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人際溝通案例

人際溝通案例

時間:2023-05-30 10:36: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際溝通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際溝通案例

第1篇

(一)設置依據

護理禮儀是護理職業道德的具體要求。護理是一種“以人為中心”、服務于人的職業。在整體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需要用70%的時間與他人溝通和交流。近年來護患沖突明顯增多。據調查,臨床上80%的護患沖突是由溝通不良造成的。因此,我們很有必要設置這門課程。

(二)課程性質與地位

“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是護士職業考試科目之一,是一門人文修養課程,屬于專業課同時也是一門主干課。在接受了學校護理教育的學生要打開社會的大門,進入護理行業,并成為一個高端技能型護理人才,需要一把寶貴的鑰匙,這就是“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它是護士學生社會化、職業化的基礎,同時也是其他課程發揮實踐作用的橋梁。

(三)教學內容和目標

根據高端技能型護理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設計情境,整合教學內容。把“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設計成以項目任務為中心的以下五個情境:禮儀與溝通認知、交往禮儀、儀表禮儀、護際溝通、應聘禮儀。

通過教學,要求學生掌握護理禮儀及護際溝通的基本知識及規范,要求學生具備從事護理專業所必需的職業禮儀修養及與醫護人員、患者、家屬有效溝通的能力。

二、教學分析

教學是一個有機整體,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對學情的了解以及學法的指導、教法的應用,都對順利實施教學活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學情分析

本課程開課對象是普通大專護理一年級學生,這個學生群體的特點是:高中畢業跨入大學校門,對護理專業及職業形象缺乏基本認識;但他們精力充沛,學習態度端正,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樂于動手,對實踐教學環節興趣濃厚。學習特點:以前課堂學習時間較多,以文化理論知識為主,較少涉及禮儀與溝通方面的知識;而高職高專的學習更強調學習方法的多樣性。

(二)教學設計

1.教學方法。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項目教學法、理論講授法、示范練習法、案例分析法等,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輕松掌握知識。

2.教學重難點。重點內容為常用護理禮儀及人際溝通的運用。難點是常用護理禮儀及人際溝通內涵的內化及提升,是因為內在。難點突破主要是專業文化“德馨技精博學篤行”所營造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以及教師本身人格的影響。

三、教學互動單元舉例

實訓課的展示:規范學生的著裝,基本姿勢的訓練,工作中的行為訓練。

(一)教學要求

通過教學,要求學生掌握護理工作中溝通的技巧,很好地運用溝通禮儀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重點是溝通禮儀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難點是運用所學溝通知識,在護理工作中充分發揮。

(二)教學過程

1.小組集體備課。讓學生通過教材、互聯網等作臨床護際溝通的調查,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分組提交報告。

2.分小組匯報搜集到的護際溝通案例,根據實踐報告簡單交流感受。課堂導入:請同學們想一想,導致護患沖突原因是什么,有效溝通的技巧有哪些?由此引入新課。

3.接下來教師精講護理工作中能促進有效溝通的方法。如采用案例分析,讓學生在案例中得到啟發。案例:護士小王遇到一個脾氣不好、蠻不講理、要求苛刻的老爺爺,為了能和他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小王沒有過多安慰的語言,沒有過多照顧的行為,而是默默聽他在表達,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對于這一案例,教師先啟發,再讓學生分析討論,最后得出學會聆聽在臨床工作中可以形成良好的護患關系的結論。

4.通過匯報交流和教師講解后,最后用5分鐘的時間安排課后的任務:每組同學自設情境進行角色扮演,圍繞溝通禮儀及技巧在臨床工作中的運用進行精心的準備。

5.用2學時的時間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展示完畢后學生進行分析:在這個情境中用到了哪些溝通禮儀與技巧?運用是否恰當?具體材料的呈現,觸及學生的內心深處,使學生充分感受正確使用溝通禮儀而產生的和諧人的際關系及不正確的溝通方式所帶來的結果。例證法將本課重難點分析到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

6.最后用2學時的時間進行溝通考核。采用兩個同學一組,一個扮演護士,一個扮演患者,抽簽選取情境,進行護患溝通。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的同時也加強了溝通禮儀的運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應變能力。

參考文獻:

[1]常建坤.現代禮儀教程[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何浩然.中外禮儀[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第2篇

人際溝通 實踐教學 教學評價 護理本科

溝通能力不僅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最能體現護士職業價值的行為之一。目前,國內高等醫學院校護理本科專業《人際溝通》課程體系尚無統一標準,各個學校辦學差異很大,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有研究顯示,本科護生普遍體會到《人際溝通》課程結束時仍有大量的溝通知識和技能未能很好消化吸收。溝通對實踐的訴求很強,本研究在夯實護生溝通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教學,探索出一套適用于本科護生《人際溝通》的教學體系。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我校全日制四年制護理本科二年級學生。

1.2研究方法

采用類實驗研究,方便抽樣法。對研究對象講解此次教學實踐的意義、具體內容及安排,采取自愿報名參加的形式。共招募到173名學生,其中女138人,男35人,年齡19~23歲。在完成《人際溝通》課程理論教學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附屬醫院、社區進行護患溝通實踐教學活動,至少每周溝通實踐一次,為期一個月。在開展實踐教學前后采用楊芳宇研制的自評《護生臨床溝通能力測評量表》測量研究對象的溝通能力。該量表包括建立和諧關系、敏銳傾聽、確認病人問題、共同參與、傳遞有效信息、驗證感受和總分7個方面,其信度為0.84、效度為0.84。

1.3具體實踐步驟

學校開具實踐介紹信,學生與護理部及相關科室護士長取得聯系征得同意后,自行選擇溝通對象,溝通主題。臨床實踐過程中,科室護士長及帶教老師積極參與學生整個溝通實踐過程。合理有效地開展護患溝通,具體步驟為交際性溝通、評估性溝通、治療性溝通。其中,以交際性溝通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護生的信任度;以評估性溝通確定溝通主題,并進一步制定、完善溝通方案;以治療性溝通與患者進行實質性溝通。整個溝通過程用錄音筆錄音,溝通結束后將錄音轉化為文本,以備臨床帶教老師和課程專任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及指導。此外,通過課程老師與學生之間,生生之間,臨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溝通,護生與患者、家屬的護患溝通的實踐,環環相扣,逐步強化護生的溝通意識提升其溝通能力。

1.4教學效果評價

運用全面、綜合的教學效果評價模式,護生學習《人際溝通》課程的效果評價包括筆試、溝通能力問卷調查、護患溝通實踐報告、匯報等。

1.5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13.0、對有關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T檢驗法分析定量資料。

2結果

《人際溝通》實踐前后,研究對象的《護生臨床溝通能力測評量表》得分在建立和諧關系、敏銳傾聽、確認病人問題、共同參與方面有統計學差異,且總分亦有統計學差異(詳見表1)。

3討論

3.1護生溝通能力培養模式現狀

現有護生溝通能力培養模式仍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溝通實踐,理論與實踐脫節。查閱文獻得知,目前國內對于提高護生溝通能力的研究或關注于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如角色扮演、案例討論等),缺乏臨床溝通實踐的真實體驗;或關注于技巧,忽視溝通內容的評判、溝通系統的實施;或關注于溝通結果的衡量,忽略溝通過程質量的監控與反饋。此外,課堂教學的“統一標準”,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了學生實踐操作的空間,限制了學生創新活動開展。

3.2實踐教學對護生溝通能力的影響

3.2.1實踐教學有助于提高護生大部分溝通能力

本研究中實踐教學前后,護生建立和諧關系、敏銳傾聽、確認病人問題、共同參與及溝通能力總分方面均有提升。在實踐教學中強調以交際性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所以能促進和諧關系的建立。在實踐演練中,有特定的溝通對象,有真實的溝通情境,能激發護生共同參與的熱情,并有意識的應用敏銳的傾聽。而評估性溝通的實施,確保護生能確定患者的問題,確定溝通主題及方案。

3.2.2實踐教學對傳遞有效信息與驗證感受方面無顯著影響

該研究對象為二年級護生,其專業知識及技能尚未完全涉及及掌握,故在傳遞有效信息及驗證感受方面存在不足。

4小結

事實上,溝通既是技術更是藝術,對于護生護患溝通能力的培養,一方面,依靠學?!度穗H溝通》課程的培養;另一方面,依靠溝通實踐中的積累。實踐教學有助于提高本科護生溝通能力,值得在改良護理本科專業《人際溝通》課程體系中推廣。

參考文獻:

[1]佟術艷.美國高等護理教育標準[J].護理研究,2000,(14):183-184.

[2]Rossiter JC.Caring in nursing:perceptions of Hong Kong nurse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2,9(2):293-302.

[3]唐麗麗,李孜孜,陳曉勤.護理專業學生人際溝通課程反思日記的質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1):988-990.

[4]楊芳宇,沈寧,李占江.護生臨床溝通能力測評量表的初步研制.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5]Schwartz Bercott D,patterson BJ,Lusardi P,et al.From practice to theory: tightening the link via three fieldwork strategie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2,39(3):281-289.

[6]張詠梅,江智霞,肖燁.護生人際溝通知識轉化為人際溝通能力的教學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2):154-155.

