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3: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寶寶營養不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加長如何為胖寶寶選擇食物呢?
1、首先要注意飲食科學合理地搭配,保持營養均衡,才能使胖寶寶既達到減重的目的,又避免了營養不良的發生,使寶寶健康成長。
2、食譜中應多選擇含蛋白質豐富、脂肪和熱能低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魚、蝦、豆制品等。因這些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長,消耗慢,可減少控制飲食后孩子的饑餓感。
3、嚴格控制谷類、糖類食物,對輕度肥胖的兒童一般每月減少50克,中、重度肥胖的小兒減少100克,減少的時間一般放在中餐和晚餐。臨睡前最好不吃任何有熱能的食物,因臨睡前所攝入的食物,通常儲存多而消耗少,更易轉化為脂肪。
4、進餐時先吃蔬菜、水果,然后喝湯,最后吃主食,這樣不會過度進食。兩頓飯的間隔也可以讓孩子吃些水果,以免到了吃飯時,孩子由于饑餓而吃得過量。
5、吃飯時讓孩子細細地咀嚼,進食速度要慢,但時間不要過長,以免吃進太多食物。不要給孩子視覺刺激,如甜食存在家中或到處亂放。可以用一些有趣的活動轉移孩子總是想吃的念頭。
一般情況下,每餐主食量大。進食速度快,暴飲暴食,睡前進食,亂吃零食,喜歡并多吃甜食、肉、冰淇淋,多吃少動等是引起兒童肥胖的主要原因。另一個值得重視的社會環境因素是快餐文化的蔓延。洋快餐屬高脂、高熱量的食品,如過多地食用,使攝入的營養成分單一,久而久之,會造成一些營養素的缺乏,打亂了體內營養素機制的平衡,導致體內的脂肪不能正常代謝為熱量散失,只得積存于腹部與皮下,體重自然就會超標。因此,肥胖寶寶也會發生營養不良。
現今仍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在發育階段,胖是發育好的表現,瘦了會影響發育。實際上這些看法是沒有道理的。兒童肥胖對健康具有多方面負面影響,如不采取必要措施,將對兒童的健康和未來發展十分不利。
有時,盡管孩子看起來還不太胖,但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就要引起家長們的注意了。
讀者 李宏艷
李宏艷讀者:
喂養方式不當,同樣能造成寶寶營養不良。有些媽媽對寶寶照顧得無微不至,水果、蔬菜不是榨汁就是做成糊,以為這樣寶寶吃起來省力,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因為這樣做極易導致寶寶咀嚼能力得不到鍛煉,不僅食物在精加工過程中流失了一部分營養,而且食物沒有經過咀嚼,營養素的消化吸收也不充分。久而久之,寶寶就營養不良了。
寶寶七八個月大時,有時吃菜往外吐,家長就覺得寶寶還沒有咀嚼能力,大點就好了。其實,咀嚼能力和大腦一樣,越用越靈活,而閑置不用,功能必然下降,會讓孩子養成食軟不食硬的壞毛病。
寶寶的咀嚼能力不僅關系到營養吸收,如果孩子不經常咀嚼,顏面肌肉就得不到鍛煉,還可能影響頜面發育,不利于牙齒萌出及排列整齊。國外的研究表明,寶寶咀嚼食物時,大腦的血流量增大,對神經、大腦發育也有好處。
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6個月大時是關鍵期。此前,寶寶是母乳喂養或喝配方奶,只需吮,不用嚼,從寶寶6個月大開始,就應給他添加蔬果、肉類等輔食。一開始,讓寶寶吃米粉或菜泥、肉泥等流質、半流質輔食,等寶寶適應以后,可以將蔬菜切成小丁,拌進米粉糊里,這樣寶寶光吞咽就不行了,需要一定的咀嚼,但不費勁。如果寶寶把小菜丁吐出來,家長千萬別輕易放棄,等寶寶餓了再嘗試,會容易得多。如此,食物從小丁逐漸到小薄片,薄片切得越來越厚,孩子不光咀嚼能力增強了,也有利于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除了飲食上不能太精細,預防齲齒對保護寶寶的咀嚼能力也很重要。一旦牙齒齲壞,不僅咀嚼面小了,吃東西還會疼,孩子就不愿意也不容易嚼爛硬食。防止齲齒重點是控制寶寶吃甜食,尤其是糖果,要點如下:
1. 吃糖選在正餐前。吃糖后馬上吃飯,特別是一些加工不精細的五谷雜糧,寶寶咀嚼過程中不僅能潔凈牙齒,還可降低口腔酸度,預防齲齒。
2. 不隨意吃糖。蛋糕、糖果等甜食,要吃一塊兒吃,別一會兒吃蛋糕,過一會兒又吃糖果,口腔長期處在酸性環境下,會增大齲齒風險。
3. 睡前不喝酸奶,喝完刷牙漱口。否則,酸奶又甜又酸,牙齒容易齲壞。
經常有女性朋友會問:“醫生說我氣血不足,怎么辦啊?長輩說我體質虛寒,怎么補啊?我宮寒總是懷不上寶寶,怎么吃啊?”
