激情--如獵豹-,你總想象著自己在山嶺間與白云追逐,在高樓聳立的街道里如魚穿梭。然而這一切的夢都在你的無視、疾馳中破碎了。可笑啊!現在的你怎能再談什么理想?無聲的世界里,你連夢幻也無法觸及了吧。
記得你常說:活力與激情是年輕人該有的個性,不必顧慮太多,勇往直前去享受生命中的火花。然而生命的花朵已經凋零,又如何能夠繼續享受陽光呢?每一個生命的誕生不知經歷多少輪回、苦難,才得以降臨世間,你的生命簡直就是個奇跡,愛惜生命就是你與生俱來的責任,而你卻毫不在乎地讓這朵上帝精心培育之花忍受摧殘,甚至就這樣隨意地讓它隨風隕落。想到這些,你又如何能夠如此安然入睡呢?
哥哥,當你還在沉睡時,我們都已熬過好幾個難眠之夜;當你還依然面無表情時,我們卻滿含淚水地注視著你。哥,你知道嗎?你在無聲的世界里,是寂寞的,而我們在無言的現實中,卻是痛苦的。哥,你快醒醒,不要這么冷漠,不要這么無情地沉睡著,因為我們在為你哭泣,這個世界需要你,這個家需要你!
“沒有人是座孤島,每個人都是一座大陸中的一點,是大地的組成部分”,生命是美麗的,是短暫的,是堅強的,更是脆弱的,生命該屬于這美麗世界中最耀眼的明珠,有了它,世間不再孤獨,人間不再冷漠,珍惜自己的生命吧,生命總是稍縱即逝,不要讓自己的生命在“高危”中度過,而應讓它時時煥發光彩,處處綻放光芒。
哥,你聽得到這美麗的贊嘆了嗎?愿你在無聲的世界里,能聽到我的呼喚。佑護那些鮮活的生命在美麗和諧的大家園里享受陽光,告誡他們“與法同行,健康成長”!
(這篇是市征文一等獎的文章。主題是“與法同行,健康成長”
找個安靜的地方,放著抒情的純音樂,邊聽邊看,很有感覺。
那已逝的秋日,落葉伴隨書聲幽幽地飄落。校園的秋天沒有李清照的“遍地黃花”,有的只是早晨那特有的霧氣,帶著幾分夢幻與迷茫,輕松地將你縈繞,伸出手,秋天就這樣在你指間溜走了。喜歡宿舍里的那扇對著農田的窗戶,每每臨窗遠眺,無意間看到前兩天還密密的樹苗,如今已經稀疏得只剩下幾片樹葉了,而河岸邊的野菊卻一束束開得正旺,田埂上也堆積著金黃的秸桿――這才猛然察覺,秋天已經差不多要過了,心中頓時涌上一股酸楚:也不知故鄉的秋怎樣了?
立冬那天早晨,迎面而來的依舊是秋天特有的霧氣,一粒粒水珠沾滿了我的睫毛,站在故鄉的土地上,我不禁涌上一股莫名的感動:回家了,回家了。身后是靜佇了幾十年的老宅,身前是熟悉的小河,而遮蓋住我的仍然是一棵棵的大樹。
閉上眼,聆聽著故鄉的秋,聽樹葉隨風盤旋而落,摩挲著大地,聽秋風低吟著拂過耳旁,聽河水潺潺地淺唱秋的韻味。
踱步前行,腳下發出“沙沙”的聲音,滿地堆積的落葉軟軟的、松松的,跟拂地的秋風靜靜地凄唱,不遠處的田野還散發著收獲的稻香。
望著寂寥、肅穆的大地,傷感頓時涌上心頭。蔚藍深邃的天漫無邊際的延伸向遠方,掠過的飛鳥三五成群,叫聲悠遠冷清。偶爾飄過的朵朵白云,載著秋的憂郁遠去了……
故鄉的秋,美得有些凄清,美得有些寂寞,當冬天的腳步悄然而至,念念不忘的卻還是故鄉那時刻縈繞在心頭的秋,再回到學校,每每一個人靜下來,閉上眼:故鄉的老宅、故鄉的小河、故鄉的大樹,還有那飄落著的秋葉……
主題點評
許多文人在對于自然景物的接觸中,往往激動自己敏感的藝術神經,由此而引發一些聯想和遐思,諸如名山大川、陽光彩虹、清風朗月、花鳥蟲魚、四時美景……無不感于心,發乎情,而形諸文。許多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就是在各種情境中的感情釋放和精神寄托。
這篇“故鄉的秋”以細膩委婉的筆觸生動描寫了一個蒼涼、凄清的秋景以及藏于內心的獨特感受,表達了對故鄉的無限留戀之情,以及壓抑、落寞、憂郁的復雜感情。
應該說,人生十五、六歲,好比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心靈世界應該是明朗的天空。而作者偏偏對這凄楚、蕭條的深秋之景情有獨鐘,偏偏念念不忘故鄉此時的濃濃秋意,刻意渲染這樣孤寂、冷清的情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自己不能夠開懷?是生活的壓力?是學業的繁重?還是思想中承載的過重?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相信不同讀者的體味也會各不相同。
布局點評
這篇寓情于景的抒情散文,在布局架構上緊緊圍繞著深秋的景物描寫抒發思想情感,形成貫通全文的內在文脈,結構嚴謹,表達靈活,形散而神聚。
開頭部分,概括地寫秋天的來去匆匆,來不及讓自己細細感受和欣賞。
中間部分,具體描述深秋校園和故鄉各自不同的蕭索、蒼涼的秋景,表達自己憂郁的情懷。
結尾部分,抒發自己回到學校后,對故鄉和故鄉的秋景無限眷戀的情感。
選材點評
本文的主題是由情感領起的。劉勰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揚,此立文之本源也。”為了使郁結心中的情結得以抒發、表達,作者在選材上,著眼于蕭索的深秋中的所見、所感、所想。在情感的引領下,作者捕捉到了一個個令人觸景生情的自然景物鏡頭,寫落葉“伴隨書聲幽幽地飄落”,寫早晨的霧氣“帶著幾分夢幻與迷茫”,寫野菊、田埂、霧氣、大地,還有“偶爾飄過的白云”……無不彰顯了作者憂郁的悲秋情懷,使作者郁結于心的情感得以充分的釋放與宣泄,同時升華和深化主題。
語言點評