第3篇

【關鍵字】導游,人際溝通,案例,技巧

一、人際溝通與導游服務工作

導游人員是旅游團中很特殊的一個角色:一方面,作為旅游服務人員,導游工作的本質具有服務性;另一方面,作為旅游計劃的組織實施者,導游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管理性,但是這種管理是一種隱性的管理。基于這樣的角色定位,導游人員在與游客的人際溝通過程中,策略和方法就很重要了。

二、導游工作中人際溝通技巧與案例分析

(一)認真分析溝通對象的特點

首先,在與游客接觸之前,導游人員要分析“他們是誰?”,使用同一種溝通方式與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進行溝通,其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1.案例。

湘西地區以土家族、苗族聚集為主,當地的接待貴客的禮儀中有一項就是“攔門酒”,某旅游團去到湘西苗寨后,有幾位廣東的游客在門口與接待人員爭執起來,他們都不勝酒力不愿意喝酒,苗族姑娘非要他們喝了酒再進村寨。

2.分析。

廣東地區與苗族的酒文化是有很大區別的,廣東人喝酒隨意,能喝就喝,不能喝不強求,然而苗族以及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則是不醉不盡興。廣東游客向苗族接待人員推辭不能喝酒時,苗族人對于越是推辭的客人就會把酒倒得越滿,因此這樣雙方都僵持不下。意識到是這個問題后,導游立即向雙方解釋了彼此不同的酒文化,彼此也都理解了對方的行為。在以后帶客人去到文化風俗差異比較大的地區時,導游都應首先告訴客人當地的風俗民情,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誤會。

(二)注意語言表達的方式和技巧

在旅游過程中,導游人員是以預定的旅游活動計劃為指導為游客提供服務的,然而眾口難調,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會全盤接受導游人員的旅游活動安排,可是在與游客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去“命令”或“要求”游客遵守旅游團的行程安排,而應該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以“明確受眾利益”的前提出發,首先告訴游客這樣做對他們有什么好處,或不這樣做對他們有什么不好的影響,這樣游客才會樂意接受。

1.案例。

我國西南部地區山路多,火車行駛速度較慢,且由于車次較少所以??康能囌据^多。乘坐火車去廣西、云南的游客常常會向導游人員抱怨火車開得太慢了,如果導游人員在這個時候回答“車開得慢去找列車長,我也沒辦法”,游客的反應可想而知。而導游人員用玩笑式的口吻回答“西南部的山區風光太美了,一路蜿蜒逶迤,可能火車司機想大家多欣賞下窗外的優美風景,所以故意開慢點吧”。

2.分析。

在旅游活動中由于人力不可抗因素導致的各種游客意見是很多的,在這時游客對導游人員抱怨甚至是投訴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耐心聽游客發完牢騷后,我們不能認為錯不在己就隨便敷衍,因為游客在這個時候與導游人員溝通并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問題的原因,而是希望向導游人員一吐心中的不快,所以在這時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用較幽默的方式向客人解釋原因,博得游客的會心一笑后,進而再向游客解釋真正的原因,這樣與游客的溝通就較容易了。

(三)重視旅游期間的游客心理分析。

旅游團作為一個臨時的群體,在短短幾天的旅游過程中,也會在相互接觸的過程當中,形成一個個的小團體,或者整個旅游團中會出現“非正式領導”人物,而其他游客也會很快形成一定的從眾心理。無論是小團體還是非正式領導,這些都會對導游人員的正常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

1.案例。

在一次帶游客去黃山旅游的旅途中,旅游團內有一位游客積極參與車上的娛樂活動,在團員中的威望很高,大家一致推選他擔任旅游團的“臨時領隊”,在抵達黃山景區用第一餐的時候,導游人員特意當著其他游客的面詢問了這位游客對飯菜的意見,他提出了兩點小問題,導游當時立即采取了補救措施,其他成員都認為“領隊”幫他們說了話,而“領隊”也認為導游確實尊重了他的意見,因此在后面的旅游過程中,導游主動與該游客商量活動安排,聽取他的合理意見,也請他配合導游完成旅游活動,當一些游客的意見與活動安排有分歧時,不需要導游出面協調,該“領隊”游客首先就親自去做他們的工作,整個旅游活動下來大家都很配合導游的工作,這里面特殊“領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2.分析。

旅游團中非正式領導的出現既可能是壞事,但也可能是好事。旅游團里的“非正式領導”游客有兩個最大的特點:一是該游客有較強的人格魅力和領導能力,他的言行對其他游客有較強的影響力;二是該游客敢于煽動其他游客對旅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發出質疑,代表旅游團成員發表合理和不合理的意見。所謂“擒賊先擒王”,如果在旅游過程中與該游客有了較好的溝通,這樣的非正式領導不僅不會成為導游人員的絆腳石,相反還會成為導游人員的“得力助手”。

三、小結

第4篇

關鍵詞 護理實習生 臨床實習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The Refle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DENG Xin

(Medicin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writer has found that the nursing interns have some universal problems in clinical practice during the clinical student nurses' management. The writer deeply feels the clinical practice situation and professional status in the future mostly depend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habit, and skills in school. Vocational education differs from basic education, so the teachers should lay stress on vocational features and train, manage the students with clear target.

Key words nursing intern; clinical practice; vocational education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是很多醫學生都會背誦的醫學生誓言。然而,要真正踐行這誓言,卻需要高尚的醫德和過硬的職業技能做支撐。在近幾年對護生臨床實習的管理工作中,筆者發現各院校護理專業實習生在臨床實習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筆者深感護生臨床實習狀況的好壞及將來執業狀況的好壞,極大程度地取決于在校幾年職業素養、職業習慣、職業技能的培養。職業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必須突出職業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加以訓練和培養。以下,筆者將對護生臨床實習中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措施。

1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1 無菌觀念淡薄

無菌操作貫穿于臨床護理過程的始終,是提高護理質量、預防院內感染的重要保證,也是護理教學的重點。但筆者在臨床實習帶教中發現,護生普遍存在著無菌觀念淡薄的現象。

具體表現:配藥不戴口罩、帽子或不按規范穿戴口罩、帽子、工作服;不按規定修剪指甲;不按規范步驟洗手或進行手臂消毒;已戴無菌手套還摸眼鏡、摸口罩,摸頭發,用手直接在消毒盒內拿紗布等等。

原因:(1)護生缺乏足夠的院內感染知識,沒有認識到無菌操作的重要性。(2)在護理教學中,教師強調和監督得不夠,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例如:上護基操作課時,為保證教學進度,不浪費課堂教學時間,在學生沒有按規范戴口罩、帽子、穿護士服時,老師沒有及時要求學生改正,或糾正了學生的錯誤卻不說明原因,不分析危害。久而久之,學生就不重視規范著裝、規范操作了。有時,教師的示范教學也不規范,讓護生誤以為有些步驟是不重要的,是可以省略的。

1.2 安全意識差

護生在實習過程中會遇到兩個方面的安全問題:一是勞動安全。二是人身財產安全。而實習帶教過程中,筆者發現護生在這兩方面的意識都很差。

1.2.1 勞動安全意識差

具體表現:在實習中后期,自以為各項技術已掌握熟練,在未征得帶教老師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對病人進行侵入性操作,或擅自省略操作步驟,不嚴格執行三查七對等。對差錯事故故意隱瞞不報,以為可以瞞天過海,導致錯過了補救的最佳時機,引發更嚴重的后果。在操作過程中不注意自我保護,替病人拔針換藥時,手被病人使用過的針頭扎到,不做處理或不規范處理,導致自身受到感染。

原因:(1)角色定位不清,法律意識淡薄。由于在校學習和臨床帶教過程中對護生在醫療行為中的身份都介紹得很少,很多護生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對自身的行為可能導致的法律后果缺乏足夠的認識。一方面認為實習就是不拿工錢的工作,把自己等同于護士,對病人進行各項操作,一方面又把自己當學生,認為出了事也不過是寫檢討認錯,受學校處分,所以做事不謹慎,甚至草率馬虎。(2)理論知識不扎實,經驗不足。(3)缺乏職業道德和責任心。沒有真正理解“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真諦,為了避免受到帶教老師的批評或病人及病人家屬的責罵,對差錯事故故意隱瞞不報。

1.2.2 人身財產安全的自我保護意識差

具體表現:在校外租住房屋,夜間不注意關好門窗,貴重物品、現金、銀行卡隨意擺放被盜;不能正確用電用氣,導致失火,煤氣泄漏。上下班途中不注意交通安全,出現交通事故。不遵守規定,深夜下夜班不在值班室休息,獨自回租住地,給人身財產安全帶來隱患。

原因:(1)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夠。(2)護生長期住校集體生活或在家庭中生活,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良好保護,缺乏個人獨自在外生活的經驗,缺少防備意識和安全知識。

1.3 人際溝通能力差

現代整體護理的實踐表明,護理工作中護士需要用70%的時間與他人進行溝通。①因此,人際溝通能力是護生做好護理工作的關鍵能力之一。但在臨床帶教過程中,筆者發現許多護生存在人際溝通不良的狀況。

具體表現:(1)擔心帶教老師對自己產生不良印象,遇到不懂的知識和現象不愿或不敢向帶教老師請教。(2)人際溝通缺乏主動性和技巧,本來是正確的操作,由于沒有跟病人及其家屬事先溝通或溝通不到位,導致病人誤解甚至投訴。(3)不能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和看法,或缺乏自信,遇到帶教老師操作不規范時立刻否定自己的正確操作,按錯誤的操作做。

