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5: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我們和地球英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球”我們共同的家!有一個“人”孕育著全世界的人們,那就是我們可愛可敬的——地球媽媽。
說到媽媽,我想問我真的愛護過我們的“地球媽媽”嗎?很多人一定會回答:是呀,我們當然愛自己的媽媽了,何況是地球媽媽呢!而我的回答是:不,你們錯了。既然我們愛地球媽媽,那環境、資源怎么會像現在這樣呢?但是這也不能確認我們不愛地球媽媽。
地球給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總是覺得不夠,為什么不夠呢?全是我們自己一手造成。
想沒想過地球的環境會變得如此糟糕,空氣被大量污染都是誰破壞的呢?是人類,我們的隨地吐痰、亂扔亂伐汽車排尾氣給“地球媽媽”造成了嚴重影響。
新加坡是一座文明城市,語言是英文。商店等公共場所都有英文。唯獨如:禁止吐痰、禁止亂扔的提示牌是用中文寫的。當記者采訪新加坡試問為什么提示牌是用中文寫的。他們的回答竟是:在游客中,通常只有中國才會亂吐亂扔。這個回答可以說是對中國的一種奇恥大辱。所有衛生問題中國還要緊抓。中國有的現象其他國家也有。大面積污染已經嚴重傷害了我們的“地球媽媽”。
當人類意識到了我們自己在傷害自己的家園,對自己就很拘束了。我們不僅不再破壞自己的家園,而且還要將原來的面貌恢復。植樹造林、節約用水等行為算是一種對以前過錯的一種彌補吧!
我們真的很愛您“地球媽媽”。如果沒有您就不會有人類和動、值物類,不會有生命的出現。雖然我們當初的無知傷害了您,但請您原諒好嗎?我們已經知道錯了,不僅感到內疚還經常自己埋怨自己呢!埋怨自己為什么要亂砍亂伐、為什么要浪費資源!
是它給了我們生命的誕生,是它給了我們足夠的物資,是他給了我們良好的環境。它究竟是誰呢?它就是我們的地球媽媽。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們不會像以前那樣無知的傷害您。我們會把您建造的燦爛輝煌,讓藍天像以前那樣藍,藍得透徹、藍得晶瑩。讓大海的色彩更加鮮明。
我們愛您地球媽媽,我們會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真的很愛您。我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彎彎腰、伸伸手來把地球的環境恢復。媽媽我們不僅要把您建設的繁榮富強,還要把環境資源等恢復原來的面貌。
我一定好好學習,將來號召更多的人來保護地球,因為我愛您“地球媽媽”
北京市順義區俸伯中學初一:石紫玲
歷年主題
XX年: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
XX年:認識地球保障發展——了解我們的家園深部
XX年主題:是“綠色世紀”
XX年主題:冰川消融,后果堪憂
XX年主題:沙漠和沙漠化
XX年主題:營造綠色城市 呵護地球家園
XX年主題:海洋存亡,匹夫有責
XX年主題:水——二十億生命之所系!
XX主題:讓地球充滿生機
XX主題: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XX主題:環境千年,行動起來
1999主題: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1998主題: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7主題: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6主題:我們的地球肪幼〉胤家
1995主題:各國人***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4主題: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3主題: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2主題:只有一個地球── 一齊關心與共同分享
1991主題: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0主題:兒童與環境
1989主題:警惕,全球變暖
1988主題: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7主題:環境與居住
1986主題:環境與和平
1985主題:青年、人口、環境
1984主題:防治沙漠化
1983主題: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2主題: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ten years after stockholm (renewal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1981主題: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污
1980主題:新的XX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主題:為了兒童的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8主題: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7主題: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1976主題: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世界清潔地球日是全球性清潔活動,是由澳大利亞的國際環保組織clean up the world的伊恩基南發起,時間是定在9月的第三個周末,現為全球最重要的環境保護活動之一,每年全世界有超過125個國家、4000萬人參加這個活動。
簡介
世界清潔地球日又名世界清潔日,英文為clean up the world weekend (cuw weekend),是全球性清潔活動,是由澳大利亞的國際環保組織clean up the world的伊恩基南發起,時間是定在9月的第三個周末,現為全球最重要的環境保護活動之一,每年全世界有超過125個國家、4000萬人參加這個活動。XX年的世界清潔日活動時間為9月15日至17日3天。也有參與組織和個人把每年的9月14日作為活動時間。
數據
以下是某些生活廢棄物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煙頭:1-5年,羊毛織物:1-5年,橘子皮:2年,尼龍織物: 30-40年,皮革:50年,易拉罐:80-1XX年,塑料:100-2XX年,玻璃:10XX年。
起源
1987年,澳大利亞人伊恩基南先生駕單人帆船環繞地球時,看到漂浮在海上的垃圾,深深覺 得要做一些事。回到悉尼后,他在朋友的幫助下發起了“清潔悉尼港日”(1989)。這個活動召集了4000名志愿者清理廢舊汽車,白色垃圾,玻璃瓶,煙頭等。伊恩和他的委員會認為既然一個城市可以行動起來,整個國家也行,于是發動全國人民一起動手,最后在1990年有30萬志愿者參與了新一輪的清潔澳大利亞日。迄今為止,清潔澳大利亞日已成功辦了XX年。
