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7: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鼓勵自己的話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師生關系是教育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和諧師生關系對整個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師生關系是教育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和諧師生關系對整個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然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話語權威本質其實也發生了變化,教師同學生一樣,也喪失了作為獨立的主體的個性話語。他們在話語權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話語權的喪失扼殺了師生的創造性,異化了師生關系。因此,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應該重視回歸師生話語權,實現師生之間平等、民主的對話,共同分享話語權力。
一、學生話語權缺失和教師個體話語權失卻分析
學生話語權缺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是學生課堂發言權利的異化。
(2) 二是學生對教師話語缺乏挑戰力。
(3)學生在教師評價系統中話語權缺失。
教師個體話語權失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勞動職業領域。教師作為國家和社會的代表,獲得制度性權力進入學生的世界,對學生施以相應的教育影響,教師自己的教育權力和教育權威來源于教師對權勢話語的尊重和傳遞,然而,由于這種權力實際上是社會權力運作的過程和結果,因而在職業活動中,教師的話語權是被賦予、受控制的,教師的個人話語權依附于制度性權力,基本上被權勢話語所覆蓋,“教師很容易被矮化成一個僅僅從事非創造性勞動的雇工,僵化成一個只有灌輸既定的意識形態的傳聲筒,愚化成一個貶損自身靈魂的思想附庸,墮化成一個維護錯誤觀念的文化保安?!边@不僅喪失了教育的本真意義和使命,教師自己也因為個人話語的喪失成為了學生自由、健康、生動活潑發展的阻抑者、破壞者。
另一方面是教育研究領域。長期以來,人們似乎習慣于將研究看成是專家學者特定的工作和專有的領域,專家學者很自然的在文化資源配置中占有優先地位,掌握著教育話語權。在教學中,教師不是將自己的思想融進教學中,而是將教材的內容完整的復制給學生;不是把自己對社會的看法、觀點、價值觀等內化到教學中,而僅僅是引導學生如何接近標準答案;不是去表述個人思想,而是憑借自己對知識的預知而支配學生的思維。
綜上可以看出,教師的傳統話語權威地位,直接導致學生的話語喪失;教育話語世界里,權勢話語和理性話語的覆蓋,又使得教師的個體話語喪失。
二、教師努力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共享師生話語權
1.創建平等友好、和諧交流的課堂氛圍
首先,教師要正確定位新課堂,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教與學的過程應該是師生共同分享各自的知識、經驗、閱歷和信息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其次,教師要正確引導課堂討論,給學生“真正的話語權”??梢宰寣W生自由組合,離開座位找與自己有共同話語的同學,找與自己觀點相一致的同學交流,尋找對自己觀點的有力支持,也可以尋找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同學理論,說服別人或修正自己。在這樣的討論中,學生才有自己的真正的“話語權”,才能在觀點的碰撞中閃爍出智慧的火花。老師不僅要鼓勵學生積極地討論,還要鼓勵學生自己大膽地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給學生足夠的個人思考時間和共同討論時間。
2.鼓勵學生講真話,指導學生行使話語權
首先,教師要正確定位學生,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可以是錯誤的,甚至是離經叛道的。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從某種程度上講,恰好是學生認知水平的真實反映,只有敢于讓學生講真話,才有與學生真實、平等交流并且教育學生的機會,才能避免使學生僅僅成為知識的“接收器”。其次,尊重和維護學生的話語權關鍵是指導學生有效行使話語權。
3.弱化學生在評教過程中與教師之間的利益關聯性,對教師教育教學采取新的激勵機制,加強對學生評教的宣傳,提高學生在教師評價系統中的話語權。
三、增強教師主體意識,建構教師話語權
共享師生話語權力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關鍵在于同時喚醒教師和學生對話語權力的主體意識。師生雙方通過共享話語權力,使師生關系達到相互融洽、完美配合的最佳狀態。
1.教師要從自身出發,發現“本真”的“自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主體性的人,應該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自己的主觀追求,有自己的創造意識和能力。
2.教師要明確自己的主體性,努力從權勢話語的遮蔽之下走出來,從而建立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民主、獨立的主體間的對話關系。
3.教師需要與專家學者進行對話,努力從理性話語的束縛之中走出來,提高知識內化、活化的能力。
教師的個人的話語不僅是要把教育內容呈現給學生,更要求教師把自己對教育世界的理解、對社會意識形態的理解、對價值觀的理解、對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的理解,建構成自己的話語體系。同時對知識進行再開發、再創造,從而內化到自己的價值體系中去,使得教師的話語更能彰顯教師個人的精神和活力,也避免使教育的理性話語游離于學生所在的真實的社會生活之外。
參考文獻:
[1] [英]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和社會變遷[M].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3.59.
[2] 胡福貞.論教師的個人話語權教育研究與實驗論文[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3):17-22.
[3
] 邵曉楓.廖其發.論和諧師生關系的內涵[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4] 邢思珍.社會學視角下的教師話語權[J].教育學文摘,2004年,第7期.
[5] 吳康寧.教師是“社會代表者”嗎[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2).
[6] 叢海燕.論教師話語的失卻與重建[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2期.
[7] 龔振.討論:把話語權還給學生[J].基礎教育研究.2002,(1.2):56.
形形的人
總會給予我們
或多或少的感動
即使一句包含春風的話語
都可以使我們
斗志昂揚
勇敢向前
那充滿暖意的話語
總會讓我們
在嚴寒的包圍下
依舊可以感受到
陣陣暖意
雖然
令人溫暖的話語
并不是句句都載滿溫柔
或許夾雜著嚴厲
或許帶有斥責
但是
那份永久熟悉的溫暖
卻永遠不會改變
我們可以從慈母的言語中
尋找到久違的愛意
我們可以從嚴師的教訓中
覓到那諄諄不息的教導
我們可以從長輩的話語中
搜尋到對自己的殷切期望
我們可以從……
不論從那里聽到的話語
我們依舊可以感受到陽春三月
春風所帶來的和煦
我們依舊在那充滿愛的話語中
被引導被激勵被溫暖
其實
有溫度的話語
它潛在的含義中
一直隱藏著一個意思
那就是愛
你會因對方的只言片語
所帶來的鼓勵和溫暖
而一路前行
我們的心靈
就如同那柵欄旁邊
盛開得最艷的薔薇花一般
有溫度的話語
就如同
春風和陽光
使那心靈的薔薇花
開的更美更艷
同樣
有溫度的話語
就如同春天
是的
最美的春天
它可以使你
心靈深處的花園
永遠
春風和煦
陽光明媚
點評:老師的話語猶如陽光播灑到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時時刻刻在關注、關心著自己,并且愿意隨時給自己提供幫助。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心和他的心緊貼在一起,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2.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點評:淺顯通俗的語言極富有哲理性,讓學生懂得了從小事做起,打好基礎的重要性,避免學生產生好高騖遠的心態,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p>
3.我們每個同學都很聰明,應該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點評:老師使用激勵性語言給予學生信心,巧妙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展開新一輪挑戰的決心。這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恒心。
4.努力改正缺點,你就可以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點評:老師用“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這種符合學生內心愿望的語句激勵學生,反映了老師對學生的信任和尊重,能夠使學生產生自信心和上進心,這樣的鼓勵性語言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5.如果你能試著喜歡上那些弱項,一定能成功!