原因:(1)學校對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長期以來只以考試分數判定學習的好壞,只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人際溝通等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2)護生對人際溝通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有的護生片面地認為,只要專業技能過硬,就能勝任工作中的一切問題。有的盲目追求“個性”,認為溝通就是妥協,是沒有個性和主見的表現。常常采取冷漠對待或逃避正面接觸的方式與人相處。(3)人際溝通課程大量灌輸理論,實踐性教學少,沒能引導護生將溝通技巧和理論運用于日常生活,沒能讓護生真正體會到人際溝通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對策

2.1 在日常護理教學中強化護生的無菌觀念

(1)在護理教學中結合臨床實例,加強對醫院感染知識的講授,分析消毒滅菌不嚴格、隔離措施不得當、無菌操作不規范導致的危害。

(2)在講授無菌操作時,讓護生按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實驗指導的內容做空氣和咽部細菌的培養檢查。通過對細菌培養結果的觀察,使護生加深對空氣和咽部有大量細菌存在的印象,進一步增強其對手術室、治療室、嬰兒室等場所空氣消毒和在醫療操作過程中戴口罩重要性的認識,自覺樹立無菌觀念。②

(3)加強實驗室建設,建立模擬手術室、模擬病房等,讓學生在一個相對標準化的環境中上操作實驗課。同時,在護基操作課中教師要規范示教,對學生的操作練習要嚴格把關。只有每一次都堅守原則,才能樹立學生良好的職業習慣。

2.2 加強法律意識、職業道德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1)在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針對醫療責任事故,重點學習《護士法》、《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詳細講解醫療責任事故的處理流程,使護生明確自己的身份,明確自身行為的法律責任。

(2)搜集近年來護理實習生出現醫療差錯事故的案例,在新生入學教育和護理專業課相關章節的學習過程中重點舉例強調。學工、教務部門和輔導員也可以舉辦“模擬病房”、“人生AB劇”等活動,讓學生通過預設的特定情景,體會如何避免、減少、處理、面對醫療差錯事故。

(3)通過思想政治課和職業規劃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明確職業特點和職業目標,增強護生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心。

(4)學工部門、安全保衛部門應當定期開展一些安全知識講座,印發安全知識手冊分發給學生,輔導員應當多到學生寢室巡查,遇到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要及時在全班指出問題,分析后果,及時督促整改,利用班會時間組織學生自由討論發言,不斷強化學生的防范意識。

2.3 轉變教育觀念,全方位提高護生的職業技能

學校和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分清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區別。明確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將護理從業人員應當具備的各項知識和能力全面羅列出來,細化分解成具體可操作性的單項指標,貫穿于各科課程學習和學?;顒又?,全面提高護生職業技能。

(1)在新生入學初期,通過知名校友報告會,優秀畢業生交流會,臨床見習和暑期社會實踐等,讓護生從入校開始就認識到培養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自覺主動地提高自身人際溝通能力。

(2)基礎護理、人際溝通、護理管理、護理禮儀等專業課教學中,教師應主動將專業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人際溝通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講授,既讓護生學到專業知識,也讓護生同時學會各種情景下與病人、病患家屬及其他醫護人員溝通的方式。

(3)以賽代練,以賽促學,通過職業技能競賽,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校內,教學管理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團委、輔導員、學生會、學生社團應當緊密結合護理專業特點開展學生活動。同時,要鼓勵、推薦學生參加校外的職業技能比賽,通過比賽,拓寬視野,提高技能,找到差距,樹立信心??傊?,要盡可能多地創造機會和平臺,讓護生在活動中明確自身職業發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注釋

第5篇

【關鍵詞】崗位需求 口才溝通 課證融合 職業情境

依據職業素質要求、崗位能力需要與學生可持續發展要求選擇,工科高職生除了應該具備專業能力以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 [1]。那么在工科高職的學生生涯中,開設一定的人文課程可以與專業教學起到珠聯璧合的作用?!犊诓排c溝通》課程作為一門公共選修課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養,又能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為載體設計學習情境,具有完整的職業行動和崗位任務設計等內容。(如下圖)

采用學生主體,教師導學的教學方法。以項目模塊化、案例分析、小組研討、語音測試與團隊溝通、演講競賽等多元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學、分析、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過程考核為主,重點考核學生的口才溝通技能,利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及創新合作的職業素質。

1 課程定位

1.1定位:基于職業核心能力的職場情境化公共課程。本課程和學生所學專業結合,根據職場崗位情境設置課程內容,使公共基礎課程和崗位結合,和專業結合,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踐,能在職場中通過良性的溝通,更高效地發揮專業特長和提升個人職業空間。

1.2課程總目標:本課程著力培養學生在職場情境下的言語行為技能、言語行為美感,養成其人際溝通基本素質。引導學生掌握職業言語行為的一般規律,使學生了解以利于溝通協調各種關系為核心,從心理素養、邏輯思維、有聲語言、勢態語言等方面提高路橋和建筑高職生職業口語表達水平,能在不同場合進行交流、發言、演講等,有效地開展社交活動并達成業務工作目標。

1.3前、后續課程:本課程作為核心能力型公共基礎課,為各專業學生的社會入行實踐奠定基礎。在課程體系當中,該課程位于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是各專業的專業前導課程,后續課程是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素質課程,和各專業課程的學習形成一個技能型人才培養鏈條,此外,與《就業指導》《職場禮儀》《工程文秘》等課程產生橫向聯系,促成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和職業素養的養成。同時,將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也在公共基礎課程中體現出來。

2 課程目標

將課程的目標分化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對課堂教學提出明確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師課堂教學的操作與學生的延伸學習。

2.1 知識目標

序 號 知識目標

1 言語表達技巧:傾聽、提問、反饋、肢體語言等

2 團隊溝通的內涵與培養團隊精神(以頭腦風暴法為主)

3 職場溝通(以演示、任務情景參與為主),在不同人際風格的上司、下屬和客戶溝通等情景下正確使用各種溝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2.2 能力目標

序 號 整 體 能 力 目 標

1 通過團隊溝通訓練,學習人際溝通的基本理論知識,并用理論指導實踐。通過提供案例分析、任務情景給學生感性認識,再結合實例讓學生模仿練習,通過案例教學等多種手段,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傾聽能力、語言表達思維能力和對普通話程度做出識別,并通過演講等訓練有針對性的提高。

3 會自我定位在團隊中的角色,能提升與不同性格成員磨合、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素質目標

本課程基于職業崗位標準與工作過程導向,使用建構主義理論和行動導向學習理論為依據,通過組織學生學習口才表達技巧、職場溝通的相關基礎理論和實務,使學生形成人際溝通的基本觀念,獲得個人口語表達風格與樹立團隊精神與個人社會形象,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口才溝通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和社會崗位適應性。

3 教學評價設計

以過程考核為主,重點考核學生的口才表達溝通技能,利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及創新合作的職業素質?!犊诓排c溝通》課程建設采用“課證融合”方式,在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充分參考了全國普通話測試等級標準,使得課程內容與國家標準相統一,使得口才表達溝通的培養規格符合國家標準和產業需求。

課程考核形成 分數

比例 考核

時間 考核方式

過程性評價模塊 25% 平時 上課考勤情況評定,課堂學習活動評比,日常作業評定、參與等。

檢驗性評價模塊 25% 期中 選擇模塊 普通話測試證書考核(以普通話測試成績為本模塊成績)

演講

終結性評價模塊 50% 期末 求職溝通

4 現代教學手段應用

4.1利用微課程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發微視頻、視聽光盤等多媒體課件,通過搭建起三維、動態、有特色的課程學習平臺,從課堂內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4.2傳統的媒介,如:電子書籍、電子期刊、數字圖書館、各大網站等網絡資源也充分的利用與推薦,使教學內容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延伸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拓展空間。[2]

4.3推薦相關人文、口才溝通等網站,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關注學科動態,收集信息;創建課程學習QQ群和教學微博,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倡導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開展合作學習。

【參考文獻】

第6篇

這是一個典型的人際關系案例。

作為一個職業人,如何能夠在職場當中處理好人際關系呢?人際溝通分析學(簡稱TA)便是一個既有趣又有效的法寶。這個理論的最大特點是,有一套通俗、簡潔的分析語言和便于操作的方法,而它的基礎應用部分可以成為幫助公眾改善自身人際關系、提升自身生活質量的心理學自助理論。

釋疑:人性中的“兩面三刀”

人際溝通分析理論認為人格由三種自我狀態組成: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其中每一種自我狀態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是人們各自的“三我”之間的交往。

一是父母自我狀態,指我們從父母或其他人那里拷貝來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父母自我狀態又分為: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和營養型父母自我狀態。顧名思義,一個人處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的時候,與人交往常常會表現出教育、批評、教訓、控制的一面;而處于營養型父母自我狀態的時候,人與人交往時則常常會表現出溫暖、關懷、安慰、鼓勵的一面。

人際交往中,那種特別喜歡教訓別人的人,常常運用的就是自己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而那些總是無微不至地關心別人的人,則常常處于營養型父母自我狀態。