范老師說:對于這種問題,很難做到一概而論。因為“氣血不足”、“虛寒”、“宮寒”這些詞語都不是科學詞匯。這些詞語就像一個筐,什么不舒服的狀況都能往里裝。情況不明,所以沒法給出有效的飲食建議。對于這類問題,范老師經常會追問具體的身體狀況。
比如,一位女士是這樣說明的:她臉色缺乏光澤,日常總是手腳冰涼,尤其是秋冬最嚴重。天氣一涼,手腳就涼,然后吃什么都不消化,小肚子總有氣體,脹得像個球一樣。月經總是推遲,偶爾還有兩個月來一次的時候。還有,就是小腿特別容易水腫,尤其是下午又脹又腫,有時候簡直和大腿一樣粗。
針對這位女士的具體情況,范老師的初步推斷是:她去檢查過腎臟功能嗎?檢查過甲狀腺功能嗎?還有其他什么疾病嗎?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人就會怕冷,身體疲乏,月經推遲。因為甲狀腺素不足的時候,身體的能量代謝水平低下,血液循環也不好,所以就表現出這些癥狀。此外,腎臟功能不好,人體就容易發生水腫。
但是這位女士回應道:去醫院檢查過了,什么病都沒有,甲狀腺沒問題,腎功能也正常。醫生只是說她氣血不足。
說到這里,范老師才能明白癥結所在。所謂氣血不足,大概就是長期營養不良的結果。很多人以為只有食品安全重要,卻不知道長期營養不良會給人帶來多少痛苦,生命質量有多么低。
如果沒有其他疾病,估計這位女士的身體缺乏多種營養素:微量元素缺乏,蛋白質不足,B族維生素不足。
如果她的蛋白質營養缺乏,鐵、鋅等微量元素也不夠,那么她就會怕冷,容易疲乏,月經推遲,而且抵抗力下降。蛋白質不足還會導致體液滲透壓下降,從而造成水腫。缺乏維生素B,也會造成下肢水腫,腿腳感覺異常。由于營養不足,血液循環也很差,身體末端部位對血液循環效率最為敏感,于是環境溫度稍微下降就會感覺手腳冰涼。
如何克服營養不良
但是,正常的飲食,怎么就會出現這么嚴重的營養不良呢?從胃堵腹脹的情況來看,她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差,別人能夠消化的正常食物,她卻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于是一部分不消化的食物進入到大腸當中,被大腸細菌發酵利用,產生氣體,結果就是肚子脹。而且,由于身體羈齪褪澄鎰純齙撓跋歟她的大腸微生物,估計組成比例也不是很理想。
由于胃腸黏膜細胞的更新速度幾乎是所有組織中最快的,它對營養不良的情況最為敏感。同時,人體每天要分泌大量消化液,消化液的制造效率也對營養狀況十分敏感。所以,營養不良引起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又會加劇營養不良,從而造成一個惡性循環。此外,心情不佳、壓力過大、過度疲勞等情況,又會給營養不良和消化不良的狀況雪上加霜。
微量元素缺乏≠營養不良
鐵、鋅、碘、銅、錳、鉻、硒、釩等微量元素在人體內含量甚微。雖然它們毫不起眼,但也是酶、激素、維生素、核酸的必要成分,參與生命的代謝過程,對人體非常重要。
微量元素檢測一般是在孩子出現臨床癥狀時,才被醫生推薦使用的。如果孩子身體情況良好,能吃、能玩、能睡、大便正常,就不一定要做檢測。
父母之所以要帶孩子去檢測微量元素含量,最大原因是他們以為微量元素是判定孩子營養狀況的惟一標準,只要數字上稍不達標,就非常緊張,以為孩子營養不良。其實,要判斷孩子是否營養不良,除了看微量元素含量檢測結果外,還要看身高、頭圍、胸圍、體重是否達到標準,以及結合臨床癥狀才能判定。
另外,微量元素含量檢測結果稍有偏差是很常見的。例如孩子對鋅的需求特別大,但從食物中攝取鋅的量往往不足夠,加上鋅容易流失,因此,缺鋅的情況很普遍。然而,這只能說明孩子可能有微量元素缺乏癥,并不等于營養不良。
多大的寶寶需要做檢測
一般來說,6個月以內的寶寶以母乳為主,完全可以確保充分補充各種微量元素,不必做任何檢測。6個月以后。嬰兒開始添加輔食,可能會出現添加不及時或不足的情況。這時醫生會通過詢問家長喂養情況,并結合孩子的身體表現,決定是否進行檢測。對于大一點的孩子,醫生則會根據是否挑食、偏食,是否反復生病,是否先天不足等情況,進行檢測。
檢測方式:剪發OR抽血
目前的微量元素檢測一般為頭發檢測和血液檢測兩種:頭發反映的是幾個月內相對長期的情況;血液反映的是人體內微量元素的現狀,結果相對來說較為準確,只需要微量指血即可。需要指出的是,微量元素檢測只是一種篩查手段,其檢測結果只能作為參考數值來看,孩子是否缺乏微量元素,不能簡單地靠檢測報告單上的數值做判斷,要結合臨床癥狀才能做出更加準確的定論。因為微量元素在人體中原本含量就極少,僅僅靠一滴血做出的檢測,其結果會受到很多客觀條件的影響。
缺了什么心里有數
有時候,不去醫院做檢測,細心的媽媽只要對寶寶多加留意,也能大概地了解寶寶是否缺了某種微量元素。
缺鐵:一般而言,缺鐵的寶寶多表現乏力、多動、食欲差、傷口易感染、面色蒼白或蠟黃。
缺鋅:孩子經常口腔潰瘍、挑食、多汗、異食癖等。
缺碘;通常表現為智力低下、 眼突、身體矮小等。碘缺乏的初期癥狀不是很明顯,寶寶缺碘應盡早檢查,否則易造成體格和智力發育的滯后。
濫補不如食補
