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5: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王昌齡的贈別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古詩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間,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從小誦讀古詩文,對人的一生治學修身大有好處。下面讓我們走進那經典的古詩文中細細品味吧!
【古詩賞讀】
堅貞與豁達
——唐代送別詩二首品讀
(一)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
①芙蓉樓:古代建筑。故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唐代稱潤州)城西北。
②吳、楚:潤州在春秋時代屬于吳國,戰國時代屬于楚國。詩中用來泛指送別友人的地方——潤州。
③冰心:像冰一樣清澈透明的心。
④玉壺:玉石制成的壺。
(二)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①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音樂藝人,善彈琴、琵琶。
②曛:昏暗。
賞讀
古代文人或為游學,仗劍走四方;或因仕途變遷,任所不斷改變,于是與友人離多聚少,而分別之際又常用贈別的詩句抒懷,這些贈別抒懷的詩,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送別詩。詩人們在詩中或念懷情感,或彼此激勵,或傾吐心中塊壘,無不情真意切,感動了暫別的友人,也感動了無數后世讀詩的人。當然,境遇、心境和所處環境的不同以及詩人個人性格的迥異,也使得詩句呈現出了極不相同的風格及情感色彩,顯示了各自獨有的個性。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是詩人被貶南京時,親自送北歸的朋友辛漸至潤州時所作。為送友人而遠行百里,由南京送到了鎮江(潤州),可見情意之深。但滂沱的大雨,寒冷的江夜,卻令送別的飲宴顯得分外凄楚;而黎明時刻的江邊道別,又讓人更覺此一別山高水遠,連身邊的山巒都是那樣的孤獨……
朋友將北歸洛陽了,自己在洛陽也有親朋故舊,他們若要問起“我”的情況,捎話的朋友需怎么回答呢?那就請轉告:“我”對國家的心仍然冰清玉潔,毫無垢點,全然不變!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擲地有聲,鏗鏘作響,表明了詩人對祖國的一片忠貞!無論境遇如何變化,即使被貶也赤心不改。借送別,將心中的赤誠全盤托出。
高適的《別董大》則是另一番色彩。豪爽的高適,半生漂泊,但心中的豪情不減,性情中的豁達不變。他送別友人是在黃沙蔽日、北風勁吹、群雁南歸、大雪飄飄的荒涼邊地。然而,他筆下只有蒼勁,而無悲涼。他豪邁而豁達地勸慰朋友:不要發愁前方的路途中找不到自己的知心朋友,你的技藝、你的才學,天下人都知道啊!送別而無凄楚,祝愿中充滿了激勵,高適闊達的胸襟,豪放的個性在詩中鏗鏘而出。
詩的前兩句寫景,蒼涼中含蘊勁力;后兩句則在雄渾中透出豁達。一個于邊地征戰,不懼雨雪風沙,英武挺拔的詩人形象矗立了起來!
如果說,王昌齡以細致的描繪透出心中的孤寂與堅貞,讓人看到了他冰清玉潔的赤子之心;高適則以蒼涼雄渾的寫景,對友人充滿豪情的鼓勵,顯示了他英武、豪邁、豁達的心胸!
【古文閱讀】
與善人居①
[南北朝]顏之推
與善人居②,如入芝蘭之室③,久而自芳也④;與惡人居,如入鮑(bào)魚之肆(sì)⑤,久而自臭也。
譯文
和好人處在一起,如同身在滿是芝蘭的屋內,時間長了,本人也自然變得芳香;和壞人處在一起,如同進入賣腌魚的店鋪,時間長了,自然身上也有臭味。
這則家訓告誡人們要和品德好的人結交朋友,這樣你也可以越變越好;不要和壞人交朋友,不然,你也會變壞的。在說道理時,作者用的比喻十分恰當。
注釋
①選自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顏之推:北齊文學家,學者。家訓:一般指一家之長對家庭其他成員(主要是后輩)的訓誡、教育。
②與善人居:和好人處在一起。居:處在一起。
③如入芝蘭之室:如同身在滿是芝蘭的屋內。芝蘭:芝和蘭,有香味的草。
④久而自芳:時間長了,本人也會變得芳香。
⑤如入鮑魚之肆:如同身入賣腌魚的店鋪。鮑魚:腌的咸魚。肆:店鋪。魚常腐臭,所以用“鮑魚之肆”來比喻惡人或小人聚集之地。
家 誡①
[北宋]歐陽修
玉不琢,不成器②,人不學,不知道③。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④,雖不琢以為器⑤,而猶不害為玉也⑥;人之性,因物則遷⑦,不學,則舍君子而為(weí)小人⑧,可不念哉⑨?