點評:這樣充滿鼓勵性的話語能夠幫助學生消除偏科現象,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全面發展。在現在這樣的一個知識經濟社會,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成為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
6.你只要用心做,這些事根本難不倒你!
點評:一句激勵的話語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給學生希望。告訴學生:沒有做不好的事,自己的態度是關鍵。只要專心,有耐心、恒心,就一定能夠進步。
7.勇敢點!不要怕,天塌下來,老師替你頂著!
點評:學生面對困難、挫折難免會產生畏難情緒,這時教師的語言應該像“雪中炭”、“六月風”。上述語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老師理解自己,并打算用行動來支持自己,能和老師并肩作戰。當然,對任何困難就不再懼怕了。
8.你不是最聰明的,卻是最有靈氣的,相信你將來一定有所成就!
點評:當教師懷有真摯情感給予學生公正、恰如其分的評價時,學生能更清醒地認識自己,用“最有靈氣”不斷激勵自己,按著老師的話不斷努力。
9.你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孩子,你的見解很有創意!
點評:這句話肯定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展潛力,教師善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激勵學生不斷努力,成為高素質人才。
10.也許你在別人眼里有很多不足,但在我眼里,你是最棒的!
點評:這是一句具有激勵性的話語,它不僅肯定了學生的成功與進步,還鼓勵學生再接再厲,增強學生繼續努力的信心,拉近了師生距離。
11.你的潛力很大,對于你來說,只要好好挖掘,沒有不可能的!
點評:這是一句發展性的評價語,教師幫助學生認識他們在學習上已達到的程度和已具備的能力,鼓勵學生繼續努力,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12.一個人最大的美德是寬容,如果你懂得寬容,你就會有海一樣的胸懷!
點評:教師用形象的語言,從思想品德的方面教育學生人生中需要寬容。在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漸形成時期,學生易于受教師的思想觀點影響。教師努力將中華傳統美德及時地滲透到學生的內心,使學生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13.也許你現在是貧困的,但老師相信,20年后,你是最富有的!
點評: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學生認識富有與貧窮。告訴學生,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實現自身命運的改變,變成一個物質和精神都富有的人!
14.只要你肯努力,老師愿意成為助你成功的橋梁!
點評:“只要你肯努力,老師愿意成為助你成功的橋梁”這樣親切的話語能夠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激勵學生更努力地學習,在老師的幫助下不斷地提高自己。
15.你敢于向老師(教材)提出個人見解,非常了不起!
點評: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行為評價的話語,體現了對學生敢于發問的肯定。這是教師對學生發問行為本身的尊重,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16.你永遠是最出色的學生,我相信你!
點評:教師用“最出色”評定學生,是對學生能力的最高褒獎,更是學生獲得進一步發展的能力激發源。教師的肯定與褒獎,自然會使學生勇于發表見解、大膽創新、進一步追求完美。
17.你的思維很獨特!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點評:這是教師一種邀請式的做法。對學生行為給予了較高的評價,邀請式的做法體現了教師對學生人格和行為價值的尊重。這種做法會使學生在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更易于和教師進行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
18.你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我們共同研究一下。
點評:采用平等對話式的語氣,對學生提出問題給予了肯定,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關注,這樣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問題深入思考的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高層次的發展。
19.只要肯動腦筋,你一定會變得更聰明!
點評:學生的能力總是希望別人給予肯定,教師運用正面引導的話語,充分展現了學生獲得良好發展的前景,同時又隱含著告訴學生取得成功的正確途徑和方法——“肯動腦”。這樣的話語會使學生向著積極的方向付出努力并且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學 師道尊嚴 教學評價
一、引言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凌駕于學生之上的課堂“統治者”,而課程改革則要求教師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學行為,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要切實發揮評價功能,引領學生滿懷信心、滿腔熱忱地前行在英語學習的征途上。
二、放下“師道尊嚴”,做學生學習的好伙伴
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以知心朋友和學習伙伴的身份參與活動,真誠地呵護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在設計教案時,教師不僅要全面理解教材編寫意圖,大膽整合教材,還要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模式,而且要依據學情,優化教學策略,引發學生的聯想、想象,促進生生之間的互動,激活學生思維,挖掘學生潛能。如教學九年級上冊Unit 5 “Films Comic strip&Welcome to the unit”,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對話,筆者則巡回察看、傾聽,幫助并鼓勵學生盡可能地多說幾句。T:Now,which pair wants to act out the dialogue?筆者隨機指定兩名學生進行對話展示,其中有位學生將“Would like todo”句型和“Would rather do句”型弄混淆了。T:Who can find a good way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ructures?幾位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筆者給予肯定并歸納出正確的區分方法。T:You want to be directors,but Hobo wants to be a TV superstar.Do you believe in it?Let’s see what Hobo and Eddie are doing?在筆者的引領和鼓勵下,學生興味盎然地投入對話活動中。
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找準自己的位置,扮演好“引路人”和“激勵者”的角色;同時,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不能總讓老師牽著鼻子走或攙扶著走。
三、搞好課堂評價設計,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要設計好課堂評價,真正做到鼓勵學困生,鞭策中等生,激勵學優生。在課堂上,教師要堅持把贊許的微笑、鼓勵的眼神、賞識的話語慷慨地送給自己的學生,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教師春風化雨般的關愛與殷切的期望,進而煥發學生的進取心,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和師生情感的升華。
1.鼓勵性評價要適時、適度,追求實效。