下一步,伊恩又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在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支持后,世界清潔日在1993年第一次舉辦。自此,世界清潔日成為全球性社區活動,每年有超過130個國家,3500萬人參與。
活動內容:清潔活動——傳統的活動通常是一到兩天的志愿者社區清掃活動;延伸計劃——是對傳統清潔活動的補充,包括植樹,循環利用計劃,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立等;教育宣傳——指導人們如何用積極正確的行為保護改善環境。
意義
每年的9月14日是“世界清潔地球日”。地球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工業 廢料和生活垃圾的日漸增多,地球有限的自凈能力己難以承受日漸沉重的壓力。例如我們常用的泡沫快餐飯盒,由于它不能自行分解,對于地球來說,就是一種永遠無法消除的“白色污染”。又如,我們日常用的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污染地球環境的元兇之一。 地球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廢料和生活垃圾的日漸增多,地球有限的自凈能力己難以承受日漸沉重的壓力。為了保持地球家園的清新宜人,大家要從我做起,不亂扔雜物,減少能源污染,維護地球的清潔。這就是確定世界清潔地球日的意義。
地球母親創造了世間萬物,直到某一天,地球上只剩下我們。
人類自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然而不是,人類只是耍小聰明罷了。
一個古老的村莊,靠近大海,那里生活著一大群灰鯨。幾十年前,灰鯨和人類還是好朋友,可幾十年后,人類滿足不了對食物的需求,只好捕捉灰鯨來代替食物。
村民們,每天都乘船到海上去捕捉灰鯨,一條灰鯨主動游到小船邊,等著魚叉射向它,那一刻,村民們終于明白,灰鯨不僅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動物,還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物種。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野蠻的人類侵入自然界,于是,動物們的皮毛被我們扒下,恥辱的做成只為了出場合用來炫耀的奢侈品。
雖然現在已經禁止捕殺很多種野生動物,但人類對他們的迫害并沒有結束,人類瘋狂的抽取自然資源,破壞了幾億年來逐漸形成的自然財富。只是為了在他們有限的一到一百年的人生里過奢侈恣意的生活。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要枯竭的星球上,在這里留下一大片黑色的創傷。人類的強者把槍口對準弱者,也讓這個快沉沒的孤島更加搖搖欲墜。
我們自認為是最聰明的物種,卻不明白最可貴的東西——是地球上生生不息的自然生靈。一旦失去了再也無法挽回。
《2004年全球物種調查》顯示:全球有超過15000種地球物種瀕臨滅絕。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文章稱:在未來的30年里幾乎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會面臨滅絕的危險,50年后,100多萬種陸地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
在不斷融化的北極,北極熊找不到浮冰立足一直游泳到累死,瘋狂的人類卻在想著,融化的冰雪下,沒有開采的自然資源有多少價值!
飛翔在被廢氣污染的天空中的鳥,游弋在被水污染中的魚……我們排放的二氧化碳讓北極逐漸融化,溫度的升高導致食物鏈的破壞。
假如它們的聲音可以被我們聽懂,它們會說什么?假如它們的表情可以被我們看懂,掙扎求生的它們,又會是什么樣的表情?
茫茫的大海那邊傳來灰鯨、北極熊的哀叫聲“嗚嗚”……它們的叫聲,像是在唱一個我們聽不懂的凄涼音符,它們在哭泣,它們的眼淚沒人能看懂。
(只是說個別的人類)
關鍵詞:航海英語詞匯 航海文化 故事
早在公元前5000年,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人們劃著小船來到澳洲北部對其殖民,人類的航海活動就算是開始了。也正是因為有了那么多勇于探險的航海家們,人類的足跡才得以由最初的幾個區域遍布全球。航海的故事也就是人類發展的歷史故事。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太平洋,麥哲倫海峽,西印度群島,好望角等等,哪個名稱的背后不是藏著一個個令人拍手稱贊的航海故事?而我們在學習航海英語詞匯的時候,如果僅僅是知道其對應的中文含義,是遠遠不夠的。比如,英文里有個詞叫Horse latitude,中文里有對應的翻譯是馬緯度,可為什么有個緯度區的名字會跟馬有關呢,這又是什么地方呢?航海英語中有很多翻譯成中文后讓我們不能理解的詞,要想真正理解這些詞匯,就要追溯到相關的航海歷史故事了。
1.Speed log速度計程儀和knot節
Log一詞在英文里面是圓木的意思,而圓木又跟船舶計量航程有什么關系呢?在航海中速度的單位用knot來表示,knot的意思是a hard round spot in a piece of wood where there was once a branch,對應的中文意思是節子或節疤,而這又跟速度單位有什么關系呢?要解決這兩個疑問,我們首先要說說在古時候船舶是如何計算速度的。
在西方航海界,從1570年開始是用手動計程器來測量船舶的航行速度,即船舶向水面拋出后面拖有繩索的浮體一即圓木(log),然后根據一定時間里拉出的繩索長度計算出船速。時間的測量,是用當時在西方廣泛使用的流沙計時器;最初是以1分鐘為時間單位,1756年以后以28秒和14秒為時間單位。為了便于計算繩索的長度,在繩索上隔一定距離有一個繩節(knot),因此,只要數出在一定時間里(例如14秒)放出的繩索節數就可以知道一小時里船舶航行的海里數。作為習慣,船員在日常航行中直接用節數替代每小時海里數’于是“節”(knot)就在航海界和造船界成為通用的計量船舶航行速度的單位。
由此可見,在航海儀器遠遠落后于現代的幾百年前,船員在計算航行距離時用的是栓有圓木的繩索,那么用log表示計程儀也就可以理解了;為了便于計算放出繩索的長度,每隔相同長度就打一個繩節,這樣直接數節數就知道航行的距離了,出于習慣,這個節knot也就被船員用作速度單位了。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驚嘆于早期航海家的聰明智慧,能想到用漂浮的圓木計算航程,并通過打繩節的辦法使航程的計算簡單化。我們如今用speed log和knot分別代表速度計程儀和節早已經習以為常,但這簡單的英文短語背后卻蘊含著早期航海家的聰明智慧。
2.Trade wind信風
Trade wind直譯過來便是“貿易風”,但在中國我們卻習慣性地把它叫做信風,中英兩種語言對于同一種風的不同命名原因何在呢?