本文語言流暢、自然、優美。生動細膩的景物描寫富有詩情畫意,如“聽樹葉隨風盤旋而落,摩挲著大地,聽秋風低吟著拂過耳旁……”“滿地堆積的落葉軟軟的、松松的,跟拂地的秋風靜靜地凄唱”“蔚藍深邃的天漫無邊際地延伸向遠方,掠過的飛鳥三五成群”等等,營造出了深秋獨特的情境氛圍,融情入景的表現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所謂“意境”是指文藝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融合一體的一種藝術境界。“意境美”是《荷塘月色》的主要藝術特色。
文章開篇,作者便簡明扼要地直抒胸臆“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句話是全篇的“文眼”,也是創作本文的起因,給讀者留下了懸念。為什么“心里頗不寧靜”?其中蘊含著作者極其復雜而美好的感情。文章第三段去荷塘路上的內心獨白就是最好的說明。我們從內心獨白這段可看出作者“白天”是不自由的,對月下荷塘以外的那個世界是不滿的,內心是苦悶、憤懣的。
文章中,作者首先抒發了“頗不寧靜”的心情后,立刻將讀者從繁忙紊亂的現實生活中帶入對“另一番樣子”的荷塘月色的追求之中,一步步地引向象征自由和圣潔的美麗的荷塘,讓讀者和作者一起,拋卻使他們不寧靜的一切,忘情地欣賞這滿溢著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傾聽這由自然界的動律形成的無聲的音樂。
那“幽辟”“陰森森”的荷塘路上,月光是“淡淡的”,夜晚更加寂寞。這“陰森森”的景象,不但沒有使獨自夜游的“我”感到孤零凄切、單調乏味,反而使“我”感到自由人的快慰,心情輕松,感到“今夜卻很好”“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像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忘情的超然心理呢?這是觸景生情、情景相生的結果。“我”因“心里頗不寧靜”,為了擺脫白日里所感到的一切不快,在蒼茫的月光下,獨自一人踱到從不惹人注目的荷塘邊,竭力沉浸在月光下的美景中,以求得片刻的寧靜。荷塘路上“幽辟的路”“蓊蓊郁郁的許多樹”“淡淡的月光”,一幅幅寧靜、幽深的景色驅散了“我”“不寧靜”的心緒,排遣了白日里的苦悶和抑郁,使“我”情不自禁地進入了那自由和圣潔的“另一個世界里”,這時一股淡淡的喜悅之情油然而生。
乘著幽辟的路上產生的興致,作者進一步癡心求美,情景交融,正面抒寫觀賞荷塘月色的情景,動靜交織,作者藝術地創造性地再現這種自然界的動律,使作品具有了藝術的節奏。作品先以月下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最后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作者似一位丹青妙手,又似一位高明的雕刻藝術家,在精心設計的畫面上,以觀賞的視線為線索,由低到高,由近及遠地精雕細刻地描繪,刻意求工地渲染,使這種描繪和渲染達到生動靈活、出神入化的美的境界,使整個畫面的意境更加豐富、深邃、優美動人。且看月光下的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輝映荷塘。“田田的”的荷葉像“亭亭的的裙”,美麗的荷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成功地運用了比喻、描摹等修辭手法,誘發了讀者豐富的想象。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突破了比喻手法的一般慣例,大膽地、別出心裁地借用“通感”,進一步把抽象的難以言狀的荷香、月色寫活了。作者把荷風送香氣比作“遠處高樓上的渺茫的歌聲”,用“籠著的輕紗的夢”來比喻透過淡淡云層“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的月光,以“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來描繪“光與影”交織而成的和諧柔美的月色。這兩種月影一高一低、一粗一細、一濃一淡、一深一淺,形成了光與影高低、明暗和輕重的變化,有變化就形成了節奏,有節奏就構成了“和諧”的旋律,使人聯想到梵婀玲上奏著的悠揚婉約、令人心馳神往的名曲。視覺溝通聽覺,讓人在視覺里仿佛獲得了聽覺的感受。這樣一來,作者將景物、音樂等形象要素共同作為特選景物的藝術形象,使文章從光與無聲的自然景物中傳達出融于畫面上的聲音,于無聲的自然景物中傳達出融于畫景的音響,描繪出一個既具有色彩美,又具有音樂美的幽美境界。
作品中,荷塘月色呈現的美是豐富多彩的,蘊含著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環境和自由的志向相映襯,情景交融,和諧統一。“參差斑駁的黑影”,“不均勻”的月色是復雜黑暗的現實的投影,是深藏在作者心中對現實不滿的寫照。但作者沒有厭倦、絕望,而是感受到現實生活的和諧與不和諧的對立統一,因此筆下那極不和諧的各種影子,在“光”的滲透下,一忽兒便飄蕩起“和諧的旋律”,仿佛是小提琴奏出的優美的“名曲”。這一曲兼有剛柔之美的充滿幽情的樂章,似乎驅散了作者心中的苦悶,一絲淡淡的喜悅之情涌上心頭。