譯文
玉石不經過雕刻打磨就不能成為器物,同樣,人不經過學習就不能知道道理。但玉石作為物質有它自己穩定的性質,即使不去雕刻打磨,把它做成器物,卻還是不妨礙它玉石的本質;人的品性是隨著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如果不學習就放棄了成為君子的可能而成為了小人。難道可以不考慮這個問題嗎?
注釋
①選自歐陽修的《筆說》。歐陽修:北宋文字家、史學家。
②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器:器物。
③道:道理。
④然:但是。為:作為。常德:穩定的性質,指玉之品性。
⑤雖:即使。
⑥猶:仍然。害:妨礙。
⑦因:這里是“隨著”的意思。遷:變化,改變。
⑧舍:放棄,不要。這里是“不能成為”的意思。而:反而。為:成為。
⑨可:表示反問,難道。念:考慮。哉:表示反問,嗎。
【佳詞共品】
菩薩蠻
王安石
數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①垂楊里?;ㄊ侨ツ昙t,吹開一夜風②。梢梢新月偃③,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譯文
幾間茅屋面對著青青的碧水。我輕衫短帽,在垂楊里從容漫步。一夜的春風把花兒吹開,那顏色還像去年那樣艷麗鮮紅。中午喝醉了酒睡下,醒來時已是一彎新月當空。我最關心的是什么呢?是黃鸝那清脆悅耳的鳴叫聲。
注釋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山水田園詩、邊塞征戰詩等。
1.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之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之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2.邊塞征戰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頻仍,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3.詠史懷古詩
詠史懷古詩是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有詠史詩的作品,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歷史滄桑之感。
4.詠物言志詩
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涵。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二、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人物:杜甫、白居易。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以及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人物:屈原、李白。
2.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
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蕩。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梅花引?荊溪阻雪
蔣 捷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閑影,冷清清,憶舊游。 舊游舊游今在否?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云,濕透木棉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詞的起筆,詞人幻想一只擬人化的白鷗來設問,這樣寫對全詞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詞人幻想白鷗來設問,以虛寫實,揭示了孤舟受阻這一題旨,還為通篇的結構――時而寫“身留”,時而寫心未留――提供了線索。
【解題思路】
解答此題要從內容和手法兩方面思考。手法上,是以虛寫實;內容上,揭示孤舟受阻這一題旨,為通篇結構提供線索。
(2)結合詞中有關內容,簡析“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幾句是如何抒發詞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示例】
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歡聚,并引來他尋夢的渴望,然而他一再地努力入夢卻沒有成功,終于重新墜入冷清的現實。這三句反映了主人公翻騰的思緒,也與前面美好回憶形成對比,進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滯留中的惆悵心情。
【解題思路】
解答此題首先要理解這三句的內容,句中“夢也夢也”的重疊,就表現了他尋夢的努力。好夢難尋,終于重新墜入冷清的現實──只見荊溪寒水空自流。這樣與前面的美好回憶相比較,即可得出詞人被迫滯留中的惆悵心情。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再授連州至
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劉禹錫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臨事異黃丞相①,三黜名慚柳士師②。
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江③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注:①黃丞相:西漢時賢相黃霸,受漢宣帝信任,兩次出任潁川太守,清名滿天下。②柳士師:柳下惠。士師:獄官。③桂江:漓江。
(1)詩中第三聯是如何描寫兩人分手時的情景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示例】
詩人想要歸去的目光隨著北歸的大雁消失在天邊,心中愁腸百結之時卻又聽到了凄厲的猿啼。一個“并”字,一個“盡”字,把他們共同的望鄉之情極為凄婉地傳達出來了。詩人還以“回雁”“斷猿”襯托離別之情,詩境也變得凄厲了。
【解題思路】
回答本題,既要寫出這兩句詩的具體內容,還要抓住有關的關鍵字詞進行分析,如“并”、“盡”、“回雁”、“斷猿”。
(2)“桂江”和“連山”東西相隔遙遠,并無相連之處,詩人是如何將兩者聯系在一起的?