盲目給孩子服用補充微量元素的保健品,非但機體可能不吸收,還容易出現各種微量元素間的相互抵抗問題。如果孩子真的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有時候通過食物補充,短期內就可以達到正常指標。
補鐵:可多吃動物肝臟、血制品及肉類,并注意補充維生素C。肉類和血制品是鐵質的寶庫,烏骨雞更是微量元素豐富而脂肪特低的食品。各種可樂、雪碧類碳酸汽水也不利于鐵劑吸收,所以在服用鐵劑的同時,別給寶寶喝汽水。
像洋洋這樣的小兒長期食欲減退、挑食、偏食,在醫學上統稱為小兒厭食癥。厭食的小兒身體瘦弱,易感冒、腹瀉,可導致營養不良,很多家長帶小兒到處求醫,往往見效甚微。對于小兒厭食,必須先找出引起其厭食的原因。一般來說,導致小兒厭食的三大因素是疾病、飲食和心理,引起厭食的常見病有貧血、佝僂病、營養素缺乏癥、乙肝、胃腸道及呼吸道反復感染。
母乳喂養的嬰兒往往由于未能及時添加輔食,使嬰兒消化道缺乏食物刺激而導致厭食。某些母乳量不足的嬰兒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素又不能從輔食中攝取,使消化器官延緩了從流質―軟食―硬食這一正常的發育過程,導致嬰兒貪戀母乳而拒食。
人工喂養的嬰兒,若喂養方法不當,幼兒或兒童飲食結構不合理,也可造成營養失衡。飲食習慣不良,如吃零食過多、進食不定時、生活無規律等,會影響消化功能,也會出現厭食。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兒心理障礙的表現,若就餐前或進餐時心情緊張、焦慮、壓抑,睡眠不足或疲勞,食物感官性狀的不良刺激等,也會使小兒產生厭食心理。
針對小兒厭食的成因,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先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檢查,看看有無原發病。
2、家長要了解科學育兒知識,根據不同年齡小兒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配餐、烹飪,使食物色、香、味俱全;經常變換飯菜的花樣,使膳食結構平衡。
3、飯前不要讓小兒吃糖果及零食或喝飲料,飲食要定時。
4、孩子不想吃飯時,切不可打罵、強迫、懲罰、哄騙,要細心分析小兒產生厭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誘導、暗示、鼓勵的辦法。
吃飯時,孩子在前面跑父母在后面追的情景,相信在很多家庭都會出現。廣州市婦嬰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程冰梅說,厭食在兒科門診中十分常見的疾病,也是父母很頭痛的問題。寶寶出現長期食欲不振、食量減少,可導致小兒營養不良,多種微量元素缺乏,影響生長發育。
喂養不當易造成兒童厭食
程冰梅介紹,一般造成小兒厭食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疾病造成食欲不振,臨床中的厭食癥,有全身性的疾病,比如慢性胃腸炎、微量元素缺乏等,其中鋅缺乏引起的厭食是比較常見。如果發現不是菜譜的問題,就應該找醫生看看是否是疾病導致的厭食。造成小兒厭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喂養不當,喂養不當造成兒童厭食的情況比較突出,這一點在城市兒童特別明顯。亂吃零食、喝過多果汁飲料等不良飲食習慣,容易使孩子的食欲下降。
做父母的應了解,寶寶的胃口會時好時壞,尤其是兩三歲的寶寶,他生長速度可能并不像以前那樣快了,因此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常常表現出饑餓。如果寶寶不想吃東西,有可能是因為他不餓,或者在長牙,或者因為屋里有其他東西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爸爸媽媽要記住,不要強迫他吃東西,不要把吃飯變成一場戰爭。
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
聰明的媽媽應該懂得如何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
1、讓寶寶吃各種不同口味、顏色和口感的菜,這會讓寶寶總是對飯菜很感興趣。即使是很小的寶寶也會因為每天吃相同的東西而感到厭煩的。
2、當寶寶吃得很好的時候要表揚他。
3、給寶寶提供健康零食,寶寶每天消耗大量的能量,因為他們每天動來動去,所以營養豐富的零食來補充寶寶的能量,比如水果片(新鮮的或干制的)、天然酸奶、米糕、面包條。
4、不要給寶寶吃快餐食品,如果在就餐時間帶著寶寶出去轉轉,您最好隨身帶一些健康食品,這樣您就不必依賴快餐店了,薯條、漢堡包、香腸都是高脂肪、高鹽、高糖分食品,而且含有很多添加劑,應該避免食用。