根據氣象學知識,在赤道低壓帶和副熱帶高壓帶之間,北半球刮東北風,南半球刮東南風。東北風和東南風常年風速風向穩定少變,非常守信用,所以中國人稱之為“信風”。曾經的英國作為海上霸主頻繁進行海上貿易,但古時的船都是帆船,帆船的航行完全取決于風的動力,所以常年風速風向穩定的信風成了英國商人的最愛。商人掌握了信風的規律后,商船乘著信風順利航行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把紅極一時的東方香料、絲綢帶回歐洲,成功進行國際貿易,為商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于是英國商人高興地給信風起了一個吉祥的名字――“貿易風”(trade wind)。
可見,雖然表面上中英文對這個風的命名不同,但實際上都取了其守信用的特點,只不過正是因為守信用,英國商人才可以順利從事國際貿易,于是信風在英文中才有了“貿易風”這個詼諧的名字。在漢語中,有時也習慣把trade wind直接翻譯成貿易風,翻譯可以不同,但背后的故事卻是同一個。
3.Horse latitude馬緯度/副熱帶無風
地球上對緯度的表示,是把赤道作為零緯度,南北兩極點作為90度來進行劃分的。經度則是將地球在東西方向上分成兩個180度,將零度定在英國的格林尼治,分別向東180度和向西180度。如青島的地理緯度是北緯36度,東經120度。但是,在氣象、海洋及航海界的書籍、文獻和海圖中,經常在地球南、北緯25度~35度附近的洋面出現一個horse latitude(馬緯度)的古怪名字。馬緯度是什么緯度呢?
馬緯度名字的出現跟航海史有密切關系。15世紀末期,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后,殖民主義者蜂擁而至,搶占地盤,掠奪財富。由于美洲缺乏馬匹,大量的馬匹被從歐洲經大西洋販運到西印度群島。當時,機械動力驅動的運輸船還沒有發明出來,大洋航運靠的是風力驅動的帆船。當浩浩蕩蕩的帆船隊航行到馬緯度所在的緯度時,出現了麻煩。連續幾個星期海面上平靜無風,船隊無法航行。加之天氣炎熱,淡水和糧食用盡后,只得宰食馬匹。人尚如此,何況馬匹,大批餓死或渴死的馬匹被投入海中,海面上漂浮著眾多的馬尸,于是人們就把當時船隊所在的緯度稱為“馬緯度―一。
為什么馬緯度中的天氣風力微弱,天氣炎熱呢?原來,這個緯度恰好就是副熱帶高壓中心經常控制的海區。也就是說名字看似奇怪的馬緯度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副熱帶無風帶。當時被賦予這樣一個特殊的名字也是在提醒其他航海者盡量避開這個區域吧。
【關鍵詞】數詞;科技英語;表達;翻譯
在科技英語翻譯中,通常會有許多數詞出現,而中、英文在數量詞表達上又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有鑒于此,在數詞翻譯的過程之中,應當以弄清原文含義為基礎,認真實施中、英兩種語言之互換,從而避免造成失誤。現對科技英語中數詞的表達方式和翻譯進行論述。
1.科技英語中數字的表達
英語之中的數字通常以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單詞兩種形式表達。
1.1阿拉伯數字的使用
(1)數字在句首時一般使用英語單詞,如例1:“Two men pushed on the crank with equal forces.“(兩個人均力地推動曲柄。)當數字后面沒有名詞時,常用阿拉伯數字,如例2:“300decreased by 100 is 200.”(三百減一百是二百。)
(2)在句中時則視情況而定,個位數(即1~9)常用英語單詞,十位數以上(即10以上的數字)常用阿拉伯數字,如例1:“Matter exists in three states:solid,liquid and gas.”(物質以三種形式存在:固體、液體和氣體。)
需要注意的是若在一句話中出現一個以上的個位數字(包括一些十位數字)時,都使用阿拉伯數碼表示,或都用英文單詞表示:“He used a crew of 3carpenters,1 plumber,6 laborers,1 foreman,and 1 timekeeper.”(他雇傭的人馬有三個木匠、一個水管工、六個壯工、一個工頭和一個計時員。)
(3)單位名詞前的數字用阿拉伯數碼表示。但是,兩位以下的約數用英文單詞表示。如例1:“The car gained each second a speed of 4 feet per second.”(這輛車的加速率是每秒四英尺。)例2:“At a speed of 17,500 miles per hour,you could travel from New York City to San Francisco in about ten minutes.”(若時速是17500英里,從紐約城到舊金山大約只要十分鐘的時間。)
1.2一些特殊的表達方法
(1)兩數連用,是指分別用英文單詞及阿拉伯數碼寫出,習慣上將詞組或句子之首計數的那個用英文單詞寫出,如:three 15 W lamps三個15瓦的燈 two 4-ton trucks兩輛4噸位的卡車
(2)大數常用阿拉伯數碼與英文單詞混合表示,例如:“In just one drop of water there are about3,300billion billion atoms!”(一滴水中就有大約33萬億億個原子。)需注意在合同、契約、法令等文字中,既要求清晰明廠,又要防止涂改,因此常把阿拉伯數碼與英語單詞并列:“The contracting parties agree that the building cost be fixed at $5,000,000 (five million U.S.dollars).”(合同雙方同意把這幢樓的造價定為5,000,000美元(伍佰萬美元)。)