【答案示例】
詩的末尾兩句,并不是實說桂江東過連山,而是以虛寫實,說連接雙方的,正是山水相望的無限相思,這樣把這一對志同道合又遭離別的友人的生死不渝的情誼形象地表現出來。
論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討李商隱的詩歌創作是融合了無數前人的精華,又有所個人創造和豐富過程,來理解李商隱的詩歌的審美觀和詩歌風格,體會詩的藝術形式不斷進步完善的過程。
李商隱詩歌風格和詩學審美觀在晚唐時期居于較為重要的地位,朱鶴齡《李義山集箋注·序》以“沉博絕麗”評價李商隱詩歌風格。鄒尊興《唐宋詩學論稿》以“兼百書,融殊流,勿隱于偏巧”評價李商隱的詩歌審美觀。這種詩歌風格和詩學審美觀是和他學習吸取前人的成果而加以創造分不開的。李商隱在詩歌創作上是有其高遠正確的指導思想的。他在《上崔華州書》中說:“百經萬書,異品殊流,又豈意分出其下哉?!彼煌庠娢闹辣爻鲇诳鬃诱f法,以為除儒家經典之外,還有許多經典,而各種著作都有其獨到的思想和藝術特色。透露出他對優秀文化遺產兼收并蓄,擇善而從的科學態度。在《獻侍郎拒鹿公告》中說“我朝以來,此道盛,皆陷于偏巧,罕或兼材,枕石漱流,則尚枯搞寂寞之句,攀鱗附翼,則物于驕奢艷佚之篇;推李杜則恕刺居多,效沈宋則綺糜為其?!崩钌屉[認為詩歌創作既不要“推李杜則恕刺居多”的偏于內容,專注指責時弊,忽視詩歌藝術美,又不要“效沈宋則綺糜為甚”的講究藝術形式,過于追求格式詞藻,忽視詩歌思想內容,而要“兼材”,思想和藝術形式并重。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履行的。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一直為我國古代詩人們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由于著眼的方面及大小不同,故各人從中取得的作用價值也頗為殊異。李商隱是對《詩經》中比、興等修辭手段給予創造性發展的一位詩人。他把原來用于個別詩句的比、興材料,擴大聯綴為一組完整的形象,構成全篇詩歌藝術境界的基礎,造成含蓄深遠而叫人玩索不已的藝術效果?!读鼹L》一首詩中字面寫的是流鶯,實際上是詩人身世的自我表白?!傲鼹L漂蕩”,象征著詩人一生的漂泊無依。“巧嗽”有“意”,指文才兼抱負;“佳期”“未必”,喻理想難酬現。風寒露冷,暗示政治生活中的風波;千門萬戶,仿佛官僚集團間的分派。結尾點明自己與流鶯同病相憐,在偌大的皇城里找不到一塊棲身之地。整首詩句句是實寫,句句有寓意,人和物完全交融為一體?!傲鼹L”在這里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比喻,而是一組包含著復雜意念情趣的生活形象,是一首完全的詩。
儒家思想給詩人的詩歌創作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長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在總結唐王朝盛衰演變的歷史時,把問題的關鍵概括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把統治者個人的品質看作決定歷史的根本,這種“賢人政治”的主張是直接來自儒家思想體系。在(贈送前劉王經映三十四韻》一詩,對唐王朝的復興儒學大加贊揚,但另一方面他又對“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的傳統教條產生懷疑,大膽提出“夫所謂道,豈古所謂周公,孔子者獨能邪”的質問,下筆做文章“不愛攘取經史,諱忌時世”,很有那么一點“離經叛道”的味道。這種矛盾和他生活的風雨飄搖年代,光憑儒家經書上那套陳腐的說教,不能解決國計民生的實際問題有關。