二是兒童自我狀態,每個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藏著一個小小的兒童,當一個人以兒童自我狀態與人交往時,他的情感、思考和行為表現等就會表現得像孩子一樣。兒童自我狀態又分為: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和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

處于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的人聽話、服從、討好、友愛,內心常常充滿自責、擔心、焦慮和自罪;而處于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的人則往往表現為活潑、沖動、天真、自發行動、貪玩、富于表情、愛憎分明等,像以自我為中心的嬰兒一樣追求并能充分表達自我的感情。

三是成人自我狀態,一個人處于成人自我狀態時,其思想、行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時此地,具體表現為理性、精于計算、尊重事實和非感性的行為。

從人際溝通分析理論的角度看,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使用恰當的自我狀態的人。

解惑:我們都在“捉迷藏”

“心理游戲”也是TA的主要概念之一,它是指兩個人相處時一連串曖昧的交流與溝通,TA稱之為“一系列連續進行的互補隱藏式溝通”。心理游戲是在成人間無意識發生的。人們最常玩的心理游戲是“戲劇三角”,也就是每個人常常在游戲中無意識地輪流扮演這樣三個角色:拯救者、迫害者和受害者。

戲劇三角游戲中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游戲中人們的位置是不斷變換的,迫害者可能變成拯救者,而被害者可能變成迫害者,拯救者也可能變成迫害者或者受害者。

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對關系疏遠的人,我們往往能夠比較體諒對方,如果對方對自己偶然誤解,也會表現出大度的理解。但是對關系親密的人,我們卻常常表現出狹隘的一面,一點兒容不得對方對自己的誤會,總覺得對方“應該”知道自己怎么想,“應該”能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在和親友相處時常常玩要別人猜謎的游戲,結果當然是常常讓自己和對方都失望并且疲憊不堪。

很多時候,人們是通過隱藏溝通的方式邀請別人玩心理游戲的,要想避免這一點,我們自己就需要學習在與別人交流時盡量少使用隱藏溝通,并且學習用真誠的方式表達自己。

改善:安撫別人,接受安撫

針對自我成長這一重要問題,人際溝通分析學中的“生活定位”概念極為重要。它是指一個人童年時確立的有關自己、他人和世界的關系的基本信念和結論,這種信念會成為此人日后作決定和實施行為的準則。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生活定位通常有四種類型。

一是“我好,你也好”,相信自己是好的,別人也是好的。換言之,就是對世界與人充滿信心,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會與別人共同追求雙贏。

二是“我好,你不好”。有這種生活定位的人會表現出一種防衛態度或有很強的攻擊性,并且常常處于偏執、憤怒的狀態,這是一種輸家的人生定位。

三是“我不好,你好”。有這種生活定位的人有以下兩種生活方式:自卑、依賴、無力感、自我放棄、無主見,極度服從別人的要求,努力得到贊許,此人會在無意識中選擇持續扮演“受害者”。

四是“我不好,你也不好”。這樣的人不敢信賴他人,有很深刻的被遺棄感和消極、絕望的情緒,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也不相信別人會幫助他,他整個的人生都是在重復上演拒絕這出戲:拒絕自己、拒絕別人同時又被別人拒絕。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并不存在單一的生活定位,每個人通常都擁有四種生活定位,人與人的區別只在于哪種定位的比例更高。

在改善人際關系方面,TA理論的哲學假設之一就是:“人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或安撫才能生存”。安撫分為正面安撫和負面安撫。所謂正面的安撫是指能夠使接受者感受到愉快或安慰的撫慰,而負面安撫給接受者的感覺則是不舒服的。

第7篇

關鍵詞:案例分析;合理情緒療法;角色扮演

據徐雙敏等人研究,高職院校新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強迫癥狀、人際敏感、偏執和敵對等四個方面,人際關系問題突出。在某高職院校大一新生人際交往不良案例進行心理診斷,使用合理情緒療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幫助學生調整了情緒狀態和認知方法,使其更好的融入大學生活。

一、一般資料

1.基本情況

朱某,男,19歲,新疆人,漢族,高職院校大一新生。來訪者身高175cm左右,穿著整潔,體態正常,高考和大學入學體檢未發現軀體疾病,無心理咨詢史。家族無精神疾病史。

2.個人成長史

來訪者性格文靜、內向,不喜歡與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語較多。自述與母親關系親密,大一時幾乎每天給母親打電話,有時一天2~3次。母親漂亮愛打扮,非常寵愛自己,小學時還是母親給自己洗澡,初中時才沒有再跟媽媽睡在一起,為分床還生父親的氣。因父親經常出差、內向不善言辭而缺少交流,在家時與父親說不上兩句話就會有沖突。爺爺大男子主義,家里都是爺爺說了算。小學時就被認為女里女氣,初中時因臉上長滿痘痘,被女生嘲諷,受傷害大,為此媽媽還多次與班主任交涉。性格變得較內向、孤僻,沒有要好的同學。

3.個人陳述

兩天前坐公交車手機被偷后,不知道怎么處理,對同學謊稱手機壞了?,F在考上的高職院校不好,學生素質差,想要退學,羨慕其他大學的學生。不喜歡寢室同學,沒有共同話題。自己喜歡打扮,想做較完美的自己。認為寢室同學臟、亂,不愛衛生,沒有學習習慣,不知道如何適應。自己在寢室沒有朋友,出了什么問題也不愿意告訴室友,怕被嘲笑或瞧不起。這次手機被偷后又后怕又內疚,但是找不到人傾訴,也沒有人關心。最近幾天覺得特別孤單、無助、傷心和煩躁,希望通過咨詢找個人傾訴,調節目前的負面情緒,改善人際交往狀況。

4.咨詢師觀察

來訪者眉目清秀,思維清晰,表達清楚。因手機被偷的負性事件主動求助,表現出希望解決問題、積極配合咨詢的傾向。來訪者因社會經驗較為缺乏,和同學交流少,而不知道如何處理因負性事件導致的劇烈情緒波動(害怕、內疚等),希望從心理咨詢中獲得幫助。深入交談后發現來訪者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定問題,自卑與自大并重,對外界環境與人多有負面評價。也缺乏一定的交流技巧,如在和咨詢師的交談中,常表現出急于表達自己的問題、想法,卻很少靜下來傾聽對方的回應,常不禮貌的打斷談話而轉到其他話題。自己也提及生活中不知道該和別人討論什么話題。在交談過程中,表情自然、能與咨詢師對視。

二、診斷

1.診斷結果

根據該來訪者的癥狀,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中的人際交往不良。

2.心理測驗結果

選擇SCL―90和EPQ作進一步評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別為:軀體化1.60;強迫1.80;抑郁2.10;人際關系2.63;焦慮2.80;敵對1.63;恐怖1.13;偏執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際關系、焦慮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穩定。

3.診斷依據

根據病與非病三原則,該來訪者的知、情、意協調一致,人格穩定,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有主動求詢行為,無幻覺、妄想、邏輯思維混亂等精神病癥狀,可以排除精神病。其主導癥狀屬于正常心理活動。

對照癥狀學標準,該來訪者表現出悲傷、煩躁等負面情緒。

從嚴重程度來看,該來訪者的反應不太強烈,沒有影響邏輯思維等,無回避和泛化,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從病程來看,來訪者因手機被盜產生強烈負面情緒,而因為人際交往不良導致缺乏社會支持而出現孤單、傷心、煩躁等,時間在一周之內,病程較短。

總體來看,來訪者心理問題不嚴重,因此,可以排除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癥性心理問題。

三、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該來訪者的問題沒有明顯的生物原因。

社會原因:初中時被女同學嘲笑導致在人際交往上的退縮、自閉;人際關系方面,幾乎沒有知心朋友,自我封閉孤傲處世,不愿讓別人了解自己,缺乏人際交往技巧;遇到負性生活事件之后缺乏有效社會支持來幫助應對。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穩定,個性追求完美,對人對事負面評價居多。

四、咨詢方案的制定

1.咨詢目標的確立

根據以上評估與診斷,與來訪者協商后確定咨詢目標如下:

1.1具體目標:減輕焦慮、抑郁情緒;學會一些人際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際關系,尤其是和寢室同學的關系。

1.2長期目標:完善來訪者的個性,增強其人際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溝通模式。

2.理論原理和方法

根據求助者狀況,經過與求助者協商達成一致意見,使用合理情緒療法和角色扮演法進行心理輔導。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事件本身無所謂好壞,但當人們賦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評價時,便有可能產生各種無謂的煩惱和困擾。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角色扮演的理論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論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在咨詢中通過情景模擬,要求來訪者扮演指定行為角色,并對行為表現進行評定和反饋,以此來幫助其發展和提高行為技能最有效的一種培訓方法。

在本咨詢中希望通過合理情緒療法幫助來訪者減輕情緒困擾,使用角色扮演法來學習和練習適當的人際交往技巧,增強其人際交往能力,從而改善人際關系。

五、咨詢過程

1.診斷階段

共做兩次咨詢,包括建立咨詢關系,收集相關信息,進行心理診斷,確立咨詢目標,制定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驟。