2.科技英語中數詞的翻譯手法
2.1量詞的翻譯手法
英語之中表示單數或者復數,一般只是在單數名詞或者復數名詞之前增加一個數詞即可,而中文則與之不同,中文中數詞之后常常會有量詞。所以,在中文譯文之中應當加上量詞。比如,“It is a diesel engine which we have employed to pump water.”可范圍為“我們用于抽水的機器為柴油機。”對英文當中已存在的那部分量詞,翻譯者只需要直翻為中文所相應之詞語就可以了。
2.2倍數的翻譯手法
英語中表示倍數的單詞和結構種類繁多,比較容易混淆,因此在翻譯時必須特別重視區分。首先常用的times的表達就有三種。
(1)...times+N例如:“Maintenance costs are one hundred times the production cost.”(維修費用為生產費用的100倍。)
(2)...times+比較級+than 例如:“A yard is throe times longer than a foot.”(1碼比1英尺長兩倍。(1碼的長度是1英尺的3倍))
(3)...times+as十adj./adv.+as...例如:“The Uranus is 14 times as large as the mass of the Earth.”(天王星的質量為地球的14倍。)
其次是表示“是……的兩倍”或“兩倍于……”時,通常用twice
(1)(be) twice+N 例如:“The diameter of a circle is twice its radius.”(圓的直徑是其半徑的兩倍。)
(2)(be)twice+as+adj./adv.+as...例如:“Britain now produces more than twice as much nuclear power as the United States.”(英國現在生產的核電能是美國的兩倍多。)
(3)用by a factor of...例如:“Every time a binary number is shifted one place to the left,the number increases by a factor of two.”(二進制數每向左移1位,該數便增大1倍。)
除了times和twice外,倍數的表達還可以用-fold構成副詞或形容詞。 例如:“The computer imports have multiplied eight fold since 1974.”(自1974年以來,計算機進口量增加了7倍。)double,treble動詞也可以表示倍數,例如:“The commercial value of the looms was trebled overnight.”(紡織機的交換價值一夜間提高了兩倍。)
2.3分數的翻譯手法
(1)直接使用分數詞。例如:a/one half(1/2),a/one third(1/3),a/one quarter(1/4),two thirds(2/3),three fifths(3/5).“By doubling the pressure we compressed the air to one half of its former volume.”(把壓力提高l倍,我們把空氣壓縮到其原體積的1/2。)
(2)用...time,by a factor of...,或由-fold構成的詞來表示分數。當times,by a factor of或一fold與表示“減少”、“降低”、“小”、“少”這類詞連用時,漢語習慣上常化作分數表達,一般不譯作“減少……倍”,而譯作“減少……分之……”。例1:“The moon has a mass nearly one hundred times less than the earth’s.”(月球的質量幾乎是地球的百分之一。) 例2:“Every time a binary number is shifted one place to the right,the number decreases by a factor of two.”(二進制數每向右移1位,該數就減小1半。)
2.4百分數的翻譯手法
百分數用基數詞(整數或小數)+percent(%)來表示,percent有時分寫成per cent。例如:“Water covers about seventy percent of the Earth’s surface.”(水覆蓋地球表面的約70%。)
需要注意的是percent或per cent只表示“每一百”或“百分之一”,通常用percentage來表示百分比。例如:“What percentage of the students study science?”(學生中學習理科的占多大百分比?)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科技英語是一種十分特殊的文體,具備了嚴謹而準確之特點,而對于數詞相關的詞語的翻譯要求非常高,要求避免任何誤差,因此這要求科技英語翻譯工作者們更加準確地理解原文之含義,從而真正掌握最為合適的翻譯手法,確保不出現任何翻譯上的偏差,從而有助于更好地提升科技英語翻譯工作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一.科技英語翻譯方法技巧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3).