李商隱的世界觀里也存有不少佛、老兩家的影響。他在《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中說:“冥寞之間,杳忽之內,虛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將歸生于形,歸形于氣,漠然其不識,浩然其無端,則雖有優喜悲歡,而亦勿用于其間矣。”把世界、人生的本源歸結為一個“虛”字,認為萬事萬物從虛無中來,最終又回到虛無中去,這分明是佛、老哲學的要諦。這種虛無主義的人生觀給他的作品蓋上一層悲觀主義的陰影,使它們失去早一時期唐代詩歌特有的那種明朗豪邁的風格,而染有濃厚的感傷、頹廢情調?!盎仡^問殘照,殘照更空虛。”(見《?;ā吩?一片遲暮淪落之感,特別明顯地滲透在他感懷身世的抒情詩里。
受《楚辭》及魏晉文人曹植、阮籍某些詩歌的影響,李商隱吸取了“曲折見意”、“回環復沓”的表現手法。在詩《回中牡丹》第二首中,一開頭運用提筆振起全文,僻開牡丹,先寫榴花。因為榴花晚開,趕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她。其實早開早落,更覺愁人,而遲開未必可悲?!坝癖P”句是花含雨,“錦瑟”句是雨打花,這該是多么愁楚!而牡丹既為雨所敗,花事闌珊,萬里陰履,頓非舊圃,一春生氣,都有己成空。從牡丹零落寫到整個人事的變化,把“愁人”推向頂峰。而結尾卻又峰回路轉,出以反筆。
舞罷歸來,美人回顧,好象粉態猶新。言外之意是今天的零落還不算什么,他年的摧殘,將遠甚今日。從時間上說,由“今朝”到他日。從地區說,由長安寫到安定。從詠物說,由榴花引起牡丹。從牡丹零落的比譬和鋪寫說,有“玉盤”之淚和“錦瑟”之“弦”。從感慨的復雜迷茫說,由未必愁襯出更可愁,再從暫時的不算闌珊引出前途的更為凄瑟。李商隱用自擅長象征和隱喻手法,形成一種情思綿邀、深曲密麗的藝術風格,把“曲折見意”、“回環復沓”的手法發展到了極致。
李商隱以前的唐代詩人的風格,他都有所借鑒。他吸取前輩之長,像李白之飄逸,王昌齡之深閨、善于變化,劉禹錫之清新、曲折見意,高適、岑參之豪邁、高昂,甚至也吸收了“大歷十才子”中部分詩人從平易中見精微的某些可取之處。如《海上》后來大量運用神話詩之始,《公子》開后來詠史以諷刺朝政之始。如《溺岸》冷眼描述而不著褒貶,《華岳上題西王母廟》一唱三嘆、余味悠然。它們共同反映了詩人沉博絕麗的詩歌風格,風神搖曳、往復從容,淡宕韻味中表現了兀然巋然,不屈不媚的挺拔情調,精微的詩律,迷茫的意境,縈回曲折、綿邀的特色。
這里面有幾位詩人,對李商隱影響極大。宋葉少蘊評說:“唐人學老杜,唯商隱一個而已。雖未盡造其妙,然精密華麗,亦自得其仿佛?!?《石林詩話》)朱自請說他:“集中力量在律詩上,用典精巧,對偶整切,但李學杜、韓,器局較大;他的詩有些實在是政治的譬喻,實在事感時傷事之作?!?《經點常談》)從李商隱詩的審美特征中,可以看到他對杜甫沉重,韓愈奇崛險特、光怪陸離,李賀的奇峭詭橘、綺麗以及“埋沒意緒”手法的繼承和發展。
李商隱中期的詩作接受杜甫沉郁頓挫的傳統,汲取其軒昂渾鍵的體勢,而又吸收了中唐許渾詩律中圓熟挺拔的優長,寫出了《安定城樓》和《過伊仆射舊宅》、《贈別前蔚州契芯使君》等詩。李商隱的后期,政治上受到更多的打擊,家庭遭遇到更大的不幸,飄蓬流轉,心情愈益消沉,因而表現在他的詩篇中的蒼茫色彩就更為加深。他在桂管作幕一段時期的詩,吸引了韓愈風格中光怪陸離的色彩的一面。與此同時,他還汲取了杜甫《秦州雜詩》五律的蒼茫凝重風格,加以融合。如“土宜悲坎井,天怒識雷霆”。