激勵性評價能夠給予學生學習的動力,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但在運用上一定要適時、適度,恰到好處、恰如其分,過猶不及皆不可取。過度的鼓勵性評價,會讓學生自我感覺太好,甚至產生飄飄然的驕傲心理。此外,表揚泛濫也使其在學生心中逐漸貶值。所以,鼓勵性評價要適時、適度,追求實效。
有效的課堂評價用語很多,比如肯定的話語有:OK!/Right!/You’re right!/That’s right!/That’ correct!等;贊揚的話語有:Good!/Very good!/Great!/Wonderful!/Super!/Excellent!/Perfect!/Remarkable!/Marvelous!/Magnificent!/Fantastic!/Beautiful!/Terrific!/Well done!/Nice work!/Super job(work)!/Wonderful job(work)!/Perfect job(work)!/Great job(work)!/Remarkable job(work)!/Marvelous job(work)!/Magnificent job(work)!/Beautiful job(work)!/You did a good job!/You’re unique!等;鼓勵的話語有:Try again./Have a try,please!/Try harder./It doesn’t matter./You call do it./I think you can do it better./You’re making progress./You tried hard./You really tried./I can see your progress.等。教師務必要從學情和學生能力現狀出發,進行適度評價,既肯定優點,又中肯地指出學生在學習態度或能力展示中存在的問題,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有清楚的認識,真正釋放潛能,煥發熱情。
2.既要在語言學習上給予動力,更要傳授做人處世之道。
教學八年級Unit 4 Main Fask,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寫好了短文。筆者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文章進行pair work,在同學之間互相點評,最后要求學生把各自partner的短文拿出來一起分享。教學環節有序推進,參與發言的同學,贏得了同伴的好評和筆者的贊賞。接下來一位女生站起來要讀自己的文章,筆者沒有同意,要求她讀partner的文章。等該生發言完畢后,筆者表揚了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很高,同時具有合作精神。筆者之所以沒有讓那位女生坊自己的文章,是因為語言是一種工具,是用來和人們交流的,沒有聽眾,就沒有演講者。筆者認為,那位女生起先拒絕合作,是因為她缺少合作精神,這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她的同桌感到沒有自尊。如果該學生用她的語言技能很好地說出同桌的故事,那么,這兩位學生不僅在語言表達上得到了訓練和提高,而且在同伴合作上“手牽手”向前邁進。因此,筆者最后給予了這位學生以激勵性的評價。由此可見,英語教師不僅要在語言學習上給予學生動力,更要指導學生學習做人處事之道。
學齡前時期,幼兒對教師是崇拜和滿懷希望的,教師的說話語氣、做事方法影響著幼兒的語言表達和行為能力。跟著教師說話,學著教師做動作,既能使幼兒說話和做動作得到鍛煉,又能豐富幼兒的情感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針對方法表述,宜用積極性的語言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愛護和尊重幼兒為標準,與幼兒的交流中融入切身體會的感情、利用柔和的態度和一聽就明了的話語,讓幼兒真正的把教師當作家人看待。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幼兒對自己說過的話反應度,運用美好的語句,使用一些“我覺得你很棒”““你真聰明”等話語,讓幼兒感受到媽媽般的呵護,讓幼兒跟教師雙方相處得更加融洽,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讓幼兒跟著教師的步伐自然而然的調整自己的言行。教師在與幼兒說話過程中不要出現“怎么這也不會,那也不會的”影響幼兒情緒的話語,更不能說些不知所云的話語。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因為幼兒沒有在操作活動規定時間里完成動作,語氣不好的說:“剛剛已經說了,那就別做了,去玩吧!”這樣造成有的小朋友聽不懂老師的話,不知道如何動手。
二、貼近幼兒獨特個性,需要鼓勵的語言
幼兒對教師說話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較成人相比較差,不能接受字數比較多的語句,對于成人世界的詞語還不能完全領會其含義,教師應根據現實情況考慮,由于從事教育對象年齡偏小,因此運用貼近幼兒思想,注重口語化表達、多說一些跟幼兒生活相關的詞語。比如利用聽兒歌、朗誦詩歌、做游戲形式,多方面尋找適合幼兒的教育方法,注重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做事方法。從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告訴幼兒并讓幼兒認識到“這事怎么做”,而不是簡單的“不允許”“不行”“不可以”這些詞語。如在幼兒準備做活動前,簡明扼要的告訴幼兒:“各位小朋友看到桌子中間的小盒子嗎?請你們把剪下來的廢紙放到那個小盒子里,桌面上不要留任何東西。做得好的小朋友會有獎勵”這樣說要比“不準亂扔剪下來的廢紙,聽見沒有?”的話更容易接受,更明白怎么做,更容易做到。
三、注重語言文明,宜用禮貌性的語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成為“在幼兒教學中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尋求合作、進行倡導引導”,體現出幼兒教師的行為準則和教師涵養水平。多與幼兒接觸,注重幼兒禮貌待人和行為舉止的培養,這不僅體現在教師的修養水準,而且還對幼兒的一言一行起到帶頭作用。教師應多運用“小朋友,你好!”“我錯了,跟你道歉”“謝謝你的幫忙”等一些文明用語,多說“需要幫忙嗎”“這樣做你看可以嗎?”“請小朋友們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如果你幫老師,老師會很開心的”等,而不是用“你聽見我說的話嗎”“你趕緊過來”“去,到你的位上”等這些話語。
四、注重物品獎勵,不要輕易否定幼兒想法
日常生活中,為幼兒提供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的機會,教師應從孩子的角度考度,與孩子成為朋友,從心底去接受他們并尊重他們,并創造機會讓他們進行自由表達和表現自己,這樣可以讓他們在氛圍情動的環境中表達自己的想法,要重視幼兒說話的愿望,對于平時活動中問題答非所問,只管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急于予以否定。其實幼兒在回答問題會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自己說錯話,有可能是太緊張老師的話沒聽清楚,為此,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指導———“你再好好想一想”可以換個適當的方法———“能不能麻煩你大聲說出來”,也可以用比較柔和的語氣———“不要急,你再好好想想”,多用鼓勵的方法,不要對幼兒的想法急于否定和批評。要讓他們敢于說話,給予他們鍛煉的機會,讓他們敢于邁出步伐。
五、注意因人用語,關注個體差異
幼兒語言的選擇和運用,幼兒個體差異的不同,幼兒表達和接受能力都要考慮到,本著“因人而異”和“因人用語”原則。教師應更多地采用親切和關懷的語氣針對不愛說話、對事物比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幼兒,跟他們說話時要用積極柔和的語氣消除幼兒不利思想;針對事物反應較慢的幼兒,教師應有耐心,放慢語速;針對性格比較急燥的幼兒,說話速度要不緊不慢,緩解他們的急燥情緒;針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應多采用貼近他們語句、人性化化的語言,針對抽象的事物利用實物賦予其生命活力,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關鍵詞】評課活動;業務園長;話語分析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3)11-0021-04