1、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3、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于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
4、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對于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級、做好防御,而不是預測地震。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英譯漢;中英文表達差異;翻譯工作;大學英語基礎教學
翻譯學家嚴復先生提出的“信、達、雅”原則,是翻譯工作的金標準。從事大學英語基礎教學多年,筆者認為在英譯漢中出現的中英文表達差異正符合了這一標準。
一、英譯漢中詞匯的中英文表達差異
1.英語、漢語詞匯的詞義
語言是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而發展的,舊的詞語在消亡,新的詞語不斷出現。在翻譯實踐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以下幾種情況:中英文詞義完全相同,如bus(巴士),teacher(老師);中英文詞義部分相同,如marriage(娶、嫁),sister(姐、妹);中文詞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如glass(玻璃)現在是同性戀的意思。
2.英語、漢語詞匯的搭配
如wear,中文釋義穿、戴。Jack wears dark glasses and thick overcoat.漢語翻譯是:杰克戴著一副黑眼鏡,穿一件厚厚的大衣。再如play,中文釋義玩、演出、演奏、比賽,在英文中玩各種球類我們都是用play, 比如play football,play basketball等,但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就是踢足球、打籃球了。
3.英語、漢語詞匯的詞序
英語、漢語句子在詞序表達上基本一致,詞序差異主要體現在定語和狀語位置上。英語單詞作定語時,通常放在它所修飾的名詞前,漢語也大致一樣。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形容詞修飾不定代詞,形容詞要后置,而漢語不用。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do.漢語翻譯是:我有些重要的事情要做。英語短語修飾名詞往往要后置而漢語中不需要。He is a big shot with so many supporters.漢語翻譯是:他是一個有眾多支持者的大人物。英語單詞作狀語修飾形容詞或其他狀語時,放在被修飾詞的前面,與漢語相同;但是在修飾動詞的時候,往往放在動詞的后面,這一點與漢語的使用習慣不同。Chinese economic is developing rapidly.漢語翻譯是:中國的經濟正在飛速發展。英語中的地點短語一般在時間短語前面,漢語正好相反。I was born in Nan Chang on February 5th.漢語翻譯是:我1980年2月5日出生在南昌。在英語中,時間狀語和地點狀語的排列是從小到大的順序,而漢語中恰恰是相反的。The film will start at 7:30 p.m. on the 10th of November, 2013.漢語翻譯是:電影將在 2013年11月10日晚上7點30開演。
二、英譯漢中句法的中英文表達差異
1.英語、漢語句子結構
在英譯漢中,由于中國人的習慣,句子結構往往要進行轉換。His superior grades at high school enabled her to enroll at the Nan Chang University.漢語翻譯是:由于她的成績優異,她進入了南昌大學。這里英語簡單句翻譯成了漢語復雜句。The earth is a huge ball which is surrounded by air. 漢語翻譯是:地球是一個被大氣層包裹的巨大球體。在這里英語復雜句翻譯成漢語簡單句。I was so sad at the bad news. 漢語翻譯是:我聽到那個壞消息難過極了。在這里英語被動句翻譯成漢語的主動句。
2.英語、漢語句序
(1)英漢語復雜句中的時間順序。如“晚飯后我出去散步了。”英文翻譯是:I went out for a walk after I had finished my supper.英語句子時間順序靈活,我們也可以這樣表達:After I had finished my supper, I went out for a walk.
(2)英漢語復雜句中的邏輯順序。如“因為他生病了,他不得不呆在家里。”英文翻譯是:He had to stay at home because he was ill. 英語句子因果邏輯順序比較靈活,我們也可以這樣表達:Because he was ill, he had to stay at home.
3.英語、漢語句子表達的其他手段
(1)英語句子根據漢語表達習慣,進行增補。He planned to drop out of college to work. But we told him no.漢語翻譯是:他打算從大學退學來工作。但我們叫他不要這么做。
(2)英語句子根據漢語表達習慣,進行刪減。Now they have solved the problem and have arrived at the same conclusion as we arrived at.漢語翻譯是:現在他們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并且得出了和我們相同的結論。
(3)英語句子根據漢語表達習慣改變詞類。He was English and French teacher for two years at the school.漢語翻譯是:他在那所學校教過兩年的英語和法語。
時光如酒,久釀醉人。待《獨立日》這部老電影真的能在內地大銀幕上公映了,則在是2016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SIFF經典單元展映上,就此二十世紀福斯中國董事總經理劉思汝女士表示,“此次《獨立日》能在上海電影節展映,可以彌補鐵桿粉絲之前沒有機會在大銀幕上觀看這部電影的遺憾。福斯公司擁有眾多經典影片,我們也希望通過與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合作,把更多好的電影帶給中國觀眾……”余下的片單,她巴拉巴拉說了很多,沒有提眼下已然上映的《獨立日2:卷土重來》。
很顯然,《獨立日》的點映,是《獨立日2》6月24日公映前宣傳鋪墊的一環。盡管不少提前看過《獨立日2》的同業在朋友圈中對續集的討論多笑而不答,但這絲毫不影響當年碟片封面上命名為“天煞――地球反擊戰”的電影系列現如今再度臨門,收割情懷。沒錯,“哥看的不是片兒,哥找的是情懷”是我此次在圈中看到最中肯的評點。
《獨立日2》是一部有著濃厚中國元素的電影,故事發生在那次劫難的二十年后。中國人的科技水平儼然可以主導一座自主知識產權用以防御外星異種生物入侵的月球前哨了!不同膚色的地球戰士集中在那里,喝著蒙牛牛奶,用QQ撩著妹兒,時刻準備打怪保衛地球――是的,這是你走進內地影院觀摩該片的“笑點”。不過,22日蒞臨北京的導演并不這么看,這是他繼前年《白宮墜落》后再度來到北京,“中國品牌的植入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劇情中月球基地都是中國的,在這樣的場景里出現中國產品比較自然。”羅蘭?艾默里奇告訴筆者。
Q:人們覺得你特別執迷于摧毀地表性建筑,為什么呢?