5、別把甜食當獎勵。如果您想讓寶寶喜歡吃新鮮水果和蔬菜,自己首先要大量吃這些食物以給寶寶樹立榜樣。如果您總是把餅干和巧克力當作零食,并且把甜食作為獎勵(這些食物會使寶寶越來越喜歡吃甜食,并使他們長出齲齒),不要指望您的寶寶愛吃水果。您可不能為了寶寶吃水果和蔬菜而跟他討價還價,這會形成一個難以改變的習慣。
6、給寶寶喝的飲料中,水是最佳和最提神的,所以要把水作為首選飲料。如果寶寶的食欲不是很好,在他吃飯前就不要給他喝含糖太多的飲料,因為喝這些東西會使他感覺不到餓。
媽媽們注意:
進食看總量而不是一餐兩餐
當寶寶拒絕媽媽給他準備的食物時,您的反應不要過于激烈,這只說明他不想吃罷了,不要強迫寶寶吃東西,不要將吃飯變成“拉鋸戰”,把吃飯的時間延長30分鐘。如果您覺得寶寶吃得還不夠,那在1-2小時后,再給他吃一些零食,例如水果或者牛奶,一天三頓主食再加上兩頓零食就足夠了。
一些孩子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拒絕某種食物,不要為此擔心,只要總體的飲食情況是均衡的就行。
如果寶寶看到碗里的飯太多,會感到厭煩。媽媽其實可以給他換一個大一點的碗,或者裝少一點的飯,讓寶寶從心理上先接受,以后逐漸增加。這就是聰明媽媽的做法了。
不要給寶寶吃含過量的飽和脂肪、食鹽和糖的油炸食品,最好以蒸烤的食品取代之。加工食品中的鹽、糖和人工調味劑的含量很高,所以要給寶寶吃新鮮的食品,包括以下四類:
1、魚、肉、雞蛋和其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2、牛奶、酸奶和其他奶制品;
3、大米、馬鈴薯、面包、面條和其他碳水化合物;
健康專家調查孩子們每日飲食攝入情況,發現他們單日的鹽分攝入量經常在9.3~9.6克,然而,對成人而言,健康專家推薦的鹽分單日攝入量也僅僅為6克,兒童更應控制在4克以下。
健康專家表示,加工食品和調味料在日常飲食中的濫用,加劇了兒童健康情況的惡化。高鹽分的攝入會導致高血壓,從而容易誘發中風和心臟病等問題的發作,這些疾病已經是全球范圍內最大的死亡和殘疾原因之一。高鹽分亦是流感的誘發因素,因為多吃鹽,一會減少唾液分泌,使病毒在口腔內容易繁殖;二會使鈉鹽滲透性高,口腔和咽喉部上皮細胞的防御能力會被抑制,易使流感病毒進入人體。高鹽分還易致鈣質流失,影響兒童身高發育。
1周歲以內嬰兒不宜吃蜂蜜
蜂蜜香甜可口,而且含有豐富的葡萄糖、維生素、多種有機酸鹽和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長喜歡在寶寶的牛奶和溫水中添加蜂蜜來增加營養。這種做法有一定的危險性。
蜜蜂在采取花粉釀蜜的過程中,蜂蜜易受到肉毒桿菌的污染,而肉毒桿菌既耐嚴寒,又耐高溫,不易滅活。因此,即使經過一般加工處理的蜂蜜,也仍有一定數量的肉毒桿菌芽胞存在。成人抵抗力強,食用蜂蜜后肉毒桿菌芽胞不能在體內繁殖發育。但嬰兒由于腸道微生物生態等平衡不夠穩定,易使食入的肉毒桿菌在腸道中繁殖,并產生毒素,同時嬰幼兒的肝臟解毒功能也差,因而容易引起肉毒桿菌性食物中毒。
飲用蜂蜜中毒的嬰兒可出現遲緩性癱瘓、哭聲微弱、吸奶無力、呼吸困難等癥狀。因此,科學家建議,1周歲以內嬰兒不宜吃蜂蜜。
孩子經常腹瀉多是營養不良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經常腹瀉的兒童中,營養不良的患兒所占比例高達30%以上。
研究發現,營養不良會導致患兒消化道形態和功能改變,消化酶活性降低甚至分泌不足,一旦受到病菌侵襲或是飲食不當,就會引發腹瀉。腹瀉患兒由于腸蠕動亢進和食物消化功能受影響,又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兩者互為因果,往往造成惡性循環,小兒腹瀉遷延不愈,營養攝入嚴重不足,出現發育遲緩、佝僂病等嚴重后果。
營養不良要主以飲食調理為主,在治療腹瀉癥狀上,除了在有明確的感染因素時,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進一步惡化本已失調的腸道菌群;合理補充益生菌和消化酶制劑。此外,正規的“捏脊療法”等中醫手段也有一定效果。
兒童夏季易患“空調病”
面包、餅干、點心、糖果,有哪一個寶寶能抵擋得住這些甜蜜的誘惑呢?然而我們都知道,精加工的食品吃多了沒好處,糖果又損害牙齒,怎樣才能讓寶寶健康地選擇甜食?
吃甜食一定會得牙病嗎?
很多寶寶有蛀牙都是因為愛吃糖又不注意牙齒衛生所造成的。口腔里的細菌與殘留食物形成牙菌斑附著在牙齒上,食物中的蔗糖,經細菌分解產生酸,時間一長,殘留在牙菌斑上的酸慢慢侵蝕牙齒上的保護層――琺瑯質。琺瑯質受酸長期侵蝕而遭破壞,形成齲洞,就形成了蛀牙。
也并非常給寶寶吃甜食、或愛吃甜食的寶寶牙齒就一定不好。只要家長幫助加強對寶寶牙齒的保護,就可以減少甚至完全避免“甜蜜蜜”給牙齒帶來的麻煩。要做到吃完糖就立即刷牙,那么寶寶患蛀牙的機率就可以降低許多。另外,定期帶寶寶去口腔科檢查牙齒,發現問題及時處置,也是保護孩子牙齒免受糖的侵害的步驟。一般來說,兩歲以上的寶寶應該每年至少檢查兩次牙齒,想想看,您的寶寶做到了嗎?