評課活動是幼兒園開展教學研究的重要形式,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平臺。當前有關評課活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關于評課的內容、功能、制度建設和聽評課方法等問題上,旨在研究評課活動的有效性問題。研究者曾長期定時參與6所幼兒園的評課活動,切身體會到參與評課活動的領導者的行為表現,尤其是說話藝術。是關涉評課活動有效性的關鍵因素。領導者說什么話、怎么說,都會引起組織成員的關注,因此對評課活動進程及組織成員的專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這一點在有關領導理論和語用學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在研究者長期定時參與評課活動的6所幼兒園中,N幼兒園Z園長的話語經常讓研究者產生溫暖的感覺,她的說話藝術觸發了研究者的研究興趣。為此,本研究通過對z園長語料的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話語分析,探究其作為領導者的評課話語特征,以期為提高評課活動的有效性提供一個獨特的探究視角。
一、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資料收集
1.個案簡介
N幼兒園是一所重點師范院校的附屬幼兒園,屬省級示范類幼兒園。其教學水平廣受業內人士好評,特別是幼兒園的音樂教研組,曾承擔過多次國家級、省級對外公開教學觀摩活動。
Z園長是N幼兒園的業務園長,教齡已逾15年,是園內教齡最長的教師之一。她被任命為業務園長大概有一年左右的時間,此前曾是幼兒園音樂教研組組長。z園長在幼兒園音樂教育領域有一定建樹,曾多次在國家級或省級幼兒園教學研討活動中主持過工作坊或組織過公開教學觀摩活動,并且都有不俗的表現。周圍人認為她為人真誠、處事細膩,是一個“個子小小卻有著無限能量的人”。
2.數據采集
研究者選取一個學期中z園長全程參與的該園音樂教研組組織的四次評課活動為分析對象,對Z園長的語料進行轉錄,作為話語分析的數據,其采集到Z園長195個話頻、8573字話量。
(二)數據處理
1.話語類型分析
研究者以Z園長的說話意圖為維度,對語料進行初步編碼,分析出四種評課話語類型。
(1)闡述類話語:即闡述或澄清對某一事件、問題、行為的見解或建議,包括澄清、回答、說明和建議等。
(2)指令類話語:即提出命令或說出期望。包括命令、請求、期望和詢問等。
(3)表態類話語:即對某一事件、問題、行為的情感和態度,包括肯定、否定、表達某種情緒情感、進行反省或作出承諾等。
(4)宣告類話語:即對評課活動的進程或話題進行把控的話語,包括提出話題、打斷他人發言等。
2.量化分析
研究者對Z園長評課話語的總體樣貌、Z園長針對不同話語對象所采用的話語類型及話語類型所對應的話語對象進行統計分析,以了解Z園長評課話語統計學意義上的規律。
3.質化分析
量化分析數據為了解Z園長的話語特征提供了客觀依據,但研究者的關注點在于“再現現象本身的‘質’”。所以研究者在量化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了追蹤分析,即收集和分析Z園長說了什么、對誰說的、在什么語境下說的、為什么這樣說,等等,同時就觀察到的一些典型事件對Z園長進行非正式訪談。
二、研究結果
(一)話語性質
話浯性質反映的是Z園長評課話語的本質特征,貫穿在不同語境下Z園長與不同話語對象的對話之中,體現了她對整個評課活動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也體現了她對自己在評課活動中的角色定位。Z園長的評課話語具有三種性質。
首先,是領導者的職權話語。Z園長的行政職權賦予了她在評課活動中具有賦權和監管的職權話語權。Z園長賦權的藝術在于“賦予對方所期待之權”,以及適時適當的保持沉默;監管則主要由兩種話語來體現,一種是直接的期望式話語,一種是迂回的自我擔當式話語。
其次,是“熟手教師”的專業引領話語。量化分析結果表明,闡釋類話語是Z園長評課話語中使用最多的話語類型,這表明Z園長在評課活動中是一位積極的問題探討者,體現出其作為“熟手教師”對組織成員的專業發展作出了積極努力。這類話語主要表現為“穿針引線”“不憤不悱,不啟不發”。
最后,是伙伴密語。一方面,Z園長“顧此照彼”的話語特征體現了其與組織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使得“一般教師也敢于發表一些和領導意見相左的觀點,并敢于對他們的觀點提出質疑”(吳巍瑩,2007);另一方面,她又不失為團隊當中能讓人產生信任感、安全感的重要他人,是“平等中的首席”。
需要指出的是,在z園長的評課話語中,職權話語、專業引領話語及同伴密語這三者是復雜的融合關系,并非相互割裂的。
(二)話語類型
就N幼兒園音樂教研組的實際情況來看,Z園長的話語對象可分為執教教師、專家教師、外援教師、教研組長、組內其他教師和教研組集體六個類別。在與不同類別話語對象交流時,Z園長的話語類型可分為闡釋類話語、指令類話語、表態類話語和宣告類話語四種類型。對Z園長的話語類型與話語對象的對應情況進行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Z園長對不同話語對象運用不同的話語類型,且差異較大,如指令類話語對教研組長發出的頻率最低,闡釋類話語對教研組集體發出的頻率較高,宣告類話語未對執教教師、專家教師、其他教師和外援教師發出等。Z園長對不同話語對象表現出不同的立場,如對于幼兒園外請的具有一定專業權威性、與本園有十多年專業交流歷史的專家教師X,Z園長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一個理論承接者、實踐反饋者和情感聯絡者。對于在園內教師隊伍中有一定專業威望的教研組長,Z園長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一個信任者、協助者和培養者。對于教研組集體,Z園長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一位助推者和擔當者,對于執教教師定位為一個共建者、理解者和適度解圍者,對其他教師定位為一個發掘者和“戰友”,對外援教師則定位為一個“拉近者”和調動者。
(三)話語策略
為實現不同的話語目的,Z園長采取了多種話語策略,如下表所示。
其中,“‘分享’個人看法”是指z園長在提出建議時不“擺譜”,僅僅表達自己的“個人看法”;“敏于化解尷尬”是指碰到兩種觀點相持不下的情況時Z園長會出面分析兩種觀點的優劣,鼓勵持不同觀點的雙方相互傾聽、相互接納;“及時捕捉、提煉教師觀點”是指在集體討論過程中對零散的觀點進行梳理,在成員觀點難以被組內他人理解時,幫助其進行澄清;“降低他人執行行為的被動性”重點在于,在發出命令或請求時注意保護話語對象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在執行行為時獲得自我實現的快樂:“具有關心他人需要的意識”,是指特別關照那些不敢說話的成員;“指名、追問、開放式提問”是指用啟發思考的方法促進組織成員對問題的共同深入探究;“收斂期望”是指避免過于頻繁地提出看似勉勵,而對方往往難以實現的愿景;“否之有術”是指細酌否定他人意見的方法,以期讓他人心平氣和?!胺裰械馈笔侵笇λ颂岢霾煌庖姇r是有根有據的;表態時“盡量不夸大其事”旨在避免話語對象可能產生的不信任感或抵觸情緒;“嚴肅指出態度上的問題”是指對教研組討論氣氛保持敏感:“自我反省、自我批評”是指z園長一方面意識到自己在組織建設中的重要責任,另一方面用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甄別無碰撞或偽碰撞,破平衡”旨在透過表象看本質,讓“真理愈辯愈明”;“適時適量地把控”是指對教研組長的職責不作過度干涉,同時又對活動的進展保持敏感。
三、討論與建議
(一)Z園長評課話語特征的成因分析
1.“內系統”
Z園長具有獨到的說話藝術。如圖2所示,Z園長話語藝術的“內系統”中,話語性質是核心;的話語類型和話語對象猶如兩個轉盤。在評課活動現場,Z園長的評課話語猶如轉盤中的箭頭,隨著其話語類型和話語對象的轉換而產生不同的指向,但作為核心的話語性質保持不變。
2.“外生態”
“外生態”也是Z園長話語藝術形成的必要條件。如果用齒輪群來比喻整個評課集體,齒輪旋轉速度的快慢比喻說話藝術的好壞,那么,Z園長作為齒輪群中的一個齒輪,其運轉情況也受制于其他齒輪乃至整個齒輪群的運轉情況。其他齒輪或整個齒輪群如果運轉困難,必然會減緩Z園長這個齒輪的運轉,反之則會促進其積極運轉;同理,z園長這個齒輪的積極運轉也會帶動其他齒輪的積極運轉。
(二)關于幼兒園領導者如何提升評課話語藝術的幾點建議
1.“我說得不好嗎?”——看看大家的反應,聽聽真實的聲音
評課活動是由不同身份的成員構成的,其中,領導者的態度和話語對評課活動的有效性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領導者對自身的評課話語要善于反思。領導者可以經常思考以下問題,多關注評課時成員的反應。
您是否重視并審視過自己的評課話語問題?