A:我用地表性建筑是因為人們應該知道你在哪,比如說很多地標性建筑有很多照片,比如說迪拜塔在電影中是掉在了倫敦眼摩天輪上,這就像中東和亞洲掉在了歐洲之上,這就是我的一個概念和想法。但你知道這感覺很奇妙,兩周前我去了迪拜,我晚上住在迪拜塔。我非常高興看到迪拜塔仍然存在,這其實是挺有意思的一個經歷,這是你在電影中摧毀的樓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里面住。
Q:中國影迷把你稱為災難片四架馬車之一,你怎么考慮這事?
A:當你來好萊塢,你想拍電影就會有好幾個選擇,我一向以來都希望拍這種暑期檔大片,這也是我特別喜歡的一種類型。我對超級英雄片子不感興趣,因為我出生長大在德國,我們沒有超級英雄,而且我也不太情愿就一本特別著名的書或者是某些話題來拍電影比如像《哈利波特》、《饑餓游戲》,我希望創造自己的題材和類型。
Q:二十年之后再來拍《獨立日》有什么感覺?
A:很多年之前就有不少人來問我是不是要拍續集,我也一直沒有放下這個本子。在拍《2012》這部片子的時候,我第一次使用數字攝像機,后期都是在電腦上做的。那次我就考慮是不是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再拍一下《獨立日》,不是一個單獨的片子,而是把它做成一個系列。二十年之后?是夠久的了,這之間發生了很多事。
Q:可以評價下這次中國演員楊穎的表現嗎?
A:我們在洛杉磯的家中頭次見面,用英文聊天,感覺彼此蠻合拍的。我覺得她是一個很酷的女士,她拍戲過程中也挺放松,在片場,她不裝,給人的感覺很有親和力。至于表演,她的英文表達尚有進步空間,但已然做得非常棒了。
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是統治星球的貓咪們施魔法讓我們產生的幻想。
喵星人都是享樂主義者,為了滿足巨大的支出,也需要財務能力超強的管理者。本期我們特地采訪了喵星球的財神——日本短尾貓。
地理位置
雖然日本本土的貓咪也多是舶來品種,但日本短尾貓卻在這片海島上存在了數千年。短尾的特點會讓外來人驚詫,但在當地人看來,則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貓公民介紹
姓名:日本短尾貓
英文名:japanese bobtail
種族:短尾族
發源地:日本
職位:喵星球財務部長
性格特點:可愛的外表下隱藏著聰明的心和靈活的手段,只需要招招小手,大量金錢就會從人類手中飛來,此技能是喵星球立國之本,備受人們喜愛。
不是殘缺,是另一種可愛
有多少人第一眼看到日本短尾貓時,會發出“啊!誰這么殘忍砍掉它尾巴”的驚呼?恐怕已經無法統計其數量了。然而短尾貓并不等于殘疾貓,它們可愛猶如兔子般的短尾巴早已存在千年了。
相傳在一千年以前,一種短尾巴的小貓從中國經由朝鮮來到日本(然而中國本土其實很少有短尾貓的記錄),由于短尾巴十分可愛,在那個貓咪還很稀少的年代,短尾貓自然而然被日本皇室當做皇室寵物喂養,民間十分少見。
漂洋過海,大受歡迎
此后的人類歷史是這樣寫的:20世紀60年代,一位西方人來到日本,看到這里到處都是短尾巴的小貓,十分驚奇,很快就被這些小精靈的魅力所折服,于是遠渡重洋把它們帶到美國,經過幾代的繁殖,日本短尾貓終于在異國大放光彩,成為受到人們歡迎的珍惜品種。然而在日本,日本短尾貓卻依然是這里最常見的居民,大街小巷都有它們的身影。
捕獵擴散,兔貓出動
一直到1605年,日本的老鼠非常囂張,各地鼠患嚴重,為了調動“兵力”,人們只好把這些供奉在皇宮的短尾貓請出來一起擔任滅鼠的工作。一開始,人們還懷疑這種短尾小貓能力不足,但很快,短尾貓證明了自己的狩獵能力不遜于那些長尾巴的貓咪。短尾貓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
帶來幸福的招財貓
日本短尾貓的財務部長身份可不是白來的,連地球人都相信它們能招來財富。著名的招財貓就是由它們化身而來的。也許是由于尾巴比較短,日本短尾貓喜歡蹲坐在地上,抬起一只前爪,于是人們相信這樣能招來幸福和金錢。招財貓的各種傳說雖然不同,但如果你觀察工藝品就會發現,大量招財貓的尾巴都是短短的。其中,由于日本短尾貓中的三花貓特別受歡迎,因此也有很多招財貓的形象是三花貓。
麻省理工學院的天體物理學家薩拉?西格爾尋找系外行星已經有差不多20年時間了。
當第一顆系外行星在20世紀90年代被發現時,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并且認為那不是真的。但自那以后,隨著人類的技術越來越高,我們已經發現了超過6000顆系外行星,其中大多數是巨大的氣態行星。
今天,在系外行星的名單上,每周都在增加新的成員。隨著那么多系外行星走出了藏身處,這場比賽正在變成確定哪一顆行星與地球類似,是一個擁有液態水的巖石世界,并且適合生命定居。
西格爾相信,她知道怎樣做才能有所發現。
“這些根本就不是行星!”