會變成營養不良的小胖子嗎?
蔗糖在體內吸收速度快,很容易轉化成脂肪貯存起來,所以吃糖過多,又不愿意運動的話,自然容易變成小胖子了。而且科學家還發現,糖除了提供熱能以外,并不是什么很好的營養品,營養學上稱糖為“空能量”食物。吃太多會影響寶寶正常的食欲,導致蛋白質等其他營養物質攝取不足,從而出現營養不良,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但是,如果家長能夠幫助寶寶糾正偏食習慣,從小有意識地培養寶寶均衡的飲食習慣,盡量少在兩餐之間吃過量甜食和零食,控制寶寶單次對糖的攝取量,盡量減少吃糖次數,就可以很好地掌控寶寶的甜食食譜,幫助寶寶建立健康的甜食觀。
吃甜食最適宜的時間
甜食中的糖除了能為寶寶提供身體所需要的熱能以外,還參與寶寶身體細胞內的多種代謝活動、負責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促進蛋白質的合成等多項任務。同時,糖幾乎是大腦唯一的燃料,寶寶的大腦能持續、穩定地工作也全靠它提供能源。
適當地給寶寶吃些糖,能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反應能力、記憶力以及理解能力。在寶寶情緒激動時,給他吃點糖,還可以起到安撫情緒的作用。在寶寶參加運動比賽時給他吃點糖,可以補充寶寶體內所消耗的熱量。
(摘自《健康導報》)
體弱寶寶以輕中度的營養不良較為多見,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套調理套餐。
體弱寶寶的調理套餐:主食+葷菜+蔬菜+湯羹
主食
白米爛飯/刀切小饅頭/小花卷
適量進行米面搭配,以添加花色干點為好,這樣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提高熱量。
葷菜
茄汁小肉條
原料:豬肉50克、雞蛋1個、洋蔥少許
調料:鹽、粉、淀粉、番茄醬、白糖、醋、醬油制作過程:
1.將豬肉切成小長條,用鹽、雞蛋、粉少許,再加干淀粉、適量水拌勻后,將豬肉條放入烤箱(清蒸亦可),調至180℃,烤20分鐘,烤熟后取出。
2.炒鍋中放入少許油,煸炒洋蔥末出香味,放入番茄醬、白糖、醋、少許鮮醬油、鹽,燒開后放入肉條,再燒開后勾芡即可。
特點:酸甜入味,色澤誘人。
營養價值:豬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是提供熱能脂肪的好來源,加以番茄醬內的茄紅素,是一道酸甜可口、適合不愛吃飯寶寶的營養菜。
素菜
燴五色蔬丁
原料:青豆30克、枸杞5克、甜玉米粒30克、山藥30克、松仁5克
調料:鹽、淀粉、食用油
制作過程:
1.山藥切丁,同青豆、玉米粒和起放入開水鍋中煮熟備用;松仁用油鍋略炒后取出;枸杞子用溫水泡開備用。
2.炒鍋中倒入少許油,燒熱后加入青豆、枸杞子、甜玉米粒、山藥丁和松仁一起煸炒,加少許水、鹽,最后勾芡即可。
特點:色彩豐富,營養全面。
營養價值:5種不同色彩的蔬菜丁,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青豆鈣質豐富,枸杞明目,山藥健脾,玉米熱量高,富含B族維生素等,同時食用可為體弱寶寶補充身體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
湯羹
苗苗魚圓湯
原料:凈魚肉50克,豆苗20克,雞蛋1個
調料:鹽、淀粉、蔥、姜、鮮湯、黃酒
制作過程:
1.洗凈豆苗,并摘出嫩葉,待用。
2.將魚肉剁成魚茸,加入蔥姜水、鹽、蛋清、淀粉拌勻上勁,待用。
3,將拌勻的魚茸用手擠成魚圓,放入開水鍋,浮起成熟后加鹽、味精、少許黃酒,燒開后放入豆苗嫩葉即可。
特點:綠白相間,清淡營養。
營養價值:魚肉所含蛋白質量多質優,吸收性能好,配以豆苗,這道湯葷素兼備,熱量充分、營養齊全。
添加營養菜
奶油雞肉小圓餅
原料;雞脯肉100克,雞蛋2個
調料:淡奶20克,色拉油10克,鹽、酒、生粉、蔥姜汁少許
制作過程:
1.雞脯肉除去筋膜,洗凈后剁成雞茸,放入鹽、蔥姜汁攪拌,再加蛋清用力攪拌直至上勁,最后放入生粉、水拌勻。
2.用手做成一個個小圓子,放入四周涂油的烤盤,再壓成小餅狀,放進爐溫160℃~180℃的烤箱內(清蒸亦可),烤15分鐘后取出裝盆。
3.炒鍋中放入淡奶、糖、鹽、水少許,燒沸后用水淀粉勾芡澆在烤好的雞餅上即可。特點:白中透黃,奶香可口。
營養價值:雞蛋中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少,并有一定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對寶寶有滋補強身的作用。
給體弱寶寶的喂養建議:
調整膳食,在原有基礎上,循序漸進增加攝入量。
先添加質軟、易消化的食品。比如:先每天喝牛奶100克,適應后根據不同年齡添加牛肉、瘦豬肉、雞肉、魚蝦類、蛋類和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適量進行米面搭配,以添加花色干點為好,這樣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提高熱量。
健康寶寶的臉色應該是白里透紅的,不健康寶寶的臉色卻各有各的不同……小臉蛋兒一向是寶寶身體健康與否的晴雨表。
臉色偏黃
球球已經lO個月了,一直是個白白胖胖的乖寶貝。可是最近突然變得不愛吃飯,連奶粉也不愛喝,口腔有酸味,還經常拉肚子,原本紅潤的小臉也開始發黃,可把爸媽急壞了!