第一次咨詢:來訪者因手機被偷導致出現強烈的負面情緒,來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咨詢中主要圍繞手機被偷及學校學生素質等來訪者關心的話題進行會談,一方面為來訪者提供信息和心理支持,第二個方面用接納、共情、理解和來訪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詢關系,第三搜集了來訪者的相關信息,幫助咨詢師對來訪者問題和咨詢方向有了大致的判斷。

第二次咨詢:在第一次的基礎上繼續完善資料,進一步了解來訪者的人際交往狀況和目前最大的困擾。在本次對來訪者進行了心理評估,通過協商與來訪者確定了咨詢目標。隨后制定了咨詢方案。

2.咨詢階段

三個任務:一是幫助來訪者分析和解決問題,改變其不良的認知、情緒和行為;二用角色扮演法讓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結果會不一樣,體會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三學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

第三至六次咨詢開始運用合理情緒療法和角色扮演法對來訪者進行心理調適。

2.1合理情緒療法在本咨詢中運用舉例。

誘發事件:和室友的關系很糟糕,孤立無援,手機被偷心情不好也不愿對他們說。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寢室同學從來不主動招呼我,他們肯定討厭我。2)手機被偷,很丟臉,他們如果知道了肯定會嘲笑我,說我活該。

造成的結果:不想和寢室同學交流,獨來獨往,感到孤單、焦慮、郁悶、苦惱。

與不合理信念的辯論:1)寢室同學從不主動招呼我,一定代表他們討厭我嗎?我自己是否經常主動招呼他們?2)手機被偷我是受害者,覺得自己缺乏社會經驗被偷而感到丟臉。人們都不是一出生就有豐富的社會經驗的,現在缺乏社會經驗并不意味著以后也缺乏社會經驗,只要自己努力去適應社會,經驗會越來越豐富的。我的手機被偷了,他們一定會嘲笑我嗎?還是只是我害怕他們會嘲笑我?我希望了解別人遇到手機被偷的情況是如何應對的,但是我又不去詢問別人的意見,我怎么能夠獲得足夠的經驗呢?也許他們會給我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而我因為害怕被嘲笑所以錯失這個機會。就算他們會嘲笑我,那又如何?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可能被別人嘲笑或討厭,這是不可避免的。

產生的心理效果:咨詢師根據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論觀點,指導來訪者對其不合理信念原因進行分析辯論,使來訪者認識到目前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是自己情緒不穩定,對一些人和事常常進行負面的評價,在人際交往中自卑而敏感,但是又對他人苛責過多。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信心,所以覺得別人會討厭自己和嘲笑自己,其實是自己形成了過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指出來訪者需要正視自己的自卑,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辯論,并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通過咨詢,來訪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輕松了許多。

2.2角色扮演法在本咨詢中運用舉例。

咨詢師先扮演來訪者寢室同學,對來訪者手機被偷一事進行交流。一方面了解來訪者平時和同學溝通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幫助來訪者看到不同的視角,從自己對同學態度的負面想象中跳出來,看到其他可能性。

然后進行角色互換,由來訪者扮演寢室同學,咨詢師扮演來訪者,這樣有助于來訪者站在別人的角度去體會自己的一些語言,從而認識到自己在人際溝通方面存在的問題。

最后通過改變一些說話的用詞和語調進行扮演,讓其認識恰當的交際語言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咨詢后布置家庭作業,要求來訪者對周圍同學、老師進行簡單的調查,了解他們對手機被偷的人有何看法。引導來訪者從中獲得支持信息,并合理看待負面評價。

2.3學習人際交往技巧。

針對來訪者情況,提供人際交往的相關看法以供參考。

熱情交往:人際關系是互動的,不能總是消極地等待,而要主動地與周圍的同學交流溝通。開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對別人開放,別人也對你會開放;理解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氣質和性格特點,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習慣,在與同學交往中,如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關系就容易融洽,也會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寬容諒解:周圍的同學都還處于成長的階段,處理問題會有很多不妥之處,對許多問題也會有不同見解,這就要求能夠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相互諒解,就不會導致敵意。

人際溝通中常用技巧:聆聽;尋找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說話的技巧;學會欣賞別人等等。

3.鞏固與結束階段

共進行兩次,回顧咨詢中涉及到的關于來訪者個性形成的主要問題,對初中時導致來訪者性格改變的負性事件進行簡單梳理,引導來訪者使用合理情緒療法與自己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使來訪者進一步認識到自己個性上的弱點,并幫助來訪者學會運用合理信念,鞏固咨詢所獲得的結果,同時讓其積極認識自身的優點。最后建議來訪者到圖書館借一些人際交往方面的書籍,多練習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六、咨詢效果評估

1.來訪者對咨詢的自我評估

經過幾次咨詢,來訪者匯報心情好多了,覺得手機被偷的事情造成的情緒波動已經平復,對人際交往悲觀失望的情緒也已經得到一定調節。在生活中嘗試轉換角度來看待問題,對就讀學校、寢室同學有更為正面的看法。也嘗試在生活中練習使用咨詢師提供的人際交往技巧,雖然有時不是特別有效,但是覺得對自己來說是一種鍛煉和挑戰。準備繼續去圖書館借幾本人際交往方面的書籍,認為這些書對自己會有幫助,將會在實踐中慢慢練習交往技巧。

2.來訪者周圍人的評估

在保密情況下聯系來訪者輔導員詢問情況,了解到來訪者近段時間參加班級活動較為活躍,班上同學特別是同寢室同學反映朱某更為合群,開始和同學有一定交流,情緒狀態較好。

3.來訪者前后心理測驗比較

心理測驗復查:SCL―90中焦慮抑郁分值恢復到了正常值,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咨詢師評定

第一、對咨詢師提供的信息接受度較高,認可關于不合理信念的說法。咨詢后能夠舉一反三的使用ABCDE模型,識別并與自己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對自己的個性特點有進步一認識,開始嘗試用更為正面的態度來看待自己和同學。第二、來訪者情緒狀態得到改善,后幾次來咨詢的時候心情輕松,雖然對人際交往還有一定擔憂,但對于人際交往的技巧很感興趣。第三、在和咨詢師的交流中,開始能夠考慮到咨詢師的感受,比第一二次咨詢時更能耐心聆聽,打斷談話時更有禮貌和節制。表示愿意嘗試主動與同學進行交流。

七、總結

本例表面上看是因為應激造成的情緒問題,但其實質是長期人際交往不良缺乏人際支持而積累的后果。咨詢師針對來訪者的成長經歷、人格特點和具體的應激事件對其人際交往不良的原因進行探討和處理,在咨詢中通過合理情緒療法較好的處理了來訪者的認知偏差,結合角色扮演、人際溝通技巧學習處理了來訪者的情緒問題,并發展了人際交往技巧,取得較好的咨詢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念鋒主編.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郭念鋒主編.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3]郭念鋒主編.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4]李百珍編著.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咨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第8篇

1 高??蒲袌F隊知識轉移的主體

從項目過程來看,高校科研項目科研分為申報立項、執行控制和結題驗收三個階段,知識轉移隨著科研活動的推進而發生。在這過程中,知識轉移的主體分為兩種:其一為知識的擁有者,可稱之為知識提供方;其二為知識的接收利用者,稱之為知識接收方。依據團隊構架和項目流程,在高校科研團隊中知識轉移的主體主要分為四大類:

第一,個人。不管是項目主持人、還是主要參加人或是一般參加人,都可以是知識轉移的主體。

第二,小組。近年來高??蒲许椖縼碓辞乐饾u拓寬,一些重大科研項目則根據研究內容或因跨組織、跨領域現象的出現把項目團隊劃分為各小組。這些小組則為另一層級的知識轉移主體。

第三,將整個科研團隊視為知識轉移的主體。即在科研活動中表現為結題驗收時,對外輸出的科研成果,也可以視為整個科研團隊綜合實力的表現。

第四,項目的驗收方或研究成果的利用者。目前科研項目由單一的縱向基金管理部門資助向多部門多層次橫縱交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項目的驗收方和利用者不再是單一的資金管理部門,它可以是各企業方、咨詢方。

在科研活動過程中,個人、小組、團隊、項目驗收方或者成果利用者均可以是知識的提供方也可以是知識的接收方,知識轉移活動頻繁地在這四類主體之間發生。

2 高校科研團隊知識轉移的原因

從知識轉移活動本質來看,高??蒲袌F隊發生知識轉移的原因有二:其一為知識轉移主體雙方存在知識勢差;其二為接收知識的一方承認另一方的知識價值。兩個因素缺一不可。

(一)存在知識勢差

在知識轉移研究領域里,在知識轉移研究領域里,知識勢差是指在同一時點,對于同一個參照系而言,兩個個體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勢能的差量。其中,所有物質都有由高流向低的傾向性。

在高??蒲袌F隊里,根據科研人員研究領域專長和研究能力,逐漸形成層級式的團隊人員架構,產生項目主持人、主要參加人和一般參加人的角色區分。團隊人員的知識勢能層級分布與人員架構層級大致相似,項目主持人最高,一般參加人相對較低。但存在一種特殊情況,專家顧問在總體知識勢能上低于項目主持人,甚至低于個別一般參加人,但是知識的轉移方向卻是由專家顧問流向其他人。這是因為每個主體各自掌握的知識具有特殊性導致知識的數量、質量以及結構各自勢能的方向性不一致。例如,專家顧問與項目支持人相比,由于專家在項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較為缺乏,導致專家的知識結構和數量低于項目主持人,從而整體知識勢能較低。但專家在特定領域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要素層次上具有高勢能。這樣的情況導致在該層次上專家顧問的知識勢能高于項目主持人,因此知識則由專家向項目支持人轉移。由此可見,不僅在整體勢能上有高低之分,在不同要素層級上也存在知識勢差,即在這過程中既可以發生整體的單向轉移,在要素層次上也會發生反方向的轉移。