您是否經常認為只有自己的觀點才是對的?
您的發言是否會終結某個話題?
是否大多數人都敢于質疑您的觀點?
您的批評是否經常打壓了其他成員參與的積極性?
是否存在您離開后評課氣氛反而更熱烈的情況?
2.“我明明說了!”——“我究竟說了什么?”
關于這一點,我以Z園長評課話語給予我“溫暖”與“激勵”的感覺為例。
(1)關于“溫暖”。有時候領導者會覺得,“自己已經說了對方‘愛聽’的話,但對方卻不以為然”。這時,領導者需要反思自己是否了解對方的真實需要。例如,領導者夸贊專家“您說的真好”,但實際上相比于對對方專業能力的肯定,對方可能更在意你是否能和他共同參與知識建構的過程。
(2)關于“激勵”。有時候領導者可能覺得,“自己明明已經激勵了對方,對方卻似乎感受不到”。這時,領導者需要反思,是否對方已經做到了“八分”,您卻只對其提出了“六分”的期望。有時候領導者可能更不解,“自己明明激勵了對方,對方反而愈加頹廢”。這時,領導者需要反思,是否對方目前只能做到“八分”,您卻要求他做到“十分”?有時候領導者可能惋惜,“自己如此激勵了對方,對方卻只前進了這么一小步”。這時,領導者需要反思,是否您希望他做到的,并不是他自身愿意去做的。
3.最艱難的戰勝——防止自己沉迷于權威
作為領導者,他們往往面臨一個最艱難的戰勝——防止自己沉迷于權威。確實,行政職權和相對豐富的教學經驗賦予了領導者以權威,但領導者要認識到,過分在意權威極有可能讓自己包容不了異議而壓制他人的真實聲音,或沉醉于他人的虛假認同中而喪失了對客觀的公正判斷力,或“高高在上”地審視他人而丟失對客觀真理的敬畏,或可能怯怯隱藏自己的困惑與不解而沒有認識到自己必須改變,最終失去重新認識與超越自我的勇氣和能力。還記得與z園長交流時她曾說:“我從來沒覺得自己說得有多好呀,我們都是平等的學習者和研究者罷了?!闭嬲\希望我們的幼兒園領導者和組織成員持有同樣的心態。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當幸福來敲門》;動態語境;話語范圍;話語基調;話語方式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31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取材真實故事,成功詮釋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成為知名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片中主人公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如吃苦耐勞、永不言棄的精神,以及對數字的天賦,還有兒子帶給他的鼓勵……但筆者認為,對他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是其超強的語言溝通能力。綜觀整部影片,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納結合不同的語境因素,靈活恰當地運用語言藝術,不斷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并最終幫助自己取得了成功。
一、關于動態語境的主要因素
語言總是在一定的交際環境中使用,因此分析語言現象必須要把它和所依賴的語境聯系起來。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語境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這三個因素的動態變化,對語言溝通效果產生根本影響。
Halliday (朱永生,2005)把語境看作是語篇之外的情景因素,并把情景因素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話語范圍(field of discourse),即語言發生的具體環境,包括話題以及參與者參與的整個環境,其中話題可以是專業性的,也可以是非專業性的。語言交際可以有無數個話題,但并非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談論任何話題,話題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別的因素的制約。
(二)話語基調(tenor of discourse),即參與者的角色關系。Poynton(朱永生,2005)認為,話語基調由三個變量組成:權利,接觸和情感。權利涉及的因素包括地位、職業、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等。通常來說,在這些因素中占據優勢地位的會在話語活動中處于主動的、支配性的地位,而另一方則處于被動的、受支配的地位。接觸是指人之間是否經常有聯系。接觸的頻率高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權利因素的差距帶來的影響。最后一個變量是情感,也就是指一個人對某人某事投入情感的程度。投入的情感的多少在某種程度上能影響權利因素或接觸因素帶來的影響。
(三)話語方式(mode of discourse),話語方式是指語言本身所發揮的作用以及語言交際所采用的渠道和媒介。一般來說,話語方式分為口頭交際和書面交際兩種。如果從交際雙方是否見面的角度來看,又可分成見面與不見面兩種。交際雙方選擇的話語方式很可能會影響談話的內容。
二、影片中動態語境因素對溝通效果的影響分析
影片中,主人公總能恰當地在三個語境因素之間相互轉換,根據語境因素的變化選擇相應的語言,使語言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一)話語方式和話語范圍的相互作用對溝通效果的影響。影片中,克里斯?加德納雖然拿到了一張維特證券實習生的申請表格,但他知道,如果按照規定的話語方式填好表格交上去,只有高中學歷的自己很可能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因此,他果斷轉變了溝通中的話語方式和話語范圍—首先,直接向人力經理Jay twistle口頭解釋了雖然他只有高中學歷,但可以很好地處理數字和人際關系,因此也就具備了一個證券經紀人的基本條件;其次,不斷創造機會擴大話語范圍。利用與人力經理同車時機,巧妙幫助其解決了魔方難題,通過另一種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數字天賦,給維特證券的人力經理Jay twistle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為最終獲得寶貴的實習機會創造了條件。在語言溝通中,話語方式和話語范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靈活的話語方式可以有效擴展話語范圍,使雙方擴大形成共識的機會,必然對加強溝通效果產生積極的作用。
(二)話語基調和話語范圍的相互作用對溝通效果的影響。克里斯?加德納在出租車中與人力經理的對話是話語基調與話語范圍相互作用的范例。在雙方語言溝通中具有主導地位的人力經理Jay twistle一開始就確定了話語基調,始終沉浸于魔方游戲中,對加德納的自我介紹毫無興趣。見此情景,加德納及時擴大了話語范圍,主動放棄先前徒勞的介紹,向其表示自己能夠幫助他解決魔方難題,最終依靠自己出色的數字天賦和執著精神,獲得了人力經理Jay twistle的信任,為取得寶貴的面試和實習邁出了堅實一步。話語基調是語言溝通取得有效成果的前提。固有的話語基調往往可以通過擴大話語范圍產生必要的情感共鳴,并反過來影響原有的話語基調,使語言溝通中處于被動地位的一方取得有利于自己的效果。
(三)話語方式和話語基調的相互作用對溝通效果的影響。在影片中,克里斯?加德納由于種種原因錯失了與退休基金CEO—Ribbon先生見面的機會。他有兩種彌補的方式:打電話爭取下一次的見面或見面爭取。他知道如果是打電話的話,話語范圍將局限于他的道歉,那么在話語基調上他也會處于一個被動狀態,這也將幾乎意味著他徹底失去這個潛在的大客戶,不再有與他合作的機會,因為上一次見面機會還是因為Ribbon為了自己所支持的橄欖球隊才給的。所以,為了盡力去爭取這位至關重要的CEO,克里斯名為順道實為特意去拜訪了一下Ribbon先生。當面的交談和真誠實意的道歉消除了因權利的懸殊帶來的差距,Ribbon邀請克里斯一起去看球賽。正是在那次球賽上,克里斯結識了更多Ribbon的朋友,或者說是潛在的客戶,為自己的成功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話語方式的改變帶來了接觸和情感等因素的變化,進而影響影響到言語活動中話語基調的定位。
語言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溝通參與者只有周密考慮話語基調、話語范圍和話語方式這三種語境因素的相互關系,才能靈活加以運用,取得預期的溝通效果。
參考文獻
[1] 常志婧. 不得不說的“謊言”——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謊言”的語境順應分析[J] .科技信息.2011年32期
[2] 張丹. 語境研究略論[J] . 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朱永生. 語境動態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關鍵詞】生活化 語文 和諧課堂
語文課堂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結合和統一,課堂語言應從生活化出發,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盡可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在“說”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它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課文的美,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語言的美,感受到教師行為的美。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學生通過自己的“說”,才能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覺到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最終輕松、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不會出現對學習害怕、恐懼的心理。因此,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有利于讓師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對話環境里一起學習,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常存在一個“誤區”,即老師認為學生上課要注意聽講,把老師說的內容最好都記住。過分強調學生的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忽視學生是通過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來接受學習內容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會得高分,并且用成績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學生學習方式的問題,往往跟我們教師的“說”的方式有很大關系。進一步說,課堂的不和諧,往往問題就出在我們教師的“說”上。
語言是交流最常用的工具,恰當地利用語言,能搭起一座師生思想和情感順暢交流的平臺,從而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老師怎樣從生活化入手,說好自己的話,使課堂和諧呢?