(《酬令狐郎中見寄》),“虎箭驚膚毒,魚鉤刺骨”(《異俗》)等等,善于把遠方景物的肖森情境和仕途堰賽的失意情懷交織起來,突出其晦冥肖瑟的一面。在樟州時,他更頻頻向往和摩攣杜甫的蜀中詩作,從而有助于積極師承杜甫的風格。如《籌筆驟》一詩表現了詩人學杜所達到的高峰。詩中開頭二句,筆勢雄超。眼前情景,突兀如見。極力推崇諸葛亮的不朽。即使風云千古,垂相的功業赫赫猶存。然而想有到的是三、四兩句陡轉,寫后主之降、宕一閑筆,為諸葛亮無補蜀國的大業致慨。五句在肯定無愧于管樂之才后,忽又再一次轉折,引出諸葛亮的失敗。最后宕開筆勢,從起句當前所見的籌筆釋,推想到他年此地。千百年后,經過錦城的人們,一定還會因吟起《梁父》而心懷遺恨。抑揚轉折中使人一唱三嘆。何掉評《籌筆騷》云:“沉郁頓挫,絕似少陵?!?《義門讀書記·李義山詩》)
關鍵詞:古詩詞 梧桐 意象
由于梧桐高大挺拔,為樹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被看重,而且常把梧桐和鳳凰聯系在一起。鳳凰是鳥中之王,而鳳凰最樂于棲在梧桐之上,可見梧桐是多么地高貴了。在《濤經》里,就有關于梧桐的記載。在《詩經?大雅?卷阿》里,有一首詩寫道:“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摹摹萋萋,雍雍喈喈。”這詩說的是梧桐生長地茂盛,引得鳳凰啼鳴。萋萋,是梧桐的豐茂;雍雍喈喈,是鳳鳴之聲。《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里面就保留了很多的原型意象。人們一般認為《詩經》中的民歌產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然而,在文字產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經在口頭上流傳,只是把它們記載下來是在文字出現之后,也就是說,《詩經》中的民歌是上古時代長期積淀的產物,其所反映的古代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內涵,是非常豐富而復雜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原型意象也在不斷演變,經過不同作家的手,在不斷重復中加入作者的情感體驗和創造,從而賦予這些原型意象不同的涵義。
在古代詩歌中,梧桐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意象。這一具體物象常常成為離人傳達離愁別緒的載體。李白《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去國行客遠,還山秋夢長。梧桐落進井,一葉飛銀河。”李煜《采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睆埾取队菝廊恕罚骸巴ね堈丈衔嗤?,一時彈淚與東風,恨重重。”柳永“檻拘蕭疏,井梧零亂,惹殘煙。”周紫芝《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敝焓缯妗镀兴_蠻秋》:“秋聲起梧葉落,蛩吟唧唧添蕭索?!边@些詞句都是通過“梧桐”這一傳統意象來傳達悲苦凄惻的離愁別緒的。具體來說,梧桐被賦予一下幾種含義:
一、借梧桐抒發相思之苦。閨怨之愁
男女相思離別,閨閣之怨是古詩文中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古代的文人士子把讀書做官、人世為政作為最高的人生理想,為此,他們不得不拋妻別子浪跡天涯,與所愛之人天各一方,留守家鄉的妻子,難免孤獨寂寞,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許多的閨怨詩詞。如溫庭筠的《更漏子》:“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這首詞寫的是一位婦女秋閨獨處,長夜不眠的苦惱之情。