看到系外行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你不可能通過一臺望遠鏡就看到它們,它們的宿主恒星發出的刺眼的光芒,嚴重影響了我們的觀測。與太陽相比,這些光線的強度和特性可能非常不同。通常,觀測系外行星的過程被描述為“試圖從數千千米外辨認出一只環繞著一座燈塔飛行的螢火蟲”。
第一批系外行星是在1995年通過觀察恒星是否對另一個天體的引力做出響應,并發生輕微的晃動而間接發現的。此時,西格爾還只是一個正在為攻讀博士學位而尋找課題的哈佛大學研究生。這片研究遙遠行星的新生科學領域引起了她的興趣。
“自從系外行星被間接發現以來,大多數人都不相信這些發現是真的。他們會對我說:‘你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些根本就不是行星!’”西格爾說。
反對者也不是完全錯誤的,這種晃動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比如另一顆恒星的影響。但是后來,人們找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使他們的搜尋工作變得更為簡單,這種方法被稱為凌日法。當一顆行星在其宿主恒星前面經過時,將導致該恒星的光線稍微變暗。
“如果一顆通過擺動技術探測到的行星顯示出凌日現象,那么這顆行星的存在基本上就是無可爭議的了。”西格爾說。
外星大氣層
西格爾不想只是簡單地尋找遙遠的行星,她把目光投向了更具體的東西―它們的大氣層。她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
“大氣層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是人們尋找生命跡象的一條途徑:我們看到的氣體也許原本并不存在于這些行星上,它們也許是某些生命形式制造出來的。”她解釋說。
但是,觀測到一顆系外行星已經是相當困難的事情了,如何才能觀察它們的大氣層呢?這時,恒星發出的光就派上用場了。“當一顆行星運行到其恒星前面產生凌日現象時,我們就可以仔細分析其大氣的成分了。這要多謝那些恒星發射出的穿越了行星大氣層的光芒。”西格爾說,“觀測就好像是欣賞彩虹發生的過程。如果你近距離觀察彩虹,就能看到在顏色之間有細小的黑線,也就是說有一部分顏色失蹤了。這些黑線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地球的大氣層吸走了其中的一些光線。”
對特定氣體來說,這些黑色的線條就像是其指紋,同時也是可以用來破譯行星大氣層中存在哪些氣體的專用工具。1999年,西格爾提出,一種特定的元素―鈉―應該留下一個可檢測的“指紋”。“這就像臭鼬放的臭屁:一丁點的鈉就能制造出一個很大的印跡。”她說。
西格爾是正確的。2年后,人們使用哈勃空間望遠鏡證實了她的預言,在一顆熱木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鈉。熱木星是比地球大很多倍的氣態星球,它們的軌道非常接近其恒星,這讓它們非常灼熱。
因為它們的個頭夠大,所以熱木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系外行星,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發現了數百個熱木星。但是它們沒有固體表面,與地球完全不同。
要想發現生命,我們需要尋找那些個頭較小的巖質行星,就像地球一樣。
宜居帶
與尋找熱木星相比,尋找巖質行星要困難得多,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個頭相對較小。在對這些巖質行星的大氣進行分辨時,我們要尋找的就不再是鈉了。
“在一顆行星的大氣層中,我最想看到的東西就是水蒸氣。”西格爾說,“ 在一些類似木星的巨行星上我們看到了水蒸氣,因為在它們的大氣層中含有水蒸氣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在一顆巖質行星上看到水蒸氣。”
探測到一顆巖質行星的水蒸氣,將是該行星上存在液態水的指示性信號,也就意味著該行星上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需要水,因此我們相信,宇宙中所有的生命也都需要一種液體。”西格爾說。
創造生命需要液體,這是對分子的化學性質進行理論推導得出的結論,因為分子需要液體來進行反應并重組,從而形成其他東西―比如生命形態的東西。“很簡單,在太陽系外,水是最豐富的液體了。”西格爾說。
對一顆行星來說,要想擁有液態水,必須滿足一些基本的條件:表面溫度不是太熱也不是太冷。這些都取決于行星與其主恒星之間的距離: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
天文學家將這一最佳位置稱為“宜居帶”(譯者注:宜居帶, 英文也叫作Goldilockszone,直譯為“金發女孩居住的區域”)。天文學家取這個名字,是從美國童話《金發女孩和三只熊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發。在這個故事中,金發女孩喜歡她的粥“不是太冷,也不是太熱,而是剛剛好”。
此類行星并不罕見,但是人們在發現它們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使它們給人們留下了很罕見的印象。
“在與太陽相似的恒星中,多達1/ 5都可能擁有一顆存在液態水的行星。而且即使是由于事情的快速變化表明這個數字可能是錯誤的,但是我們起碼很確切地知道,小的巖質行星并不罕見。”西格爾說,“僅僅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就可能存在多達數十億顆類地行星。”
浩渺星系中的最佳行星
在迄今發現的6000多顆疑似行星中,大約有2000顆已經得到確認,是實實在在的行星。但是其中只有大約3 0顆被認為是潛在宜居的。
2014年,美國航空航天局第一次發現了在其主恒星宜居帶運行的、地球大小的行星。這顆行星被命名為開普勒-186f,距離我們大約500光年,位于天鵝座內。
它的發現被美國航空航天局描述為“在尋找像地球一樣的行星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開普勒-186f環繞著一顆常見的、被稱為紅矮星的恒星運行,該恒星的大小約為太陽的1/2。
隨后,2015年,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環繞著類似太陽的恒星運行的類地行星―開普勒-452b。這顆行星被稱為地球的“大表哥”,比地球大60%,并且每385天環繞其恒星運行一周。
然而,以我們目前的技術,除了能夠知道一顆系外行星的大小以及距離其主恒星有多遠以外,很難再知道更多的東西了。
人類在太空中的新眼睛
但是這一切即將發生改變。