一、少一些命令
不少老師,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在課堂上喜歡采用命令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特別是討論性的問題或者比較難解決的問題,老師往往不根據學生發表的意見和課上學生生成的一些觀點進行總結,而是根據教參的參考答案,強加給學生,并且采用命令的口氣對學生說:“拿好筆,趕快記下?!边@種語言,盛氣凌人,豪無親切感。使師生之間形成一道厚厚的墻壁,師生間的交流受到阻礙,當然課堂也顯得沉悶,沒有教育效果。如果老師當時這么說:“讓我們看看剛才那位同學的回答,還有誰能加以補充?!被蛘哒f:“剛才幾位同學的回答,誰來把它綜合歸納一下。”用這些商量的話語對學生進行點撥,那么學生就會踴躍參與,而且老師在總結答案時,使用“咱們”“我們”等詞語,說明答案是大家一起找出來的,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使課堂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交流氛圍,提高教育質量。
二、少一些抱怨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總會存在一些錯誤,一個簡單的題目,學生的回答沒能達到老師的要求,老師可能就會抱怨學生:“這么簡單題目都回答不出來,你怎么去參加考試?”不論這種不滿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師生之間交流的通道就會被堵死。如果老師換一種方式,對回答不好的同學說:“老師課上講過的內容,課后要及時鞏固,多看幾次就不會忘記了。”這種激勵的話語,有親切感,使學生既樂于接受又樂于改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評價語言應該充滿激勵,充滿愛心和智慧的牽引,充滿人文關懷。第斯多惠也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準確把握好評價尺度,針對學生的長處與不足,以自然、溫馨、委婉的語言,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知道怎樣去欣賞美、感受美、表達美,促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活動中更好地完善自己。這樣的評價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滿足,進一步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還鼓勵了整個學習群體,使課堂形成主動和諧的學習氛圍。
三、少一些平淡
“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苯虒W語言的節奏美,是由教師內心的情感外顯為口頭語時的快慢、斷續、剛柔、抑揚等語速、語調的變化來體現的。它是和諧課堂的生命,特別能喚起學生心理共鳴,活躍氣氛、勃發活力;能避免課堂的“一潭死水”,消除平鋪直敘;能催開花蕾、譜就華章、鑄造輝煌。
多克是一個信差,他始終堅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向人們傳遞快樂,因此,他的口袋里總是裝著許多小紙條,上面寫著一些鼓勵性的話。他將信件和電報送到人們手中的同時,也留給他們一張小紙條,告訴他們“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要笑口常開”,“別再煩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多克因為年齡太大而沒有入伍,但他自告奮勇到野戰醫院做了一名志愿者,協助醫院救死扶傷。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在醫院的墻上寫了一句話:“沒有人會死在這里。”他的行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醫院的人說他瘋了,也有人認為這句話無傷大雅,不必擦掉。
那句話一直沒有人去管,就一直留在了那面墻上。后來,不但傷員,就連醫生、護士包括院長,都漸漸地記住了這句話。
傷病員們為了不讓這句話落空而堅強地活著,醫生和護士為了這句話,盡力地給予病人最精心的醫治和護理。這個醫院變成了一家堅強的醫院,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一種盼望和堅毅的表情。
有時候,創造奇跡的不是巨人,也許只是一句傻傻的話語。而一句鼓勵的話語,就是給對方一個免費卻珍貴的禮物,它在我們的生命里,微不足道,卻往往重如千鈞。
江蘇徐州邳州市官湖中心小學四年級:吳晶琦
賞識就像一盞明燈,悄悄地指明學生前進的路。哪怕只是一個眼神,一句輕輕的話語,卻可以拉近心與心的距離,產生許多美麗的故事。最近,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經常鼓勵賞識孩子的表現,表揚的話語無處不在,使孩子在老師和同學們的賞識中,看到了自己的潛在的力量, 不斷朝著既定的目標,滿懷信心獲取成功。
一天,在上習作“我的希望”時,我首先揭示主題:“同學們肯定有很多希望,能說出來給老師聽聽嗎?”我的問題提出來好半天,陸陸續續只有幾只手舉起來,見此情景,我不由得有點著急,誰沒有希望呢,更何況我還提前布置了預習的,怎么,有希望不愿說嗎?于是,我又給予了一些提示比如有的希望家庭和睦,有的希望沒有煩惱,有的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有的希望進入高中班考上大學……我接著又問“你有什么希望呢?”過了一會兒,舉手的學生還是不多。我不急不惱,繼續笑著說:“同學們,老師今天有一個希望?!蔽夜室忸D了頓,清了清嗓子,這下有的學生有些著急了,忙打手語問:“老師,你有什么希望啊,”我于是不緊不慢地說:“我呀,希望你們能積極把自己的希望說出來?!蓖瑢W們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哈哈大笑起來,課堂氣氛頓時活躍了許多,舉手的人也慢慢增多了……
特別是看到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今天居然也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意愿,我很開心。鼓勵學生讓平時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說出話來,真是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于是我更加堅信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的教育名言:“教育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知識的過程,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5)04-171-02
話語是一種社會實踐,它作用于知識建構以及人的身份和關系的建構。而“性別話語”就是表述男女兩性的話語問題。語言學家總是將建立溝通的條件看做已經得到保證、無需多加思考的前提,但這在現實生活中恰恰是一個值得思考、根本性的問題。語言學中經常使用的“技能”概念集中反映了純粹語言分析的問題??椎戮驮鴮⒄Z言視為所有人都能充分享用,又不會因此而有所消耗的公共財富。而布迪厄認為這是一種錯覺,在他看來,“能說”只是技能的一個方面,同時還意味著有說話的權力,有權力通過自身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應有的權力。在人類歷史記載中之所以鮮有女性的話語,就是因為女性沒有說的權力,即自己的話語權。
一、女性話語權的喪失
女性有掌握語言的能力和權力,但歷史長河中她們依然是啞巴群體。女性的沉默、失聲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說她們不是因為生理上的原因而發不出聲音,而是她們本該有的聲音被當時的社會氛圍、社會大環境壓制了。母系社會時期,女性在社會生產和家庭生活中處于主導地位,是氏族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這個時期女性并不是沉默的,她們擁有社會和家庭生活的話語權。當人類進入父系社會尤其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后,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資本主義社會和市場中的一種基本的分工制度就是按性別分工,這種機制為男人的優勢提供了一種社會文化方面的“保障”,在勞動力市場中,資本家并沒有實行同工同酬的政策,對婦女支付相對于男工來說很低的工資。這種低工資又使婦女在經濟上更加依賴男人,而且在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環境中鼓勵婦女結婚,結婚后的婦女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顧家庭和孩子。于是,男人市場和家庭分工中都得到好處。這樣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權力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這樣,女性在社會的職場中和家庭中就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女性只是被作為種族繁衍的工具或象征秩序中的一個空洞的符號,“只是男權力比多機制的投射,女性在父權制中是缺席的和緘默的。”所以人類歷史上很少留下女性的痕跡和聲音。