但作者心中的苦悶是否完全被美景所征服、所排遣了呢?他自己并沒有忘掉現實帶來的苦悶與抑郁,并沒有徹底“超脫”那朦朧的、清冷的月色變化,“陰陰的”“煙霧般”的樹,沒精打采似“渴睡人的眼”的路燈,樹上的蟬聲和水中的蛙聲,把作者喚回到現實中,使作者感到“什么也沒有”。但是作者并沒有因傷感而失望,沒有因“不足之感”而麻木,而是在傷感中堅定了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對黑暗社會的否定。作品“卒章顯志”,再現古代江南采蓮的盛事,作者雖然感到“無福消受”江南式的美景,卻仍“惦著江南”。這里,作者把歷史上的采蓮圖和現實中的荷塘月色遙相呼應,照應開篇,果斷地表明作者對現實黑暗的否定,對江南式的美好的理想社會執著的向往,使全篇優美的情景最后得到升華。本篇作品的意境開拓是成功的,畫面盡管變幻多姿、聲情并茂,但萬變不離其宗。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追求光明、美好的生活這一感情主線貫穿全文,千思萬緒融于千姿百態的美景中,達到美不勝收、感人心魄的藝術境界。這一切形成了這篇寫景抒情散文詩一般含蓄深沉、深邃優美的意境。所以,《荷塘月色》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是名副其實的。
(有刪節)
【關鍵詞】 藝術思考 深入文本 創新導入 啟發教育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要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當這種學習興趣成熟的時候,再教給他以學習的方法。”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誠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語是一堂課的“引子”和“序幕”。課堂序幕如何拉開,對上好整節課極為重要――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注意狀態等等。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藝術深入研究的過程中,要重視導語藝術的思考,以展示語文特有的魅力,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絢麗多彩;并積極地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創新。下面,本人以收效良好的幾種導語類型來分享語文教學中導語的探討問題。
一、溫故知新,層層遞進
“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么廣闊。”現行的教材是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方面組織單元的。而單元中的各課之間,總有著相通或遞進的關系所在。我們要縱觀整個單元的內在聯系,可以充分利用溫故知新,層層遞進的引入,不但能鞏固學生對前一課主要內容的把握,更能讓其理解該單元中課與課之間的那奇妙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理解單元編排的邏輯關系,加深對單元內容的整體認識與把握。
以初中七年級第一單元為例。
初為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課――《在山的那邊》。我是這樣導入的:一年前,或是六年前,你們憧憬于怎樣的中學?幾年的努力,現在的你,如愿以償了嗎?面對成功與失敗,你是怎樣看待的?或許,從《在山的那邊》這一課,你將會受益匪淺。
當同學們學完了第一課,明白了作者善用象征手法,把“山那邊”的“海”和“一座又一座”的“山”分別象征為“人生理想”和“在追求人生理想的過程中,有可能面對的重重的困難”;并懂得了“人活著,就應樹立遠大的理想,并學會勇于進取,樂觀向前,努力克服困難”的道理。在開第二課《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時候,我特意這樣復舊迎新般導入:一個人,在追求理想的奮斗中,總會遇到一些坎坷與困難。但當陷入困境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會正確的面對和克服呢?同學們,你們有過這樣的難題嗎?想一想,困難就在眼前的時候,我們的具體做法是什么?我們第一步需要怎樣做呢?(老師板出了課題“走一步”,同學們馬上響亮地回答道“勇于踏出第一步”)是的,假如沒有那“走一步,再走一步”,或許,我們的人生就大不一樣了。請看美國著名作家莫頓?