病癥分析
1.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如果寶寶經常出現腹瀉,則有可能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
2.大部分新生寶寶在出生后23天會出現臉部發黃現象,這有可能是生理性黃疸。
3.肝膽疾病和遺傳原因等。
護理方案:首先,新媽媽要做的是去醫院確認寶寶臉色發黃并非遺傳或肝膽功能異常,而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此時,要注意的就是為寶寶進行合適的食補。
其次,對于營養不良的寶寶,不能強迫其進食,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
最后,要給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進食氛圍,并輔導寶寶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寶寶不吃千萬不要強喂、呵斥,更不要追趕著喂。
就醫指征:當出現嚴重貧血等狀況時,僅僅食補是不能緩解病情的,此時應該帶寶寶去醫院檢查血色素,遵醫囑進行適當的治療。
臉色蒼白
6個月大的小跳跳最近精神一直不好,臉色和嘴唇都是蒼白的。小跳跳平時總不愿意吃飯,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愛說愛笑,而且誰都不讓抱,還總是摔東西,手腳冰涼,小身子也變得越來越瘦,可把媽媽心疼壞了!
病癥分析
1.造血原料不足,如鐵、葉酸、維生素B。蛋白質等缺乏。
2.造血功能障礙,有的寶寶得過肝炎或服用過氯霉素、磺胺類藥物,骨髓的造血功能會發生一定的障礙。
3.紅細胞被破壞或丟失過多。
護理方案:首先,母乳的鋅含量高且易于吸收,有條件的新媽媽應該盡量為寶寶進行母乳喂養。對于4個月以上可以接受輔食的寶寶,仍需以母乳為基礎,添加適當的輔食。
其次,根據寶寶實際情況,在寶寶平時的飲食中應該注意給寶寶補充各種微量元素。動物肝臟、魚類、牛肉等含鋅量高且易于吸收;南瓜、茄子、菠菜、芝麻等含鐵量高且易于吸收。
就醫指征:面色蒼白與貧血密切相關,應去醫院詳細檢查。
臉色發紅
提前4周出生的曉曉,現在已經半歲大了,在大家眼里一直都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寶貝。可不知什么原因,曉曉最近臉色老是發紅,并伴有輕微的咳嗽,吃飯也不像以前那么乖了,真讓人著急!
病癥分析
1.寶寶如果出現臉色發紅、輕咳嗽,可能是扁桃體發炎。
2.若出現煩躁不安、面色發紅、口唇干燥的情況,呼吸變粗變快,臉色發紅,常是發熱的反應。
3.室內缺乏充足的氧氣、天氣過冷或過熱、空氣過于干燥或含有某些刺激性的化學物質等都有可能造成寶寶臉紅、呼吸不暢。
護理方案:首先,預防扁桃體發炎。在感冒流行的季節,可用板藍根沖劑當茶飲。為了更好地保護寶寶的扁桃腺,平時應注意給寶寶補充水分,多帶寶寶進行身體鍛煉,增強體質。
其次,寶寶需要靈活機動的穿衣方式,以避免受涼。保持空氣的新鮮與流通,定期給居室和家用物品消毒。
最后,若發現寶寶臉色發紅,氣息急促,不停嗆咳,應及時檢查氣管有無堵異物。
就醫指征:如果發現寶寶是由于急性喉炎等感染性疾病引起呼吸不暢造成的臉紅,應立即送醫院接受專業治療。
臉色發紫
兆兆18個月了。前些天兆兆剛學會雙腳蹦,于是便不停地蹦。在他蹦的同時媽媽發現兆兆的鼻子及嘴的四周變得青紫,進而整張臉變成了青紫色,令其停止后的第二天晚上才慢慢消退。這讓媽媽很擔心
病癥分析
引起寶寶臉色青紫的原因并不多,但大多比較嚴重。
1.如果寶寶平常就有臉色青紫的狀況,新媽媽需要注意寶寶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疾病。
2.突然間的呼吸道堵塞。
3.某些貧血癥,如缺鐵性貧血或地中海貧血,都可能造成寶寶臉色青紫。另外,一些食物、藥物中毒也可能引起寶寶臉色青紫。
護理方案:首先,為了避免人為原因阻塞寶寶呼吸道,在寶寶進餐時要細心照看,教育寶寶安靜進食,培養細嚼慢咽的飲食習慣。同時注意不要給寶寶玩別針、硬幣、小球、紐扣等物品,不給寶寶吃整粒的豆類、花生米、瓜子等不易嚼碎的食品。
其次,出現類似癥狀以后,建議先送醫院為寶寶做個血常規檢查。
最后,根據醫院檢查的結果,做好對寶寶身體的保護,例如補充營養,鍛煉身體等。
就醫指征:如果寶寶出現面色青紫現象,在無法確定原因的情況下,應及時送醫院接受專業檢查。
臉色發黑
2歲大的田田有一個很讓人擔心的地方每當哭鬧得太厲害時,原本紅潤的小臉蛋兒就會開始發黑發暗,有時眼睛還會不停地向上翻,或是手腳規律性地反復抽動,甚至還會吐白沫。看著真讓人害怕