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權力意識大大增強,尤其是隨著女權運動的興起,社會生活中處處可見女性的身影,而且她們的社會地位也在逐步得到改善,因此恢復女性在社會各個領域的話語權成為必然。但現在女性群體的力量還比較小,她們主張自身權利的聲音也還比較弱,有時甚至會被男權社會中的主導聲音和話語所淹沒。其原因是因為女性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相對于男性而言仍處于劣勢,還生活在男性話語的支配和控制中,沒有取得與男性平等的話語權。
二、傳統主流文化中的性別話語
女性主義者認為,傳統社會文化中的性別話語權是不平等的,只是屬于男性的。這種在兩性之間形成的話語權的歸屬很容易形成的是一種“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男外女內”的畸形現象。
在傳統的男權社會中,男性擁有至高無上的、絕對的話語權。話語權的這種性別歸屬使傳統話語中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以“妻,與己齊也”這一表述為例。從詞的表面意思看這句話并沒有性別歧視的意味,但仔細分析后會發現這一陳述的主體肯定是一位男性。在這句話中男性是處于優勢和主導地位的,是女性向他看齊的原則和標準,也就是說男性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占據著主導地位。一個簡單的“己”字襯托出了說話者之間的語言環境:“己”是男性的自稱,而“妻”則是作為的男性談論對象?!捌蓿c己齊也”短短的幾個漢字卻透露出了說話者與被說者之間性別地位的明顯差異。說話的主體是男性,而女性只能是被說者。這樣造成的結果便是:男性掌握了兩性之間的話語主動權,唯有男性才有權利解釋“妻”(女人)為何意、為何物,女人不過是被規定、被解釋的客體而已。
總之,傳統的性別話語體現出的是一種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這種極不平等的性別話語氛圍中,女性的各種權力都受到了壓制和排擠,女性被迫保持沉默,失去公開發言的機會和聲音,就好像是一種看不見的存在。
三、社會性別話語的重構
后現代主義的觀點認為話語即權力,因此要改變女性不平的社會地位就要改變話語權之間體現的不平等,而要改變話語首先必須掌握和把握話語的主動權。她們的主張之一就是要發明女性自己的話語。她們指出,“這個世界用的都是男人的話語。男人話語就是這個世界的話語?!薄捌駷橹顾械呐灾髁x文字一直都是站在男性的立場上、在用男人的語言對女人耳語?!薄拔覀兯蟮囊磺锌梢砸谎砸员沃?,那就是我們要擁有自己獨立的話語權,要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為此,我們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對男女兩性之間的話語權進行重構:
(一)重新認識兩性之間的關系,建立健康文明的性別文化
要建立男女兩性之間平等話語權,首先是要樹立一種不論種族、性別、年齡和階層的差別,人生而平等的健康文明的性別觀念。而健康文明的性別文化指的是適應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能夠實現性別平等、公正的文化,它必須是以性別平等為核心同時傳播的是一種體現性別平等與性別之間和諧的語言或知識。從社會中出現的性別困境和性別行為“失范”的狀況看,現有的性別文化已經不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具有較大的滯后性。男女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雙贏”關系,因此構建健康文明的性別文化,應該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理解兩性的差異,重新審視和反思兩性之間明顯的和隱藏的不易察覺的不平等關系和社會規范,要建立一種在與女性共同探索和研究基礎上的、擺脫傳統先天論的束縛的、消除性別刻板印象的性別話語環境。
(二)在公共領域中女性應享有平等話語權
在傳統社會,公共領域的話語權一直被男性群體所把持,女性長期處于被壓迫和從屬的地位,因此無法涉足這些領域。整個權力系統的運作過程都是按照男性的意志進行,他們不僅是活躍于政治舞臺的“演員”,而且是幕后的“導演”。在整個生活的實踐中,被邊緣化的女性發不出也根本沒機會自己的聲音,甚至在政治舞臺連配角都算不上。因此,在整個社會逐漸形成了一種男權性別文化,在人們的思想深處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性別本質主義政治觀,認為政治屬于剛毅、果敢、智慧、富于競爭性特征的男性,而女性才有的軟弱、順從、依賴性、情緒性等特質不適合領導職位和權力運作。為了改變這種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就必須使女性在公共領域中能享有與男性平等的話語權。具體做法可以是將社會性別意識主流化,把性別意識納入政府政策和方案的考慮之中。要求把女性作為發展中的平等主體,賦權予女性;保障女性對資源的掌控和利用;注重女性在發展中的利益,使他們在社會發展中真正受益。
(三)在教育領域中女性應享有平等話語權
教育是現代社會人們向上流動的階梯,接受較多的教育意味著為躋身較高的社會層次創造了條件。雖然中國現在男女兩性受教育年限的差距有所縮小,但總體來說女性受教育水平與質量還是低于男性,在農村尤其明顯,所以在教育領域應該更加關注女性的權力。其次,重構課程和教材中的性別話語。幼兒教材中社會生活場景很少,大部分是家庭生活場景,父親角色出現很少,而且教材中的插圖總是將男女的職業定型化:醫生叔叔、農民伯伯、警察叔叔、解放軍叔叔。這種性別分化觀念非常強烈地固化在教材的形象當中了。因此學校正規課程中必須包括男性和女性的生活場景,使男女學生在所學的教材中看到女性的正面形象。
(四)在經濟領域女性應享有平等話語權
一般來說,就業代表了人們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參與,是人們生活維持及水平提高的源泉。如今人們的權力意識大大增強,使越來越多的人改變了傳統“女主內”的觀念,“婦女解放”運動也推動了女性從家庭領域進入公共領域,但從現實的男女就業機會以及就業后的情況來看,女性仍處于弱勢地位。女性總是集中在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的行業,而且通常居于較低工作崗位,即使是同樣的工作,女性得到的報酬往往要比男性低。為了改變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畸形狀態,首先政府必須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制定有利于女性就業機會平等、有利于消除就業性別歧視的政策;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女性要有針對性地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使她們的技能可以與社會的需求相吻合,以使女性能在經濟領域獲得與男性平等的權力。
四、結語
【關鍵詞】英語教學;學生話語權;對話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11-0046-02
【作者簡介】華雋,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江蘇常熟,215500),一級教師,常熟市英語學科帶頭人。
課堂是師生共處的話語場域。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解、學生傾聽、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師生之間的討論以及閱讀、寫作等等都是由語言編織而成的。可見,教學權力資源最核心的部分是話語權。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其自主性話語權的實現能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促進其自主發展。然而,當下的英語課堂是一個聽不到學生“聲音”的地方。課堂上,教師牢牢地操縱、控制學生的話語,是強勢話語;而學生則處于受管制的地位,無法發出內心真實的聲音,成了課堂上的“失語者”,學生自主話語權被剝奪,有悖于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久而久之,學生會淪為流水線上的“零部件”。因此,英語課堂亟須學生話語權的回歸。