亨特,當年要不是這樣“走”來,或許,這個世界就會是少了一個大文豪了……好,現在我們就去看看他是怎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這樣的兩課之間的承上啟下,同學們就會從第一課是“引導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理解到追求理想的過程,難免會有困難的挑戰”自然地認識到第二課是第一課的具體延伸,教會了他們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應該學會以坦然的心態,勇敢踏出第一步,把大困難化為小困難,把小困難化零,成功的彼岸(或成功的人生)便會在努力中悄然靠近……兩課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層層遞進的。再結合第三課流沙河的《理想》讓我們懂得理解“人活著追求理想的意義……”就更能領悟本單元意在鼓勵中學生要懂得樹立高遠的奮斗目標,并在不懈奮斗的過程中,不畏艱辛,敢于面對,勇往直前……這不僅是引導學生欣賞了美文,還在“人生觀”與“生活態度”等方面更有了有力的鼓勵。(同樣,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的借景抒情散文《春》與《濟南的冬天》《夏感》《秋天》之間也構成了一個“熱愛自然、贊美自然”的主題)
二、未成曲調先有情,氛圍渲染
初中語文教材當中,有許多文章是深情動人的。我們可以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情感或誠摯而深沉、厚實而凝重、沉郁雄健;或濃郁熾熱、激情奔放、起伏有致、強勁有勢;或結合豐富的表情、多變的動作作為傳播媒介,再現課文的環境氣氛,從而把文學作品中的生活圖景、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通過眼口等感官傳遞到大腦,喚起學生的情緒體驗,產生共鳴,出神入化地進入角色,令其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例如,我是這樣導入七下級下冊的《最后一課》的:
師:2013年2月21日,正當我們全體師生興高采烈地迎來本學期開學的第一天的時候,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采訪時,強烈譴責了與日本圍繞處于對立關系的中國,他說:“必須使其(中國)認識到不能強奪領海與領土”。同學們,當作為中國人的你們聽到這個“黑白顛倒”的話語的時候,你們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生:憤怒之極……(有的甚至破口大罵日本的可惡)
師:是的,一股強烈的愛國激情,此刻正在我們的心里澎湃……在1871年到1873年間,當法國阿爾薩斯淪陷以后,當地的人民也同樣表現著他們那極度的悲憤情緒和強烈的愛國精神……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但我們共有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請看那精彩的《最后一課》……
人非草木,情境陶冶人。在這切實的悲憤、激動的氣氛中,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被激發起來了。同學們馬上專注地鉆入課文,細致品味課文的點點滴滴……這樣的渲染,能充分地調動學生自主而強烈的學習愿望與積極性,達到了師生情感與課文內容同步之效。
三、直奔主題,握中心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對課文的第一次閱讀或者客觀體的第一次知覺,對于記憶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別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內能夠正確、完整地掌握一項重點內容。要想真正做到有所收獲,就要求教師明確課文重點、確定目標,一進課堂,就直奔主題。而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引言從這入手,可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該課的教學重點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這方面教師可以關注對文眼――標題的剖析。例如學習初中七年級下冊的《傷仲永》一課,我抓住了一個“傷”字,引出了學生預習課文所掌握到的“仲永由‘神童’變成‘眾人’”的感傷之意,是作者王安石對其惋惜、哀傷之情。緊接著,我這樣導入課文:仲永的故事意在告訴我們什么?“神童”是天生的嗎?后來的教育與學習是否也很重要?這樣直奔主題,把握中心的導入,快速地把學生的思考專注力集中到課文的重點上來,走進文本學習便水到渠成了,效果也不錯。(《看云識天氣》《音樂巨人貝多芬》《中國石拱橋》《敬畏自然》等課文都可以使用此導入法,主題導入,深入文本。)
四、蜻蜓點水,釣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