(二)價值認可

在高校科研活動中,價值認可是發生知識轉移的必要因素,即知識的利用方要認可另一方面所提供的知識的價值。在高校科研團隊中,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小組團隊,所擁有的知識及掌握程度各有不同,知識勢差普遍存在,因此知識轉移雙方對知識的價值是否認可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是否成功轉移。

3 高校科研團隊知識轉移的內容

隨著科研活動的開展,高校科研團隊的知識不斷積累。根據性質和功能定位,可做如下劃分:一方面,根據Polyani提出的分類方法,從顯性-隱性維度對管理咨詢公司內部的知識進行劃分;另一方面,根據該項知識在科研團隊中的功能和應用層級,從核心知識-日常管理知識維度進行劃分。具體如表1所示:

4 高??蒲袌F隊知識轉移的工具

針對不同的知識,高校科研團隊運用不同的轉移工具。一般來說,編碼化的策略有利于管理咨詢企業顯性知識的轉移,而人際溝通的策略則有利于內隱程度較高的隱性知識的轉移。結合高??蒲袌F隊知識的可編碼化程度,可從編碼化策略應用程度和人際溝通策略應用程度兩個維度,把知識轉移工具劃分成三種類型。

(一)編碼化知識轉移工具

編碼化工具主要以文本化和編碼化為基本策略,即將知識系統地加以編碼處理以文本形式輸出。在高??蒲袌F隊內部,編碼化知識轉移工具主要用于申報書、中期報告、典型案例等這些顯性知識的轉移,常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小知識庫和電子郵件。其中,電子郵件是高??蒲袌F隊使用得較多的轉移工具。它可以實現科研人員之間、科研人員與項目驗收人之間的遠程和即時交流,交流的內容以文本形式呈現并保存下來可供后續反復查看閱覽,整個過程操作便捷。

(二)人際溝通型知識轉移工具

隱形知識內隱在科研人員的腦中和整個團隊的綜合實力中,很難通過編碼化的方式進行輸入輸出,更多的是依賴于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實現知識轉移。常用的人際溝通型知識轉移工具包括研討會、實地調研觀察和聘請專家顧問。

(三)編碼化-人際溝通型知識轉移工具

編碼化知識轉移工具和人際溝通型知識轉移工具之間并不是獨立分割的關系。一方面,科研人員之間的良好溝通和頻繁的交流可以對編碼化知識轉移工具形成很好的補充;另一方面,編碼化知識轉移工具可以給內隱程度高的知識提供方向性的指導,例如文書材料雖然僅能反映出顯性知識,但從它的來源處可以尋求到該知識的擁有者,借此可以找到背后隱性知識的來源。

在高校科研團隊中,以例為鑒是常用的編碼化-人際溝通型工具。在向他人敘述之前的研究例子時,講述者會將一些理論模型和方法論融入其中,知識的接收者則在具體的例子中逐漸體會和領悟到這些方法模型。由于研究例子來源于知識提供者本身豐富的研究經歷,因此與其他隱性知識轉移的方式相比,它會更具象而被容易了解,因此給知識接收者更容易掌握,以便運用到日后的研究中。

5 高??蒲袌F隊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

(一)知識本體層面

在知識本體層面對知識轉移產生影響主要體現在知識的內隱性、復雜性和專用性三個方面:第一,內隱性。知識的內隱性影響最大的是隱性知識的轉移,它不易于借由規范化的語言和文字進行表述和傳達,而存在于內隱于人員的腦中和行為習慣中。而隱性知識往往是最重要的知識,是解決研究問題的關鍵。因此,研究人員要善用各項溝通工具的搭配使用,減弱內隱性帶來的解碼和編碼的難度。第二,復雜性。解決某項研究問題所需要的知識不僅僅是某一項單一的知識,而是需要多領域知識的貢獻。研究問題越深,項目規模越龐大,所需要的知識就越復雜,但這些知識很難在某一個研究人員身上得以全部體現和掌握,因此需要有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來傳授和分享自己的研究經驗,共同攻克某個研究難題。第三,專用性。知識的專用性指的是這些知識用于特定的環境和實踐中,難以遷移到別的領域進行運用。在高??蒲许椖坷铮@些專用性知識更多的是針對研究對象和項目驗收方而言。正是由于這些專用性知識的存在才使得研究存在必要性,并構成這只研究團隊區別于其他的團隊的優勢。

(二)知識主體層面

在知識主體層面對知識轉移產生影響主要體現在主體的轉移能力、轉移意愿、吸收能力和接受意愿四個方面。

第一,轉移能力。轉移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人員所擁有的該項知識的價值獨特性,知識價值越獨特則吸引力越大。其中,知識的價值體現在:該知識是否不可復制以及是否與研究問題密切相關。其二該研究人員清晰表達、編碼和傳達該項知識的能力。

第二,轉移意愿。高校科研團隊的知識積累主要來源于各研究人員和小組的貢獻與分享,他們的轉移意愿直接影響到研究成果的輸出。

第三,吸收能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蒲袌F隊自身和研究人員本身已有的知識與新流入知識的關聯程度;二是轉移雙方的相似相容性。例如兩位研究人員知識結構相似,另一方對這些新流入的知識就較為熟悉,那么知識的轉移障礙就越低。

第四,接受意愿。研究活動本身就是知識在不斷更新的過程,科研人員工作的開展和未來的發展都需要不斷的擴充知識儲備。在這樣的背景下,科研團隊自和研究人員自身對知識的接受意愿都普遍較高。相比起來,項目的驗收方意愿相對較弱。隨著高校科研項目的來源渠道拓寬,最終成果利用方的身份越來越復雜。這些利用方在利用研究成果同時往往會引起自身的變革,出于對未來變化的懷疑和對變革的抵制通常會導致他們隱瞞部分信息,或只接受部分新知識的流入,最終導致研究成果欠佳。

第9篇

關鍵詞:大學生 宿舍 人際沖突

大學宿舍是個微型的“小社會”,據相關調查統計資料顯示,除去睡眠時間,大學生每天有4.85小時在宿舍中度過,其時間在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居首位。是大學生最重要、最敏感的人際關系,也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人際關系的一個集中反映。大學生心理、人格上的不健全不成熟,較為匱乏的人際交往知識技能,性格、價值觀和生活理念差異,以及彼此之間的利益競爭,是導致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主要原因。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處理是否及時、妥當,不僅關系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而且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健康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預防和解決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離不開學校、家長和大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1]

一、當前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現狀

2013年度廣州高校調查寢室人際關系現狀資料顯示,有64%的學生認為寢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歡的人,35%的學生認為寢室里的室友不能互相關心幫助、相處不融洽。現階段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不和諧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猜疑、妒忌等不良心態造成的關系緊張

在大學里,一些在綜合素質相對凸顯的同學常常成為學生中的焦點,如平時言行過于高調,就很容易引起同學的妒忌和猜疑。另一種情況是,在涉及學生自身利益的各種獎助學金評比、困難補助申請等,也會讓學生之間產生競爭性妒忌心理。

2.貧富差距產生的心理鴻溝和感情隔閡

每個同學的家庭背景都不相同,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同學往往有一種優越感,有時表現得比較自我,而家庭貧困的同學內心又比較容易自卑敏感,因此宿舍里這兩類人很容易形成敵對。[2]

3.個體不良生活習慣引發的矛盾沖突

在集體生活的宿舍里,有的同學不注意個人衛生,集體衛生從不關心,對輪流值班搞衛生的安排置之不理,坐享其他室友的勞動。這些惡習都會引發舍友間的矛盾沖突。還有些同學生活作息時間紊亂,常常深夜開燈看書、玩游戲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有時就會成為寢室人際關系不和的導火線。

4.小團體主義破壞寢室人際關系

有些同學爭強好勝, 虛榮心和功利心較強,喜歡拉幫結派,在寢室里結成小集體、孤立其他人,長久以往會很容易導致宿舍成員交流減少,被孤立的宿舍成員會變得更加敏感和孤僻,從而破壞宿舍人際關系的和諧,引發不必要的沖突。

二、導致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沖突的原因分析

引起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原因相當復雜,既有外在的客觀原因 ,也有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有單方面的原因 ,也有雙方或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生心理的不成熟、不健全,是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內在心理原因。

目前的在校大學生,情感豐富而強烈,但感情容易沖動和變化,自制力較差。在人際認知上,大學生具有明顯的片面性、狹隘性,刻板印象和暈輪效應等認知偏差隨處可見。他們與室友在相處的時候更多是跟著感覺、心情走,遇到矛盾時不能妥當解決,易造成在人際交往的場合被動、孤立的境地,也會因為不能恰當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限制了自己的發展空間。

2.日益激烈的社會競蔓引起大學生個人利益競爭,是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重要客觀原因。

隨著社會的發展 ,就業形勢的日漸嚴峻,是否獲得過各類獎、助學金,是否是學生干部、三好學生、各類優秀稱號, 是否參加過兼職社會實踐活動 ,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就業競爭和繼續學習深造的重要標尺和資本。部分大學生在明爭暗斗過程中 ,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比如通過調撥離間、造假拉攏、拉幫結派,至動用家長關系等途徑 ,千方百計來打敗競爭對手。這種為了私利而展開的不公平、 不正當爭使表面上祥和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充滿了火藥味.