病癥分析
1.如果寶寶平時經常出現臉色發黑的話,新媽媽需注意寶寶是否患有惡性貧血或者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
2.抽筋也可能引起寶寶面色發黑。在寶寶恢復正常后,需帶寶寶做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3.寶寶在哭鬧的時候,常常容易喪失意識,進睡眠狀態,就容易造成臉色發黑。此時,新媽媽應緩和及安撫一下寶寶的情緒。
護理方案:首先,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會因為寶寶發紺的程度及時間,影響到寶寶的治療方式及愈后情形,若未能及時正確進行治療可能有很大危險。因此,新媽媽應該在第一時間送寶寶做檢查,以確定病因。
其次,哭鬧中的寶寶在吸了一口氣之后,有時會無法吸到下一口氣。此時在爸爸媽媽的照顧下,應該立即適當地給予寶寶安撫,并果斷終止當前正在進行的事項(例如打針)。
1、首先,寶寶添加輔食的時間要合適,給寶寶添加輔食要從六到八個月開始,如果給寶寶添加輔食太早,由于寶寶腸胃消化功能不健全,不僅不能夠很好的吸收輔食里面的營養,而且還有可能會引發消化問題。而如果給寶寶添加輔食太晚,則又容易導致寶寶營養不良。
2、其次,給寶寶做流食吃。這時候寶寶牙齒尚未長全,還沒有咀嚼功能,所以寶寶吃的東西只能整吞下去,如果吃塊狀的東西會使腸胃的消化負擔比較重,因此要盡量給寶寶吃流食,比如粥、湯、雞蛋羹等都很適合給剛添加輔食的寶寶吃。
(來源:文章屋網 )
穩定情緒,愉悅心情
糖,在食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精美的包裝、形態各異的外形、艷麗的色彩、奇特的口味,對寶寶有巨大的誘惑。它讓寶寶大飽口福、愉悅心情。在寶寶情緒激動時給他吃點糖,還可以起到穩定情緒的作用。
能量來源,促進生長
對于某些重要的組織器官,如大腦、神經組織、紅細胞來說,糖幾乎是唯一的能量來源。在饑餓情況下,身體分解利用儲備的糖原,保證腦、紅細胞等重要組織的能量供應,但是儲備的糖原一般只能維特數小時,因此每餐都要吃些含糖的食物。如果糖得不到及時補充,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和各器官功能,嚴重時會出現暈厥等低血糖反應。
參與代謝,煥發精神
糖是寶寶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需的營養素,除了提供熱能外,還參與細胞多種代謝、維持神經系統正常工作、促進蛋白質合成。血糖升高有煥發精神的功效,適當給寶寶吃些糖,能提高他的注意力、記憶力、反應能力和理解能力。
“恨”糖
糖在寶寶生長發育過程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吃糖是否多多益善呢?當然不行了,吃糖過多,弊大于利。
1 出現齲齒(蛀牙)
齲齒(蛀牙)大多是因為寶寶愛吃糖又不注意保護牙齒造成的。口腔里殘留的糖分,經細菌分解產生酸,慢慢侵蝕牙齒的保護層――琺瑯質,形成齲洞,就有了令人頭痛的蛀牙。
2 肥胖癥
小胖墩越來越多,和寶寶吃的各種含糖的甜點、飲料、水果等食物有關。糖在體內吸收快,容易轉化為脂肪貯存起來,所以吃糖過多,又少運動的寶寶,自然就成了小胖墩。
3 營養不良
糖除了提供熱能外,并不能提供其他營養,吃太多會影響正常食欲,導致其他營養物質攝入不足而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另外,吃過多甜食,必然會減少其他必需主食的攝入,如谷類、水果、蔬菜等,這種不平衡的飲食結構會導致維生素類及骨骼生長需要的鈣、鎂、鐵的攝入不足,而影響健康。
4 易患甜食綜合征
大量吃甜食的寶寶常愛哭鬧、好發脾氣,原因就是吃的糖太多了,影響了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這種癥狀稱為“甜食綜合征”。
科學吃糖助健康
糖是把雙刃劍,帶給寶寶甜蜜的同時,也給寶寶身體帶來危害,吃糖要講究科學。
控制糖的攝入量
減少餅干、糖果的攝入,減少吃糖的次數,兩餐之司不吃或少吃糖果零食,尤其在睡前不吃糖果糕點。如果寶寶對糖有依賴,以下辦法對你會有幫助:
別覓“新歡
不同品牌、口味相同的產品,含糖量大不相同。購買時,不妨尋找含糖量更低的品牌,或是干脆就用無糖的產品替代。市場上也有專供寶寶食用的葡萄糖等食品。
自己加糖,逐漸減量
放棄甜牛奶,只買不含糖的鮮牛奶,掌握放糖的主動權。如果寶寶的飲食中需要加糖,可以逐漸減少糖的添加量。以前放3匙糖,不妨試試放2匙或1匙,慢慢地,寶寶會發現少放糖的食物味道也不錯呢。