上闋寫室內物象對人的情緒的刺激,下闋從室內聽到室外雨聲來描寫人情的更加難堪。桐葉秋日枯槁,雨點打上,聲特別響亮,特別是夜深人靜的三更時分,更增添了離人情思之苦。打在梧桐樹上的雨,一點也不懂人的心思。在這里,秋雨梧桐,渲染了一個凄清幽冷的環境,烘托了婦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李清照的《行香子》開頭“草際鳴蟄,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币馑际牵后霸诓輩仓续Q叫著,它的聲音驚落了梧桐樹的葉子,這正是人間天上離愁最濃的時候。詞人一開始就從眼前景物寫起,渲染了周圍環境的凄涼冷落。蟋蟀鳴叫和梧桐葉落是秋天的自然現象,但在離人的眼里,則有清冷的感覺?!绑@”字賦予了梧桐以生命,也隱喻了詞人自己為離愁所煎熬的精神狀態,非常含蓄委婉。元曲《水仙子?相思》“秋風颯颯撼蒼梧,秋雨瀟瀟響翠竹,秋云黯黯迷煙樹。三般兒一樣苦,苦的人魂魄全無。云結就心間愁悶。雨少似眼中淚珠,風做了口內長吁?!贝饲瑯訉懴嗨贾?。秋風颯颯,秋雨瀟瀟,秋云黯黯。特有之秋聲秋景,與蒼梧、翠竹、煙樹相交織,有極強烈的感彩。寫出了離人的相思之苦。古代帝王為了滿足個人的享樂,犧牲了無數青春少女的幸福生活,留給她們的惟有幽怨和寂寞。王昌齡《長信宮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這首閨怨詩寫的是被帝王遺忘的少女,在桐葉飄落、寒霜侵簾的深宮里形影單只,臥聽宮漏的寂寞情景。詩歌以金井梧桐起句,渲染了一個蕭蕭瑟瑟、寒夜漫長的氛圍。少女的那種無邊似海的離人之愁也就含蓄地流露出來了。
二、借梧桐表達貶謫的悲涼、懷才不遇的感慨
古代為官清政廉潔、敢于直諫,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往往逃脫不掉被貶官流放的命運。因而古詩中這類題材的作品數量就很可觀。而梧桐這一審美物象,便成為一種美好的象征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中,抒發他們人生無常的感慨。如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边@首詞寫于他被貶黃州之時,是一首詠物詞,詠一只孤獨寂寞的鴻雁。詞的開頭,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氣氛,夜深人靜,一彎殘月倒掛在疏桐之上,月色朦朧,孤雁頻飛,這樣一副蕭瑟凄清的秋夜圖,為下文孤鴻的出現設置了特定的場景。作者借對這只離群失伴、形單影只孤鴻的描寫,表現了自己在遭受政治迫害后孤獨的處境和悲傷的心情。《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有這樣的描述:“鳳翱翔于千仞,非梧不棲”。良禽擇木而棲,志趣高潔的人自然擇明主而事。在懷才不遇,無人賞識的情況下,一些人則寧肯保持自己的高潔也不愿同流合污,于是以梧桐自比。虞世南高唱:“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保ā断s》)蟬居于梧桐之上,蟬聲因梧桐高大挺拔而聲響遠播,暗指詩人志趣的高潔?!拔嗤┛輱槑V,聲響如哀彈?!保辖肌肚飸选罚槑V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卻棄置不用,寄托了詩人一生窮困失意的悲哀。劉過在《賀新郎》中感嘆,“一枕新涼眠客舍,聽梧桐疏雨秋風顫”,貧士的失職之悲在秋風秋雨中真是愁煞人。然而在眾多的樹木中,詩人們獨鐘情于梧桐,只因梧桐是品性高潔的象征。
三、借梧桐表達亡國之痛、家園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