一、與文本對話,發現意義
作為一種語言符號表達系統,英語教材的背后有許多可以對話的對象,如:課程設計者和文章的編者。在英語教學中,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去分析、體驗、感受文本,這時學習便不再是復制記憶而是重新建構文本的意義。
1.消解課程設計者的權威。
傳統意義上,課程設計者和英語文本的編者處于優勢地位,他們通過教材文本,以自己的權威地位,征服處于實踐層面的師生,師生被消融于僵化的閱讀和非人格的學習活動中。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英語課程的價值意義要想得以實現,需要師生和它進行對話,以此來創造生成。
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6 In the kitchen 的Story time板塊中呈現了Liu Tao回家后與父母就餐前后的幾段對話,其中課文中的背景介紹里有這么兩句:It is six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Liu Tao comes home from a football game.學生在預習文本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Liu Tao回家怎么這么晚呢?之前他在學校里做什么?基于這個問題,再結合學生現有的英語知識,筆者給文本添加了一個足球比賽的前置情境,并與學生展開如下對話:
T: It’s 5:00. Liu Tao, Wang Bing and Mike are in the playground. What are they doing?
Ss(看圖回答): Playing football and running.
T: Now their game is over. It’s 5:40. Look at these boys. Are they fine?
Ss: No. They must be hungry.
T: Yes. It’s time for dinner. Let’s listen to the story In the kitchen.(進入故事教學)
該情境與學生的校園生活相符,能激發學生的已學知識――動詞的現在進行時。而且這個前置情境與教材上的故事形成了一個連貫的整體,學生可以在完整的情境中感知、學習和運用新的語言知識,也只有在這種完整的情境中,學生才能連貫地思考問題,同時這些情境中的趣味性也能讓學生樂于參與學習。
2.追求意義的多重開放性。
教師不僅自己要與文本對話,而且要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為此,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查閱圖書、上網或咨詢師長等方式來擴大眼界,超越教材內容,并大膽提問:包括自己想知道但教材上沒說的,教材上已有的但不理解的,使課堂對話言之有物。
例如,筆者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Story time)時,圍繞本課主題Chinese festivals,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學單。
Unit 7 Chinese festivals(story time)導學單
(一)回顧:關于Chinese festivals你知道些什么?用英語寫下來。
(二)思考:關于Chinese festivals這一主題,你想知道節日的哪些方面,試著用英語提問。(what,when,where,who,whose,how,why)
(三)記錄:觀看微視頻,寫出課文中Chinese festivasls的時間和主要活動。What festival?When?What…do?What…eat?
(四)嘗試:你還知道哪些Chinese festivals的活動?試著寫一寫。
該導學單以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幫助他們理解中國節日這一主題,讓其對教材文本進行批判性思考,并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二、與課堂對話,提升能力
1.師生對話,激活思維。
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給予學生話語權。師生交流的話題要有深度,不能滿足于一問一答式的簡單交流,還應力求獨創性,這樣便齊聚了集體資源和智慧,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
在教學Unit 6 In the kitchen(Story time)時,學生圍繞In the kitchen這一話題紛紛提問。其中,有學生問:Is Liu Tao helping his parents in the kitchen?教師:Very good question. Is Liu Tao helping his parents in the kitchen?學生開始討論起來,此時,筆者根據學生的不同意見把學生分成了正反兩方,辯論正式開始。
正方觀點:Liu Tao is helping his parents in the kitchen.反方觀點:Liu Tao isn’t helping his parents in the kitchen.
辯論開始,正方:Liu Tao is looking for some juice in the fridge. I think the juice is for his family.
反方:I don’t agree. Liu Tao comes home from a football match. He is very thirsty. So he drinks the juice by himself.
T: Which one do you agree with?Why?
Ss: The second one. Liu Tao must be very thirsty.
最后,學生就這一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其實書本上并沒有交代這一問題,但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文本進行了補充。需要注意的是,教學中學生爭辯、探究時,需要教師的話語在場。教師需要在“自主、開放”與“秩序、限制”間尋找到平衡點,建立恰當的規則,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2.生生對話,交流互補。
生生對話并不僅有小組合作這一種方式,但無論什么方式都要體現合作精神。小組合作學習能彌補大班上課的不足,給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說英語:小組分工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組內互助,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組合作時,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嘗試:鼓勵學生給自己的小組取個有意義的名字,提高凝聚力;為每個小組照相,并把相片掛在教室里,定期評星;多舉辦以小組為單位的活動,如情景劇表演、詩歌朗誦等。同時,教師要規定小組中組長、匯報員和記錄員各自的職責,堅持對小組合作方法進行指導,以達到最優效果。
三、與自我對話,獲得感悟
對話的最終目的應是對學生的終極關懷,它不僅僅包括知識、技能的獲得,更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懂得與自我的內心世界進行對話。
1. 反思所學,梳理知識。
每一單元結束后,學生都要有意識地對該單元內容進行總結歸納。由于每位學生的學習風格不同,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呈現在我眼前的有脈絡分明的單元歸納圖,有重點突出的自制測驗卷,有續編的卡通故事,還有自創的英語短詩,每次都帶給我不一樣的驚喜。
2. 發現不足,積極補救。
在課堂場域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還需要反思。課后筆者堅持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堂參與情況進行自主評價,這不僅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其反思意識,讓其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