3.經濟、文化背景的差異。在大學宿舍中,成員來自于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經歷和家庭成長背景,人生觀、價值觀也有所不同。調查問卷和訪談顯示:部分大學生會不自覺地按照自身條件將自己歸類,傾向于與同類屬的同學交往,而那些經濟情況較差的學生則會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貧富差距影響了成員之間交往的廣度和深度。

三、解決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對策

目前的研究認為:總體上,我國大學生寢室人際氣氛良好,但是部分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緊張確實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而震驚一時的馬加爵殺人案更讓我們每一個人記憶猶新。如何處理寢室內部的人際關系是高校學生面臨的緊迫問題之一。

首先,學校應該積極打造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同時在課余時間開設人際溝通系列專題講座,向大學生講授人際交往的藝術、以及應對人際沖突的策略等相關知識,提高大學生的人際認知和人際交往能力。尤其是針對大一新生進行宿舍人際關系學專題講座 ,通過一些典型的案例 ,引起大學新生對宿舍人際沖突的重視,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盡快融入宿舍集體生活。

其次,家長應加強對子女宿舍生活的必要指導與幫助。尤其是對于獨生子女和從未有過宿舍集體生活的學生家長,學生上學期間家長更應該在尊重孩子個性的同時給予適時的關注和幫助。平時注意保持與子女的有效溝通,促進其社會化。

最后,大學生應該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提高人際溝通技巧,樂觀、主動地去面對人際沖突,而不是一味的回避矛盾和忍讓,要把沖突的解決當作是提高自己解決人際沖突能力的機會。除了以樂觀的態度對待人際沖突 ,大學生更要學會建設性地解決沖突 ,學會在競爭中合作 ,構建和諧融洽的宿舍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法學教育 實踐教學 教學模式

法學教育模式的確定應與大學生的培養目標相適應。當今世界各國的法學教育,只有美國是純職業教育并設在研究生階段,其培養目標是職業律師。多數國家的法學教育則是設在本科階段,實施的是“通識教育”,我國也是如此。我國高校本科階段的法學教育是素質教育,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職業品質,而職業品質內在地表現為一種共同的職業信仰和思維方式,外在地表現為處理實際問題的職業能力。

一個合格的法學本科生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呢?筆者認為起碼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思想素質,即追求真理、維護正義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堅定信念和認同職業倫理、恪守職業道德的自律精神;(2)法律素質,即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對法律事實的探索能力;(3)人文素質,即廣泛的知識背景、工具性技能和人際溝通能力,其中外語和計算機是最重要、最普遍的技能。人際溝通是法律工作者經常遇到的問題,每一個法律工作者都需要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從某種意義說,不能有效地進行人際溝通的人不可能成為好的法律職業者,甚至無法從事這種職業。

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比較注重向學生傳授法學原理和基于現行規范的法律知識,相對輕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這種模式不利于大學生素質的提高,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因為現在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較以前寬了許多,法學本科畢業的學生不一定都從事專門的法律工作,有許多會充實到各行各業中去。與此同時,建設法治國家,要求法學教育大眾化、普及化,并將普及與提高緊密結合起來。法學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是現代法治的基礎工程,沒有全民法律意識的提高,便沒有現代法治的根基。因此,對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必須進行改革與創新。

一、我國現行法學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與革新的基本思路

綜觀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其缺陷與不足主要是:其一,法學課程的開設主要以部門法學科的劃分或國家頒布的主要法律為標準,而以培養和訓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主要目的的課程開設的很少。也就是說,這種課程設置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而不是傳授知識和訓練學生的能力并重,不是理論性和職業性相結合的模式。其二,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釋現有的法律條文以及各門課程的體系和基本理論,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體系。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較差,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條文的分析必須與事實的認定、人際關系的處理、利益的沖突、特定的文化和道德風尚以及種種社會狀況相聯系。其三,我國法學教育重視理論課的開設而輕視應用部門法學課程的開設,涉及市場經濟、比較法和國際商法的課程所占的比重不夠,有些課程的內容也急需要改進與充實,與此同時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存在一定問題。

基于以上存在的缺陷,對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必須進行實質性的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以法學教育宗旨的改革為前提,即法學教育不僅要傳授法律知識,同時要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強化法學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現代法治社會中,法律條文的數量以令人震驚的速度不斷增加,其修改和變化的速度同樣令人目瞪口呆。倘若要把這些知識都灌輸給學生,不僅是不現實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其實,法學教育的真諦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和使用法律,而不是單純地灌輸某種既定的、凝固的知識。如果我們現在只給學生灌輸這種既定的、凝固的知識,在他們畢業后這些知識的實用性就會大打折扣。與其相反,實踐性法律課程則致力于訓練學生如何在解決具體案例中學習尋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釋法律和使用法律,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經過這種訓練,學生掌握的是如何找到和使用法律的方法,而不是單純地背幾條法律條文。也就是說,學生學到的是能動的方法,而不是機械的公式。這種實踐課的主角是學生,由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解決實際案件來學習法律和技能。它不同于傳統的“社會實踐”和“實習”,學生不再是作為旁觀者去聽、去看、去跟隨,而必須主動去做。由于這種模式給學生的主動性大,從而使其收獲也大。

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一種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而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是一種由上向下灌輸式的模式,總是力圖引導學生找到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學生很少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們生怕因自己的觀點與教師的觀點有出入而不能通過考試。久而久之,學生便習慣于服從教師給予的真理,而不去思考“真理”的多樣性和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和變化性。他們習慣于被動的思考而不是主動的思考,習慣于尋找“標準答案”而不會想所謂的“標準答案”并不存在。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并不追求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相反,它引導學生對案件和問題中的各種變化因素進行深入具體的分析,啟發學生的思路。教師的教案不能隨意改變案件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分析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這種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大有好處。

第11篇

【關鍵詞】農類高職院校 學生 溝

通能力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C-

0028-02

當今社會,廣泛的社會交流與人際交往對一個人的溝通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本文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為調查群體,調查農類高職院校學生溝通能力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調查的對象和方法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79份,回收率94.75%,學生分布在生物、動物科學與園藝等8個系。其中農村生源點76.3%,城市生源點23.7%。

(二)調查方法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為自行設計的高職在校生溝通能力現狀調查問卷,共計10個題目。內容涉及自我的溝通能力評價、主動溝通意識、溝通對象的選擇等6個方面。問卷設計參考了大量文獻,并咨詢了相關專業人士。

二、調查結果

(一)學生對自我溝通能力評價較低

問題1: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如何?結果:很好(36%);一般(53%);較差(11%)。數據表明,認為自己交流能力很好的占36%,少數學生甚至認為自己交流能力較差,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溝通能力評價一般。

(二)學生較缺乏主動溝通意識

調查問卷針對學生與身邊關系最密切的人的主動溝通意識設計了問題2至問題5,調查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平時能主動與父母及教師溝通的學生不多,分別占44%、42%;主動與親戚溝通的比例更少,僅占21%;學生更愿意選擇與同輩主動溝通,但比例也僅占54%。這說明學生缺乏主動溝通意識。

問題6:與教師或父母有不同意見是否會主動提出?結果:會(30%);偶爾會(49%);不會(21%)。數據表明,與教師或父母有不同意見時,只有少部分學生能主動溝通,大部分學生缺乏主動溝通意識,甚至有21%的學生選擇放棄溝通,這凸顯了學生在與教師或父母溝通中的被動性。

問題7:你是否會主動與陌生人交流?結果:會(10%);偶爾會(31%);不會(59%)。數據表明,學生很少主動與陌生人交流。59%的學生不主動與陌生人交流。這說明學生缺乏與陌生人主動交流溝通的行為與意識,這也從側面說明學生缺乏對社會群體的信任。

(三)溝通對象首選朋友或同學,與其他對象存在溝通障礙

問題7: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首選與誰溝通以解決問題?結果:父母(17%);教師(7%);親戚(5%);朋友或同學(62%);其他(9%)。數據表明,選擇朋友或同學為首選溝通對象的占62%,而選擇最能帶給自己人生指導與幫助的父母、教師及親戚為對象的卻較少,這從側面反映了學生與朋友或同學之外的對象存在溝通障礙。

(四)學生進入大學前缺乏溝通知識的培訓

問題8:在進入大學之前是否參加過人際溝通相關知識方面的培訓?結果:有(14%);沒有(86%)。數據顯示,絕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沒有參加過溝通知識的培訓,這也正是學生缺乏溝通能力與意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學生有提高溝通能力的強烈意識

問題9:是否愿意參加學?;蛏鐖F舉辦的活動或培訓來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結果:愿意(62%);看情況(27%);不愿意(11%)。數據表明,絕大部分學生希望通過參加學?;蛏鐖F舉辦的活動或培訓來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這表明他們有提高溝通能力的強烈意識。