糖做配角
控制糖的攝入量,不意味著拒絕所有的糖。有時候加一點糖會讓一些健康食品更可口。讓糖成為寶寶飲食中的配角吧。
多吃水果
水果含大量的天然糖,在你要減少添加糖的攝入時,水果是給寶寶味蕾一點甜頭的最好辦法。通常一塊巧克含糖量大大多于個蘋果的含糖量。而蘋果能提供纖維素,讓寶寶更有飽感,從而減少食物的攝入。
放棄果汁
非鮮果榨的果汁飲料,是導致過量攝入糖分的罪魁禍首,離它越遠越好。現在市場上的運動飲料是不錯的選擇,有點味道,含糖量低,還含礦物質。
選擇吃糖的最好時機
如果寶寶感到餓,不妨吃點糖,它比其他食物更易被人體吸收而快速提高血糖。寶寶運動前吃點糖,將補充體內消耗的熱量。
適量吃蜂蜜
據調查,吃蜂蜜的寶寶體重、身高、胸圍、皮下脂肪增加較快,皮膚較光澤,少患痢疾、支氣管炎、結膜炎、口腔炎等疾病。體弱多病的寶寶可以多吃蜂蜜患佝僂病的寶寶,每天吃蜂蜜2~3次,每次10~20克,能改善佝僂病癥狀,患感冒的寶寶,每天兩次,每次飲一小杯蜂蜜水,能促進感冒痊愈,睡眠不佳的寶寶,睡前30分鐘喝杯溫蜂蜜水,不久便會安然入睡。
加強對牙齒的保護
吃完糖后立即刷牙,寶寶患蛀牙的幾率就將大大降低。
10分健康“過三關”
體溫維持關
早產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皮膚、汗腺和血管發育不成熟,體溫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當環境溫度過高或者寶寶包裹過多時,就會引起發熱。只有給早產寶寶一個適宜、恒定的外界溫度,才有利于寶寶維持正常的體溫和健康狀態。
呼吸關
早產寶寶呼吸中樞尚未發育成熟,呼吸不規則,往往淺而快,常常出現呼吸間歇或者呼吸暫停。早產寶寶的肺發育不成熟,尤其是胎齡少于35周的早產寶寶,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或者吸入性肺炎。
消化關
早產寶寶吃奶時吸吮動作與呼吸動作、吞咽動作不能夠協調起來,容易嗆奶。早產寶寶容易吐奶,引起吸入性肺炎,而且寶寶的胃腸分泌、消化能力較弱,容易導致喂養不耐受,消化功能紊亂以及營養不良。
肝臟關
早產寶寶的肝臟功能不完善。肝臟儲存維生素K較少,產生的凝血因子也少,所以早產寶寶容易出現皮膚黏膜、消化道出血或者顱內出血等癥狀。維生素D代謝差,容易出現低血鈣,肝糖原儲存少,易出現低血糖。
免疫關
早產寶寶免疫功能低下,對各種感染的抵抗力弱,即使輕微的感染也會發展成為全身感染。同時也由于皮膚比較薄,臍帶傷口的存在,容易患皮膚感染、臍炎,生產時使用的急救措施也容易造成感染。
腎臟功能關
早產寶寶的腎臟發育不成熟、腎小管功能差,容易出現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腎功能不足也會使寶寶體內的藥物排除到體外或者分解代謝的能力降低,容易導致藥物潴留和中毒。
血液關
早產寶寶血液和正常寶寶不同,血小板數比正常新生兒少,紅細胞少。出生體重越輕,血液中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越低。所以早產寶寶容易出現貧血,早產寶寶的毛細血管脆弱,容易發生出血。
神經系統關
早產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常常伴有腦發育不全,容易引起腦發育障礙,導致智力低下。早產寶寶的低血糖、呼吸暫停,低血鈣容易引起驚厥。早產寶寶血腦屏障不健全,容易出現膽紅素腦病和中樞系統感染。
生長發育關
出生后的早產寶寶的生長比足月寶寶快,如果沒有正確的喂養,合理的營養,極容易發生佝僂病、貧血、營養不良等。
10分健康4步走
早產寶寶在0~1歲之內必須加強營養,細心的護理才能讓他們的健康評估得10分。
1 保溫 室溫在24~26℃,濕度在55%~65%,室內放一個可蒸發的水盆,使空氣干凈清新。衣被要求軟、暖、輕,在小包被外兩側放熱水袋,對早產兒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和移動。每4~6小時測體溫一次,保持體溫恒定在36~37℃。當早產兒有青紫或奶后呼吸困難時給予吸氧。另外,早產兒的取平臥位,不能用枕頭。
2 各種維生素的補充 由于早產兒生長快,又儲備不足,維生素A、B、c、E、K、鈣、鎂、鋅、銅、鐵等也都應分別在生后一周至兩周后開始補充,最好有母乳,初乳中各種人體必需的元素,蛋白質、脂肪酸、抗體的含量都高,正好適合快速生長的早產兒所需用。如母乳不足,則采用早產兒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