大多數系外行星是由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發現的,它們中的大多數也都是以開普勒的名字命名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是2009年發射的,由于一起故障,現在該望遠鏡在距離地球12070萬千米之外,已經進入了緊急模式。
要研究地球潛在的雙胞胎星球的大氣層,科學家需要在太空中有新的眼睛。
西格爾參與了美國航空航天局的一個新計劃,將專門巡視我們附近最亮的恒星,以探尋位于這些恒星的宜居帶內的小型巖質行星。該計劃將在2017年開始執行。
該計劃被稱為“TESS”(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 的英文縮寫,意為凌日系外行星調查衛星),為期2年。它的使命是積累數據,為預計在2018年發射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提供基礎數據。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是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繼任者,西格爾說:“這將是一次驚人的壯舉。”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以20世紀6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開創時代的領導者詹姆斯?韋伯命名,得益于其使用的主鏡(大約比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主鏡大5倍),它將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窺探宇宙。它還能使用特殊設備阻斷宿主恒星的刺眼光線,從而為系外行星提供直接成像。這將使西格爾和其他天文學家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研究系外行星。
人類最早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無線電波主動聯系外星人,是在1974年的11月16日。美國有個很大很大的射電望遠鏡,叫“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長得像是接收衛星電視信號的天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單個射電望遠鏡,直徑300多米,足可以放進一個足球場。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改建完成時,有人提議:往宇宙中發射一個信號。射電望遠鏡,從名字上看,很容易誤以為是主動發射信號的。實際上,它主要是用來接收信號的,看宇宙中有沒有什么電波傳來。結果,科學家們真的朝著一個叫“M13”的球狀星團發射了一段電波信號,內容是由0和1構成的一大串數字。不過,那邊離地球有2.5萬光年,無論這個信號能不能傳遞成功,我們這輩子都是絕對看不到回應的。
你一定會問,科學家為什么不選其他鄰居打招呼呢?比鄰星,離地球4光年;天狼星,8光年;牛郎星和織女星也都是位于較近的位置。但這些星星都不在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能夠發射到的方向上,因為這個射電望遠鏡實在太大了,是固定在地上的。只有在隨著地球轉動的時候,它才可以在天空中掃過一小條區域,在這個區域里所能找到的最大的星團就是“M13”。
換一個角度說,選擇遠距離的星團發送信號也有一個好處,萬一那邊真的有外星人,而且他們掌握了光速飛行的能力,那我們的信號也要跑出去好遠才會被他們接收到。這一點,對于地球的安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呢。
宇宙漂流瓶
除了發送無線電信號以外,人類還干過很多浪漫的事兒,比如漂流瓶。
人類拋向宇宙的漂流瓶叫“深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和二號,發射的時候就沒打算讓它再回來,現在,它們正歡樂地飛出太陽系,奔向它們夢想中的新朋友呢。旅行者一號走得最遠,它帶了兩張鍍金的唱盤,里面錄了全世界幾百種語言的問候,其中就有來自中國的四種方言。唱盤上還有些圖畫,假設這東西被外星人接收到了,看過這些畫就能知道這東西該怎么用,怎么把里面的聲音播放出來。
但是,這些東西被外星人截獲的概率比起無線電波來說就更低了。對于浩渺的宇宙空間來說,這些漂流瓶實在是飛得太慢了。再說,宇宙世界如此“地廣人稀”,能跟外星人邂逅的幾率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來自外星球的電報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有一個叫做“大耳朵”的射電天文臺,這個天文臺每天都有科學家值班,查看記錄紙上的信號記錄。1977年8月15日,一個科學家在信號紙上發現了一段特別有意思的信號,就在上面畫了一個圈,因為他當時心情特別激動,就用英文寫了一個“wow!”。后來,這個信號就被叫做“wow!”信號。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至今仍無法確定這個信號是否來自外星球,但能確定的是,這個信號根本不可能是自然界產生的。自然界產生的無線電波類似噪音,但這個信號顯然是經過“人為”處理過的。“大耳朵”和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一樣,都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隨著地球轉動,只能接收到某個方向的信號。再轉過去,那個方向就跑掉了,這個過程大概是72秒鐘。那個信號的增長和衰落也是一樣的72秒鐘,這說明,這個信號是來自宇宙空間的,而不會是人造衛星或者飛機路過所產生的。綜合以上種種推斷,這個信號太像是外星人發出來的!遺憾的是,這個信號只出現了一次,沒有辦法再重復檢驗。如果能再次收到,只要信號有重復、可以檢驗的話,科學家就能進行計算和推測,看看它到底是從哪里發過來的。
如何讓“你”讀懂我
收到那個特殊的信號后,科學家寫了一個“wow!”,這并不是指外星人說的意思是“wow!”,而是當時看到記錄的科學家感覺很激動,這個詞僅代表科學家的個人心情。
能在全宇宙通用的可能就是數學了。質數都是特殊的,就是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數字。在發信號時,可以先從1數到10,代表這是我們的數字;然后,把3、5、7等質數依次排列,這代表我們知道這些是質數(起碼表明我們是智慧生命)。其實,能發東西出去這本身就已經有智慧和技術的含量在里面,跟外星人說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外星人知道,這個信號不是自然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