(六)學生有明顯的通過人際交往提高溝通能力的意識

問題10:最希望通過哪一種組織的活動提高溝通能力?結果:社團、協會(32%);學生會、團委(24%);老鄉會(18%);班級(16%);其他(10%)。數據顯示,人數越多的團體以及與自己越不熟悉的人群被選擇的幾率越高,說明學生有明顯的通過人際交往提高溝通能力的意識。

三、農類高職院校學生溝通能力存在的問題

農類高職院校學生溝通能力存在的上述問題可歸納為個人認知、個人心理及社會環境三方面。

(一)個人認知方面

農類高職院校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長期處于學科應試狀態,社會閱歷比較少,對自身溝通能力重要性認識不足;農類高職院校學生大多生活在農村,人際關系相對較為淳樸,遇到的溝通問題相對較少且簡單,沒有體會到需要提高溝通能力來應付復雜的人際交往;進入大學前,學校及父母為了學生的前途較注重應試學習,學生進入大學后,受就業壓力的影響,較注重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學習,忽略了人文素質的修養等原因,導致農類高職院校學生較缺乏溝通能力的培養,對自我溝通能力評價較低。這也導致學生的個人認知方面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同齡人與同齡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與長輩進行有效溝通的積極意義。此外,由于社會上一些坑蒙拐騙、爾虞我詐現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與人之間缺失信任感,學生對社會較缺乏信任,對他人較缺乏信任,不敢輕易與陌生人交流溝通,很大程度上妨礙了學生正確認知與信任他人,妨礙了他們積極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構建。

(二)個人心理方面

在進入大學之前沒有接受過提高溝通能力方面的培訓、傳統輩份等級禮儀關系、與師長存在思想上的代溝、與父母和教師缺乏相處時間等原因導致農類高職院校大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與父母及教師進行溝通,心理上排斥同學和朋友以外的人。此外,由于農村經濟條件比較差、信息環境比較狹窄等原因,導致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相比,往往較多地存在自卑、害羞、嫉妒和孤僻等心理障礙所導致的溝通障礙。

(三)社會環境方面

農類高職院校大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前面對的農村生活背景及大社會背景,致使他們溝通能力自我評價及他人評價都較低。進入大學后,他們接觸社會驟然廣闊,人際關系豐富及社會信息量膨大,使他們提高自我溝通能力的意識趨于強烈。

四、對策

基于以上問題,應采取可行性措施,切實提高農類高職院校學生的溝通能力。

(一)重視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

受傳統封建家長制思想的影響,家長在孩子面前權威欲較強,孩子較缺少表達自我的機會,造成學生普遍存在與父母的溝通障礙。同時,這種現象也反映在師長之間。學生與父母及教師的溝通障礙將來有可能影響到職場上與上級的溝通障礙,甚至與社會其他各階層的溝通障礙,因此,教師和家長應從觀念上重視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家長應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意識地教育他們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并經常與其進行溝通。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培養學生平等溝通的意識。

(二)開設溝通類課程,并將溝通教育融入其他課程教育

將溝通教育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中,開設溝通類課程。具體的課程內容包括:溝通的基本原則與方法;自我溝通、人際溝通與組織溝通的方法與技巧等,普及溝通理論知識;靈活運用行動導向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情景劇表演法等具體方法開展教學,課堂上加強對學生溝通能力的訓練,課外鼓勵學生提高溝通技能。同時,將溝通教育融入其他課程教育中,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參加討論,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安排小組學習項目,培養學生溝通協作的能力。

(三)加強溝通心理素質的培訓,提高學生自我溝通能力

自我溝通是信息的自我交流,是自己問自己,自己跟自己說話,即自我心理調節。良好的自我溝通有助于我們充分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掌控自己的情緒;養成積極、樂觀的人格,平衡自己的心態;做到人生豁達,與他人和諧相處。大部分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障礙引起的。這些心理障礙主要有: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為此,學校應完善心理咨詢體系,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如建立心理咨詢室、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輔導員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等。及時解決學生心理困惑,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客觀、合理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科學理智地管理情緒,克服心理障礙,培養自信、寬容、合作、堅韌的人格品質和良好的心態,提高學生自我溝通的能力,從而獲得與他人良好溝通的能力。

(四)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學生溝通能力

校園文化活動是高職院校的第二課堂,它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如知識講座、辯論賽、演講賽、社團活動以及宿舍文化活動等。它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各種各樣的形式對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思想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較深的影響。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提高溝通能力的廣闊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學生獲得與他人、社會廣泛接觸的機會。農類高職院校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并且擴大覆蓋面,利用宿舍、班級這些基礎單位開展活動,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培養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吉忠,項新新,王娟.淺議高職農村學生的特點及人性化管理[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5)

[2]朱書華.提高溝通能力 規劃美好人生——大學生溝通能力現狀及培養途徑[J].成功(教育),2009(11)

[3]于志英.淺論當代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J].新西部(理論版),2010(11)

[4]畢奎奎,李忠勝.加強高校學生溝通能力培養促進素質全面提高[J].湘潮(下半月)2010(12)

【基金項目】2011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1JGB249)

第12篇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我校2007級護理專業2個新疆班學生93名,1班45名,2班48名,均為女生。年齡最大23歲,最小17歲,平均年齡為19.5歲,均為參加全國統考入學的學生。學制5年,前3學年在新疆伊寧衛生學校學習,第4學年進入我校繼續學習臨床護理課程。學生1班為實驗組,實施案例教學法;2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由同一教師按同一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及授課計劃授課,保證授課內容同步。2組學生在年齡、性別、平均智育成績等方面經統計學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實驗組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課堂教學實施雙向互動式案例教學法,課后學習采取內容拓展式案例教學法。

(1)雙向互動式案例教學。課程組教師利用假期分項目、有目的地到醫院收集有關資料,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精編案例,并根據課程項目、任務、內容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在具體問題情景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以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講授“妊娠合并心臟病”章節時,學生在內科護理學中已經學習過心臟病病人的基本護理知識,本章節的學習任務是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圍產期的孕產婦。首先教師選擇幾例妊娠合并心臟病的典型案例發給學生,同時提出明確的討論要求;然后學生以小組(4~5人)為單位,討論妊娠與心臟病的相互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制訂相應的護理計劃;最后學生進行發言,匯報討論結果,小組間相互評價,教師點評。討論過程中教師給予引導,但不發表結論性意見。通過討論,學生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第一步,同時鍛煉了其臨床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2)課外內容拓展式案例教學。以學生思考為主,重在應用。如學習“孕期保健”章節時,教師給出教學案例,要求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了解孕婦孕期常見癥狀、自我監護方法和健康指導等內容,制訂有針對性的孕期保健計劃,并能指導孕婦自我監護。這種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鞏固、加深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互相討論或詢問教師,不斷擴大知識面,增強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2對照組教學方法

采用傳統課堂教授法,即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法,配以多媒體課件,教師按預先準備的教學程序,將教學內容有步驟地講授給學生,以達到教學目的。

1.3效果評價

1.3.1考試成績

課程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婦產科護理學理論考試,統一命題(案例分析占成績的30%)、統一考試、統一閱卷。

1.3.2問卷調查

自制問卷調查表,調查實驗組學生對案例教學法的認同情況,共發放45份問卷,無記名填寫,當場回收,有效回收率為100%。

1.3.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2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2.12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

3討論

3.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采用雙向互動式案例教學法,教學過程注重的是教師、學生與課程內容之間雙重雙向的活動構建。通過設置案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拉近了學生與臨床的距離,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其學習專業課的興趣和積極性。由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全部學生都認為案例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3.2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案例教學法是一個圍繞具體案例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其本質就是鞏固和運用知識的過程[2],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去思考問題,將理論與臨床案例有機結合,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便于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最終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表1顯示,實驗組期末理論考試與案例分析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2組成績有顯著性差異;表2顯示,實驗組100%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3.3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婦產科護理學是一門臨床護理課程,學生積累的理論知識必須通過實踐才能轉變成能力[3]。案例分析是一個預實踐的過程,對案例中病人病情的發生、發展、治療、護理等的觀察和思考涉及臨床多學科知識,學生通過對案例中復雜的內容進行整合和深入分析,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臨床推理過程,為其將來進入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表2顯示,實驗組93.3%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其臨床思維能力。

3.4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個含有臨床實際問題的具體案例的展示,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和討論、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以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多進行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學生在復雜的問題情景中逐漸形成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提高了自身自主學習、團隊協作的能力。2組學生案例分析成績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案例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而課外內容拓展式案例教學把教學內容向更寬的領域和更深的層面延伸,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艺| 盐山县| 邵阳市| 鹤峰县| 高平市| 乳山市| 聂荣县| 承德县| 蒙阴县| 区。| 保亭| 东乡| 麟游县| 凤冈县| 安龙县| 新安县| 太和县| 衢州市| 林西县| 苏尼特左旗| 河北区| 元江| 平南县| 英山县| 修水县| 枞阳县| 永嘉县| 忻州市| 日喀则市| 茂名市| 梅州市| 建昌县| 壶关县| 昌宁县| 襄城县| 哈巴河县| 岳池县| 永泰县| 张掖市| 惠东县| 隆林|